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电影汇总
草原少年托雷心怀执拗的快马冠军的梦想,骑着放羊马前往草原深处寻找最传奇的乌亚骑(训练赛马的人)。放羊马巴图一路保护小主人,在最后的比赛中,为小主人的梦想血洒赛场。
长调歌唱家其其格来京发展,她原来当兽医的丈夫巴图只能去一个骑马俱乐部工作,某天俱乐部买进一匹罕见的蒙古马,巴图执意买下,欲放归自然,而与其其格产生冲突,巴图出门突遇车祸。丧夫之痛,让其其格在演出时突然失声。买下那匹蒙古马后,她独自驾车回到草原,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额吉百般劝解,却不能使其其格从悲痛中走出。此时,额吉家的母驼死去,驼羔没有奶吃,已经奄奄一息。为救驼羔,额吉和其其格决定去找一只母驼来作它的妈妈。村长把母驼送给额吉,母驼却不肯喂驼羔奶,额吉唱起长调。歌声中,母驼渐渐放松,驼羔眼看就能吃到奶水了,此时的额吉已经没有了唱歌的力气,其其格接着唱了起来,她惊讶的发现,自己又能唱长调
影《无枪》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卫星频道出品、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北京三鸿门文化联合摄制。该片由张欣执导、主演周波,以纪实手法生动刻画了一名常年工作在西藏牧区,与当地牧民有着深厚感情的老警察的坚守和毅力,不畏牺牲与犯罪分子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将罪犯正法。
该片讲述了贵州毕节卖羊肉串的维吾尔族退伍军人阿里木资助失学儿童的故事。
影片由两个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海南中部的一个黎族村寨。小丹梅是村寨里公认的“百灵鸟”,黎歌唱得好,人也长得漂亮。阿东是丹梅从小青梅竹马的男朋友,两人原本约好一起去广州打工,但就在两人准备出发前的不久,市里的民族歌舞团突然来到村寨里挑选“黎歌”歌手,丹梅面临着爱情和理想的抉择……
楚雄是云南唯一的一个彝族自治州,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彝族人民,自古就有热爱茶花,崇拜茶花的风俗。但伴随着经济大潮的来临,有人把目光投向了极具经济价值的野生茶花。剧情围绕着科学保护还是无序开发,亦即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和撞击展开。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山茶,达木老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顽强地固守着祖先和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身为村委会主任的达木老人的儿子旺甲,则迫切希望通过与投资方远东集团的合作,尽快让乡亲走上富裕之路。达木老人的女儿尔果刚一回国,就被卷入了父亲与哥哥双方之间就保护还是开发野生山茶激烈的冲突之中,且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与远东集团总经理纳苏产生了爱情。就在父亲即将去国外治病的前夕,旺甲迫不及待地启动了茶花开发项目。达木老人获悉后,拒绝出国,回到山上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父亲的辞世和恋人的不辞而别,极大地震憾了旺甲和纳苏,尤其是纳苏,满怀忏悔,辞去总经理一职,搬进深山,接替达木老人看守野生山茶。一年多以后,尔果应邀参加在楚雄举办的第27届国际茶花大会,重返故里,并争取到一笔国际茶花协会基金,用于野生茶花自然变异的研究。纳苏自愿充当尔果的助手,两人最终重归于好。
拉布是一个年近40的彝族汉子,常年的野外生活造就了他黝黑的肤色,饱经风霜的面庞,和一双铁脚板。自从他的阿达被盗猎者杀害后,他放弃了毕摩的职业,成为大山的守护神,成为第一个走山人。拉布又是一个不可亲近的怪人,他的心灵和情感世界只对大山、密林敞开……谁也不知道拉布正饱受眼疾的折磨,一天天失去光明,他必须和时间赛跑,和病魔赛跑,和盗猎者赛跑。
彝族姑娘凤美(张静初)嫁给舞龙高手阿龙(印小天)的当晚,因破坏古老族规令阿龙很没面子,不久,凤美想方设法混进阿龙的舞龙队当起龙头,因积极改革舞龙模式将阿龙颜面扫尽,而凤美当着自己的面与暗恋她的酒吧小老板阿聪(崔哲铭)“眉来眼去”,则将阿龙的坏情绪推到高潮,忍无可忍之下,他按风俗与凤美退婚,此
举
令
他
失
去
舞
龙
队
姑
娘
们的尊
重。
事后,阿龙追悔莫及,为发泄心中郁闷,他于醉酒后跳上屋顶舞起惊人心魄的醉舞龙,众人惊叹不已之际,凤美也重新对他认识。
边防军战士“高雄”(李东宸饰演)在帮助哈尼族村民种植咖啡的时候,由于表现突出被保送上军校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官。成为军官的“高雄”因为忘不了心爱的哈尼族姑娘飘娥,毅然返回村寨找寻飘娥的故事。
年初,云南省哈尼族支系爱尼人聚居的爱尼山宣告解放。躲藏在原始森林中的窝古力匪帮,预感到末日即将来临,企图打出黑森林,与善良的爱尼人和“红汉人”拼个你死我活。联防队长扎格利奉解放军肖排长之命,离别爱妻兰娜和幼子小利戈,到山中客店去接一批枪支弹药,半路上遇到匪徒腊本都,两人展开了一场格斗,武功超群的扎格利生擒了腊本都。他从腊本都的口供中得知了敌人的信号,一个引匪山林,一网打尽的战斗方案产生了。猎手杜巴老爹的孙子果龙,协助扎格利转移枪支,在森林里遇到猛虎,慌忙躲避中又撞上狡猾的土匪多飘。果龙与多飘展开了一场格斗,最后双双倒在河滩上,扎格利暗中跟随土匪乔腊,摸清了窝古力匪帮的虚实。乔腊被窝古力打伤,扎格利背着受重伤的乔腊,闯到土匪庄铁的窝棚前,通知庄铁敲木鼓传窝古力的命令:明晨五更,林边集合。木鼓声回荡在整个大森林中,这鼓声是窝古力匪帮的丧钟,也是爱尼人胜利的角号。扎格利怀着兴奋、喜悦的心情,回到山寨。暮色中,他亲眼看到联防队副队长约墨打昏了前来与村中暗藏匪徒联系的土匪军师皮落。约墨大叔告诉扎格利一切都安排好了,扎格利便放心地踏着月色朝自己家走去。当他快步登上竹梯,正要跨入家门时,突然从暗中飞来一支毒剑,正中他的要害。扎格利强忍着剧痛向闻声而来的妻子兰娜口授了敌人的信号,说完便倒在平台上,为受尼人的幸福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天色朦胧透亮,杜巴老爹与联防队员在龙巴门严阵以待。一名匪徒正欲放火焚烧龙巴门,忽被一支暗箭射中倒地。杜巴老爹抬头望去,见草丛中墨影一闪,杜巴老爹扬手投出标枪,黑影应声倒地。大家这才看清楚,窝古力藏在寨子里的耳目、杀害扎格利的凶手,正是联防队副队长约墨。一声枪响划破林中的寂静。窝古力匪帮听到信号,蠢蠢欲动。但他们还未跨出地盘,便被早已埋伏好的解放军消灭在山谷中。
哈尼族少年阿水生长在风景如画的大山深处,爸爸的烟袋和流水不断的梯田伴随他日复一日。北京来的老师带他们看了一场电影,从此,阿水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爸爸看出了阿水的心思,买了水牛干起来放映员,阿水在一场一场的电影中长大,并为了心中的梦想走出了大山。
第一部傈僳族电影《怒江魂》将把观众带进神秘壮观的怒江两岸,去感受傈僳族的剽悍质朴,聆听傈僳故事的凄凉壮烈……在群峦叠翠的怒江大峡谷两岸,竹楼错落的傈僳山寨依山而建,勤劳勇敢的傈僳人在这里过着恬静祥和的生活。世代相传的祖母绿被傈僳人敬为“母亲石”,而山寨地下的宝石矿藏更令马帮首领托龙和英国商人亨利高垂涎三尺。歹毒的强匪与利欲熏心的奸商一拍即合、拱手为盟。于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在美丽的怒江两岸拉开了帷幕……
在奔腾激越、云缠雾绕的怒江大峡谷,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土匪头子山豹爷带人洗劫了傈僳族人世代居住的地
方
傈
僳
山
寨。
傈僳族头人墨觉长老在嘶杀中死于山豹爷的枪口下后,一枚象征着傈僳族头人权利的米斯牛头印章不翼而飞,值得庆幸的是,墨觉长老刚出生的女儿娜斯雨大难不死。十八年过去了,娜斯雨在临时长老夏帕普的抚育下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大姑娘。按照长老会当年许下的诺言,等到娜斯雨十八岁时就会把傈僳族头人的位置让给她。然而,随着祭神日子的一天天临近,让夏帕普心急如焚的是米斯牛头印章至今还没有任何消息。
就在这时,一个叫李峡谷的年轻马帮仔来到了傈僳山寨。李峡谷是十八前与墨觉长老喝过同心酒的马帮人李南雄的儿子,此行的目的就是来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送还保存了十八年的盒子。虽然,李峡谷到来后,娜斯雨对行侠仗义的他产生了好感,但身份神秘的李峡谷也在傈僳人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为了找回被父亲当年藏在月亮山的米斯牛头印章,李峡谷和娜斯雨一起上路了。然而,这一绝密的消息还是让仙来客栈的伙计阿开听到后告诉了蛰居山林的山豹爷。李峡谷在月亮山洞中找到米斯牛头印章后,山豹爷带人将两人抓进了他的巢穴。经过一场机智、勇敢的较量后,娜斯雨和李峡谷在族人的帮助下不仅夺回了米斯牛头印章,而且还彻底捣毁了山豹爷的老巢。当李峡谷无声的消失在巍巍的群山之中时,娜斯雨已经成长为一个勇敢的傈僳姑娘,并在族人的拥戴下成为了傈僳族的新一任头人……
嘎”是侗
语,意
为
“
歌
师
”。
故事发生在今天黔湘桂三省交界处通道侗族自治县一个叫石岩的侗寨里。黄大诸和杨珍珠是寨子里普通的一家人,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叫黄月姣,放弃在上海1000多元的月薪,回寨子里任侗族大歌代课老师。小儿子叫黄正宇,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呆在家里。黄大诸其实很想让儿子去打工,可儿子说什么都不出去,宁愿每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黄大诸心里
这里是广西,如画的景色,动听的山歌,如诗的风情,虽然只是个壮族的小山寨,但这些足以令许多人向往。落日的余晖洒下来,金灿灿的湖面上,一个远方的客人正乘着水佬的竹排,向这个美丽的山村划过来。撑船的阿牛是水佬的徒弟,每天跟着水佬到河里撑船。船上还有一个人,时尚的穿着,染成金色的头发,都显得和这片风情有些不协调。他叫李翔,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来这里采风收集壮族的民歌素材。小云是水佬的女儿,清秀美丽,正赶着小羊在岸边等着接待这位城里来的客人。山美水美人也美,李翔很快就被这里深深吸引……
《天边的云》旨在积极响应中宣部倡导的文化三下乡的号召,弘扬民族文化,是一部主旋律影片,讲述的是音乐学院高材生李翔在广西壮族的某个小山寨采风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主要表现了桂林市龙胜县的美丽自然风光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剧中唯美的自然风光画面,大段的原生态壮族山歌,丰富多彩的壮族民族表演,以及由锯琴演奏的背景音乐都是影片的主要看点
20世纪初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朝鲜,朝鲜人民在殖民主义的压迫和奴役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当时,曾有为数不少的朝鲜人,因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的统治,流亡到我国的东北定居下来。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又侵占了我国的东北。这时,许多朝鲜人和中国人一同投身到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神圣斗争中去。
我国云南澜沧江流域,居住的拉祜族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他们形成了反抗压迫的坚持强性格。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对待拉祜族人民奸淫烧杀,无所不为。1947年8月15日,拉祜族人民正载歌载舞地欢度节日,国民党匪军突然袭来,忍无可忍的拉祜族青年奋起抵抗,但土枪弓箭怎么能抵...解放初期的云南苗寨,人们翘首盼望着政府的马帮早点来,他们给边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张连长(吴漾 饰)接到指示,要他们保护马帮的安全。匪队长毕根(程之 饰)化装成瑶人混入村寨和小店主李三(梁山 饰)接头,把马帮要来的消息转告匪司令(方伯 饰),匪兵们欲抢劫马帮,被边防军击溃。匪徒们又在策划新的阴谋,一天,哈尼寨收到一张匪徒开列的单子,要他们准备粮食送给过路匪军,区委书记(冯奇 饰)和张连长分析这是敌人声东击西的诡计,真正意图是抢劫货物,边防军和民兵们布下口袋阵等敌上钩。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他们打败了敌人,救出了被俘的蓝蒡(孙景璐 饰)。各村寨边民欢欣鼓舞,感谢政府派来的马帮......1938年,一支由冀中回民马本斋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义勇军成立了。他们积极配合大部队对敌作战、机动、灵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孤儿易卜拉随长辈前往圣地麦加朝圣,途中他们经过北京,易卜拉偶然为“奇珍斋”内的精美玉器所迷,于是他最终放弃朝圣,留在这里跟随主人梁亦清(王诗槐 饰)学习琢玉手艺。在此之后,师徒俩合作为“汇远斋”制作“郑和航海船”。梁亦清三年时光里为这件宝物耗尽心血,最终玉毁人亡。为赔偿损失,更名为韩子奇(王诗槐 饰)的易卜拉在“汇远斋”苦干三年,手艺愈加精湛。回到家中后,她娶师傅的长女君壁为妻,决心重振“奇珍斋”。十年后,韩子奇名贯京城,妻贤子乖。抗日战争爆发,唯恐玉器受损,韩与妻妹冰玉同赴伦敦。浮华乱世,异地他乡,韩与冰玉培养出别样的感情,更育有一女新月。战后回国,他们将如何面 对这
发
生的一
切
……
本片根据霍达同名长篇小说改编。
土家族
比较早的有《天池山血泪》,《沉默的远山》,正在拍摄的有《大水井》,湖南湘西拍摄的《湘西剿匪记》,《血色湘西》,《梯玛之子》
摆手舞、蜡染、哭嫁歌,这些土家族的特有文化将通过一部电影集中传播出去,11月12日,国内首部土家族原生态电影《梯玛之子》在享有“土家织锦之乡”美誉的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开拍。《梯玛之子》以亲情为主线,通过梯玛儿子对父亲的认识逐渐揭露土家梯玛的神秘面纱,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土家人物形象,同时将通过对土家族日常生活的刻画,全面展示土家族丰富的民俗文化。
第二篇:天山电影制片厂少数民族电影题材创作汇报材料
天山电影制片厂少数民族电影题材创作汇报材料
天山电影制片厂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影视制作单位,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在国家广电总局、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民委以及各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天影厂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各项文艺方针,紧紧围绕自治区宣传工作大局,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创作原则,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新疆,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坚持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创作原则,积极尝试影片类型多样化,为不断探索适合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未来发展的道路做出了积极努力。
作品多、精品多,是近几年来天影厂创作生产方面最突出的特点,这也是天影厂党委在对全国电影市场做了全面分析后,结合新疆观众在新形势下对电影的需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所取得的成绩。几年来,天影厂影视创作生产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先后创作了电影《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风雪狼道》、《买买提的2008》、《大河》、《鲜花》等多部电影,其中《库尔班大叔上北京》荣获中宣部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优秀故事片奖”;电影《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荣获中宣部第十届(2003—2006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九届共青团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美丽家园》还获得2006年第十三届大学生电影节“少数民族题材特别奖”;《吐鲁番情歌》获上海2007年“十佳影评人奖”;《买买提的2008》获第十三届大学生电影节“体育题材特别奖”、第九届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受群众欢迎影片”奖,并荣获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提名奖,该片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获“导演处女作奖”提名奖;电影《大河》获2009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十三届)优秀故事片奖、中宣部第十一届(2007---2009)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影《鲜花》在哈萨克斯坦和国阿拉木图市举办的第6届“亚欧大陆”国际电影节上斩获“评委会特别奖”。
应“夏肯之星”2008阿拉木图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邀请,电影《风雪狼道》、《买买提的2008》参赛该电影节,《风雪狼道》荣获“夏肯之星”2008阿拉木图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大奖。这是天山电影制片厂继《美丽家园》后再一次参加由中国、德国、伊朗、乌克兰、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以色列、土耳其、吉尔吉斯斯坦、保加利亚、西班牙、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参加的中亚盛大电影节;《买买提的2008》获第四届越南河内国际影视节电影“一等奖”。这些优秀电影作品打开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 1 电影“走出去”的大门,得到了周边许多国家的热烈欢迎,为宣传新疆、塑造新疆形象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这些电影,党需要,国家需要,人民更加需要!
此外,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拍摄了诸多讴歌改革开放,颂扬民族团结少数民族题材优秀影视剧:其中拍摄了新疆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保卫新生政权,与国民党叛匪进行艰苦卓绝战斗的26集军事题材连续剧《苍茫天山》;拍摄了弘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疆十二木卡姆艺术为原型的22集连续剧《木卡姆往事》以及以数十万拾花大军进新疆,与新疆少数民族同胞齐心协力,团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民汉一家亲”的8集电视连续剧《拾花妹》等。长篇电视剧《苍茫天山》在中央台和地方台多个频道重复播出10余次,创我区长篇电视剧最高收视率;《木卡姆往事》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新疆卫视一套、二套、三套黄金时段播出,受到观众好评,收视率达到3.8;电视剧《拾花妹》以汉、维、哈三种语言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共存、多种文化融合,有着丰富影视资源的地区,应当说在本土题材的创作上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信息、文化等较为闭塞,与内地制作单位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全国526部电影作品,但天山厂近年来都保持在每年2部的生产量,数量偏少。从质量上而言,因制作资金不足,一直实行低成本操作,虽不乏获奖作品,但靠得还是天山厂创作团队长期以来发扬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专业精神和低稿酬制所取得的成果。长此以往,与其它省区制作单位比较,势必影响创作人员的积极性;人才缺乏,很难引进并留住电影专业人才,无法承载我区电影良性发展。鉴于以上因素,我们希望:
一、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一项具体且富于深刻社会、政治意义的精神文化产品,是维护新疆和谐稳定,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重要精神力量和情感依托,为宣传新疆,弘扬我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实是,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缺少重视和具体的扶持,在全国电影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做为新疆的电影工作者,仍旧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不断追求着。我们希望,中央能继续加大对新疆题材电影的扶持力度。按照“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落实中央关于“十二五”期间努力增加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化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中宣部等八部委提出的关于“支持天山电影制片厂每年拍摄4部民汉双语电影”的要求,在一贯解放思想、统筹规划、加快发展、多出精品的原则下,天山厂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草拟了《关于落实“中 2 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十二五”期间有效增加新疆影视文化作品的建议方案》。其中包括每年四部电影(每部1000万)、两部长篇电视剧,一部动漫剧,十集纪录片和一幢8000㎡综合车间,一个摄影棚,一个录音棚的基础设施建设,希望这些政策能尽早得到落实,极大改善我区影视创作环境。
二、积极扶持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市场,进院线
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如此激烈的现状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仅仅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全国电影制片单位在近几年来纷纷转企改革,为的就是更好的参与电影市场竞争,让影片的利润交由市场均衡。但由于天山电影制片厂地处西北边陲,至今仍是事业单位体制,这也恰好说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并真正落到实处。
三、继续加大我区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区电影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性因素,无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酷现实。每年我厂都会选派优秀专业人员前往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深造,但很大程度上选派的都是少数民族,一些汉族职工十分优秀但却无法得到学习机会。我们希望,能够多多提供不限民族、不限专业的学习条件,让更多的优秀年轻人看得到希望,看得到未来,不断为新疆影视创作队伍提供新鲜血液。
新疆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有缺失,必然是中华民族的重大损失,文化缺失的民族必然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综上,新疆电影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继续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社会、文化责任,多出作品,多出人才,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天山电影制片厂 2011年5月16日
第三篇:少数民族
1.满族
门前插柳枝和熄灯祭扫 2.蒙古族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
禁忌: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 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 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
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
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 3.回族
居住特点:小集中、大分散。
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民族禁忌]
“貌俊、性温、洁净”可食,“貌异、性恶、污秽”不食。
主要是禁食一些食物。如奇形怪状、污秽不洁、性情凶恶、行为怪异的飞禽、猛兽及鱼类;日久变质、受污染的食品都属于禁食范围。
在饮食方面,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不吃动物的血。禁止抽烟、喝酒,禁止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忌的东西作比喻(比如不能说某某东西像血一样红)等,甚至在谈话中也忌带“猪”字或同音字; 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
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 主要节日
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不吃猪肉的原因:
1-猪貌丑、怪异,性贪婪、愚笨。世界各民族语言在形容人貌丑、懒散、愚笨等方面都用“猪”字形容
2-猪喜污秽。其生活区域肮脏不堪,食用的饲料也是污秽的,难与食草类动物相比。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猪一旦饿极了,连亲生猪崽也照食不误。一般的动物,即便是小鸟也会与饲养它的人建立某种感情,义犬救主等动物助人的故事广为人知,但猪却有时连饲养它的人家的婴孩也有拱死吃掉的现象,它的性格,就连狼和老虎等凶暴的动物都难以相比。
3-还有,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既不能看到天,也不能回头,穆斯林们是讲究回心转意的,而猪的这一特性和穆斯林们的这一生活习惯背道而驰,这也是穆斯林们不吃猪肉的一个原因。
4、藏族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布达拉宫 糌粑 酥油茶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圆寂的**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就用去1 4 万两黄金。其次,**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
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5.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
6.壮族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三省。壮族信仰多神教,崇拜巨石、老树、高山、土地。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的神位。有的还信奉佛教。
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赛歌的“歌圩”盛会;壮族刺绣、竹芒编以及“干栏”建筑艺术等名扬远近。
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普遍喜欢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龙州等地的妇女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
不爱吃胡罗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第四篇:少数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是中国第一大种群,其他民族和未识别民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甘肃和内蒙古等地。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华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朝鲜族(谚文:조선족,标准罗马字母:Chosen),又称朝鲜民族(谚文:조선민족)、韩民族(谚文:한민족)、韩族、高丽族等,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临近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区,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两国共有七千多人口的朝鲜族;朝鲜族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国和美国,人口均在两千万以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中国官方认定的一个少数民族,也被称为中国朝鲜族。在美国境内的朝鲜族属于美国亚裔少数民族,被称为韩裔美国人,根据2006年美国社区人口调查,韩裔美国人约有152万人。[1]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男子传统服饰为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无领长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边。短上衣的式样为竖领、对襟扣领。衣外系皮带。下穿宽脚裤,适宜游牧骑乘,女子服饰为宽大无领,长不及膝,镶嵌银扣的对襟上衣。下端镶有皮毛的多褶长裙或下端带褶裥的各色连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柯尔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圆顶小帽,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在衣服的领、袖、前胸等处绣上美丽、精致的几何图案。色彩以红、蓝、白为主。编织也表现出精湛的技艺,用染色羊毛、驼毛编织的挂毯、地毯,用芨芨草、红柳枝编成的帘子、围子等都著称于世.鄂伦春
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创造了狍皮服饰文化,无论衣服鞋帽,还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为原料。鄂伦春族的服装以狍式为主,男女冬季皆穿长袍,女袍长及脚面,两侧开衩。皮帽用狍油皮头皮精制而成,制作时,把耳朵割掉,换上狍皮缝
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镶上,毛、角、鼻、嘴仍保留,猎人戴在头上,不仅防寒,还可伪装自己,诱惑野兽。女帽镶有花边,顶端缀着红绿线穗。鄂伦春人的装饰和服饰染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皮狍的开衩处及手套上多喜欢用红、绿、黄色缝绣出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年轻人穿用的衣服、裤子和手套,多用柞树煮水揉染成黄色。
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过去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土家族现在平日着装已没有民族特色,只有喜庆节日、隆重集会或边远山村,才有传统民族服饰展示风采的机会。
拉祜族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以黑为美。男子穿对襟短衫、黑布长裤,戴黑布便帽或用黑色头巾裹头。妇女穿开襟、开衩的黑布长衫,且衩开得比较长,袖口、襟边镶着银泡,缝缀着各种花边,下着黑布长裤,头缠黑色的长头布,头布两端装饰着彩色长穗,裹绑腿。拉祜族配饰相当别致,妇女耳戴银环,胸挂“普巴”。男子则佩带葫芦、火枪
仫佬族
仫佬族崇尚青色,其服饰朴素无华。妇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长裤。姑娘梳辫,婚后结髻。老年妇女喜欢用青布包头,腰扎绣有精美花纹图案的围裙。男子穿对襟上衣、长裤,头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老年人穿琵琶襟上衣,戴硬壳平顶碗帽。多穿草鞋或布鞋。仫佬族的服装面料是自纺自织自染的蓝靛染成的土布,并且被视为珍贵的布料。其染制方法与众不同,把长约两丈的土布放入蓝靛染缸,反复晒染多次,使青蓝色泽均匀,然后涂上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等,待晾干后,用石磙滚压或棒槌敲打。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布闪光发亮,美观耐用。
普米族
普米族妇女服饰花样较多,而且有地域差异。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上穿白色大襟短衣,下着长裤,外套黑褐色绣花坎肩,系围腰,梳辫子。未婚妇女喜欢用绣花双层蓝布包头,婚后用黑布包头。宁蒗、永胜一带妇女上穿右襟短衣,下着白色长及脚面的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色腰带。衣服的襟边镶着花边或金丝边,裙中镶有一道彩色的横纹,十分艳丽。发辫以粗大为美,所以喜欢用牦牛尾做一假发,梳辫盘于头顶戴黑布包头,佩戴银质饰物、料珠、珊瑚、玛瑙等。普米族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善,表现在服饰上,衣裙皆以白色为美。
裕固族
裕固族男女都穿的高领衣服是大襟有衽的长袍。男子束红、蓝腰带,佩带腰刀、火镰、小佛等;而妇女高领长袍下摆开衩,衣领、袖口、衣衩、襟边绣着花边,以绿、蓝色布料为主。外套大红、桃红、翠绿、翠蓝色的缎子高领坎肩,系红、绿、蓝色腰带,配几条彩色手帕,脚穿长筒皮靴。冬季,男女皆戴狐皮风雪帽,穿高筒靴;夏秋季节,戴圆筒平顶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裕固族妇女的头饰别具特色。她们头戴喇叭形红缨帽
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红缨缀在帽顶,帽沿上缝两道黑色丝条边,前沿平伸,后沿微翘。妇女婚前婚后的头饰不一样。喜欢佩戴耳环、翡翠或玉石手镯及银戒指等。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平日爱穿衬衣,外着无领对襟的黑色长外套,冬天着光板羊皮大衣。妇女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连衣裙,冷天外罩大衣。男戴黑绒布制成的绣着花纹的圆形高统帽。女戴圆顶绣花棉帽,外出时再皮上方形大头巾,颜色多为白色,新娘则一定要用红色。男女皆穿皮靴,皮靴制作讲究,舒适保暖。塔吉克族妇女最擅长的手工技艺是刺绣。衣帽、腰带上大都绣有花纹。女帽的前沿绣得五彩缤纷,逢盛装时帽檐上还加缀一排小银链。同时佩戴耳环、项链和各种银质胸饰。新娘妇女在辫梢饰以丝穗,已婚少妇在发辫上缀以白纽扣,美丽的装饰把妇女装扮得如花似玉。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长袍,冬天则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喜庆节日,小伙子爱穿彩色衬衣。妇女夏季习惯于穿粗布衬衣,外套无袖、高腰身的对襟长袍,下穿毛织长裙。喜庆节日,妇女们喜欢穿绸制的绣花衬衣。男女都穿毡靴、皮靴和皮鞋。男子普遍喜欢戴呢帽和带耳罩的毛皮帽。妇女的头饰有独特的风俗,婚前婚后界限森严:姑娘梳长辫子时,要同时把彩色发带和小玻璃球编在辫子里,辫子长长地下垂,头发可以露在外面。已婚妇女的独辫被两条辫子取代,盘于头顶,再用头巾或帽子罩上。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服装以袍式为主。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靴子多选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质服装外,达斡尔族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冬天穿棉袍,天冷时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达斡尔族妇女擅于手工刺绣,服饰、鞋、荷包等多绣着各种花纹及图案。发式及装饰品因地而异,有的用白布和白毛巾包头,佩带各式耳环。
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哈尼族男子上穿对襟衣、下着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服饰主要为棉布的衣裙和长、短裤。哈尼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蓝靛将衣服再染一次
维吾尔族,古代北亚民族回鹘和中亚中世纪各穆斯林民族的后裔(由九姓乌古斯、葛逻禄、回纥后裔发展而成,维吾尔族的民系有塔兰奇人、吐鲁番(哈密)人、喀什噶尔人,外加萨尔特人),“维吾尔”是“联合、团结”的意思,维吾尔族说维吾尔语,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的“袷袢”,“袷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服装的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顶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第五篇:少数民族
1、满族;
2、朝鲜族;
3、赫哲族;
4、达斡尔族;
5、鄂伦春族;
6、鄂温克族;
7、蒙古族;
8、回族;
9、东乡族;
10、保安族;
11、撒拉族;
12、土族;
13、裕固族;
14、俄罗斯族;
15、乌兹别克族;
16、塔塔尔族;
17、锡伯族;
18、哈萨克族;
19、克尔克孜族;20、维吾尔族;
21、塔吉克族;
22、藏族;
23、珞巴族;
24、门巴族;
25、纳西族;
26、彝族;
27、普米族;
28、白族;
29、傈僳族;30、怒族;
31、独龙族;
32、景颇族;
33、阿昌族;
34、德昂族;
35、佤族;
36、拉祜族;
37、布朗族;
38、傣族;
39、基诺族;40、哈尼族;
41、京族;
42、黎族;
43、毛南族;
44、壮族;
45、仫佬族;
46、瑶族;
47、侗族;
48、苗族;
49、水族;50、布依族;
51、仡佬族;
52、羌族;
53、土家族;
54、畲族;
55、高山族;
56、汉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火把节” 瑶族的“达努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纳西族的“火把节” 苗族的“芦笙节”白族的“三月街”
傣族的“泼水节” 京族的“哈节” 毛难族的“庙节。
彝族的“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 恶、追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傣族的“泼水节” 我国傣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傣历六、七月举行。节日的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希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原俗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泼水为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下午举行“丢包”,是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公众放高升、赛龙船活动,使整个泼水节达到高潮。解放后,破除了陈规陋习,增加了健康的内容,如第一天开欢庆大会,各族军民同贺傣历佳节,会后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次日各村寨举行欢快的泼水活动,第三日赶摆。
蒙古族的“那达慕” 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彩旗飘扬,人欢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