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届中国资本成长论坛演讲日程
第二届中国资本成长论坛演讲日程
时间:2009年12月26日8:30—18:30
论坛模块一
时
间:2009年12月26日8:30—10:30
主持嘉宾: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黄恒学
宣布论坛开幕致欢迎辞
演讲嘉宾: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道炯:原中国证监会主席
李 扬: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卢中原: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导、研究员 鲁 炜:新华社副社长
王长胜: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后管委会主任
主 题:2010·全球经济处于“后危机”还是“危机后”
判断全球经济处在危机后的主要标志 全球金融危机处于后危机的主要表现
全球主要经济体脱离经济危机深重影响的主要表现 全球资本成长克服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战略措施及其效能 新兴市场国家摆脱金融危机的成功举措及其后续发展趋势 中国成功克服金融危机率先复苏的主要印证表现
论坛模块二
时
间:2009年12月26日10:35—12:30 主持暨演讲嘉宾:
李稻葵:著名经济学家、教授、博导、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演讲嘉宾:
余
斌: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
易宪容: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主 题:2010·抑制经济全面复苏步伐的是通胀还是紧缩
全球商品价格是理性回归还是重演爆炒的闹剧
全球房地产市场都在“高烧不退”还是唯独中国这边“风景独好” 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持续还是退出 美元持续贬值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对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挑战 巨额外汇储备应当肩负振兴中国经济的何等使命
扩大内需的重大战略与优化经济结构和妥善解决民生问题的布局
论坛模块三
时
间:2009年12月26日13:30—15:00 主持暨演讲嘉宾:
张 明:知名学者、博士、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 演讲嘉宾:
包月阳: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时报》社长兼总编
梅新育:知名学者、博士、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主 题: 2010·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重要挑战和对应方略
国际资本市场的最新发展态势和投资机遇 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新定位 国际金融体系和全球资本市场在危机后的发展趋势 新型能源产业能否撼动传统能源产业的垄断地位 贸易保护主义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博弈 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和国际投资路径选择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优势互补的合作共赢格局
论坛模块四
时
间:2009年12月26日15:10—16:35 主持暨演讲嘉宾:
巴曙松: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演讲嘉宾: 方 泉:著名财经评论家、《投资者报》、《财富中国》总编 黄筱峰:知名期货专家、博士、研究员、黄金投资理财专家
主 题: 2010·中国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抉择
GDP为重还是经济结构优化为重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优化经济结构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准确把握中国资本市场推动实体经济的着力点
中国证券市场的核心职能是融资还是配置资源、优化结构 黄金美元的博弈和投资者的两难抉择 中国资本市场引导扩大内需的动能表现 中国资本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
论坛模块五
时
间:2009年12月26日16:40—18:30 主持暨演讲嘉宾:
李国魂:知名学者、研究员、北大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证券市场研究所所长 演讲嘉宾:
曹
毅: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秘书长、中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王珠林:知名金融资本证券专家、博士、西南证券总裁 董
晨:知名学者、西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主 题:构建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双赢格局
私募基金与中国创业板的辩证关系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和谐共赢 中国资本市场的五大演绎趋势
中国经济整体率先复苏,股市是否也能领涨全球 中国创业板是创业板还是成长板 中国资本市场高效、快速发展的积聚动能
论坛闭幕:2009年12月26日18:38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黄恒学先生宣布论坛闭幕
第二篇:2010中国首席财务官论坛日程
附件一
2010中国首席财务官论坛
——完成战略转型,直面融资与并购的机遇和挑战
2010年6月17、18日,北京 北京海航大厦万豪酒店
会议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席财务官的职责会越来越侧重于战略层面。在保障会计核算和财务收支日常管理等传统职责基础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发展和加重首席财务官在战略层面的职责。这将是首席财务官职责发展的未来趋势。
2010年,企业逐渐将注意力从应对危机转向努力从复苏中最大限度地受益,CFO必须把握重点:如何在高成长的业务战略和稳健的财务战略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筹资环境更为复杂和多变的情况下,选择最为合适的融资手段;如何通过企业并购实现利益最大化;如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等等。因此,CFO需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特别关注融资方式的选择、平衡股东利益和客户价值、与投资者的沟通、保持企业中相对“独立”的身份、金融风险防范以及对投资地不同文化的了解。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将联手CCH中国将于 2010年6月17、18日在北京举行第三届中国首席财务官论坛,汇集来自政府权威学者、企业界的财务管理者们以及国内外投资领域的专业人士针对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深入交流。并探讨中国区CFO们的战略职责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进行融资和并购所面临的挑战,共同提升中国CFO的领导力。
参会人员 政府:包括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委领导 企业:董事总经理
首席执行官
首席运营官
总会计师
首席财务官/长
财务总监
财务副总裁
财务长等
参与人员分布: 内资企业:50% 外资企业:50%
论坛日程及拟邀嘉宾讲演安排:
6月17日 8:00 嘉宾签到
8:40
主办方开幕致辞
9:00—9:30
2010宏观经济形势展望-----在后危机时代绝地反击 卢中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9年12月7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定了调并勾勒了重点,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也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并且避免货币信贷在今年过快增长。而作为经济增长主体的企业也不得不在这个无主题变奏的大背景下做好准备,只有财务官更好地了解目前复杂的经济形势,才能从容应对未知挑战,带领企业走向最终胜利。
政策投资的重点行业分析 2010年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 如何寻找到好的实体经济的投资机会 财税新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带来的影响
9:45—10:30 中国2010年企业融资管理
李德,中国人民银行政策局副局长
实体经济好转,银行间的流动性大幅增加,银行新增贷款数量的惊人上升无疑不使2010年成为企业突破盈利困局的重要阶段。在企业生存的每一个阶段,资金永远是企业持续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迎接市场的挑战,企业能否成功获得后续资本变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如果市场的货币政策从紧和传统的贷与制度从严,我们必须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选择。
复苏会对企业募集资本的能力产生何种影响 政府如何帮助企业渡过信贷危机的难关?
2010年信贷结构和基调:加大信贷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国内融资: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 海外融资: 资本市场的投资偏好
10:00—10:30 茶歇
10:30—11:15 崛起中的中国,崛起中的首席财务官:商业和金融转型 Atul Patel,副总裁,商业用户平台业务发展部门,SAP 现在是为企业在动荡变化的未来做好准备的时候
企业应在财政经济和政策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解决哪些问题?
全球性组织架构将面临如何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全球领先企业的实践案例和经验教训 首席财务官如何加速业务转型?金融创新必须调动什么?首席财务官应该推出何种创新模式?
11:15—12:00 通用公司案例分析——财务领导力的变革 Roberto Mello,GE医疗集团首席财务官
在经济动荡的年代,财务和会计从基本的职能支持角色逐渐转变成决策和企业领导的一个核心部分
首席财务官如何领导财务部门适应新的变化? 首席财务官在业务执行中面临的挑战
财务职能部门需要什么样的新技能来适应变化以及自善其身?
12:30—13:30 午宴
13:30——14:15 CFO圆桌讨论——由内而外,任重道远 主持人:赵烨,ACCA专业事务经理
讨论嘉宾:孙鸥,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孙宝珩,城乡建设集团总会计师
Julia Wang,龙门汇成投资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
构建内外结合的财务团队 从首席财务官到首席计划官 适应、完成角色与职能的变迁 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的探讨
关注企业内部到对外的变革:加强投资方和政府进行有效沟通
14:15—14:55 预留席位
14:55—15:40 案例分析:中国CFO如何在海外投资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尹大庆, 吉利汽车集团首席财务官
对于所收购的海外企业设计一套适度的绩效考核方案 有效控制投资中的财务风险 谨慎选用财务管控模式
了解投资目的地的会计准则和财税政策
15:40—16:10 茶歇
16:10—16:50 通过学习和发展推动力财务职能的有效性
Affie Hussein, 渣打银行集团财务学习发展部总经理 在外部环境继续依然动荡不定的情况下,关键利益相关者对于财务职能的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
财务职能的运营层面必须有效地高效地满足这些需求 增加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心
16:50—17:30 跨国投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吴艳华,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会计师
当金融危机带来的恐慌慢慢散去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并购,从而形成一股并购潮。然而,任何一个刚刚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面对波诡云谲的商业形势,都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如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正确评估商业机遇和挑战?如何处理海外并购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这些正是现今CFO们关注的重点。
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正确的目标 了解投资目的地的政策导向和投资环境 风险和投资汇报:发现并评估机遇 评估各种交易模式并建立灵活的交易机制 寻找在金融危机下优质的不良资产进行收购
17:30 第一天会议结束
6月18日
8:00 嘉宾签到
8:40 主办方开幕致辞
09:00-10:30
研讨会:并购及战略投资的交易评估和定价 徐光宇,执行董事,汉能投资
当您的公司在并购另一家企业的时候,你是否能真正掌握企业的真 正价格?并购交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定价的合理性,因为并购交易中交易对象的估值对于并购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无 论是买方还是卖方,“企业的真实价值是多少”都是他们非常关心 的问题。
开展尽职调查,挖掘潜在可靠信息
洞察财务数据后隐藏的信息:将财务报表转换为投资机会 考虑税务结构:为公司降低并购成本
如何界定在现金流贴现方法中适当的风险系数和贴现率 如何评估目标企业的无形资产
最优企业价值评估——买方卖方如何达成共识,达到协同增值 案例分析:对于不同类型企业选择最适合的评估方式
10:30—11:00 茶歇
11:00—12:30 研讨会:并购中的税务筹划
Andrew Zhu, 税务部门合伙人,德勤
并购税务结构筹划与交易后相关事项执行 融资架构与税务模式筹划 税务尽职调查 资金结构筹划
12:30 研讨会结束
第三篇:2主题论坛日程
第43届世界广告大会主题论坛日程(草案)
43rd IAA World Congress Forum Program(Draft)
第四篇:2004第二届中国公益论坛演讲文稿
2004第二届中国公益论坛演讲文稿
北京市中民大厦
2004年12月21日第二届中国公益论坛
全程纪录
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副部长贾治邦
作者:贾治邦 来源: 公益时报 发布日期: 2004-12-31 10:04:00
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副部长贾治邦
我非常高兴出席第二届中国公益论坛,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道路。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民政部向参加这次“公益论坛”的各位专家、企业界认识、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各位来宾,向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向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公益与中国新动力”。这个主题把公益事业放到推动中国发展的新动力的战略高度来探讨,旨在通过对如何解决时代发展强烈需要公益事业和公益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等问题的交流,旗帜鲜明地张扬现代公益理念,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大力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次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紧扣时代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民间组织是发展公益事业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稳步发展,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民间组织已发展到26万多个,遍布全国城乡,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民间组织体系,在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倡导互助友爱、疏缓就业压力、反映公众诉求、推进公益事业、化解社会矛盾、解决贸易纠纷、促进科教兴国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对外交往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践证明,民间组织已经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期,又是一个矛盾的凸显期。在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地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和矛盾单靠以利益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手段,和以强制为特点的政府行政手段,都难以解决。只有通过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一套现代公益的制度,构建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各尽所能、相互配合的良好互动机制,才能从宏观入手,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市场和政府难以解决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同时,我们一定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还是相对滞后的,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就更大。我国民间公益组织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还比较弱小,公益民间组织提供的就业岗位还不多;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对公益事业发展的研究和支持工作还不够;公民意识还不强;体制创新还不力;人才还短缺等。这些,我们要逐步地、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可喜的是,今天中国公益事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根据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现实的需要,提出了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社会与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强调指出,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些英明的决策为我们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公益事业追求的就是社会公平、公正、协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妥善协调好,特别是要把社会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好。从这种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就是公益社会。因此,大力发展公益事业,是建设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时代需要,是政府工作特别是民政工作要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
民政部门是公益事业发展的指导、联系、服务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认真履行好管理、规范、指导、服务的职责。要重视民间组织的发展,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提高民间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间组织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以民间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民间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明显的民间组织发展体系以及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级负责的民间组织管理体系。我们深信,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有利于弘扬先进文化,有利于大力发展公益事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女士们、先生们,时代需要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事业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弘扬现代公益理念,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和志愿者精神,鼓励公益捐赠,实施公益项目。我们民政部门愿意与大家一起,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任重道远,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者研究中国公益事业,有更多的企业支持中国公益事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中国公益事业。希望大家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集思广益,畅所欲言。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这次“论坛”富有成效。
预祝第二届中国公益论坛圆满成功!谢谢!
公益和财富文化---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艾丰 作者:艾丰 来源: 公益时报 发布日期: 2004-12-31 10:02:15
我要讲的是个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对公益事业虽然很关注,但是没有研究,所以我想讲的比较宏观一点,然后看看能不能给我们的公益事业找一个定位。
我最近两年想了一个很宏观的问题,就是我们中国人民前头有三个很好的形容词,叫“勤劳”、“勇敢”、“智慧”,“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我们神州大地上干了五千年,干到1949年,我们干出了什么业绩?毛泽东同志说“一穷二白”,这是一个非常难以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中国人是勤劳而不懒惰、勇敢而不懦弱、智慧而不愚笨,干的时间还这么长,为什么到49年只干出了一个“一穷二白”?但是这是一个现实,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中国有过很兴盛的时代,但是为什么没有保持住,唐朝、汉朝,我们现在又处于一个新的中心时代,我们这个辉煌能不能永远持续?所以值得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思考。我本人思考的结果不一定对,愿意在这个地方向大家奉献出来。
我认为我们中国的文化光辉灿烂,但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也有严重的缺陷。有两个方面的文化缺陷很明显:第一个方面的文化是人才文化。我们的人才文化有很多论述,应该说非常精辟的,但是它的缺陷是什么?缺陷我给它概括这样一句话“对干事的人求全责备”,“对不干事的人委曲求全”,所以在中国干事很难,而且风险很大。那么,很多有创造性的敢于开拓的人不能实现他的抱负,是在这样的文化下受到压抑。还有一个文化就是财富文化,我们中国的财富文化,我认为在几千年的传统财富文化主流是有问题的,这个财富文化的主流就是孔子说的一句话“不换寡换不均”,当然这件事大家听起来可能和今天的主题有悖,但是我还是要讲,然后看一看应该怎么看。不怕少,就怕大家不一般多,这是我们的财富文化。
这个财富文化和财富本身的规律是相违背的,几千年的人类历史都告诉我们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迄今为止的社会,财富的发展都是靠财富不均而发展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一直到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也是财富不均的;第二个结论,财富一发展,就一定不均,因为体制的原因,还有因为个人的原因,从个人来讲每个人先天的素质、后天的努力,以及在社会上获得的机遇都是有非常大的差距。财富靠不均发展,财富一发展就一定不均,这样一个财富本身共有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不怕寡就怕不均。所以,当财富发生不均的时候,我们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现象就是革命,穷人起来,把富人推翻,然后把财富搞均了。革命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现象,但是它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这样一个财富文化在建国以后,我们在自觉不自觉地又用社会主义把它包装起来,变成了“大锅饭”。所以在我们中国老百姓的文化中间,有一种文化,我给它起个名字叫“两恨文化”是很普及的,所谓“两恨文化”就是恨能人、恨富人,能人倒台了,大家都很高兴,大家茶余饭后来讨论,富人家着火了,大家都很高兴,说烧的都是不义之财。这样的“两恨文化”,这样一个文化土壤和文化氛围,就使我们中国人得了两个消息的结论,第一个结论,人不要出头,出头就显摆。第二个结论,人不要露富,露富是最危险的,所以过去的老地主有钱就买坛子把钱装在地底下。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农业社会很难积累的货币资本通过这种方式变成了黄土,全中国的老地主把若干的资本变成了黄土,也就是把中国的资本主义埋葬掉。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仍然有这个问题?其实仍然有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不同的是,从中央的最高领导层对中国的财富文化进行了不懈的拨乱反正,第一个对中国财富文化的负面进行拨乱反正的就是邓小平,邓小平发动中国的改革,说了若干的话,但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就是两句话:第一句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定要富。第二句话“对传统文化的拨乱反正,对于财富文化的拨乱反正”。他说“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是要有差别”。大家现在都可以看的很清楚,如果只说第一句话,而没有第二句话,就不会有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好局面,也就是他懂得财富是怎么样生长起来的,而不是靠平均的速度、同步的速度,需要靠有差别才能够发展。小平这两句话都兑现了,中国也富了,中国也出现了一批新富人。江泽民同志面对的就是这两句话的结果,对第一句话大家都没有意见,中国富了,人们都是爱国的。对第二句话议论纷纷,第二句话的结果也就是如何看待新富人,看法很不一致。江泽民同志用“三个代表”解决了这个问题,十六大写的很清楚,“不能以有没有财产和财产有多少作为判断一个人的政治标准”。不一定因为他富,而恨他,而要看他对社会其他方面的贡献,而不是靠有没有财富和财富多少。应该说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甚至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第一次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不以有没有财产和财产有多少来作为判断一个人的政治标准。
我以上说的是个什么问题?说的是我们国家在财富文化上随着改革开放进行了深刻的拨乱反正,但是这个“拨乱反正”我认为从群众文化的观念看,还只是开始。“两恨文化”的解决需要长期的时间,不仅需要中央的政策,而且需要广泛的社会的努力。在“两恨文化”的面前首当其冲的是谁?首当其冲的就是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因为企业家既是能人又是富人,没有能力他干不好企业,干好了就要发财。如果我们既要恨能人,又要恨富人,我们首先就要恨他们。反过来说,我们不克服这个“两恨文化”,中国企业特别是企业家们的成长就会遇到极大的文化上的困难。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是综合的,我为什么在这个方面讲,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主角并不是政府,政府是创造环境、政策环境,真正实施的主角是谁呢?是企业家们,用你们的言行改变社会所谓为富不仁,有钱一定不做好事这样一个看法。让大家感到有钱的人他们掌握着资源,如果加上他的本事,可能对社会贡献更大,不应该因为他们有钱我们就反对。在这个中间,说你搞好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政府提供更多的税收之外,就是我们今天谈的主题,积极地参与公众事业,积极地参与公益事业,是改变社会对有钱人、对企业家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和措施。因为你的钱来自社会,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回报社会,是应该的,是应有之意。如果我们所有掌握资源的人、有钱的人,都能够不仅为自己赚钱,而且把赚来的钱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并且持之以恒,我想我们的文化就会改变。这种“两恨文化”不能靠说教去改变,只能靠大家看到的事实去改变,所以就这一点来讲,我认为我们做得公益事业不仅是为某一个企业争光,为某一个企业树立形象,为社会某一个方面提供福利,而且对于改变我们中华民族多年来使我们发展慢的财富文化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不换寡换不均”是一个财富问题,不换寡,没有财富也不行,但是财富增加了,也要解决财富不均带来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中国的财富才能够源源不断地生长。
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讲公益和财富文化,我是想了好长时间,总想有机会向企业家们发出呼吁,这样一件事情不是我们简单地说为社会做好事这样一个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文化观念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我就提供这么一个观点,供大家参考,不对请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澳门东井圆佛会永远会长林东先生发表讲演
作者:林东 来源: 公益时报 发布日期: 2004-12-31 10:01:15
今天我很高兴来参加民政部举办的爱心捐赠和2004第二届中国公益论坛。我现在旅居澳门,从小没有读过书,全靠自力更生,努力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东井圆佛会于1997年在澳门正式成立,及注册为非牟利团体。香港东井圆佛会于98年底撤离,现时正申请成为非牟利团。
东井圆佛会宗旨为秉承创会会长林东先生慈悲济世之大愿,佛会弟子除信佛学法敬增之余,亦要将佛法加以弘扬,文化教育等各项慈善活动,以佛陀之慈悲本怀为体,会长的济世方针为用,投身贡献国家社会,努力建设人间净土。
东井圆佛会乃一佛教慈善团体成立之目的除为弘扬佛法,推广佛学外,更希望能团结护法信徒及善信之力量,在学佛的道路上互相勉励扶持,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发扬东井圆的精神,以达成林东先生普渡众生的悲愿。香港东井圆佛会之成立,主要使区内会务的推动更具灵活性,亦更有效率地举办各项慈善工艺技康乐活动。开设方便之门让香港的会员参与并加强会员对佛会的归属感。
希望回馈社会、照顾人民,国家富强之道在于国民的教育和人才的栽培,我历年推动教育工作,在全国各地兴办学校。三,民族的团结,中国侨联会联系海外侨胞助学工程,自主有困难的归国侨胞。怀着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提倡各类公益事业,衣包国家,身体力行,利用有神纸捻为国家多做贡献,以报答祖国对我的关怀。对侨务工作非常关心希望凝聚海内外的力量,为中国作出努力。除了积极效应侨联的号召,教育路线跟有困难的归侨。对侨务给予了很大的鼓励。有一个老乡是香港的慈善家,他打电话给他,问大做什么,要做一个公益扶贫的活动,他的朋友听了觉得很尊敬。爱国爱教,他教育我们要多学习,群众就是我们的老师,会长还说,大家都是住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应该不分种族、国家、宗教,所以在国外有印度等地,只要有困难他都会帮忙。他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每天东奔西跑地帮助别人,他说国家是一个大家庭,大家都是兄弟姊妹,国家与人们要互相配合,互相爱护和帮忙,而国家是属于大家的,国家那么大,不能光靠政府的资源,要大家通过合力建立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他的儿女超过1千人,都以他作为榜样。所以他办的很多公司都很成功,他说公司是属于大家的。专访的报道中山日报、桂中日报,北京公益时报等等,但是他接受访问并不是想个人出名,只是希望他的爱心城能够得到广泛宣传,如果国内外侨胞都能够知道,我们会走的更快、更好,人民也会更加幸福。希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吉祥。谢谢大家。
社会稳定不等于社会和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与人事学院教授、全国人大常委郑功成
作者:郑功成 来源: 公益时报 发布日期: 2004-12-31 10:00:33
我非常高兴参加第二届中国公益论坛,记得第一届中国公益论坛开的非常成功,每一次
论坛都有收获,包括刚才贾部长讲的和谐社会是公益社会,我觉得这个讲的非常好,艾丰先生通过文化的解释,让我懂得了很多。我想讲的是中国的贫困问题与NGO扶贫的发展趋向,其中一个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很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因为它相对于前面的小康社会目标而言,它从物质方面扩展到精神、文化乃至伦理道德方面,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今天的演讲是三个方面:一个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现在阶段出现的不协调、不和谐。第二是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目标。第三个方面,公益事业在我国社会中如何发展的机制。
首先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整个世界所瞩目的。从根本上解决了改革开放以前人民群众为文化需求的矛盾也极大地化解了生产关系,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经常讲改革开放的两大基本矛盾是根本上没有化解。我们城乡居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我们也注意到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和谐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或者很严重的挑战。
现在这个时期,我把它称之为后改革开放时期,它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和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相比已经是截然不同了,我们社会不和谐、不协调主要有五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分配的失衡,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富阶层之间的差距。最近党校有一个调查,党校的高级干部调查中间,排在第一位,80%以上的人赞成财富差距问题大于社会和谐问题。一个是劳动关系的失衡,靠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以及由此带来的劳资之间的矛盾。第三,城乡差距的扩大化,以及由此带来城乡之间的风险。第四,地区发展失衡,以及由此带来的地区之间的风险。第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失衡,由此带来的价值观念的扭曲,包括官德、医德、师德,实际上都存在严重滑坡的问题。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先富起来的思想并不很佳等等都反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失衡的问题。
造成刚才我讲的五个方面的不协调的原因,我简单总结了一下,可能有这么一些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经济发展的GDP增长,社会发展滞后了经济发展。二是重视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轻视共同富裕。三是重招商引资,轻劳动成本。四是重视经济效益,公平、负责、正义等一些理念通常是被这个时代忽略。六是重社会稳定,轻社会和谐,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是两个概念,但是社会稳定不等于社会和谐。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比如农民要不到工资,跳楼了,没有要到工资自杀了,这已经波及到社会稳定,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等等,所以稳定和和谐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我们比较重视社会稳定,对社会和谐是比较忽略的。我认为社会和谐是物质生活文化综合协调发展的方面,这不是社会稳定能够包容的。七是是重政策的调整,轻法制建设,法制的缺失现象存在,执法不严等现象时有发生,法制意识亟待提升。因为和谐社会需要权威的执法机关和执法者来监督,当然也需要公民来遵守。八是重打破旧的制度,轻完善制度。我们才摧毁旧的房屋的时候,不知从哪个时候,只要把房子推倒了就行了。现行的制度有好多是不够的,比如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即便是一个部的管理,也存在分割状态。社会保障依然处在不协调的状态。我们看到的是各大政策的相互分割,各项改革都有很大的成就,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这都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新的时代在发展中存在不协调和不和谐。一个和谐社会是中国发展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我一致认为和谐是理想的社会状态,它可以很好的解决社会对抗,在讨论和谐社会时,我觉得有必要澄清几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和谐社会不等于贫困主义,也不等于大锅饭,应该允许差别存在,但是差别或者差距应该被控制社会各个阶层的限度里,这是一个方面。第二,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但是稳定不等于和谐,因为稳定是社会和谐的结果,而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自然的良性状态。三是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但并不等于社会的和谐。还需要各种制度的规范和公共权力的建立以及伦理道德的建设等等。四是和谐社会必然以平等、公平为基本准则。我个人认为我们需要急切地树立平等和公平的理念,并且把这个理念贯彻到我们具体的制度安排中。五是协调是和谐社会的标志,只有通过和谐、只有政策相互协调,经济社会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因此,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已经得到确立,但是事实上还要经过观念上重大的变革。
我这一两年来有一个观点,一个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应该放在一个位置上。分好蛋糕和做好蛋糕应该并重,财富太少,蛋糕太小,经过二十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应该说蛋糕已经是较大了。我经常讲财富已经不是一穷二白,国家不能简单地再用“贫穷、落后”来看待中国的今天。所以说分配财富与创造财富,分好蛋糕和做好蛋糕已经到并重的时代。
第三个问题,慈善公益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获缺的机制。构建谐社会需要经济社会政策,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强有力是刚性的约束,它当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但是不能包揽所有的问题。并且不具备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所以党和社会应该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我觉得国家应当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更加把它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机制,通过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来促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有机结合,并且在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中,通俗的讲就是文化道德标准。希望我们这个事业不断发展,但是与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差距还很大。虽然我们的GDP发展很快,GDP有大的差距,但是我们的爱心不应该有这样的差距。所以,慈善公益事业滞后,我感觉到在今天再也不能以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作为理由,我们看到的是在公益事业的发展当中,法制有欠缺,管理有漏洞,资源非常薄弱,发展公益事业是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是这个时代政府必须要承担的新的责任,当然也是社会各界,包括企业、个人尤其是慈善公益机构的责任。我期待我们的公益事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当然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有关捐赠的几个新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资中筠
作者:资中筠 来源: 公益时报 发布日期: 2004-12-31 9:58:53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尽量地简短地讲一下。我很高兴听到艾丰先生和郑功成先生的谈话,我可以接着他们的意见往下讲。我讲几个观念是这样,自从我出版了《散财之道》这本书,引起了这方面的注意,就应邀做了一些报告,从我收集到的一些问题来讲,我就发现我们国家的人有很多观念是很有意思,而且跟现代的公益事业认识有很大的距离。我随便找几个简单的讲一讲一些观念。
第一,有钱的人,资本家捐钱到底是什么动机?他凭什么有那么好的心,要捐钱来做慈善事业。刚才艾先生讲的觉得富人不会有好心眼,一个是说我们常年的人的“阶级论”观念。还有一个,因为我们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全社会的诚信缺乏,人受骗上当太多了,所以就有一种说法,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常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的看法是这样。人性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是有多方面的。那么,在这个市场经济里面,“在商言商”,你在做生意的时候,你从事商业的时候,当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你叫他唯利是图也可以,只要在法律规范之下。但是全社会的人或者是一个人在所有生活各方面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个人就不是人了,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一个普通的人,他都有追求利润这一面,即使他不从商,他也要追求自己的利益。
另一方面,他必然在很多方面也有“爱心”,要有人性的善良的一面,有同情心,并且对社会有责任感。所以,我觉得对人性的看法,不管是富人也好,不是富人也好,他有一个观念的问题。那么,一个健全的社会,一个好的制度,可以鼓励人信善这方面,大量地发展。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鼓励人信恶的这方面。我觉得第一个观念,为什么要捐献?这个动机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对人性的看法。那么,用美国洛克菲勒一句话,“尽我最大的能力去获取,尽我所有去给予”,就是他赚钱的时候尽量去赚,然后我有了多少钱,我就要回报社会,要给予人。这跟中国传统的财富观就不太一样,中国的思想是这样,我自小常常听长辈说财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是不太在意追求财富,反正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外国人也认为财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他不阻止他在有生之年拼命赚钱,因为带不去,所以在有生之年要捐献出来,给予社会。捐献出来的动机有一个观念。
第二,你接受了捐献以后,是不是就“施恩图报”,拿着人家的手短,吃着人家的口软,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现代的公益事业,特别要打破这个观念,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就是说我成立了一个慈善组织或者公益组织一个基金会,我把钱用到比如支持教育、支持科研等等方面,没有一个图报的问题。比如说福特基金会,它成立了一个福特基金会,他存在了那么多年,支持了好多的事业,他没有一个人会说谁拿了福特基金会的钱,就想着去买福特汽车,没有,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或者对福特家族感恩戴德,或者对福特基金会的项目的人特别要感谢、报答他,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这个组织它的功能就是要给钱,他钱没给出去,他不但没有尽职,而且他还违法,因为他每年必须要花多少钱,它有法律规定的,他百分之几的财产要捐献出去,所以这是职责的存在,不存在回报的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另外的一个观念,外国基金会是不是都是和平演变的思想渗透的工具,是不是都是替政府做另一方面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这个观念打破了就会把那个观念给打破。
还有一个观念,企业的捐赠必须和企业本身是分开的,这个在我们国家常常不是太分开,所以这也引起人们怀疑这个企业家捐献的目的,他不是做广告,不是变相的广告,所以我最近看到《公益时报》登了,还有其他报纸也登了,就是哪一个基金会跟一个企业打官司,说你答应捐的钱,你没有给我,然后那个企业说你答应做得宣传你没做到家,我认为这样一种事情本身是一个非常荒谬的问题,是一个荒唐的事情,根本那个基金会就不该答应这个条件,那个企业家根本也不应该提出这样的条件,这就不叫捐献,这不是公益事业,这是广告,是广告事业,这就是营利的,不是非营利的。所以有一些企业单位不弄清楚这个问题,总是以为这样做,把他给电视剧赞助,跟这个混为一谈,电视剧也是营利的,非营利是非营利,这是两回事。我觉得这个观念在我们国家特别是企业捐赠里面,这个是常常分不清楚的,而对我们一些接受单位也常常答应人家这些条件,这本身就不对,最多就是能做到,就是个人捐一座楼,以个人名字命名,我们看到好多大学都有逸夫楼,充其量也是做到这一点,就是自己个人留一个纪念,但是这也不应该是捐赠的主流,是一种妥协,我觉得捐助的主流不应该有任何回报。如果要有回报的话,你自己本人今生有寄托,同时有一个最大的回报,它能够使得这个社会和谐和稳定,一个企业最需要的就是社会和谐和稳定,假如社会发生**的话,最首当其冲的是企业干不下去了。
所以这个问题在国外的一些大慈善家看来,大家老早都想通了这一点,就是在贫穷的汪洋大海里,大家一枝独秀这种巨富是存在不下去的,因此这是一个比较有远见的,跟社会在一起的观念,就是社会的发展跟我的发展是一致的这样一个观念。另外,假如要是牵扯到财富如何去做,因为牵扯到基金必然会牵扯到钱,会不会有作弊,会不会有腐败这些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就要靠法制健全,靠制度健全来管,而不是说因噎废食,而处处限制,不应该是这样。刚才艾先生说到,现在公益事业主要是看先富起来的人的行为问题,这当然是很重要,但是我个人认为在我们国家现存的具体情况下,关键还在于政府,在于政府的法律和政策,在于政府对它采取的是防范的态度还是鼓励的态度,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我们的政府看起来对于鼓励民间公益事业、鼓励捐赠已经有了比较高的觉悟,包括现在这个论坛,也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但是我觉得不能够只要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为什么呢?你要鼓励私人捐赠,鼓励企业家捐赠,你又不给他政策,不创造一个捐赠起来非常容易的,而且是能够看到效果的这样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在什么地方?我认为瓶颈在两个问题上:一个问题是税收。就是说一个健全的免税机制,就是非常明确,你做了什么样的公益事业就可以免税。第二个是主管单位,这是多少年来也去不掉的一个东西,但是你只要有主管单位,你就绝对限制民间组织的发展。因为既然要民间来做这个事情,说明什么呢?说明承认这一块政府管不了,也不能由市场来管,所谓第三步就是政府和市场都不能管的这么一个领域,现在意识到必须要放给民间去管,但是你又要政府什么什么都去管住他,就是主管单位也是政府单位,这实际上是矛盾的。我一向都呼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尽快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鼓励民间的捐赠有一个非常方便而又健康的渠道。当然在我国的情况之下,要把所有的NGO马上都去到主管单位,恐怕不太现实,但是我想是不是可以先把公益组织这一块单独地来考虑。你怕公益组织以公益为名干别的,你可以用法律来规定,违反了法律,按法律来做。市场有诚信,整个国家有诚信的情况下,公益事业是能够得到蓬勃发展的。政府的态度应该以鼓励为主,而不要因噎废食,不要因为很多人可能做好事,而使大量做好事的人得不到方便的渠道。
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有良心的企业家会越来越多,只要你给他方便的渠道,这个事业会蓬勃发展。我先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社会公益事业是大爱的事业---珍奥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潘晓非 作者:潘晓非 来源: 公益时报 发布日期: 2004-12-31 9:57:20
我很高兴作为企业来参加这次的公益论坛,继去年以来,这是珍奥集团和珍奥集团董事
长第二次获得“爱心捐助奖”,这个荣誉的获得,在此我们非常感谢民政部、国家各部委、相关社团以及在座的同仁,给予了珍奥集团和珍奥集团董事长这样一个信任和鼓励,我们将在这种信任和鼓励基础上把工作做得更好。
从珍奥集团1996年创立之初开始,社会公益事业是大爱事业、神圣事业的观念,在公司当中已经根深蒂固。“立足生命科学,造福人类健康”是珍奥集团的企业宗旨,我们企业文化是以“爱心为基础的财富文化”,珍奥的员工也经常说这样一句话,“爱给了您才博大,爱的种子力量大”。这是珍奥普普通通员工们对公益事业的认识,同时也是对我们一种激励和鞭策。
下面,我想讲三个观点:
第一,以社会责任和义务践行着对公益事业的大爱,才能说到做到,一言九鼎。一个民族如果不懂得感恩,它就不会有未来,因为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昨天历史和前辈沉淀的结果。那么,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回报,那么他将永远止步于今天,因为失去了社会的认可,也就失去了给明天奠基的一种力量。
珍奥倡导的大爱文化的内涵在于以社会责任和义务去关心公益事业,主动自觉地把做好公益事业作为一种份内的事,这样才能说到做到。从2001年11月开始,在珍奥集团董事长陈玉松先生倡议和直接参与下,我们珍奥集团与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共同携手,投资了1.5个亿,在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80多个城市启动了“关爱老年健康爱心工程”。该工程通过一系列的健康调查和健康科普教育活动,使数千万人直接受益,在整体上提高了中老年人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与此同时,投入4000多万元,自200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老年旅游联谊”活动,截止到今年11月底,已累计接待来连旅游人数达20万人次。
过去常说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什么样的行为,一个企业的“当家人”要想做到对公益事业有着深深的大爱,他就从思想认识方面确立上首先应该是这样的:做得不仅仅是产品和生意,比产品和生意更重要的是尽自己的那种社会责任和责无旁贷的社会义务。对公益事业的认识,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份内”和“份外”的界定。通常意义上来讲,“份内”就是应该的,也毫无怨言,“份外”往往说是多余的,做起来就是额外的负担。珍奥一直把公益事业作为“份内”的事,所以从来就没有感觉到这就是负担了。
第二,以大爱胸怀和真情服务于公益事业,才能持之以恒。珍奥集团每一步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爱,企业人要知道饮水思源,源在哪里,源于社会,水从哪里来,水从社会而来。应该说,社会公益事业是大爱事业,尽我们的绵薄之力,想到和做到只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比任何激励都重要,更具有意义和价值。秉承这样的认识,由于企业性质的关系,珍奥集团对社会老年公益事业一直实行着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把老年公益事业看作是神圣的、份内的。从2001年开始,珍奥集团董事长陈玉松先生就领导珍奥集团利用我们所搭建的这个平台在全国建了将近2000家珍奥爱心家园,在这里免费为老年人提供科普健康知识讲座,健康咨询、健康检测等等。三年来,共向全国各地的老年朋友赠送《老年健康参考》等健康科普书300多万册,聘请全国资深的保健专家,进行了上万场的讲座。我们一直认为,做公益事业要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我觉得这一条特别重要,因为你从事的事业是什么事业,公益事业要有一个对接点,这就是说我们要以自己的产品关爱着老年,播撒着公益事业的大爱。
近年来,我们全国各地的公司在做公益事业方面的成绩都被当地政府做了总结,而且都写到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去了。我们用自己的产品和行为使老年人身体健康、精神愉悦了,为社会增加了和谐、安定的因素。这应该是做公益事业的一个比较高的层次。第三,以不求回报和索取,着眼于对公益事业的、全方位的企业的奉献,这样才能一心一意地稳步前行。社会公益事业的大爱,一个突出特点不在于多,而在于新,不在于回报,而在于给予。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能力大对社会贡献就应该大一些,能力小可能对社会的贡献就小一些。但是那份真情、那份真心是一样的,不求回报,不求索取。2004年7月份开始,我们珍奥集团董事长陈玉松先生投资了1000多万元,然后与当地的老龄委举办珍奥杯全国银铃大赛,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一个健康的、美的舞台,这项活动得到党和国家机关很多方面的重视、支持和鼓励。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也接见了珍奥集团的代表。在2000年,我们启动了相约健康社区型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经投入到5000万元以上,如今珍奥已经将爱心工程延伸到老年人的亲情服务当中。我们在2004年春节的时候,开展了珍奥大爱亲情送百万亲情过大年的活动。因为珍奥有将近两万名的员工,在2004年春节的时候,我们公司因为我们这种服务也很特殊,和很多社区的老同志结成很好的关系,甚至有些员工被他们认为干孙女、干孙子,有的是干爹、干娘,这种亲情关系,使社会对我们非常认可,使我们的品牌知名度也有很大的提升。这样一来,我们在春节的百万亲情过大年的活动当中,有好多员工的家在外地,就不能回家过年,有很多社区的老年把他们请回去,把我们这些员工请回去,因为我们平常对他们做得工作特别多,他们特别感动,请回家过年。好多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爱。
从2001年开始,珍奥集团将着手实施爱心工程、孝心工程、希望工程等十大公益活动,2005年我们重点工程就是孝心工程。其实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具有造血功能的细胞,提倡并参与公益活动,本来就是社会主义优越制度的表现,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相互关爱的表现,这也是大势所趋,而我们仅仅是先走了一步,这并不是说我们能力有多大,而在于确立自己有没有对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的基点。在这样的思路准备下,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爱才能出自于心,终身不悔,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所以珍奥集团一如既往对社会公益事业尽力。谢谢大家。
2004--中国非营利组织治理的转折之年---中国青基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永光
作者:徐永光 来源: 公益时报 发布日期: 2004-12-31 9:56:42
前面几位专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谈了公益事业的发展,我侧重从非营利组织、公益组织自身发展的角度谈一些我的观点,我把“2004”看成是非营利组织治理、转折的一年。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非营利组织,它的生存发展有四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改革以前的中国,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这就是我们改革的一个初始条件。第二,机制改革和政治改革导致政府职能重大改变,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留下了一些管理和服务的空间,这种空间给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刺激。第三,政治控制和市场化带来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政府控制之外的资源,这样使非营利组织有可能不依赖于政府而发展。第四,在这样的政府和社会权力对比的格局当中,政府始终是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人们用政府主导改革来概括了这样一个特征。上述这四个环境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产生了有力的制约。所以,整个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营养不良”,这是我的看法。
我对于现在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做一个概括。对于非营利组织有各种的概括,我想从它的发展程度做一个概括。我认为现在在政府主导和官民双重结构上面中国非营利组织现在大概有五种形态:
第一,由政府机构直接转型为社会团体,这些机构仍然还有很大的行政管理的权力,具有准政府机构性质的一些机构、一些行业协会,比如中国轻工业行业委员会等,这是属于政府职能转型当中的一种机构,它是有权的,所以我它叫做“权威型的机构”,这类机构它的官办性质在短时期内不会改变。
第二,由政府主办,并且直接控制的社团、基金会、慈善组织,这些组织有强大的政府背景,能够利用政府的行政权利和影响,强行推行包括募捐在内的活动,有的成了政府垄断社会公益捐款的钱袋子和形象工程,这类机构在一些地方还存在,比如说某一个省2002年政府发文,说公益捐款只能有一家来搞,由民政厅批准,只有一家省的慈善总会,其他所有的基金会、慈善机构都不能公开募捐,包括那个省的希望工程都不能募捐,这个慈善总会统一来募捐,然后他再来分钱。2003年这个省的希望工程就分到了10万块钱,这一类机构我把它叫做“强势型的机构”,这类机构不代表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主流。
第三,在由官而民的转型过程当中,自身的发展能力非常脆弱,习惯于行政资源断奶之后,他们体制内的好处没有得到,但是行政化弊端没有消除,是先天不足、后天不良,面对市场化这样一个趋势力不从心,无所作为。这一类机构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当中比较普遍,我把它称为“平庸型机构”。
第四,能够把握政府职能转换的时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中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应运而生的各类公益性的社团、基金会、同业协会等等,这类组织当然有政府支持的影子,但是能
够比较独立地开展符合机构宗旨的活动,创造了注入希望工程,“微笑列车”、“幸福工程”等等一些公益品牌。还有一些行业协会努力推行行业自律,维护成员和消费者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类机构我把它称为是“创新型的机构”。这类创新型的机构尽管数量不是很多,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但是在中国NGO官民转换的进程中,起着引领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
第五,受非营利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制约,一批没有官方背景的纯粹的民间公益组织,因为找不到合伙,没有出身的权利,他们为了获得法律地位,只好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这类组织我把它统称“草根型的机构”,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顽强的生存,百折不挠,独立寻求发展,创造了不菲的业绩,他们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以上我把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形态概括为五种形态,就是权威型、强势型、平庸型、创新型、草根型。这一类组织现在的治理情况应该说不是很乐观,即便是现在发展的比较好的组织,它的内部治理,也就是说这些组织的理事会是不是在机构发展当中起了决策和核心作用,这个问题发展的情况都不太乐观。首先是权威型和强势型的机构,他们仍然受政府的直接领导,体现政府的意志,依靠政府的权力和资源,所以民间性独立性很差。平庸型机构所谓没有多少政府资源可以依赖,但是还是端着官架子,方向不明,能力很弱,没有什么理事会的作用。就是创新型的机构,一般来讲这类机构有比较活跃的执行者,理事会也有,有这样的架子,是一般理事会的规模很大,比如中国青基会,理事会最高的时候有200人,现在还有100多人,实际上不可能真正意识的决策,也不可能对机构的发展承担责任和风险。草根型的机构一般是靠领导人个人的影响力和他的影响力气来源凝聚志同道合者,多数没有健全的理事会,领导人是决策和操作于一身,这类机构虽然有很强的独立性,很高的效率和活力,但是因为游离于政府的管理之外,不是靠内部的有效管理来维系机构的管理,它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制度保证。
所以,在整个中国NGO发展当中,即便是比较好的机构,现在的治理也是成问题的。做得比较好的往往也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2004年,我认为是中国NGO治理的转折之年,这一年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发、实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也是在8月18日颁布,明年5月1日执行。这个管理条例明确基金会是以管理公益财产和非营利为目的,有非营利法人,而不是过去的社团法人,就是明确了这个机构不是人和公司,而是管理公益资产的机构,理事会只能有5到25个人,要设立监事的职位,要求理事会确立在机构里面的决策地位,同时要求理事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随后马上出台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制度,这个会计制度的出台意义非常巨大,它结束了我国民间组织财务管理长期无章可循,制定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收统支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新的会计制度很先进,因为我参加了培训,它甚至吸收了国外最先进的一些观点、理念,有些国外正准备改还没有改的,我们已经根据国际上的一些新的准则进行了修改,采取了新的办法。
这些法规和制度相继完善了,一方面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和基金会、和其他的非营利组织减少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风险,同时也要求这些组织必须依法规范管理,加强治理,提高合法性、透明性和问责性。当然,现在在治理当中也是有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最主要是我们现在还有主管单位,就存在着理事会的决策地位和主管部门的管理的冲突,理事会是不是能够真正地行使自己的独立的决策权利,同时也存在着理事会面对强大的管理层的挑战,因为管理层比较强,这些机构有可能也把理事会架空,而理事会这些新的理事不受新的制约,现在根据新的法则,治理有了一套规则,但是这种治理是不是能够真正到位,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面,NGO的治理要倡议出业务主管部门理事会和执行层的三国演义,也就是说要面临着理事会与业务主管部门和执行层,业务主管部门和理事会的执行层,执行层和业务主管部门理事之间的复杂局面,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三国演义何时休?”,但是我相信只要三方要共同遵守一个原则,也就是“公共利益为最大的利益”,在具体利益和合作的方式上,互相通过驳议找到最好的平衡点,在这个驳议当中你做得好还是不好,由公众来说话,是否承认你。在这个驳议过程当中,也需要有非营利组织、行业自律组织的参与,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组织有若干有影响、有代表性的非营利组织和专家参加的专门委员会,制定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标准,定期对各个机构进行评估,向社会公布各个机构的信用评级,接受公众的监督和选择。我希望经过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努力,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当中形成一个健康的机制,这个机制我觉得有七句话28个字,“法律规范,政府监管,组织善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市场选择,优胜劣汰”,这就是我们健康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机制。谢谢!
加强社会责任与精神世界建设也是硬道理---丁元竹 作者:丁元竹 来源: 公益时报 发布日期: 2004-12-31 9:52:44
加强社会责任与精神世界建设也是硬道理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丁元
竹
我想稍微把我的题目换一下,因为我对今天论坛的题目非常感兴趣,而且我觉得对这个论坛的题目还可以深入探讨,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新动力。我想谈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我们回顾过去二十五年,看一下我们中国在过去二十五年的发展中的动力是什么?然后回过头来看,我们下一步整个中国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引申来讨论。
首先,从1949年到现在的25年,我想它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改革,我们通过改革,由于制度约束所释放的能量,使我们国家得到不断的发展。所以改革是重要的力量,先是从农村改革,然后到城市改革,从各个部门之间的改革,一直到目前正在启动的对于政府的改革,我想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动力,是过去二十五年改革的成果,没有改革就没有现在的发展,这是我们应该肯定的。第二个动力来自于开放,正是由于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概念、新的资本,我们去年的FBI达到了500个亿,这个FBI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外资在中国直接投资,这是不可忽视的。第三就是贸易,由于我们今年我国GDP增长去年大约是60%,今年大约是60%以上的拉动来自于外贸。再一个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联系和国际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包括NGO文化,包括我们现在谈的公益的一些理念,不是全部理念,实际上是来自于这种全球化的相互作用,来自于我们的对外开放。所以,我想改革和开放是中国过去二十五年发展的两个基本的动力。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是中国经过二十五年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想这个发展阶段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从去年开始,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有人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这个国家经济进入新的阶段。
第二,由于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在形成一个中产阶级,特别是在大城市,这个中产阶级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发育会发生巨大的推动。我们渐进式的改革已经推到了最深层次,特别是国有银行改革,这个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推进。从开放的角度看,明年我们就要完成WTO的过渡期,要进入全面开放时期,实际上是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是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我们今天来讨论中国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它的新动力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就是公益事业和新动力是什么关系?现在看来,紧紧依靠原有的改革模式和开放模式已经不够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改革措施,需要新的开放模式,还需要新的改革理念和改革开放理念,换句话说,需要新的价值观念。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怎么样去看这个新的动力?我想如果说过去的发展、改革是靠大量的物资、资本和资源的投入,我想改革的新的动力要来自于社会资本的投入,新的发展必须注入新的社会资本,而不单是所谓的物质资本和大量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本,我想这是新动力。这个新动力当然涉及的问题很多,这个社会资本包括公益事业。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公益事业会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动力?因为公益事业涉及的问题非常多,我主要讲三个方面:
第一,要充分认识在公益事业中的所谓非常重要的核心东西,社会责任感问题。社会责任感是指在在一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全体社会成员应该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种最基本的、最起码的公共道德和公共准则,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体系。人要生活在社会中,就必须遵循这样一种价值体系,社会才能有秩序。从文化价值体系来说,强化社会责任是我国长期发展最为艰难的,但也是必须的、最需要的一个动力。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责任和状况,有人概括为叫“道德滑坡,世况欲下”,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促进了发展,但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大大减弱,“一切向钱看”的极端思想正在促使一部分人在失去信仰和信念、意识形态的支撑,缺少社会责任感,使一些人精神空虚,社会责任感与丰富的精神世界是眼下我国国民最缺乏的资源,也是我们最需要的一种动力。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为什么公益事业会成为一个动力。
第二,社会责任是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价值基础。大家都知道,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去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今年提出来建设和谐社会,我想这个脉络我理解的就是价值体系的过程,可以更多体现人文色彩和人文价值。但是我想随着大家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特别是中央提出“两条腿不一样长”,现在要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我想社会发展正在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而且被人们所认识,而且也开始成为一个硬道理。我觉得还有一个软道理,我们要去考虑的,就是社会责任感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建设。我们必须看到要彻底解决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问题,紧紧依靠现有的社会政策,当前出台的所有社会政策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保证我们提出乐观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和社会政策的实施,我们必须强化社会责任和建设人们的价值体系,要提高社会责任和精神世界的战略地位,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责任也是硬道理,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
第三,历史经验证明,没有责任感,任何社会都不会长期可持续地发展;没有责任感,自由市场就会充斥着欺骗和欺诈、没有责任感,企业的内部、市场的内部就会充满着黑幕交易;没有责任感,社会的精英只会去追求片面的、立即的知识,而不会追求社会责任感的知识。所以,没有责任感,个人的发展也会变成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没有社会责任感,社会的凝聚力就会大大减弱,它的社会和谐程度也会大大减弱。所以,责任感是一种人道、人性和人格为本位的一种基本的价值取向。责任感是自身的发展,是在自身的完善和自身需要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追求完善责任感,我觉得是我们公益事业的核心,也是我们进一步推动我国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力。
那么,如何来提高人们的责任感,使公益事业真正成为一个现实的动力。我一直在倡导我们应该有一个大慈善的或者说大公益的概念,所以我想这个大公益我理解应该是三个方面:
第一,就社会责任感来讲,应该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就是全体公民的社会责任,而不仅仅对企业家提出某种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全体公民具有一种志愿的精神,和为他人服务的精神,而且这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的精神。
第二,要改革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和教育体制。很显然,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学生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这个模式,对于儿童、对于我们下一代的成长是不利的,对于他们心理的培育是不利的,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他的心理是残缺的,他对社会是没有责任的。所以,我想要改革我们的现有教育体制,就必须在我们的教育体制里面增加公民服务课,让这种公民服务课不是课堂上上的课,而是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尽他公民的义务,去接触这个社会,去知道他的社会责任,这是我们培养我们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和人力资本所必须的一种教育模式。另外要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也不想把它作为一个很狭隘的理解,就是企业你捐赠钱财,这不是我人为的、全部的企业社会责任,也不是最高尚的社会责任,我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一种高尚的社会责任首先是对他的服务的对象、对市场、对他周围的环境和社区,对他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责任,这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高层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一种公益的行动。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中国的每一个企业都能够考虑他对于资源、对于环境、对于他的员工的责任,我们目前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事故,就不会出现多的工人劳资之间的冲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考虑企业的捐赠,企业对社会的最后,所以我们要全面、深刻地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不要片面地理解他的社会责任。
第三,要使企业和个人都要发挥社会责任,政府要问责,政府作为收纳税人的钱的组织,他要对他的纳税人负责,要对他整个政策的实施过程、政策的制定问责,官员要对自己的行为问责,只有我们的官员真正地对自己的问责,我们的政府真正地对自己的问责,我们政府能够作出一个表率,真正是一个有责任的政府,我想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公民也会更容易承担他们的责任和他们的义务。谢谢大家!
帮助弱势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的实践---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经理洪军
作者:洪军 来源: 公益时报 发布日期: 2004-12-31 9:51:09
首先,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能在这儿跟大家做交流,感谢民政部、感谢《公益时报》给微软公司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跟各位交流,跟公益事务和企业事务的责任相关的问题,也非常感谢主持人陆建华教授的主持。
我今天利用这个机会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微软公司是如何做公益工作;第二,我们具体从事的一些公益工作。第三,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做这些公益工作方面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一点,从我们公司的角度来讲,对企业社会责任感所做的定义,因为我们觉得从一个企业的角度而言,它的社会责任感首先体现在它通过自己开展一种核心的业务活动,对他的客户、对他的合作伙伴,以及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整体贡献,这种活动以及他所开展的这些公益活动都构成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心的一个部分。所以,从这一点而言,我们认为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心首先体现在他开展的这些核心的业务活动。举微软(中国)的例子来讲,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工作,通过和政府部门和合作伙伴的合作,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来作出我们相应的贡献,我们这个工作也是体现微软公司社会责任心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这算是一个开场白。
第二点,刚才很多人谈到了,不同的企业做这种公益活动都有自己的方式,有自己的特点。那么,从微软公司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如果能够把我们的资源、产品、技术和我们的资金都集中在数字鸿沟这个问题,我们能够以自己比较独特的方式,为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这个问题来作出自己独特的奉献。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我们对于微软而言,解决或者为解决数字鸿沟这个问题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应该而且也应该持续,这是微软公司开展公益活动的一个重点。这是关于我们开展公益重点的选择说明。
另外,你已经确定了工作重点,你怎么样来实现这个工作重点?通过我们长期开展公益活动,我们认为如果要保证一个公益活动的成功,我们觉得有三个主要的成功因素:
第一,资源。像企业从事任何经营活动一样,你要做什么事情之前,你先要看有什么资源来做这个活动,从资源的角度而言,微软公司的公益活动同时都会有两个部分的拨款,一个是公司总部的拨款,另外一个是公司当地(中国当地)的拨款。这样一种拨款方式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我们从事的活动有一定的全球统一性,这样我们在各地虽然从事的公益活动不一样,但是他都围绕数字鸿沟这个主题,有全球的一致性。第二,我们也认识到,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你不能是总部有一个指示或者方针,你在各地必须严格地依照这些指示和方针,而不会根据当地的情况做一些具体的改变,所以我们通过公司当地的拨款,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这方面的具体的项目。这是资源上的保证。
第二,流程。我们有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可能跟从事经营活动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公益活动确实不是一个经营的活动,但是由于它是要投入资源,并且要衡量产出效果的活动,所以我们在做公益活动过程当中,一定要尽力去找出一个能让你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方式,所以我们非常重视从事公益活动的流程,这个流程大概包括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如果我们在中国要从事一个公益项目,首先我们要按照总部的方针,我们做一个非常详细的方案和计划,然后把这个计划、方案提交给总部,请他们来审核,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要随时准备总部对这个方案提出的很多问题。在这之后,总部才会把相应的款项拨付到当地,然后我们在当地通过跟当地合作伙伴实施来做这个项目,而做这个项目的过程当中,也有一系列的计划实施,是一个非常流程化的过程。每次做完这个项目,我们还需要跟合作伙伴一块儿对项目的成果来进行一些回顾和总结,也就是要看我们做完这个项目之后,是不是达到我们一开始申请这个资金的时候想达到的目标,如果没有达到的话,是什么原因,我们下一回怎么进一步改进。
第三,合作伙伴。微软公司在中国所有的公益活动都是靠跟当地的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公立机构、志愿者的团体通过合作来共同开展,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跟合作伙伴是非常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因为微软公司主项并不是做公益活动,为弱势人群服务,这是公益团体、NGO和其他团体的专长,所以我们在做这些项目的时候,我们必须利用他们的专长,通过跟他们的紧密合作,最终才能达到为弱势人群服务的目的。这就是资源、流程和合作伙伴。这三点我们认为是做一个公益活动决定它是否能够成功的非常关键的三个要素。
目前,微软在中国做的公益活动,像我刚才提到的,主要的都是紧紧扣住“数字鸿沟”这个主题,我们做得活动包括跟中国青基会这边合作的,为希望网校的老师提供的电脑信息技能的培训。另外,我们通过在大连、上海、广州等地跟当地的民政局和信息办开展一些合作,培训当地的失业工人,从而让他们掌握一些新的技能,由于他们增加了这些技能,他们再去做这些或者再去寻找一些就业机会的时候,他们能够比原来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是我们以前开展的一些具体的公益工作。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微软公司在全球开始做另外一个全球性的项目,这个项目中文叫“无限潜能”,这个说法有这么一个背景,从我们公司的角度来讲,我们相信微软公司的使命就是帮助全世界的机构或者是个人通过运用我们的技术和我们的产品,来实现他们的全部潜能。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公益活动来讲,也是同样适合的。因为我们觉得很多的弱势人群其实从潜质或者才能方面,他们并不见得比任何正常人缺少什么东西,他们缺少的可能是这种资源或者是让他们来发挥潜能的条件,也就是说如果通过我们跟很多合作伙伴的合作,我们能够为弱势人群提供这些资源,能够为他们创造一些条件,他们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所以,我们这个项目的主旨就是叫“潜能无限”,“潜能无限”这个项目下面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第一,社区技术学习中心,主要的意思就是我们希望通过跟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甚至还有社区的一些机构来设立建立一个叫社区技术学习中心,这个技术学习中心能够给弱势人群提供免费的或者是极低费用的电脑技能的培训,通过这种技能的培训,目前暂时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他们可以学习新的技能,并且在学习新的技能过程当中,可以逐步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建设一个学习型的社区,或者帮助这些人群实现他们的潜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是“无限潜能”的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全球支持网络,我们的计划是这样,一旦你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社区技术学习中心,这种社区技术学习中心他们分别有非常好的经验和做法,而这种经验和做法如果能够在一个所谓的社区当中,大家能够来充分进行交流,这对于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益处的。所以,我们计划在全球设立一个叫全球的技术支持网络,这个技术支持网络能够让各地的技术学习中心,把他们好的做法进行互相交流,把他们课件和课程放到网上,让更多人来分享,通过这个活动,来使世界各地为了同一个目的把这个工作更好地往前推进。
第三,基金的项目。这个基金的项目简单地解释一下,我们相信一旦如果有一种技术或者是产品,这种技术或者是产品,能够对弱势人群学习信息技术,或者改善他们的弱势地位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如果有一个类似于专家组织的机构,对于这种技术或者这种解决方案有一个评估之后,从微软的角度而言,我们非常希望资助这种技术或者解决方案它的研发或者是推广,因为这种技术的研发或者是推广,它能够让弱势人群受益,能够让弱势人群更好地学习这种信息技术。
以上的全球支持网络和基金的项目,我们正处在积极调研阶段,但是社区技术学习中心,我们已经在全球开展,我现在可以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在中国具体开展的“潜能无限”的项目,我们现在开展项目主要是两类,第一类,在城市里面开展,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在城市里的农民工,因为我们认为他们是属于比较典型的弱势人群,我们目前在北京已经开设的第一家社区技术学习中心,是通过跟北京市西城区团委,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还有一家NGO,我们一块儿来进行合作,通过给农民工开展这种技能方面的培训,目前第一期已经成功地开展了,第二期在1月5日的时候又有大概将近80位农民工会拿到毕业证书。第二类,我们同时在农村,主要在陕西的安塞、山西的左权、贵州的曦龙等地也开展类似的项目,不过这个项目有一个特点,我们在这个地方立足把信息技术跟小额信贷相结合,从而探索一个在农村地区为农民脱贫去探讨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是我们现在在中国已经开展的这方面的工作。
通过这么多年在国内从事类似的公益工作,我们有几个体会,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第一,在中国做这种公益活动,如果确实希望帮助政府做一些具体问题,确实希望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贡献,从方法上来讲,把我们所做得事情和政府想做得事情尽量一致起来。第二,我们在项目的实施阶段、计划阶段等各个阶段,我们始终依靠的是跟合作伙伴非常紧密的合作,因为这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因为这是NGO的专长。我们会继续的、持续的跟国内各方面的非政府机构、公益机构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第三,我们还非常重视项目的可持续性,简单地说就是如果这个地方的项目,微软的资金停止之后,它还有可能继续做下去,而且它有当地政府比较强有力的支持,那么我们会把这一点作为考虑这个项目是否开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就是重视可持续的发展。第四,在我们所有的公益活动当中,我们都积极鼓励我们的员工去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因为我们相信,我们的员工是实践我们回馈社会承诺的最好的发言人。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微软公司向多年来支持我们开展公益活动的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包括今天在座的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这样的机构长期以来给于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而且我们也希望通过跟各界的合作,我们能够为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持续全面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谢谢。
探索“第四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团 作者:杨团 来源: 公益时报 发布日期: 2004-12-31 9:49:52
我讲的题目是探索“第四域”,大家首先可能会问“第四域”是什么概念,大家知道“第三域”是什么概念,“第四域”和“第三域”有些什么关系?我想先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我先想说探索“第四域”,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命题?今天的论坛是公益论坛,为什么要论“公益”,大家知道公益事业发展缓慢,现在成为中国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环节,甚至是“抵制库”,这里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在市场体制下快速有效发展公益事业的机制和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公益事业都是政府包办的,政府包办是把它分成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企业办了一部分公益,事业单位整体上教育、文化、新闻出版都是办公益,这些事业单位和政府是连在一起的,是政企不分的,市场体制下首先提出来的是命题,78年改革是政企分离,接着就提出了“政事分离”,但是“政事分离”是怎么个分法?是不是像把企业推向市场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者那样,我们要把事业也推向市场,成为一个独立的事业经营单位。我们认为“政事分离”就要要走“政企分离”的道路,所以我们提出了走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还有的叫做私人化的口号,这样做了已经相当长时间了,从开始提出这个口号,比如在农村,我们把乡镇卫生业几乎整体肢解,变成个人承包,还有一些乡镇卫生院就卖掉,还有幼儿园、中小学,整体全卖了,这是最极端的,但是其他的地方像这样的一些改革也很多。
走到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发现问题非常大,也就是说,我们用一个解决政企不分的方法去解决“政事不分”,把事业完全像企业一样做,我们没能保护穷人的利益,这样我们才发现原来公益事业和做企业不一样,不能够用那样一种方法简单地去做。那么,这样就提出来了,到底我们该怎么做?我提出这个探索“第四域”,完全不是咬文嚼字,是完全思考上述这些问题,然后我提出来的从命题、概念、理论,然后到实践和政策的一套构造。
我提出的“第四域”,首先这个概念指的是什么?是指的由社会公共服务运营机构,也可以称之为新事业服务机构构成的领域。是专门从事社会公共服务的机构,这些机构它的领域是很宽的,包括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卫生这些公共性的领域。
“第四域”独立于市场(第一域),也独立于政府(第二域),还独立于志愿域(第三域)。“第四域”为什么称之为“事业域”,我以为“事业”这个词来自中华文化的正语,它表达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比如中国历史上从来把文化发展称之为文化事业,从来不称为企业,这些领域的产品和运作既包括公共性的内涵,又包括经营性的内涵,只具有经营性内涵的产品,比如我身上的衣服,它是纯粹的市场产品,或者企业产品,而只具有公共性内涵,不可能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购买和实现它的,政府产品比如国防,这种产品也不是“第四域”,它是完全纯粹的政府产品。我所说的“第四域”是位居于两者之间的,就是既有公共性内涵,又有经营性内涵。那么,所有的这样的事业产品都具有公共性和经营性这两重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业产品都需要事业组织的外壳,只有当这个产品的公共性内涵不能够为经营性内涵所反映的时候,才需要事业组织。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有一些事业产品可以不用保持事业组织的形态,可以改为企业形态,尽管这样的企业它也是有公共性的,它的社会公共责任是要高于其他企业。
例如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很多科研机构划自负盈亏的机构,然后诚它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这种公共性它用一种事业组织的形态,用一种企业形态,并不见得妨碍它
的公共性,它就出去了。另外还有一些是不能够用这样一种方式做,我们要考虑它是否保持事业组织的形态。我有一篇论文探索“第四域”,专门把这四个域做了比较,还有五个变量,这个内容在这里没有时间讲,这四个域在动力机制上靠近政府域,在组织结构和人员类型上和市场域、政府域同属于政府组织的范畴,在它的核心财源和资源的配置上,它和政府域也有类同的地方。它在手段和操作的方式上很像企业,它在理念上又很靠近第三域。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其他域的各种特点在它这里是有所反映的,但是它是可以独立于其他域的,因为它有它独立的品格,有它独立的一种形态,有它独立的发展空间。
那么,构建“第四域”,我以为有这么几个意义:第一,可以推进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刚才我讲公益事业要“政事分开”,但是“政事分开”和政企分开不一样,政事分开不是完全一样,也就是政府对于事业发展富有规划、组织、融资、安排生产、评估、管理、监督的责任,绝不是因为发展公益事业就要把它扔出去,让它和市场的企业一样。相反,政府对它赋予的责任在市场体制下,比计划体制下还难做,还困难,但是这样的一些责任,这样的一些功能,正是推动“第四域”发展最重要的关键。
这里就谈到了实际上是决策和执行的关系,我把政府刚才讲的规划、组织、融资、安排生产、管理、监督、评估这一套都叫它一个整体的决策体系,实际上这不仅是决策,还包括管理。执行是指这个公共服务的执行,“第四域”是它执行的主体,“第四域”执行的主体,它和“第三域”,就是我们所讲的志愿组织,那样一些主要是靠筹款来做事的这些组织不同,“第四域”的教育、“第四域”的卫生,它们都是一些专业化的机构,这些专业化的机构和专业化的服务,它们必须有一个正规化的结构,甚至它的人员也要有等级制五制。这些东西都和“第三域”的正规和不正规相结合,人员的组织更多是网络的,而且它的资源更多地来自于捐款,而不是收费,这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我们这样做得话,一个是推进工业事业找到一个把手,找到一个政策制度研究的概念。它可以把“第三域”和“第四域”分开,这样我们把国际上的“第三部门”这个词分成了两块,一块是以志愿作为主导的,以筹集善款,包括捐赠自己的劳务作为主导的,这是属于“第三域”的工作。而“第四域”工作是非营利的,但是它又是经营性的,那么它这种非营利和经营性的结合,为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市场和公共服务产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样来解释“
三、四域”和现在的“第三部门”有什么关系,我认为中国的“第三部门”和世界上的“第三部门”不一样,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第三部门”,为什么它不提“第四域”,因为它的“第四域”是从“第三域”里长出来的,最早都是教会来办学校和医院,后来是大量的慈善的捐款组织来办服务的组织。而在中国不一样,中国在我们计划体制下已经有了大批的服务组织,就是这些事业单位,而我们的“第三域”是最近一二十年才发展,它是非常弱小的,由这样的“第三域”来办“第四域”几乎是很艰难的。
所以,中国走的路一定和西方不一样,如果把“第三域”和“第四域”划分开来,它被统称为中国的“第三部门”的话,我们可以了解这两类机构,也就是志愿的组织和事业机构、新事业机构之间的关系,这样可能会推进公益事业更能够找到一种把手。
最后,探索“第四域”对于对于二十一世纪公共服务的动机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从服务的提供的角度,公共服务和私人服务的区别,主要就是在于服务的选择和供给,是集体负责还是个人负责,是集体选择还是个人选择。而不在于服务的享用者,也就是公共服务最后也都落到每一个人,从服务的享用者和接受者讲,他们两个没有区别,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一个公共机构在这里给你提供的服务,来公共推动融资、管理、监督、评估这个工作,或者政府、或者社区的公共机构在做,这才是公共服务和私人服务最根本的区别。生产者是谁?生产者是私人部门,是私人企业,还是属于我刚才讲的新事业机构——“第三域”,还是属于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志愿组织带领的事业机构,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在于三角型的头,是谁在规划组织,没有谁规划组织,就是私人服务,有人来规划组织,这类服务就是公共服务。按照这个观点来看,也就是说公共服务在二十一世纪一定会有大发展的,因为它可以容纳私人服务,它可以把提供私人服务的这些机构都当做生产者,在这个角度上对它加以规划组织和安排。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服务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势必是一个很迅猛的发展,公共服务发展会导致公共服务产业形成,而公共服务产业的概念跟传统私人产业不同,就是它有规划者,这个规划者和生产者之间结成的常规的一种关系,我们可以叫它是一种“产业形态”。关于这些东西,是一些探索的概念,同时也做了一些试点,包括我们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第一是在陕西洛川做农村的社区卫生服务的试点,我们在建设公共资产,同时在探讨怎么样建立“第四域”的公共服务组织。另外,我们在大连也在做试点,在大连的试点已经做了四年,在那里建立公共服务社,而这个公共服务社是属于志愿域(第三域)的组织,“第三域”组织的发展我们发现需要“第四域”的支持,所以下一步我们在大连的试点要做成“第四域”组织。
伟大的共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 作者:张晓明 来源: 公益时报 发布日期: 2004-12-31 9:49:04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能来谈一下自己的研究体会。关于自由人之间的“伟大的共谋”,这个出自我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去年出版的,书名就叫《伟大的共谋》,这里谈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应该如何建立,人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这样一个理论性的探讨。
今天,我在想参加这样一个论坛感触还是比较深的。我觉得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本身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前几年讲的比较多的是“经济论坛”、“发展论坛”,今天我们在这里谈论的是“公益论坛”,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进步也非常快。如果说“经济论坛”象征性地肯定了“自我利益”的合法性,代表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历史进步的开始,“公益论坛”应该说是从“利他”的角度,这样一个利益关系结构的建立,代表了一个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出现。今天我主要想讲三个观点:
第一,我说一下关于公益事业或者说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什么样的经济关系两者极端的思想。如何把公益事业看成是一种一场自由人之间的“伟大的共谋”的发展。可能我书上讲的是谋求个人利益的或者说谋求个人利益之间的最大的部门。追求个人利益对人个人之间如果形成共谋,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一种关系是有两种极端看法。一种是从古典经济学开始,人们认为出于自立了,自发的交换,完全可以达到或者自动达到社会总体利益的和谐。我想应该说在亚当斯密的一段话当中表现的最充分,那段话原文就不舒服了,意思就是每天早上面包都是来源与个人私利,而是一种牟利的行为,在古典经济学看来,从个人私利的愿望出发,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需要,国家从中加以调节,国家的重量越少,越有利于这个社会的总体利益得到最大的满足。亚当斯密甚至说,我们没有见到哪个从总体利益出发,从公共利益出发的行为,达到什么好的结果,它反过来把这个观点进一步推向极端。亚当斯密的思想来源更早经济学家的观点。应该说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利益协调和均衡,把它先天包含在自利的交换动机之中。
另一种观点认为,自我利益的交换无法自发地形成社会总体利益的和谐,必然要造成经
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经济危机。因此,应该由某个社会机构代为个人作出经济决定,从社会总体利益出发调节生产活动。这种看法是错误地将可能出现的不平衡与不和谐为理由,否定自我利益动机作为出发点的合理性。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一种基本思想,以所谓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构建为代表,而后一种以社会主义指令性计划经济为代表。我们如何实现“伟大的共谋”,曾经产生过这样两种极端对立的思想,这个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些观点。
其实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应该说这样两种思想都是没有存在的可能和理由的,因为没有一个依赖于叫大规模公共与交换来满足其需求的现代社会,能够完全建立在行政命令基础上,而抹煞个人的经济意愿。同时,也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建立在个人利益和自发条件基础上,实现均衡和和谐整体的发展,应该说这两种经验的思想,也没有这样一个社会能够完全建立在个人利益的自发调节的基础上。因此,所有社会都必定是两种因素的不同混合,只有对利益交换关系进行多种制度性安排,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其经济愿望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制度建构,只有建立起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多层次的社会利益转交体制,市场经济才是稳定和可持续的。
这样我们可以进入到一个最关键的观点,作为一场市场经济环境下叫自由人之间的“伟大的共谋”,它最关键的问题是一个制度的建构,它关键取决于一个制度的建构,所以市场经济作为一个多层次的利益转交系统,它实质上就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制度的建立,在这样一个制度的体系中,首先人们通过市场的自动机制相互直接交换其利益;其次,人们通过社会过程,以社会共同利益的名义间接交换利益。在这个时候就提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思想,就是通过各式各样的“利益转交”系统,在这里“转交”意义是特别突出的。现在我们国家有转移支付的功能,人们已经习惯于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在理论上称为国家对于一般经济收入的“转移支付”的职能的建立。
一个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社会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是稳定的:在正常的经济交换秩序中获得成功的人,在完成一次“游戏”后,也通过种种社会和政治的机制,为不知名的不成功者有所贡献,使他们在重新进入经济竞争领域时有更好的条件。“游戏”是要多次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这样一种经济活动才是能够持续的。如果是进入一次“游戏”之后,出来的人是失败者,而下一次进入的时候,他再次进入这个“游戏”之后,低于上一次“游戏”成功者,这个游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市场经济这个游戏可持续,它必须在完成游戏之后,成功者对失败者有所贡献,这是这个“游戏”得以持续的最关键的因素。那么,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贡献不应该是以个人恩赐的方式直接给予他人,而是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和政治机制间接地到达他人的手上,它是作为普遍的个人的“应得”的权利的方式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培育独立的人格,激励个人的奋斗精神,才能在个人心中树立对社会共同体的忠诚,从而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和富有生机。
我曾经跟研究经济人讨论,澳大利亚这些学者说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不提倡这么做,我们提倡通过一个制度,个人跟这个制度打交道,我们不提倡个人之间的交换,哪怕是一种非市场机制的交换,这样不利于养成个人独立的机制,不利于养成个人独立的人格。这样一种社会利益交换体系的建立,其实它最终导致的是文化变迁,一种文化的变迁。公益事业是可以由道德教育来强化、来推进的,但是它并不是建立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它的出发点不能是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只有在这样一个制度结构上,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日益完善的制度结构,在这个结构制度基础上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基于社会共同利益,被深化了的良好的文化和道德的观念,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这是我对于今天这样一个论坛的感想,和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体会。谢谢大家!
公益是和谐社会的新动力---公益时报社社长、企业公民委员会总干事刘京
作者:刘京 来源: 公益时报 发布日期: 2004-12-31 9:47:02
我演讲的题目是“公益是和谐社会的新动力”。大家知道,我不是专家,应该讲我是一个公益的实践者,三年以前,我们创办了《公益时报》,在座的有很多负责人,也有做企业的,任何一个单位的创立,实际上第一是寻求一种为社会服务的手段,我们在做《公益时报》的时候,当时我在想一个问题,“公益”对我们当今社会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寻求一种为社会服务的手段,你在从事的事业你都不知道它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很难满足社会的一种需求,也就是说你提供的服务很难让社会承认。所以,当时我们在《公益时报》创刊的时候,也做了“公益论坛”,我当时坐在最后排,虚心地听很多专家在谈论“公益”,听完了以后,我觉得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是没有回答公益对社会的发展到底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觉得更是一头雾水。今天提出这样一个题目,应该基于我三年多的实践,当然最主要有这么几件事情来作出这个题目。
第一,我看到资中筠先生写的《散财之道》,她这本书提了一个观点,因为基于对美国形形色色的基金会的总结,她提出一点,说公益是社会进步的三大动力,而在美国社会里面,大家公认的公益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三大动力之一,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第二,我们在上一次跨国公司公益论坛的时候,认识了朱传一先生的哥哥朱传巨,他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也是实践家,我们一见如故,我们在很短时间交流很多,他有一次打电话告诉我,他说刘京你是不是共产党员,他讲公益可以让共产党员万岁。最近他到北京来,我们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交流,当时他问我一个观点,也可能大家能回答上来,他说你知道美国这么强大是为什么?按照常人的想法,美国的强大可能是三权分立、资本主义等等很多,我们想的一些答案不是他所说的,他告诉我美国的强大是基于形形色色的NGO组织,这么一只看不见的手。我觉得朱先生的观点非常让人深思。
第三,我们现在提出来“和谐社会”,所以基于这么一个情况,和我们做《公益时报》三年多的实践,我们提出来“公益是和谐社会的新动力”,在我们《公益时报》创刊三周年的时候,我们的一个社论就是这么一个题目,所以今天拿这个题目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一共讲三点:
一,公益是一面新的旗帜。
我们知道每次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都需要有一个新的强大的推动力,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社会的每个成员或群体才能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并不断发展进步。二十世纪中叶,我们找到了政治上的利剑,就是民主革命的大旗,斩断了身上的枷锁,实现了民族的解放。这是中国人的第一次解放。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寻到了经济的法宝——市场经济的旗帜。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国家的繁荣,这是中国人的第二次解放。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小康与社是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人的第三次解放,这就必须高举公益大旗。
最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这是我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和谐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的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有社会公正、鱼水交融的社会组织环境,和充满信任、热情、正义、道德、勇气、负责的社会。建设全面小康和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为中国现代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公益是和谐社会成功的秘码。
今天,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与社会矛盾加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既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做得好,经济社会持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关于这一点。朱先生跟我讲,我这一辈子该有的都有了,我缺的是一个伟大的强劲的祖国,他担心我们在转型时期可能出现因为不协调出现的我讲的这么一点。
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能不能解决,或者说社会是否和谐关系到改革开放能否最后成功,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前途和中国的命运。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这种深层次的危机单靠以利益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手段,和以强制为特点的政府行政手段,都不能解决;只有通过体制创新,建立一套现代公益制度,才能从宏观入手,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市场和政府不能解决的问题。
首先,公益制度是保护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推动市场经济建设保障体系。
谁最需要公益?穷人需要公益,弱势群体最需要公益。农民、城市下岗职工、城市贫困人口、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外地人、女性、艾滋病等弱势群体、社会边缘部落需要公益。
现代公益事业,就是通过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来促进基本社会服务的改善,以满足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的迫切需要,进而缩小社会矛盾,实现全面小康的。
其次,公益是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提高政府效益的最有效的途径。因为大量的政府事物通过NGO组织去做,NGO组织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它运作的效率的高低。
最后,公益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新的思路。公益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内在需要。公益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富裕阶层、强势阶层怎么对待贫困者、弱势群体的问题。一个公益制度缺失的社会不可想象。各国历史上出现的社会动荡和倒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归结到一点,是没有了公益,没有平等,没有公平,没有公正、正义。没有公益的历史,没有公益制度的历史只能有两种,一种是和平时期富人侵犯穷人,还有一种是革命时期,穷人侵犯富人。我们今天可谓正处在一个公益饥渴的时代。建立公益制度还是让基尼系数继续高涨?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选择。
在这方面,美国是我们的榜样,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人之一,著名华侨朱传榘先生讲过一句话,美国为什么能一直保持稳定快速的发展?就是因为美国有公益事业——成千上万个公益性民间组织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
刚才我讲的很多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也不是搞公益方面研究的,他是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来和中国对比得出来的结论,我在很多著作中还没有看到这么一种说法。
最后一点,公益给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动力。
恩格斯讲,社会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现在中国最需要公益精神。我们报纸上要做的就是要传播公益价值理念,唤醒整个社会的公益精神。
我印象深的有一件事,就是我们报纸前一段有一个论坛,讲了一个作家,讲了一个故事,说到美国去,看美国的富人区,带他去的朋友,他问这个朋友,你看到富人嫉妒不嫉妒,他说我有机会要超过他,要向他学习,到了日本之后也是问同样的问题,回答也是今后我要赶超他。后来他带着同样的问题到了中国的南方,看到富人区,有很高的院墙,还有狼狗,当时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恨不得一把火把它烧了。这个故事反映了当前中国的仇富心态,刚才艾先生已经解答的很好了。社会责任感的普遍下降,爱心和公益性的严重缺失,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严重危机和不争的事实。
如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如何建立中国的公民价值体系?在一个现代公民社会里,传统的道德说教已经显得过时,而来自于西方宗教的感恩观念,显然也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现代公益事业不同于传统的慈善事业,第一,公益不只是一时的救济救贫,而是从制度出发,来考虑从根本消除社会贫困;第二,它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施予与恩赐,而是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使穷人或不成功者在重新进入经济竞争领域时,有更或的条件和更平等的机会,以便让每个人的权利都能够得到有的保障,每个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教育、获取各种信息、过上体面的生活。
在这里,“帮助”不是以个人“恩赐”的方式直接地给予他人,而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公益机制间接地达到他人手上,是作为普遍的个人“应得”的权利的方式实现;
在这里,没有人身依附,没有私人恩怨,所产生的是对社会共同体的凝聚与认同。
因此,这这样的公益制度产生两个最积极的结果:一是可以培育独立的人格,激励每个人的奋斗精神;二是在个人心中树立对社会共同体的忠诚,从而使得我们这个社会更加稳定和富有生机。
因此,现代公益精神不是建立在传统社会道德教育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个人之间“感恩”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日益完善的社会公益制度的基础上。
美国的布什总统曾经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讲,美国最美好的事,就是至少有一半美国成年人,每半个月至少做去做一次公益活动。美国的公益之父卡耐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穷人和富人,要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要建立和谐关系。另一位大企业家洛克菲勒曾经富可敌国,他捐赠建立的芝加哥大学为他的国家持续不断地生产光荣和梦想,他的财富也因此获得了永生。诺贝尔留下的财富成为全球科学家、文学家致命诱惑,成为新宗教,成为现代文明的一极,成为全人类的光荣与真理的代表。是卡耐基、洛克菲勒和诺贝尔的财富,代表了财富的信心和理想,代表了财富的品格,代表了财富的生命,也代表了他们民族与国家的命运。
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商人、企业家们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支柱、主流阶层。中国企业家阶层崛起之后,也非常需要并正在寻找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构建。而现代公益观念和社会责任,无疑是当代中国企业家阶层最紧迫的需求。企业家的公益,核心就是社会责任,人文关怀和新财富精神,除了对外热心参加社会捐赠、公益活动、服务社会,还包括对内的员工关怀,和鼓励企业员工参加各类志愿、社工等公益活动。
公益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生活方式。自然经济条件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生产关系是一种低生产力水平的产物。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革命。中国将从一个熟人社会向一个公民社会转变。现代公民社会通过公益制度培养每个人对社会共同体的忠诚何主任翁精神——“这个社会是我的,我有责任把它变得更好”。
公益是一种普遍的互助的价值观念。主动性是人性当中最有革命性的要素,公益凸显了人性最革命的力量,不靠神仙皇帝,一切要靠我们自己。在公益组织里,每个人参与公益活动,不再需要光环,也没有压力,只要愿意奉献,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事。中国自古以来的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帮老助残的传统美德,将通过制度化、专业化的公益服务体系得以传承、光大。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来源于现代公益制度的创建。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认为,21世纪是不是中国的世纪,除了经济上的强大,还要看中国重不重视公益精神。如果中国人没有公益谨慎,中国只能成为一个一般的国家,只有公益,才能使中国走向伟大。
如何加强和谐社会的新动力---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 作者:王振耀 来源: 公益时报 发布日期: 2004-12-31 9:43:46
要总结,题目怎么定,我觉得我只能定一个新动力怎么加强,听了半天的发言,需要政府,我们司就管公益事业款捐赠,能说轻飘飘鼓励大家的话,说完了之后,说什么也不是,走了。行吗?我想各位要求的恐怕是你这个司长代表你这个司,实际也是政府,对下面发言有什么反映,交一个什么卷子。
我的认识很多,感触很多,但我觉得直接的看感触先是两点,一是中国文化包括我们自己,包括本人在内,长期以来有根反公益的毒刺在我的脑子里,我不解剖别人,我们想想谁同意给从事公益事业的人,拿我们捐赠的款收入到中级以上,那怎么行,做公益还领高工资,拿我们捐款要发高工资,什么思想,不让人家做,做公益活该死,活该干什么,这不是仇视公益嘛。美国基金会的工资都不低,我们不是,查这个基金会,查那个基金会,我觉得查的比我们查政府还查的严,要查了,社会舆论了,他不查了,社会舆论推波助澜,第二,我们的政府也染上了毒刺了,也中毒了,干什么呢?多年我就说这个,公益事业要发展,很多公益慈善家出来,给了人家什么荣誉呢?很少,我们倡导了半天,这是第二届公益事业捐赠奖,第二届既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我们脸红的,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建国以来这么多年来,政府表扬了多少慈善家?上一届是去年。同时对税收有什么免税的政策呢?刚才大家呼吁了,我们做得也很不够,免税政策非常缺位,这个东西怎么还要免税呀?政府管理体制上就遏制或者不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我今天非常受震动,我检讨以来,我们自己,我们身上管理组织方面,在理念以及在政策机制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这个不能回避。今天听完了,就不能光说说,听完了怎么办,我想就我这儿今天想到了四个反映,是四项措施:
第一,调整政策,把“免税”这件事情真正办好,一定要开始免税,要免到什么程度呢?我倾听今天的舆论有一个立足点,请大企业捐,可是有一种观点认为,都讲美国,说美国真正捐款的大部分是我们平常人,我们在座的这些一般人,一般人的捐赠才是美国公益事业发展的牢固不破的社会阶层,可是一般人的捐赠能免税吗,美国做到了,经常捐的旧衣服,也有教会写上条子,免税,算到税里,缴税的时候抵税,你捐赠一件旧衣服,教会都给你折价了,一般人都愿意捐了。我们不要说一般,扣工资,免税吗?愿意吗,大家扣烦了,扣到最后,大家都来扣工资,最后就别扣了,索性就一家扣算了。这样公益事业瞄准于大企业,不鼓励和支持每个普普通通的公民来参与这项事业,这个事业是不行的,还是有害的。所以,我们应该既鼓励大公司,同时更在乎日常人,他们的捐赠,他们的免税政策,来真正使我们的公益事业生长于我们每个不同人的生活之中。
第二,要更深入、多种形式地开展表彰活动,要授予各类各样的公益事业家以更多的荣誉,不仅仅是公益爱心捐助奖,还有更多奖。比如今天公益事业都很多,比如在座的徐永光秘书长,从事这项事业很有名气,政府给了他什么名号?没有。没有就说明政府没有认同人家,或者认同不够,自生自灭,你表扬很多事,表扬很多人,为什么缺一个徐永光,就想不出一个名字呢,别人谁不够,不能空泛地说政府不够,本司不够,本人工作不够,不要说的太宽泛了,太宽泛了,没法解决。
第三,要搭建各种平台。搭建什么平台?刚才徐永光先生说“评级”是一种,但怎么定级怎么评,可以研究,我们同时开了捐助网,同时公开各类各样的公益事业的项,不是我们做,是政府牵线搭桥,鼓励大家多种形式地来做,我们想搭建更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在这方面也需要我们非常丰富的想象力。
第四,立即组建专家组,这个专家组的名称就应该是公益事业发展的专家组。我们一定请来一个,偶然的因素,他没有有意识,偶然的因素,表演艺术家姜昆,我们问你愿不愿意当公益事业方面的专家?他说你们司请我就够了,要够了,这个事很好。今天我们很受启发,有很多好的主意,为什么只能到现在才提出来,为什么不能源源不断地提出来,是因为我们不太谦虚,请这些公益事业很多有思想的人作为我们的专家,比如今天在座的很多人我们经过认证立即执行,这样才能建出一个比较好的机制来促进我们公益事业的发展。
最后,我想说,我认为我现在想到的这几个还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在于政府和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键是善于组织我们国家公益事业的发展,这个组织是一门非常大的学问。我们不是没有资源,但是我们现在组织不够,开发不够,我举一个例子,我们部长,年初就跟我说了,说要搞义工的话,部长也得参加啊,他说我就可以参加。再一个我也可以跟大家说,曾庆红副主席也不止一次地说,义工多好啊,开展起来行不行,他希望普遍开展起来,高级干部都有很多这样的积极性,有很多要求,群众更是一样。怎么组织?我觉得这对我们在座的诸位,特别是我负主要责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今天下午的论坛为例,比如大家说了很好的意见,在组织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发现,组织到最后,有一少部分的同志就议开了,我就想到了,生机勃勃的会议是充满活力的公共行政能力的一种最集中的体现。我们应该用这种精神逐渐推动我们的公益事业,同时也来创新我们的中国公益论坛,争取让第三届、第四届,周期更短一些,形势更活泼一些,成效更大一些。谢谢大家!
第五篇:2011(第二届)中国(温州)民间资本发展高峰会专题论坛C1文字稿
民间资本“走出去”战略和投资机会
许进胜(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朋友,与会的嘉宾,下午好。
今天我们要谈的课题,对温州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在“十一五”,在“十二五”规划里面,国家对政府、对整个区域的战略政策,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今天很难得邀请这几位专家来和我们分享一下“走出去”方向的战略、策略。在行为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与在座的企业家做一些交流。现在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台上几位与会的嘉宾:
第一位冯鹏程,是我们外经贸大学的教授,他本身做的是战略、财务管理、资本运营的专家,同时是我们中国基本运营的主任、副教授,各位要谈“走出去”的战略,冯老师是最好的顾问,可以给你这方面的一个方向。
第二位周德文,我们在座的企业家一定都很熟悉了,周院长是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的院长,也是浙江省人大代表,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APEC中小企业联盟中国委员会副主任,浙江民营企业投资联合会执行会长,周院长在扶持非常多的中小企业发展“走出去”战略中有非常多的经验。
第三位黄宇,黄先生现在是君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过去也尝试了证券,在深圳汉世纪创投公司、深圳天华创投公司、深圳天骄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专门负责投资和资本运作,今天请他来与我们分享一下承办的一些案件和经验。
最后一位是沈石轶,沈总曾经就职于中国投资银行上海分行,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分行,也是是信用社审查委员会的独立委员。
我们今天来的几位嘉宾,有真正做研究的、做咨询的、做投资的,相信今天下午会给大家非常多好的经验的交流。我简单的说一下今天与他们的流程,今天的会议时间是一个小时,前面45分钟让几位嘉宾充分的发表对“走出去”战略更好的经验,有什么好的建议,做这样的交流和互动;后面15分钟会开放给在座的各位,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试着现在就写出来,待会就用递纸条的方式给我们的嘉宾。今天大会给我们的方向,我们这个专题是中国民间资本“走出去”战略的投资机会,大概环绕几个环节:
第一个中国民间资本全球系统流动的一个现状;
第二个海外直接投资全球化发展面临的趋势、机遇和挑战; 第三个我们怎么去关注海外各地区的投资与热点; 第四个就是海外热点、地区投资机会、风险分析。
这是大会要求的主题,我想以下的发言不完全限制在这个四个流程,首先请冯教授简单跟我们分享一下他的经验和看法,欢迎冯教授。
冯鹏程: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够再次来到温州参加“中国(温州)民间资本发展高峰会,温州是中国很优秀的民营经济的代表,尤其是温州民营企业家,有一个特点就是工作务实。今天的发言我就直奔主题,简单的给大家将讲一讲,什么样的民营企业能够有资格“走出去”,再有就是“走出去”的模式。
首先的结论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民营企业积累了一大笔财富,已经到了“走出去”的时候,我的结论是民间资本和民间企业必须“走出去”,但是具体到哪家企业,适不适合“走出去”,什么时候“走出去”,往哪走,怎么走?这是我们思考的关键。我们可以看一下,今年是我们中国“走出去”战略正式提出的11年,我们把它叫“走出去”我认为从现在开始已经叫“跑出去”而不是“走出去”,具体的一些数据,我就不念了。
商务部有一些统计,总而言之,我们“走出去”的成果是很大的。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排名第二位,这是我们取得的成绩,还有就是我们对外投资的主题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虽然中央企业排斥我们现在对外投资主力军,但是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慢慢的开始追上我们的中央企业,这样的“三足鼎立”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从我们现在民营企业在中国对外投资比例来看依然很低。
这里有一个数据,大概占到5%~7%,这个数据不一定准,数据很难找,因为有民营企业的数据,统计有很多的钱财,都没有经过国家的渠道,我想正规的渠道是5%~7%,一方面说明民营资本“走出去”,另一方面也说明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空间很大。从09年的数据来看,近80个对外投资都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投资领域是多元化,商务服务业、采矿业占的比率较大,商业服务业大概占到50%,采矿业占到25%左右。
从温州来看,温州的民间资本应该是超过六千亿,到一万亿之间,这是一个不准确的数据,可以看出温州的民间资本有大量需求,从楼市、股市到大蒜、棉花,只要能炒的东西,我们温州民间资本都已经介入到了,外界对温州民间的资本有可能会有一些微词,从我个人角度看,我倒是力挺温州的民间资本,说明温州的民营企业很会赚钱,但是挣到钱以后,我们国家没有给它一个正常的出口,所以只能炒地、炒大蒜、炒棉花。
民间资本必须要“走出去”的原因,我想有三点:
一、全球化时代,就是以全球资源对抗全球行业,这个现在已经是一个思维方式,我们的民营企业,如果真的想“走出去”,你要考虑的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不是以我们本地的资源去对抗全球,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资源。
二、民间资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是基本条件,没有钱怎么“走出去”。
三、国内对民间还有障碍,我认为这个也很重要。
我总结了有四道门,一道叫挺门,就是好多的地方都是国有企业垄断,民间资本进不去,垄断这个行业都是暴力行业。第二道门就是玻璃门,就是我们国家给的民间资本,进入的机会,但是看得见摸不着。第三个门就是弹簧门,就是人进去了再把你踢出来,比如说山西煤矿被收购了,还有陕西给民营企业路桥的经营权,但是等到路建完之后经营权也收回了。还有一道门叫安全们,我们的民营企业在做到一定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据我了解,很多民间资本,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把资金转移到国外,这四道门是民间资本必须要面对的。
肯定了“走出去”的同时,要借鉴国内外经验的教训,一个是要避免头脑发热,在这一方面日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重视。我们知道上世纪的时候,日本出事了。第二个温州的企业家中国青年报09年报道,30多亿被套一半是楼市,煤矿损失是150亿。什么样的民营企业适合“走出去”,我想是具备三好模式,就是好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资本模式。什么是资本模式?一个企业家必须具备的资本模式,干得好不如卖的好,这是我们想说的,我们的很多企业家只知道干不知道卖企业,卖企业卖的好的往往是财富获得最多的人。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模式,四个模式:
一是蛇吞象模式;我们现在民营企业经常看得见的,比如说联想吞了IBM笔记本,好坏我不想评价,因为不太方便评价,我们拭目以待。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不太赞同这种方式作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向。
二是蛇骑象模式;我们可以参股一些国有大的跨国公司,我们通过派股市去学习它,比如说在很多民营企业收购,就是参股的形势,民生银行也是民营企业,它就是参股跨国公司的银行,然后是学习。
三是蛇跟象;我们跟在象的后面。
四是蛇用象;用完以后,再去蛇吞象,比如有一个品牌叫卡帕,卡帕是意大利品牌,但是李宁的一个总经理把它变成中国注价,他就是把卡帕的中国区使用权买来之后,经过资本运作,它现在的资产是几百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想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资本方式,我更赞同的有可能是蛇骑象、蛇吞象更好的想法,因为它是实用的,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我想有可能买品牌、买资产要比买很多的企业风险要小,毕竟我们的风险防范能力是比较小的,这是我推崇的中小民营企业应该用的三个方向,最后我想提醒一下我们的政府,应该在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时候,政府要给予财政、税收,还有一些信息和外交的支持,我今天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许进胜:刚才冯老师讲的是蛇骑象也好、蛇跟象也好,都是非常精辟的比喻,还有所谓的三好模式、四道门,我觉得非常的好的譬喻。接下来我们请周院长,从民间资本的部分讲他是非常有资格的代表,特别是是浙江和全国的中小企业做一些发言,接下来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周院长。
周德文:尊敬的主持人、各位企业家、各位朋友,下午好。非常容幸参加“中国民间资本高峰论坛”,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温州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情况,今天在座的很多是来自外地的朋友,对温州这个城市不知有什么印象,温州这个城市有两个特点,我把它叫两都,一个是商人都,一个是资本都。温家宝总理曾经访问意大利的威尼斯,威尼斯的市长告诉温总理,十个威尼斯人里面有三个是商人,威尼斯的商人非常有名,温家宝总理告诉他,中国有一个城市叫温州,十个温州人里面有九个是商人,还有一个人正在转变做商人,温州的商人,变成资本。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能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据不完全统计,温州人投资在固定资产上有1.5万亿元,在温州还有8000亿到10000亿的流动资产。一是温州的商人喜欢投资,二,有资本具有对外投资的能力,温州人对外投资的积极性非常的高,2000年开始,温州人开始走出温州,坚持在全国各地炒房、炒煤、炒油,有哪个领域给他们带来丰厚汇报的温州人都积极的去投资,确实资本在对外投资中取得了很好的回报。
温州人也一直关注海外的投资,因为温州是中国四大著名的侨乡之一,我们有许多亲戚朋友在海外,他们带来了大量的海外市场投资信息,温州人与海外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把“走出去”作为温州发展一个重要战略,温州人更是积极的寻找各式各样海外投资的机遇,特别是在2009年温州在国内投资受到阻止以后,就是前面嘉宾讲的温州投资的陕西煤炭,我们损失了250亿,在海洋投资损失了几十亿。
在2009年许多领域不尽敏锐的情况下,大量温州资本回流,温州现在钱越来越多,大部分的钱存在银行,我们成本的余额从4000多亿增长到现在7000多亿,温州的资本,为了寻找更好的投资出路,也把目光放到海外,特别是最近几个月以来,国外的许多国家,纷纷要求温州资本对接,昨天我收到伊朗副总统给我发来的的邀请函,邀请我访问伊朗,我听了下我一跳,这个副总统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怎么会邀请我去访谈,经过了解,是他的大使馆,通过很多的媒体,去观察,认为我是温州资本的一个代言,请我到伊朗去看,希望我带领温州企业家到海外去投资。
前几天我从韩国的仁川访问回来,仁川过几天两个国会议员带了一些企业家要到到温州来访问,目的也是希望对接温州资本。前几天我在杭州主办了中非经贸论坛,来了七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他们纷纷的希望跟温州的资本对接,希望温州的资本到他们国家去投资。这几年,温州一脚搭在温州,一只脚搭向世界,刚才在前面讲的,经过温州市政府批准,我们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已经达到600多家,分散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同类的地级城市,温州在海外的投资是最多的,并且温州的对外投资体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以前对外投资都是靠亲朋好友来推广一些自己的产品,我们最早打火机出去就是靠在香港的一位温州的华侨,李中杰(音译)先生,通过他的关系把一些打火机运到国外去,现在温州的打火机在海外的战领率已经在90%以上。
现在温州的商人已经不仅靠亲戚朋友去推荐一些小商品,而是建立起一个个跨国公司,比如我们的康奈集团,从2001年,在巴黎,世界上第一个专卖店以来,现在在全世界各地已经建立了3万多家专卖店,凝成一个跨国公司。温州“走出去”从原来的单军作战,到现在的集团作战,以前温州人“走出去”在海外投资,都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靠亲戚朋友,在办公厂开店等等,现在温州人“走出去”,一出去就是靠集团来作战,我们在海外已经建立了15个温州商城,有了3个温州人建立的工业园,并且接下去计划在非洲、东南亚、德国都建立温州人自己的工业园,开始出现了集团作战。
温州人对外投资,从原来的单纯的从事贸易,现在开始进入到矿产开发甚至是其他的房地产投资等等,不仅仅是从事贸易,温州人在海外投资的领域是越来越广,在非洲投资矿产,已经有不少温州企业在那边收购了很多,非洲的煤矿、金矿,都有各式各样的投资,也有温州人到海外,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收购他们的孤岛,开发海岛别墅,我上次带一些企业家去参观,温州人的投资和海外投资,开始呈现出一股热潮,特别是最近,国家允许温州各种对海外出口。
大家都知道,温州是全国第一个允许对海外出口,但是很遗憾,刚刚出台政策就被叫停了,前几天上海已经率先推出各种在海外出口,比温州还要开放,温州现在投资10亿,它已经明确投资房地产、矿产等等,据我了解的信息,温州也是全国试点的城市之一,当然我们的手续还在办,马上就会办好,温州即将成为全国第二家,允许对海外投资的城市,我想国家也好、温州市政府也好,都极力的鼓励温州民营企业“走出去”,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投资经历,经过今天的这个论坛,我想更能激发温州人对外投资的乐趣,谢谢大家。
许进胜:谢谢周院长以专业场合的背景给我们非常多的第一手信息,我想今天他在这里发言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座的各位,这么多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听到周院长发言应该感到热血沸腾,缺资金要到温州来,缺项目跟温州商人合作保证大家会非常的满意,谢谢周院长,接下来我们邀请黄总讲一些案例、关于“走出去”的一些看法,大家欢迎。
黄宇:首先感谢组委会给我的机会,其次要感谢各位给我的时间,因为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能够在这里发表我个人的一些浅陋看法觉得非常容幸,我认为我没有冯教授的那么多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周院长那么多实际的案例,我要讲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我是君盛投资公司的合伙人之一,君盛投资公司历程是比较复杂的,刚开始从04、05年开始,我是在证券市场投资,06、07年我开始在做金融股权投资,主要做银行证券保险的金融股权投资,到了09、10年,开始做PE,现在开始关注海外投资,我们现在每一步都在追赶一个热点,是不是能够踏准现在不敢说,以往来看我们做的还算顺利。
首先我在看这个议题的时候,看到海外投资的热点,我想我们现在也在做PE,我要强调一点就是,第一个中国现在是最大的海外投资热点,从美国、欧洲来看,中国现在资金的流动性巨大,实际上从国际眼光来看,中国确实到了往海外拓展的时间。
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是供需问题,需求现在应该很明显了,宏观经济来看,从中国的资金来看,已经达到了中国GDP无法承受的程度,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在不断的膨胀、不断地泡沫化,中国的宏观经济已经面临需要把资金往外流的时刻。
其次我个人认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到了一个需要往外拓展的时间,因为中国经济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包括温州的许多企业我也接触过,他们已经到了一个瓶颈,不管从规模来说,还是利润来说,实际上已经到了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感觉很难往上升,比如说他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全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但实际上,利润率并不高,可能只有10的点或者10个点一下,当然这种利润对个人来说也算是比较丰厚,这样还是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们认为企业往外拓展主要是几个方面:
一、实际上它遇到了品牌的瓶颈,国内的很多企业实际上做的都是加工业,所有的加工业实际上都是基本的劳动力,什么都是体力活。一个LV包可能卖价两三万块钱,成本可能就二三十块钱,但是它能卖这么高,甚至LV包成本只有100块钱,你一定要用两万块来买它,因为你用一万块买它你就掉价了,这个就是品牌的威力。
中国走到这一步已经到了树立品牌的时候,这个品牌的树立不是说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能够树立起来的,实际上网格化发展,包括收购品牌,引进人才、引进技术都是这个企业需求的,我们感到很多企业有这方面的需求,我认为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上,我不纯粹的说一定要出去投资,某个企业有一个兴旺的产业,实际上出去投资是有很多方面的,我们碰到的企业案例也有,比如说之前我们投资一个企业,他就去收购,他是作为一个模型的,这个模型在欧洲和美国销售的非常好,实际上也算是国外一个品牌的OEM做的ODM,赚的钱都是基本的加工费用,如果说一旦国外品牌转向了另外一家做ODM厂家,对它来说,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我们想,把它做到IPO上市,但是如果你的市场控制在别的手上,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还是市场的角度来说,都很难接受,往外走,你的市场在外面,把渠道和品牌树立起来,这是长治久安的一个方面。
二、有些企业出去也是为了看到资源,国内的资源,基本上已经争夺的差不多,很多企业可能也是资源加工型,包括加工铁矿、铝矿、铜矿,往外走才是进一步海阔天空。
三、点我要强调一点,往外走的过程中,感觉到企业对法律问题不是很敏感,在国外请律师的费用是很高的,企业家就沿用了国内的一种习惯,我到这个企业,觉得不错,认为这个企业有发展潜力,就收购它,觉得值这个价格,就买下它,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也碰到了,尤其在国外收购的时候,遇到了很多法律问题,这些困难主要还是在法律方面的困难,我主要讲这些,谢谢。
许进胜:非常谢谢黄总,在发言结束之前,替我们律师事务所做了分析,接下来我们邀请第四位很特殊的嘉宾,沈石轶先生,欢迎他来跟各位分享一些经验。
沈石轶:谢谢主持人,各位来宾下午好,刚才主持人说到,我们的基金相对特殊一点,我先把我们曼达林基金大致介绍一下。
曼达林基金是从2007年开始募集、结束并且开始运营,总的募集了大致是3.28亿欧元这样一个数字,从货币来看,就知道它是一个外币资金,可以说是有一半是从国内的资金募集来的,国内的这一半,是国家的两家银行,一个是国家开发银行,另外一家是国际出口银行。
这个基金的性质是一家中国和欧洲的桥梁基金,他的业务必须涉及欧洲和中国的企业,每一个项目必须有一个欧洲企业和一个中国企业,它的立足点主要考虑到欧洲的技术力量,尤其在制造业上,还是比较先进的,和国内有一个岔口,国内的制造业非常强,市场也非常的庞大,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个产业升级的需求,从这里面,我们希望通过把两方面的强势结合起来,通过一种资本运作或者企业合作的方式,协同效益,从而使这个企业从效益里面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这个基金目前在行业上主要考虑以制造业为主,包括医药健康行业和奢侈品牌的服装、皮包、首饰,还有一块是消费品牌、机械华工、环保制造产业等等。
这大致是基金的情况,从基金成立原由说起,也是很有意思。当初这个基金的成立的时候是由意大利的前总理普罗迪发起的,普罗迪总理来访温州,温州和意大利是有深厚的关系的,它是一个非常远见的人,当初在天津有一个大无缝制钢管,大家可能知道,这个技术最初时候欧美对中国是全面封锁的,它涉及到一些高精密的技术,唯独当时普罗迪当总理的意大利,对中国开放这个技术,并且在这个技术成立到运用到这个企业上之后,也产生了很浓厚的经济效益。
当时普罗迪已经认识到中国以后在世界经济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很有远见的,他想到把这个事情能够常态化,因为欧洲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技术,但是发挥不出来,它的市场正在逐渐萎缩,之后他就跟温家宝总理商量这个事,最后由两方政府指定,意大利这边由意大利第三大银行出面以及大的保险公司集团出资,在国内有两家政策银行成立这么一个基金。
为什么当时是最有远见的呢,在我们基金三年的运作过程中,我们的确感到了国内经济的成长,和国外企业对我们一些看法的改变,最明显的是在经济危机以后,在危机之前我们和老外谈事情,他们还是比较高傲的,觉得他们在西方世界还是高人一等,比我们中国都要高。在危机之后,他们的尝到了苦头,我们再去跟他们谈事情的时候,明显的非常感兴趣,现在逐渐发展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对中国的企业开放他的股权,欢迎中国企业投入到他的企业。
为什么他有这样的改变,他认识到中国市场、制造业的强大,感受非常深,可以举个例子,就是我们曾经作过的一个项目,在08年初的时候,投了一个欧洲的企业,这个企业做的是和阀门相关的一个物件,温州是国家的阀门重工业,是世界阀门之都市,我想很多人可以理解,这个部件是用在大型油气阀门里面的一个阀座,它的尺寸大的可以做到1.5米,小的也有20~30公分,这个企业专门作这个阀座,非常精。
可以说在欧洲和世界上只有这么一家企业是专心做这个的,也是有一个加工,一个创始人慢慢的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把它做到精益求精,虽然其他的企业技术和它差不多的,我们在收购这家企业的原因,是因为这家企业整体认识到阀门产业链移到中国了,尤其是移到温州这一块,他希望通过我们基金的帮助,能把它这个产业扩展到中国来,他宁愿放弃一些股权上的利益,他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这个的创始人甚至没有来到中国,对中国什么样根本就不清楚。
他是希望借助我们中国的产业方式,完成这件事,我们在08年收购之后,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国内寻找这样的合作企业,走访了很多的企业,遗憾的是没有一家企业真正达成合作的意愿,一方面在技术差距上还是比较大,外方的技术价格总是提不上来,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股权合作,当时我们的市场还是很好的,我们的股权的价格也密切谈拢,最后决定在苏州单独设立了一个小厂,实验性的小厂,这个向厂在苏州工业园区大概有5000米,也就是一个车间,非常出人意料,效果非常好,我们给他的第一点指标是完成2000万人民币的销售,结果他完成了3500万,今年我们把这个目标调整到了5000多万,据我们估计,完成这个销售肯定是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超过。
这个销售可以说是爆发性的增长,我们相比,在国外的总部来看,相反来说,市场是没有增长性的现象,这个原因并不是说中国稳固的定单,而是在欧洲的市场已经没有什么阀门企业,主要是在我们的温州、江苏,我们把这个厂,开在苏州之后,许多的国内厂家,都纷纷过来采购,他们原来没有采购这家意大利企业阀座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能说是非常重的工业,应该说对这个部件是比较大、比较重的,运输不太方便,必须靠海运一个月,时间上决定了如果设在欧洲是不可能,中国的厂商是不可能采购的,甚至在国内的合资企业都不会采购它,在国内设这个厂子之后,它的爆发性增长就是因为他结合了这个产业升级的要求,目前来说,中石油,在招标的时候,非常看中这个物件的采用,最近的一个标里面,我们了解到,所有参加新项目竞标的阀门企业都采用了我们这个企业的合作,这只是一个我们的案例,也许温州的一些阀门产业先进,我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思考,民资和国外合作从什么角度切入,我想温州这么多的企业家非常的聪明,也许从我这里悟道一些道理,希望也给大家能够提供一些参考,谢谢。
许进胜:非常谢谢沈总,用他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外合资的一些经验,我们接下来开始简单的讨论,我想在座的非常关注,第一个问题我想请问周院长,温州的民间资本是非常的活跃,在座的人都想问一个问题,请周院长告诉我们以他的经验,现在的温州商人到底在想什么,看什么,到底把资金投到哪里去,哪些国家、地区,最后告诉我们温州商人“走出去”投资的概念,以温州人这么厉害的经商手段,“走出去”的成功机率是多少?有请周院长。
周德文:温州资本历来备受关注,特别是近一两年来,社会都在关注温州资本投到哪里,现在炒房不能炒了,股市又低迷,实业不景气,资本到底投向哪里,从国内来讲,现在温州资本主要有这么几个领域比较受到关注。
第一、金融服务业,就是银行。温州人很喜欢投资银行,觉得从实业家到投资家到经营家是重要的转折,国内是对银行是高垄断、高管制的行业,想要去投还投不进去,温州一直在向上面申请,原来叫华夏银行,现在又在重建华侨银行,当时一直批不下,为了实现银行梦,温州人就走出口转内销的道路,现在的温州瞄准海外势头。
上半年,我们温州一位律师带着一些企业家到台湾,准备申购台湾的银行,然后再到温州来投资银行,国家允许海外到中国投资银行,不允许中国人自己做管理。现在据我了解有很多企业家有这样的想法,有的在欧洲、美国收购国外的一些银行,然后回过来投资中国。
第二、资源型的领域,在国内投资煤矿不能投了,其他的矿山很难投,现在温州人把目光瞄准海外的矿山,这几年,海外也密切关注温州的资本,环太平洋岛国都是在海岛上的,太平洋的周边,他们来的都是国王的儿子、总理的弟弟,全部是官二代,这些人在国外同样掌握巨大的资源,多次到温州来希望与温州资本对接,温州商人确实找到了在海外投资矿山这种经验,资源现在投资仍然是温州资本比较关注的热点。第三、新兴的高新技术的产业,大家都知道温州是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现在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可以说是受到重创,利润是直线下滑,毛利是在3%~5%左右,步履艰难,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加工资等等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使得这些企业是很难投的,温州也面临着传统产业的三紧以及转型。
虽然一些企业家瞄准一些新兴的产业,包括海外的节能产品,太阳能等等,这些领域都受到温州资本的青睐,已经有一些企业家进入到这些行业,前不久我在北京参加中国发展大会,每年有几十多万件各式各样新的发明的、新的专利需要转化成生产力,我就邀请他们这些发明家,我说你们到温州来开发,你们自己关起门没什么意思,就是自己表彰自己,你应该尽快的走向民间资本比较集聚的地方,让民营企业家来选择你这些项目,把它转化成生产力,新兴的领域也是比较新的。
第四、创投领域。今天在座的就有著名企业家温邦彦先生,他就是温商创投的董事长,在这个方面是先行者,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创投领域也成为温州的一个热点。据不完全统计,进入创投和相关的企业已经有300多家,进入的资本已经1500多个亿元。
这四方面都是温州人目前比较关注、希望进入的领域,并且这四大领域在海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创投,现在很多的国外基金跑到温州来希望对接温州的资本,创投这个领域就是在国外方面培育起来的,现在这个概念引到中国,因为国内这些微妙的变化,国外伸出热情的双手欢迎温州资本去,我们国家的这些领域,温州人在国内也好、国外也好,都有许多投资前景的领域,谢谢。
许进胜:非常谢谢周院长,我想在座的各位,过去总是听到温州商人,周院长这样以他的观察和体验,他这样说成功机率是非常高的。接下来我继续请问冯教授,我想问两个问题,民间资本“走出去”,简单说一下有几种模式,第二个问题就是他所观察到的民间资本、民间企业,他“走出去”所面临的最大阻碍和障碍是什么?
冯鹏程:我先说第二个,其实障碍很多,我觉得企业最大的风险就是自己不了解自己有什么优势,比如我刚才提到的,民营企业哪些是可以“走出去”,要有好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资本模式,中国前30年的形势,比如治理结构,有可能是股东大会在床上开,因为夫妻俩是股东,董事会在饭桌上开,都是小舅子、小姨子。
一些管理的决策,比如说投资的决策,他的朋友跟他说,什么赚钱,他拍脑袋就投下去了,没有什么决策,我觉得这是最大的风险,这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分析。我在做教学投资,也做一些投资,一个项目我看三点,我从现金流的角度,第一个我愿意投资的行业、企业是什么,现金流永远大于利润的行业,这种行业、企业肯定错不了。第二种现金流等于利润行业。第三个行业就是现金流永远小于利润的行业,这种企业一定不能投。
第一类、第二类企业,现金流永远大于利润、等于利润,如果说很多的企业家不去分析,有可能是靠胆大挣的一笔钱,由于胆大挣的一笔钱他认为自己是成功的,然后就贸然跳到国外去,这是最大的风险。
模式我前面也讲过了,无非就是刚才那几种模式,我感到现在推出的还是蛇吞象,我不赞同,包括联想收购都不好说,为什么不好说就拿我们在座的企业家讲一讲,沃尔沃原来在我们男人喜欢的车里是最安全的车,显得很高贵,现在让我花几万的价钱,我不买沃尔沃,我买别的车,因为沃尔沃已经不是沃尔沃是吉利了,这个东西是避免不了的。
有人说,冯老师你怎么这么不爱国,可是我怎么爱国,现实没有办法。现在的中国就是一条蛇,你小、弱去收购大你很多的这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一些广大的民营中小企业,现实就是蛇跟象、蛇骑象、蛇用象,就像我刚才说的卡帕这个案例很好,我觉得最高境界应该是我在国内干实业,但是我把国外的钱引进来,这叫最高境界“走出去”,不仅要把国外的资源引用,好多的企业家在这方面怎么成功,刚才卡帕中国注价我认为这就是成功之一。我们不要大规模的“走出去”,有可能要逐渐的“走出去”,谢谢。
许进胜:我这里有两个问题,想让你们四位简单作个回答,其中有一个温州进入融投资行业的情况,刚才周院长应该有提过,目前在温州市300多家创投企业,这个问题大家做一个讨论。另外一个是台下嘉宾说:我作为一个企业家,现在手上有很多的现金,办企业岁数大了,做高科技他搞不懂,做金融到海外投资他搞不清楚,问在座的各位,他应该投些什么,做什么能够赚钱。
沈石轶: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原来的时候是跟着有一个清晰的海外战略的选择去投资,如果我手里有这么大一笔钱的话,对他自己、他的产业是很清楚的,并且这个产业的未来,对这个公司和他“走出去”以后的情形,对它本身的企业附加有没有一个更大的效益,我觉不妨跟着这些企业一起“走出去”,不要单独盲目做一些自己的想法。
黄宇:我刚才听到的意见是他现在有资金想要投什么,这主要是取决于两个,一是你有这笔资金投出去,想不想自己投身在中间做管理、做运作;第二个,你投出去,是不是是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也好、管理人也好,帮你运作资金,这是两个方面。比如说你想到去运作,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要做什么东西,这是我们要考虑的,考虑清楚了我们再去找这些企业,找比较合适投资的项目来做;其次如果你觉得把这个投资出去就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管理机构去做的事情,我首选推荐的是做PE投资,因为股权投资实际上意味着你投资的所有实业,钱投到了投资机构帮你去投所有的实业,其次是意味着它选择的所有实业是具有竞争力、有优势的实业,相对来说,投资回报率比较高。
周德文:第一个不知道你资本的多少,第二个不知道你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投资永远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给你出的主意是没有用的,每天在电视上教你炒股的人,听他的你不一定涨多少,我觉得应该根据自己的实力,根据自己的专长去投资,真的没有什么专长,不知道投什么,你可能选择一个比较好的资金,投进去由一些专家帮你理财,相对来讲会轻松一点。
冯鹏程:我也同意周院长说的,投资自己拿主意,但是有一个趋向我想问一下,这也是我在讲课过程中,民营企业跟我交流中提起的一些情况,我现在创建了一倍,手上20、30个亿的人不多,我现在该干嘛,一,实业不想干了,我们都知道干实业就是5+2,白+黑,给政府当孙子,给员工当孙子,给客户当孙子,孙子不想当了。那怎么赚钱?金融我们不玩,高科技我们不玩,怎么办?
我们倒是同意刚才黄总说的,我觉得PE/VC是很好的的选择,靠专家理财,在中国,你选择一个好的GP很重要,一要看它的历史,做过什么案例,案例很重要,它的业绩很重要。但是在中国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不一定公司的品牌有多大,关键要看这些合伙人的投资理念是什么,如果是一群急功近利的合伙人,我建议你不要和他们玩,还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现在中国的PE有点虚构,大家现在都不理智了,一个项目几十个PE过去,听完报告,几分钟内马上就要公司5000万先打这个企业帐上。
如果我们在座的有钱了,不想做实业了,去找一个专家理财,如果是这样,最好不要找,因为有可能亏损的可能性比较大。
许进胜:非常谢谢四位嘉宾,民间资本“走出去”应该是一个持续关注的议题,今天短短的时间,不能让大家畅所欲言,也没能让大家得到非常丰富的知识,我希望这样的关注继续、持续,如果各位有什么问题,欢迎会后与这几位嘉宾继续交流,谢谢这几位嘉宾,也非常谢谢在座的各位参加民间“走出去”的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