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韵律平仄对仗

时间:2019-05-15 07:0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词的韵律平仄对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词的韵律平仄对仗》。

第一篇:词的韵律平仄对仗

第三节词的用韵

幻灯片1

第三节词的用韵

词的韵律可以从韵部和韵式两个方面谈。总的来说,由于语言的发展、语音的演变,词的韵部比近体诗韵要宽得多;由于音乐的影响、诗体的转变,词的韵式比近体诗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先谈词的韵部,再谈词的韵式。

幻灯片2

词韵不同于诗韵。近体诗是科举考试的科目,因此有官定的韵书,作诗的人都要遵守(实际上也有不少人平日抒情应和等并不严格遵守);而填词则只是文人业余的雅事,没有正式规定过人所公认的词韵。唐人填词,一般就用诗韵,并参照古体诗那样使用宽韵。至晚唐五代,语音的实际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填词的人虽然仍参照诗韵,但为使曲词易唱易懂,就根据实际语音加以变通,由于词人的籍贯和创作年代不同,音律水平也有高低,所以在用韵上也显出差异,宽严并不一致,有的作者不免带进一些方言土腔,有的则故意引方言入词。五代词人的这种用韵情况,影响了后代词人。

幻灯片3

 在宋代,有人曾把词韵加以归纳,但这些著作都没流传下来。 直到明清之际,词韵著作渐多,沈谦《词韵略》、李渔《笠翁词韵》、胡文焕《会文堂词韵》、许昂霄《词韵考略》等相继而出,但其水平高低不一,分韵也不尽相同。到后来仲恒撰《词韵》、戈载作《词林正韵》,论词的人都用它们作标准。而实际上,这两部书所定韵部与宋词用韵仍有些出入。

幻灯片4

 《词林正韵》分词韵为19部,其中舒声(包括平上去)14部,入声5部。P1103-1104。 其中舒声第五、六、七、十各部以及入声第十七、第十八两部要特别注意。

幻灯片5

 词韵十九部只是大致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而实际上宋人作词要比这十九部要来得宽泛,今人把宋词押韵的情况做过穷尽性的归纳,得出18部,《词林正韵》的第17、18两部其实很多词人是混押的。

幻灯片6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韵脚

 物物 壁錫 雪薛 杰薛发月灭薛发月月月

 其中“壁”属于锡韵,第十七部,其余的属于第十八部,也可以看出这两部混而不分。

幻灯片7

 由于有语言发展、方言影响等因素的作用,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不同韵部的字通押。例如周邦彦《过秦楼》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m。 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n。 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n。

 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m。)中第七部的字(-n 韵尾)和第十四部的字(-m 韵尾)通押

幻灯片8

 至于第六部中的-n 韵尾的字和第十一部-ng 韵尾的字通押的就更多了。

幻灯片9

 宋词用韵的宽泛,还表现在不同声调的韵可以通押方面。上声和去声不同声调,但“上去通押”极为常见。入声的独立性较强,一般是独用的,但也不是没有跟其他声调通押的情况。例如辛弃疾《贺新郎》:“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 又《定**》:“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这是去入通押。

幻灯片10

 词的押韵方式与律诗不同。它随调而定,有的韵脚距离近(密韵),有的韵脚距离远(疏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但与《诗经》、古诗用韵自由也不相同,因为词调中的用韵方式常是规定好的,哪些词调用平声韵,哪些用仄声韵,哪些平仄互押,哪些平仄换韵,都因词调而定。我们可以从韵脚的变换和位置两个方面来看。

幻灯片11

 从韵脚的变换看,大致有五种韵式: (1)一韵到底(AAAA)如万俟咏《长相思》:

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又如李之仪《卜算子》:

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幻灯片12

(2)平仄换韵(AABB)如李煜《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幻灯片13

(3)平仄交韵(ABAB)如毛文锡《纱窗恨》:

 双双蝶翅涂金粉,咂花心。绪窗绣户飞来稳,画堂阴。

 二三月爱随风絮,伴落花,来拂衣襟,更剪轻罗片,傅黄金。 上阙即是交韵,下阙一韵到底。

幻灯片14

(4)抱韵(ABBA)如苏轼的《壶天晓》:

 点点楼前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戎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闹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苏轼此词是《西江月》的一种体,别名《壶天晓》。

幻灯片15 (5)平仄互押(aaAA)。如顾敻《醉公子》:

 岸柳垂金线,雨晴莺百啭。家住绿杨边,往来多少年。 马嘶芳草远,高楼帘半卷。敛袖翠峨攒,相逢尔许难。

幻灯片16

 从用韵的位置看,词的押韵方式也较复杂,不同的词调用韵的疏密并不相同。有句句韵的,如上而列举的万俟咏《长相思》、李煜《虞美人》、苏轼《壶天晓》、顾敻《醉公子》;有偶句韵的,如李之仪《卡算子》;有多句一韵的疏韵,幻灯片17

 柳咏《凤归云》上片第七句才用韵、下片第八句才用韵,可以说是韵疏得很了:  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连日疏狂,未尝轻负,寸心双眼。况佳人尽,天外行去,堂上飞燕。向玳筵,一一皆妙选。长是因酒沈迷,被花萦绊。

 更可惜、淑景亭台,暑天枕簟,霜月夜凉,雪霰朝飞,一岁风光,尽堪随分,俊游清宴。算浮生事,瞬息光阴,锚銖名宦。正欢笑,试恁便分散。即是恨雨愁云,地遥天远。

幻灯片18

 词的用韵,韵脚距离不相等,或两句一韵,或三句一韵,完全突破了近体诗的形式。近体诗用韵要避忌重韵(即同一字做两次以上的韵脚),词的用韵不避重韵,甚至有的词还规定叠字叠句来用于押韵位置上。如《长相思》前后阙的起句就常是相同的韵脚,下以自居易《长相思》为例:

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第四节 词的平仄

幻灯片1

第四节 词的平仄

 词的声律主要是讲词的平仄格式,而其节律是与句式相关联的。

 词的句式特点是长短句,最短的只有一字,长的达十一字,平仄均有定式,随词调而配置。但词的句子基本上都是律句,即句中平仄交错,以双数字为节奏点。也有一些不合律句常规,但一般也可按近体诗的拗救办法进行调节。不过词是依谱填写的,如果词谱有规定,即使拗了也不必去救,所以,词的声律要比诗的声律复杂一些、固定一些。下面我们按句式来讨论。

幻灯片2  一字句

 一字句很少见,一字句都必须入韵。《十六字令》第一句用之,如张孝祥《十六字令》:  归,猎猎熏风卷绣旗。拦教住,重举送行杯。

幻灯片3  一字豆

 一字豆这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豆”就是小于句的停顿,也写作“读”或“逗”。它的作用是用来领起下文,故又称“领字”。例如周邦彦《风流子》上片里有“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望”字带动下文四句,就是一字豆。毛泽东的 《沁园春 雪》

幻灯片4  二字句

 二字句也以入韵为常,一般是押平韵用  一一,押仄韵用一丨如:  盈盈,鬭草踏青。(柳永《木兰花慢》  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馮延巳《三台令》)

领句也有用二字的。例如秦观《八六子》:“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烟”,“那堪”二字领两个六字句,这两个六字句构成平仄相间相对的对偶句。

幻灯片5  三字句

 三字句相当于律句的三字尾,以一一丨,丨一一、一丨丨为常见,其次是丨丨丨,丨一丨;丨丨一很少,而一一一几乎没有。 丨一一左牽黃,右擎蒼。

(蘇軾《江城子》) 一一丨長門事。

(辛棄疾《摸魚兒》)

弦歌地。(張孝祥 《六州歌頭》)

幻灯片6

 我们来看看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中的三字句,归纳三字句的类型。

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幻灯片7

 领句也有用三字的,称为“三字豆”(三字豆也有不是领句的,只是跟其后的句子合为一句了)。例如:  周邦彦《花犯》:“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王安石《桂枝香》:“念往昔、繁华竞逐”,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三字豆也有少数其他形式的,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晏几道《洞仙歌》》:“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幻灯片8  四字句

 四字句一般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四字。除了一字豆领三字外,主要有以下句式。例如:a表示平可仄,b表示仄可平 a一b丨 惊涛拍岸。(苏轼《念奴娇》)

长淮望断。(张孝祥《六州歌头》) b丨一一乱石穿空。

(苏轼《念奴娇》)

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

幻灯片9

 b一一丨,是一种常见的格式,也是词所特有的句式,第三字必平,如:  大江东去;江山如画,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 此生谁料。(陆游《诉衷情》)

幻灯片10  五字句

 五字句有律句和拗句两种。词的五言律句就是近体诗的五言律句。其形式以仄起为常,平起少见,平起平收罕见。

 b丨丨一一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 b丨一一丨第三字必须为平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卷起千堆雪(《苏轼 《念奴娇》》)

幻灯片11

 a一一丨丨(第三字必为平) 照花前後鏡

。(溫庭筠

《菩薩蠻》) 為誰頻斷續。(姜夔《齊天樂》)

幻灯片12

 五字句中的拗句

 b丨丨一丨(第三字必仄)

 明月幾時有

(蘇軾《水調歌頭》) 盡日惹飛絮

(辛棄疾《摸魚兒》) b一一丨一(第三字必平) 弄粧梳洗遲

雙雙金鷓鴣

(溫庭筠《菩薩蠻》)

幻灯片13

 丨一一一丨

 與君相逢處

(王安石

《傷春怨》) 看名王宵獵

(張孝祥 《六州歌頭》)

 五字句多為上二下三,也有上一下四,上三下二,“一聲聲更苦。”

幻灯片14

 六字句

相當於七言律句的上六字。 a一b丨一一

 斷腸點點飛紅

(辛棄疾 《祝英臺近》) 似花還似非花

(蘇軾《水龍吟》) b丨一一丨丨

 準擬佳期又誤

辛棄疾《摸魚兒》  是處紅衰翠減

柳永《八聲甘州》

幻灯片15

 另外還有只用詞所特有的句式  b丨b一一丨,第五字必平。 我欲乘風歸去;人有悲歡離合。

(蘇軾《水調歌頭》) 何況落紅無數;脉脉此情誰訴。

(辛弃疾《摸鱼儿》)

幻灯片16

 b丨a丨一丨,第四字與第六字俱仄,第五字必平,如:  一時多少豪傑;一樽還酹江月。

(蘇軾《念奴嬌》) 關河夢斷何處。

(陸遊 《訴衷情》) 一般為上二下四,上四下二,三三。

幻灯片17  七字句

 七字句,即七言律詩的律句。 a一b丨丨一一

 老夫聊發少年狂;酒酣胸膽尚開張。

(蘇軾《江城子》) b丨一一丨丨一

 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浣溪沙》) 壯歲旌旗擁萬夫

。(辛棄疾《鷓鴣天》)

幻灯片18

 a一b丨一一丨,第五字必為平。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

蠻》)

 b丨a一一丨丨,第五字必為平。 為報傾城隨太守;會挽雕弓如滿月。

子》)

 以上都為上四下三,一下都為上三下四。

幻灯片19

 丨一一a一b丨

《菩薩

(溫庭筠

(蘇軾《江城 更能消幾番風雨。(辛棄疾《摸魚兒》) b b丨b丨一一  常南望翠葆霓旌。(張孝祥《六州歌頭》)

幻灯片20

 八字句以上的句式,都可以看做是上述句式複合而成的,八字句一般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可分析為上三下六,或上五下四,可以此類推。

幻灯片21

 词在四声方面,还有一些讲究,如有的地方还要分别清浊、上去。万树《词律》说上声和去声“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大抵两上两去,在所当避。”唐词似乎只讲平仄,不分四声,但是个别词人如温庭筠声调甚严。宋代文人开始讲究四声,如晏殊注意去声运用,并要求某些词结尾仄分三声;柳永要求“上去、去上”连用,反对“上上、去去”,而且该用入声的地方不用上去。

第五節 詞的對仗

幻灯片1

第五節 詞的對仗

第一、近体诗句式齐整,律诗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一般只有在字数相等时才有可能对仗,所以词对仗的位置是不固定的。例如苏轼的双调《望江南》:“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就是在两句字数相等时用对仗。

幻灯片2

 但在词里有时即使字数相等,也不一定用对仗,对仗与否,全在于作者的选择。苏轼这首《望江南》的上片的同样位置上,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就没有用对仗。又如岳飞《满江红》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对仗,辛弃疾《满江红》同样的位置上“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就没有对仗。

幻灯片3

 范仲淹《蘇幕遮》

 上闋起句“碧雲天,黃花地。”  下闋起句“黯鄉魂,追旅思。”都用對仗。 周邦彥《蘇幕遮》

 上闋起句“燎沉香,消溽暑”,用對仗, 下闋起句“故鄉遙,何日去”,則不用。

幻灯片4

 尽管如此,词的对仗位置还是有一定的习惯的。一般来说,上下片的起首两句如果字数相同,习惯是对仗的,称为“虾须格”。例如秦观《鹊桥仙》: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幻灯片5

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

 有些词牌在一定的位置上,也以用对仗为常。例如《鹧鸪天》的三四句和换头两个三字句,《沁园春》上片的四五句和六七句,下片的三四句和五六句,等等。

幻灯片6  第二,词的对仗近于散文的对偶,可以不讲究平仄相对,也允许出现同字相对;近体诗对仗,讲究仄脚在前,平脚在后,词的对仗也可不拘。例如张升《离亭燕》中“云际客帆高挂,烟外洒旗低亚。”其对仗不是平仄相对,而是平仄相粘,且两句都是仄声韵脚,还押韵。又如蒋捷《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时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其对仗不仅是平仄相粘,而且都是平声韵脚,还有“又”字、“了”字同字相对。

幻灯片7

 第三、词的对仗有时不一定全是用在字数相等的地方,也不避童子相對。在一字豆或二三字顿的后面也有用对仗的可能。例如秦观《八六子》:“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柳永《觀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去掉有,上下對的很工整。 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避同字。

幻灯片8

 词中也有“扇面对”,前面也可有一字豆。例如周邦彦《风流子》:“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箸还垂”这里除去领句字,第一句跟第三句相对,第二句和第四句相对。

幻灯片9

 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辛棄疾《沁園春》) 有

幻灯片10  鼎足對

 蒋捷《行香子》:

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

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料芳悰、乍整还凋。待将春恨,都付春潮。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

 上下片的結尾三局構成鼎足對,也是排比。

第二篇: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

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

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

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

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

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4页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

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

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例如:

(一)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

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 2/4页

果。这种“交错”包括:

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

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

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

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

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3/4页

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

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

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

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

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

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

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

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

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

(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

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

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

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

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

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

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

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

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

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

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4/4页全文完

第三篇:村规民约(对仗版本)

和 谐 塘 栖

1、提倡文明新风,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勤俭持家,反对铺张浪费。

2、提倡尊老爱幼,反对虐待遗弃。提倡和睦邻里,反对斤斤计较。

3、提倡夫妻互爱,反对男尊女卑。提倡勤劳致富,反对游手好闲。

4、提倡计划生育,反对超生多生。提倡爱国爱家,反对逃避兵役。

5、提倡全民健身,反对赌博酗酒。提倡关爱帮扶,反对损公肥私。

魅 力 塘 栖

1、不准乱扔垃圾,做到庭院干净。不准乱涂乱画,做到村容整洁。

2、不准乱泼污水,做到污水进渠。不准丢弃死畜,做到无害处理。

3、不准树枝遮挡,做到道路畅通。不准侵占农田,做到保护耕地。

4、不准违法建筑,做到遵规审批。不准抢修补种,做到合法征迁。

平安 塘 栖

1、以学法知法为荣,以违法犯罪为耻。以水电安全为荣,以乱拉乱接为耻。

2、以自查自纠为荣,以放任隐患为耻。以礼让交通为荣,以争分抢秒为耻。

3、以民主恳谈为荣,以诽谤威胁为耻。以民主听证为荣,以欺软怕硬为耻。

4、以治安值岗为荣,以袖手旁观为耻。以文明信访为荣,以聚众闹事为耻。

第四篇:诗词韵书对仗

诗词韵书对仗.txt永远像孩子一样好奇,像年轻人一样改变,像中年人一样耐心,像老年人一样睿智。我的腰闪了,惹祸的不是青春,而是压力。。。当女人不再痴缠,不再耍赖,不再喜怒无常,也就不再爱了。

诗词韵书对仗

一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二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意懒对心慵。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花灼灼,草葺葺。浪蝶对狂蜂。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三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朱漆槛,碧纱窗。舞调对歌腔。汉兴推马武,夏谏著尨逄。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步辇对徒杠。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灯闪闪,月幢幢。揽辔对飞艎。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酒量微熏琼杳颊,香尘没印玉莲双。诗写丹枫,韩夫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四支

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山亭对水榭,鹦鹉对鸬鹚。五色笔,十香词。泼墨对传卮。神奇韩干画,雄浑李陵诗。几处花街新夺锦,有人香径淡凝脂。万里烽烟,战士边头争宝塞;一犁膏雨,农夫村外尽乘时。

俎对醢,赋对诗。点漆对描脂。瑶簪对珠履,剑客对琴师。沽酒价,买山资。国色对仙姿。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

箴对赞,缶对卮。萤炤对蚕丝。轻裾对长袖,瑞草对灵芝。流涕策,断肠诗。喉舌对腰肢。云中熊虎将,天上凤凰儿。禹庙千年垂桔柚,尧阶三尺覆茅茨。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清泪湿胭脂。

争对让,望对思。野葛对山栀。仙风对道骨,天造对人为。专诸剑,博浪椎。经纬对干支。位尊民物主,德重帝王师。望切不妨人去远,心忙无奈马行迟。金屋闭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

五微

贤对圣,是对非。觉奥对参微。鱼书对雁字,草舍对柴扉。鸡晓唱,雉朝飞。红瘦对绿肥。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白登危。太白书堂,瀑泉垂地三千尺;孔明祀庙,老柏参天四十围。

戈对甲,幄对帏。荡荡对巍巍。严滩对邵圃,靖菊对夷薇。占鸿渐,采凤飞。虎榜对龙旗。心中罗锦绣,口内吐珠玑。宽宏豁达高皇量,叱咤暗哑霸主威。灭项兴刘,狡兔尽时走狗死;连吴拒魏,貔貅屯处卧龙归。

衰对盛,密对稀。祭服对朝衣。鸡窗对雁塔,秋榜对春闱。乌衣巷,燕子矶。久别对初归。天姿真窈窕,圣德实光辉。蟠桃紫阙来金母,岭荔红尘进玉妃。霸主军营,亚父丹心撞玉斗;长安酒市,谪仙狂兴换银龟。

六鱼

羹对饭,柳对榆。短袖对长裾。鸡冠对凤尾,芍药对芙蕖。周有若,汉相如。玉屋对匡庐。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轻阴清昼,渊明旧宅柳条舒。

吾对汝,尔对余。选授对升除。书籍对药柜,耒耜对耰锄。参虽鲁,回不愚。阀阅对阎闾。诸侯知乘国,命妇七香车。穿云采药闻仙犬,踏雪寻梅策蹇驴。玉兔金乌,二气精灵为日月;洛龟河马,五行生克在图书。

欹对正,密对疏。囊橐对苞苴。罗浮对壶峤,水曲对山纡。骖鹤驾,待鸾舆。杰溺对长沮。搏虎卞庄子,当熊冯婕妤。南阳高土吟梁妇,西蜀才人赋子虚。三径风光,白石黄花供杖履;五湖烟景,青山绿水在樵渔。

七虞

红对白,有对无。布谷对提壶。毛椎对羽扇,天阙对皇都。谢蝴蝶,郑鹧鸪。蹈海对归湖。花肥春雨润,竹瘦晚风疏。麦饭豆麋终创汉,尊羹胪脍竟归吴。琴调轻弹,杨柳月中潜去听;酒旗斜挂,杏花村里共来沽。

罗对绮,茗对蔬。柏秀对松枯。中元对上巳,返璧对还珠。云梦泽,洞庭湖。玉烛对冰壶。苍头犀角带,绿鬓象牙梳。松阴白鹤声相应,镜里青鸾影不孤。竹户半开,对牖不知人在否?柴门深闭,停车还有客来无。

宾对主,婢对奴。宝鸭对金凫。升堂对入室,鼓瑟对投壶。砚合璧,颂联珠。提饔对当垆。仰高红日尽,望远白云孤。歆向秘书窥二酉,机云芳誉动三吴。祖饯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荒田五亩,归来独荷月中锄。

君对父,魏对吴。北岳对西湖。菜蔬对茶饭,苣笋对菖蒲。梅花数,竹叶符。廷议对山呼。两都班固赋,八阵孔明图。田庆紫荆堂下茂,王裒青柏墓前枯。出塞中郎,羝有乳时归汉室;质秦太子,马生角日返燕都。

八齐

鸾对凤,犬对鸡。塞北对关西。长生对益智,老幼对旅倪。颂竹策,剪桐圭。剥枣对蒸梨。绵腰如弱柳,嫩手似柔荑。狡龟能穿三穴隐,鹪鹩权借一枝栖。角里先生,策杖垂绅扶少主;于陵仲子,辟纑织履赖贤妻。

鸣对吠,泛对栖。燕语对莺啼。珊瑚对玛瑙,琥珀对玻璃。绛县老,伯州梨。测蠡对然犀。榆槐堪作荫,桃李自成蹊。投巫救女西门豹,赁浣逢到百里奚。阙里门墙,陋巷规模原不陋;隋堤基址,迷楼踪迹亦全迷。

越对赵,楚对齐。柳岸对桃溪。纱窗对绣户,画阁对香闺。修月斧,上天梯。螮蝀对虹霓。行乐游春圃,工谀病夏畦。李广不封空射虎,魏明得立为存麂。按辔徐行,细柳功成劳王敬;闻声稍卧,临泾名震止儿啼。

诗词格律顺口溜

《平仄用韵歌》 一三五虽通融,句中防孤平。一三五虽不论,当防连三平。①

二四六要分明,末字更当清。平韵奇句仄,仄韵奇句平。

首句若押韵,一联末字同。若是偶字句,两字换仄平。

奇字适掌握,偶字必分明。排律小律对,规则一般同。

若用仄声韵,诗谱莫大动。每句倒一三,换换仄与平。再按这歌诀,处理仄与平。

《五言绝句律谱歌》

首句双仄双平仄,二句双平双仄平。三句三平又两仄,四句三仄又两平。

倘若想写平起式,两联颠倒成自然。两体首句若押韵,倒一倒三换平仄。

《其他体式诗谱歌》

要得七绝谱简单,五绝句头两字添。平添仄来仄添平,五绝既把七绝边。

五律七律谱不难,绝句诗谱重一变。首句不韵平仄起,各自重复诗谱现。

两体句首若押韵,倒一倒三换平仄。倘若要押仄声韵,倒一倒三位置颠。

《押仄韵律谱歌》

绝句若把平仄押,四三二一倒排法。原来一二三四序,四三二一来变化。

首句若把仄韵押,倒一倒三换换也。律诗若把仄韵押,仍然可按排序法。

八一呼唤二变三,四五六七字交叉。若嫌上法不好记,末字倒三换位置。

*注:以上歌诀中的数字,皆为每字在诗句中的位置数。倒一倒三:倒数第一字和倒数第三字的平仄补充:①当防连三平,这里颇有争议,在标准诗谱中,有连三平现象是存在的,连三平应是指在句末不得出现,称三平尾,并尽可能避免出现三仄尾。格律诗的产生,是为了使得音韵更美,是因美而生,并非因律生诗,因此可以不因律而害意。

律诗入门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

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作者在诗歌中用韵,叫“押韵”。从《诗经》一直到以后的诗歌,包括民歌,几乎没有不押韵的。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一个汉字的拼音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声母,ang是韵母。再看“帮” bāng,“长”chá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ang,所以他们是同韵部的字。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现在一般都用新韵,就是十九部韵。

【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

第五篇:对仗说(推荐)

对仗说

姚伟明

格律诗四大要素,句式、平仄、用韵、对仗。其中句式、平仄、用韵都有规定,也有规律,严格执行,熟能生巧即可,唯独对仗,只是要求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要求不等于必须,实际运用亦常见灵活使用,至于对得如何,全凭作者自己掌握,也没有个标准可检测,所以不好掌握。对仗要求看似宽,实则极有讲究,要对得工整,对的灵动,实非易事。

什么是对仗,对偶和对仗有什么区别。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对应的或相近或相反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代的骈体文和赋,现代的一些格言、短语为加强语气,文体机构漂亮都用对偶句。对仗是格律诗词和楹联特有的除了具有对偶特点外还讲究平仄交替、讲究词性词相对的一种特殊的句式。凡是对仗的必定是对偶的,对偶的就不一定是对仗的。

一首好的格律诗,用活用好对仗至关重要,用好了,整首诗灵动传神,特别是律诗,中两联对仗工整,诗整体就稳重,传神,反之诗就显呆板或晦涩。许多传世名作往往是对仗用的极其工整巧妙。为便于诗词爱好者有个参考,熟悉对仗使用的一般规律,试将唐宋一些名家作品中的对仗例句,梳理分析之,一起探讨、学习。

(一)律诗对仗句的一般要求。

一、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这当然是一般而言的,在唐宋诗里也有颔联不对仗的,但这是特例,不等于通则。甚至还有颈联不对仗的,更是凤毛麟角,不能作为我们现在学写诗的借口。我们大多是诗词爱好者,还没到大师级别,就如书法,正楷还没练好,就舞草书了,怎能写好呢,故特例我们还是不学为好,老老实实按规矩办。

二、对仗的两句在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要相同。这个词性相同,不仅仅是按词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介词(虚词)相对,还要分清以上各类词的结构,是并列结构,还是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还是主谓结构,还是补语结构,或者是连绵词等等。下面试用杜甫《秋兴八首》之一来分析作范。

玉露凋伤枫树林,仄仄平平平仄平,巫山巫峡气萧森。平平平仄仄平平。江间波浪兼天涌,平平平仄平平仄,塞上风云接地阴。仄仄平平仄仄平,丛菊两开他日泪,平仄仄平平仄仄,孤舟一系故园心。平平仄仄仄平平。寒衣处处催刀尺,平平仄仄平平仄,白帝城高急暮砧。仄仄平平仄仄平。

请看颔联:江间对塞上,都是名词加方位词结合的主谓结构名词。波浪对风云,都是名词加名词结合的并列结构名词。兼和接,都是副词做动词用,在两句里都起动词作用。天涌对地阴,天地名词对,涌和阴都是形容词当动词,组成主谓结构的形容词,作整个句子的宾语。这一联对仗天衣无缝,非常巧妙。再看颈联。丛菊对孤舟,都是量词和名词结合的偏正结构名词。两开对一系,都是数量词加动词的偏正结构动词。他日对故园,都是形容词加名词的偏正形容词。说明一下,他字在这里是代词,作形容词用,不是名词,用来修饰名词日的。最后的泪和心,都是人身体有关的名词。整个颈联对仗也是天衣无缝。从杜甫这首诗可以看出,古人写律诗的对仗句,对词性和词的结构掌握是十分精当的。所以判断好词性,相对工整,这也是写好律诗的基本功。

另外,特别指出的是,古人对连绵词在对仗里的运用非常严格,初学者往往会不注意连绵词的对仗。譬如:王维《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辉。寂寞对苍茫都是双声连绵词;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绝句之七:不是看花即索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其中的容易和商量都是双声连绵词;苏东坡的:席上代人赠别三首之二:天上麒麟岂混尘,笼中翡翠不由身。那知昨夜香闺里,更有偷啼暗别人。其中第一联的麒麟和翡翠都是双声连绵词。这点是很重要的,假如你前一句用了连绵词,你后面句不用连绵词,基本上没法对工整了。这是牵涉到一个对词性的把握问题,要熟悉哪些是连绵词,哪些是双声词。抑或有些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此特强调下。

三、对仗句的两句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读音平仄要对立。同样看上面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一,其中对仗句全部是平仄错位的,所谓的平仄交替,当然这也是律诗的基本平仄要求。这里也不多说了。

(二)律诗对仗的活用

律诗的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大家都知道,这是要求,然后首联和尾联可以不对仗,但并没有规定说不可以用对仗句,借用法律用语就是,法无禁止即可行,所以,律诗的首联和尾联可以用对仗句。而且用好了,诗特别有味道。

一、首联对仗

杜甫《九月蓝田崔氏庄》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孟浩然《寻陈逸人故居》人事一朝尽,荒芜三径休。始闻漳浦卧,奄作岱宗游。池水犹含墨,风云已落秋。今宵泉壑里,何处觅藏舟。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上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然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王维《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辉。鹤巢松树遍,人访筚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

王维《送崔兴宗》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君王未西顾,游宦尽东归。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数微。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

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二、尾联对仗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三、四联全对仗

王维《送崔兴宗》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君王未西顾,游宦尽东归。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数微。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

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生擒白马将,连破黒雕城。忽见刍灵苦,徒闻竹使荣。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陆游《醉书》半年愁病剧,一雨喜凉新。稍与药囊远,初容酒盏亲。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我亦轻余子,君当恕罪人。

唐宋人律诗总的来看,首联对仗的情况比较多,而尾联对仗的则很少。这也足以证明,律诗的首联和尾联不要求对仗,但可以用对仗。按诗的内容需要和表达需要,灵活掌握。

(三)绝句的对仗

绝句,截句也。元朝范德机《岘镛说诗》中所说:“绝句,盖截律诗之半,或首尾两联,或前半首,或截中二联而成,所以绝句又称为截句。”意思是绝句是在律诗中截一段而成的。当然截句也必须截得平仄合律,所以是两联一截的。按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四联,可以截成四种方式:首联+颔联、颔联+颈联、颈联+尾联、首联+尾联。于是我们发现,首联+颔联的式子,那么绝句第二联要对仗;如果是颔联+颈联式子,那么两联都要对仗;如果是颈联+尾联的式子,那么第一联要对仗,只有最后一种句式,首联+加尾联的式子,没有规定一定要对仗。现代人的绝句大多数是这种句式,因为大多是没有想到要去用对仗句。这是种不经意地疏忽,或者是习惯性疏忽。其实绝句中用好的对仗是非常漂亮的。譬如:杜甫:绝句四首之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二联全对仗,是工对的楷模。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联全对仗,20个字成千古绝唱。2015年陕西宝鸡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年全国征诗大赛,我发了一首《日寇轰炸宝鸡遗址凭吊》西府海棠香故国,雍城旧燕说当年。欢歌勿忘腥风日,堞厚还需万众坚。获得了二等奖。其实这诗并不算好,是我从一首律诗中截了两联,稍微改了下去应付的。我估计,因为我的绝句第一联是对仗句,碰巧被评委看见了,所以运气好被选上了,获得了等级奖。由此可见,绝句用好对仗,其诗必将更精彩。下面把唐宋名家有对仗的三种截句格式,分类整理出来,一起来欣赏下。

一、首联+颔联,第二联对仗。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绝句之七》不是看花即索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之一》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寒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绝句漫兴九首之三首》

(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三)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五)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李白《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赠段七娘》 罗袜凌波生网尘,那能得计访情亲。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之三》德阳春树似新丰,行人新都若就宫。柳色未绕秦地绿,花光不改上林红。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苏东坡《陌上花三首其一》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次荆公韵四首之一》青李扶疏禽自来,清真逸少手亲栽。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

二、颔联+颈联,两联对仗。

杜甫《戏作寄上汉中王二首之一》谢安舟楫风还起,梁苑池台雪欲飞。杳杳东山携妓去,泠泠修竹待王归。《绝句四首之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绝句四首之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夔州歌十绝句之二》白帝夔州各异域,蜀江楚峡混殊名。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绝句漫兴九首之六》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问,沙上凫雏傍母眠。

李白《秋浦歌》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栏,泪满黑貂裘。《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高适《封丘作》州县才难适,云山道欲穷。揣摩惭黠吏,棲隐谢愚公。

苏东坡《陌上花三首之三》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已作迟迟君去鲁,优歌缓缓妾回家。

三、颈联+尾联,第一联对仗。

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李白《陪族叔刑部伺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五首之四》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纻,不知霜露入秋衣。《永王东巡诗一首之三》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浔阳。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苏东坡《李行中醉眠亭三首之一》已向闲中作地仙,更于酒里得天全。从教世路**恶,贺监偏工水底眠。《披锦亭》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谁道使君贫且老,绣屏锦帐咽笙簧。《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之二》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四、首联+尾联,此式最常用多见,今人也大多这么写,大家熟悉,故不列举。

按上面好多的例子来看,我也只是随手选的一点而已,总之证明:绝句没有规定要用对仗句,但对仗是可以用的,唐宋大家用得也很多,传世经典绝句许多是用对仗句的。

(四)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与律诗不一样。词的对仗,根据词的要求和特色,有些象散文的对偶,不避重字,不拘平仄,也有同韵相对。这些在律诗的对仗里面是不可以的。

1、同字相对不避重字。吴文英《一剪梅》春到一分,花瘦一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不拘平仄。李子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3、同韵相对。如:堂阜远,江桥晚。(上片)旗影转,鼙声断。(下片)韵脚“远”、“晚”、“转”、“断”,都是仄声,属于同韵

律诗必须平仄相对,词则有的对,有的不对,依词调而定。所以说,词的对仗,既广泛又灵活。说广泛,凡是相邻字数相同的句子,一般可对仗,凡一字领后面的四个四字句,一般也都可对仗,而且普通对、扇面对均可。说灵活,这些地方也可以不对仗,对仗方式也灵活,平仄可相反,亦可相同,也不避同字。

那么怎么来确定词在哪里需要对仗,哪里不需要对仗。

一、两句字数相等,成一联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对仗。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晏殊《踏莎行》翠叶藏莺,朱帘隔燕。陆游《钗头凤》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欧阳修《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晏如《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还有种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叫衬豆对。吴文英《高阳台》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周邦彦《兰陵王》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当然并不是所有两句字数相等成一联时都要对仗,而且一般词谱也不标明是否对仗。后人填词用对仗,大都依据传世名作的样板,根据词的意境,该对仗的地方就对,没有好的对仗句,索性就不对。

二、少量词牌,基本都用对仗句,就约定成俗需要对仗了。大致有:鹧鸪天、西江月、忆江南、浣溪沙、一剪梅、沁园春、满江红、水龙吟等等。辛弃疾的《鹧鸪天》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村头荠菜花。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睡梦厌厌难觉。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眠醉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倚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晏珠《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虽然这些词牌原则上约定俗成要对仗,但有时也自由,也可以不对仗,或者对仗一片,另一片就不对了。韦庄《浣溪沙》惆怅梦里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红纱,小楼高阁谢娘家,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三、如何把握词的对仗,大致有三。其一,两句字数相同成一联特别在词两片开头的地方,一般用对仗。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带缓罗衣,香残蕙炷……”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其二,有的地方,上句除了开头有个一字逗或两三字顿以外,其余的部分与下一句字数相同,往往也用对仗。这种对仗,有时不限于两句,可以连对三、四句,形成排比句法,气势颇盛。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秦观《八六子》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辛弃疾《贺新郎》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其三,词中还出现了其他非常有趣的对仗方式,常见的有鼎足对和扇面对。所谓鼎足对,系指三句连对。温庭筠《酒泉子》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秦观《行香子》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辛弃疾《水调歌头》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扇面对,就是隔句相对。辛弃疾《沁园春》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柳永《玉蝴蝶》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五)楹联的对仗。下面来说说楹联的对仗。楹联人说是诗词派生出来的一种文体,或者说楹联来源是诗词。从时间上似乎可以印证这个说法。最早的楹联一般来说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出于唐五代后蜀主孟昶之手,那可是在中国古典律诗最兴盛的年代,能与诗没有关系吗。再说律诗和楹联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而最相近的就是对仗。

楹联最主要的特点是必须对仗,对联对联就是要上下两联相对。楹联最基本规则是讲究平仄的,平仄交替,其中的平仄关系类似诗词。其实平仄就是中国文字特有的一种韵味,有了平仄讲究,朗诵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对联是给人读的,而且一贴上去或挂上去,少则几天,多则几百年人人在读,那必须要讲平仄,才耐读,才读上去才朗朗上口。还有,句中不管怎么平仄,到最后,上联必须仄声结尾,下联必须平声结尾。就像格律诗中间的颔联或者颈联。所以我们到外面看对联是不是挂错了或写错了,第一就看最后两个字。楹联句子长短不限。楹联最短的有一字联,譬如墨;泉,别看一字联规矩照样有,第一上仄下平,第二看对仗,墨字上面是个黑字,泉字上面是个白字,相对的两种颜色,墨字下面是土,泉字下面是水字,五行中相对相克的两个字,所以这种也是神来之笔。长的据说有千字以上的,昆明滇池边的大观楼,我去看过,那副对联是单边180个字。

楹联和律诗的对仗总体是相同的,但也有区别,律诗里对仗句一般要求颌联和颈联,而楹联的对仗是一对到底。整个楹联必须全部对仗。还有我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有两个性质上的区别。

一、诗词中的对仗句,是整个诗词中的一个部分,而楹联的对仗是整个楹联,也就是说,诗词里的对仗句只是说了诗词的部分内容,而两句楹联通体是对仗的,不管长短,说的是一个完整的内容。诗词里的对仗句,有的是可以拿出来当楹联用,但大部分还是要结合整个诗词来理解意思才会意思更明了。作者: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其中的: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对得非常工整,但拿出来做对联,倘不知道有这首诗前后句,那么读了是不是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有如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整个诗里两联全部对仗得非常工整,但作为对联,单独抽一联出来,意思就不完整了。而对联就不同了,一副对联就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不需要其它文字来补充或说明了。譬如我以前写过一副自题联:浮生沦落裁诗里,抱负羁留举善中。几乎把我一生,特别是后半生总结了进去,意思已经比较完整了。后来我想放到律诗里,动了很多脑子,才凑成一律,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对联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再添上下联总感觉多余了。譬如无锡的盲人楹联家蒋东永先生的一副楹联作品,获全国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征联比赛一等奖的。辛亥几多志士,悬首国门,只为看帝制崩、共和起;风云无数英灵,埋名山野,最爱听雄狮吼、巨龙吟。完全是一首诗一阕词的容量,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全部说明白了,几乎等同于一首词。

二、还有一点诗和楹联不同的地方,许多介绍楹联的书也没说到,就是诗一定是用比兴手法写,而楹联除了比兴手法许多是用白描的手法,甚至是议论方法来写的。例如诗里说美女,不说非常漂亮,也不说红红的脸蛋,弯弯的眉毛,而是说沉鱼落雁。说腐败,杜甫就不说大吃大喝,说:朱门酒肉臭。这就是比兴。有的对联是怎么写的呢,例如郑成功的一副联: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几近口语化了,完全议论手法,用在诗里就不伦不类了。还有无锡梅园诵豳堂挂的一副联,据说是左宗棠写的,但我考证下来感觉是汪兆霖写的: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几近哲理的议论,这在诗句里也很少见,这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不同。所以对联的对仗词句除了比兴方法外,可以很俗,可以很直白,可以纯粹议论,可以不用诗家语言。这是个很大的区别。

(六)对仗的其他方法

一、对仗句的用词。对仗的关键是用词,在此再强调下。用对用好词那必须要把词的分类或说词性搞清楚,然后才能对得工整。词的分类就是指词性,也就是要求用同类词来相对。词可分:名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方位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九类。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天文、地理、时令、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小类,每一类词都可以分为若干小类。最关键的是,以上各类词的组成又要分成主谓结构、并列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补语结构,重叠结构、联绵词。这是基本的汉语知识了,详细讲十节课也讲不透,这里不作详解,可另文再议。

二、流水对。流水对就是一句话分为两句话来说,上下句一意相承,不能互换。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全。这叫

“流水对”例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试比较这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对仗,颈联是并行的,无论是出句还是对句,意思都很完整。颔联是垂直的好像流水顺流而下,没有停滞,两句只是一个意思。如果单有出句,意思就不明白。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王维《辋川闲居》:“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一联,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联,上下句都是一个整体,要作一句来读。像这样的对法,最简单理解就是王维辋川闲居里的句子:“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分开了意思不完整,必须与下句连起来,一联一起来理解一个意思,这就是

“流水对”。

三、扇面对。一般的对仗,都是出句和对句相对,扇面对是上联出句和下联出句相对,上联对句和下联对句相对。所以“扇面对”又叫做“隔句对”。例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这首诗首联出句 “缥渺”、“巫山”,对句

“归来”、“

七、八”对颔联出句

“殷勤”、“湘水”,对句

“留在”、“十三”都很工整。但这种对法,律诗比较少见,古风和词却很常用。

(七)对仗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对仗最大的忌讳是合掌。合掌是诗文上下两句的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造成出句和对句同一个意思。可是,像杜甫的《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缘”和

“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但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还不要紧,如果多用了,那就很不妥当。表面看来,同义词相对,似乎很工整,实际上不是工对而是拙对。《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正对既然被否定,合掌更应当被否定了。《红楼梦》第七十三回写史湘云和林黛玉赏月联句,林黛玉唱出出句“犯斗邀牛女”,史湘云唱出对句

“乘槎访帝孙”。黛玉说:“对句不好,合掌”。这就是说,两句同一意义。古代诗人很注意犯了合掌,所以整个对联都用同义词字来相对的情形是罕见的,所以不管是诗还是楹联,在唐宋明清大家的著作里很难找出合掌的例子。二、四言一法 律诗的句法,四联要不尽同,特别是中间两联对仗句的句法,更不可一样。如果一样了,就是

“四言一法”,造成了对仗的雷同。试比较下面两首诗的中间四句。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

“照”和

“流”两个词,分别放在句末,颈联

“归”和“下”两个动词,分别放在句中,读起来颔联是二二一,颈联是二一二,句法结构不同,对仗不呆不滞。司空曙《贼平后送友北归》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颔联 “生”和“见”两个动词,与颈联“过”和“宿”两个动词,在句子中放在同样的位置,造成了句式结构都是二一二,句法雷同,对仗便产生呆板的感觉。四言一法,大忌。

三、还有一种我称之为死对。就是看上去对得非常工整,但缺乏意境,词中没有人,没有感情。这虽然近乎是写诗词楹联的内容而言,或者说思想性而言的,但与形式也不无关系。有时候为追求形式的完美就造成了意境尽失。《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林黛玉问香菱喜欢什么诗,香菱说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句,黛玉听罢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按照钱穆的话: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地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全然没有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画到最高境界,也同诗一样,背后要有一个人。画家作画,不专在所画的像不像,还要在所画之背后能有此画家。读诗要即景生情,或说是情景交融,不觉有情而情自在。

2016.06.08.修改

下载词的韵律平仄对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词的韵律平仄对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哲理对仗佳句

    哲理对仗佳句 1淡泊明志; 1时髦易逝; 1知错益智; 2宁静致远。 2 经典常存。 2就过误身 政从正出; 知足常乐; 荣毋昂首; 财自才来。 旁门勿进; 正道直行。 勤能补拙; 学可医愚。......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 第四讲对仗 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近体诗平仄规则

    〖 简介 〗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

    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作者:佚名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

    唐诗平仄简表

    唐诗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

    诗词平仄入门

    对诗词平仄的认识欲知平仄, 先悉四声。 其实我们于四声并不陌生,只是这里面有个差别而已。 在《汉语拼音方案》里,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符号,也就是我们......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 (2007-09-08 07:57:44) 转载 分类: 对联知识 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