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校长推荐式招生不可取
中学校长推荐式招生不可取
惊闻母校北大推行中学校长写推荐信的方式招生(尽管这仅占招生数额的3%:尽管这远不是录取,可是推荐成功后高考分数降30分录取,相当优越),又闻北大方面关于这一推荐招生做出若干说明,本人为北大捏把汗,疑虑重重下,在此坦陈己见。
一、“权力本位”的翻版。尽管北大解释说不是所有中学校长都有推荐资质,不是在全国实行这一方案,只在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试点。但毋庸讳言,这是在为“权力本位”开方便之门,弄不好,就打造成一个权势确认排挤平民百姓的便捷通道。试想一下,一个权贵子弟与一个贫寒家庭出身的平民子女会拥有同样的被推荐权吗?答案自明。中国教育糟就糟在“官本位”、“行政化”、“商业化”上。过去搞这个推荐,那个加分,有多少地方在搞鬼?又有多少公平可信?国人尽知。北大还嫌乱得不够吗?大学校长的可信度存在危机,中学校长的可信度亦存在危机。何时教育系统把“官本位”、“权力本位”、“行政化”、“商业化”彻底祛掉,才有公平可信。一纸推荐信,多少辛酸泪?!我认为北大招生还是应该认真办实事,少出点子添乱。
二、助长了招生腐败。数十载在高教系统工作,深知教育腐败的痼疾。笔者在此直言:在中国教育界反腐肃贪倡廉极端必要,招生腐败积弊至深,招生中的“潜规则”大行其道。北大又“创设”出中学校长推荐招生的新法,在教风、学风、社会风气严重不正的今日,无异于添加催化剂,帮倒忙。一些国人造假成了高手,冒名上大学均时有耳闻,在“推荐”上大做文章更是小菜一碟。为了严防与根治招生腐败,中学校长推荐应立即叫停,别给一些人制造可钻的空子了。
三、出路在还教于民。我们要想以占世界1.5%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占世界2096的教育人口,办“全民满意的教育”,就要真心“问计于民”、“还教于民”:真正实行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真正搞好大众教育,平民教育。高考制度还是有一点公平可信,至少不作弊的分数是个可遵照的事实。若连这个公平事实也被慢慢销蚀了,靠左道旁门只能坏大事。由“官本位”到“还权于教”,再到“还教于民”,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教育的生机。
我再说一遍,象“奥数”班、重点班、尖子班、择校费、有偿家教、特长与奖项分、推荐信等这些“潜规则”的货色,都应该摒弃,中学校长推荐式招生在今日中国不可取。
第二篇:国际服装品牌代理商拿来主义不可取
国际服装品牌代理商拿来主义不可取
服装代理商其实就是品牌的特许经营,这在欧美日等国都是非常流行的一种经营方式,也是国外服装品牌进入国内市场最的主要方式。
国际品牌与中国打交道分为三部曲,第一,购买,所谓购买,是因为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第二,生产,原因是中国有廉价、丰富的劳动力;第三,在中国销售。前两部相对容易,而第三部面临的问题则更多,需要了解与欧洲不同的中国时尚产品的分销体系、中国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以及中国的文化传统,这是三部曲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许多国际品牌受到冲击,它们看好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希望能够快速进入中国市场。
进入中国的国外品牌可分为两类。一是极具实力的国际品牌企业,比如法国的LVMH集团、PPR集团或PRADA集团等,这类企业或品牌凭借强大的资金支持和媒体轰炸,自己就可以将品牌打入中国的市场;在中档领域的连锁店品牌,比如ZARA、H&M等,这类品牌具有强大的营销能力与资金实力,也是属于直接投资类型的市场进入;二是大量的欧美时装品牌企业,这类品牌在欧美大量存在,它们在品牌建设上有独到之处,并希望在中国市场拓展,但它们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资金与拓展实力都受局限,不可能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市场,只能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这是今后中国服装销售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的主要类型。
代理国际服装代理商存在很大的商机,但同样存在风险,经销商在引入国际品牌是应谨慎对待,不可简单的“拿来主义”。这其中有两方面是必须考虑的:一是品牌的知名度,二是产品本身。
希望进入中国市场并寻求代理商的国际二三线品牌,在中国并没有很高的知名度,它们在进入中国后还需要做大量的推广工作;在产品方面,它们的产品虽然很有特色,但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市场,因此其产品需要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专门的设计开发,而这种调适是否能适应中国市场和需求也是不一定的。
此外,代理国际品牌也是对代理商实力和耐力的考验,服装代理商一个国际服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大概需要三年的培养,三年内基本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这对中国大部分代理商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
经销商在服装代理商国际品牌的过程中应学会规避风险。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国际品牌都值得代理,也并非只要是名牌就符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应该有选择地代理国际品牌,在代理前应该做充分的市场调查,进行充分论证;其次,在合作过程当中要学会打造自己的团队,尤其是自己的设计团队,不能完全依靠国外企业开发产品;再次,要建立起有效的营销团队与完备的销售渠道;最后,在合同中,应该明确双方的责权,争取国际品牌提供更多的支持以及相应的“行动自由”。
总之,不能盲目地引入国际品牌,中国自己已经拥有强大的服装业,国内市场及消费者都在成熟起来,简单的“拿来主义”手法已经很难成功。
第三篇:建设新农村十种方法不可取
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不断追寻科学和真理的结果。追求科学与真理,最忌讳的就是投机、迎合与弄虚作假,应扭转“上边定调、学者论证、群众执行”的错误决策机制。需要画圆就画圆,需要画方块就画方块,这是和科学与真理背道而驰的行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千秋伟绩,各级政府官员和学者激情满怀,纷纷参加讨论、发表见解,准备投入到这一如火如荼的实践中去,然而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了学者们忧虑的问题。对此,必须防微杜渐。
一、开大会、发文件、做报告:这是不太喜欢搞调查研究的干部的惯性做法。紧锣密鼓地发文件、开大会、做报告,结果往往还是思路理不清,认识上不去,措施跟不上,投入不到位。
二、强行动员、硬性摊派:规划、计划都由上边定,群众或下级单位只需贯彻执行就可以了,不需要讨论和征求意见。于是下达指标、落实计划,出工出力出资就理所当然。农民既没有参与讨论、决定,也没有看到能带来什么好处。因此每个干部策划设计的每一件“工程”、“行动计划”都要纳入成本与时效预算和核算,各级政府要成为责任政府,还需要引入问责制,这是对人民群众最有说服力的做法,也是对纳税人负责的制度。
三、强行占地和拆迁:对农民来说,土地和房屋是他们的全部家产,是生命线,是不能逾越的红线,这是中央政府反复强调过的,然而受利益的驱使,一些部门和干部忘乎所以,轻易地动用政府权威,官商勾结,占用农民的耕地和房屋。
四、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准确地说,这是干部的政绩考核、升迁制度和部门、个人利益驱使造成。于是本来谁都知道根本学不了、做不到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样板工程、马路工程纷至沓来、源源不断、防不胜防。致使政务工作朝令夕改,行政可信度被大打折扣。
五、朝令夕改:和上述现象互相关联,不是孤立、个别存在的现象。因为干部考核、升迁制度的弊端,既断送了科学发展,也没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经常是朝令夕改,和“马路拉锁”现象一样,今天埋、明天挖。
六、部门利益效应:国家巨额集中投入做一件事情,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从中央到乡村,战线太长,中间环节太多,路途消耗太大,导致雷声大、雨点小。每年几千亿的投入,到了每一农户可能只有几元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很多富民政策最终走样为“政府热闹、部门积极、学者赞扬、媒体宣传、群众观望”的原因。
七、假农资和假信息泛滥:在多数农民没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的情况下,很多部门、企业的真假信息泛滥,假农药、假化肥、假农资趁机而入,各种商业欺诈、蒙骗、诱惑接踵而至,政府缺乏正确的引导,打假不力,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平台。有些地方政府又搞一刀切,一阵风,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全村、全乡一个模式,往往容易引起本来狭小的市场饱和、价格下跌,甚至产品积压。因此,各级政府的职能从过去的“催种催收”向提供信息平台和各种有效服务转变更为重要。
八、折腾城市:对新农村建设,城市居民可以以多种不同方式支援,如到农村旅游、建立城乡姊妹关系、开展支援贫困家庭和助学活动。但是,城市居民也有看病难、看病贵、上学贵、出门难等都市问题,甚至还有环境污染、人口拥挤、疑难疾病多等城市独有的问题。当然,比起农村,城市的综合生活条件好一些,各级政府如果不是用强制动员和硬性摊派的方法支援农村,而是采用尊重志愿、发自内心而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城市居民对农村和农民的爱心互助活动,结果应会更理想。
九、学者盲目迎合:对广大学者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是一次转变学风和文风的好时机,可以转变脱离实际的宅院式研究方法,可以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观,可以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学识和才华。
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和文风要求我们,即使是正确的蓝图,在实际运作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出现偏差和错误,还可能发现原来认为是正确的理论或结论还需要重新论证、补充和发展,发现其中的偏差,并提出必要的矫正。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不断追寻科学和真理的结果。追求科学与真理,最忌讳的就是投机、迎合与弄虚作假,应扭转“上边定调、学者论证、群众执行”的错误决策机制。需要画圆就画圆,需要画方块就画方块,这是和科学与真理背道而驰的行径。
十、定调新闻: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忠实履行党的方针、政策,贯彻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树立总书记所倡导的“八荣八耻”观,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映客观现实,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与要求,介绍学者讨论中的不同观点和争议,纠正错误做法和风气,杜绝有偿新闻,杜绝片面、错误的宣传,忌讳和防止“车接车送,管吃管喝,一好百好”的“定调新闻”和“有偿新闻”。明明是方的却说成是圆的,最后
使大家都认为是圆的。
第四篇:求职信“情感推销”不可取(本站推荐)
有些大学生把一些经历当成资本,进行“情感推销”,企图博得用人单位的同情就不足取了。其实,用人单位看了反而会觉得其很虚伪,有失诚信。大学生求职时应该反映自己的真实状况,尽量给企业一种诚实的感觉。
“我来自一个偏僻的地方,贫穷的家庭给了我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正直善良的优秀品质。最关键的是,我在大学4年里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学会了用一种人文关怀去关注这个世界,这是我个人思想的升华,也是人生的感悟……最重要的是,我的确为老百姓们做了不少实事……”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是一份名为《一个有志学生的自白》自荐信。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们为求职也纷纷“出奇制胜”,以往一份份简单明了的自荐信如今成了厚厚的一本本“真情告白”、“血泪家史”。
部分应届生为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大打“感情牌”。“自白”的作者,大四学生小陈称,写这份“自白书”的目的首先是追求独特,现在竞争如此激烈,如果不能一举抢得用人单位的“眼球”,那么就很难保证应聘的成功率。
据了解,目前不少应届生都在找工作之际大打“感情牌”,以便更好地推销自己。
“此外,不少求职信看上去像块小“砖头”,粗粗一数,竟然有几十张纸之多,而内容之具体简直像是一本应聘者本人的“自传”。而且不少“自传”满纸是“血泪家史”,或是“从小父母离异”,或是“弟弟辍学在家”,在打动人心方面做足文章。
一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抱怨,原本花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筛选,现在工作量上升了好几倍,让人不甚其烦。
这类自荐信的淘汰率很高,以前是简历“注水”严重,如今一份原本应该简单明了的材料也如此滥情,实在让他们怀疑大学生的个人诚信。
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专家认为,自荐信如果太过“煽情”,反而会降低求职“成交率”。求职信有一套操作规范,大学生完全可以不用“别出心裁”。自荐信,忌给自己戴高帽子,忌炫耀以往的经历,这样易给人一种华而不实之感。
另外,专家还认为,一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走过许多弯路,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大学生却把这些经历当成资本,进行“情感推销”,企图博得用人单位的同情就不足取了。其实,用人单位看了反而会觉得其很虚伪,有失诚信。大学生求职时应该反映自己的真实状况,尽量给企业一种诚实的感觉。
第五篇:“合理定价抽取评审法”不可取!
“合理定价抽取评审法”不可取
老
兵
一、引言
二〇一三年七月十八日,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发出了“关于印发《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招标合理定价抽取评审法实施办法》(施行)的通知”,并决定自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日起施行。据悉,京港澳高速公路石安段改扩建工程的机电系统已准备采用“合理定价抽取评审法”确定中标人。
据不完全统计,这是继天津、广东、吉林、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山西、陕西、山东、福建后,工程评标采用《合理定价抽取评审法》的第十三个省份。
那么,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评标方法?与以往采用的招标评标法又有哪些不同呢?采用这种招标评标方法到底有些什么好处呢?为什么有这么多省、市会先后采用这样的方法呢?实施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的确是大家非常关心的。本文想结合各地专家们所发表的意见谈谈笔者的看法,并与大家讨论。
二、何谓“合理定价抽取评审法”?
“合理定价抽取评审法”,有些地方成为“合理定价随机抽取法”、“合理低价随机抽取法”等等,叫法不一样,但含义都差不多。那么到底什么是“合理定价随机抽取法”呢?
百度百科的定义是:“合理定价随机抽取法”是指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将包括工程合理价为主要内容的招标文件发售给潜在投标人,潜在投标人响应并参加投标,评标委员会对投标文件进行合格性评审后,招标人采用随机抽取方式确定中标候选人的排名顺序的评标定标方法。
当然各地对这种评标方法的定义和具体做法(条款)有些不同,但核心的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如: 湖南省的“合理定价评审抽取法定义是指:“对报名的投标人随机抽取标段,发售含合理定价清单的招标文件,随机抽取3家入围投标人,由评标委员会对入围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并推荐中标候选人的评标方法”。
河南省的“固定标价随机抽取法”的定义是:“投标人按照公路工程专业类别报名投标,承诺以招标人报价作为投标报价,招标人在开标时每标段随机确定3家入围投标人,由评标委员会对入围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并推荐中标候选人的评标办法”。
河北省的“合理定价抽取评审法”的定义是指“投标人按照工程专业报名投标,以合理定价作为投标报价,招标人在开标时随机抽取各标段入围投标人,由评标委员会对入围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并推荐中标后选人的评标办法”。
不管各地的定义和具体条款上如何不同,但都有两个关键词:合理定价(格)和随机抽取。“合理定价”意即工程的价格是由招标人事先确定的,被认为是相对合理的,投标人只要承诺就有资格参于投标。“随机抽取”意即中标人是由招标人用随机抽取的方法确定的,不是评标委员会综合评出的。
与传统的评标方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1、工程项目的价格是由招标人事先确定的,无需投标人报价,投标人只要承诺就行;
2、评标委员会的作用被弱化了,只要随机抽取后对入围投标人的资格性和承诺性进行评审即可;
3、这种评审方法的最大好处是节省了评审时间和招投标费用。
至于有关“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以及有助于“反腐创廉”、防止“暗箱操作”和“明招暗定”、有效防止“串标”、“围标”等等的优点和说法有待商榷。
三、“合理定价抽取评审法”的出台
公路建设行业是最先实行招投标制度的行业之一。200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以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公路建设项目执行招标投标制度总体上是好的。
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诚信体系还不健全,公路建设市场开放度大,市场主体比较复杂,公路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一些表现:
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以及评标专家之间相互勾结,暗箱操作、明投暗定; 上述四方之间围标、串标现象严重,哄抬报价或低价枪标,排挤其他投标人;
投标人之间相互租用或出借施工资质,弄虚作假;整体转包现象严重,招标人睁一眼闭一眼或根 本不予理睬;
招标人或转包代理泄露标底和其它机密招标信息现象时有发生;投标人以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谋取 中标;
有的项目招标工作不规范,评标工作把关不严、深度不够或走过场; 对招投标工作进行不正当的行政干预以及
行政监督机制不完善或根本缺失、监督力度不够或处理力度不力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妨碍了《招标投标法》的实施,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同时滋生了不同表现形 式的腐败现象。
2004年11月,原交通部公布了“关于改进公路工程施工招标评标办法的指导意见”,并提出“合理低价法”、“最低评标价法”、“综合评估法”以及“双信封评标法”等4种评标方法,并要求各地“根据招标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标办法”。
2006年8月1日起施行的《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的《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等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文件中,也对工程项目的招标和评标的具体办法做出了规定,那为什么有些地方还要独出心裁提出以抽签、摇号、抓阄为核心的所谓“合理定价抽取评审法”(以下简称“办法”)? 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在实施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工作中,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以至于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招标投标工作的开展。基于这些情况,有些地方想了很多办法,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招标评标方法,其中就有“合理定价抽取评审法”。其初衷很简单,就是想通过采用抽签、摇号以及抓阄等貌似公平、公正的办法来消除各种腐败现象!
从湖南、河南和河北等省发布的“通知”中可以看出,制定“办法”的出发点是:为了进一步规范高速公路建设市场秩序,维护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有效地维护招标投标活动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廉政建设和推动反腐工作等。简言之,出台该“办法”就是为了在工程项目的招标投标工作中体现公平、公正和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现状与分析
虽然先后有十几个省市采用或施行了“办法”,但是,实际施行的结果并不理想,或者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大多数地方已经停止了该“办法”的施行。
我国最早实施该“办法”的广东省,也在2003年4月,以省人大常委会的名义发出通知,明文规定“禁止采取抽签、摇号方式进行投标资格预审或确定中标人”。
2013年2月28日的“大河网”上也刊登了报导文章,说“湖南摇号制度难止公路工程招投标乱象”。应当说,各地施行该“办法”的初衷是好的,但事与愿违,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应当引起采用该“办法”的各地主管招标投标工作的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招标人的关注和重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里同样适用。
从该“办法”出笼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但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的焦点集中于该“办法”到底有什么好处?存在什么问题?是否值得推广?专家之间也有不同的看法或争论,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1、支持一方的看法
一定程度上贯彻并体现了招标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简化了招标投标的工作程序,节省了招标投标工作的成本(时间和费用);
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暗箱操作”和“明投暗定”等腐败行为,有效地遏制了弄虚作假、串通投标、低价抢标等不正当手段,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创廉。
仅适用于技术要求不高、施工标准在行业范围内比较统一、施工难度不大、资金相对确定、工期 较短、造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中小型单项工程。
招标人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工程造价的主动权。
2、反对一方的意见
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违法违规危险系数大,具体条款和做法又明显地违反了我国 或地方的一些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通知》、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等文件中明文规定,“严格规范招标人确定程序。禁止采用抽签、摇号等博彩性方式进行投标资格预审和确定中标人”。而“合理定价抽取评审法”却明显地违反了上述规定,并与之相触。在公权领域,法律的原则是“法无许可即为禁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就是竞争,通过竞争做到“优胜劣汰”,但是该“办法”恰就体现不出 充分的竞争。在工程招标过程中,选择最优投标者是一种法定要求。招标法的根本宗旨在于公平、公正、择优、择强。也就是说,工程招标的根本目的是以最合理的价格,高水平的施工质量,构造出最优秀的工程来。但采用“办法”后,由于投标门槛低,不管投标人的技术实力、施工水平、管理水平、经济实力、工程业绩等要素,统统可以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抽签、“碰运气”。因为,通过摇号产生的中标者有可能是借用资质、资金不雄厚、技术力量不强或施工设备较差的企业。这样就会导致施工进展缓慢,一再延缓工期或者出现质量问题。这算是真正的公平竞争吗?由于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这种“碰运气”的做法不但会损害工程承包商的利益,也会让招标人自己受到经济利益的伤害,同时,也是对工程质量的极端不负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在重大工程项目中采用“抽签”、“摇号“等办法来决定中标人的做法实质上是一种推卸责任、极端自私的无能表现。
为串标、围标等行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有人说,由于围标、串标严重,因此,“合理定价评审抽 法”就运应而生了。而事实上,正由于采用了该“办法”,才给那些围标、串标者提供了更大的围标的空间和机会!
另一方面,预先给出的固定价格也会给投标人之间的围标、串标提供一条看似既合理又合法的途径。加之投标人起点门槛低,因此几乎所有具有原建设部办法的综合资质的投标人都可以参加抽签,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围标人群的中标概率。
从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定义可以看出,由于抽签是等概率的,所以,如果参加围标的投标人超过一半的话,围标的成功率无疑是很大的。
当然,围标、串标人不仅仅是指投标人,也包括招标人和招标代理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以及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公布的《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2013年修订)中,对于围标、串标的种种现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文件都为打击、杜绝围标、串标等违法现象提供了法律依据。
适用范围有局限性。“合理定价评审抽取法”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规范性欠缺的非招标方式,或者说 是一种“另类的招标方式”,它不但不适用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对建设规模大、造价高、性质较特殊、技术复杂的工程项目也难以适用。
湖南省和河南省的通知中都强调:“技术复杂的大型桥梁和隧道、机电三大系统(含隧道机电)按照权限,经交通运输厅主管部门批准,可作为单独的标段,按照交通运输部2009版《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及相关规定执行”。
有的省份对工程造价有一定的规定,如1500万元以下的工程可以试用该“办法”。因此,不是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可以使用该“办法”的,尤其是一些大型工程项目。所以说,“办法”的使用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
河北省的通知中也说,“鉴于本办法属于试行,请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
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监督职能和专家评审智能边缘化,自主性过大,监督功能缺失。评审专家的 职能逐渐淡化或消失,事实上已经沦为一个“看客”和“陪衬”的角色,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难以得到很好地维护和保证。有人说,采用“办法”已经成为相关管理部门规避监管责任的手段。有些招标人和招标代理人认为采用抽签的形式确定的招标人,谁中标与己无关,自己没有干预,依此来逃避监管责任。事实上,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
“合理定价”不合理,给有效控制造价带来很大的困难。招标人确定所谓的“合理价”是否真正 合理?业主自己定价就是一家人说了算,也违反了“市场决定价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量与价的风险都由招标人承担,最终可能会形成了“合理价”对发包方和承包方都不合理的不良局面,其结果就是双输!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结构复杂,规模大,包括有好几百种设备和材料,同一种设备的价格相差几倍、十几倍。整个工程的设备、材料购置费用高达全部工程项目费用的70%以上,甚至更多。所以,定价合不合理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全局。定价的过高或过低都会直接影响招标人和投标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影响整 个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进度。因而,工程价格必须通过招标人、投标人以及市场来决定,而不是由招标人一家决定。定价的过程是招标人和投标人互动的结果,是一种双方利益的折中。
定价和标底不同,后者只是评标时的参考,而前者却是投标人必须接受的承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显然是很公平的!
“暗箱操作”和“明投暗定”等腐败现象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为,最终的中标人是由评审 委员会推荐并经招标人确定的。众所周知,只要有人为因素存在,人为的干预和暗箱操作、明投暗定等现象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例如,评委的打分、推荐,投标人的定标等。因此,造成腐败以及其它不正之风的根源还是存在的,不可能绝对地避免或杜绝。很显然,这种评标方法是“以不能保证选择最优投标者的“代价”来换取确定中标者过程中的人为干预”。显然,那种“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暗箱操作”和“明投暗定”等腐败行为”的说法仅仅是理论上的东西。反过来,采用这种“办法”有可能促进了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这倒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五、笔者的观点
笔者是站在反对一方的立场上的,基本观点是:
1、“办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平、公正”和“廉政建设”、“反腐创廉”等问题,也难一体现“诚 实信用”的原则,而这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有些专家说,“这种打着“公平”、“公正”的旗号的方式,实质上是对招标人的极大不公平、不公正,也是对最优秀的投标人的极大不公平、不公正。
2、“办法”不适用于高速公路的机电工程等一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的工程项 目,否则风险会是很大的。因为,要构建一个优良的大型高速公路机电工程项目,不光光是靠价格一个因素,而是要综合考虑包含诸如技术、管理、信誉、财力等多方面的因素,而这些综合因素恰恰不能是光靠“抽签”来决定的。
事实证明,虽然我国具有住建部办颁发的交通工程综合资质的系统集成商有近百家,但是,他们之间的综合实力相差很大,也有三六九等之分,真正做得好的、为业主所信任的不过几十家。他们都是靠精湛的施工技术、良好的项目管理水平、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较高的信誉而得到工程项目的,而恰恰不是靠的抽签和运气。
3、“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创新”,或用时髦的话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想在工程项目 的招标投标工作中进行一次探索和试验,应当受到鼓励。但任何一种创新要有个底线,即不能超越现有的法律、法规。而“办法”恰恰就在某些条款上超越了法律、法规这个底线。因此,是不能接受的。
4、综上所述,采用“办法”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对发包人和承包人都没有实质性的好处,而大 量的问题却暴露无遗,从根本上违背了“办法”提出者的初衷。因此,采用此法最终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笔者不赞成在工程项目的招标投标中采用“合理定价抽取评审法”来确定中标人,此法不可取。
2013年国庆节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