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1法治国家教案设计(范文)
北师大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第7课
坚持依法治国
第1站
法治的国家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树立法制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法律和宪法的尊严。
2、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清楚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地位,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及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和对公民的要求。
3、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结合案例,分析、体会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从法律角度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法制与法治、人治与法治关系的认识,提高全面把握依法治国内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依法治国的内涵;
2、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的内涵,分清法制与法治、法治与人治、法律与人情、法律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事例举证、讲解、启发诱导。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讨论:篮球比赛有什么规则?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会出现什么局面?
师引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而在众多的规则中,法律是保证社会有序运行的最强有力的规则。法律,既像指挥家那双充满魅力的手,指挥着社会这个巨大的乐队,奏出安定与和谐的音符;又像正义的使者,抑恶扬善,维护着国家与人民的权益。正因为如此,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弹指一挥间,法治走过11年。法治,正用其特有的方式,改变中国,改变13亿中国人的生活。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我国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二)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思考什么是依法治国? 学生:回答(略)。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请同学们填写表格: 依法治国的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 依法治国的主体 广大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的依据 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的对象 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的目标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的本质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是依靠法律,运用法律,是崇尚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学生:填写或回答(略)。
师: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依法治国就要从根本上反对和杜绝人治,我们说的“法治”就是针对“人治”而言的。同学们阅读课本P73小字内容和P74的知识链接,讨论并思考你认为“法治”和“人治”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略)。点拨:“法治”和“人治”的区别就在于,在法律和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还是个人意志高于法律权威。“法治”崇尚法律的权威,“人治”崇尚个人意志。师举例: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师:同学们讨论课本上的各抒己见,举行辩论赛。师: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正确认识“法律与人情”、“法律与权力”之间的区别,以及孰轻孰重的问题。法律是最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从这一点来说,法律不外乎人情,但法律不等于人情,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一定要严格执法办事,不能因讲情面而违反法律,更不能徇私情。同样,要保证司法的独立与公正,一切机关、团体、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约束下行事,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师: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讲究“法治”;其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法治”与“法制”两者有什么区别? 生:回答(略)。
点拨:法制,通常理解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是相对人治而言。有了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却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仍不是法治,还是人治。只有依法管理国家的公共事务和各个环节,把国家的行政权力纳入法制轨道,才是真正的法治国家。
师:那作为一个法治国家,法治的标志是什么?我国依法治国的核心又是什么? 生:宪法是法治的标志。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师:为什么宪法能成为法治的标志?为什么依法治国把依宪治国作为核心?宪法究竟有什么重要性?其地位和意义又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后回答。生:回答(略)。
师:请同学们现在总结宪法的特征或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所在。生:回答(略)。
师:这些特征能说明什么结论? 生:回答(略)。
师:课本从规定内容、法律效力两个方面说明了宪法的特征,从而阐明了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这一观点,明确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真正理解宪法的首要、中心的地位,使国家和公民的最高规范。因此,树立宪法权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宪法是法治的基础,是法治的核心。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历史镜头、小字部分以及知识链接部分,并思考知识链接的内容可以得出宪法的那一个新的特征?
生: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严于普通法律。师:同学们,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 生:回答(略)。
师:由此可知,依法治国首先要—— 学生:有法可依。
师:是不是有了法律就实现依法治国了?如生活中乱闯红灯、拾钱不还、故意违反法律、有法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又告诉我们什么?依法治国除了做到有法可依之外,还要做到什么?
生:有法必依。
师:有法必依不仅仅是对普通公民的要求,更是对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要求,那对于司法
机关、执法机关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生:执法必严。
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生:回答(略)。
师:执法必严,体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违法必究。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你是高官,还是平民,只要违反法律就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任何人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反之,不但会使受到侵犯的合法权利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和救济,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不到恢复,而且会损害法律的尊严,使法律失信于民。师:由此可见,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各自的含义又分别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师:依法治国对公民提出了什么要求? 生:回答(略)。
六、课堂练习:谈谈对“钓鱼执法”行为的认识。
七、课堂总结:
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要靠法治。和谐社会,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更权威的法治。选择法治,因为和人治相比,法治的意志更坚强,处置更公平,监护更有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高高举起“依法治国”大旗。
法治的信念潜移默化,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回首11年,见证法治,记忆中不尽是甜美的片断,但法治对中国的改变、对生活的改变,是不可改变的。这改变,给了我们信心,给了我们希望,给了我们一个值得期待的法治明天。
八、教学板书:(略)。
九、教学反思:
1、这节课理论性的知识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更多的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
2、开展辩论赛时,学生的见识较少,辩论过程不够激烈,今后需对学生的辩论事先布置安排指导。
十、课堂延伸:
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我为节约献计策”征集活动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公益广告征集大赛”,获奖作品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请你提出两条有关“节约”的锦囊妙计;
2、请写一条公益广告。
第二篇:教案设计1(定稿)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属于大气在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把理论系统提升到了现实设计层面,以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的所感所悟来应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在教学时应突出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拟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依据内容需要,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高一学生已初具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用学生所掌握的初中地理知识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迁移到本节内容,进行探究学习。
(二)对教材的分析
1、本节内容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①北半球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与成因
②季风环流成因与特点
③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①大气活动中心怎样影响天气和气候
②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
2、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前后呼应
本节教材前应大气热力和动力两个因素,后呼天气和气候,步步深入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移动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
5、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与地区分布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º—40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
2、分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说明季风环流在亚洲的分布
3、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思想
2、通过学习,认识祖国、家乡的一些气象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四)过程与方法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重新整合教材,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探究式的解决问题——拓展问题。
三、组织课堂教学
(一)导入——发现问题
1、从身边的感受导入:夏季游泳时感觉水体比较凉爽,而冬季在水里则感觉比大陆温暖。为什么?
2、从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导入:
①
气压带风带北移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海陆轮廓图上如何分不?气压带风带南移时,副极地低压带南移到什么地区?
②
我国广大地区为什么夏季风来自海洋,冬季风则来自西北内陆?
(二)新课——探究式解决问题
1、解决寻找本节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核心问题: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和季风环流(确定核心问题的方法:学生速读——发表个人意见——师生互动达成基本共识)
教学过程:从不同季节和地区看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及东亚、南亚大气运动状况。教学方法:播放<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指导学生看书、读
图,提出问题切入角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问题一:
北半球1月和7月欧亚大陆及北太平洋大气活动中心如何分布?(在学生看书归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从亚洲及北太平洋看:
一月 七月
亚洲大陆 亚洲高压(西伯利亚、蒙古高压)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 阿留申低压 夏威夷高压
从南半球看:气压基本呈带状分布 问题二:季风是什么?全球季风最典型地区在哪?
教学方法:切入问题,指导学生看书。反之亦可,发挥学生自主
性。问题三:东亚、南亚不同季节风向如何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探究后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夏季:东南风
东亚
冬季风势力强
冬季:西北风
夏季:西南风
南亚
夏季风势力强
冬季:东北风
2、解决本节核心问题形成的原因问题——为什么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问题一:北半球冬夏季节海陆大气活动中心为什么不同?
教学方法:播放投影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学生分组讨论发表看法。(1)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气温高,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在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2)1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降温快,气温低,亚洲大陆形成冷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南半球气压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问题二:东亚、南亚不同季节风向为什么不同?这与大气活动中心分布不同有哪些联系?
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原因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3、解决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和季风环流形成后的影响——怎么样
教学方法: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规律及课堂提供的资料大胆设想,——看书验证,举例说明对本课所阐述原理内容的理解——用科学的理论对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所感所悟进行正确的解释。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知,据此设计以下拓展问题研究:
问题一:北纬30º—40º地区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同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但该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则天壤之别,为什么会如此?
(此题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前因后果,为今后气候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阅读以下两则补充材料:(投影播放)材料一:《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的洚水和旱涝》
副热带高压带是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它经常活动在较低纬度上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对一些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它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分布以及水旱灾害的发生。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北移和加强,夏季风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锋形成的降水带也随之北上。就平均状况而言,春末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º—20º,雨带常位于华南。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º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7—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º—30º,雨带随之被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当有的年份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相反,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
材料二:
………今年入春以来,内蒙古地区又一次气温普降,茫茫草原变为一片“银色草原”。据农业部统计,全区可利用草场90%以上受灾,有3100万公顷草场未能按时返青,3200万头牧畜面临“缺衣少食而死亡危险。
问题二:我国是一个多水旱灾害的国家,常出现北涝南旱、南涝北旱,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在亚洲范围内还能找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吗?为什么?
问题三: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影响我国天气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农业生产会造成哪些具体影响?应如何防御?谈谈你的设想。
<以上两题设计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用于实际,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篇:教案设计1(范文)
篆刻社团教案设计
(第1课时)教学目标
① 让学生了解书法篆刻的起源,了解书法篆刻的意义。② 了解常用的篆刻工具。
③ 通过学习篆书,让学生对篆书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加强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修养和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是对篆书的发展历程的了解,了解常用的篆刻工具 难点是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程度,收集一些书法篆刻的相关资料,书法篆刻作品。
教学过程
1、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篆刻作品欣赏(1)
会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主体为上部大红底色的白色“京”字图形,约占整个会徽的3/5。“京”字形状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京”字图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 2008”字样,其下是奥运五环标志。
北京2008奥运会徽形象独特,英文的“北京”和2008年以及奥运五环,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此前这样表述会徽,“它体现出来的内涵非常丰富,把中国人含蓄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比较稳重的处事态度都展现出来”。
篆刻作品欣赏(2)
(千秋鼎盛同丽日,百年沧桑转新天)
篆刻作品欣赏(3)
.2、画印源流 中国印章起源何时?
1998年安阳殷墟出土的一方饕餮纹铜玺为现今所能证实的经考古发掘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印章的话,那么,中国印章的历史应在商以前。中国使用石质印章的历史久远,早在印章的创制时期就有,从已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历代都有。仅长沙一地,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就发掘出土西汉时期滑石印44枚,还有少量的战国时期的石质官私印。但是这些滑石印的用途都是陪葬所用。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汉新莽时期的石质两面印“洽平马丞印”和“巩县徒丞印”是作为铸印母范用的,这是石印的另一用途。但宋元之后文人参与刻治石质印章的性质就不同了。今天,我们可以从宋元有关文献和文人篆刻家的史料中得到证实,宋代文人亲自篆刻石质印章已是很普遍的事了。然而,以石入印、自篆自刻,有确切记载并可见到印痕施之于画面流传至今的,元代的画家王冕是第一个。自宋元开始,石章在文人中成为普遍乐于采用的篆刻材料,使文人们不再处在篆刻的门槛之外,而是登堂入室,使文人篆刻集书篆、设计、奏刀镌刻为一体。从此以后,印章艺术成为文人气质、思想和审美趣味的直接体现,并真正成为诗、书、画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
3、篆刻工具
篆刻刀
印床
印石
小毛笔
印泥 篆字欣赏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5篆字的笔顺特点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1.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2.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3.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4.先副笔后主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5.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练习书写篆字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大
小
上
下
中 山
水
石
土
田 火
木
人
日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大 小 上 下 中 山 水 石 土 田 火 木 人 日 月
7、下节课要准备的学具
毛笔(软笔)、白纸、橡皮。
第四篇:教案设计1
教案设计1
《大雁归来》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由此可见,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极为密切,根据课程标准及单元要求,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超越性,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品味作品语言,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3、着重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具准备: 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大家听说过电影《木乃伊归来》吗?那真是一部令人闻之即不寒而栗的电影,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恐怖”……(阴森、黑暗、骰髅等)这些词语。现在当我们看到《大雁归来》这个题目时,不知大家会想到些什么词语?(春天、阳光、温暖、亲情、南方、自然、和谐……)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五、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要求:本文也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但侧重点不再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因此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也应该着手把握作者的情怀。
(1)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2)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3)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4)本文表达的主旨?
六、精彩赏析
1、语言形象优美 ①作者是一个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他而言,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关于大雁的秘密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当他发现这许多之后如何与读者分享,怎样使读者喜欢看他的作品,你认为他还要在他的文章里添加些什么?
学生发言:
1、对大雁的热爱;
2、语言优美。
这两点恰是本文难能可贵之处。这两位同学真是慧眼识珍珠,就让一起先赏析文章语言之美。
②学生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畅谈对本文语言特点的感受。③学生总结:
A、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
B、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C、词汇丰富多彩。
④仿写句: 选一句你喜欢的句子,仿照它另写一句。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⑤学生精彩仿写句选:
一股刺骨的寒风说明不了冬天,但当漫天的凛冽的风夹杂着雪花时,冬天就来了。
一棵树的叶子落光说明不了冬天,但当一片树林受不了十一月寒风的折磨时,冬天就来了。一片落叶的飘零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层层叶子沐浴在金黄的大地的怀抱时,秋天就来了。
一只鸣蝉的死亡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片麦田更换了十月的新衣时,秋天就来了。
(教师给予表扬:刚才几位同学的仿写句可以用《敬畏自然》里的“精秒绝伦”来形容。)
2、“爱”融化在字里行间
① 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
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
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
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
②同学们所造的好句都源于丰富的心灵与用心的学习,那么作者呢?他又何以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而又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
明确:是爱。他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
这种感情尤其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语句语段中,如:
“我们的大雁”“我们刚到的客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
③阶段小结:学生对上半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是集知识性、形象性与抒情性于一体。
七、质疑畅谈
1、学生针对文章能提出一些疑问: 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是指什么?
2、学生也提交了些独立的阅读思考的成果:
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这些从文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八、拓展延伸
1、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2、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九、学生试谈本节收获,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有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十、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这句话是说,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这句话是说,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附参考资料: 文章内容说明:
课文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是,很明显,侧重点不在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因此,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也应该着重把握作者的情怀。
课文中有“爱鸟者”这个概念,作者称自己为“爱鸟者”,一个“爱”字贯穿全文,抓住这个“爱”字就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喜欢观察它们,研究它们,知之愈多,爱之愈深。因此,大雁在作者心目中,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
大雁是报春的使者,作者把春雁的数目看作自己农场春天富足的两大标准之一,他是那样珍爱大雁。
春雁觅食前后的鸣叫,似乎先有一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
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不必说,这也是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晚上大雁群居沼泽,作者说那是他们的集会,他喜欢听那种集会的种种声响。
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可谓全球一体化,正是人类所不及的。
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
全文的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写作特色:
从写作上说,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一大特色。
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无论描写大雁归来,还是描写大雁觅食、集会,作者按照大雁行为的过程,有层次地细细地加以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浓郁的抒情色彩更是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感情。重点难点突破
1.弄懂几个难句的含义。
①“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
可以先把句子简化为“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先知的坚定信念。”先思考:这位先知的“坚定信念”是什么?从上文所说的“春天”可知,这个坚定信念,就是经过迁徙、到达目的地之日,准是春回大地了。迁徙之前,远在千里之外,而且要把迁徙时间计算在内,它们就能断定目的地的季节,所以称得上“先知”。那么,这位先知是谁呢?当然这是虚拟之说,意思是大雁的迁徙日期是很神奇的,对季节的判断竟如此准确。再看“切断了其后路”,意思是大雁不像主教雀或花鼠,它们一旦迁徙“要想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是有进无退的。
②“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看下文内容可以解读这个句子。下文说,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③“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可确实少有。”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6只,或6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6只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或者成了“心碎的寡妇”,或者成为失去子女的父母,原先就这样推断为此而感伤,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所以进一步激发了爱鸟者的感伤。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令人动情。
2.利奥波德这位伦理学家周末就到农场度假,他用心观察研究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是有益无损的。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现代化固然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福利,但是自然界自有无可替代的情趣,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3.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这句话是说,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这句话是说,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第五篇:1法治
时政快评关注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变化
法治,中国梦的坚强保障
时事评论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蹄疾步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顺利推进。
这几天,随着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的热播,法治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高频词。
时事评论观点: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蹄疾步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顺利推进,放眼神州大地,一幅五彩斑斓的“法治中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中国立法的铿锵脚步。无论是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还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完善;无论是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克服立法部门化倾向,还是最大限度地开门立法,以最大诚意汇聚民意,这五年,中国立法越来越适应时代发展,越来越满足现实需要,越来越体现党心民意,越来越展示中国特色。扎实的立法为法治中国奠定坚固基石,提供重要支撑。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法治政府的高效务实。无论是大刀阔斧地推进“放管服”改革、刀刃向内开展政府“自我革命”,还是下大力气推进政务公开让政府与百姓零距离;无论是扎实推动电子政务发展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还是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权力不再“任性”,这五年,权力运行日渐步入法治化轨道。“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从理念到行动,“法治政府”骨架更加稳固,气质更加从容。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司法改革的执着坚毅。无论是排除困难推进员额制改革,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办案一线,还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无论是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还是打出组合拳让“老赖”寸步难行,破解多年未解的“执行难”,这五年,司法改革向深水区迈进,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做成了想了很多年、时政快评关注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变化
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法治社会的深入人心。无论是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推动领导干部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还是将法治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无论是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还是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这五年,法治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正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上下同欲者胜”,在法治中国的征程上,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党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法治中国的明天必将越来越美好。
人民日报观点:
随着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的播出,人们回顾法治建设的铿锵历程,讨论法治进步的巨大成就,感受法治带来的满满获得感,也期待着法治中国的美好明天。
深化改革,需要法治的护航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凸显了法治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障作用。
“《法治中国》集中展现了近年来党和国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倍感自豪,也深刻体会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河北省廊坊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尹绍旺说。
眼下,在农村,改革如火如荼。“从《法治中国》中我看到,我们国家法治越来越健全,一些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都能在法律中找到相应的规范。”江西省萍乡市湘东镇樟里村村民组长张彩明说,在农村改革深度推进的今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更应当受到法律的严密保护,“现在,大部分村民都懂得要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遇到什么 时政快评关注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变化
问题首先讲法,不再蛮干蛮上。还应该让更多的人提高法律意识,让人们都成为法治社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改革激发了全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为创新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法治则强化了公众的规则意识,为社会生活制定规范。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娄秋琴表示,建设法治中国,“国家层面要不断完善立法机制,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不断树立法治权威;社会层面要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仰,促进全民守法。”
权力运行,需要法治的规范
“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法治中国》播出后,每一集我们都组织官兵观看,感受法治中国建设的辉煌成就。”广西东兴边防检查站勤务中队指导员孙丽贵说,今天,执勤执法变得越来越规范,“我们既是人民的守护者,也是法治的践行者,要始终做到忠诚于法律、忠实于人民,更要做到任何事情都用法治思维去分析、用法治方式去解决,让法治成为官兵心中的信仰。”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和责任法定化,厘清权力边界,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确保各项执法活动都在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上运行。车陂街党工委书记杨建新说:“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法治必须是所有工作的总原则,法治精神必须贯穿始终。只有在法律框架内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才能让辖区群众在执法活动中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首先要求自己带头学法用法,使法治观念内植于心、外践于行,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维护和谐、创新发展的能力。”
“政府的行政行为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所以‘法施于人,虽小必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小石桥彝族乡政府副乡长何宛静表示,作为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乡镇一级政府,更要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只有进一步厘清政府的权力清单,才能让基层干部做事有标准,才能避免为各种“人情”或者“面子”买单。
“对我来说,收看《法治中国》就是一次最深刻的学习。”刚参加工作一年的赵挺伟目前供职于广东从化监狱,“作为一名执法者,我深刻感受到,只有严格文明公正规范执法,执法对象才会心服口服,家属也会理解配合。我们要按照执法规范化的要求,忠于职守、严格执法,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时政快评关注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变化
公平正义,需要法治的守护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
达娃吨珠,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他所工作的地方,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是西藏路途最为遥远、条件最为艰苦的地区之一。在收看了《法治中国》政论专题片后,达娃吨珠表示,作为一名雪域高原的基层司法工作者,亲身感受到了司法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巨大改变,“现在,基层检察干警维护司法公正的信念、努力提升业务水平的态度、敢于主动监督的魄力跟以前相比发生了根本转变。”
对此,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民事检察部主任宋海也感受很深,“对检察官来说,我们处理的每一起案件可能只是一年工作量的几百分之一。但对案件的当事人来说,很可能就是他这一辈子遇到的最大、最麻烦的一件事。我们要用努力去换取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换取他们对法治的信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些年,我们村里的老百姓跟以前不一样了。遇着纠纷矛盾了,不找领导、不找上级,就找律师、找法院。大家依法维权的意识提高了,村里各项管理也都制定了相应制度,做到了有法可依。法治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疆布尔津县冲乎尔镇合孜勒哈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尔勒克·孜亚班说,他从《法治中国》中看到了法治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指明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当我看到‘医闹’渐渐销声匿迹,看到群众还能通过网络信访表达诉求,看到领导干部在制定政策时多了一道咨询法律顾问的程序,看到执法者与执法对象之间不再剑拔弩张,看到法院立案、审判、执行越来越顺畅,看到企业注册登记、身份证办理越来越便捷„„这些细节无不折射出法治的巨大进步。”陕西省安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赵明波说,法治中国必将为人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时政快评关注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变化
中青在线观点
法治昌明,国盛民安。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日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广大干部群众反响热烈。大家纷纷点赞,称赞专题片立意高远、案例翔实,既有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突出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大家认为,专题片是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的全面总结,体现了人民群众因法治进步而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凝聚起建设法治中国的奋进力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就辉煌催人奋进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曹新田说:“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全景式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筹谋划,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四川省成都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里赞说,专题片以宏大叙事的手法、简洁生动流畅的电视语言,带领观众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光辉历程。作为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我们充分感受到,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辽宁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姚明伟收看专题片后感慨地说,近年来,辽宁省通过不断完善法治建设,让崇法尚法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增强了老工业基地群众的获得感。
多年的基层审判工作,让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开发区法庭副庭长齐伟龙深深体会到法官岗位的重要性。齐伟龙说:“公正司法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不忘初心,努力工作,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群众的心中,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曹新田表示,作为一名政法干部,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规范的法治环境。
时政快评关注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变化
推进法治建设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政府有法必依、严格执法、带头守法,对于法治中国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彭新林表示,依法行政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推进简政放权,还是建立权力清单,其共同点都是要坚持依法行政,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权力受到有效监督。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辽宁省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协调室主任魏显光对专题片中的这句话印象深刻。他表示,破解发展难题、凝聚发展动力,需要加快辽宁的法治建设,发挥法治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三星镇副镇长贾国磊说,当前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正逐步增强。“作为基层干部,不仅需要懂法,还须具备依法解决日常事务的能力,面对基层的复杂问题,必须时时保持法治思维,让自己的工作和决策经得起时间和法律的检验。”
“《法治中国》专题片播出以来,每一集我都认真收看,很受鼓舞。”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河东司法所所长付强,一边归档调解案卷一边对记者说:“我们是群众身边的法律顾问和维权代言人,必须扎扎实实做好法治宣传工作,为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涉法问题。同时,还得从细微处入手,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法治中国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谈到收看专题片的感想,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公安局民警韩颖表示,法治的进步,要求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我必须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程序执法,将执法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切实做到严格公正规范执法、理性平和文明执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每一名政法干警恪尽职守、公正司法。只有在每一个案件办理过程中实现公平公正,才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自己身边。”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黄晶说,“《法治中国》专题片书写了国家法治进程、彰显法治力量,传递给了我们指引、信心和前行的力量。”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东沽港镇马道口小学教师张天天在观看完专题片后,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一定要深入研究少年儿童的法治教育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们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有志少年。”
时政快评关注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变化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易胜华说,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是全体法律人的共同事业、共同理想、共同追求,需要全体法律工作者形成合力,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我坚信,只要我们坚定法律信仰,建设法治中国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