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伊利集团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及启示
伊利集团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及启示
2014-01-20
摘要:乳品行业的领跑者伊利集团拥有自己完整的供应链结构,长期以来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加大供应链的建设,但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在其快速成长的背后隐藏了许多其供应链战略管理方面的弊端。根据对伊利集团财务数据和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对比分析,讨论其供应链战略管理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对其他乳品制造企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伊利
一、引言
自中国加入WTO后,国内的企业被抛掷到世界经济的大熔炉里,市场变化加快,不确定性增高,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对市场需求多样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改进服务以及高度分散化经营等压力,如何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逐步发现,凭借一己之力很难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存活下来,必须走合作共赢的道路,于是供应链战略应运而生。很多企业之间由原来的对抗竞争转变为合作竞争,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转变。企业的成功不再仅取决于自身优异的经营绩效,更取决于整个供应链在同竞争对手竞争过程中的优势体现,未来的竞争则更是全球化的供应链竞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乳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推动了乳品行业的高速发展。伊利集团依靠内蒙古大草原这个天然牧场的地理优势,自成立起就一直保持较为稳健的发展态势,逐渐发展成为乳品行业的领跑者。伊利集团拥有完整的供应链结构,长期以来也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加大供应链的建设,但是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在其快速成长的背后,隐藏了其供应链战略管理方面的许多弊端。
本文根据对伊利集团的财务数据和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对比分析,对其供应链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找出伊利集团的供应链战略管理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二、文献综述
最早的供应链理论由波特的价值链发展而来,Fisher(1997)将供应链描述为企业内部原材料的计划和控制、信息流以及物流活动,以及企业外部与其他企业的广泛联系。同时,他将供应链策略分为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两种类型。有效性供应链的主要目的是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一个有效的需求预测,而反应性供应链强调对不可预测的需求快速反应,以减少陈旧和库存。他认为,产品特点、市场需求和销售预测是一个供应链战略关键。Naylor等(1999)和Cigolini等(2004)随后扩展了精益生产模式到供应链环境。“精益供应链”取代“有效性供应链”,为了突出精益的特点,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一个有效地需求预测。同样,“敏捷供应链”代替“反应性供应链”,为了突出敏捷的特点,快速响应对不可预测的需求,以减少陈旧和库存,强调了供应链可以应对不确定的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以达到整体目标。
国内对供应链的定义,是将其置于竞争环境中,联系上下游企业,强调供应链的整体性。
马士华(1998)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本文采用马士华这个定义。
可以看出,外国从战略技术层面对供应链战略进行了划分,使之从企业目标方面出发,与企业现阶段的竞争战略相联系,采取精益供应链或敏捷供应链,或二者的合理组合。而国内的定义则将其置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大环境下,更注重中心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联系。随着市场多样化的凸显,供应链由单链状向网链状发展,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更立体生动地反映了中心制造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分销商直至最终消费者的各种信息、物流、资金的网络关系。
三、案例分析
(一)伊利集团简介
伊利集团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回民区成立的养牛合作小组。1958年改名为“呼市回民区合作奶牛场”,199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全国乳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这也成为了伊利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起点。2005年伊利成立酸奶事业部,产品包括7大系列90多个品种,向产品多元化迈出了成功的一步。目前,伊利集团拥有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五大事业部,所属企业近百个,旗下有纯牛奶、乳饮料、雪糕、冰淇淋等1000多个产品品种。此后,伊利发展速度猛增,进入了发展阶段的飞跃期,名列乳品行业前茅。2012年,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收入419.91亿元,实现净利润17.36亿元。
(二)伊利供应链发展
初期,伊利的供应链很简单,仅是“奶农-伊利-经销商-零售商”的模式。结构较为松散,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如图1。
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和健康消费意识的增长,乳品需求越来越大,伊利随即加大奶源基地建设,从供应上游优化供应链,这一点在乳品行业中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伊利集团在上海、北京、河北等地收购建厂,并与当地政府协商与奶农合作,共同出资建设奶源基地。这一举措不但扩大了奶源,有效解决了奶资源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同时,这些奶源基地大多建设在集中了奶食品的消费主力军的全国重要城市。这有效解决了初期的生产地与消费地远距离运输的问题,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缩减了运输周期,供应链如图2。
至于供应链下游的销售环节,为了缩短销售周期,打破冷饮事业部的冰品销售渠道瓶颈,伊利将代销转化为直销,将重要城市经销商全部以配送商代替,北京地区在2003年,伊利已有70%的产品通过直销在销售;在上海,伊利的冰淇淋销售由代理制全部转化为直销制。同时在技术层面注重实施冷链物流。
2006年是伊利集团全面实施供应链战略重要计时点。这一年,伊利集团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一项计划——“织网”,其实质就是实现生产制造以及市场销售的一体化运作,并对每个市场进行进一步的精耕细作,全面实施供应链战略。
(三)伊利实施供应链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企业实施供应链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成本、减少库存、缩短周转时间。成本降低,所占比重下降,毛利率会相应提高。库存的减少会降低存货保管、仓储以及运输的费用,也就是降低了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销售净利率和营业利润率都会增长。减少库存、缩短周转时间同时会提升存货周转率。综上所述,若是一个供应链战略能够在企业内有效地实施,一定会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
财务绩效可以衡量供应链的实施是否提高了企业收益,此处选取毛利率、营业利润率作为衡量指标;交货速度可以反映供应链下游的运行效果、顾客满意度等问题,此处选取存货周转率作为衡量指标。
从图3看出,2004-2008年乳品行业的毛利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28.93%到2008年的31.42%。而伊利集团则明显处于下降趋势,尤其在全面实施供应链战略的2006年,更是低于同行业水平1.67个百分点。表明伊利集团的供应链战略并没有有效的控制成本。
从图4看出,2004年伊利的营业利润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呈现较为平缓的发展趋势。然而2004-2008年乳品行业的营业利润率呈大幅度增长,伊利集团的营业利润率却逐步下滑,2006年起,下滑速度猛增,营业利润率从3.35%下降至2008年的-9.47%,降幅达12.82个百分点。
由图5可知,伊利集团的存货周转率在2004-2008年期间一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以上,说明伊利集团的存货管理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06年行业平均存货周转率呈上扬趋势的时候,伊利集团的值却在下降。说明由于扩张生产导致的存货周转不畅并没有因为供应链战略的实施而得到改善。
综上可见,2006年起伊利全面实行的供应链战略并没有对公司运行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使得很多原来处于优势的项目指标下降到行业平均水平以下。这说明伊利的供应链战略实施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亟待我们发现与解决。
四、伊利集团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一)奶源离散,协调难
作为供应链战略的起点,奶源的选取控制至关重要。虽然伊利在各大城市建有自己奶源基地,但仍无法满足乳制品市场的需求。大量的乳品来源还是个体作坊形式的奶农散户。这虽然带动了农户的生产,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但却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难题。这些松散的奶农很难集中管理,导致奶源质量难以保证。另外,这些松散的农户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网络,沟通不充分。导致企业对于奶源的供应量很难统计,对奶源的需求量也很难下达,导致供需不平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导致成本增加,或者提供不足奶源而耽误生产。这样就严重阻碍伊利集团进行规模扩张的步伐。
(二)企业内部供应链节点杂乱,缺乏信息沟通平台
伊利的整条供应链大部分掌控在自己的手里,除生产设备、包装材料需要外购外,其余从供应链源头的奶源供应到供应链尾端的销售环节基本都是伊利在运作。这样长的供应链集中在一个企业之中,必然会导致企业“大而全”的组织架构,各机构之间易产生相互牵连而导致职能效率低下、决策缓慢。尤其企业内部业务功能交互不足,同时又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导致企业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脱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核算,同时致使企业难以有效监控业务过程和业务标准。
另外,伊利集团的五大事业部,在财务上采取各事业部独立核算制,事业部独立管理其生产、渠道销售。这种方式下,各事业部有权限自主决策,有很强的自主性。但信息的多口采集、重复输入以及多头使用和维护致使数据缺乏一致性和正确性,降低了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效率。这样,看似都在各个事业部独自高速运转,但会产生各部门工作重复叠加的现象,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五、伊利集团供应链管理的优化方案
(一)加强采购端管理
随着消费者生活品质的提高,高品质的奶制品需求市场不断扩大。要想抢占高端市场,建立大规模的优质奶源基地迫在眉睫。因此,优化供应链上游设计,加强供应端管理成为必要手段。如图6所示上游供应链优化结构。
财务部要制定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根据奶农提供的奶源数量、质量、及时度,向奶农提供其应得的报酬,加之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奶农的积极性,培养其与企业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意识。
计划部将预测需求计划下达采购部,采购部将采购订单交予奶农,奶农通过订单要求数量合理安排供给工作。要想快速有效地完成这一系列的沟通环节,必须有强大的信息、物流网络的支撑。因此,应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实现资金、信息、物流一体化管理。
(二)建设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公共信息平台是协调管理供应链信息流的必要途径,伊利是整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必须集中控制信息的流向,保证物流、信息流顺畅快捷地流动。
如图7所示,信息平台的具体操作是:第一,首先制定供应链上信息共享协议,核心企业即伊利集团按照协议,根据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合作信誉情况、合作时间长短及履行职责的不同将其分级,授予不同的信息访问权限。核心企业通过激励措施的制定,促使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信息共享,同时控制和监督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防止不经济现象的出现。同时,将对信息共享过程中各节点企业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利益分配的依据,确保信息共享创造的额外利益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合理分配,促进各节点企业信息共享的积极性,保证供应链的有效运作。第二,各节点企业根据协议要求,实时将与供应链绩效相关的信息传输到信息共享平台,并按照核心企业设定的访问权限登陆平台获取所需信息。
六、结论
本文选取伊利集团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其公司业绩和行业平均水平,发现其实施供应链战略并没有使得公司绩效提高。究其原因,伊利集团的供应链上游即奶源的供应方比较零散,虽然在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奶源基地,但奶农仍旧是伊利的奶源的主要供应者,这就造成了伊利的供应链上游难协调、难管理的问题。另外,由于伊利所掌控的供应链节点多,所以各节点之间的沟通是个大问题。针对以上两点问题,本文提出了要加强采购段管理、建设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议。这些建议也可以作为其他乳品企业的改良供应链的参考。
参考文献:
[1]Fisher.M.L.What is the right supply chain for your produc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2).[2]Naylor J B,Naim M,Berry D.Leagility:Interfacing The Lean And Agile Manufacturing paradigm In The Tota1 Supp1y Chain[J].Internationa1 Journa1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9(62).[3]蓝伯雄,程佳惠,陈秉正.管理数学(下)-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4]徐印州.供应链管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2).[5]林勇,马士华.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明[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8(5).作者: 内蒙古边防总队 金瑞 来源: 《北方经济》2013年第10期下
第二篇:新湖集团借壳上市案例分析及启示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会计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会计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 基于营运资金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3 关于企业自创商誉的会计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5 反倾销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我国上市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研究 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管理研究——以碧桂园企业为例 8 服务绩效的考核指标研究 试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现状与改善策略 10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及对策 联想集团并购IBM PCD主要无形资产经营问题研究 12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3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方案 14 浅议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 上市公司实物资产会计政策选择相关问题研究 16 某公司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 某建筑工程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8 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审计——以某钢铁司为例 纺织外贸企业的税收筹划研究——以某纺织品公司为例 20 浅谈打造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竞争力的成本控制方式 21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2 某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敏感性因素分析法的xx公司利润最大化研究 24 论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25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探讨 27 企业并购中的品牌价值问题研究 28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中的风险及对策 29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研究 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31 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策略的研究 32 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的方法与识别研究 33 某纺织机械公司营运能力指标分析及评价 34 作业成本法在某酒厂的应用设计 35 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的探讨
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保险会计的研究 某公司现金流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对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考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
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纳税筹划研究—以某科技公司为例 强化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监督机制的对策 某电气公司资本结构优化设计 森林资源社会效益核算
新创企业融资困境与路径优化——以某公司为例 某投资担保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管理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某公司筹资业务内部控制研究
浅谈网络环境下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国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探析 某酒店期间费用管理问题研究 苏宁物流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 反倾销应诉中的会计问题
某建设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某公司存货管理研究
某置业集团融资困境与对策分析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对个人所得税的改进设想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探讨 浅析企业内部会计监督 企业绿色体系设计
医院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探讨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宝洁市场营销审计分析
浅谈我国企业如何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论企业负债经营及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中国中小型房地产业的融资困难的问题探讨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服装生产企业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设计——以xx公司为例 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新准则下会计监督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应收账款质量的评价及优化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及控制分析 从“召回门”看丰田的内部控制缺陷 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 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 某公司绩效评价中财务指标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81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企业集团中预算控制研究—以某集团为例 83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84 某医药公司财务战略的选择 85 试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我国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8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基于EVA的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的分析 89 某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90 小型微利企业偿债能力问题研究 91 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策略探讨
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若干问题研究 93 浅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4 作业成本法在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应用研究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研究——以三一重工为例 96 某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 98 某公司杜邦分析法存在的不足及重构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以xx公司为例 100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某公司绩效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基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现金流管理的研究 103 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研究 104 论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105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研究 106 格力电器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 107 某机械公司所得税税收筹划方法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09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财务状况分析及比较 110 浅谈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及防范 111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研究——以xx为例 113 某机械制造公司存货成本控制研究 114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研究——以苏宁电器为例 116 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问题研究 117 中石化纵向并购的价值效应研究 118 国际避税手段及其防范措施 119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120 某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设计 121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方式研究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 123 某建设工程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25 中外企业目标选择的比较分析
企业研发投入的会计核算和税务处理研究 127 经济增加值(EVA)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128 企业投资决策与可行性研究 129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30 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会计 131 某公司产品成本控制研究 132 论会计假账的防范与治理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问题研究 134 财务报告的改进及对公司发展影响 135 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 136 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137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研究 138 企业资产减值准则实施问题研究 139 试论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141 天使投资——新创企业融资新模式 142 浅析会计舞弊及风险防范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144 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145 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企业多元化经营对绩效的影响分析——以某公司为例
基于环境会计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海尔为例 148 某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 149 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及其防范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及其治理 151 某公司会计政策变更的动因研究
152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风险与控制措施 153 华美阀门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154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号解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155 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56 新旧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比较分析 157 作业成本法在某公司的应用研究 158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研究 159 某保险公司资产流动性研究
160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61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资本结构决策 162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计量
163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64 准则变迁的社会成本研究 165 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
166 房地产行业融资风险及防范对策探讨
167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
168 关于组建农家坊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可行性研究
169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以xx麻纺织有限公司为例 170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的思考
171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分析——以某建设集团为例 172 某科技公司信用政策设计
173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探讨 174 人寿股利政策研究分析
175 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目标研究
176 我国家族企业的治理困境与化解对策 177 风险投资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178 本量利分析在企业生产决策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179 中小企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180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以海尔集团公司为例 181 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182 基于作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
183 企业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以某公司为例 184 某公司绿色厂房投资项目研究
185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186 浅谈企业所得税避税方法 187 某集团财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188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问题与对策 189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问题分析 190 会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研究 191 商誉会计研究
192 浅谈现代中小(民营)企业制度与成本管理 193平衡计分卡在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194 关于某公司作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研究 195 S公司业务流程再造与应收账款管理 196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
197 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 198 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及防范 199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
200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第三篇:伊利集团发展历程及评析
伊利集团发展历程及评析
内容摘要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健全的乳业领军者,也是唯一一家同时符合奥运及世博标准,先后为奥运会及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中国企业。
关键字
可持续 奥运品质 携手世博 SWOT分析 一.发展历程 1.内部概况
伊利集团由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五大事业部组成,所属企业130多个,旗下拥有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无菌奶,酸奶,奶酪等1000多个产品品种。其中,伊利金典有机奶,伊利营养舒化奶,畅轻酸奶,金领冠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巧乐兹冰淇淋等是目前市场中最受欢迎的“明星产品”。2. 发展态势稳健可持续
从2003年至今,伊利集团始终以强劲的实力领跑中国乳业,并以极其稳健的增长态势成为了持续发展的行业代表。
截止2009年,伊利雪糕,冰淇淋产销量已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伊利超高温灭菌奶产销量连续多年在全国遥遥领先,伊利奶粉,奶茶粉产销量自2005年起即跃居全国第一位。
2009年上半年,伊利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17亿元,同比增长6.69%,在竞争白热化的乳业第一集团军中占得先机,更进一步拉大了伊利与追随者的差距。
2009年前三季度,伊利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22亿,同比增长1.03%,再度摘得行业桂冠,继续以稳健的发展态势引领中国乳业健康发展。
3. 秉承奥运品质
2005年11月,伊利通过了全球最高标准的检验,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符合奥运标准,为奥运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
为服务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伊利全力打造奥运服务体系。从优质品质到完善服务,伊利集团在遵循国家奥运食品安全标准和奥运服务标准的基础上,致力于锻造具有世界最高品质的乳品,升级优质完善的精准服务。伊利率先在行业内创造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质量管理体系,对生产过程实施严格的技术监控,并在生产过程中率先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超高温灭菌技术,无菌灌装技术,充分保证产品的安全,健康。
国际顶级盛事的青睐,是伊利乳品品质典范的最佳证言,更是伊利品牌价值跃升的强大助力。服务奥运盛会的历练,使伊利踏上了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更为伊利携手另一全球盛事上海世博会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4. 激情携手世博
继成功服务全球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后,2009年5月25日,伊利再度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完善的网络渠道,出色的科技创新,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等强大的综合实力,成功携手2010年世博会,成为唯一一家符合世博标准,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
在2010年世博会上,伊利集团旗下全系列产品,包括液态奶,乳饮料,酸奶,冰激凌,奶粉等,都为世博专供产品。同时,伊利集团已经在全公司上下推行“世博标准”工程,通过世博会,实现产品品质与服务的全面升级,实现标准的固定化,持续化,系统化,并将这一标准用于全公司,全环节和全产品,向每一位消费者提供“世博标准”的产品与服务
“世博牛奶”是伊利和世博会对每一位消费者郑重承诺的永久性品质宣言;它是由上百位各方专家共同监督生产,通过了上百道工序,近千次检验合格,全程绝对无菌密封才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优质乳制品。正如世博会代表了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的最先进成就,“世博牛奶”是世界乳业目前最高技术工艺和最佳营养精华的集合,她将跟随行业的发展,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不断攀登乳品品质的最前沿并贯彻于伊利乳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精细环节。
5.一流的企业公民
伊利承诺成为一名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在近50年的发展中,伊利始终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立身之本,秉承“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的发展观,以自身的良好经营,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与社会的多方共赢带动了企业公民理念在中国商界的普及。及至2007年末,伊利连续三次荣膺“最佳企业公民”称号,从而为中国商界树立了新的责任标杆。截至2009年,伊利集团累计纳税80多亿元,同时先后发起了“阳光爱心,情满西藏”,“爱心照亮回家路”,“健康中国—阳光社区公益梦想”等多项大型公益活动,累计为公益事业投入6亿元。此外,还为养奶牛户累计发放奶款500多亿元,以滚动的方式累计向农户发放购牛款近20亿元,带动500万奶农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伊利通过各种渠道向灾区捐款捐物1300万元,并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伊利一直持续的“健康中国”计划,长期致力于推动“社区,青少年,环境”三大核心目标的健康发展,实现健康文化与健康生活的和谐共融。
二.评价分析
1. 伊利的内部优势(S)
(1)品牌优势。最新的权威机构调查数据表明,伊利集团的品牌价值至2009年已达205。45亿,并以绝对优势第6次蝉联乳品行业首位。这意味着伊利在经济影响力,技术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全面展示了行业领导者的绝对优势。
(2)研发优势。在完善奶源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伊利集团将继续发挥科技研发优质,推广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巩固多元化的产品结构。近年来,伊利集团积极发展多元化战略,从单一的液态奶产品发展为液态奶、酸奶、冷饮、奶粉等多个种类产品共存,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业已超过伊利业务总额的40%,趋近发达国家乳业巨头的业务结构。高科技、高附加值、多元化的产品已经成为伊利战胜对手赢得市场的王牌。
伊利凭借其雄厚的科技研发能力和积极的科技合作意识连续推出了伊利营养舒化奶、金典牛奶、优品嘉人优酪乳、“伊利金领冠婴幼儿配方奶粉”和“谷粒多”代餐奶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乳品,凭借安全的品质和更加丰富营养功效而倍受消费者青睐,特别是在乳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的今天,伊利推广、研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不但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具体需要,同时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指明了中国乳品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3)奶源优势。奶源基地是乳业生产的第一车间。伊利地处中国最大的牛奶输出地内蒙古,天然拥有优质而丰富的奶源。这一优势很难被其他企业超越。伊利已经建立起了呼包、京津唐、东北为主的三大奶源基地,同时开辟了内蒙古锡盟、赤峰和山东、山西、西安、沈阳等新的奶源基地,拥有优质牧场近200个,可控两种奶牛超过200万头。
2.伊利的内部劣势(W)(1)超额获利能力有待提高。伊利净营业利润率小于行业平均值,净利润增长率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品牌并不代表超额利润,不代表投资价值。新生代的消费品牌中,伊利是其中的佼佼者,存在成为垄断型企业的可能。但就现阶段而言,乳品行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伊利净利润率低于营业收入率,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有待提高。
(2)人才相对劣势。在竞争对手创业初期,伊利利用自己的根基和财力对蒙牛各个方面进行打压,但却在人才方面显得“无所谓”。结果,蒙牛中层以上管理者及生产一线的主要核心骨干几乎都是伊利过来的。只要是伊利过来的技术骨干蒙牛就一定重用,而伊利节省成本,一线的几乎全是临时工。而且,只要蒙牛过来的员工一律不要。在员工薪酬上,伊利也略低。同时,伊朗的队伍比较年轻化,在经验上略低于蒙牛。
但是伊利集团已经采取许多措施来弥补,率先在行业内实行了管理和技术双规晋升制度,并成立“伊利商学院”,提高伊利中高层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素质,提高业务及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伊利的外部机会(O)
(1)乳制品市场的成熟。国内乳制品市场已经逐渐进入成熟时期,行业呈现全国性品牌和区域性品牌共存的局面。同时,行业规范湖程度和集中度也有明显提高。行业内企业的市场份额逐年提高,骨干企业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和导向作用越来越突出,发展速度还是远于行业平均水平,规模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4.伊利的外部威胁(T)
(1)竞争对手的威胁。在国美内,除了发展迅速的蒙牛外,三元和光明等乳业也稳步发展,共同瓜分一块肥肉。同时国际乳品行业纷纷进入我国乳品市场,推动了国内乳品行业技术水平的大大提高。并且因外资、中外合资乳品企业所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因素而形成的巨大的税收减免大大降低了该企业的纳税支出,使能够具有更大的税收见面资金用于加大在促销、广告等方面的投入,从而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总之,伊利集团的优势势不可挡,在未来的发展中伊利集团会更稳健,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优秀的专业人才,高效的战略管理,在乳品行业会有更大的份额,有更强的前进动力,输出最适合中国人体质的营养和健康理念,并以世界最高的生产标准为消费者追求健康体魄和幸福生活服务,伊利集团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及网站:
1.《战略管理》李克宁/译 经济科学出版社
2.《伊利集团的SWOT分析论》王颖《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月 3.《中国乳制品行业战略五力模型分析》应锐《管理》2007年9月 4.《伊利集团以天然品质创乳业国际名牌》《新理财》 5.伊利集团首页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教育管理案例分析与启示
教育管理案例分析与启示
上传: 吴晓慧更新时间:2012-5-18 18:06:10
学校考核管理的案例分析
当下,学校教育管理案例中时常会出现由于组织结构功能与考核评价的匹配性导致的矛盾,使管理者不得不对管理理念、制度进行反思与重建。以下是我在管理工作中曾经出现的一个案例。
一、问题的产生
2011年暑期,学校考核工作小组按常规进行了期末考核工作。之后,我带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将考核结果与对每个教师的日常工作印象进行了比对,并相互交流了意见,试图据此了解考核的公正性并找出教师群体内存在的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问题。比对中我们发现,九年级级部的x老师和y老师整体考核成绩离同级部其他教师有一定差距。这一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交流中班子成员一直认为x老师专业素养较高,有思想,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有着上示范课、优质课的经验,有着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区内的教学能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正确的认识并能够身体力行地为学生打好广博的基础。y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有思想,有着典型的情感式班级管理风格,她的班级班风好,学风好,孩子全面发展,各学科教师都喜欢给她班上课。从考核结果看,x老师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成绩居级部中游,学校组织的论文比赛、班级作文大赛、体育比赛及一些早操、晨检、路队常规管理等活动参与度不够,辅导和组织得分较少。y老师学科教学成绩名列级部前茅,但也是学校常规管理活动参与少,得分少。因此导致两位教师得分较低的情况。
二、问题的解决
根据上述情况,学校领导班子对级部其他成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和考核小组成员进行了全面的访谈了解,以求全面客观地掌握实际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又对其本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以求了解她们的思想认识,据此查找问题的根源。
通过上述细致的调研工作,学校发现这一现象反映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考核评价内容体系存在权重失衡情况。表现在对教育教学本质性工作和内涵性工作方面关注度不够,致使常规工作分值累积数在整体权重中比例偏大,占了几乎40%。这是考核理念没有跟上教育教学理念的问题,其结果是违背了教育规律,势必将教师工作引向琐碎的常规工作,而忽视了教书育人的本质性工作。这在教学管理中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学校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着重量化的现象。对模糊的难以量化和隐性的部分关注不够。如教师为学生终身发展作出的不容易评价的基础工作(包括大量阅读、系列养成活动),许多做在当下而在儿童的未来方能呈现的教育工作,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等。这也是考核理念与教育理念不相匹配而导致的偏误。其结果是将老师的教书育人引向急功近利,这也是违背教育精神的。
3、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对考核评价标准,尽管学校通过了在教代会上的审议,但从这次考核看,学校没有充分掌握这一部分教师的看法和思想。这是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失误。
4、学校组织管理中存在重个人贡献忽视团队效能的问题。导致少数教师游离于群体之外,按自我个性随心办事,个体情绪和性格特性影响整体工作。
分析清了问题所在,学校在第二学年的工作中,通过教代会广泛征求意见,重新调整了考核内容和方法体系。新的考核方案体现了对教师隐性的本质性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了定性评价并赋分;对各部分的权重予以重新调整,把主要指标指向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对教代会的征求意见和提案制度进行了重新完善;对组织机构职能与考核进行了匹配性调整。实行了级部整体捆绑性考核评价,充分发挥集体的凝聚力量和团队精神。
实践证明,这些制度的改进,有效地提高了管理者与广大教师的互动水平,提高了团队合作水平,发挥了考核评价的目的性、调节性、导向性、反馈性功能,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益。
三、反思与评述
这个管理案例给我的启示有三:一是学校管理者要有信息管理意识。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掌握、分析和使用来提高管理效益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应有之义。二是学校管理者要对教育本质和规律有清醒的认识,并在每个领域都能遵循。确保学校在正确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有教育精神、有内涵、有质量地运行。三是学校管理者应重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如团队建设、民主建设、等)。在管理中,制度的变革和改进才能根本性地促进事业的发展。
第五篇:案例分析及启示(本站推荐)
案例分析及启示
(案例一)由于高速公路使用者或其他使用者违章行车,造成自身或他人交通事故,要求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者承担全部或部分法律和经济责任。
一、案件事实
2002年2月14日,Z省某市经贸公司驾驶员潘某驾驶其单位的旅行车,行至高速公路一隧道内,由于超速(隧道内限速为50公里/小时),造成车辆侧滑甩尾,碰撞隧道壁后斜停在主车道内,被后方超速驶来的由陈某驾驶的轿车碰撞,造成陈某及三名乘客受伤,其中陈某的伤残为IX级。
2002年6月27日,Z省公安厅高速公路交警支队做出事故认定:
1、因雨天隧道路面潮湿,导致隧道路面摩擦系数与隧道外路面有较大差异;
2、潘某驾驶的旅行车进入隧道,车辆侧滑,方向失控后碰撞隧道壁;
3、陈某驾驶的轿车进入隧道,在遇情况采取制动过程中,车辆出现滑移并与旅行车发生碰撞;
4、潘某、陈某驾驶车辆进入隧道时,车速均超过了该隧道路段50公里/小时的限速标准,但双方当事人的这一违章行为尚不足以直接造成该起事故的发生。
二、公路经营管理者已采取的行为和措施
高速公路管理者在该事故发生之前已有的措施:
1、隧道入口处前1km、500m等处车道右侧竖有:“前方隧道、注意减速”;“隧道限速50km/h”;“隧道尾追危险”:“雨天路滑、请遵章行驶”等指示、告示标志牌;
2、隧道入口处及隧道内均设有限速50km/h显示标志;
3、隧道入口处设有减速道钉。
三、案件争议焦点
该案件的争议焦点是:原告认为高速公路公司对高速公路疏于保养、维护,造成隧道内外摩擦系数差异和不足,没有履行保障公路完好、安全、畅通的义务。高速公路公司认为隧道内外由于是水泥和沥青两种路面,并且由于下雨使得隧道内干、隧道外湿,“导致隧道路面摩擦系数与隧道外路面有较大差异”是一种客观事实,并且正因为该种客观事实的存在使得隧道内限速为50km/h。对于隧道内的限速提示,高速公路公司已经较好地履行了告知义务。
四、法院的观点和判决
一审法院认为:雨天隧道内、外路面的摩擦系数有差异是一种客观事实,故该路段限速为50km/h,道路右侧竖有限速标志牌及“前方隧道、追尾危险,雨天路滑、遵章行驶”等指示标志牌。作为高速公路公司已履行了告知义务,故对陈某、潘某违反限速为50公里的情况下,又加之隧道内外的摩擦系数有别而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无相应的过错,高速公路公司不应承担赔偿责任。陈某驾驶车辆通过隧道时以80公里/小时行驶,并且前方潘某驾驶的车辆发生事故后已停靠的情况下,仍未采取任何措施,直撞已停靠的车辆,造成陈某和车上其他人员受伤及其车辆受损,陈某存在过错,应自负其责。潘某以60公里/小时驾车通过隧道,也违反了上述规定,存在过错。
一审法院判决:驳回陈某对高速公路公司、Z省某市经贸公司、潘某的诉讼请求。
陈某不服一审判决上诉。
二审法院认为:高速公路公司已在该高速公路隧道外道路右侧设置注意减速道钉和“限速50公里、前方隧道、尾追危险、雨天路滑、遵章行驶”等指示标志牌,尽了告知驾驶员应注意事项的义务,在主观上并无过错,依法不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该起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雨天,该高速公路隧道内外路面摩擦系数产生差异。陈某驾驶车辆行驶在该高速公路隧道前设置的注意减速道钉、50公里限速标志牌时,车速是80公里/小时,已违反了限速规定,且其在发现前方有车辆停靠的情况下,未采取有效应急措施,直接碰撞已经停靠的某市经贸公司的旅行车,陈某存在过错,其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
五、对本案的分析及对高速公路管理者的启示
本案是一起交通事故所引起的纠纷,属侵权责任之诉过错的确定与责任的分配直接紧密相连。本案由于原告自身存在过错,非因他人的过错而导致其损害的发生,故责任应当自负,根据自然公正法则,他人当然不应承担该责任。但该案启示作为高速公路管理者一方,在任何危险路段、事故易发路段或公路特别路段,公路运营管理者应竖立各种指示、告示、警示标志,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则提醒过往车辆的司机,预防事故的发生;二者也是免责的一个法律依据。如果运营者已经竖立了警示标志牌,公路本身又无不完善之处,法院通常会将责任分配给事故当事方。如果这些警示标志牌不完善,公路运营者很有可能因其疏忽而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