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代长安与丝绸之路
唐代长安与丝绸之路
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最盛时人口超过百万。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诗的自注中,回忆玄宗时代唐朝对西方的交通时称,当时在长安城西面北门开远门外建树了一座堠堡,上书“去安西九千九百里”,表示戍人不为万里行。这段记载屡被相关文献征引,可知在开元、天宝盛世,唐朝政府特别以堠堡作为标志物,向天下昭示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地位。据《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玄宗天宝十二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
唐朝国力雄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陆路丝绸之路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时的长安不仅是通过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各色人群的聚居之地,也是世界各地货物的汇聚之所,同时还是科技、宗教、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中心,在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唐朝的国都,长安是丝绸之路上各种外来人游历或居住的首选之地。长安的外来人中,有通过官方途径进入唐朝的使臣、质子等,也有四方漂流的僧人和伎艺人,更有兴贩逐利的商贾。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618-740),与唐朝有过外交使节来往的“四蕃之国”有将近四百个,除了少数属于现代中国境内周边各族建立的政权外,这些国家与唐朝的使臣往来,构成了唐朝官方对外交往的主要内容,而长安则是大多数外国使臣入唐的安身之地。唐德宗贞元三年(787),曾对安史之乱后长期滞留在长安的各国使节做过一次检括,结果清理出了4000多人,由于丝路隔绝的原因,他们在唐朝境内已滞留了三十多年,最久者达四十余年。虽然这些检括出来的使节中包括安西、北庭派来阳朝廷奏事的滞留官员,可能还有一些打着“朝贡使”名义的胡商,但从中可见平时居留在长安的外国使节的庞大数量。使节之外,通过官方途径留居长安的外国人中人数最多的是质子。质子制度是当时欧亚各政权对外交往中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长安有大批从各国来唐的质子,这些人大都是各国国王的子侄,他们主要在唐朝宫廷担任宿卫,所以有时又称“侍子”。质子中有些是世代为质,比如,何国国王后裔何文哲家庭,世代在唐朝为质,留居长安将近200年。此外,在唐代长安宫廷中,还汇聚了大批从丝绸之路辗转而来的音乐歌舞家。唐初所定十部燕乐中,天竺、康国、安国等乐种都是从葱岭以西地区传人,反映了外来音乐对唐朝音乐文化的重大影响。白居易在《琵琶引》序中提到的曹国人曹保保、曹善才、曹刚,祖孙三代传承琵琶技艺,是世居长安的演奏家,他们的演奏风格被形象地称作“京都(即长安)声”。其他如康昆仑、米嘉荣等,也都是世代居住在长安,供奉宫廷的音乐名家。他们不仅大大丰富了长安宫廷和市井的艺术生活,也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刘禹锡曾在《曹刚》诗中感叹说“一听曹刚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形象地道出了唐代长安在外来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在长安的外来人中,数量最多的是往来于丝绸之路兴贩谋利的商贾,他们大都居住在长安东、西两市。据记载,长安东市有一片低?j的空地,有人填平修建客栈,专门用来“停波斯”,即招徕长安的“胡商”租往,每天可获利一缗,可知来往或居住在东市的胡商数量是很大的。长安西市是唐代胡商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区。在《酉阳杂俎》《续玄怪录》《南部新书》《大唐新语》等载籍中,频繁出现“西市贾胡”“西市波斯邸”“西市商胡”“西市胡”等将“西市”与“胡商”连称的词语,可知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西市与商胡已混融成了一体。近年来在西安及邻近地区发现的众多粟特商胡的墓志,可与传统文献记载的唐代长安胡商云集的盛况相互印证。
在外来人大量聚集的同时,外来的货物也汇聚在了长安,使长安成了最繁盛的外来物品集散地。唐代移植到长安的外来植物中,最著名的是果实“大如鹅卵,其色如金”,被形象地称为“金桃”的桃树。贞观十一年(637),康国遣使“献金桃、银桃”,太宗“诏令植之于苑囿”,将这种珍贵的树种移植在了长安的土地上。在引进栽培植物的同时,长安还是大量进口香料和养生药物的消费城市。唐朝人不论男女,都讲求名香薰衣,香汤沐浴,这种风气使得各种香料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进口物品。据官私记载,唐朝进口或使用的香料主要有沉香、紫藤香、榄香、樟脑、苏合香、安息香与哇爪香、乳香、没药、丁香、青木香、广藿香、茉莉油、玫瑰香水、阿末香、甲香等众多品种,居住在长安的皇室宗亲和达官显贵,是这些进口名贵香料最主要的消费群体。1970年,在西安南郊相当于唐长安城义宁坊所在地出土了两瓮唐代窖藏文物,很可能是唐玄宗的堂兄?王李守礼后人的遗物。窖藏金石物品中,有许多属于当时的舶来品,如琥珀、珊瑚来源于南海诸国,密陀僧出自波斯国,颇黎(即玻璃)是东罗马或波斯出产。为了满足皇室和贵族官僚的心目之好,跋山涉水远道而来的犀、象、猎豹、狮子、天狗、舞马、鸵鸟、鹦鹉以及原产于罗马的宠物狗(“拂蒜狗”)等野兽、家畜和飞禽,也成为长安皇家兽苑的槛中之物或皇室贵妇的珍玩。
唐代长安还是引进和整合外来科技文化的中心。如天竺人瞿昙巽家族一家四代在长安司天监任职,多次参与唐代历法的修撰,“代掌羲和之官,家习天人之学”。此外,在长安司天监任职的还有来自天竺的俱摩罗和迦叶志忠家族,以及波斯人李素家族等等。这些居住在长安的外国天文学家,将印度、波斯的天文学知识和实践传到了中国,丰富了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特别要提到的是,唐代长安还是所谓“三夷教”即摩尼教、景教、祆教等外来宗教的重要传播地区,以东、西两市为中心,在长安里坊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外来宗教寺院。丝绸之路促进了唐长安城的繁荣,长安也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篇:长安文化与唐代文学教学大纲
校公选课
《长安文化与唐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说明:长安是公元八世纪世界上最为辉煌壮丽的都市之一,是唐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唐代文人宦游干谒与诗酒唱和的重要舞台。探讨长安与文人及文学的关系,是来长安求学的莘莘学子应该关注的课题。本课程通过长安文化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讲解,以及长安与唐代文学关系的探讨,使学生了解曾经诞生在这片土地上辉煌灿烂的大唐文化和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时:36学时 参考书目 研究文献类:
(宋)宋敏求《长安志》,(宋)程大昌《雍录》,(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普及读物类:
阎琦《唐诗与长安》,王捷三《唐代诗人与长安》,赵俊玠 郗政民 武复兴 房日晰 李志慧 编著 《唐代诗人咏长安》,以及有关唐代长安与唐代文学的各类读物。
一、绪论:灿烂的长安文化与繁荣的唐代文学
“秦中自古帝王州”,古都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其中西周、秦、西汉、唐,是西安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漫长的岁月里,诞生了辉煌灿烂的长安文化。
唐代文学在诗、文、小说、词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诗:唐代文学的主体。诗人众多;艺术精湛 ;体裁全面 ;影响深远 文:清代所编《全唐文》收作者三千余人,骈散文共二万余篇。小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文言小说的成熟。词:产生于唐代而影响深远的新文体
二、唐代长安的文化景观
(一)所谓长安文化
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文化有所谓历时性和共时性,前者指文化时间,后者指文化空间。简而言之,文化即是指历史上一定区域内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形态。
长安文化指中国历史上长安地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其鼎盛期在唐代。长安文化既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一种都城文化。长安据有关陇形胜之地,南北和东西的对峙与融和,以及帝都中心的思想,促成了长安文化居高临下的优越性和包容性。长安文化进则为边塞文化,退则为隐逸文化。
(二)长安文化与唐代文学的关系
长安文化与唐代文学之间双向互动,相互影响,互为生成。
长安是唐代文人生活的中心舞台,长安文化给唐代文学输入了特质,长安文化的研究 1 为唐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唐代文学是唐代文化的组成部分,而长安文化是唐代文化的缩影。文化与文学相关性的研究,学术兴趣点所在。
(三)唐代长安的外部环境
长安的建都条件:长安地当秦岭之北,渭水之南,位于八百里秦川中部。依山带河,易守难攻,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郑樵《通志略·都邑序》:“建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之险阻也;城池者,人之险阻也。城池必依山川为固。”
关中: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资治通鉴》卷一一:“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八水绕长安:北有泾、渭,南有潏、滈,东有灞、浐,西有沣、涝
(四)唐代长安的城郭布局
唐长安城分成宫城、皇城、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正中,为皇帝起居处。皇城位于宫城之南,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外郭城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而建,为居民住宅和商业区。
唐长安城中,有太极宫(西内),大明宫(东内),兴庆宫(南内),合称三大内。外郭城:是长安城的第一重城。东西宽9700多米,南北长8600多米,周长36000余米。外郭城有十二座城门。东面三门,从北到南分别为:北通化门、中春明门、南延兴门;南面三门,从东向西分别为:东启夏门、中明德门、西安化门;西面三门,从北向南分别为:北开远门、中金光门、南延平门;北面三门,列于宫城之西,从东向西依次为:东芳林门、中景曜门、西光化门。
坊:坊是长安城的基本单元。整个长安城东西向十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纵横交错形成坊里。以南北向中央大街朱雀大街为界,街西有五十五坊与西市,街东有五十五坊与东市(兴庆宫,曲江各占去一坊,实为五十三坊)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五)终南山
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南山、太一山、太乙山,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南宋程大昌著《雍录》卷五载:“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徹蓝田,凡雍、岐、郿、鄠、长安、万年,相去八百里,而连绵峙据其南者,皆此之一山也。”
长安城北枕龙首原,南望终南山。终南山拱卫长安城,为地理上的屏障。终南山有多处寺观山庄,为长安士人隐居读书佳处。
相对于世俗社会的长安城而言,风景秀丽的终南山是世外桃源。终南山构成的文化空间与长安城相互补充,互为进退。
唐代隐逸成风,一部分士人暂隐终南山,待时而起,以隐求仕,谓为“终南捷径”。刘肃《大唐新语》卷十载:卢藏用,始隐于终南山中。中宗朝,累居要职。有道士司马承祯者,睿宗迎至京,将还,藏用指终南山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承祯徐答曰:“以仆所观,乃仕宦捷径耳。”藏用有惭色。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六)长安的民俗 官街鼓:官街鼓控制着长安居民的作息节奏,唐代长安人每天的生活在官街鼓声中开始,也在鼓声中结束。李贺有诗云:“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催月出”。
官员的早朝:早朝为百官的日常活动,郑处诲《明皇杂录》载:“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
长安自秦汉以来,即是一个“五方杂错,风俗不一”,“号为难理”之地。
唐代长安南北相隔分为两大部分,北为皇宫,南为居民区,从而形成两个最明显的民俗圈。各级官员则介于二者之间,也是两者关系的纽带。
唐代长安的三大民俗圈:宫廷民俗圈,官员民俗圈,市民民俗圈。
长安市民民俗圈又可分为以下几个亚民俗圈
(一)一般长住的市井居民
(二)伶人乐伎
(三)西域胡人
(四)僧尼道士
(五)文人
三、唐代科举与长安
(一)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于二十世纪初废除,是影响中国文人一千余年的文官选拔制度 唐代文人的仕宦途径:一是魏晋以来的门荫制度,士族子弟“坐致公卿”。二是杂色入流,积久升迁。三是藩镇辟召,成为幕僚。以上三途皆非理想之路,唐承隋制开科取士,给广大士子打开了仕宦大门。
(二)唐代取士各科
科举的分类:常选与制举。常选主要有六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其中以进士与明经二科最盛。制举则名目繁多
举子的来源:生徒与乡贡。前者来自学馆,后者来自州县。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谓: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三)科举对文人生活道路的影响 科举对文人的影响:唐太宗语:“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矣”(《资治通鉴》卷194)“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赵嘏)
(四)各地举子到京后的活动
行卷与纳卷:举子们为了榜上有名,进京后多方结交名公贵人,向他们投献诗文,叫做行卷,在考试前又须向礼部交纳习作,称为纳卷。
宋人赵彦卫 《云麓漫钞 》载::“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至进士则多以诗为挚,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也。”
(五)唐代文人进京的个案:《李娃传》
白行简的《李娃传》是唐传奇中写爱情题材的代表作。传奇以长安为背景,写一个读书人进京赶考在长安的沉浮。
官宦子弟荥阳公子赴京应举,与平康里名妓李娃相恋,资材耗尽被鸨母设计逐出,流浪街头,沦落为长安西市挽歌手,在挽歌比赛中遇其父,被鞭笞昏死,行乞于风雪中,遇李娃而获救,在李娃帮助下身体康复,读书中举,后两人结合,李娃被封为汧国夫人。
赴长安应举入住布政坊→→东市闲逛→→平唐里鸣珂曲遇李娃并居于此→→金尽被弃返布政坊→→沦落西市凶肆→→聘于东市凶肆→→天门街赛挽歌→→曲江受其父鞭笞→→沿街乞讨于安邑坊遇李娃而获救→→读书中第
四、唐代诗人与长安
(一)初唐四杰
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初唐四杰。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 3 大”(闻一多《唐诗杂论》),是初唐诗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诗人。
“正如宫体是在卢、骆手里是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在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向江山与塞漠”(闻一多语)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任虢州参军时,因擅杀官奴,犯死罪。遇赦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杨 炯(650--693?)华阴(今陕西华阴)人。10岁举神童,27岁授校书郎。武后时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如《战城南》、《从军行》等篇都气势轩昂、风格豪健。其他题材的却未能尽脱绮艳文风。散文多赋、序、表、志等,今存50篇。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约636--695后)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初任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尉,染风疾辞官。居太白山中,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县茨山下,买园筑坟,终因政治上的失意和病痛折磨,身投颍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只作过几任小官。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作品辞彩富艳,内容广阔,代表作《长安古意》,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和内部斗争,在初唐长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骆宾王(约626--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为遁王李元庆府属,又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入朝为御史后,因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获罪入狱,贬为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终。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内容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长、铺排更甚,当时被称为绝唱。又精于五言诗。五律《在狱咏蝉》,借蝉自喻,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还善作骈文。在随徐敬业起兵时,写过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后檄文》)。檄文采用抑彼扬手法,很有战斗力和号召力。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 4 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二)王维
王维(701-761)盛唐著名的诗人和艺术家。官至尚书右丞。世谓“王右丞”。
其一生分为前后两期,以40岁左右(约为开元、天宝之交)为界限,早年对功名充满热情和向往,持儒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晚年则无意于仕途荣辱,亦官亦隐。退朝之后,常优游山水之间,体悟禅理,以随遇而安的思想为主。
《旧唐书》本传云:“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
王维很早入长安,并长期生活于此,长安文化主要方面都呈现在他的诗中。而作为长安文化进与退的边塞文化与隐逸文化也在他的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中得到很好表现,从而成为“一代文宗”,李杜之所负时誉均不及王维。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和贾至舍人大明宫之作》: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放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三)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碎叶城,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其生平可分为五期。
(一)蜀中时期(705-725)。
(二)第一次漫游时期(以安陆为中心)(725-742)。
(三)长安时期(742-744)。
(四)第二次漫游时期(以梁园、东鲁为中心)(744-755)。
(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南陵别儿童入京》(七古)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四)杜甫
1、杜甫的家世与理想:杜甫(712-770),字子美,远祖京兆杜陵,徙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的书香世家,自幼受到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重振家声成为青年杜甫的人生理想。先辈中对杜甫影响最大的有两位,一是其十三世祖晋代杜预,影响杜甫的政治理想;一为其祖父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影响杜甫的文学才华。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事业,共同构成了杜甫的人生轨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凌云壮志的形象写照。
《望岳》(五古):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提示:此诗名为纪游,实兼咏怀。泰山为五岳之首,极写泰山之高峻,为抒发诗人的远大抱负做铺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青年杜甫人生理想的形象写照。
2、初入长安的豪情: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三十五岁的杜甫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图伟志,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游历生活,来到唐帝国的政治中心长安,开始了十年求仕的艰难生涯。当他刚踏进长安时,仍饱含壮游齐赵时粗犷、豪迈的情怀。高唱“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今夕行》)的豪言壮语,企图干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大业。诗人以“平交王侯”的气慨活跃于达官贵人之中,初入长安时诗 5 歌飘荡着豪情万丈的京华气象。
3、应诏落第的挫折:天宝六年唐玄宗下制“诏征天下有一艺者,皆得诣京就选”,(徐松《登科记考》卷9)杜甫参加了此次制举。然而,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深恐草野之士斥言其奸恶,玩弄花招,使此次应举的读书人无一上榜。且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资治通鉴》卷215)诗人踌躇满志、准备入仕随君、再铸贞观之治的浪漫理想破灭了。
4、干谒与献赋:在应诏退下后的一段时间里,杜甫内心充满彷徨与苦闷,生活上也陷入了“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困境。为实现理想,也为生计,杜甫不得不走向了干谒献赋以入仕的道路,作于天宝九年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毫无顾忌地倒出了自己进长安一年多来的全部苦水,颇为自负地叙述了读书求仕的奋斗历程,真诚坦率地倾吐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此后又于天宝十年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可谓杜甫长安十年的唯一“亮点”,但此后却无结果。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五古):„„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5、长安十年的诗歌创作:困居长安十载,杜甫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穷愁生活,尝尽了人间的辛酸。饥寒的煎熬,使他对人生的体验日益丰富,对社会的观察逐渐敏锐,比较清醒地认识到政治的黑暗与民生的疾苦,因而诗作朝现实主义的方向发展。此期约有诗一百一十首,为杜甫诗风的形成期。自抒抱负的作品有《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个人风格的形成则以《兵车行》为标志,并出现长篇五古《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秋兴八首》:长安情结的再现
此时,诗人身滞夔府,心怀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的自身,想到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家国,由长安胜事的追忆,引发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八首诗中处处交织着长安、夔州的转换,“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诗人反复吟咏,不能自已。对杜甫而言,长安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成为一个萦绕心头的情结,他自号杜陵野客、少陵野老,视长安为家园。在这个唐代的政治中心,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住过整整十个年头,对长安的依恋、思念、还有那“到处潜悲辛”的苦闷,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底。
《秋兴八首》其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朱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五)白居易
1、初至长安的崭露头角
白居易,原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邽,生于新郑,中唐著名诗人。
张固《幽闲鼓吹》载: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2、登科后的踌躇满志
白居易二十九岁登进士第,与杜甫的困守长安相比,可谓少年得志。“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与元九书》),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德宗、宪宗时,已渐衰败的唐王朝出现“中兴”迹象,这也极大地激发了白居易的政治热情,作《策林》,入翰林,拜左拾遗,近侍皇帝,欲有所作为。此时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积极入世的传统思想影响,胸有“兼济天下”的政治报负。
3、《长恨歌》中的复杂情感 传世名作《长恨歌》作于白居易初入仕途任周至县尉时,此诗给白居易带来了巨大名声,唐宣宗《吊白居易》诗云:“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长恨歌》有多重的主题,更有复杂的感情。白居易在自编诗集时,把此诗归入感伤类。诗借李杨离合写一代兴衰,蕴含着诗人的政治寄托。
4、长安时期作品《秦中吟》和《新乐府》
白居易《秦中吟》和《新乐府》作于元和初在长安任职时,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新乐府序》中白居易明确指出诗歌创作的目的在于补察时政,干预社会现实,所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如《卖炭翁》开头写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如任周至县尉时《观刈麦》最后写道:“我今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5、贬官江州的政治挫折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所杀,时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激于义愤首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却被旧官僚集团指责为越职言事,把他贬为江州司马,他只得怀着愤懑不平的心情离开长安。
在江州,白居易借一个被抛弃的长安歌女形象,写下名篇《琵琶行》,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6、对长安生活的追忆 白居易虽身在江州,长安的景物却时时俘现在眼前。《湓浦早冬》写道:“浔阳孟冬月,草木未全衰。只抵长安陌,凉风八月时。日西湓水曲,独行吟旧诗。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 另一首诗《山中问月》 写道“为问长安月,谁教不相离。昔随飞盖处,今照入山时。借助秋怀旷,留连夜卧迟。如归旧乡国,似对好亲知。松下行为伴,溪头坐有期。千岩将万壑,无处不相随。”
(六)韩愈
1、韩愈的家世与生平: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后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游于幕府。曾数次遭贬,晚年历官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长庆四年卒于长安。
2、韩愈笔下的长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韩愈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的生活: 《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4、韩愈的叹老嗟卑 《赠刘师服》: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馀皆兀臲。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妻儿恐我生怅望,盘中不饤栗与梨。只今年才四十五,后日悬知渐莽卤。„„
5、韩愈的留恋长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 7 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七)杜牧
1、杜牧的生平经历:
杜牧(803-852)晚唐著名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望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任江西、宣歙、淮南等节度使幕僚,以后历任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及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晚年任中书舍人,因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 “杜樊川”。
杜牧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2、《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3、《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5、《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薇。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送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6、《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八)李商隐
1、李商隐的生平经历 李商隐(812-858),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李商隐九岁时,父亲李嗣卒于幕府,家境极为艰难。后来得到令狐楚、令狐绹父子的赏识与提携,二十五岁中进士,但此后却由于党争的原因,一生处于两党斗争的夹缝中,在为人做幕僚中度过了坎坷的大半生,四十七岁时郁郁而终。
2、《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4、《马嵬二首》(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5、《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五、附论:千古沧桑话长安
(一)远古时期陕西一带的人类活动
百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已留下了陕西古人类活动的足迹,西安半坡则呈现了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生活的全景,临潼姜寨遗址、宝鸡地区数百处仰韶文化遗存,以及陕北仰韶文化遗存,8 都证明远古的陕西就是一片兴旺的土地。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也生活在关中西部和渭北的黄土高原,他们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基业,也埋骨于这片土地,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二)西周丰镐
公元前约11世纪,周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继位后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并在沣河东岸建都镐京,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开始。西周历12代约300年,公元前771年亡于犬戎。
(三)秦都咸阳
春秋时期,天下纷争,秦人迅速崛起,横扫六合,无敌于天下。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将都城自雍城(今宝鸡市凤翔)迁至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公元前356年,商鞅在此主持变法。公元前349年,秦孝公将都城由此迁咸阳。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大社会改革。最终秦一统天下。
(四)汉代长安
汉高帝五年(前202),西汉开始营造长安城。汉高帝命丞相萧何主持营建工程,在秦兴乐宫基础上兴建了长乐宫,以秦章台为基础修建了未央宫。汉城为不规则的方形。南像南斗星,北像北斗星,故称”斗城"。城内宫廷官署与民居杂处,有九条主街干线互为经纬。汉武帝时期,又修筑了桂宫、北宫、明光宫和建章宫,并在城西开辟了上林苑,开凿了昆明池。当时长安面积36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都市。
(五)隋唐长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唐王朝建立后更名长安。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公里,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顶峰时期。
(六)唐以后的长安 唐末904年,朱温毁长安城,唐以后,中国政治文化重心东移,长安失去了国都的地位,但仍为西部重镇。公元1374年,修明西安城,即现西安城墙遗址。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这座古老的都城迎来了新的曙光。今日西安,已成为一座内陆全方位开放的国际大都市。
历史与文化是一座城市永恒的魅力,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宏扬长安文化,重树汉唐雄风是每一个关心西安发展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三篇:论文:唐代长安都城空间划分与私营旅馆业发展
唐代长安空间东西分化与私营旅馆业发展
彭代琪格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
长安作为唐代社会的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呈现出了一定的空间分化倾向,一定程度杀那个反映了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本文选取了长安私营旅馆业这个社会众多行业相互交叉所在为切入点,简要的探讨了长安城东西空间的分化与私营旅馆业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长安 空间划分 旅馆
东西分化与旅馆业
长安城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渐次形成了内部分化,这种区域的分化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的东西区域间差异尤为明显。东西区域的这种差异逐渐呈现出一种“东贵西富”的趋势,这种差别也同样反映在私营旅馆业中,并且两个分区之间旅馆业发展的原因也比较具有时代特征,值得深探。
1.长安街东旅店业的发展
日本学者妹尾达彦先生在研究公元7-9世纪长安城规划的过程中画出如图1所示的长安店铺位置示意图,可以发现这一时期长安旅馆集中分布在东市附近的现象比较明显。
图1 引自(日)妹尾达彦:《长安的都市规划》P215 究其原因首先是官员贵族街区的形成,促进了东市及周边坊区高级的餐馆、妓馆和旅馆的开办与发展。《长安志》中记载长安街东“万年县户口,减于长安。文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所占勋贵。”1并结合《唐两京城坊考》等史料来看,东市周边的崇仁坊、平康坊、宣阳坊、亲仁坊、永宁坊、胜业坊等坊区多为达官贵人居住之地,形成了官员聚集区。作为“流动之人的住宅”,除去旅馆业自身发展独特因素,街东旅馆业兴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东部高级街区形成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
长安东区有利的地势、优美的环境以及良好的人文气氛是旅馆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大多数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住宅都分布在街东,便从侧面反映了街东地理、人文环境的优越。
长安城的整体地势呈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因而朱雀大街以东各区域相对较高,能够满足人们免受水患之灾的同时享受高爽地势的要求。长安城东南是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曲江及其周边的杏园、乐游原、慈恩寺、青龙寺都是京师的著名游览胜地。曲江不失为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列子,唐代文人的诗作中多有对曲江的记载“三春车马客,一代繁华地”
2、“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楼台在花杪,欧鹭下烟中。翠幄晴相接,芳洲夜暂空。何人赏秋景,兴与此时同。”3同时曲江作为新科进士举行宴会的地点——曲江宴和杏园探花,也带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东郊也为园林行宫区,通化门外近大明宫,“春明门外有宁王宪之园池,玄宗曾于此宴侍臣。”4,文宗也曾“御通化门以观游人”。5外郭城东门也是当时人们寄托离别不舍之情的一个象征,“今日春明门外别,更无因得到街西。”
6、通化门附近的长乐坡“终日坡前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7这也成为旅馆业发展的一个原因。此外东郊也是寺院、道观集中之处,大慈恩寺即为京城著名的赏牡丹胜地,“京师贵牡丹,佛宇、道观多游览者。慈恩浴室院有牡丹两丛,每开及五六百朵。”8,大慈恩寺中的大雁塔也是京城人游玩的绝佳场所。城南的玄都观也同样为赏花胜地,吸引了众多游客。旅游风景也势必会带动周边旅馆业的发展,如此清幽的环境也是经营旅馆所需要的理想环境。1 2 宋敏求:《长安志》卷8《东市》,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刘禹锡:《曲江春望》,《全唐诗》卷357,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P2674 3 白居易:《曲江》,《全唐诗》卷462,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P3412 4《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 宋敏求:《长安志》卷10《郭外》,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6 张籍:《赠别王侍御赴陕州司马》,《全唐诗》卷385,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7 白居易:《长乐坡送人赋得愁》,《全唐诗》卷441,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8 王谠:《唐语林》卷7,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P237
(二)、交通便利与商业活跃
唐代政治中心由太极宫转移到兴庆宫再到大明宫,受到这种政治中心东移的影响,官员住宅也呈现出向街东集中的趋势,为街东旅馆业的兴盛奠定了政治基础。其中街东崇仁坊为当时著名的旅馆聚集区,其背后的政治因素比较具有代表性,仅以此为例说明。《长安志》中《崇仁坊》记载:北街当皇城之景风门,与尚书省选院最相近,又与东市相连接,选人京城无第宅者多停憩此。9由图2可知,崇仁坊靠近科举考试的地点——礼部贡院、科举放榜处,同时靠近唐王朝中央权力所在。“唐代科举考试的试卷是不糊名的。因为不糊名,所以某年某科有谁参加考试、哪本试卷属于谁都是公开的。这就使得主试官除了评阅试卷之外,还有参考甚至于完全依据举子们平日的作品和誉望来决定去取的可能;也使得应试者有呈现平日的作品以表现自己和托人推荐的可能。”10身处官员街区的包围之中,也方便举子“行卷”,将自己写好的文学作品呈送给社会地位较高的官员以求受到推荐增加中举的机会。唐顺宗时,权臣王叔文的宅邸门庭若市,“客候见叔、文者,至宿其坊中饼肆、酒垆下,一人得千钱,乃容之。”11从侧面放映了科举考试对旅馆业发展的巨大影响,这也是街东唐代长安旅馆业发展最具时代特色的一点原因。此外进奏院也多设在其附近,进京的官员同样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借助巨大的政治优势,宣阳坊、兴道坊、务本坊也多有旅馆分布,在此经营的旅店也往往收入颇丰。
除此之外,崇仁坊南边为平康坊,是文人墨客游逛之地,“诸妓皆居平康里,举子、新及第进士,三司幕府但未通朝籍,未直馆殿者,咸可就诣。”12妓院的广泛分布也是促进周边旅馆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东南方向为东市,临近商业繁华地带,也同样为旅店的经营提供了便利条件。
综上来看,街东的社会环境整体要比其他地区政治色彩更为浓厚一些,这一点也正是街东旅馆业发展的突出原因。
宋敏求:《长安志》卷8《崇仁坊》,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 程千帆:《程千帆全集八卷: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5-P6 11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6 12 转引自莫素娟:《唐都长安的旅店业研究》,《北里志·北里志序》,《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P1403 10
图2 引自(日)妹尾达彦:《长安的都市规划》P217
(三)政治因素
长安城东侧城门有三,通化门、春明门和延兴门,尤以通化门最为繁忙。有学者研究指出城垣外沿三城门分布的商业点在7世纪以后有所增加,所以便于商业贸易的往来也有旅馆出现。长安城内部的通化门和开远门横街与春明门和金光街横街之间的地区是交通中轴之所在。设在这附近的旅馆既便于管理,又便于生活消费。
更大范围来看,“从长安城四出通向全国的道路选择使某些道路线的交通地位更加突出,唐长安城内设有都亭驿,为全国中心驿站,是长安通向全国的起点。”13据相关学者考证都亭驿即位于通化坊14之中,据辛德勇先生研究东出长安的道路有两条,即由都亭驿通向通化门、春明门。出于交通条件便利的需要,旅馆也就多在临近交通线附近的坊中分布。2.长安街西的旅馆业的发展
朱雀街以西不同于街东,形成了以西市为中心,以普通民众、商人、外域人为主体的空间,孕育了异于东市的多元化社会。街西旅馆业发展的原因以商业、往来商人的带动为主。
长安人口达百万之多15,其中流动人口占了重要部分。庞大的流动人口成为唐代长安旅馆业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宁欣在《唐代长安流动人口中的举选人群体——唐代长安流动人口试析之一》一文中分析了长安流动人员的组成,有应考的举人、进京官员使臣使团、游历的士人、从各地征集的农夫、工匠等。
西市距大兴城西金光门很近,凡经由丝绸之路来长安的中亚、西亚商人及西域各族商人,大都有金光门进入大兴城,西市自然就成为这些商人首先落脚之地,这也使得西市的商人特别多。16唐代的长安沿袭隋代的大兴城这一现象,因而也发展出西市及周边各坊外族流动人员多的特点。如《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宗年间:“回纥留京师者常千人,胡商伪服而杂居者又倍之。”17向达先生认为“唐代长安各国胡人流寓长安,其居处不限于一隅,然在城西者甚多,而商贾则似多聚于西市。”18这些胡商、胡人常聚集在西市附近,西市胡商经营的店铺及旅馆也常见于记载中,多元的文化交流也成为西市旅馆业的独特风韵所在。
《长安志》对西市的记载“浮寄流寓,不可胜计”19如此众多的店铺,势必 13 张永帅:《空间及其过程:唐长安住宅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史林》,2012年,第1期 据《通鉴》胡注,都亭驿在朱雀西街含光门北来第二坊,今本《长安志》文多舛漏,缺载该坊,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臆补为殖业坊,今多承其说。此坊实名通化,见于元骆天攘《类编长安志》。(见于辛德勇:《隋唐时期长安附近的陆路交通——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二》)关于长安城人口问题,学术界还尚存在争议,此处取近一百万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日)妹尾达彦认为8世纪前半期长安常住人口有70万。(参见妹尾达彦著,李全福译《唐代长安人口数与城内人口分布》,《中国古都研究》第12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严耕望在《唐代长安人口数量之估测》一文中提出“加计流动人口,至少为180余万。张天虹在总结近15年来有关唐代长安人口的研究指出,“结合当时人的记载,考虑到那个时代长安商业的发展水平,至少从中唐以来至唐末大乱之前,“长安人口百万,当距事实不远。” 16 毕波:《隋唐长安坊市胡人考析》,《丝绸之路》,2010年,第24期 17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5,代宗大历十四年,北京:中华书局,956年,P7265 18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 三联书店,1957年,P35 19 宋敏求:《长安志》卷8《崇仁坊》,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P178 会带来数量巨大的商贾流动,这就为旅馆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窦家店的成功便从侧面反映了西市的商业潜力之大,起初其为制作、贩卖煎饼、团子的小店,“先是西市秤行之南,有十余亩坳下潜污之地,目曰小海池,为旗亭之内,众秽所聚,又遂求实之„„遂经度,造店二十间,当其要害:日收利数千,甚获其要。20位于交通便利之处,依托西市的便利,成为旅馆业繁荣的典范。
加藤繁先生认为隋唐长安城的商业活动是通过逐步促使隋唐初期的空间、时间性限制崩溃而不断发展。于是伴随着这种人口结构的分化,长安东西城区的店铺也随着发生变化。就整体趋势而言,街东以官员住宅为中心,形成了高级商业区,旅馆的等级也相对较高级。而街西则成为民众聚集区,小规模的商业比较发达,旅馆的接待对象也就比较大众化。这种区域分化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旅馆等级的分化,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体现在建筑、环境、服务等多方面,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经过上述论述可以发现,长安东城旅馆业的发展与政治、文化因素息息相关,而西城旅馆业的发展则与商业有很大关联。但这种旅馆的分化并不绝对,而是呈现为一种总体趋势,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区划中也有所不同。长安旅馆的兴衰也与政局、统治政策、唐代社会整体发展相关,以长安城的空间分化来探究旅馆业的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角度。
结语
对长安内部区域分化与旅馆业的研究,同时还具有现实意义。东、西两区的空间结构在建设之初本无大的差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各自的条件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特征,这对于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城市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可借鉴之处。如何应对城市内部形成的结构分区,对城市内部区域分化作出怎样的相应规划,都是今日要思考也急需解决的问题,也许我们能够以史为鉴。
温庭筠:《乾巽子》,《温庭筠全集校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P1258
第四篇: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
丝绸之路上龟兹与佛教文化
——课堂所学之总结与随想
一、丝绸之路与佛教的起源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一说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众所周知,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释迦牟尼为始祖,他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以北印度为中心传教,圆寂后不久,由于对教义的解释不统一,形成了许多佛教的派别体系。公元前后,佛教界形成混乱的格局。此时,佛教的革新运动开始了,当时的大乘佛教为佛教文化传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大乘佛教以前的佛教流派小乘佛教,是通过严格的个人苦修达到悟道境界,强烈倾向于对自身的完善。而与之不同的大乘佛教则提出通过个人的参悟,用博大的慈悲心使更多的世人得到救助为目标,称为“普渡众生”。因而受到广大信徒们的热烈支持而云集于此。佛教传入西域后,经过与西域传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特色的佛教文化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了中原。西域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阶梯和桥梁,汉传佛教从鸠摩罗什开始由长安传向世界。佛教统摄西域大多数人的信仰有一千多年,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说唱、变文等佛教艺术十分盛行。
二、龟兹佛教文化
1、龟兹与佛教的关系
经几代考古和历史学家鉴定,佛教最初大约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从古印度经西域各国,最终达到中国的。也就是佛教进入中国先经过西域各国。人类在丝绸之路留下了几千年来不朽的画卷,它造就了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它给后人类留下了不朽的文明和巨大的精神财富。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也是佛教之路,更是文化之路。龟兹是丝绸之路北道的咽喉,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南来北往的客商带着货物和佛教的法种到达龟兹。据历史流传,龟兹是西域诸国最早接受佛教的国家。由于龟兹国家富有(龟兹冶炼的铁供给西域三十六国),为佛教的全国性奠定了经济基础。我之所以大量的篇幅介绍龟兹,是因为龟兹成为佛教的圣地,有其环境与物质因素。人们知道龟兹、认识龟兹,是通过一个人,一个对佛教作出重大贡献的宗师——鸠摩罗什。自从鸠摩罗什圆寂后,历史资料中,在没有龟兹国的记录。西晋以后,龟兹佛教以相当普及。《晋书.四夷传》中记载: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龟兹以小乘佛教为主,是小乘佛教的说一切有部。鸠摩罗什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登上历史的舞台的。
鸠摩罗什(Kumarajiva),也称作鸠摩罗、究摩罗什、究摩罗耆婆,简称罗什,但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鸠摩罗是祖姓,什是名,鸠摩罗什的名字是西域诸国给孩子起名字的常用方法,孩子的名字是父母名字的综合。鸠摩罗什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不仅研习佛学,还学习佛教以外的书,如古印度的宗教,哲学文献(当时这些是被佛学者称为外道的),语言学(什精通梵语、龟兹语,我们现在把龟兹语称为吐火罗语、一些波斯语,这都为以后的译经奠定了基础。还有修辞学、声明学、医药学、工艺技术、以及与阴阳有关的学说。据载:他为性率达,不厉小检,受到其他修行者的非议。他的博学多才,自然对佛教有异于常人的理解和看法,加上从小被人们追捧,或许产生了高高在上的感觉,不知如何与其他人相处吧。也就是说,非凡的智力对于一位佛教修行者来说,就像是一柄双刃剑。鸠摩罗什所具有的王室成员的身份更是加大了伴随其天才而来的优势与不利。高贵的身份和罕见的智慧过早使他得大名,但也提供他可以忽视佛教戒律某种条件。
另外,龟兹乐舞世界闻名,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也是最成熟音乐形式,盛唐乐舞就是受龟兹乐舞的影响而形成的,是鸠摩罗什把译经和文学加入了音乐的成分,并把佛教音乐推向极至,形成了寺院内独具特色的打击乐和唱经形式。
岁月可以尘封一切,但历史却把文化凝练。龟兹文化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鸠摩罗什是中国的,他的文化同样属于世界。
2、鸠摩罗什——龟兹佛教文化的文化巨匠
看这集《一个人的龟兹》之时,对暗藏佛理的结尾喟叹许久。
对于热爱西域文化的人来说,龟兹是个熟悉的名字。在盛唐的宴会上,龟兹音乐技压群芳。在佛教东传的历史上,鸠摩罗什声名远扬。
我第一次详细而完整地了解鸠摩罗什的故事,是在《新丝绸之路》里,记述他的那集,名字叫做《一个人的龟兹》。
这位天生妙谛的高僧,真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是众生的迷昧冥顽,也是自己的慧极必伤。
仿佛灵颖天成的人物,总是容易深陷宿命的泥潭。我不知那仅是传说抑或真有其事,鸠摩罗什向着长安的起行,曾在同样灵慧的母亲的预言里。预言说,你将是去东方传播佛教的僧人,但你到东方去将历经磨难„鸠摩罗什一生坎坷、忍辱负重,只为用生花妙笔向世人传播困苦解脱的大乘佛法。他译出的300多卷、近300万字佛典不仅字字珠玑,更深远地影响了从此流传后世的中国文化。《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阿弥陀经》,字字精纯,不可思议。如今的龟兹只余遗址,护理员老王在巡视的时候喜欢捡石头,但他并不收藏,只是随意地捡拾。那些都是很平常的石头,从前可能也被别人捡起过。石头没有家,它的位置经常是偶然的。
也许1600年前的鸠摩罗什,也曾捡起过它们。
我对佛学知之甚少,偶有阅读,总觉经义深微。所有令我心有所撼的真言,皆出自鸠摩罗什的译著。
世间多少人修持佛法,只记恪守规条,却终生不知所以。还有许多人以为迷信,轻率地嗤之以鼻。凡此二者,皆是世人之误,盖因未触及佛理之妙义。
我始终认为,佛学乃是一种至高至远的智慧,是对宏远人生的终极皈依。
三、结束语
佛教文化传播的途径,当然不仅仅局限于狭义上的丝绸之路,还有往来于更北草原地带的草原之路(SteppeRoad)和途经南方海上的海上之路(SpiceRoad香料之路),无论如何它们对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本次的丝绸之路大美术展所展示的众多文物佳品,一件件观赏过后,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则更加深入。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作者:松本伸之
译者:李云
第五篇:韦应物-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
韦应物-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
韦应物。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人。
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本名,韦应物。别称,韦苏州。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时间,737年。去世时间,792年。主要作品,《寄全椒山中道士》《学仙二首》《韦苏州集》《观田家》。信仰,道教。职
业,诗人。文学家。
生平成就。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
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
苏州。从肃宗广德二年 起到德宗贞元七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
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人物年谱。1岁 玄宗开元25年生于京兆14岁 玄宗天宝九年本年前后以门荫补右千牛15岁 玄宗天宝十年在“三卫”为玄宗侍卫。
同时入太学附读。在此期间。他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做人。……改羽林仓曹。正八品下。……授高陵尉。廷评。20岁 玄宗天宝十五年本年8月在京兆府昭应县成婚。夫人元苹16岁。23岁 肃宗乾元元年安史乱后撤出三卫,后数年在长安,曾一度在太学读书。
韦应物折节读书。痛改前非。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
者。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了。27岁 代宗广德元年本年秋冬间为洛阳丞。29岁 代宗永泰元年仍为洛阳丞。后为河南兵曹。永泰中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后弃官闲居洛阳。33岁 代宗大历四年本年前后。从洛阳至长安。38岁 代宗大历九年任京兆府功曹。正七品下。40岁 代宗大历十一年朝清郎。正七品上。九月夫人卒。十一月葬。42岁 代宗大功十三年本年秋已为户县令。
43岁 代宗大历十四年六月自户县令除栎阳县令。七月以疾辞官。44岁 德宗建中元年在长安闲居。45岁 德宗建中二年四月。迁尚书比部员外郎。从六品上。46岁 德宗建中三年仍在尚书比部员外郎任。47岁 德宗建中四年夏。由前任领滁州刺史。秋到任。正四品下。48岁 德宗兴元元年仍在滁州刺史任上。冬罢任。49岁 德宗贞元元年春夏闲居滁州西涧。秋加朝散大夫。迁江州刺史。正四品下。50岁 德宗贞元二年在江州刺史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