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类非遗高校教学传承范例研究

时间:2019-05-13 08:1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术类非遗高校教学传承范例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术类非遗高校教学传承范例研究》。

第一篇:美术类非遗高校教学传承范例研究

摘 要:美术类非遗教学传承工作的艰巨性、长远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高校开展美术类非遗试点性工作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发起更多的高校充分利用高等艺术院校的资源优势和力量加入美术类非遗教学传承的行列,总结推广美术类非遗教学传承的经验是当务之急。吉林省省优课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满族剪纸课程,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成为美术类非遗课程设置的典范,其经验对目前美术类非遗课程设置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非遗传承;范例;满族剪纸

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教学传承范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核心传承人老龄化、技艺失传的困境,需要在保持原生态面貌及艺术高度的层面上探索科学有效地传承模式,这是目前非遗传承研究的重点。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课程在此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其理论与实践成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剪纸进入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得力于近年非遗研究的热潮,是非遗传承发展的新突破。2002年10月22日至23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机构和国家教育部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为高校美术专业非遗学科建设、非遗课程设置开辟了道路。2004年4月,此研究中心策划承办了由中央美术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及《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大型展览,同期举办的国际会议与展览,参与人数达四百多人。此活动参与者包括教科文及国家政府官员以及文化遗产地政府官员、文化遗产专家学者、民间传承人代表、基层民间文化工作者以及不同地区的高校教师代表、大学生代表、中小学教师代表等。此活动推动了全国范围内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事业。2004年9月,历经两年普查、收集、记录、整理后编撰出版了大型申遗画册《中国民间剪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图像文本──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此画册作为无形遗产申报图像文本,推动了民间剪纸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2015年3月至4月文化部非遗司与中央美院合作推出“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交流活动”。2015年7月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推进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高校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十八所高校结合各自专业优势开展了培训工作,剪纸是其中重要项目之一。此次高校活动意义重大,标志着全国美术类非遗高校教学传承工作已经拉开序幕。

满族剪纸在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学研究中具有代表性。一把剪刀、一张纸,材料便捷,使得剪纸在美术类非遗教学传承中具有明显优势。满族剪纸是北方少数民族美术类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1月长白山满族剪纸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剪纸成功融入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在于它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审美特征。满族剪纸内涵丰富,涉及萨满文化各方面,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以及其他细致的民族信仰等知识,几乎所有与萨满教有关的事物都成为满族剪纸表现的题材。满族剪纸地域特征明显,作为东北地区剪纸的代表,与黄河流域剪纸、淮河流域剪纸、长江流域剪纸、江浙及华南地区剪纸齐名。满族剪纸以大气、朴实的风格著称,具有阳剪为主、线条粗犷、以均衡为美的艺术特征。满族剪纸文化底蕴丰富,艺术特征明显,技艺传承完整,因此适于编入高校美术专业教学。通化师范学院较早利用地方资源进行此方面的尝试,取得丰硕的成果,其经验在非遗高校教学传承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00年通化师范学院在全院开设了满族剪纸公选课,授课三十二学时,二学分。在美术系将满族剪纸列入必修课,授课八十学时。2004年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课被评为吉林省优秀课程,成为彰显吉林省非遗教学特色的精品课程。[1]通化师范学院的成功之处在于做到了两个重点:以传承为主,注重创新。在教学传承中既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面貌,保持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高度,又发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时代发展的传承功能。

一、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教学以传承为主

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课程积极挖掘传统精髓,保证传承正宗。高校非遗传承工作的难点之一是教学传承中要保持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面貌,保持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高度。为保持满族剪纸传授的技艺高度,在满族剪纸课程设置中,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聘请满族剪纸传承人口耳相授指导学生。聘请满族著名民间艺术家授课情况以列表的形式具体说明:(见表1)

满族剪纸传承人掌握着名震一方的技艺绝活,每一个传承人既是满族剪纸技艺的精英,又是一座满族剪纸文化的“活”博物馆,他们拥有满族剪纸“原汁原味”的资料,他们是满族剪纸艺术活态存在方式。

为传承正宗,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课程内容包括满族剪纸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理论讲解、满族剪纸技法传授、满族剪纸创作研究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包括:满族剪纸的艺术特色与满族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满族传统剪纸材料多元化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满族剪纸的传统题材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满族剪纸与其他地区民间剪纸的区别,满族剪纸视觉空间的处理方式,满族剪纸的传统技法及剪技变革过程,满族剪纸纹样的寓意。第二部分包括:纸质满族剪纸和非纸质满族剪纸的技法,大体为折叠、打翅、连接、拼接、纹饰、香火烧孔、手撕、染色等技法。非纸剪纸的材料包括苞米窝儿、树叶、树皮、鱼皮、红辣椒皮等。第三部分满族剪纸创作研究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满族剪纸技法及艺术风格基础上,启发学生以身边熟悉的事物为题材进行综合艺术创作。与教学内容相对应,授课方式包括讲解、提问、讲座、示范、写生、视频、创作实践等。聘请满族剪纸艺术家亲自指导学生,使得民间流传的传统技艺传承有人,艺术家的示范、表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教学注重创新 从学情角度分析,高校艺术生思维活跃、造型能力强、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因此,通化师范学院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对象思维活跃的优势,激发学生对本地域文化资源固有的亲切感和传承的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借助原生态的场域,进一步加深对本地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向学生呈现多元的审美标准,拓展学生的艺术认知与思维方式。譬如,满族祭祀剪纸是满族祭祖活动中祈福纳祥的重要祭祀品,其不但在题材上与一般民间剪纸不同,而且在图形创意、视觉思维的运用方面也与众不同,其以独特的视觉思维形式完成宗教实用功能。挖掘满族祭祀剪纸视觉思维的独特性,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象征性、意象性内涵,无疑会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第二,鼓励学生打破规范,寻求创新。第三,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采访民间艺人、考察手工作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际讲座、省市研讨会、国内外展览。例如通化师范学院每年与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满族剪纸比赛,成立了“大学生满族剪纸研究会”。通化市中小学擅长剪纸的教师多从这些学生中培养成长起来。(见表2)

满族剪纸课程的重点在于传统技法的掌握和题材的创新。如图所示,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需要通过掌握传统技法能力和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两个方面的相应环节来实现,如要想抓住满族剪纸的精髓,学生不仅要掌握满族剪纸的传统技法,还要具备满族习俗、萨满文化等相关知识,提高对满族剪纸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可见,综合创作能力的培养呈现动手、动脑的“二维性”。各阶段综合创作能的培养也有明显的层次性,如以传承传统技法为基础,创新才能有坚实的根基。“掌握满族剪纸传统技法、纹饰”是“用满族剪纸传统技法作为解决创作问题的方法”的基础。这种梯度关系决定了综合创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综合创作能力的培养分四个阶段,在模式图中表现为四个阶梯,四个阶梯呈递进关系,上一个阶段能力训练需要建立在下一个阶段能力积累的基础上。如第二个阶梯“用传统技法作为解决创作问题的方法”,这个阶段训练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满族剪纸技法,包括折叠、打毛、连接、纹饰等,并且要理解各种技法和纹饰适用的寓意,然后按照自己创作的需要重新组合传统元素,设计出新的形式。如果创作需要表示吉祥寓意的植物纹样,可以重新组合满族剪纸中柳枝、生命树、鱼尾草等图案纹饰。又如第四个阶梯“传统技法创新”,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在掌握满族剪纸“三棱形葫芦”、“成串的龙尾”、“折叠的元宝形”等立体造型样式后,运用粘贴、打孔、折叠等技法创作出视觉层次丰富的组合作品。坚持源于传统,不囿于传统;源于地域,不囿于地域的原则,才能不断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创作能力。

满族剪纸这一精品课程的受到省内及直属高校的关注。2009年至2012年通化师范学院王纪教授在东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主讲满族民间剪纸课程,每次授课学时为九十六学时。此课程在继承满族萨满剪纸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生活感受,引导学生自由创作,为学生打开剪纸的创作之门,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剪纸作品。在授课期间,师生从审美规律的角度对满族剪纸进行研究,从材料与构图上挖掘满族萨满剪纸的意象化。满族剪纸多在平面上表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场景,在表现萨满祭祀仪式时,把萨满祝辞、击鼓、跳神等场景融为一体,并采用圆满、对称等手法整合物象,让这些重新组合的物象传达着多维文化寓意,这一特点与现代艺术创作的趋势不谋而合。在剪纸课上,学生灵活运用满族剪纸意象构图、意象造型的表现手法,应用于创作实践中,真正传承了满族剪纸的艺术精髓,保证满族剪纸艺术传承的艺术高度。

通化师范学院设置满族剪纸课的教学经验,为当前美术类非遗高校教学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特别是此课程既保持了满族剪纸传承的艺术高度,又为满族剪纸传承融入了新的生机,真正达到了满族剪纸活态传承的目标,这是美术类非遗教学传承的新突破,其教学经验的推广在各地美术类非遗高校教学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非遗传承汇报材料

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

——东关小学五猖会非遗传承基地验收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们学校作为区第八批非遗传承基地,内容是东关五猖庙会,五猖庙会是古镇东关最热闹的会市,曾一度享誉绍兴,特别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关于“五猖会”的一段叙述,更是让东关的五猖会名扬四海。但是说实在的,那是近百年前的事了,即使是如今对于尚在世的耄耋老东关来说,那也只是听父辈说起而已,并没有亲眼目睹其盛况,所以,作为我们小学生,如果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承五猖庙会,那其实是不合实际,空泛飘渺的。

东关是我们的故乡,这个美丽古朴的千年古镇,隐藏着多少深沉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少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多少古越水乡的风土人情。这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特色民间文化,是东关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所有东关人共同的文化之根。我们觉得如何留住、传承这些文化之根,才是我们学校五猖庙会非遗传承基地的应把握的核心,经我们多次研讨最终我们将传承的主题定为“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我们主要传承以“五猖庙会”为核心的东关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人雅士、民间技艺等文化遗产,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实践活动之旅,引导东小学子追寻家乡的文化之根,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激扬学生知爱家乡、心系家乡的情感。

作为“非遗”传承基地,我们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我校“五猖会”非遗传承思路进一步清晰,工作进一步拓展,业已取得初步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非遗传承氛围。

为让“非遗”更好地扎根我们东关小学,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非遗传承宣传,利用标语、宣传窗、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和电视系统等多种宣传媒体,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的丰富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艺术观。为使“非遗”传承基地工作有效开展,我校成立了 “五猖会”非遗传承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德育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中层干部任组员,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领导小组经常组织专题会议,使传承工作研究日常化。同时制定了详细的“非遗”传承工作计划,丰富载体,力创特色。我们提出三项工作举措:一是把它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特

色工作,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力争成为一张东小的特色金名片。二是各处室密切配合,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三是加大投入,确保人员、经费到位,就这一年而言,我们总共投入五万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年庙会、非遗陈列室、五猖会莲花落小剧及其他各项非遗传承专题实践活动。

二、开辟阵地,组建队伍,夯实“非遗”传承基础。

1、建立活动阵地。学校投资五万,于2014年年初新建好一个“五猖庙会”非遗陈列室,内置东关的“五猖庙会”的有关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本校五猖庙会及东关历史文化探寻、传承活动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整个陈列室古朴清新,学校还开展了陈列室开放、参观活动,由五年级同学担任小导游,向老师同学们介绍陈列室及五猖会相关内容,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2、组建“非遗”传承辅导员队伍。

第一支是校外辅导员队伍。我们聘请老东关何仁山老师担任校非遗传承基地总顾问,何老师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戏剧创作群英奖、飞天奖获得者,散文集《最忆东关美》,表达着对老东关炽热的爱,小剧《五猖会》《早读》《徐文长造桥》等都极具浓浓的地方色彩,他经常来校做东关历史文化讲座,交流,为我校的五猖庙会非遗工作出谋划策。2013年底,东关街道举行了轰轰烈烈的东关民间人才大评比,评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民间人才共300多名,借此东风,在街道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聘请了十多位东关四星五星级民间人才担任东小“五猖庙会传承基

地校外辅导员”,2013年12月30日,东关小学“五猖会”非遗传承校外辅导员聘任会在东小会议室举行,来自东关本地的老一辈文人、民间文艺大师、民间手工艺人,东关民间人才和东小非遗传承社团的骨干师生

济济一堂,就如何更好地传承“东关五猖会”,让这朵非遗之花真正在东关绽放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各辅导员热心地表示今后会多到学校走走,将他们对东关本土文化的这份热爱,以及乡土艺术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东小的下一代。

第二支是校内辅导员队伍,由校内对东关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和艺术底蕴的教师组成;第三支是学生传承队伍,我们招募3——5年级部分学生,组成了一支大30人左右稳定的“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的非遗传承社团,成立了“莲花落”、“舞狮”、“踩高跷”等各传承兴趣小组,并利用周四拓展课时间,在辅导员的精心辅导下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三、挖掘资源,创设载体,丰富非遗传承活动。1.五猖庙会盛大隆重

金蛇辞岁,骏马迎新,2013年12月30日,在东关小学的操场上,一千六百多名师生、社会人士共同见证了一场热闹非凡的盛会——“新年五猖庙会”。本次新年五猖庙会,由 “庙会开幕式”、“爱心图书义卖”以及“地方美食汇” 三部分组成,是一次东关民间文化的盛会,更是一次爱心涌动的盛会。

开幕式上,来自东关本土的四星级、五星级民间人才竞相展示了自己的乡土才艺,热情的舞狮,淳朴高亢的绍剧独唱,幽默风趣的秧歌板,嗨翻全场的滑稽莲花落„„精彩的表演掀起了现场一个又一个高潮,而东关小学学生表演的莲花落小剧《五猖会》更是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将本次新年庙会的主题瞬间点亮。

下午的“爱心图书义卖”以及“地方美食汇”是孩子们欢乐的海洋。义卖场上,各班纷纷亮出了温情的爱心宣传语,制作了精致的爱心箱„„全场人头攒动,激情高涨,气氛热烈,一个多小时的爱心义卖,募集到的爱心款额,都投入到了学校的“求是·蒲公英爱心基金”中,用于特殊学生及贫困生的援助,让他们同享一片蓝天。(2)民间传承特色鲜明

鲁迅笔下的《五猖会》虽着墨不多,但寥寥数语,却引

发人们对五猖盛会的无限遐想,为更好的传承这朵非遗之花,我们将何仁山老师的小剧《五猖会》排成莲花落《五猖会》,由学校非遗传承校内辅导员徐立峰、潘华锋两位专任老师负责,将这一经典的特色曲艺剧传承下去,影响一代又一代东小人。2013年我校的莲花落小剧《五猖会》,凭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一举夺得了绍兴市少儿曲艺大赛最高奖——小牡丹奖,今年,我校又将这一小剧,加入了新的元素,如舞狮、踩高跷、烛舞、大旗、秧歌板等东关五猖庙

会时期的典型艺术表演形

式,使其内容更为丰盈,舞台效果更显张力,参加了上虞区六一艺术汇演,赢得了在场评委、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五猖会》还多次搬上大舞台,赴绍兴、上虞、柯桥等地表演,走进社区,如担山村、马家桥村,义务地为当地老百姓表演,给老人们送去笑声与欢乐。11月22日我校《五猖会》小聚还将走进省流动大舞台,届时全省的百姓都将认识了解五猖会这朵东关的艺术奇葩。

同时,学校又在积极筹措,将地方特色曲艺——莲花落小剧作为我校艺术文化的特色项目传承下去,现在已策划、编排《少年竺可桢》、《徐文长造桥》等地方小剧,相信这项特色传承会在东小的土地上开出绚烂的花朵。

(3)家乡寻根如火如荼

家乡——东关,是生养我们的地方,她赋予我们生命,赋予我们灵性,赋予我们健康成长的青山绿水。我们成立了“毓菁学子家乡寻根”兴趣小组,开展最有效、最鲜活、最有力的家乡寻根之旅。

情醉女儿红:“移家只欲东关住,夜夜湖中看月生”,这是著名诗人陆游住东关古镇时,品饮东关特产女儿红酒后写下的著名诗句,表达了对东关的留恋和向往。古往今来,这似琼浆、如玉液的香醇女儿红,不知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山野村夫。如今“九九女儿红,酒浓情更浓”,东关的女儿红早已蜚声中外。学校家乡寻根小组的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通过实地参观、专家讲解,了解女儿红酒制作的每一个的过程。同时孩子们还深入乡村,探访民间制酒的传统与风俗,上网搜索女儿红的故事,相关诗词。老师们还将地方课《女儿红》搬进课堂,和孩子们共同品味浓浓女儿红,并为家乡的女儿红撰写广告词。

这是我们寻根小组的同学参观女儿红酿酒公司

追寻失落的童谣

家乡的童谣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反映了家乡淳朴的民风民俗,每一首都洋溢着温情和向上的力量,充满了阳光般的气息,是家乡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留住这朵家乡文化的奇葩,寻根组的同学们开展了 “追寻家乡失落的童谣”实践研究活动。孩子们询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走进乡间的角角落落,采访乡里的长辈,采撷一首首地道的家乡童谣,一句一句地记,一个音一个音地学,还别出心裁地把家乡的童谣与游戏相结合,听——清脆悦耳的乡音童谣在东小校园的上空飘荡;看——丰富多彩的童谣游戏,在同学们的精彩演绎在熠熠生辉!

传承玉雕技艺:

东关玉雕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了,伴随着古老的生活风俗,世代相传,是东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小组以“玉雕技艺”为重点,让学生了解玉石文化、彭家玉雕历史、玉石审美与品鉴、制作方法等方面知识,由校内外辅导教师或玉石名家,采用课程或专题报告形式集中进行讲解传授。

开展参观考察类活动。以“彭家玉雕”为核心,采用实地走访形式,带领社团成员走进彭家堰村,通过参观考察彭家堰村的玉雕加工厂、上虞市收藏品市场、玉石商铺等地方,让传承社团成员了解玉石文化的传承经历,欣赏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在玉雕师手中升华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之过程,感受玉雕技艺这一门古老的艺术给现代生活创造美的气

息。

开展故事收集类活动。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很多内容是人们口口相传,散落在人们中间的故事与传奇,因此传承“玉雕技艺”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收集和玉雕有关的故事、传说来丰富传承内涵。通过社团成员的走访、询问,收集到的东关玉雕文化在民间流传的历史传奇故事、玉雕艺人的拜师学艺经历、玉石商人走南闯北的风雨故事等,编撰成一套有关“玉雕”的故事集。

同时开展技艺传习类活动。我们特意准备了玉石的代替品蜡石作为练习材料,其质地软,形状却酷似玉石,便于学生进行雕琢感受。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收获了用蜡石雕刻的“平安扣”等一批相对较简单的“玉雕”成品和半成品;同时“非遗”传承社团编制了一本玉雕文化宣传手册,作为校本教材,在学生中间广泛地宣传玉雕文化,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活动小组。

探访悠悠古纤道:

东关段古纤道,位于萧曹运河上虞东关段,镇西桥至马家桥村石料中转码头,长220米。这段堤塘是先秦时期山阴古水道的堤塘,在东汉时期,又成为古鉴湖的堤塘,它比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纤道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堤岸条石板用开槽立柱固定,这个工艺在现存的古纤道中是独特的,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十分珍贵。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东关境内的古纤道被毁坏得相当严重。残存下来的古纤道也“性命堪忧”。针对现状“家乡寻根组”的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实地考察,撰写小课题、论文报告,并通过树广告牌,写建议书、奔走相告等方式,保护古纤道,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2014年东关段古纤道修葺一新,悠悠古纤道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家乡小导游成果丰硕

2013年年初,“最美是东关”小导游兴趣小组正式成立,在探寻家乡文化之根的同时,将家乡特有的的历史景点、民俗民风、贤人雅士等,拍成宣传片,向社会宣扬、推广,让银东关的声名远扬。一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上虞区小导游视频大赛中,《乡贤竺可桢故居》、《浓浓女儿情》、《最美桃花源》获一等奖;《悠悠古纤道》、《彭家堰玉雕》、《追寻家乡的童谣》获得二等奖,兴趣小组的同学,还担任了东关街道竺可桢故居的特聘小导游,迎接了来自各地的参观团体,向他们倾情介绍一代宗师,科学巨匠——竺可桢。

正是在这样有效、鲜活、有力的寻根之旅中,毓菁学子们了解了家乡“非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知爱家乡、心系家乡的强烈情感,也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艺术观。

(4)求是活动扎实生动

作为竺可桢母校,寻百年毓菁根,扬竺可桢“求是精神”,做“真善美”东小人,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我们以“求是”为核心精神,开辟了“行走求是之旅”的德育精品校本课程,在东小的六年时间里,围绕竺可桢开展六节综合实践课,在扎实生动的求是之旅中寻真、向善、扬美,让求是精神在心头扎根,并融会到日常学习、行为礼仪的方方面面。

第一课:求是开蒙:

由唱《竺可桢》、介绍学校“求是”德育精品课堂、朱砂启智、挂求是卡、颂《大同颂》、参观竺可桢故居等环节组成。引导孩子们在中华传统礼仪的感召下让学习做人、做事,同时初步了解乡贤竺可桢爷爷的求是精神内核,争做文明智慧的求是好少年。第二课:求是 识竺

以建队节为契机,开展“牵手宗师,点亮红领巾之梦”入队仪式,组织二年级的同学进行队知识及竺可桢相关内容考核,进一步认识了解竺可桢,考核通过光荣地加入少年先锋队。

第三课:求是说竺

在三年级开展“牵手大师竺可桢”故事大王比赛,以中队为基础,倾情演绎有关竺可桢的故事,从小队开始,层层比赛推选,评选出校“求是”故事大王,让“求是”精神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另外还有求是学竺,结合三八节、植树节、雷锋日一系列暖暖的节日,鼓励孩子们走进社区,做最美求是学子;求是导竺,培养五年级的竺可桢故居小导游,求是宣竺,通过绘画、书法、演讲,宣扬求是精神。

(5)校本课程初见雏形

我们正组织一批有底蕴、有热情的骨干教师,挖掘东关特有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名人雅士,创编以五猖庙会核心的东关历史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最美是东关》,同时开设地方课程,让东小的孩子们留住东关最美的记忆,传承东关最淳朴的传统技艺。

“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特色乡土文化传承活动,自开展以来就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东小学子更是积极行动,饶有兴趣地探究、体验、发掘着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

缕缕乡情正在东小学子的心田弥漫、升腾„„

上虞区东关街道中心小学 任菊萍 2014.11.10

第三篇:非遗传承案例故事

非遗传承案例故事

江南实验学校 王岩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让我们能够看到传承的希望所在。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孩子们的兴趣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而非遗文化的传递,如何培植兴趣才是重点。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在课堂上,我首先通过展示图文资料以及结合多媒体课件,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历史和现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关注。另外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师生展开讨论。

重点让学生们了解了黑龙江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了海伦剪纸、方正剪纸、肇源古建筑彩绘、兰西挂钱、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鱼皮镂刻粘贴画、桦树皮画等民间美术;观看了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鞑子秧歌、满族东海莽式舞、鄂伦春族萨满舞、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舞、赫哲族萨满舞等民间舞蹈,这些无不引起同学们阵阵赞叹的惊呼。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简单的剪纸,“看我做的兔子灯!”“这是我自己剪的大公鸡!”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一幅幅美丽的剪纸画作呈现在我们面前,是那么灵动、美丽,大家也初步领会了剪纸这古老而新鲜的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孩子们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油然而生,我看到这个场景,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和开心。也许在某一天,同学们回忆起今天自己亲手剪的这幅剪纸小艺术品,她也会被自己感动。因为这其中寄托着每一个孩子的“梦”,而这个梦是无限大的。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本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理解,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本土文化面对面,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要做有心人,要做用心人,真正搭建平台,让文化传承大优可为。

第四篇:传承非遗 成就梦想

传承非遗 成就梦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下午好!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过这么两则消息。2005年7月,一件“鬼谷下山”的元青花罐拍出了2.3亿元的天价;2010年11月,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被买家以约合5.5亿元拍下。

朋友们,由此可见,如果用单位能耗来换算的话,我们的瓷器生产是多么的低碳和高回报。而我们龙泉窑就是中国历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窑业规模最大、产品质量最高、外销数量最多的历史名窑。

说起来,来自毛主席故乡的我与龙泉颇有缘分,我的一位导师就是龙泉人,从他那里我耳濡目染了龙泉人踏实勤劳的气质。当2009年我来龙泉做研究生毕业创作时,这片土地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诗画江南最高峰,烟雨瓯江第一城”,龙泉的山水美不胜收;“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龙泉的文化丰厚富饶。难怪古陶瓷泰斗陈万里先生会发出“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的感叹,也难怪武侠文豪金庸先生会在龙泉流连忘返……

而现在,更令人欣慰的是龙泉政府和人民对待这些财富的态度。“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的战略举措,让人深感振奋。龙泉政府还特别设立青瓷艺术终身成就奖,免费为获奖艺人做广告宣传、发津贴、指定保健医生、列席两会等。其他陶瓷产区的大师获悉后说:“若政府如此关心,我们做死都愿意!” “我们做死都愿意!”这话道出了一个外地陶瓷大师对龙泉这片热土的向往。而作为一个龙泉人,作为一个龙泉青瓷人,有谁不是立足于脚下的土地,终身孜孜以求的呢?

回顾龙泉青瓷的传承之路,许多青瓷工作者秉承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总让我们感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一个学徒起步,听着党的故事长大,几十年来与泥釉作伴同窑火为伍,在时光的寂寂流转中默默钻研,终于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他们就是以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大师。今天,他们的作品有的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有的陈列在中南海紫光阁、有的成为国礼走出国门,他们常说:“是党和新中国给了我们荣誉与辉煌。”

有这样一个团队,为了能克服语言障碍,正确解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材料;为了能更好的制作青瓷申遗形象宣传片,给评审组织留下好印象,他们耗时近两年,不分昼夜。三上北京、三上杭州、五赴金华„„积累的车票就有厚厚一打,收集的资料可以堆满一屋子,许多成员都熬出了黑眼圈,甚至有成员因此病倒,但再艰巨的任务都没有把他们压倒,因为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他们,那就是党和人民对他们的殷切寄托!他们就是龙泉申遗工作组。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遗成功,成为全球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为了这一天,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值了!

正是这样的青瓷工作者造就了龙泉青瓷历久弥新的美;也正是龙泉青瓷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并孕育出了一个个传奇,关于中国青瓷的美丽传奇!今天的龙泉,政通人和气象新,可以说,所有喜爱这片热土,渴望在这里做出奉献,实现梦想的人都会选择留下,而我也会选择留下。

看呐:“青瓷宝剑苑、青瓷博物馆、大师园、国际陶艺村,一张青瓷文化产业之网正悄然织开……”

看呐:“中国意境青瓷展在法国巴黎熠熠生辉,一瓷一剑一水一人家的龙泉为世博会添光加彩„„”

而我,一个湖南人,在大学毕业之后,毅然选择了龙泉,选择为龙泉青瓷技艺的传承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选择在龙泉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挥洒我青春的热血,成就我人生的梦想。“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各位奉献在政府和企业一线的引领者和奉献者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我们用辛勤的工作换来龙泉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用不懈的奋斗,书写龙泉明天的辉煌!我们的未来会因龙泉而多彩,龙泉的明天将因们而灿烂!

谢谢大家!

龙泉中职校:王成武

2011年5月6日

第五篇:浅谈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浅议溪港乡非遗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中国的非遗民间文化遍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非遗民间文化,是在当前的实践过程中将历史形成的特色显现出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文化创造的群众创造性。溪港乡紧紧围绕浙江省非遗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实验)小镇]的建设,重视辖区内非遗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投入人力、资金挖掘本土非遗民间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民间文化活动,特别是保护、传承好清音寺庙会这一非遗民间文化,将未来的溪港打造成独具“非遗”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慢生活”体验区。

一、溪港非遗民间文化传承的意义及现状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悠悠长河中,非遗民间文化被烙上社会各时期的文化变迁与融合,展示着社会在前进与倒退中艰难且有活力的顽强发展足迹。通过非遗民间文化,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人类演变以及对新生活的追求,赋予人们心灵的滋润,同时也给人们在新时代的文化创新与发展中予以指导和鞭策,在创造不同形态文化的人类发展中,促进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传承非遗民间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对了解文化民情,促进文化创造,增强溪港经济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活方式日益西化的今天,许多古老、传统的非遗民间文化后继无人、面临消亡。对非遗民间文化的重新认识和传承,有助于我们找到民族性在文化和精神上的本位,更有助于赓续民族的文化血脉。

溪港乡因地处永、缙、仙三县交界地带,也是金、温、台三个地区的交界,地理位置特殊。在古代,这个地方是通向内地的交通喉舌,过往周转人员云集在此,所以非遗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兼有仙居地方特色,又融入了瓯、婺等外来文化色彩。境内众多深厚的非遗民间文化,如仁庄村的板凳龙,塘弄村的三十六行说唱、跳跳马,安山村的金银舞龙,麻车坑村的滚地狮子、轿里狮子等等均依托清音寺七夕庙会这一平台展现。

清音寺七夕庙会文化是当地民众在农历七月七前后举办的大型非遗民间文化表演活动,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自发创造出来的以祭祀和娱乐相结合的表演形态,活动内容丰富,有朝拜、求签、许愿、看戏、非遗民间文化表演、逛庙会等,延续了原始的表演风格、历史风貌,传统文化特色鲜明,更彰显了溪港久远的厚重人文,展现了独特的传统非遗民间文化魅力。清音寺庙会于2010年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该乡也于2015年10月正式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非遗主题(实验)小镇)。

二、非遗民间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乡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文化的涌入,不断冲击着非遗民间文化,其中有些珍贵的非遗民间文化已失传,有的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我乡非遗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同时也导致许多传统的非遗民间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其主要表现在:

1.对非遗民间文化价值认识不高。社会对非遗民间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广大群众对非遗民间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了解,对它的显性价值和潜在价值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应有的保护传承观念。非遗民间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涉及到人类社会形态的各个领域,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信仰等等文化知识产品。目前,尚未出台有针对性的长效的工作机制以激励保护非遗民间文化,没有具体举措使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传承。

2.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队伍力量薄弱。当前现有的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力量薄弱,缺乏专业人士,尚未形成专业管理机构,并且缺乏自上而下的规划管理。由于一些非遗民间文化传承中需要的手工艺制作费工费力,致使参与者不多,传承人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是鲜有问津者,如麻车坑村“轿里狮子”手工技艺现只有少数几位60多岁的老人能掌握,目前面临技艺失传的危险。各非遗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断层、年龄老化现象严重,培养新生代传承人难度大。

3.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经费投入不足。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经费无法满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日常需要,特别是对民间手工技艺、传统古村落等缺乏专项保护资金,而是主要依赖当地向上要一点、群众集资一点,以解燃眉之急。例如,仁庄古石头村年代悠久,遭受侵蚀,损毁严重,由于资金问题一直无法得到修缮;各村每年都有一部分开支用于参加清音寺庙会表演所需的表演器材的制作,但由于没有展示厅和适当的存放处,等到来年活动时,很多器材已发潮腐烂,需要重新制作,费时费力又费工,造成很大的浪费。

4.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力度不够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古建筑、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常受到建设性破坏,如新农村改造村——金竹岭脚村的几处古老四合院在拆除与保留之间引发了多方激烈讨论,最终在不影响全村建设的情况下保留了1处。此外,大部分处于野外的文化遗产,如麻车坑古树群落、美女松、猫耳涂高山湿地等原生态文化遗产更易受各类自然、人为因素破坏,保护前景不容乐观。

三、保护和传承非遗民间文化的对策和建议

保护非遗民间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需要社会各方、各组织的共同参与,培养、加强全民保护民族非遗民间文化的意识,发展旅游与保护传承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文化持有者和文化共享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非遗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1.加大宣传强度,提高保护意识。政府提高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认识,坚持文化遗产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把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群众对民族非遗民间文化的认识度普遍偏低,要提高人们的主动参与的热情度。利用现代媒体力量宣传非遗民间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存在意义,包括“秀溪锦港·逸境乡居”的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平台等等,长期、不间断的向群众进行非遗民间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充分发挥非遗民间文化在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人们尊重和保护民族非遗民间文化的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氛围。

2.健全管理制度,壮大传承队伍。非遗民间文化需要依托于传承制度的完善,将这份历史责任的接力棒传递好。首先,制定完善的非遗民间文化保护制度是文化传承的前提,不仅包括技艺的传承人,还包括技艺的保护方案、抢救方案、申报方案,系统全面地进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次,建立良好的传承机制,加强非遗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人才培养,鼓励文化持有者将具有价值的技艺带徒授艺,避免非遗民间文化的消亡;组建了一支非遗民间文化普查队伍对非遗民间文化项目的历史沿革、人文背景、传承发展、表现形式、道具制作等内容进行研究、整理,编辑成《溪港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材料汇编》。再次,将非遗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当前的学校教育结合,开展非遗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培养当地学生对非遗民间文化的热爱,为非遗民间文化的传承注入新鲜的血液。

3.加大资金力度,释放文化经济效应。重视溪港非遗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每年投入资金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民间文化活动,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建立乡贤理事会,鼓励广大乡贤对非遗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捐赠,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留给今人和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各方对非遗民间文化的活用,从民俗表演到旅游开发,进一步促进清音寺庙会这一“非遗”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依托下岸水库旅游及抽水蓄能电站兴建、绿色生态无工业污染、仙居西部运动康养版块兴起四大优势,立足全乡生态资源,通过在清音寺游步道两侧栏杆雕刻古今中外爱情故事,种植红豆、紫薇、樱花等象征爱情的植物,悬挂情人锁等各种项目深化清音寺传统爱情圣地建设,烘托中国传统爱情节日氛围,多手段全方位的释放非遗民间文化的经济效应,促进民宿旅游产业发展。

4.加强经济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应妥善处理保护传承与经济建设、人民生活需求的矛盾,依法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纳入乡域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编制,科学定位,避免新农村建设和传统非遗民间文化的断裂,注重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明确保护传承利用的发展方向。如金竹岭脚村对发展村级经济的需求很迫切,但是他们更清醒地意识,发展经济和保护非遗民间文化遗存并不矛盾,两者可以互相依托,共存共荣,因此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三次修改村庄规划,把村里的古祠堂、老四合院和清音寺游步道增加到村庄规划中,兼顾保护开发非遗民间文化和发展村级经济,在经济建设中摸索着自己的“发展经”。

下载美术类非遗高校教学传承范例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术类非遗高校教学传承范例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慈非遗传承工作总结(合集)

    金慈实验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创建工作总结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

    传承非遗,守望精神家园新闻稿

    传承非遗,守望精神家园 10月25日下午,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及非遗传承人来到了槐荫区三教堂小学,向学校师生们表演和展示了“济南面塑”、“济南剪纸”、“双全糖画”、“......

    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刘建华 “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现代社会,......

    高校与地方“联姻” 保护与传承“非遗” - 九江学院

    高校与地方“联姻”保护与传承“非遗” ——九江学院大力开展九江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活动 为弘扬、挖掘、传承九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高等院校在地方文化......

    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认知的研究

    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认知的研究 摘 要:以南京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抽样调查研究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认知,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对非遗的情况知之甚少,不能正确意识......

    中国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

    中国“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达近87万项 我国从5年前引入“非遗”概念,短短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达近87万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

    破解传承瓶颈 山东“非遗”进校园

    破解传承瓶颈 山东“非遗”进校园 作者:杜洁芳 | 中国民俗学网 “我请您吃: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

    非遗庙会促传承论文(共五则)

    今年北京诸多迎春群众活动中,不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年节文化密切相关的项目,出现在一些庙会、文化场馆及相关企业中,使活动锦上添花、绚丽多彩,人们在享受传统佳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