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督徒应怎样面对婚姻与家庭问题
基督徒应怎样面对婚姻与家庭问题
婚姻是神为全人类设立的一种最美好的男女关系,在遵照神的旨意建立起来的家庭里,必定充满了神的荣耀。婚姻是神亲自设立的家庭制度,它是人类的基本制度,然而对于基督徒来说,婚姻的内涵还不止于此,它还象征了基督和教会的联合关系。(弗5:23—24,32)
神所设立的婚姻制度是在罪进入世界以前,虽然撒旦要抹煞婚姻的神圣,然而圣经明确的教训我们,婚姻是神所设立的,是一种男女之间最为神圣最为尊贵的关系。人人都当敬重它(来13:4)。既然在圣经的教训中把婚姻关系置于极其尊贵的地位上,基督徒就应当保守自己的思想、言语、行为、以免辱没了它的庄严本质。
神的旨意是人人都该结婚,因为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神的旨意是要夫妻二人彼此帮助,成为对方的益处。不过这个原则也有例外,主耶稣在马太福音十九章十二节有说明。例如有的人为了天国的缘故而过独居的生活,任何男女都有享受婚姻的权力,但是有些人可能为了基督和福音的缘故而放弃了这个权力,当神选召某人过独身生活时往往会赐给他一些特别的恩典,所以这些人也无须为着自己所付出的牺牲而有所夸的。
基督徒是最应该了解婚姻与家庭真谛的一群人,因为上帝是婚姻与家庭的创造者与设立者。创世纪清楚的告诉我们上帝是怎样给人类的始祖建立婚姻与家庭的。
当上帝进行祂的创造工作的时候,每一天都有一句相同的话就是神看着是好的!唯独神造人以后看见那人独居神说不好,神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那么神所设立的婚姻家庭制度是怎样的呢?
一、神所设立婚姻的秩序是什么?
1、一男一女:上帝为亚当造配偶是取下一条肋骨造的,亚当有多条肋骨,上帝只取了一条表示神所设立的婚姻是一男一女的。因此基督教反对同性恋。最近几年在世界的范围里面经常听到美国有几个州,还有欧洲的几个国家立法,同性恋合法,给同性恋有合法的婚姻登记,这是不符合圣经的教导,也违背了神起初设立婚姻的秩序,是基督徒所不能接受的。
2、一夫一妻:基督教反对一夫多妻制,因为上帝为亚当制造了一个妻子,婚姻是相互委身的,委身就是丈夫要对妻子一心一意、忠心不二,妻子对丈夫也是如此。有人说旧约圣经中一些伟人也是一夫多妻的,今天是否也可以呢?基督徒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神的启示是渐进式的,所以圣经一贯的教导都是丈夫要忠于妻子,妻子要忠于丈夫,主耶稣来到世上不是废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律法。基督教所影响的国家,不仅废除了奴隶制度,也废除了一夫多妻制。给妇女更多的人权和尊重。
3、一生一世: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是一生一世的。基督教反对离婚,新约圣经提供了三种解除婚约的理由。第一是因为配偶遭遇意外离开世界,婚姻关系自动解除。第二是因为配偶有淫乱的缘故而离婚。第三是因为夫妻双方有一方是信主的,另一方激烈的反对配偶信主,婚姻关系不能再继续维持下去才可以解除婚约的。耶稣在和法利赛人讨论离婚事件时,曾经严厉的指出:但从起初创造的时候,神造人是造男造女,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既然如此夫妻就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因此基督徒对婚姻要非常认真和慎重的。我们国家最近的二三十年来离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离婚成了一种时髦的行为,以前大家见了面都是说:“吃饭了没有?”现在打招呼都说:“你离了没有”社会的不良风气和道德的行为也影响着基督徒。耶稣说你们是光是盐,基督徒要过圣洁的生活,在婚姻上荣耀神,为主做那美好的见证。
二、神所设立婚姻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1、为祂所创造的人预备了相爱的伴侣,让他们彼此帮助,彼此辅助(创2:18)
2、繁衍生息使生命得以延续,由于婚姻,丈夫和妻子可以藉着生养儿女与神分享创造的奇妙。(创1:28)
3、防止淫乱,免除欲火的试探(林前7:
2、9)圣经对基督徒婚姻基本要求是必须“在主里面”林前7:39,在主里面不仅意味着要选重生得救的信徒作为配偶,更要选择讨主喜悦的人,在婚姻的事上必须首先承认基督的主权,仓促的结婚是不可取的,闪婚的危害性是有目共睹的。婚姻是一种约的关系,是在神和人的面前立约,其有效期至少是到夫妻中有一方离世之时为止。在此期间二人不可分离。(罗7:2-4)
三、在家庭方面丈夫妻子、父母儿女各自的责任是什么?
1、丈夫对妻子的责任
在家庭中丈夫是基督的预表者,妻子是教会的预表者,不是教会先顺服基督,在圣经中给我们看到是基督先爱了教会,爱到一个地步为教会舍己。教会回应基督的爱而顺服基督。作为基督的预表者丈夫也要效法基督的行为,去爱自己的妻子。不可苦待她,(弗5:25西3:19)按着情理与妻子同住(彼前3:7)看妻子与自己为一体(创2;23)对妻子要忠诚(玛2:14-15)并安慰自己的妻子(撒上1:8)
2、妻子对丈夫的责任 做妻子的要爱自己的丈夫(多2:4)敬重丈夫(弗5:
23、33)忠于丈夫(林前7:3-5/10)顺服丈夫(弗5:
22、多2:5)
3、父母对儿女的责任
做父母的要爱儿女(多2:4)引导儿女到主面前(参太19:13-14)照主的教训养育儿女(参箴22:6弗6:4)为儿女积蓄养生之物看顾儿女(林后12:14提前5:8)管教儿女(参箴13:24来12:7)不惹儿女的气(参弗6:4西3:21)
4、儿女对父母的责任
圣经教导做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的训诲和指教(箴1:8-9)要孝敬父母(出20:12)敬重父母(来12:9)顺服父母(弗6:1)报答父母的亲恩(参提前5:4)
这是在家庭中父母儿女丈夫妻子各自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履行自己的职责,都有自己要担负的担子,有一天我们都要站在神面前为我们的一生向他交账。在神面前我们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就意味着丈夫有责任确保自己履行了做丈夫的职责以后也要告诉和帮助妻子及儿女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我们都有责任彼此服侍(加6:2)
我们必须彼此服侍,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人履行他们的责任,但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是批评其他家庭成员的过失,用专家的眼光去评审妻子或丈夫的失败。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里,每个成员都会盯着别人的错误和过失。然而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人人都会注意尽自己的责任并帮助家庭其他成员完成他们的职责。这样做不是提倡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为了杜绝自以为是的挑剔态度。因为圣经神的话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一切黑暗丑陋的思想言语行为。但我们不是拿神的话去照别人而是照自己。按着上帝给个人的话语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起初神创造家庭是为了祝福人类,然而现今世上家庭的状况实在不佳。基督徒的家庭可以成为世人的典范,让人们知道神所设立的这种家庭体制何其美好。基督徒家庭中的爱与忠诚,夫妻对彼此的忠贞,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与顺服,以及家庭中洋溢的喜乐、平安和得胜,这一切都奇妙的彰显了耶稣基督的荣耀和大能,也让人看见基督徒的生命洋溢在现实生活中。
基督徒要把自己的家建造成为一个基督化的家庭,建立家庭祭坛,家庭敬拜,成为一个耶稣居住并掌管的家庭为耶稣基督作见证(书24:15)
平原县基督教会
孙义文
第二篇:爱与爱情、婚姻与家庭问题的初探
我们经常听人们说:“爱你没商量”、“我爱你”、“我爱怎么着就怎么着”……这并不奇怪,因为爱是人的原始心态的一种表现,是每一个人自己在某个时空里所拥有心理状态。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因为爱就是喜欢。个人的爱好是无须别人是否认可的客观事实,爱就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口味一样,有人喜欢咸的、有人喜欢酸的,有人喜欢甜的,有人喜欢辣的,这是不用任何人去干涉的。所以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爱也是自私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很难割舍。有时为了自己所爱,甚至于不惜牺牲一切代价。有人爱财,一部分人是严格按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换来的。另有一部分人便要图财害命,便要贪污、盗窃,便要不择手段地干那些欺、蒙、拐、骗的勾当……
有人爱花,可以去买来自己喜欢的花,也可以去栽种自己喜欢的花。可是就有那么一种人非要去摘采别人种的花……
人类之间更有爱,父母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亲朋好友之间、同事之间……尤其是成熟男女之间。但是各种各样的爱都有着不同的品位和涵义,又都是有界限和分寸的。这所有的“爱”,是无须任何回报的,因为这种爱全都是各自独立的行为,谁都不可能强加给任何人的。
人对人的爱是更为特殊的心理状态,当这种爱在没有互相沟通时,只能是各自的喜爱,如果是长辈儿对小辈儿的爱,则是关心和疼爱;小辈儿对长辈儿的爱则是敬爱和孝顺……而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在没有“性”的心理状态时,则是兄妹姐弟、亲朋好友之间的“亲爱”“敬爱”和“友爱”。如果这种爱带有“性”的心理状态,但是在没有达到相互沟通时,只能把对方当作自己爱慕的偶像,或是梦中的情人,这就是一种“性爱”、“暗恋”或是“单相思”的表现。如果把这种“性爱”强加给别人,就是“调戏”、“猥亵”、“强暴”!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人与人之间的爱,进一步发展将会是双方互相沟通的感情发生。由于不同的人与人的沟通,则会有不同的感情结果产生。除了成熟男女之间的“爱情”以外,还有“亲情”和“友情”的存在与发展。
只有“情感”上的需要,而没有“性”的要求,双方互相的沟通则会产生的是“亲情”和“友情”。
既有“情感”上的需要又有“性”的要求,双方的相互沟通就会产生“爱情”了。
只有“性”上的需要,而没有“情感”上的需要,那也不会产生“爱情”,双方的相互沟通只会产生“性欲”或是“性爱”的满足而已。
“爱” 与“爱情”(“亲情”、“友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虽然“爱”是个体的行为,但是男女之间的“爱”却是“爱情”的基础。“爱情”的另一个基础是“性”的成熟,“爱情”是成熟的男女之间 “性”与“情”的需要,是成熟的男女俩人之间的共同感触。双方都在“性”的需求上相互爱慕,并在情感上产生了相互交融,因而双方就产生了爱情。然而只有这基础,却不一定都能发展成为两人之间感情的融合而产生的“爱情”。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没有达到情感的融合与交往,只能是各自的爱,只能称之为暗恋,或是单相思,而不能说是“爱情”。一些过来人,在年轻时怕是都有过自己暗恋、或是单相思的情人。
真正的“爱情”是需要理由和条件的。它的理由就是男女双方都有“性”与“情”的需要,条件则是在男女双方个人喜爱的基础上,达到了相互认可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的。影响“爱情”产生的条件是相当多的,有人着重于年龄、有人着重于身材、有人着重于相貌、有人着重于“门当户对”、有人着重于金钱和地位……只有一方对另一方的爱,还没有完全被另一方所接受,那还不能说是什么“爱情”,只能是单相思。如果俩人已经有了沟通,这只能说他们在“谈恋爱”、“谈对象”。只有当他们之间已经有了彼此的了解,在彼此的考验中,又产生了相互爱慕和信任,这时才能说明他们之间有了爱情。
男女双方只是为了一时的“性”的满足,而互相喜爱也不是真正的“爱情”。
有人说;爱情是毒品,婚姻是枷锁,家庭是牢笼。从一定意义上看,上面的形容是有道理的。
产生了爱情的男女,已经把对方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之中,就会对对方无微不至的关怀、精心细致的呵护、“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般的思念……处理得好,“爱情”就是动力,生活就会美满。处理不好就会使自己神魂颠倒乃至丧失理智,以至耽误了学业、影响了工作、一些人就是这样进入了“婚外恋”或是“第三者”的角色,或是为了自己的“爱”而走上了“强暴”、“情杀”的违法之路……在后悔莫及之时,才更能体会到——“爱情是毒品”的深刻涵义。
“喜新厌旧”是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婚姻”和“家庭”就会成为没有牢固爱情而建立起“家庭”的人们的“枷锁”和“牢笼”。虽然可以“离婚”,可那就会造成好多的不良的后果,更会对自己的孩子造成无谓的牺牲。所以要警告相爱的人们,在没有完全了解对方,没有完全达到俩人知心相爱时,还是不要急于“结婚”。
一般来说,成熟的男女之间有了“爱情”就会希望相互的“性”结合。比较理智、崇尚法制的人们就会选择建立家庭的形式来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而建立家庭是通过婚姻的形式来完成的,那么“婚姻”就应该是爱情崇高境界的表现,是法制社会所公认的合法的“性”与“情”的组合。它的基础是对对方深刻的爱,是互相的了解与信任、是相互的爱慕、是相互的依赖、是相互的寄托的结果。这是对爱情负责任的表现。
“婚姻”是“枷锁”,的确如此。结了婚的人就要对社会、家庭、自己的爱人和爱人的亲属有了更深一层的责任。不再是单身时的那么自由了,所以说结了婚的人就好比是骡、马上了套,就担负起了拉车的职责。把这看成是人生应该对社会的贡献时,就不会有“枷锁”的感觉。如果把这看成是自己喜新厌旧的障碍、把这看成是自己的额外负担,那么这“婚姻”肯定就是你的“枷锁”。
“家庭”依然是组成社会的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各国的法律所公认的繁衍后代的单位。家庭应该是爱情的延续,家庭是恩爱夫妻的乐园,它的基础是相互的责任、相互的包容、相互的维护和感情的不断更新。尤其是有了爱情的结晶——自己的儿女,不但有了生活的乐趣,还更增加了抚育、培养、教育的职责。
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对爱情和家庭不负责任的人,肯定会把家庭看成是限制自己自由的“牢笼”。
虽然,当今社会上依然有些家庭是没有爱情为基础的组成。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包办的婚姻;买卖的婚姻;暴力的婚姻等等。他们虽然也组成了家庭,却不一定是幸福的家庭。
对于旧社会的包办婚姻,还有一些“速成婚姻”(由于年龄和其他一些原因,经过好心人的介绍,而促成的婚姻),也有好多成功的组成了幸福的家庭。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是先结婚而后恋爱的结果。已经成为“夫妻”的男女双方,经过一段的接触与融合,互相产生了感情,产生了相互的信任和责任感,也就有了爱情。除此之外,更有旧的传统礼教的约束,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什么“三从四德”、什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等,使得很多“家庭”成为了没有“爱情”,没有幸福的人类繁衍的机器。
第三篇:现代婚姻及家庭问题分析
现代婚姻及家庭问题分析
09秋社会工作 廖利锋
在现代,婚姻一般指男女得到社会及法律承认的结合,夫妻关系的建立和存在,从本质上看,婚姻是指为社会所承认的性关系。所谓婚姻是为社会所认可的,特别涉及男女双方制度化的匹配安排,现代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又是家庭产生的前提,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并由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组织。婚姻和家庭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婚姻关系在一夫一妻制条件下指的就是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则既包括夫妻关系,也包括亲子关系,从广义上理解,还包括了各种血亲和姻亲关系。” 婚姻和家庭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内容,包括性观念、生育观念、婚姻观、家庭观、特定民族或地区的特定婚俗,以及特定的家庭生活方式等。婚姻问题
•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婚姻家庭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势头。过去,婚姻家庭是一种高稳定的社会关系形式,婚姻家庭制度对每个在婚个体都有很强的约束力,离婚、违法婚姻、替代婚姻、性罪错等只是小概率事件,并未构成众所瞩目的社会问题。但是现在,在对待婚姻家庭问题方面,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特征。婚姻的神圣性开始受到怀疑,家庭因受到多种力量的冲击而变的飘摇不定。婚姻家庭领域突现出一系列问题。离婚率上升
违法婚姻增多。由于法律不够完善,重婚纳妾、姘居、婚外恋等丑恶现象在近几年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呈蔓延趋势。这种情况的存在和蔓延,对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形成严峻挑战。大龄未婚和独身浪潮
所谓大龄未婚人口,是指那些过了社会上通行的结婚年龄即“婚姻适龄期”而尚未婚配的28-49岁的男女,不包括离婚、丧偶。大龄未婚人口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无论从未婚人口总数来看,还是从各个年龄段来看,未婚男性人数都远远多于未婚女性人数;
第二。年龄愈大,大龄未婚男女人数相差愈多。另外,男女在文化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未婚男性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主要集中在农村或穷乡僻壤,而未婚女性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所以这两个群体的婚姻难问题很突出。但当代又出现了另一现象,即很多白领男女自愿晚婚或不婚,即所谓的“单身贵族”。他们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学习和享受生活,不愿轻易走入婚姻,为家庭所累。现在,这一生活方式已经得到白领层的光法认同,并形成了一种时尚。家庭暴力
目前,家庭暴力问题正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由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原因,以及妇女的特点,家庭暴力主要表现为夫对妻的暴力。施暴手段也是多种多样,日趋残忍。家庭暴力不仅严重伤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女性犯罪率一直是偏低的,如今女性犯罪率有所增加,与他们在家庭中遭受暴力和虐待有着直接关系。一些妇女“以暴制暴”的报复行为大多是在被逼无奈和无助的情况下采取的。
婚姻及家庭分析原因
• 认为社会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跃迁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家庭作为其中一个个小的细胞也必然会经历某些变化。另外,也有人持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婚姻家庭领域的变化首先来源于观念领域的革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对传媒和通讯手段的更新,以及世界性学术交流的开展,使得国内高文化阶层的人率先吸收了西方的性观念、婚姻观念、家庭观念、既而又身体力行。他们的文化权威的身份使得其行为成为大众模仿的对象,从而最终促成了中国新的婚姻家庭观的形成。经济学派
• 结婚时间早晚取决于结婚的预期收益,当人们估计结婚将会比独身为自己带来更多的个人福利时,他们就会倾向于结婚。由于现代婚姻关系远不如传统婚姻模式能够为婚配的双方提供个体福利,随着结婚的个人所得日趋减少,人们对婚姻的愿望也就逐渐减弱了。后者指出,现代婚姻并没有失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初婚年龄的大小更多的取决于个人收入的相对水平。当年轻人收入水平提高时,他们没有经济压力,就会倾向于早婚;相反,当经济收入比较有限时,他们就会因为手头拮据而不得不推迟结婚。
一、离婚问题
• 离婚以为着婚姻解体,家庭解组。“离婚自由”的口号由资产阶级在18世纪率先提出,它是对对封建制度的一种反抗。1792年法国在人权宣言中确认了离婚自由的个人权利。从那以后,离婚的人数缓慢增加,但是最近几十年,离婚率呈现陡涨的趋势,离婚问题已经成为最突出的婚姻家庭问题,它不仅具有世界性,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后续问题,如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独身者增多等。• 离婚原因分析
• 从家庭的微观角度讲,离婚的原因各家各异。概括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种:
• 兴趣不同、家务矛盾、草率结婚、生活作风问题、性生活不和谐、家庭暴力、一方病残、一方犯罪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如两地分居,不良生活习惯(赌博、酗酒)等。
• 从社会学的宏观角度分析离婚原因,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形成的观点主要有: •
1、当代婚姻脆弱的主要原因来自社会的变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了整个社会流动,而这种社会流动所形成的大面积的社会交往,势必冲击婚姻家庭。过去离家不易,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现代科技的发展,便利的交通、通讯等,使得家庭的活动天地大大扩展,人们的交往频率、交往范围都增大了。在这种情形下,婚姻就不那么牢固了。见一个不一定思迁,见千万个就不能保证不思迁了。
2、婚姻的脆弱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转型期社会关系的脆弱。旧的观念、旧的道德规范被打破了,但新的观念、新的道德规范尚未确立,在这种新旧交替过程中,离婚率必然偏高。•
3、婚姻脆弱、离婚率高是工业化国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跨文化现象,婚姻的脆弱与婚姻基础有关。有些人认为婚姻只要有爱情就足够了,忽视了婚姻的世俗性。其实婚姻上的完美主义只能使人步入误区。
从总体上说,离婚率的高低是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民族传统、社会习俗等诸因素共同制约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快速的变化,很多影响婚姻家庭稳定的因素发生了变化
• 从社会宏观角度讲,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两大武器。社会应倡导心的婚姻家庭伦理,既不同于传统落后的 “三纲五常”等,也不同于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性自由等,应该是肯定人性的,也是庄重严肃点。消极影响:
• 离婚者自身要面对生活水准的降低,责任压力的加大,感情的创伤和孤独,不良舆论的困扰等。单亲父母由于生活的压力,可能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照料不周。但更为严重的是,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发育受到影响。通常父母离异已经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他们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敏感,更缺乏安全感,如果没有加倍的家庭温暖来补偿。他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忽视,很不幸,于是自暴自弃,在多次社会调查中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可能受到影响,他们在同龄人中的犯罪率较高。积极功能:
• 对孩子而言,如果生活在父母婚姻关系已经名存实亡,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的家庭,会感受到父母之间的敌视,也很可能成为父母的出气筒,这些会使孩子过早的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到失望,从而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及性格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如果父母离婚,孩子就能摆脱冷漠,敌视和怨恨的家庭氛围。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疑是以件好事。对夫妇本人而言,离婚消除了紧张的根源,时他们得以平静轻松的生活。对策
• 防止离婚就要尽量保持婚姻的稳定,一方面,婚前的恋爱阶段应尽量做到深入了解对方,如对方的兴趣爱好,人品学识,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等。同时对待结婚要慎重,不能草率决定,应尽量考虑周全。另一方面,婚后则应该近可能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对象。俗语说:婚前要睁大眼睛,婚后要半闭眼镜。
• 从社会宏观角度讲,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两大武器。社会应倡导心的婚姻家庭伦理,既不同于传统落后的 “三纲五常”等,也不同于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性自由等,应该是肯定人性的,也是庄重严肃点。
家庭暴力
(1)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的影响。
它使得男人对女人的暴力合理化,不仅男人认为打妻子很正常,而且受害的妻子也这样认为。,男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客观存在着不平等地位,大多数家庭中男人有经济基础,有政治权力,丈夫统治妻子。女性由于在经济上的依赖性削弱了她们的权力,使她们不得不服从男人。她们不仅易受暴力伤害,而且也不能挑战和抵抗暴力。(2)社会宽容的助长。
家庭暴力长期以来被视为家庭私事,邻居不劝、居委会不问、单位不管、不出人命执法机关不理,从而成为四不管的真空地带。这种不管实际上是默许丈夫对妻子的暴力行为。不愿介入,惩治过轻实际上是对施暴者的姑息纵容。• 社会整体的文化素质偏低。• 北京婚姻家庭研究会举办的大型婚姻家庭质量调查显示,丈夫是否打过妻子这一点与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有关。年轻的、教育程度低的以及除干部、知识分子以外的人有更大的概率打过妻子。另有资料显示,施暴者呈现“四多”的特点,即丈夫虐妻多,30-40岁年龄段多,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多,工人多 • 包二奶问题
• 重婚纳妾、包二奶、姘居等行为正在挑战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包二奶实际上是新形式下重婚纳妾的一种变形形式,实质上是没有合法婚姻的姘居。早在八十年代初期,一些沿海开放地区重婚纳妾,包二奶现在就已出现。到现在,无论是经济发达还是落后地区,上述问题已成为妇女群众投诉的热线,并呈增多之势。根据广东省反映,在有重婚纳妾、包二奶行为甚至更大范围的男性中,存在着以有能力养妾、包二奶为荣的价值取向、不少男性对此耗不隐瞒,甚至炫耀。包二奶的危害
• 严重违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败坏社会风气、冲击一夫一妻法律制度,如在保养二奶现象严重的东莞市,一些人将包二奶当作一种时尚、公开带着二奶会朋友,出入各种社交场合,甚至公开姘居。
• 严重破坏计划生育政策,产生大量的社会隐蔽人口。• 败坏党风,引发官员以权谋钱,造成腐败现象。• 导致家庭恶性案件增多。
第四篇: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圣严师父著
果茂整理 目录
一、谈如何建立美满婚姻 1.婚姻的意义
2.建立佛化家庭的意义 3.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二、佛化婚礼与佛化家庭
三、婚礼不应仅是习俗 1.三宝为佛化家庭的指归 2.伦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3.修行是佛化家庭的提升
四、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 1.净化人间,必定要净化社会
2.净化人间的著力点,是从净化的家庭开始 3.佛化的家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4.家庭的成员都当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 5.佛化家庭的经济生活,应该有三个原则
五、如何看待你家小菩萨------------------谈如何建立美满婚姻
佛教是不赞成结婚的吗?当然不是。不过,佛教的确赞叹出家的功德,那也并不等于反对在家人结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会都该出家。其实,唐宋时代,在家的佛教非常兴盛,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的文字记载、图画、或雕刻中,看到许多关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后,佛教渐渐隐遁山林,与人世间渐渐疏远,因而造成一般人认为佛教是仅属于出家人的错误观念。很多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子女亲近道场、亲近法师,就会很担心他们出家。事实上并不尽然!你们就经常亲近寺院,却没有因此而准备出家。出家不是消极地逃避,仅有极少数人适合出家、出得了家。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经》、《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长阿含十六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捐耗。」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诸位菩萨很幸运,能够参加我们第一届的佛化婚礼。今天请诸位来上课,就是从佛教徒的立场、从将来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场来认识婚姻。
一、婚姻的意义
婚姻本身是责任和义务的肯定与承担。通常一般人在结婚之前,认为自己还没有结婚,可以什么都不管,不但没有想到如何让父母颐养晚年,其至还一直接受父母呵护照顾;可是,结婚之后因为有了家室,同时因为孩子的诞生,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而产生家庭的责任感。所以结婚和没结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责任的肯定与开始。
有人说「婚姻是练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现代年轻人认为,反正结了婚还可以离婚,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不结婚不是很自由吗?这是不负责任、过份浪漫而不务实的态度。如果结婚的时候就准备离婚,还结什么婚!结了婚还要求绝对充分的放肆,还结什么婚!结婚是一份责任,岂能儿戏?请诸位菩萨一定要肯定:婚姻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人生绝佳的历练。
现今社会问题最多的,莫过于金钱及男女色。印度因为天气炎热,一般人都很早熟,女孩子十二、三岁就能结婚,甚至更早。气候炎热加上居住空间小,所以一般人多半在树下或门前露天而眠,因此男女之间的性行为比较混乱。释尊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而规定在家居士一是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由此可见佛教对婚姻的重视,及夫妇彼此之间要互守信诺、互守贞操等观念的强调。可是,中国自五四新思想的学者们提倡「守贞操是吃人的礼教」,及毛泽东主张「破四旧」及「一杯水」,因此把中国弄得家庭不像家庭,夫妻不像夫妻,所以今日的中国大陆,也在注意正常的婚姻关系了。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为邪淫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种罪业是很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逢场作戏没有关系,假戏真演,终会导致婚姻破裂;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男人在外面宿娼嫖妓,可能感染花柳病、梅毒、爱滋病的病毒,而带回家传染给太太,贻祸给后代。就心理层面而言,不论男女,一个人有了外遇,便会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著出现,问题不断衍生,造成社会的不安,这个责任实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忽视的!
结婚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人际关系因之扩大而改变。面对人生的新境界,更应秉持慈悲的精神,来对待、照顾另一半的亲人,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时也应以智慧来处理自己的公私事务,以理性来迎接儿女的出生,给予适当的教育。这是在婚姻过程中,应该学习负起的责任与义务。
二、建立佛化家庭的意义
(1)以宗教信仰来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宗教信仰是非重要的,这次法鼓山农禅寺举办的联合婚礼,我们准备赠送每一对新人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是特别请艺术家设计雕塑后制成的白瓷观音像,希望你们不论居家空间的大小,都能虔诚供奉此尊观音菩萨。从此这不仅是你的家,也是你们共同修行的道场。
供奉观世音菩萨有二种意义,一是学习、模仿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如果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慈悲,夫妻还会吵架吗?还会打小孩吗?还会弃父母于不顾吗?还会对朋友不忠诚吗?不会的!第二种意义是,菩萨的确是有感应,当在有困难、有麻烦时,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同时祈求佛菩萨给予力量和信心,让你们在平顺中共渡一生。夫妻双方由于同床异梦、意见不合是正常的。要在观世音菩萨的保佑下,互相的调和,彼此包容。
有的人结了婚以后,夫妻吵架,就来找我,我的方法,通常是谁来就骂谁,「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因为吵架是两张嘴巴之间的事,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吵,一会儿就吵不下去了,有了这种认知,就算对方不改变,家庭也不致于破裂。结婚仪式的本身很简单,但在婚后的未来,则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彼此一定要以宗教的信仰为依归,有了共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一定会美满、幸福。(2)以家庭的净化,提升人品、净化人间
净化人间要从净化家庭开始,也就是要从建立佛化家庭开始。以佛菩萨的慈悲、及智慧,为我们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净化家庭,进而影响周遭的亲人、朋友,再扩及社会,达成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三、如何建立佛家庭(1)建立婚姻的共识
建立佛法家庭,是希望从你们两个人结婚时开始,就是一个佛教家庭。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须要建立婚姻的共识,那便是彼此关怀、彼此尊敬、彼此体谅、彼此礼让、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才像是互为同修的菩萨,互为善友,互相提携的佛化婚姻。
如果遇到你的另一半陷于情绪的低潮,现出消极、无奈、孤单寂寞、惊恐失望的时候,你应该鼓励他(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我们再好好努力,千万不要灰心!我会陪著你共同度过难关,而且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你的照顾!」这就是互相关怀。
释尊教导我们,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来的佛。所以要尊敬对方,即使对方不尊敬你,甚至虐待你,也要认为这是助你成长的逆增上缘。这不是教你逆来顺受,而是在无法避免的情况已经发生的时候,就要学习接受事实,并且由衷地感谢一切助你成长的各种因缘。「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如果对方一时无法改变,一定要调整自己,时时以尊敬、尊重的态度,来与对方相处,视其为未来佛、现在的菩萨。互敬、互重,此种方式,对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家庭问题的发生,是来自夫妇双方不能相互礼让。曾经有一位男居士在禅七期间痛哭流涕,他告诉我说:「一味嫌弃太太,是我这一生最大的罪恶,出禅堂后,我一定跪在太太面前,好好地向她赔罪、忏悔,并由衷地谢谢她多年来的包容。」禅七结束后的第二天,便见他的太太跑来告诉我:「感谢师父!本来我先生已经准备和我离婚,如今,我捡回了先生。谢谢师父。!」这是很不容易的。夫妇之间一定要互相礼让,尤其是先生对太太忏悔,因为一般而言,使得先生向太太赔罪是比较难的。(2)怀胎之教育
结婚后,有不要孩子的权利,如果仅为自私,便是不负责任的想法,也是拒绝成长的观念;如果不自量力拚命生孩子,也是自害害人的事。有了孩子,才会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生养儿女是多么的不容易!从怀孕到生产,从生产到小孩上学、结婚、成家,成家之后,还要帮他立业,牵肠挂肚,万般呵护。没有孩子,不会知道为人父母的责任,也很难知道为人父母的辛苦。但现代的社会,不论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结婚之后,非但忽略了双亲的奉养,还因忙著事业,而把小孩小给父母去「含饴弄孙」当褓母,这是颠倒了。
佛教非常重视胎教,大藏经中有关胎教的,至少有三部:
一、《菩萨处胎经》,二、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三、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孕妇怀胎的时候,要作如此想:这是菩萨来入胎,怀的是一尊小菩萨。千万不要认为:「生孩子嘛!把小鬼生出来就好了」,如果你认为那是小鬼,他真的会变成小鬼;如果你视他为菩萨,他会是个菩萨。心的念头是非常重要的。怀孕时,心中常念观音菩萨,多看观音菩萨像,经常观想菩萨慈祥的面容,对胎儿很有用;我们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想要生气的时候,就赶快念观念观音菩萨。怀胎时,不可以暴饮暴食、生活不正常。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情及心理现象,都会对胎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丈夫们可能认为始教仅是母亲妊娠中的事,跟做父亲的没有关系,其实你的身心状态会影响到你的太太,也就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3)小菩萨的培育
当小菩萨会爬行时,就要开始教他拜佛;在还未识字之前,可以让他看佛教故事的儿童图画,例如佛陀、观音、佛在《本生故事》种种类似童话的传说,救度众生的感人事迹,培养孩子们慈悲对待一切众生的情怀。许多父母都主张父母不要对孩子灌输宗教信仰,让他们长大后自己选择需不需要宗教信仰。这种观念绝对是错误的,这等于说,小孩子还不懂事,不要教育他们什么是危险和安全的情况,等他们长大了让他们自己选择需要不需要避免危险确保安全。这那算是爱护孩子及尊重孩子呢?所以佛教的信仰,应该从很小的时候,就得开始打基础立印象,更何况母亲怀胎时,就已经在念观音菩萨圣号,其实他在胎里就是佛教徒了,为什么还要等他长大再让他自己决定信佛不信佛?在宗教信仰方面,父母宜多给小孩一点时间,小孩才能健康地长大,心理上才不会古怪。
(4)夫妇的生活
「原谅对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有一对皈依弟子,结婚四年后,有一天来跟我说,他们要离婚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丈夫说:「性格不合,生活方式不一样。我这个太太,吃苹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丝,还常常把擦桌子的抹布拿来擦碗筷」太太也说:「我先生每天晚上睡觉前不漱口也不洗脚的,上臭下臭,我觉得跟死尸睡在一起,我还能睡得著觉吗?」这可有趣了,吃苹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丝,不漱口,不洗脚,都变成了离婚的理由。夫妻之间原本就不会有什么大事,但是最讨厌的就是这些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的小事,因为天天都为了这些细故争吵,就变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事虽然小,日子过得蛮不舒服,结果就可能闹离婚了。其实夫妇的共同生活,必须练习著包容对方,能改就改,不能改也是小问题,只要太太不红杏出墙,先生不拈花惹草,其他都是小事,怎么样也不应越闹越严重,乃至要离婚的程度,否则便证明你对婚姻的诚意不够,认识不清,必须好好反省,绝不能轻言离婚。
还有,要谅解对方,不要怀疑对方;夫妻之间要互信、互爱,不能猜疑,就算先生在外面真的有一点事情,你也要相信他,久了他会觉得惭愧:「太太这么相信我,对我这么好,我竟对太太不忠实,实在太不像话了。」夫妻双方彼此要绝对信任,而互信是从谅解、宽恕中来的。做为一个佛教徒,你要相信对方,相信他绝对会守五戒中的不邪淫戒,相信他会念观世音菩萨,学习著关怀对方、原谅对方,婚姻必定会美满。(1994年9月26日晚7时至8时30分为法鼓山农禅寺举办第一届联合婚礼前召集22对准新人上课时讲词)------------------佛化婚礼与佛化家庭
法鼓山的理念是为了「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可是,想要提升人的品质,一定要站在人的立场,以人的身分,完成人的高尚品格,然后就能「人成即佛成」了。当人都成佛时,人所处的环境就是净土。同时,在其他的人都还是凡夫的时候,只要个人内心净化、生活净化、品格提升,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建设人间净土的人,也能享受、体会人间净土,这是自己来建设净土,并且将净土分享给别人。
一、婚礼不应仅是习俗
人的出生是由于父母的结婚,父母的结婚就是建设佛化家庭的基础。
人类的社会是依靠人与人的结合,互相的支援关怀,彼此呼应照顾,共同合作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和谐安祥的社会;而其中的成员,就是以男性与女性的家庭,为组成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单元。如果在一个社会体的结构中,男女之间没有夫妇的分际,也没有家庭的伦理,一定会制造出许多的乱源。所以,世间不论任何的宗教和哲学,乃至于现代的社会学者,都主张要有正常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既能维系人类社会的和谐,也可促成人类子孙的绵延。
男女的结合是人生的大事。结婚的仪式是证明一对男女已经成长成熟,必须负起做为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也是建立另一代人伦关系的开始。从两个单独的个人而成为一对夫妇,他们彼此之间必须共同遵守信诺、责任、义务。所以一个人在结婚之前和结婚之后,对于人生的体验和责任的承担,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结婚的行为,成为风俗和习惯之后,男女结婚,举行婚礼,便形同演戏。目的只是在向亲友宣告,或者是为了取得法律上的认可;在忙碌、□张、应酬,不但自己花钱,也让亲友花钱之外,并不能为一对新人在观念和心理上产上神圣、庄严、负责的教育功能。因此,凡是有儿女结婚,父母都很劳累,也让亲友破费,造成一种浪费而无益的礼俗;在结婚之后也不能保障这对新人能够互爱互敬,白首偕老,这是非常可惜的事。二、三宝为佛化家庭的指归
佛教徒可分为出家和在家的两大类,而以出家修道的人为僧,在家学佛的人为俗。出家是非常神圣、非常庄严的选择,但只有少数人有此福德因德,绝对多数的佛教徒都是在家人。不过,佛教徒的在家人和一般的在家人,也有所不同。在家的佛教徒必须依靠佛、法、僧三宝为人生方向的诣归;也应该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乃至不饮酒等的五戒。实际上这也是做为一个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纵然无法将五戒持得清净,至少在结婚典礼时应该要知道学著遵守五戒,特别是不邪淫戒,那是终身非守不可的。
在佛化婚礼中,一定会劝勉新婚男女,要互相尊敬、互相礼让、互相关怀、互相谅解。要将夫妇中的另一半视为共同修行菩萨道的伴侣,所以佛教徒称呼自己的配偶为「同修」,或彼此互称「我家师兄」和「我家师姊」。有了孩子就将他们当成是助道的「我家小菩萨」。对于公公、婆婆和岳父母,就将他们当做成就自己修学菩萨道的「我家老菩萨」。如果能透过此种认识,彼此相待,则在遇到种种的家庭问题时,自然会运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来化解。所以我要说:净化人间始于佛化的家庭,建设佛化家庭始于举行佛化的婚礼,而佛化的婚礼就是为了提升人的品质。
在佛化婚礼中遵守素食,禁忌荤酒,不在婚礼中大摆宴席,也不大事喧闹,更不让亲友有致送厚礼的额外负担,由法师以三宝来为新人祝福,就是婚礼中最高的礼物,也是对于新人终身受用不尽的最佳礼物。
我们举办佛化的联合婚礼,更能符合环保节约的精神,而且使得参加婚礼的男女新人,在隆重、庄严、祥和、喜悦的气氛中,感受到婚姻是一桩神圣的责任和崇高的义务。也能让新人的父母亲友们,在佛化婚礼的参与过程中,分享到新人的喜悦和幸福。更能让新人感受到被欣赏、赞美、勉励的幸福。所以,佛化的联合婚礼,具有净化人心、净化家庭与净化社会的多重功能。
三、伦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结婚之后的男女居士,必须要对婚姻关系的维护负起责任;要尊重并体会到对方是另外的一个独立人格,不要以自己的兴趣、个性、尺寸来要求对方;无论在任何情境之下,不可怀疑、批评、指责对方;发现冲突和矛盾,暂时不要处理,等待双方心平气和时,再解释、沟通,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和谅解。同时,在任何时候,你又是配偶的一部份,所以切勿单独处理家庭中共同的财产、物品、生活方式,尤其于管教子女等的问题,必须取得配偶的同意理解。若出远门或已出远门,必须让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你往何处,你在何处,是否平安、健康;要随时而适当的关心对方的身心状态和生活情况。
婚后至少要负起三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第一是夫妇俩人自己的家庭,第二是公婆的家庭,第三是岳父母的家庭。不能因为自己娶妻或嫁人,就忽略了年长的父母及原来的老家。同时也要关怀自己的兄弟姊妹亲属的家庭的婚丧喜庆。否则会让年老的父母不安,也让亲戚朋友批评。不要期待父母亲友的援助,却要时时刻刻想到父母亲友是否须要关怀。最忌讳的是让父母说:「娶了媳妇,丢了儿子。」也不要让岳父母说:「嫁出去的女儿,等于泼出去的水」。否则的话,一定是真的不孝了。
四、修行是佛化家庭的提升
一旦生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应欢喜欢迎,悉心扶养,教育成人。夫妻不是怨家,子女也不是讨债鬼,子女是来帮助你成长,来促成你履行父母的义务,所以是你的小菩萨;要对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要因才施教,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照顾。不可将子女当成自己的财产来支配;更不可将子女视为自己的替身来指望。尤其不可有养儿防老,期求反哺及回馈的心。虽然当教导儿女知道孝顺父母,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场,则但尽责任,不求回报,都是最健康的心态。
现代人的家庭,多半只有未成年的儿女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成年,不论是否结婚,为了求学、就业,绝大多数会离开父母而过他们独立的生活。所以,当儿女快成年前,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到那时候,夫妇俩已是中年或步入老年,正好可以利用照顾子女的心情和时间,去关怀社会大众的福利,以义工的方式来奉献自己。最好是参加宗教团体的活动,一方面可精进修学佛法,同时也将对于子女的一分执著,转化为对大众的关怀和慈悲。所以在印度,人生可分为四个时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晚年期。少年及青年期是过家庭生活,求学和求业;中年及晚年期是过社会的生活和宗教的生活。
就佛教而言,婚后除了遵守三皈、五戒,更可以利用假期或假日,参加定期的修行,学习著过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的修道生活。比如:到寺院参加佛
七、禅七或受持八关斋戒,虽然如此,但自己依然过著有夫有妻的在家形态的生活,那确实是夫唱妇随、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不是彼此的纠缠,而是互相的提携,做一个愉快、自在、使自己满意、也让他人敬仰的在家居士。
(刊于1994年10月15日人生134期)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
我今天是根据复兴宗教的基本立场,同时探讨宗教界对于家庭问题及家庭建立的重视,而提出如下的几点浅见,向各位先进请教。
站在宗教的立场,对于现代的家庭,应作怎样的努力和怎么样的宣导才好。我们的宗教一向被认为是消极的、是厌世的、是逃避现实的,好像是说信了宗教的人,就是属于脱离人世的。很多人都认为我们佛教是出世的,其实我们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服务。
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可以分做五点来讨论:
一、净化人间,必定要净化社会:
净化人间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净化社会,净化社会的目的是净化我们的世界。我们希望把对于佛教所说的净土,能够在人间建立起来。
二、净化人间的著力点,是从净化的家庭开始:
净化的家庭要从净化的婚姻开始。在过去的人都认为学佛的人,大概都应该出家,真正学佛的人都应该没有家庭。其实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就分有僧俗四众不同的佛教徒。只有少数的人,出家修梵行,绝对多数的佛弟子,都是在家人,而对于家庭的组成,就一定是从男女结合的婚姻开始,所以我们在近世以来,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礼,我们法鼓山便于今年推动佛化的联合婚礼。我们也编成好一本小书,叫做「佛化家庭手册」。
三、佛化的家庭必须具备三个修件:(1)孝敬父母如同礼敬供养三世的诸佛:
佛教徒称呼父母为「老菩萨」,对于已婚的男女而言,各有两家的父母。男女有父母及岳父母,应当平等敬养;女的有父母及公公婆婆,必须两者兼顾。
(2)夫妻之间是同修净业的菩萨伴侣:
我们中国人说夫妇应相敬如宾,但是在佛教徒来讲,夫妻之间彼此互称同修,互以「我家师兄」和「我家师姊」相呼应,把彼此当做共建幸福的善知识来看,所以应该相敬、相让、互助、互谅、互相的关怀。(3)对于子女要像母鸡来带小鸡那样的呵护备至:
我们中国人所说「养儿防老」这个观念,佛教徒并不赞成。佛教对子女的爱护和教养,目的不是为了防老,乃是为了尽责,因为人的福报与业报,各有因果、各有因缘。父母宜教导儿女孝敬父母的伦常观念,但不宜指望儿女一定要奉养父母,否则便会因指望而变成失望之时,衍生出无穷的的烦恼。
四、家庭的成员都当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
现代人在婚后的生活,应该对于三个家庭,负起关怀的责任:
1.就是在婚后由男女两人组成的小家庭,是夫妇两人自己的家庭。
2.是对父母的家庭,那要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
3.是对于岳父岳母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庭。
婚后的男女,都应负起要作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生育没有子女,虽然不一定有问题,但就不太像是一个标准的家庭了。作父母的应该有三个条件:
1.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则在怀孕之前,夫妇俩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如果夫妇俩人没有平衡的身心、没有健康的身心,对于怀孕后的孩子是很有问题的。
2.在太太怀孕后,佛教徒非常重视胎教,所以孕妇和她的丈夫更应该经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身心的健康,否则的话,胎教就有问题。曾有一位男士说:「丈夫大概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其实丈夫如果对妻子发脾气,便会影响妊娠的太太,如果正在怀孕中的母亲受了丈夫的影响,还要她身心平安,可能就大有问题了。所以夫妻两人应该共同担起胎教的责任来,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后,一直到子女成年为止,做父母的人,必须为了儿女的教养,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的健康状态。
因此,佛教徒也特别重视对子女的管教,做父母除了要平衡和健康的身心之外,应该要以身教、言教来陪著子女一同成长。因此佛教徒把子女称为「小菩萨」,自己是一个众生,所以当以迎接菩萨的心态,欢迎子女出生,他们是来成就自己修行的人,是来成就自己修成菩萨道的人,所以称他为小菩萨,所以要跟小菩萨一起成长。
五、佛化家庭的经济生活,应该有三个原则:
(一)赚钱的方法
应该用正当的方法,用自己的体力、技能、智能、资本、智慧来谋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尽量避免同时跟在家佛教徒遵守五戒的条件相违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从事于杀生、偷盗、赌博、邪淫、妄语,乃至于买酒卖酒等行业。
(二)用钱的方向
经济的收入应该要量入为出,不做守财奴,只知赚钱而不用钱。而用钱当分成四个方向:1.家庭的生活。2.营利的资本。3.留作资产。4.储蓄生息。
(三)财产的分配
除了家庭储蓄的经营所需之外,财产应该分三种用途:1.要孝养父母。2.要济帮助亲戚朋友。3.要布施贫穷供养三宝,做宗教及慈善事业。
在现代社会中佛教化的家庭,应当要有宗教的生活,宗教生活在佛教来讲,有三项准则: 1.由佛教化的结婚礼开始。
2.要用佛教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来教育子女。
3.应该要有居家的功课,每天要有定时定数的修持恒课。
这是作为一个佛教化的家庭的一些概念,以上敬请各位宗教界的先进各位教授学者指教。
(1993年9月30日讲于辅仁大学主办「家庭研讨会」的「宗教观对谈」会,另外尚有罗光、李夫懋等。本文为内政部社会公司的「社区发展季刊」转载)
如何看待你家小菩萨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础,家庭成员关系的和乐、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升个人品质,进而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
不过,这几年台湾的社会转型快速,每个人在日常的食衣住行中,时时都要面对多元、混乱的社会价值观,而在这些大变动的社会环境下,家庭制度、子女的教育问题、亲子关系,也一直都在变迁中。在家庭亲职教育上,如何的落实、运用,本刊(人生)特别就此问题访问圣严法师。
问:一般世俗不了解佛教的人,大都认为佛教是排斥家庭生活的,请问佛教对于家庭的观念,究竟是采取什么样的一个态度? 圣严法师(以下简称师):
其实佛教的教化对象就是以出家人及在家人为主的,在家人则一定有家庭,夫妇结合,生养儿女,这就是家庭的基本结构,所以佛教不可能是排斥家庭生活的。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当然是属于夫妻双方面的,但以佛法的角度而言,我们重视的是自己是否尽责任、尽义务,而不是去要求对方,计较谁该尽更大的责任。其实,只要夫妇两人都能真诚的照顾对方、关怀对方,对方一定也会有所回应的。如果夫妇两人都是佛教徒,并且都能以佛法相互扶持,这当然是最理想的家庭。
此外,夫妇两人在小孩来临前,应该要有相当的心理准备,要为即将到来的儿女,准备好最和谐的环境,这是一个佛化家庭的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一、佛化家庭的基础和积极性
问:佛化家庭于现今的社会中,有何积极性的意义?
师:许多人共同生活的环境就是社会,因此而有各有种的社会型态,其中包罗万象。家庭是社会中的一个小单元,所谓的佛化家庭,基本上不可能离开这社会所提供的种种环境;我个人认为,佛化家庭于社会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以智慧照顾自己,以慈悲关怀家人」。
家庭也是社会的构成要素,如果大家都能使自己的家庭受到完善的照顾,能对自己的家庭尽责,这就算是照顾了社会,对社会尽了最基本的责任。而这必定也会影响周遭的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至于其影响力的大小,则端看各人「智慧」和「慈悲」的程度了。但是,我相信一个佛化家庭,至少能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带来一些祥和的作用,甚至对于提升人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功能。
问:在佛化家庭中,父母的亲职教育必须要注意那些重点?
师:就佛教而言,胎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的亲职教育应从胎教开始。
母亲怀孕以后,就要使自己的孩子在胎里像是处于乐园一般,是一个非常愉快的环境。虽然胎儿当时仍未具有五官,意识也还迷迷糊糊什么都不知道,但是父母这时的心情,和这胎儿以后长成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母亲在怀胎期间要经常顾虑到肚子里有孩子,态度要保持温和、理性,心境要保持安祥、平和。此时,丈夫也要认为太太肚子所住的是一位小菩萨,对太太也要像是在款待贵宾一样,呵护备至。有了丈夫的体谅照顾,太太自然也能保持有平静、温和的心情,这样的孩子出生成长以后,就比较会理性、独立、富有责任和慈悲。
凡是怀孕的女信徒来见我,我都会劝她们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使心里常生欢喜而法喜充满。我也告诉她们,绝对不能生气,否则对不起胎里小菩萨。
此外,父母对于子女的观念,千万不可以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财产看待,不要把他们当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份看待,更不要把他们当作是自己荣誉得失的一部份看待。孩子是一个独立体,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把他们当作是一个远道来访的亲人,也是一位菩萨。他们来到这世界,参与家庭,是这个家庭的一员,虽然他现在还小,但他们也有他们的世界和他们的人格尊严。以后,更有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福报和业报。用这种想法来看待孩子,就不会寄望孩子一定要成龙成凤、恨铁不成钢等等的情形了。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应该要了解。不过,父母的照顾教养,是孩子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戾点。
二、提升人品的重要依据
问:如果家中有身心障碍的小孩子,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师:如果家中有身心特别的小孩,父母确实会比较费心,但如果能想著:
这是作父母的本身因为在过去世中作了恶业,所以现世要受折磨、受罪报,却连累著也让小孩子于现今受折磨,这是我们对不起小孩子,因此,更应该将小孩子当成佛菩萨看。能作如此想,慈悲心就会生起,就会更愿意照顾他。
如果相反的,总是想:哎呀!家里来个讨债鬼,我又没有作什么坏事,为什么要我受这种报应呢?再想到,小鬼来了以后,弄得全家都不安,恨他恨得不得了。这样子全家人还会快乐吗?然而这对小孩子是不公平的,对自己来说是没有良心,家中会有这种结果,也有大人的疏失,以及前世的业感!所以家中若有这种情形,就更要加倍地照顾小孩子。
农禅寺的信徒中,也有这类的状况,他们听了我的话,心境转了,家中的小菩萨也变乖了。
问: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父母应该如何来看待或处理?
师:儿童的偏差行为,其形成的因素有很多种可能,父母亲应该要以尊重孩子的态度来处理,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比如说,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功课差,父母先不要认定孩子不聪明或不听话,这可能是老师方面出了问题,也可能是同学方面的困扰,交游方面出了问题,当然更可能是由于父母本身的问题。如果这时的处理不当,子女更非常可能产生反抗叛逆的心理,再加上环境风气的感染,于是心情低落,迟起晚睡,不肯读书,逃学、变坏,这些情形便很容易发生。
所以,尊重孩子并尽到照顾、劝勉、安慰、关怀的责任,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观念。有些父母喜欢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缩影:我现在如此,你也应该要如此;甚至盼望孩子做一些连自己都不曾做到的事,这就太过份了。我相信,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以后孩子出了社会,也不会尊重别人。相反的,如果父母非常尊重这个孩子,把孩子当作是现在的菩萨是未来的佛,这孩子一定会成为社会正常有用的人。
问:小孩子说谎是父母最常碰到的事情,而妄语是佛教的五戒之一,这种情况,父母又该如何来处理?
师:小孩子说谎是正常事,那个小孩子不说谎呢?我小时候也会说谎。必须明白孩子是以何种心态说谎,一般小孩子说的谎都不是太严重的事,尤其是小孩子为了自尊而撒的谎,此时的大人最好装作不知道,不要拆穿小孩子的谎言;如果谎言是对他人或他自己有了比较严重的妨害,那就必须好好和他沟通,让他知道说谎的后果严重。最好是告诉他一些较容易理解的故事譬喻,如放羊的孩子几次说谎呼叫:「狼来了」,结果真的遇到狼来之时,便无人来救了。倒楣的人,就是说谎的人。另外,也可以让他设想一下:现在他欺骗别人,让人家蒙受损失而痛苦,如果换个立场自己受人骗,愿意接受吗?这需要父母付出耐心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能够了解。
三、适时适当的关心和尊重
至于小孩子的任性问题,同样的,父母不应该以大人的标准来看待小孩子,健康的小孩子,调皮捣乱是正常的,小孩子活蹦乱跳,并不代表就是任性。所谓的任性是不听话,你说东,他偏说西,他一定要跟你背道而驰,而又根本没有道理。这时,父母还是要很有耐性的去了解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然后予以抚慰疏导。
但是,有时候小孩子任性的原因却是来自父母的溺爱或不关心,这种情况,事实上是比小孩子自己发生的问题还来得大,相信唯有在被父母关心和尊重的情形下,才能使孩子拥有非常良好的亲子感情。
同时,即使再忙也要拨出时间给孩子。若外出参加社交应酬,应将小孩子交待给褓母,或是送到邻居、亲戚家,不要让小孩子没人照顾而流浪到街头,像可怜的流浪动物一样,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也不知道父母在做什么,当然就会自己去闯天下,耍小无赖、抽烟、打架等,慢慢地就变成了不良少年。
对于这点,佛教也有妥善的服务和照顾,譬如农禅寺及东初禅寺均设有儿童班,很受小菩萨欢迎。在西方,每个社区有互助组织,父母出门采轮流方式代为照顾小孩。孩子与孩子之间玩得非常开心,而且有大人看著玩游戏、讲故事,父母当然更可以放心的外出。这是很好的风气,我非常希望国内能打开这种风气。农禅寺设立的儿童班,就是做著抛砖引玉的工作,希望台湾的寺院都可以为信众作这方面的服务,带小孩子们唱唱佛曲、佛号,让他们多听听佛教的故事。
此外,农禅寺也将积极筹备儿童学佛营,希望能提供更多的服务,让法鼓山的会员,能更落实的构成一个一个的佛化家庭。以往,都只是父母来接受法鼓山的佛法,参与法鼓山所推动的一切理念。但是,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小孩时,却不知道要如何做。大人的理念,小孩子可能不容易懂,所以,为了法鼓山诸位会员的佛化家庭能更容易建立,我们计划请这些小菩萨们到山上住几天,让他们能够在佛法慈悲的熏习下,去爱父母家人,爱同学,乃至爱一切的众生。如此,法鼓山「提升人品」理念才可能扎根。
(1983年5月15日原载人生月刊117期陈□至采访)
返回主页
返回目录
第五篇:婚姻与家庭的论文
对婚姻与家庭的认识
社会学说,婚姻家庭与性是人类最初级的生活圈,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中介。从个人活动的角度看,家庭是一个实体单位(家),从社会运行的角度看,它是一种社会设置(户)。抛却物质的需求不考虑,人最大的精神需求来自两方面,一是自身价值的实现或说得到认同,这主要表现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另一个就是情感上的依托和归属,这种情感的依托和归属就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爱情只是家庭的一个相关物,有时它在家庭中的主导力量可能微乎其微。一个成年人,未婚且没有男(女)朋友,或是选择独身生活的人,他们的情感一定会经常的失落和迷失,这是事业上再大的成就也无法代替的。家在某种含义上可能就是一盏黑夜仍为你守侯的灯,孩子一声稚嫩的呼叫(爸爸或妈妈),爱人一句不经意的叮嘱,或是一家人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一个让你逃避烦琐的礼仪和人情世故的地方,一个安抚你伤痛,给你信心和勇气的地方,一个受伤时让你最先想到的地方。很难想象,如果下班后没有一个家为你守侯,你怎能保持上班时的精力充沛?如果没有一个家为你支撑,你怎么会有不断进取的雄心和壮志?所以大部分人都要成“家”,所以潘美辰会唱“我想有个家”,而且那么多人也跟着她一遍一遍地唱。这个“家”指的是社会学中的核心家庭,即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在“家”里,多半是已经进入平静期的爱情,不会有太多爱的激情和波澜,而是都化作了涓涓细流。在爱情萌发期和激情期显得特别重要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的体貌在这时就变的无足轻重了。品质、性格的重要性上升到了首位(离婚只听说性格不合的居多,倒是没听说过嫌对方丑陋的)而且年龄、生活方式、性别、经济生活都和爱情一样成为影响家庭和谐与完美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家庭的实质。是婚姻使爱情与家庭扭结为一体。爱情的终极阶段是婚姻,婚姻又是家庭的起点和基础。婚姻是什么呢?从实体单位的角度讲,婚姻就是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从社会设置的角度讲,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如果不离婚,就是生死契)它首先强调是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婚姻法》是其法律保障,结婚证书是其书面合同)婚姻,一般来说有爱情垫底,有性维系,有家庭相伴,有舆论道德约束,有法律维护。
以下就是我查阅到关于婚姻与家庭的资料。
“婚姻”一词早在《诗经》里便已出现,意指嫁娶,代表了夫妻双方,在商朝也出现了“家”的概念。我国的先民经历了群婚到对偶婚的阶段,经历了无家到有家的过
程。从原初的掠夺婚、买卖婚到一夫一妻多妾制,逐步完善了婚姻制度与家庭关系。在中国,“婚姻”一词虽然出现在嫁娶事实发生之后,但我们在周代的《诗经》里,已经能见到“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小雅·我行其野》)这样的说法,这儿的“昏姻”,指的就是嫁娶。另外,婚姻二字还分别代表了夫与妻,或者指姻亲的双方。“家庭”一词,则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方才出现,不过,与“家庭”同义的“家”这个字,却也和“昏”、“因”(“婚”、“姻”的本字)一样,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就能见到了。后来,春秋末期思想家墨子说:“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其含意也是非常清楚的。
我们现在一般把男女两性的结合,而且这种结合还形成了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夫妻关系称为婚姻。把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间的共同生活单位称为家庭。家庭与婚姻有密切联系,婚姻是产生家庭的前提,家庭是缔结婚姻的结果,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家庭是一种满足某种功能的结构.有人宣称家庭是一种普遍性的制度,他们认为家庭之所以被发现存在于每一个人类社会之中是因为它履行着某一项维系社会生活的基本功能,如繁衍后代,组织生产和生活、抚育和教育子女等。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家庭的基础是两性的结合,被一定的社会制度所确认,成为婚姻关系。连接家庭成员的纽带一般是婚姻和血缘,血缘关系既是自然关系也是社会关系。家庭是婚姻关系的产物,血缘关系从婚姻关系而来,对家庭的存在与维系起着加固的作用。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人类生活的组织形式,家庭并不是从来就有、一成不变的,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中最具普遍性的一种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家庭的职能、性质、形式和结构都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反之,又对一定生产方式的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形式。在远古时期,人类不知婚姻为何事,家庭为何物,有过漫长的混沌杂居阶段。原始社会早期阶段的人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在这数以百万年计的漫长时期内,任何意义上的婚姻家庭制度都不存在,人们过着毫无限制的、杂乱的性关系生活。
这些帮助了我更全面的认识了婚姻与家庭,加上老师精彩的讲课,对于婚姻与家庭我有了更深的认识。
婚姻与爱情,这是一个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无休止的话题。每个人对它都有自己的一套所谓“真理”。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有了婚姻,爱情就死去了。所以有那
么一群人始终宣扬着只谈恋爱不结婚。而在我看来也许有了婚姻爱情真的会死去,然而爱情就是那通往“坟墓”的道路,如果没有到达那“坟墓”,爱情也会死在那通往“坟墓”的道路上,变成连墓碑也没有的荒冢。从爱情到婚姻,这是一个完整的进化过程,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完成的生命的一个过程,可以说婚姻应该是爱情的升华。爱和情是应该分开谈论的,就像爱人和情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没有以婚姻为目标的,那只是情,而非爱。这样的爱情是残废的。
有些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惧怕婚姻,害怕责任,所谓“不想做以后会让双方后悔的事”。可是第一个用双脚直立行走的灵掌类动物是知道会进化成人类才选择从树上搬迁到地上生活的吗?婚姻不是数学题,不会有人明知道答案是错的还要去写,但是在爱情与婚姻里没有人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你看待生活担待生命的态度,天长地久有没有?当然有!为什么大多数人不相信有?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人生旅途中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也就是冥冥中注定的那一个。为什么找不到?茫茫人海,人生如露,要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那一个谈何容易?你或许可以在40岁时找到上天注定的那一个,可是你能等到40岁吗?在20多岁时找不到,却不得不结婚,在三四十岁时找到却不得不放弃。这就是人生的悲哀。
当有人选择结束一段婚姻去追随自己的那个注定的人,也许有人骂她或他的选择是背信弃义,骂他人品低劣,也许有人欣赏他或她的坚持是对的。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是我们都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只能看到事情的一面。曾经有个为了所谓真爱而放弃原有婚姻的人,当我问他是否后悔时,他说:“选择婚姻是对家庭负责,选择真爱是对自己负责。”而这个抛弃了家庭的人,他真的错了吗?只有他自己知道。婚姻与家庭其实是一个意思,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家庭则关系到两家人甚至社会。只不过婚姻比较狭义的指一夫一妻,而家庭则广泛的连带着子女,双方父母甚至一大票的兄弟姐妹叔伯妯娌。家庭是婚姻的必然产物,是一种责任,义务,有结婚的必要就要有接受一个新的大家庭的觉悟。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得不负的责任里,即要为人,那么就永远无法逃脱责任。就像那句话,生活就像强奸,既然不能反抗,那就享受吧。是“反抗”还是“享受”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态度问题。
最后,希望自己以后能在婚姻与家庭这个人生课题上做得更好,俗话说:“嫁人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希望我也能找个好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