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学复习题纲(新)(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7:0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采访学复习题纲(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采访学复习题纲(新)》。

第一篇:新闻采访学复习题纲(新)

新闻采访学复习提纲

(2011/01/02修改)△关于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要明确三点:

一新闻采访学是以新闻采访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二新闻采访学是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三新闻采访学是研究记者采访规律的科学。

△关于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不同阶段。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出版于1923年,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式》,是我国国人著的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

△为什么学习新闻采访学?把学到的关于新闻采访的系统知识用以指导我们的新闻采访实践,搞好新闻报道,做好记者工作。

△中国现代报纸的祖宗,是古代的邸报。

△最早记载邸报的是唐代孙可之《读开元杂报》。此文表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即有类似邸报的政府官报出现。这份“进奏院状”便成为现存最古老的一份报纸了。那些办邸报的人——在中央政府供职的官员和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的邸吏,就是后来记者的前身。记者的起源,当不会晚于唐代中叶,即公元8世纪。

△1815年8月5日创刊于马来亚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传统记传》,是近代第一家中文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始。

△“记者”这种称谓,是从国外引进的。最早见于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第七、八期刊出的《时事十大新闻汇记》一文。民国初年,“记者”这一称谓已普遍被新闻界人士接受。

△马可波罗的故乡——意大利威尼斯,是资产阶级报纸的发源地,也是资产阶级职业记者的诞生地。正是在15世纪的威尼斯,开始出现带资本主义性质的手抄小报。

△今天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日报,相当一部分是19世纪创刊的,如美国号称“三大报”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

“无冕之王”出于19世纪英国

《泰晤士报》三大主笔时期。当时,被称为“大力神”的《泰晤士报》成为英国舆论领袖。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称他们为“无冕之王”。

△100多年中,许多杰出的无产

阶级记者。首推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是无产阶级第一批记者的杰出代表。

△1922年9月13日创刊的党中

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响导》,主编是蔡和森同志。

△1925年6月,党创办的第一个

日报——《热血日报》问世,瞿秋白同志任主编。

△1949年10月1日,新华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1952年10月,还成立了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外籍华人服务的新闻机构——中国新闻社。

△为适应社会对新闻媒体越来越

多的要求,记者内部又出现了分工,有专业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特约记者、地方记者、驻外记者等类型。

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

领域的记者。

△记者共同的职责,一是采写新

闻报道,二是反映情况,三是做群众工

作。

△从新闻工作的特性和要求出

发,记者最基本的修养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政治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专业修养、道德修养。

△新闻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这种性质,决定了记者应有较高的政治修养。

记者应该着重从哪些方面来提高

政治素质,加强政治修养呢?

一政治立场。

二、政治方向。

三、政治观点。

四、政治纪律。

五、政治鉴别力。

六、政治敏感性。

七、政治远见。

△毛主席说:“搞新闻工作,要政

治家办报。”

△记者的理论修养,是指记者要

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即马克思主义水平。

△记者知识修养的标志,主要看

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既要博,又要专。博,是新闻工作的需要。记者工作接触面广,各行各业,无所不包;记者采访的对象,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无所不有;记者采访的足迹,通者大邑,穷乡僻壤,无所不到:记者碰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欲要知晓,无所不问。诸如此类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的知识要博,记者应该是“通才”。

△受众意识的核心问题,是为受

众服务

△从记者工作的需要出发,我们

把记者要博的知识结构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层次:文学知识。历史地理

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

第三层次:自然科学知识。第四层次:新闻业务知识。第五层次:外语知识。△记者专业修养包括的内容主要

是:一要学好新闻学;二要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一专多能,是业务上的多面手。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

△新闻行业的道德,是一定的道

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通过新闻职业特点的体现。

西方新闻界体现“自主制约”的新闻道德准则,最早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长威廉博士于1908年提出的《记者信条》。

△1991年1月中华新闻工作者协

会第四届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

《准则》,六条:

一、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二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三,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五、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这六条,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行为准则,全体新闻工作者都必须遵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准则》的第一条,也是《准则》最根本的一条,是职业道德的核心。

△记者怎样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

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落在实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第三,在采访和日常生活中,心中要装着群众。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无中生有,损害了他人的名誉,犯了诽谤罪。这样的记者要负有法律责任。

记者揭人隐私,既是不道德的,又触犯法律,为法律所不容。

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也是一个既不道德又触及法律的问题。

△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方面,首先要坚决反对有偿新闻。

△关于国家秘密包括的事项,该法第八条列了七个方面:

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以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

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其他经国家保秘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为什么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怎样落在实处?

△记者的采访工作,必须从调查研究开始,又结束于调查研究,采

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记者是为传播新闻信息,搞好新闻宣传报道去进行调查研究的。

△由于新闻宣传的特殊要求,必然赋予记者在进行调查研究时具有种种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为:

1.新闻性。2.政策性。3.全局性。4.广泛性。5.时效性。6.连续性。7.公开性。

△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作用,用一句话来表述,即:采访决定写作。

△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既要深入采访,又要精心写作,二者都不能偏废。

△人们常说“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1)采访是新闻作品产生的依据。(2)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3)采访是防止报道失实的每一道防线。

△在采访任务中,包含着五个要素。这就是:

(1)拿到事实。(2)拿到真实的事实。(3)拿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4)拿到典型的事实。(5)迅速地获取事实。△采访的八个步骤是:(1)获得新闻线索。(2)确定报道选题。(3)采访的策划与准备。(4)联系访问事宜。(5)建立融洽的访问气氛。(6)提问。(7)现场观察。(8)结束采访。

△记者调查研究与其他职业的调查研究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怎样正确处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重写轻采”会产生什么后果?

△现代新闻采访报道的基本意识,即:信息意识,受众意识,监督意识,未来意识,竞争意识。

△新闻和信息的联系与区别 新闻也不是传播所有的信息,它只传播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传播信息是新闻的基本功能 △又多又快又准又好地传播信息应成为新闻工作的追求。记者在开

发和传播新闻信息中的具体运作,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广辟新闻信息源。2.增大新闻信息量。3.传播正确的信息。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5.让信息增殖。6.快速传递信息。7.重视信息反馈。8.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受众意识的核心问题,是为受

众服务。

为受众服务得更好的几个基本

点:

1.报道要看读者对象。2.报道要满足读者正当需要。3.报道要对读者负责。4.报道要引导读者。5.报道要重视读者参与。△新闻舆论监督是由新闻媒体的职能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使命。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

性报道,其突出特点是公开性、揭露性、扩散性。

批评性报道,要讲究效果。除了

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增强大局意识外,还要十分讲究批评艺术。

△记者竞争的方方面面和很多,可以在独家新闻上竞争,可以在新闻时效上竞争,可以在不同的新闻视角上竞争,可以在新闻创新上竞争,等等。

△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或政府,也即依靠领导,是新闻采访工作的组织原则。

△要遵循一条正确的采访路线: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记者在采访工作中,怎样才算是

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

一、要下决心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实际中去。

二、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要不要坚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是衡量记者是不是真正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的一个重要标志。

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从根本上说,就是记者直接接触新闻源。这是记者认识采访对象,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需要。

△记者采访中最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是座谈会。

△为什么说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是记者采访工作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强调记者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

△新闻事件一发生,记者迅速赶到现场,尽快播发消息。这体现了新闻采访的突击性。

△一般情况下,记者进行访问的过程中,获得新闻事实材料的重要阶段是沟通阶段。

△采访作风,是记者的工作作风,也是记者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在采访问题上的综合体现。

记者应该具备哪些采访作风呢?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战斗敏捷的作风、不畏艰险的作风,是记者最需具备的几种采访作风。

△怎么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首先,记者走到哪里,应该主动去接近哪里的群众,和他们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不自恃特殊。其次,记者联系群众,要讲究方法,有一套接触群众的本领。第三,联系群众,还要广交朋友。

△发稿快的有效办法:1.在采访过程中打腹稿。2.多写短新闻。3.分段发稿。4.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设备。

△新闻采访的方式很多,最基本的几种是;直面采访、视觉采访、书面采访、体验采访、电话采访、因特网上采访。其中又以直面采访和视觉采访为最基本的基本。

直面采访,是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

要搞好直面采访,要把握和实行三个原则:

一、平等。

二、因人而异。

三、主动权。

△所谓主动权,主要是指要紧紧把握采访意图,主动提问,因势利导,步步深入;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能沉着

应战,机智处理;恰当地掌握时间,等等。

△什么叫视觉采访?简言之,就是用眼睛采访。

认识和发挥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 1.接收信息。2.发现线索。3.识别美丑。4.辨别真伪。5.洞察本质。6.捕捉情景。

△书面采访,是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谈的情况下,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进行采访,得到书面答复。

△怎样在因特网上采访:1.了解最新信息。2.拓展消息来源。3.运用网络进行调查。4.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5.收集背景资料。

△交叉采访: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叫作交叉采访。

△抽样调查方法在新闻领域的运用,主要目的着眼于调查对象的数量,向受众提供科学的数据。

△新闻姓“新”。采访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应该放在抓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新人物、新问题上。这是采访的重点,也是报道的重点。

△在选题时怎样做到把研究受众的需要和党的需要统一起来?怎样做到“两头”满意?

△什么叫新闻线索?新闻线索是提示新闻的信号。

△什么叫新闻敏感?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简言之,新闻敏感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说能力。

△思维活动有多种类型,其中对记者发现新闻最有用的是:

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几种。

逆向思维,另外,比较思维(纵向

思维与横向思维)、超前思维,对记者发现新闻线索也很有帮助。

△发现新闻线索有哪些渠道? △记者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在“讲究文德,反对以稿谋私”方面,首先要坚决反对有偿新闻。

△新闻策划是不是制造新闻。△作为实施者与参与者的作用:记者在新闻报道策划中,既是实施者,又是参与者,这种双重身份,要求他在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努力去完成总编辑和部主任在关新闻报道的策划;另一方面,开动脑筋,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抓住有意义的主题,精心策划,同时又关心全局,对整个媒体的新闻报道策划提出积极建议。记者无论是作为策划的实施者,还是作为策划的参与者,都是可以发挥大作用的。

△新闻报道策划要把握的环节:1.要有一个好的创意。2.要有一个实现策划的好环境。3.要会公关。

△采访准备工作有临时性的和经常性的两种。

△搞好访问,首先要分清访问类型与选准访问对象。

△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随机应变。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1.正问。2.侧问。3.反问。4.设问。5.追问。6.故问。7.借问。8.激问。

△对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六点:要锐敏,要独特,要准确,要抓要害,要抓特点,要深刻。

△追踪采访的种类:

一、人物追踪采访。

二、事件追踪采访。

三、其他追踪采访。

事件,分两类:突发性事件和非突发性事件。

非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人们预知的,安排好的,在正常情况下发生的事件。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事件.突发事件的种类:1.突发的自然灾害事件。2.突发的政治军事事件。3.突发的恶性交通事故。4.其他,如火灾、劫机、爆炸等。突发事件的特点:1.突发性。2.异常性。3.破坏性。4.紧迫性。

△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报道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一般而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记者重视:

1.关于急报、缓报、不公开报的问题。

2.关于如实报道的问题。3.关于从积极着眼报道的问题。4.关于连续报道的问题。5.关于“后来居上”的问题。△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

从实践看,隐性采访大约有三种类型:1.侦察型;2.体验型;3.验证型。

隐性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隐性采访应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暗访与明察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勇于冒险与善于保护自己的关系。

隐性采访确有显性采访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也不能滥用。它要受两个制约,一是法律制约,二是道德制约。

批评、表扬性的稿件一般适合用隐性采访。

△记者亲自动手积累资料,首要目的是为采访报道服务。

第二篇:新闻采访学

新闻采访学:(重点)

(一)记者的类型

1、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是为了是各个领域的采访报道都有专业人负责,从而能及时的、多方面的传播各个领域的新闻信息,深入研究各个领域的专门问题,以适应各行各业对报道的需要,并满足各方面读者对报道的要求;是有利于记者积累和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培养记者成为报道某一领域的专家。

2、机动记者:指那些没有固定采访范围的,随时可以准备接受编辑部的调遣,以完成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采访报道任务。

3、特派记者:是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这些记者往往有新闻机构直接调遣,派往外地采访重大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4、特约记者:是编辑部的约请完成一定采编任务的编外人员,他们一般完成一些较为重要或者有特色的采写任务。

5、地方记者:又称常驻记者,地方记者是指由中央或省市级一级新闻单位驻某地,从事驻地新闻采访报道的记者。

6、驻外记者:指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负责对所驻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等各方面的新闻进行采访报道,以促进国际间信息交流和沟通满足广大群众了解天下大事的需求。

(二)采编分离:传统的方式是将所有的记者划到记者部,然后由记者分战线跑口拿

料写稿;编辑这块则依据各自负责的不同内容再划分相应部室,常见的有要闻部、经济部、时事部等。现在通行的做法基本上就是设立一个编辑中心和采访中心。

1、优点:记者和编辑在稿件的采写和编辑方面相互激发相互制约可以细化工作性质,通过出版流程,可以有效杜绝新闻失实,有利于避免了人情稿、关系搞的泛滥。

2、缺点:采编分离两大系统相对独立,缺少沟通和理解,编辑会出现任意删除稿件的现象,记者写稿不考虑编辑的工作,长篇大论,增加编辑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采编合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编委会下设若干个相应的部室,每个部室既有编辑也有记者,除重大采访之外,日常工作中,部室与部室之间基本都是无关联的相对独立。

1、优点:有利于记者和编辑加强沟通和了解,以提高效率

2、缺点:只是局部的整合,每个版面都考虑自己,缺乏全局意识,稿件自采自编,质量得不到保障。

(四)报道署名为什么冠以“特约记者”头衔?

答:

1、是表明编辑部重视;

2、是表明这类报道与一般报道有所区别,以引起读者注意;

3、是有利于培养记者,加强记者的责任感,促进他们拿出精品。

(五)记者的共同职责:

1、采写新闻报道;(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的首要职责)

2、反映情况;

3、做群众的工作

(六)内参稿:内参稿这类稿件应该反映问题尖锐敏感,作为公开报道或不具备典型意义或社会效果不好,所以改为内参报道,发往有关部门或领导机关,形成在小范围内传播,促成问题解决或引起重视

(七)记者的修养:政治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专业修养

(八)采访意识:信息意识、受众意识、监督意识、未来意识、竞争意识

(九)采访作风:a、密切联系群众作风;b、深入研究调查的作风;c、战斗敏捷的作风;d、不畏艰险的作风

(十)新闻宣传的特殊要求:新闻性、政策性、全局性、广泛性、时效性、连续性、公开性

(十一)记者在开发和传播新闻信息的具体运作,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广辟新闻信息源;

2、增大新闻信息量;

3、传播正确的信息;

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

5、让信息增值;

6、快速传递信息;

7、重视信息反馈;

8、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十二)预测性新闻:就时态来说,是指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做的报道,即前瞻性报道,这和那些着眼于过去的报道,即回眸性报道是不同的。预告性新闻所报道的是那些将要发生又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具有必然性,确定性。

(十三)正确的采访路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党的根本路线即群众路线在记者采访中的具体体现)

1、深入实际:是指深入客观实际

2、深入群众:是指深入人民群众,特别是深入人民群众的主体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和知识分子。

(十四)怎样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

1、要下决心长期的无条件的全心全意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实际中去

2、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

(十五)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问题上,还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要正确处理好采访领导机关和深入基层的关系

2、要正确处理好形体深入和思想深入的关系

3、要正确处理好报道实际工作和关心实际工作的关系

(十六)采访方式:

1、直面采访:是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其特点是,记者通过口头提问,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客观情况,搜集新闻素材。

2、视觉采访

3、书面采访:是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谈的情况下,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进行采访,得到书面答复。

4、体验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有助于记者获得真知,更深入的了解客观实际;有助于记者思想作风的锻炼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记者把报道写的真切感人,有血有肉;有助于记者积累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工作经验。

5、电话采访(快餐式采访)

6、因特网(互联网)上采访

(十七)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的手法表达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他的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有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十八)怎样搞好体验式采访:

1、选好体验对象。

2、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向采访对象学生产技术,学劳动本领,学他们的好思想、好风格。

3、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体验的最终目的是要写出更好地报道

4、一次体验采访的时间是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要视需要而定

5、体验式的报道要有体验的特点,以区别一版报道

(十九)记者在哪些情况下宜用电话采访?

1、联系采访对象;

2、重大事件,搜集反应;

3、突发事件,快速报道;

4、热点话题,广泛调查;

5、留下悬念,需要追踪;

6、咨询专家,释疑解惑;

7、传闻颇多,澄清事实

(二十)新闻采访方式

1、按新闻采访的形式分

A.个别访问(直面采访的一种):记者代表媒体与采访对象交谈从而获得新闻,这是最常见 的采访形式。

B.开座谈会(调查会)采访(直面采访的一种):这是采访先进人物,了解某种经验或收意 见进行批评报道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搜集到大量的情况,工作效率高,同时易于集中听到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有助于记者分清是非,进行判断。C.现场观察采访:主要适用于突发性的自然现象、新闻事件以及不适合用语言进行采访的采 访对象。

D.参加会议采访:会议虽然比较程式化和枯燥,但由于参加人数较多、范围较广,既有领导 又有群众,有不少人来自生产第一线,会议往往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和一些重要决策 集中的地方。记者要善于从众多的会议材料中选取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某一问题深 入报导。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这种专门为记者觉醒的会议,更能集中、更权威的提供 新闻事实。

E.蹲点采访:深入一个具体的单位,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总结典型经验,反映典型人 物,探讨典型问题。适合于工作通讯、人物通讯、报告文学、调查报告的采访。

2、按新闻采访的性质分 A.常驻采访:中央或省级新闻机构派往下属地区或城市的常驻记者或各新闻单位派往外地的 常驻记者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要求记者对所负责地区各方面情况都要较为熟悉。B.突击采访:许多编辑部都有一定数量的机动记者,他们在一些突发事件或需要进行深度报 道时,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就要求记者有灵活机动的采访作风,头脑清 楚,行动敏捷不怕吃苦,忙而不乱,沉着冷静。

C.交叉采访:指同一时间采访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新闻。要求记者善于合理安排时间,最有效 的利用各种采访条件,抓住机会,有条不紊的完成采访任务。

D.巡回采访:又叫旅行采访。指记者沿着某一预定路线,对某个特定主题进行采访。

E.隐形采访:记者在采访中,不向采访目标公开自己的身份,也不公开表明采访的目的。这 种采访现在越来越常见于批评报道中隐性采访有助于记者获得真实信息。但是记者在进行隐 形采访时应该注意采访对象的个人隐私;在采访途中自身不能以身试法,成为犯罪分子的帮 凶。在隐性采访时还应注意自身的人身安全。

F.异地采访:指甲地的记者到乙地进行采访。异地采访与旅行采访有相同之处,区别在于异 地采访主要针对到乙地一地的所见所闻进行采访,不需要沿途有游历多地区。

3、按新闻采访的方法分

A.口头采访:记者通过具体深入的口头交谈,从新闻人物或知情人那里得到新闻材料,这是 记者最常用的新闻采访方法。

B.目击采访:指记者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用双眼去捕捉那些瞬息万变的具有典型性、新 闻性、能使受众产生共鸣的生动细节。

C.电话采访:是记者通过电话与采访对象交谈从而搜集新闻事实的方法。(美国又称为快餐 式采访)其最大特点是速度快,且简便易行,对保证新闻的时效性极有好处。电话采访要注 意核实工作,讲求新闻来源的准确性。D.书信采访:是记者通过信函方式采集新闻素材的采访方法。它可以弥补记者因为不能到现 场采访造成的不足,是对不愿或无暇接受面谈的采访对象而进行的重要采访方法。书信采访 时,提问要简明扼要,切中主题,并对获得的材料加以筛选。

(二十一)怎样开好座谈会?

1、参加座谈会的人,要慎重选择。

2、参加座谈会的人多少为宜?(小型座谈会3——5人,大型座谈会8——10人需要见报的座 谈会大约以5人为宜)

3、为了收到好的效果,要开有准备的会。

4、要开展讨论。座谈会不要简单地开成一问一答式的,必要时还要展开讨论。

5、要善于启发引导。

6、自始自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

(二十二)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采访特点和要求

1、采访特点 a、“新闻源”主动邀请记者 b、“新闻源”不是像个别记者发布新闻而是向新闻界 c、“新闻源”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发布新闻,一般1至2小时

采访特点要求记者具有参与意识,记者要主动参与,积极提问;要求记者具有竞争意识,把握时机提问。

2、采访的要求

1、扫除思想障碍

2、要做充分准备

3、竞争表现在“抢”字上(抢座位、抢提问、枪发稿)

(二十三)突发事件的采访和报道:

1、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 处置措施予以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2、突发事件的种类

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如:车祸、飞机失事)、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甲流”)、社会 安全事件

3、突发事件的特点:突发性、异常性、破坏性、紧迫性

4、对突发事件采访报道的基本要求: a、留心异常现象与先兆

b、对突发事件严重程度等级的认定问题(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c、要有紧迫感

d、沉稳应对,稳重不乱

e、既要用于赴汤蹈火,又要善于保护自己

(二十四)旅行采访:

1、旅途通讯体现的五种价值

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中外交流价值、美学价值

2、旅行采访的类型

徒步、骑自行车、驾摩托车、驾汽车、乘专机、徒步和综合利用各种交通工具旅行采访、太空旅行

(二十五)隐性采访:

1、隐性采访的必要性:

a、社会情况是复杂的,在某些特殊性况下,用显性采访的办法,采访对象不仅不会推心置腹的同记者讲真话,反而心生疑窦,多了戒心,从而设置种种障碍来对付记者,使记者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在这种时候,采用隐性采访这种方式反而能达到了解真实情况的目的。b、有时候,对某些人或事,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两种方式均可,但隐性采访能更好地了解真实情况,受到更好的效果,所以也宜用隐性采访证种方式。

2、运用隐性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a、处理好暗访与明察的关系 b、处理好勇于冒险与善于保护自己的关系

c、不能借口隐性采访,任意侵害公民的名誉权,私隐权。

(二十六)善于观察:

1、对观察的基本要求

要敏锐、要独特、要准确、要抓要害、要抓特点、要深刻

2、如何进行观察?

a、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b、粗细结合,以细为主;c、用眼睛调查数据;d、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e、在观察中联想

(二十七)采访重点的七新:

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风尚、新经验、新人物、新问题

(二十八)我们要抓住哪些新动向?

1、要关注政治新动向;

2、要关注经济新动向;

3、要关注社会思想新动向;

4、要关注国际 新动向

(二十九)记者在采访报道中怎样抓好新事物的问题?

1、要善于发现新事物;

2、要敢于支持新事物;

3、要热情扶持新事物

(三十)有些先进人物已经牺牲,或者因病去世,又要报道,怎么办?

1、要看到先进人物不在了,采访他本人是不可能的了,但是和他一起生活、工作、战斗的同志还在,领导还在,家属亲朋还在,有关的人还在,要着重采访他们

2、到现场踏看,到他出身地踏看,到他学习过的地方踏看,到他工作、战斗过的地方踏看,到他牺牲或病逝的地方踏看,以增加实感

3、搜集一切有关的书面文字材料,如本人写的日记,读书笔记、文章,以及出版的著作等,再加上生前别人写过他的文章

4、推出全国性的重大先进典型

(三十一)新闻线索:

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可能成为新闻的或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某种事实所传播的信息,也可以说是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是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它比较简略,要素不全,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断或概况。

(三十二)如何获取新闻线索?

从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从党、政府、国际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报告和其他重要活动;领导机关的工作总结、简报;各种重要会议;广播、电视;新出版的书籍、杂志;新上映的电影,新演出的喜剧;读者来信;各种广告、台历;各种记者招待会,工厂、农村等的重要活动;街头发生的为大众关注的事情

(三十三)新闻价值:

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三十四)怎样培养训练新闻敏感?

1、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 观”,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品

2、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价值的理论

3、要胸有成竹

4、要掌握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

(三十五)临时性的准备工作和经常性的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1、临时性准备工作的内容 临时性准备工作:是指在接受某项具体报道任务时,根据具体报道任务的需要所进行的准备工作。

a.明确采访目的

减少采访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b.熟悉采访对象

接触采访对象之前,应尽可能熟悉财富那个对象的一些情况,以便了解、接触采访对象。c.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要从准备工作开始。采访的过程,应该是记者学习、理解、消化党的方针政策的过程。分工报道范围内的方针政策,还应该做到:弄清总的方针与具体方针、现行政策与过去政策、各项方针政策之间的关系;弄清可以公开报道的方针政策的范围。d.充实新知识

记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在每次采访前不断充实新知识。e.准备一些问题

采访目的要落实在问题上,一般应该可能多的准备要问的问题。f.设计作战方案

选择突破口,纵深发展,扬长避短。g.物质准备

h.记者的精神状态也是关系采访全局的一种很重要的准备。

2、经常性准备工作的内容

经常性的准备工作:是指平时的积累 a.理论的准备

记者要根据 形势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熟练运用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b.政策准备 一定意义上,记者是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宣传员,对此,记者理应学的更深,理解的更为透彻。这项准备不但包括总的方针政策,还包括一个时期的现行政策,分工负责领域的具体政策。c.情况的准备

记者要留意与采写有关的各种情况:正面的,反面的;本地的,外地的;自身经历的,别人介绍的等等。d.知识的准备

新闻工作之所以可贵,是因为知识广博。平时的知识准备的积累将对采访产生如下功效: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的交谈;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三十六)追踪采访

1、追踪采访是指采用公开或不公开的手法,获取采访对象不愿公之于众的信息,将其曝光。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公开追踪,这种方式在国外被“帕帕拉齐”们(专门追逐名人、偷拍名人私生活照片并以此赚钱为生的摄影记者)所使用;另一种是非公开追踪,即隐性采访,记者为了获取第一手材料,隐藏身份如用偷拍等方法进行采访。90年代,追踪采访引入我国后被许多新闻工作者采用,至今越来越流行,特别是在批评性的电视新闻节目中追踪采访已成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2、追踪采访的特点

a、追踪采访是回答报道给读者留下悬念的采访

b、追踪采访是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所进行的一种采访 c、追踪采访是根据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进行的一种采访 d、追踪采访是着眼食物新变化、新发展的一种采访。

(三十七)新闻采访时提问的技巧?

1、提问要有好的话头

a、要选择于采访对象紧密相关和相邻的话头 b、要选择相悦的话头

c、要选择相似的话头,注意拉近距离

2、提问要有好的方法

1、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a.当事人或被采访者公务繁忙,行测匆忙之时 b.采访一些突发事件

c.采访对象与记者已经非常熟悉,多次接受采访

2、侧面迂回法(又称勾推法)

a.当面不好直接提问时,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

b.采访时,不直接找采访对象本人谈话,而先找他周围的人谈。比如熟悉他的上司、同事、亲人、朋友等。

3、激将法:在谈话采访中,如果掌握了对方某种特点和个性,必要时可以采取旁敲侧击,甚至激将的方法,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提问,促使采访对象吐露事情的真情。

4、引证法:指由近而远、由浅渐深,用其他事物或消息引起对方谈话的兴趣,从而获得多需要的新闻材料。

5、请求法:指记者很有礼貌的代表受众想采访对象便是自己的希望,请他谈谈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对于那些忙于工作,无暇接待或由于各种个性方面的原因而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来说,用请求法提问效果会更好。

4、引证法:指由近而远、由浅渐深,用其他事物或消息引起对方谈话的兴趣,从而获得多需要的新闻材料。

5、请求法:指记者很有礼貌的代表受众想采访对象便是自己的希望,请他谈谈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对于那些忙于工作,无暇接待或由于各种个性方面的原因而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来说,用请求法提问效果会更好。

6、重复法:记者以发问的口气重复采访对象讲的某一句话,使对方再明确说一遍,以加深我们的印象,核实清楚对方讲话的原意,并把交谈进一步深入。

7、赞叹法:在同采访对象交谈中,对方谈到某些使我们受到感动的精彩细节或材料,我们可以用赞叹的语气表示肯定,并通过深入挖掘这些细节材料后面包含的更加深刻的意义。

8、反问法: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这种方法应用得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或者有的问题我们估计到正面问对方可能不会得到坦率的回答,这时可试用反问法,也就是“先发制人”,把对方退路截断,使他不得不明确回答,对提问有效坦白的表示。

3、记者要有好的提问技巧 a、提问妖精连、精细、精彩

b、提问时,大、小问题应该灵活穿插

c、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在不同的场合要灵活巧妙的提问。

第三篇:新闻采访学试卷

A、读者B、编辑C、作家D、评论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3分,共计30分)

1、新闻线索

2、新闻敏感

3、专业记者

4、临时准备

5、预测性新闻

6、突发事件

7、“养”新闻

8、视觉采访

9、隐性采访

10、新闻真实性

一、填空(本大题共7小题,其中每空1分,共计30分)

1、新闻的六要素是()、()、()、()、()、()。

2、记者“六勤”指()、()、()、()、()、()。

3、采访重点指()、()、()、()、()、()、()。

4、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其突出特点是()、()、()。

5、泄密的类型有()和()。

6、记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既()又()。

7、“三抢”是抢()、抢()、抢()。

四、简答(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2、记者为什么要深入现场?

3、追踪采访有哪些特点?

4、常用的采访提问方式有哪些?

5、《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三次修订)的内容是什么?

五、论述(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0分)

1、记者按内部分工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记者如何把握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15分)

1、机动记者的特点是:()

A、“满天飞”B、随时出击C、身体健康D、机动灵活

2、记者的修养包括:()

A、政治修养B、理论修养C、知识修养D、专业修养

3、符合面访中记录形式的有:()

A、当场不记B、录音C、笔记D、心记

4、符合新闻价值要素的有:()

A、时新性B、接近性C、重要性D、人情味

5、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有:()

A、接受信息B、使用线索C、识别美丑D、找到本质

6、符合采访的原则的有:()

A、真实性原则B、及时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可读性原则

7、属于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的有:()

A、“9.11”恐怖袭击事件B、“5.12”汶川地震C、飞机失事D、莫斯科地铁爆炸事件

8、新闻除了传播信息的功能外,还有()。

A、监督功能B、引导功能C、教育功能D、批评功能

9、采访方式包括()。

A、面对面采访B、眼睛采访C、书面采访D、电话采访

10、广义的记者包括:()。

第四篇:新闻写作期末复习题纲

新闻写作期末复习题纲

1. 新闻背景:

一、定义:关于新闻背景,可以从事物发展与新闻写作两个层面来理解。就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而言,新闻背景是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任何事物都不是突然出现、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变过程,与外在的各种相关事物都有一定的联系。抛开这些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很难认识和反映事物的真相。这是宏观意义上的新闻背景。狭义的新闻背景,简言之,一般消息写作中的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二、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示变化程度(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6)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7)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2.故意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媒体或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3.直接引语 用事实说话的第四种方法:借助直接引语说话。直接引语是指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在报道中直接引用原话已经成为现代新闻写作不可或缺的手法,西方教科书把它称为“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并皮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其重要性以及引用的具体技巧。直接引语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直接引语是新闻报道中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人物所说的话,不拘一格的引用它们,可以是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有助于克服新闻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与概念化。第二,直接引语一般都有出处,即消息来源,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第三,它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记者可以利用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之口,讲出自己希望说出又不便直接出面说出的话。

4.橱窗式导语 如橱窗展示样品,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为橱窗式导语。橱窗式导语多用于综合性新闻。其特点在于:它不是靠描写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写作这种类型的导语,关键是注意故事的典型性、人情味及趣味性。

5.解释性消息 解释性消息也称背景新闻,它是典型的分析性新闻,也是典型的深度报道。解释性消息的特点在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重点回答“为何”。解释性消息有时也会论及事件的后果、影响,——写作中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但其侧重点还是在于解释新闻事件或问题产生的必然性。

6服务性消息 服务性消息的特点:从宏观来看,整个新闻传播活动后都带有服务性的特质,是一种新闻信息方面的服务。此处说的是狭义的服务性报道,其特点是“直接可用”,亦即。这种消息以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方法、忠告为己任。服务性消息的作用:(1)可以从生活角度关注科技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性消息(2)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利益

(3)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需要 服务性消息的写作:(1)服务性内容要新鲜、适时(2)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3)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4)亲切、自然

7.导语 研究导语这一概念,以下几点是不容忽视的(1)它是新闻——消息体裁所特有;(2)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3)与任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结果、提要,或者高潮。

上述三点揭示了导语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说,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揭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导语的任务:

(1)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3)导语为全篇定音

8.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的特点:动态消息是报道“事件”的主要方式,是消息体裁的正宗。一般谈论消息,主要指动态消息而言。(1)动态消息大多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2)动态消息更强调“客观笔法”

(3)与其他类型的报道相比,动态消息更加注重时效

动态消息的写作:

(1)善于捕捉动态新闻的报道题材(2)客观记述,增强可信度(3)传达现场气氛,使新闻更具动感

9.新闻跳笔 所谓笔法,西方叫做叙述学,我们指的是运笔技巧,行文叙述的方法。新闻写作所使用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新闻跳笔这种笔法有两个主要特点:(1)在文体结构上它是多段体。

(2)它与一般文字作品所要求的注意上下文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起承转合等不同,它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为什么新闻写作要用“跳笔”?(1)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2)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3)加大新闻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1)短段落,多分段(2)断裂行文

(3)借用电影“蒙太奇”结构(4)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10.新闻语言的特征

(1)准确、简洁、鲜明、生动(2)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3)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4)“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点

11.新闻报道是否都在说话 这里的“说话”特指有目的的传递信息,通过报道表达某种意见、观点。从宏观的角度定义,是要达到某种传播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舆论导向。(1)传播的目的是说话(2)选择就是在说话(3)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

综上所述,“事实”是客观存在,“说话”是主管意图。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形成了新闻写作的基本矛盾。“用事实说话”正是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

12.简讯

一、简讯的特点、地位

简讯是压缩的产物。简讯的原型大多是一般的消息,因为当天报纸版面的限制,有时是因为新闻价值判断的差异,而被压掉了一些内容,成了简讯。为这样一个形成过程决定,简讯的基本特点就是一个“简”字。

(一)特点

(1)简讯文字简略,内容简单(2)结构单一

(二)简讯的地位

(1)简讯是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

(2)简讯篇幅短小,可以多发稿,从总体上增加媒体的信息含量(3)多发简讯可以活跃报纸版面

(4)简讯栏是信息集中之地,它还可以为记者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新闻线索

13.非事件性消息

一、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 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是由它的题材的特殊性决定的。事件性新闻关注的是事物的最新变动,是凸显的“事件”;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细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二。、非事件性消息的特殊价值

(1)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2)非事件性消息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3)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

(4)非事件性消息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14.消息 消息是各种新闻体裁中用的最多、最活跃的一种体裁,在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新闻报道的主角。特点:(1)简括

简要、概括的反映新闻事实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

(2)消息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

(3)消息有特殊的结构方式。

消息的结构是倒叙,俗称倒金字塔结构。(4)消息有自己的外在标志。即电头或“本报讯”,有人称为“消息头”。

消息体裁的优势:(1)消息适用范围广,多用消息,可以增加媒体的信息承载量。

(2)消息发稿速度快,是一种灵活迅捷的新闻体裁(3)消息为不同的读者所接受(4)消息的新闻冲击力更强 14.记者的修养

一、加强政治修养

(1)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2)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

二、加强知识修养

三、加强思维修养

15.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要学好新闻写作,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写作。在学习新闻写作时,我们强调采访决定写作基于:(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2)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写作的力量

当然,采访决定写作,同样写作也会反作用于采访。一个记者掌握了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反过来可以指导他的采访活动,有助于增强他的采访意识与提高他的写作能力。

因此,既不能重采访轻写作,也不能重写作轻采访。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基本功。二者辩证统一。16.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一、文体特征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生动、更形象,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问题更具感染力。(3)通讯的文体较为自由。(4)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6)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

(7)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较差。

二、功能区别

(1)消息以最简洁的语言、抢眼的文体结构快速传播着最重要的信息,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讯虽然也传递信息,蛋它篇幅长,时效稍差。但是可读性强,可读性一般指具有可感受性。通讯这种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更类似文学作品,即它有两条传播的信道:既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还有一条看不到的信道---------情感的传播。

18.写作题 拟标题

对材料评析

写消息(校园新闻)

第五篇: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教学新语境

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教学新语境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民族类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创新亦与时俱进。本文拟结合西北民族大学新闻采访学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中的体验,通过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过程设计,探索本课程“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民族院校 新闻采访学 实践教学 “激励、帮扶、分层”

一、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探研缘起

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应用型学科,对学生的新闻采、写、编、评、摄等动手能力和时代的创新意识要求甚高。

综观当下我国高等院校新闻采访学课程的教学现状,“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一所由多民族学生组成的民族院校,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适应性不强,新闻素养普遍较低,再加上旧有的教学模式造成理论和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其实战能力不强。

本课程教学团队曾经对回到民族地区及其他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长达5年的跟踪回访,发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训实践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一般表现为: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尤其是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不强,且缺乏创新能力。所以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应该从重视民族特色方面展开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应“与当地的地情、民情和媒体特色发展相结合,使所培养的新闻人才能够满足媒体的需求”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对地域文化、当地民族传统习惯和知识的学习;积极与地方媒体进行合作教学;了解当地媒体特征、媒体需求、媒体发展模式,为今后的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二、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激励教学法

追溯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从要素结构的演变角度看,主要有两条线贯穿其中:一条是以教师为中心,源于夸美纽斯(捷克)――赫尔巴特(德国)――凯洛夫(前苏联)等,其课堂结构基本属于讲解(教师)――接受(学生);一条是以学生为中心,源于杜威(美国)――布鲁纳(美国)等,其课堂结构属于‘创造情境――发现探索’。”②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比对、梳理上述“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主导作用”和“重视学生惰性”理论的利弊,结合二者之间互为作用的关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激励教学法。

激励教学法是本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生源广泛,民族成份众多,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强等特点,根据设定目标(问题),激励学生发现、探索实践内容,设计“动脑、动手、动嘴、动腿”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并从中发现、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口语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以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和心理归属感,使他们在“创造情境→发现探索”的激励作用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手实训实践能力。

(二)帮扶教学法

近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其掌握的学习理论(1986)里认为:“只要对三个自变量(知识准备状态、情感准备状态、教学质量)予以适当注意,就有可能使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达到掌握水平。”③该理论在矫正学习障碍学生,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习能力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团队针对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非汉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教育贫困地区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散→混合→互补”的教学方法,即将这些特殊情况的学生一一分解、混合到“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和“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中,让他们在实训实践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三)分层教学法

关于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国内外学者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④

由于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的地域性、民族性、跨文化等特性,本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组建“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圭臬,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进行分层设计,力求使学生在实训机会、实践频率、动手能力等方面实现共享共赢。

三、“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赛事、项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其学习、实践的热情和主动性

1.积级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院校和社会各界组织的“新?大赛”。

德国著名民主教育家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只是被动地去学习,这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知识讲授,缺乏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往往是期末考试后给学生一个成绩就算结课了,这就导致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而轻视实际操作,从而产生一批高分低能的“尖子生”。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摸索,将各类新闻大赛和新闻教学紧密相连,以比赛“激励”带动学习,带动学生练习新闻采访基本技能,比如“黄河新闻奖”“民族杯摄影大赛”“单车摄影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等,这些比赛分别与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相关联。这种训练方法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关注社会,为以后走上新闻岗位做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以比赛“激励”带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它把新闻技能训练的内容和各种赛事相结合,用比赛代替了原来各种零散的实践训练,这种赛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经过这些赛事的洗礼,学生们就能明了当前传媒的内容要求、形式要求,使他们能够和业界的专业要求无缝对接。而且比赛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还包括一些国际性大赛。

以比赛“激励”带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大胆提出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技能,在实战中得到提高”的教学思想,只有在这样的“仿真”实战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体会自己和一线新闻工作者的距离,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训练积累宝贵的经验,从而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不断取得进步⑤。

2.积级组织学生开展新闻采访实践项目。

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采访实践训练,首先要进行专题项目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激励形式,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运用采、写、编、评、摄等“融媒体”技能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项目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闻采访学的项目实践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具体为:

第一,根据实践教学目标,新闻采访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技能技巧模块、新闻采访思维活动模块、新闻采访呈现模块。第一模块主要解决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各种新闻采访技能熟练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培养学生的新闻采访能力;第二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新闻价值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采访创新能力;第三模块主要解决采访技巧与新闻采访思维活动的“融合”创新,培养学生新闻采访的综合创新能力。

第二,三个方面同步进行。一是利用网络平台构建采访实训项目,保持课程内容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新闻采访课程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优势,建立课程的网络学习型平台,诸如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设计。二是以实践教学项目为依托建立实教训教学基地。三是围绕实践项目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采访活动。比如2016年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共同开展的“重走范长江之路?甘肃段”大型新闻采访活动,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反响,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本课程教学团队在践行实践教学项目中始终坚持项目设计的“学生主导性”、项目过程的“完整性”和项目技能的“融合性”。

(二)以“分散→混合→互补”的学习小组展开实训实践,帮扶学生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助共赢”

1.遵循男女混搭、民族和地域混杂、兴趣爱好趋同的原则,将学生建成若干个“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展开多元化、跨文化的帮扶学习。

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生源地、性别、民族身份及爱好、兴趣、特长等,据此按照男女混搭、民族和地域混杂、兴趣爱好趋同的原则,将学生建成若干个“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该小组主要完成新闻采访课程的课堂技能实训任务。如每一单元的理论课程结束之后,为了印证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了解答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及“变通”,“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将要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实施“寻找新闻线索”“讨论新闻采访选题”“进行采前准备”“设置采访问题”“讨论新闻采访方法”等一系列新闻采访实训活动。一般情况下,“1+1新闻采访”实训小组主要在校园和周边社区进行新闻采访实训活动。

通过“1+1新闻采访”实训小组的合作实践学习,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自信、一起分享成长喜悦的同时,不仅进行多语言、民族习俗、民族知识的相互学习,还锻炼了学生一起面对解决各类采访疑难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团体合作的精神。

2.遵循男女混合、民族和地域混杂、才能倾向、??性特征等诸方面的异质性,组建“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

本课程教学团队依据学生人数,遵循男女混合、民族和地域混杂、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基础知识水平等诸方面的异质性,组建6~8人的“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该小组主要完成教师每周布置的课外新闻采访任务。其特点是:以实践前行反过来检验课堂的理论知识,实现新闻采访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对接。其采访范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囿,一般是灵活机动,随时出击。

除此之外,“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还承接校内校外的新闻采访实践项目,不仅要积极充当社会大众媒体“通讯员”的角色和参与完成教师的课程教研项目,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向校园媒体发稿以及完成学校各类新闻赛事的新闻采访策划等实践项目。

6~8人“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的组建,不仅使学生在“激励、帮扶”的语境中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团队的力量,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语言表达、交流和活动的机会,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及团队精神。

(三)以“基础采访技能层、中级采访技能层、高级采访技能层”促进“专业课程学习→专业课程实践”的良性循环

通过对新闻采访学实践课程的内容分析,历经数年的实践教学,本课程教学团队尝试对新闻采访学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从而实现学生循序渐进实践能力的提升,渐入采访艺术佳境的飞越。

1.基础采访技能层。通过课堂PPT直观演示和课程案例实训法,主要实训新闻采访的基本原理、新闻采访的分类及其新闻敏感、新闻采访规程等的训练。

基础新闻采访技能层是新闻采访学课程实践教学浅层次的知识建构和技能习得。要求学生明晰新闻采访的流程,并掌握相关的采访方法和技巧,属于新闻采访学实践课程内容分层设计的第一层。

2.中级采访技能层。通过“每周播报”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和挖掘新闻线索、培养新闻线人的能力;通过“每周焦点”对学生进行新闻采访选题、采前准备、接近采访对象、设问提问、选择采访方式等重点内容的实训。本层通过“1+1新闻采访”实训小组实现了新闻采访从技巧到能力的过渡。这是新闻采访学课程分层设计的第二层。

3.高级采访技能层。通过“模拟新闻发布会”、每年一度的“三下乡”新闻实践和各类新闻赛事活动及新闻实践项目的实战演练,进行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目标新闻产品的创作。任课教师收集好课程目标新闻作品后,进行评审,最终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业内的相关赛事和大众媒体去参赛和发表。这是新闻采访学课程分层设计的第三层。此时,新闻采访完成了从技巧到艺术的飞越。

学生通过这一层级的实践实训,打通了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和非线性编辑等专业课程的“关节”,所学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探究能力和融媒体的认知也有了提高⑥。

四、结语

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探研,是在前人论述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粗浅尝试。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的实践课程设计及应用设计只代表本课程教学团队的浅尝体验,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谨请与各位同行商榷。

注释:

①银燕.探析内蒙古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方法[J].传媒教育,2016(5):14.②罗玲“激励教学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39.③邵立斌.农村初中小班化英语教学中开展帮扶学习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12):106.④蔺燕.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研究[D].2014年西藏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⑤汤文靖.新闻学专业“以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以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5(8):44-45.⑥吕永峰.基于“分层设计+模块教学”的传媒类专业课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1):261-262.【本文为国家民委教改项目“‘融媒体’语境下《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MXJG-1001670122)阶段性研究成果;本课程系甘肃省级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牛丽红,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新闻传播业务研究

编辑:孟凌霄

下载新闻采访学复习题纲(新)(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采访学复习题纲(新)(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下)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题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 1新闻语言 2 新闻笔法 3新闻主题 4 新闻角度5 新闻标题6 新闻导语 7 新闻主体8新闻背景 9 新闻结尾 10 新闻结构 11 倒金字塔结......

    新闻采访学自考资料

    新闻采访学笔记(蓝鸿文版) 绪论 第一节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 1、新闻采访学是以新闻采访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新闻采访学是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3、......

    新闻采访学知识点总结

    新闻采访学 采访: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像、录音、录像等活动。 记者的类型 1、专业记者 定义: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如专门采访报道......

    g新闻采访学笔记

    1 “记者”一词的解释是——通讯社、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 新闻采访方法:点面结合,三个阶段,两面挖掘,寻找镜子,抓取特点,抓关节点,协同作战,......

    辽工大新闻采访学

    1、【※新闻采访】⑴与其他调查研究的共同点:①从指导思想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 ②从目的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是为了解决问......

    武大新闻采访学试卷

    4、大纲撰写能很好的为主题服务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2005级新闻传播学类《新闻采访学》卷〈B〉 命题老师:夏琼打印份数:150 一、名词......

    新闻采访学(5篇材料)

    新闻采访 新闻学的三大模块:新闻理论、新闻实务(采访、写作、编辑、新闻评论)、新闻史 采访重要性:1、传播之基(信源---信道---信宿) 2、生命之源3、质量摇篮 新闻报道:全面、公正......

    新闻采访

    文字报道()图文报道()摄影存档()请外媒()出席者,参加者新闻点(是否首次,与过去同类活动比较有何创新,有何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等)时间星期地点预约单位预约单位联系人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