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决策与律师策略解析

时间:2019-05-15 06:5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官决策与律师策略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官决策与律师策略解析》。

第一篇:法官决策与律师策略解析

法官决策与律师策略

06-10-24 13:10 发表于:《苏商律师事务所》 分类:未分类 [2005年12月14日晚,“中国名律师讲坛”第四讲在中国政法大学开讲。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钱卫清大律师应邀作题为《法官决策与律师策略》的专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张志铭点评,《中国律师》杂志主编刘桂明、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主任吴革、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岳运生、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吕良彪、北京汉卓律师事务所律师秦兵、北京东泽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军参加讲坛并致辞。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华一律师事务所何兵律师主持讲坛。以下是吕良彪律师即席演讲。]

前面各位律师、教授们的演讲的确很热闹:桂明主编近乎溺爱的赞美让我深切感受到一位全国十二万律师打工仔的苦心与爱心;吴革(全国律协宪法人权委员会主任)律师今天说的还是关于公益律师的那一套,希望下回能来点新鲜的玩意(笑声);年纪轻轻的运生律师(岳成律师长公子、北京岳成所主任岳运生律师)的谦和让我看到了未来大律师的风范;过一会我们极善“炒作”的秦兵律师的发言还很值得期待。而“律师型学者”何兵教授今天又再一次不厌其烦地给这个社会下着一贴叫做“司法民主化”的、听着特别诱人但天知道管不管用、会不会有太大副作用的药方。这给我的基本感觉就是:屁股决定大脑。(笑)屁股后面是什么呢?屁股后面是不同的位置,是不同的价值观与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声音共同构成了今夜旋律的美妙吧,正如法院的判决也总是由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声音进行博弈、进行战斗最终达成妥协的一个结果。这是一个规律,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无奈的现实----八年的法官生涯特别是担任中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的经历,使我深切感受到中国目前法官决策(抑或法院决策)机制中存在着太多非理性的因素,这给律师执业带来太多的困惑与无奈,以至于广大律师甚而至于钱大律师也不愿意甚至害怕打官司而热衷于非诉讼业务。但诉讼恰恰正是律师的最为基本的职能所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志铭教授在点评中振聋发聩道出了一个真理:力的平衡、理的出现。毫无疑问,只有诉讼各方当事人力量相当时,法律才可能发挥其应有作用。这种“角力”,在具体个案的微观层面上,表现为钱律师刚刚所提到的“你找关系,我找比你更硬的关系”,找来找去怎么办呢?何兵教授告诉我们说:最后大家就找“女秘书”吧,因为她管着领导。(笑)这种博弈在社会的宏观层面上,则表现为法治与人治的斗争、表现为法律与权力的斗争。只有我们每一个法律人、非法律人共同推动整个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使我们的法官真正能依法科学独立地决策,我们的律师也才有可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的公民权利才有可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钱律师的演讲让我深受启发,我想用九个字来总结和概括我关于律师策略乃至律师职业的收获与感受,诉讼中律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说什么”?“怎么说”?“你是谁”?律师“说”的目的在于说服法官,帮助法官形成有利于本方当事人的内心确信;律师说的目的在于说服法院,使法院判决最大可能地吸收律师意见。不同的律师的说服能力显然大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三点:

第一.律师“说什么”至关重要。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利、言之有责。钱律师在给我们分析的四川“天一大厦”案件中,一、二审律师对于争议的法律关系究竟是物权还是债权、双方的权利义务究竟是借贷还是合作建房等关键问题的不同把握,导致了一、二审诉讼结果的截然不同,也成就了钱卫清律师反败为胜的傲人业绩。

律师要“说”好,必须对案件有一个合理的预期。这就要求律师不应该是一个“单向度”的人,而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人。律师要把自己的理由说清楚说透彻,同时要能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对对方的理由与“武器”要有一个理解与掌握;律师更要努力设身处地地替法官考虑。中国的法院追求的是“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说白了就是案子判了后要努力上使领导满意,下使当事人能接受,而且又符合法律的要求,做了最“安全”、最低成本地解决社会纠纷,同时避免各方因对判决的不满迁怒己身。律师说什么要努力与法官达到和谐。毕竟,律师最首要的价值选择是说服法官,打赢官司;如果无法说服法官,就退而求其次,努力说服你的当事人,使当事人觉得请了你物有所值,甚至产生一种共同奋斗的悲壮与认同;如果连当事人也说服不了,那就试图说服旁听的媒体与群众,也许会给律师带来其他的收获。

第二,律师“怎么说”大有学问:

钱卫清律师在演示天一案件法律关系时画了一张图,清晰地表明了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钱律师正是用这种直观明了的方式,将复杂的法律关系生动形象、一目了然地展示在最高院法官面前,从而很快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了我们的法官,也赢得了诉讼。这对律师表达方式的多元化、科学化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很值得同学们借鉴。

我本人在做法律文件时,总是习惯于也总是习惯于要求我的助理给法官的基本诉状、答辩状等法律文书不要超过三张纸------我做过八年法官,深知法官和领导一样,耐心都是有限度的------要尽可能在排版很清晰的两三张纸里,把案件的基本脉络阐释清楚,帮助法官对案件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然后再用一个补充的答辩或代理意见,详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证据和法律分析。这样让法官既能很清楚、很轻松地掌握案件总体情况,又能在需要时可以从你提供的法律文书中寻找所需要的素材。所以,良好的甚至力求杰出的书面表达能力是每一个律师必须努力具备的素质。

钱律师在演讲是举例说明了过于情感化的语言在法律文书是多么不适宜,所举的事例中那个律师在纸面上说些不知所云的东西显然是不合适甚至是愚蠢的。但这并不可一概而论:在有很多旁听群众的审判庭上,律师华美的语言是可以起到很好效果的,比如今天在座的何兵律师在刘燕文诉北大案中的代理词堪称难得一见的美文;如果同样是这篇代理词,在只有一个法官两个律师的情况下去念,就显得可笑了。所以,律师的语言应用因时、因势而异,需要律师善于把握与调整。

钱卫清律师虽然很善于表达,但却一向习惯于惜言如金。人们总以为律师应该是能言善辩的,其实不然。我以为律师的能言善辩有以下几个层次:

一要“能说得出来”:是说律师要敢于把心中所想说出来,要敢于面对权势,把维护当事人权益的意见表达出来,不能因为私心,因为畏惧权势不敢说出自己应该说的话,不敢善尽自己应尽的职责。否则也就不配做一名律师了。

二要“能说得清楚”;能说清楚的前提是对案件的法律关系、证据、法理及法律依据有一个准确、清晰、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最好是法言法语)明明白白的把你的意见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够听的清、听的懂、听的明白。这是对律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三要“能说得精彩”:律师要善于驾御和运用语言,要能做到语出惊人,妙语连珠,让人欣赏,令人折服,使人印象深刻。精彩的语言往往最能展示律师的职业能力与风采,迅速给法官、当事人、媒体留下深刻印象。“说得精彩”是一名律师举止、修养、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律师开始成为“武林高手”的削金断玉的“宝刀”,具有极高的“杀伤力”与“战斗力”。然而刀剑锋利是一柄双刃剑,操作不当伤己亦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能说”往往是一个中性偏贬义的字眼;而律师无论对于权力掌握者还是当事人,往往都处于一种“低位”。常识告诉我们,处于“高位”者本能地不喜欢听到“低位”者过多的言论,即使是精彩的言论,有时也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四要“能说得得体”:律师的智慧要求律师懂得如何说服他人,懂得对于不同对象表达的方式与分寸,懂得在不同场合表达的尺度与态度,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律师应该谙熟权力的运行的显规则与潜规则,法官同意你的意见时你要努力为他扫平障碍,法官不同意你的合理主张时你要知道如何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能说不如会说,说得“精彩”不如说得“得体”。这种“得体”体现着律师“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智慧,如杨过之“重剑无锋”却所向披靡。

律师“能说会道”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说”:优秀的律师同时也总是具备相当社会影响力的律师,这种有社会声望与影响力的律师的出现本身,即让信息受众心中产生一种重视甚至期待,很容易注意倾听这样的律师的意见。此时,律师通过证据的展示,通过法条的规定,通过法理的阐释,无须多语,即可使受众在其引导下自然而然地形成律师所希望他们形成这“内心确信”。而且因为这种确信不是律师“说服”的,而是自己内心一步步主动形成的,所以更具说服力。“无言”的境界,正如内功深厚的高手,寓大道于无行,中正纯和而不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拈花飞叶,莫非利器,以其修养气势令人折服,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三,“你是谁”说的是律师要认清自己的价值与社会角色,调整自己良好的心态;说的是律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人物”。

钱卫清律师的演讲首先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律师的价值。“天一保卫战”中,我们看到了律师谋略的价值,感受到律师运筹帷幄的尊严。我自己从律师到法官,又从法官辞职回到律师队伍,就是希望更自由、更独立、更有价值与尊严地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

在中国当今权力主导型的社会,律师处于一种“政治上边缘化、经济上软弱化、道德上庸俗化”的尴尬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律师要善于自我调适,正确认识,尤其是对于律师的忍耐,无论是面对法官、面对政府官员还是当事人,律师的忍耐是一种力度与智慧而不是一种屈辱,法庭中法官对律师的呼来唤去除却法官或律师个人修养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一种职业分工的特色。

“你是谁”更重要的是说律师的“份量”与“能量”。律师不享有任何权力,律师的执业权利只是一种请求权,钱律师还形象地以“求情权”来表示律师执业的无奈。律师的“你是谁”来自律师的品牌,源自律师的社会影响力。律师打造自身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其一,法律的方式:即律师通过为公众所关注或对法治进程有特殊意义“影响性诉讼”的代理,或是通过其他有影响的非诉讼法律业务,影响社会并为公众所知,如刘涌案与田文昌等等;

其二,政治的方式:即律师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或是参与国家的立法及宏观决策,从而影响社会并为公众所知,如秦兵律师的试图成为人大代表;

其三,文化的方式:律师同时理应是这个社会公共的、独立的、自由的知识分子,理应通过电视、电台、报刊及网络等各种媒体,发出自己作为一个法律人应有的声音,倡导一种法治的理念,对社会事务进行一种理性的评判。如钱卫清律师的多本专著奠定了他的专业地位与影响力,再比如在座的何兵教授,我刚来北京的时候是崇拜得不得了的,因为那时他就已经是网络领袖,坐拥大批粉丝呢。

志铭教授倡导我们都要努力养成一种“非功利性爱好”,一如钱卫清律师的书法。我想说的是功利与非功利总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让化的。在座的几位律师都有着非功利的甚至公益性的追求,但这种追求无一例外地都最终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现实利益。如钱律师的书法与写作、吴革律师的公益性律师事业、岳运生律师长期在央视的“为您服务”以及秦兵律师大名鼎鼎的二百零四条等等。

我们今天更多地是探讨制度、规则层面的东西。其实制度与规则的基础,在于现实社会的文化与传统,而文化与传统的后面则是一种宗教、一种信仰与一种敬畏之心。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一本犹太教的经书中的一句话: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我们所能够改变的东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忍受我们所不能够改变的事物,同时要有足够的智慧区分前二者。中国律师,是一个需要足够勇气与激情的行业,是一个需要足够耐心与智慧的事业。律师职业是一个充满自由、独立、尊严与价值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挑战、风险甚至血泪的艰难事业。我们只有清醒而客观甚至是冷酷地看清一个行来,才可能更好地在这个行业内真正有所作为。

第二篇:金宏伟:法治、法官与律师

金宏伟:法治、法官与律师

各位同学、朋友

可能因为我放弃了警察工作,去做记者,与法官多有接触,现在又从事律师工作,所以早就有人问是做法官好还是做律师好,一直没有仔细想过,恰逢最近发生了靖江案,律师分50%收入给法官等话题,一并考虑,有点个人想法,算是回答。当然,这只是个人感想,供参考而已,人贵在独立思考,最终的判断还是你自己体验为好。从各位最关心的收入开始。

一、法官与律师的收入

田忌赛马的故事听说吧,现在说法官收入低的就是这个套路,用律师中收入高的和法官中收入低的比,分析方法就是错的。要比,就仔细分析身份近似的人。

先是入门。

进入律师行业,如果是大所非诉,起薪7、8千,但入门条件是海归(你可以想想留学要投入多少成本?),实在不是海归,就需要名校毕业,英文口笔能力强(做到这一点又要投入多少成本?)。可以这样说,进入大所非诉,基本上头几年的收入实质上是为了以前的投入来还债。

如果进入诉讼领域,门槛没那么高,通过司考即可。然后名义上律所会跟你签一个最低工资标准的合同,但实际上律所压根不给钱,一切收入靠自己。没有业务就饿肚皮。而且,律所不但不给钱,还会让你交管理费、律协会费,社保等,也就是说,你自己还没有收入,每年要先往外掏几万。

当然,诉讼业务里也有种工薪律师,每月2000到5000的收入。但需要强调的是,一般工薪律师不能自己接业务,只有这点工资。遇到个别好的所,偶尔会给点奖金,基本上也就是年底双薪的水平。

进入法院则完全不一样,基本上大城市硕士毕业,小地方普通本科毕业,通过公考、司考即可,收入2-4千左右。虽然数额不高,但别忘了法官吃饭,基本有食堂。电话,基本公费。生病、公积金和养老等,公务员待遇。也不需要向律师一样交管理费,租办公场地。有些法院甚至连理发师都有,没有的也很多发消费卡。律师全部没宿舍,但有些法院提供宿舍。这些隐形收入,又是几千。

综合考虑这些,我建议,如果刚入行,不妨先考个公务员去做法官,至少没有生存危机。(当然,有人爱较劲,说什么律师不学无术,门槛低,过个司考就成。我承认,确实律师中有很多不学无术的。但理性的讨论,是均值的讨论,而不是极值的比较。如果比较极值,律师也可以讽刺法官,至少律师全是过了司考的,可法官有一大堆是连司考都过不了,过了司考的还搞不清楚到底是大司考还是小司考,真要是较劲往下比,律师还真可以有点自信。)

然后说工作了几年的。

大所非诉的,工资1-2万,但基本到头了。如果不能独立接项目,这辈子就这样了。

诉讼,很大一批律师还是没业务,实在无法满足温饱,改行了。法官里面很少有因为温饱不能满足而改行的吧。

剩下一批成长起来的,有收入,年20-40万左右收入。但是这个收入是要靠每月几百的电话费,几千上万的交通费,N多的交际费,几万的场地、工具成本费来支撑的,还要自己看病买房吧。但是此时的法官还是没有这些支出,相反,法官该分房了。这几年,光北京一地,法官分房就有几波了。即便不分房,政策房有优先吧。(这里还有句题外话,以法院名义建小产权房,团购小产权房的事情这几年不是个案吧,所以,你当心小产权干嘛,买吧,法官都在大量买)你可以折算一下,这个房子的隐形收入,法官的年收入是多少?(还是上面那句话,别较劲,说什么不是所有法官都有便宜房,往下比,律师温饱都解决不了的你怎么不看呢?)

个别律师工作几年就收入百万,要么是有关系,要么是人精,会发现案源,维护客户,办案。律师这个行业,大门永远敞开。如果法官有关系,那做律师法官无所谓,天地广阔,随便你。如果法官自认人精,其实继续做法官也挺好,上去的快,如果更喜欢赚钱,那就出来做律师。对于人精而言,做律师确实比做法官要收入多得多。

最后说出头的。

所谓出头,就是当法官成领导的,做律师成老板的。到了这个级别,各种隐形福利是不具有可比性的,但很明确的一点,各有自在各有烦。到底哪个好,全看个人性格了。有风光无限的,也有突然退隐的,个中冷暖,如饮自知。

二、法官与律师的其他选择问题

虽然收入很重要,但人毕竟不是只为钱活着,还要考虑其他问题。下面谈点其他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德肖微茨说:“认真负责,积极热心的辩护律师是自由的最后堡垒——是抵抗气势汹汹的政府欺负它的子民的最后一道防线。辩护律师的任务正是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挑战,要这些权势在握的尊者对无权无势的小民百姓做出格行动前三思而后行,想想可能引起的法律后果;去呼吁,去保护那些孤立无援无权无势的民众的正当权利。一个国家是否有真正的自由,试金石之一是它对辩护之人的态度。在大部分专制国家里,独立自主的辩护律师队伍是不存在的。专制压迫肆无忌惮的明显标志之一就是政府开始迫害辩护律师。”似乎律师的社会作用很大,但我个人的建议,单就职业而言,我一直认为,如何既可以做法官,又可以做律师,还是首选法官。

虽然我国当下体制不佳,普通案子都要领导同意才能发判决,敏感案件中的法官更是只能配合安排。但是,法官毕竟还是有一定的裁判权。一个好人,在法官的位置上,总能为这个世界做点好事。我当年做了两年的专职农民工法律援助,每月只有一千或两千的生活补助,连还房贷都不够,如果不是遇到很多认真负责的法官,为这个社会守护住了良心,我真的没法坚持两年。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信仰法律的人,那么去做法官,律师只能为法律鼓与呼,而法官则能直接适用法律。

如果你是功利的人,但没有市场营销的能力,那么去做法官,法官不需要找案源,还有公务员待遇。做几年法官,有了人脉和对营销的自信可以出来,没有人脉,没有案源就继续安心工作,进退皆可。

如果你信仰法律,但受不了体制,就做律师吧。虽然做律师可能会饿肚皮,但至少能够在一段的时间内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自己的努力。就像我,虽然我现在常说,当年真不应该放弃警察工作。但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做律师。我永远都没有学会隐忍,所以我宁可出来饿肚子,也不受不住在体制内的那种感觉。

三、法治

此段既写给朋友,也写给其他对法治有兴趣的人——无论你选择做什么,请了解一些有关法治的基本历史,想清楚一些基本的概念。

因为靖江案,最近有法官说律师抗议是非法治,认为只有走司法程序才是法治。我个人的建议是,别信这些鬼话。

所谓法治,简单说是依法行事。法律赋予了公民信访、言论的自由,那么你就可以行使这些权利。法治允许公民充分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每一项权利,并敢于为之斗争。所谓法治是一种不但为己,也要为他人的积极自由,而把法治限缩解释为只能等法院裁决则是对权利的垄断,实质是反正义的。霍姆斯说,法律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的研究。那么历史上,南非的法律曾规定种族隔离,如果曼德拉只走司法程序,结果会如何?美国是很多人的法治圣地,但是美国的法律曾根本不把黑人当人,如果马丁路德金、林肯等人只走法律程序,或许今天的美国还在畜奴。

你必须明白,在法律体系中,存在多个价值位阶,而法治就是在不同的价值取舍中做到衡平。如北京某法院曾发生法警当庭扇被告人耳光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虽然在现行法律中不允许录音录像,但我还是建议各位把他录下来,公布出去。因为在恶行面前,有更高位阶的法律在召唤你,你此时录像,是在行使公民对公权力的监督权。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暴力、侮辱、欺诈等法外之术,实施任何经法律赋权的行为都是法治。这绝不是理论上的逻辑,而是全世界的通例。还是以法律人最喜欢说得美国为例。美国虽然没有信访这个名词,但实质上确有类似信访这样的活动。美国的当事人同样可以向各机构发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各机构可根据自己判断来对法庭发出意见书,供法庭参考,帮助法庭有效审理案件。

但是,为什么在美国行之有效的方式,到了中国就变了样呢?这固然有体制的问题,但很重要的是集体的沉默。国内诸多法官甚为羡慕的美国最高法院,最初连固定办公地都没有,只能借用国会的一个地下室。是法官通过自己的努力,特别是马歇尔敢于同时对抗总统和国会,才赢来尊严。美国的汉德法官不惜冒着自毁前程的风险而捍卫言论自由,最终彪炳史册。台湾也曾经发生法官联名抗议辞职的事件,为台湾的司法独立作出了贡献。所以,马丁路德金说,比敌人更可怕的,是集体的沉默。

如果有一只猎人的鹰,总说自己是百鸟王,希望得到尊重。大家都说,百鸟王应该翱翔在天空,你快逃生吧。鹰说,不,我只等着主人放我。于是大家心中明了,这鹰已成训化的鹰爪,对自由﹑尊严不过叶公好龙。法治允许他人行使合法权利,也允许法官坚守自己。因为有人信访,政府施压,法院就改变初衷,只能说明法院自己放弃了自己的权利。

这些话,请记在心里。因为无论是你做法官还是做律师,只有你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才可能在这份职业中获得快乐。如果你根本就误读了法治的概念,那么无论做什么工作,你都会痛苦。

四、法官与律师的关系

近几年来,全国人大会议在审议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时,投票中的反对票、弃权票数量不小,且年年增多。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更是历史性垫底。

为什么大家会对司法工作如此不满?答案就是法院年年错案,降低了国民的安全感。对于错案何以发生?见仁见智,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告人未能得到有效的辩护。任何一个法律人都知道,刑事法律关系是个体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对抗,个体一旦被追诉便会陷于精神上的窘迫、时间与金钱上的消耗以及人格上的严重折磨,使其处于持续的忧虑与危险之中,导致个体难以完成自救。而辩护律师的价值,就是要平衡个体与国家机关之间的悬殊差距,就要在个体与国家机关之间建立起平等、有效的检视程序。

可是,中国的部分法官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不让辩护律师说话。如此作为,怎么可能不发生错案?事实已经证明,每一件错案的背后都隐藏着侵害律师辩护权的恶行。而与之相反,凡是获得律师有效辩护的案件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广西北海案,如果没有一大批律师的死磕,特别是如果没有杨在新律师的宁折不曲,无辜少年早成冤鬼。江苏常熟案,如果没有辩护律师的据理力争,合法抗暴的勇敢者早陷牢狱,国人也必然落入遇事缩头、唾面自干的道德黑洞。贵阳小河案,正是辩护律师的全力阻击,才最大程度地遏制了法官的恣意妄为,并最终以“小河条款”的形式完善了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

可以说,辩护律师是法官的天然共同体。律师兴,则法官兴。只有辩护律师能够有效存在,法官才不会沦为公、检机关的玩偶和替死鬼。重庆“打黑”,整个司法系统皆为其背书,公器异化为家奴。赵作海、聂树彬、杜培武等案,侦办人员擒良冒功,平步青云,一朝事败,却是法院受骂名。如果,仅仅是如果,法官能够在每个案件中为律师提供平等的辩护机会,中国的错案何至如此之多,法官的声名何至如此之低。

英国诗人多恩说:“一块泥巴被海浪冲掉,欧洲就小了一点。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敲,是为你。”辩护律师其实是法官的“伙伴”。据全国律协的数据,从事刑辩业务的律师逐年减少,长此以往,侦检机关没有了“对手”,那么法院也就只是一块橡皮图章。因为,所谓“打击犯罪”,只需军、警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你选择做法官,请善待律师,律师可以问你提供职业保护。如果你选择做律师,也请善待有良心的法官,因为只有法官和律师一同为权利而战,案件才能取得好的结果。每个群体都有败类,但有些法官只看到坏律师,有些律师只看坏法官。司法的整体评价本是体制造成的,同为法律人,大家没有戮力同心,共同抵制、改变这个体制,反而是相互指责,勇于私斗,不识公义,这才是法律人的悲哀,法治的悲哀。

五、结语

说了这么多,可能你已经发现,到底是做法官好还是做律师好,真的没有明确标准,全看你自己。我只有一句话相赠,君子和而不同,但仁心想通。只要你是真心为了这个世界可以变得会更好,那么请记住汉德法官说,自由的精神是对其是否正确不很有把握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是尽力理解别人的见解的精神。无论将来你我从事了何种工作,为了法治,为了正义,你我理性宽容,各自珍重。万不要落入敌人支持就反对的旧窠。

第三篇:重庆全面规范法官与律师关系

重庆全面规范法官与律师关系

2011-05-09system

日前,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律师阅卷管理规定》,明确刑辩律师自案件受理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材料,这是重庆法院全面规范法官与律师的关系的又一举措。

据介绍,重庆法院在规范法官与律师的关系上,坚持标本兼治,疏堵并重,通过既搭“连心桥”又筑“防火墙”的一系列组合拳,最大限度减少司法不廉,提升司法公信力和权威性。在便利律师阅卷方面,重庆高院还规定,代理民事、行政诉讼和执行、国家赔偿等案件的律师有权查阅所代理案件的有关材料、终结案件的有关材料,并针对法院严格安保措施后部分律师出庭不便的问题,专项明确律师持相关证件即可免安检进入法院审判区域。在采访中,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在“涉黑”案件审理中,全面保障全国各地共600多名律师参与“涉黑”案件辩护,法庭给律师的发言时间累计超过控方23.5%,对定罪量刑有实质影响的辩护意见在15件案件中被采纳95次。

“法官平等对待公诉人和辩护人,对律师在代理权限内发表的意见,制作裁判文书时应归纳评述并明确告知是否予纳”作为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刚性要求,写入重庆高院与重庆市司法局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维护司法公正的意见》。

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成员,法官与律师这对敏感群体之间如何实现良性沟通?重庆高院有这样一些做法:重庆高院与市司法局建立常态工作联系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工作座谈会,相互听取意见和建议。每年年底重庆高院会同市司法局收集律师群体对法院审判执行工作、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并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律师在执业活动中遇到有关法律适用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法院统一规范或明确指导意见的,可通过重庆市律协向重庆高院提出建议,法院应予答复等。

重庆高院出台了《关于配偶父母子女从事律师工作的审判岗位领导干部任职限制的规定》,全面调查法官配偶、父母、子女从业情况,对配偶、父母、子女在本地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实行了严格的任职回避。

在清理“显性代理”的同时,重庆高院通过与重庆市司法局共同建立“隐性代理”的信息库。重庆高院每年向重庆市司法局通报离任法官名单,重庆市司法局每年向重庆高院通报一次离任法官、法官近亲属“隐性代理”的情况。

第四篇:律师变法官且缓行

“律师变法官”且缓行

十八届四中全会出台了一系列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前所未有,作为一名法官在为中国的法治之路感到振奋的同时,也同时为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感到一丝担忧。因为各项改革措施在落实过程中因会触及不同的利益而不会一路坦途,而有的改革措施可能会因落实的时机不同而导致效果不同。例如,从律师、学者中招录法官的改革措施,这一改革方向无疑已是司法界的共识。但也要防止出现司法改革中“面子”工程,在相关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急于实施从律师、学者中招录法官可能会产生“播下龙种,种出跳蚤”的结果。

英美法系国家从律师中选拨法官的前提是法官的收入虽然低于律师,但律师为了追求职业的尊荣感仍愿意选择法官职业,甚至以当法官作为从事法律职业的终级追求,而我国因法院的地方化、行政化等体制上的原因导致法官并没有西方国家的地位和尊荣感,近几年因法官的压力过大、收入过低而产生法官向律师的“逆流动”趋势愈发严重,沿海各地法院甚至出台一系列限制法官辞职的规定。最高法院曾试图在律师、学者中招录法官,但无人问津,周强院长上任后,最高法院为了避免受冷遇的尴尬拿出了中层副职的岗位再次在律师、学者中招录法官,这种做法说明最高法院仍认为行政职务比法官本身更具有吸引力,这与取消法院行政化的改革方向相悖,同时也会给地方法院带来反向的示范效应,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各地方法院为了增加“吸引力”会纷纷拿出高院副院长、庭长,起码是中院副院长的职位让来吸引律师、学者,这对于解决司法面临的难题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但不利于提高法院的办案质量,反而会进一步打击本已孱弱的法官地位,加剧法官的流失。目前来看,律师、学者选拨入法院直接作院、庭长,起码有以下弊端:

弊端之一:有违从法律职业共同体中选拨法官的目的,反而是对法律人才的浪费 从优秀律师、学者中选拨法官的目的应当是充实一线办案法官的队伍,才能进一步提高法院的办案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目前法院的体制是多数的院、庭长不办案件,更多地是从事行政管理,省级法院甚至副庭长也不以办案为主,在法院内部的机制改革没有成功地将院、庭长的行政管理职能剥离出来,真正地让院、庭长成为审理案件的主力之前,如果让选拨上来的律师直接作院、庭长,更多地是让其从事行政管理而非审理案件,这对律师、学者的法律业务实际上是一种浪费,对整个法院系统办案质量的提高无甚益处。相反,仅就行政管理的职能而言,律师、学者的行政管理能力并不如党政机关交流的干部更强。

弊端之二:挤压了法官的晋升空间,进一步加剧法官队伍的流失

众所周知,目前的司法体制下,政法院校的毕业生进入法院后要历经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副院长等数个晋升台阶,远多于同级行政机关,加之法院的人员多、领导职数少、人员流动性差等原因导致法官的晋升远低于行政机关。以笔者所在中院为例,最年轻的中层副职38岁,业务庭中30岁左右的法官均刚办案,而同级政府机关30岁左右的处级干部早已不是新闻。最高法院及各地方法院拿出的领导职位是大多数法官可能终身也无法获得的职位,而法院内部许多优秀的法官因为不是律师、学者,甚至连证明自己的机会也没有。当一名法官看到曾经的同学当律师钱赚足后一转身变成中高级法院的副院长,办案的水平未必如自己,而自己在法院拼博了十余年可能连个副科也不是,如何去面对这样的落差?我想只能因看不到晋升的希望或无法面对巨大的落差而选择离开。当然,如果法院体制内部真正地解决了行政化问题,办案的法官真正地成为了法院的主角,庭长、院长不再是法官的晋升空间而只是服务于法官的一个岗位而已,这个命题也就不成立,但那时,又有几个律师、学者愿意放弃自己的学识来法院作一个非主流的岗位?

弊端之三:无异于法院自身否定十余年的职业化改革成果 自九十年代以来,最高法院对内部的法官统一要求培养成法律本科学历,对外严把进口关,如果说2000年司法考试实行前,法院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导致整体法律素质不如律师、学者的话,在2000年以后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不可能被任命为法官,法官与律师的入口应当是同一平台,但因法官每年的办案数量远远超过律师,法官更容易积累经验,所以起码说法院内40%左右的办案法官,其法律水平和职业素养是不低于律师的,相反,由于律师行业的松散性管理,其受规范和制约的程度远低于法院,而更多地靠律师自律,这导致律师队伍也同样良莠不齐,收入更高的律师成为法官后更不容易腐败的命题也很难成立。另外,律师、学者与法官虽共属法律职业共同体,但各自的视角、工作思路、职业思维方式仍有区别,同一角色的成功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例如律师办案是单一思维,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委托方的权益,而法官是双向甚至是多向思维,要在充分考虑诉辩双方意见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公正的判决,在现行体制下除法律以外甚至还可能要考虑社会稳定、信访问题、如何平衡说情等非法律因素,压力之大与律师不可同语。这就决定无论法官转为律师还是律师转为法官均要有一个办案思维、工作方式等各方面的转变过程,一个好的法官可能不一定成功转为高收入律师,而一个好的律师也不一定能成功转为优秀的办案法官。而律师、学者直接进入法院担任领导职务无异于向社会宣布,律师和学者的法律水平远远高于法官,直接可以担任法官的领导。更何况如何保证担任法官领导的律师是否是优秀的律师?真正优秀的律师收入上可以高达上千万,还可以通过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方式谋取政治地位,即使是中、高级法院的副院长的位置也未必能够让其动心。

其实,法院从来就没有刻意阻断过律师、学者进入法官队伍的渠道,律师、学者在现行体制下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官队伍,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少数从律师队伍流向法院的基本上是刚从事律师职业不久,因缺少案源而无奈转行的小律师,别说优秀律师,连不怎么优秀的律师也不愿意去法院办案,高校的学者以考公务员的方式进入法官队伍的更是闻所未闻。在法官职业尚对律师、学者没有吸引力的情况下,不应当为了面子工程急于开辟律师、学者进入法官队伍的专项通道,而应当在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各项司法改革措施基本落实后,真正地去掉行政化和地方化,一名办案法官的待遇和职业尊荣真正地得到了落实,让变身为法官真正地成为一名成功律师的标志和目标,这样才会有优秀的律师、学者趋之若骛进入法官队伍,也不会去争那些院、庭长的虚位,那时,法院要做的就是放开入口,开放竞争,让各路法律人才均有可能进入法官队伍,而不是在现在为了“面子工程”低三下四地求律师、学者进入法院,籍此来证明所谓“改革”的成功。

第五篇:解析法官庭审技巧

法官庭审技巧

法庭是法官进行审理和裁判案件从而解纷止争的特定场所。在法庭这一特殊的舞台上,法官的庭审技巧高低对于实现审判的公正与效率,维护法庭权威和法律尊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事民事审判多年,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对之作些粗浅的归纳,以求教于同仁。

从法庭上法官居中端坐于讼争双方之间的场景设置以及从纠问式向诉辩式之庭审方式改革的要求来定位,法官在法庭上的角色应该是中立的和被动的,相应的对法官的基本要求是“静听、多思、少说”六个字。

首先,法官应耐心细致地倾听讼争双方的诉辩意见。

听是基础,兼听则明嘛。听不光是实体公正的要求,也是程序公正的要求。法官通过听讼能查明事实,同时也使当事人情绪和主张受到尊重,为服判息诉打下基础。法官在听讼时不要老是低头看案卷,应抬起头来观察原、被告双方的言行举止及反应,捕捉一些细微的信息形成法官的内心确信,从而判断真伪,查明事实。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简单案件没有问题,困难案件就要求法官运用生活情理等经验法则来确定案件事实,当然这种经验法则是建立在理性推定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早在西周时期,就创立了五听制度,即通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五种察颜观色的方法来确定当事人的陈述真假。虽然这种方式近于主观,但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这实际上是司法心理学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下面是一起运用经验法则判决的案例。原告王某诉被告张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因二人发生借贷时未打借条,原告在诉讼中不能提供证明借贷关系事实的直接证据,但能提供一些间接证据证明其曾多次向被告及其丈夫主张过债权。办案法官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最终作出了有利于原告的判决。其

一、原、被告系姑表姐妹关系,除本案纠纷外,双方均认可无其

他矛盾。其

二、被告不但否认借款9500元的事实,而且否认了曾两次偿还原告总计2200元的事实,同时完全否认双方存在任何经济往来。其

三、在庭审及庭后的多次调解中,原告情绪激动,诉讼积极,被告则消极应付,异常平静,仅明确否认双方借款事实,并未进行积极辩驳。其

四、诉前和诉中均有中间人参与说和,但未成功,被告曾透露并非借款而是原告在某煤矿的投资。其

五、诉讼中原告坚持主张对双方进行测谎鉴定,并如期缴纳了相关费用,被告虽同意鉴定和交费,但其后予以翻悔。其

六、被告丈夫曾在办案法官面前抱怨原告操之过急,言语中已暗示双方确有经济纠纷之意。其

七、原告提供的几位证人当庭作证时虽不能证明双方借款的详细情况,但均能证明原告多次向被告主张过债权。根据以上多种情况,办案法官经综合分析,排除了原告恶意诉讼的可能性,确信原告起诉的事实属实,遂判决被告偿还原告借款7300元,并支付相应利息。判决后,被告不但未提起上诉,而且在上诉期间恳请法官再次予以调解。被告最终以偿还原告6000元而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事实证明法官的判断是正确的。

另外,法官听讼时态度应诚恳、平和,表情要严肃,不能心不在焉,也不能情绪激烈。原告陈述时要将目光注视原告,好象要看透原告似的,偶尔目光转移到被告身上,有意无意地观察被告的反应。被告答辩时也要将目光注视被告并观察原告的反应。法官对当事人不能有好恶情绪或抱有同情心,更不能显露出来。不能让当事人从法官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中觉察出变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当然,有的法官在庭审时抽烟、打瞌睡、来回走动,那更不应该。

其次,法官应深思熟虑。

法官是判官,意即判断的官员,而思考是判断的前提。法官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在于他那充满智慧的思考。整个庭审过程就是法官在听讼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的过程。法官对案件的思考是全面的、理智的,而不是片面的、任性的。法官不但要对案件事实思考,而且要对适用法律思考;不但要对双方当事人的心理及相关的人情世故的思考,而且要对案件处理后的社会效果进行思考;不但要考虑公平,还要顾及效率。理性的思考指的是法官的每一个判断都有充分的理由,有令人信服的推断过程,而不是突然的心血来潮、任意胡来。比如上文所举的例子中就比较详尽地说明了办案法官为何作出原、被告之间存在借贷事实的论证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理性的,是社会上一般民众能够认同的。当前民事疑难案件越来越多,对民事法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种要求就体现在法官的思考能力水平上,即能否做到理性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

最后法官应慎言。

法官在法庭上不能不说,但应少说,谨慎地说。多嘴的法官不是好法官。法官的魅力不在于他的口才而在于他的思考和判断。很难想象,一个在法庭上喋喋不休的法官能给当事人带来多少可信度。法官不能过早地透露自己的意见,相反要让当事人双方意见、主张通过论辩以后充分显示。法官应不言自威,无声胜有声。有句话叫做言多必失,话多后会无意中暴露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和观点,而使当事人对法官的中立性和公正性产生怀疑。多嘴对法官有百害而无一利。法官在法庭上说话大都是程序性语言,如宣布开庭,告知诉讼权利义务、宣布法庭调查、辩论等等,程序性语言比较简单,可以不费什么脑筋。除此之外还有归纳原、被告陈述的一致事实和争议焦点、认证及宣判。归纳应该全面归纳,不能有遗漏,特别是争议事实和理由,不管有无道理。把争议点公开和固定,既便于法庭审理,也使当事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主张是否在理。人是理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除外),一般来讲,只要你把他当作理性的人而给与充分尊重,那么他也会更加理性地对待自己。所谓理不辩不明,有的看似模糊的事实和道理通过庭审这种形式,经过原告陈述、被告答辩、法庭归纳、双方举证、质证及双方互相辩论这一过程,结论便显得十分清晰,这也是公开开庭的意义所在。认证是庭审的难点,何时认证、如何认证的确是法官需要慎重把握的环节、步骤。笔者认为除了一些显而易见且双方当事人均无异议的证据可一质一认外,其余证据最好在法庭辩论结束之后综合认定或者干脆就在宣判时认证。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双方当事人在法庭辩论阶段就彼此提供的证据该否被法庭采信展开充分的辩论,为法官的最后认证作厚实的铺垫。这样的认证更能体现法官的被动性和中立性,从而更易为当事人所接受,也可以避免先前的认证错误而需要更正 3 的尴尬。宣判实际上是综合认定案件证据事实并在此基础上适用法律作出判决。宣判的重点体现在说理部分。强调判决说理是庭审方式改革的要求,其重要性在此就不再论述。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官的释明义务。如何把握释明义务也是一个难点。释明义务把握不好会出现二种情况,要么坐视不公正的发生,要么违背法官的中立性。笔者认为,除了法律明确规定必须释明之外,其余的要否释明就由法官按照自己对公正的理解而自由判断。

法官在整个庭审过程中说话的口气应该是坚定的、平和的,不容置疑的,语言不能躲躲闪闪、似是而非,不能说废话。法官是法律的喉舌,是活的会说话的法律,是公正的化身,所以法官对自己的话语要慎之又慎。

随着司法改革的步步深入,法官的职业色彩也逐渐浓厚,如庭审时穿法袍、敲法槌,法官的职业门槛抬高等,这些变化和进步让身为法官者感受到职业的尊荣。但同时我们也感觉到目前的法治环境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民事法官们经常会面临“秀才遇见兵,有礼讲不清”的尴尬。中国的法治之路依然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笔者坚信,通过我们这些法官的不懈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司法环境会有一个根本的改观,到时我们的法官将更得心应手,我们的庭审将更富艺术和美感。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下载法官决策与律师策略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官决策与律师策略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正确地处理好法官与律师的关系

    正确地处理好法官与律师的关系,落实司法为民,杜绝司法腐败,树立人民法院、人民法官的公正形象。 第一,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法官职业的崇高感和自豪感。但我们也应有一个崇高的奋斗......

    律师与法官的法律职业伦理评价 律师与法官的法律职业伦理评价

    律师与法官的法律职业伦理评价 律师与法官的法律职业伦理评价 法官与律师是职业共同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法律职业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角。由于法律职业的原因,两者必然......

    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精选)

    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律师感到法院诉讼环境越来越好座谈会上,对人民法院2009年的审判执行、队伍建设、司法改革等工作,律师代表给予了高度肯定。大家普遍认为,最高人民法......

    律师与法官的法律职业伦理评价

    内容提要:法官与律师是法律职业共同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法律职业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角。由于法律职业的原因,两者必然发生接触,形成一定的相互关系。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

    正确地处理好法官与律师的关系

    正确地处理好法官与律师的关系,落实司法为民,杜绝司法腐败,树立人民法院、人民法官的公正形象。第一,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法官职业的崇高感和自豪感。美国法学家亨利·梅利曼对普通......

    浅谈法官与律师的关系-映辉教育

    目录 【摘要】 ................................................................... 2 引言 .............................................................................

    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法官与律师的关系

    浅谈正确地处理好法官与律师的关系 法官与律师都是司法工作的从业人员,是国家法治建设的两支队伍,尽管他们工作的内容不同,但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律......

    律师与法官沟通的技巧(精选多篇)

    律师与法官沟通的技巧 [转载]律师与法官沟通的技巧——听谭芳律师经验谈原文地址:律师与法官沟通的技巧——听谭芳律师经验谈作者:谭芳律师 【上海市嘉华律师事务所第45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