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以深圳市物流业为例
阮清芳 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 清华大学博士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现代物流业已扩展为以管理、信息技术、金融为支撑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对全球产业经济体系产生革命性影响。中国各级政府早在十年前就明确指出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与新经济增长点。近年来,现代物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物流业发展上同样扮演着“先行先试”的角色,充当中国物流产业体系建设的先行地、试验田。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早在十五年前便把现代物流业列为经济支柱产业,统筹规划物流业的发展。深圳物流业自此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其增加值不断增长,占深圳GDP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2012年深圳物流业增加值为1279.5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高达9.88%。然而,深圳物流业也存在着与国内其它城市相类似的急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比如:行业龙头企业不足、高端增值服务不足、物流相关人才短缺、信息化支持不够、与相关产业联动不紧、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加强物流产业体系建设研究,对深圳物流业转型升级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对“深圳质量”的经济发展具有助推作用,对中国其它城市的物流业发展更具有借鉴意义。基于此,我们通过调研分析,提出对深圳物流产业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制定与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推动物流产业高端发展。近年来,国家与省市相继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深圳市贯彻实施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方案(2009-2012年)》、《深圳市关于支持物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专项资金措施》、《深圳市重点物流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扶持政策,推动物流产业发展,但政策扶持导向及规划缺乏长效性和系统性,有些政策是在某个特殊的经济时期(如世界金融危机等)下的产物。建议站在物流产业的整体战略发展的高度做出物流业的顶层设计,出台物流企业税收优惠、研究发展资助、信息化建设、在职培训与教育等相关扶持政策及其实施办法与细则,大胆借鉴新加坡“年度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等经验制定深圳物流业年度发展指引,指定专门的机构单位负责落实与操作,以产生良好的政策优势。
2.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网络,夯实枢纽型物流城市基础。近年来,城市海陆空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物流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深港之间港航资本合作进一步加深。但与国际发达物流城市相比,一体化公共物流信息网络依然缺乏,物流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实时查询等增值业务成本仍在高位运行,物流行业整体组织效率和管理水平仍急待提高。建议大力整合港口、企业、海关等各类信息平台资源,构筑枢纽型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南方物流信息交换中枢,制定物流公共信息标准,实现跨行业跨组织的信息共享;强化国际快件集散与分拨中心、航空物流管理总部基地的建设,拓展深圳航空物流网络;强化深圳港作为国际枢纽港功能,形成干支结合、内外贸兼顾的航线网络;加快珠三角区域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快综合物流园区的建设,扩大城市的经济腹地和辐射能力,夯实枢纽型物流城市基础。
3.构建多级别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物流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落实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人才引进培育扶持计划,实施物流人才紧缺工程,大力扶持物流企业引进中高级管理型、战略规划型、专家研究型、工程技术型、专业技能型、后备型等多级别、多类型的物流人才。设立专项培训资金,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出台多级别的专项培训项目,加大对各级别物流人才培养的投入,大力资助人力资源主管部门、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科研机构、职业技能院校等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整合物流人才培训资源,形成物流人才在职培训的多级别、立体化系统,建成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物流人才认证培训体系,全面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多层次物流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建立物流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强化深圳与香港、新加坡等物流人才交流,打造全球性物流人才的重要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保障物流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4.扶持大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带动产业的网络效应与规模效应。全力加快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建设,扶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辐射力的企业,显著提升供应链增值服务水平,全面降低区域产业群生产要素及产品流通成本,提升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物流资源的整合,引导企业战略结盟,共享物流网络资源,带动物流产业的网络效应。实施物流总部带动战略,根据“内聚外联”策略,以“内聚”扶持一批总部型企业,以“外联”吸引一批总部型企业,加快发展物流总部经济,构建一个具有国际商务运营能力和国际资源配置能力的物流总部企业群,放大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5.创新物流运营与服务新模式,推动物流企业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以供应链管理、新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促进传统物流企业的功能整合,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物流金融、保税物流、低碳物流、订单管理、供应链网络优化等高端物流服务,加强冷链物流、服装物流、危险品物流、医药物流、汽车物流等专业物流服务,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以及民生事业联动高效发展,不断创新物流运营和服务新模式,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和供应链管理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物流服务整体水平,推动物流企业专业化集约化发展。
6.深化深港物流业合作,共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物流枢纽。深化深港物流业合作,与香港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可注重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强海空港航运合作,加快深港机场合作进程,进一步加强深港在高端航运服务领域的合作与融合,打造世界级的港口群;二是加强物流人才及物流服务培训的合作,如物流管理,操作技能、客户服务、海关系统申报等培训,推动两地人才培训资质相互认证;三是加强两地物流企业的合作,鼓励物流企业间相互参股,避免恶性竞争,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四是加强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合作,利用CEPA,共同搭建先进的物流信息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共同促进物流业务自动化、电子化、智能化、信息化;五是加强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香港物流业的管理格局是“物流企业—各类物流企业协会—物流协会—物流发展局—物流服务发展委员会”,深圳物流业则是政府主导的物流管理模式,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建立高效的物流协调机制,共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物流枢纽、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多式联运中心和供应链管理中心。
7.完善物流绩效指数考核体系,引导物流业规范发展。自2007年起,世界银行组织联合国际货运业协会、全球快递业协会、全球贸易促进合作署及Turku经济学院等创立了全球物流绩效指数评价体系,并已公布了三次调查结果,其中新加坡在155个经济体中连续排名第一,香港紧随其后,中国排在第30位。全球物流绩效指数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物流绩效指数,其中国际物流绩效指数体系含海关程序的效率、贸易及运输相关基础设施的质量、安排有价格竞争力的运输难易度、物流服务及其质量、查询与追踪货物能力、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的频率等6个要素,国内物流绩效指数含物流服务收费水平、基础设施质量、物流服务及其质量、核心物流流程效率性、出发地重大延误的频率、自2005年以来物流环境的改善率等6个要素。该指数考核体系针对世界上155个国家,调查结果具有权威性、客观性、导向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市政府制定决策时的必要参考资料。全面深入地调研城市国内外物流绩效指数的各项要素,系统地、深度地挖掘深圳与新加坡、香港之间当前各项指数差距,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提出对策与方法,引导物流业规范发展。
以深圳为切入点,探索研究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建设,积累经验,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对国内其它城市积极转变物流增长方式、推动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推进区域和城乡物流协调发展、统筹国内与国际物流发展、完善物流市场体系与物流管理体制等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篇:现代物流体系
已初步建立现代物流体系说明材料
发展药品现代物流,促进药品经营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和进一步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的重要措施。
我公司在信息物流方面根据网络特点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对药品经营各环节的要求,独立开发出的微机网络系统能覆盖公司药品进、销、存及经营质量控制的全过程;全面记录公司经营管理信息。湖北独活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微机网络管理系统是采用目前国际金融系统最推崇的UNIX操作系统,ORACLE数据库,网络结构采用流行的B/S架构,分公司用DDN数据专线与总部机房应用服务器相连,公司内部各部门利用局域网与服务器相连,公司与各分公司间业务数据共享,信息瞬时传送。公司服务器不与外部网络和微机相连,安全性高,数据量大,不受距离限制,可控性高,业务流程简洁快速。利用这套网络管理系统,目前公司所有销售商品由公司统一购进、配送。市区及各县医疗机构只需将购进计划报到公司,我们即可在最快时间内将所需商品送到所需医疗机构。最大程度的满足各医疗机构的需求。为推进现代物流开展,公司在扩大经营规模同时,逐步配置适合药品储存和实现药品入库、传送、分检、上架、出库等现代物流系统的装置和设备。目前公司仓库整体配备了可移动式托盘、钢制立体货架、液压车,零货推车、商品条形码识别仪、药品电子监管系统-企业端及打印机等。公司冷藏库已安装自动温湿度监控记录。
总之、公司将切实运用现代物流系统加强药品购进、储存、销售等环节管理以及经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以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为支撑,积极向药品现代物流发展。促进公司结构调整,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特此说明。
湖北独活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二0一三年三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争当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排头兵
争当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排头兵--访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
11月17日,本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冲破惯性思维束缚,打开河北产业结构调整新天地》之后,廊坊市各级党员干部进行了深入学习。大家一致认为,特约评论员文章对河北如何调优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深入阐释,澄清了当前困扰全省干部群众的一些模糊和片面认识,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11月20日,就深入学习特约评论员文章重要观点和论断等有关问题,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廊坊历史包袱小、产业结构比较“轻”,结构调整的任务不大。您怎样看待这样的认识?
赵世洪: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省委省政府为推动河北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事实上,我们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存在不少片面认识,如更多地强调三次产业的比例,或更多地强调某些产业的规模和数量,而忽视了现代产业体系最本质的标志:大量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不断涌现。说到底,这是陈旧思想和惯性思维在起作用,还没有走出认识和实践的误区。跳出衡量产业百分比的圈子看廊坊,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很重。
思想上有突破点,发展才有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首要的是突破陈旧思想和惯性思维束缚,以科学规划为先导,让产业发展能够经受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具体到廊坊,就是要紧紧围绕聚焦“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发展定位,全力构建以电子信息和休闲商务两大标志性产业为“塔尖”,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农业为“塔身”,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塔基”的金字
塔型现代产业体系。我们要把调优产业结构作为落实省委实现有内涵发展要求的根本性抓手,努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之上,全力争当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排头兵。
记者:廊坊七成以上的重点项目集中在省级及以上园区,这在全省遥遥领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园区是不是廊坊的“主战场”?
赵世洪:毫无疑问,园区将是廊坊集聚产业、筑牢现代产业载体支撑的“主战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促进高端产业链的形成和延展,下大力抓好园区小环境建设。一是完善提升17个省级以上园区功能和承载力,再新建一批省级产业聚集区和乡镇产业功能区。二是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推广固安工业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发展模式,研究推进廊坊开发区、燕郊开发区试行“管办分离、公司运作”模式,让企业在园区建设中唱主角、挑大梁。三是发挥园区人力资本、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等优势,促进园区内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推进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布局方式、新兴产业增长点及时转型,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记者:今年前三个季度,廊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接近13%,高新技术产业增速高出经济增速1.2倍。您怎样看待这样一份“成绩单”?
赵世洪: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核心是打造产出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换而言之,现代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科技创新。要当好全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排头兵,廊坊就必须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走在全省最前列。廊坊已经有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这是我们向现代产业体系演进的基础,但还远远不够。我希望未来市场上高端、优质的产品,更多地打上“廊坊制造”和“廊坊创造”的标签。
今后,我们将依托中科廊坊科技谷、清华科技园、新奥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基地,吸引央企、外企和各类科研院所、大中企业在廊坊建立研发机构,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组织各行业、各企业开展与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对标”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技改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研发和培育一批质量好、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打响“廊坊创造”品牌。
记者:特约评论员文章强调,调整结构“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引导、搞好服务、搭建平台。”要争当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排头兵,您希望廊坊各级党委、政府交出怎样的一份答卷?
赵世洪:提升城市环境。按照既建设“城”又发展“市”的理念,把“三年大变样、推进城镇化”工作作为廊坊城镇化追赶补课、城市既有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不断提高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全力打造北部以燕郊新城为中心的环北京城镇群、南部以霸州为中心的环天津城镇群,构建“一体两翼”城镇空间布局。构建城市特色风骨,沟通原有城市绿带;探讨封盖京沪铁路沿线,打造城市中心走廊;依托龙河、凤河建设亲水生态景观,全力构筑“长廊呈秀、环绿争春、龙凤来朝”的独有城市风貌。
优化政务环境。要深化干部作风建设年成果,继续下大力削减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打造“服务全承办、建设零干扰、发展无障碍”的创业环境,让环渤海地区“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投资者最满意”的努力目标,早日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
记者:您常说,廊坊具有区位、环境、后发三大比较优势,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中担当着重要和特殊的责任。廊坊怎样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
赵世洪:打造“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廊坊要重点发展项目基础雄厚、市场潜力巨大、综合带动力强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等产业集群,建设以廊坊开发区、龙河高新区、永清工业区、固安工业区为支撑载体的永定信息产业基地,努力打造联结京津、独具特色的信息产业聚集区、综合信息化先行区。突出发展金融物流、文化休闲等产业和各类商务商业设施集群并使之相得益彰,建设以燕达健康城、万庄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霸州温泉公园等投资超百亿元项目为支撑的环京津商务休闲产业带,使廊坊成为京津之间大公司、大机构和成功人士休闲居住、会展旅游、保健娱乐等高品质健康生活执业的首选之地和创富金区。
第四篇: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湛江部分
(2010-2015年)
围绕四大炼化项目建设,重点建设湛江东海岛、茂名、揭阳惠来和惠州大亚湾等四大沿海石化基地,改造提升广州石化基地,力争炼油能力达到1亿吨/年以上,乙烯能力达到400万吨/年。积极整合全省钢铁企业,组织实施好广钢环保迁建湛江并建设500万吨精品钢基地。五大先进制造业基地
湛江东海岛石化基地:重点建设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加快完善湛江东兴炼油配套能力,形成炼油能力2300万吨/年、乙烯能力100万吨/年。重点打造环氧乙烷、丙烯酸、碳
四、芳烃等产业链。
四、钢铁基地
湛江钢铁基地:重点建设广钢环保迁建湛江项目,形成年产钢铁产能500万吨。大力发展钢铁石化循环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基地。
家用电器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佛山南海、顺德、中山、广州南沙、湛江产业群
食品产业集聚区:制糖行业重点建设珠江三角洲炼糖和湛江制糖两大基地,提升产品质量; 造纸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湛江木浆项目
建材产业集聚区:鼓励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优质浮法玻璃、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等。在等量淘汰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粤东水泥熟料基地(水泥熟料年产能达到2800万吨)、粤西水泥熟料基地(水泥熟料年产能达到3600万吨)和粤北水泥熟料基地(水泥熟料年产能达到3900万吨)。
重点建设珠江三角洲优质鱼类养殖、粤东网箱养殖和鲍鱼、粤西珍珠、对虾、罗非鱼和贝类工厂化养殖等现代化示范基地。
完成广州市西江引水、珠海市竹银水源和湛江市鉴江水利枢纽等水资源调蓄工程建设,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水利支撑。
以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城镇群为支撑,对接港澳及周边省区,辐射东南亚、功能互补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粤西重点产业带。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我省重化工业基地、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湛江以广钢环保迁建、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湛江林浆纸一体化等重大项目为龙头,延伸产业链,建设精品板材基地、石化基地和浆纸基地,打造湛江东海岛国家级重化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茂名继续做强做大石化产业,发展石化装备制造业,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和特色现代农业基地。阳江在做优做强五金刀剪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融入珠三角,打造全省“双转移”示范基地和环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
第五篇:关于尽快打造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的建议
关于尽快打造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的建议
—构筑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打响我国“舌尖上的安全”攻坚战
摘要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粮食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虽然当前我国并没出现粮食危机,但也面临巨大的内忧外患。国家应该及早未雨绸缪,及早打造现代粮食产业体系,进行产业布局。本文主要从深化粮食战略储备、发展品牌农业、优化产业组织模式、产业精明布局、区域产销合作、科学技术应用、土地生态环境方面进行阐述。
序言:进入21世纪,我们亟待重新评估粮食产业
美国人讲“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控制了全人类”。从能源观的角度,笔者认为石油只是近二三百年来的人类发展史上的主要能源。而粮食却是人类从最始到最终的永远的“第一能源”(人类能量的来源)。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对关粮食安全的战略储备高度重视。农业问题也一直这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近一二十年也在不遗余力的积极通过各种政策调配,积极推动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但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由于我国近十年由于产业转型的进度缓慢,制造业还深陷“世界微笑曲线的低端”。在本身的产业利润极低甚至面临产业生存压力的情况,单纯的靠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又对现代的制造业带来一定的压力。我国粮食产业和工业的平衡上也带有一定的两难选择。
由于,我们对农业的认识水平还是基础性的温饱产业、落后产业,只是从静态的粮食储备安全一个纬度考虑问题,而固守一隅缺乏动态的创新。对现代农业产业形态、先进技术的重视度不够,缺乏比较科学的农业政策和产业引导进行追踪实施。所以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上差强人意。
例如:近些年出现了一系列为保持社会稳定而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措施,而农业生产资料却有不断价格上涨,又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
同时,世界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却又早已在我国悄然布局,逐渐掌控了我们的米袋子;尤其是孟山都的转基因食品更如一个“幽灵”在我们身边挥之不去。
当我们在片面的追求GDP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粮食这个最具战略性的产业,也不能忽视粮食产业的动态性变化。决不能深深陷入“悲惨性增长”的怪圈,在猛追世界先进制造业
革命的同时,国家生存安全的底线却失守,需要重新评估我国的粮食产业体系。
一、“事情正在起变化”,世界粮食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革命
“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人类汲取能量改造世界的“第一能源”。同时,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生存方式和组织形态也必然反作用粮食,带动粮食的产业革命。我们主要从下列几个方看:
(1)
技术的革命带来粮食的生产进步
过去的农业一直是一种“自在之物”,农业技术更多的考的经验,缺乏对生命的本原。随着这些年的种子培育科技、栽培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应用,粮食产业的地产量在逐步提升。尤其现代生物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粮食产业中的应用,也为粮食产业带来难得的机遇。
(2)
粮食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产业衍生和变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粮食向其他行业特别是高技术、高效益领域如食品制造、生物工程、医药化工等方面衍生拓展,粮食产业正在为这些产业提供原料。当然也人担忧过度的发展粮食产业衍生产业,会打乱原有的粮食产业结构,对粮食保障安全带来一定的危害。
(3)
人类的消费习性和饮食结构对粮食产业的结构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丰富,现代人们在饮食上消费也日趋多元化。例如:一些人群对有机食品的偏好,大多数对日益化肥带来的食品安全的担忧和无奈等。都将影响着未来的粮食产业结构变化。
(4)
粮食产业日益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世界话语权的“战略武器”
当前的美国一方面通过发展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促进粮食产业革命的同时,另一方面则通过在全球大肆农产品自由贸易协定,向全球倾销其粮食,打乱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业体系;通过贸易和金融的各种手段操控粮食定价权,以达到控制全人类社会的目的。
二、细数我国粮食产业面临的内忧与外患:
当前我国粮食产业体系不仅面临内巨大的内部系统风险,同时也承受巨大外部风险;无论在产业的组织形式、经营形态、流通管理上存在极大问题,同时在粮食的生产资料领域,如土地的污染、耕地的减少、水利设施等方面也都存在忧患。
(一)几大内忧
目前我国粮食产业的内部忧患,笔者认为主要为以下:(1)
产业综合收益极低
我国粮食产业的综合收益比较低,抛出农业生产资料上涨因素、劳动力成本因素,其收益微乎其微。尤其是一些人均耕地比较少、比较分散的地区,种植粮食的收益为负数。很多农村出现严重的抛荒现象。即使有些地区种植粮食也只是保持一定的口粮,且多为中老年劳动力。
(2)
区域分布极不均衡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其中,90.5%的增产来自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也上升到76%。
粮食产业的区域分布不平衡,还将导致粮食产区和销区的区域性矛盾在不断加大,产区总产不断增加,而销区的粮食缺口则逐年加大。
(3)
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我国土地制度、耕地结构、政府政策引导、劳动者素养和组织理念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的农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属于自然的松散状态。
(4)
农业科技发展落后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农业科研成果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许多科研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不够,农业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创新明显不足;二是由于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不足以及对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下降、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弱等原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较低。
(5)
土地生态环境破坏
我国土地生态环境人为破坏严重,我国近几年过度的依靠重化工拉动GDP的模式,带来严重的固定废物污染、水污染等;同时加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给粮食生产所依赖的土地资源带来巨大的生态环境污染,不但影响粮食的产量,同时也对粮食带来巨大的
污染,隐藏着巨大的食品安全危机。
(6)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在过去的12年中,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势必为我国粮食安全带来巨大的隐忧。
(二)外患
(1)国外巨头疯狂“入侵”
国际粮食巨头开始加大渗透我国粮食产业链。例如:邦基除了作为贸易商向中国出口谷物外,还在中国建有粮油加工厂,其中有3座大豆加工厂,另外1座大豆加工厂正在建设之中,地址位于广州。这些工厂使用进口大豆,压榨出来的豆粕和豆油在国内消化。
同时,在粮食种子领域也是暗流涌动。例如:孟山都旗下的种子品牌在业内遥遥领先,产品不仅涵盖大规模种植作物,如玉米、棉花和油料籽(大豆和蓖麻),也包括蔬菜类的小规模种植作物,其多种农作物种子占据了70%-100%的细分市场份额。
(2)国际市场丧失定价权
虽然我国短期内还不会出现粮食危机,当在粮食在国际贸易中丧失贸易定价权却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占世界大豆贸易50%以上的中国,正面临着与铁矿石进口一样的尴尬局面,中国正在成为失去定价权的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三、西方发达国家粮食产业体系的“炼金术”(1)美国的大规模粮食种植方式
美国作为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靠采取以下方式:
加大农业补贴和保护政策。如:收入支持制度、价格支持制度、信贷支持制度等,确保粮食产业的稳定,提升种粮者积极性。
推动机械化和技术现代化。目前美国除了在机械化上成就斐然外,还注重农业机械和计算机、卫星等技术结合。推动化学和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升农业的产量。
管理的现代化。把工业部门的先进管理经验移植到农业中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高度的区域专业化。如中央大平原的地冬春小麦区、位于中央大平原的地冬春小麦区之间的玉米区。(2)日韩台“小农经济”模式
作为和我国的农村存在着惊人相似之处的日韩,根据其人均耕地少、一家一户的地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创新模式:
深化合作社建设。按农村一定区域成立和发展综合型农村合作社,有利于满足农户的多方面需求,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的农业组织。 推行精细化农业。提高粮食的单产,改进粮食的种植技术。
加大对粮食的价格补贴,高度重视粮食主权。日本基于粮食的生存必需品属性和国家战略属性,即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并未将国内粮食市场开放,任由外资进入。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日韩全面开展购销超市、金融保险、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养生体验、生态景观等农村第三产业,都有效地帮助农民增收,值得中国借鉴。(3)以色列的科技农业
以色列把“科技兴农”作为国策,成为当前世界上科技农业的示范,其科技在农业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先进的育种技术。以色列非常注意培育优良植物、动物品种,高超的生物技术帮助以色列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育种技术。
研发生物杀虫等技术。为保护环境,他们大力研发生物杀虫技术,培育出既能消灭某种害虫而又不会对作物本身造成损害的生物天敌。有农场培育出了一种专吃毁坏草莓的小虫子的蜘蛛,这种蜘蛛现在已出口到加利福尼亚州。
高超的节水技术。以色列严重缺水,政府以巨额投资修建了贯穿南北惠及全国的输水工程。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水和利用水,以色列人发明了滴灌,并于30多年前应用到以色 列农业。现在,滴灌已成功推广到全世界。
四、打造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的探讨
1、发展视角
打造我国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一方面要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众多先进经验,同时也要实事求是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和内部结构的复杂性,需要具备以下三个视角:
(1)开放系统的视角
“跳出粮食看粮食”——做好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统筹发展路径
笔者认为,中国粮食问题不是简单的粮食问题,而是中国整体经济和社会问题中的系统的折射,如果只就粮食谈粮食,可能将永无解决之策。
从上世界九十年代的“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的理念萌动,到克强的“四化同步”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显示了我国中央政府正在走出“就三农问题谈三农的”的固定思维,在努力探索着用系统的全局观,来解决一揽子的难题。而粮食产业问题,必然需要着眼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统筹视角下。
(2)多元统筹的视角
对于粮食产业的地位,既要注重粮食产业的基础性产业地位,也要重视战略性作用,更要考虑到粮食产业的市场化因素。
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地域差距,既要考虑到推进大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又要考虑到我国绝大数地区“小农经济”的特征。
在现代粮食产业发展中上注重复合美国的规模农业、日韩经验和以色列的高科技农业。针对不同地地区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2)产业链制胜的视角
自从前些年经济郎咸平提出产业链的“6+1”以来,这些年“全产业链”的概念就满天飞。但笔者认为“全产业链”只是一种必需的系统思考框架,而非战略。而产业的战略是控制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例如:宝洁公司通过品牌和先进的运营手段控制日化市场;澳洲的铁矿石则是通过控制原材料的定价权,紧紧扼紧了我国钢铁产业的脖子;而在粮食产业领域,美国则是通过政府和私营粮食贸易公司的粮食储备联盟,加大储备囤积,操控全球市场粮价。
在建立我国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中,我们要具有全产业链的思维,从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合作。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讲,粮食产业包括收购、仓储、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整合出几个产业链完整的巨头来,中国才可能具备抗衡国际资本粮食炒作的主体条件,以确保
我国的粮食安全。
而在考虑到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粮食贸易中,又要防范和警惕其通过控制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对我国发起的“粮食战争”。
2、产业对策
对于打造我国现代的粮食产业体系的几点建议:
(1)
继续深化我国的粮食战略储备,鼓励民营资本多元投资主体参与收储 鉴于粮食产业的生产和消费的异时性,及粮食生产中面临的各种自然灾害风险。国家还应该继续深化粮食储备战略,构建抵抗风险的“蓄水池”。但目前我国的国有粮食储备,一方面缓解国有企业资金经营困难;另一方面是粮食的收购渠道过于单一,农民卖粮难。国家应该在建立强的制度规范和信用体系下,鼓励民营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多种主体进入收储领域。
(2)树立大品牌农业理念,把培育品牌作为农业的重大战略
粮食产品和制造业产品一样,也面临“选择性暴力”的情况。随着粮食农产品的日益丰富,带来了巨大的同质化竞争。粮食产品的恶性低价性竞争,也必将影响粮食市场的安全。
如何利用消费者的多种需求,采用“切割营销战略”,发展元的品牌农业就变得日益重要。
有竞争力区域品牌、产品品牌内部可以统领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强固农业合作组织的紧密性和在市场的一致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对外可以对其他农产品入侵建立了一道防御壁垒。
除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团体申请地理标志这种公用品牌的同时;国家也应该鼓励和宣传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更加注重对品牌化运营。
(2)
构架多元的产业组织模式,推动粮食产业精明布局
事实证明,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在一定时期有效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但随着世界产业革命的发展,农业附加值提升缓慢,而制造业的附加值却呈现了几何性增长。“散兵作战”的农业经营方式越来越成为当前农业的桎梏,迫切需要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组织,实行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
鉴于我国粮食产业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地理环境、水土等方面的差异性。
笔者建议:本着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带动、村民自愿的原则。对于有条件实施规模的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粮食产业,根据不同地区细分为不同的产业专业区;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区则主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作物、休闲农业等)。
(3)促进区域间产销合作,助力粮食均衡布局
积极引导粮食产区和销区的合作,彻底打破传统的单纯粮食贸易的模式,坚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积极向建立基地、组建股份制企业等各个层面拓展和延伸,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格局。
(4)加大科技技术引用,引入工业化流程管理
加大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等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和推广,和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引用。同时,随着粮食产业由传统自然经济向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化,粮食从生产的工艺流程到最终产品,也都需要标准化。标准化将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需要,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3、配套支撑
(1)加强政策引导和相关补贴,维护粮食产业安全
加强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各地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社组织;在全国建立针对农业合作社组织和现代农业产业工人的培训组织。继续健康粮食产业的财政补贴制度。
同时也应该建立一定的规范制度,在一些重要的粮食产业领域限制外国投资者进入。保护我国粮食产业的主权。
(2)加大水利建设,创新节水灌溉模式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且水污染情况日益严重也是我国粮食产业的巨大隐忧。在我国西北的缺水区大力一批示范区,大力发展喷灌、滴灌等水利灌溉新模式。
(3)开展土壤治理,促进持续发展
土壤环境污染因该成为我国下一步重拳治理的重点。发展相关土壤修复技术,进行土壤修复和治理。严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加大环境执法和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企业达标排放;严格环境准入,防止新建项目对土壤造成新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