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供需匹配促进体系研究

时间:2019-05-15 06:4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供需匹配促进体系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毕业生就业供需匹配促进体系研究》。

第一篇:大学毕业生就业供需匹配促进体系研究

文档

大学毕业生就业供需匹配促进体系研究

严琴英 吴广量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4)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从“供需”角度建立保证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体系更为重要,应以政府、高校、毕业生为切入口,从就业需求、就业供给、供需匹配方面采取促进措施,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供需平衡;促进体系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据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从就业需求角度看,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均存在问题。就数量而言,工作岗位的增长与毕业生新增就业量不成正比。当宏观经济发生变化时,大学毕业生成为了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就业调节器”。

从供给角度看,既存在大学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

从供需匹配角度看,主要的问题是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体系、缺少专业的职业顾问等。由于大学生就业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他们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了解不充分,如果没有适当的职业服务体系来提供就业信息与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市场过程显然面临着市场效率的损失。

二、建立就业供需匹配促进体系的意义

近年来,在各地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总是能看到万头攒动的求职场面,在这些火爆的招聘会上究竟有多少毕业生能与企业达成意向呢?以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为例,2009届毕业生冬季校园招聘会上,共33家制药企业来校招聘,文档

文档

提供了研发、生产、分析、销售、外贸、质量管理等8个门类的300余个工作岗位,120余名应届毕业生参加招聘,会后经统计,达成意向率仅为15%。

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人荒”这个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大学生在就业供需关系上存在着匹配度不高的问题。为此,从供给、需求、供需匹配3个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系统的供需匹配促进体系,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就业矛盾,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

三、从“供需”角度保证大学生就业的促进措施

1、就业需求促进措施

需求促进措施的关键在于鼓励创业精神,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要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国外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比如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已开始逐步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覆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各个教育阶段。英国、法国、挪威、日本等国的创业教育也基本上推广到了初中,甚至小学。和这些国家的创业教育相比,中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在我国高校积极推行创业教育之际,有必要紧跟实践,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研究,设计形式多样、紧跟时代、符合产业发展趋向的创业实践活动。近年来,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在国内高校大学生中掀起了阵阵热潮,这对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二要建立创业支持体系。目前,虽然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载体,在创业教育方面获得了一定成效。但创业计划大赛参与面欠广、市场推广价值不高、创业公司营运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等因素,依然限制大学生创业“从校园走向市场”。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由政府、高校、社会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涵盖“政策支持、教育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持”五个子系统,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和政策环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类支持和服务。

2、就业供给促进措施

文档

文档

供给促进措施的核心在于提供市场激励,鼓励大学生从事特定的职业,改进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就业意愿方面:政府应该大力宣传和引导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从政策上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比如两项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近年来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关注。各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安排师资,开设就业与职业生涯课程,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提供求职指导,使之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摒除好高骛远的思想,放下身段,从基层做起。

在就业能力方面:雇主(市场)日益看重毕业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学应该在所有的教学领域中对此需求做出反应,与劳动力市场接轨,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比如:在所有的学科领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计划,以发展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毕业生综合技能;咨询产业、政府及行业委员会确保将准确可靠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利于学生进行职业决策;政府则应该提供核心资助以使大学能继续开发所有学科领域毕业生所需要的技能组合,大力支持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培训服务。比如杭州市,从2009年3月开始,就首次向在杭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杭高校杭州市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几类群体发放总额过亿元的教育培训消费券,本科毕业生每人可领到价值500元的消费券,用于参加教育培训、技能培训。

3、供需匹配促进措施

一是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加大对“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课程”的投入。成立专门的“职业发展教研室”,对任课教师进行职业规划方面的专项培训,培养一支专业的“职业规划师”队伍。从大一新生开始,开设针对大学生个体的“自我认知”课程,对个人的性格、兴趣、专长进行探索,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大学期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指导学生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进行职业选择。

二是高校应广开就业信息来源,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吸引更多的企业、单位进学校和毕业生进行双向洽谈,“职业规划师”在其中要提供“一对一”的职业指导服务,以此来提高就业匹配度,提高求职成功率。

文档

文档

三是政府要继续完善职业分类大典,职业教育从娃娃抓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由原劳动部会同国家统计局、国家技术监督局等50个部门于1995年开始编制,1999年5月正式颁布,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政府应每年组织专家对《大典》进行经常性地修订与更新,并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信息。目前,《大典》的推广程度还远远不够,应首先组织高校进行集中学习,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分类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定义、职业描述、职业能力要求。其次,应分对象、分阶段地对幼儿园、小学、中学生进行不同水平的职业启蒙教育,比如,针对幼儿园小朋友,可以将职业分类做成卡通卡片的形式,帮助小朋友从感性上认识职业,从小树立职业目标;针对中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能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避免盲目性。

总之,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因此,毕业生能否“去就业、就好业”不但是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晴雨表,更是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关心的大问题。研究大学生供需匹配促进体系,能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存贵.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政府行为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0.3 [2] 张毅,闾振华,罗永军,张伟.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和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3] 许瑛,肖华星,张侃,陆雅君.高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初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6 [4] 王顺燚,黎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状及其探讨[J].法制与经济,2009.2 [5] 郝登峰,付晶.略论大学生创业战略[J].科技创业月刊,2009.1 [6] 张沧丽,田晓丽.提高就业能力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6 【作者简介】

严琴英(1983.1-),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文档

第二篇: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

1、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针和基本制度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2、国家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策

(1)基层就业及基层就业项目

基层就业是指到城乡基层工作。一般来讲,“基层”即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国家实施的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辽宁省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选调生计划、村级组织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进社区计划、师范类毕业生农村从教计划等等。

(2)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优惠政策

①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②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照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③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附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

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④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3、国家大力引导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

(1)《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各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资源,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各高等学校也要积极整合资源,特别注重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扶持一批高校学生实现自我创业。

各省级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配合有关部门,继续推动落实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力争推动出台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并在工商注册,办理纳税手续、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简化程序,提供方便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鼓励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

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各地要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并保障其合法权益,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4、国家积极引导普通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政策

享受优惠政策:①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确定义务兵;②优先选拔使用;③考学升学优惠;④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⑤就业安置帮扶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竞争,希望在校大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做到“未雨绸缪”,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涯,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

第三篇:济南市多项措施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据济南市人事局提供的数字,2005年预计将有2.3万大学毕业生在济南就业。为此,济南市将启动多项措施,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第一,高层次毕业生在济南就业可享受优惠政策。按照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商,从优确定报酬。每月可分别给予博士后、博士、硕士1000元、800元、300元的学位补贴。到企业工作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某一学科技术领域的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博士、硕士,分别享受10万元、5万元、3万元、2万元和1万元的政府一次性安家补贴。

硕士以上研究生进入事业单位享受不限计划、不限时间、不限生源地、不限专业的“四不限”政策;学士学位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在济南就业可“先落户,后就业”;省级优秀毕业生、党员毕业生、学生干部及济南急需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留济就业不受学历、生源地限制。

第二,毕业生择业期内享受多项免费服务。可免费享受办理求职登记手续、网上推荐就业及查询就业信息、档案保管、获取就业服务联系卡及服务手册、就业服务指导等服务。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择业期内可免费享有代缴养老保险、档案保管、转正定级、职称考评、记录工作经历等人事代理服务。

第三,选拔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志愿服务。2005年首次确定选拔50名毕业生到济南农村从事1年的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等活动,期满报名参加公务员招考和应聘事业单位的优先录取。

第四,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基地”。为帮助未就业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济南将建立“大学生就业培训基地”,培训锻炼时间为6个月。期间,用人单位将为大学生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发放不低于济南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工资,从而缩短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过程,为济南储备急需紧缺专业人才。

第五,鼓励毕业生先提升学历教育后就业。支持暂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继续提升学历教育。学习期间,保留派遣资格,延缓择业期限,取得后学历后,落实就业单位的按后学历为其办理就业手续。

另外,毕业生自主创业、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等还将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特殊服务。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第四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作者:徐耀生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3期

摘要:党的十八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全面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什么是高质量就业,如何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很多,模型不一。本文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与实践,确立了就业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用量化方式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给出了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切入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质量 影响因素 评价体系 评价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万计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生存、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学生及其家长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倍受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的高度重视与密切关注。党的十八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全面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就业,如何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1999年,国家首次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这说明国家已将就业率作为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2003年国家又在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公布高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等指标,于是“就业率”就成了高校调整专业结构、进行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的指挥棒。其实,毕业生就业率只能反映毕业生就业的“量”,而不能反映毕业生就业的“质”。近年来,随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形势转好,企业用工需求逐渐回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上升,后金融危机时代 “招工难”、“用工荒”等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人数还呈上升趋势;加上90后大学生初入职场,“啃老族”“啃房族”人数增多,在“就业难”与“用工荒”、“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的悖论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呈现出新的变化。随便找一份工作不难,要找一份好工作仍然是难上难。因此,对一所高职院校来说,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已不能准确反映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及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已逐渐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些变化,一方面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却又缺少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要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好坏,还必须全面考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完整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二.就业质量概念的界定

要研究就业质量的评价问题,首先必须界定就业质量的概念,明确就业质量评价的对象与范围。

1.就业

就业一词在字典中的含义就是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了一定的职业。而职业是指一个人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相对稳定的经济活动。职业至少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个人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参与社会分工;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具有合理的劳动报酬;相对稳定;在特定时间、地域内是合法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又是一个世界性、跨世纪的难题。“充分就业,体面劳动”是我国政府就业工作的目标。

2.质量

质量一词在《辞海》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量度物体惯性大小和引力作用强弱的物理量;二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教学质量等。

3.就业质量及其评价

说到毕业生就业的“质量”,显然是指毕业生所从事职业或工作的好坏程度。其“好坏程度”的认定过程就是就业质量评价的过程。由于研究对象、范围、角度、时间的不同,就业质量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如,根据研究对象不同有“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学校就业工作质量”、“毕业生个体就业质量”与“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之分;根据研究范围不同又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全省或全国毕业生就业质量”、“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之分;根据研究时间不同又有“初次就业质量”与“年底就业质量”、“毕业半年后就业质量”……之分。为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本文主要研究江苏省范围内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其评价。

从社会分工与需求的角度看,职业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好坏贵贱之分。人总要有事做,事总要有人做,不同的人就会做不同的事。因此有的职业从有了社会分工就始终存在,如农民、工人、商人等。有的事以前需要做,现在却不需要做了,因此有的职业已经或正在消失,如传呼小姐、电报员、送煤工等。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各种闻所未闻的新职业每天都在悄然诞生,如游戏设计师、酒后代驾、新闻线人、点菜师、月嫂等。

从工作内容与工资待遇的角度看,不同职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职业是个人与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是彰显个性、发挥才干、融入社会的手段,也是劳动者生存价值的体现。不同的职业,其劳动条件、生产工具、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性质不同,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也不同;劳动者在不同的职业中脑力与体力的付出、收入水平、社会声望、权力地位也会不同。这种差异性受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产业结构、家庭背景、个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至于一个职业是好是坏,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从人们对职业的热衷程度看,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会出现热冷之分。在我国,不同时期曾出现过“当兵热”、“下海热”、“出国热”、“外企热”等。当然,对个体来说,热门职业不一定就是好职业;目前是热门职业,未来却不一定。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如果毕业生就业质量得不到提高,不仅会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整体形象,还会影响到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同时企业也可能因为长期享受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好处,忽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从而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还必须更加重视就业质量评价的理论探索。

三.国外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情况

199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新任局长胡安·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体面的劳动”的新概念。所谓“体面劳动”是指“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的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就业机会”。他从劳动者的权利保护、收入、工作岗位等方面对“体面的劳动”作出了解释,并指出了为保证“体面劳动”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须从整体上平衡而统一地推进“工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社会对话”等四个目标。

美国、新加坡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比较健全的国家,他们更多的是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和评估,且这项工作通常是由政府专职部门[主要有劳动统计局(BLS)、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CHEC)等]、职业界(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自身三者承担,其中,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自身的调查统计相对较为普遍。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发布 的就业“含金量”具有注重工作环境和个性发展 的特色,而教育部统计中心(NCES)、卡内基高等 教育委员会((HEC)、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或服 务办公室(COS或CSC)在取得学士学位到就业 的研究中,关于就业率的附加指标,在横向纬度 上基本照搬了所谓的“含金量’’内容,同时在纵向 纬度上又增加了专业对口和工作满意程度等条 款。

日本学者与政府把“终身制”等 因素计入就业质量的内容与体系,从而使就业质 量的评价具有东方文化的传统。

西欧的就业质量评价含有职业与就业安全、健康与福利、技术质量、工作与生业与就业安全、健康与福利、技术质量、工作与生活和谐的四个维度。

澳大利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与层次、统计与计算具有时段性与时效性、简洁性与实用性等特点。

由此可见,国外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的研究是深入的、系统的,切入点是客观的、准确的。对国内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思维方法与研究架构。

四.国内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情况

1999年,教育部首次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从此将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2003年教育部又在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公布高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等指标,至此,“就业率”、“首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等指标便成了高校调整专业结构、进行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的指挥棒。其实,“就业率”、“首次就业率”只能反映毕业生就业的“量”,而不能反映毕业生就业的“质”。真正用来衡量就业质量的仅靠“协议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两个指标。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强大的就业压力,许多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就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协议就业率等内容进行了不少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到200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理论研究才逐步兴起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当然,关于就业质量的评价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和方法论入手,进行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概括:

程蹊、尹宁波认为就业质量的层次可从就业环境、生产效率经济生活三方面来界定,着眼点是劳动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河北师范大学刘素华认为,就业质量的内容应包含工作特征、工作环境、工作满意程度三个基本要素。李军峰认为就业质量的内涵分为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稳定与安全、个人尊重、健康与福利、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劳资关系和机会平等9个层次。李全林则认为就业质量应包括就业层次(客观性指标)、毕业生的主体指标(如满意程度等)两大方面的内容。徐清则认为就业质量的内容分为工作收入等5 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

周平认为体现就业质量应有三个指标,即就业人员的质量、就业岗位的质量、就业工作质量。近年来,万明国、章光荣、龚胜荣等同志则围绕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缺口、就业质量等构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并进行了一定区域的应用研究。

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客观性、时代性、关联性、个体差异性与评价复杂性等特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与完善,建立多样化有评价体系供人们选择。

五.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联因素

1.关联因素的重要度调查

高职院校的“产品”是毕业生。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与毕业生发生关联的主要有家庭、学校、用人单位、政府与社会五个方面,关联因素可以穷举,如图1所示。

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用人单位、毕业生、社会、政府等五大方面32个关联因素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重要度,提高课题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我们于2010年10月-2011年

3月间,面向苏南、苏北10所高职院,44家用人单位,3964名高职毕业生,600名社会人士,通过发放书面问卷或Email网上问卷进行了社会调查。发放问卷共4608份,回收有效问卷4186份,回收率达90.8%。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2.影响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

调查结果显示,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最大的前10个因素分别是:待遇(薪资、福利、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企业发展前景、个人发展、工作环境(劳动时间、污染、噪音、劳动保护等)、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个人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等)、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水平、就业岗位、家庭环境(家庭社会关系、家庭和谐氛围)等。

企业因素(4个):待遇、企业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就业岗位。

学校因素(1 个):办学水平。

政府(社会)因素(1 个):经济发展水平。

家庭因素(1 个):家庭环境(就业期望)。

学生个人因素(3个):个人素质、个人能力、个人发展。

六.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模型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依据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Comprehensive Fuuy Evaluatian),我们对表1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并把线性相关的企业待遇、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就业岗位等4个企业评价指标合并薪资待遇与工作环境2个一级指标;将学院的办学水平归纳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之中,用学院推荐毕业生就业的协议就业率作为就业质量的一级评价指标;将学生的个人素质、个人能力、个人发展等3个指标合并为个人发展1个一级指标,并用毕业半年后、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相关指标作为发展指标。由于学生是就业质量的直接受益者,我们再设定职业易得率、协议就业率、就业满意度3个一级指标作为综合平衡指标。为体现社会与家庭以及政治经济环境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以薪资待遇、协议就业率、就业满意度3个平均值作为衡量就业质量的基准。这样便由6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加上3个参考基准构成了就业质量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分值按调查结果等比例计算,建立就业质量评价量表,如表2所示,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模型。

本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1)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根据国情特点,通过对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最真实地掌握当前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预测未来就业趋势,以促进国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全面、和谐地发展;(2)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全面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一套客观公正、高效便捷的就业质量评估工具,以

提高政府对高职教育宏观管理的调控力度;(3)《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各类学校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千万百计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给出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便于促进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和整体形象;(4)给出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能帮助用人单位充分了解全国各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果,合理构建引人、用人、留人、养人的激励机制,完成企业的利益取向,保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5)具体到大学生个体来说,就业质量无疑比就业率更重要。课题可帮助更多的毕业生端正就业心态,明确就业定位,树立就业信心,强化就业指导。

七.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切入点

根据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体系模型不难看出,要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除了政府、社会、企业作好相关工作外,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应以薪资待遇、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协议就业率、就业满意度、职业易得率等六个方面为切入点,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战略思考、扎实工作,全面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0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为08SJD8800006

作者简介:徐耀生,男,1962年10月生,汉族,江苏泗阳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国家级高级职业指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人事管理与人才战略研究、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第五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各系部xxxx届

及xx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设想

电子信息系

一、基本情况

xxxx年共有毕业生147人,到年底,已有正式接收证明的144人,就业率98%。

二、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工作。

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多次召开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会议,专题讨论毕业生就业事宜。进行了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举办了一系列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专门聘请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干部给毕业生作就业指导演讲,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学生“从小单位小企业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挣小钱做起”。

2、主动对外联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主动与人力资源中介机构联系,通过电话、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发出邀请函的单位进行追踪反馈,邀请用人单位来我院招聘。二是充分利用一些地市举办人才招聘市场的机会,派出工作人员同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洽谈,组织学生参加各地校企见面会和人才交流会。三是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作用,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渠道。

3、保持信息能及时传达

要求辅导员、班主任保持与毕业生的密切联系,保持信息畅通,增强热情服务的意识;学生离校前每个人都留下自己的电话、QQ号、电子邮箱等,确保第一时间能联系上学生,及时将招聘信息通知到学生。

4、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材料的审核和收集工作

认真审核学生有关推荐材料,把好推荐和面试关,规范就业协议书登记、发放和签约等项工作,统一为毕业生出具学籍证明,方便学生就业。要求所有管理人员、班主任与指导教师督促已就业学生上交就业材料。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安排专人汇总登记造册,建立资料库,认真做好就业率的统计和上报工作。

三、xx年就业工作设想

1、充分利用已有的就业资源。

2、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

3、继续采取生产实习与毕业生就业推荐相结合等方法。

4、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教职工资源优势。

5、为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加强思想教育。

社会事业系

一、基本情况

xxxx届毕业生共有356人,涉及11个专业,到xxxx年12月底,就业率达到了99%,较上一增加了3个百分点。

二、主要做法

1、全系职工高度重视,群策群力。

下载大学毕业生就业供需匹配促进体系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毕业生就业供需匹配促进体系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荐信

    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荐信 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荐信1 尊敬的领导:您好!今向贵单位推荐我系毕业生xx同学。该生毕业于xxx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的院校,普通的他却拥有一颗不甘于平凡......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姓名:张莹专业:工程管理学号:2011415131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

    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就业协议一般由国家教育部或各省、市、自治区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制表......

    大学毕业生就业经历

    2011年7-8月,我作为一名实习生来到XXXXXX有限公司,隶属于XX分公司从事业务前台岗位,主要负责公司客户的接待及业务办理等事项。为了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利用休息时间查阅了相关资......

    大学毕业生就业感想

    就业感言 回顾我寻找工作的历程,我觉得,只要你一直在认真努力着,用心准备着,就业问题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严峻,好工作也不一定就高不可攀。 大学四年的准备,让你的简历具有说服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

    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一方面是需要就业的学校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多,一方面是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需求量有限,就业压力越来越凸显,很多毕业生不得不跑到其他城市找工作。那么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就业自荐信

    尊敬的公司人事部领导: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阅读我的自荐信。我叫,XX大学的一名学生。如今怀着青年的理想,即将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

    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研究

    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研究 摘要:当前,随着高校英语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加、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缺乏“一专多能”素质等情况的出现,我国英语专业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