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地方“联姻” 保护与传承“非遗” - 九江学院

时间:2019-05-15 07:1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与地方“联姻” 保护与传承“非遗” - 九江学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与地方“联姻” 保护与传承“非遗” - 九江学院》。

第一篇:高校与地方“联姻” 保护与传承“非遗” - 九江学院

高校与地方“联姻”

保护与传承“非遗”

——九江学院大力开展九江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活动 为弘扬、挖掘、传承九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高等院校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九江学院积极开展对九江瑞昌剪纸、湖口青阳腔戏曲、武宁打鼓歌和采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活动,走出了一条高校与地方“联姻”、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新路。

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效机制

为更好地发挥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建立学校与地方合作的长效机制,九江学院与湖口县签订了研究传承青阳腔戏曲文化的合作协议、与瑞昌市签订了“瑞昌剪纸”合作协议。赴修水县了解全丰花灯和宁河戏的历史由来及它的音乐特色、赴武宁县打鼓歌和采茶戏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和相关部门一起洽谈具体合作事项。协议的签订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平台,对九江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掘和产业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成立研究小组,彰显资源优势

九江学院与地方达成“资源共享、共同抢救、联合攻关、保护国宝”的一致共识。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科研优势,使非遗文化在交流中传承,在沟通中保护。把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请进校园,与资深教授一起,组成非遗课题研究攻关小组,对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大家在一起交流、沟通,系统全面研究地方特色非遗文化状况,深入挖掘留存于村民经验中的非遗文化知识,形成能够发表的科研成果。具有“非遗”资源条件的县(区)成为研究的主要基地;拥有人才和技术优势的高校成为“非遗”传承的主要途径。

三、建立陈列场馆,展示“非遗”风采。

由于地方财力和科研力量等因素的限制,青阳腔戏曲、采茶戏等民间艺术在传承和研究方面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传承保护面临很多难题,如资料保存环境十分简陋,保存手段比较原始,保存方法比较落后。象湖口青阳腔的一些光绪年间的手抄剧本,只是简单地放置在档案盒中,没有周密的保护措施;很多录音磁带都是已故艺人的原始唱腔,也未作刻录备份,一旦消磁,将无法补救。另外,资料的搜集、分列、整理等工作也有待细化。为此,该校专门建立了陈列馆,用于保管已搜集到的珍贵资料。其中有手抄剧目131个、正本戏36个、曲牌448首、单折戏与杂出戏64个、音乐资料50余本等。陈列馆以原始资料、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为内容,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九江青阳腔戏曲、采茶戏等非物质文化资源。

四、编写文化教材,普及“非遗”知识 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营造全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九江学院将青阳腔、瑞昌剪纸及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目前,九江学院与湖口县经整理发掘,推出了青阳腔专著《湖口青阳腔》,作为大学生学习青阳腔的教材。在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中,都开设了青阳腔专业必修课,在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中,开设了瑞昌剪纸选修课,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这样通过一代代老师的传、帮、带,一批批学生的学习、研究和表演,以及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硬件设备的支撑,传统戏曲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护和发扬光大。

五、组建艺术中心,培养“非遗”队伍

2007年11月,九江学院成立了青阳腔戏曲艺术中心。艺术中心成立当天,艺术学院“青阳腔艺术团”的老师和同学120余人专门组织了一台“庆丰收、品青阳”金秋文艺演出。艺术学院的师生和付垅乡的老艺术家们同台演出“青阳腔”节目,并为乡亲们表演民乐合奏、独奏以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舞。2008年6月,又举办了青阳腔戏曲艺术交流演唱会。演唱会上,老艺人示范演出,现场教唱,艺术学院学生认真学唱,相互交流。6月15日,新华网江西频道以《国宝级民间艺人进高校 青阳腔传承人九江传艺带徒》为题,详细报道了这一盛况;江西电视台等媒体也进行了报道。2008年11月28日,学校瑞昌市夏畈镇隆重举行九江学院瑞昌剪纸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甘筱青校长和瑞昌市委熊启栋书记共同为“瑞昌剪纸艺术教学实践基地”揭牌,甘校长向民间艺人、瑞昌夏畈镇文化站站长朱朴光先生颁发了九江学院“客座工艺美术师”聘书。下午,学校艺术学院师生们进行艺术采风,朱朴光等7位新老剪纸艺人开始手把手教师生剪纸。2008年11月29日《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以《城乡互补 繁荣农村文化——江西省九江市“城乡文化互补工程”》为题报道了此项活动。2008年11月30日《江南都市报》以《大学生拜师学剪纸》为题也进行了报道。每年,学校都会在新生中举办文艺汇演,从中发现人才,不断扩充队伍。学校还把学习民间戏曲、民间舞蹈作为学校选修课,设置专职老师担任艺术指导。目前,学校已成功引进了青阳腔戏曲、武宁打鼓歌等多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并作为学校的特色节目多次在校内外演出,并成立艺术团,为学校广大师生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师生提供了一个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专业实践的平台。

六、建立保护基地,拓展“非遗”空间

为进一步做好研究和教学工作,九江学院在青阳腔戏曲艺术最负盛名的湖口县付垅乡,建立了“青阳腔戏曲艺术教学实践基地”;在“瑞昌剪纸”最富盛名的瑞昌市夏畈镇,建立了“瑞昌剪纸教学实践基地”。主要任务是组织大学生 深入乡村调查学习,前往教学实践和艺术采风,详尽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培育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每年在教育基地,大学生们都能面对面地接受青阳腔老艺人传技,这种现场教学不间断进行,使得青阳腔戏曲艺术和瑞昌剪纸艺术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不断发扬光大。对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作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二篇: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刘建华

“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逐渐削弱,民众生活方式嬗变,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失却了生存的土壤。一些有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随着传承人逝去而消亡。面对非物质遗产逐渐消失的现状,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谈几点看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娱乐需求的器具、产品越来越丰富,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正在被替代,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同样受到很大威胁,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我国政府于2004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我国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并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迅速地开展起来。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要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得以全面铺开,同时借鉴了国内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以及在类别、内容及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因而采取的保护措施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和措施,建立科学、灵活、高效的保护工作机制。到了2006年我国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和“文化遗产标志”及“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的诞生,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及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一直就在人们的身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体现着民族的情感及表达方式,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是这样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根据上述描述结合我国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内容概括为:凡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包括口头文化(语言、口头文字、口技、口头艺术、声乐);体形文化(发式、服饰、文身、舞蹈、哑剧、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口头语言为主的综合艺术(话剧、说唱、歌剧、曲艺);口头与形体并重的综合艺术(民间歌舞、杂技、小戏、傩戏、木偶戏等); 造型艺术(民间的传统建筑艺术与建筑物、民间艺人传人的民间美术、艺术家的造型艺术、民间手工技艺)等等。囊括了人类的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体育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各个领域。由此不难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更宽泛些,涉及人类全部历史和全部形态的文化样式。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因此它的特点是活态流变。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但又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保护意义尤为重要,因为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带给我们的就是不可挽回之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民间活态文化消失了即不可能再生,传统文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随着传播媒体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遭到侵蚀、削弱,甚至被外来文化代替。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绝不允许让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2、创造良好氛围,准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近几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人认为开发历史人文资源,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其知名度,促进经济建设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也有可能因此而产生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年来全国各地举办了各种诸如此类的节日如“中国民间艺术节”,“河北吴桥国际杂技节”,“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云南的泼水节”,“广西的民歌节”等等,无不是借传统文化艺术为传媒,来搞经贸活动,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无现成的方法、经验可资借鉴,这就可能出现不足和失误。因此对于从事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部门和人员来说,必须深刻理解、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特征及相应的价值,这是我们进行科学认定,明确保护目标,是使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前提条件。从这几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情况来看,确实存在概念不清,认识模糊的情况。首先是我们部分工作人员由于认识上的欠缺,造成不能准确地判断、鉴别,难以确定它们是否应该纳入保护范围,是否有保护的价值和必要;还有一种是把握尺度不严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对申报项目的认识和评价上。当大量的材料堆放在眼前,你可能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一时间割舍不下。另一方面是一些申请者由于认识上的错误,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申报的项目是应该得到认可,应该进入目录,而不清楚其价值意义何在,是否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要素,如将某个项目产生的年代延长,把传说故事作为论证依据、描述文字极尽夸张,而项目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沒有充分论述,导致混淆或扩大了保护对象和范围,甚至出现了把一般土特产当作文化遗产来申报的现象。这种情况的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认识的不到位,盲目跟风,夸大所报项目的价值,没有真正理解实施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同时也是体现领导和专家学识水平的时候,需要科学的甄别,因此不可感情用事,必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不能单纯追求数量,濫芋充数。如果什么都可以保护,那我们的保护工作就失去意义了。

3、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登记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必要手段,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的有效方法,更是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重要基础。我国早在21世纪初就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我县应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并下拨专项经费,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登记工作,认真建好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通过普查与登记,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要充分尊重民众的创造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普查的指导原则。所谓全面性,即在普查和采集过程中坚持全面调查和采录。所谓代表性,即在普查中要善于发现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具有代表性的。所谓真实性即按照民间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现形态,真实地、不加修饰地将其记录和描述下来,更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或凭自己的知识和爱好去篡改民间文化作品。在普查的基础上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登记工作。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记名录的项目,我县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明确保护范围,采取有效措施,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政府部门应发挥着组织作用,筹集资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展示中心。以便更好地运用大量传统实物展陈的方式去展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让当代人认识和了解祖先留下的文化,下一代传承非遗文化。

四、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传承)人的关怀和爱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以“口授心传”为主要传承方式,活态流变的文化形态,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和形成的。其中人是创造和延续文化样式的主体,各种民俗事象、技艺技巧以至意识情感都灌注于创造者的思想行为之中,人的消失无疑是非物质遗产最大的损失。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所以,往往依附于其传人的继承,许多民间、民族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传人一旦消亡,这种无形的文化也将随之消亡。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无形文化必须有继承才能得以传承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对无形文化持有人如老艺人、老工匠等进行保护,并鼓励他(她)们“师徒相授”,培养继承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说沒有人也就沒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就是对人的保护。

如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这个问题近年来在专家学者的呼吁下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并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在我县目前看来做的还不够,还要加大力度,使更多的老艺人和传承者得到帮助,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里来,形成政府与专家、基层文化工作者与传承人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必须把握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保护对象是传承人,要综合遗产本身的发展规律、人们的需求、环境的改变等因素,将传承和发展两个问题一并纳入到保护规划之中。只有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才能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第三篇:非遗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

第39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二OO六年十一月二日

第一条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工作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三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全国范围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监督该项目的具体保护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体规划,并定期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规划,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并于每年十一月底前向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提交保护规划本实施情况和下一保护工作计划。

第六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当确定保护单位,具体承担该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保护单位的推荐名单由该项目的申报地区或者单位提出,经省级文化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议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

第七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者相对完整的资料;

(二)有实施该项目保护计划的能力;

(三)有开展传承、展示活动的场所和条件。

第八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全面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

(二)为该项目的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三)有效保护该项目相关的文化场所;

(四)积极开展该项目的展示活动;

(五)向负责该项目具体保护工作的当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报告项目保护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九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统一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标牌,由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交该项目保护单位悬挂和保存。

第十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给予资助。

第十一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根据自愿原则,提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名单,经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议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完整掌握该项目或者其特殊技能;

(二)具有该项目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第十三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传承义务;丧失传承能力、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的,应当按照程序另行认定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怠于履行传承义务的,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

第十四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者展示场所。

第十五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等级标准和出入境标准。其中经文物部门认定为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相关实物资料的保护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妥善保管实物资料,防止损毁和流失。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鼓励、支持通过节日活动、展览、培训、教育、大众传媒等手段,宣传、普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促进其传承和社会共享。

第十八条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依存的文化场所划定保护范围,制作标识说明,进行整体性保护,并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可以选择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第二十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称和保护单位不得擅自变更;未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标牌进行复制或者转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域名和商标注册和保护,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一条 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艺术创作、产品开发、旅游活动等,应当尊重其原真形式和文化内涵,防止歪曲与滥用。

第二十二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含有国家秘密的,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密级,予以保护;含有商业秘密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或者捐赠资金和实物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情况的检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严重警告,直至解除其保护单位资格:

(一)擅自复制或者转让标牌的;

(二)侵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的;

(三)怠于履行保护职责的。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变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或者保护单位的;

(二)玩忽职守,致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文化场所及其环境造成破坏的;

(三)贪污、挪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经费的。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巢湖学院非遗保护协会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社团名称:非遗文化保护协会。

第二条 社团性质:研究和总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精神,研究学生社团的建设与活动的策略,建设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特色校园文化的社团。

第三条 社团目的:对爱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学提供交流的平台,也为了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

第四条 社团宗旨:团结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整合巢湖学院现有力量,集结优势互补的队伍,加强学术交流与理论研究,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深入的挖掘、探索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护工作;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动员、挖掘、整理、保护、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等职责。

第五条 社团理念: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第六条 社团口号:关注非遗 关系你我 保护非遗 人人有责。第七条 社团成立背景

我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同学找不到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压制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调研的激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第二章:会员

第八条 会员资格:巢湖学院在籍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均可申请加入,审核成员基本准则;有足够的热情和自信,善良,文明,有责任感,努力上进,遵守巢湖学院学生守则和本

社团章程。

第九条 会员的权利

(一)具有协会各部门人选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有权阅读协会内部文档、资料并参加协会活动,出席相关会议,参与讨论重大事务;

(三)监督协会财务状况;

(四)向理事会提出有益于协会发展的意见或建议。

(五)可对协会工作开展中的问题以书面材料形式提交有关部门。有权要求撤换不称职的管理人员;

第十条 会员的义务

(一)遵守本社团章程,接受本社团领导。

(二)积极参加本社团的活动,听从社团安排。

(三)对外积极树立本社团的良好形象,为社团的发展出谋划策。

(四)按时缴纳会费注册。会员中途退出,需向理事会上交说明,已缴纳的会费按规定不予退回。

(五)每一个社员都有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圣职责。

第十一条 新社员入社要求:在校生申请加入协会需在协会纳新期间填写申请表,并交纳入会费二十元。

第十二条 新社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部门,如需调换可通过书面申请,理事会同意即可。

第三章 组织机构

本社团由理事会、秘书部、外联部、宣传部、组织部、财务部、实践部构成。

第十三条:理事会由指导教师、专家顾问、社长、副社长组成,其中社长职责为本社团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负责执行本社团日常管理工作,直接对全体会员负责;副社长的职责是协助社长工作,直接

向社长负责,领导社团所设的六部。

第十四条:宣传部: 职能:

1、负责社团的宣传工作,包括张贴海报、组织宣传语等,向校内外宣传社团宗旨目的及成果。

2、负责社团与校内外各种活动的联系工作,协调与其他社团的合作。

3、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可通过QQ、微信、腾讯微博等公共网络社交平台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体任务:

1、每周通过网络平台定时更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活动准备前期的海报和横幅宣传以及后期活动宣传,以此扩大活动影响力

第十五条:组织部: 职能:

1、定期组织例会,传达新的活动、任务。

2、组织纳新活动,社团职务的换届选举。

3、组织开展本社团举办各种非遗活动。具体任务

1、每次活动举办前把活动策划交给理事会审核,并做好存档!第十六条:财务部: 职能:

1、主要负责协会的财务管理,监督各部门的日常财务情况,辅助各部门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协会的发展,从而保证协会的财务管理和物资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2、严格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对部门的各项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实行反映和监督,对各个部门的财务状况及综合

能力作出评价;

3、同时着眼于协会的各项活动,有效地履行经费预算、结算、报账等职能;以及做好在开展各项活动时的物资采购工作。

具体任务 :

1、活动开展前做好预算,并交付理事会审核,经批准方可实施;

2、能随机应变处理好活动中出现的财务问题,以大局为重;

3、活动结束及时进行活动清算,并及时进行公开,保障财务收支透明化。

第十七条:外联部: 职能:

1、与院社联进行沟通调节,保证社团活动精神与院一致;

2、与其他社团建立友好交往,建立和谐社团社联;

3、各系,院活动等演出时与各系进行时间上的沟通等;

4、负责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各类非遗活动的顺利开展。具体任务:

1、确定具体时间外出拉赞助,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关于保护非遗的活动;

2、协同其他部门以保证活动的顺利的开展; 第十八条 :秘书部: 职能:

1、起草、修改规章制度和考评细则;负责整理社团文件、会员档案及其他相关资料。

2、紧密与组宣部的联系,组织稿件评析和作品统计、审核、展览;

3、负责例会的安排、考勤、会议记录 具体任务:

1、日常协助理事会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审核,提名优秀成员

或者优秀部门;

第十九条:实践部:

1、加强与外校(院)、企事业单位的联系, 建立非遗保护交流和社会实践基地,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2、了解掌握社会热点,及时调整学院服务的重点及工作方式,做好调查报告或立项调研工作;

3、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保护非物质文化,竭诚服务巢湖学院”为宗旨,开展各项社会实践;

4、广泛了解广大同学对院团委社会实践部的意见和建议,动员、组织全院同学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检查活动开展情况,负责对全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和统计;

5、制订和完善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实践部的有关制度;

6、负责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保护实践活动的宣传,提高同学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保护非遗实践的影响力。

具体任务:

1、与非遗保护专家或者学者进行联系和沟通,带领学习团队深入实践基地调研。

第四章,组织机构

第二十条 职务选举:

1、非遗文化宣传和保护社团职务选举采取民主投票的选举方法。

2、所有会员都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享有应有的义务。

3、社团职务产生紧急办法:当社团干部由于意外原因使相关职务出现空缺,社长可以根据日常会员的表现暂时内定社团职务,但要及时组织会议,尽快进行民主选举。

第二十一条 财务管理:社团经费的支出与收取由财务部管理,支出仅限于开展社团活动的花销,并形成书面材料。任何人不得随意

支取社团活动经费。

第二十二条 协会会议:

1.协会全体成员大会于每学期初及学期末召开,如有必要可另行召开。

2.每月初召开理事会会议,做上月工作总结,并讨论本月活动计划,如有需要可另行召开。

3.各中心主任可根据需要召集本部人员开会。

4.所有会议均须设立会议记录。全体会议和理事会会议的记录由秘书处负责;各中心的会议记录由各中心主任负责,并上交办公中心存档。会议记录应包括到场人数、会议主题、会议内容、决定决议等。

5.所有会议均须进行考勤,不得迟到或缺席。因故不能出席例会或迟到者,需在会前向有关负责人请假,由负责人落实后方可准假,如出现会议应到人员无故缺席或迟到,由理事会追究相关个人。

第二十三条 协会的奖惩制度 惩罚制度:

(一)登记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不允许入本协会;

(二)不能正确平衡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的社员,建议退社;

(三)在执行活动过程中有严重违纪现象的;

(四)私吞财产;

(五)无故缺席各种会议的,团队开会超过3次未到,迟到5次的社员,给与严重警告处分;

(六)活动范围、内容与学生社团宗旨、章程不符的;取消举行活动的资格,并给予负责人一定的处分;

(七)开展活动不履行相应程序,擅自做主的;建议退社;

(八)缺少诚信,诋毁名誉;给予退社处分;

(九)无团队责任感,缺失上进心,对于安排任务不能胜任,态度不积极的社员,给与勒令退社的处分;

(十)在学院范围内未经过允许私自利用名目从事活动的;给予负责人严重处分,降低其职位!

(十一)如果理事会成员出现不负责任或者其他对本协会不利影响行为,任何成员有权监督和提醒,并给予一次改过的机会,如不改,副社长可联名弹劾理事会成员。(过半数即可)

奖励制度:

个人奖励具体内容:

(一)对工作认真负责,每次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或超额完成本协会布置的任务的成员,经所在部部长向理事会提名可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可通过网络宣传平台进行宣传,还可优先考虑下届部长或理事会成员)

(二)各部部长必须承担本部的工作责任,对工作开展顺利、取得较佳成绩的部长,可由秘书部提名交理事会给予适当精神或物质奖励;(可通过网络宣传平台进行宣传,还可优先考虑下届部长或理事会成员)

(三)一般意见和建议给予口头表扬,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将给予本协会内部通报表扬并存档,对本协会建设有重大意义者将给予通报表扬及适当物质奖励。

集体奖励具体内容:

1、对于某阶段工作完成出色的部门,由秘书部部长提名予以适当的精神奖励及物质奖励;

2、对于学年中本部门工作未发生失误及错误的部门,给予部门适当的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

第五章 特色活动

(一)非遗进校园

1、非遗知识讲座

由本协会实践部邀请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对广大学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演讲或者座谈会的形式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同学对非遗的关注,点燃对非遗保护的热情,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例如可以设置一个专题黄梅戏进校园,邀请黄梅戏方面的专家来我校传播该文化,给同学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2、开展“非遗知识知多少”竞赛

严格遵照竞赛的比赛流程,以安徽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竞赛的主要内容,邀请指导老师作为评委,并作点评,选手可用过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自己的作品(PPT,演讲,歌唱等多种形式)

3、“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征文

通过写文章的形式,让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学们用优美的文字为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介绍和宣传的同时,我们请专业的老师选取优秀的文章,我们再将这些好的文章,张贴在展板上,举办美文展览,让更多同学来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4、“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纪录片”微电影大赛

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参与本协会举办的微电影大赛,通过微电影的形式让非物质文化更加鲜活的展现,允许团队合作,参赛作品也可以是剪辑视屏,但是要符合比赛内容。

(二)走进非遗

5、实地学习非物质文化

每学期利用假期固定组织本协会成员或者爱好非物质文化的同学到非物质文化基地进行学习和调研,获取和掌握非物质文化第一手资料,同时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面对面沟通,身临其中,实地感

受非物质文化的强大魅力。

第六章 经费

经费来源:

1、会员会费;

2、外联部拉赞助获取;

3、通过合法途径的创收收入;

4、本学院或者社会各方面的资助和捐赠。

第七章 社团终止的条件和程序

1、完成学生社团章程规定的宗旨的;

2、会员大会决议解散的;

3、分立、合并的;

4、被责令关闭或解散的;

5、由于其他原因终止的。

第七章 附则

1、本社团资源的使用权归本社团;

2、本章程最终解释权归非遗文化保护协会;

3、当以上规章制度等非遗文化保护协会当前的发展需要时,可由主席团支持修订,不断完善;

4、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第五篇: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与非遗保护

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缪雪峰

【摘要】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和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农耕文化节提供了文化内涵的支撑,彰显了庆阳的文化品格和追求,使其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迈向世界的自信心和亲和力;另一方面,农耕文化节又为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展示平台和机遇,通过多种传播途径,使其获得了新的生机,并且为其由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搭建了平台,培育了潜在的巨大市场。

【关键词】 农耕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

九月的庆阳,秋高气爽,硕果飘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2011’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于8月29日在庆阳市体育馆隆重开幕。农耕文化节以“传承农耕文明、弘扬民俗文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区域合作发展”为宗旨,旨在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加快老区发展、共建美好明天。在这个难得的节会期间,庆阳人民积极地、充分地向世人展示了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记忆, 保持非物质文化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可持续发展, 增进人类的互相了解和友谊。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和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农耕文化节提供了文化内涵的支撑,彰显了庆阳的文化品格和追求,使其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迈向世界的自信心和亲和力;另一方面,农耕文化节又为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展示平台和机遇,通过多种传播途径,使其获得了新的生机,并且为其由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搭建了平台,培育了潜在的巨大市场。

一、处处彰显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收稿日期:2011-9-20 作者简介:缪雪峰(1984-)女,汉族,甘肃环县人,庆阳市文化馆,主要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庆阳,745000。

庆阳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刺绣、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称庆阳“五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唢呐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戏、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剪纸,窑洞营造技艺等五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陇东红色歌谣、民歌、荷花舞、庆城徒手秧歌、道情戏、木偶戏、南梁说唱、西峰泥塑、石雕艺术(合水、宁县)、西峰陶塑技艺、宁县皮影雕刻技艺、王录拉板糖制作技艺、合水面塑风俗、公刘祭典,周祖祭典等十五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镇原传统筵席习俗、西峰祭祀纸扎制作技艺,宁县高跷艺术等三项。为了弘扬庆阳市优秀非遗资源,反映普查保护成果,促进民俗文化传承,庆阳市文化出版局启动了“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的编纂出版工作,农耕文化节到来时,已完成了《庆阳民间剪纸》《庆阳香包绣制》的编纂工作。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以全貌或以部分因素渗透在农耕文化节的各个角落,如庆阳剪纸与周先祖不窋乘飞凤来庆的传说是农耕文化节节徽的题材来源。农耕文化节的节徽图案由植物草叶变化而来的吉祥剪纸凤凰衔种图案和周围围绕的麦穗图案构成,农耕文化的内涵由剪纸造型托起。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对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影响最深广的要数开幕式与民俗文化产品展厅。从大型运动会的历史传统来看,组织者往往会把开幕式看作是展示主办国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特色以及民族理想和愿望的一扇窗口。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就是一个最成功的例子。它将中国武术、风筝、飞天、昆曲、木偶、《论语》中孔子三千弟子求学等中国文化的精华用通俗美妙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汉字, 用活体印刷的表现方式深刻鲜明地展示在全世界面前, 让世界人民通过开幕式, 见识了中华文化的悠远浩大, 领略了五千年民族的历史厚度。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虽不能与奥运会相比, 但对开幕式既要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又要展示主办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的期待是一致的。开幕式中的文艺演出有原生粗犷的环县道情,剪刀嚓嚓嚓的剪花舞蹈,如同水上荷花摇曳的荷花舞,绣针舞动着的绣金匾,欢歌陇原的民间唢呐吹打,使黄土地沸腾的南梁腰鼓。民俗文化产品展厅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大幅火红的反映农耕文化生活的剪纸背景立在舞台后,舞台上是各县区轮流表演节目,如《徒手秧歌》,《南梁颂》说唱,《传统唢呐联奏》,歌伴舞《荷包飘香》等等反映庆阳老区人民生活的文艺节目。舞台周围是各县区的小展厅,华池以民间故事绣片、巧儿布贴画为主;合水有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刘志丹、习仲勋参加的包家寨子会议的大型刺绣屏风;镇原有反映先民农耕文化的大型壁挂与传统剪纸;西峰是以创新布老虎等创新作品居多;庆城县以岐黄保健枕、颈椎枕、龙凤拖鞋、鞋垫为主;环县以古老的皮影及皮影刺绣为主;宁县与正宁以传统香包、五毒肚兜等传统刺绣为主。除此之外,还在庆阳下辖的庆城县举行了周祖公祭、环县举行了环县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等活动。

二、使非遗传承焕发新的生机

发端于农耕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现代商业文明, 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之下, 大多处于濒危状态, 因而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使其代代传承下去,是当务之急。而农耕文化节正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搭建了平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方式之一,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在为期五天的展览展销活动中,各县区民间艺术大师都出售了一些作品,庆城的一位大师乐得合不拢嘴,告诉我们她五天内共收入一万多元。一定的物质收入可以使民间大师们更积极地投身于刺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去,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来,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的队伍。加之各县区的作品都凑齐了在一个地方展览,各展厅的艺术大师都要到其他展厅转转,看看,互相学习、借鉴,以提高自己的技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美院王炜民教授不但带着他的研究生在庆阳展示了他们开发的创意作品,而且还做了庆阳文化产业开发课题报告会,这次的会议除了相关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外,绝大多数是农民艺术家们,他们看中国美院带来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作了细致的比较,还向教授请教了许多问题,王教授都耐心地一一作答,讲座一直持续到晚上十一点钟,与会人员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在与王教授带来的作品比较的过程中,民间艺术家们才意识到自己的许多作品之所以市场占有量不大,是因为香包实体上的刺绣虽然非常精致,但整体的配色、选料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庆阳香包绣制品中选用最多的是便宜的丝光面料,在这个年代,这种布料看起来确实有点劣质的感觉,香包上的吊穗轻飘飘的,也许被人摸得多了就有抽丝的可能,更别说长时间的佩戴了。

参加了本次展览的作品都被纳入到了评奖的活动之中,通过评奖,民间艺术家们不但知道了自己作品的优缺点,而且奖项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鼓励。这所有的活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文化研讨会上讨论的焦点: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意

当庆阳的民众走进王教授的展厅时,都被他们展品的时尚、精致、典雅等特质所吸引,尤其是年轻人都喜欢的了不得;而当王教授及他们的研究生走进庆阳的民俗文化产品展厅时,他们被肚兜上的五毒,鞋垫上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绣片上的民间故事刺绣等传统纹样所感染,但他们也认为展品的雷同性大,刺绣品中的红绿搭配实在不是很雅观,绣品的材料太差,绣品看起来太土气,不时尚等。就这些问题在王教授所主持的研讨会上展开了讨论,本地的民间艺术家们承认自己展品的材料不够精致外,认为大红是喜庆的标志,别的颜色无法取代,而王教授的作品则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味道。在笔者看来,讨论的焦点正是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所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传统”,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是“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联系到一起,实质上就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就是过去如何为现在服务。这两者的合理结合一方面可以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并使这些遗产以新的方式造福于当代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这些遗产中有活力的因素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使含有精神特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如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是保护而不开发,那这种保护一定是有限的,并且保护力度相对脆弱。只有把保护和创新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保护的范围扩大,也才能使保护成为延续历史文化的有效机制。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使古老的文化遗产在延续过去的基础上再创造出符合当代人要求的新形式和新形态,并通过市场化经营和产业规模的有效结合,满足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这种由思想创新而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形态的转向使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成为一体,并以当代的形式和多样化的媒介再现了历史,成为可触可感的新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之间存在着一种在传承中创造,在创造中传承的互动关系,并且两者在一个民族的发展延续过程中缺一不可。回首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时代,都是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所以,适应新的时空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而且也必然在延续着一个民族悠远的精神血脉。但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总是与文化认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文化认同是文化存在和传承的重要动力。庆阳的民间艺人绝大多数是农民,农民多处在艳俗的审美范畴之中,比如乡下的姑娘多穿大红大绿的衣服,这可能和庆阳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有关,在花花草草不多的黄土高原上,大冬天一眼望去几乎都是土黄色,当然是不能再穿素色的衣服了;当住在窑洞里时,墙壁全部是土黄色,挂个香包挂件当然是大红色最醒目、最鲜艳了,而且庆阳的香包绣制品有很多都是婚俗用品,是姑娘们的嫁妆,这只能用象征着红红火火的红色了。这正如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说。“保护一种非遗项目和实体,并不在于其在艺术形式上如何精致,重要的是其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保护该项目的传承人才能得以保留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民族、社区、群体的文化情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能丢失和忽视这种珍贵的情感诉求。因此,尊重庆阳民众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文化情感,保护非遗项目传承人,守护精神家园应成为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意的根本前提。

纵观2011年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它既是现代农业科技界的盛举,也是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光彩的幸事,值得我们作多方面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全书[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6年.[2] 高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N].中国文化报,2011年8月30日.

下载高校与地方“联姻” 保护与传承“非遗” - 九江学院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与地方“联姻” 保护与传承“非遗” - 九江学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描述: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由于法规的不完善及人们的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 不容缓。因此必须通过......

    美术类非遗高校教学传承范例研究

    摘 要:美术类非遗教学传承工作的艰巨性、长远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高校开展美术类非遗试点性工作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发起更多的高校充分利用高等艺术院校的资源优势和力量加入......

    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认知的研究

    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认知的研究 摘 要:以南京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抽样调查研究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认知,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对非遗的情况知之甚少,不能正确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传承XX 保护非物遗产——记XX传承人XXXXXX,出生于四川省XX市XX乡,从小受祖母、母亲及家庭长辈的影响,非常喜欢针线活,大人在一边绣,她就跟着在一旁学,心灵手巧的她通过自身的努力......

    申论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申论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背景链接】 2012年6月9日,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北京市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首次公布《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扶持办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推荐阅读)

    1、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文又译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

    寒假社会实践总结:关注文化发展 非遗保护传承

    寒假社会实践总结:关注文化发展 非遗保护传承为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奉献服务中学知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进一步增强建设国家、......

    新华调查:校园传承能否成为“非遗”保护的良方

    新华调查:校园传承能否成为“非遗”保护的良方 新华网银川6月10日电 题:校园传承:能否成为“非遗”保护的良方 新华社记者 曹健 今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记者就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