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网络展会发展对策
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1.网络展会的内涵、功能及特点……………………………………………………3
1.1网络展会的内涵………………………………………………………………………3 1.2网络展会的基本功能…………………………………………………………………3 1.3网络展会的特点………………………………………………………………………4 2.发展网络会展对会展行业发展的重要性…………………………………………4
2.1网络会展将丰富各地信息港的有价值信息…………………………………………4 2.2网络会展可以吸引大量企业主动上网并进行信息的撮合和交易…………………5 2.3网络会展是扭转行业、企业网络应用观念的有效手段……………………………5 2.4网络会展成为会展业应对突发危机的最佳选择……………………………………5 2.5网络会展对传统展会带来的促进作用………………………………………………5
3.网络会展的优劣势分析………………………………………………………………………6
3.1网络展会的优势………………………………………………………………………6 3.2网络展会的劣势………………………………………………………………………9 4.网络会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9 4.1网络会展的安全威胁………………………………………………………………10 4.2网络会展的安全对策………………………………………………………………10 5.结论与展望…………………………………………………………………………12 参考文献………………………………………………………………………………………………12
摘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步入了“全球经济的网络时代”。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撑,以知识经济、信息网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形式,其核心内容是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的核心技术是IT技术和网络技术。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第二空间,构成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网络技术正渗透于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和对外交流、联系的方式、途径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世界会展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会展业必须顺应潮流,抢抓机遇,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本文就网络会展的特点,优势,面临的问题已经相应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会展;网络会展;会展发展趋势;重要性;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网络展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1.网络展会的内涵、功能及特点
1.1网络展会的内涵
什么是网络展会?网上展会即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举行展览会。网上展会突破现场展会时间、空间的局限性,被誉为“永不落幕的展会”。网上展览是对实物展览会的虚拟,展览的组织、展出及展览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电子化,组展者、参展商和观众之间的交流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很大程度上,网上展览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
1.2网络展会的基本功能
网络会展与传统实体会展不同,它不仅要能提供推介、教育功能,更主要是为参观者提供直观、交互的导览和展示功能,能为参观者提供实体会展所不能享受到的良好的互动体验,以及为参展者提供增值服务。其基本功能至少应包括:
推介功能:充分利用网络无空间、无时限的优势,为实体会展的宣传推介、门票销售以及会展主题、理念的传播发挥强大促进作用。而且,参展者本身可以通过网络向其广大受众展示其形象和传播其参展理念,甚至直接通过网络向观众中的潜在客户提供产品推荐服务。网络会展可以成为参展企业知识营销与网络营销的重要工具。
导览功能:观众可通过网络对展会园区、参展者和展馆进行直观、生动、全面的了解,可以更好的了解展会园区周边地区相关服务设施、交通、气候等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安排行程,为观众提供及时、便捷服务。网络会展的导览功能能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增强观众对会展举办的满意度,促进会展目标实现。
教育功能:通过浏览、多媒体展陈、交互等手段,传播、介绍有关会展主题、知识和理念及各参展方的社会、科技、历史、文化以及展项和活动,提供相关背景和图像信息,弥补语言、文化、时空等差异,对实体会展作有益的补充和延伸。更重要的是,网络会展大大扩大了实体会展的时空覆盖范围,使得更多观众能接收组织者和参展者的知
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识。
展示功能:通过互联网与三维技术的融合,将会展园区和展馆的重点内容直观、逼真地呈现在网络展台上,打造一个能同时进行网络体验和实时互动的平台,实现现场和网络联动,增强会展内容传播的覆盖面、渲染力和影响力。而且,网络平台将使得参展方可以更方便地展示一些由于不容易搬动而无法参加实体展览的大型产品,也能迅速地进行网络展品的更新与替换。
1.3网络展会的特点
网上会展是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举行的会议或展览会。网上会展是对传统的电子化、数字化。其特点有:
1)网上会展降低了会展的成本,网上会展以电子交流代替了传统的物流,减少了人力、物力的耗费,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2)网上会展突破了实体会展对空间和时间的要求,摆脱了时空的局限性,扩展了会展经济的空间,因此被称为“永不落幕的会展”。
总的来说:网上会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受众广、无时空局限等优势。同时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通过网络展会平台发布会展信息,通过网络在线调查,网上会展的平台同时也是展商营销的平台,展商和客户可以通过聊天室、在线咨询、常见问题问答等途径进行沟通,有些展商还提供信息跟踪、信息定制等都是网络会展所具有的特点。
2.发展网络会展对会展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网络会展可以丰富各地信息港的有价值信息,吸引大量企业主动上网并进行信息的撮合和交易,提升电信运营商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1网络会展将丰富各地信息港的有价值信息
网络会展最大的特点是依托在各地运营机构和合作伙伴的信息平台或者企业上网站点来展示。网络会展中的展会、展商、展品等所有信息都经过组委会、电信运营商的严格审核,以保证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企业放心地选择展会、展商和展品。网络
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会展信息的真实和有价值信息也增强了参与站点的信息价值性,增强这些站点在本地或本行业品牌影响力。
2.2网络会展可以吸引大量企业主动上网并进行信息的撮合和交易
网络会展在一段时间里的高速集中的宣传和造势,不仅促使实地参展的企业同时参加网交会,亦带动大量因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外地企业参加网络展。使得网络会展线上线下都被企业关注,吸引企业上 网进行产品供求信息的交换甚至进行商品交易。
2.3网络会展是扭转行业、企业网络应用观念的有效手段
网络经济在网络泡沫消退后步入了务实阶段,扭转企业的网络观念将是影响到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一步。网络会展并不提倡上网能够解决企业的一切问题,而是主攻企业的供求信息的关注度,让企业能够得到真实有效的产品信息,并通过互联共享机制,让企业发布的信息最广泛的为人所知,让企业感觉到网络所能带来的实际利益,才能扭转企业的互联网应用观念,引导企业深入到网络经济之中。
2.4网络会展成为会展业应对突发危机的最佳选择
会展组织者以展会为媒体,为展商与贸易商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客观上是以集群与时空结合的方式,为行为主体间创造交流的环境。在突发危机发生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受到了挑战。“网络会展”以其高效、灵敏的特点,表现出特殊的应用价值,实现了人们之间在不接触的情况下,照常经济交往与贸易活动,有效阻断了传统展览密集人群,集合传染源的途径。在SARS期间,以“非接触经济”形态出现的“网络会展”高效运转,发挥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会展业应对突发危机的最佳选择。在此次广交会上,有487位参展商、339位客商参与了网上洽谈,并达成不少成交意向。因此这种网络会展的形式成为传统实物会展的重要补充,同时在出现危机事件时作为传统实物会展的替身,降低了危机带来的损失,提高会展顺利举办的概率。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网络展会来降低因突发事件影响是一种非常可行的应对措施。
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2.5网络会展对传统展会带来的促进作用:
更广泛:接受来自互联网任意位置的访问,吸引更多观众。更节省:参展成本低,参展花费小,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更高效:参展商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与客户沟通上,同时在线收集、管理客户数据信息更为方便,参展效率大幅提高。
更环保:不需要现实建材以及纸质宣传品,节约能源并且绿色环保,无形中也为参展商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
更强大:比传统网络展会的互动性更好,可操作性更突出,现场感更强。
3.网络会展的优劣势分析
3.1网络展会的优势 3.1.1展览的市场覆盖优势
传统展览本身具有集中性和实物性,因此需要在某段时间、某地集中举行,这也决定了其巾场覆盖的有限性。但网络展览可以突破这此限制: 1)展期长
网络展览可以实现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展览模式,使参展、观展及交流时间不受限制,真正实现了展览会的“永不落幕”,并且不需要支付额外的展览费用,人人增加了展览巾场覆盖时间。2)地域广
网络展览使异地参展、观展、组展都成为可能,突破了实物展览巾场的地理位置分割局限,从空间上扩人了展览的影响而,能为参展商和参观者创造更多商机,同时也为主办者展位营销提供了更广阔的巾场空间。3)易于开辟新市场
传统展会的参观者通常只有专业人士和一定区域观众,而网络展览不但能吸引那此因无法参加传统展会而错失合作机会的目标客户,还可能吸引其他网络用户,从而增加贸易机会,为参展商开辟新市场。
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4)促进全球性贸易
网络展览的参展商和参观者可以覆盖全球,既避免了繁琐的出入境手续,又可以很好地解决商务合作的时差问题,为商家提供了从事全球性贸易的可能,也使展览项日、组织机构的对外宣传能够而向全世界进行,展览业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成为现实。
3.1.2展览的成本控制优势
1)信息搜寻成本
网络展览突破了时空限制,为交易双方获取信息提供了极佳手段,参与网络展览的各方只需支付较少的网络通信费用和管理费用,就可以获得来自各地的展品、展商或需求信息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2)展馆租赁成本
传统展览的举办必须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来支持,租赁展馆通常是其中最大的成本支出而网络展览无需租赁实地展馆,人人降低了举办网络展览的成本而各参展商参与网络展览所需支付的展位费也远远低于传统展览的展位费。3)人力资源成本
传统的展览过程各个环节都需要工作人员跟进,而利用与互联网进行网络展览,可以利用先进的管理系统软件,实现订货、结算和送货的自动化管理,减少工作人员数量,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4)宣传展示成本
网络展览中,展品与展商的各种宣传展不信息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可以极低成本发送并能随时根据需要进行修改人人减轻对实物宣传展不设施的依赖从而能够节省大量的展位装演、宣传品印刷等费用,降低了宣传展不成本。5)差旅成本
网络展览依托互联网技术,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参展和观展商都能足不出户参加展览,省去了参加传统实物展览所必须支付的人笔差旅费和,从而更一步降低了参加展览的成本。6)通讯成本
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在网络展览中,整个商贸磋商过程可以在网络系统的支持下完成,而因特网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通适,其全球性的特点使其通讯价格相对电话、传真等更为低廉,节省了买卖双方的通讯开支。
3.1.3展览的高效率优势
1)布展高效率
网络展览的展览信息都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信息制作、处理简便,免去了刘一实地展馆、展台布置的大量工作,能够减少纷繁的体力劳动的重复,人人提高了布展环节的工作效率。2)信息发布高效率
网络展览的数字化信息特点使展览卞办方、参展商能够将会展信息简便、及时地向外界发布,互联网传播的迅捷性和即时性保障了这种高效率而网络技术的“刷新”更换功能能保证信息发布的同步性,一曰信息有所变动,网络展览能十分便捷地刘一信息进行修改或更换,这是实物展览常用的纸质信息载体所无法做到的 3)信息查询高效率
网络展览为广大参展商和参观者提供了功能强人的信息查询系统,可以方便浏览者迅速找到自己的日标展品、展商信息,浏览者只要键入日标信息的关键字系统就可以迅速为其进行匹配查找并反馈查询结果信息甚至比参加传统展览从门口走到日标展位用时更短,更为快捷高效 4)磋商互动高效率
网络展览开设的网上交互功能,能使参展双方跨越地域界限,利用各种通讯软件进行即时磋商,还可以留这与回复方式应刘一时差问题,让访问者提交反馈建议表单,使展览商能够对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处理,并能及时对业务变化作出反应,为展览活动中的磋商互动环节提供一个科学化发展的平台,使整个交易快捷方便。5)支付高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多种网上支付手段随着网上支付安全、银行技术平台的不统一等问题得到解决,网上支付成为了简便快捷、降低成本的良好选择网络展览
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通常建立了完善的网上支付平台,买卖双方可以借助方便安全的资金结算系统,在因特网上直接完成支付过程,从而缩短交易时间加快资金周转。
3.1.4展览的增值服务优势
网络展览能提供功能丰富的增值服务,如电子通行证获取;网络会议平台提供;参观者省份、地区分析;展位浏览人数及停留时间统计;展位设计模板提供等许多增值服务能够实现传统展览所不具备的功能,体现了现代科技在展览业中的应用。
以参观者情况调查为例:传统展览中,参观者进馆后就属于失控状态,无法准确知适每个参观者动向,更不能量化统计其行为,这使得参展商无法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准确地调整自己的行动,达不到最优的参展效果目前比较常用的方式是雇佣调查公司进行现场抽样调查分析,但这样不仅费用较高而且易产生较人误差而网络展览则不同,通过超文本链接方式,将无限丰富的信息加以分类贮存和发布,每个链接的点击次数,每个页而的停留时间均可以得到有效统计,展览效果一目了然还可以利用在线调查或者电子询问调查表等方式,不仅可以省去人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在线生成网络展览情况调研的分析报告,趋势分析图表和综合调查报告,有助于组织者和参展商及时调整展览行为,降低失误率,从而提高展览效果也便于对展览效果进行评估
3.2网络展会的劣势
相对于实体会展,网络会展也有着天然的劣势,而且是通过技术手段几乎无法弥补的,主要体现在:
1)网络会展无法满足观众与实物摸触和面对面交流的需求,无法让展购双方交流商品信息和了解市场趋势,也不利于他们联络感情和增强互信无法给展购双方提供足够的安全可信度,为双方带来更大的风险;
2)受某些行业限制,如大量个性化强、附加智能高的商品,如轻工类、纺织服装类等,重视的是独特的外观设计、整体的视觉效果或特有的手感,对这些商品而言,看样成交更是必不可少的;
3)虽然网络会展可以为参展者与观众节约成本,但同时要求的高技术网络建造费
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用和维护成本也是比较昂贵的;
4)网络会展不能为举办会展的城市带来技术、资本、人才溢出效应,而对于会展举办方而言,这是比较重要的激励因素。
4、网络会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会展网站的网络与Internet相连,构成开放性网络,也就必然存在着安全问题。网络的安全性及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得很多企业不敢涉足的隐忧。但即使是面对面的交易活动,照样有信誉失衡或被人欺诈的风险。尽管电子商务、网络虚拟空间尚有诸多的不完善,但这些问题都是技术性的,通过技术保密,以及多渠道地了解对方的信用信息,也完全可以避免不该发生的失误。必须剖析网络会展的安全需求,寻求网络会展的安全对策。
4.1网络会展的安全威胁
网络会展的实施依赖于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全球性、开放性、扩散性、共享性和动态性等特性,它在存储、处理、使用和传输上存在严重脆弱性,易于受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数据被干扰、遗漏、丢失,甚至被人为泄露、篡改、窃取、冒充、滥用和破坏,从而受到多种安全威胁。
会展网站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来源于其社会环境的威胁、技术坏境的脆弱和物理自然环境的恶化。社会环境指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和人员。技术环境指会展网站信息系统的技术因素,包括: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网络结构、局域网、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安全人员管理和技术安全管理等物理自然环境是指来自物理基础支持能力和自然环境的变化。1)社会环境的威胁
社会环境的威胁方主体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竞争对手组织,具体攻击手段主要有:内部窃密和破坏、非法访问、删改、伪造、重演、抵赖、中断与催毁等。2)技术环境的脆弱性
技术环境的脆弱性来源于会展信息系统技术上和管理上的缺陷。包括:网络设备的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安全性、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协议软件的安全性、系统安全监视乏力、对病毒和黑客侵袭的抵抗不足、应用服务的安全性等。3)物理自然环境恶化
物理自然环境恶化是指网络会展信息系统物理基础的支持能力下降或消失,包括电力供应不足或中断、电压波动、静电或强磁场的影响,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等。
4.2网络会展的安全对策
会展网站信息网络安全防范包含以下内容:访问控制、识别和鉴别、完整性控制、防火墙系统、密码技术、审计和恢复、计算机病毒防护、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安全和抗抵赖协议等等。1)访问控制
对用户访问会展网站信息系统的权限或能力的限制,包括限制进入物理区域(出入控制)和限制使用会展网站信息系统资源(存取控制)。2)识别和鉴别
针对攻击,网络会展电子商务安全系统至少应提供识别与鉴别机制。识别指分配给每个用户一个ID来代表用户和进程。鉴别是系统根据用户的私有信息来确定用户的真实性,防止欺骗。识别的方法如PID、UID。鉴别最常用的简单方法如口令机制,利用生物技术,根据人的指纹、视网膜等生物信息来提高鉴别强度。现在经常使用的还有数字签名的鉴别方法。3)完整性控制
必须采取数据完整性控制技术来识别会展网络信息有效数据的一部分或全部信息是否被篡改,根据数据完整性控制范围的不同,可采用两类技术,即报文认证和通信完整性控制。4)防火墙系统
会展信息网络中的防火墙能够保护内部网络免受外界攻击。防火墙的技术核心是防火墙控制网路传输的技术,如链路级网关、应用层网关、状态监控包封过滤。5)密码技术
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密码算法是一些公式、法则或程序,算法中的可变参数是密钥。密码算法相对稳定,视为常量,而密钥是变量。现代密码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一切秘密寓于密钥之中”。6)审计和恢复
审计是指对用户和程序使用会展网络信息资源的情况进行记录和审查,以保证会展网站信息系统的安全,帮助查清事故原因。恢复是指当会展网站信息系统受到损害时,将系统恢复到可接受状态的安全机制,如建立备份系统等。7)计算机病毒防护
反病毒技术包括预防病毒、检测病毒和消毒三种技术。反病毒技术的实施对象包括文件型病毒、引导型病毒和网络病毒。网络反病毒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对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频繁地进行扫描和检测,设置功能强大的反病毒防火墙,对网络目录及文件设置访问权限等。8)操作系统安全
操作系统安全是指从系统设计、实现和使用等各个阶段都遵循一套完整的安全策略。包括存储器寻址保护、访问控制、认证机制。9)数据库系统安全
网络会展电子商务数据库系统的安全需求应包括:物理完整性,政务信息数据能够免于遭受物理破坏(如火灾、水灾、电压波动、掉电等);逻辑完整性,能够保持会展信息数据库的结构完整,比如对某字段的修改不至于影响其他字段;元素完整性,包含在每个元素中的数据是准确的;可用性,指用户通常情况下,可访问会展信息数据库和所有授权访问的数据;用户认证,保证每个用户能够被正确地识别,免遭非法用户的入侵;可审计性,能够追踪到谁访问过会展网站信息数据库。
5.结论与展望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和对外交流、联系的方式、途径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最大的优势是将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 一方面以电子流代替了物流, 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 组织者、参加者和观众通过网络系统联系起来, 各主体间的沟通呈现立时互动的特点, 并摆脱时间和空
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间的限制, 弥补了传统展览会在时间、地点上的局限, 有助于企业开辟面向全球市场的渠道, 拓展目标市场 为会展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发展会展经济的同时, 也应关注互联网的发展给展览业带来的新契机, 实现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交易之间的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 方 敏.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29.[2] 戴聚岭.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03):7.[3] 高 燕.2004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状况及政策建议[J].中国展览,2005(3):12-13.[4] 杨荣光,李月梦.项目管理的控制实施[J].现代企业教育,2005(03):8.[5] 2007会展行业研究报告[R]:7-9.[6] 应丽君.二十一世纪中国会展经济与会展产业正名集[M].2003.1:27-28.[7] 林峻峰.中国网络会展的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8] 薛华.中国会展产业竞争力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07:3.[9] 谢新丽,吕群超.会展旅游的经济社会效应及其启示[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 2006.:58-61.[10] 张旭莺.展会现场服务观众满意度实证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2):2.
第二篇:论广播电视管理制度创新的发展对策
浅析广播电视管理制度创新的发展对策
姓名: 学号: 班级:
摘要
近年来,一些广播电视局的广告收入不容乐观,电台的综合实力也在下降。大多问题出在管理体制上,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关键。本文从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研究入手,了解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背景,阐述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广播电视媒介制度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提高广播电视综合发展实力。
现在的电视节目缺乏趣味性,忽略了品牌效应,节目也缺少特色,媒体合作少,收益少。由于媒介种类的增多,信息资源已经越来越枯竭,特别是独家信息的获得已经越来越难,各种媒体之间的信息重复率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比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信息传播的现场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比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说是再加工能力。
体制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框架。体制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当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体制的改革就成为广播电视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创新;发展对策
正文
广播电视体制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原则而设立的由广播电视所有权、经营权以及管理
权等方面所构成的规范体系。体制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框架。体制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当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体制的改革就成为广播电视业发展的关键。
一、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以政策突破为特征,以实施“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和推动以新闻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改革。这次突破,大大调动了广电机构兴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也解放了生产力,推进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扩展了广播电视的覆盖和总体规模。同时,也开启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先河。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以技术突破为特征,以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新技术的运用为标志,以有线电视台建立、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和卫星电视频道开播为主要内容。
到了21世纪初,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以整体转型为特征,以体制改革、数字化和产业化发展为标志,以体制上从计划事业型向事业产业型转型、技术上从模拟技术体系向数字技术体系转换、功能上从传统传媒向现代传媒转变为主要内容。这次突破,使中国广播电视业在观念、体制等各个领域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场以整体转型为特征的变革在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一般都是成立集团。从已经成立集团的地区情况来看,都是集团与原来的行政级别相同。有的集团分别在人事管理部门同时注册,挂有两个牌子。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是国家政府部门统一供给和经营的,因此容易造成政事不分的局面。这种弊端一方面是国家包办的事业量多;另一方面,政府机关受国家的影响,缺乏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没有实行改革的省市,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实质也是局台合为一体。电视节目缺乏趣味性,忽略了品牌效应,节目也缺少特色,媒体合作少,收益少。由于媒介种类的增多,信息资源已经越来越枯竭,特别是独家信息的获得已经越来越难,各种媒体之间的信息重复率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比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信息传播的现场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比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说是再加工能力。
三、广播电视媒介制度创新的发展方向
(一)广播电视制度创新的措施是分离
在权利关系层面,分离就是政治与企业、产业分开。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是国家政府部门统一供给和经营的,因此容易造成政事不分的局面。这种弊端一方面是国家包办
的事业量多;另一方面,政府机关受国家的影响,缺乏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改革这种传统的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一是重新界定调整国家事业职能范围;二是政事分开,建立新制度,与各项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
分离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质量,降低了节目成本,丰富了节目内容,转换了运营机制,也增强了发展活力。比如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分拆成的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全国广电系统制度传播分离的大幕正式拉开。
在运营实施层面,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内容的策划制作是一种市场行为,根据市场规律运作。而节目内容的传播是一种技术控制行为,是传播信息过滤和播出控制技术的实施。在改革时,广播电视媒介选择以频道为平台,推出频道专业化的新运营方式。媒介专业化是从广播的频率专业化开始的。
虽然广告收入总量仍居首位,但是由于节目成本逐年增高,制作水平提高,已经产生了电视产业危机。电视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电视业的运作已经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进入到了频道化时代。节目资源整合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频道制有很多优势,比如频道的管制主题得到授权,节目策划、经费由工作人员控制,管理主体明确;电台电视台的岗位精简,降低人力、节目、管理的成本;传播的效果会增强,频率专业化会提高收视率,培育品牌频道,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制作效率也会提高,加强栏目间选题和采访报道活动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制作成本。另外,组建股份制公司也是改革模式一种。比如南京广电集团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从集团整体体制改革入手,继而推进到频道体制改革。
在业务操作层面,是公益节目与经营制节目分离。以往都是新闻和娱乐节目的经验搅在一起。按照电视节目划分为公益性节目和经营性节目。公益性节目是指时政新闻类节目,大众教育科普节目等,公益节目是为了实现最大多数公众的利益而制作播出的节目,其投入主要由政府承担。因此,公益性节目体制的改革应着眼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经营性节目主要包括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等经营类节目。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通过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此类节目意识形态较弱,分离可以确立播制主体相互之间不同的责权关系。传播分离成为必然趋势,它为集约化方式制作节目,人员精简,受市场规律制约,避免了过去台内从业人员制作的质量不过关的节目同样能上电视的弊端。北京光线传媒公司制作的娱乐资讯
节目《娱乐现场》一度在全国500多个电视台播出。
(二)广播电视制度创新的发展方向是整合
集团化是经营资源的整合。广电集团既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单位和经济部门,它还赋有:新闻媒体、事业性质和专业分工的任务;要求广电集团以宣传为中心,更好地发挥“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喉舌功能,把遵循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增强集团的社会影响力、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广电行业内的集团化改革还具有一种特殊性。广电集团的特殊性还在其不同于其它文化新闻单位,由于电视广播媒体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特别是直播节目直接面对观众,贴近受众的特点,直播现场难以完全控制的特点,使政府对广电系统的改革一直持谨慎态度,也因此才在全国广电集团化改革中第一次出现了事业性质的集团。广电集团的特殊性要求广电集团改革的时候依然要把宣传放在首位,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起来考虑,正因此出现了全国首创——事业集团。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20年的高速发展,全国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吹响了号角。2002年8月24日中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新闻改革的十点建议。然而这时广电行业才尴尬的发现,当教育已经开始产业化,其它事业单位也已经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尤其是同样具有喉舌功能的报业改革的成功远远超过了广电行业,只有广电行业还处于80年代的旧体制下。李长春同志说,“电视行业落后其他行业20年。”于是广电行业在改革的道路上努力追赶,先后进行了有线电视台和无线电视台合并,有线电视网和电视台的分离等重大改革举措。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禁锢,改革的滞后,使广电行业的现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与党和政府的要求相距甚远;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三年的广电行业的产业化、集团化的讨论和尝试。
信息服务是经营理念的整合。信息资源整合是将各种分布、异构和多样化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的数字资源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有序组织和有效的揭示。
信息资源整合是“系统”的理念,就是强化对信息资源的全面管理。它的管理理念是:取代过去单纯以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理念,主张对信息资源要运用技术、经济、人文的手段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其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的、可控性的、个性化的和实时性的管理。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技术、经济、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信息资源的整合不能仅限于技术或物理层面的整合,应当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整合的全过程。要包括对信息资源整体架构体系的整合,对信息资源管理组织体系的整合,对信息管理技术的整合,对信息资源管理环境的整合以及对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的整合,通过统筹和全面的整合,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电视的传输手段更为成熟,在这个时候,节目内容成了收费频道的支撑,成为媒介融合平台的核心资源。
外联或上市是资金的整合。资金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和流动的基础。广播电视媒介是一个高技术,重装备的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实现广电媒介在资金上的总和,总的来说有几个途径:第一同质媒介联合经营,电台电台之间,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的联合协作,建立广播网,不但可以达成共同利益,也能缓解电视台之间的压力。第二是异质媒体之间的联合经营,电台与报纸杂志之间的联合经营。虽然异质媒介合作较少,但是在强调传播效果的今天,异质媒介合作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比如几年前,BBC成功地与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合作,关于中国的文化、自然、历史、环境的合作项目,它的内容包括传统的电视,也包括新的媒体,不论是中国观众还是西方观众,都非常喜欢这类节目。
参考文献
[1]白贵,王俊杰.广播电视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2]周弘铎.媒介产业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3]刘斌.中国广播电视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4]张振华.中国广播电视概要〔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5]凌昊莹.媒介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第三篇:论网络舆论监督
sunshine
论 网 络 舆 论 监 督
兰绍江
内容提要: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政治生活方式。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 * * * * *
2003年,沈阳刘涌涉黑犯罪团伙案件在审判过程中一波三折,引起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网上大讨论。虽然此案已告终结,但它造成的舆论效应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在刘涌案件的审判过程中,“网络舆论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严惩黑社会犯罪的鲜明意愿,最终导致了最高法院对刘涌案件的再审。所谓“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互联网”成为民意表达的最佳手段。
一、从刘涌案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
1、民意得到了真实、充分的表达。刘涌涉黑犯罪集团案堪称建国以来罕见。众所周知,黑社会犯罪危害之严重非其他犯罪所能比拟,为各国政府之大患。我国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势力虽刚起步不久,但来势凶猛,国家对此已经确定了“露头就打,从重从快处罚”的方针,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深得民心的举措。刘涌集团危害一方十几年,终于绳之以法,自然为国人瞩目。当辽宁省高院以含糊其辞、“莫须有”的理由将刘涌死刑的一审判决改为死缓,尤其是部分“知名教授”违背民意、以权威面目书面干预审判活动的曝光,激起了国人的愤怒,引发民众投入一场空前的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爱憎分明的人民意志得到充分表达:①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首恶必须严惩,决不允许假借“人道、人权”姑息养奸;尽管个别“权威”说: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并不是很严重的罪,这样的案件到了美国可能判无罪,不是判死缓的问题云云[注],但人民不信邪,他们知道孰轻孰重,他们更不会用美国的法律来断中国的案子。
“刘涌不死,民心死”,一语表达了人民对黑恶势力的深恶痛绝。②维护司法公正,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干预司法审判活动。有的“专家”断言判处刘涌死刑是我国一贯重刑思想的体现,民众的态度是媒体片面引导的结果,是用感情代替法律;更有人建议最高法院改写辽宁高法判决中“不能从根本上排除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存在刑讯逼供”的模糊词汇,明确“认定刑讯逼供的事实,并且按照有关司法解释,不将刑讯逼供取得的口供作为定案的依据”,(笔者注:接下来就要追究公安、检察机关办案干警的罪责了!)说这是“对人权的尊重和对司法尊严的维护。”[注]但是,从2000年7月刘涌案发到3年后刘涌被终审判决,公众对刘涌案的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百姓心中有杆秤”,可以说,刘涌案件的审判,直接关系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这次参与讨论人员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感情和理性几乎都达到极致,正是如此,才避免了黑白颠倒和无限放纵。sunshine
这充分说明,正义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懂法、而且最理解法律的宗旨。
2、正义存在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刘涌案的二审改判曾一度使人们对司法公正产生某种怀疑;但最高人民法院正视全国人民的质询和呼声,依法对刘涌案提起再审,并最终维护了正义。人们看到我国的司法敢于从容面对公众的监督和批评,真正体现了司法为民的宗旨,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正如有位法学博士所言:再审本身是一个进步,最高人民法院的再审反映了法律对民意的一种尊重,从中可以看出法律并非只有程序正义而没有实质正义,严格执行根植于民意的法律并接受民众对于法官是否严格执法的监督,才是法官对民意最好的尊重
[注]
。刘涌一案的再审充分说明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体现对民意的尊重。人民对司法公正的有效监督,又产生了一定的警示作用:法律是一定形态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的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主体,因而法律必须代表最大多数民众的意志,司法又必须在人民的监督下公开、公正进行。如果法律抛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只是部分“权威”强加给人民的信条;如果司法活动不受人民的监督而失去公正,那末法律就将失去在民众中的权威。民不可欺——无论什麽人,打着“权威”旗号也罢、打出“人权”招牌也罢、还是玩弄什麽其他花样,他都不能逾越人民的意志,、超越我国的国情。
3、人们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对刘涌案件的网络舆论监督,一方面在法律范畴给予人们很多启示,譬如法律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意志;如何保证司法公正与权威;如何看待死刑等。更重要的是网络舆论监督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有个学者讲,“对刘涌案的再审,网络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网上畅所欲言体现了民众对权威机构的一种评判,在网络上对司法机关的评判则从某一方面体现一种社会的声音。”[注]网络在极大地拓展人们交互空间的同时,又极大地便捷了人们之间的认识与交流,它将成为今后人民自我教育和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那末,人民可以通过网络监督司法活动,为什麽不可以把这个手段扩展到其他领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安全„„等等所有领域,都应当接受人民的监督,都应当为人民群众提供网络舆论监督的广阔平台。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优越性。
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已经深得民心;像《焦点访谈》、《社会经纬》,及其他中央与各地的报刊、电视反映社会热点、民众疾苦、腐败现象的各种专栏,在揭露社会矛盾、鞭挞违法乱纪、洗雪百姓冤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成为人民信任的“喉舌”、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反映民情、社情的重要渠道。但是,传统的媒体有它一定的局限性:①时间滞后。民情、民意反映到媒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媒体一般要进行核实,然后再履行制作、审批手续,少则数天,多则数月。②广泛性受限。传统媒体由于篇幅、人力、资金、程序等诸多原因,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一般仅限在影响较大或很特殊的典型个案,大量的民情、民意以及事件难得光顾机遇。③交互性差。传统媒体的报道一般呈单向性,来自各方面的评论、反馈、辩解及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交流。④成本高。公开发行的报刊的版面价格很贵,电视台制作新闻节目的成本更高,如果按照节目播出时间计算更为昂贵。⑤监督主体偏移。对国家事务和国家权力的监督,主体应当是人民,人民是一个广泛的集合概念。媒体行使监督实际是代表人民的,然而由于它的局限性,在民众心目中媒体成为了监督主体。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则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1、监督主体的素质较高。利用互联网表达自己意愿的人,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一定的知识和表达能力,关心国家和社会事务,具有较强的参政意识与维权意识,分析问题有一定的深
度,他们是社会舆论的主要参与者;其中年青人又据多数,思想活跃,容易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通过互联网听一听这些人的反馈意见,对于推进我们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去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数已达到7950万,职业分布广泛。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评价,不仅参与人多,而且面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评论都能得到集中反馈。
3、人们的意愿和看法可以更真实、充分地表达。一般说传统的媒介对民情、民意总有个加工、筛选,往往一些更真实、一手的舆论、呼声得不到传达,而互联网就取消了这道
“工序”。如果把传统媒介比喻为“记名投票”的话,那麽互联网就是“无记名投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便于人们无拘束地发言,真实表现自己。
4、具有空前快捷的特点。互联网是个电子的虚拟世界,它传播信息的速度不是以天数、小时为分母,而是按秒计算。海南发生的事情,在几秒钟内通过互联网,图文并茂地发布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不会发生传统媒介的那些昂贵费用。
5、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对同一问题相互了解观点、展开讨论;既可以成本大套、连篇累牍,也可以短小精炼、一针见血;还可以组织
“专家访谈”,以至于组织问卷调查和反馈。
由于互联网具有这些优越性,利用这种先进的手段实现司法与行政活动的人民监督,就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有一位学者评论说:让人民通过网络发言是一种必然和进步,它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人民权益进一步的“最大化”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注3」给人民以发言的自由和让人民掌握法律武器同等重要,民主、法治、平等、自由,这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政治改革的目标。让网络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吧!
当然,网络媒介既具有广泛的公开性,又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公开性是指网上的信息可以共享;私密性是指在网上发布评论、消息的人完全可以隐匿真实性名和身份。正因为如此,有人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它推动文明进步的一面,也常夹杂着耸人听闻得谣言和不满情绪的渲泻。这些内容在网上广泛传播,影响很坏。所以加强网络的规范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三、正确对待网络监督。
尽管网络监督目前仍存在某些缺陷,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看法,但绝不能因此否定它的作用。2003年,网络媒体所显示的舆论监督力量得到了最充分最有效的体现,众多新闻事件,如孙志刚事件、日本人集体买春事件、刘涌案件、宝马汽车撞人案等等,都在网络上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接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评判监督,深深触及了人们的灵魂。人民大众参政意识空前高涨,使各种事件的发展得到了最深刻的推动,不但影响着政府决策,而且涉及了法律的变革。党和政府日益重视网络媒体反映的民众呼声和意见,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广州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温家宝总理对几位北大学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这表明网络媒体公信力日益凸显。网络监督已经不可阻挡,因为它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我们应当对网络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使其规范和完善。
1、网络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我国《宪法》总纲明确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宪法》 第三十五条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言论自由和对国家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有权利采取最便利的方式和手段,保障自己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保障人民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网络监督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便捷而有效手段,它当然要受到宪法的保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评价网上的争论说,“这是网友的自由,也是民主的体现。”
2、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的体现。
现代文明的社会,不仅表现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达,而且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文明化,尤其政治文明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首先表现为最大程度地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人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意见和倡议都能受到关注和发挥作用。依赖现代数字技术而实现的互联网传输、交流手段,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充分实现民主又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网络监督正是这种现代科技同现代民主的恰到好处的结合,它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否定网络的意义,就如同愚昧时代否定“日心说”、清政府视火车为“怪物”、落后的文化禁锢电影、电视;否定网络监督也可以视为“叶公好龙”式的民主心态。
3、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自我教育的方式。
网络媒体是交流传播各种知识和社会信息之现代化工具,它具有广泛性、社会性、世界性等主要特征,他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了解天下大事的主要渠道。我们看到,在网络监督的过程中,人们也在相互交流信息和知识,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互补,在参与中提高素养。对于个别不负责任、偏离事实和公德的网上言论,人们也在进行批评或抨击。正义、法律、公德、知识在自发传播,这是主流;恰恰是这种自愿参与的活动,更有效地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也真实反馈了人们道德的水准,让我们的主流媒体的导向有的放矢。
4、网络舆论监督是民主、公开、平等的推动力。
政治民主化是政治文明的前提,其基本要求是政治上的民主、公开和平等,这正是网络监督的前提和目标。网络监督的前提是要求政治公开(也包括司法与行政的公开),公开才有公正。政治的民主化、公开化、法制化、科学化以及政治的高效、清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政治公开化就是要增强政治生活的清晰度和透明度(涉及国家机密和国防机密外),消除政治的封闭性和神秘色彩,消除程序上、技术上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网络更好地了解政治过程,更好地知政议政和参政,实现各种民主权利。没有政治的公开化,就很难保证政治民主化,政治清廉也会受到影响,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也就无从谈起。
5、对网络舆论监督应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
互联网承担着传播知识、信息,弘扬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神圣社会职责,作为发布部门的大量社会信息应当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关部门应该审时度势,加强正面引导。网络规范和道德的形成,主要靠教育和引导,靠所有网民的自律;2001年5月湖南创建了《红网》,作为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新闻和综合网站,拥有了中国第一批专业网络记者,在红网的“社区论坛”,邀请了诸多的专家、学者作为常年特邀嘉宾,进行各种建设性的探讨和评论,引导论坛舆论导向趋向理性化。全社会应当加强互联网诚信与公德教育,形成网络道德公约;网络服务与监管部门以及主流媒体应当主动组织对败坏网络声誉的批判,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净
化舆论平台。
6、建立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
网络监督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一切关注民生、关注国家的事情,总是会经过网络空间摆到各级政府的桌面上。对于这种“新”事物,我们的各级政府应当给与高度重视和恰当地应用了。有人建议尽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我认为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应当扩大到司法和和一切政治领域,还应当制定必要的对监督渠道进行规范的章程。譬如:国家信息公开制度——接受人民的监督,首先要实现公开,国家司法、行政、经济等部门哪些信息必须或应当公开,通过哪些渠道公开,谁来监督执行;如许多地方纷纷创建“政务网”、“警务网”“市长信箱”等,为人民提供了方便之门。吉林省省长洪虎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政府要将自己的工作向媒体公开,媒体要监督政府的工作。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说,政府应该接受各方面的监督,监督政府,重点是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像我,就是你们的重点监督对象。社会反馈制度——我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很重视从互联网了解民情,全国人民抗击“非典”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广州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温家宝总理对几位北大学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
各级政府是否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制度,人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和方式发表意见、建议,谁来收集来自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如何建立畅通的相互反馈路径。湖南《红网》的“百姓呼声”已成为百姓心中的名牌栏目,群众可以在网上投诉求助,由红网记者及联动媒体记者调查,并直接回复投诉人;群众还可参与进行评论和法律咨询等,使网络的互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违法追究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2000年12月通过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对利用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规定了处罚。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利用互联网时,都要遵纪守法,抵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有害信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依法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实施的各种犯罪活动。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与信息安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各地政府可以根据这个决定制定细则和一些必要的制度,使网络监督进入良性运行。各地方人大常委会应当肩负起网络监督立法的重任。
总之,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切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道德的等等领域,都因互联网的加盟而大开眼界、五彩缤纷。它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动力;因势而用之,受益无限;逆势而拒之,后患无穷。现代政治文明与现代化民主手段的结合,将创造一个真正健康、富于活力的现代化社会。
﹡文中[注]释均引自互联网评论。
参考文献:
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政治学研究》2002/3)
朱兵:《谈中国网络媒体的主要社会责任》(2003中国网络媒体大讨论)
欢迎阅读本文档!
欢迎阅读本文档!
第四篇:论邮政物流分销业务的发展对策
论邮政物流分销业务的发展对策
摘 要:为实现邮政物流的发展目标,文章从理念、能力、网络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分析了邮政企业在物
流分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邮政企业开展物流分销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探讨了邮政物流分销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分销;物流;信息;网络
邮政物流自2002年开展以来,形成了一体化物流、区域配送、货运代理、分销与邮购等四大主要业务板块。在发展初期,物流分销作为邮政物流的一项主要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不仅充分发掘了邮政资源的潜力,培育了邮政物流的市场竞争能力,也为未来的全面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和调整的问题,成为邮政物流分销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加大了邮政物流快速发展的难度。当前邮政企业在物流分销方面存在的问题。1·1 传统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制约着物流分销的发展。
在邮政物流发展的初期,由于分销业务量小、面大,传统终端销售的经营理念和全员营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业务的发展。但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和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的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经营理念与营销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现代商品零售的理念和营销方式距离越来越大,越来越不适应邮政物流业务的发展。同时,邮政的业务市场、服务理念、专业营销能力等均与商品零售行业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分销业务的制约点。
1·2 资金回笼不及时,严重影响了物流分销的传递速度和获利能力。
资金的快速回笼和周转可保证企业良好的经营运转,因此,必须提高流动资金的周转率和利用率。资金回笼不及时、不到位将直接影响分销商品的进货、运输和配送,从而造成企业资金被大量占用、资金利用率低下、经营效率和效益降低、物流业务运营能力偏低,使合作企业对邮政物流的实际运营能力产生怀疑,挫伤合作积极性。造成资金回笼速度缓慢的原因有:第一,分销商品在各级滞留,传递、运输不到位,商品配送和销售不及时;第二,已销售出去的商品以赊销为主,欠款回笼较难;第三,下属单位回收的资金上缴不及时;第四,资金统计不确切,上级部门在统计缴款量时仅依靠订单统计的配送商品量,而经营中还会出现分销商品的运输时间、存货量等一系列问题,也会使缴款难以全部落实。
1·3 分销商品在末端大量滞留,阻碍了物流分销的经营和发展。
物流分销的目的是快速有效地实现分销商品的流通,减少流通成本,通过高效率的商品配送和迅速的回款获取经济收益争取与外部企业的合作。然而一些分销商品进入物流末端配送段时,往往作为待配商品滞留在各级配送中心的营业网点和城区支局所。部分商品滞配期甚至超过几个月,造成了严重的库存空间占用、资金占用和成本消耗。由于个别商品即将过期或已经过期,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1·4 虚假的市场环境和销售景象给物流业务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物流分销终端为增加配送量或销售量经常盲目追求短期效益:销售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营销知识培训,无专业营销能力和经验,在配送商品或销售时过度采取亲情推销策略,仅动员亲朋好友被动接受分销商品,并非适应真正的市场需求,虽然短期内迅速扩大了销售和配送量,却从根本上挫伤了长期发展能力;还有一些销售人员在配送或销售时私下将分销商品赔钱低价卖给零售商户或消费者,严重违反了邮政物流分销的经营目的,影响了邮政正常的经营秩序,造成零售商户或消费者对邮政分销商品物流的误解。这种盲目营销忽视长期市场的行为,无异于揠苗助长,致使邮政物流分销初期在虚假的市场需求下发展迅速,而以后的获利能力则大大降低,造成长期市场开拓艰难。邮政发展物流分销业务的对策。
当前,邮政物流快速发展,为确保邮政物流分销的长期发展能力,保证物流分销在邮政一体化物流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及时解决物流分销业务运营中出现的问题,避免经营陷入困境,实现邮政物流分销长期发展的目标。
2·1 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思路和营销方式,为物流分销快速扫除思想障碍。
学习先进的现代物流分销理念,打破传统的以我为本、坐等成交、被动依赖等思想桎梏,要求变、求新、增强活力。经营理念、服务理念要随市场经济的变化而改变,随各种新型业态的发展而发展,要发展就要变革,“变则通,通则久”。要确立“转变观念、创新工作;物流配送,强化服务;调整结构,适应需求;规范动作,有序经营”的管理思路,引进成熟的营销理念,为物流分销快速扫除思想障碍。
2·2 以现代物流理念为基础,积极做好物流分销的市场定位。
邮政是一个服务性行业,邮政企业拓展物流业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三网”资源,实物网为物流火车、汽车、飞机等各种运输工具,营业网点又构成了遍布城乡的投递网络,这是邮政参与物流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绿卡金融网为物流提供了各类资金清算服务;综合计算机网为物流市场的规范运行和拓展提供了信息基础。第二,中国邮政的“品牌形象”构成了物流业务的核心竞争力。第三,邮政传统的B to C为物流业务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几年B to C末端配送、B to B直递运输服务等业务的探索,也为现代物流业务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邮政的核心竞争力和所有的优势都体现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和配送上,这是邮政物流业务发展的核心。终端商品零售是邮政物流业务末段的延伸,但不是邮政的优势所在。当前邮政的资质、人员素质、营销技能等均不能适应零售商品销售的需求,同时还隐藏着各类资金、税务、政策等风险,不应是邮政物流业务发展的主攻方向。仓储是物流分销业务的保障和物流配送业务的重要支撑。邮政要充分利用点多面广、房地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富余的房产、地产进行整合,添置必要的物流设备,打造以基地、中心、配送中心为一体的差异化物流仓储体系,带动以“运输+仓储+配送”为主的服务网络模式,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为经销商开展物流业务提供良好的操作平台,同时形成以运输、仓储和配送业务为主的业务发展模式。
2·3 以电子商务为指导,积极运用科学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邮政企业要充分利用邮政的优势和互联网技术打造现代邮政物流信息业务平台,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将商品的生产、包装、运输、装卸、仓储、终端零售等环节有机联结在一起,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并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有效支撑各类企业对物流业务信息的需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现代物流和电子物流业务的发展。
2·4 对现有网络进行改造,着手建设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增加必要的运输设备。
邮政网络是邮政进军物流市场的第一大优势。传统的邮政网络以服务为标准,而开展以利润为中心的物流市场,必须对既有网络进行优化和调整,既要保证网络的服务性,又要兼顾网络的赢利性。在增加必备运输车辆、提高运行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网络的节点,即仓储和配送中心,使其既要服务于网络,又要服务于当地物流市场和业务拓展。这就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物流的网络建设,提高物流网运能力,为物流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5 立足于对邮政投递网的改造,发挥邮政在“最后一公里”终端配送上的优势,提高配送能力。
“最后一公里”终端配送在物流配送业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和优化配送网络的基础上,充实投递网力量,是对物流网络建设的有效补充。要对投递网进行优化和改造,充分发挥其在“最后一公里”终端配送上的作用,使邮政物流配送网络实现无缝隙链接,使邮政物流网络建设更加系统、全面、完善。
2·6 利用有利契机,积极发展农村营销网络建设。在营销网络上,应充分利用党中央提出的邮政服务“三农”的有利契机,利用镇(村)富余人员、技术能人、工作站人员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健全农村营销网络的末端建设。一是以各镇、村为中心建立完善“三农”服务站;二是将科技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等人员发展为代办员,利用他们自有的场地发展农村代办点;三是以责任书、协议书的形式,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各乡镇、村农技站、农资销售点展开合作。将“三农”服务站、代销点、工作站等作为邮政物流商品的末端销售网络,分散邮政物流分销的风险,实现邮政与销售末端的共赢。
2·7 培养、引进一批现代物流专业人才。
随着邮政物流业务的不断拓展和壮大,邮政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越显突出。引进几十个或几百个专业人员,并不能有效解决根本问题,只有通过专业知识培训才能在短期内实现邮政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是对网运人员的培养,使其在了解物流业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地掌握和控制网运的部署和调配,发挥网运的最大能效。二是对仓储人员的培养,使其熟悉和了解物流商品的特性和功能,在确保商品安全、完整的基础上,科学安排和调配物流商品,最大限度地压缩仓储库存、提高库存周转率、发挥仓储最大功效。三是对营销人员的培养,使其增加对邮政物流分销的了解,掌握专业技巧,实现优质物流分销商品的营销,避免不必要的弯路、简单的商品推销以及为短期效益而损伤长期潜在的邮政物流服务需求市场等现象,而且通过营销人员有目的地收集市场信息,可获得反映真实需求的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实现对管理者的经营指导与辅助,为实现邮政物流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第五篇: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是新世纪我国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任
务尚未完成,城镇化正在逐步推进向前,同时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任务。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将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的工业化进程指明新的方向,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与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差距分析
(一)高职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城市首创“短期职业大学”开始,到现在已经历了20余个年头,但其历程是坎坷曲折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的推动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有了较快发展,到2001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有386所,比上年增加202所,招生数为35.49万人,比上年增加约16万人。现在的高职教育(含专科在内)无论是在校生规模,还是当年招生数,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职的发展实际上是官方热,民间冷。尽管政府发言人说,高校扩招计划应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相对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来说,高职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仍然是一个十分脆弱的部分,而且这种发展也主要体现在“量”上,“质”的问题则大不尽如人意。
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一方面,一些人高能低就,即高文凭、高能力的人只能干低文凭、低能力的人就能胜任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高素质工人缺乏。以北京市为例,一线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180万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70万,仅占38,受过系统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15,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以上仅占3.5,按我国现阶段工业水平的要求,高级技工至少应占7。正是高素质工人缺乏,导致产品质量无竞争力。中国过去的教育大都是“精英”式教育,以培养专才为目的。高等教育培养9名科学家、1名工程师,而市场经济需要的是9名工程师、1名科学家。美国从1950~2000年的50年中,高级专业人员保持20的比例不变,只是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需要一定技术、技能的职业岗位,则从原来的20提高到65,对不需要技术的一般劳动力,从原来的60下降到15。一般来说,就业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结构模式应该呈金字塔型,而现在我国的就业人员队伍的结构却呈现出倒金字塔形。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需要的是具有创业精神的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分工也不明确,存在着招生错位现象。1999年高校扩招伊始,国家本来明文规定,高等教育扩招的指标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数却扩大了47,其中不少四年制大学,甚至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部属重点大学也要接受众多的高职招生指标,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却招生不足。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许多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和院校拼命要求升格为本科,甚至办研究生教育,以提高声誉,扩大生源;另一方面,本科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却在利用其名牌效应,举办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抢夺高职生源,增收学费。这种“错位”行为不仅冲击了高等教育职能系统,使其作用无法正常发挥,而且还会使我国的大众高等教育陷入“扩张传统精英大学”的发展道路,进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教学质量问题也是高职在发展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混乱,没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教学,不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设置专业,而是“粉笔+黑板”式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评价以老师讲课质量和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培养目标是否清晰明确,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我国高职经过多年的发展,结合我国的社会实践,明确提出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是其显著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刚刚起步,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中专、本科院校等几路大军一起发展高职教育,数量解决了,但质量——粗放型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也越发突出。培养目标的模糊不清是其首要体现。一切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压缩型非常突出。培养目标的偏
移、模糊不清,导致把高职教育办成了学历教育。
(二)高职面对新型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首先要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以信息工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内涵。在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信息技术、培育和壮大信息产业这个关键环节
。1996~2000年,我国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年平均增长21.2,高于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增长速度11个百分点,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大量的人才。印度的软件业之所以发达,原因就是培养了大量软件技术与开发人才,而并不像我国一样,在计算机方面培养的是大批计算机理论和学术人才,发展的研究生教育而不是技术应用性强的高职高专教育。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工业化必不可少的内容。我国的现实是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200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产值已占51,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7.7,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我们应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非农转移,这给高职教育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信息和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这一方面需要大量人员去从事搜集、创造、处理和分配信息工作,另一方面,科技含量不高的传统工业如汽车、机械、服装、建材、化工等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仍需大量第一线的操作人员。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适宜的社会环境。在新型工业化时代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新行业更替旧行业的速度加快,劳动者跨行业流动增多,这些对职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职教育的内容就不能仅局限于职前教育,而是要担负起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双重任务。
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我国的电子工业、通信业、广播电视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将快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逐渐深入,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信息市场的迅速兴起,并逐步融入世界市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将会更快,其专业设置也将进一步调整,围绕新型工业化所出现的新型产业,灵活开设一些新的专业,同时及时淘汰某些过时的旧专业。努力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出特色,创出品牌,使高职教育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
新型工业化既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挑战。高职教育为了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就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大胆创新,以实现高职教育在新时代的新的突破。
(一)实现高职教育的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化的充分实现。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建成“谁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学”(anypersonanystudy)的大学,而且还要建成“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anytimeanyplace)的大学。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正好产生了使“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能学”这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能够实现的重要条件。高职教育要尽可能地用较低的成本为更多的人提供适应需求的、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机会,广播、电视、通讯卫星、电脑以及国际网络等信息器械和信息传递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举扩大了利用这些新媒体和提供新型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
高职教育信息化有三大优势,一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应用;二是可以利用网上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开办远程教育达到资源共享。高职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信息技术可能孕育着教育与学习的“革命性”变革。如何去创建或“发明”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是问题的关键。可以说,其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
(二)走产教结合与产学结合的道路
高职发展必须依靠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否则很难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包括两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可通过与企业产教、产学的合作,来达到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的目的。在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一般都建在著名的大企业周围,以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优势,按企业的要求,培养高技术人才。如德国伊斯勒高等技术学院周围是奔驰、HEG等大企业,曼海姆高等技术学院紧邻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美国大学与企业为加强合作,双方联合创办“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引导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专家进入大学课堂和实验室,甚至董事会。大学则积极为企业培训专职人员,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学校注重自办企业,走大学企业化道路。大学企业化的实质就是“产教结合”方针的具体体现,它使企业和学校在生产、技术、教学等多方面实现交流,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办学、行业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
产学结合的道路,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树立高职新的教学过程质量观。教学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高职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实践环节,走学与训相结合的道路。在监控评价上,要从注重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监控评价,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以保证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一是教师的“教”。教师在教理论课时要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必需、够用”的“度”如何把握一直是高职教学的难题,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应从两点考虑:首先是理论教学不必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把握好由专业人士开发的课程开发表所决定的能力水平,以此为标准就是适应专业需要的“度”;同时,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训时间的比例。二是学生的“学”。应强调在实践中学习,侧重于职业技术能力的掌握与提高。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包括自学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调查的方法等等。三是教学方法、手段。在高职教学中,评价教师教学方法有效与否,要看其是否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这一目的。因此,要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常规制度,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制度,鼓励高职教师多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
(三)准确定位
不同教育类型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才类型要求有不同的教育类型,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是高等学术性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高等技术教育。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标准应该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等教育全局的结构调整和已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基层和农村的高等实用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科教兴农”第一线服务。这应是新型工业化时代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教育分为7个等级,从第2级到第5级,以教育计划是以学术目的为主还是以职业目的为主分A、B、C三类。如第5级就分为5A级和5B级,对于5A级而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目的是为进入高级研究课程和从事高技术要求的职业做充分的准备”。对于5B级来说,“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硕土各层次教育中,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
(四)办出特色
办出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的确,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既要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要有自己的个性即特色,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首先,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不要像对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用专业目录去规范和限制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而要结合这种变化灵活地设置专业。其次,在教育内容上,高职教育的理论学习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而定,不求系统、完整,但可能是跨学科的。如对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员的培养,不仅要他懂得土木结构、水暖通风、电气安装的初步理论,还要学习经济核算、组织管理方面的初步理论。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往往要求学生拿到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即能上岗。再次,在师资队伍方面,一是大力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际的双师型队伍,二是大量聘请社会上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兼职教师,甚至有关职业培养的课程可以以兼职教师为主。这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现实,而且可以使专业易于调整,密切学校和社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