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古文一词多已整理

时间:2019-05-15 07:0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三语文古文一词多已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三语文古文一词多已整理》。

第一篇:初三语文古文一词多已整理

一词多义整理:

1.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

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办法。(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

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

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

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

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

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当:

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道:

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得:

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等: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敌:

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吊:

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度:

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端:

1、画幅的一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恶:

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发:

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凡:

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方:

1、见方(方七百里)

2、长方形(方以长)

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â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奉:

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否:

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夫: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

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拂

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福:

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富:

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

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更: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苟:

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固:

1、本来(固众人/吾义固不杀人)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故:

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顾:

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观:

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冠:

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

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光:

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46.归:

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过:

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好:

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号:háo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还:

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51.患:

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惠:

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或:

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极:

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

4、非常、最(初极狭)

55.寂:

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56.加:

1、增加(而山不加增)

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间:

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参与(又何间焉)

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

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见:

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了解(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将:

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

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61.借:

1、借(每假借于人)

2、借助(愿借子杀之)

62.尽:

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63.就:

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

2、完成,达到(一蹴而就/瞬息可就)

64.居:

1、过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3、居住(面山而居)

65.举:

1、传扬、成就(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举荐(管夷吾举于市/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具:

1、同“俱”,全、都(百废具兴)

2、具有(各具情态)

3、详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准备(故人具鸡黍)

67.决:

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2、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68.绝:

1、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69.开:

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70.可:

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71.苦:

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72.乐:

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3.类:

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4.利:

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75.隶:

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

76.良:

1、真,实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77.临:

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临溪而渔)

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78.鳞:

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

2、鱼(呷浪之鳞)

79.令:

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80.妙:

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

2、奇妙(以为妙绝)

81.名:

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82.谋:

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奇:qí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3、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84.骑:

1、jì,骑兵(骑千余)

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85.前:

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86.强:

1、强悍(凶强侠气)

2、有余(赏赐百千强)

3、勉强(不可强以仕)

4、力行(慕义强仁)

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

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且:

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尚且、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姑且(存者且偷生)

88.清:

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情:

1、实情(必以情)

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90.请:

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穷:

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4、深(穷冬烈风)

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2.屈:

1、委屈(猥自枉屈)

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去:

1、离开(一狼径去/则有去国怀乡)

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阙:

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容:

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

2、神色(视端容寂)

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96.乳:

97.善:

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3、擅长,动词(京中有善口技者)

98.尚:

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2、还(而君前途尚可)

3、尚且

99.少:shǎo

1、一会儿(少时)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饮少辄醉)

4、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00.舍:

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

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

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

4、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101.射:

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102.甚:

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

2、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103.胜:

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

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104.施:

1、shī,实施。(然后施行„„《出师表》)

2、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105.食:

1、shí,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

106.使:

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出使(使于秦)

3、使者(使子为使)

107.始:

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才(始指异之/始一反焉)

3、开始,刚刚(游于是乎始/始龀)

108.市:

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109.110.是:

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

2、代词 这样(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11.适:

1、往(抱而适市)

2、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3、舒适(其体不适)

112.书:

1、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2、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

3、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4、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113.数:

1、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2、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shuî,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114.遂:

1、完成(已遂述数行)

2、就、于是(遂逐其师)

3、竟然(遂迷,不复得路))

115.所:

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116.所以:

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

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17.通:

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4、整个(通计一舟)

5、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6、贯通(中通外直)

118.图:

1、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

2、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3、画(命工吏图而书之)

119.徒:

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3、空,白白地(徒有其名/徒劳无功)

120.推:

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

2、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121.屯:

1、堆积(大雪屯门)

2、停驻(屯大泽乡)

122.望:

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2、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123.为:

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是(此不为远者小)

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6、刻有(为人五)

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

8、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24.谓:

1、说(谓为信然)

2、对(谓先主曰)

3、是(太守谓谁)

4、认为(予谓莲)

5、商量(舍人相谓曰)

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7、命名(太守自谓也)

125.文:

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

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

3、彩饰(舍其文轩)

126.闻:

1、听说(余闻之也久)

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127.下:

1、攻下、攻克(蕲下)

2、向下(日光下澈)

3、往下走(下见小潭)

128.鲜:

1、鲜艳(芳草鲜美)

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129.贤:

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130.相:

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互相(舍人相谓曰)

131.效:

1、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132.屑:

1、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

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133.谢:

1、请问(使君谢罗敷)

2、道歉(长跪而谢之)

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134.信:

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2、信实、实情(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确实(谓为信然)

4、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135.行:

1、品德(性行淑均)

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36.许:

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3、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

4、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137.学:

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2、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138.寻:

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139.焉:

1、哪里(且焉置土石)

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140.艳:

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2、欣羡(略无慕艳意)

141.夷:

1、平(船背稍夷)

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3、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142.遗:

1、wâ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

3、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143.已:

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3、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4、已经(骨已尽矣)

144.义:

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145.异:

1、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

3、意外的事(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46.易:

1、交换(寒暑易节)

2、容易(难者亦易矣)

147.诣:去、到,去拜访(由是先主遂诣亮/及郡下,诣太守)

148.益:

1、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2、利益、好处(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

3、更加(香远益清)

4、渐渐地(益习其声)

149.意:

1、心情(意少舒)

2、神情、态度(意暇甚)

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4、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150.因:

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凭借、依(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

4、因此(因以为号焉)

151.引:

1、拉(下车引之)

2、拿起(引刀趋机)

3、称引(引喻失义)

152.盈:

1、满(曾不盈寸)

2、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

153.用:

1、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因此(遂用猖獗

154.友:

1、朋友(有朋自远方来)

2、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155.余:

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

2、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156.与:

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给(蹴尔而与之)

3、参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57.欲:

1、想,想要的(鱼我所欲也)

2、将要(吾欲之南海)

3、愿望(从民欲也)

158.援:

1、提出、引(援疑质理)

2、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59.缘:

1、缘故

2、沿着(缘溪行/缘木求鱼)

160.杂然:

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交互错杂(杂然前陈《醉翁亭记》)

161.再:

1、第二次(再而衰)

2、两次(日再食)

162.曾:

1、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3、尚、还(曾不盈寸)

163.争:

1、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2、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164.指:

1、手指(人有百指)

2、指明(不能指其一端)

3、指点(皆指目陈胜)

165.至:

1、极点(寡助之至)

2、到(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3、周到(礼愈至)

166.志:

1、记(故为之文以志)

2、标记(寻向所志)

3、做标记(处处志之)

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5、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167.质:

1、询问(援疑质理)

2、资质(非天质之卑)

168.致:

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

2、取得(无从致书以观)

3、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169.诸:

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2、那些(其西南诸峰)

3、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170.主:

1、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2、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171.属:shǔ

1、类。(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辈(徒属皆曰《陈涉世家》)

3、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5、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72.著:

1、附着、加在(定伯便担鬼着肩上《宋定伯捉鬼》)

2、接触(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

3、同“着”穿(著我旧时裳)

173.缀:

1、点缀(缀以珠玉)

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174.资:

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

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175.子:

1、夫子、先生(子墨子闻之)

2、您(愿借子杀之)

3、儿子(子又生孙)

176.自:

1、自己(并自为其名)

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77.足:

1、脚(蛇固无足)

2、画脚(子安能为之足)

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

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5、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178.卒:

1、士兵(卒买鱼烹食)

2、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179.作:

1、奋起、有所作为(而后作)

2、写(属予作文以记之)

180.坐:

1、因为、由于(但坐观罗敷)

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3、通“座”,座位(满坐寂然)

4、犯罪(何坐?坐盗)

练习与积累——

苟:苟富贵()/苟全性命于乱世()若:若为佣耕()/若跨有荆益()/非若是也()次: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亡:今亡亦死()且秦灭韩亡魏()/河曲智叟亡以应()等:等死()/公等遇雨()/且欲与常马等()数:扶苏以数谏故()/卒数万人()故:扶苏以数谏故()/广故数言欲亡()/ 故不错意也()....使:上使外将兵()/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或:今或闻无罪()/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将:项燕为楚将()/ 上使外将兵()/ 与臣而将四矣()怜:楚人怜之()/可怜身上衣正单()然:吴广以为然()秦王拂然怒()虽然()然志犹未已()书:乃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卒:卒买鱼烹食()/卒之为众人()间:又间令吴广()/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名:死即举大名耳()/名之者谁()比:比至陈()/每自比于管仲()/其两膝相比者()与:轻寡人与()/与臣而将四矣()为:为坛而盟()/项燕为楚将()/可以为师矣()徒: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徒劳无功()许:莫之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

身:将军身率益州之众()/身长八尺()信: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义著于四海()道:中道崩殂()/咨诹善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

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诚以吾众()善:咨诹善道()/京中有善口技者()举:众议举宠为督()/举大计()

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为:俱为一体()/为忠善者()/举宠为督(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行:然后施行()/性行淑均()/必能使行阵和睦(益:有所广益()/斟酌损益()

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臣所以报先帝(古今异义

例词 例句 古义 今义)))))居 居十日 过了 居住

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跑 走

再 一股作气,再而衰 第二次 又

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水池

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停驻 质量差;次数

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 暴戾

令 何患令名不彰耶 美好的 命令

寻 未果,寻病终 不久 寻找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案件 监狱

坐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坐下

渠 问渠哪得清如许 它(他)水渠

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微小

迁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官吏调职 迁移

形 无案牍之劳形 身体 形状 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 卑鄙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 品质低下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祭祀用的物品 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亲戚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 姻缘亲属

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性的配偶

绝境 同上 与世隔绝的地方 山穷水尽的地步

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条件关系连词 几何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数学学科之一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开业 会计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集商议 财务人员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如:其一犬坐于前/其岸似犬牙差互/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1、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3、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穿孝服

4、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2、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 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五、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2、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3、惊天动地 使„„惊奇;使„„感动

4、可烧而走也 使„„逃走

六、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3、常在于险远。险远,危险而又道远的地方

七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2、富国强兵 富、强:使┉┉富、强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苦、劳、饿:使┉┉苦、劳、饿

八、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2、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3、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â):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8、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9、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3、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4、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5、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6、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7、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强:通“僵”,僵硬。

18、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19、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0、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1、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2、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3、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5、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2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2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29、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0、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4、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6、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37、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39、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0、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3、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44、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45、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4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4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 通“欤”,语气词。

48、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49、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0、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2、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文言虚词:

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中考考查的五个虚词:之、其、以、于、而

1、之:代词:代人、事、物,指示代词。如:“徐公来,孰视之。”“暮寝而思之。”

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句末,凑足音节,不译。如:怅恨久之。

(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动词:相当于“去”、“到”。如:辍耕之垄上。

2、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D“其中的”。例:其一犬坐于前。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3、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用、把、拿”“凭借”“按1咨臣以当世之事„„②以残年余力„„;○3策照”“依靠”等。例○之不以其道„„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之明(《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后果,可译为“以至于”。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4、于:A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到”。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3三顾臣于草庐例○之中。

1告知于帝。B、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给”等。例○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C、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译为“被”。例:受制于人。D、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可译作“比”。例:苛政猛于虎也。

5、而 :连词:A.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整理与积累

之:辍耕之垄上(去)

怅恨久之(语助词,不译)鸿鹄之志(的)二世杀之(代词,他)固以怪之矣(代词,这件事)

要离之刺韩傀也(助词,舒缓语气,无实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百姓多闻其贤(人称代词,他)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语气)

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相当于“那(这)、那些(这些)

以:祭以尉首介词,可译为“用、拿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可译为“凭”等

以君为长者介词,可译为“把”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连词,可译为“因为”(以光先帝遗德连词,相当于“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相当于“以至”

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动词,认为 固以怪之矣副词,同“已”

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相当于“在”)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相当于“自、从”)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相当于“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相当于“向”)

万钟于我何加焉(相当于“对,对于”)

贤于材人远矣(相当于“比”)

受制于人(相当于“被”)

而:名微而众寡(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和”“又”)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然后”)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却”)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修饰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虚词在阅读语段中出现频率较高,在复习积累时可以帮学生整理。1.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3.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5.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6.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7.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8.虽 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虽然,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9.遂 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0.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

11.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12.矣 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文言语句翻译:

近年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题型比较固定,要求准确、通顺,字字落实。要把握实词与虚词在句中的意思,可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判定词语的正确意思,同时注意平时积累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如对译、替换、保留、补充、调换等等。

特殊句式——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 了”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e、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a、“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c、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第二篇:古文一词多义

(按音序排列)

1.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

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

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

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

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

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

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当:

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道:

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得:

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等: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22.敌:

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23.吊:

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度:

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25.端:

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26.恶:

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发:

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凡:

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方:

1、见方(方七百里)

2、长方形(方以长)

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â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31.奉:

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否:

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夫: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

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拂

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福:

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富:

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

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更: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苟:

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固:

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故:

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顾:

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观:

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冠:

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

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45.光:

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46.归:

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过:

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好:

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号:háo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还:

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51.患:

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惠:

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或:

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极:

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

4、非常、最(初极狭)

55.寂:

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56.加:

1、更加(而山不加增)

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间:

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参与(又何间焉)

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

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见:

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将:

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

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角:

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2、吹号角(且角且走)

61.借:

1、借(每假借于人)

2、依*(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斩)

62.尽:

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63.就:

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

2、完成,达到

3、即使 64.居:

1、过了(居十曰)

2、停留(不可久居)

65.举:

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

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具:

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67.决:

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2、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68.绝:

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4、极高的,陡峭的

69.开:

1、散开(曰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70.可:

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71.苦:

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72.乐:

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3.类:

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4.利:

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75.隶:

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76.良:

1、真,实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77.临:

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78.鳞:

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

2、鱼(呷浪之鳞)

79.令:

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80.妙:

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

2、奇妙(以为妙绝)

81.名:

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82.谋:

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奇:qí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3、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84.骑:

1、jì,骑兵(骑千余)

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85.前:

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86.强:

1、强悍(凶强侠气)

2、有余(赏赐百千强)

3、勉强(不可强以仕)

4、力行(慕义强仁)

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

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且:

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88.清:

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89.情:

1、实情(必以情)

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曰密)

90.请:

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91.穷:

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4、深(穷冬烈风)

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92.屈:

1、委屈(猥自枉屈)

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去:

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离(我以曰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94.阙:

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容:

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

2、神色(视端容寂)

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96.乳:

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

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97.善:

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3、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98.尚:

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2、还(而君前途尚可)

3、尚且

99.少:shǎo

1、一会儿(少时)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饮少辄醉)

4、shào,年轻(陈涉少时)100.舍:

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

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

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

4、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第三篇:初三语文古文练习题

初三语文练习一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唐代)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中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的句子是: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凉州词 王之涣(唐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塞下曲 卢纶(唐代)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北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惠崇〈春江晚景〉》中可用来比喻早参加实践便可早获得真知的诗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2.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富含哲理的诗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两句就是佐证。

2.《关雎》中形容对爱情的思慕和对问题的烦扰因而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诗句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关雎》中,以欢快鸣叫的水鸟起兴,表明一个男青年已经看准了一个追求目标的诗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蒹葭》中表现“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惆怅、迷惘的精神状态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中一唱三叹,叙写了“溯洄从之”之险的诗句有:“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初三语文练习二

相见欢 李煜(南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相见欢》一词的下阕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2.《相见欢》中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

3.《相见欢》中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些难以言说的滋味的句子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相见欢》中表明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5.《相见欢》中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是: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6.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地比喻写“愁”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7.《相见欢》中写“愁”的名句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8.在《相见欢》中把愁比作乱丝,即: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浣溪沙 晏殊(北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浣溪沙》中历来为人们赞赏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 “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浣溪沙》中抒发作者惜春伤时之情的对偶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两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当事情无可挽回败势时,人们常用晏殊《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一个句子来形容。6.晏殊的《浣溪沙》—词中直接抒发伤感情绪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7.晏殊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8.晏殊在《浣溪沙》中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9.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初三语文练习三

龟虽寿

曹操(三国)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在《龟虽寿》中表达怀有雄心的人壮志永远不会消退的句子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曹操在《龟虽寿》中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表现自己博大的胸怀。

3.《龟虽寿》中用两个转折比喻说明死之不可避免,揭露了神仙长生不老的虚妄的诗句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3.《龟虽寿》中阐述作者人生哲学生命长短不是由天决定,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饱含朴素的辩证见解的句子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4.《龟虽寿》中抒发诗人情怀,表明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龟虽寿》中以老骥自比表明虽然年迈但是豪情仍然不减当年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7.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为内容很合适。8.曹操的《龟虽寿》中表达诗人积极奋发的精神和伟大抱负的名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使至塞上 王维(唐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使至塞上》中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写景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使至塞上》中描写奇特壮美风光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使至塞上》中描写祖国边疆壮丽景色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一幅塞外夕照图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6.《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典型景物进行刻画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使至塞上》中描写了被喻为“千古壮观”的塞外奇特风光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唐代诗人王维以写景见长,在他的笔下,不但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明净之美,在《使至塞上》中,亦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雄浑之美。

9.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绘壮丽的大漠风光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0.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传神之笔刻画出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充分体现其作品“诗中有画”特色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1.写出《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诗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2.《使至塞上》中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3.《使至塞上》中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激愤和抑郁的内心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4.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5.《使至塞上》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16.《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初三语文练习四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北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江城子》中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同样是感叹人生,辛弃疾笔下是“可怜白发生”的叹惋,而苏轼在《江城子》中的“鬓微霜,又何妨”则将自己头发斑白渐进衰老的现实抛却脑后。

3.《江城子》中塑造了一个力挽强弓,奋力杀敌的英雄形象的诗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5.《江城子》中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6.《江城子》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8.《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述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壮志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明作者希望受到重用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两种结果是: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陈胜在发动起义前分析天下形势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这里“宜多应者”的意思,如果用孟子的话说是:“得道者多助”。

4.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主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名句填写)

5.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美国失去了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席位,这件事证明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不得人心的,也证明了孟子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合乎科学论断的。

7.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委员第57届会议上,美国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第十次遭到失败,这真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主旨句是: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

9.孟子关于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的名言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三语文练习五

陈涉世家 司马迁(西汉)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1.《陈涉世家》中表明陈胜年青时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3.《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举大计”的直接原因是:失期,法皆斩。4.《陈涉世家》中大泽乡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5.《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发动群众的策略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6.《陈涉世家》中陈胜分析当时形势的语句是:天下苦秦久矣。对起义前途充满信心的语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7.《陈涉世家》中吴广激杀将尉后动员大家起义的一段中,最富有号召力的一句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8.《陈涉世家》中陈涉在动员群众起义的演说中,“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了他敢于挑战封建正统观念,蔑视权贵的大无畏精神。

9.《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商议认为必须揭竿而起的原因是: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0.《陈涉世家》中吴广惹恼军官的做法是:故数言欲亡。

11.《陈涉世家》中吴广“忿恚尉,令辱之”的目的是:以激怒其众。12.《陈涉世家》中陈胜起义提出的口号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13.《陈涉世家》中陈胜激励士卒反秦决心的话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14.《陈涉世家》中体现秦王朝残酷的法律逼得这些贫民走投无路,只得铤而走险的一句话是: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5.《陈涉世家》中既能表现陈胜豪壮的性格和反抗的信念,又能表现他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的话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16.李白曾豪迈地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定是蓬蒿人”,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7.在生活中,表明见识短浅的人不理解有抱负的人的志向或做法时常常引用《陈涉世家》中的一句话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8.《陈涉世家》中表现陈胜具有叛逆精神的句子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前往,未果,寻病终。後遂无问津者。1.《桃花源记》中写老人、小孩神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社会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3.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花源记》,文中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4.《桃花源记》中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5.《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记》中反映桃源人生活环境或社会风尚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桃花源记》集中反映桃花源与世隔绝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环境、人民安居乐业的文字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10.《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花草美艳的两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花美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4.沙尘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桃花源记》中的句子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初三语文练习六

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与朱元思书》中抒写作者身历富春江下独绝的奇异山水之中的内心感受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与朱元思书》中暗含主旨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与朱元思书》中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总写山水之美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4.《与朱元思书》中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5.《与朱元思书》中概括赞叹富春江江景的句子(结构上的总起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6.《与朱元思书》中写富春江江流清澈的句子及手法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直接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描写。7.《与朱元思书》中写江流气势磅礴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8.《与朱元思书》中写“异水”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⒐《与朱元思书》中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⒑《与朱元思书》中陶冶净化心灵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11.《与朱元思书》中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2.《与朱元思书》中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

13.《与朱元思书》中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小石潭记》一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15.《与朱元思书》一文,作者善于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描山绘水,其中突出水大流急的一句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6.《与朱元思书》中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7.《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突出表现了水流的湍急,《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初三语文练习七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岳阳楼记》中概括滕子京政绩的话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岳阳楼记》中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前人之述备矣。3.《岳阳楼记》中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壮观雄奇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岳阳楼记》中作者用“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6.《岳阳楼记》中从空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7.《岳阳楼记》中概括迁客骚人的“悲”和“喜”的句子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8.《岳阳楼记》中作者写迁客骚人“登楼之喜”的句子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写“花鸟草虫”来表现春景美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0.《岳阳楼记》中,作者绘景之笔甚工。其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1.写出《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2.《岳阳楼记》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3.《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4.《岳阳楼记》中的警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6.《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把这句话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7.《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政治抱负和全文中心的语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8.《岳阳楼记》中写高尚的人对待外物得失不同于常人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当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填写)

2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也有与之境界、情怀相似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这副对联,你能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空)23.新县长上任才两年,县里就丢掉了贫困的帽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用《岳阳楼记》中的原句回答),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24.《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进亦忧”指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忧”的是“其民”;“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退亦忧”指的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的是“其君”。

25.《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6.《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7.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当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8.《岳阳楼记》中表现古仁人“宠辱不惊”的语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9.《岳阳楼记》中总写洞庭湖气势之大,景色变化之多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0.《岳阳楼记》中抒发迁客人骚人“览物之情”有异的句子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1.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早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告诉我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2.《岳阳楼记》一文中,因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而使岳阳楼闻名天下。(答案限四个字)

33.洞庭湖的万顷碧波曾引发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显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展露出作者的宽阔胸襟。

34.我们共产党的干部要实践“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5.市委、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响亮的提出“重振雄风,富民升位”的口号,带领全市人民齐心合力,艰苦奋斗,创设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老工业基地焕发了青春,真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6.《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37.范公撰《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系苍生的仁德谁不钦仰?

第四篇:古文练习初三

古文练习初三语文组

马老师

2013-12-18

一、欧阳修的画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识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 尝: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求: 2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其下有一猫 其

未知其精粗 其

其花披哆而色燥 其 3 翻译句子

何以明之? 丞相吴育是怎样说明古画所画的是“正午牡丹”的?你从本文的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

二、文天祥从容就义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一、翻译文中加括号词的意思:1.书: 2.涕: 3.殊:

二、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话回答。

三、从文中找出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

四、翻译

1、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2、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五、请在空白处填写诗句

六、2014年是文天祥诞辰778年,届时举行盛大典礼,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开场白。

第五篇:语文古文理解

二、古文知识

2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文章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然后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写。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在写法上,运用了骈体文的体式,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22、《五柳先生传》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本文是作者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全文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文章在写法上有较突出的特点,即:多用否定句,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刻。

23、《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了作者为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这篇文章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在文中,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后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25、《诗词曲五首》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这首七律诗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赤壁》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牧,这首七绝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作者是南宋的文天祥,这首七律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思念手足,心情郁闷惆怅之情,但以乐观旷达的情怀作结。

《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这首曲表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6、《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27、《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章是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作者以“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含蓄地表达了对朋友滕子京的规箴之意。全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句式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写景状物的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的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8、《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

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文章在句式上骈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29、《满井游记》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他们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本文是一篇清新写景小品,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拘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或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30、《诗五首》之《饮酒》,作者陶渊明,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写诗人在田园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静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行路难》作者李白,诗中描写世路艰难,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作者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边陲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三、古诗文默写: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山河破旧风飘絮,身世遭逢雨打萍。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山坡羊?漳关怀古》中以精辟的议论,揭示封建统治与人民对立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有一名句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一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原因的句子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过零丁洋》一诗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遣责的名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对读书问题发表的独到见解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

10、《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1、《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3、《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小石潭记》中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描写游玩时的凄凉感受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与“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5、《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形容国泰民安的是政通人和;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是百废俱兴;形容景色是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是气象万千;形容水势浩大的是:浩浩汤汤;形容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是:心旷神怡;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6、《醉翁亭记》中的点睛之笔是:人之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达“太守之乐”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说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17、《满井游记》中比喻春水清澈晶亮,水波闪烁发光的句子是: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写自己愉快欢畅的心情的句子是:若脱笼之鹄;

总写春天景物的一句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文中富有哲理性的一句话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8、李白《行路难》一诗中,表现作者远大志向的名句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梨花喻雪的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最后两句诗,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了极致,这两句诗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0、龚自珍《已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

21、《饮酒》(其五)中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2、杜甫身居漏雨的茅屋,仍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四、文体知识(包括古代)

1、散文诗: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

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可以说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

2、骈文: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3、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赠序:古代送别时常以诗文相赠,所送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

6、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7、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8、传:主要是指记录描写人物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另外,专门解释经文的文章也称为传。

传又分为: 本传 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正式的传记,相当于某人的历史。别传与本传相对,是记录某人的轶事的传记。外传 某人在正史记录以外的传记。内传专门记录某人轶闻轶事的传记,多是描写一些与神仙鬼怪有关的也专门解释经义的文章。自传 某人自己所写的记录自己的事迹的传记。列传描写叙述两个以上的人的生平事迹的文章。正传 多是用于描写人物的小说名称,以鲁迅的《阿Q正传》为先。

下载初三语文古文一词多已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三语文古文一词多已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古文

    初一语文古文练习(二) (一)阅读《幼时记趣》,完成13—23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

    初三语文作文——多味初中

    多味初中 初中,梦的青涩开始,刻着多味的散文诗。 ----题记 初中梦开始的地方,是青涩的糖,带着甜美的梦境飞过心境,带着少男少女的声音与那风中奔跑。 三年,总迎着慵懒的日光,漫步......

    初一语文古文资料

    [初一资料] 语文上册古文总复习题汇总(有答案 1、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

    初三全体家长会讲话.已修改

    初三全体家长会讲话 各位家长: 下午好! 首先,对各位家长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表示深深的感谢!第一次月考刚刚结束,今天下午就召开学生家长会,是便于各位家长及时......

    词性转换、一词多译(英汉)(精选五篇)

    词性转换: 在英译汉过程中,有些句子可以逐词对译,而有些句子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地表达方式不同,就不能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法来逐词对译。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需要转换词......

    初三语文备课组活动总结(精选多篇)

    初三语文备课组活动总结 (第一学期) 随着初三年级第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圆满结束,一学期的备课组工作也即将接近尾声 ,为了以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将一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

    初三语文期中考试反思文章[精选多篇]

    中考语文的命题特点引导着初三语文的复习,而语文复习的操作模式又影响着初中语文教学,制约着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正是基于对这种特殊性的认识,近几年来,中考语文的命题者们煞......

    初三语文评课稿(精选多篇)

    双溪初中语文组评课稿:《论美》评课稿 评课背景:参加课题研究后的课堂实践。 评课人员:全体语文老师 记录与整理:罗刚 评课内容:培根随笔《论美》。 评课详细记录: 吴丹老师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