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电影流派期末论文
电影中国梦
——浅析塑造文化认同
提到中国梦就不由得会想到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评论员曾赞叹:“开幕式史诗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长卷。这是中国所独有的,不可复制的。”而谈到这让人炫目的中国梦的塑造又绕不开一位影坛人物——导演张艺谋。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之一,张艺谋的传统文化情结在他指导的电影中也得到了华丽地展现,他擅长运用电影修辞寄寓审美理想,建构电影文本的内在意蕴,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也实现了艺术和商业的双赢。鲜明突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色彩配置;强调纵深动感的多层次构图;突显隐喻手法… …他的电影也因此打上了浓烈的“张氏风格”的烙印。下面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英雄》
秦人无名先后除掉了严重威胁秦王安全的赵国三位刺客而获得了上殿面君二十步与王对饮的殊荣故事随即从分别由无名和秦王口述的三个故事徐徐展开:对于无名除掉三位刺客的动机两人做了截然相反的诠释,背后真相随着烛光的闪烁渐渐明晰。最后杀气消散,秦王从残剑的字中悟到了“和”,而无名则放弃了的刺杀计划,以自己的死换来天下的统一和平。故事随着万箭齐发达到最后的高潮,“大王杀!大王杀!”英雄的怆然涕下
本片的题材源自古老的故事“荆柯刺秦”,一开篇导演就抛给观众一个本来毋庸证否的命题——到底何为英雄:是以天下苍生为重,放弃个人荣辱得失的无名和残剑,是一肩勇挑江山一统的重担,一肩顶住身后滚滚骂名的秦王,还是记忆里那个忠君爱国,慷慨赴死的荆轲?
在这里的英雄已不仅仅是正义、善恶所能辨别了,大有一点“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味。可喜的是导演并未强调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奉送给观众一个字:“和”
虽然很多人诟病《英雄》的内容过于简单,但我们不可否认一个“天下”观便使观众很容易地找到了心理的认同和共鸣。我想这也是《英雄》作为中国首部国产商业大片能够获得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张艺谋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并非无的放矢,和文化在我们的文化里有太深的根基,把握住这一要害而进行的创作创新,自然也就有了勃发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细加品味便不难发现整部影片处处都渗透着“和”,例如对武侠文化的诠释里,包括行云流水的武打场面、刚柔并济的书法、飘逸潇洒的衣着等,无不让人联想到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而不同,有个性和气节的挥洒,又有包容天下的胸怀。本片侠与士的形象结合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升华。从和字出发,原本血淋淋的暴力杀戮变得平和深沉,一句“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涤荡着每个观众的心,接过这思想,每个人都成了英雄。
大制作的《英雄》无疑是成功的当然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国梦的塑造不仅仅是对传统素材的思考与创新,更有对泊来文化的借鉴和运用。下面介绍的这部影片《喜马拉雅王子》便是对后者的一次大胆创新
《王子》的导演胡雪桦是中国首位留美电影学博士,是首位在好莱坞执导英语电影的大陆导演,也是上海戏剧学院特聘教授。作为导演,胡雪桦是唯一一位在中美两国都导演过电影和戏剧且多次获奖的人。他在2006年拍摄了这部根据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电影,被国外影评人誉为“改编得最为成功的莎士比亚作品之一”,并获得了多项大奖提名。
宣传中称“这部影片让我们在雪域风情中领略到了一种久违了的戏剧魅力,深谙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胡雪桦让我们感到了一部悲剧所应有的‘净化’和‘升华’”。不得不承认看过本片之后心中总还是淡淡有些失落,因为这份“净化”和“升华”虽源自传统文化,却很难让人从心理上找到认同。对于这部影片的剧情介绍似乎有些多余,因为最浓墨重彩的部分仍然重复着哈姆雷特的一套老故事:谋杀、复仇、误会、决斗… …细节里谋杀总是用投毒,王子总是装疯卖傻,对决总有比剑和毒酒,一定要用所有人的死来渲染悲剧……也许一部经典经过了太多次的剖析反而成了八股。甚至作为一部电影,演员的台词却更接近舞台上的念白,生涩的对话使本来流畅的镜头降级成了简单的布景。尽管导演标榜自己的主题是“爱”而非仇恨,但正是所谓“有光的地方必有阴影”,爱和复仇究竟想去几何呢?
相比《夜宴》中奢靡空洞鬼气袭人的大场景确实已经进步不少,取而代之的是西藏广袤空旷的冰川草原。藏式礼仪、歌舞、淳朴浑厚的民风确实为本片增色不少,无论如何在民族文化表达的探寻中,这也是一次积极的尝试。但如果是为了让人们更近距离地感受民族文化,又何必强搬这样一部大家耳熟能详却与我们的文化相去甚远的经典做噱头呢?首先我国的藏蒙民族向来是不排斥兄嫂下嫁的(如王昭君甚至后来下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这便使整个故事的存在都有些根基不稳。其次也许欧洲皇室纠结的内讧,总还可以奢望于个人的争斗。而这一旦套在中式宫廷繁重的礼仪之下,便反而成了滑稽。东方人的宫廷从来没有个人的问题,因此东方人的宫廷总是沉默的,沉默里渗透着更多阴险的权谋,远非一次比武或者一杯毒酒能够解决的。至于片中极力表现的藏式传统文化,却又好像又为了迎合莎翁的剧本而强加了比剑和敬酒的情节。尽管导演已经将欧式的长剑换成了马上弯刀,个人认为藏族文化中是否有这样的传统还尚待考证,但这种阿意苟合设置反而冲淡了片子的民族性。
一部影片如果失去了文化根基,那么它从史诗巨作沦为“魔幻大片”也就不足为奇了。反过来面对经典的外来文化,倘若我们只像来料加工一样贴几片碎瓦金瓯便拿出来大加宣传,反而是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践踏与贬低。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当然是积极的,而真正为世人所接受和传承,毕竟需要找到更深刻的共鸣。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文化灿烂悠久的大国也许更加不易。我们的电影对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塑造,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作为参考,下面分析的是一部虽同是对异邦剧本改编却成功塑造为民族经典的不朽巨作——《乱》
导演黑泽明,日本“电影天皇”。一方面,他被称为是日本导演最为西化的一位,这不仅体现在其电影作品先进的拍摄手法,更体现在他创作电影时的素材来源,莎士比亚、高尔基等世界文豪的作品多次被作为素材搬上荧幕。另一方面,这些影片又与日本的传统完美融合,他塑造的武士形象几乎成了日本精神的象征。
《乱》的剧情大部分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 :战国枭雄一文字秀虎在年老之时希望自己的国家传给三个儿子,并期望他们精诚团结。结果三子因反对而遭放逐后,长子和次子竟合谋将老父亲驱逐。目睹着骨肉相残的惨剧,又满怀着对三子的愧疚,秀虎精神崩溃,变得疯疯癫癫。而长子与次子的争权夺利终于一步步耗尽了国家的元气。眼看着国家分崩离析,赶来接救父王的三子直虎却被暗枪射中,秀虎也随即抱恨而终。曾称霸一方的一文字家族彻底覆灭。黑泽明对原著的变形是彻底的,电影中流淌的是日本的骨血。这当然不仅仅是简单的移植一个中世纪的日本背景,把人物套上一件和服长刀便能够做到的。
首先,片中的故事发展和日本战国时代大背景巧妙融合,原本虚构的“一文字”家族有了立身之本。而家族内斗和权力之争在枭雄林立的乱世版图里,也有了更多展开的空间。片名一个“乱”字,从内容上看虽然主线仍是一出父子兄弟相残、家族毁灭的悲剧,其中又穿插了秀虎与枫君、末君两家的恩怨相报、善恶轮回,使得整个历史轴线不断延长,上面交错的家族情感、权力争夺,忠与佞、爱与仇,这种“乱”一方面更符合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故事结构,另一方面使得原本单纯对人性善恶虚伪的思考,升华成为对整个人类的拷问:“不要哭,这就是人间,不求幸福而求悲哀,不求宁静而求痛苦,看,现在第一城里,人们正互夺悲哀和痛苦,为杀人而庆祝…”
影片开拍之前,黑泽明就声称“要用上苍的目光俯视这幕人间悲剧”,这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可以看作是史诗巨作的客观需要,我想更重要的是这种视角更易在传统文化里找到共鸣。看过电影的人都会注意到画面的布景,辽阔的苍原洗练而纯净,人物形象简洁而渺小,仿佛进入了虚无的空间。。这种对“散点透视”和“空间漫游”的运用让人联想到传统的水墨画,我想追本溯源,这便是脱胎于东方文明本身对整个世界的观看之道——一如《逍遥游》里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一如《英雄》中反复强调的“天下”,我们始终是习惯站在宇宙自然的高度俯视这个世界的。这种太极式的宇宙观下,宽广的视角反而更易使观众找到共鸣。
还有一些细节也无不深化了影片体现日本精神或者说东方精神的存在,例如人物性格里强烈的家族意识、严格的尊卑等级,更偏向于佛教因果报应的心理强调,祸水红颜、邪佞弄臣与法家弼士的人物角色反差,无不拉近了原剧本与本国文化的距离。再加上画面、音乐的民族化展示,整部影片被深深刻上了日本文化的烙印,让人不禁恍惚间甚至怀疑有莎翁剧本在前,而更远把它当做一段真实的历史。
当然作为《李尔王》的继承,片中除了故事结构外与原剧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导演的高明就在于并没有纠结于那些冗长的念白和程式化的场景切换,而是乱中取神——例如对人物个性强烈的对比,绝对而纯粹的性格刻画就颇具有戏剧的神韵。人物的爱欲、权力、征服、羞耻、惊诧、恐惧、绝望等微妙、敏感、颤动不安的主观情绪得到无休止地放大,最后又全部归结为破坏和毁灭。这无疑更接近舞台的表达,在电影里却丝毫不显累赘,反而加强了悲剧中的美。正如评论所说,他“仰赖于莎士比亚的,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在想象力上符合他的要求的电影编剧,而不是一位五音步诗句的大师”。
影片的结尾如同画面的留白一样,血色的天空一个悲剧的预示,又给给观众留下足够遐想的空间。我们感觉自己正面对一部残酷的历史,内心挣扎甚至陷入绝望,但仍忍不住继续联想,希望按照心底的祈望勾出一个新的故事、新的世界。
如此想来,其实题材的来源并非关键,尤其是经济文化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关键是我们如何咀嚼消化,如何挖掘出真正渗透民族文化的筋骨,而避免使灿烂悠远的传统文化沦为华丽的装饰。衷心企盼中国电影的崛起,勾勒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
第二篇:电影流派-总结版
电影流派概览
苏联电影学派: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指导下的整个苏联电影的创作实践。这一学派作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物,一贯把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的革命发展,通过典型艺术形象表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塑造正面人物形象,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劳动群众争当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苏联电影学派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
一、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至30年代初的形成时期
代表作品: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1925、普多夫金《母亲》1926
二、30年代中后期的成熟和第一次高涨时期 代表作品:瓦西里耶夫兄弟《夏伯阳》1934
三、40年代和50年代初的衰退和停滞时期 法西斯入倾、个人迷信、无冲突论
代表作品:《青年近卫军》1948 四、五六十年代的转折和第二次高涨时期
代表作品:卡拉托佐夫《雁南飞》1957、班达尔丘吉《一个人的遭遇》1959、丘赫拉依《士兵之歌》1960、塔尔科夫斯基《伊凡的童年》1962 五、七八十年代 代表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弗拉基米尔 缅绍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79
蒙太奇派:西方电影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两大派之一,对立面为场面调度派。美学上,强调电影创作意味用蒙太奇手段对现实进行改造和加工,力图控制观众,引导观众接受制片者的思想;同电影同其他艺术关系上,借用其它艺术的手法,如隐喻、对比、省略等,对戏剧依赖较大;技巧上,原则是片段组合,以短镜头为主,突出前景,孤立运用造型原素,强调演员服从导演的意图。
场面调度派:西方电影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两大派之一,对立面为蒙太奇派。该理论的基础是安德烈巴赞的照相本体论,强调电影真实的艺术,主张通过电影如实地反映现实,要求影片制作者避免对观众进行引导或强迫,让观众自由解释影片。同其他艺术的关系上,该派别强调电影摄影机的纪录和揭示功能,反对把其他传统艺术的观念应用在电影;技巧上,主张用深焦镜头来拍长镜头,以保持时空的连续性和景别的清晰度,强调演员即兴表演,反对使用职业演员。理论上——巴赞和克拉考尔,创作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真实电影。
布莱顿学派:1900年在英国南部海岸一批电影先驱组成的一个非正式团体,领导人为乔治阿尔培特史密斯和詹姆斯威廉孙。布莱顿学派是萨杜尔在论述这批人的创作特点时首创的,他们的功绩:
1、首创特技摄影,史密斯在《科西嘉弟兄》1898年首次使用叠印法;
2、首创简单的蒙太奇,史密斯《祖母的放大镜》1900-特写与远景的交替;
2、威廉孙《在华教会被袭击》1900-蒙太奇手法追逐和救援交替,视点多变的摄影机运动。
瑞典学派:20世纪10至20年代以维克托斯约史特洛姆和莫里茨斯蒂勒为代表的瑞典电影。影片主要特点时让自然景象在剧情中占主要地位,代表作《生死恋》1917和《阿尔特纳先生的宝藏》1919。英国纪录电影运动:英国的一次以约翰格里尔逊为首的有组织的纪录片的摄制运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30年代帝国市场委员会、电影部、宣传政府的食品供应政策、1933市场委员会解散、邮政局接管、皇冠电影部、三四十年代的创作活动。该派别受维尔托夫、鲁特曼、法国先锋派、伊文思、弗拉哈迪等的影响,一方面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主张纪录电影史富有创造性地堆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另一面注意对现实场面的艺术加工。1951年皇冠电影部的解散意味着纪录电影运动的告终。
日本无产阶级电影同盟:日本摄制和上映无产阶级的艺术团体,成立于1929年2月。两个阶段:1927、佐佐元十领导的无产阶级剧院的电影小组;1928、电影小组加入全日本无产者艺术同盟,成为该同盟的电影部。提出活动纲领:
1、无产阶级电影面向工厂和农村;
2、扩大和加强无产阶级电影组织;
3、成立无产阶级的经常性的制片和上映组织机构;
3、争取上映无产阶级电影的绝对自由。代表人物:佐佐元
十、岩崎昶等。
新现实主义:二次大战结束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创新特征的电影运动,一般认为这运动从1945年到1951年。“新现实主义”一次首次使用是意大利影评人彼特吉里在《电影》杂志上评论维斯康蒂的影片《沉沦》提出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
1、注意反映本国当代社会生活现实;
2、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来反映当代社会问题;
3、拍摄方法上注重真实感,尽量在实景中拍摄运用自然光;
4、反对好莱坞的明星制,使用非职业演员。代表性人物及电影: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和《游击队》1946、德西卡《擦鞋童》1946和 《偷自行车的人》1948、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1948。
50年代初电影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1、新现实主义队伍发生分离;
2、意大利政府的压迫和摧残;
3、创作原则的局限性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虽然是一个重要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但没有一个统一的得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人物公认的美学纲领。时间短暂,世界影响巨大。
法国新浪潮电影:1958到1959年法国出现了一批青年人拍摄影片的热潮,称之为“新浪潮”,后被世界各地所用,指打破传统电影语法的拍摄方式。这批年轻人团结在法国《电影手册》周围,对法国商业电影的平庸和虚假进行猛烈地抨击,提倡电影创作的导演的个人风格,即“作者论”的创作方法。
兴起原因:法国电影业的经济困境、美国影片倾销、法国制片厂对策和资助
艺术主张:将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不反对虚构影片,十分注意影片的娱乐性和感官刺激性(性)。适度创新突破传统电影语法,避免脱离一般观众的观影水平拍摄方法:缩短制片规模和利用天然外景、现实真实故事场景和非职业演员等,降低制片成本,长镜头、随意移动、分切镜头,表现真实、加快节奏
衰落原因:
1、新浪潮电影中淫乱或背离传统道德的“新道德观”激起观众的反感;
2、青年导演技术上缺乏专业训练,影片粗糙,剧情雷同等式观众乏味
世界影响:
1、重新思考传统的制片制度,出现独立制片制度和独立发行组织;
2、对电影作品的个人风格的注意,形成导演为中心的观念。
代表人物及影片:特吕弗《四百击》1959、戈达尔《精疲力尽》1960、夏布洛尔《表兄弟》1959 真实电影: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纪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包括法国的真实电影运动和美国的真实电影运动。真实电影的导演称其灵感来源是苏联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和实践。真实电影的特点:
1、直接拍摄现实生活,排斥虚构;
2、不要事先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
3、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法国人主张导演可以介入拍摄过程,如《夏日纪事》1961;美国人则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避免破坏对象的自然倾向,如利科克《大卫》1962。代表人物及作品:法国的让·鲁什、美国的理查德·利科克。
左岸派: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居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代表人有阿仑雷乃、阿兰罗布—格里耶、玛格丽特杜拉斯,他们可以分为从事电影创作较久和搞文学创作两类。特点:
1、拍摄电影编剧写的剧本;
2、将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对外部环境采取纪录式的手法;
3、电影手法讲究,细节精雕细琢;
4、影片具有浓重的现代派色彩。代表片雷乃《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格里耶《不朽的女人》1963、《横跨欧洲列车》1966.科尔皮《长别离》1961
实验电影: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非商业性电影,这种电影主要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短片,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20世纪末至40年代中期是实验电影的萌芽时期,50年代中期出现的美国新电影和地下电影,是实验电影的延续和发展。
地下电影: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美国的一个秘密放映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的运动。这些活动受到政府部门的严厉禁止,影片内容多表现暴露的性和虚无的思想,表现技巧创新上较为缺乏。60年代越来越多的实验导演加入地下电影的创作,风格多样,主要特征:使用16毫米胶片,区别于商业电影;题材上继续倾向性的表现和鼓吹反传统道德观念。地下电影内部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肯尼斯安格尔,拍的片均未公开放映,《天蝎座》1964、《普通车》1965
黑色电影:法国影评家尼诺法兰克在1964年因受黑色小说的影响创造出来的词。主要指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拍摄的以城市中的昏暗街巷为背景、反映犯罪和堕落的影片。黑色影片不是一种独立影片类型,与其它类型电影交织在一起,题材主要以犯罪活动为主,具有特点:
1、黑夜的场面特别多,无论是内景还是外景,总给人以阴森恐怖、前途莫测的危机感;
2、采用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营造一个梦魇世界的幻觉;
3、主人公具有双重人格,失望孤独,最后死亡找到归宿的叛逆人物;
4、惯常采用倒叙法或第一人称叙述法作为描写心理的手段。
散文电影:20世纪20~3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与诗电影相对而言的艺术流派和电影样式。苏联散文电影的主要代表格拉西莫夫。格拉西莫夫等认为电影艺术的中心任务是塑造能够使观众喜爱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相互关系”;“形像只有通过与其他人们的相互关系、与事件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创造出来”,主张电影“向散文学习”。代表作品有《夏伯阳》、《列宁在十月》、《马克辛三部曲》等。这些影片或塑造了革命领袖形像,或描写了英雄人物的思想发展和性格成长,它们通过叙事结构和对人物的心理刻划,表现了时代环境,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以及历史上的丰功伟绩。40年代以后被认为与“戏剧电影”相对而言的散文电影,以美国影片《公民凯恩》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为开端。这类影片不遵循传统的戏剧结构形式,不采用贯串完整的情节冲突,而是通过多种叙述手段,用多侧面、多层次、多声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来形态,以造成亲切可信的艺术效果,但这类影片并不排斥戏剧性,而是从自然的日常生活与松散的散文结构中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因素。
巴西新电影:20世纪60年代初在巴西兴起的独立制片运动,以格拉劳贝尔罗沙、桑托斯为代表的年轻人,受意大利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影响,提出思想在胸、摄影机在手的口号,主张电影民族化。目标是清除以好莱坞电影为主的外国电影的影响,提倡吸收民族文化,反映社会问题,讲求审美风格。代表作桑托斯的《干涸的生命》1963等在国际上取得巨大成功。1964年巴西政变以后,国内局势混乱,主张社会改革转向激进的批评而遭到政治压力,加上发行困难,新电影运动陷入困境。
作者电影: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吕弗《电影的制作者》。特征: 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特吕弗《四百下》(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1959)
软性电影:20世纪30年代国内出现的一场关于电影特性的争论,当时有一批所谓的“软性电影”论者,他们非常强调电影的“视觉性”的特色。代表人物有“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叶灵风等人,也有批评家如黄嘉谟、姚苏凤等。他们在文学领域里受到关注的是其电影观注重感官的反应,注重一种画面的动感的效果来表现都市的生活。他们对于电影的“现代性”的工业基础和商品的特质有较为深切的认知,并由这样的特质开始对于当时的电影的风潮的反思。如黄嘉谟提出了这样的意见:“现代的观众已经都是较坦白的人,他们一切都讲实益,不喜欢接受伪善的说教。但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这样的电影文化缺乏根基和成长的空间,很快就被民族入侵和阶级矛盾所取代。
自由电影:英国国家资料影院与1956年至1959年放映的六套实验性影片的总称。同时以这一系列实验影片为代表的一次电影运动。受英国电影学会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资助,一批青年导演向社会和电影界的内部保守观念发出挑战,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中个性的表现,影片都以表现真人真事为内容,忌讳用电影纪录性描述影片,不排斥于职业电影工作者进行合作,1959年宣告结束。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安德逊《每天,除了圣诞节》1957
美国新电影集团:在英国”自由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影响下组成的一个美国青年导演团体,产生于1960年,以《电影文化》杂志为舆论阵地,杂志主编乔纳斯梅卡斯为首领。该团体自命为美国新一代导演的代表,鼓吹用现代观点来改造美国电影,不信任任何艺术或者生活方面的任何”经典原则“,要求使电影成为纯粹的个人表现,反对电影审查,现行的制片、发行和放映政策,鼓励艺术家以个人筹资方式拍摄低成本的电影。由于美国商业电影势力的强大,该团体对美国电影的影响有限。代表作梅卡斯《枪林炮丛》。
新德国电影: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联邦德国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发源于1962年的奥伯豪森第八届西德短片电影节,当时有26位青年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联名发表一篇“奥伯豪森宣言”,宣称与传统电影决裂,运用新的电影语言,从陈规陋习和旧电影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创立新的德国电影。1965年克鲁格在联邦内政部电影质量促进会的支持下成立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1965到1967年迎来的第一次高潮,代表作有福尔克尔施隆多夫的《青年托尔勒斯》。1975年运动的第二高潮,原因有政府和电视台的资助,相应的电影发行制作和美国发行公司的合作。1979年凭借法斯宾德《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1978和施隆多夫《铁皮鼓》1979获得巨大的成功,再次掀起高潮。代表人物有法斯宾德、赫尔措格、维姆文德斯、施隆多夫。
波兰学派:西方影评家对波兰具有“反体制”倾向电影的总称。反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浪潮,刻意排除一系列调子低沉、思想悲观的影片,渲染波兰现实生活的阴暗和人性的弱点。后来因为波兰党加强对电影事业的控制和电影人才的外流,这一运动衰落。代表人物和作品蒙克《英雄》、瓦依达《灰烬与钻石》1958。
政治电影:随着法国导演科斯蒂·科斯塔-加夫拉斯拍摄的影片《Z》的问世而出现的。
1、直接表现当代真实的政治事件、政治运动和政治思潮的影片;
2、直接表现参加这些政治事件、政治运动的工人、学生和其他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的影片;
3、反映当代某一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的影片。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以政治思想为中心,着重表现政治事件、政治思想和行为,以及个人与这些事件、思想和行为的关系。分类:
1、表现真人真事的故事片,《总统班底》阿仑帕科拉
2、虚构故事片
3、幻想片和喜剧片
4、新闻纪录片和其他故事片
战斗电影: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法国的一种非商业性的,反映法国“左派”政治见解的纪录电影。诞生于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影片题材主要表现工人的斗争、农民反剥削的斗阵、妇女解放运动、学生运动、外籍工人的困境以及亚非拉人民的反帝反殖民主义斗争。
道格玛95(Dogma95):成立于哥本哈根的一个丹麦电影导演小组,成员大多毕业于丹麦国力电影学院的年轻导演,主要发起者有拉斯·冯·特里尔、索伦·克拉格·雅各布森、托马斯·温特伯格,该组织于1995年3月共同签署《道格玛誓言》。
10条戒律:
1、影片在实地拍摄。不可搭景或使用道具;
2、不可制作脱离画面的音响和脱离音响的画面;
3、须手持摄影机拍摄,影片的故事不必在摄影机在场的情况下发生,但影片的拍摄须在故事的发生地点进行;
4、影片须是彩色的,不接受特别的照明;
5、禁止进行光学加工或使用滤镜;
6、影片不可包含表面行为(谋杀、暴力);
7、禁止时间和空间的间离;
8、不接受类型电影;
9、影片规格为35毫米;
10、导演之名不可出现在职员表中。
该组织甚至制定了制作道格玛影片以及申请道格玛影片证书的具体步骤。第一部获得道格玛资格认证的电影《家庭聚会》(托马斯温特伯格)。代表作《白痴》拉尔斯·冯·特里尔1998。
魔幻现实主义:拉丁美洲著名文学流派,创作高峰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深受拉丁美洲黑人文化、土著文化、混血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和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应用于电影创作,代表作《情浓巧克力》阿芳索阿劳。夸张的手法、构思奇特、荒诞奇特的魔幻色彩,未形成流派。
先锋派电影: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的纯视觉影片。产生于20世纪10年代末,兴盛于20年代,中心时法国和德国。创作上德国的先锋派电影和1925年以前的法国先锋派电影都属于抽象电影,即把绘画和音乐上的抽象主义借用到电影的创造,多表现节奏、光影和线条。而1925开始转入超现实主义,主要表现梦幻、疯子或精神分裂症患者等的世界。其兴起的原因有:
1、美国电影的强大竞争力使欧洲的商业化倾向加重,艺术上停滞不前;
2、19世纪末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电影,一战加速现代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的显著特点:
1、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大众化,主张电影是少数人玩赏的、无功利的艺术;
2、借用现代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如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等创造了纯电影、绝对电影等电影艺术形式。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主张四点:
1、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等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和非戏剧化”;
2、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真实和理性;
3、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
4、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排斥含义和逻辑。代表人物:德吕克《上镜头性》、杜拉克《完整电影》、爱浦斯坦《电影,你好!》、慕西纳克《论电影的节奏》。
上镜头性:
一、1919年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中提出的对电影艺术的特性的称谓,由照相和神采组成。上镜头性的理论内涵:电影艺术应当在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发现适宜用光学透镜表现的形象和景物,强调朴实无华、提倡自然光效、焦点发虚等表现手法,营造电影艺术特有的诗意,而且唯有处于运动中视觉形象才最具有“上镜头性”。
包括的四点:
1、装置,自然景和布景、镜头构图和各种景别的运用;
2、照明,包括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节奏,比例平衡,在其它个元素之间起着平衡的联系和逻辑统一的作用,最具有感染力;
4、假面,指演员。
二、通常指演员或明星的面孔摄入镜头之后具有特殊吸引力的纯外在视觉印象。
主旋律电影:对我国社会主义电影中应予以倡导的、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电影作品的一种形象化说法。邓小平指出文艺创作应当自觉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和语言,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弘扬积极进取和奋发图强的精神。江泽民在论及主旋律时指出,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由于主旋律的概念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及“双百”方针的提出,后来形成了“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完整提法。主旋律不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千篇一律,不排斥多样化,而多样化必须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发展,是对主旋律的有益补充。(06年名解—主旋律)
意识形态:英文Ideology这个词是德崔希伯爵(Count Destutt de Tracy)在1796年所创造的,被用来界定一种“观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意识形态的特点:
1、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
2、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
3、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3种不同的体系:
①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③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电影指导委员会:1950年7月11日,文化部在颁布《电影新片领发上演执照》、《国产影片输出》、《国外影片输入》和《电影旧片清理》四个暂行办法,加强电影管理,同时又成立了“电影指导委员会”,加强电影领导。电影指导委员会的委员有陆定
一、周扬、胡乔木、田汉、蒋南翔、丁玲、邓拓、阳翰笙等,江青也被列为委员。另外,这天还成立了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
这是我结合《电影艺术词典》,自己摘录的,适合名词解释题
第三篇:现代企业管理期末论文
现代企业管理期末论文
学院:自动化 专业:自动化
学号:2012040702065 姓名:何可
我国企业文化与技术的思考
一.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这片土地光辉的过去,这也影响着当今中国的所有发展。每一个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只有深入了解这些文化背后所带来的潜在价值,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符合民心的事业与价值。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组织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企业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较而言有其特殊性。企业文化是基于更加有效的管理而产生。现代企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特定形态,适合当代社会生态。在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著作中,详细地阐述了企业作为一种现代组织的起源和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组织承担了社会的部分职能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专题和学科,企业文化这个课题发源于西方企业,西方大企业相互标榜他们的企业都具有持久而不断更新的企业文化。
西方企业文化和西方,以美国为代表,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西方企业讲求执行力,员工忠诚度,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尊重个人的自由和提倡创新等。这是和美国的宪法精神相吻合的。追本源朔,美国信奉的宗教基本教义是新教。在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巨著中,马克思韦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那就是新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是排斥世俗的事物,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没有在新教里发生。美国在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是宪法精神,更是新教伦理的巨大胜利。可以说,在美国文化中,新教伦理和规范是其奠基石。
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积极汲取国外先进思想的企业管理经验,不断从发达国家学习企业文化的相关知识,对于美国,日本,西欧等等的企业文化学习和借鉴对中国这几十年来的企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企业文化受中国文化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主要有三个流派构成,具体说就是释、道、儒。在传统文化中,儒家占据着显著的主导地位,道家注重“道隐无名”,道家的精神一直作为一种潜流而存在的,包括后来的佛教也是如此。我们现在提出来“以人为本”或者是人性化管理,都可以在儒家的思想中找到依据,找到他们的活水源头。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但是,创建新型企业文化必然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照抄照搬西方的企业文化是不适当也是走不远的。因势利导把中国传统文化植入现代企业之中是最好的方案和做法。中国企业家更多的时候是崇拜胡雪岩和盛宣怀等红顶商人,在这些人身上体现着儒家文化的光辉。在胡雪岩的经商历程中很多时候是儒家文化的思想。比如说他经常提倡并身体力行“先义后利”的儒家原则。在中国很多西方的思想和做法往往行不通,比如学习型组织、精细化管理以及积分卡等等,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拿来装点门面。因此,建立中国的企业文化首先就是要学习传统文化,并根据现代企业组织的特点运用。
在中国,企业无论大小,都喜欢控制自己的员工,期望能得到员工毫不动摇的忠诚和驯服。孔子在几千年前就主张建立这样一种形式的社会团体,而毛则成功地将其融入统治规条之中。这导致的结果是,在今天的北京,餐馆员工列队在马路上进行军事化训练,已成为寻常可见的一景。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变得越来越复杂,很难推测大到这个国家,小到公司社群,在这样宗教般狂热坚持控制的情况下,还能否在未来兴旺发达。许多公司在进了很多新人之后,他们更有个人特点,更习惯直接表达观点,也更难管理。而且,曾经年轻的革命者们已经老了,也累了,正在热切地盼望着即将到来的IPO,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回报。
用阿里巴巴举例,在我看来,文化不可能保持静止,而那正是传奇阿里巴巴的盔甲上,出现的裂缝。不管是中国也好,阿里巴巴也好,都从庞大人口的辛勤劳动中获益匪浅,也从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而带来的巨大市场机会中获得成长。但中国目前的增长方式已经偏离航向,政府明白国家需要有来自人民的更多创新,以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局面,但却又不想放弃控制。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阿里巴巴和其员工身上。
因此,西方的消费品牌可以就此获得一些喘息之机了,除非下一个马云出现,而这个马云恰好能带着给中国公司灌输一种个人、创新和自由理念的使命,否则中国品牌,如阿里巴巴,很可能会在面对整个世界时,经历一段艰难时光。二.企业技术革新
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思想原动力,那么企业的技术革新就是企业生存的硬件源动力。没有对技术革新的深刻思考就无法在世界经济的丛林法则中找到自己存活的基本规律。假如你是狮群中的王者,你就必须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下,找到为自己臣民觅食的方法,就算再多的竞争,再复杂的环境变化,也要不断寻找,不断挣扎。
从全国来看,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开发机构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社会组织拥有的技术开发机构所占份额比,可以说企业占据着半壁江山,有着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组织基础。2000 年,我国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 16978 个,占全国技术开发机构总数的 55%。但是,就企业组织内部来看,我国企业拥有的技术开发机构比重却较低。2002 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 25.3%,大部分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而且这一趋势还有加剧之势。1991 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数占 52.9%,这些年不断下降,2002 年,仅为 25.3% ;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也由 1995 年的 56.9% 下降到 2002 年的 44.8%,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及活动处于萎缩当中。
从设备看,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固定资产设备购置中,微电子控制设备所占比例虽有提高,但速度缓慢。从 1991 年到 2002 年 11 年间,在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迅猛发展的时代,它只从 6.1% 提高到了 9.1%,这势必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
从 R&D 经费的使用看,目前我国企业所占的份额虽已超过 60%,但是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国家的 R&D 经费使用中企业都占到 70% 以上。与这些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这一比例还是比较低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企业 R&D 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仍是不够稳固的。
从 R&D 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看,在以企业为技
术创新主体的发达国家,其企业对 R&D 的投入一般都占其销售额的 3% 左右,高技术企业对 R&D 经费的投入则占其销售额的 5% 以上,而世界 500 强企业一般要占 5%~10%。我国 500 强企业 R&D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才为 1.6%,差距都非常大,可以说明我国企业的 R&D 经费严重不足。
更多的数据就不再一一例举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企业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远的距离,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就无法承担起发展中国的重任。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在于体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它异于科学上的发明与发现,突出强调新技术的首次商业性应用。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名牌企业都十分重视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它们认为只有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高点,才能取得竞争优势。实际上,企业要想赢得市场份额,其根本途径在于技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更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包括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模仿创新战略是对率先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再创新,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在他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完善,并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在性能、质量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竞争的行为。从国际上看,美国企业大多实行的是自主创新战略,而二战后的日本企业实行的则是模仿创新,它们大量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将主要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到工艺改进、产品性能完善、大批量生产、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中,逐步建立了自身竞争优势,收到了丰厚的收益。现在看来,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既要吸取美日两国企业的经验教训,又要从国情出发,因为自主创新具有高投资、高风险性,加之我国创新资源的有限性,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不可能普遍实行自主创新战略。而应采用自主创新为主,模仿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状况的因素日趋复杂,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竞争中的作用大大下降,而与人相关的文化、教育、科技中的研究与开发,以及人力资本、管理等因素日趋重要,某一时期企业要同时获得所有这些因素的优势是困难的。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大型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从以往注重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进行转变为日益注重与其它企业开展合作,走共同创新之路,这便是在技术上进行战略联盟。技术联盟是指两个以上企业为实现某一技术创新目标而建立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是在技术协作、技术联合活动基础上的最高层次的一种技术合作活动。技术联盟模式的特点是:它主要是以大型企业为活动主体的组织间的合作行为;它是一种大规模的常常要涉及技术创新全过程的综合型合作行为;它是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相互依存的战略合作行为。技术联盟表明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激烈竞争中,如果不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进行协同创新将很容易失去竞争优势。这些以创新为目的的联盟形式多种多样,有合资设立新的企业,如美国花旗银行与科龙集团共同组建了广东科龙空调机器有限公司,实现两企业的联合。企业双方相互交换持股,如美、日、欧的一些大汽车公司通过这种方式稳定协作关系。
三.总结:遥望世界发展的漫漫长河,没有哪个国家民族是在缺少创新和学习精神的情况下却依然生存下来的。只有外修先进技术,内修文化思想,才有可能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一寸立足点。企业如此,人亦如此。
第四篇:现代礼仪期末论文
现代礼仪期末论文
题目:礼仪与职场
姓名:彭 桐 学号:5205513087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专业:产品设计133班
2015年6月17日
礼仪与职场
摘要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即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各种符合礼仪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关键词:个人礼仪 社交礼仪 职场礼仪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礼仪之邦”,中国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礼仪制度,有文献记载“自伏羲以来,五礼咸备”。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要是你不学“礼”、不懂“礼”,就没法在社会中安身立足。
所以要想适应时代发展,在社交圈中有良好的人脉,我们就必须注意在社交活动中的礼仪的运用,要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别人,打动别人。只有做到礼才能做到成功,这里的“礼”主要包括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和职场礼仪。
个人礼仪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是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人存在于社会上,需要尊严来做支撑,但同更要尊敬别人。特别是在互相的交往中,不可以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别人的人格,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是个人形象和素质的体现。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不要以不
悦或对立的语气说话;该沉默的时候“沉默是金”;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应该认真仔细的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话;在说话的时候注意人称的应用;在提出问题时态度要谦和真诚,不能傲慢自大;不要自吹自擂;不要以嘲笑别人为乐,不要在别人沮丧的时候提自己的荣耀,不要把别人的缺点作为你优点的衬托,应该看到别人的闪光点;打电话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礼仪,不要在不适当时刻打电话,在电话中不要谈一些别人不想听的无聊;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要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公众场合不应该有过于亲密的行为等都是个人礼仪在是生活中的体现。
社交礼仪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待人上最重要的就是要真诚待人,以礼相待,对人一视同仁,做人坦诚,心胸坦荡,才能使人如沐春风。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做人做事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相逢一笑泯恩仇”,在与人交往中应着眼于未来,不应该念旧恶,要理解对方、容纳对方、求同存异,学会化敌为友,让矛盾变为合作。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管在职场还是生活中,都要彬彬有礼,所谓礼多人不怪,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彰显出个人的魅力。
在与人交谈时,最好提前了解一些谈话对方的情况,避免冒犯别人的宗教,政治信仰;要尊重别人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生活习俗;不要涉及对方的弱点与短处、个人隐私、庸俗之类的谈话内容及小道消息;说话要语气中肯、态度和蔼,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要轻易打断别人谈话或随便走开,听完对方的发言,再去反驳或补充对方的看法和意见;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要保持注意力中,不能面带倦容,打哈欠、发短信、看手表、翻东西、看报纸„„显出一种无所谓的样子,这是对别人极大的不尊重。这样才能有一个和谐的谈话氛围,有一个轻松愉快的谈话。
职场礼仪主要体现在应聘和平时的职场中。求职是我们跨进职场的决定性的一步,在职场中好好的工作是在职场的核心问题。
在求职的过程中,仅有学历是远远不够的,不但要有过硬的能力,还需要有一颗追求上进、有创新意识的心,要有善于交流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三和国际的用人标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即: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由此可见“德”的重要性。另外,应聘礼仪是我们进入职场“制胜”的一步,有时甚至是能否求的职位的关键所在。首先应聘时应该特别注意时间的把握,一般提前5-10分钟到比较好,以表示求职的诚意,让对方能够信任你,迟到是绝对不允许的;其次应该穿正式的服装,要有上班族的气息;进入应聘室之前,不论门是开是关,都应先轻轻敲门,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入,切忌冒失入内;入室应整个身体一同进去,入室后,背对招聘者将门关上,然后缓慢转身面对招聘者;见面时要向招聘者主动打招呼问好致意,称呼得体;在招聘者没有请你坐下时,切忌急于落坐,请你坐下时应道声“谢谢”,然后等待询问开始。
应聘过程中应坐姿要端正,要自然、放松,切忌做一些捂嘴、歪脖之类的小动作;切忌跷二郎腿并不停抖动,两臂不要交叉在胸前,更不能把手放在邻座椅背上,以免给别人轻浮傲慢、有失庄重的印象;面部表情应谦虚和气,有问必答,应聘过程中最好把目光集中在招聘人的额头上,眼神自然,以传达你对别人的诚意和尊重;在应聘中对招聘者的问题要一一回答,回答时尽量不要用简称、方言、土语和口头语,以免对方难以听懂;面试时不能打断招聘者的提问,以免表现得急躁、随意、鲁莽;当不能回答某一问题时,应如实告诉对方,而不是含糊其辞或胡吹乱侃;应聘结束时,一面徐徐起立,一面以眼神正视对方,趁机作最后的表白,以显示自己的满腔热忱。然后欠身行礼,说声“再见”,轻轻把门关上退出;最后,应聘之后写一封感谢信是很有必要的,招聘者的记忆是短暂的,感谢信是最后机会,它能使你显得与其他想得到这个工作的人不一样。
在职场中,我们除了要求个人礼仪和社交礼仪外,职场礼仪也是很重要的。首先就是职场着装上,我们应该综合考虑自己的身材、脸型、气质、职业、工作场合和季节等因素,全身衣着应保持在三种色彩之内。女士在办公室忌穿短裤短裙,男士衣扣要扣严,不能挽起袖管或裤角,衣袋或裤兜里不宜装过多的东西,穿西装最好内着浅色衬衣并系好领带,并且穿黑色皮鞋比较好。
职场礼仪中没有性别之分,工作场所,男女平等。比如,为女士开门这样的“绅士风度”在工作场合是不必要的,其次,将体谅和遵重别人当作自己的指导原则。在进行介绍时,正确做法是将级别低的人介绍给级别高的人;握手是人与人身体的接触,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强有力的握手、眼睛直视对方将会搭起积极交流的舞台;另外,为了避免发生误会,女士在与人打招呼时最好先伸出手,在工作场所男女是平等的;电子邮件也是职业信件的一种,内容应该严肃,在传真中应当包括你的联系信息、日期和页数,并且最好在别人允许的条件下再发传真;即使你在社交礼仪上做得完美无缺,你也不可避免地在职场中冒犯了别人,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真诚地道歉就可以了,不必太动感情,表达出你想表达的歉意,然后继续进行工作。
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美的,重要的是你怎样去表现它„„美没有模式,它并不是仅指漂亮的容貌或身材,二十岁有二十岁的青春;三十岁有三十岁的魅力;四十岁有四十岁的风采„„良好的礼仪就是一种美,而美是有力量的,她能引导我们成功,所谓“礼道成功”,只有做好了礼仪方面,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工作中取得我们想要的成功。
参考文献: 周思敏
《你的礼仪价值百万》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 1 2关彤 《 现代社交礼仪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1 3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现代礼仪基础》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3 5冰雪《展现你的礼仪》 地震出版社 2004
6柯古、张林等编著 《礼仪大全》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
7国英《现代礼仪》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8陈萍《最新礼仪规范》,线装书局2004.1
9王华《现代社交礼仪》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01
第五篇:现代礼仪期末论文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1、如何理解现代礼仪关于“尊重为本,善于表达”的基本理念?
答:我认为现代礼仪中礼仪的核心就是尊重,一个人由内心而发出对别人的尊重,这是商务礼仪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在现代礼仪中,尊重分为两个方面如下:
(1)自尊:自尊是尊重的出发点,你没有自尊自爱,就没有形象可言,人家就不会拿你当回事,自尊是社交礼仪中最基本的出发点。自尊可以通过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穿着打扮方方面面表现出来。比如说一个最基本的,女士在商务交往中的首饰佩戴,原则是“符合身份,以少为佳”,不能比顾客戴的多,不能喧宾夺主。在社交场合你要有自信和气度,你自己要把你当回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举止大方。所谓尊重自我,就是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约束自身的行为,举止有方。其次,要尊重自己的职业。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真正被人家尊重的人,是有实力的人,是学有所长的人,是专业方面有本事的人。所以要爱岗敬业,这样的人才会赢得尊重。最后,要尊重自己的单位。大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小到我们现在供职的地方,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它的尊严和形象。
(2)要尊重他人:人不仅仅要自尊,更多的时候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尊重他人,只有你尊重了别人,别人也才会给予你那份应得的尊重。并且对于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身份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对长辈和对同辈之间的尊重方式就不一样。首先你要了解对方的信息和禁忌。根据对方的身份和习俗,多了解人家的信息,别人喜欢什么,禁忌什么,这些在社交场合都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例如有人在酒店请人吃饭时,回族人就不能吃猪肉等。然后我们在面对不同身份的人的时候所需要注意的东西也是大不相同的,对长辈之间应该毕恭毕敬,对晚辈之间摸摸他的头是代表对他的喜欢和爱护。另外要讲规矩,比如接受名片时如何做才是尊重别人,专业要求是有来有往,来而不往非礼也。要是没有也要比较委婉地回答,可以告诉对方,没带或用完了。商务交往中有时是需要一种“善意的欺骗”。
在现代礼仪中,合理的表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善于表达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的是交流、是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能使双方达成共识。一种良好的表达技巧在交谈中能使得双方感觉到舒适和愉快。商务礼仪是一种形式美,交换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形式表达一定的内容,内容借助于形式来表现。表达要注意环境、氛围、历史文化等因素。例如当谢绝一个人时 经验告诉我们,使用委婉的语言表达某种意图,要比直率地表达效果更好。我们 可以用商量的口气,语气要自谦。出色的表达能力会让别人在被拒绝的时候仍感觉到心情舒适。
与人交谈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分寸,俗话说,说话要看一看火候,有点分 1
寸。这“火候、分寸”就是节制有度。在社交之中,难免要因事在谈话时同对方发生争辩。在原则问题上必须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但在具体方式上则要注意策略,避免双方发生冲突。语言含义要清晰 准确。在公务性交往中,看上去社交双方并不太介意,其实每一句话都是字斟句酌的。
语言要诚实、客观。在正规交往场合讲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千万不要将一吹成三或四。否则,人家到时真要认真起来,事情就不好办了。社交语言必须有节制,还表现在争取利益时要适可而止,不能贪得无厌。有些人占了便宜还想便宜,得寸进尺,不考虑上级或他人的困难,是不妥的。
请答要恭敬,处于工作和学校的需要,我们要经常向有关方面的人提出自己的请求和回答对方的提问。如何既提出自己的请求又不失体面呢?关键是要诚实地、坦率地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要求,千万不要瞒天过海、油嘴滑舌。有些人自以为聪明,绕来绕去地游说好半天,也不明确提出正题,早引起了对方的讨厌和戒备,待提出正题时,正好遇到对方心烦,因而他的请求很难被允许。回答别人的问题也是一样,一定要实实在在。
2、阐述TPO原则的基本含义并谈谈服饰得体与时尚流行的关系。
答:TPO原则中的TPO是三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分别代表时间(Time)、地点(Place)和场合(Ocasion),说的就是着装要符合时间、地点和场合,不同场合的服装有不同的着装特点,你在选择服装时要注意符合这些特点。
(1)时间原则:服饰的时间原则,一般包含三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每天的早上、日间和晚上三段时间的变化,第二个含义是指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第三个含义是指时代间的差异。通常来讲,早上、日间安排的活动户外居多,穿着可相对随便;而晚间的宴请、听音乐、看演出、赴舞会等一般则比较正规,并由于空间的相对缩小和人们的心理作用,往往对晚间活动的服饰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拘泥的礼仪也就相对严格。除了一天的时间变化外,还应考虑到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条件的变化对着装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夏天的服饰应以简洁、凉爽、大方为原则,拖沓累赘的装饰,会使周围的人产生闷热烦躁的感觉,自己也会因为汗水渍渍而显得局促不安。尤其是女性,汗水还会损坏面部的化妆。冬天的服饰应以保暖、轻快、简练为原则,穿着单薄会使人因寒冷而面色发青,嘴唇发乌,甚至出于本能缩肩拘背,以致无俊美可言。还有就是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节奏,过分复古(落伍)或过分新奇(超前)都会令人刮目,并与公众拉大心理距离。60年代的西装革履、涂脂抹粉与90年代的补钉夹袄给人心理留下的会是同样的不协调,说明穿着打扮始终不能脱开时代的圈界。不同时段的着装规则对女士尤其重要。男士有一套质地上乘的深色西装或中山装足以包打天下,而女士的着装则要随时间而变换。白天工作时,女士应穿着正式套装,以体 2
现专业性;晚上出席鸡尾酒会就须多加一些修饰,如换一双高跟鞋,戴上有光泽的佩饰,围一条漂亮的丝巾;服装的选择还要适合季节气候特点,保持与潮流大势同步。
(2)地点原则:在自己家里接待客人,可以穿着舒适但整洁的休闲服;如果是去公司或单位拜访,穿职业套装会显得专业;外出时要顾及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如去教堂或寺庙等场所,不能穿过露或过短的服装。不同的环境需要与之相协调的服饰,豪华宾馆铺着丝绒地毯的会客室与陈旧简陋的会客室,穿着同一套服装得到的心理应会是截然的不同。同样,在高贵雅致的办公室,在绿草丛生的林阴中,或在曲折狭窄的小巷里,穿戴同样的服饰给人的感受也会因人而异,或是给人身份与穿着不相配的感觉,或是给人呆板的感觉,或是显得华而不实。凡此种种不快的感觉都是十分有损公关人员形象的,而避免它的最好办法就是“入乡随俗”。
(3)场合原则:衣着要与场合协调。与顾客会谈、参加正式会议等,衣着应庄重考究;听音乐会或看芭蕾舞,则应按惯例着正装;出席正式宴会时,则应穿中国的传统旗袍或西方的长裙晚礼服;而在朋友聚会、郊游等场合,着装应轻便舒适。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穿便装,你却穿礼服就有欠轻松,同样的,如果以便装出席正式宴会,不但是对宴会主人的不尊重,也会令自己颇觉尴尬。参加庄重的仪式或重要的典礼等重大公关活动,着一套便服或打扮得花枝招展,会使公众感觉你没有诚意或缺乏教养,而从一开始就对你失去信心。一般说,公关人员应事先有针对性地了解活动的内容和参加人员的情况,或根据往常经验,精心挑选和穿着合乎这种特定场合气氛的服饰。记住永远穿得比四周的人稍微考究一点,精神一点,时尚一点,使你的服饰与场合气氛的融洽和谐程度始终比公众高一筹。
服饰得体与时尚流行的关系:我任务时尚是美、是流行、是个性,也是获得回头率的要素,相信现代人没有哪个人会错过的。然而时尚是一种大流的大家普遍尽量去追求的东西。但是服装得体在某一个层面上是我们需要打造出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体现自己的个性和身材优势,以及自己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所以时尚是宏观的二服饰得体却是微观的。
也许某件服饰在一个模特身上穿起来特别好看,特别适合他的职业以及他的场合,也许众多人追捧,因为就成为了一种时尚。然而如果我们盲目追求的话确不一定就适合自己了,我们必须要根据自己的体形、风格以及职业场合来选择合适的服装,打造出自己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所以我们在选择服饰的时候首先是要选择自己得体的服饰,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求时尚和潮流。例如今年秋季流行服装比较主流的衣服是休闲化、中性化而又大气风格的衣服。流行黑、白、啡、灰、米白、金属色和糖果色。所以我们在这种大体的流行风下面选择合适自 3
己的服饰,选择适合自己风格、彰显自己的个性、气质,突出自身身材优势,能扬长避短的服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大学生求职面试时应注意哪些基本礼仪?
答:面试时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你要在短时间内赢得面试人员的赏识才能顺利得到期待的工作,因此刚刚出入社会的大学生在面试时注意一些基本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求职面试时应注意哪些礼仪举止呢?
(1)外在形象:求职面试,要设计好自己的形象。求职者形象给面试官的印象好坏,常常关系到求职的成败。作为第一次见面,主考官往往以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凭着求职者的外在形象来判断求职者的身份、地位、学识、个性等等,并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和情绪定势就称为“第一印象”。它往往比一个人的简历、介绍信、证明、文凭等的作用更直接,更能产生直觉的效果。因此,学生应聘面试,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良好的形象设计,既要符合个人气质特点,又要符合招聘单位的特点。首先,着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做到整洁、大方、得体。如果衣着不整,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稀奇古怪,会被认为生活没规律、作风拖沓、生活懒散、社会责任感不强,难以得到人们的信任。应聘者应根据所应聘的工作性质和类型,确定自己的穿着。如应聘出版社、广告设计、室内装潢或化妆品公司等与艺术有关的行业,面试时服装应尽量穿得时尚而富有创意,凸显个性;而应聘金融、保险、国际贸易、教育、卫生、法律等企业文化比较传统保守的行业,应穿着能传递权威和能力的传统而保守的服装。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应聘一般的职位不一定要穿什么时装、名牌,大方、得体就好。男同学若穿西装,最好系领带。注意把衬衫下摆扎进裤里;不要穿袖口或裤脚折边已破损或开线的衣服;女同学着装要得体大方,避免无袖、露背、吊带、露脐等性感装束。其次,发型宜清洁简单。面试时要精心梳理好头发,不要蓬头垢面。男生以简单、利索、庄重的发型为好,最好是前不过眉,后不及领,两侧不遮耳朵,忌长发、卷发、光头、中分。女同学尽量不要烫发、染发,越自然越好。
(2)行为举止:面试时,行为举止要得体。得体是要求应试者的举止动作要符合身份,适合场合,并能恰如其分地借以传达出个人的意思。在面试时,举止要自然、大方、文明、优雅。立要直,坐要正,走的姿势要端庄文雅。此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结伴而行。面试时,切莫让他人陪你入场。有的应聘者面试时,习惯带上同学或亲戚前往,以消除紧张或给自己当“参谋”。其实,这种做法对求职者是不利的。由于他人在场会使面谈尴尬,也会给考官留下你缺乏自信心、独立性不强的印象,容易遭到必然的淘汰。所以,面试时,“亲友团”还是不带为妙。千万不要以“情侣档”或父母陪同的形式前去询问。
2、切勿犹豫不决。一般来讲,求职者应聘时举棋不定的态度是不明智的。这样容易让招聘 4
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自己却失去了一次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另外,容易让主考官感到你是个信心不足的人,难免怀疑你对单位不信任,缺乏必要的诚意,甚至怀疑你的工作作风与实际能力。
(3)见面礼仪:
1、遵时守约。面试时一定要遵时守约,迟到和伪约都是不尊重主考官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如果你有客观原因须改期面试或不能如约按时到场,应事先打个电话通知主考官,以免对方久等,如果已经迟到,不妨主动陈述原因,这是必备的礼仪。面试时,求职者最好提前15钟左右到达面试地点,以表示求职者的诚意,给对方信任感。这样可以先熟悉一下环境,找到准确的面试场所,可以稍稍休息一下和稳定一下情绪,进一步做好面试前的思想、心理准备,还可以再想一想,怎样简要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然后巧妙回答招聘者可能提出的问题,然后,从容不迫地进入面试场所。免得一到就气喘吁吁,慌里慌张进面试室。
2、以礼相待。进入主考官的办公室,一定要先敲门再进入,即使门是开着或虚掩着,也应先敲门。千万别冒冒失失地直推而入,给人以卤莽、无礼的印象。见面时,应主动地微笑着向主考官点头,打招呼,礼貌地问候。真诚、自然、由衷的微笑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采,表现出内在的自信、友好、亲切和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求职者塑造自我形象,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易于赢得好感,对面试结果有利。当主考官已经坐下并对你说“请坐”或示意坐下后,先道谢,然后再按指定的位置落座。落座后,坐姿合乎规范。切忌不请自坐,更不要跷起二郎腿不停地摆动。进门后,如果面试人向你伸过手来,你要同他热情握手。切忌主动去和考官握手,这是基本的礼仪,你可点头微笑表示问候。
(4)应答礼仪:求职面试的核心内容就是应答,求职者必须对自己的谈吐加以认真的把握。在应答过程中,要注意相应的原则和礼节规范,务必要使自己的谈吐表现得文明礼貌,言辞标准,语言连贯,内容简洁。此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1、自我介绍忌拖沓。面试时,一般要作简单的自我介绍。介绍要有分寸,切忌以背诵朗读的口吻把求职材料上写得清清楚楚的内容再说一遍,那样只会令主考官觉得乏味。而应用两分钟左右的时间,根据你所应聘的岗位重点地介绍与之相关的学历、经历、能力及个性特征等,且要言之有物。一位公共关系学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要像孔雀学习,两分钟就让整个世界记住自己的美。”自我介绍也是一样,要尽量在较短时间内让考官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能干什么、干什么,千万别干“画蛇添足”的蠢事。
2、遇事冷静,机智作答。与日常交往不同,求职应聘是一种检测性的被动交谈,尽管事前有充分准备,但主考官仍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难以回答的、甚至于刁钻的问题来了解你的品德修养、思维水平和协调应变能力。应届毕业生因平时很少与领导、专家接触,遇到这种情况有的人就心发慌、头发涨、手出汗,出现 5
面试恐惧症。这就需要应聘者临阵不慌,用特有的细致的心理、冷静的心态、理智的语言、正确的思维予以恰当的回答。有些问题不宜正面回答,可用委婉的或带有伸缩性的语言来机智回答。如谈自己的缺点,既要讲出一两点,又不能贬低自己,最好通过谈缺点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3、诚实坦率。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在面试中,如果遇到实在不会答或不懂的问题,就应坦诚相告。著名的交际大师戴尔·卡耐基年轻时曾到一家公司谋求推销员的工作,总经理看着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出了一道试题,好让他知难而退。“嗨,假如我让你把一台打印机推销给本地的农场主,你行吗?”“对不起,先生。我没办法做到,因为农场主不需要它,我的一切努力将是徒劳。”卡耐基不假思索地回答。“恭喜你,小伙子,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们公司的推销员了。”卡耐基就是因为说了一句大实话获得了一份宝贵的工作。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不同于其他的求职者。一般求职者千方百计去干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卡耐基的成功告诉我们,有时候,你头脑中真实的想法,就是你成功的法宝。
4、薪金问题。薪金问题,是个敏感而又实际的问题,在面试应答中常被提及。对于面试者要掌握好三个环节。首先,摸清情况。求职者和招聘者面谈之前,可先了解行业的一般待遇及前任工资收入。其次,选择时机。求职者不宜在刚与雇主见面就谈待遇问题,而应掌握“火候”。最好等到雇主表示出合作意向时,再谈论薪水问题。再次,留有余地。当雇主有意聘你时,他可能会突然提问:“你希望的月薪是多少?”此时,你不要惊慌,而可以根据你掌握的有关情况,说出自己能够接受的最低待遇和希望获得的最高月薪。但不要把话说死,要给对方和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5)告别礼仪:面试时,要特别注意对方结束面谈的暗示,适时礼貌告辞。即使面试失败,也要面带微笑地向主考官致谢。按着国际惯例,面试后最好给招聘人员打个电话或写封信表示谢意。这不仅是礼貌之举,还可以增加印象。
总之,作为大学毕业生,在掌握真才实学的基础上,参加面试,要掌握必要的基本礼仪,学会推销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求职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