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 传递根亲意识

时间:2019-05-15 06:3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承非遗文化 传递根亲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承非遗文化 传递根亲意识》。

第一篇:传承非遗文化 传递根亲意识

传承非遗文化

传递根亲意识 ——陕西省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简介

渭南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秦地自古多奇迹”,在渭南,农耕文明的遗迹俯拾皆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我们渭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弘扬民族传统,勾起每一个人心中浓浓的乡愁,同时也展示着渭南的风土人情,渭南人民的智慧和精神面貌。多年来,经过几代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更好的展示非遗保护成果,促进城市文明建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用非遗文化搭建起对外交流平台,早在2010年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就敢为人先,建成了西北地区首家非遗博物馆,开馆5年来共接待各类访客数十万人次,同时接待了大量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来访,切实促进了我市对外文化交流。但是由于场馆面积小,展览形式单一等不仅无法承担大型的参访考察接待,也无法全面展示我市非遗保护的辉煌成果,也制约着传递传统文化,弘扬华夏文明的责任担当。

2011年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启动,局领导及中心领导就提出打造一个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一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的设想。在当时看来这种敢为人先的超前意识,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一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二缺少项目启动资金,但是为了实现这个利在长远的设想,中心组织业务骨干赶赴多地考察调研,并邀请相

关专家多次论证,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的设想蓝图也初见雏形。

2011年至2014年文化中心领导一边四处奔走争取项目经费,一边和领导班子带头倡导单位缩小开支,同时组织工作人员着手准备相关事宜。“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项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5年经过了反复修改和论证,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有了详细的装饰设计方案。看着精美的设计效果图,渭南市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虎成说:“要做就做到最好,将新场馆打造成西北首家数字化非遗场馆,不仅要在装饰上找亮点,同时要在设备上下功夫,实现展示和传习为一体的新型场馆功能”。为了实现这一高标准,以及充分发挥新场馆在未来免费开放中的阵地作用,中心领导班子“未雨绸缪”,于去年五月份在抽调人员成立主管场馆装饰工程、多媒体安装、布展以及将来面向社会全面免费开放的新部室。

在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2015年12月份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装饰工程开始施工。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中心领导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会议,对施工中遇到的难题广泛征求意见,及时解决,不但确保了施工安全和进度,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物力、财力浪费。与此同时,相关负责人赶赴北京等地考察多媒体设备情况,力求在装饰工程完工的同时多媒体安装到位,以最节省的费用最大化的实现非遗项目多媒体互动。纵观整个场馆多媒体设计安装领域,非遗传习馆几乎是个空白,没有成功案例可以参照,工作人员只能根据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充分发挥想象、集思广益对多媒体软件提出了诸如模拟击

鼓、狗撵兔等互动性很强的设计要求。面对完全陌生、且专业性极高的多媒体设备数据,非遗传习馆的工作人员,更是经过四个月的不断查找资料学习、对比,以至于达到了对不同品牌、型号设备如数家珍的地步,也确保了该项目使用的多媒体设备硬件达到一流标准。

2016年6月新创建的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盛大开馆。从最初的设想到今天的全面开放,渭南市非物质文化展示传习馆凝聚了局机关、中心领导和几代非遗工作者的心血,也是全中心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今天的非遗传习馆占地面积达1300余平米,阵列展品近万件,其中有大量的精品栓马桩、刺绣、陶瓷、皮影都是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非遗工作者从民间征集,这些展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不仅有珍贵的文物价值,也是研究渭南非遗的重要史料。展厅共分为七个展区,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民俗展示、生产性保护成果等。另外对一些重要的国家级项目如华县皮影、澄城尧头窑等设立了专门区域。新场馆不仅展示了涵盖渭南地区所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而且大量投入多媒体设施,使参观者可以通过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了解渭南非遗,同时设计开发了系列游戏互动软件,让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非遗项目的趣味性,从来激发他们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责任感。为了注重非遗知识的宣传力度,场馆中央以关中民居为元素设计的四合院、古戏楼也会成为今后举办非遗项目展演、“故事渭南”文化讲座、非遗论坛的重要阵地。开馆一年来的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这项公共文化设施不仅是多年来我市非遗保

护工作成果的总结,也是宣传非遗保护知识,传习非遗项目的重要阵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开馆以来,更加注重同侨联的合作和交流,不仅努力做好华侨、侨胞的参观接待,同时也致力于推介渭南非遗,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来传递华侨的根亲意识。据统计开馆至今我馆共接待侨联参观团体二十余次,接待各类侨胞100余人,其中一年一度的“亲情中华”夏令营已然成为是我们场馆的通过非遗文化传统中华亲情的重要对外交流活动。活动期间,我中心不但精心组织夏令营的同学们参观了传习馆,让同学们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请非遗传承人为大家举办了“剪纸艺术”、“提线木偶”“化州皮影戏”等非遗项目的体验和交流活动,让这些海外华裔青少年深切感受到了古老民间艺术的质朴和生动,以及传统戏曲的精湛的技巧和优美的唱腔,让他们更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是民族的记忆。非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通过非遗,可以寻觅到这个民族和地区的根基和渊源,可以看到这个地区的历史发展与情感依托。失去了非遗,我们对民族的记忆就变得模糊,进而淡忘,失去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的文脉,也是祖根地的文化符号,通过非物质文化展演展示不仅能唤起了华侨对故土乡情的回忆,印证天下华人根相连、脉相通、情相依的渊源,也能增强这些侨二代、侨三代的根亲意识。

第二篇:非遗传承汇报材料

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

——东关小学五猖会非遗传承基地验收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们学校作为区第八批非遗传承基地,内容是东关五猖庙会,五猖庙会是古镇东关最热闹的会市,曾一度享誉绍兴,特别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关于“五猖会”的一段叙述,更是让东关的五猖会名扬四海。但是说实在的,那是近百年前的事了,即使是如今对于尚在世的耄耋老东关来说,那也只是听父辈说起而已,并没有亲眼目睹其盛况,所以,作为我们小学生,如果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承五猖庙会,那其实是不合实际,空泛飘渺的。

东关是我们的故乡,这个美丽古朴的千年古镇,隐藏着多少深沉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少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多少古越水乡的风土人情。这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特色民间文化,是东关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所有东关人共同的文化之根。我们觉得如何留住、传承这些文化之根,才是我们学校五猖庙会非遗传承基地的应把握的核心,经我们多次研讨最终我们将传承的主题定为“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我们主要传承以“五猖庙会”为核心的东关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人雅士、民间技艺等文化遗产,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实践活动之旅,引导东小学子追寻家乡的文化之根,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激扬学生知爱家乡、心系家乡的情感。

作为“非遗”传承基地,我们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我校“五猖会”非遗传承思路进一步清晰,工作进一步拓展,业已取得初步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非遗传承氛围。

为让“非遗”更好地扎根我们东关小学,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非遗传承宣传,利用标语、宣传窗、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和电视系统等多种宣传媒体,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的丰富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艺术观。为使“非遗”传承基地工作有效开展,我校成立了 “五猖会”非遗传承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德育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中层干部任组员,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领导小组经常组织专题会议,使传承工作研究日常化。同时制定了详细的“非遗”传承工作计划,丰富载体,力创特色。我们提出三项工作举措:一是把它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特

色工作,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力争成为一张东小的特色金名片。二是各处室密切配合,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三是加大投入,确保人员、经费到位,就这一年而言,我们总共投入五万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年庙会、非遗陈列室、五猖会莲花落小剧及其他各项非遗传承专题实践活动。

二、开辟阵地,组建队伍,夯实“非遗”传承基础。

1、建立活动阵地。学校投资五万,于2014年年初新建好一个“五猖庙会”非遗陈列室,内置东关的“五猖庙会”的有关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本校五猖庙会及东关历史文化探寻、传承活动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整个陈列室古朴清新,学校还开展了陈列室开放、参观活动,由五年级同学担任小导游,向老师同学们介绍陈列室及五猖会相关内容,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2、组建“非遗”传承辅导员队伍。

第一支是校外辅导员队伍。我们聘请老东关何仁山老师担任校非遗传承基地总顾问,何老师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戏剧创作群英奖、飞天奖获得者,散文集《最忆东关美》,表达着对老东关炽热的爱,小剧《五猖会》《早读》《徐文长造桥》等都极具浓浓的地方色彩,他经常来校做东关历史文化讲座,交流,为我校的五猖庙会非遗工作出谋划策。2013年底,东关街道举行了轰轰烈烈的东关民间人才大评比,评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民间人才共300多名,借此东风,在街道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聘请了十多位东关四星五星级民间人才担任东小“五猖庙会传承基

地校外辅导员”,2013年12月30日,东关小学“五猖会”非遗传承校外辅导员聘任会在东小会议室举行,来自东关本地的老一辈文人、民间文艺大师、民间手工艺人,东关民间人才和东小非遗传承社团的骨干师生

济济一堂,就如何更好地传承“东关五猖会”,让这朵非遗之花真正在东关绽放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各辅导员热心地表示今后会多到学校走走,将他们对东关本土文化的这份热爱,以及乡土艺术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东小的下一代。

第二支是校内辅导员队伍,由校内对东关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和艺术底蕴的教师组成;第三支是学生传承队伍,我们招募3——5年级部分学生,组成了一支大30人左右稳定的“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的非遗传承社团,成立了“莲花落”、“舞狮”、“踩高跷”等各传承兴趣小组,并利用周四拓展课时间,在辅导员的精心辅导下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三、挖掘资源,创设载体,丰富非遗传承活动。1.五猖庙会盛大隆重

金蛇辞岁,骏马迎新,2013年12月30日,在东关小学的操场上,一千六百多名师生、社会人士共同见证了一场热闹非凡的盛会——“新年五猖庙会”。本次新年五猖庙会,由 “庙会开幕式”、“爱心图书义卖”以及“地方美食汇” 三部分组成,是一次东关民间文化的盛会,更是一次爱心涌动的盛会。

开幕式上,来自东关本土的四星级、五星级民间人才竞相展示了自己的乡土才艺,热情的舞狮,淳朴高亢的绍剧独唱,幽默风趣的秧歌板,嗨翻全场的滑稽莲花落„„精彩的表演掀起了现场一个又一个高潮,而东关小学学生表演的莲花落小剧《五猖会》更是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将本次新年庙会的主题瞬间点亮。

下午的“爱心图书义卖”以及“地方美食汇”是孩子们欢乐的海洋。义卖场上,各班纷纷亮出了温情的爱心宣传语,制作了精致的爱心箱„„全场人头攒动,激情高涨,气氛热烈,一个多小时的爱心义卖,募集到的爱心款额,都投入到了学校的“求是·蒲公英爱心基金”中,用于特殊学生及贫困生的援助,让他们同享一片蓝天。(2)民间传承特色鲜明

鲁迅笔下的《五猖会》虽着墨不多,但寥寥数语,却引

发人们对五猖盛会的无限遐想,为更好的传承这朵非遗之花,我们将何仁山老师的小剧《五猖会》排成莲花落《五猖会》,由学校非遗传承校内辅导员徐立峰、潘华锋两位专任老师负责,将这一经典的特色曲艺剧传承下去,影响一代又一代东小人。2013年我校的莲花落小剧《五猖会》,凭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一举夺得了绍兴市少儿曲艺大赛最高奖——小牡丹奖,今年,我校又将这一小剧,加入了新的元素,如舞狮、踩高跷、烛舞、大旗、秧歌板等东关五猖庙

会时期的典型艺术表演形

式,使其内容更为丰盈,舞台效果更显张力,参加了上虞区六一艺术汇演,赢得了在场评委、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五猖会》还多次搬上大舞台,赴绍兴、上虞、柯桥等地表演,走进社区,如担山村、马家桥村,义务地为当地老百姓表演,给老人们送去笑声与欢乐。11月22日我校《五猖会》小聚还将走进省流动大舞台,届时全省的百姓都将认识了解五猖会这朵东关的艺术奇葩。

同时,学校又在积极筹措,将地方特色曲艺——莲花落小剧作为我校艺术文化的特色项目传承下去,现在已策划、编排《少年竺可桢》、《徐文长造桥》等地方小剧,相信这项特色传承会在东小的土地上开出绚烂的花朵。

(3)家乡寻根如火如荼

家乡——东关,是生养我们的地方,她赋予我们生命,赋予我们灵性,赋予我们健康成长的青山绿水。我们成立了“毓菁学子家乡寻根”兴趣小组,开展最有效、最鲜活、最有力的家乡寻根之旅。

情醉女儿红:“移家只欲东关住,夜夜湖中看月生”,这是著名诗人陆游住东关古镇时,品饮东关特产女儿红酒后写下的著名诗句,表达了对东关的留恋和向往。古往今来,这似琼浆、如玉液的香醇女儿红,不知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山野村夫。如今“九九女儿红,酒浓情更浓”,东关的女儿红早已蜚声中外。学校家乡寻根小组的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通过实地参观、专家讲解,了解女儿红酒制作的每一个的过程。同时孩子们还深入乡村,探访民间制酒的传统与风俗,上网搜索女儿红的故事,相关诗词。老师们还将地方课《女儿红》搬进课堂,和孩子们共同品味浓浓女儿红,并为家乡的女儿红撰写广告词。

这是我们寻根小组的同学参观女儿红酿酒公司

追寻失落的童谣

家乡的童谣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反映了家乡淳朴的民风民俗,每一首都洋溢着温情和向上的力量,充满了阳光般的气息,是家乡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留住这朵家乡文化的奇葩,寻根组的同学们开展了 “追寻家乡失落的童谣”实践研究活动。孩子们询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走进乡间的角角落落,采访乡里的长辈,采撷一首首地道的家乡童谣,一句一句地记,一个音一个音地学,还别出心裁地把家乡的童谣与游戏相结合,听——清脆悦耳的乡音童谣在东小校园的上空飘荡;看——丰富多彩的童谣游戏,在同学们的精彩演绎在熠熠生辉!

传承玉雕技艺:

东关玉雕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了,伴随着古老的生活风俗,世代相传,是东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小组以“玉雕技艺”为重点,让学生了解玉石文化、彭家玉雕历史、玉石审美与品鉴、制作方法等方面知识,由校内外辅导教师或玉石名家,采用课程或专题报告形式集中进行讲解传授。

开展参观考察类活动。以“彭家玉雕”为核心,采用实地走访形式,带领社团成员走进彭家堰村,通过参观考察彭家堰村的玉雕加工厂、上虞市收藏品市场、玉石商铺等地方,让传承社团成员了解玉石文化的传承经历,欣赏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在玉雕师手中升华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之过程,感受玉雕技艺这一门古老的艺术给现代生活创造美的气

息。

开展故事收集类活动。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很多内容是人们口口相传,散落在人们中间的故事与传奇,因此传承“玉雕技艺”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收集和玉雕有关的故事、传说来丰富传承内涵。通过社团成员的走访、询问,收集到的东关玉雕文化在民间流传的历史传奇故事、玉雕艺人的拜师学艺经历、玉石商人走南闯北的风雨故事等,编撰成一套有关“玉雕”的故事集。

同时开展技艺传习类活动。我们特意准备了玉石的代替品蜡石作为练习材料,其质地软,形状却酷似玉石,便于学生进行雕琢感受。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收获了用蜡石雕刻的“平安扣”等一批相对较简单的“玉雕”成品和半成品;同时“非遗”传承社团编制了一本玉雕文化宣传手册,作为校本教材,在学生中间广泛地宣传玉雕文化,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活动小组。

探访悠悠古纤道:

东关段古纤道,位于萧曹运河上虞东关段,镇西桥至马家桥村石料中转码头,长220米。这段堤塘是先秦时期山阴古水道的堤塘,在东汉时期,又成为古鉴湖的堤塘,它比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纤道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堤岸条石板用开槽立柱固定,这个工艺在现存的古纤道中是独特的,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十分珍贵。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东关境内的古纤道被毁坏得相当严重。残存下来的古纤道也“性命堪忧”。针对现状“家乡寻根组”的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实地考察,撰写小课题、论文报告,并通过树广告牌,写建议书、奔走相告等方式,保护古纤道,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2014年东关段古纤道修葺一新,悠悠古纤道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家乡小导游成果丰硕

2013年年初,“最美是东关”小导游兴趣小组正式成立,在探寻家乡文化之根的同时,将家乡特有的的历史景点、民俗民风、贤人雅士等,拍成宣传片,向社会宣扬、推广,让银东关的声名远扬。一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上虞区小导游视频大赛中,《乡贤竺可桢故居》、《浓浓女儿情》、《最美桃花源》获一等奖;《悠悠古纤道》、《彭家堰玉雕》、《追寻家乡的童谣》获得二等奖,兴趣小组的同学,还担任了东关街道竺可桢故居的特聘小导游,迎接了来自各地的参观团体,向他们倾情介绍一代宗师,科学巨匠——竺可桢。

正是在这样有效、鲜活、有力的寻根之旅中,毓菁学子们了解了家乡“非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知爱家乡、心系家乡的强烈情感,也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艺术观。

(4)求是活动扎实生动

作为竺可桢母校,寻百年毓菁根,扬竺可桢“求是精神”,做“真善美”东小人,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我们以“求是”为核心精神,开辟了“行走求是之旅”的德育精品校本课程,在东小的六年时间里,围绕竺可桢开展六节综合实践课,在扎实生动的求是之旅中寻真、向善、扬美,让求是精神在心头扎根,并融会到日常学习、行为礼仪的方方面面。

第一课:求是开蒙:

由唱《竺可桢》、介绍学校“求是”德育精品课堂、朱砂启智、挂求是卡、颂《大同颂》、参观竺可桢故居等环节组成。引导孩子们在中华传统礼仪的感召下让学习做人、做事,同时初步了解乡贤竺可桢爷爷的求是精神内核,争做文明智慧的求是好少年。第二课:求是 识竺

以建队节为契机,开展“牵手宗师,点亮红领巾之梦”入队仪式,组织二年级的同学进行队知识及竺可桢相关内容考核,进一步认识了解竺可桢,考核通过光荣地加入少年先锋队。

第三课:求是说竺

在三年级开展“牵手大师竺可桢”故事大王比赛,以中队为基础,倾情演绎有关竺可桢的故事,从小队开始,层层比赛推选,评选出校“求是”故事大王,让“求是”精神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另外还有求是学竺,结合三八节、植树节、雷锋日一系列暖暖的节日,鼓励孩子们走进社区,做最美求是学子;求是导竺,培养五年级的竺可桢故居小导游,求是宣竺,通过绘画、书法、演讲,宣扬求是精神。

(5)校本课程初见雏形

我们正组织一批有底蕴、有热情的骨干教师,挖掘东关特有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名人雅士,创编以五猖庙会核心的东关历史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最美是东关》,同时开设地方课程,让东小的孩子们留住东关最美的记忆,传承东关最淳朴的传统技艺。

“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特色乡土文化传承活动,自开展以来就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东小学子更是积极行动,饶有兴趣地探究、体验、发掘着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

缕缕乡情正在东小学子的心田弥漫、升腾„„

上虞区东关街道中心小学 任菊萍 2014.11.10

第三篇:传承非遗 成就梦想

传承非遗 成就梦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下午好!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过这么两则消息。2005年7月,一件“鬼谷下山”的元青花罐拍出了2.3亿元的天价;2010年11月,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被买家以约合5.5亿元拍下。

朋友们,由此可见,如果用单位能耗来换算的话,我们的瓷器生产是多么的低碳和高回报。而我们龙泉窑就是中国历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窑业规模最大、产品质量最高、外销数量最多的历史名窑。

说起来,来自毛主席故乡的我与龙泉颇有缘分,我的一位导师就是龙泉人,从他那里我耳濡目染了龙泉人踏实勤劳的气质。当2009年我来龙泉做研究生毕业创作时,这片土地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诗画江南最高峰,烟雨瓯江第一城”,龙泉的山水美不胜收;“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龙泉的文化丰厚富饶。难怪古陶瓷泰斗陈万里先生会发出“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的感叹,也难怪武侠文豪金庸先生会在龙泉流连忘返……

而现在,更令人欣慰的是龙泉政府和人民对待这些财富的态度。“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的战略举措,让人深感振奋。龙泉政府还特别设立青瓷艺术终身成就奖,免费为获奖艺人做广告宣传、发津贴、指定保健医生、列席两会等。其他陶瓷产区的大师获悉后说:“若政府如此关心,我们做死都愿意!” “我们做死都愿意!”这话道出了一个外地陶瓷大师对龙泉这片热土的向往。而作为一个龙泉人,作为一个龙泉青瓷人,有谁不是立足于脚下的土地,终身孜孜以求的呢?

回顾龙泉青瓷的传承之路,许多青瓷工作者秉承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总让我们感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一个学徒起步,听着党的故事长大,几十年来与泥釉作伴同窑火为伍,在时光的寂寂流转中默默钻研,终于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他们就是以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大师。今天,他们的作品有的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有的陈列在中南海紫光阁、有的成为国礼走出国门,他们常说:“是党和新中国给了我们荣誉与辉煌。”

有这样一个团队,为了能克服语言障碍,正确解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材料;为了能更好的制作青瓷申遗形象宣传片,给评审组织留下好印象,他们耗时近两年,不分昼夜。三上北京、三上杭州、五赴金华„„积累的车票就有厚厚一打,收集的资料可以堆满一屋子,许多成员都熬出了黑眼圈,甚至有成员因此病倒,但再艰巨的任务都没有把他们压倒,因为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他们,那就是党和人民对他们的殷切寄托!他们就是龙泉申遗工作组。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遗成功,成为全球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为了这一天,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值了!

正是这样的青瓷工作者造就了龙泉青瓷历久弥新的美;也正是龙泉青瓷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并孕育出了一个个传奇,关于中国青瓷的美丽传奇!今天的龙泉,政通人和气象新,可以说,所有喜爱这片热土,渴望在这里做出奉献,实现梦想的人都会选择留下,而我也会选择留下。

看呐:“青瓷宝剑苑、青瓷博物馆、大师园、国际陶艺村,一张青瓷文化产业之网正悄然织开……”

看呐:“中国意境青瓷展在法国巴黎熠熠生辉,一瓷一剑一水一人家的龙泉为世博会添光加彩„„”

而我,一个湖南人,在大学毕业之后,毅然选择了龙泉,选择为龙泉青瓷技艺的传承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选择在龙泉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挥洒我青春的热血,成就我人生的梦想。“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各位奉献在政府和企业一线的引领者和奉献者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我们用辛勤的工作换来龙泉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用不懈的奋斗,书写龙泉明天的辉煌!我们的未来会因龙泉而多彩,龙泉的明天将因们而灿烂!

谢谢大家!

龙泉中职校:王成武

2011年5月6日

第四篇:非遗传递,爱心敬老人

9月8日上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机构——艺驿网,本着弘扬中国传统美德的原则,其工作人员一行来到北京民族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为老人送去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日的祝福与问候。艺驿网不但为老人们送去日用品、剪纸窗花、年画等爱心物资,还邀请到一批志愿者为老人们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与老人们欢聚一堂。在近两个小时的活动中,经典的老歌联唱,印度舞和双人舞的表演以及各种与老人互动的小游戏都让老人们喜笑颜开、掌声不断,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并非常感谢网站工作人员的关心和慰问。有老人兴奋地告诉工作人员:“住进敬老院三十年,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这是第一回。“节目表演完之后,工作人员将窗花和年画贴挂在老人们居住的房间里,原本简洁的房间顿时生色不少,多了很多节日的喜庆味道。据了解,艺驿网一直热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而敬老爱老是中华传统美德,为了弘扬这种精神,艺驿网打算将此活动长期进行下去,走遍北京的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弘扬尊老的优良传统。在给老人家送去慰问品的同时也为他们带去“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的美好祝愿。

(艺驿网工作人员向老人们赠送年画)(拿到剪纸窗花的老人们都喜笑颜开)(志愿者们为老人表演老歌联唱)

(志愿者们与老人进行互动游戏)

(非营利性民营民族敬老院的朱院长希望有更多社会志愿者走进关爱老人的行列)(本文来源:长城网)“嘉人有约”本报记者 祝萍/文 魏志阳/摄上周六晚,刘嘉玲现身杭州解百新世纪广场,助阵“嘉人有约、玲听幸福”的公益捐助活动,并与企业负责人一起为杭州爱心老人之家、城站敬老院、古荡老年公寓以及湖滨敬老院等进行了爱心捐助。水星家纺现场负责人表示,捐助只是手段,如何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到关爱社会的队伍中传递正能量,才是社会要真正思考的问题。作者:祝萍 魏志阳(本文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在工作区检查安全隐患。护工在现场演练发生火警时的报警。长城网保定8月24日电(陈朋妹)8月24日,保定市公安消防支队南市区大队裕华路中队刘洪涛指导员一行三人消防官兵在保定市爱心敬老协会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超达养老院对消防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和消防常识的培训,共有近30名养老院护工和老人代表参加了这次消防安全培训。

消防官兵首先在超达养老院进行了消防安全常识的宣传和培训,现场对护工们进行了测问和解答,养老院护工也做了在发生险情时如何电话报警的示范。刘洪涛指导员对如何使用、保管灭火器材和确定有效性也在现场进行了解说和演练。

超达养老院王惠仙院长说道:“这次消防安全培训对我们养老院来说是非常需要和及时的,即提高了我们的防火意识又增加了我们防火和应对险情的能力。” 老人们也高兴的说:“一旦发生险情我知道该做什么了,谢谢消防战士呀!”协会领导在培训座谈会说道:“消防官兵的工作非常辛苦,他们是社会的功臣。今后协会还会配合和支持消防支队共同走基层、进社区来促进消防安全工作的落实,我们不光要给老人们送温暖,更要送安全,这也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和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培训结束后,协会领导和消防官兵认真对办公区、老人居住区、厨房等地点进行了隐患排查,并提出了一些整改建议。王惠仙院长当即表示将全力配合消防支队的工作,做好消防安全。

[1] [2] 下一页(本文来源:长城网)本报记者 何雪峰本报通讯员 傅成华砀山县官庄镇的10位农电工,都是共产党员。他们主动与五保户、孤寡老人结对子,多年来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困难。他们的善举,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爱的接力”。陈站稳就是10位好心人中的一员。4月14日,他来到官庄敬老院打扫老人的房间。老人们叫不出他的名字,有的亲热地喊“爷们来啦”,不能说话的老人则高兴地摆手打招呼。食堂师傅说茶炉坏了,陈站稳赶忙去检查,忙活一阵终于修好了。那是2007年,官庄敬老院刚投入使用,陈站稳去抄电表,见老人们

行动不便,就想为他们做点事。春节,陈站稳在家为侄女出嫁忙碌着,院长老段打电话来说敬老院停电了。陈站稳跨上摩托车就往敬老院赶。天下着大雪,路面打滑,5公里路程不知摔了多少骨碌。到了敬老院,他发现是总保护器烧坏了,而他又没带,就跑去买,这才让敬老院恢复了光明。敬老院刚建成时,电灯用的是拉线开关,开关绳经常被拉断,黑灯瞎火,老人们起夜不方便。陈站稳就自掏腰包把开关全部换成墙壁开关,把白炽灯泡换成节能灯。现在,老人电热毯不热了找他,电视机坏了找他,水龙头坏了也找他,陈站稳从不拒绝。今年起,供电所实现组织专业化管理,陈站稳不再负责敬老院这一片,但只要是敬老院有事,他都立刻赶过去。说到为何能5年多如一日帮扶老人,陈站稳朴实地说:“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晚年该享享福了。看到老人们的笑脸,俺心里舒坦!”林场村52岁的农电工徐德成,是村民眼里的大好人。他月收入不高,家里十分简陋,孩子还在上学,三年来却一直为五保老人张进学垫付电费。村民们说:村里老徐家的瓦屋最矮,但他的德行最高,我们都要向他学习!最近,张进学老人生活愈加不能自理,徐德成不仅经常为老人烧锅做饭,还送给老人一个电磁灶。这样一来,每月电费在30元左右,徐德成依旧一声不吭地为老人垫付电费。“我少吸一包烟,就够他用电了。”徐德成憨厚地说。老徐的善举感染了村民,一些留守妇女轮流给老人做饭、洗衣。如今,官庄镇敬老爱老蔚然成风。徐楼村汪集104岁的徐王氏与80岁的闺女多年来相依为命,生活贫困。现在,这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由村民轮流照顾,在当地传为佳话。(本文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据《东南网》报道,“我有公交敬老卡,怎么乘车不能半价?”泉州市区的高老伯,搭乘11路公交车去洛江区罗溪镇时,被告知在11路公交车上,敬老卡和爱心卡都不能享受优惠。敬老卡、爱心卡拥有者在坐公交车时,可以享受半价优惠。高老伯显然对此已经非常习惯了,因此当他在11路车上,其敬老卡与爱心卡被“卡住”让他觉得不可思议。但实际上这并不奇怪,因为11路公交车属城乡公交,行驶范围超出市区范围,而根据福建省老年优待细则规定,目前暂不纳入对老年人优待范围。其实,类似行驶范围超过市区的公交车线路,在泉州共有15条呢。敬老卡、爱心卡的有效范围只包括市区,敬老、爱心不能惠及农村老人是最基本的含义。这正是城乡差别与城乡歧视的又一具体体现。到了今天,这样的区别对待城乡老人,对农村老人的歧视,难道还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还不应该寿终正寝?其实,泉州敬老卡、爱心卡的“含金量”本来就十分有限,不过是老人们在乘坐公交车时享受半价优惠而已。而这样的优惠,却还只惠及城市老人,农村老人根本没有资格享有。无论是福建的经济实力,还是泉州的经济实力,其实敬老卡、爱心卡的含金量完全可以提高许多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泉州的地方,老年优惠卡都已经不是半价,而是免费;当然,更重要的是,泉州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之后,为什么给老年人公交车半价优惠,不可以跨越城乡,打破城乡割离,将农村老人也纳入其中?其实农村老人通过公交车进城的机会并不多,将他们纳入其中,所增加的经济负担肯定是很有限的。但是,一旦打破这种长期的将农村老人隔离在敬老、爱心阳光不能照耀的地方,给附近农村老人所节约的金钱也肯定是十分有限的,但其意义,却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因为这主要不是钱的问题。可惜的是,至今,敬老、爱心还不能抵达城边附近的农村老人,这实在是件很遗憾的事。什么时候,敬老、爱心才能抵达农村老人?(陈家沛)(本文来源:光明网)陪伴老人13载47台电视要“退休”本报讯银川市兴庆区中心敬老院主要供养农村五保老人,为排遣孤寂,老人们以电视为伴。6月11日,记者了解到,陪伴老人们13年的47台21英寸电视相继老化报废,敬老院急需30台24英寸的彩电。据银川市兴庆区中心敬老院徐主任介绍,目前该院有近150名老人,主要供养群体为农村五保老人,其中全瘫老人43名,还有一部分为社会代养老人,最大年龄为90岁,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大部分老人都无子女,有的老人患有痴呆症、脑血栓后遗症等疾病,生活无法自理。自敬老院成立,老人们一直守着13年前配置的21英寸电视。因该院工作人员人手有限,无法逐一陪伴老人,与他们沟通聊天,电视成了老人们的生活伴侣。近几年来,这些电视相继老化,有的已无法维修。但该院因经

费问题,现无法给老人们更换电视。据了解,银川市兴庆区中心敬老院现需30台2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无论新旧均可。如果有社会爱心人士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可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951)6024110联系。(房方)(本文来源:宁夏网-新消息报)

第五篇:传承非遗,守望精神家园新闻稿

传承非遗,守望精神家园

10月25日下午,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及非遗传承人来到了槐荫区三教堂小学,向学校师生们表演和展示了“济南面塑”、“济南剪纸”、“双全糖画”、“和圣文刀”、“社火脸谱”等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饕餮盛宴。

非遗文化进校园,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开阔了学校师生的艺术视野,提升了学生们的艺术修养。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向同学们普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在非遗传承人叔叔阿姨的讲解下同学们知道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性,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非遗、认识非遗、宣传非遗、珍爱非遗。

学校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沃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是我们新时代共同的责任。我们将携手并肩,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开设特色校园文化、构建文明学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槐荫区三教堂小学 2018.10.25

下载传承非遗文化 传递根亲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承非遗文化 传递根亲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秦 非遗文化展示

    三秦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陕南地区 商洛市: 截至目前,商洛共28个项目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9个项目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寒假社会实践总结:关注文化发展 非遗保护传承

    寒假社会实践总结:关注文化发展 非遗保护传承为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奉献服务中学知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进一步增强建设国家、......

    金慈非遗传承工作总结(合集)

    金慈实验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创建工作总结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

    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刘建华 “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现代社会,......

    中国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

    中国“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达近87万项 我国从5年前引入“非遗”概念,短短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达近87万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

    破解传承瓶颈 山东“非遗”进校园

    破解传承瓶颈 山东“非遗”进校园 作者:杜洁芳 | 中国民俗学网 “我请您吃: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卤煮咸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

    浙江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浙江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4-6-14李庆禹 浙江省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2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38人。76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丹江二小2015年“非遗”传承工作总结

    丹江二小201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 承 活 动 工 作 总 结 丹江二小非遗传承基地负责人:淳海军 在县文广局领导的关心与重视,以及学校领导的支持和传承人、学校师生的共同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