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

时间:2019-05-15 07:5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

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8〕38号 【发布日期】2008-04-23 【生效日期】2008-04-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皖政〔2008〕3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于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要求

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方式和组织形式,建立新型为农服务体系,努力使供销合作社成为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推进服务方式创新,增强为农服务功能

(一)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各地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多元发展”的原则,通过新建、改造、重组等形式,整合、优化供销合作社现有经营网络资源,在全省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具有统一采购、跨区域连锁配送功能的大型农资经营龙头企业,形成覆盖全省农村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建设区域配送中心,培育一批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等新型流通组织。加快农副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和批发市场。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再生资源、废旧物资回收利用行业的优势,整合现有回收网络,建立集回收、加工、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回收利用服务网络体系,发展区域性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建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处理基地,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按照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的要求,整合全省烟花爆竹行业资源,建立烟花爆竹经营网络,积极支持集生产、销售、储运、燃放和科研开发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发展。

(二)鼓励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地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一批销售贸易、生产加工、种植养殖等类型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特色明显、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提高供销合作社企业对农业生产的带动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市场辐射能力。鼓励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兴办茶叶、棉花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逐步与农民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企业和基层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当地农业开发。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商务、扶贫等部门要优先安排相关扶持政策及资金。

(三)支持供销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各地要按照边发展、边提高、边规范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批专业优势突出、服务功能强、运作规范的专业合作社。鼓励各级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合作建立行业协会、农产品专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等农村经济类社团组织。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带动作用,支持供销合作社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开展农产品经纪人技能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依法参与农村金融改革等。支持建设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入手,安排服务内容和项目,为各部门、各系统相关下乡项目集中服务提供平台。

三、加强组织基础建设,完善为农服务体系

(一)加强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各地要支持县级供销合作社根据城镇建设规划和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按照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三农”的原则,在改革改制、明晰产权、精简人员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重组,发展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基层供销合作社,不断增强流通服务功能和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由于改革改制而撤销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引进其他经济实力较强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开展跨区域服务。基层供销合作社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由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管理,用于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和为农服务。

(二)加快社有企业改革。各地要按照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经营机制、开放的用人机制、灵活的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目标要求,推进社有企业改革。要加强社有资产管理,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本社集体财产(包括所属的事业单位和投资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代表和管理者,作为出资人,承担对社有资产的监管和保值增值责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有资产运营质量和监管水平。

(三)深化县以上联合社的改革。各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下级供销合作社的联合组织。县级供销社需纳入财政供给的,应尽快核定人员,纳入财政供给。要发挥县以上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作用,使其担负起对下级社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教育培训的职责。各级联合社要根据建设新型为农服务体系的要求,转变职能,创新机制,为基层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服务。

四、加大扶持力度,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发展的扶持力度,引导和帮助供销合作社建立新型的为农服务体系。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供销合作社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的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省级化肥、农药储备制度,省财政设立化肥、农药储备专项补助基金,用于补助省级化肥、农药储备发生的利息费用和政策性降价损失。农民需要且供销合作社有能力经营的业务,相关部门要积极给予支持。各级政府出台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优惠政策,原则上都适用于供销合作社企业。

要妥善解决好供销合作社的土地问题。各地要积极保障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设施建设用地;对于建设经营性项目,原划拨用地应依法办理相关处置手续;供销合作社企业改制涉及到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等问题的,按照省政府出台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政策执行。

要做好供销合作社下岗失业人员和历史包袱的处理工作。国家和省出台的国有企业职工安置有关政策,同样适用于供销合作社。对已经清理核查的地方政策性亏损挂账,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妥善解决。

五、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

各地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把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摆上议事日程。要注意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作用,明确其职责,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必要的工作支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切实保护供销合作社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其财产,不得随意改变其所属企业的隶属关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中发〔1995〕5号)和《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发〔1996〕6号)的要求,切实加强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建设,选拔具有实干精神和开拓意识的同志担任联合社的负责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供销合作社工作,共同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各地要根据中央有关要求和本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规划,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力争使我省供销合作事业有较大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四月二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皖政〔2011〕3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加快推进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依据《安徽省旅游条例》,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旅游业发展的人本化特质、多功能特点、开放性特征,把我省旅游业建设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着力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融合升级;着力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着力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强化政策创新,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努力加快旅游强省建设,为安徽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相结合。健全政府引导旅游业科学发展的宏观机制,完善合理配置旅游资源的市场机制,全面构建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社会力量参与的旅游发展机制。

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效益相结合。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同时,推广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应用,带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一方面,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区域牵动力的旅游知名品牌、重点项目和精品线路,实现优势资源优先突破;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皖北旅游等,推动全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相结合。加快推动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拓展旅游新领域和发展旅游新业态,以产业融合带动资源整合。

坚持深化改革与开放合作相结合。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化解旅游资源开发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合作,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各个环节,以改革开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要素的集聚,激发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依托资源和创意创新相结合。科学开发旅游资源,深度谋划旅游项目,大力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现代科技、动漫创意的结合,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表现力和吸引力。

(三)发展目标。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全省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等综合指标进入中部领先、全国前十位次,实现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市场多元化、旅游服务规范化、旅游要素配套化、旅游企业规模化、旅游设施现代化,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和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达到500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全省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以上,全省旅游业提供直接就业100万人以上,带动城乡间接就业500万人以上。

二、工作任务

(四)合理布局,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区域协调、城乡互动的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吸引高端游客,拓展入境市场,建成国际旅游胜地;重点发展以商务、科教、城市旅游和环巢湖生态休闲度假体验旅游等为特色的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建成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以文化创意为主打产品的皖北旅游区,建成苏鲁豫皖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长江黄金水道旅游带,辐射大别山旅游区和皖西南旅游区,建成面向长三角、联动武汉城市群、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黄山、合肥、芜湖等旅游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县域旅游发展,推进长三角旅游发展一体化,建立健全与国内重点旅游省份、国际重点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发展合作机制。

(五)提升业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将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体育健身、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观光、生态、文化(文物)、乡村、森林、休闲度假、体育康健等旅游,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有序推进旅游度假区建设。实施精品旅游战略,构建徽文化、皖江城市、淮河风情、皖北历史文化四大旅游带。围绕“绿色、红色、古色、特色”,重点打造“世界遗产精品之旅”、“徽文化体验之旅”、“精彩皖江欢乐之旅”、“大别山锦绣山湖多彩之旅”、“环巢湖动感之旅”、“大琅琊飘逸之旅”、“淮河风情之旅”、“皖北养生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文化演艺精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品、旅游饭店用品和户外旅游用品制造业,定期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支持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购物场所。

(六)深化改革,完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逐步转变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的管理方式,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标准等手段,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旅游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和开发,跨行政区域旅游景区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明确管理主体,同一个景区在同一个规划指导规范下开发建设。依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旅游景区经营权、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探索建立旅游产权交易市场和旅游投融资平台。推动国有旅游企业加快建立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七)突出重点,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旅游项目谋划,依托资源,突出创意,科学编制旅游项目。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旅游项目库,分级调度,逐级负责,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城乡建设要优先完善旅游项目基础配套设施,省重大项目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组织实施全省旅游项目“5233”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建设5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200个,实现旅

游项目投资总额3000亿元以上,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打造世界遗产与徽文化游、九华山生态与佛教文化游、环巢湖休闲度假游、大别山彩色游、皖北楚风汉韵历史文化游等旅游产业集聚区。

(八)扶优扶强,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支持旅游企业兼并收购、合资合作、战略重组,引导旅游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旅游企业采取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联合和集团化经营,实现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支持省属旅游企业整合国有旅游资产,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加大旅游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中央、省属大型企业投资旅游业,鼓励和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旅游业各个环节。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旅游企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培育20个年经营收入超10亿元的旅游企业,2—3个年经营收入30—50亿元以上的大型旅游集团。

(九)强化促销,拓展旅游市场空间。积极推行“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联手”的大旅游营销战略,建立政府整体形象宣传与企业产品促销统分结合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省及各市、县要围绕重点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做好整体形象策划和包装推介,推出特色鲜明的主题宣传口号。要充分发挥外事、商务、侨务、对台等对外宣传推广平台作用,借助文化(文物)、出版、电信、邮政等行业的传播载体,创新丰富旅游宣传形式。要针对旅游重点客源市场,综合利用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探索设立旅游咨询中心,多渠道提升旅游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优化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旅游监管体系、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旅游诚信体系和旅游投诉体系,完善旅游企业信誉等级评估、重大信息公告和违规记录公示制度。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完善省旅游12301呼叫中心建设。探索发行区域旅游“一卡通”。建立旅游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旅游紧急救援和旅游保险体系。加强旅游质监机构建设,加强部门和区域联合执法。

(十一)完善网络,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大型航空公司在我省设立基地,探索组建合资旅游航空公司。加快新增、加密国际和境外航线,大力发展与国内重要客源地之间的航空支线交通。加快省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旅游重点项目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中,通往A级旅游景区的项目优先安排建设。发展城市旅游交通专线,推动区域旅游交通公交化。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要设置规范化的旅游指示牌,拓展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推进长江岸线旅游港建设。支持开展旅游包机、专列、游轮、游艇等业务。

三、保障措施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旅游领导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资金支持。加强旅游统计基础工作,完善旅游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旅游业主要发展指标纳入对市、县政府目标考核。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旅游发展大会,至少召开一次省旅游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旅游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形成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

(十三)强化规划引领。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留足空间。科学编制“十二五”全省旅游发展规划及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大别山旅游区、皖北旅游区和皖西南旅游区等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各市、县要在全省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有序衔接、科学做好本地旅游发展规划。要严格按规划要求审批建设旅游项目。

(十四)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逐年增加,到2015年不少于2亿元。各市要逐步扩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增幅不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对组织旅游包机、旅游专列和一次性组织游客超500人来我省的旅游企业给予奖励。对评上全国5A级旅游景区的单位、荣获国家金星奖旅游饭店、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全国旅游商品大赛获奖企业等给予奖励。

(十五)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新增规模以上旅游企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对纳税确有困难的亏损旅游企业,可按税收管理权限办理减免房产税。对小型微利旅游服务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企业所得税。旅游企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作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可以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鼓励企业将安排职工旅游休闲作为奖励措施,相关费用可列入成本核算,并按规定税前扣除。旅游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所得税优惠目录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允许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从企业应缴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旅游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并轨同价。旅游饭店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不高于居民用户收费标准,按客房入住率收取。旅行社可以接受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委托,为有关公务活动提供交通、住宿、餐饮或者会务服务。

(十六)保障旅游业用地。优先安排纳入省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对符合单独选址条件的重大旅游项目,用地计划由省统筹优先安排。乡村旅游项目确需建设用地的,各地应在用地计划中统筹安排。非政府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植被恢复费、配套费等规费可由受益地方政府按适当比例奖励项目单位,返还的植被恢复费应用于项目绿化和植被恢复建设。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按年缴纳。

(十七)增强金融支持。充分发挥企业信用担保平台作用,加强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旅游企业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

费权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灵活运用贷款风险补偿、贴息、担保贴费和奖励补助等财政手段,引导信贷资金采取银团贷款、集合信托等方式支持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的金融产品,发展旅游保险。鼓励银行提高旅游企业整合重组的信贷授信额度和并购贷款额度,开办小额旅游按揭贷款业务,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旅游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在200万元以内的,由财政部门按照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支持,贴息资金由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负担一半。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

(十八)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党政干部旅游法律和政策知识培训,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的内容。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完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实施全省旅游培训计划,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实施旅游企业家培养工程,重点加强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景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引进旅游规划、策划、营销等专业人才。重视旅游智库建设,加强旅游培训国际交流合作。省财政每年安排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及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可按规定用于旅游行业人才培训。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四月二日

第三篇: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9-01-12 【生效日期】1999-01-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精神,按照《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我省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如下决定。

一、正确认识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

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体育的多元功能越来越显示出来。体育有利于增强全民族身体素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中形成的“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中华体育精神,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事业的进步,我省体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体育人口逐年增加;我省运动员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比赛中取得可喜成绩,射击名将许海峰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金牌榜上“零”的突破;体育场地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体育产业开始起步,体育法制建设步伐加快。但是,我省整个体育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总体投入不足,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方面也有诸多与日益激烈的现代竞技体育不相适应之处;体育事业的发展同全国先进省市比,差距较大,同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也很不相称。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也影响了体育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功能的发挥。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来认识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加快体育改革的步伐,促进我省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体育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基本任务,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为基本方针,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为基本发展思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基本依据,加快实施科教兴体战略,为2010年前把我省建设成为体育强省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现在起到2002年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加快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初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达到85%以上;培养1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建成30个全国体育先进县、狈个省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200个省级体育先进乡镇。

加快推进竞技体育集约化。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初中高级训练一条龙”和“科教训一体化”的训练管理体制。深化竞技体育运行机制改革,扩大竞技体育外向度,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一些运动项目达到亚洲或世界先进水平,在全国九运会上实现争先进位的目标。

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多元化。鼓励和倡导社会各形式、多渠道兴办体育产业,形成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新型商业,逐步成为我省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

加快推进体育设施现代化。拓宽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全省人均占有体育设施面积接近或达到今国平均水平,建成一批能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或世界单项锦标赛的现代化体育设施。

加快推进体育管理科学化。基本建立政事分开、职责分明、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初步建立符合安徽省情的体育法规体系,健全体育行政执法队伍,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加快推进体育队伍专业化。重点培养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努力造就一支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竞技水平等方面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高素质的体育专业队伍。

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增强人民体质

增强人民体质是为人民服务宗旨在体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对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的作用,调动各部门和各级各类社会团体的积极性,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和《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促进农村体育向乡镇延伸,城市体育向街道延伸,职工体育向企事业单位延伸。推广普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健身方式,逐步使体育健身活动进入千家万户。县以上各级政府每年应举办多种形式的单项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以全民健身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运动会。

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全社会都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通过开展先进评比等活动,不断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

社会体育是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幸福的公益性社会事业。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各有关部门、祉会团体要大力组织开展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少数民族体育、残疾人体育、老年人体育以及本行业的体育活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

县及基层体育工作是整个体育工作的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和场馆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加强,积极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体育先进乡镇和体育先进社区的活动。

要依法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四、深化体育训练体制改革,加强业余训练和优秀运动队建设

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可以树一方形象,凝一方人心,鼓一方士气。省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把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列为重点工程,全力以赴做好迎接全国九运会工作,同时筹划好迎接全国十运会、十一运会的准备工作。要认真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及其滚动计划,力争在国内外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省为国争光。加快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开展评选安徽省十佳运动员活动,营造优秀运动员等体育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理顺体育教育、体育训练和体育科研的关系,积极创造条件创办培养高级体育人才的院校。有条件的运动项目应积极推行协会制,鼓励社会各界兴办体育俱乐部。强化科教兴体观念,加大体育科技投入,增强体育科研实力。鼓励大中型企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鼓励社会各界多形式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群。

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又是培养社会体育骨干、提高群众体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县以上各级政府要增加业余训练投入,对重点业余体校、单项运动学校学生的伙食和营养,应根据当地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和学生运动量的实际消耗与生理需要,按略高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50%左右的标准给予补贴。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应密切配合,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普通高中教育的体育特色班,并定期进行专项评估。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业余体校在招生、转学、升学等方面给予支持。根据体育人才需求,结合中专布局调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对现有的体育中专学校要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在具备条件的城市中等师范学校开设体育班;体育行政部门要重点抓好业余训练,加速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建立优秀运动员选招制度、就业转岗培训制度、体育运动伤残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认真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做到严把进口、疏通出口、减轻包袱、精干队伍。对世界三大赛前八名、亚洲和全国三大赛前三名的运动员,符合条件的可特招到高等院校学习。

五、加大体育产业开发力度,加强体育市场管理

发展体育产业不仅是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拓宽第三产业发展领域、提升第三产业比重的有效途径。日前我省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各级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积极予以扶持,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开发,要坚持“以体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发展体育主体产业,开发体育无形资产,重点培育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市场,积极开发体育服装、器材等体育用品市场,继续做好中国体育彩票销售工作,进一步发展体育旅游。要通过运行机制的变革,盘活国有资产,开发体育资源,建立补偿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管理机构和行政执法监督队伍,维护体育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级工商、公安、物价、税务、卫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依法做好体育市场的管理工作。

六、突出重点,改善公共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城镇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培养体育人才和开发体育产业的必备条件。县以上各级政府要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及用地纳人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城市居住区应把体育设施作为必备设施纳入规划指标,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农村乡镇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设和改善体育设施。要重视体育设施的多元功能和环境配套设施的建设。鼓励国内外企业和社会各界集资兴建体育设施。

努力改变公共体育场地严重不足和大中型体育比赛场地偏少的现状,把公共体育设施作为文明城市的评比条件。省在3年内多渠道筹集资金,抓紧建设省九运会八大体育设施。2002年前,各县(市)公共体育设施力争达到全国体育先进县要求的硬件标准,乡镇建成篮球场和体育活动室。省辖市要兴建或完善一批能承办全省综合运动会或全国单项比赛的公共体育设施,行署所在地应建成中型体育场馆。黄山市应建成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体育设施,省会合肥市的公共体育设施应达到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或亚洲、世界单项锦标赛的能力。

要管好、用好现有体育设施,提高利用率。努力创造条件,使所有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的健身、休闲和娱乐场所,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在满足教学需要、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也应向社会开放。开展体育场馆定级评优工作,提高体育场馆规范化管理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七、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体育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体育事业是国家、社会和公民共同的责任。财政投入是维持和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来源和基本保障。各级政府要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对小型体育场馆及运动员训练用房的固定资产投资,按零税率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社区、乡镇公共体育设施和社会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当地公益性支出计划。要加强对体育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建立健全体育专项资金制度,实行专款专用,确保重点投入,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

在坚持政府投入主渠道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鼓励组织和个人对体育事业的捐赠和赞助,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投资体育,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为投资体育创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体共同兴办体育的格局。

八、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

发展体育事业是我省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一项重要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基本依据,制定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督促有关部门协同努力,按期完成。要切实做到“六个纳入”,即把体育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政府任期考核目标。要建立体育工作评估体系,实行量化考核,奖惩兑现。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要专门研究一二次体育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干部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配齐配强各级体育部门领导班子,完善学习培训、选拔任用、实践锻炼和监督管理等制度,加强体育干部后备队伍建设。

要加强体育宣传,争取全社会对体育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各新闻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体育宣传范围,加大体育宣传力度,注重体育宣传效果。

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建立健全符合安徽省情的体育法规,逐步完善体育执法监督体系,使体育工作全面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意见

(德政发〔2008〕1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快供销社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07〕6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突出重点,加快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建设

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要坚持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创新经营服务方式和组织形式,逐步构建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和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

(一)全面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

各级供销社要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消费便捷安全为目的,以现代连锁经营为主要形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以县域为基础,整合各种资源,建设覆盖整个乡村、服务所有农民、实施标准化和规范化服务的新型流通服务网络。

大力发展和优化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各级农资协会的组织协调和供销社农资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延伸网络终端,贴近农民,建设配送、信息、科技咨询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安全、放心、经济、-1-

优质的农资产品和技术服务。

建立畅通有序的农产品市场购销网络体系。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整合现有供销社农产品流通、加工、仓储资源,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积极为农民提供综合性、系列化的经济、技术和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增加收入。

加快发展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服务网络。按照“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的思路,巩固、改造原有网络、设施,整合社会经营网点,建立覆盖全市农村的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

建立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网络。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对供销社系统内外再生资源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积极构建包括回收、加工利用在内的再生资源现代回收利用网络,大力扶持再生资源行业发展。

(二)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搭建为农民生活服务平台

各级政府要根据社区服务中心的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共同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发展。根据村庄、人口分布和农村社区经济活动特点,合理布局选址;立足于农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安排服务内容和项目;采用新型经营服务方式,以专业化的经营服务,提高农民社区生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有效整合注入农村的相关资源,将各部门各系统相关的下乡项目纳入其中;各级政府要设置专项资金,制定政策措施,发挥各方优势,扶持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按照政府领导、供销社主办、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搞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营和管理。

(三)建设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搭建为农民生产服务平台

各级供销社要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使其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我服务、联合发展的平台。鼓励供销社参与农村金融创新,引导、推进农民信用合作。

二、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供销社组织体系

(一)加快基层供销社的改组改造。按照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兼顾发展的原则,结合小城镇建设,调整基层社布局。通过股份制、破产、兼并、重组等形式,进行改组改造,努力构建布局合理、产权清晰、功能健全、运作规范的供销社基层组织。

(二)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培育建设新型公司。对社有企业全面推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发展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和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建立提高农村专业化服务水平的其他各类连锁经营公司,以及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融资服务的信用担保投资公司。

(三)加强市、县(市、区)联合社的建设。各级政府要把本级联合社作为指导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部门,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县级联合社在供销社组织体系中处于关键环节,其经费要按照《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德政发〔2006〕33号)要求,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县(市、区)供销社机关工作人员及其离退休人员纳入机关事业社会保险范围,要切实保障其组织机构的完整和队伍的稳定。加强各级联合社班子建设,要选拔具有实干精神和开拓意识的同志担任联合社主要负责人;对不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长期打不开工作局面的,要及时进行调整。为充分发挥联合社的指导

作用,县(市、区)联合社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应征求上一级联合社的意见。

三、强化措施,加大对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政策扶持

凡国家和省、市对农业、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原则上都适用于供销社。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大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供销社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一)切实保护供销社的合法权益。供销社的社有资产是在长期的经营服务中积累形成的集体财产,其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随意改变供销社及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不得侵占或平调供销社的资产。各级政府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应尽可能保留供销社原有经营网点,确需拆迁的,要按“拆一补一”原则或市场价格给予经济补偿。

(二)加大对供销社发展的资金扶持。市政府要根据财力和事业发展需要加大对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各县(市、区)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安排。在市、县(市、区)政府用于发展服务业的专项资金中,要安排支持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资金。同时,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服务体系建设。

(三)妥善解决供销社土地问题。各县(市、区)政府要优先安排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施建设用地;利用供销社原有土地建设经营服务设施,如需由划拨土地转为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经营服务设施的建设;对资不抵债的改制企业,土地出让金的使用,可参照国有企业改制的相关规定处理。

(四)做好供销社下岗失业人员安置和历史经济包袱处理工作。国家

和地方政府有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安置优惠政策适用于供销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稳妥处理供销社历史经济包袱,对已清理检查的地方政策性亏损挂帐,按照相关政策,明确责任,妥善处理。

四、加强对供销社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把供销社的改革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供销社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引导,帮助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及中介服务机构要积极支持和配合供销社工作,结合各自职能,把为农服务项目与供销社建立的新型经营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推进农村建设合力。各级供销社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供销合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二OO八年六月五日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2002]3号 【发布日期】2002-01-25 【生效日期】2002-01-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皖政〔2002〕3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旅游经济发展步伐,尽快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2001〕9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明确“十五”时期目标任务,努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过去十年,我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远远超过同期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为旅游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增加旅游投入、改革休假制度等各种政策,强化了居民的旅游消费意识,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级政府要抓住机遇,切实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繁荣地方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对外开放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来抓,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

“十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旅游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要求及视察黄山时的讲话精神为指针,实施“抓‘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促旅游发展,带全省经济”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规划、部门联动、区域协作、企业运作、社会参与,推进大开放,开展大协作,开拓大市场,实现大发展,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旅游经营规模化、产品特色化、设施现代化,使全省旅游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十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总量再上新台阶,质量和效益达到新水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旅游管理体制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运行机制。到2005年,接待入境游客60万人次以上,年均递增13.5%左右;旅游外汇收入2亿美元以上,年均递增12%左右;国内游客4700万人次以上,年均递增10%左右;国内旅游收入368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0%左右;旅游总收入38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GDP的8%左右,使旅游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二、科学制定和实施规划,加快旅游产品开发

(一)重视旅游发展规划在旅游开发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和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破坏生态环境与景观。各地特别是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要按照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两山一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实际,抓住重点,突出特色,高标准地编制本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旅游区的开发规划、项目建设规划、环境和生态保护规划。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要相互衔接。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发生。要设立重点景区项目专家组,省级以上风景区建设项目在立项前须经专家组评估,并由省计委、省建设厅、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会审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二)加强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明确旅游资源保护的目标和要求,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景区环境相协调。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旅游景区(点)内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实现达标排放,重点风景区要创造条件实施以电代煤(柴)。逐步解决旅游景区(点)、旅游干线公路公厕不适应的状况。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不断提高绿化程度。突出抓好以松材线虫病防治为重点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确保黄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松林的安全。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重点旅游区和重要旅游线路沿线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三)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加快开发文物古迹旅游、风俗旅游、生态旅游、商务和会展等特种旅游,建设一批具有旅游功能和价值的农场、茶园、果园及传统工艺作坊。规划建设省博物馆和合肥、黄山、芜湖国际会展中心、旅游商品集散地,以及徽文化、佛文化、青铜文化博物馆(主题公园)等一批文化展览设施;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在省级旅游度假区中,择优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整合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团体,兴建大型购物、娱乐、休闲设施和体育俱乐部。旅游景区(点)、宾馆和旅游城市要开展富有地方特色、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和民俗表演活动。积极开展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加强对具有旅游资源价值的文物古建筑的保护。

三、三、加强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

(一)进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条件,构筑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宁西铁路西安一合肥段、沿江铁路铜陵一九江段,完成淮南线、皖赣线和宣杭线等扩能改造,加快旅游城市、景区火车站的升级扩建,增加停靠车次,增开重点旅游城市间的旅游专列。要充分考虑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建设国道主干线和南北贯通公路,形成贯穿全省东西和南北、联通周边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和旅游景区(点)的高等级公路通道;加快干线路网改造,提高全省各市及县城到主要旅游景区(点)公路的等级水平,形成二级或二级以上技术标准的快速旅游通道网。加快重要风景名胜区与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建设。加强现有机场扩建改造,完善配套系统,提高机场吞吐能力和适航水平,增加航线和航班密度。力争合肥、黄山机场早日对外国籍飞机开放,并创造条件增加国内航线、航班,特别是增加合肥、黄山至香港的航班密度。加强长江、新安江航道开发,改善池州港条件。

(二)加强旅游区和旅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主要景区(点)的电力设施,景区内逐步建成双回路供电系统,提高供电可靠性,确保供电需求和安全。改善景区(点)的饮用水供应,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可直接饮用自来水的供水系统。加快规范与普及旅游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加快旅游区信息系统建设特别是通信基础网络建设,建成覆盖旅游区的高效的宽带网,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方便快捷的邮政服务网点,大力开发旅游邮品。增强城市的旅游功能,进一步改善城区道路、供电供水、绿化、卫生、公共信息服务等条件。建立健全重点旅游城市、重要景区(点)的医疗救助、安全防范、事故处理等快速应急系统。

(三)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区和旅游城市要形成以四星级、五星级饭店为骨干,二星级、三星级饭店为主体的饭店体系,基本适应各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加强饭店的集团化、连锁经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严格控制在景区内建设宾馆和饭店等设施。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建设一批经济、卫生的家庭旅馆和汽车旅馆。加大资本运作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境内外著名饭店企业来我省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旅游饭店,使一批饭店尽快上规模、上档次。

四、四、广开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积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引导金融资金增加对旅游开发的投入,加大地方各级政府投入。以旅游交通基础项目为重点,开展BOT等融资方式的探索和试点。积极探索建立省旅游发展基金和黄山旅游发展基金,成立基金管理公司,确保资本运营效益。坚持内外资并用的原则,大力培育社会新型投资主体。放宽旅游投资准入条件,为民间投资进人旅游领域创造良好环境。

(二)“十五”期间,省旅游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促销、景区景点开发、旅游商品开发研制、旅游政策性亏损补贴和奖励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市也要建立旅游发展资金。通过旅游发展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各类资金不断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投入。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旅游消费信贷,推进旅游消费。下放省管旅游景区门票和索道、宾馆价格管理权,授权各市政府自主定价。力争进出合肥、黄山的航线航班实行季节性票价和折扣票价。消除旅游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不公平的市场待遇,取消对旅游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对旅游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对旅游企业实行创汇、结汇奖励办法。鼓励各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旅游商品,增加旅游商品的文化科技内涵,提高竞争力。增加对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贷款的财政贴息,对生产出口创汇旅游商品的企业实行小额担保。支持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探索将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符合条件的可以转让或拍卖经营权;组建具有特许经营权的经营管理公司。引导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旅游业,对投资者在土地出让、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可通过出让、租赁、拍卖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一次性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有困难的,可分期付款,一般在3年内缴清;有特殊困难的,在5年内缴清;对利用荒地、滩涂开发旅游项目的企业,免征土地出让金。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可比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进一步简化旅游者出入境手续,争取合肥、黄山对特定客源地的旅游者实行落地签证政策。

五、五、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

(一)国有大中型旅游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允许和鼓励外商、沿海企业和本地民营企业收购、兼并、租赁、承包国有旅游企业。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离的改革步伐。支持和鼓励国有旅游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推进旅游社团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旅游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旅游专业协会咨询服务、行业自律和市场中介作用。

(二)加快培育旅游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中小旅游企业。鼓励、支持大中型旅游企业、中央驻皖及省属大型工商企业组建旅游集团,允许有关地区、部门、私营的旅游企业加盟,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龙头旅游企业。省会合肥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市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组建旅游集团公司。黄山、九华山旅游集团公司要做大做强。放宽旅游业市场准入条件,广泛吸纳小企业参与分工协作经营。各类旅游企业要积极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扶持和培育农民旅游服务组织。

(三)加强旅游运输企业建设。鼓励和支持我省旅游运输企业组建旅游运输集团或加盟全国性的旅游运输集团,提高旅游运输竞争力。对经营旅游运输的企业,各级财政应给予贷款贴息;对旅游涉外定点汽车免收或减收客运等有关附加费。

(四)全方位开放旅游业。鼓励通过资本、管理、技术合作等形式,开办旅游经营项目,加快旅游企业与国际接轨。大力推广国际先进的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大力鼓励和支持包括个体、私营在内的各种经济成分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力度。放手发展外商独资及中外合资旅行社,广泛吸纳国内外旅行社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

六、六、强化宣传促销工作,积极开拓客源市场

(一)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要注意整体策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注重策划精品线路、黄金线路,有意识地培育名牌、创造名牌、宣传名牌。在宣传和创造名牌中,要突出文化内涵和地位,特别是要注重对著名景区(点)、著名人物、著名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遗迹的推介宣传。要加大“两山一湖”旅游宣传促销,加快推进“两山一湖”跻身全国旅游精品网络。今后每年都要组织一至两个高规格的旅游促销团赴国内外主要客源地促销。要加强与国内外重要客源地、有影响的旅行商、新闻媒体的联络,借助外力宣传促销。要实行“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的大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创新促销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内外促销活动,提高促销效果。要积极指导旅游企业制定正确的促销策略,建立有效的旅游促销机制,加大对外宣传推介。要进一步巩固发展港澳台、日本、韩国和新马泰等东南亚短程市场,努力开拓北美、欧洲、澳洲远程市场;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大力开发国内市场,实行资源互补、市场共享、互动发展,重点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和京津等地区的客源市场,并加快启动华中、东北、西北、西南等国内中长距离客源市场;拓展以合肥为中心的省内客源渠道,形成东与长江三角洲相融合,北与京津、东北地区相联通,西与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等地相衔接,南与闽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呼应的全方位市场格局。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促销中的推动作用。各市、重点旅游县(区)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宣传促销经费的投入。重点扶持发展一批上规模的旅行社,鼓励并支持有竞争实力的旅行社到省外、境外主要客源市场设立分支机构。赋予省驻海外各类办事机构旅游促销职能,争取国家驻外机构和企业帮助开展促销活动。积极同境外旅行社建立业务联系,发展旅游代理商,形成自己的推销网络。利用对外交往活动宣传促销旅游。

(三)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和网络宣传促销的优势,推进旅游网上查询、网上预订和网上结算。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和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及时把握旅游者的需求动态,提供优质的旅游市场信息服务。进一步发挥省旅游网站的作用,加快建设各级政府旅游网站和旅游企业网站。

七、七、抓好旅漩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各级领导、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要高度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把它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来抓,加速实施旅游人才培养、使用规划,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尽快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准高、熟悉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旅游人才队伍。要着重培养综合型旅游人才和开发、管理、服务、经营等各类专业型旅游人才。加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提高旅游企业法人代表的整体素质。耍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吸引、用好、留住各类旅游人才,为他们发挥才能提供和创造发展的空间与舞台。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观,积极从沿海和境外引进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各类人才为我所用。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职业教育、分层培养、输送到国内外深造等方式,着力培养并用好、留住各类旅游适用人才和骨干力量,以快速提升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八、八、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行业管理

(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对旅游工作的认识,真正把旅游业摆在战略位置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力推动。各有关部门要把发展旅游经济作为本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旅游管理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方法,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发展环境、抓市场开拓上来,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努力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目标考核与监督管理。

(二)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对旅游产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加强价格监督管理,打击价格欺诈。加强对旅行社和旅游运输企业的等级资质审核,强化旅行社经营和管理的正规培训,取缔非法经营的旅行社和旅游运输企业。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严厉打击“黄、赌、毒”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旅游行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突出抓好旅游景区(点)、旅游城市的创建活动,认真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质量管理,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在旅游区、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等各个方面实施国家标准。公安、交通、工商、卫生、建设、环保、旅游等部门还要切实做好重点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城市的社会治安、交通疏导、运输安全、卫生监督和防疫、紧急救援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00二年一月二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