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9月26日赣州市代市长冷新生 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9月26日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赣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冷新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带领和依靠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战胜雨雪冰冻和特大洪涝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主要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成就。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2010年突破千亿元,财政总收入2008年突破百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09年底突破千亿元,成为全省第二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财政总收入过百亿元的设区市。预计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可达到3000亿元。到年底,生产总值过百亿元、财政总收入过十亿元的县(市、区)将分别达到2个。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18.9∶44.4∶36.7,二产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预计到年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比2006年增长2.5、3.4和2.9倍。稀土、钨两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年底有望超过500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3,利税有望过100亿元。章源钨业成功上市。赣州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脐橙主产区。果业、生猪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贷款增量和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周边市第一。
(三)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中心城区五年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266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81.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4.3万人。“治脏、治乱、治堵”工作取得实效,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市城镇化率年底预计达44%。黄金机场建成运营,今年进出港人数有望突破50万人次,成为全省第二、周边市最大的机场;赣韶铁路建设和京
九、赣龙铁路改造加快推进;瑞赣、石吉、鹰瑞、康大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建成、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70公里,约占全省的30%。建设农村公路16161公里,全面完成126座渡改桥任务,100%行政村实现道路硬化,立体化交通网络架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整治建设村庄1万多个,村庄环境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水利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6.2%。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成效明显,实现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90%。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政府机构、国有企业以及财税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投融资体制、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五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983家,实际利用外资39.69亿美元,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630个。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7倍。成功申报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赣州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五)民生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2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907亿元。财政民生支出比重逐年提高,主要民生指标全面完成。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被列为国家试点。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总量连续五年排名全国地级市首位。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为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扎实推进。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成功申报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现代赣南采茶戏《快乐标兵》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再创国家“双拥”模范城。顺利完成“五五”普法任务。人口计生、新闻出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台湾事务、扶贫开发、水文气象、防震减灾、统计审计、检验检疫、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方志档案、妇女儿童、供销、物价、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进步。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奖。
(六)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意见。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复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99.92%。建立了市政府常务会学法、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重大政策文件审查等制度。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发展成就令人振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勤劳智慧的赣州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驻市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司法干警,向为赣州发展作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工作者、进城务工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令人难忘,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必须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理念,始终坚持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为重理念,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动摇,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创新为魂理念,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以改革破解难题、以创新激发活力、以开放汇聚能量,不断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和强大活力;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理念,始终坚持改善民生、为民造福不动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发展不快、发展不充分;二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税源结构不优,产业规模不大、集聚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重大项目和优势骨干企业较少;三是城镇化水平偏低,城市功能配套不完善,辐射带动力不强;四是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全省差距较大;五是少数干部群众安于现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六是政府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市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
今后五年,是赣州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五年。我们既要看到近年来全市经济加速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各方面优势蓄势待发,为新一轮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又要看到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产业转移加速推进、国家对革命老区和中部地区支持力度加大,为赣州发展带来难得机遇;还要看到资源环境要素制约趋紧、社会矛盾集中凸显、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尤其要看到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有着热切期待,对新一届政府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有着殷切期盼。我们务必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全力以赴加快发展;努力在总量扩张中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在坚持加快发展中推进转型发展,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坚持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千方百计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部署,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省排位前移,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到2016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均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1∶40,二产、三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明显增强。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推动人口地域大市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竞争优势,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赣州更加富有实力、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在国际国内更有影响力。
实现上述宏伟蓝图,我们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产业集群建设为突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构建强大支撑
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主攻工业,强攻工业,推动矿产资源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承接产业品牌化、传统优势产业高新化,在做大总量、优化结构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力争未来五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做大做强稀土和钨及其应用产业集群。抓住国家加强稀土钨等战略性资源管理和整治整合的有利机遇,瞄准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稀土和钨产业带来的广阔市场,推动资源重点向产业后端深度加工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配置,推动资金向前端研发和后端加工环节流动,推动产业由主要生产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的终端应用产品升级。重点发展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稀土陶瓷材料及应用产品、钨硬质合金及刀钻具,力争五年内形成4万吨磁性材料、6000吨荧光粉、1000万台永磁电机、1万吨钨硬质合金的年生产能力,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打造世界知名的稀土产业基地和钨产业基地。加大探矿找矿力度,增加可开发资源储备。积极引进市外资源,加快建设稀土、钨交易中心和集散中心,强化与全国重要资源地、重点企业联合报价机制,争取国家在赣州设立稀土资源和实物储备点,提高定价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快建设稀土、钨工程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采用市场配置、资产重组、入股参股等多种方式,整合现有采矿、分离、冶炼等生产能力,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集开采、冶炼、深加工、科研、贸易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集群。深入研究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争取列为国家和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加强与行业领先的研发机构、制造企业合作,在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整车控制系统等方面突破关键技术,建设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专用永磁材料产业基地、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支持关联企业自主成立新能源汽车企业联盟,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整车和零配件生产企业,高端低端两路并进,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力争五年内形成新能源汽车20万辆、动力电池1万兆瓦、电机3000兆瓦、电控系统40万套的年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建成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
做大做强铜铝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用好用活国家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市场,积极申报国家级废旧金属拆解基地,建设2个年拆解能力30万吨以上的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园区。建立废铜收购交易中心,建设铜铝钴有色金属交易平台,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终端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扶持江钨新型合金50万吨铜杆铜线深加工、逸豪实业2万吨铜箔、赣州铝业20万吨铝板材等项目建设,力争五年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建成国内重要的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现代轻纺、食品工业3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以及氟盐化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3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继续推动机械制造等其他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认真研究、及时跟进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培育、大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形成未来赣州发展的强大增长极。
加快赣州开发区建设步伐。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配套功能,进一步提升开发区重大项目和产业集聚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入园企业门槛,增加投资强度;进一步提升入园企业开工率、投产率和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服务入园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中烟公司赣州卷烟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尽快投产,加速达产达标,重点培育稀土、钨、铜新材料,以及机械制造、食品、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力争到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税收过百亿元,成为赣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围绕产业集群建设,推进设计研发、生产控制、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理等方面信息化,加快工业园区数字化建设。用信息技术提升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新兴业态、金融服务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二)以特大城市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铸造强力引擎
实施中心城区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倍增计划,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打造赣南城市群。
科学规划引领。强化“山、水、城、人”自然和谐相处理念,高起点完成特大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专项规划。加强城市形态和功能设计,精心规划建设标志性建筑、主次干道、重点片区、特色街区和配套设施。注重差异性定位、功能性区分和个性化特色,打造高品质城市。优化“一核二廊三圈”①空间布局,着力推动特大型中心城市和瑞金、龙南都市区建设,支持信丰、兴国、于都、宁都等卫星城市和其他县城建设,促进赣县、南康、上犹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力争到2016年,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200平方公里、人口达200万的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全市形成6个城区人口20万至50万、5个城区人口10万至20万的中小城市,30个重点小城镇,城镇化率提高到52%以上。
完善功能配套。强化城市基础支撑。完成特大型中心城市“四路三桥二互通”② 建设,形成各组团间快速通道网络。实施生态园林工程,保留自然山体,保护古树林木,开墙透绿透亮。推进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蟠龙湿地公园建设,建成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小游园、小广场。新建第二污水处理厂、第二垃圾处理厂。提升路网、水电、通信、燃气等配套能力,逐步实现公交、供水、供气同城同价。尽早启动城市备用水源点建设。推行“公交优先”,逐步建立公交政府补贴机制,优化线网结构,建成一批公交换乘枢纽站场和公共停车场,有效解决出行难、停车难问题。按照年吞吐量“远期500万人次,近中期200万人次”的规划目标,改扩建与特大城市相匹配的黄金机场。扩大支线航空试点城市效应,重点培育赣州至北京、上海、广深、南昌航线,努力突破直飞香港、台湾航线。推进火车站改造升级和新站建设,增开始发列车。加快赣龙铁路扩能改造、赣韶铁路、厦蓉高速赣崇段建设,尽快开工建设鹰瑞梅铁路,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并争取延伸至深圳,力争到2016年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突破800公里和1200公里,打造四省边际区域乃至我国东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华能瑞金电厂二期、西气东输、500千伏赣州东输变电工程、城乡电网改造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固城市堤防,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不低于50年一遇。
繁荣城市服务业。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新建改造一批农贸市场、新兴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和特色街区,构建与新型工业相配套、城市发展相协调、群众生活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规划建设金融商务核心区,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发展新兴金融业态,建立金融资产、稀贵金属等金融交易市场。加快综合物流园区和六大物流节点③建设,形成以赣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四省八市的“三小时物流服务圈”。科学整合红色、客家、宋城、生态等特色旅游资源,科学规划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科学打造精品线路;推进通天岩和瑞金红色景区创建5A级旅游区,建设著名旅游目的地。以完善的城市功能、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留住进城农民工、外来就业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集聚人气、商气、财气。
培育城市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城市记忆。在城市扩容提质中彰显宋城文化、客家文化和水文化元素,建设“三江六岸”亲水公园、滨水走廊,打造“山、水、城”交相辉映、“人、园、景”相得益彰的品质城市。高位启动江南宋城核心区规划,加快实施保护性开发,整体打造成品味宋城古韵、品读客家风情、品尝赣南美食的文化产业园、旅游景区和影视基地。深入开发水文化资源。保护好福寿沟古城排水系统,发挥排水排涝、生态景观等综合效益,再续不涝之城历史。大力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弘扬客家精神,倡导城市文明,塑造市民新形象。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治脏、治乱、治堵”工作,打造卫生城市、秩序城市、畅通城市、宜居城市。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加大城管综合执法力度,倡导文明执法理念,实施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创建智慧城市④。规范城市文化管理。严厉查处违法用地、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三)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园区的理念建设农业产业园,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培育壮大以脐橙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加强赣南脐橙产业的战略性研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调优品种结构,重点发展晚熟脐橙、杂交脐橙,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中国(赣南)脐橙研究院、国家级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完善果技研究、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加工、贮藏、物流等配套产业,建设赣南脐橙产业科技示范园。深度开发国内外市场,建立基本覆盖国内10万人以上城市和全球主要消费市场的营销体系。力争五年内脐橙产业产值翻番,成为品质世界最优、产业规模世界最大、产业综合竞争力世界最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富民强市产业,让赣南脐橙成为赣州的亮丽名片,让橙色成为赣州的亮丽色调。培育壮大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主导产业,建设粤港澳优质商品猪、南国特色花卉苗木、精品蔬菜、高产油茶等生产加工基地。
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订产业建设标准,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向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转,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力争建设1至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高新产业园,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科技园、生态园。坚持外销出口与本地供应并重,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抓好中心城区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把赣州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放心食品”生产示范区、优质供应区、消费安全区。大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生产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有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加固整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实现人水和谐。力争五年内解决228万农村居民和49.3万农村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4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9万亩。每年完成1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通过5至10年努力,基本建成“五大水利保障体系”⑤。加强农村乡际公路和通组公路建设,实现50%以上县道达三级公路标准,80%以上乡道达四级公路标准。组织实施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解决农村电网建设水平低、供电不足、电压不稳的问题。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好储潭和三江等一批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打造产业功能聚集、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良好,集城市现代气息和乡村优美风光于一体的示范区。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批文化新村、产业新村、生态新村、旅游新村、文明新村。大力提升农民素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培训网络,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县、乡、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就业创业发展能力。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四)以破解制约发展难题为关键,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在改革上下真功夫,在开放上见新成效,在创新上有大举措。
深化各项改革。在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医药卫生体制、财税体制等各项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五大新机制,着力实施六大新举措,破解制约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建立五大新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服务企业发展、服务项目建设、服务县域经济和园区发展的长效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下放管理权限,加强立项、审批、环评等关键环节的服务保障。二是建立鼓励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争资争项、重点项目建设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竞相发展。三是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机制,以项目为纽带,整合人才、设备等相关资源,聚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开展课题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发展。四是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以及新型人事关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与重点产业配套的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技术工人,为加快赣州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五是建立存量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土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实施六大新举措。一是整合政府资源和国有资产、资本,拓宽融资渠道,组建国有控股投融资集团,发展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再担保公司,改制农信社组建市农村商业银行,做大地方银行,加快企业上市。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切实做到举债有方、负债有度、还债有源、用债有效。二是研究具体措施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建设,加速赣州现代服务业崛起。三是推进以户籍、产权制度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园区、城市转移,市外居民向赣州流动。四是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返乡创业人员投资创业。五是鼓励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让国企焕发新活力,创造新业绩。六是细化赣州开发区帮扶生态环境优越县发展工业的具体举措。
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实施大开放主战略不动摇,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不停步,坚持把赣州打造成周边省市最具活力、最富商机、最低营商成本的开放高地不懈怠。紧靠省会城、面向 “长珠闽”、主攻港澳台,主动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有更大作为。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联动,产业链招商、基地化招商、精细化招商并举,发挥各类商会、学会、协会、联谊会的积极作用招商,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大型民企及配套企业,成建制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外贸进出口规模。未来五年,力争实现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2%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以上,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以上,国内500强、央企20家以上。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出台民营投资导向目录,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放宽市政公用设施的准入限制。积极拓宽创业融资渠道,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优化企业成长环境,支持本土企业、草根经济做大做强。鼓励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回乡发展,鼓励返乡人员投资创业。努力实现人员回转、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使赣州成为民营企业茁壮成长的沃土,成为百姓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乐园。
(五)以做大总量为重点,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为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积蓄充足能量
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难点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
找准路径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各地根据自身优势,找准产业定位,找准发展路径,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发现、挖掘和放大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做大特色产业,走招商兴县、产业兴县、全民创业兴县之路,走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竞相发展之路。支持中心城区周边县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对接主导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入中心城区经济圈。支持矿产资源优势县发展高端矿产产业,以资源引项目,以资源兴产业,推动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支持生态环境优越县和文化资源丰富县,在保护好青山绿水、保护好历史文化的同时,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加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支持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大县转变,以人力资源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支持传统产业优势县(市、区)做大做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轻纺、矿山机械、食品、家具等各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支持各地发展农业优势产业,使农业大县变成农业强县。支持各地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支持各地加快中小城镇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力。支持各地依托工业园区加速新型工业化,力争五年内有2个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500亿元,另有5个园区分别超300亿元,形成一县一主业和若干区域特色经济板块。推动全市县域经济主要指标三年翻番,力争到2016年,财政总收入县县过10亿元。
创新机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简便易行、导向明确的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财税、工业、项目建设等指标的考核,突出生态保护、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考核,激励各县(市、区)以更大积极性,集中精力抓发展、集中力量抓发展、突出重点抓发展。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定期调度机制,通过召开形势分析会、流动现场会等,及时通报情况,分析差距和问题,总结经验和做法。探索建立县(市、区)之间合作共建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县与县之间打破行政界限联动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互用,合作争取重大政策,合作共建重大项目,合作开发优势资源。探索建立赣州开发区帮扶生态环境优越县的机制,鼓励生态优越县招大项目、招好项目、招产业配套项目落户赣州开发区,帮助生态环境优越县发展工业,做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
优化服务保障县域经济发展。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强县扩权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扩大县(市、区)经济管理权限,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积极推动“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市与县(市、区)之间易行有效的对接服务机制,采用市领导挂点帮扶、市直部门点对点服务、重大问题现场办公等方式,加强项目对接、服务对接和领导与企业的对接,积极帮助县(市、区)解决交通、电力、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共同努力争取实现“三通三有”,即县县通铁路,县县通高速公路,县县通管道天然气,县县有省级工业园区或特色产业基地,县县有成龙配套的电力电网,县县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年纳税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通过县域经济强劲发力,推动赣州经济腾飞。
(六)以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为目标,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各项事业发展,让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
全心全意办好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安危冷暖等方面的事情,让生活在赣州的人民群众更有主人感、归宿感和幸福感。
实施八大工程,创造美好生活。力争到2016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提升到58%以上,五年累计突破1300亿元。一是实施“学有所教”工程。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办好社会需要、人民满意、充满活力的教育,支持鼓励驻市高校做优做特做强。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农村偏远学校师资不足问题。建设城镇新区教育园区,满足农村进城学生就读需求。科学调整教育网点布局,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消除农村学校D类危房⑥。每个乡镇建有1所以上达标公办幼儿园,每个行政村办好1所幼儿园,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是实施“业有所就”工程。落实各项扶持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创业就业热情。新建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创业一条街和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加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重点发展与产业集群建设相配套的职业教育。三是实施“劳有所得”工程。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挂钩、工资增长与物价水平挂钩机制,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五年翻番。四是实施“住有所居”工程。加快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改造棚户区、城乡危旧房、红军烈士遗属及在乡老复员军人遗孀的土坯房。增加土地有效供应,坚决遏制土地闲置,制止捂盘惜售,有效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克服一切困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年初下达的“三房一改”任务。五是实施“病有所医”工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成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所“二甲”以上综合医院,每个乡镇有1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所达标卫生室。六是实施“困有所济”工程。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保障和抚恤补助标准逐年提高。实行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建立低保与物价联动机制。完成1119个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移民搬迁10万人。七是实施“民有所乐”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实现市有“四馆”(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美术馆)、县有“三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有“一站”(乡镇综合文体站)、村有“一室”(文化活动室),广播电视覆盖率显著提高;县(市、区)普遍建有“两场一馆一池”(体育场、健身广场、体育馆、游泳池),乡镇农民健身广场覆盖率达60%以上,村、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50%以上。切实加强城乡户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把文体设施建到群众家门口,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八是实施“老有所养”工程。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全覆盖,让社保阳光普照全民。为高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确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80%以上。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中心、养老公寓建设。整体推进农村敬老院(光荣院)和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所有乡镇都有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敬老院(光荣院),让农村鳏寡孤独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创新体系,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启动赣南围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七里窑遗址保护等工作。积极筹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发展问题,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快殡葬改革步伐,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保障各类物资供应,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关心和支持老龄、慈善与残疾人事业。发展好红十字博爱基金事业。继续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信教群众工作。进一步抓好外事侨务和台湾事务、防震减灾、统计、审计、人防、物价、地方志、档案等工作。
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安全稳定。加快推进城乡社区体制改革,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待遇。推行社区网格化、智能化管理,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解处置机制,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机制,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生产、消防、交通等领域的安全监管。抓好农产品安全监管,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加强对流动人口、重点人群、复杂场所和虚拟社会的管理。完善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风险控制、应急救援和保障的水平。创新信访工作机制,提升信访工作科学化水平。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加强生态建设,创造秀美环境。保护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继续实施“一大四小”工程,五年完成绿化造林33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加强“三江”源头、中小流域、饮用水源地等生态综合治理与保护,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抓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建筑业、生态旅游业、节能环保业,开发利用太阳能、水电、风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推动政府机关为公共机构节能做表率。确保未来五年,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节能减排达到国家和省控制目标,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让赣州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三、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再创新时期 “第一等的工作”,树立政府新形象
实现市第四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新一届政府必须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大力弘扬宝贵而独特的苏区精神,加强对新政策、新知识、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加强对前瞻性、战略性、规律性问题的分析,加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全面提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谐共事的能力,与新兴媒体坦诚沟通互动的能力,全力打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再创新时期“第一等的工作”,树立和提升政府新形象。
(一)树立以人为本、亲民为民的政府新形象。“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是毛泽东同志关于苏区群众工作的重要观点,也是新一届政府必须秉承的工作理念。不断强化群众观念。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民造福当作最大的政绩,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作决策的最高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主动融入群众、亲近群众。不断完善市长热线、市长信箱办理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让尊重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成为工作的常态,最大限度地将人民群众的愿望集中起来、智慧凝聚起来、力量发挥出来。坚决维护群众利益。牢固树立“不与民争利”的理念,深化干部下基层 “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常态化,坚持每年办好一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树立果敢坚毅、善抓落实的政府新形象。深入推进机关干部“治庸、治懒、治散”,切实转变政府机关干部作风。在改革进入攻坚期、矛盾处在凸显期的严峻考验面前,做到矛盾面前不回避,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困难面前不退缩,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责任面前不推诿,敢作敢为,敢于承担;在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问题面前,做到沉着应对,主动靠前。把所有心思用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上,把所有智慧用在谋划项目、推动落实上。做到沉下身子抓落实。对市委决定的事不折不扣抓落实,政府集体研究的事分工合作抓落实,事关群众利益的事满腔热情抓落实,服务企业的事快办快结抓落实,认真做好每件事,认真干好每一天。减少文山会海,减少迎来送往,减少繁文缛节。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少发文,发短文,发管用的文,切实把更多精力放在一线掌握情况上、一线解决问题上、一线干成事业上。提升效能抓落实。优化工作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打造服务“零缺陷”政府。适应网络发展的新趋势、媒体运用的新特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强网上办事功能,推行网络问政,努力打造“24小时在线”政府。完善机制抓落实。建立群众诉求快速反应机制、企业发展帮扶机制、热点难题分级会诊机制、公众评议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服务发展不遗余力,服务企业给心给力,服务群众尽心尽力。
(三)树立和谐团结、清正廉洁的政府新形象。以宽容之心对待同志。倍加珍惜和维护班子团结,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高尚的人格增进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做到高看组织、敬重同事、善待下属,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分享别人的成功,切实提高政府一班人和谐共事的能力。以坦诚之心对待监督。自觉把监督视为事业顺利推进、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依法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让政府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自觉筑牢思想防线、守住廉洁底线。坚持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制,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规定,加强廉能风险防控,做清正廉洁的表率。
各位代表!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保持勇立潮头的昂扬锐气、勇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勇攀高峰的壮志豪情,共同谱写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①“一核二廊三圈”:“一核”即以赣州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赣县、南康、上犹。“两廊”即由中心城区向南北延伸的赣粤产业走廊、向东西延伸的赣闽产业走廊。“三圈”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半小时城市圈”和分别以瑞金、龙南为次中心节点的“半小时城市圈”。
②“四路三桥二互通”:“四路”即赣西大道、机场快速通道、105国道和323国道改线工程。“三桥”即客家大桥、沙石大桥、武陵大桥。“二互通”即赣南大道(赣县段)至厦蓉高速互通、绕城高速至南康天马山大道互通。
③六大物流节点:赣州空港物流中心,南康市物流配送中心,赣州水西货运码头物流中心,章贡区沙河工业园物流中心,赣县红金物流中心,赣州开发区黄金物流配送中心。
④智慧城市:是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民生核心需求等关注点,将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运营理念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对城市海量信息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存储,构建智能化的城市IT基础架构,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交换共享、协同的关联应用,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更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为城市公共应用服务提供更人性化、更便捷的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
⑤“五大水利保障体系”:即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体系、民生水利保障体系、水利管理和科学发展制度体系。
⑥D类危房:指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
第二篇: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2日在赣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2日在赣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依靠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119.47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财政总收入128.31亿元,增长15.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9亿元,增长16%;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86.6%,提高了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2元,分别增长10.1%和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2.28亿元,增长18.6%。
(一)项目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1亿元,增长31.3%。争取国家和省投资项目1981个,投资总额21.83亿元。完善重大项目调度督查机制,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在建128个,比上年多20个;完成投资370.2亿元,比上年多102亿元,增长38.03%。赣州大桥、章江南岸路堤防洪工程二期等35个重点工程项目建成。鹰瑞、石吉、环城三条高速公路竣工,厦蓉高速瑞隘段和赣崇段、济广高速瑞寻段、大广高速龙杨段建设加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53公里。赣韶铁路建设、赣龙铁路扩能改造、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进展顺利。完成国省道迎国检工程,建设农村公路2850公里,100%行政村通水泥路,基本完成渡改桥任务。
(二)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进展,工业经济稳步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0.93亿元,增长2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1.18亿元,增长46.9%;利税总额119亿元,增长50.1%。扎实开展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和钨、稀土、萤石资源整合工作,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2亿元,稀土产业达到149.6亿元,成为第二个过百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章源钨业成功上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51户,增加86户。引进孚能科技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中国五矿、格特拉克、新疆金风等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加大投入。伟创力电源、万年青水泥二号线、永旭光电灯具一期、烟叶复烤等项目陆续投产。江西中烟投资22亿元赣州卷烟厂60万箱卷烟项目获国家批准。赣州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两年翻番。16个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2.91亿元,上缴税收42.93亿元,分别增长45.7%和42.5%。
(三)特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明显提速。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81.2平方公里,增加21.97平方公里;人口74.26万,增加13.7万;在建城建项目251个,完成投资139亿元;城市中央公园、章江大桥等项目竣工,赣南大道、市人民医院新院、自然博物馆、南门口综合改造、红旗大道东延等项目加快建设;章江新区、香港工业园北区路网建设全面铺开;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05公顷,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各地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力度加大,全市城镇化率达42.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启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大城管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深入开展“三城同创”活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整治违章占道、卫生死角、临街立面、交通秩序和社区环境,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
(四)农业优势产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农业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果业总面积达260万亩,其中脐橙面积166万亩,产量110万吨,完成加工甜橙定植面积8.5万亩。生猪出栏558万头,增长6.2%;工业原料林造林28.1万亩;完成油茶造林19万亩,低改20万亩;蔬菜播面160万亩。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个。实现农业总产值337.7亿元,增长4.5%。完成92座中央专项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建“七小”水利工程1080座,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完成1644个省扶点村庄整治建设任务,乡镇村庄布局规划编制、新村镇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清洁工程有序推进,成立乡镇环卫站(所)276个,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点1.23万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78家,总数达1665家。全年培训农民42万人次。
(五)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增强。完成46户国企改革任务,非工口七个系统国企改革顺利推进。引进招商银行、南昌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入驻赣州,台州银行在我市设立全国首批总分行制村镇银行,新增小额贷款公司2家,赣州银行新设市外分支机构3家。与上海国盛集团签约设立20亿元盛虔投资基金。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完全脱钩”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推开,惠农补贴实现“一卡通”发放全覆盖,公务卡、票据电子化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现全覆盖。成立陡水湖景区管理局和客家旅游集团,启动通天岩和瑞金景区创5A工作。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香港招商周、中国·江西(赣州)稀土钨产业合作推进会、第八届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和第二届国际脐橙节等重大活动成果丰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36亿美元,增长8.3%;实际引进内资257.82亿元,增长11.73%;进出口总额16.3亿美元,增长35.1%;其中出口总额13.1亿美元,增长34.6%。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78万户,个私经济总户数达23.1万户,增长26.1%;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7.8%,实现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2.7%。
(六)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7项,其中国家级24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35%和104%。7项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投入15.5亿元,新(改、扩)建校舍100.8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在建和开工校建项目20个,投资总额逾20亿元。赣州中学投入使用,赣南教育学院新校区基本建成。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66所,基本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调整优化农村小学教学点223个。妥善安置代课教师979名。为126.93万名学生免除了学杂费,资助贫困学生13.45万名。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万人比在全省位次前移。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45个,农家书屋730家。市级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取得新成效。“光明·微笑”工程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启动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试点工作,为156.4万农村居民建立规范化健康档案,为90.2万儿童补种乙肝疫苗。实现行政村卫生室全覆盖。成功申办第十四届省运会。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场所209个,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任务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阶段工作圆满完成。再创省级“双拥”模范城,被评为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民兵预备役建设、国防动员工作取得较好成效,驻市部队官兵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监察、审计、物价、供销、商贸流通、水文、气象、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台湾事务和外事侨务、新闻出版、妇女儿童、老龄、残联、红十字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绿化109万亩,是省下达计划的1.86倍。森林覆盖率达到76%。在全省率先推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备用金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治理得到加强。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3个,新增耕地3.4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万亩,新增治理小流域77条。国、省控地表水断面达标率9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成效明显,齐云山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七)改善民生力度加大,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市各级财政民生支出突破百亿元,达118.5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49.7%,提高2.4个百分点。112项民生工程指标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3.8万人,城镇就业率96.8%。“4050”人员就业1.6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安置率100%。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3.03万人。建立1个市本级创业指导服务中心、2个大学生创业园、6个县级创业指导服务中心、10条创业示范街、16个返乡创业园、326个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亿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200.88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8.7万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3.32万人。新农合参合662.74万人,参合率94.19%。于都县新农保试点参保38.78万人,参保率达81.2%。全市新开工廉租住房56.05万平方米、11210套,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2.43万平方米、26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房屋拆迁303万平方米。殡葬改革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五保户集中供养率80%以上。为4.11万85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补贴5800万元,为困难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完成整村推进扶贫1047个,移民搬迁1.62万人。解决47.1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矿山安全等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实现“两杜绝、三减少”工作目标。应急体系不断完善,防灾救灾工作扎实有效。信访态势总体平稳,赴京赴省上访人数大幅下降。完成“五五”普法目标任务。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有力开展,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连续7年名列全省前列。
(八)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建立重大政策文件前置备案审查、重大政策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制度。行政复议工作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7件、政协委员提案337件,办复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99.6%。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共公开政府信息53万多条,举办新闻发布会16次。基本实现行政审批 “两个集中”,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进展顺利。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基层站所活动,创业服务年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推行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双公示”制度,从源头上预防重点建设项目中的腐败问题。对失地农民基本保障、农民建房收费、城乡低保资金监管等民生领域三个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
各位代表,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期间我们战胜了雨雪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困难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赣州发生了可喜变化。五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24、1.75和2.05倍,年均增速分别提高2.2、4.4和13.7个百分点。五年来,产业建设成效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4和1.17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0.2个百分点,稀土、钨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国份额分别上升至40%和35%,成为全国钨和稀土冶炼加工产品主产区和集散地,建成世界种植面积最大的脐橙主产区。五年来,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相当于过去25年之和的2.1倍。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8条,新增通车里程459公里,赣州黄金机场年进出港人数突破30万人次,赣龙铁路建成通车,现代化立体大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五年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新增人口32.26万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29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五年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和4.68倍。赣州先后荣膺粤商、浙商、中部最佳投资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被中国社科院列为“过去5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10个城市”第三名。五年来,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全市民生支出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平均增幅4.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10和4平方米。
回顾五年来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无论形势怎样变化,牢牢把握赣州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始终是政府工作的主旋律。无论环境如何复杂,充分发挥赣州的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千方百计上项目、增投入、引企业,全力以赴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始终是加快发展的主动力。无论困难有多大,善于危中寻机,勇于逆中求进,用改革激发活力,用创新推动发展,始终是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法宝。无论什么时候,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着力抓好惠及百姓的民生大事,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任务多么繁重,紧紧围绕市委的决策部署,集中精力抓落实、抓操作、抓执行,奋发有为干实事、求实效、创实绩,始终是政府工作的关键所在。各位代表,我们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与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市人民,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参与、支持赣州发展的建设者、劳动者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财源结构较为单一,增收压力大,县乡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产业规模小、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亟待提升;项目建设用地、融资、征地拆迁难度加大;少数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政府机关工作作风、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改进,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市政府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展望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更加凸显,赣州将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增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善于在变局中先人一拍、快人一步、抢抓先机,切实在“加快”上下更大功夫,在“转型”上见更大成效,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努力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
提交这次会议审议的《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为赣州未来五年的发展描绘了蓝图。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确立了六个新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六个翻番、六个突破、五个提高”的发展指标,未来五年,将是赣州大发展、大变化、大跨越的五年。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经济总量突破250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突破3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和民生指标在全省排位前移。基本实现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资源大市向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的跨越。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0︰51︰39。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4.1%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钨和稀土建成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逐步提高,文化产业、旅游业收入翻两番以上,赣州成为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一批产业规模、创新能力、素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产业基地、骨干企业、知名品牌。
特大城市风采彰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人口100万以上,成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底蕴深厚的赣州、山水灵气汇聚的赣州、现代气息彰显的赣州、生活品质高尚的赣州将在赣江源头崛起。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区人口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达到6个,形成“一核二廊三圈”的城市空间布局。
生态环境更加美好。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8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主要污染物总量达到控制目标,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体系,成为江西乃至全国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人民生活殷实富足。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贫困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乡消费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全覆盖,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过上更有尊严、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生活。
实现上述宏伟蓝图,必须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发展为先,构筑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新格局。未来五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的意识,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支撑大发展,进一步抓好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做大做强高端矿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转移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配套能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支撑体系建设,推进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一体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和赣南城市群。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不断提升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二是坚持生态为重,形成生态发展、绿色崛起新优势。未来五年,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我们将大力实施发展生态化战略,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保护一批生态功能区,创建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园区。抓好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培植壮大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争取成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构建区域生态产业体系,成为全省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
三是坚持创新为魂,注入进位赶超、跨越发展新动力。未来五年,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步伐,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有力。我们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投融资、垄断行业等领域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江西“南大门”和全省开放前沿高地的优势,全面融入珠三角、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合作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实施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使创新成为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最持久、最强劲的动力。
四是坚持民生为本,谱写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新篇章。未来五年,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举措,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扎实。我们将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加大民生领域和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投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围绕住房保障、出行畅通、放心消费、医疗卫生、关心困难群体、惠农工程等,着力解决影响民计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扎实推进平安赣州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达到1285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151.39亿元,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1.66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29万吨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抓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赣韶铁路、济广高速瑞寻段、大广高速龙杨段、厦蓉高速赣崇段和瑞隘段、赣州南500千伏输变电站、西气东输二线赣州段、江西天然气管网工程二期赣州段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鹰瑞梅铁路、寻全高速等项目。加快推进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广东核电集团投资600亿元核电站、兴国至赣县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申报赣州黄金机场“航空口岸”。积极组织好重大项目储备,超前谋划一批重大战略性支撑项目。加强立项、审批等关键环节的服务保障,改善施工建设环境,破解资金、用地和征地拆迁等瓶颈制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强化重大项目调度督查,形成合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高效运行机制。
(二)集中精力抓工业,做大经济总量。推动金融资本与资源性产业的融合,推进资源整合和矿产开发秩序整治,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稀土、钨、萤石等资源平台,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工程,在汽车新型动力电池、永磁电机、LED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等领域率先突破。发挥产业和人才优势,建设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壮大铜、铝、锡、钴等有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食品、机械产业转型发展;发挥区位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等承接转移产业。发挥县域特色和优势,科学合理规划园区产业布局,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着力打造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稀土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三大产业基地,培植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优势互补、差别定位、错位发展的园区格局。加快推进赣州卷烟厂60万箱卷烟、华劲纸业高档纸品、曼妮芬针织品、五矿集团荧光粉和节能灯、金力永磁磁性材料及电机、赣州铝业铝合金板带材、孚能科技汽车动力电池、章源钨业高性能高精度涂层刀片等项目竣工投产,促进伟创力电源、东磁稀土永磁电机、江钨铜材深加工等项目达产达标,100项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力争年内竣工投产40项。
(三)加快推进特大型城市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实施适度非均衡城镇化发展策略,努力构建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镇体系,城镇化率达到45%。启动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加快中心城区特大城市建设,完成赣南大道、红旗大道东延、章江新区路网建设和南、西出入口道路扩建,积极推进南门口综合改造、市人民医院新院、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黄金院区、老机场地块综合开发、西城区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新(改)建公交站台100个,购置公交车100辆。抓好老城区、“城中村”改造,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推进赣州开发区工业化新城建设,加快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和各地县城发展。积极发展物流、中介、信息咨询、售后服务、餐饮商贸、社区服务等城市服务业,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继续抓好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三城同创”工作,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强力推进中心城区“治脏治乱治堵”,加大市容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全面完成非工口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出资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科技、人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做大做强本地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形成金融保险机构的地区总部、业务总部、分支机构的集聚高地;发展新兴金融业态,促进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基金管理、股权私募、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等机构设立和业务发展;探索建立稀有金属、农村土地使用权、林权、碳汇权、脐橙等市场交易和金融结算平台,形成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完善企业上市工作机制,加快培育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建立“一把手”抓招商工作机制,按照“主攻港澳台、巩固珠三角、抢滩长三角、挺进闽三角”的思路,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拓展招商领域,提升招商效果。积极对接央企、国际国内500强企业,重点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行业龙头项目,引进投资亿元以上或1000万美元以上工业项目。依托重点企业、商会和行业协会以商招商,加快引进协作配套项目。重视引进成长性好、配套性强和财税贡献大的项目。强化项目策划、专业招商和安商服务队伍建设。坚持招商安商并重,加强招商项目后续服务,帮助解决融资、用工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着力提高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建成投产率和安商、稳商工作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强重点出口企业培育,鼓励钨、稀土等优势出口产品抢占国际高端市场。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发展。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实施能人创办企业、中小企业成长、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等“四大工程”,年内新增个体工商户1万户,私营企业2500家,培育100家民营企业进入规模行列。
(五)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脐橙、花卉苗木、生猪、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主导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瑞金、信丰高标准打造赣南脐橙产业园。全年蔬菜播面165万亩,新增油茶10万亩、工业原料林20万亩,出栏生猪600万头。重点扶持优势农业龙头企业,力争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个。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重点抓好40个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集中资源和资金,集聚人口和市场要素,规划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搞好农业产业化科技培训。切实增加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建和修复小型水利工程1000座,维修配套渠道1000公里;完成54座国家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万亩。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有序扩大县级管理权限,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财税、金融等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促进各县(市、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快速发展、竞相发展、差异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板块,力争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争先进位。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加大对章江、贡江、东江“三江”源头生态保护力度,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绿化80万亩,开展“森林街道”、“森林通道”等十项创建活动,治理小流域40条。推进绿色生态矿区建设,全面实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力争赣江源、东江源成为国家级水资源保护区。大力发展生态农林产业,做大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整合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打好赣州文化旅游特色牌。开发森林游、自驾游、休闲观光游、乡村体验游等生态旅游产品,发展集度假、疗养、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启动“赣州植物园”建设,加快陡水湖景区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抓好瑞金红色景区和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创5A工作。强化环评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搞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鼓励使用新型节能低碳材料,推广节能环保新工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抓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余热余压发电等节能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商业垃圾处理。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完成6247个村点农村清洁工作,建设2万座农村无害化厕所,新增农村使用沼气户数1.6万户,农村家庭生活垃圾处理率达60%以上。
(七)加快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抓好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争取组建国家级脐橙研究中心。加快推动江西理工大学等驻市高校调整专业设置,组建国家级稀土工程研究中心。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园区建设和农村小学教学点调整优化,妥善解决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县域均衡发展。启动赣州职教园区和市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试点工作,整合市属师范教育资源申报设立赣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积极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创意、传播服务和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和文化会展、演艺娱乐和文化旅游六大重点行业发展。积极申报成为国家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国家应急广播工程试点城市。加快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国家、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推进市级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力争行政村覆盖率达80%。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健康城市、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示范健康社区(村)建设,建立红十字博爱基金会。培育群众社团、行业协会、社会中介、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严格落实生育政策,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强化计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大出生缺陷干预。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搞好全民健身,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办好第三届市运会,筹备好第十四届省运会。推进“双拥”共建和国防动员工作持续发展。
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安全隐患,提高本质安全水平,防范安全事故。进一步拓宽和畅通信访渠道,探索建立领导分类接访、部门联合接访、干部下访、远程视频接访和热线系统接访“五位一体”新模式。健全基层信访工作网络,推动重心下移,将领导包案工作延伸到乡镇一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以及“两抢一盗”等各类犯罪活动,坚决查处非法宗教,建设和谐平安赣州。
(八)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提高人民福祉。围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以完成省定民生工程任务、办好100件实事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新增就业6.18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8万人,安置“4050”人员就业680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到100%。转移农村劳动力9.59万人。为工业园区定向培训员工5.14万人;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培训2.5万人。建设廉租住房2.1万套,公共租赁房4.2万套,全面展开2.8万户、800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综合改造。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万户以上。为2857户退伍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农村土坯房逐步实施改造。实施1119个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完成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1.59万贫困群众移民搬迁任务。建设市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和14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821个农家书屋、20个乡镇文体健身中心,为100个村组安装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全面开放市属、驻市大专院校体育场馆,改造红旗大道田径场,将市体育中心东侧热身场改建成市民休闲健身田径场。中心城区新建或改造农贸市场23个,建设小广场、小游园15个,新建社会公共停车场3个。抓好“菜篮子”工程,中心城区建成4000亩蔬菜基地,其它县(市)各建设500-1000亩以上蔬菜基地。打通中心城区老城区断头路12条。新建2000公里农村公路、40个农村客运站、500个农村候车亭,全市实现90%符合通行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平安村居、学校、单位创建率90%以上,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4%以上。将“天网”工程延伸到乡镇、机关单位、社区小区及其它公共场所,新装视频监控探头1万个以上。新解决5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免除125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为82430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3万名。新(扩)建7所中等职业学校、18所中学、20所小学、112所公办幼儿园、10所特教学校,整体搬迁赣南教育学院、宁都师范和赣州技师学院。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提高到90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60元,集中供养率巩固在80%以上。新(改、扩)建“三院”(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40个,建设赣州市社会福利院和综合养老康复中心,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45个,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000个。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发放范围由85岁以上扩大至80岁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到39.85万人,新农保试点覆盖到40%左右的县(市)及农业人口,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0.04、28.13、13.92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参合农民住院实行直补,一次性报账率达90%以上。完成市传染病医院二期、市第三人民医院、市肿瘤医院住院大楼新建和市中心血站整体迁建任务,建设7个乡镇中心卫生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9个村卫生所。继续实施“光明·微笑”工程。为具备条件的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费治疗。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工作提速提质提效。以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为目标,依法行政,高效施政,从严治政,廉洁从政,着力提高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政府工作的创造性。倡导终身学习理念,营造良好学习风气,不断优化机关干部知识结构,建设学习型政府。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善于创新思路、创新办法,破解征地拆迁、项目融资、新兴产业培育等节点难点问题,以开阔的思路、宽广的视野、创造的激情,抓项目、扩投入、调结构、促发展。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政府考评机制,目标考核更加体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促进政府机关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设创新型政府。
增强执行落实的主动性。弘扬亲民爱民之风,深入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关心群众生活,扎实做好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工作;弘扬雷厉风行之风,大力治懒治庸治散,凡是定下来的事情立即办、马上办,抢时间、抢速度、抢效率,事不过夜、一抓到底;弘扬调查研究之风,广泛了解民情民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强化民主科学决策;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落实“无会日”制度,减少会议、文件数量,集中精力抓项目、促发展。深入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提高机关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建设高效政府。
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落实完善行政审批“两个集中”,积极探索重大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办法,推进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向全市乡镇延伸。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专项治理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利用垄断地位、行政权力强制服务和收费。坚决贯彻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和决定,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法律和人大监督。坚持重大问题决策前认真听取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自觉接受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应急管理,抓好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工作,进一步畅通市长热线、市长信箱、“我与市长话和谐”、“政风行风热线”等渠道,建设阳光政府。
增强拒腐防变的坚定性。认真贯彻《廉政准则》,加强廉能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规范从政行为。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双公示”制度,加强对土地管理、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抓好民主评议市直机关业务(窗口)科室和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工作,开展纠风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深入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深化财政电子化票据管理改革,严格政府采购管采分离,实行双向询价、低价择优采购,削减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设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催人奋进,新的使命光荣神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赣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创新克难,励精图治,为开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新局面,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的新赣州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政协赣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
政协赣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
(2011年9月28日政协赣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政协赣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11年9月24日至28日在赣州举行。这次会议是在全市认真学习贯彻中共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精神,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期间,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史文清同志在开幕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三届市政协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明确提出了市政协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会议,认真听取委员的意见建议,共商赣州发展大计,使委员们深受鼓舞。会议赞同冷新生代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意李蔚同志代表三届市政协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同意欧阳世麟同志代表三届市政协常务委员会所作的提案工作情况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政协赣州市第四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在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是一次团结鼓劲、民主求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会议认为,过去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战胜了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洪涝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新成就。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工作实事求是,提出目标任务切实可行。委员们对我市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切关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了专题协商、小组讨论和大会发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认为,三届市政协常委会在中共赣州市委的领导下,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
学习贯彻中共中央、省委和市委有关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文件精神,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团结和带领广大政协委员,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纵深推进政治协商,不断强化民主监督,主动进行参政议政,各项履职工作实现了新的进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促进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我市政协事业的科学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会议指出,今后五年,是赣州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四届市政协常委会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履行政协职能的方向性;坚持服务中心和大局,增强履行政协职能的针对性;坚持积极探索实践,突出履行政协职能的创造性;坚持丰富履职活动,激发委员的积极性,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干劲、凝聚精神,全心全意服务赣州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
会议号召,全市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广大政协委员,要在中共赣州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届市政协奠定的工作基础上,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使政治协商更有方、民主监督更有力、参政议政更有为,为完成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邵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金融危机冲击、自然灾害多发等情况下,克服制约发展的诸多困难,超额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1、综合实力跃上大台阶。这五年是我市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大多实现翻番,多数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六个台阶,2012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50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12.5%,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长12.8%。财政收入85亿元,增长28%,是2007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21.6亿元,年均增长28.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25亿元、贷款余额532亿元,分别是2007年末的2.4倍、2.6倍,年均增长18.8%、20.7%。2012年新增贷款110亿元,增量存贷比达到52%。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25.5:33.2:41.3调整为24.2:39.3:36.5。2012年规模工业企业达到76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360家,比2007年分别增加158家和315家。规模工业增加值345亿元,增长16%,是2007年的4倍,年均增长21.2%。其中建材、食品和机械三大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分别为170亿元、165亿元和135亿元,年均增长48%、46.1%和58.6%。全市省级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12个,园区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52%。农林牧渔增加值254亿元,年均增长5.2%。粮食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在340万吨以上,储备总量稳步增加。生猪、肉牛出栏数和奶牛存栏数均居全省首位,养殖业总产量名列全省前茅。森林覆盖率57.56%,比2007年提高2.06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16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31家。农业综合开发投资23.4亿元,完成土地治理项目78个,改造中低产田51.3万亩,改良草山4.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3.1万亩。全力推进12个示范镇、32个示范片和800个示范村的办点示范,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48%,比2007年提高9个百分点。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总收入分别为378亿元、381亿元、103亿元,增长14.4%、16%、31%。我市成功列入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发制品获批全国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首家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华天大酒店正式营业。新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18个,建成标准化农家店4056家。崀山申世遗成功,成为全国第八处、全省第二处世界自然遗产。全市已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0处、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
2、争取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前所未有。这五年是我市争取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先后成功纳入大湘西开发、国家武陵山区域发展与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全国问题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等重大政策扶持范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63.5亿元,年均增长35.3%,2012年完成767亿元,增长36.5%。建成邵怀、邵衡、邵永、娄新4条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14公里,在建洞新、邵安、邵坪、怀通4条高速公路210公里。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和大中修1100公里。新建
农村公路16994.5公里,其中通乡公路1372.6公里,通达工程1331.4公里、通畅工程14290.5公里,实现100%的行政村通公路、100%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9个县市和北塔区均建有二级以上客运车站,建成78个农村客运站和546个招呼站。改造危桥108座,渡改桥68座。娄邵铁路扩改和沪昆高速铁路建设进展顺利。怀邵衡铁路和武冈机场进入立项审批,邵东机场改建前期工作已经启动。备受社会关注的邵新公路建成通车。资江干流航道和码头得到疏浚和修复。我市被评为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市、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管先进市、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2008年确定为全国公路交通枢纽城市。除险加固了1座大型水库、15座中型水库、341座小型水库,有6个县列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27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全面启动。我市整体纳入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范围。犬木塘水库、市区第二水源建设项目列为全省重点项目。新增装机165万千瓦,新增发电量13.6亿千瓦时。宝庆电厂一期、南山风电一期建成发电,筱溪、晒谷滩等电站并网发电,隆回县生物质电厂竣工。全市83%的村完成农网改造。建成沼气池61131口、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867处、大中型沼气工程13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百亿投资计划”顺利实施,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7平方公里。魏源东路、西湖南路、雪峰南路、大祥路、财神路等竣工通车,魏源广场、双清公园、水府游园改造完工,蔡锷广场、南江嘴公园、时代公园建成开园,东互通大道、学院路等扩改工程进展顺利。人防1505指挥所建成使用。自来水过江工程和管输天然气入邵工程竣工。新开公交线路4条,更新公交车259台。建成11个城镇污水处理厂、9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和1个医疗垃圾处置中心,中心城镇污水处理率78.36%,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为75%和80%。市区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新宁连续两届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洞口、邵东、武冈、隆回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全市城镇化率36%,比2007年提高7个百分点。
3、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这五年是我市改革力度最大、招商成效最好、利用外资最多的时期之一。完成企业改制110户,安置职工2.2万人,累计盘活企业资产12亿元。2012年启动36户国企改制,有19户已通过改制方案。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化体制转企改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主体完成。大圳改革改制强力推进。殡葬管理改革成效明显。公路管理、财税金融、医药卫生、粮食流通、国有林场、社保医保、投融资体制、事业单位体制和资源环境价格等各项改革协同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成绩突出,组建2家农村商业银行、1家村镇银行和6家小额贷款公司。直接融资较有成效,发行城投债募集22亿元。13家企业进入省重点上市后备资源库,维克液压完成上市申报。五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01个,实际利用外资5.6亿美元,年均增长15.9%。18家世界500强企业、20家中国500强企业落户我市。2012年成功举办规格高、规模大、效果好的邵商大会,签订招商合同资金50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年均增长22.4%。境外投资企业142家,占全省的70%,实现营业额44.4亿美元,对外劳务输出2.8万人,年均分别增长73.6%、73.8%和16.6%。株洲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邵阳工作组正式挂牌,韶山海关驻邵机构正在筹建。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这五年是我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社会公共服务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投入资金18.2亿元,完成64所农村初中校舍改造、243个薄弱学校改造、29所边远农村学校的教师周转宿舍改建和11个学前教育中心建设。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540所、寄宿制学校486所。义务教育“三率”全部达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色鲜明。民办教育充满活力。高等教育规模壮大,邵阳学院申硕成功。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项目15项。申请专利3628件,授权2314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是2007年的10倍。我市列入“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免费送戏4800场,送电影32万多场。获省级以上艺术创作奖项120多项,其中戏剧类最高奖项“梅花奖”2项。新建和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91个,建成农家书屋5542个。绥宁寨市获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国
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成功举办两届市文化艺术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扎实推进,市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100%。新增体育场地面积80万平方米,开展体育活动550项次,获省级以上赛事金牌130多枚。5个单位获国家“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城乡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新农合覆盖全体农民。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免费实施免疫规划、健康建档、白内障复明、慢病管理等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出生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5‰左右。实施土地开发项目317个,新增耕地5.36万亩,连续1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矿产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煤矿由162家整合为110家。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逐年加大,关闭规模小、污染重企业262家,完成工程减排项目263个,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新宁、绥宁、城步、隆回4县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
5、城乡群众得到最多实惠。这五年是我市解决民生问题力度最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之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5610元和5160元,年均增长11.7%和13.2%。五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7万人次、城镇就业23.7万人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7.2万人次、创业培训1.8万人次、扶贫培训8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养老、机关养老、失业、工伤、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0.2万人、15.4万人、27.5万人、46.8万人、54.3万人、88.8万人和34.4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9.3%。累计发放社会保障资金163.7亿元、低保资金26.3亿元、五保供养资金3.8亿元、医疗救助金4亿元、救灾资金3.2亿元、困难职工帮扶资金2833万元。3000多户超期安置对象得到妥善安置。新建和改扩建敬老院86所、“村级五保之家”26所,五保集中供养率由7.5%提高到13%。市本级养老公寓建设顺利推进。市殡仪馆、大山岭陵园和烈士纪念园建成使用。建成廉租住房2.7万套、135.7万平方米,改造城市和独立工矿棚户区148.2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5亿元,受益人口13.8万户、40万人。累计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40亿元,为9万户职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为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728万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893处,解决147.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4县84个乡镇建成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和矿山环境破坏区36个。减少贫困人口20万人。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全面启动。2个单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6、民主法治建设得到新加强。这五年是我市行政效能最高、发展环境最优、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最好的时期之一。五年共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1070件、政协提案1874件,办结率100%。大力实施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覆盖全市,隆回被列为全国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减少78项,办理时限缩短50%以上。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机关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法治邵阳”创建活动成效明显,“五五”普法顺利完成。审计监督职能加强,行政监察力度加大。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向好,事故总量、伤亡人数逐年下降。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广群众工作站,积案化解有效推进,信访渠道畅通有序。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破获了一批影响大的危害国家安全案件和刑事案件,社会政治大局和谐稳定。国防动员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驻邵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支持和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抗灾救灾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年来,统计、人事、编制、海事、档案、地震、人防、外事、侨务、贸促、老龄、文联、残联、宗教、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台湾事务、地方志、工商联、社会科学、红十字会、无线电管理、驻外办事机构等部门单位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国家安全、金融、工商、邮政、通讯、供电、气象、水文、石油、烟草、盐务、铁路、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中央和省驻邵各单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各位代表,2012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是我市推进工作力度最大、出台政策文件频次最多、发展亮点纷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高举加快发展旗帜,坚持稳中快进,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着重完善思路,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和心态教育活动,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出台了《加快邵阳发展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提出了把邵阳建成“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湘桂边陲的物流中心、产业兴旺的经济强市、我省西南的生态屏障、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的幸福家园”的宏伟目标,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共识,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努力实现“三个高于”,即所有经济指标增速绝对高于我省中西部地区增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高于我市去年增速、重大经济指标增速适当高于全省各市州增速,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我们围绕市区“四个十大工程”,强力推进179个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超过1380亿元,为历年最高,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开工,一批重大工程顺利完成。社会投资始终保持高位运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75%以上。我们强力推进市容秩序、环境卫生、交通秩序、违法建设、渣土运输、户外广告、路灯亮化、园林绿化八大专项整治行动,引进专业公司从事清扫保洁和园林绿化工作。财政投入2亿元,全面改造市区340条小街小巷。中心城区的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发生较大变化,得到广大市民一致好评。我们以绩效考核为抓手,积极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21项为民办实事指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102万60岁以上农村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2.5万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范围。开工建设6392套廉租房、2981套公租房,改造农村危房21956户。社会事业同步跟进,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市810万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协商和支持,得益于邵阳军分区的真诚帮助。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作出巨大奉献的全市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中央、省驻邵单位和驻邵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邵阳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全球经济形势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我国经济进入低速发展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中等收入偏低的欠发达状况。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太小,与810万人口的大市不相称;人均占有量太少,与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差距太大;经济结构不优,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过高,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高,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过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比全省低1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增收困难,政府服务意识不强,发展环境不优,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等。
各位代表,看到困难和问题,增强了我们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加快发展充满了极大机遇。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邵阳的决定性阶段,更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必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难得契机。我市近年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创造和具备了后发赶超的新优势。目前,全
市或全部或部分享有国家贫困县、西部地区开发、中部崛起、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县、湘西地区开发、问题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和省贫困县等优惠政策,政策优势显现,政策机遇难得。沪昆高铁、怀邵衡铁路、武冈机场、超薄超强平板显示玻璃、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娄邵盆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重大项目将陆续开工和竣工,为邵阳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变打下坚实基础。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八个建成”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共识已经形成,加快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加快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必将为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可以说,加快邵阳发展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因此,我们将增强信心,振奋精神,科学把握,沉着应对,既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接受挑战,更善于抓住机遇、大胆开拓进取,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赢得发展的新优势,努力推动邵阳更高水平、更好质量、更长时期的快速发展。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化两型”战略部署,围绕“八个建成”宏伟目标,继续坚持“稳中快进”总基调,在加快发展中转方式,在转方式中加快扩大经济总量,持续推动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优良的幸福美好邵阳。
今后五年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到2017年底,实现“五个突破”和“五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突破2000亿元,实现总量翻番;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突破200亿元,实现总量翻番,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达到810亿元,实现总量翻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达到2850亿元,实现总量翻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达到800亿元,实现总量翻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突破25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突破9000元;城镇化率突破5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上级下达的目标以内。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争取有4-6个县市GDP过200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以上。
1、坚持产业立市,壮大实体经济。加快产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努力形成更加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内,二产业比重提高到45%以上,三产业比重保持在35%以上,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始终坚持兴工强市战略,把发展工业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到2017年基本形成以百亿元企业为龙头、五十亿元企业为重点、十亿元企业为骨干、亿元企业为群体的“1511”新型工业发展体系。扶持传统产业发展,实现产值达300亿元产业2个,新增产值过百亿元产业3个以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建成2个以上年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的工业园区。理顺邵阳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宝庆科技工业园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确保粮播面积870万亩、粮食总产340万吨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发展到360家,其中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20家、10亿元以上的5家。争创地理标志性产品10个以上。把发展第三产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文化、物流、旅游三轮驱动,努力培育文化支柱产业,打造湘桂边陲的物流中心,加快建成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到2017年,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实现独立上市公司3家,建成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物流市场15个以上;旅游接待达到3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0亿元,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进一步理顺市、县(市、区)体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支持邵东率先发展,重返全省十强。支持武冈建成湘西南中心城市。立足民营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优势,形成各县市区错位发展和竞相崛起的生动局面。
2、坚持城乡统筹,扩大城镇规模。着力挖掘城镇化在扩大内需中的最大潜力,努力实现城镇化与进城农民市民化齐头并进。基本建成以市区为核心、县城为依托、重点城镇为支撑、一般乡镇为基础的网络型城镇体系。东部以中心城区为主城,新邵、邵东为辅城,邵阳、隆回为卫星城,加快中心城区与邵东、新邵、邵阳、隆回县城的融城步伐。基本建好东部城镇群的城际快速干道和环路路网,形成半小时经济圈。抓紧中心城市规划修编,实现中心城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80万。按照“双百”山水园林城市定位,以三大环城路网建设为核心,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三年建成邵阳大道新城区。抓好管网、公交、停车场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加快自来水扩容提质改造,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尽快建成国家卫生城市。西部以武冈为中心,新宁、洞口、绥宁、城步为节点,加强生态建设,建成崀山世界地质公园,打造旅游经济圈。支持乡镇建设,推进“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小城镇聚集产业、吸纳人口的作用,新增一批全国全省的示范镇、中心镇和特色镇,提高城镇化率。五年建好50个新农村示范镇、100个示范片、1000个示范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三区三边三年”绿色行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持续推进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工程,促进生态自然修复,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邵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推广农村集中成片建房模式。强化能评监管,推进公共机构和行业节能。抓好污染隐患整治,促进城乡环境逐步好转,确保城乡居民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75%以上。
3、坚持投资拉动和项目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上项目、增投入、促发展,形成以项目作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促发展的良好局面。结合上级政策要求和邵阳发展实际,规划包装好总投资1.2万亿元的1300个重点项目,争取760个规划项目进入省级预选规划,力争未来五年项目投资占全省10%以上。建成怀邵衡铁路,争取建设邵冷、凯靖永郴、常桂铁路和长株潭到邵阳城际铁路,推进“三纵三横一连”网络建设。建成武冈至靖州、邵阳县白仓至新宁、陕西安康至广西北海邵阳段、邵阳至隆回金石桥、洞口至怀化溆浦、新宁至永州等高速公路,构建“三纵三横两连”体系。完成100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任务,连通3000公里的农村公路“断头路”。建好邵阳火车南站综合客运枢纽站和邵坪高铁配套客运站,搬迁邵阳汽车东站、汽车南站。新建新宁、城步到桂林、龙胜等连接高速,打通我市通往广西通道,畅通对接国家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经济圈的出海出境大通道。建成武冈机场并通航,加快邵东军民两用机场建设。完成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大部分项目,全面完成娄邵盆地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加快资江干流支流和40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全面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犬木塘水库和市区第二水源工程建设。按照50年一遇标准建好中心城区防洪堤,加快县城防洪工程建设。建成500千伏变电站1个、220千伏变电站14个、110千伏变电站74个,实现县县拥有坚强电网。完成未改村的农网改造任务。
4、坚持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通过推进经济领域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使经济发展动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充分释放。以纳入全国问题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范围为契机,全面完成国企改制“三年攻坚行动”任务。抓好政府机构改革,逐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交通投资等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征地制度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求与文化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积极对内开放,坚持产业招商,引进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等产业的战略投资者。突出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招商,争取商业银行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央企、省企、上市公司对接,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落户邵阳,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继续做好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工作,每两年召开一次邵商大会。激发民资投资热情,引进和扩大民营资本对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 的投入。抓好本地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扩大对外贸易,努力拓展欧盟、北美、中东等国外新兴市场,鼓励和支持我市企业承包国际工程,拉动外贸出口和劳务输出。力争5年内培育年进出口总额上亿美元的企业5-6家、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8-10家、过3000万美元的企业20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2亿美元。设立邵阳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公路口岸。
5、坚持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学前教育,新建幼儿园300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203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并组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合职业技术学校创办职业技术学院,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初步建成教育强市。加大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投入力度,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资助比例,确保特困家庭学生、孤儿和残疾少年儿童免费入学、免费食宿。调整和扩大市城区小学、中学规模和布局,基本解决大班额问题。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推行“班班通”工程。围绕建成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加强文物发掘和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逐步恢复“宝庆八景”,支持绥宁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好市本级和各县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抓好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群众文化广场和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并免费向群众开放。实现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加快以中国君子文化产业园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发展。继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化、城乡卫生发展一体化。重点抓好国家和省扶持的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县级疾病卫生防治机构的项目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和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标步伐,建成市中心医院新院。全市新增病床位5000张以上。抓好重大疾病防控,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建成市体育中心,申办2018年第十三届省运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着力增进计生家庭福祉,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口结构明显改善。加快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支持国防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6、坚持民生优先,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把更多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多上快上关系民生的项目,让群众生活越过越好。完善市场化的就业机制和对困难就业群体的帮扶机制,未来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逐步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调整机制,实现全员覆盖目标。提高五保供养和优抚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农村敬老院改扩建进程,基本做到“一乡一院”,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25%。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高度关注下岗职工、退休人员以及失地农民等群体的生活,让他们得到更多实惠。扎实建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强力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向非公有制企业和进城劳务人员延伸,新归集住房公积金50亿元、发放住房贷款65亿元以上。全面推进保障房建设,积极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突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建设,落实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政策和项目,帮助5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和高寒山区发展。依法保护群众正当权益,努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全面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效化解各类矛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努力遏制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产安全、生活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
7、坚持清正廉明,打造服务型政府。能否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政府的作为是关键。我们将按照“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总体要求,逐步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强化法制意识,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坚决执行人大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提案。认真落实《法治湖南实施纲要》,完成“六五”普法任务。
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强化职能意识,政府必须在法律法规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授予的权力,政府就不得行使,解决乱作为的问题;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凡是通过市场能做到的事,政府就要放手,解决大包大揽的问题。强化公开公平意识,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强化人民主体意识,政府全体工作人员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所做一切事情都要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做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好事实事。强化效能意识,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严格政府绩效管理,促进政府工作全面提速提质。强化诚信意识,提高政府公信力,坚决防止失信于民的言行,通过政府诚信,带动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强化廉政意识,坚持廉洁从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的监督作用,规范项目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公务消费等行为,特别加强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的审查和监管。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勤俭办一切事业。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全球经济形势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我国经济进入低速发展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中等收入偏低的欠发达状况。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太小,与810万人口的大市不相称;人均占有量太少,与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差距太大;经济结构不优,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过高,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高,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过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比全省低1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增收困难,政府服务意识不强,发展环境不优,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等。
各位代表,看到困难和问题,增强了我们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加快发展充满了极大机遇。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邵阳的决定性阶段,更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必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难得契机。我市近年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创造和具备了后发赶超的新优势。目前,全市或全部或部分享有国家贫困县、西部地区开发、中部崛起、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县、湘西地区开发、问题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和省贫困县等优惠政策,政策优势显现,政策机遇难得。沪昆高铁、怀邵衡铁路、武冈机场、超薄超强平板显示玻璃、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娄邵盆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重大项目将陆续开工和竣工,为邵阳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变打下坚实基础。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八个建成”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共识已经形成,加快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加快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必将为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可以说,加快邵阳发展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因此,我们将增强信心,振奋精神,科学把握,沉着应对,既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接受挑战,更善于抓住机遇、大胆开拓进取,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赢得发展的新优势,努力推动邵阳更高水平、更好质量、更长时期的快速发展。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化两型”战略部署,围绕“八个建成”宏伟目标,继续坚持“稳中快进”总基调,在加快发展中转方式,在转方式中加快扩大经济总
量,持续推动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优良的幸福美好邵阳。
今后五年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到2017年底,实现“五个突破”和“五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突破2000亿元,实现总量翻番;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突破200亿元,实现总量翻番,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达到810亿元,实现总量翻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达到2850亿元,实现总量翻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达到800亿元,实现总量翻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突破25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突破9000元;城镇化率突破5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上级下达的目标以内。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争取有4-6个县市GDP过200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以上。
1、坚持产业立市,壮大实体经济。加快产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努力形成更加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一产业比重降低到20%以内,二产业比重提高到45%以上,三产业比重保持在35%以上,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始终坚持兴工强市战略,把发展工业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到2017年基本形成以百亿元企业为龙头、五十亿元企业为重点、十亿元企业为骨干、亿元企业为群体的“1511”新型工业发展体系。扶持传统产业发展,实现产值达300亿元产业2个,新增产值过百亿元产业3个以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建成2个以上年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的工业园区。理顺邵阳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宝庆科技工业园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确保粮播面积870万亩、粮食总产340万吨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发展到360家,其中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20家、10亿元以上的5家。争创地理标志性产品10个以上。把发展第三产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文化、物流、旅游三轮驱动,努力培育文化支柱产业,打造湘桂边陲的物流中心,加快建成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到2017年,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实现独立上市公司3家,建成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物流市场15个以上;旅游接待达到3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0亿元,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进一步理顺市、县(市、区)体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支持邵东率先发展,重返全省十强。支持武冈建成湘西南中心城市。立足民营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优势,形成各县市区错位发展和竞相崛起的生动局面。
2、坚持城乡统筹,扩大城镇规模。着力挖掘城镇化在扩大内需中的最大潜力,努力实现城镇化与进城农民市民化齐头并进。基本建成以市区为核心、县城为依托、重点城镇为支撑、一般乡镇为基础的网络型城镇体系。东部以中心城区为主城,新邵、邵东为辅城,邵阳、隆回为卫星城,加快中心城区与邵东、新邵、邵阳、隆回县城的融城步伐。基本建好东部城镇群的城际快速干道和环路路网,形成半小时经济圈。抓紧中心城市规划修编,实现中心城区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80万。按照“双百”山水园林城市定位,以三大环城路网建设为核心,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三年建成邵阳大道新城区。抓好管网、公交、停车场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加快自来水扩容提质改造,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尽快建成国家卫生城市。西部以武冈为中心,新宁、洞口、绥宁、城步为节点,加强生态建设,建成崀山世界地质公园,打造旅游经济圈。支持乡镇建设,推进“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小城镇聚集产业、吸纳人口的作用,新增一批全国全省的示范镇、中心镇和特色镇,提高城镇化率。五年建好50个新农村示范镇、100个示范片、1000个示范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三区三边三年”绿色行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持续推进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工程,促进生态自然修复,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邵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
度,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推广农村集中成片建房模式。强化能评监管,推进公共机构和行业节能。抓好污染隐患整治,促进城乡环境逐步好转,确保城乡居民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75%以上。
3、坚持投资拉动和项目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上项目、增投入、促发展,形成以项目作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促发展的良好局面。结合上级政策要求和邵阳发展实际,规划包装好总投资1.2万亿元的1300个重点项目,争取760个规划项目进入省级预选规划,力争未来五年项目投资占全省10%以上。建成怀邵衡铁路,争取建设邵冷、凯靖永郴、常桂铁路和长株潭到邵阳城际铁路,推进“三纵三横一连”网络建设。建成武冈至靖州、邵阳县白仓至新宁、陕西安康至广西北海邵阳段、邵阳至隆回金石桥、洞口至怀化溆浦、新宁至永州等高速公路,构建“三纵三横两连”体系。完成100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任务,连通3000公里的农村公路“断头路”。建好邵阳火车南站综合客运枢纽站和邵坪高铁配套客运站,搬迁邵阳汽车东站、汽车南站。新建新宁、城步到桂林、龙胜等连接高速,打通我市通往广西通道,畅通对接国家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经济圈的出海出境大通道。建成武冈机场并通航,加快邵东军民两用机场建设。完成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大部分项目,全面完成娄邵盆地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加快资江干流支流和40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全面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犬木塘水库和市区第二水源工程建设。按照50年一遇标准建好中心城区防洪堤,加快县城防洪工程建设。建成500千伏变电站1个、220千伏变电站14个、110千伏变电站74个,实现县县拥有坚强电网。完成未改村的农网改造任务。
4、坚持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通过推进经济领域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使经济发展动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充分释放。以纳入全国问题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范围为契机,全面完成国企改制“三年攻坚行动”任务。抓好政府机构改革,逐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交通投资等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征地制度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求与文化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积极对内开放,坚持产业招商,引进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等产业的战略投资者。突出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招商,争取商业银行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央企、省企、上市公司对接,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落户邵阳,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继续做好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工作,每两年召开一次邵商大会。激发民资投资热情,引进和扩大民营资本对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的投入。抓好本地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扩大对外贸易,努力拓展欧盟、北美、中东等国外新兴市场,鼓励和支持我市企业承包国际工程,拉动外贸出口和劳务输出。力争5年内培育年进出口总额上亿美元的企业5-6家、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8-10家、过3000万美元的企业20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2亿美元。设立邵阳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公路口岸。
5、坚持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学前教育,新建幼儿园300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203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并组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合职业技术学校创办职业技术学院,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初步建成教育强市。加大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投入力度,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资助比例,确保特困家庭学生、孤儿和残疾少年儿童免费入学、免费食宿。调整和扩大市城区小学、中学规模和布局,基本解决大班额问题。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推行“班班通”工程。围绕建成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加强文物发掘和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逐步恢复“宝庆八景”,支持绥宁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好市本级和各县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抓好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群众文化广场和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并免费向群众开放。实现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加快以中国君子文化产业园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发展。继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
化、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化、城乡卫生发展一体化。重点抓好国家和省扶持的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县级疾病卫生防治机构的项目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和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标步伐,建成市中心医院新院。全市新增病床位5000张以上。抓好重大疾病防控,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建成市体育中心,申办2018年第十三届省运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着力增进计生家庭福祉,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口结构明显改善。加快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支持国防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6、坚持民生优先,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把更多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多上快上关系民生的项目,让群众生活越过越好。完善市场化的就业机制和对困难就业群体的帮扶机制,未来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逐步建立城乡低保标准自然调整机制,实现全员覆盖目标。提高五保供养和优抚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农村敬老院改扩建进程,基本做到“一乡一院”,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25%。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高度关注下岗职工、退休人员以及失地农民等群体的生活,让他们得到更多实惠。扎实建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强力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向非公有制企业和进城劳务人员延伸,新归集住房公积金50亿元、发放住房贷款65亿元以上。全面推进保障房建设,积极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突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建设,落实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政策和项目,帮助5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和高寒山区发展。依法保护群众正当权益,努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全面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效化解各类矛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努力遏制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产安全、生活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
7、坚持清正廉明,打造服务型政府。能否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政府的作为是关键。我们将按照“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总体要求,逐步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强化法制意识,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坚决执行人大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提案。认真落实《法治湖南实施纲要》,完成“六五”普法任务。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强化职能意识,政府必须在法律法规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授予的权力,政府就不得行使,解决乱作为的问题;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凡是通过市场能做到的事,政府就要放手,解决大包大揽的问题。强化公开公平意识,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强化人民主体意识,政府全体工作人员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所做一切事情都要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做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好事实事。强化效能意识,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严格政府绩效管理,促进政府工作全面提速提质。强化诚信意识,提高政府公信力,坚决防止失信于民的言行,通过政府诚信,带动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强化廉政意识,坚持廉洁从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的监督作用,规范项目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公务消费等行为,特别加强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的审查和监管。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勤俭办一切事业。
三、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的重点工作
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做好明年的政府工作十分关键。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财政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之内。
重点抓好十一个方面的工作:
1、狠抓工业不放松。把壮大工业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战场,领导精力、各类资金和生产要素向工业集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新增产值过200亿元产业2个、过100亿元产业1个。加快骨干企业发展。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即三一湖汽完成整体搬迁并建成重卡生产线,湘窖酒业建成2万吨清香型白酒生产车间,宝庆煤电二期完成立项审批并启动工程前期建设,九兴鞋业一期600万双耐克鞋生产线投产,超薄超强平板显示玻璃项目完成一期主体工程,宝兴科肥年产15万吨硝酸铵项目建成投产,大成科技国家农村移动电子商务示范项目完成省内平台建设并开始全国试点,百威啤酒年产50万吨啤酒生产线完成主体工程,二纺机新址二号厂房建成投产,湘中制药完成一期主体工程和设备安装调试。同时,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邵东皮具基地初具规模,发制品暨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出口基地、湘中铸造中心、恒远资江水电大中型水轮发电机组生产线开工建设。每个县市区重点扶持2-3个工业项目。加快企业改制。打好企业改制攻坚战,市属36户国有工交企业改制完成70%以上,30户国有流通企业和36户集体企业完成改制40%以上。强力推进各县市企业改制工作。抓好园区建设。在全市形成“抓工业必须抓园区”的广泛共识,突出抓好园区产业集聚,引导企业入园发展,新增入园企业60家以上,省级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宝庆科技工业园按照调整园区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融资平台、加快基础配套、引进战略投资伙伴的思路,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启动再生资源、生物医药、特种造纸、发制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
2、围绕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稳定粮食生产。优化财政投入,强化行政推动,努力“扩双压单”,着力恢复双季稻,大力发展玉米等旱粮生产,确保粮食总播面积稳定在870万亩以上,总产340万吨以上。经济作物总面积稳定在240万亩以上。实现烟叶生产30万担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积极发展生猪、乳业、橘橙、药材、油茶、楠竹、烟叶、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家。加强农村机耕道建设,推广农机项目,搞好农机化专业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扩大杂交水稻制种的范围和面积,提高农民种粮收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和劳务性工资收入。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民创业培训,扩大农民就业,增强农民创业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引导农企合作,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个以上。全面落实惠农减负政策,严格涉农收费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连片综合开发。按照“办点示范、连片推进、逐步扩面、整体提高”的思路,整合水利建设、综合开发、环境整治等各种涉农资金,打造新农村示范镇12个、示范片20个、示范村200个。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8亿元以上,建设土地治理项目区13个,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28个。扶持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发展,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抓好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宣传、推广与实施,严格农产品基地准出、市场准入和检验检测,确保放心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加强动物防疫检疫,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
3、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壮大旅游业。完成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重点景区建设性详规编制,制定邵阳西部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启动游客服务中心、蔡锷故居建设。利用崀山世界品牌优势,发挥崀山龙头作用,完善崀山、南山、云山、花瑶、黄桑、罗(请造字:草字头+那)溪、紫薇博览园、莲荷生态公园、白水洞等景区配套设施,抓好崀山创5A级景区和南山、黄桑、武冈古城、紫薇博览园创4A级景区工作,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林业,支持新宁创建国家级旅游标准试点县、隆回创建省级旅游强县。扶持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项目,创建一批省级旅游购物示范点。设立旅游发展基金。牵头举办“2013大桂林原生态民族风情节”。全年接待游客1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40亿元以上。繁荣市场消费。继续加大“万村千乡”工程推进力度,新建改造配送中心2-3家、农家店300家。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为重点,新建和改造一批现代化的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蔬菜市场,制定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规划,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商贸流通、餐饮食宿、娱乐休闲、医疗保健等服务业升级改造,引进友谊阿波罗、沃尔玛等大型购物超市。加强建材、汽车、服装等专业市场建设,打造一批专业街区和品牌名店。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培育壮大养老、保健、娱乐、体育等新兴业态。发展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生产要素的保障能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搞活金融服务业。研究出台加快金融发展的若干政策性意见,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加快组建邵阳农商行,引进1-3家股份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建设,启动金融生态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扶持现有融资性担保公司做大做强。推进本土重点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实现保费收入增长10%以上。利用我市区位交通优势,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产性物流中心建设,扩大生产性物流业的规模和数量。邵阳学院和各类工程技术学院、学校要面向工农业生产提供高技术、高技工服务,鼓励市内外高校在我市建立各类科学技术的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平台。
4、继续强力推进市中心城区的提质扩容。完成《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东部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和420平方公里城乡统筹先导区建设规划,修改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编制火车北站片区和洋溪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并完善工业园区、资江两岸景观规划、户外广告专项规划以及邵水东路、邵水西路南段景观工程设计。坚决制止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抓好拆违控违工作。组建交投和园区等融资平台,发挥城投、经投、国资投的作用,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全年投入城建资金50亿元以上。重点构建中心城区快速环线和东部城镇群快速通道,建设城市桥梁,打通城区瓶颈路。启动邵坪高速及其城区连接线建设,完成东互通大道主路面工程。启动邵阳大道东延至邵东道路建设,开工建设学院路延伸段,实施蔡锷路提标,加快市区同邵东、邵阳、新邵三县的融城步伐。继续加快推进十大城建工程和十大民生工程的建设,加固维修邵水桥,加快建设雪峰桥、桂花桥、云山大桥。完成大祥立交桥西向、邵水东路六中段、邵水西路延伸段,启动新华路北段隧道建设。推进城市主次干道和小街小巷提标改造,完成西湖路、宝庆路、红旗路、敏州西路、城北路西段、建设中路、双坡南路、五一南路、东大路二期、铁砂岭路及340条小街小巷提质改造,启动雪峰南路延伸段、建设南路延伸至蔡锷故居并连接至贺绿汀故居道路、雪峰北路、邵檀路建设。完成西苑公园一期工程、紫薇博览园二期工程、六岭公园建设及人民广场改造,启动北塔公园、爱莲池公园建设,实施资江、邵水、红旗渠风光带建设。打造东互通大道、邵阳大道、学院路、西湖路、蔡锷路、宝庆路等园林景观带。抓好园林绿化,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1%、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以上,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全面铺开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加快江北污水处理厂一期、洋溪桥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改扩建一期和市污水处置中心建设,继续抓好资江、邵水中心城区段清污。提高城镇燃气气化率,规划建设市区到邵东、邵阳、隆回三县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加快人防新型疏散基地和人防培训中心建设。新建改建旱厕100个、垃圾中转站20个、农贸市场3个,增设果皮箱、垃圾桶3000个和垃圾围300个,启动江北蔡锷路和桃花新城公交停车场建设,建成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考试中心。加强小
街小巷灯化美化,规范设置主干道路两旁门店招牌和灯饰广告。市行政中心、湘林国际大酒店主体工程完工。抓好城区征地拆迁,推进安置方式改革,加快10处安置点和保障房建设。建设数字邵阳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成市区数字城管平台。理顺城管体制,强化三区城管职责,构筑城乡一体、层次分明、条块结合、重心下移的管理格局。组建专业化垃圾运输公司,规范渣土密闭运输管理,落实建筑工地净车出场制度。继续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整治,实施“限摩限电”,推动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市政设施管护制度化、常态化,力争中心城区面貌再有一个大的改变,确保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查,进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申报程序。
5、努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抓住国家扩大投资机遇,争取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我市加快发展的专门文件,实施一批事关我市全局和长远的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围绕十大交通工程,怀邵衡铁路实质性开工,加快娄邵铁路扩改和沪昆高铁建设步伐。确保洞新、邵安和怀通高速邵阳段建成通车,实现全市12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邵坪高速公路全线实质性建设,开工建设武冈至靖州高速公路,争取邵阳县白仓至新宁高速公路正式动工。推进邵塘一级公路等在建7条266公里的国省干线建设,确保建成3条138公里,新开工9条314公里。完成500公里的农村“断头路”连通。建成3个县级客运站。动工建设武冈机场,积极推进邵东机场前期工作。完成133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启动下源、洛口山、马皇冲三座中型水库整治工程,竣工24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饮水工程后续管理。争取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项目获批,力争犬木塘水库审批立项,开工建设东风水库及灌区工程,启动市区第二水源建设项目。抓好土地整理,新增一批高标准农田。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计划的9个县市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新建220千伏变电站2个、110千伏变电站4个。支持宝庆电厂二期、南山风电二期、风雨殿风电场、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完成大圳供区改制并纳入大电网代管,启动电网改造。
6、努力形成全民招商引资热潮。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出路工程”。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整合招商资源和力量,强化市、县、乡三级政府及其部门招商引资的责任,带动全民招商,营造亲商、重商、爱商、富商的浓厚氛围,打造吸引客商的“政策高地”和“投资洼地”。立足产业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每个县市区引进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1家以上。提高2012邵商大会签约项目履约率,力促履约项目尽快落地建成。全年利用外资增长10%,内联引资增长20%以上。开工建设邵阳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大楼。积极开展申报工作,获批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扩建境外联络处,加强与国外商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建设鞋业、打火机、发制品、皮草皮革、农副产品、医化产品、箱包服装、五金机械、竹木制品、水电设备十大外贸出口基地,引导九兴鞋业等出口企业自营出口。外贸进出口增长20%,新增境外投资、新签国际工程合同额、外派劳务指标增长15%。
7、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将更加自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力争全市或大部分县市进入全国主体功能区。强力推进绿色邵阳建设,强化三区主体责任,持续开展“三区三边三年”绿色行动,完成各类造林35万亩。全面深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程,启动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8.5%,其中市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建成1-2个湿地公园。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切实抓好以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为载体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巩固西部县市的生态优势,大力实施楠竹低改和特色资源培育。加大煤、铁、锑、金等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恢复治理矿山环境。在农村开展以畜禽养殖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整治,逐步改善村容环境卫生。推广清洁能源,新建户用沼气池3500口、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279处、大中型沼气工程4处,推广太阳能利用器具2000台。
加快建设“十大环保工程”和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开展云峰水泥、宝兴科肥循环经济试点,在建材、化工、冶炼等高耗能行业启动一批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强环境监测,强化环评、能评设置,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全面完成各项刚性考核指标。按照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审批项目,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新增量。抓好减排措施的落实,按计划推进污染减排工程项目。
三、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的重点工作
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做好明年的政府工作十分关键。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财政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之内。
重点抓好十一个方面的工作:
1、狠抓工业不放松。把壮大工业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战场,领导精力、各类资金和生产要素向工业集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新增产值过200亿元产业2个、过100亿元产业1个。加快骨干企业发展。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即三一湖汽完成整体搬迁并建成重卡生产线,湘窖酒业建成2万吨清香型白酒生产车间,宝庆煤电二期完成立项审批并启动工程前期建设,九兴鞋业一期600万双耐克鞋生产线投产,超薄超强平板显示玻璃项目完成一期主体工程,宝兴科肥年产15万吨硝酸铵项目建成投产,大成科技国家农村移动电子商务示范项目完成省内平台建设并开始全国试点,百威啤酒年产50万吨啤酒生产线完成主体工程,二纺机新址二号厂房建成投产,湘中制药完成一期主体工程和设备安装调试。同时,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邵东皮具基地初具规模,发制品暨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出口基地、湘中铸造中心、恒远资江水电大中型水轮发电机组生产线开工建设。每个县市区重点扶持2-3个工业项目。加快企业改制。打好企业改制攻坚战,市属36户国有工交企业改制完成70%以上,30户国有流通企业和36户集体企业完成改制40%以上。强力推进各县市企业改制工作。抓好园区建设。在全市形成“抓工业必须抓园区”的广泛共识,突出抓好园区产业集聚,引导企业入园发展,新增入园企业60家以上,省级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宝庆科技工业园按照调整园区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融资平台、加快基础配套、引进战略投资伙伴的思路,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启动再生资源、生物医药、特种造纸、发制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
2、围绕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稳定粮食生产。优化财政投入,强化行政推动,努力“扩双压单”,着力恢复双季稻,大力发展玉米等旱粮生产,确保粮食总播面积稳定在870万亩以上,总产340万吨以上。经济作物总面积稳定在240万亩以上。实现烟叶生产30万担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积极发展生猪、乳业、橘橙、药材、油茶、楠竹、烟叶、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家。加强农村机耕道建设,推广农机项目,搞好农机化专业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扩大杂交水稻制种的范围和面积,提高农民种粮收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和劳务性工资收入。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民创业培训,扩大农民就业,增强农民创业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引导农企合作,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个以上。全面落实惠农减负政策,严格涉农收费
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连片综合开发。按照“办点示范、连片推进、逐步扩面、整体提高”的思路,整合水利建设、综合开发、环境整治等各种涉农资金,打造新农村示范镇12个、示范片20个、示范村200个。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8亿元以上,建设土地治理项目区13个,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28个。扶持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发展,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抓好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宣传、推广与实施,严格农产品基地准出、市场准入和检验检测,确保放心农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加强动物防疫检疫,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
3、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壮大旅游业。完成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重点景区建设性详规编制,制定邵阳西部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启动游客服务中心、蔡锷故居建设。利用崀山世界品牌优势,发挥崀山龙头作用,完善崀山、南山、云山、花瑶、黄桑、罗(请造字:草字头+那)溪、紫薇博览园、莲荷生态公园、白水洞等景区配套设施,抓好崀山创5A级景区和南山、黄桑、武冈古城、紫薇博览园创4A级景区工作,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林业,支持新宁创建国家级旅游标准试点县、隆回创建省级旅游强县。扶持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项目,创建一批省级旅游购物示范点。设立旅游发展基金。牵头举办“2013大桂林原生态民族风情节”。全年接待游客1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40亿元以上。繁荣市场消费。继续加大“万村千乡”工程推进力度,新建改造配送中心2-3家、农家店300家。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为重点,新建和改造一批现代化的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蔬菜市场,制定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规划,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商贸流通、餐饮食宿、娱乐休闲、医疗保健等服务业升级改造,引进友谊阿波罗、沃尔玛等大型购物超市。加强建材、汽车、服装等专业市场建设,打造一批专业街区和品牌名店。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培育壮大养老、保健、娱乐、体育等新兴业态。发展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生产要素的保障能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搞活金融服务业。研究出台加快金融发展的若干政策性意见,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加快组建邵阳农商行,引进1-3家股份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建设,启动金融生态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扶持现有融资性担保公司做大做强。推进本土重点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实现保费收入增长10%以上。利用我市区位交通优势,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产性物流中心建设,扩大生产性物流业的规模和数量。邵阳学院和各类工程技术学院、学校要面向工农业生产提供高技术、高技工服务,鼓励市内外高校在我市建立各类科学技术的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平台。
4、继续强力推进市中心城区的提质扩容。完成《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东部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和420平方公里城乡统筹先导区建设规划,修改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编制火车北站片区和洋溪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并完善工业园区、资江两岸景观规划、户外广告专项规划以及邵水东路、邵水西路南段景观工程设计。坚决制止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抓好拆违控违工作。组建交投和园区等融资平台,发挥城投、经投、国资投的作用,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全年投入城建资金50亿元以上。重点构建中心城区快速环线和东部城镇群快速通道,建设城市桥梁,打通城区瓶颈路。启动邵坪高速及其城区连接线建设,完成东互通大道主路面工程。启动邵阳大道东延至邵东道路建设,开工建设学院路延伸段,实施蔡锷路提标,加快市区同邵东、邵阳、新邵三县的融城步伐。继续加快推进十大城建工程和十大民生工程的建设,加固维修邵水桥,加快建设雪峰桥、桂花桥、云山大桥。完成大祥立交桥西向、邵水东路六中段、邵水西路延伸段,启动新华路北段隧道建设。推进城市主次干道和小街小巷提标改造,完成西湖路、宝庆路、红旗路、敏州西路、城北路西段、建设中路、双坡南路、五一南路、东大路二期、铁砂岭路及340条小街小巷提质改造,启动雪峰南路延伸段、建设南路延伸至蔡锷
故居并连接至贺绿汀故居道路、雪峰北路、邵檀路建设。完成西苑公园一期工程、紫薇博览园二期工程、六岭公园建设及人民广场改造,启动北塔公园、爱莲池公园建设,实施资江、邵水、红旗渠风光带建设。打造东互通大道、邵阳大道、学院路、西湖路、蔡锷路、宝庆路等园林景观带。抓好园林绿化,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1%、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以上,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全面铺开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加快江北污水处理厂一期、洋溪桥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改扩建一期和市污水处置中心建设,继续抓好资江、邵水中心城区段清污。提高城镇燃气气化率,规划建设市区到邵东、邵阳、隆回三县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加快人防新型疏散基地和人防培训中心建设。新建改建旱厕100个、垃圾中转站20个、农贸市场3个,增设果皮箱、垃圾桶3000个和垃圾围300个,启动江北蔡锷路和桃花新城公交停车场建设,建成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考试中心。加强小街小巷灯化美化,规范设置主干道路两旁门店招牌和灯饰广告。市行政中心、湘林国际大酒店主体工程完工。抓好城区征地拆迁,推进安置方式改革,加快10处安置点和保障房建设。建设数字邵阳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成市区数字城管平台。理顺城管体制,强化三区城管职责,构筑城乡一体、层次分明、条块结合、重心下移的管理格局。组建专业化垃圾运输公司,规范渣土密闭运输管理,落实建筑工地净车出场制度。继续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整治,实施“限摩限电”,推动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市政设施管护制度化、常态化,力争中心城区面貌再有一个大的改变,确保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查,进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申报程序。
5、努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抓住国家扩大投资机遇,争取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我市加快发展的专门文件,实施一批事关我市全局和长远的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围绕十大交通工程,怀邵衡铁路实质性开工,加快娄邵铁路扩改和沪昆高铁建设步伐。确保洞新、邵安和怀通高速邵阳段建成通车,实现全市12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邵坪高速公路全线实质性建设,开工建设武冈至靖州高速公路,争取邵阳县白仓至新宁高速公路正式动工。推进邵塘一级公路等在建7条266公里的国省干线建设,确保建成3条138公里,新开工9条314公里。完成500公里的农村“断头路”连通。建成3个县级客运站。动工建设武冈机场,积极推进邵东机场前期工作。完成133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启动下源、洛口山、马皇冲三座中型水库整治工程,竣工24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饮水工程后续管理。争取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项目获批,力争犬木塘水库审批立项,开工建设东风水库及灌区工程,启动市区第二水源建设项目。抓好土地整理,新增一批高标准农田。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计划的9个县市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新建220千伏变电站2个、110千伏变电站4个。支持宝庆电厂二期、南山风电二期、风雨殿风电场、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完成大圳供区改制并纳入大电网代管,启动电网改造。
6、努力形成全民招商引资热潮。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出路工程”。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整合招商资源和力量,强化市、县、乡三级政府及其部门招商引资的责任,带动全民招商,营造亲商、重商、爱商、富商的浓厚氛围,打造吸引客商的“政策高地”和“投资洼地”。立足产业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每个县市区引进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1家以上。提高2012邵商大会签约项目履约率,力促履约项目尽快落地建成。全年利用外资增长10%,内联引资增长20%以上。开工建设邵阳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大楼。积极开展申报工作,获批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扩建境外联络处,加强与国外商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建设鞋业、打火机、发制品、皮草皮革、农副产品、医化产品、箱包服装、五金机械、竹木制品、水电设备十大外贸出口基地,引导九兴鞋业等出口企业自营出口。外贸进出口增长20%,新增境外投资、新签国际工程合同额、外派劳务指标增长15%。
7、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将更加自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力争全市
或大部分县市进入全国主体功能区。强力推进绿色邵阳建设,强化三区主体责任,持续开展“三区三边三年”绿色行动,完成各类造林35万亩。全面深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程,启动市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8.5%,其中市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建成1-2个湿地公园。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切实抓好以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为载体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巩固西部县市的生态优势,大力实施楠竹低改和特色资源培育。加大煤、铁、锑、金等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恢复治理矿山环境。在农村开展以畜禽养殖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整治,逐步改善村容环境卫生。推广清洁能源,新建户用沼气池3500口、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279处、大中型沼气工程4处,推广太阳能利用器具2000台。加快建设“十大环保工程”和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开展云峰水泥、宝兴科肥循环经济试点,在建材、化工、冶炼等高耗能行业启动一批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强环境监测,强化环评、能评设置,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全面完成各项刚性考核指标。按照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审批项目,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新增量。抓好减排措施的落实,按计划推进污染减排工程项目。
8、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文体事业。修订完善《邵阳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挖掘整理文化产业资源,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启动中国君子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开始第二轮市志总篡工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抓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继续做好“送戏下乡”和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建成市广播电视监控中心。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管,建成网络文化、新闻出版、娱乐文化等监管平台,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整治行动。建设市体育中心,筹备申办省运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紧紧围绕建成教育强市目标,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加速示范性幼儿园与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邵阳学院和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湖南工程科技学院。推进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工作。建成市区祥凤学校。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加大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力度,完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和农村公办幼儿园的建设任务,保障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改善医卫条件。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及监管体制、运行机制建设,强化全民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制度。抓紧市中心医院新院建设。完成一人民医院儿科病房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市应急备灾指挥中心项目。落实好市本级和12个县市区卫生监督所、80所乡镇卫生院和8所农村卫生救援中心建设任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推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实现专利申请1100件,授权650件。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全面完成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任务,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新增1个以上县市区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单位。同时,认真搞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掌握我市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
9、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群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满足群众的新期待,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7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稳定在130万人以上。新增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人数1.2万人、2.5万人、2万人、0.8万人、1.98万人。提高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完成敬老院的
改扩建任务。开工建设2-3个老年公寓,推进社会化养老。加强低保资金管理,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大病救助机制。规范救灾款物的管理和使用,促进救灾救济工作规范化。新建廉租住房3716套、18.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1306套、67.8万平方米;改造城市棚户区7008户、45.5万平方米;发放租赁补贴4万户、4000万元。用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政策,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全年帮助1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10、全力确保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深化“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确保不发生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确保安全生产事故指标不超省控目标,争创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切实抓好防汛抗旱工作,严密防范山洪地质灾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逐步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和治安重点整治,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抓好禁毒整治工作,加强和改进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加大“六五”普法力度,全面推进法治邵阳建设。进一步深化群众工作站工作,畅通信访渠道,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好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11、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提高执行力就是提高落实的能力,解决落实能力不强的问题。政府所有工作都要在党委的统一意志下开展,政府必须保证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府各部门、市与各县市区要精诚团结,合作共事,决不允许推诿扯皮、互不买账。充分发挥村委会、乡镇政府、社区和街道办事处以及各基层单位作用,强化基层组织的责任,实行向基层倾斜的各种政策,尤其要建立逐年稳定增加的经费保障机制。从严治政,强化行政问责。政府各项工作都要落实到单位到人,实行督查督办制、定期反馈制、办结销号制和责任追究制,力戒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
各位代表,全市人民的重托庄严而神圣,我们肩负的任务光荣而艰巨。空谈误事,实干兴邵。宏伟蓝图,美好愿景,只有靠实干才能变成现实。让我们在中共邵阳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重托,奋发图强,高举加快发展旗帜,再创邵阳历史辉煌,为建设810万邵阳人民全面小康的幸福家园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xx乡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XXX乡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关于《政府工
作报告》的决议
(2012年3月 日XXX乡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XXX乡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认真听取和审议了乡长刘书伟同志代表乡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认为报告实事求是的分析总结了过去五年全乡工作。全乡干群在乡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广大干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干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认真学习“三个代表”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断加强廉政建设,严于律已,勤政为民,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政府工作报告》客观地分析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报告提出的今后工作的思路和目标,会议认为切实可行,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认为,在过去五年的奋进中,乡政府在区委、区政府和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使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同时报告也客观地指出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予以纠正和解决。
会议强调指出,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为契机,以科技兴农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农业稳乡、工业富乡、招商引资强乡”发展战略,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实施城镇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会议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部门要不断强化自身素质,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切实加强做风建设,按照“廉洁、勤政、务实、规范、高效”的目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我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努力奋斗。
会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宪法和人大制度的宣传,搞好治安、信访稳定工作,人大代表要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深入实际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要大力提高全社会宪法规定观念和人大意识,加强廉政建设,自觉接受监督,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会议号召,全乡上下在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以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为标准,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同心同德,扎实苦干,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