第一篇:鲜为人知的《李政道口述回忆录》存在的问题和策略解析
鲜为人知的《李政道口述回忆录》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摘 要】。
王成志,博士,研究馆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
中图分类号N092:K8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224(2009)01-0001-11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以下简称“哥大”)“中国口述史工程(Chinese Oral History Project)”,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上和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也为大中华地区乃至全世界华人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典范。因之,哥大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口述史研究资源,特别丰富。哥大中国口述回忆录的传主几乎全为昔日政要、叱咤风云的人物,如顾维钧、李宗仁、陈立夫。但是,一些很重要的传记回忆、文献档案,如刘瑞恒文献、李书华文献,由于各种原因,知道的人恐怕不多,研究、使用的人很少。也有相当多的口述传记,不属于“中国口述史工程”,但与中国学研究、海外华人研究密切相关,也非常独特和珍贵[1]。《李政道口述回忆录》(Reminiscences of Tsung-dao Lee: Oral History)即为这些文献中的一种①。众所周知,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口述回忆录》的口述录音访谈为1963年,定稿为1964年,存藏近半个世纪以来,却几乎无人知晓。大陆、港、台、澳的学者,特别是现当代科技史研究者,似乎没有人了解、使用过这份独特的传记文献。
《李政道口述回忆录》源于哈利特·查可曼(Harriet Zuckerman)女士录音采访李政道,后据录音带整理、转录而成。查可曼为哥大社会学博士,曾任哥大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现为哥大荣休教授、美国知名的安德鲁·梅隆基金会(Andrew W.Mellon Foundation)高级副总裁,发表和出版大量学术论文和著作,包括社会学论著《科学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Scientific Elite: Nobel Laure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2]。1963-1964年间,她承担哥大“诺贝尔奖得主论科学研究”(Nobel Laureate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口述史工程。该口述史工程总共录音采访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那时,李政道为哥大物理系教授。李、杨20世纪50年代亲密无间、合作研究,迸发出巨大的原创力,科研成就辉煌。1962年,李、杨合作破裂。一年后的1963年10月24日,查可曼在哥大物理系办公室就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关系与科学研究,录音采访了李政道。
《李政道口述回忆录》不同于1988年正式发表的李政道《往事回忆》(Reminiscences)。1987年为纪念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30周年,哥大专以李政道之名举行一场学术研讨会,论文后结集出版。《往事回忆》为一篇回忆录,被收入该文集。它虽然饶有兴趣地回忆了留学芝加哥大学的岁月和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但重点却在与杨振宁争论谁先谁后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3],153-165页;[4],香港版,271-286页)。
《李政道口述回忆录》篇幅不长,为英文打字文稿,仅有20余页。然而,其内容相当丰富;涉及的一些议题具有较深的历史内涵和较广的普适性;对李杨的合分有一些很有意思、别处见不到的中肯的评论。这些评论与后来李杨争论时的评述大多完全不同。它成稿、存藏已近半个世纪,但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份纸张变得有点黑黄的文献,发人深思的地方很多。这里,仅就为人师表与学术道德,李、杨合作与合作破裂,和科学研究与追求荣誉三个方面来做介绍和分析。为人师表与学术道德。
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物理学大师费米为其导师。访谈先从费米与李的师生关系和合作开始。李政道回忆说,他一有问题要解决,即去与导师商量;自己所攻的学术问题,是自己选定,不是导师指定。而且,他一般每周与费米见面交谈讨论一次。李同意:“与费米讨论物理,就如同与网球冠军打网球,让你打出平时打不出的好球(talking to him about physics was like playing tennis with a champion tennis player, that you would make shots that you wouldn't ordinary make)”(2页)。几十年之后,李依然对每周会面讨论津津乐道:“他经常让我就某个课题考虑一下,并查阅一下有关文献,过一个星期给他一个‘演讲’”([4],274页)。可是,观之今日的博士生教育,不管是在大中华地区还是在北美地区的高等学府,博士生导师与学生每周见面讨论一次、让学生能独立思考和选定问题,谈何容易。纵使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博士生导师,也常有让学生廉价为自己打工、协助自己的研究课题的。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生导师,半年难与学生见面一次,平时对学生几乎是不管不问。
导师与学生合作研究,共同署名发表研究成果,则一起分享荣誉、名利。或者,如果数据、成果有假,则自然应一起面对失误、耻辱,甚至惩罚。署名与否,排名先后如何,如何承担相关的责任、义务,长期以来,一直是很现实的复杂问题。这些与学术道德有关的问题,古今中外、世界各地都有。可是,在中国大陆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近年来发展得比较严重。但是,从访谈中看出,李政道在约半个世纪以前,就已在这方面订下指导、帮助学生和严格维护学术道德的清规戒律。
问:你与你这里的学生如何?你如何指导他们的研究工作?
李:我总是定个规矩,我会帮助他们,但是,他们不得不自己署名写论文。我一向拒绝在与学生合作的论文上署上我的名字。(I always make a rule that, although I will help them, they should write under their name.I generally refuse to put my name on a joint paper.)
问:通常,他们想要列上你的名字吗?
李:虽然我对学生的论文有贡献,想法一直是我的,有时甚至到具体操作上,但我想我要帮学生一些忙。
问:通常论文署名不列上你的名字?
李:对。
问:你是否认为,如果你署上名字,这篇论文就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李:我倒愿说,得到关注与否是因写的内容而定。或许,另一个方面,对其他人来说,学生的东西不大有价值,可能他们一直这样认为。但那是学生第一次发表论文。(15-16页)
李政道认为,作为导师,纵使学生论文的思想源于自己,甚至到具体演算、实验操作都直接得益于自己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学生也要求他在发表的论文上署名,他都会坚决不署名,绝不含糊。如今,从新闻、科研媒体曝光的一些案例来看,中国高等院校有些博士生导师,当指导的学生论文要发表,不管对论文是否有贡献,总是加上自己的名字,而且常将自己的名字列为第一作者;一旦论文被发现数据有假或论文涉嫌抄袭,则又多是百般辩解,尽力摆脱干系。对照之下,李政道与这些博士生导师实在是天壤之别。
查可曼问到,如果李政道也署上名字,学生的论文是否就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言下之意是,导师参加署名也在帮学生争取发表机会和提高论文知名度。而这,正是很多研究生导师视作好意帮助学生的重要方式。李政道回答,论文得到关注与否是由论文的内容而定,而不是其他因素。这一明确回答表明,李政道指导、帮助学生,非常有原则,原则第一,人情代替不了原则。他知道有些人会以为学生发表的论文价值不大,但他认为学生独立署名、首次发表的论文意义不同。
可是,在与同仁,包括博士后,进行合作研究、做出贡献、发表研究成果时,李政道认为,当然应该一起联合署名。而且,论文合作者共同署名一般应当以名字姓氏字母顺序先后来署名。合作者发表研究成果时,有很多充分的理由应该如此联合署名。这些理由包括:每个合作者对论文都有性质上平等的贡献;物理学界合作者联名发表论文的一般学术惯例是这样的。
李、杨合作与合作破裂
论文合作者应以名字姓氏的字母顺序先后来署名,看似简单和平常,却似乎成为中止李、杨近乎完美的合作研究和后来彼此交恶、争论不休的导火索。
杨振宁和李政道先后于1946年入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见面熟悉,成为好友。两人一度亲密无间,合作研究成果辉煌。特别是1956年二人合作写出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惊世论文,1957年因此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举世瞩目。二人联名发表论文始于1948年,合作中止于1962年,前后总共联名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二人合作的成功,让世人称奇、羡慕;二人交恶、合作破裂,争议不止,也让人大惑不解、深为惋惜。导致友谊破裂、合作中止和争论不休的比较突出的事件主要是:首先,1962年,美国《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发表了二人认识但与李关系稍密切些的物理学家伯恩斯坦的“A Question of Parity”的长文,写二人的传奇般的友谊、求学、合作和贡献,以及二人受惠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李认为此文只是一篇侧记文章,对李、杨都有褒扬,所以认可标题的中文译文为《宇称问题侧记》([4],香港版,106-138页;[6])。可是,杨自看到文章的清样时即认为文章标题一语双关,标题中文译文又可为《平等的问题》;由于文章里提到二人时,多为“李和杨”而不是“杨和李”,故认为该文内容暗示合作不平等、实际上抑杨褒李([7],218-219页)。所以,杨深感不满。由此,二人逐渐交恶,彼此同意中止合作。但二人决裂基本上还没有向世人公开。其次,1983年,为庆祝杨振宁60岁生日,出版英文《杨振宁论文选集》。杨通过加评注,首次向世人披露二人合作破裂情况;强调二人合作研究时,包括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杨为主、为先,李为辅、为后[8]。杨旨在写出他认为的历史真相。李读后,非常愤慨,认为是歪曲历史,抑李褒杨。李于是写出《破缺的宇称》,后来将其公开发表于1986年出版的《李政道论文选集》之中,重点写宇称的破裂和李、杨友谊的终结,并将1962年的决裂细节公之于众([4],245-264页;[5],487-509页)。李的主旨是维护他所认为的历史事实。由于《杨振宁论文选集》的评注涉及1962年前特别是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时二人的交往和合作以及随后的情况,李又写出本文开始提到的《往事回忆》一文。该文主要回忆与杨振宁读研究生时的学生生活和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经过,但重点仍在纠正李所认为的杨的谬误,并反思二人的友谊和合作。
十几年过去,李杨之争似乎大致平静下来。然而,1998年,《杨振宁论文选集》的中文版《杨振宁文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披露李杨之争于华文世界[9]。李很介意、恼火,但没有著专文回击。可是,2002年台湾出版《中国时报》记者江才健著,陈省身、李远哲作序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又启战端[7]。江著第七章“分合李政道”多以杨及其同事、学生、朋友之口回顾了杨、李交往、友谊、合作细节,彼此迥异的性格,以及由合至分的决裂过程;再次强调二人的合作研究,特别是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杨为主、为先,李为辅、为后;同时有意披露杨认定的李人品上的一些严重缺陷。李决定反戈一击,2004年安排出版季承、柳怀祖、滕丽编辑,李自己作序的《宇称不守恒发现争论解谜:李政道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问及有关资料》;大陆、台湾同时出版。而且,大陆版全文在李自己创办、自任主任、落址北京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网页显要位置,全文刊出,任何人可免费阅读、下载。该书也以答记者问的方式,阐明杨授意的江著很多是诬蔑和诽谤,实为杨欲再次篡改历史。既然江著以采访、注释为胜,李授意的新著也以记者访谈形式,强调在关键的合作研究上李先杨后、李主杨次、李强杨弱,并指出杨骄傲自大、名利熏心,仅为褒杨抑李而大量胡编乱造历史。更者,李一不做、二不休,将宇称不守恒发现和争论有关的、李认为最重要的10篇文献的中文译文,以参考文献为题,全部附上,内容竟占全书篇幅约四分之三之强。如此大规模的附录,颇为少见,似乎明显超过江著中李远哲序盛赞的大量“文献或访谈录佐证”([7],10页)。10篇文献包括1957年发表的李、杨(杨认为本该署名成杨、李)的《弱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吴健雄的验证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实验报告、此文上面提到的《宇称问题侧记》,以及李自己的反驳文章《破缺的宇称》和《往事回忆》。所收李、杨等的高能物理论文,非专业出版社出版,恐难免出纰漏。确实,该著台湾版,不得不随书附勘误表一页。大陆版当然也难免有错误。一般普通读者,自然不可能理解这些论文中的异常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纯学术推理。但该著的关键目的是要让读者自己阅读并判断出,是李而非杨首先有突破的思想、首先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
以上只是李杨合分、争执的主要事件。从这些事件来看,二人似乎年岁愈高,在最重要合作研究上,就孰先孰后、孰主孰次,则争斗愈烈;而且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在揭示和澄清真相、还原历史。具体在联合署名上,二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在前;如果发表出版时,署名在前没有成为事实,但署名在后者则仍认为自己的思想领先、贡献为大。可是,1963年,查可曼与李政道访谈时,李、杨决裂刚刚过去一年,未公之于众。访谈中理所当然地也涉及到李、杨的合作。可以确定的是,李对李、杨合分的过程和细节,较之几十年后,自然记忆犹新。李政道当时是如何看待李杨合分呢?下面选译、分析查可曼与李访谈中有关李杨合作的对谈。
访谈开始不久,就转到李、杨合作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也就是李、杨与罗森布鲁斯(M.Rosenbluth)三人1948年合作研究、1949年联名发表的论文。
问:我知道在芝加哥时,你与罗森布鲁斯和杨振宁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那篇特别的论文是如何形成的?
李:嗯,我们三个人一起讨论那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贡献(Each of us made contributions),而且……
问:那是篇理论论文。
李:是的。
问:你们三人那时都是学生。你们得到外人的任何帮助吗?
李:没有。
问:像这样的情况,论文发表时署名的顺序,总会有一些讨论。我发现你们是按姓氏字母顺序署名的。
李:那是按通行的惯例。
问:理论和实践上都这样吗?
李:是的。我想论文署名通常是按姓名字母顺序的,除非有特别的原因导致不这样做。
问:那是什么样的原因?
李:这很难说。我觉得有时署名不按字母顺序,是因为一些人可能贡献大些。有时可能因为,我觉得或许是,因为与知名度有关。吴博士(指李、杨共同的老师吴大猷——本文作者注)与很多人合作过,发表论文通常他的名字排在最前,部分原因是他可能贡献大些,也可能因为他是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家。
问:一位年长者贡献少些,但署名排在最前,是否有这种情况发生?(Would it ever happen that a senior person who has contributed less would have his name on first?)李:我想这可能会发生,虽然我想不起来我能记得的任何例子。自然,如果有人非常想论文署名排第一,很可能他真能第一个署名。(I think it possible, although I don't think of any instance I can recall.Certainly if a person wanted very badly, probably he could.)(3-4页)
李、罗森布鲁斯和杨合作的论文,学术性质除外,看似简单的联合署名和署名顺序对于几十年后公之于世的李杨之争,却非同小可。查可曼所问的这篇文章所代表的署名顺序问题似乎永远困扰着这两位超一流的物理学家60岁以后的晚年。1989年,杨在给杨、李共同的老师吴大猷信中写到此文的联合署名:“只因为他时常来我的办公室,所以我把他的名字加了进去。”([7],506页)李后来回忆:“……我写完后,……有我们三人署名,立即寄出”([4],31页)。杨信全文似乎主要为杨李决裂、自己无辜而自辩。但若李对论文无贡献而被允许加入署名,杨、李和罗森布鲁斯三人都明显违反学术道德,而且很可能违反芝加哥大学校规。若作为中国人的杨、李一时讲人情而不讲原则,则美国同学罗森布鲁斯处,一般很可能通不过。因而,李1964年所谓合作者“每个人都有贡献”,听起来平淡,但应当是很中肯的、实事求是的。但是,李当年说记不起任何年长者贡献少却排名在前的例子,可李在几十年后明确写到,杨在1962年以前至少两次要求排名在前。而似乎仅仅因为署名顺序问题,李杨合作不得不于1962年中止。([4],56页)此时李的回答,是因那时不愿将李后来认为的杨因年长而要求署名在前的情况公之于世,而仅以外交辞令的方式故意说记不起来?或者,说杨仅因年长而要求署名在前,仅仅是出自于李后来的指控,而无任何事实根据?仔细研读相关文献,似乎李不愿将细节公之于世,而仅以外交辞令的方式搪塞查可曼的尖锐问题的可能性明显更大些。
查克曼问了些关于李杨合作的问题,具体而微,甚至包括杨、李二人后来耿耿于怀的年龄长幼与排名先后的问题。
问:你与杨开始合作时,他的年龄比你大几岁。那时,他教了你一些东西吧?
李:对。我遇见他时,他已在读硕士学位了。我刚读完大学二年级。自然地,那时我没与他合作。
问:你那时是否想到可能与他合作?
李:这都是后来慢慢发生的。我那时从没有明确地想到,以后会与他有任何合作。(8-9页)
李承认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时,杨教了自己一些东西,但没有阐释杨的指教是如何重要,也没有强调杨对他的影响是如何重大。半个世纪后,从江著中来看,杨振宁强调自己对李如师友、兄长一般照顾、帮助。可是,从季承等编著来看,李坚决不同意。接着,查可曼继续探究科研合作者之间合作表象之后的真实情况。
问:你和另外一个人合作很长的时间,你是否会发现两人合作,工作会更有效率,而且发现彼此适应和习惯对方?
李:我认为有些时候,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如果两人长时间合作,因为他们的特长会在某种方式上,取长补短、相得益彰(complement each other)。也因为他们对彼此的反应会更为了解,不至于让对方迷惑……
问:你说二人的特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哪些方面这种情况会发生?
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训练,可能所想的事情不一样。在理论物理学领域,有些人会对()(原文件空白——本文作者注)有更多的想法。有些人执行这些想法的能力会更多些。有些人可能工作上更勤奋,有些人可能会偶尔工作,不能持久地工作,但有很多高明的思想。
问:你发现你和杨振宁的合作是这样的吗?。
李:是的,我认为我们二人大为不同。(Yes, I think we are quite different.)
问:你是否发现因为你与别人合作,你自己这边的研究工作会进展更快些?
李:我倒愿说百分之八十的时候是这样的。其他时候会进展缓慢。不是百分之百。
问:据说与熟悉的人合作的另一个好处是不让你工作上翻车,不至于让你驶向错车道。你发现你与杨振宁合作是这样的吗?
李:我认为我和杨振宁的合作富有成果。在每个单一的事情上,弄清来龙去脉很难。我想我们的合作若没有成果,那结果将会如何?(I think our joint work has been fruitful.It is very hard to trace a single event, and think had it not been so,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问:也有人说,若事情不顺利,你与很熟悉的人合作,你会平心静气,不至于心绪烦乱。
李:如果我可以插话——在任何合作研究中,你不是仅仅做一项工作。你做几项工作。几年下来,人员会时有变动。比如说,我过去与杨振宁合作,现在我不与他合作。(For example, at the moment I am not collaborating with Yang as I used to do.)人们的兴趣也会改变,可是,如果你发现合作会使你的研究进展缓慢,你却又不得不再合作几年。所以,合作研究并不总是一以贯之地能取得最好结果。你也不见得非要完全投入身心不可。如果两个人能长时间进行合作,是因为这种合作,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必定对这两个人有帮助。
问:你能想象两个人合作,事情一帆风顺,但是这两个合作者之间却并不很愉快?
李:这经常发生,我倒愿说。像我们搞物理这一行,很让人感到有沉重的压力。有些时候,你不能成功,是因为你研究非常难的问题。会有很多压力。(10-12页)
问:除了杨振宁之外,是否有与杨振宁能力和经验相当的任何其他人,你曾合作过?
(Is there anyone else, besides Yang, of equal competence and experience, with whom you have worked?)
李:没有。有其他人,我与他们讨论过,但没有合作过。(14页)
李杨合作,成就傲世,非常罕见。但是,李很坦诚地认为,合作研究本身确实很复杂,也不见得总是有好成果。李认为李、杨二人大为不同,所以合作“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虽然彼此以后争斗激烈,但他俩都同意彼此的合作对双方有利,富有成果。这一点,从二人各自的不同时期发表的主要评述来看,几十年来观点总体未变。即使在争斗激烈的晚年,彼此都同意二人曾经历的合作,非常契合,同时竞争激烈、成果丰硕。到1962年李杨合作破裂时,李也与其他科学家合作。破裂之后的1963年,李仍然高度看待杨的“能力和经验”,并坦率承认杨在他的所有合作者中,无人可出其右。
然而,李也承认:“在每个单一的事情上,弄清来龙去脉很难”。这一回答,如随后的将合作上的不愉快归因于物理研究本身具有的艰难和压力一样,讲的是一般实情,大体确实如此;同时也多少是外交辞令,不愿意弄清具体事情上的来龙去脉。李政道一直坚信论文合作者对论文都有贡献,而且对合作破裂的事一直保持沉默,直到20年后杨出版论文集将合作破裂公之于世后,才不得不应战。李在40年后仍然认为:“既然是二人的合作,应该根本没有必要去强调是谁先谁后,谁主谁辅。”李接着阐释:“一般物理论文谈不上什么突破。只有在一个新的、重要的、大的领域的开始,才会有突破的工作。可是假使这突破工作的论文有合作者,除非的确另有确实的证明,这突破的贡献理应属于所有的合作者。”([4],45页)在杨李之争中,相较于杨,李似乎几十年来总体上观点一致,即二人都有贡献,没有必要强调先后和主次,并弄清来龙去脉;然而,一旦应战,在最关键的争论上,似乎总能摆出较多、较强些的证据。只不过在晚年,看起来也随杨在涉及人格、人品、非关键事情的细节上,据理力争,欲罢不能。科学研究与追求荣誉
回忆录涉及到科学研究与追求荣誉的重要议题。查可曼问,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是否是李的物理学研究中的最好的研究。思辨能力极强的李政道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阐释。李认为,从历史重要性的角度,宇称不守恒,“若尚需数百个实验要做,却获得如此宏大的成就,这对我来说,匪夷所思。在理论物理领域,这实际上是前无古人,破天荒的。在理论物理界,有很多更重要的人物。但是,一年之内,你可以做数十上百的实验,这也是以前闻所未闻的。确实很壮观。”(18页)但是从个人满足感角度,李认为他有好几项研究成果,如在统计力学、中子物理学等方面的发现,如同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一样,让他感到心满意足。
查可曼后来问了个与追求荣誉有关的假设性的问题,并特别问到是否随着年岁的增大而越不看重荣誉。
问:我下面问的问题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假设两种情况,一种是你做出重大贡献,但必须匿名;另一种是贡献不是那么重大,但是能用你的真实姓名。你必须在这两种情况中选择的话,你会选哪种?
李:我不得不请你讲准确些,以便我理解。
问:一种情况是像你的(攻破)宇称不守恒那样的重大贡献的研究,另一种情况则不得不是没有重大突破的研究。想一想你做过的某篇论文,很不错,但没有历史影响。
李:哦。我给你单一个例子。我对别人的研究有贡献,但我不在论文上署名。我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有些非常重要。比如,有些是中子物理学领域的重要论文;我的学生的一些研究论文的重要性要小一些。这些,我都不署名。有很多事情,我确实也署名的。我想指出的是:因为我现在已拥有我想要的所有的承认,所以你的
问题非常难回答。所以,我很容易选一项。我倒愿选更重要的研究工作,却不让我署名,因为我会从中得到巨大的满足。另一方面,如果我没有得到任何承认,我就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不大看重名利,所以我会选让我心满意足的一项。
问:15年以前,你会这样回答我吗?
李:这是我永远不能回答的问题。若我年轻15岁,我牵挂的东西更少。所以,我或许会回答:“我一定要做这件事”。如果我年长15岁,那会如何?那样,我或许会有一些其他因素要考虑。
问:随着年岁的增大,名誉(credit)的问题就越不重要,你是否有这种印象?
李:是的,因为我拥有了主要的名誉。但是,我认识一些人,因为它,因为没有得到名誉,特别不开心。这特别复杂。让我这样说说,容易多了。对一样的人或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环境,你肯定不能一概而论。
问:你与别人合作,分享成功的荣誉,从来不成问题吗?(Has there ever been any issue, when you've worked with other people, as to how the credit is to be allocated?)
李:此话怎讲?(In what sense?)
问:你讲到你与学生合作,而你根本不想署名。相反的情况是——你相信你贡献不小,可是合作者或许不这样认为。(You described situations with your students where you dismissed the notion of taking credit.The opposite case-where you believe that you did contribute and there was some disagreement about it.)
李:没有,从没有人这样看我。在我的研究工作中,这样的事,从未发生过。我很幸运,这从未发生过。(No, I never did.In my work, this has never been.I am fortunate in that this has not occurred.)(20-22页)。
很明显,李对科学研究与追求荣誉的体验和理解是最高层次的。如果必须选择的话,李认为,由于自己不大看重名利,他倒愿选择做无名无利但却非常重要并让自己获得巨大满足的研究工作。同时,由于李年纪轻轻即获诺贝尔奖,名利双收,他完全明白,自己这样说说很容易,但对于没有达到他那种成功的境界,在科研的坎坷道路上苦苦追求、尚未成功的同行来说,是多么艰难。
李认为,随着年岁的增大,功成名就之后,荣誉问题不那么重要了;他非常自信地认为,与别人合作,特别是与杨振宁合作,分享成功的荣誉,从不成问题;在合作研究上,也从未有人认为李的贡献小。诚然,杨李之争虽已发生一年,但李决定在李杨合作破裂的事上保持沉默;杨也还没有公之于世,还没有发表后来李明显不同意的看法。更者,可以看出,李根本没有恶意猜测杨振宁。可是,从李、杨晚年的争斗文献本身来看,年岁愈高,好像把名誉看得更重要;李、杨对成功的荣誉的分享,半个世纪后基本上都抛弃了同等贡献、同享荣誉的早期认识,时至今日仍在激烈争论孰先孰后、孰主孰次;特别是,彼此都认为对方的贡献小,自己的大。查可曼的简单问题,现在看来,问得何等尖锐和深刻。一个那时出道不久的社会学家的问题,却让世界知名的大物理学家,回答得与后来的现实发展情况,截然不同。
结语
《李政道口述回忆录》确实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为人师表与学术道德,李、杨合作与合作破裂,和科学研究与追求荣誉方面,有很多有趣、独特的记述和观点。对现代科技史,特别是观察、研究李、杨的贡献和合分,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
然而,不知何故,该回忆录成稿时,没能让传主过目,并与传主商讨,更未能如哥大中国口述史工程的很多口述传记一样,采访者和传主,共同编辑,乃至联合署名为作者。所以,该文献有几处专业名词完全空白,或誊录打字上有几个明显遗漏和错误。此外,口述史本身特有的不同之处,由于参访者、转录者、编辑和定稿者等或有不一致的情况发生,容易造成这样那样的缺陷。而这些缺陷,正是有些科学家对口述历史不满的地方,因为科学研究总是要求数据精确、推论严谨。可是,笔者认为,口述史料,哪怕是有一定缺陷的口述史料,自有其独特的历史研究价值。至少,《李政道口述回忆录》发人深思之处不少,很值得我们参考利用。
收稿日期:2008-06-23;修回日期:2008-10-28
注释:
①T.D.Lee.Reminiscences of Tsung-dao Lee: Oral History.In Nobel Laureate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李政道口述回忆录》,为“诺贝尔奖得主论科学研究”系列之一。打字文稿,哥伦比亚大学善本手稿图书馆存藏。以下凡出自该文稿的引文,只标注页码。
第二篇:淘宝策略及其存在问题
淘宝策略及其存在问题
淘宝网,顾名思义,没有淘不到的宝贝,没有卖不出的宝贝。
淘宝网成立于2003年5月10日,由阿里巴巴集团投资创办。目前,淘宝网是亚洲第一大网络零售商圈,其目标是致力于创造全球首选网络零售商圈。通过结合社区、江湖、帮派来增加网购人群的粘性,并且采用最新团网购模式,让网购人群乐而不返淘宝网目前业务跨越C2C、B2C两大部分。经过6年的发展,截至2009年底,淘宝拥有注册会员1.7亿,注册用户还在不断增长!据统计,淘宝网2009年的交易额为2083亿人民币,2010年则高达4000亿元人民币,是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淘宝策略
一、初期营销
在建设初期,淘宝网并没有国内C2C 市场的领先优势,只是一个市场跟随者,但能够在短短的2 年时间内超过eBay 易趣,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和信任度,这与淘宝网实施的推广策略紧密相关。(1)“农村包围城市”。由于国家加强了对短信的规范力度,使得一大批中小型网站和个人网站失去了利润的来源而难以为继。而为了应对eBay 易趣的门户网站封杀,淘宝网以较低的成本,将广告放到这些小网站上面,通过广告宣传,让广大消费者知道了有这么一个C2C 电子商务网站。
(2)淘宝网与MSN 等门户网站联盟。由于人们对淘宝网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因此,淘宝网抓住机会,开始组建战略联盟。淘宝网相继跟21 CN、搜狐和MSN 建立了合作联盟伙伴关系,从而打破了一度被垄断的排他性惯例。特别是淘宝网一举击败eBay 与MSN 中国网站的合作备受关注,因为在MSN 全球其他国家拍卖合作伙伴里,无一例外都是选择与eBay 合作。
(3)利用传媒做市场宣传。淘宝网从2004 年的北京国际广播电视周开始,就利用热卖的贺岁片《天下无贼》充分提高了其知名度,而且还把道具拿到网上拍卖。另外,淘宝网还独家拍卖《手机》、《韩城攻略》、《头文字D》等影片中的道具等。凭借这些手段,淘宝网巧妙地利用传媒的影响力制造了文化轰动效果,收到了较好的市场宣传效果。
二、网站质量
淘宝网的网站质量在同类网站中是出类拔萃的,这对用户快速熟悉淘宝具有极大的帮助。
(1)网站界面设计。淘宝网一直坚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使得网站的画面更加简洁,让访问网站的人一目了然。位于主页面右上角的导航系统简单明晰,即使是新手也决不会感到无所适从。网站上的每一项功能都有丰富而完备的辅助知识和提示,犹如一个随身顾问。网站的布局和颜色搭配合理,给人舒适、轻松的感觉。网站上的商品分类井井有条,一览无余,图字清晰。所提供的搜索功能是目前国内C2C 网站中最人性化的,其搜索引擎包括简单搜索和高级搜索两种,使消费者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商品及买家等进行搜索。
(2)客服中心。淘宝网的“客服中心”是其加强与用户互动的有力举措。一旦用户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就可以到客服中心的页面下寻求解决,客服中心包括: 帮助中心、淘友互助吧、淘宝大学和买/ 卖安全四大版块。淘宝网利用客服中心来对用户进行培植和引导,赢得了用户的积极响应。
(3)虚拟社区。淘宝的虚拟社区建立的成功,促进了消费者的信任。它是淘宝与用户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好工具。虚拟社区下设建议厅、询问处、支付宝学堂、淘宝里的故事、经验畅谈居等版块。虚拟社区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高度评价,营造了良好的诚信氛围。
三、免费优势
免费是短时间聚集人气的关键。特别是中国国内有易趣在前,淘宝网要想迎头赶上,别无他法。其次,网上开店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创业模式,用免费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网民乐于尝试。
淘宝网从2003 年7 月成功推出之时,就以3 年“免费”牌迅速打开中国C2C 市场,并在短短3 年时间内,打下半壁江山,替代eBay 易趣登上中国C2C 老大的交椅。2005 年10月19 日,阿里巴巴宣布“淘宝网将再继续免费3 年”,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淘宝网龙头老大的地位而实行的战略。2008 年10 月8 日,淘宝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继续免费。
四、信用体系
(1)淘宝网的实名认证。登陆淘宝网,在我的淘宝点击“实名认证”,进入认证申请页面,会出现选择框“免费个人认证”和“免费商家认证”。填写所需资料,并提供在有效期内证件和固定电话登记。并且淘宝与全国公安部下属身份证查询中心合作,将认证资料移交由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核对认证,并进行固定电话审核。验证结果以站内信件、电子邮件或者电话告知。一旦淘宝发现用户注册资料中主要内容是虚假的,淘宝可以随时终止与该用户的服务协议。(2)利用网络信息共享优势,建立公开透明的信用评价系统。淘宝网的信用评价系统的基本原则是: 成功交易一笔买卖,双方对对方做一次信用评价。评价分为“好评”、“中评”、“差评”三类,“好评”加一分,“中评”不加分,“差评”扣一分。淘宝的声誉系统还分别统计了用户作为买家和卖家的好评率,使消费者一目了然,并将用户的信用度形象划分了15个等级,从最低级的1 颗红心到最高级的5 颗皇冠。
看似繁华的网络,看似火爆的淘宝店铺,也有很多的问题不断浮出。
一、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交易纠纷:
产品与照片不符,产品质量的界定,退换货以及售后服务等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实物与想像中有差别等,现在淘宝没有明确的规定,原则上都是卖家与买家自行协商,协商不成,只能以差评或投诉告终。
二、物流快递公司的运输价格、在途时间限定、物流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现在的快递除了淘宝网上推荐的之外,大都是单独与物流公司业务人员洽谈,价格高低不一,而且在途时间没有明确规定,正常情况下三天,而有时一周都没有送达,快递公司或者找个借口或者是推辞,反正不会因此而承担责任。至于收货验收,送货对方验收,更是难上加难了。
三、很多新店生意残淡,无人问津。
线下培训是全国循环的,线上培训是不定期举办的,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自己在淘宝大学,查寻相关的贴子,然后再一点点实践。生意不好,自然购买旺铺、加放消保,购买直通车广告就都在顾虑重重之中难以决定了。
四、有非常大的一部分卖家,信用级别很高的那种,出售的其实是非一手货源。
之所以生意好,是因为起步早,赚取了足够多的钻,在钻级的光环下,价位高出新店许多依然生意很好,可是当买家越来越理性的时候,还有维持目前的购买量吗?
目前淘宝市场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急速上升的时期,只有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优势,弥补其自身缺陷,淘宝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篇:师范生存在道德问题及策略
小学师范生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
培养高素质教师是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其职业道德修养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个国民的品德素质。师德是师范生之魂。为此,师范院校要以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基本途径,以营造师范性校园文化为必要途径,以搭建社会平台为重要途径,对师范生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合格教师。
目前,师范生职业道德修养却存在着许多新问题。
首先,是价值取向混乱,社会责任感不强。在现在这个社会转型过程中,那些传统的价值取向受到冲击,在师范生中虽然有不少信奉“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也有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人人为我”并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对他人社会负责任却想的较少,做的也少。有的学生只关心自我,于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冷漠自私,在集体劳动中则表现出怕苦怕累,在涉及评先、评优、住宿等名利问题时,有的学生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价值取向处于混乱状态。
其次,基础道德文明素质下降,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素养,个体文明举止差。有的学生纪律和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弱化,不能正确分清善于恶、公与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基本界限。我们经常会在大街上看见大学生在大街上乱丢垃圾、随意闯红灯等违反道德的现象。再次,集体主义意识减弱,对集体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个人主义滋长,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群体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减弱,这些现象多发生在高年级,结果是对班级工作漠不关心。在大一的时候有好多同学竞选班委,希望能为班级出力,并且对于班级集体活动,大家很乐意也很积极参加。可是,随着年级的增加,竞选班委的人越来越少,对于班级的团体活动,多数同学抱怨它太烦。志愿活动更是很少参加。学生宿舍中,时常无人打扫卫生、整理内务。
最后,还存在许多其他的道德修养问题。比如,少数师范生缺乏爱心、耐心。有些同学在外做家教,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常常讽刺、挖苦和打击,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缺乏心理疏导,动辄用处分、吓唬学生。师范生以后要成为教师的,但是教师缺乏爱心,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会造成师生间心理和感情上的疏远,礼仪方面的缺失也就难免不发生。还有个别师范生自身仪表不整,精神怠倦。教师的仪表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也具有示范性,一个气质文雅、衣着整洁的教师走向讲台,会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一个衣冠不整,形秽龌龊、精神怠倦的教师则会给学生留下思想萎靡、意志颓废的印象。如果以后这些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必定会忙于家务或第二职业,常常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不仅影响课堂效果,可以说对学生也是一种折磨,这些教师不可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和尊重,礼仪上的缺失也就理所当然。
现在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其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素养,体现于同教育有关的各种活动。最后,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这不仅有助于使个人保持健康的心理,增强心理机能,胜任繁重的教师工作,同时有利于教育活动的进行。这些是对老师的要求,更是对师范生的要求。
那如何培养师范生的道德修养呢?
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是教师自觉地将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要求转化为自己道德品质的道德活动。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应将师德教育、管理措施和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逐渐减少以至于最终消除上述不良行为。
(一)树立“慎独”的道德修养理念
“慎独”是师范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所谓“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其根本特点是内在的约束力和高度的自觉力。“慎独”的修养方法对于教师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单独活动和单独开展工作的机会较多,无论备课、上课,还是辅导学生,教师的工作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劳动个体性的特点。其所耗费的经历和心血是难以计算的,伸缩性很大,别人是不易察觉的。因此,师范生要保持好道德修养。
(二)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有利于形成道德意识,是师德养成的基本途径。当前,在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课程设置内容空洞、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为此,要改革师德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氛围多具有民主性,教师要多于师范生交流讨论,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育内容要具有针对性,教育内容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教育形式要具有多样性,结合师范性特点,多途径,多形式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组织知识竞赛、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
(三)营造师范性校园文化氛围
师范性校园文化氛围 是师德养成的必要途径,校园文化反映着在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高等师范院校要以培养人民教师为天职,校园文化应突出师范特色。
(四)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是培养师德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为师范生提供了“体验”的机会,创造了师德内化的平台。学校应十分重视师范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实习和引导他们开展社会调查。
我认为,学校现在对师范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教育形式单
一、刻板、没有吸引力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1、开展师德知识讲座 以专业、院系为单位,请一些本学科的优秀的中老年教师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为师范生讲“教师职业道德”,将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以加深我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的理解。
2、榜样的诱导 选择一些中小学教师典范,请他们作报告,或采用访问、座谈等形式,向我们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尤其请本校毕业生回校作报告,校友中的先进人物对在校学生的教育感染力更强。为自己确立一个为之努力奋斗的榜样目标,经常以这一标准衡量自己,不断缩小与它的差距。还可以班内分组讨论研究,评价历史上国内外的教育家,从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身上已趋积极向上的东西。
3、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 我们师范生非常愿意到中小学去接触一些实际生活,很想利用好教育实习的机会。在实习中,我们会在实践中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熟悉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更好地体会教师的职业道德所蕴含的意义。
4、教师的言传身教与良好的校风的熏陶 师范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面貌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因此,每个在师范院校工作的教师都要进行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给我们做出榜样,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5、自我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效果是通过学生本身体现出来的。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出于《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陷,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就是既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有无越轨之处,对照道德原则进行自我解剖,不断完善自我;同时还要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道德嗅觉敏锐,明辨是非,为事谨慎,三思后行,决不鲁莽。我们应该在品德自我修养中努力做到一日三省,持之以恒,自觉构建崇高师德,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作好充分准备。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实习活动之后的个人总结与交流、讨论、座谈,以歌颂教师为主题的节日、班会、报告会、讲演;以歌颂教师为内容的诗歌朗诵会、征文、绘画、书法、摄影;开展尊师活动,以及利用寒暑假访问中学教师等等。
不管何时,不管何地,教师这个职业是任何职业都不可替代的。教师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因此教师的道德修养一定要达到很高的层次。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在平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我。
第四篇: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存在问题解析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存在问题解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面临着创新体系尚未建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与产业结合尚未形成阵势;从基础技术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开发到产业基地的相应完善技术创新链尚未完全形成;大、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网络没有形成等问题,影响了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自主创新。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家用产业市场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医疗器械与药品一样,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通过几十年不断的努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经从生硬的模仿、经过跟踪借鉴向着自主创新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产品种类也从当初单一的惯例器械变得日益多样,相继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3大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集中度不高、资金短缺、创新体系不完备等不足。
1.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医疗器械行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牵涉学科很广的综合性产业,技术门槛很高。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许多产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基本上能在国内生产,在消耗品及低技术产品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甚至可占领国外市场,但是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显得十分薄弱。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产品多为技术含量低的基础器械和一次性用品等,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低水平重复现象,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则严重依赖于进口。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在高科技产品方面仍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设备中逾8成被跨国企业垄断,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设备市场的主力军,通用公司、西门子、飞利浦等几大跨国巨头基本瓜分了中国医疗设备的高端市场;医疗仪器的国产化率很低,外国医疗器械设备在我国大医院占有率超过70% ;同时虽然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实施,但由于多数医疗检查设备仍是进口,从而导致过度医疗等问题,成为目前“看病贵”的主因。
另外,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技术含量低、新品开发滞后、行业分工合作不尽合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约有10 000家,但9成以上为小企业,许多是小作坊或乡镇企业、家族企业;企业规模不大甚至无规模,但之间的无序竞争却很激烈;企业生产模式相对比较传统,市场支配力有限,而且除个别企业外,大多数高端医疗器械均以仿制、改进为主。
2.人才不足
医疗器械产业的自主创新对人才要求很高,不仅需要高素质研究开发人员,还需要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医疗器械的研究开发人员需要精通材料学、工程设计学、临床医学等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学科设置等原因,国内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复合型技术开发人才,有经验且产品开发效率高的研发人员更是严重短缺。此外,医疗器械产业专业性比较强,对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的要求同样非常高,要求既懂管理又懂专业,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医疗器械企业属于中小企业,难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3.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与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使得我国医疗器械主要产品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将近20年,这在国内中小型医疗仪器的生产上表现尤为明显。部分治疗器械技术要求低,加上市场信息滞后,出现了严重的低水平重复现象,形成了“过剩”局面,有特色、优质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多。
4.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的难题。医疗器械的研究开发难度较大,投入资金高,开发周期长,需要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生产厂家自行投入能力十分有限。而银行为了避免呆账坏账的风险,往往将资金投入到已经产生效益的企业,加上我们的医疗器械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少,难以直接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虽然风投资本加大了对医疗器械产业的关注力度,但还是难以满足医疗器械产业庞大的资金需求。如果缺乏稳定的创新经费支持,那么企业就会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生产经营上,而不是技术创新上,导致技术进步缺乏后劲,生产设备升级换代也受到影响,也就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从而影响企业利润。
5.其他
其他工业技术和产品的发展状况同样会严重影响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医疗器械行业是依赖于基础工业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行业,涉及材料、光学、机械学、声学、电学、计算机、生物技术和医学等许多学科,且需要较为强大的技术集成能力。因此,其他工业技术和产品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
目前,跨国集团纷纷在我国投资设厂,生产的产品几乎涵盖医疗领域所有常用医疗器械。此外,由于新医改的实施将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设备的升级,原本只关注中高端市场的外资企业巨头,也纷纷加快步伐来深耕基层市场,通过设立专门的研发、生产和服务中心,针对基层的实际情况研发对路的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力图牢牢抓住新医改重心下沉的机遇,实现从高端到中低端的全市场覆盖,这种情况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此外,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面临着创新体系尚未建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与产业结合尚未形成阵势;从基础技术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开发到产业基地的相应完善技术创新链尚未完全形成;大、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网络没有形成等问题,影响了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自主创新。
第五篇:班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2011级1班班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班级情况介绍:班级50人,其中包括教师子女1人,补录2人; 班级存在的问题:
1、心态上:班级还有一部分同学的学习斗志不强,目标不明确,做不到竭尽全力的学习。他们是:吴长胜、章桐、张玉龙、张春来等;
2、毅力上:班级80%的同学都不能一如既往的坚持,都有中间懈怠的时候。
3、课堂上:班级还存在上课跑神、不认真听讲、不认真记笔记的情况。他们是:李喆、王泽、梁桂林、郭锐林、苏志伟、王云婧、宋连皓、王世成、李龙、张春晓、薛雨婷、吴桐等;
4、巩固上:课下的不及时巩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所以导致学过的问题不能做到全部得分。他们是:李喆、王泽、袁浪川、张昊、孙雷、薛雨婷、吴桐等;
5、基础上:班级存在着不注重基础,基础不牢固的现象,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较真而失分的现象。他们是:谢庚坤、王泽、梁桂林、李庚润、葛宇晨、章桐、赵扬、张春晓、唐雨文等;
6、效率上:主要体现在:
自习课上效率不高,做题慢慢悠悠,偶尔出现迷糊、发呆、困倦现象,导致了做题少,做题速度变慢,考试答不完卷的现象。他们是:谢庚坤、薛雨婷、赵扬、王可昕、陈晓莹、李喆、于水、袁浪川、苏志伟、王世成、孙雷、吴桐、等;
课余时间的利用上:班级存在部分同学课余时间抓的不够紧的现象,所以、不能及时的去记忆一些东西。他们是:梁桂林、苏志伟、宋连皓、孙雷、张昊、王云婧、李想、刘琪、唐雨文等;
7、不认真审题:题目看不完就开始答题,导致做的越多就错的越远。他们是:薛雨婷、郭锐林、于水、李庚润、葛宇晨、孙雷、唐雨文等; 我的个人反思:
经过了高一一年的严格管理和训练,我班已经形成了积极向上不抱怨,遇事想办法不逃避,刻苦学习不找借口,出现问题先反思自己不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坦诚相待的良好班风。班级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时间抓的紧、努力学习的班级。即便如此,还是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让我更清楚了与小奥赛这些智商不低的孩子的合作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平静的水面下有着暗潮涌动的风险,老师的一句随意的话隐藏的东西很容易被他们体会到,他们不像一般的孩子,犯错误或者是想犯老师可以体会得到的孩子,所以这样的一群孩子存在的问题也就比较难发现,所以我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的做到潜伏;还有班级的一些孩子,我已经感觉到了他们状态不佳,但是班级的孩子大多都有自己的想法,我提醒到了但是高估了学生的坚持和毅力,检查不够到位,所以学生还是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1、召开四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一种形式让学生学习《人物》、《大家》中名人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历程,对学生进行意志、坚持方面的教育;另一种形式以目标擂台赛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体会对手、目标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对学生进行向对手学习、与对手公平竞争的励志教育;第三种形式是班级优秀学生学习方法经验介绍,主要就课堂上的做法、基础的把握、课下巩固的做法和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与同学共享,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优化的教育;第四种形式是班级刻苦并且学习进步的同学作介绍,对学生进行刻苦努力学习的教育;
2、与班级同学谈话:对进步的优秀同学给予鼓励并且提出建议,对班级后退的同学分析后退原因并且提出建议,对班级稳定的同学进行关心、鼓励并且提出建议;
3、对班级的同学进行暗地里监控,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注意力集中情况、上课状态、自习状态和早到校的学习状态进行监控,形成简单的学生档案,对学生详细的分析、检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