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权法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闭幕词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物权法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闭
幕词
杨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
同志们:
由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物权法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就要闭幕了。作为会议的举办者和承办者的代表,对这次会议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这次会议的与会者不仅仅是民商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学者专家,还有宪法学界、行政法学界、诉讼法学界以及法理学界的学者专家。不同法学学科的法学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对物权法草案进行深入的研讨,这还是第一次。与会专家学者立足于我国物权法草案制定的现实,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的未来,充分肯定了物权法草案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维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立场,以及规定的各项物权制度的准确性和先进性,统一了对物权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取得了空前的共识和一致的见解。这就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不能没有物权法。
通过今天的理论研讨会,我们可以无愧地向祖国人民和世界宣称,经过专家学者和全国人民十余年辛勤汗水浇灌的物权法草案,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它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坚定不移的,是将改革开放胜利成果法律化、制度化的一部成功的法律草案。相信物权法草案经过审议通过成为正式的法律以后,它会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与会学者专家经过深入研讨,在以下六个问题上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
第一,物权法是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法律,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国经历了50多年不断探索甚至是痛苦的实践才得到的正确结论。但是,仅仅有这样的经济制度还不行,它还必须上升为法律制度,通过物权法加以固定和落实,成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才能够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并保障其执行。正因为如此,我国物权法草案第1条就明确规定:“为了明确物的归属,保护权利人的物权,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制定本法。”在第50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条明确规定:“国家维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物权法草案通过这些条文,确立了平等保护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的基本原则,并完善了对所有权等物权进行保护的法律制度。这些都是维护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必须。“文革”时期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物权法对财产所有权的平等保护,就会发生肆意侵害人民的财产,践踏人民合法权益的严重后果。物权法的制定,正是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保障人民在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共享和谐和幸福的福祉。
第二,物权法是确认和巩固改革开放胜利成果,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重要法律。我们认为,物权法是确认和巩固改革开放胜利成果的法律。首先,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探索出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在物权法草案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公有制财产持续增值、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的财富也有较大的增长,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各类外资企业以及我国境内外国人的财产也应当予以平等保护。这些都迫切需要尽早颁行一部科学、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权法,从而确认和巩固我国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深入进行。再次,物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权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首先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而物权法就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财产关系”(《物权法草案》第2条)。只有确认了财产的归属,才能够明晰产权,交易才能够顺利进行、优胜劣汰竞争机制才能得以建立、价值规律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这些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必须在物权法中固定下来,成为法律制度,才能够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越来越宽,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
第三,物权法是协调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财产关系,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基本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物权作为维持人们基本生存和生活的财产权,是人民基本权利的重要内容,是基本人权之一。物权法确认物权的归属、拓展财产的利用方式、明确物权的保护规则,为人们行使自己的财产权利提供了行为准则,从而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的和谐。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公正及时地解决人民群众之间的财产权属纠纷。物权法就是为正确处理物权纠纷提供法律依据。因此,物权法是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在这些方面,我们确认物权法草案通过规定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及其基本规则,紧密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司法实践,能够保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障人民的财产权利,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的财产基础,是切实可行的,是完全必要的。
第四,物权法是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财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法律。有恒产者有恒心。物权法是基本的财产法,没有物权法,就无法建构一整套对财产予以确认和保护的完整规则,从而也就不会形成所谓的恒产,也很难使人们产生投资的信心、置产的愿望和创业的动力。物权法通过确认民事主体的所有权和其他物权,就是通过这些举措,鼓励人民积极创造财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国富民强的愿望。物权法的这种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物权法要对各类财产实行平等保护,不仅要强调对公有财产的保护,而且也对个人财产所有权的进行平等的保护;另一方面,物权法通过确认物权的方法有效地保护财产。例如,改革开放中产生出来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如果不能使其成为物权,而仅仅是合同债权,就很难使其成为长期稳定的财产权利,承包经营权人也难以抵御来自他人的不正当干涉和侵害。物权法通过确认和保护各类物权,稳定各种财产关系,调动亿万人民创造、积累、爱护财产的积极性,就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
第五,物权法是我国民法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要到2010年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其根本的标志就是制定完善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的民法典。因此民法典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主干。在各国民法典中,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民法典如德国、瑞士、日本民法典中,都将物权法作为其民法典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我国,物权法同样具有这样的地位,是民法典的最核心部分。可以说,物权法的制定是民法典制定中的关键环节,在立法上完成了物权法的制定,就基本上完成了民法典的立法工作。从现实的情况看,由于物权法基本规则缺乏,使已经颁布实施的《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表明了物权法的制定是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没有物权法的完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就缺少最重要的部分,就难以完成。而物权法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秩序的法律,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法律制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完善的物权法是衡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重要标志,而目前的物权法草案能够担得起这个重任,实现这样的职能。经过这次会议的深入研讨,我们更加坚信这一点。
第六,物权法草案是全国人民和法学家充分交流意见的结晶,凝结了几代中国法学家的研究成果。我国物权法的起草工作,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果的1993年开始启动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进行了第一次审议,至今已经审议四次。十几年来,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等学术研究机构、实务部门组织了无数次物权法研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讨会,在历次研讨会上,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对物权法的起草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尤其是2005年7月物权法草案向全民公开征求意见之后,全国各界对物权法的制定欢欣鼓舞,积极献计献策,通过各种形式提出了两万多条意见,这都是为了把我国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写进物权法,用法律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成为我国的法律制度。可以说,十三亿人民的智慧以及期盼物权法早日问世的热情,已经在今年的七月份全民征求物权法意见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在物权法的起草过程中,如何使我国物权法能够最大程度的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是法学家们起草物权法的过程中始终关注的问题。而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学家所不曾遇到的。应当欣慰的是,经过全国人民和法学家的齐心协力,已经解决了这些立法难题。例如,物权法草案在构建我国的建筑物不动产权利中,做了独具匠心的规定,充分地体现了我国物权法的中国特色。草案借鉴了各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并且进行适当改造,规定了“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特别强调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对业主权利的保护,突出通俗易懂的“业主”概念;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权利构成方面,将专有权、共有权和成员权的“三元论”改造成为专有权、共有权和管理权的“三元论”,突出了对区分所有的建筑物的管理权利。又如,在不动产登记制度中,借鉴预告登记制度,特别规定了商品房期房买卖合同的预告登记制度,保护商品房交易中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不受房地产开发商的侵害。从物权法草案的上述起草过程可以鲜明地看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到,制定物权法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物权法草案凝聚的是全国人民和法学专家学者的经验和智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以下共识,这就是,物权法草案的全部内容告诉我们,将要颁行的《物权法》是一部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法律;它是在宪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制定的,与《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一脉相承,是我国建立和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是对二十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党的“十六大”胜利成果的记录和总结。我们与会的全体民法学者、法理学者、宪法学者一致呼吁,经过立法机关、学界同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目前的物权法草案已经成熟完善,在改革开放已经取得重大胜利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必须尽快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从而确认和巩固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谢谢与会各位!
出处:无
第二篇:物权法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闭幕词(杨立新)
物权法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闭幕词
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上传时间:2006-2-28
同志们:
由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物权法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就要闭幕了。作为会议的举办者和承办者的代表,对这次会议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这次会议的与会者不仅仅是民商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学者专家,还有宪法学界、行政法学界、诉讼法学界以及法理学界的学者专家。不同法学学科的法学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对物权法草案进行深入的研讨,这还是第一次。与会专家学者立足于我国物权法草案制定的现实,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的未来,充分肯定了物权法草案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维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立场,以及规定的各项物权制度的准确性和先进性,统一了对物权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取得了空前的共识和一致的见解。这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不能没有物权法。
通过今天的理论研讨会,我们可以无愧地向祖国人民和世界宣称,经过专家学者和全国人民十余年辛勤汗水浇灌的物权法草案,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它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坚定不移的,是将改革开放胜利成果法律化、制度化的一部成功的法律草案。相信物权法草案经过审议通过成为正式的法律以后,它会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与会学者专家经过深入研讨,在以下六个问题上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
第一,物权法是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法律,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国经历了50多年不断探索甚至是痛苦的实践才得到的正确结论。但是,仅仅有这样的经济制度还不行,它还必须上升为法律制度,通过物权法加以固定和落实,成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才能够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并保障其执行。正因为如此,我国物权法草案
第1条就明确规定:“为了明确物的归属,保护权利人的物权,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制定本法。”在第50条明确规定:“国家维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物权法草案通过这些条文,确立了平等保护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的基本原则,并完善了对所有权等物权进行保护的法律制度。这些都是维护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必须。“文革”时期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物权法对财产所有权的平等保护,就会发生肆意侵害人民的财产,践踏人民合法权益的严重后果。物权法的制定,正是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保障人民在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共享和谐和幸福的福祉。
第二,物权法是确认和巩固改革开放胜利成果,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重要法律。我们认为,物权法是确认和巩固改革开放胜利成果的法律。首先,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探索出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在物权法草案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
1强、公有制财产持续增值、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的财富也有较大的增长,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各类外资企业以及我国境内外国人的财产也应当予以平等保护。这些都迫切需要尽早颁行一部科学、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权法,从而确认和巩固我国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深入进行。再次,物权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首先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而物权法就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财产关系”(《物权法草案》第2条)。只有确认了财产的归属,才能够明晰产权,交易才能够顺利进行、优胜劣汰竞争机制才能得以建立、价值规律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这些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必须在物权法中固定下来,成为法律制度,才能够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越来越宽,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
第三,物权法是协调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财产关系,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基本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物权作为维持人们基本生存和生活的财产权,是人民基本权利的重要内容,是基本人权之一。物权法确认物权的归属、拓展财产的利用方式、明确物权的保护规则,为人们行使自己的财产权利提供了行为准则,从而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的和谐。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公正及时地解决人民群众之间的财产权属纠纷。物权法就是为正确处理物权纠纷提供法律依据。因此,物权法是保障人民权利的重要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在这些方面,我们确认物权法草案通过规定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及其基本规则,紧密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司法实践,能够保障人民的财产权利,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的财产基础,是切实可行的,是完全必要的。
第四,物权法是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财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法律。有恒产者有恒心。物权法是基本的财产法,没有物权法,就无法建构一整套对财产予以确认和保护的完整规则,从而也就不会形成所谓的恒产,也很难使人们产生投资的信心、置产的愿望和创业的动力。物权法通过确认民事主体的所有权和其他物权,就是通过这些举措,鼓励人民积极创造财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国富民强的愿望。物权法的这种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物权法要对各类财产实行平等保护,不仅要强调对公有财产的保护,而且也对个人财产所有权的进行平等的保护;另一方面,物权法通过确认物权的方法有效地保护财产。例如,改革开放中产生出来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如果不能使其成为物权,而仅仅是合同债权,就很难使其成为长期稳定的财产权利,承包经营权人也难以抵御来自他人的不正当干涉和侵害。物权法通过确认和保护各类物权,稳定各种财产关系,调动亿万人民创造、积累、爱护财产的积极性,就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
第五,物权法是我国民法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要到2010年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其根本的标志就是制定完善的民法典。因此民法典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主干。在各国民法典中,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民法典如德国、瑞士、日本民法典中,都将物权法作为其民法典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我国,物权法同样具有这样的地位,是民法典的最核心部分。可以说,物权法的制定是民法典制定中的关键环节,在立法上完成了物权法的制定,就基本上完成了民法典的立法工作。从现实的情况看,由于物权法基本规则缺
乏,使已经颁布实施的《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表明了物权法的制定是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没有物权法的完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就缺少最重要的部分,就难以完成。而物权法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秩序的法律,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法律制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完善的物权法是衡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重要标志,而目前的物权法草案能够担得起这个重任,实现这样的职能。经过这次会议的深入研讨,我们更加坚信这一点。
第六,物权法草案是全国人民和法学家充分交流意见的结晶,凝结了几代中国法学家的研究成果。我国物权法的起草工作,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果的1993年开始启动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进行了第一次审议,至今已经审议四次。十几年来,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等学术研究机构、实务部门组织了无数次物权法研讨会,在历次研讨会上,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对物权法的起草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尤其是2005年7月物权法草案向全民公开征求意见之后,全国各界对物权法的制定欢欣鼓舞,积极献计献策,通过各种形式提出了两万多条意见,这都是为了把我国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写进物权法,用法律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成为我国的法律制度。可以说,十三亿人民的智慧以及期盼物权法早日问世的热情,已经在今年的七月份全民征求物权法意见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在物权法的起草过程中,如何使我国物权法能够最大程度的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是法学家们起草物权法的过程中始终关注的问题。而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学家所不曾遇到的。应当欣慰的是,经过全国人民和法学家的齐心协力,已经解决了这些立法难题。例如,物权法草案在构建我国的建筑物不动产权利中,做了独具匠心的规定,充分地体现了我国物权法的中国特色。草案借鉴了各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并且进行适当改造,规定了“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特别强调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对业主权利的保护,突出通俗易懂的“业主”概念;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权利构成方面,将专有权、共有权和成员权的“三元论”改造成为专有权、共有权和管理权的“三元论”,突出了对区分所有的建筑物的管理权利。又如,在不动产登记制度中,借鉴预告登记制度,特别规定了商品房期房买卖合同的预告登记制度,保护商品房交易中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不受房地产开发商的侵害。从物权法草案的上述起草过程可以鲜明地看到,制定物权法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物权法草案凝聚的是全国人民和法学专家学者的经验和智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以下共识,这就是,物权法草案的全部内容告诉我们,将要颁行的《物权法》是一部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法律;它是在宪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制定的,与《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一脉相承,是我国建立和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是对二十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党的“十六大”胜利成果的记录和总结。我们与会的全体民法学者、法理学者、宪法学者一致呼吁,经过立法机关、学界同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目前的物权法草案已经成熟完善,在改革开放已经取得重大胜利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必须尽快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从而确认和巩固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谢谢与会各位!
第三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述要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最近在山东省青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建设,是促进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和谐不是没有矛盾,和谐社会也不是世外桃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政治生活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与会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施策、全面推进。一是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经济。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都要靠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同样要靠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建不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具体利益的矛盾,如先富与后富的矛盾、大富与小富的矛盾、贫穷与富裕的矛盾等等。处理这些矛盾,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三是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更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是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的稳定有序、安定和谐,既要靠法治,又要靠德治。要把社会的他律同公民的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五是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只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秩序。与会者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和谐是相对的、具体的、历史的,不是绝对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有不同的需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坚持从现实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全力推进,又不能超越阶段,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第四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学习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前一阶段,我着重加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理论的学习,并结合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几点个人体会。
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指导和促进松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成熟的形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表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抢抓重要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因此,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对松原来讲,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就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机遇。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战略,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谋划全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继实施东部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在省委八届四次全会上,省里研究确定了加快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在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市里也提出了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这些目标和任务,既是我们审时度势、洞察时机、把握机遇、敏锐应对,适时提出的适应性目标,也是力求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前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松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和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松原的情况看,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利润、招商引资、粮食产量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等八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三。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继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和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支柱产业相对单一,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长期、稳定的农民增收渠道尚未形成;在建及储备项目中科技含量高、产品结构优、产业链条长的项目还不多,对全市经济起支撑作用的大项目比较少;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文化事业、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滞后和不足等等。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采取得当的应对措施,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关心百姓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任务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群众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但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城乡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依然存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构建和谐松原的历史任务,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证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构建和谐松原必须牢牢把握的几个原则构建和谐松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推进松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是发展的社会,没有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成的。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松原的物质基础。建市以来,我们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加大对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动员全社会扶贫帮困,有效地减少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全市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无论在公共事业的投入上,还是在帮扶困难群体的支出上,都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因此,对我们来讲,要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惟有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构建和谐松原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要深刻认识到,仅靠GDp的增长是无法支撑起人民群众所向往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因此,我们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坚决克服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协同共进。
(三)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关心百姓福祉。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收入分配以及社会现代化等等固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它们只属于工具性范畴,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在致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买得起房,养得起老,进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同时,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离开城市经济的强有力支持,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目前,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松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的日子过好了,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因此,要全面统筹城乡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正确方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以城乡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做好构建和谐松原的各项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以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求实的态度,完成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松原的历史任务。
(一)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为构建和谐松原增强经济实力。要坚持工业立市、项目拉动战略不动摇,正确理解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解决好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努力提高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要进一步加快项目开发建设,对前郭炼油厂2万吨聚四氢呋喃、吉安生化21万吨冰醋酸等在建的重点项目,要加大推进力度,搞好服务,确保项目按时建成投产。对长化集团100万吨复合肥等项目,要搞好可研论证,推动项目早日启动实施。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围绕“四大基地”建设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尽快谋划50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确保全市项目不断档,发展不停步。要集中精力抓好重点企业的生产运行。对吉林油田分公司、吉林不二蛋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要切实搞好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促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抓好吉林石油集团热电厂5万千瓦二期和市啤酒厂异地扩建等项目。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规范操作程序,积极筹措改制成本,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同时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二)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为构建和谐松原夯实基础。要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要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建设具有松原特色的优质粮、优质畜(牧)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三大产业带。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按照“大规模、高起点、专业化、外向型”和“小规模、大群体、特色型”的原则,围绕粮食、畜禽产品、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草业和水产业发展开发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民就业服务,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的市场化进程。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构建和谐松原借力助推。要抓住全省鼓励发展工业集中区的有利时机,以《全市开发区暨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力争取得大的突破。在发展定位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创业平台。在整体布局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重点围绕交通干线和中心城镇展开。今后五年,全市要争取建立2-3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开发区、10个市级工业集中区和15个特色工业园区。对现有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加大投入,逐步完善供水、供电、通讯、排污等配套设施,提高承载功能。要对政策进行梳理规范,重点落实好供地、水、电、汽、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努力降低投资成本,增强项目的吸引力。要培育招商文化,创新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搞好跟踪服务,引进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牵动和支撑作用的科技型、外向型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加强与嘉吉、华润等知名企业和集团的合资合作,力争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取得突破。
(四)不断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为构建和谐松原打造发展平台。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为城乡建设与和谐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规划既要保证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又不能模糊重点,齐头并进。要抓好规划的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避免规划的无序性。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城市基础建设工程。要加快城中村、城中乡的改造步伐,继续抓好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迅速改善城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切实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开展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建筑工地、
第五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学习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前一阶段,我着重加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理论的学习,并结合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几点个人体会。
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指导和促进松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成熟的形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表现,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抢抓重要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因此,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对松原来讲,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就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机遇。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战略,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谋划全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继实施东部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在省委八届四次全会上,省里研究确定了加快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在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市里也提出了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这些目标和任务,既是我们审时度势、洞察时机、把握机遇、敏锐应对,适时提出的适应性目标,也是力求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前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松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和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松原的情况看,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利润、招商引资、粮食产量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等八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三。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继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和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支柱产业相对单一,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长期、稳定的农民增收渠道尚未形成;在建及储备项目中科技含量高、产品结构优、产业链条长的项目还不多,对全市经济起支撑作用的大项目比较少;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文化事业、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滞后和不足等等。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采取得当的应对措施,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关心百姓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任务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群众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但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城乡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依然存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构建和谐松原的历史任务,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证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构建和谐松原必须牢牢把握的几个原则
构建和谐松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推进松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是发展的社会,没有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成的。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松原的物质基矗建市以来,我们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加大对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动员全社会扶贫帮困,有效地减少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全市政通人和、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无论在公共事业的投入上,还是在帮扶困难群体的支出上,都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因此,对我们来讲,要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惟有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构建和谐松原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要深刻认识到,仅靠GDp的增长是无法支撑起人民群众所向往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因此,我们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坚决克服在经济建设上舍得
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协同共进。
(三)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关心百姓福祉。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收入分配以及社会现代化等等固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它们只属于工具性范畴,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在致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买得起房,养得起老,进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同时,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离开城市经济的强有力支持,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目前,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松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的日子过好了,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因此,要全面统筹城乡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正确方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以城乡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做好构建和谐松原的各项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以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求实的态度,完成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松原的历史任务。
(一)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为构建和谐松原增强经济实力。要坚持工业立市、项目拉动战略不动摇,正确理解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解决好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努力提高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要进一步加快项目开发建设,对前郭炼油厂2万吨聚四氢呋喃、吉安生化21万吨冰醋酸等在建的重点项目,要加大推进力度,搞好服务,确保项目按时建成投产。对长化集团100万吨复合肥等项目,要搞好可研论证,推动项目早日启动实施。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围绕“四大基地”建设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尽快谋划50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确保全市项目不断档,发展不停步。要集中精力抓好重点企业的生产运行。对吉林油田分公司、吉林不二蛋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要切实搞好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促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抓好吉林石油集团热电厂5万千瓦二期和市啤酒厂异地扩建等项目。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规范操作程序,积极筹措改制成本,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同时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二)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为构建和谐松原夯实基矗要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要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建设具有松原特色的优质粮、优质畜(牧)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三大产业带。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按照“大规模、高起点、专业化、外向型”和“小规模、大群体、特色型”的原则,围绕粮食、畜禽产品、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草业和水产业发展开发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民就业服务,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的市场化进程。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构建和谐松原借力助推。要抓住全省鼓励发展工业集中区的有利时机,以《全市开发区暨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力争取得大的突破。在发展定位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创业平台。在整体布局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重点围绕交通干线和中心城镇展开。今后五年,全市要争取建立2-3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开发区、10个市级工业集中区和15个特色工业园区。对现有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加大投入,逐步完善供水、供电、通讯、排污等配套设施,提高承载功能。要对政策进行梳理规范,重点落实好供地、水、电、汽、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努力降低投资成本,增强项目的吸引力。要培育招商文化,创新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搞好跟踪服务,引进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牵动和支撑作用的科技型、外向型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加强与嘉吉、华润等知名企业和集团的合资合作,力争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取得突破。
(四)不断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为构建和谐松原打造发展平台。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为城乡建设与和谐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规划既要保证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又不能模糊重点,齐头并进。要抓好规划的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避免规划的无序性。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城市基础建设工程。要加快城中村、城中乡的改造步伐,继续抓好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迅速改善城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切实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开展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建筑工地、整顿散装货物车辆、取缔露天烧烤和治理城市“牛皮癣”等专项整治攻坚战,确保取得实效。同时,要
做好松原大桥、沿江开发、江南公铁立交桥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五)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各项社会事业,为构建和谐松原提供有力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当前,要重点发展农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交通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生活性和公益性服务业。抓好农村危旧校舍改造、敬老院改造和电视网络改造,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继续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抓好就业援助工作,确保下岗人员实现充分就业。不断健全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体系,落实好城乡低保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巩固“两个确保”,实现“三条保障线”的有效衔接。要加强治安防控网络化建设,妥善处置影响社会稳定的xx和突发事件,打造“平安松原”。切实做好信访工作,把解决问题与推进改革发展结合起来,切实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