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新媒体下灾难性报道的全方位转变
日本新媒体下灾难性报道的全方位转变
姓名:王青春 学号:010940628 灾难性报道从广义上说是新闻媒体对给给人类和社会带来重大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一般分为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大类。自然性灾难事件指由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引起的灾害和苦难,如海啸、台风、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事件指由社会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灾难性事件,如空难、海难、战争等。无论是自然型灾难还是社会性灾难事件都会给人们带来恐慌和紧张情绪,对社会的稳定性极为不利。这些都源于灾难性事件难以预料的突发性、强大的破坏性及深远的危害性等特点。无论是自然性灾害事件还是社会性突发事件,它对社会群体或个人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从美国9.11事件到伦敦的地铁爆炸案,从印尼海啸再到汶川地震再到日本的地震核辐射等,都是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所以当灾难发生时本国媒体所选择的报道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上,不论是什么国家,不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然性灾难;也不论是什么国家,不论其科技多么先进、发达,管理多么科学和完善,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性灾难。就拿2003年5月来说,非典阴云持续弥漫在我国的上空,阿尔及利亚、日本、印尼、菲律宾等国相继发生6级以上地震;乌克兰、尼泊尔飞机失事;沙特、摩洛哥、俄罗斯车臣等地相继发生大爆炸因此可以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偶尔发生一些天灾人祸的灾难性事件也是较为正常的事情,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尤人。关键是面对灾难性事件,我们的新闻媒体究竟该如何去报道它,以达到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受众,化解矛盾和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尽快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的目的。
以日本为例,地震之后,作为公共电视台的NHK全面跟进,不停地轮流用日语、英语、华语、韩语等五个语种,发布有关最新震情和可能发生海啸的地区,给予震区的民众最大的帮助。在当时余震还在继续,NHK非但没有停止工作,主持人甚至戴着安全帽出镜,播放关于地震的最新消息。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在博客中说:日本电视台直播震灾现状时发现一家医院的楼顶上有人求救,于是直升飞机上的女播音员报导了医院的位置,很快得到了医院的详情,包括医院的规模、设备以及住院人数等等。通过电视直播对话让人感到现场的紧迫,但同时又是按步就班,而紧急救援队已靠近了医院。这些工作表明了公共媒体在救灾报道中更加成熟。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知道新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传播也不可小觑。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 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数百万日本人在周五大地震发生前大约一分钟得知了地震的消息。日本有世界上最好的地震预警系统。这个由约一千个地震计组成的网路,覆盖全日本,可以觉察和分析震波,并在地震计预测震动强烈时发出警告。横波的传播速度比更具破坏性的纵波要快——这意味着地震警报有可能会先于地面震动到达,这给人足够的时间寻找掩护。“成熟的地震预警系统可以让民众立即在电视上看到相关预警,”一位在日本气象局工作的工作人员告诉法新社记者。这次强震发生后,政府通过广播、电视和卫星数据传输系统来播发地震警报。一些订阅了特殊预报服务的人还能通过手机和电子邮件收到警报。在东京,电视上正常播放的节目内容被响亮的警报声打断,代之以日本广播协会NHK播送的早期地震警报。电视警报出现后一分钟,第一次强烈震动撼动了首都东京地区,高层建筑开始摇晃,数百万人逃到室外。日本国家电视台从2007年晚些时候开始运用这个系统,并已经发出类似17次警告。日本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说,“日本能将预告系统覆盖到整个国家。地震发生后NHK24小时不间断播放地震的相关内容全部地震直播特殊报道中没听到一句口号式话语,面对灾区惨烈的镜头,看到的受灾大众却显得安静,有序,我在揣摩,没有鼓励的语言,不振臂的口号,他们是靠什么来逾越灾害,建立重建信念?
在整个直播进程中,反复播放灾区现状,失落人数,救助情况,并且不断更新,这是24小时中的重要内容,其次是政府宣布会,各国反应,以及专家点评。而后,就是通过播讲,字幕,转动,反重复复的向公民供给各种信息,对此,我作为目前没在日本的局外人,也是深有感想,这些信息,在国家电视台滚动播放,真的是实切实在的以人为本的服务,请看一下NHK不厌其烦的播放哪些信息:
XX机场关闭 某地到某地的航班撤消 XX国道正在封闭 XX途径已经全毁,不能通行 XX国道从A出口到B出口已经开放 XX新干线停运 XX地铁线30分钟前重开 XX医院关闭,请转最近的XX医院 轻症病人请往A,B医院,重症病人请往C,D医院 XX病院的透析就诊结束,其余畸形进行 灾区所有人员没有劳保障照常接受就诊XX区域断水,可在XX处免费领取用水 XX地域段停电 XX地区ATM机不能使用 XX银行关闭,请等重开明知 XX银行开端可以取款,但不办理其他业务 XX地区的24小时方便店从新营业。。
可以说,每一条信息都对某个人是无比有用的信息,某一条信息绝对观看电视的几百万观众来说,兴许只对几个人,几十个人有用(比方上面的某医院透析停滞),这种以人为本的精力,不能不让人敬仰。口号也许重要的,可是,上面的信息,注意是国家电视台提供的信息,哪怕其中的一条,岂非不是赛过10句口号么?一个国度能够有大灾,但不能有在大灾眼前完整走样的公共媒体。
覆灭性地震、灭绝性海啸、灾难性的核泄露、数千次余震„„在不到数十小时之内,劫难重重叠叠袭向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东北地带。在这危急时刻,人们见证了日本公共传媒的专业主义和人文情怀,正如《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所言,日本公共传媒在国家重大危机时刻“成为超出所有的公共平台,维系了国民的精神和秩序”。主播们始终坚持平静的面容,给人的感到就是十分刚强。画面上没有呈现令人可怕的逝世亡特写,没有灾民们呼天喊地的镜头,也没有第一线记者虚张声势的煽情式报道。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在阅历了地震之后发出感触:(日本)电视台的消息特别镇静,我感到无可抉剔,有信息量却不侵略个人,有数据六和彩公司不煽情,有各种提醒却不造成恐慌。NHK是日本影响力很大的新闻单位,作为着重于公共属性的传媒,始终保持着“我的方法传播”的媒体第一价值,保持了独立和公信力,即使在大灾难来临时也未曾转变。
第二个价值就是做到“及时“、“实时”地疾速播报最新新闻,一经确认,则反复轮流播放。有一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入,NHK正开始播放对官房主座的采访实况,当获悉福岛县第一核电站第1号机有可能爆炸后,立刻中止画面,转而反复播放核辐射时的生涯领导及相干避难信息,每隔多少分钟就提示民众留神保险。包含独特社、时势社及其他媒体,都在及时地从各角度庇护着生者的平安和对逝者的尊敬,显示了媒体的社会义务。
第三个价值就是力求信息全面。NHK轮流应用日语、英语、汉语、韩语等五种语言,这就考虑到了受众中可能有非日语观众。日本各大媒体第一时间把辐射量每小时1015微西韦特的正确数据六和彩公司传播出来,并告诉“这相称于普通人一年可以蒙受的辐射量”,而不是轻描淡写地说“影响不大”,塞给受众完全不知所云的消息。
公共传媒不同于其他民众传媒,不同于以盈利为逐利能源的纯贸易媒体,它是一国和一国民及一国基本文明的坚守者,如约瑟夫・普利策所言,是社会性命的第一线眺望者,对内就是“零间隔”,“零时差”的沟通者,对外就是国家形象的公共外交大使。日本大灾,寰球垂泪,这与日本公共传媒实在浮现了日本真面孔不无关联。一个国家可以有大灾,但不能有在大灾面前完全走样的公共媒体。”
在此次灾难面前日本的众多门户网站也在第一时间及时发布关于地震的准确信息,其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地消除了灾难带来的恐慌,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了灾难造成的危害。整合各种报道手段,报道内容多样化、条理化,工具新颖化。
在此次地震报道中,商业网络新闻媒体善于扬长避短,借鉴传统媒体固有的报道优势,整合各种报道模式,在海量信息的基础上,按照信息的轻重缓急,以受众需要的切实感受为依据,以网络媒体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为手段,对信息进行梳理、分析、整合,以及观点的提炼和高度的提升,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地报道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以搜狐网为例,搜狐地震专题网在海量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梳理、整合。把真实的灾难场景、受灾群众的情况、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追寻、社会各方面对地震的反映、评价等信息通过专题网站一一公布给受众。,如此设置,一方面关于抗震救灾的各种消息将以一种整体性、层次性的架构呈现在受众面前,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受众在海量信息面前无所适从的情况。当今世界,媒介的多载体化、传播的全球化以及信息的数字化是形成多元化传播生态环境的三大元素。传播生态系统中有各种要素,特别重要的就是受众与媒体的互动。基于Web2.0的背景,尽管传统大众媒体仍有其特殊的权力,但受众通过Web2.0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新媒体和信息,加入传播生态链条,打破原有的传播生态失衡僵局,从而重建传播生态的多元化。从进化的角度看,多元主义的传播生态有利于大众传播种群的长期传承。
第二篇:日本媒体怎样报道大地震
日本媒体怎样报道大地震
“国民需要的信息才要报道”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1年03月17日 来源: 南方周末
3月11日,日本广播协会(NHK)对海啸进行了现场直播。直升机航拍的镜头中,海啸巨浪冲向陆地,震撼的画面使人们几乎忘记这是一档新闻节目。
地震、海啸、核泄漏危机接踵而来。这时如果你是一个普通日本国民,只要你将电视锁定在NHK,打开雅虎日本和推特的网页,各种关于破坏、死亡、救援、致歉和危机的信息洪流会迅速将你裹挟其中。当然,无孔不入的广播、报纸也不能忽略。
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面对震撼的灾难,日本媒体表现得尤其平静:没有眼泪,没有生离死别,没有背景音乐。
那日本媒体有什么呢?为什么它们不约而同,选择了这样的报道风格?
哀而不伤
|“我从来没有在日本的电视上看到什么‘感人’的画面。”旅日专栏作家唐辛子在博客中写道,“我只看到不断报道还有多少人需要救援,死亡人数又增加了多少,专家分析和官方发言人讲话,偶尔电视里会出现采访受灾者的镜头,但大都是安坐在避难所的避难者,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我们还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快些得到周围的信息„„”尽管在灾难最初发生时,偶尔也能发现主播和前方记者的声音略有些颤抖,但残忍的死亡、失态的呼号或过度的泪水、昏厥则从未被呈现。“这种风格使得观众没有大的情感波动,更加没有恐惧和逃避,再加上信息非常及时透明,人心才能迅速得以稳定。”长期在日本工作生活的媒体人陈言说。
即便是东京电力公司工作人员超时工作受到核辐射伤害《朝日新闻》,也没有报道其的“英雄献身”,只是表示关注其健康,并引用厚生劳动省责令该公司改过的发言。
这样的报道风格并非自然形成。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报道中,日本媒体“大量航拍扭曲断裂的高速公路、居民区一片火海,灾难片一般的残酷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定格为人们的灾难记忆”。日本问题专家刘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而普通的救灾场景、基本的灾难信息反倒被忽视,这样的媒体伦理问题事后遭到日本国民反感而被大量批评,我想这次地震后日本的媒体多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现今的媒体报道中,即便受难者家属接受访问,也很少被拍摄到面孔,很多受访儿童更是只露出了背影或鞋子。“我们现在更多地注意了,不能侵犯受访者的基本人权。”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盐则英一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如果灾民过多地被采访,不断有麦克风放在他的面前,可能对他是另外一种伤害。毕竟,受灾的样子是不好看的。”“一个刚刚被救出来的小女孩,衣服是破破烂烂的,还被抬着的时候,就有摄像机来拍她,把话筒放在她跟前,让她说什么呢?她不得不说感谢谁谁谁吧。”盐则英一说。
至于日本国民灾后表现出的有序和镇定,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则基本被一笔带过。|
日本民族主义者聚集的网站2nn.jp翻译了一篇《环球时报》的报道《震级创下日本历
史纪录,日本人冷静处理让世界感慨》。不过,大部分日本网民表现出困惑不解,“这不都是常识吗?”有人留言,还有人干脆说:“日本人的礼节礼仪?这不过是孔子理论的实践而已。”盐则英一表示,随着救灾过程日益深入,可能电视上也会出现略微煽情的画面,“但新闻节目肯定不会加背景音乐来打动人,这在日本是不能想象的”。
“暂无时间骂人”
|3月11日,地震发生当天,上午日本各大媒体的版面基本都在批评菅直人的政治献金丑闻。菅直人被曝收受在日韩国人104万日元政治献金,而此前外务大臣前原诚司刚刚因为相似原因辞职。支持率连续降低的菅直人原本正在面临巨大的政治信用**。
但地震发生后,所有的日本媒体,包括左翼右翼的不同派系,立即放下了对菅直人内阁的政治追责,全力报道地震灾情。“地震后,大家像是都有了默契的氛围,也许是因为大家没有时间去骂人了,必须首先应对地震。”盐则英一说,“现在媒体主要还是支持政府的,但过一段时间一定会反思菅直人内阁救灾处理是否得当,追究责任。”|
日本首相官邸成立了救灾对策本部,首相菅直人担任部长。“媒体往往对准菅直人与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等待政府消息发布,这是因为此时的菅直人是救灾对策本部的最高责任者。”刘柠说,“其他官员基本上保持了相当的克制,没有什么炒作行为,这也是他们爱惜名誉的表现。”但随着核泄漏危机进一步恶化,对菅直人内阁的指责渐渐显现。3月15日的《朝日新闻》发表文章,尽管报道了菅直人“我们绝对不会临危撤退”的决心,还是毫不客气地指出,“核电站事故增加,对应不足,政权的危机管理能力透露不足”、“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和事态把握的状况依然比较混乱”。
当然媒体更多地还是首先把矛头对准东京电力公司。东海大学华人教授叶千荣在微博上记录了东京电力公司副社长藤本孝等六名干部鞠躬谢罪的场景:
记者厉声逼问:“三号机组会不会堆心融解?!”藤本回答:“目前尚不清楚。”记者吼道:“把话说清楚了!到底会不会!别含混言辞!”他答:“情况是严峻的。”至于灾害中常见的企业和个人捐款,日本媒体则一律不予报道。NHK驻北京记者北川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日本从来看不到企业家们拿写着捐赠数额的牌子在镜头前亮相的场景。“我们不会办类似的仪式。”北川熏说,“如果他们真的只是想捐钱,那么偷偷地捐钱也一样可以达到目的;如果他们想起一点广告宣传的作用,要么可以把消息挂在自己的网站上,要么可以在报纸上买广告版面公布———广告行为用广告版面是最好的。”“在这样紧急的灾后报道中,国民需要的信息才是我们要报道的。”北川熏进一步指出,“NHK是公共电视台而非国家电视台,也就是说,我们考虑最多的就是国民,最怕失去的也是国民。”事实上,NHK不仅服务日本人。震灾后第一时间,NHK就用包括中文在内的5种语言播出灾情报告,向在日本的外国人提示避难信息。
71页灾情报告
|只要略有震感,很多日本人的自然反应便是打开电视机或收音机———通常30秒内,地震速报就可也可以告诉人们何处发生地震;随后大约2分钟内,更加详细的报告便会披露具体震源、震级、离地表距离和受灾地区破坏情况等。|
媒体人陈言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广播在日本灾害报道中也担负着巨大功用。“救生包里除了水、手电、饼干、糖块,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收音机。收音机电池常常可以维系几十小时,被困的灾民可以不间断地收听救灾信息,躲避进一步灾害,提前得知救援队伍的行进。”陈言说。
此外,网络媒体在地震后发挥了新的巨大作用。谷歌在震后立即开始提供各地避难所的地图,并且很快成立寻人与报平安的网页。政府部门也纷纷利用网络发布信息:首相官邸网页上开设了“东北地方太平洋地震应对”专栏,总务省在网上公布各地的消防局和消防队收集汇总的灾情,交通省在线公布了长达71页的灾情报告,消防厅甚至专门开设灾情微博,随时提供灾情信息交流。
更多的公众人物甚至普通网民都利用微博、博客或社交网站大量发布灾情信息。日本流行歌坛天后级人物滨崎步在地震后14个小时内就发了143条微博,用日、中、英、法等多国语言介绍地震救援实况。
因为信息略显迟滞,《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发行量超千万的报纸越来越多地在与新兴媒体的比拼中落后了,但随着震灾报道的深入,有效信息不断累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综合报道愈来愈显示出自信。仅仅共同社就有约140名记者在地震灾区进行报道。
日本政府对外国记者的报道也持鼓励态度。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截至3月15日,日本驻华使领馆已经发放了超过60个签证给中国记者赴日采访,并且所有的签证均通过特殊简化手续签发,基本都是当天申请当天领取。“面对这样的大型灾难,报道更需要综合力量,高成本,大量人力投入才能够进行。”盐则英一说,“我们可以做出最好的新闻。”
一个国家可以有大灾,但不能有在大灾面前完全走样的公共媒体。我们可以看到,从95年到现在,日本公共传媒在国家重大危机时刻一次次成长,成为超越一切的公共平台,维系了国民的精神和秩序。我觉得即使在紧急事态下,我们也要坚持新闻自由和评论自由。比如说,在中国,国家领导人视察灾区会成为重大的新闻,但是在日本,《朝日新闻》3月12日刊登了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首席秘书饭岛勋的“首相官邸要着眼大局,对于现场视察应该慎行”的文章,严厉批判菅直人首相计划视察灾区。另一方面是非受灾地区的网民对政府应对灾情的批评,对信息公开不充分和对传统媒体报道不满的言论十分醒目。
第三篇:新媒体时代下时政报道的新模式
新媒体时代下时政报道的新模式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时政报道由于其自身特性,对普通民众一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也正因为如此,时政类报道也是当前报道创新的富矿,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近年来,媒体从业者调整自身理念,注重用户使用体验,不断运用新技术,在时政类新闻报道中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尤其是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中得到集中展示,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爆款”新媒体报道策划。本文以2017年全国两会中广泛传播的优秀H5新闻为例,探讨时政类新闻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下反映的新特点,并对未来时政报道的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时政报道 H5 全国两会 创新 朋友圈
一、全国两会H5报道的新特点
在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于3月4日推出《两会喊你加入群聊》H5互动。用户通过面对面建群“主动”加入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领衔的政府官员微信群中,进可“实时”与各位政府官员商讨国家大事,退可获得李克强总理“亲手”发的红包、获得被官员@寻求意见的惊喜。该产品充分发挥了社交传播的特性,上线不到24小时点击量超过600万,仅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用户留言就超过9万条,“总理给我发红包”“网民和总理、部长群聊点赞”的截图刷爆了朋友圈,成为本年两会报道中首屈一指的现象级产品。除此以外,中央广播电台推出的《央广主播朋友圈》H5系列,上线以来收获了超过170万的浏览量,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H5作为一种新型融媒体产品,并不是首次现身新闻报道。2016年,同样是《人民日报》推出的《原声回放!一起来听总理的工作报告》就在朋友圈中疯转,当日点击量超过200万次;“中央厨房”推出的《人大新闻发布群,傅莹邀请您加入群聊》《总理给你送“快递”啦》等H5新闻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在本次的两会报道中,H5并不是新面孔,但不管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展现出当前H5应用时政类报道的许多特点。
(一)场景:从来访者到主人翁
清华大学教授彭兰认为,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的感知及信息适配,场景成为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核心要素。H5新闻报道虽然符合当代轻“悦读”的时尚,但如果其构造的场景存在“违和感”,用户就会始终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产生“这和我有什么关系”的困惑,很难与自己的现实使用场景联系起来。因此,构建出一个大家熟知的场景,对提升用户好感、提高用户应用停留时间具有重要的作用。央广H5《王小艺的朋友圈》以每个人日常广泛使用的微信朋友圈为场景,运用适合移动终端的竖屏视频表达方式,将不同记者的报道制作成一条条“朋友圈”消息。在下拉、放大、点赞各个环节完美重现了朋友圈的使用体验,在音效和动画效果上也完美地模拟真实微信。据央广新闻节目中心新媒体部主任徐冰介绍,“在撰写朋友圈文字内容时,我们避免直接暴露节目名称,而是通过大家晒娃、晒吃的、晒生活的方式,以主播介绍好友生活为切入点,突出朋友圈的真实感,而不是强硬塞内容。”将这个虚拟的“朋友圈”做成了一个全屏、全景、沉浸式的场景,极大拉近了与用户的心理距离。数据显示,80%以上的网友都是通过朋友圈访问了该产品,还有13%的网友是通过微信群进入产品。
(二)互动: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移动互联网将人从工作台中解放出来,相当程度的社交空间从现实环境转移到以微信为代表的新一代社交平台中,因此不少H5报道以微信为背景进行策划展开。微信作为社交平台,H5策划如果缺乏互动感受,就很难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在这一点上,《两会喊你加入群聊》堪称典范。从接入H5页面伊始,载入界面就是大家熟知的“面对面建群”画面,而正中心的雷达扫描头像还与用户自己真实的微信头像一致,奠定了其“真实社交”的用户使用体验基础。在随后的群聊界面中,出现的总理和各位部长不但如同真实的微信群中成员一样会有互动聊天,还会主动@新加入群聊的用户,并显示用户真实的微信昵称。而在随后进入朋友圈场景之后,不同信息下会有真实微信好友的“实名留言”,也会出现群聊成员的留言,好友之间还有互动聊天,让用户切实感受到自己“货真价实”地参与了一次两会群聊,继而能让用户从被动收看变为主动参与、分享转发。
(三)扩散:从接受者到传播者
随着H5作品的泛滥,随随便便做个H5就可以在朋友圈刷屏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而H5新闻主要依靠微信单一传播渠道,一般很难实现用户的自发传播或者链式传播。只有在策划中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使用心理,在不破坏互动性和信任度的前提下,主动埋设“分享点”,尽可能地触动用户的分享动机,才能最大化的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同样以《两会喊你加入群聊》为例,这个H5新闻至少埋设了三处“分享点”:在群聊的过程中,李克强总理和一些人大代表会@用户询问对未来的看法;在用户表达了“希望工资高一点的”想法后,李克强总理会在微信群中发名为“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红包;在朋友圈中,自己的留言会和其他各种名人一起出现。被李克强总理@询问意见、有机会“抢”李克强总理发的微信红包、能让李克强总理出现在自己的朋友圈,这三件事情在当下的舆论生态中无疑非常吸引眼球。@用?艉透?用户发红包等做法,既是为了增加与用户的互动和交流,也让用户感受到“与我有关”,并愿意主动参与、分享转发,成为传播链上的“志愿者”。事实上,《两会喊你加入群聊》刷爆了当天的微信朋友圈。因此,掌握好了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提升其主动传播的欲望,实现链式传播并不是一件难事。
二、时政报道的创新之路
近年来的全国两会报道,传统媒体通过转型融合,运用最新的VR、小视频、表情包等新技术和新形式,推出了不少优秀的时政报道。这充分说明,在严把政治方向、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时政新闻完全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东风,探索出新形势下时政报道的创新之路。
(一)依托可视化表现,做好信息转译
时政报道大多定位高层,距普通受众有一定距离,加之文本信息量普遍较大,在当前的快阅读时代存在先天性的传播局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以数据可视化为核心,把这些官方语言、政策性信息转译成普通受众看得懂、听得明白的“普通话”。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可视化图表、VR、AR、H5页面、短视频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情包等多种表达方式,尽可能将大量信息精简到一句话、一张图、几秒钟的视频,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用户眼球,吸引用户继续阅读;另一方面,在叙事语言上,也要尽量符合当前网络社区生态的风格。尼尔?波兹曼认为,不同媒介的话语形式决定了其话语风格和内容:印刷媒介生产内容通常为严肃而理性的公共对话,电视媒介以图像削弱了其话语的严肃性,使其话语内容更加倾向于娱乐。对于新媒体时代下的时政新闻表达,也要尽量使用贴近网络语言表达方式的流行用语,选择轻松、愉悦的个性化表达方式,促进信息的传播。
(二)强化互动交流,挖掘技术潜力
从目前各类运用新媒体技术展开的时政新闻报道来看,已经展现出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的一定尝试。《两会喊你加入群聊》没有输入接口,“互动感”虽然很强,仍是PPT的表达方式;《王小艺的朋友圈》实质上是披着H5外衣的短视频;《厉害了Word检察官》等H5互动小游戏则是将互动简单地理解为“摇一摇”这样的简单手势。好的互动交流,不应局限在当前PPT、短视频的表达效果,应该至少是一个轻量级的小应用水平。用户不仅能被动地接收可视化图标上的信息,还能通过点击关系图获得背后详细逻辑信息,通过关键词的输入获取个性化的新闻推送,甚至于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实现在虚拟的“群聊”场景中与总理、部长的实时互动。当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远远没有达到技术天花板,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力,配合良好的内容策划,完全可以让用户感受到这些信息“与我有关”,并愿意主动参与,成为传播链上的“志愿者”。
(三)抓住内容核心,避免技术反噬
技术应是为内容服务,切不可盲目追求技术效果而舍本逐末。可视化这样的“面子”还需要叙事逻辑作为“里子”支撑。仅仅通过拟物化包装、简单图文混排的表情包等手法,将一则新闻通稿镶嵌在一张图表中,这样的可视化新闻还停留在1.0阶段(静态信息图),真正的可视化还应该体现出信息间的内在逻辑和背后的故事,将“叙事”的意识镶嵌其中。现在不少H5报道动画效果华丽,场景和音乐也很有代入感,但内容却远远没有技术投入上用心,仍是传统报道方式的简单搬运,缺乏深度挖掘和解读,实际上造成技术冲淡了?热荩?反而显得主题不够突出,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
此外,诸如H5新闻产品的用户触达率会随着页面层级的加深而减小,页面层级越深,用户流失的概率越高。因此,需要针对不同新闻内容的特点,合理设置互动频率,保证用户对内容的充分阅读,避免技术对内容的反噬。
(四)关注用户需求,激发情感共鸣
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迭代,新闻内容始终是媒体报道的核心价值。时政新闻虽然看似枯燥乏味,但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提高传播效果,关键还是在于发掘出海量信息中与普通民众密切相关的“利益交汇点”,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两会喊你加入群聊》中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在总理和各位部长希望用户提意见时,系统以用户的名义发表了“希望工资能再高点,假期能再长些”,这引发了不少人的情感共鸣,有很多网友在留言中表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事实上,这样简单的一段话并不是策划者随意选取的,而是基于对网友普遍需求的挖掘,再结合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内容,有意识的选取呈现。正是这样充分的前期准备,准确抓捕到用户的情感“痛点”。时政报道还是应该俯下身子,从民众的基本诉求出发,结合政策解读,以小见大,实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20-27.[2]我们为这样的创新点赞.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3-15(5).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7/epaper/d6465/.[3]余列平.数据可视化、H5、短视频,进击的新闻新表达在中国何去何从[J].传媒评论,2015(4):27-30.[4]【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5]曾祥敏、关伟娜.时政报道中的信息可视化产品研究:基于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的个案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7):29-33.[6]王雅君.基于H5技术的可视新闻研究――以2016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两会报道为例[J].传媒,2016(10):73-75.作者简介:曹隶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彭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王洪越
第四篇:传统媒体像新媒体的转变
传统媒体像新媒体的转变
传统媒体像新媒体转变的大环境已经形成。2009年1月,CNNIC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底有2.98亿,网络普及率达到22.6%,并以40%的速度在增长,如果保持20%的增长速度到2014年中国的网民将大到7.5亿。2010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达到7.5亿,2009年19日下午举行的“BIRTV2009筹备情况通报会”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表示,到目前为止,中国有线电视用户总数已达1.6亿户,而其中已经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的用户达到5000万户,大约占有线电视用户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大的方面来讲,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像新媒体(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转变的大环境已经具备。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新媒体必将取代或部分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第一,网络媒体比纸制媒体更加及时。近年来,网络传媒上出现了新的传播方式—滚动快讯让网络新闻能在第一时间送达到每个视众。第二,网络媒体存载信息量比传媒媒体多。电视受其播放规律限制不能同一时间播放多家新闻。报纸,杂志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只能用版面来衡量。随着收索,链接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存载量可以说是海量的。任何点击一小块新闻都可以检索到与其相关的新闻,这个信息量可以说是惊人的。第三,新媒体对受众的刺激效果比传统媒体强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新媒体广泛运用了声音、图像、画面、文字等传播手段综合传播,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单一文字加图片在某种程度上不能有效的激发起读者的兴趣。第四,从运营成本上看传统媒体从采写到编辑排版发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成本,而网络媒体的新闻很大部分靠网络购买或者网友自己上传这样大大降低了网络传播的成本。第五,新媒体具有交互式的特点加大了受众与传播者互动性。传统媒体在交互式方面也有所动作比如说在杂志最后一页附上回信单,相比网络互动这种互动方式会耗费受众的时间成本同时也不得受众的信任,所以收效甚微。第六,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加贴近民众。网络上的言论相比之下比传统媒体更加自由开放,传统媒体受把关人的影响更加官方化。近年来受市场化的影响传统媒体虽然在开放程度上有所开放但是相比网络媒体而言更加受到政府的控制。还有就是传统媒体的撰稿人大多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言论没法能完全使得大众接受,网络媒体的撰稿人可以是任何层次的受众所以更容易让民众接受。
新媒体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第一,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吸引受众的永远是内容,在这个方面传统媒体占有优势。传统媒体有深度分析和内容在这个方面新媒体是比不上的,而且新媒体上面的内容没有传统媒体可靠。在新媒体上面的人们大多以娱乐为主获取深度的新闻知识还是靠传统媒体。第二传统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第三,从阅读习惯上看1999年网络阅读率仅为3.7%,2008年网络阅读率增加到了44.9%这说明网络阅读越来越收到人们喜爱。但,纸制阅读更能让人接受也更加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所以新媒体要想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要放大一些重要新闻的话语权,扩大宣传报道得效果,必须借助网络无界传播的影响力,从而对某一新闻议题将行全方位的立体推介。洪战辉事迹报道就是传统媒体与主流网站最成功的例子。
第五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势力方向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势力方向转变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1年4月28日
论文题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媒体的法西斯势力方向转变 【内容提要】
二战时期,军国主义思想的宣传,使日本国内弥漫着侵略扩张,效忠天皇的思想。在其爆炸式的新闻宣传下,所谓的“英雄”、“忠君”、“大东亚共荣”严重霸占着国内人民的脑海。通过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新闻媒体成为军国主义媒介的转变,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来论述新闻事业在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狂热政府控制下新闻精神、新闻价值观的丧失。
【关键词】日本新闻媒体 二战 法西斯化 新闻精神
引言
近几十年来,日本国内媒体专业精神引发着国内媒体的讨论,日本媒体以其客观、公正、专业树立了其特有的新闻精神。而与此同时,仍有日本部分文化媒体届宣扬法西斯精神,企图以新闻喉结的作用来重振旗鼓,燃起法西斯的火花。日本媒体与日本政府的合作关系十分密切,而这种密切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的日本媒体,并不是代表公众监督政府的“看门狗”,而是成为政府推行法西斯军国主义呐喊助威的“哈巴狗”。回想80年前,日本媒体丧失了“公器”的地位,转而成为军国主义政府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本选题在这个背景下进行了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媒体新闻精神的研究。
一.二战前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趋势
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媒体,在其新闻发展史上还是有一定的地位。这个时候的日本媒体已经出现了倾向政府的趋势。逐步脱离自己媒体“公器”的职能,成为其有效的宣传工具。它们不再监督政府,进而转化成依赖于政府,而这种趋势在二战期间达到了顶峰——为法西斯势力摇旗呐喊助威。
19世纪中期,日本报纸出现。和很多当时后起国家一样,日本本国报业也在国外传媒势力打击下逐渐丧失影响力,发展困难,进而使政府当局在话语权上的丧失。而这不是当时日本政府喜于乐见的,这就促使了政府下定决心控制本国媒体。在日本“明
治维新”后,政府资助本国报业的发展,《每日新闻》的出现,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创立的。随后,只要报纸出现批评政府的社论或者报道,政府就转变对报社的看法,并修正报刊条例,达到控制言论的目的。1875年,明治政府颁布了“新闻纸条例”,制定了“诽谤法”,明确了对记者的刑律。在此后的5年内,全国有300多名记者或者报人遭受惩处,言论的白色恐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新闻形势。而能进一步证明日本政府控制新闻的事件是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明确规定主流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上要同化外来观点,态度趋同。此类规定此后层出不穷,日本媒体逐渐自觉成长为鼓吹军国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工具。20世纪出发生的“白虹贯日”事件,使日本政府对于舆论监督控制更为严格。20世纪20年代后,日本媒体基本上丧失了新闻自由,远离了新闻独立自主。日本媒体正式走入了荡平新闻精神后的法西斯新闻舆论阵营。①
而在中国东北的“九·一八”则是对日本媒体转型的一次模拟考试。日本媒体也曾反抗过,但是出于对国民舆论的控制,日本右翼势力的渗入和干涉而失败。日本新闻媒体在经过此前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战时时期新闻宣传鼓动的洗礼,而且在政府新闻管制框架下,这一事件后日本媒体的操作手法愈发娴熟。
二.日本新闻事业法西斯化原因的探究
日本新闻法西斯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简单的形成的。相反,是有着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主观原因上:
1.日本媒体本身对于法西斯势力的依赖性大以及媒体本身的法西斯特性。日本新闻媒介在战争报道方面歪曲事实、掩盖真实、欺骗民众。在对内宣传上,尤其是战况的报道,新闻媒介完全抛弃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只是按照军方的发表原封不动地加以报道。完全依赖于法西斯政府。而在日本迅速接纳西方新技术,迈入强国俱乐部之后,他为身边的国家缺乏秩序而不满,因而希望将自身完善的等级制附加在身边这些国家身上,使得朝鲜与中国不再受西方侵略,而是生活在以日本为首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等级制之下。这样符合当时日本媒体发展的要求,日本媒体也需要打开整个东亚,将日本声音传遍世界的角落这一宏伟壮大的侵略目标。这就与日本法西斯的行径趋同,使两者越走越近。
2.日本的国民性格和文化特质影响。本尼迪克特在他的《文化模式》一书中曾引用迪格尔印第安人的箴言:上帝就给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他们的生活。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深深地灌输在人们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在现代化的汹涌潮流,和本国所处狭隘地域面前,人民们的国民意识和爱国思想,是逐步提高的。积极投身国政,最终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生死与共的历程。他们都意识到,如果不为国献身,战败国的下场很惨。②在文化上,日本不同于很多国家,它在文化上没有自己的轴心时代,大化改新、明治维新都是借鉴中西先进文化进行社会变革。它的文化似乎缺乏某种自我开放性,传统的太阳神崇拜和天皇制度结合。致使日本当时的媒体也认为,实行媒体法西斯化宣传也是效忠天皇的表现,效忠天皇就是媒体存在的解释。日本人的文化特质就是重视精神的作用,要求媒体宣传在精神上促使整个民族支持国家战争,让人民感受到这个战争是为了大日本帝国,是为了整个大日本以及大日本后代子孙的存亡。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荒木大将在《告日本国民书》中写道: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宏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一句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重视物质,而是说,军舰和大炮不过是永世长存的“日本精神”的表面象征——至少在他们看来是这样的,更为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
(二)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客观方面在于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右翼政府的左右控制。
1.政府强制通讯社合并,并以服务战争的姿态出现在二战中。在二战爆发前,日本有200多家通讯社。当战争的炮火点然后,日本政府为了加强对于国内舆论的控制,大动作开始于1936年。联合新闻社和电通两大通讯社的基础上建立社团法人同盟通讯社。,并接受军部的控制和领导。其他中小型通讯社先后归于同盟通讯社,以达到新闻源的控制和制造。所有的新闻发稿都要经过这个通讯社,这时候的日本媒体才是真正完全彻底没有保留的丧失了其独立自主的权利。从此以后,同盟通讯社作为唯一代表日本强有力的国家通讯社,不仅在国内发展,还直接负责对外国际广播,从成立的当年起,使用英、法、德、西、汉语对欧洲、北美、亚太地区广播,随后扩大到使用24种语言全天候广播,积极参与法西斯轴心国的电波战。
2.通讯社的合并,日本报业也没有让政府丢失。日本报业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还拥有数百家。随着战争的进行,报刊的整合力度越来越大,此后几年日本报业合并的趋势加强。而且,政府对于整个报刊行业的管制严格,言论自由遭到瓦解。我们可以从以下数据来体会当时的日本媒体发展概状:1939年,日本全国的杂志被禁止出版的就有4000种,包括警视厅管辖的500种。再经1941年和1942年的两次整顿与合并,原来数千种杂志剩下996种,综合性杂志只保留了3种、时事性杂志只保留了7种。1944年又迫使最大的综合性杂志《中央公论》、时事性杂志《改造》停刊。3.国家管制广播业,使电波彻底成为整个法西斯的声音,并于其他敌对国家开展电波战。在1925年,日本国内成立了东京、大阪和名古屋广播电台。然而在第二年,日本广播协会就将这三家电台合并。政府在这场合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政府得到的就是对其控制管理权。此后,日本对外新闻、演讲、以及重大事件的发言都会经过审核后通过后方可公布。同时,具有鼓动性,煽动化的电波也刺激了整个收音机的热销。在广播中,随着战争的白热化,越来越多的出现爱国教育,为天皇献身的节目。
4.以法律的形式来确定整个媒体的法西斯特性,不遵守即违法国家宪法。1938年,中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颁布了《国家总动员法》,其中规定:战时政府为实现国家总动员,在必要时可以根据敕令,决定有关企业的开设、托办、共同经营、让渡、废止、停办以及法人的合并、解散等。1941年,以《国家总动员法》为基础制定的新闻纸等刊载限制令和报业令,又从报道内容和报业经营等方面,加强了对报纸的控制。1941年,又制定了旨在保护政治机密的国防保安法。各种情报都被加上二重、三重的限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立即制定了言论、出版、结社等临时管理法。在法律上保证着法西斯势力无处不在。③
5.法西斯的思想控制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整治,力求在精神上统治全民。日本当局通常禁止那些可能不利于军部直接统制的新闻报道和言论,以达到在舆论上引导民
众。政府并且不断的逮捕知识分子,防止不利于法西斯的言论出现。对于新闻报道,日本当局要求一定要统一国内舆论、指出前进方向,使本国国民紧密团结,并培养国民火一般的即使以整个世界为敌也毫不畏惧的爱国热情。1935年,日本当局发布“国体明征”运动,目的是为了彻底消灭明治维新后本土产生的自由思想,重新树立天皇忠君的专制思想。1938年,日本当局又继续发动“国家总动员运动”,全面实行经济统制、国民统制和精神统制。目标就是为了让全民认为战争是必须的,战争是为了大和民族。而日本媒体在此时此刻成为了法西斯的喉结,是法西斯兴风作浪的助推器。
三.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表现
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由潜藏变成赤裸裸的向全世界宣告,是经过了很短时间的酝酿和筹划的。当其出现后,便不断向世人嚣张的展示。1931年,日本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发动了全面战争,并在当年占领了中国东北。井上千代子是大阪步兵第37连队所属的井上清一中尉的新婚妻子,为了勉励出征中国东北的丈夫,使之无后顾之忧地安心作战而自杀身亡。这件事在当时被报纸、杂志被广泛宣传,一时成为举国追随的英雄式人物。报纸杂志在此期间完全附庸于法西斯的宣传,为了达到激励国民的效果,不惜积极引导这种违反人性的事迹。④“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日本国内众多报刊为了迎合军国主义思潮,极力煽动战争狂热情绪,报刊和通讯社采用无线电发报、传真和飞机运送稿件等当时最先进的传播方式,极为快速地报道日军侵略进攻中国东北、攻打上海的战况,支持政府的侵略方针。“冰天雪地中激战的皇军”、“保卫帝国的生命线”等煽动战争的新闻标题报上随处可见诸如。1932年,日本全国132家报社联名发表共同宣言,讴歌伪满洲国成立。而在1938年,日本报刊、会刊又纷纷登载日军南京“百人斩”竞赛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于“南京大屠杀”背景下,这个事件已经是违反人类本性的行为,然后日本当局媒体却大大加以鼓励和支持。当时法西斯化的日本媒体考虑的只是日本民族的荣誉和未来发展,而对于军国主义本身的反省,却是很有限的。
二战中,日本媒体更加的疯狂无止。新闻媒体的功能和积极效应在这一时期对于制造战争舆论、使民众滋生盲目的战争意识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成为战争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件。这些在战争中的新闻宣传和新闻统制,完全是为战争服务。新闻是日本法西斯手中的一个重要武器,关键时候能起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对于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思考
(一)日本媒体法西斯在其历史发展中的渐成性导致其发生的必然性。其中有一点是必须要提到的,国家干预新闻自由。所有事件的发生都可以是由这个原因导致的。国家干预、政府控制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新闻自主权的丧失,新闻公正不存。这样,在日本当局法西斯化过程,媒体完全不再是“社会公器”。与此相反,媒体为虎作伥,没有揭露政府原则性错误的同时更加增加了错误的程度。
(二)舆论控制权对于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日本法西斯在舆论源头上的绝对优势让其在社会舆论引导控制上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在不断的媒体舆论轰炸下,每个日本人都认为发动战争是正义的。同时,日本民众通过获知政府舆论引导下的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以及在信息获取方面对媒介的依赖程度等方面,在战争中均呈上升趋势,达到了政府希望战争得到民众支持和民众誓死效忠天皇的愚昧目的。
(三)媒体从业人员个人职业素养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被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洗脑。在日本,阶级的差别明显,他们通过遵守等级制度来保持其自尊。所以日本的生活方式是:分别分配适当的权力并规定其行使范围。对于媒体这个行业同样适用,在以刚性的日本社团文化为基础的报业中,编辑部内等级森严,记者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即使是这个记者很有思想很有远见。他只能按照上级的要求写,只能行使这么大职责而已。更可况几乎全部的记者编辑都被军国主义思想驱使,丧失了思考的权利。即便有少数份子反对这种行为,但也在同行的耻笑和唾弃中迷失自我。⑤
注释:
① 刘颖.《二战时期日本法西斯的民族化》.《青年记者》.2006 ② 司马辽太郎.《国民的诞生》.NHK.2009 王晓路.《二战时期日本政府对舆论的控制》.《军事记者》.2006年第10期
刘萍.《从二战新闻传播看媒体的功能和效用》.《赣南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③④播系刊》.2004 ⑤ 杨和如.《二战中媒体操纵极其效果——主要参战国媒体形式分析》.源引自网页http://yhr2006.blog.hexun.com/6282490_d.html
参考文献:
1.张允若.《外国新闻史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九州出版社.2010 3.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内川方美.《日本新闻事业史》.[M].新华出版社.2006 5.陈力丹.《国际新闻界》[J].《论日本媒体“二战”时的法西斯化》[A].传媒学术网.2001年12月
6.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J].《新闻传播学博士文库》[A].新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