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中欧论坛讲话)
在中欧农产品加工技术交流会上的讲话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
张天佐
(2011年12月6日)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上午好!今天,中欧农产品加工技术交流会正式开幕了。首先,我代表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向参加交流会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根据会议的安排,我重点就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情况、面临的机遇和发展的重点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把他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当成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以及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措施。特别是近十年来,在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快速变化的拉动和政府的引导推动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幅在20%以上。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达2500多万人,其中 吸纳农村劳动力1500万人以上,农民直接增收2800亿元。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提高到1.7∶1,方便、快捷、休闲和营养保健食品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大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东北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苹果加工、沿海优质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区。创新步伐加快,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专用原料基地日益扩大,按照公司加农户、龙头带基地等多种形式,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1亿多农户。
二、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
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总体有利的环境。一是消费拉动。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往往是食品消费结构加快变化和加工食品需求迅速上升的阶段。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城乡居民对加工食品的消费需求将进入高速增长期,这将成为拉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二是政策推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和刺激经济一 揽子计划,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三是现代农业带动。随着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日益紧密,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品种专用、品质一致的原料,奠定农产品加工业的坚实基础。四是新科技驱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酵工程、酶工程、膜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现代技术与装备和一些新材料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这些新技术为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当前,全球范围内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呈现了明显的趋势性特征。一是农产品加工跨国企业的全球重组十分活跃,通过独资、合资、并购等方式,实现企业发展规模化、全球化;二是加工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技术装备水平和加工转化精深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逐步实现高新化;三是随着全球化石类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国生物能源开发热情高涨,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在能源领域发展的超常化;四是为提高加工效益,实现低碳减排,大力推进资源的高效精深加工和副产物有效开发,发展方式逐步实现可持续化;五是为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建立健全产品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严格的标准化 管理,质量控制推行标准化。国际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这些趋势特征,也必将辐射带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在看到有利方面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大而不强。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比较低,加工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二是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总量多,但单体规模小,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特征,而且各行业内部同质化问题普遍存在,无序竞争现象比较严重。三是产业链不健全。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少,产地初加工方法原始,产后损失大,市场发育不良,物流设施较差,流通业态落后。四是资源利用不充分。我国每年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米糠、蔗渣等植物纤维资源和果皮、果渣、动物骨、血等加工副产物深度开发利用不够。
三、突出重点,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初步预测,今后几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可以保持年均13%以上的增长速度,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以及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发展中,要把握“四个坚持”,即:坚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坚持培育领军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重点加强四方面工作: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目前,由于农民在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损失浪费十分严重。据专家测算和实证分析,我国农户储粮平均损失为7%~10%,蔬菜为15%~20%,水果为10%~15%,马铃薯为15%~25%,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损失率。大量的产后损失,不仅严重侵蚀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也给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带来压力和隐患。由于这些初加工环节生产分散、季节性强、投入大,且设备综合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以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及农村微小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初加工格局不会有明显改变。因此,政府将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广一批投资小、见效快、易操作、适合农户和合作组织使用的技术和设施,大幅度降低农产品损失率。
(二)大力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
主食是指供应人们一日三餐消费,满足人体基本能量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要食品。如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米粉等。我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期的农业种植选择,时至今日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别形成了面制主食和米制主食体系。几千年来,我国传统主食以家庭手工制作为主。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户均人口逐步减少以及食物消费观念的转变,传统主食生产已经逐步由家庭自制向社会化供应转变。但是,我国目前主食的生产方式落后,加工以小作坊为主体,生产设施简陋,工业化加工的食品占食品消费量的比例不高,这与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享有的盛誉极不相称。
中国政府实施“米袋子”工程,解决了全民主食和温饱问题;推进“菜篮子”工程,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副食和营养平衡问题;下一步应该实施“餐桌子”工程,以满足全民健康、食物营养与安全、方便快捷的需要,大力发展主食工业化,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开展相关活动,加强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全面推动工作。
(三)大力推进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都位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主产品的加工精度不深,导致产品品质不高;副产品被大量废弃,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是致使我国农业效益低下的部分重要原因。农产品中大多含有碳水化合物、淀粉、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花青素、油脂、蛋白质等多种成分,借助于现代技术和装备可生产各种附加值高的产品。因此,要加强农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鼓励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加工产业链,“吃干榨尽”各种可利用资源。
(四)大力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升级 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技术研发滞后,产品结构简单,缺乏整体竞争力。大量设备依赖进口,这难以满足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的研究,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切实提高我国的加工装备水平,满足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2.论怎样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论怎样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做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如何以更好的质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也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首先分析当下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经济发展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都已成为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就难以持续,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积极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首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以城镇化为载体,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二者的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而这一变化是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上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是不能分开的一个整体。最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有效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机制。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积极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立足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加快国际科技资源流动和重组,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发簪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深化农村体制改革,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针对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机制在农村中不断深化、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普遍应用等新情况,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和制度创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化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2)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3)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调整和优化结构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选择。
(4)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5)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
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6)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7)积极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以国内需求为主促进经济发展,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加快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潜力十分巨大。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8)我国正在实现工业化,又面临信息化的浪潮,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要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9)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结合,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0)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健体系和防疫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提高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11)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扩大就业,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要关心和解决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国有企业要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多渠道分流富余人员。国家要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下岗职工积极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提高下岗职工的素质和技能。引导下岗职工转变观念,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费和基本养老金。
(12)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4)坚持搞好宏观调控,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第三篇:马凯:推动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马凯:推动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4-06-20 08:40:41来源:新华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近日在辽宁、江苏调研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大力节本降耗,推动船舶工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16至19日,马凯先后来到大连、无锡、泰州、南通等地,深入造船、海洋工程装备、相关配套及航运企业调研了解实施方案落实情况,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他充分肯定了实施方案政策落实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指出,当前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没有根本改变,经营困难局面没有根本改观,深层次问题没有根本缓解,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任务十分紧迫。
马凯强调,当前和今后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稳定增长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各方齐心协力,努力完成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切实改善需求结构。稳外需、扩内需,积极开发符合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节能安全环保的船舶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加快推进老旧船舶报废更新、行政执法船(船型 船厂 买卖)建造和渔船(船型 船厂 买卖)、内河航运船更新改造等工作。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以技术先进、成本经济、建造高效为目标,加快新产品研发,抢占产业发展和技术竞争制高点。三是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成本管控,推进节本降耗,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四是着力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内部改革,大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提高产业集中度。五是落实完善支持政策。狠抓已有政策落地,进一步完善金融、财税和产业政策,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环境。
第四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细观我国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历程,真正发展起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为各行各业带去了发展的希望,其中也包括农产品行业。中国的农业在当时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农产品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基本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要。农产品能够发展的的这么平稳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越来越精细,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运转。然而,现在的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都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阻碍,因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及时变革,向好的趋势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地位与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将作物作为原料进行加工,加工成人们可以食用的产品,它一边连接着农产品的生产市场,一边连接着人们的消费市场,农产品想要提高商业化水平就必须经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再生产。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运转。但是,我国现在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有许多阻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因素,加工人员,加工设备,加工市场等,只有切实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让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发展下去。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技术加工设备落后
细观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程度的差距,比较明显的差距还是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技术与时代发展是脱节的,加工技术很难及时得到更新,我国实施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企业有许多都没有足够的加工技术和先进的加工设备,对加工过程缺少监管,没有高精密度的监控设备,无法及时得知加工时的情况。有一些企业甚至都不设立质量标准,加工后的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对农产品的加工程度普遍以粗放型加工为准,对农产品的加工细致程度很低,农产品一般只经过初级加工,加工后的许多农产品也只是中低档次的产品,加工后农产品的附加值依然很低。技术和设备的落后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2.2 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人员缺少专业素质
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需要严格要求的行业,因此,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现在我国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人员都缺少专业的素养,农产品加工业需要加工人员考取食品加工证,但是,现在鲜少有加工人员具备这个条件,设立在乡间或者农村等环境不达标的地区的加工企业有很多,在这些加工企业中的加工人员只有一小部分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大学本科生学习加工技术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农产品加工业中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又一因素。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发展的对策
3.1 农产品加工业中融入高新技术
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与科学技术的融合较少,高新技术更是鲜少应用在农产品加工业中,这很大程度降低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工业的科技化水平较低。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普遍都将高新技术应用在农产品加工业中,例如澳大利亚的综合性农业加工技术。类似这种高新技术的还有许多,例如真空冷冻技术,微波膜分离技术,无菌高压包装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融入能很大程度提高农产品发展的速度,提高农产品发展的科技化水平,进而为农产品加工业带去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这些技术也为农产品走入经济市场打开了大门。
3.2 建立适合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我国的农产品因为自然因素的不同使其分布到了不同领域,所以,对待这些不同的农产品加工领域,应该建立不同的加工体系,例如建立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这样可以给相应的农产品原料以储藏地,同时还可以建立保鲜冷冻等体系,让生产加工储存流程相衔接,进而让原材料得到最大程度利用,避免材料浪费的情况出现。结语
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是好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对于加工人员,加工技术,加工设备上的不足要积极补救,选择有能力的加工人员,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加工技术,引进科技化水平高的加工设备。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更顺利更平稳。
参考文献:
[1]吕飞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J].农业工程学报,2000-9.[2]马小河.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供求前景[J].农业工程学报,2000-6.
第五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范文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来源: 《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1).-71-72转75 作者:邱玉杰 阅读次数: 73改革开放20a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农业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颇具潜力的增长点。但总体而言,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普遍落后10-20a,而且90%左右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缺乏高质量、高水平的监测手段和质量保证体系,能耗物耗高,产出效益低,不能适应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能耗大、排放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的产生与加工装备落后有直接关系。
1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据农业部统计,2005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7万多家,产值达4.2万亿元,从业人数178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数的28%,农产品加工业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发展活力和后劲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仍较低,农产品加工基本上处于低级粗放的初加工阶段,产后处理量不到总产量的20%,加工产值仅为自然农产品产值的38%,造成农产品的大量损耗和资源的浪费。据统计,我国储粮损耗率高达9%,比发达国家高出8个百分点,产后加工损耗率也高达3%-75%,每年储藏与加工过程中约损耗粮食388亿kg;全国年加工面粉量只有6500万t,其中精加工面粉仅占面粉总量的37%;大米精加工能力约为l400t/a,仅占大米生产量的11.7%;年玉米加工能力为2830万t,仅占玉米加工能力的20%;果品和蔬菜的产后损耗率也高达25%。
从农产品加工的品种和类别来看,国内产品种类较少,品种单调。在粮油加工业中,以专用粉为例,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达100多种,而我国仅有20种左右,炸面包圈粉、速溶面粉、面包屑粉、炸鱼拖粉等品种仍为空白;食用油方面,日本专用油脂多达400多种,而我国仅有几种;果蔬、肉类和乳品加工业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从农产品的产值构成来看,农产品产值的70%以上是通过产后贮运、保鲜和加工等环节实现的。美国用于采前田间生产的费用仅为30%,70%的资金都用在采后环节,从而保证了农产品高附加值的实现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粮食损耗低于1%,生鲜果品和蔬菜的产后损耗在1.7%~5%之间。70年代以来,世界上经济及技术进步的国家陆续实现了农产品保鲜产业化,意大利、荷兰的保鲜规模为60%左右,其他西欧国家的保鲜规模为50%,美国和日本的保鲜规模高达70%左右。发达国家粮食的食品工业转化率在80%以上,果蔬的转化率约为50%。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产后保鲜、加工、贮运等环节都很薄弱,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的比例仅为0.38:l,而美国和日本果品的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比例分别为3.7:1和2.2:l。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达70%,加工品在膳食中所占比例也在70%以上,而我国的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只有200%~30%,加工品在膳食中的比例不足30%。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可以反映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及其对GDP的贡献程度,发达国家的平均比值为2.0:1~40:1,而我国的比值只有0.20:1,这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总体水平落后,尚处于初级加工或粗放加工的水平,处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耗能高的初级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增值效应的提高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改期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持续,稳定和快速的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还很低,存在许多问题。
2.1技术水平和装备落后
由于受机械工业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制约,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还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中80%的技术装备处子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水平,15%的技术装备处于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水平,只有5%的技术装备处在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很多企业(包括生产名优特新产品的企业)仍是前店后厂的作坊式加工方式。由于技术装备落后和企业规模小,成企业的能耗和物耗多,产出和效益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产品的资源浪费。
2.2农产品加工机械性能低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的研制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品种、规格和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增长,但是对区域多样性的农产品来说,加工机械产品的规格还较少,系列化和成套化也较差。另外,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产品的工作性能不高,能耗较大,生产效率较低,一般性产品多,传统产品多,资源性产品多,而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机械自动化的研究,与国外有明显的差距。
2.3农产品加工产业化体系尚未形成在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产前、产中和产后加工的各个环节必须紧密结合,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据调查,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在该基地上进行农产品的储藏、保鲜和加工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产品具有优良品质并以最低的产后损耗进入消费市场。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基地特别是优质高产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缺少储藏、保鲜和加工环节,使农产品在不适宜的条件下长途运输,导致其产后大量损耗和品质下降,附加值也难以提高。
2.4科技投入及成果转化不足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7%~27%,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30%。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水平很难得到快速提高。虽然我国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加工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但是大多数研究机构的科研仪器落后,新技术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
2.5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常会产生许多副产品。目前,我国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作为废物丢掉,这不但浪费了资源,还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环境。另外,不少企业把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掉,造成严重的水污染。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治理,在提高农产品利用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维护生态平衡,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3.1提高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如果农产品只作为初级原料来消费,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应积极开展农产品初加工的综合利用研究,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利用稻谷脱壳后的稻壳制碳,并用米糠制油;果蔬榨汁后的残渣经加工可做饲料,果皮可提取香精和色素等。对农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可提高产品的利用价值,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3.2加强果蔬贮藏与保鲜技术的研究
一直以来,我国的果蔬产品以鲜食消费为主,形式单一。产品的多用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果蔬贮藏、保鲜技术水平不高,常造成果蔬的大量损耗。因此,应加强果蔬贮藏与保鲜技术研究,加大对果蔬加工技术及其机械装备的研究力度,以减少果蔬的生产损耗和废物的排放。
3.3重视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
目前,国际上广泛用于农产品初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很多,主要包括气流和微波粉碎技术、冷冻粉碎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低温和低压工艺、气调保鲜技术、核微孔冷消毒技术等,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国的高新技术应用起步较晚,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并尽快将其应用到农产品加工业中去。
4结语
加快技术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出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保证。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产业体系,建设原料基地,强化技术创新,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粮油、果蔬等大宗农产晶加工业的发展始终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大宗农产品加工中存在的转化不足、品种单
一、产品科技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应重点开发粮油、果蔬等主要农产品的关键生产技术与装备,并将国际上广泛应用的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加工领域,从而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