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的若干对策(5篇)

时间:2019-05-13 09:4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的若干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的若干对策》。

第一篇:论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的若干对策

论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的若干对策

作者:刘宗发、魏登才

摘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文化建设方面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产业,而且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使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中开发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推动经济的发展。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当前最重要的要搞好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政策创新和品牌创新。

关键词:文化生产力;县域文化;体制创新

一、创新观念是前提

大力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首要的是进行观念革命,破除文化单一政治属性的老观念,确立文化经济属性的新观念。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对于文化问题的老观念多、老套套多,当前至关重要的是要克服以下几种错误观念:一是先后论,认为在县一级,经济要先行,先发展经济,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文化;二是主次论,经济是主要的,文化是次要的,没有经济不能生存,没有文化无关紧要;三是陪衬论,经济是前台,是主战场,文化是后台,是宣传棒,大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为经济壮行”的陪衬举措;四是对立论,认为文化产业不创造国民收入,是靠经济供养的行业,没有发达的经济难谈发展文化,把文化和经济搞成“两张皮”;五是“自然论”,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作基础,本地人文资源、自然景观不优,何谈文化产业?六是官办论,认为文化产业只能官办,不能民办。以上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说到底是对文化的属性缺乏全面的认识,只看到了文化的教化、娱乐功能,没有看到文化的产业功能;只看到了文化依赖于经济的一面,没有看到文化自身可以带来效益、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面;只看到了文化事业的现状和特点,而没有全面认识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对于这些传统糊涂认识,如果不来一次观念上的洗新革面、认识上的去腐除掘,就难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扫平路障,就会出现新的“雷声多、雨点少”的文化发展假象。

当前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在首位。破除文化是消费不是生产的观念、文化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观念、文化不能出效益的观念、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观念,真正认识到文化产业本身也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振兴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和江苏、浙江、湖南等省,都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争取使文化产业在未来的5至10年内,占GDP的5%至6%,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真正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对扩大就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能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加1%,才创造26万个就业岗位。正确处理好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努力做到从小文化产业向大文化产业的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产业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产业的转变,从政府行政部门微观办文化产业向宏观管文化产业的转变,从主要用行政办法管文化产业到主要依靠法律法规管文化产业的转变。

二、创新体制是根本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管理架构。要实现“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从管理政府文化机构与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①。从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

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转变。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管理、文化单位自律的原则,推进文化单位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成为文化市场主体;以理顺党政、政事、政企、事企关系为重点,建立促进产业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

一是改革和理顺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现有的文化宏观管理部门进行优化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宏观文化管理机构。强化综合管理职能,弱化行业管理职能,保留并加强诸如制定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和文化产业政策、特许行业的市场准入审批等行政职能,而将行业管理与自律、市场管理与监督等方面的职能逐步分解到行业协会,建立文化管理社会化的有效机制。

二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②。文化体制改革是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出路。通过改革,建立保证党委领导、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建立权利、责任、义务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政府职能部门,实现文化活动与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建立分类指导、职责明确、促进发展、高效有序的管理模式;建立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微观运行机制,激发文化事业、文化企业单位的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最终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独立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提供体制保障。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市场主体。进行企业改制,实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管理机制。加快人事、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分配机制改革,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允许有特殊才能的文艺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其拥有的知识产权、创作成果和科研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参与收益分配。依法实施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盘活国有资产,确保保值增值。

四是以增强文化主体活力为目标,建立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组织形式。总的思路是:抓住一块、扶持一块、搞活一块、放开一块。抓住一块,就是对党的喉舌性质的文化单位,探索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扶持一块,就是对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重点扶持,同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管理的新形式。要借鉴经济领域管理经验,建立新的事业单位组织形式,改变文化单位机关化、从业人员干部化、管理工作行政化的状况,增强内部活力。搞活一块,就是对具有一定经营能力又带有公益性质的文化单位,在保持必要投入的同时,积极支持搞活经营管理,逐步探索改制为经营性事业单位,有条件的逐步改制为企业。对其必要的公益性项目,采取项目资助或“政府采购”的方式加以扶持。放开一块,就是对完全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放开发展,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五是改革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商业化、投资决策程序化、项目管理专业化、政府调控透明化以及中介服务社会化。合理界定政府文化投资的主要领域,改革国有非营利性文化项目的建设与运营方式,培育新型投资主体,融资渠道。要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支持社会力量投资文化项目。支持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创新方法是抓手

大力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必须进行方法创新,借经济招商的办法开展文化招商,用发展经济的办法发展文化,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市场文化。

因地制宜,准确定位,是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的前提。县(市、区)级文化产业要立足县(市、区)情,既不能搞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又不能坐井观天,孤芳自赏;既不能搞跑步式、速成式的文化快餐,又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跳“慢三步”,要在品味、规模、速度、效益等方面搞好综合平衡。要做好县域文化产业的定位,必须考虑两点:一是区域经济特点。要从周边区域经济状况出发,对周边区域的地理位置、交通设施、经济状况、文化水准等作出一个充分的估价,并根据其特点,确定最适合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结构。二是文化资源特点。必须摸清文化家底,有针对性地挖掘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规划应度身制作,不能千篇一律。当前不少地方盛行的“图书商城因特网,出版集团大剧场”等公式化运作方式是难有突破性发展的。

实施“三变”战略,是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一是变“无形资产”为“有形资产”。努力把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珍贵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资源。二是变“虚拟资产”为“实有资产”。对那些社会需要、但因财力制约一时无法建成的文化项目、文化工程,要通过合资、联营、拍卖等方式转化为实有资产。三是变“休眠资产”为“活跃资产”。就是盘活文化系统现有的存量资产,在全面调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将文化阵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确需保留的阵地,想方设法建设好,对那些无需保留的阵地,实施转向经营,发展商业、房地产业等。

推行“三借”策略,是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的助推器。湖北当阳市发展文化产业,突破了就文化抓文化,就旅游抓旅游的老套套、老思路,坚持用抓经济的办法抓文化,用经济招商的办法抓文化招商,确立了借智、借资、借力的创业理念。借智,就是聘用高级人才,用知识和智慧编织大项目;借资,就是借用经济招商的办法,大力引进外地资金,发展文化产业;借力,就是利用名人影响力,打造文化品牌,占领文化市场。该市关公文化园系统工程的成功运作,就是一个运用“三借”方略的典型事例,该经验已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予以推广。

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是县域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据有关方面的报道,四川省文化产业机构中民营的占到了79%,在文化产业中以民营文化企业为主体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总收入及从业人员分别达到72%和75%,利税达到4.5亿元。深圳全市5000余家文化经营单位中,国有经济成分所占比例不到10%;广东2001年,文化产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单位数所占比重、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营业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44.3%、52.7%、66.5%,比1996年分别提高13.9、12.6、13.0个百分点③。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走民营之路。通过招商引资,广泛吸引海内外企业来投资兴办文化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扩大非国有经济投资文化产业的准入范围,鼓励发展个体私营、合伙经营、合资经济、股份合作制、股份公司等各种文化企业,积极引进外资直接投资国家允许经营的文化产业。尽快出台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通过成功的和有说服力的文化产业投资案例来吸引争取社会投资,使投资者增强信心。

四、创新政策是关键

首先,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应着重抓好五项政策:(1)文化投资政策。要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市场准入、投融资、市场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2)差别税收政策。差别税收主要指“零税率”、“零承包”、“税金减免”、“高收税”等政策,县级税收部门,要借鉴广州经验,对各类文化产品市场供求和盈利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不同的文化产品实行比较合理的、比较切合实际的不同税率。(3)有效的社会赞助政策。要明确赞助的文化产品的范围,赞助的形式以及对赞助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的优惠政策,比如减免企业税赋等④。(4)文化产品的奖励政

策。有些地方已经有了相关文化产品的奖励政策,当前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提高。(5)市场准入政策。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要降低门槛,向民营资本开放。凡鼓励和允许外资进入的文化领域,均鼓励和支持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

其次,创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扩大文化内需,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提倡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方式。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积极引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的发展。大力培植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使之成为联络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中间环节。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推介,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

第三,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艺术创作和工程人员予以重奖。允许和鼓励有特殊才能的文化人才,以其特长和管理才能作为无形资产,按一定比例持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并参与分配。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以事业留人、以政策留人、以感情留人。大力培养和引进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等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

五、创新品牌是生命力

要打造县域文化产业的品牌,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在特色上做文章。全国有2800多个县(市、区),各地的自然景观、地理环境、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找准了自己的特色,才能获得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源泉。近些年来,各地大做特色文章,不断推出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特色精品。如云南丽江打造了以纳西古乐、东巴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品牌;西藏形成了以神山圣湖、雪峰冰川、民族饮食、藏族歌舞为主题的高原文化品牌,在全国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2)要把文化产业精品寄托在民族精神的弘扬光大上。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只有着眼于民族精神的挖掘与提炼,才能形成引起世界华人共鸣、享誉全球的文化精品。在这一点上,不少地方做了一些成功的探索。如山东曲阜挖掘孔子文化,推出了具有孔子文化特色的各种文化产品达300余种。《论语》、《四书五经》等诸子百家的著作大量出版印刷,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促进了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湖北当阳利用关公这位武圣人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华人中的影响,大力开发关公文化,建立了关公文化园,拍摄了关公题材电视剧,推出了关公烟、关公洒系列产品,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3)要把培植品牌与发展产业、艺术思路与行业思路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品牌是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安身立命之本。去年7月,在上海演出的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悲惨世界》,连续16年常演不衰,巡演34个国家,累计收入18亿美元。美国百老汇音乐制作人罗柏·阿佩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美国人之所以在文化产业方面能够取得成功,关键的一点是能够把艺术思路与商业思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4)要发挥好传媒作用。现代文化品牌的运作是在传媒的包围之中的,传媒对品牌的形成,甚至对其生命的延续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传媒的运作可能迅速地使一个品牌走红,也可能迅速地使一个品牌衰落。现代市场竞争激烈,知名品牌遭遇传媒偷袭、并迅速陨落的现象不时发生。因此必须实施产业的协同运作,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搞好合作与推介。(5)要重视品牌的法律保护。现代文化产业建立在知识产权基础上,如果没有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文化产品的保护和开发就没有制度基础,这个问题在当今全球化的形势下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必须加强文化立法的可操作性和与其他法规的协调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规体系,做到逐步与国际惯例、国际公约接轨。通过制定公平合理的市场规则,保护知识产权,依法管理各类文化产业。

*此文系湖北省2004年软科学项目“文化招商与文化产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出处:《江汉论坛》2005年第10期)

注释:

①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著《200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第210页。

② 中央党校第十九期中青班文化问题课题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竞争力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08-109页。

③ 参见《中国文化报》2003年7月29日、《深圳商报》2003年1月3日的相关报道。④ 孟晓驷:《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光明日报》2003年8月20日。

第二篇: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

相关专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

——二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

如果说发展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那么路径就是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二十二次集中学习中明确要求,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进展。省委书记石宗源在省委中心组集体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时强调指出,进一步深化对加快我省文化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的认识。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省文化发展不仅与东中部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而且也落后于毗邻的西部省份。文化发展总体水平还不够高,文化单位散、小、弱;文化产业实力较弱,多数国有文化单位(企业)活力不足、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快但规模较小,新兴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但市场竞争力较弱;文化与旅游结合虽有成效但在深度、广度上仍需加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力度还要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等。

我省要抢抓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希望在于改革创新。谁改革创新意识强,醒得早、起得快、力度大,谁就能增强活力、赢得市场、快速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新起点上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我省文化事业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因

此,必须加快推进改革,从根本上破除不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我省文化生产力。

改革是一场利益的博弈和调整,一个建立科学的利益整合机制的过程。改革是改变优不胜,劣不汰的局面,是让人“换饭碗”,而不是让人“丢饭碗”;是让大家干得更好、活得更好,而不是让大家无事可干、无路可走;是维护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保护阻碍发展的既得利益。强力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释放出巨大的文化资源和制度能量。我省2006年尤其是2008年4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以来,不断加大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诞生了一批脱胎于原有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企业,一些产业发展的桎梏被打破了,一些曾经被压抑的创意生产力得到释放,一批合格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在成长,改革改出了生机,改出了效益,改出了无限的前景。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省广电网络率先在全国破解了“广电第一难事”,实现了一省一网,创造出全国广为借鉴的西部样本,令我省有线电视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服务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贵州电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贵州大众广播传媒有限公司实现了跨省联盟;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实现了跨地经营、跨行业发展改革不但使这些文化企业的经营业绩接连攀升,也改变了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赢利渠道,抗风险能力弱的困局。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贵州京剧院、省杂技团“出人、出戏、出效益”;濒临倒闭的的遵义川剧团起死回生,巡演9省市闯出大市场;打破体制壁垒,孕育出全国第一家民营企业出资、政府支持的职业交响乐团的贵阳交响乐团„„改革激活了贵州文化人的雄心壮志和市场潜能。

眼下,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从总体上讲,我省改革推进的深度、进度、广度和发展的规模、质量、水平,与全国不少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的改革多数处在探索转企改制的阶段,尚未形成更多真正的合格市场主体,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改革进展缓慢、欠账较多。因此,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加快改革步伐,用改革来促进发展,解决文化体制面临的深层次矛盾,用发展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改革不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是要动真格、下真功。改革就是要破解发展难题,意味着碰硬石头、啃硬骨头。要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要把人才作为关键,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努力营造人才辈出、创意涌流的文化环境,使各方文化人才近悦远来。

全省上下要树立“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的观念和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理念,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用改革凝聚人心,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注重从我省文化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的实际出发,把中央精神和我省实际结合起来,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要求,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一个百舸争流的年代,风险与机遇并存,挑战与希望同行。文化发展已到了在一个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历史紧要关口,我们无路可退,也无法置身事外。国际国内形势都要求我们克服

徘徊观望,消极等待的思想,加快改革进度,否则体制改革就会错失良机,无功而返,影响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局,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第三篇: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 15:24 作者:陈敏尔

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既包括由经济、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这里指狭义文化,即精神文化)、制度等展示出来的软实力。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表现形式,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是浙江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迫切需要。增强浙江的文化软实力,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增强文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可持续的文化创新能力,是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所有这些,对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强文化发展的创新能力,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深化改革,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形成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经过一年半的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扩大改革试点,突出改革重点,形成改革亮点,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着力于文化发展理念的创新。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就要不断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和意识,与时俱进地确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具体地说,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在重视打造文化精品的同时,更加重视把文化精品推向大众,努力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确立文化统筹发展的理念,注重城乡文化发展的统筹,注重区域文化发展的统筹,注重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的统筹,注重文化的存量改革与增量发展的统筹,注重国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的统筹,实现文化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立以文化促和谐的理念,致力于弘扬和谐的文化精神,用先进文化启迪和引导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夯实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

着力于文化发展思路的创新。要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用改革的思路落实《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显著进展。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就是要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就是要积极扶持发展报刊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印刷发行业、体育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高新媒体业、文化经纪业、现代广告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区块,就是要培育一批以影视产业实验区、文化旅游名胜区、工艺美术制造区、印刷包装产业区、文体用品制造区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区块。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就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壮大一批以大型文化集团为龙头、中小型文化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着力于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要积极探索、努力形成既符合先进文化发展要求,又符合市场发展规律,能够有效引导精神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管理新体制。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管理体制,规范各自职能,“进足退够”,切实解决缺位和越位的问题。要进一步整合现有文化资源,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净化文化市场环境。要进一步探索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协调机制,提出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考核分配的具体办法,把坚持正确导向与保值增值统一起来。

着力于文化发展环境的创新。要注重抓好规划,结合各地各部门文化建设的实际,抓住重点项目,针对薄弱环节,在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突出文化发展规划。注重完善政策保障,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认真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健全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文化的相关政策,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注重文化法制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文化发展的法制化、规范化。注重文化行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联、文联、作协等群众团体,记协、报协、广电、演艺、印刷等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完善中介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文化事业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增强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把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大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文化自觉。近年来,浙江在全国较早地实行了公共博物馆免费参观,大力推进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积极探索公益文化社会办的新路,取得了明显成效。要坚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基本途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要目标,努力形成覆盖全省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十六大以来,浙江的文化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翼推进的。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明显增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有效地缓解了公共文化历史上欠账较多的矛盾。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改进投入方式,扶持重要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浙江特色和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扶持基层特别是农村和社区的文化阵地建设;继续探索公益文化社会办的路子,改变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政府一包到底的习惯做法,运用政策引导、表彰奖励、优化服务等手段,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公益文化发展新格局。

充分体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基本要求。基层群众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能否维护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的问题,实质上是文化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方向问题。当前,要特别注重体现文化建设的大众情怀,眼光向下、重心下移,加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注重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扶持乡镇文化站、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和村级文化中心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广播电视农村入户工程建设,推动企事业单位内设文化设施与周边农村、社区的共享。要注重基层文化阵地的内容建设,积极组织娱乐类文化产品、信息类文化产品、教育类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为群众提供大量能享受娱乐、接受教育、感受文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要注重重点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把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妇女,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民工作为文化服务的重点,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充分激发公益文化事业的内在活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基本特征应该是开放和共享,而不是计划和分配。这就要求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公益文化事业也要以改革为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水平。要转换机制,进一步深化公益性国有文化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根据群众的需求来改进服务,通过内容、形式、手段、载体的创新来改进服务,通过文化设施的共享共用来改进服务。要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各类公益性文化资源,降低文化公共管理和服务成本,提高国有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增强文化发展的竞争能力

文化竞争力是占领国际国内文化市场、发挥文化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文化竞争力既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人才的竞争力,也包括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竞争力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应该看到,浙江是物质资源小省,又是文化资源大省。增强浙江文化发展的竞争力,就要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突破口,促进浙江由文化资源大省转化为文化产业大省。

面向市场,重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培育一大批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发展主体,是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有文化单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通过转换机制、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企业。要进一步推进“事转企”的改革,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新闻媒体中的经营部分,一般性文化产品的制作销售单位,一般性的艺术表演团体等实行分类分步转企改制,使其单位性质、人员身份从事业转为企业。要进一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产权结构调整,吸纳多元社会资本,建立新型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相对独立、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结构,继续推进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推进跨地区跨行业发展。

面向社会,壮大文化产业发展的力量。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十分发达,民间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情很高。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民营文化企业作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努力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要积极鼓励现有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进入国家允许的文化领域,扶持现有文化企业中具有一定规模、较大潜力的企业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培育一批龙头民营文化企业。要积极利用浙江经济发展结构特色,发展各类“专、精、特、新”民营文化企业,促进集约发展,形成一批专业特色文化产业区块。要积极优化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强引导、管理和服务,促进民营文化企业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面向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现代经营理念整合产业要素,以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水平,是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推动高新技术在报刊、出版、印刷、影视等传统产业的运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促进传统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粗放型向质量型转变。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兴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从浙江实际出发,进一步扶持浙江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等连锁企业发展,加强品牌建设,加快产业拓展;进一步加快动画、游戏等新兴产业开发,加快杭州滨江、中国美院动漫产业两大基地建设,努力打造集动画制作、研发、教学于一体的动画产业强省;进一步推进数字电视发展,加快数字电视多种功能的开发、推广和利用。通过努力,使高新文化产业成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把浙江打造成为全国文化产品的先进制造基地。

(作者: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第四篇:论网络文化生产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网络文化生产力

作者:江凌 李丹

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12期

摘要:

网络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产业类型和盈利模式,成为文化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网络文化生产力正日益壮大,蓬勃发展。要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生产力,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文化生产力 网络 文化软实力

据2012年1月公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2010年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2011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7小时,较2010年同期增加0.4小时。中国域名总数为775万个,网站总数为230万个,网页数为866亿个,比2010年同期增长44.3%。[1]不难看出,我国互联网络发展迅猛,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网络文化生产力的力量正日益壮大,蓬勃发展。

一、网络文化生产力概论

网络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外延比较广泛的概念,是网络产业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与内容产业、网络文化与文化生产力的跨越和融合发展的产物。它既包括原有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各种网络上的传播和延伸扩展,又包括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新的独特的文化产品种类的生产。[2]

(一)网络文化生产力的定义。从传播技术的角度看,网络文化生产力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并以信息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为主要经营方式,属于信息产业范畴;从传播载体的角度看,网络文化生产力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具备传统媒体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属性,也具有经济的、产业的、商品的属性,属于传媒产业范畴;而从传播的内容看,它与通信业、IT行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技术部门相区别,以生产内容产品为主,属于数字内容产业范畴。[3]其中,“网络文化”“文化产业”“生产力”三要素缺一不可。笔者认为网络文化生产力乃指互联网作为网络文化的载体所具备的生产力,能够衍生多少文化形态、生产多少文化产品、创造多少互联网平台下的文化产业的能力。这一方面是网络直接具有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是其他文化生产力在网络上的实现。这不仅取决于网络的技术容量,也取决于网站的多少,网络企业的多少。

(二)网络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每天我们打开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包括:新闻、娱乐、游戏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网络文化生产的范畴。当今日渐走热的网络短信、网络游戏、微博、博客和VOD点播等也都属于网络平台下的文化生产内容。[4]以网络游戏为例,文化部的一项调查表明,从早到晚至少有31%的网民在线玩网络游戏,最高时这一比例可达70%。网络游戏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所创造的利润空间更是备受瞩目。

总的来说,网络文化生产力包括: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与传统信息服务业、传统的媒体出版、教育融合的成果,主要形式体现为互联网服务、数字动画、无线内容服务、电子出版、网络游戏、在线教育、数字图书馆等。

从产业角度,网络平台下的文化生产包括:一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如:数字图书馆、数字电影等;二是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形式和内容都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产品,如:网络游戏、移动短信等。从盈利性的角度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盈利性产业,如:娱乐、旅游、广告等;二是公益性产业,如:政务、教育、卫生、科普等内容。

(三)网络文化生产力分类。1.为消费者提供各种网络文化消费品的直接的网络文化生产力,其具体种类很多:网络游戏、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视频等。2.为用户提供获取各种文化产品的能力,具体包括文化产品的电子商务、下载和搜索引擎的能力。用户从中获得的信息产品可能是消费品,也可能是用于生产领域的信息。3.网络文化资源的复制能力。4.网络出版能力。5.除了由网络直接产生的文化生产力以外,还有来自互联网的文化资源的生产力。有些文化生产力,没有互联网时,早已存在,但是互联网对它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还有一些文化资源的生产力,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根本发挥不出来,互联网使其生产力从潜在的形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5]

二、网络文化生产力的特征

历史一再表明,文化产业总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印刷术的发明催生了报刊出版业,无线和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影视产业的发展,而当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又为文化产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天地。

(一)网络技术成为文化生产力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手段。1.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数字资源。网络平台扩大改变了文化产业的资源基础。和其他各种经济资源相比,文化资源本身具备可数字化的特征。相比较以前没有网络的时代,一些文化资源虽也被用于经济生活领域,但是其被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很大制约。比如网上图书馆和远程教育所用到的文化知识,在没有网络之前,也同样服务大众并发挥作用,但是其发挥的功能和效果却受到空间的制约。2.传统文化产业在网络的作用下适时创新与升级。网络成为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平台。无论是广播、报纸、电视、电影、书籍、杂志等传统媒体,还是互动娱乐、音乐、游戏等传统文化产业,都在网络平台上展露新颜,并在网络技术的保障下适时创新与升级。从时下最火的播客、博客、微博,到受众热衷的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络视频、电子书、电子报纸、在线阅读

等,无不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除了给予传统文化产业新的平台外,网络还使得一些过去基本上不发挥作用的文化资源变成了现实的发挥作用的能够创造价值的文化资源,如:网络游戏,像五子棋、象棋这样的文化资源,在现代的网络上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资源,大众消费的重要资源。又如:网络小说,我们可根据自己的喜欢在线选择和阅读,我们甚至可以借助互联网,参与到小说的写作过程中去,2010年《我喜欢你,你知道吗?》一书,就是通过近300个来自全国各地曾暗恋或正在暗恋的人们共同参与写作完成的,网络平台极强的互动性和草根性由此体现。

(二)创造了全新的盈利模式——用信息生产信息。网络生产的本质就是用信息生产信息,网络由此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网络生产技术主要依靠提供信息和信息交换,如搜索引擎,通常是不断地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建立庞大的数据库,才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给客户提供大量信息。[6]另一种网络信息产品是由用户互相提供的,服务商只是提供使用者相互沟通的平台。用户如何沟通,或者在沟通中获得什么,服务商完全不需要参与,例如网络游戏、视频、博客都是如此。网络信息产品由信息构成,利用信息进行生产和传递,信息共享是网络创造价值的真正本源。由于在互联网上实现信息共享如此容易和难以控制,以至于生产信息产品和提供信息服务平台的商家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靠出卖信息来盈利,而是必须创造全新的网络盈利模式。

(三)让消费者做生产者。这是网络文化生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网络大量的娱乐和信息,既由网络用户提供,也由用户消费。广大消费者参与到信息产品的生产中来,许多网络产品的消费者与生产者都是同一的,博客写手在消费网络博客平台的同时,成为其他博客阅读的对象。消费者的参与导致网络互动生产模式的产生,不仅增加了客户与服务商的互动性,同时也使客户之间的互动性大大加强。如大量的网络论坛,运营商不需要制作和发布任何信息,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商业效益,网络的互动生产模式创造了大量个性化的网络产品。

三、我国网络文化生产力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网络文化生产力发展现状。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综合报告2007年—2008》显示,2007年—2011年,中国互联网增值市场的年增长率将持续保持在30%以上,至2011年,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375亿元。[7]虽然只有十来年的发展时间,但网络文化产业目前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7年美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已高达7000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欧盟的年产值也达到4300亿欧元。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非常迅猛,网络广告业、网络游戏和动漫业的产值先后超过百亿元,网络出版和网络音视频产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腾讯、阿里巴巴等一大批网络文化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龙腾虎跃,世人瞩目。

(二)存在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还不是一个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大国,更不是网络文化产业品牌强国。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市场存在着的结构性和层次性过剩和不足、核心技术缺乏、原创品牌偏少、产品中民族文化底蕴稀薄、企业竞争力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8]一方面,网络平台下内容薄弱,创

意不足,内容同质化,质量不高是网络文化生产发展的一大瓶颈,网络文化产业缺乏真正能够引领大众文化的优秀文化产品。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下的内容生产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由于网络传播具备浩如烟海的内容,其传播方式的虚拟性、传播者身份的隐匿性、传播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以及经营者的趋利性,使大量不良信息泛滥其中。第三,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尚不完善,也形成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9]

四、战略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必要性。网络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既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又符合当下国际形势。一方面,历史和现实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直受到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的严峻挑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探索低能耗、低污染、占地少和附加值高的精细生产方式,网络文化产业即是符合这一标准的产业形式。[10]另一方面,当下中国正进入了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矛盾迭加出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进入了高风险社会。此外,纵观世界,当今世界也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动荡时期,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网络文化产业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打一针强心剂,提供避风港。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成为经济低迷时期发挥“口红效应”的理智选择,也成为统筹大局,稳定局面的战略选择。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网络文化产业所依托的技术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但是生产的内容却各有特色。

2009年国务院就曾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国家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公司,还是网络产业链上下游的各大技术提供商,都应以国家的号召为旗帜,坚持正确导向,抓住有利的政策和机遇,加大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带给网络文化产业的无限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为手段,才能推进网络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创作和生产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生产力。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文化产业研究项目:《网络文化生产力研究》阶段性成果(SC11XS009)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01-17.[2] 宋奇慧.网络文化产业——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 赵志立.四川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

(10).[4] 百度文库.中国互联网内容产业发展分析[EB/OL].http:

//wenku.baidu.com/view/c1f73b3343323968011c9201.html.[5] [6] 李新家.网络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09:241.[7] [8] [10] 陆地,陈学会.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9] 苏江丽.挑战与应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新—从“谷歌事件”说起[J].新闻界,2010

(1):64.(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第五篇:论关系就是生产力

论关系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通常理解为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也就是说生产力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关系是第一生产力。现实社会,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对任何人是多么的重要。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着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活动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上的直接联系,它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关系就是生产力”无非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关系就能办事,办的成事。不可否认,无论是官场,民间有”关系“意味着掌握了一种重要资源。如今谁不知道”关系“的重要性?又有什么地方不需要不需要'关系”?升学、考试、求职、就医、升迁、打官司,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生老病死,哪里不看“有没有人”?而且不仅个人的生活需要关系,企业单位的生存发展也离不开“关系”。“关系”是这个社会的润滑剂,是这个社会的律则,就是那些最厌恶利用“关系”的人,也可能不得不在一些自己必须面对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上作出妥协。

现实中的生活无处不在,关系就如一张大网,网住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有事才找是利用关系、吃饭才想起是酒肉关系、下台就断是工作关系、困难时记起是患难关系、有事没事发个短信就朋友关系”。

许多事情于情于理都是很容易办成的,但若缺少“关系”常常会

功亏一篑,所谓“有关系者独步天下,无关系者寸步难行”。也正因为这种现象于今为烈,正当的与不正当的人都孜孜不倦地研究起“关系学”,拼命地罗织“关系网”,那些能办事的人,通常关系网通天,法力无边,有了关系就等于有了很多力量,“关系”可以转换成金钱、转换成权力、转换成所需要的一切。“关系就是资源,关系就是财富,关系就是生产力,关系是第一生产力。”

在我们社会的道德体系里,“关系”成了一种价值,一种可以夸耀、值得追求和令人羡慕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一些事情本不需要关系就可以办理,但是在办理过程中总遇到刁难。而一些事情属于非正常办理,必然需要一定的关系才能办成。有了好的关系,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个人的发展。没有关系,办不成事,也让人憋屈。

关系是一种人情,关系是一种纽带、是一种面子。关系本不是一种生产力,但它是一种资源,人们在做很多事都要涉及的资源,它又是一种生产力。人有了关系,有了好的关系,往往在办很多事情就要方便的多,所以说我觉得关系就是一种生产力,是人们在为人处事必须建立的一种生存能力。

姓名:赵双双

班级:09市场营销

学号:200911202084

下载论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的若干对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的若干对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也是生产力

    文化也是生产力 本报讯 (通讯员 王国滨 )2001年,全国经济百强县市,浙江占了近1/4;而在中国1000多名院士中,浙籍也占近1/4。两个1/4绝非巧合,其奥秘正在于: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迸发......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理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理论,首次把文化生产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文化同经济、政治发展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突出强调了文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研究生学院13班应用化学王云20101307160多年来,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三次伟大飞跃,即:《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

    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最终定稿)

    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自古以来,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从而在各个领域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如何发展生产力,一直是......

    论网络展会发展对策

    青岛酒店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

    论农村文化的发展

    论农村文化的发展 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我国13亿人口中,其中有9亿多是农村人口,农民文化是农民问题......

    论如何提高某林地生产力

    如何提高某林地生产力怎样提高林地的生产力,提高综合效益,是当前在林业经营(特别是商品林经营)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适地适树适种源。适地适树......

    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对策 一、七户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七户乡地处奇台县东南山区,与木垒接壤,距县城65公里,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也是典型的上山乡镇。全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