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国家建设中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重要性

时间:2019-05-15 07:5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治国家建设中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重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治国家建设中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重要性》。

第一篇:法治国家建设中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重要性

法治国家建设中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重要性

[摘 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重要性在于增强政党依法治国能力,增强国家机关依法履职能力,促进各行业依法规范发展和带动公民法治观念整体提升。

[关键词]法治;法治国家;大学生法治观;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24-02

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99年我国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国家建设阶段。大学生是青年人的优秀代表,是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10年20年后,他们将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成为国家的栋梁。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培育,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一、我国法治现状

(一)国家层面法治观念增强

1.立法机关强调科学立法

国家强调宪法的权威,贯彻宪法的实施。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明确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定要贯彻实施。2014年12月4日是中国首个国家宪法日。

2.行政机关强调严格执法

从“法制”到“法治”虽然只是一个字的改动,但却给我国法律现状带来了质的变化。1978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方针下,我国致力于国家法制的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由法制向法治转变,这也是时代的要求。而后,在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司法机关强调公正司法

2011年我国发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里面指出我国有近10000多部法律法规,法律体系已经越来越完善。2012年3月14日,《刑法修正案》获得全国人大通过,增添了许多新的刑法条款,丰富了我国的刑法体系,对推动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为我国法治体系的完善做出了努力。

(二)公民法治意识逐渐形成

1.公民法律意?R增强

自从1986年国家开始进行普法以来,我国现大多公民的法律意识都有一定的提升。公民开始对一些平时能够用到的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越来越关注国家发布的最新法律信息,大部分人将依法维权放在自己的心里,知道怎样合理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多数公民都懂得遵守法律、依法维权。这样可以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理念,形成更加安定和谐的法治社会。

2.公民法律信仰有待进一步形成

由于我国古代儒家法“德主刑辅”的政治观、刑罚时轻时重、司法腐败以及自身认识不够等原因,中国公民并没有树立起坚定的法律信仰,这对于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确有一定的阻力。2010年10月药家鑫案件引起举国热议。从案件可以看出药家鑫内心有暴力的倾向,没有对生命正确的认知,也不懂得自己应该负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从内心并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此案件对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起到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不法现象依然存在1.政府执法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政府公职人员不文明执法、贪污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治国家的建设。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产为贪污罪。国家2016年以来加大了对贪污现象的处罚,大批的高官也纷纷落马,但贪污腐败的现象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2.司法不公,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我国虽然有疑罪从无原则来保障嫌疑人的利益,但由于司法人员办案中常有疑罪从有观点、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导致该原则不能保证实施。比如佘祥林杀妻案和呼格吉勒图奸杀案等,虽然最后的冤情得到昭雪,有关人员也得到了赔偿,但是给受害人带来的伤害是无法估计的,也会削弱其他公民对国家法治的信心。

二、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重要性

(一)增强政党依法治国能力

1.大学生在执政党员中占相当部分比例

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共产党。全国共产党员约有8800万,共产党每年都在注入新生力量,2010年全国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人,占当年发展党员的40.2%。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国在校大学生党员为251.2万人。党员作为国家的先进分子,作为贯彻实施国家相关司法规定的一分子,培育其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是应有之义。

2.增强参政党依法参政能力

在社会主义中国,除了共产党执政外,还有八大参政党参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政党制度。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但是参政党也对国家政策的制定、社会的建设、人民利益的保证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增强国家机关依法履职能力

1.大学生在人大代表中占相当部分比例

从第五届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构成比例可以明确看到干部与知识分子的比例逐渐增大。“知识分子的比例从14.96%增长至17.51%,干部所占比例更是从第五届的13.38%增长至52.93%”。我国党员干部的选拔条件是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这可以看出代表身份精英化,而这些精英将来大部分一定是由大学生组成的。人大代表只有树立法治观,才能从民生的角度来行使决定权、监督权,才能保证我国依法治国的战略快速实施。

2.大学生在公务员中占相当部分比例

我国公务员一定要受到大专以上的教育,因此大学生一定会在公务员中占有相当部分的比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了报考公务员一定要有大专以上学历,因为只有他们真正了解了法治的内涵,才能严格的执行法律所赋予自己的权利,才能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来推动建成全民守法的社会,因此大学生法治观必须培育。

3.大学生在司法人员中占相当部分比例

一些学生将选择在毕业时考上国家司法机关,成为其工作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了报考公务员一定要有大专以上学历,在地方的公务员考试中大部分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而进入公检法机关工作的人员对专业更是有严格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更是重要。在公检法机关工作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法治素质,拥有法治信仰才能正确地处理每一件案件,才能避免贪污腐败的发生,才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增强我国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三)促进各行业依法规范发展

1.主要行业

首先,我国全部律师、医生以及大部分教师都为大学生。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医师法》规定,只有大学生才能参加相关考试并担任相关职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对现在的大学生进行法治、德育教育,让他们知道有些行为是违法的、不道德的,这是推动我国法治观建设的必经之路。

2.其他行业

大学生在毕业以后有可能会从事一些与其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或选择自主创业,解决其他人的工作问题,又或者到一些私企或者合资企业工作。他们在工作中努力进取,不断前进,获得领导和其他同事的认可,大多会成为相关行业中的领导人,会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具有正确的法治观,一定会对身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公民法治意识不断提升。

(四)带动公民法治观念整体提升

1.大学生法治观在工作岗位上的影响

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以后会从事不同的职业,但由于他们掌握了更多的技能,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在行业中会成为有用的一员,或成为单位的领导,他们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才能依法发展公司,避免偷税漏税等违法现象,才能帮助其他员工树立法治观,以此来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的进程。

2.大学生法治观对其家人的影响

大学生的法治观会受到其家长的影响。将来成为家长的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也要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观教育,因为家长自身的法治水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的子女,影响着自己身边的亲人,要帮助自己的子女树立起正确而完备的法治观。

[ 参 考 文 ?I ]

[1] 张亚群.报考人数下降,高校招生如何应对[J].招生就业周刊,2010(4).[2] 刘清华.大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问题[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4).[3] 范进学.“法治中国”析[J].法学专论,2014(7).[4] 刘婷.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地理,2014(7).[5] 徐蓉.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5(2).[6] 赵晓力.论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J].中外法学,2015(5).[责任编辑:钟 岚]

第二篇:法治建设中如何实现司法独立

法治建设中如何实现司法独立

纵观世界各国法律,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和以苏联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两大类别。每一个法律体系,皆有利有弊,在此不展开论述。但无论是哪个法系的法律,都要在确保司法独立的基础上,通过完备的法律条文和具体的措施,去约束个人和集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使他们能时时处处以法律为准绳,去规范自己,调整自己,从而形成一个学法律,讲法律,用法律的法治社会。因此,司法独立是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那么,什么是司法独立?我国的司法独立现状如何?实行司法独立有哪些意义?如何实现我国的司法独立?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在此展开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司法独立”的概念

司法独立,是西方国家司法制度的第一大特点,主张司法权必须同行政权分立,非经司法机关,非经正当司法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司法独立”源于资产阶级的分权学说,从历史上看,它的提出具有进步意义。它是新兴资产阶级为对抗封建帝王的专制统治,特别是反对专制君主控制司法机关,随意逮捕、审讯甚至处死臣民而进行的一种抗争,是资产阶级反对王权专横暴戾统治的一面大旗。

二、我国“司法独立”现状

(一)党政领导干预司法,妨碍司法公正的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我国采用的是大陆法系法律,也由于建国初期某些国家领导人长期不重视法治建设,奉行“党包揽一切”,“领导说了算”的“人治”政策,导致各地党政领导干预司法,妨碍司法的事情时有发生,致使国家的法治建设形如虚设。对我国法制破坏最严重的应是“文化大革命”了,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头脑简单的红小兵们在政治野心家的唆使下,冲击国家机关,砸烂公检法牌子,随意批斗、殴打和侮辱普通的干部群众。在这样荒唐、野蛮、疯狂的政治氛围下,礼崩乐坏,司法机关连基本的办公条件都不能保障,政法干警连自身的生命安全也都难以保证,又谈何“司法独立”呢?即使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党政领导干预司法的事情也还是屡见不鲜。如茂名市前任常务副市长杨光亮,为了个人利益,在茂名市司法机关对“南香城土地纠纷”事件的处理中,利用特权公然干预妨碍司法公正,以致他在2009年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二)机关职能重叠错位现象影响了司法机关发挥职能。

按照目前我国的国家机关设置情况来看,存在着大量职能重叠、错位现象,也间接地影响了司法机关发挥职能。以网络上现在热炒着“要不要撤销”的信访局为例子,我们知道,信访局是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密切联系群众,接受群众诉求,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部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上访群众反映的诉求,大部分都与法律问题有关,与司法机关或者其他职能部门有关。如房屋权属纠纷,劳资纠纷,人事纠纷,土地纠纷等等。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司法机关或相关部门予以审判裁决。也正因为这些案件超出了信访局的能力范围,往往都是转交地方政府处理,或者建议到司法机关予以解决。如此看来,信访局除了转交材料,向领导汇报,确实没有再大的能耐了!而县市领导一般都公务繁忙,也对这些信访案件的处理无暇顾及,以致案件一拖再拖,群众怨声载道。但在国外是没有信访局的,像这些纠纷案件,他们都会指定由司法机关审理。而外国民众也习惯打官司。但我们因为机关职能重叠错位,如信访局之类的单位无所作为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列举很多。

(三)司法行为未能规范,缺乏有效监管,导致人情案、关系案、钱权交易案的发生。

按照我国目前的司法机关序列,狭义的司法机关指的是法院和检察院,广义的司法机关泛指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和司法局等政法机关。在这些机关里面,检察院可以监督和规范其他几个单位的司法行为,问题是谁又来监督检察院呢?纪委和人大是可以监督,但是监督太远,而且对这个法律专业性强的部门还真不知道如何监管,倒不如不管。而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也由于相关监管没有跟进,常常会出现法官“吃完被告吃原告”,或者“给钱想怎么判就怎么判”的乱象,致使人情案、关系案、钱权交易案大量出现。如茂名市茂港区法院原院长严得贪赃枉法,做黑社会组织“保护伞”一案,就是典型的案例。

三、“司法独立”的政治意义

(一)实现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变,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基础。

强调司法独立,实际上是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是把我国过去的“人治社会”转变为“法治社会”,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基础。从这点看,司法独立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世界各国法治建设迈上新的里程碑的一个标志,是从野蛮愚昧走向文明先进,是从随意的法律应用到规范的司法行为,它的实施,使我国与世界的法制建设基本接轨,具有相当重要的政治意义。

(二)进一步确立了法的至高无上地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当“司法独立”通过全国人大立法后,当“司法独立”不再是口号,而是具体实施的一种司法行为以后,可以想象,以往那些党政领导干预司法,妨碍司法的现象将会一去不返。因为它的实施,将使任何单位和个人,包括国家领导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能干扰司法机关办案,真正实现了“法治”,彻底地摒弃了过去的“人治”,治愈了过去的司法 “风湿病”,真正做到“腰不疼了,腿也挺有劲”。

(三)有效形成对国家职能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众所周知,司法机关除了办案外,还有监督国家机关职能行为的职责。如检察院有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法行为的监督和制约的职责,法院也有对国家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判裁决的职能。在“人治”社会里,因为司法不能独立,司法机关要发挥职能,实现对国家职能机关的监督和制约就大打折扣。由于领导干预,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违法也无可奈何。但在“法治”社会里,由于司法独立,司法机关可以不受任何人任何单位对案件的干扰和阻拦,独立地公平公正地办案,这就有效地形成了对国家机关职能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四、实现“司法独立”的途径

(一)加快全国人大立法步伐,尽快确立司法独立地位,使其合法化,制度化。

无法不立,失去了宪法和相关法律的法理支持,本应合理的司法独立制度也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全国人大应该从加快我国法治建设的高度去考虑,尽快把司法独立制立法,使其合法化,制度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司法机关也就能够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上挺直腰杆了。我国的司法独立制度不一定要全盘照搬外国的“三权分立”制,但可以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和良好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司法制度。

(二)进行司法体制改革,为司法独立创设良好的政治环境。

当前,要实现司法独立,还有很多政治体制上的障碍。要实现这一个目标,最彻底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包括司法体制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机关职能,把一些机构重叠,运行效率低,职能错位的部门进行撤并优化,为司法独立的进一步实现扫清障碍,创设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加强法制宣传,进一步强化国民的法治意识和观念。

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封建儒家思想在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这为“人治思想”的盛行,提供了看似合理的土壤。但是一个政治成熟的法治国家,是容不下“人治”思想的。因此,要建设法治社会,要司法独立,就一定要加强法制宣传,通过网络,报刊,影视等媒介,利用文字,视频,音乐,图画,声音等手段来宣传法治,进一步强化国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确保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早日实现。

(四)完善人大代表和纪委监督司法机关机制,确保“司法独立”阳光运行。

按照我国现行的司法监督机制,各级人大和纪委都有权监督司法机关的职能行为。因此,完善这一个机制,需要人大和纪委在不泄密、不影响、不干扰司法机关正常办案的情况下,切实地对司法机关执法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甚至一些社会影响大的案件,还可以邀请媒体记者现场报道,普通群众也可以申请法庭旁听,这样既可监督司法机关的职能行为,做到不违法办案,不办人情案、关系案和钱权交易案,确保“司法独立”制度阳光运行,也为我国的“司法独立”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足够的舆论支持,使人们逐渐认可和支持司法独立。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人治”思想的长期盛行,行政领导思想观念的落后与保守,群众对“法治”思想的认识模糊,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实现“司法独立”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我们也乐观地看到,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已经拉开帷幕,并且步入了正常轨道,按照这样的司法改革思路和良好发展态势,我相信实现法治建设中的司法独立,已经为期不远。

第三篇:韩非子的法治观

韩非子的法治观

◎ 文 / 林洋港

人类社会,由原始时代的茹毛饮血,演变到现代的锦衣玉食。几千年来,智能经验的累积,使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权势利慾的诱惑,也使人类间的纷争日趋激烈。

上古时期,人类生活需求简单,温饱与安全,是最大的要求,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禽兽虫蛇之害,燧人氏钻燧取火,教民熟食以化腥臊,民悦而归之。尧舜以德率万民,明俊德、亲九族,慎徽五典,敬敷五教,平章百姓,协和万帮,树立了中华文化以道德伦理为主的中心思想。对于有恶行劣迹,危害大众秩序与安全的人,则明定典刑,予以惩罚。书经尧典曾记载:「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平天下咸服。」

至周朝,文物大备,除制礼作乐,以化万民之外,其在端正帮国方面,订有九伐之法;「冯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慌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凌政则杜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足证尧舜以迄于周室,教民以道德仁义而外,同时也严明法制,非空言仁义不务法治者也。

时至战国,周室衰微,诸侯竞强争霸,势如水火,秦国自孝公开始,施行法家政策,国富兵强,急欲灭六国一统天下,六国面临强秦之威胁,竞相招贤养士,以图自保,于是舌辩之士纵横天下,诸子百家各逞其说,类皆徒托空言,不足以致富强。

韩非子生逢战国末季,为韩国之公族,目睹韩国土地贫瘠,政治混乱,危在旦夕,曾数以书谏韩王,王不能用,乃发愤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写下十余万言的巨著。其书虽未见重于韩国,但为秦王所欣赏,韩飞为韩使秦,未及见用,李斯忌其才,谮之于秦王而杀之。

韩非死后,李斯与秦王采用其学说,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惜彼等误解韩非过激之说,薄道德、贬仁义,焚诗书、坑儒生,严刑峻法,百姓疲弊,仅及二世,国祚沦亡,子孙屠灭,为后世议。

韩非之书,系以战国末期之情况,为其立论之背景,当其时世局混乱,人心谲诈,完全背离了仁义道德的规范,上焉者攘夺篡窃,下焉者强取豪夺。韩非面对这一

个纷乱的时代,探讨安定图强的方案,认为必须顺应时势,求新求变,于是兼采商鞅、申不害、慎到之说,创立了法术权势并重的学说,以严定法度赏罚为富国强兵之道,从而抨击儒家的仁义为不可以为治,一则曰仁义只可用于古代,一则曰仁义只可作儿戏,皆系针对战国末期之现况而言,强邻压境,旦夕危亡,非致富图强,不足以求生存也,但试视其解老篇:「仁者谓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亲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则纯为儒者之言论,确认仁义肢不可废矣。其在忠孝篇曰:「天下皆以孝弟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查孝弟忠顺之道而审行之……」但其所谓审行之道,则非尧舜之禅让,薄汤武之征诸,忠而至于愚,为足取也。

总之,道德仁义,乃立身处世千古不易之常经,法术权势,乃治国经邦因时制宜之方策,舍法术而谈仁义,不足以应变图强,舍仁义而谈法术,将流于暴民暴政。韩非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人性自利,治国之道要因时制宜,不可墨守成规,要在国家公利的大原则下,顺应人们的自利心理,厚其赏以期令之必行,重其罚以使禁之必止,使人民在公平而有制度的道路上,安守本分,竭尽忠诚,以达到功就利遂的个人自利目的,而国家亦因而趋于富强。

韩非的法治主张,重在明法去私,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以重赏重罚劝善止奸,去达成各项国家内政与外交,必须具备坚强的实力,最高的威势,以无比的权力与威势行法用术,才能统御大众,使人民不得不效力,不敢不守法。在国际上以实力作后盾,才能折冲樽俎,掌握主动。

韩非师承荀子性恶之说,根据人性自利之观点,对国家事务之施为,采强制高压手段,虽不尽符合现代自由民主社会之精神,但他所主张的明法去私,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用人惟才,循名责实,杜绝幸进,以及重赏重罚,劝善止奸等方法,则确为维护国家秩序的要图。

现代社会有人误解思想开放,行为自由之真义,因而竞私利而罔顾大体,纵物慾而摒弃道德,背信寡义,好勇斗狠,有己无人,知法犯法,较之战国末期,尤有过之,如何维护社会安定,国家安全,以确保全民之幸福,除积极恢复传统伦理道德,以端正世道人心以外修明法治,实为矫正时弊之要务。韩非之法治主张,殊值吾人深思。

漫画家蔡志忠先生,从事漫画工作有年,有所作漫画,通俗易解,风行海内外,甚受欢迎,曾多次获奖,兹复将韩非子一书,以漫画方式,介绍于社会,对法治教育方面,将有所贡献。(本文为《法家的峻言──韩非子说》书序

第四篇:法治与国家治理

法治与国家治理 作者:王韶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涉及范围之广,改革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其中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法治中国建设”的论述特别引人关注。

在笔者看来,法治化、法治中国与国家治理体系有如下的关系:

首先,从涉及范围与领域看,国家治理体系是最为宏观的,指的是一个国家治国理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外交以及党的建设,而法治中国则主要集中在法治领域、法律制度体系、司法活动等方面,既包括新十六字方针,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也包括即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其次,从发挥功能作用的顺序及普遍性看,国家治理体系涉及整个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联。因此,国家治理活动最为普遍,无处不在。而法治中国则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上升到法治的部分,依法治理领域,是国家治理体系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

但是,在地位作用、重要程度上,法治化、法治中国则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从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来看,其中在民主政治方面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可见,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核心,以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为支撑的法治体系建设,在十八大报告中十分明确。十八大报告还进一步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这更加明确说明法治化在治国理政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十八大报告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部分明确提出,“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些论述都明

确无误地表明,国家的一切活动,包括国家的治理,治国理政,一切主体,包括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也就是要实行法治、建设法治体系,意味着未来中国必将是法治之中国。

此外,从治理手段看,除了法律手段、法治方式,尽管还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但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也要依法采取,而且法律手段和司法程序往往是最后的和最终的手段,即司法具有终局性。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2015年2月2日)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2015年3月24日)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016年12月9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推进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结果社会上对有关问题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风点火、蛊惑搅和,最终没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这次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是在别人压力下做的。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又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依法治国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第三,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这种现象不改变,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先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我们必须认认真真讲法治、老老实实抓法治。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如果在抓法治建设上喊口号、练虚功、摆花架,只是叶公好龙,并不真抓实干,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大的危害,一旦问题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后果就是灾难性的。对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允许出现执法和司法的“空挡”。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

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第五,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扎扎实实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这次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的重大举措有180多项,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全党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扎扎实实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全面推进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落实全会部署,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要坚持立法先行,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完善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在内的社会规范体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基本遵循。要加快建设包括宪法实施和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党章等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等党规,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们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培育社会成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自觉抵制违法行为,自觉维护法治权威。

第三,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突出重点任务,扎实有序推进。推进科学立法,关键是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优化立法职权配置,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要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关切期待,对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抓紧制订、及时修改。

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要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要严格执法资质、完善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

推进公正司法,要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为重点,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旗帜鲜明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绝不容许利用职权干预司法。“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司法人员要刚正不阿,勇于担当,敢于依法排除来自司法机关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坚守公正司法的底线。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杜绝暗箱操作,坚决遏制司法腐败。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第四,着力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我国专门的法治队伍主要包括在人大和政府从事立法工作的人员,在行政机关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在司法机关从事司法工作的人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把这几支队伍建设好。

立法、执法、司法这3支队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都十分重要。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立法人员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遵循规律、发扬民主、加强协调、凝聚共识的能力。执法是把纸面上的法律变为现实生活中活的法律的关键环节,执法人员必须忠于法律、捍卫法律,严格执法、敢于担当。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人员必须信仰法律、坚守法治,端稳天平、握牢法槌,铁面无私、秉公司法。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教育和引导立法、执法、司法工作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恪守职业道德,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律师队伍是依法治国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大力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第五,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改革。如果完全停留在旧的体制机制框架内,用老办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或者用零敲碎打的方式来修修补补,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在决定起草时我就说过,如果做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决定,那还不如不做。全会决定必须直面问题、聚焦问题,针对法治领域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社会各方面关切。

这次全会研究和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虽然不像三中全会那样涉及方方面面,但也不可避免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涉及面、覆盖面都不小。这次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许多都是涉及利益关系和权力格局调整的“硬骨头”。凡是这次写进决定的改革举措,都是我们看准了的事情,都是必须改的。这就需要我们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一个一个问题解决,一项一项抓好落实。

法治领域改革涉及的主要是公检法司等国家政权机关和强力部门,社会关注度高,改革难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如果心中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拘泥于部门权限和利益,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讨价还价,必然是磕磕绊绊、难有作为。改革哪有不触动现有职能、权限、利益的?需要触动的就要敢于触动,各方面都要服从大局。各部门各方面一定要增强大局意识,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跳出部门框框,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要把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只要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有利于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不管遇到什么阻力和干扰,都要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决不能避重就轻、拣易怕难、互相推诿、久拖不决。

法治领域改革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问题都涉及法律规定。改革要于法有据,但也不能因为现行法律规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是无法推进改革的,正所谓“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需要推进的改革,将来可以先修改法律规定再推进。对涉及改革的事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认真研究和督办。

同志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履行对本地区本部门法治工作的领导责任,找准工作着力点,抓紧制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具体意见和实施方案。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法治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努力把全会提出的各项工作和举措落实到基层。

——这是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2015年2月2日)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徇私枉法等问题,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信,损害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的正常秩序。所有领导干部都要警醒起来、行动起来,坚决纠正和解决法治不彰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的信念、决心、行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领导干部要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

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对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从其踏入干部队伍的那一天起就要开始抓,加强教育、培养自觉,加强管理、强化监督。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准确把握我们党处理法治问题的基本立场。首要的是学习宪法,还要学习同自己所担负的领导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各级党委要重视法治培训,完善学法制度。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违纪违法都要受到追究。

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用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法治素养是干部德才的重要内容。要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要抓紧对领导干部推进法治建设实绩的考核制度进行设计,对考核结果运用作出规定。要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此提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使其早日形成,早日发挥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向要正确,政治保证要坚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我们就是在不折不扣贯彻着以宪法为核心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我们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

——这是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要点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2015年3月24日)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公正司法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司法体制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坚持符合国情和遵循司法规律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攻坚克难,坚定信心,凝聚共识,锐意进取,破解难题,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司法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总体上与我国国情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应的。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司法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司法不公、冤假错案、司法腐败以及金钱案、权力案、人情案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司法体制改革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紧紧围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抓紧落实有关改革举措,取得了重要进展。

司法制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征和政治优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

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说一千道一万,要由人民来评判,归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深入了解一线司法实际情况、了解人民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把解决了多少问题、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标准。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凡是进入法官、检察官员额的,要在司法一线办案,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法官、检察官要有审案判案的权力,也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制约,把对司法权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落实到位,保证法官、检察官做到“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把司法权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同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保持我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要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司法制度。完善司法制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遵循司法活动的客观规律,体现权责统一、权力制约、公开公正、尊重程序的要求。司法体制改革事关全局,要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有序推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司法机关实际情况积极实践,推动制度创新。

问题是工作的导向,也是改革的突破口。要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司法体制改革任务,都是看准了的事情,都是必须改的,要坚定不移落实到位。中央政法委和各牵头单位要规划好各项改革出台的时机、方式、节奏,不断推出一批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中央政法单位要带好头,无论是制度、方案的设计,还是配套措施的推出,都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司法体制改革,抓好工作任务落实。对已经出台的改革举措,要加强改革效果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注意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要下功夫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这是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2016年12月9日)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

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要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要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要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功能。

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

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须提高全体人民道德素质。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信仰和崇敬宪法法律;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

要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领导干部既应该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要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制度化。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这是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

下载法治国家建设中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重要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治国家建设中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重要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法治中国》第二集有感

    观十九大重点电视专题片《法治中国》第二集有感 如果说《法制中国》第一集体现的是“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那第二集《大智立法》,主要体现的是“立善法于天下,则......

    坚定法治信仰培育法治精神--征文

    坚定法治信仰培育法治精神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通过法制宣传教育......

    培养公民意识 培育法治文化

    培养公民意识 培育法治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李 林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战略任务中,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深......

    构筑法律体系 建设法治国家

    构筑法律体系 建设法治国家 时政背景 1.2011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吴邦国委员长郑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吴......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职权范围。 3、......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教案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依法治......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班级:商 A0943姓名:沈永官学号:431996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地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涵义,把依法治国确定......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 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一、选择题 1.2011年3月5日至14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代表汇聚北京,代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