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举办第二届大学生国际公益论坛(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7:2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大学举办第二届大学生国际公益论坛(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大学举办第二届大学生国际公益论坛(范文模版)》。

第一篇:北京大学举办第二届大学生国际公益论坛(范文模版)

北京大学举办第二届大学生国际公益论坛

日期: 2015-12-02 信息来源: 学生资助中心

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生公益走向国际化,引导受助学生创新公益、感恩回报,迎接公益更加美好的未来,2015年11月28-29日,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以“公益提升你我,你我创新公益”为主题,举办了第二届大学生国际公益论坛。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陈红涛、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陈忻瑗、国际美慈组织(Mercy Corps)中国主任曾磊、无国界医生(MSF)媒体主任刘瑜茜、青年成就组织(Junior Achievement)中国研编中心总监孙忠、沣沅弘(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温静、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杨爱民和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经营企划公共关系部负责人等出席活动并分享对公益创新的看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31所高校的180余名国内师生和留学生到场交流自己开展的公益项目、经历与思考。

首先,叶静漪对境内外公益组织的嘉宾、兄弟高校的师生表示欢迎,对举办第二届大学生国际公益论坛表示祝贺。公益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社会潮流,是公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青年学生是壮大公益组织和发展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他们以自己特有的热情与智慧,组建公益组织、传播公益理念、实践公益行动,发展着属于自己的公益事业。叶静漪用三句话激励青年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要常保一颗向上、行善之心,不要忽视生活中的小事,它们慢慢沉淀能成大事;“众人拾柴火焰高”,要积极利用多方资源,广泛开展合作;“想到什么就抓紧去做”,有想法就去做,提高自己的执行力,不要犹豫,只要怀有一颗公益的心,身边尽是实践公益理想的机会。她希望青年学生能在公益活动中成长为青年领袖,在公益事业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做中国公益事业的领军力量;希望校内各单位积极关心受助学生的成才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国际资源,凝聚多方力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共同扶助学生成长成才。

论坛活动风采

之后,温静致辞并介绍了沣沅弘公司的公益理念,表示公司在发展同时始终不忘回馈社会,公益本身也是一种投资,是对个人和国家未来的投资。因此,公司在北大设立励志奖学金、公益基金和“沅”梦基金,支持学生完成学业、开展公益活动和境外交流学习。公司同时建立了学生服务总队能力建设基地,进一步为学校受助学生提供成才指导与资源支持。

随后,曾磊分享了国际美慈组织在叙利亚、阿富汗、南苏丹和尼泊尔等地开展的人道主义救援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思考;陈忻瑗介绍了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的历史、使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国际维和、国家救援、扶贫开发等方面开展项目的情况;孙忠展示了青年成就组织专注于教育公益事业的项目,项目通过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引入国际资源、开展人员培训和课程指导等活动,实现个人终身公益服务与社会效益的持续发展。杨爱民介绍了北大学生服务总队的公益理念、项目实践和成果,青年代表着未来,她希望大学生公益更多关注环保和教育,各高校充分交流、共同提高。陈洪涛分享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公益活动,公益的目的和价值就是促进社会公平,帮扶弱势群体,响应国家的扶贫政策。

本次大学生公益论坛共分为“Within:大学生公益的发展之道”“Forth:大学生公益与社会的互动”“Beyond:大学生公益的创新开拓”“学生资助与公益创新的组织与服务”四个议题。分别就“公益专业化的必要性、公益专业化推行过程的主要困难、我们能为公益专业化做什么、国外新的公益理念和模式”“如何增强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社会对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支持、社会与大学生公益的冲突、切断代际贫困”“公益创业、社会企业、绿色环保、贫富差距”等内容进行讨论。

举办大学生国际公益论坛,是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开展成才支持型资助模式的有益尝试。学生资助中心除组织学生服务总队开展支教、环保宣传、爱心包裹募捐、社区服务、敬老等日常公益活动外,还通过公益论坛的方式吸收国内外高校在公益理念、项目、方案上的创新做法,扩展受助学生的公益视野、提升公益服务水平、开展公益合作与交流,推动受助学生在公益服务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成长。此外,北京大学设立校级荣誉“公益之星”,已连续九年表彰199名在公益服务领域表现突出的受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经历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公益、拼搏、感恩的种子,将激励他们在公益之路上继续前行。

参加活动的同学表示,大学生群体从事公益活动有其独特优势也有其局限,要努力利用高校优势,提高公益专业化水平,提高公益活动的感染力,同时以国际化的视角去审视自身的公益活动,突破自身局限,走出象牙塔,借鉴新的公益模式和理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回应社会需求,让公益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中国公益走向国际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安徽农业大学第二届大学生公益论坛报告会

安徽农业大学第二届大学生公益论坛报告会

会议记录

时间:2012年5月5日下午13:30;

地点: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

记录人:唐洁;

一、会议第一项:

1.请嘉宾和与会人员入场就坐;

2.主持人开场介绍与会嘉宾,并宣布大会正式开始;

3.黄龙老师为本次公益论坛致欢迎词,内容包括:

① 阐述公益事业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要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重在坚持;

② 如何弘扬和发展公益事业;

③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4.邀请安徽省青年志愿者队长王大成做主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① 学校对社团的资助问题;

② 如何构建社团:有清晰地使命和愿景;

③ 怎样招募志愿者:主要通过面试时的筛选;

④ 怎样实现社团与外界的交流互动:主要通过与其他院校的沟通和交流; ⑤ 关于资金问题;

下面是关于这五个方面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和建议:

(一)关于社团内部建设:

1)开展内部活动:主要是与校团委、上一届学长以及和其它社团的交流借鉴;

2)拓展学校外部活动(必须在校团委认同和支持、自己了解以下这些组织的情况下才能进行):a.与红十字会、共青团、妇联等一些有着政府背景的官方组织合作;

B.与格桑花、环保志愿者、社区老人等一些服务类的民间组织合作;

(二)学校不支持社团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要认识到学校不支持社团活动的原因:a.考虑到活动外出的风险,因为一旦发生人身意外,学校要承担责任;b.学校不希望本校的学生活动牵涉到一些政治问题;c.学校并不清楚社团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意义所在。

所有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在组织活动时:

① 社团负责人要学会风险评估,确保活动中不会发生人生意外;同时要经第1页

常与校团委沟通交流,让学校对社团活动有更深刻的了解;

② 密切与政府部门合作,加强与民间组织的合作,个学校社团之间也要加

强合作:与官方组织的合作主要通过申请,事先要学会交流捕捉信息,并且拥有

专业的团队和完备的策划方案,越来越重要的是社团一定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

能力;

(三)关于资金问题:

1)需要资金的活动要学会利用多方资源积极争取资金;

2)不需要资金的活动也要注重加强社团的专业能力,在专业能力这一块就要求

我们:a.在招募志愿者这一方面一定要学会筛选(不在于人多,而在于能付

出多少),包括硬性要求(如规定一月服务几次等)和进行专业培训(邀请

一些正规的公益组织对社员进行培训)者两个方面;

3)资金的使用问题:必须加以重视,注重提高社团的财务管理能力。因为一般

筹款等活动,企业都比较看重社团组织是否具备财务管理能力;

(四)关于社团的基础性建设:分区域交流讨论

(一)与各区域公益组织加强交流;

(二)建立不同类型的公益小组,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既有利于高校

与相关单位的对接,同时也有利于在社员培训这一块更具针对性;

(五)自由提问:

1).怎样处理公益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① 向学校汇报活动的目的以及活动的具体内容,若学校还不出资金赞助活

动,则可以在同学校商量并同意的情况下与一些商业机构合作;

② 商业可以和公益互利互赢,但在公益活动中一般只能达到提一下赞助商的名称这种程度;

2).如何看待用手机卡做公益?

① 老命伤财;

② 意义不大,有可能还会损害社团形象,不如去做支教;

3).怎样处理各高校都不了解的问题?

① 争取学校支持;

② 各高校可以分区域沟通;

③ 与官方组织合作,联合各高校举办论坛等共同探讨,也可以尝试网上论

坛,但如果学校能提供交流平台更好;

4).如何处理志愿者不上心的问题?

① 分析不上心的原因:a.宣传很感人,但进来之后有一种受骗的感觉;b.从社团内部招原因;

② 解决途径:a.可以将志愿者分为外围志愿者和核心志愿者两种,外围志

愿者主要提供机会给他们参与活动,而将专业性比较强的活动交给核心志愿者;

b.使社团志愿者有一种归属感;

5).关于社团管理问题?

① 领导者要有清晰地规划、目标,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② 从学习的角度看管理:领导者要多与社团骨干多交流多沟通;

③ 事情拿到台面上说:公开公正;

6).关于个人的管理与发展: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性的公益组织积累个人经验,使

自己对社团有更深刻的理解;

7).关于让社会性的公益组织走访到高校:不太现实,可以各社团组织起来共同

分享资源;

8).文化是社团发展的核心:包括个社员之间彼此尊重,包容,同时要言行一致,这才是志愿者团体成长和发展的血脉;

9).格桑花中负责人发表讲话:a.侧重对格桑花的介绍(观看视频);

b.通过介绍格桑花组织机构的运行和操作来了解

格桑花西部助学;

二、大会第二项:

A学生组织代表发言

1)A1.安大春晖学社基金会:支教、助残、扶贫;

近期活动:爱心包裹捐赠:a.一对一捐赠,主要针对全国贫困农村的中小学;

b..捐赠方式:在校内和校内同时宣传推广,捐助

款项公开 ;

c.活动中的问题:路人不知道志愿者是宣传什么的;志愿者胆小不敢主动与人沟通,活动中缺

乏积极性;

经验分享:a.坚持社团本身的价值观,将外在的形式转化为内在的东西,围

绕社团核心宗旨发展;

B.拥有专业的团队,2030人即可,这样便于管理协调(根

据自己社团的实际情况决定);

C.在讨论中成长;

A2.合肥学院红十字会:预防艾滋病特色活动、无偿献血品牌活动、医疗救

护(参与培训)、志愿服务(关爱老人等);

分享经验:a.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力量,注重活动宣传(微博);

b..依靠媒体的支持;

问题:如何保持社团活力?

A3.新华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爱老扶贫、文明交通、无偿献血、格

桑花、三下乡等品牌活动;

分享经验:协会共有七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品牌活动,定时定点举

办;

A4.安农大爱心社:军训服回收、格桑花、同伴教育、手语大班、特教等品

牌活动;

分享经验:a.内部交流会:趣味运动会、团队骨干素拓培训、部门出

游等;

b..加强社团规章制度建设;

问题:a.常规活动创新不足;

b.部门分工不合理;

c.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B.圆桌会议:各高校组织之间自由发言讨论

1.如何解决暑期开展活动志愿者的资金问题?

① 如果活动需要志愿者自费且金额较大,可以先找一些有一定的经济基

础,切家庭支持志愿服务的学生去参加活动;

② 依托某个企业(最好是全国性的连锁企业);

③ 需要团队的凝聚力,及时与活动当地一些公益组织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

2.如何选择适合本校的社团活动?

① 根据学校、社团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社会交际网、政府组织倡导等方面

综合考虑)

② 确定活动之前要明确三个问题:

a.这个活动能不能做是否契合社会理念?

b.这个活动如果做了能做到什么程度?要考虑它的效益性和影响力;

c.这个活动的持续性有多久?即考虑这个活动的生命力有多长;

3.以及如何平衡赞助商和社团二者之间的利益点?

与赞助商的资金问题:a.事先就应该签订书面的合作计划书,沟通要充分b.赞助商如果提出过分的要求要学会拒绝、坚定立场,在过程中要学会反思,究竟哪些人真正值得合作;

c.社团组织自己要做好,从长远的合作战略考虑,一定要把自己答应赞助商的事做到完美;

4.怎样做好志愿者的内部管理工作?

①迷茫思考(自己的去留),从源头上

找原因,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

② 立足根本:在搞好学习的情况下允许多参与社团活动;

③ 原则:进来自愿,出去自由;

④ 文化是维系社团活力的根本纽带,只有形成大家一致认同的价值观才是社团真正的内在核心工作;

5.如何解决人员流失问题?

① 用社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感染大家;

⑤ 社团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迎合人心 在活动中凝聚人心,也给普通会员一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 保障会员权益 活动聚人、温情暖人,文化积淀;

6.如何切实落实履行志愿者服务的理念和志愿者服务本身?

关于志愿者本身:如何给予他们动力等?

① 活动前期:志愿者招募与筛选,把该出局的实现排除在外;

② 活动中期:建立考核考评机制。可在活动中设立观察员及时发现问题; ③ 活动后期:可以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

关于给志愿者做志愿者:志愿者的动力来源于自身的思考和反思,关键是落实a.即活动能不能迎合志愿者的兴趣;

b.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

c.为志愿者做好后勤工作;

d.做好后备工作;

7.专职类院校的公益出路在哪?

① 其实公益是一种理念,重在行动,而不是过分的夸大自己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志愿不分大小,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彰显志愿者的风采;

② 学会倾听,学会反思;

三、大会第三项:

会议总结(鲁庆丰发表讲话),主持人宣布活动圆满落幕

第三篇:2010年北京大学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发言

2010年北京大学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发言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世界环境日,欢迎大家来到北京大学出席聚焦低碳城市,2010年北京大学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暨中国青年模拟城市大会,首先请大家观赏一段关于大会的宣传DV。

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一些领导和嘉宾,在此请允许我对这些领导和嘉宾予以介绍,他们是: 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先生; 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吴贵辉先生; 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国际交流中心环保合作部部长陆铁钧先生; 北京市电力公司工会主席李国华先生; 北京市电力公司科技信息部主任邴冬燕女士;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副主任严冰先生; 北京市海淀区发改委主任助理张荣举先生 上海文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朝伦先生;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彦教授; 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吕斌教授; 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自2007年启动以来,以青年的责任、我们的行动为口号,积极推动高校可持续校园建设和社会公众环保宣传的开展,今年的世界环境日我国的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为此我们聚焦城市低碳化这一话题,大胆进行创新,从国内外高校召集青年代表召开城市模拟大会,引发世界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行动,下面我们正式进入论坛的日程。首先请北京大学张彦副书记致欢迎词。

张彦: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是第39个世界环境日,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本次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暨中国青年模拟城市大会,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大学,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以及来自海内外的青年学子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对本次论坛的举办和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当今世界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的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据联合国3月报告,当前世界城市人口已达35亿,占全球人口一半以上,城市的碳排放水平已占全球75%,城市去碳迫在眉睫,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化城市化阶段,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大城市圈已经成了推动我国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保持城市发展的同时,如何降低碳排水平,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环境研究、环境教育的高等院校,我校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低碳领域的相关工作,2006年,我们与剑桥、牛津、耶鲁等9所世界高校共同发生成立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致力于可持续校园建设的研究实践,为构建低碳校园贡献力量。

一方面大力发展低碳前沿交叉学科,依托城市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国内领先的环境科学研究基地,为国家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另一方面积极完善环境类科学课程设置,努力提升学生环境专业的素质。此外在团中央、环境保护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创建了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搭建面向高校青年学生群体的环境教育平台,引导当代青年积极投身低碳减排行动。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作为我校具有国际性的高水平环境教育论坛,以促进国际青年学生国际交流为己任,致力于推进我国环境教育成果、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分享国际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成功经验。今年这个论坛主题召开的中国青年模拟城市大会,旨在通过城市青年代表的角色模拟,培养当代青年的社会主人翁意识,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城市发展,深入思考、研究,发出行动倡议,并引发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们最近也一直在思考,环境问题为什么那么重要,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大学生在哪些问题上有共同的语言,应该在哪些问题上共同进行讨论,后来我们发现,其实最具有全球性和共同性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地区可以又有区界,国家可以有国界,但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一个整体,很难把它进行区隔。我有一次在满洲里中俄边界,当时我就有一个感想,在边境线上那个铁丝网两侧,它是两个国家,各自生活着它那个国家的国民,但是你发现铁丝网下面的那块土地它本来就是相连的,在铁丝网两侧长着一样的绿草,与此同时,在铁丝网的上空,不管是俄罗斯那一方还是中国这一方,拥有共同的蓝天和白云,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居住可以限定一个区域,而共同的环境却无法区隔。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也想到,保护好自己的环境是对别人的贡献,别人保护好环境也是对你的帮助,什么东西要全球化,环境问题我觉得在当前这个时代,在大讲经济全球化的时候应该先讲环境全球化。

我们也知道一个著名的命题叫“蝴蝶效应”,说在北京蝴蝶扇动翅膀,在纽约可能就引起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后来我就想这是怎么引起的反应呢,是因为世界的一致性和共通性决定的,没有共通性它就不会有蝴蝶效应。应多的时候人们思考是个人的事情、局部的事情,但是在更深层次上整体的联系我们是忽略的。面对环境问题如果能够站在世界紧密相关、环境原本一体这样的思考上看,那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未来十年是我国政府兑现哥本哈根大会上40%-45%减排承诺的重要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此这个论坛和大会的召开之际,作为学校我们也希望能够有这样一些愿望提出来: 一,希望通过论坛召开,国内外青年代表能够广泛深入交流,认真探讨问题,增长低碳知识,提升环保意识,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节约校园文化,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低碳生活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二,希望通过同学们共同努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深入思考,唤起社会公众的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意识,青年学生是未来的希望,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各位朋友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带动周围的人践行低碳理念。三,希望广大青年朋友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贡献自己的智力资源,广泛开展低碳领域的研究,积极学习、研究国内外低碳领域的科研成果,学以致用、服务社会,争做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的建设者。最后预祝这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主持人:感谢张书记的致词,北京大学长期以来注重绿色校园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环保部领导的细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先生致词。

万本太: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学们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2010年北京大学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暨中国青年模拟城市大会,与在座的专家、学者同学们探讨环境保护的有关话题,首先我谨代表环境保护部对此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今天也是环境保护的纪念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各国政府及公众都采取一系列的活动来呼吁并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大家都知道,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类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同时也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比如上个世纪中叶先后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八大污染事件,以及土地的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失、臭氧层出现空洞,还有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等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2年6月5-6月12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之后1992年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又召开了地球峰会,达成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保护环境是支撑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的共识。从1972年到今天,30多年过去了,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重大命题,各国政府也都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可是由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支配,传统的生产方式的延续以及消费模式的各异、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甚至有的问题更加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人们就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和千百次的自问,人类到底应该怎样生存、社会到底应该怎样进步、城市到底应该怎样发展、文明到底应该怎样延续,经过深思熟虑后人们逐渐明白了,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这个环境是不会长久的,不改变长久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社会进步是不可持续的,不扬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要想彻底地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践行低碳生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新的潮流。

应当承认,今天的中国环境形势仍然很严峻,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水、空气、土壤,甚至是食物还时常向我们发出受到严重威胁的警报,这可以从去年发生的十几起重金属污染事件,以及上百起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就可以得到证明,那么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环境的改善中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人们生活的更加美好、幸福呢?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这就为我们指明了生产要发展、生活更富裕、生态需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当今的中国举国上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可以说方兴未艾,大学是培育现代文明的摇篮,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在大学教育中传播生态文明的理念,关注环境保护,体现了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顺应了新时期探讨环保新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趋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使青年学生们牢固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公生的价值观念,努力维持人、自然、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平台,是未来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我衷心希望青年大学生们切实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感和使命感,热心地关注环保,积极地参与环保,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关爱人类共同的家园,这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万先生,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2007年荣获丰田环保奖特别奖,在发展过程中团中央领导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和指导,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国际交流中心环保合作部部长陆铁钧先生致辞。

陆铁钧: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再次来到美丽的燕园,参加2010年北京大学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暨中国青年模拟城市大会,在此我谨代表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向论坛的举办与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主办方北京大学、承办方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等单位表示由衷的敬佩。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不仅仅同北京大学有非常深入的联系,同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也有联系,今天我们又因为保护环境这一个共同的命题走到了一起,在2006年的时候由共青团中央开展的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评选活动当中,北京大学团委和城市环境学院共同发起创立了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以此为申报获得了共青团中央和丰田汽车公司共同举办的丰田环保奖的首个特别奖,今天我们欣慰的看到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紧密联系国家环保面临的迫切课题,结合当前大学生环境教育的现实需求,努力致力于打造青年学生环境保护交流的平台,学习国外开展环境宣教的先进经验,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主持人:谢谢陆先生,环境保护的开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撑,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请到北京电力公司工会主席李国华先生,下面有请李国华主席致辞。

李国华: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的能和北京大学第三次携手联合举办聚焦低碳城市2010年北京大学第五届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暨世界青年模拟城市大会。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市电力公司,对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回顾几年来我们企业与北方的合作,我们感到非常的愉快,特别是几年来我们企业与北大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和北京大学的同学们进行了经常的交流和互动,使我们的企业和我们的职工受益匪浅,今天恰逢世界环境日,今天一大早我们有一大批职工作为志愿者已经在西山游览区开展爱护环境捡拾垃圾的活动,今天下午我们公司的合唱团在北京中山公园乐堂举办2010年世界环境日主题音乐会,向世界宣传低碳生活和环保理念。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是我们的重要举措,各位领导、同学们,低碳环保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涵,电力行业是关系国际经济命脉和国际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电网更是实现各种能源、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电网企业应当也必须在服务清洁能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面对这一形势,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构想,通过建设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智能化电网,我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接入将成为可能,各区域大型能源基地节约化开发和电力化高效送出更加容易实现。智能电网在城市交通、家居生活、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将给百姓生活带来更多有益的转变。

展望未来,智能电网必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和创造低碳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推动力。按照智能电网发展的方向,结合首都建设世界低碳城市,环境保护的高标准要求,目前我们重点在首都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智能电网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应用工作,并在智能应用小区的试点、电动汽车充电站等清洁能源应用、分布式电源接入标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建设智能电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电网企业来说需要继续在电网发展技术和规划思路上进行深刻的变革,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建设低碳环保生活,更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我们必须进一步在能源结构、生产规模、政策条件、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做出调整,这需要我们共同的不懈努力。各位来宾、同学们,本次论坛为各位专家、学者深入学习、研讨、交流环保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青年大学生把握环保动态、创新低碳实践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也为企业界在智能电网、低碳环保等更广泛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空间,让我们携起手来加强交流、拓宽视野、凝聚力量,共同为低碳经济、环保事业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最后预祝北京大学第五届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暨世界青年模拟城市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先生,环教基地长期以来鼓励大学生从身边做起,有这么一群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校园的书本上,2009年北京大学学生发起了校园图书回收行动,从毕业生那里回收书籍,课本免费发放给新入学的同学,科普毒物捐赠给贫苦地区的希望小学,无法利用的书籍联系造纸企业,使废纸再生利用,制作成练习本发放给新生活捐赠希望小学,以此促进校园书本的循环使用,在环教基地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和北京11所高校达成协议,将于暑期开展回收活动。参与的同学由当初的寥寥数人发展成一支成型的团队,下面我们有请这个团队的同学上台。下面我们请严冰主任、邴冬燕先生、杨兴文先生、张荣举先生、张朝伦先生、于皓先生,上台为学生们佩戴徽章。

谢谢各位领导嘉宾,中国青年模拟城市大会是北大团委、北京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面向青年群体搭建的研究、探讨城市问题的模拟平台,本次模拟城市大会涵盖中国七大区域,以此加强青年之间的交流,展示我国低碳发展中的相关经验,此次大会特别邀请了美国南加州大学学生等国外青年的参与,这些模拟城市代表团将于暑期奔赴全国相关城市开展实践调研,在此我们有请万本太总工程师、吴贵辉总工程师、张彦副书记上台启动中国青年模拟城市大会。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中外大学生代表发表青年低碳城市建设宣言。

学生代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每一个青年人的责任,在此我们向全世界青年大学生倡议,并发表如下宣言:

我们充分认识到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发展,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享受人类文明极大发展的同时,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我们意识到大学生是青年先锋,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责任感强,在推动环境教育服务、引领环保文化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倡议大学生要积极开展学术研究,要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加强节能环保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要加强环保理论和环保技术的科普宣传,让环保知识从实验室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世界,我们倡议大学生要热情参与绿色校园建设,科学合理的使用学校有限的空间资源,要建设可持续的绿色低碳校园,使高校成为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模范社区。我们倡议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生态环保活动,加入环境保护类社团,参与环保社会实践等,在校内培育出浓厚的环保氛围,要积极吸收世界生态保护的优秀思想,形成具有鲜明高校特点和青年色彩的生态文化,我们倡议大学生要从日常生活做起,脚踏实地实现环保理念,要充分了解环境现状,学习环保知识,从小事着眼,从身边入手,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在这里郑重承诺,青年的责任我们的行动,在建设绿色校园、推进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征途上,青年大学生一定不负重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主持人:感谢各位同学,期待着世界青年大学生能够为低碳城市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各位嘉宾、老师、同学,下面是茶歇时间。

主持人:接下来进入今天的主题演讲环节,首先发表演讲的是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吴贵辉,吴贵辉总工程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多年来在国家计委、经贸委、发改委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工作,长期从事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制订、行业管理和组织协调等工作,对我国能源工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十分的熟悉,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吴总工程师为大家发表演讲“清洁能源发展与未来挑战”,有请。

吴贵辉: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同学们上午好,很高兴来到百年学府北京大学,参加世界环境日活动,参加2010年北京大学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暨中国青年模拟城市大会,首先我代表国家能源局对本次活动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大学生富有朝气、思想活跃,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把环境问题引入校园,由青年学子聚焦低碳城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交易活动、交流活动,这样可以集中展示大学生对能源、环保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关注,下面我围绕论坛主题就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与城市、与生活、与现代化、与未来发展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我讲的第一点是新的理念和思想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前提,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供给基础,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大进步,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能源的技术创新又推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改变着世界,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在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类已进入现代文明阶段,且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包括能源,以能源的观点,看待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已进入到了以油气为主的石油时代,能源发挥了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以电和热的方式满足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能源需要; 二是满足了人们冷暖、照明的生活使用; 三是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人类使用的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数量越来越多,一方面奠定了现代文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发的深刻,但由于全球人口的过快增长、经济过快发展,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又引发了气候变化问题,全球面临的挑战更加的严峻,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应对资源、环境挑战,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实施,既满足当代的需要但又不损害后代发展的持续能力,近30年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长治久安、长期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南。为了解决这些挑战,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大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思路:

五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合作方面以能源外交、领导高访、建立政治互信、获取能源资源、建立能源通道、保障能源安全,这些目标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能源的发展,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这就说明中国是一个有理想、有战略、有目标、负责任的国家。

近年来我国通过制订法律法规,加强战略规划,出台税收政策,推进科技进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水电装机达到1.9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建成了三峡水电站,装机规模1820亿千瓦,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2008年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010万千瓦,2009年又新投了170万千万,每年实现减排5.2亿吨,风电连续三年翻番增长,2006-2008年风电装机分别达到267万千万、605万千万、1217万千万,2009年装机容量突破2200万千万,居世界第三,风电在中国已成为继水电、火电后最具成长性的能源,核电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建成投用核电机组11台,装机容量917万千瓦,研发电量692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少用原煤3200万吨,目前新核准了核电30台,共计3270万千瓦,其中在建23台,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核电机组57台,目前在建规模中国第一。我们将按照安全第一原则,稳妥的推进核电建设,让核电这种清洁能源造福人类。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居世界第一,中国还是世界上太阳能光伏电池最大的生产国,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约为4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的40%,为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生物质能发展较快,2009年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能量达到450万千瓦,其中秸秆发电200万千瓦,垃圾发电30万千瓦,沼气利用规模化持续扩大,全国户用沼气池3500万户,大型养殖场沼气工程1500处,年产沼气150亿立方米,生物燃料正逐步发展,燃料乙醇产量137万吨,已取得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非粮燃料乙醇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正在努力推进,其他新型能源技术和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还将重点推进地热能的开发、储能技术、新能源的研发试点示范工程。

我要讲的第四点,城市化绿色发展要更好的融合。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让城市更美好”,充分表达了人类的期望,快乐的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动力和源泉,在这个理想和追求下,人们创造了诗歌和绘画、舞蹈与音乐、园林与建筑,这些元素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人类历史和文明,也构成了城市和城市化,城市的出现是现代工业文明与古代农耕文明的最大区别,大自然给了人类高山与湖泊、江河与草原,人类又给自己创造了城市,城市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美好、富庶的财富,城市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污染和浮躁,人们在向往城市的同时又向往回归自然,这就对城市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低碳生活、低碳城市是城市化道路上新的挑战。因此现在大力倡导绿色发展、低碳生活,是一种新的潮流和理念,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走科学发展之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完善鼓励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政策法规,践行鼓励、引导、规范。形成人人追求低碳、呼唤低碳、支持和热爱低碳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行动。在城市化发展上要建立以民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品质至上新的理念,大力建设低能耗建筑,发展新能源汽车,污水进化处理、重复利用,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绿色节能照明,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实现城市的地上现代化与地下现代化同步发展等等。

我们认为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同时又许多工作不到位,有一些差距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也希望上海世博会对此有所促进,有所贡献。各位同学、各位来宾,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将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争取在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一个负责任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庄严承诺,也是能源行业未来发展必须实现的任务和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仅靠政府和能源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奋斗,我们衷心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通过参加今天的活动践行低碳绿色发展理念,为推动我国低碳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你们的聪明才智,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推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促进绿色发展,让我们的校园更美好,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让我们的地球家园更美好,让我们的明天更美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吴总工程师的精彩演讲,下面发表演讲的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吕斌教授,吕斌教授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年以来先后主持承担了完成包括日本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及企业集团、世界银行及我国国内数十个城市和建设部等国家部委委托的涉及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景观规划等80多个规划设计项目,2000年荣获中国政府特殊津贴,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吕斌教授为大家演讲“构建低碳社会与北京大学绿色校园建设行动”,有请。

吕斌:各位来宾、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首先借这个机会衷心的祝贺2010年北京大学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的胜利召开,我作为北京大学的一个教师也非常荣幸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出席这样一个高水平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国际的环境论坛,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构建低碳城市的粗浅认识,主要还是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北京大学绿色校园建设行动的一些情况,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这次论坛的初衷实际上也是这样,希望我们全国,乃至世界的青年学生能够行动起来。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构建低碳社会与大学绿色校园建设的责任;

二、北京大学绿色校园建设的现状;

三、北京大学绿色校园建设行动计划;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的挑战,最近一些年大家无论从国际上,后京度协议、后哥本哈根协议的谈判,以及国内的刚才吴总已经谈到的,胡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国际会议上承诺的我们节能减排、以及低碳方面的做法,在这样不争的事实面前,我想没有一个城市或者国家能独善其身,我们都有责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另外大家知道据科学家的统计,全球80%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际上产生于城市和交通,包括城际间的交通,因此我想构建低碳城市或者说构建低碳社会,是对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或者简单的说我们构建低碳这样一个社会,从城市切入是非常的重要。近年来我们已经可以切身地感觉到,伴随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全球化,国家间或城市间的竞争呈现出一种浓烈的绿色的背景,绿色已经成为城市的竞争力,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提升城市的绿色竞争力,要求城市必须改变以往的单纯GDP导向的增长模式,转而在城市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导入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体、高效的交通以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一系列新环境指标,进而引导我们的城市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这里边我想这是一个全人类、全球的责任,我们作为大学人,我想大学肩负着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对应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是我们大学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在这里,尤其是校园作为肩负着这三大职能的空间载体,或者说一个基地,是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社区,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大学,不仅仅我们中国的大学,我想全世界的大学都是一样的,同时也是资源、能源消费的一个大户,涉及面广、数量大、形式多样,因此建设可持续的绿色校园、节约型的社会,不仅对构建低碳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交易意义,这是我们大学人普遍的一个共识。

这里面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大学人在这个方面大家的行动,从今天我们开这个国际论坛,刚才的国际大学生的宣言里面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国内外大学的青年学子,包括教学也好,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觉得我们有责任,今天张书记也谈到了北京大学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个参加了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的成员,这个联盟是2006年1月份成立的,这里列出了这个联盟的十所学校,美国、英国各两所,澳大利亚、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以及瑞士、日本、新加坡的大学,这样一个联盟,在讨论国际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其中绿色校园的建设,是这个联盟的重要的议题,和一个非常长期的目标下一个非常具体的一项工作。我本人也受北京大学的委托,也曾经参加了三次这个联盟的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我们这一些国际大学的同行们,实际上都一直在讨论如何确定我们校园的节能减排,或者碳排放的减排目标,以及确定空间行为的碳排放源其计量的方法等等,我们也在推进这样一个可持续建设,或者绿色校园建设的信息和资源共享的交流的平台,这个联盟其中一年大概有一到两次的校长联席会,今年校长联席会今年4月份刚刚在我们北京大学召开过,这个会议的主要话题仍然是关于构建绿色校园,或者说我们大学人如何为全球气候变化,对应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这里边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包括我们北京大学在内,为了推进这样一个绿色校园的建设,都专门设立了专职的办公和交流的部门,或者是这样一个机构,可见全球的大学都在行动,这里面举了两个学校的例子,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关注这十个学校,当然我们很多的兄弟院校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说耶鲁大学在这个联盟中起了一些积极的作用,它的减排目标是非常的具体,并且是非常严格的一个目标,提出了到2020年的时候以2005年为基准的话,减少43%,这是一个非常苛刻的目标,另外一个大家知道丹麦的哥本哈根会议的所在地,就是哥本哈根大学,同爱在零排放的问题上他们也做了很有特色的一些工作,并且这些学校,包括我们北大,后面我们提到,也都设立了专门的网站,其实就是希望我们全球的大学人,特别是青年学子能够通过这样的一些信息交流的平台,交流我们的一些理念、思想和行动的体会,共同来推进低碳的行动。

我想在绿色校园,或者说低碳校园的这样一个行动方面,我们中国教育系统同样也迈出了非常重要的这样一些步伐,中国教育系统落实建设两型社会战略决策已经把这个创建绿色校园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据我们知道,2008年1月份的时候,教育部直属高校司就在上海同济召开了建设可持续校园的研讨会,在这个会上发表了一个宣言,并称为《同济宣言》,在这个宣言里面就提出了我们中国大学应该为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校园,创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校园管理体系,应该积极努力,共同来努力,2008年的时候实际上住建部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工作意见》,并且设立了节约型校园示范项,我知道的全国已经有两批30所高校成为试点单位。比如像同济、清华等等,很多这样的一些学校都在里边,包括一些地方院校,那么我们北京大学就在前几天也非常荣幸的成为了第三批试点单位之一,这说明我们中国的教育系统、中国的大学,包括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在低碳行动上是非常的理念正确,正在做积极的贡献。我们北京大学作为中国唯一加入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的大学,面对全球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学校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特别强调了北京大学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应该是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大学,我们现在的周其凤校长在去年年初的时候,全校的大会上明确的提出了这样一种认识,我觉得这个对我们北京大学参与低碳行动、建设我们绿色校园定了一个调子,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北京大学已经明确地提出,将绿色校园建设作为实现我们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在我们北京大学校内已经形成了树立科持续发展文化意识和建设绿色校园的共识,特别是以我们青年学子为主体的各种社会团体,尤其是今天大会的主办单位,就是环境教育基地,在里边起到了非常好的表率作用。因为在他们的亲自组织和筹划下,我们2009年9月份北京大学正式启动“北京大学绿色校园建设行动”,并且在这个建设行动之后组织了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北京高校行动周。

第二个问题简单介绍一下北京大学绿色校园建设的现状,北京大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校园里面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开始征地规划建校以来,我们也有了80多年的历史,这里面我觉得我们北京大学在校园建设方面,特别是伴随改革开放以后,最近一些年我们科教兴国这样一些大的背景下,我们学校事业、学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还是遇到了空间上的很大的压力和矛盾,这里面有简单的几个数,从上个世纪20年代,1926年我们校园的面积,到今天实际上我们整个的占地将近80几年,在燕园里面我们整个占地面积扩大不到一倍,但是我们校园的人,就是学生和教师的人数增长了30余倍,因为当年只有800个学生,一百多个教职员工,现在有3万名,6千多教职工。建筑的总量,特别是最近1、20年,和我们国家增长同步,我们校园的面积总量增长了20倍之多,这是我们燕园的校区(PPT),表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北京大学为了实现我们创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或者实现一种伴随事业和学科快速发展,如何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目标,我们实际上从1999年以来,我们就关于绿色校园的规划建设,实际上就开展了一些工作,这里面主要给大家简单的提几点:

第一,我们健全了校园规划这样一个审议机制,制订了完善的校园规划建设项目审批程序; 第二,我们很认真的编制大学校园的整体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以及包括交通影响评价等相关专业规划和局部的这样一些规划,为学校的学科和事业的发展提供空间的支持,并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以求取得一种绿色的这样一种可能性,另外我们对学校重要的建设改造项目进行了前期的论证和实后的这样一些监督,这些方面我们学校从领导来讲非常重视,我们还是做了一些工作,时间关系我简单的提一下,比如说我们还是很认真的在编制各种精度上、尺度上的一个规划,这个都是由北京市规划管理单位,包括国家规划委和市文物局亲自审批、把关的规划,最近这些年我们借助规划的平台和规划的目标,把低碳目标、绿色校园的理念和我们一些行动计划融到规划里面,其中除了这样一个总体的文物保护之外,比如说我们北京大学校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山水景观,格局非常优秀的校园,所以我们这里面对绿地和水系的规划特别的重视,并且特别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我们学校来说不仅仅是植物,包括一些珍贵的珍奇动物,国家级的一些动物,在我们这里边也都还是能看到的,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特别在快速的发展背景下,我们既要满足我们学科的发展,要满足学校事业的发展,同时对我们这个校园,对山水园林的格局以及生物的多样性,从学校到我们的学生都是非常的认真的投入,投入了非常多的智慧、精力和财力,使我们的校园今天仍然保持一种园林的格局。

这里边国内的同行们对于我们美丽的燕园可能有所了解,也欢迎大家会后和会议期间能够去体验一下我们的校园,当然我刚才也已经说了我们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在校内设立了一些重点保护的地区,实际上我们校园并不是太大,所以做这样一些保护性的行动,对我们来说在发展方面要付出一些代价。第三,我们在交通系统方面,尽管压力很大,就像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样,因为机对化的时代,交通的压力非常大,这个里边为了做到一种绿色的校园,我们在交通系统的优化方面也正在做一些工作,并且也正在努力解决激动化这样一个时代带来的压力。比如说我们自行车鼓励绿色出行等等,和人车分流。第四,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学校最近一些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在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上,特别是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学校投入了很多的财力和精力,我们在校么打了两眼地热井,主要供学生和留学生公寓洗浴,这个实际上是节约了能源,在节能减排方面是一个非常显著的项目。此外我们在建筑上,针对学生宿舍这样的一个建筑材料方面,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说采取了很多保温、隔热的一些措施,节能能耗上节约了20%左右,并且我们提倡采取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采取了很多的措施,降低了能耗。最近在校园建设中,我们又提倡了绿色建筑的一些示范项目,包括今天参加会的,我们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的一些积极分子,我们学院的一些学生也正在做LED的示范项目,和美国的一些学校进行合作,这些都是我们在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建筑方面做出的一些非常有特色的一些工作。

其他我们学校在节能设备的改造等等方面,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供热集中监控系统、照明方面取得了显著、可喜的成绩。另外我想绿色校园的建设,对于我们北京大学来说,特别是对于我们北京大学,当然包括北方地区,因为中国北方地区是一个水资源不是很丰富,很多地区都是半干旱地区,所以水资源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也是建立绿色校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关于节约用水的问题、水资源的问题,据我知道不仅仅是中国北方的大学,包括国际上,包括世界上研究型大学联盟中的一些地区的学校,它们也面临着水资源的问题,这个方面北京大学花的力量就更大一些,无论在改造水表、计量管理,以及节水、设备等等方面,尤其是我们有特色的,在国际上交流,得到大家比较认可的就是对学生用水的刷卡的浴室计量卡收费系统的建设,我觉得已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一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外在管理上我想大家知道,节能减排、低碳是需要有些经济上的手段,虽然我们国家还没有碳税,但是在校园的节能减排的管理上,我们在用水、用电指标的管理,以及超标收费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尝试,这个也起到了很好的一些效果,实际说据我知道住建部和教育部联合推行的节能减排,在高校推行节能减排示范单位,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个监控的系统,实际上是为了准确地计量能耗,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这个北京大学在前些年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当然最近我们成为试点单位以后,我们就想进一步提高这个水平、扩大这个覆盖面。

另外我们北京大学在校园环保、生态宣传教育方面,无论从学校领导团队和我们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在课程和课堂教育方面,在全校大概涉及11个学科近40门课程,是与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课程,并将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课程作为了全校的通选课,最近还在逐渐扩大覆盖面,北京大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所以我们在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生态学、混淆工程、经济、法律、化学和格局的关系设计,多学科、多门类的课程,能够尽量对可持续发展、绿色和低碳建立这样一种联系,并且除此之外,我们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校,在科研创新方面,特别是鼓励青年学子积极参与这样一些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校园的建设以及低碳,城市建设低碳以及社会贡献方面的科研项目,比如说我们每年在“挑战杯”以及各种基金里面专门设计了和低碳相关的一些奖项,我们很多的学生踊跃参加,不仅仅是城市与环境学院,或者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其实涉及到很多文理可文史哲等等,多学科的同学们都在踊跃的参加,实际上在参加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非常有成效的一些科研成果。比如说还有一些相关的课题,我们有一个北大低碳先锋计划,环境科学与环境学院学生为主,参加的社会效益和科研成果上都取得的显著的成果。

关于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我们北京大学特别重视绿色校园建设的行动,或者说低碳的行动,要以青年学子作为主体,我们本身学生的社团和他们的一些活动就非常的积极,在学校组织推动这个行动的时候,更注重了发挥他们的作用,我们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一些成果。比如说我们的环保社团和环保活动,实际上我们学校有一个环境与发展协会,1991年就开始成立了,多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另外一个就是今天这个论坛的主持单位,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从2006年创立以来,多次受到团中央和全国青联的奖励,在为社会服务等等方面,在科研方面都做出了非常显著的成就,所以这里面也培养了大量的青年学子,成为走向社会低碳行动的一些领军人物。这里边还有一些行动,比如说我们北大的学生赴南极参加2009气候领导力的项目等等等等,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些活动,去年5月份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组织了第四届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今年新的一届了,6月份的时候,在去年的世界环境日里边就启动了一个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的行动,这些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我想在这里面大家都知道的去年10月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亲自组织策划第五届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周,在我们学校隆重开幕,作为一个启动日,气候来自北京33家高校,56家环保社团参与其中,对整个社会推动低碳的兴东幼非常显著的影响。

最后一个我想介绍一下我们北京大学绿色校园建设行动计划,在这里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我们为了把这个工作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去年9月份我们北京大学启动了绿色校园建设和行动计划,我想在这里边把绿色校园建设行动的一些构想,我们的目标、构想和一些具体的想法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总体的目标,我们北京大学绿色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有五个方面,我们要通过这样一个绿色校园建设行动,把我们北京大学建设成一个绿色教育的示范中心、绿色人才的成长摇篮、绿色校园的实践典范、绿色科研的前沿阵地以及绿色文化的建设基地,这是一个总体的目标。这里面以绿色校园建设为中心,我们具体到校园空间的层面上,我们有三个具体的目标,一个就是科学合理的使用北京大学的有限空间,保证教学与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推进,或者推动绿色校园的建设行动,并不是为了绿色而绿色,我觉得很重要的是通过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能够支撑我们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样一个目标,能够合理的、科学的使我们北京大学有限的空间,为教学科研提供一个支撑。第二点就是我们这个绿色校园的建设,对于我们北京大学来说有一些特殊的背景,我们这个大学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这个校园也有近80年的历史文化,我们这个活动也包括了保护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文物本体及其历史环境的想法,这一点我们也把它列入了绿色校园建设行动的内容之中。第三个就是和低碳相关的行动,建设绿色的低碳校园,包括节能减排,今天的主题是“聚焦低碳城市”,低碳城市的建设我个人的体会,在内涵上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要减少我们对高碳能源的依赖程度,就包括了开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二个实际上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当然这里包括节能减排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我们一个社区、城市的构建,第三、转变增长方式,我们在文化意识、行为意识上的一种,对社会来说可能是从产业上转变增长方式,对于我们大学来说怎么样增强对低碳文化的认识就非常的重要。在空间上我个人觉得我们学校是这样考虑的,构建这样一个绿色低碳的校园,我自己觉得有三个尺度的工作我们可以做:第一就是在建筑和场地的尺度上,这是微观的尺度,我不想展开讲,比如绿色建筑,以及我们一个比较合理的场地的密度,能够提供合理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及我们能够保持一种比较好的通风方面,我觉得建筑的尺度是大家都比较熟悉和最近做的最多的方面;另外一个低碳设计,低碳校园、低碳城市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空间尺度实际上是社区和城市的尺度,在这个尺度上,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一种可持续的、紧凑城市的这样一种结构,以及支撑这种结构的公交导向的,高效、低碳的公交体系,而这个对我们学校来说我觉得也仍然是非常的重要,实际上我们国内现在很多大学都非常大,我们北大还不算大,因为没有什么地可以扩张。现在很多学校5、6千亩地,这不在少数,特别是教育部直属的高校,怎么从空间上实现低碳的校园,在步行和骑自行车,以及我们减少对空间奢华的使用,实际上是高校共同的课题;第三区域的尺度上我觉得非常重要的还是必须有一个减少碳足迹的意识,从节约出发,因为我们所有的使用,包括今天前半段学校里边已经介绍了我们社团做了非常精彩的工作,比如是旧书本的回收等等,这些实际上都在减少碳足迹,包括我们食堂里面怎么减少浪费等等,包括我们的出行,特别是教师的出行,怎么能够避免更多的航空和航海出行的距离,而达到一个节能减排和低碳的目标,也包括我们利用网络视频的教学,现在因为国内的学校分校都特别多,这些实际上都是我们建设绿色低碳校园需要努力的地方。

关于绿色建设思路,为了完善这样一个思路,我们从构建工作体系、健全管理机制,以及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等等,以及校内的相关单位协同合作我们都做了一些工作,这里面我们具体说的就是围绕前面的几个目标,绿色育人的体系、绿色校园的建设、科研的创新、绿色文化的推广(学生社团在这里面起到了领军的作用)、绿色实践平台。在组织结构上我简单的说,我们学校专门成立了这样一个可持续发展,或者说是绿色校园建设的一个办公室,我们也专门成立了绿色校园建设的6个委员会,在我们现行的体制内的机构的基础上,又搭建了一个综合的协调单位,其中这里面有两个板块,一个是绿色校园建设委员会,这个建设委员会是要由我们北京大学的校长亲自兼这个委员会的主任,里边有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小组,在这个委员会的下面,或者是平行的我们还有一个绿色校园建设的工作小组,受建设委员会的指导,这个建设工作小组就涉及到了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以及我们团委和学工,也就包括我们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的成员,都是这个工作小组的成员之一。这两个机构我们也是从今年年初开始搭建,现在刚刚开始工作,我想我们这样一种架构对于推进我们北京大学绿色校园的建设行动逐渐发挥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具体的节能减排和低碳的目标上,我们北京大学实际上也做了很好的分析,其中我们积极的,为了构建一个绿色校园的一个科学的计量指标体系和评价目标,除了我们自己构建之外,我们在前几天刚刚批准进入了教育部和住建部联合推荐的第三批试点单位,另外我们在节能减排上也做了承诺,特别是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上,因为都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大学,它们都有一个承诺,这个实际上是一个小的哥本哈根会议,我们也实事求是的,根据我们国情、校情提出了一个减排的目标,这个减排的目标也和其他的学校有些差异,体现了这样一些中国大学的特点,具体的说,其他的学校多数在承诺一个绝对量的减排目标,我们因为正在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我们大学仍然是这样,不仅仅事业、学科,校园也是在发展,所以这里边我们的承诺实际上是一个单位面积碳排放量的减少,就和我们国家胡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承认的单位GDP的减排是一个思路,但是尽管是这样,我们实现这个目标也是要付出非常认真的努力才可以。初次我们还想进一步,在我们已经建立的11个大的学科、40多个门类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完善建设多元化、立体化的绿色教育体系,尤其是我们学校的教务部和研究院也在积极的考虑怎么能把重要的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理论相关的课程加入到公共必修课程中去,并且我们北京大学依托大学生研究社团开设了绿色校园活动日,这个活动一个是对我们自己的学子能够使他们建立一种低碳的共识,并且力求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日能够发挥我们青年学子的作用,向社会做出更大的影响。

具体的,实际上在切实推行节能减排的措施方面,我们还是有一些新的想法,这里边简单的说,比如说在建筑的使用上,我们提出新建筑、新办法;老建筑、老办法,新建筑我们一定按照我们国家的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的标准严格要求、审核他们的设计方案,老建筑我们也想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在不影响教学科研的原则下,我们逐渐的去改造这些建筑,我们的学生,包括今天在宣读国际大学生宣言中的几位青年学子,实际上最近他们正在合作开展示范项目,北京大学还有很多老的项目,怎么对它做出比较准备、客观的评价基础上,去探求一种逐步的改造、更新的路径,当然除此在水环境等等方面我们做了很细致的工作,当然这个工作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这个工作开展下去。的工作,当然这个工作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这个工作开展下去。此外特别想和大家交流的,觉得和国内的兄弟院校乃至和国际上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学校的交流,包括青年学子之间的交流是非常的重要,我们也想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认识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我们青年学子的这样一些行动的感染力,扩大影响,所以我们北京大学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北京大学绿色校园的一个中英文网站,成为我们北京大学绿色校园建设展示的一个窗口,当然还要继续完善,这是网页首页的页面(PPT),欢迎大家点击进入我们的网站,共同促进交流平台的完善。我在前面也介绍了国际上的大学像耶鲁、哥本哈根、牛津、剑桥等等这些大学都有专门的绿色校园的网站,我们要利用这样一个平台扩大交流,扩大我们学校对社会的影响。欢迎大家点击,我们是中英文的页面。

以上我介绍了我们北京大学绿色校园建设最近十几年做的一些工作,特别是我们从去年开始启动绿色校园建设行动的一些想法,我个人认为大学绿色校园加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各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其行动的主体我认为就是在座的,未来肩负实现可持续发展重任的各位青年学子,为了实现低碳的“两型社会”和绿色校园的加强目标,我认为一切应该从我们每个人、每件事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最后谢谢大家,也祝下午的模拟大会成功。

第四篇:关于第二届中国企业气候公益论坛

关于第二届中国企业气候公益论坛 拟邀副部级要上领导的请示函

尊敬的崔将军:

组委会十分感谢您对论坛的大力支持,我们感到万分荣幸!目前大会召开在即,首先诚挚邀请您届时光临!还望崔将军对大会的组织筹备给予指导和关怀!关于高层领导邀请,我们根据大会的主要议题和部分企业的反馈拟如下几位领导的名单,望崔将军帮助邀请:

一、副国级一位: 副委员长一位

或 政协副主席一位

二、副部级一位:

组委会推荐

工信部副部长

苏波

环保部副部长

周建

发改委副主任

张晓强

国资委副主任

邵宁

另:国资委监事会主席

吕黄生

崔将军可以此大会作为一个平台,在个人以领导身份出席大会的前提下,也可以书画院等单位名义作为协办单位共同推动大会召开(对于议程安排方面您有宝贵建议我们可以进行妥善调整安排)。崔将军不仅在政界具有卓越的影响力,同时也在企业界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人脉资源,还望崔将军在企业招商赞助方面给予关怀,产生效益由崔将军主导分配,组委会将全力配合执行企业各项赞助回报事项,包括接待、媒体宣传等,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进步。

祝您身体康健,工作随心!妥否,盼复!

中国企业气候公益论坛组委会

2011年11月2日

第五篇:第二届国际材料论坛(IMF2012)

第二届国际材料论坛(IMF2012)

发布: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12-04-13 我要纠错 字体:[增加 减小]

打印正文

打印网页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FORUM(IMF2012)MATERIAL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第二届国际材料论坛(IMF2012)-可持续能源与环境材料

Laboratory of Living Materials at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China, April 16-17, 2012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复合材料实验室(武汉),2011年4月16-17日 April 16, 2012 Registration(报到注册); April 17, 2012 Attending the

forum(开会)与会人员简介(Information on Speakers):

Clare P.Grey(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FRS)University of Cambridge(剑桥大学)Clare P.Grey is the Geoffrey Moorhouse-Gibson Professor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t Cambridge University.She received a BA(1987)and a D.Phil.(1991)in 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She was a Junior Research Fellow at Balliol College(1990), before spending a year at the University of Nijmegen, as a Royal Society postdoctoral fellow(1991), and two years as a visiting scientist at DuPont CR&D in Wilmington, DE(1992–1993).She joined the faculty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SBU)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1994.She was promoted to Associate and then Full Professor in 1997 and 2001, respectively.She currently maintains a part-time position at SBU, where she is the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Northeastern Chemical Energy Storage Center, a Department of Energy, Energy Frontier Research Center.She served as the Director from 2009-2011.She was the recipient of an NSF Nation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1994), a Cottrell Scholarship(1997), a Dupont Young Professor Award(1997), a Camille and Henry Dreyfus Teacher-Scholar Award(1998), an Alfred P.Sloan Foundation Research Fellowship(1998), an NSF POWRE award(2000), a NYSTAR Award(2007), the 2007 Research Award of the Battery Division of the Electrochemical Chemical Society, the 2010 Ampere and RSC John Jeyes Awards, and the 2011 Royal Society Kavli Lecture and Medal for work relating to the Environment/Energy.She was elected to the Royal Society in 2011.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use of solid state NMR and diffraction methods to investigat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in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Can Li(李灿)(中国科学院院士)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a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理学博士。曾先后在比利时新鲁汶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美国里海大学进行博士后及短期访问教授的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FRSC)。2003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 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 年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先后进行甲烷活化,烯烃环氧化的绿色催化研究,绿色催化研究,燃料超深度脱硫,固体表面和纳米孔中多相手性催化研究,以及催化材料合成的紫外拉曼光谱表征研究等。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制氢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正式论文 4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 余件。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和大会特邀报告60 余次,已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70 余名。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发明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2005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因在催化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2004 年荣获国际催化奖。国际催化奖是国际催化领域的最高荣誉(每四年一次,每次奖励一人)。任国内“催化学报”、“燃料化学学报”、“高等化学学报”等多种刊物的编委和副主编,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湖南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和荣誉教授。法国巴黎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外聘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先后任Journal of Catalysis等十余个国际刊物编委、2010年出任 ChemComm副主编。

Hui-Ming Cheng(成会明)(常务副所长)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科院金属所)成会明,工学博士,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先进炭材料研究部主任。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和纳米重大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在碳纳米管、石墨烯、储能材料、高性能石墨材料、光催化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他已发表期刊论文300余篇(含综述论文12篇),论文被引用11000余次,编撰出版专著《纳米碳管-制备、结构、物性及应用》一部,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50余次,获得授权专利30余项(含欧美专利各1项)。培养的博士生有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桥口隆吉基金奖、美国Charles E.Pettinos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奖励。被聘为国际刊物《Carbon》副主编、《新型炭材料》主编,是碳系列国际会议国际顾问委员、2002年和2011碳国际会议大会主席、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名誉教授、多所国内大学客座教授。

Daping Chu(初大平)(先进光电科技研究中心主任)University of Cambridge(剑桥大学)Daping Chu is the Chairman of CAPE(Centre for Advanced Photonics and Electronics)and Head of Photonics and Sensors Group in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Engineering Department.He is a Fellow in Selwyn College, a Fellow of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nd a Fellow of the Institute of Physics, UK.He was the Executive Researcher at the Cambridge Research Laboratory of Epson until 2007, where he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n-volatile 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ies(FRAMs)and the inkjet technology for electronics and display fabrications.His research activity has been in the area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materials, nan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s, novel display technologies, organic electronics and inkjet fabrication process.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ontemporary electronics and photonics for the built environment, 3D phase-only holography for future displays and illuminations as well as optical communications, high brightness transreflective displays, laminated electro-active foils, flexible/printable electron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Yen Wei(危岩)(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大学)Yen Wei is Chair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Frontier Polymer Research at Tsinghua University, received his undergraduate diploma(1979)and MS(1981)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PhD at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86).After postdoctoral work at MIT, he joined Drexel University in 1987, where he became Full Professor in 1995 and Herman B.Wagner Professor of Chemistry in 2004.He has coauthored 508 scientific articles with over 9500 citations and H-index of 52.His current research is focused on polymers and nano-materials for bioscience, biomedicine and energy applications.Francis Verpoort(王光明)(“外专千人计划”特聘专家)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武汉理工大学)Francis Verpoort received his D.Phil.from Ghent University in 1996.From 1996 to 1998, he w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Ghent University.In 1998, he was promoted to full professor at the same university in the Department of Inorganic and Physical Chemistry, Division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and Catalysis.In 2004, he founded ViaCatt NV, a spin-off company of Ghent University based on(latent)ruthenium olefin metathesis catalysts.In 2008, he became Editor of Applie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In 2011, he was appointed as chair professor a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Material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urrently, he is Director of the Laboratory of Organometallics and catalysis and Co-director of Center of ordered materials, organometallics and catalysis(COMOC).He is author of 135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with H-index of 30.His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concern th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s in organometallic materials chemistry,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MOFs, water splitting, olefin metathe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CO2 conversion, inorganic and organic polymers.Licheng Sun(孙立成)(“千人计划”特聘专家)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瑞典皇家理工学院)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UT)(大连理工大学)Licheng Sun received his PhD in 1990 from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UT).After a stay in Institute of Photographic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1990-1992), he moved to Max-Planck-Institut für Strahlenchemie as a postdoc with Dr.Görner(1992-1993)and then as an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ellow at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1993-1995)with Prof.Kurreck.In 1995 he moved to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ockholm and became assistant professor in 1997, associate professor in 1999(Stockholm University)and then full professor in 2004(KTH).He is presently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in DUT.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90 peer reviewed articles with total citations of more than 6500 and h-index of 44.His research interests cover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active site mimics of photosystem II and FeFe-or NiFe-hydrogenases,(dye sensitized and quantum dots)solar cells solar cells, water splitting, molecular catalysts for water oxidation and hydrogen generation.Bao-Lian Su(苏宝连)(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武汉理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amur(FUNDP)(那慕尔大学)苏宝连,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比利时(法语区)纳米科学研究生院院长,那摩尔大学终身教授,无机材料化学实验室主任,纳米材料化学中心主任。曾任化学院院长。苏宝连院士1992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93-1995年间在比利时那摩尔大学和美国Catalytica, Inc.从事博士后和研究工作。1995年9月,受聘于那摩尔大学副教授,创建了无机材料化学实验室。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4年再一次破格晋升为终身教授。他是无机材料、分子筛、多孔材料、催化研究与生命复合材料国际著名学者;苏宝连院士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50余篇(含综述20余篇),他引超过4500次。为多个国际期刊编辑及顾问委员会委员。受邀为著名的《Wiley-VCH》出版社编辑著作二部,担任知名杂志《J.Mater.Sci》,《ChemSusChem》、《Euro.J.Inorg.Chem》客座主编已出版介孔材料、能源与环境专辑3部。国际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100余次。担任39项欧盟及比利时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或负责人。1992年获中国石化发明一等奖、2007年比利时皇家科学院最高科学奖及2011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新材料与合成杰出贡献奖。作为资深海外专家参与中国国家创新引智“111”计划。2007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8年成为中国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11年3月,他当选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

Yao Li(李垚)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垚,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0年7月毕业于哈工大复合材料专业,获材料学博士学位,导师是我国著名复合材料专家杜善义院士。中国材料学会会员、中国宇航学会会员、中国材料学会航空航天分委会理事、黑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复合材料及其光热性能调控研究、航天器热控与防热结构。结合航天、国防和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围绕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特种合成制备技术与评价一体化开展研究工作。近五年来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重大专项、总装预研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二十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发表论文9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2部。

Shichun Mu(木士春)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武汉理工大学)木士春,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本科毕业于现吉林大学;2001年博士毕业于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师导师为陈国达院士。2001年进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室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副教授,合作导师为袁润章教授,主要从事新型储氢材料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关键材料研究;2003年至今,留校工作,2006年破格晋升教授,并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NCET-07-0652);2007年至2008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深造。主要从事PEMFC催化剂、核心器件以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已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核心器件CCM及试生产线,研制的CCM成功应用于50KW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并向国外美国批量出口。已制备出基于导电陶瓷的长寿命燃料电池催化剂,以及适合于动力电池的高性能硅酸亚铁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863项目和973课题、湖北省及武汉市重大科技攻关等10余项科研项目;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57项(均为第一发明人),其中40项已获授权。

Yu Li(李昱)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武汉理工大学)李昱,研究员,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赴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欧洲电镜中心(EMAT)进行博士后研究,2006年底加入比利时那慕尔大学苏宝连院士课题组。2010年回国进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做研究员,2011年被聘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11年作为研究骨干加入教育部创新团队。近年来致力于碳纳米管、半导体氧化物等纳米材料及氧化铝、氧化硅等级孔材料的合成、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结构表征、纳米材料及孔材料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光解水及二氧化碳还原与固定、细胞的包埋及其在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研究。相关工作在国际知名期刊《Angew.Chem.Int.Ed.》、《Adv.Mater.》、《Small》、《ChemSusChem》、《Carbon》、《Chem.Mater.》、《Cryst.Growth Des.》、《Nanotechnology》、《Biosen.and Bioelectron.》等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SCI论文50余篇,他引450余次。发表专利7项,其中第一申请人3项。地点:会议中心301室

举办单位: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复合材料实验室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会议组委会

主席: 张清杰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共同主席:苏宝连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复合材料实验室 比利时那慕尔大学无机材料化学实验室

秘书组: 李昱 杜棘衡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复合材料实验室 组织委员:李明忠 阳晓宇 赵翔 韩勇 周丽华 邓兆 郑先锋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复合材料实验室 谢科范 黄红梅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下载北京大学举办第二届大学生国际公益论坛(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大学举办第二届大学生国际公益论坛(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农业大学第二届高校公益论坛总结

    安徽农业大学第二届高校公益论坛总结 各位志愿服务组织的专家、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 首先,自我介绍下,我是安徽农业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很高兴能够邀请到大家来参与......

    关于举办大学生村官论坛

    关于召开大学生“村官”论坛的通知 各乡镇大学生“村官”: 为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增强干事创业的激情,研究交流工作感悟和经验,搭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珠海大学生公益论坛邀请邮件

    你好!我们是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创联慈善公益社,我们诚挚地邀请贵社团参加第三届珠海市大学生公益论坛。 本届论坛的举办时间为2011年11月19日上午8:00......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举办第二届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论坛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 沪教委高„2010‟77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举办第二届 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论坛的通知 各有关高等学校: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实施三年来,通过......

    公益论坛致辞

    ** 同 志 在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上的致辞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贵宾,朋友们: 值此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我们相聚在充满生机的绿城郑州,隆重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暨河南省首届传统......

    公益论坛3

    德音雅乐 在河北省首届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上,靳雅佳老师的讲座堪称德音雅乐,她边唱边讲,令人悦耳养心 ,我们在场的两千多名观众有时也和她一起,舞动双手纵情地唱,将陌生瞬间驱散......

    第二届国际养生峰会养生产业专家论坛讲稿

    第二届国际养生峰会养生产业专家论坛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 龙永图 演讲) 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我参加了很多的论坛,但是参加以养生为主题的这样一......

    法学院举办第二届

    法学院举办第二届“明法杯”模拟法庭大赛 作者:王义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71 更新时间:2009-4-20 法学院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已拉开序幕,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推出了“明法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