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展览活动为载体推进非遗传承与发展(做法类)(精选)

时间:2019-05-12 12:4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展览活动为载体推进非遗传承与发展(做法类)(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展览活动为载体推进非遗传承与发展(做法类)(精选)》。

第一篇:以展览活动为载体推进非遗传承与发展(做法类)(精选)

以展览活动为载体推进非遗传承与发展(做法类)

麦秆奇趣作为控江路街道的非遗品牌,近年来取得了累累硕果。为了进一步传承此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内容,探索以展览活动为载体推进这一非遗传承与发展。具体在展览活动中创新融入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是积极搭建学员展示平台。参观者在展览中不仅可以欣赏到老师的部分作品,也可以看到最新的学员作品,这也使得展览活动有了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也为学员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更好地为传承麦秆画这一非遗项目打下基础。

二是互评互学提升居民参与度。在展览活动的参观环节中,社区居民不再单单是一名参观者,更是一名参与者,居民们可以拿起笔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作品,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活动中来的同时,也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

三是鼓励创新丰富文化传承。展览活动在评选出前三名的基础上,另外增设创新奖,旨在引导学员在传承这一非遗文化的同时,突破固有思维,加入创新意识,为麦秆画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控江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将继续在非遗项目的深化培育方面下功夫,以展览活动为载体更好地推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真正将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

控江路街道社区文化办公室

2015年5月9日

第二篇: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以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以浙江农林大学后勤集团文化建设为例

吴通苗 蔡永华 俞月华

摘要:我校后勤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企业文化和品质服务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积极发挥后勤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升集团服务品质,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相融互动、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提高了集团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为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服务保障。

关键词:文化建设

创先争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的更新、体制机制的变革、资源配臵的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而优秀的文化孕育着强大的力量,对于高校后勤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发挥着独特并重要的作用。

在构建集团文化理念体系中创先争优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是企业文化的内核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也是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准则。创先争优活动是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导向,而人的思想和观念更新无疑是争创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后勤集团将企业文化理念体 系的构建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广泛研讨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宣传成为员工思想共识。经过集团上下和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我校后勤集团提炼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包括集团定位、集团使命、集团愿景、集团精神、集团宗旨、集团作风以及集团价值观等;组织编辑了《集团文化手册》,以阐明集团文化的基本理念(MI)及其内涵、集团行为规范(BI)、集团视觉形象(VI),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了集团的整体形象;制定和实施了《集团品牌建设工程》,确立了“浙农林大后勤”的品牌定位,通过构建品牌管理维护体系和传播体系,塑造和展示我校后勤品牌形象;利用各种文化宣传载体,在员工中广泛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使集团文化理念深入人心,融入各类服务之中。集团征集和汇编了员工工作格言,激励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管理人员开展读书活动,并汇编读后感,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

在完善集团管理制度体系中创先争优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后勤集团通过大力开展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把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渗透到管理、技术、安全、经营、服务等各个方面,切实加强集团与个人、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有效联系,将集团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员工发挥聪明才智的巨大能量。根据集团文化核心理念,后勤集团制定出台了《集团道德准则》、《领导行为规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范领导干部行为,树立领导干部形象,为员工当好标杆、树好榜样;不断完善《员工手册》,规范和约束员工行为,规定员工权利和义务。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结合行业实际,集团相继制定或修订了集团层面制度59个,部门层面制度251个,形成了近60万字的制度汇编稿,进一步促进了服务工作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使后勤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有依。以打造学习型、创新型组织为目标,通过办好职工学校和建立两级培训管理体系,加强员工培训进修,不断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并建立了培训考核制度,将部门培训工作与年终绩效考核挂钩;制定出台了《管理研究成果奖励办法》,近年来员工在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理论文章50余篇,并编辑了《高校后勤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截至2011年底,骨干员工大专以上学历员工137人,较2007年提高了48%;中级以上职称77人,较2007年提高了27%,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明显优化。

在全面提升集团品牌形象中创先争优

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凝结。后勤集团把创先争优活动有效融入到各类集团文化展示平台和窗口环境文化建设中,引导各级党组织、党员和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与工作特点,在具体实践中践行集团核心理念、推广集团品牌,不断提升集团品牌的认知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按照“浙农林大后勤”的品牌定位,重新设计并完善了集团标识系统,将文化外化为集团服务形象,统一集团对内、对外宣传的标识,并在集团办公楼、后勤生活区、工作服、工号牌、宣传品等物质载体上全面加以推广宣传。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按照个性化要求,集团对主要公寓、楼宇、食堂和超市进行文化氛围营造;对行政办公楼实行开放式、零距离办公,并设立了集团展览室和集团文化墙,使集团文化理念进一步具象化,充分发挥集团文化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在全省高校率先投入使用高校后勤服务综合平台——浙农林大后勤服务大厅,大厅秉承“服务从心开始”的服务理念,为师生提供了一站式、零距离服务,使得浙农林大后勤服务品牌深入人心。制作集团宣传画册和宣传片,不断完善一网一报一刊等宣传阵地,为集团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进一步扩大集团影响力。举办饮食文化节、公寓文化节、校园花卉艺术节和职工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拉近了后勤和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沟通和理解,为丰富师生文化生活、服务育人成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集团成立了球类俱乐部、合唱团、舞蹈队等文艺团体,举办各类职工文体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比赛,展示集团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选树后勤服务先进典型中创先争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后勤集团以典型引路、以模范带动,积极开展各类先进典型选树工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比工作、比奉献和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通过每年举办“优质服务月”活动,连续开展“十 佳后勤服务之星”评选,及时推出一批师生认可、影响广泛的的先进典型人物。设立“后勤服务奉献奖”,对在我校后勤战线上工作满30年的事业编制员工和连续工作满10年的合同制员工进行表彰,弘扬后勤人“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老黄牛精神。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设立以“立足岗位,争当先锋”为主题的党员示范岗,通过支部推荐,从中心主任到基层一线,共授予十位同志“党员示范岗”荣誉称号,引导广大党员和员工向先进看齐,在工作中“比学习、争先进、做实事”,并督促党员结合自身承诺,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精心组织“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月”活动,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集团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为广大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践行“以人为本、真诚服务”的集团宗旨。

我校后勤集团已基本形成了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氛围浓厚的企业文化新格局,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在学校、浙江乃至全国高校塑造了良好的浙农林大后勤集团形象,多次获国家、省级荣誉,集团连续三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评为“全国高校后勤信息与宣传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作 者: 吴通苗 浙江农林大学后勤集团总经理 蔡永华 浙江农林大学宣传部新闻中心主管

俞月华 浙江农林大学后勤集团办公室副主任

第三篇:以科研为载体推进幼儿园的自主发展

以科研为载体推进幼儿园的自主发展

以科研为载体,推进幼儿园的自主发展

伴随着《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和《幼儿教师参考用书》的相继下发,二期课改如同清新自然的风,向我们扑面而来,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孩子的发展带来了更深远、更广阔的天空。

怀着二期课改给我们提出的新的挑战,我们确立了“以科研为载体,促进幼儿园自主发展”的办园理念。根据崇明生态岛、陈家镇九城一镇发展的定位和我园实际,确立了《农村幼儿园绿色家园实践活动的研究》的县级重点课题,由园长亲自担任课题组长,把握研究方向,找准研究重点,积累研究经验。

一、《绿色家园》的实践研究培养了孩子亲近自然的情感

我园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挖掘幼儿园周围的土地资源,与孩子们共同将一片垃圾丛生的荒地建成了生机盎然的绿地。师生共同商讨捡垃圾、运垃圾和铲锄杂草的办法,孩子们三个一组、五个一群地合作拣垃圾、运垃圾,尝试用铲子锄草、手工拔草等多种方法清除荒地里的杂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孩子们探索出了既省力又高效的办法。如:用小推车和马甲袋运垃圾、用农药除草等。孩子们还动员家长把家里的农作物、花草、小树移栽进绿色实践基地,带来各种各样的种子、秧苗进行种植、扦插等。大班的孩子自己种植、自己培育的花草树木,小中班的孩子认养花草或树木,他们一边给小花小树“喝水”、用锄下的杂草做“粮食”、用废旧绳子、芦苇给蔬菜宝宝造“房子”;一边与花草树木说着悄悄话、玩玩游戏。全园师生经过近三个月的探索实践,将一片荒地变成了拥有100多种花草树木的生机勃勃的绿地。在天然真实的环境中,在师生亲自探索、种植照顾各种动植物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亲近了科研,将科研融进了课堂和大自然;我们的孩子关心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也油然而升,并从中获得了许多的直接经验,孩子们热爱劳动的品质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绿色家园》的实践研究培养了一批环保小卫士

《纲要》要求我们:培养幼儿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它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此,我们以《绿色家园实践活动的研究》为载体,从生活环境、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对幼儿渗透环保教育,注重幼儿情感的萌发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形成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的观念。

1、以人为本,注意倾听孩子心声,理解孩子感受,培养孩子的环境意识。在“有用的垃圾”主题中,师生都踊跃将家里的瓶瓶罐罐、大小包装盒、塑料泡沫等垃圾带来,班班都创设了变废为宝的手工制作活动区,通过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一辆辆不同种类的汽车、家用电器、古今名建筑都悄悄地爬上了活动室的墙头、房顶,来到了孩子们的身边,成为了孩子们生活、游戏的好伙伴。通过家庭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和变废为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一方面让小手牵大手,减少农村垃圾污染,为崇明岛增添绿意;另一方面使环境的意识渗透进了孩子们的心田,而且孩子们合作、商量、动手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2、重视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绿色家园实践活动的研究》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引导幼儿开展日常绿色文明行为的讨论,孩子们积极自主地讨论、记录大家应该共同做到的文明行为,有讲普通话、关爱动植物、关心帮助同伴老人的;有节约能源、变废为宝、不用餐巾纸一次性筷子的……。讨论中,孩子们的执着与投入是我二十多年教育生涯中所未曾见过的。我想对于他们自己所倡导的绿色文明行为,孩子们一定是很乐意去主动实践。试想现在的孩子正是二十年后高度文明社会的建设者,那他们的绿色文明行为将会在他们的儿子、孙子身上得到无限的延伸……,这正是绿色教育所赋予的真正涵义,也是二期课改所倡导的培养人的理念。

三、《绿色家园》的实践研究推进了园本课程的开发

我们围绕《绿色家园实践活动研究》的总目标,开展了以“知绿、爱绿、护绿、播绿”为教育目标的多种形式的绿色实践活动,其中包含主题活动、游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三大方面。为形成符合我园实际的绿色家园园本课程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乐于探索、乐于表现表达。《国纲》和《市纲》都要求我们优先考虑孩子的情感态度、生活经验,重视孩子探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发展幼儿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乐于表现表达的能力。

在“我是地球小卫士”、“有用的植物”、“种子发芽”、“鸟是我们的朋友”等一系列环保主题活动中,教师们在充分了解幼儿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的基础是上挖掘绿色家园活动所隐含的教育价值,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材料,在幼儿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引领幼儿深入主题,查找材料、发现问题、积

累经验。如:在主题“有用的植物”中,教师引导孩子们亲自种植、浇水、除草、捉虫,引发了孩子们对植物的亲近、关爱、保护、探究之情,于是孩子们开始思索植物有什么作用、如果人类没有了植物会怎么样、当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而破坏植物时,我们该怎么办……,于此师生开始共同探索植物的奥秘、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保护植物,孩子们

商量合作,运用多种表征方式表达植物(用歌舞、绘画、诗歌、自编故事、手工制作等)的用途,并商定选择人流量最大的地点进行“植物是我们的朋友”的社会宣传活动,让每一个人都来爱护自己周围的花草树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植物生长的环境。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不仅使孩子们“知绿、爱绿、护绿、播绿”的意识得到了升华,探究问题、商量协作、表现表达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在游戏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采用幼儿感兴趣的寓教于乐的方法,使枯燥的环保教育生动形象,易于操作。如:我们根据“我是地球小卫士”、“有用的植物”等主题,设计制作了“护绿棋”、“植物生长棋”,在孩子下棋的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我们还设立了“绿色食品加工厂”“废品回收站”“小舞台”等区域,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知道并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另外,在户外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一些环保体育游戏,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表演游戏。如:环保木偶剧“树公公的生日”寓言故事“我们的家园(OM)”等。环保游戏成为了我们进行《绿色家园实践活动研究》的有效的方法。

3、我们的绿色教育是旨在培养未来社会人的教育,因此我们更多地将教育放入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我们走出教室,将幼儿带到田园、社区,如:废品回收站、菜场、超市、中小学鸟文化陈列室等,让孩子找找自己生活中有哪些绿色食品、哪些是环境的污染源,通过参观鸟文化陈列室感受哥哥姐姐爱鸟、护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幼儿的环保行为,我们组织幼儿在菜场宣传“树是我们的朋友”,设立“废电池回收箱”,进一步激发、扩大幼儿的环保行为。每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设计的,因此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很强,预期的效果与在室内看图操作是无法比拟的。

一年来我园将《绿色家园实践活动的研究》渗透于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我们的教师充分感受到了孩子在各项活动中的积极、自主、勇敢和自信;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发现,教师的专业化水正平在迅速地提高,从而推动了我们幼儿园的自主发展。

第四篇:以建功立业活动为载体 持续推进女工工作

以建功立业活动为载体 持续推进女工工作

摘 要:女工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女职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女工工作有其特殊性,如何做好工会女工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女工组织作用,调动广大女职工投身生产经营建设的积极性,就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女工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自身素质,引导建功立业,维护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为促进企业生产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工会工作;女工;建功立业;队伍建设

女工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女职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女工工作有其特殊性,如何做好工会女工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女工组织作用,调动广大女职工投身生产经营建设的积极性,就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女职工是企业生产经营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力量。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作用,导致部分女职工在工作生活中存在自卑自弱的现象。工会女工干部要在带动广大女职工投身生产经营建设中,逐步改变女职工社会地位和部分偏见,改变自古以来“女主内,男主外”的错误观念,以生产为中心,团结和带领广大女职工在发展和生产经营中学本领、强素质、做贡献,继续展示风采,促进交流,提升水平,彰显作为。

一、不断提高女干部队伍的素质,提升女工组织的工作能力

提高女工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两个基本方面。在政治立场方面,女工干部要经常加强政治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和理论研讨,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用特色理论武装头脑,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道德修养方面,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要善于走群众路线,深入到女职工队伍中去,发现女职工的优点和长处,体会女职工的困难和苦衷,坚持原则,自尊自信,敢于为女职工说话。

提高女工干部的知识业务素质。女职工工作综合性较强,需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业务素质。所谓的知识业务素质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辅助知识。女工干部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令等,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把握好工作的方向;日常工作中要善于学习、运用女职工劳动保护、生活保险、民主管理、工会业务等知识,积累好工作的经验;还要不断丰富与女职工工作有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如妇女心理学、法学、教育学、论理学等等,掌握好面对不同层面女职工的工作方法。业务素质能力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较强的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二是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四是一定的宣传鼓动能力;五是相应的社会交际能力。提高女工干部的性格素质。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在人们对现实比较稳定的态度和各种行为习惯之中,一个人的性格素质能够影响到他们对待具体事物的具体工作手段和方法。女职工组织要通过日常工作积累和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增强女职工干部的信念、涵养和理智,提高性格素质,从而提高驾御工作的能力。

另外,由于女工干部的性别特色,决定了女工工作必须突出女工的特色。要学会从女工的特点、特殊利益、特殊需求出发,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确定工作的重点和工作方式。还要善于深入工作实际,研究新时期女工工作的新特点,善于思索,勤于实践,敢于创新,在工作内容、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参与途径等方面,摸索女工工作的新经验。女工组织是群众性的组织,工作的对象都是自己的姐妹,只有靠着“妈妈心、婆婆嘴、闲不住的两条腿”,积极主动地向上级组织和领导反映女工心声,争取领导的支持,才能把工作做的扎实有效。

二、以女工建功立业活动为载体,激发女工的潜能和才智

大力开展女职工劳动竞赛活动。在广大女职工集体、班组和个人中继续“巾帼建工竞赛”、“女子班组对抗赛”、“女子班组长风采大赛”、“科技手拉手竞赛”、“三八”红旗集体,巾帼文明岗、文明家庭和“三八”红旗手评比活动,并结合单位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开展女职工个人对抗赛、岗位对抗赛、单位对抗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女职工在生产建设和岗位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并激励女职工在家庭、邻里、同事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树立新时期女工形象。

大力开展女职工典型选树、宣传活动。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要在工作中大力挖掘各个层面的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典型。充分利用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引导作用,进一步激发更多的女职工积极参与生产经营和稳定发展,并通过组织召开职工演讲比赛、典型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宣传典型事迹,鼓励典型人物,教育职工群众,推动典型选树工作的有效开展。开展女职工活动要突出广泛性、实效性和创新性。要从广大女职工的需求出发,力争让最多的女职工参与到活动中,或使最多的女职工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和提高;要经过深入的调查,结合当前的重点工作和女职工队伍的特点,有目标的开展活动,切忌形式主义和走过场;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开展活动,要不断的创新思路、创新方法,给活动注入丰富的内涵和生机,达到预期的活动目的。

三、维护女工的合法权益,强化女工的劳动保护工作

宣传普及女工合法权益。组织女工学习《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新婚姻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新《计划生育条例》,引导女工自觉学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制订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女职工工作制度、实施方案,提高各级女职工组织的业务水平,促进女职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一是建立和完善参政议政机制。职代会是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也是维护女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企业在这一方面做的非常到位,特别是涉及女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都提交职代会讨论。

二是构建扶贫救助长效机制。解决困难女工的生活实际困难,是女工委员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关心爱护困难女工,力所能及地为困难女工排忧解难,帮助她们解决生活困难,将扶贫救助工作落到实处。经常深入基层调查,广泛听取、征集女职工意见、建议,通过职代会、工代会及其他形式和渠道听取女职工的建议和呼声,及时反映和解决女职工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难题。通过建立与困难女职工的联系制度,设立困难女职工档案,以结对子、走访慰问等方式、方法,大力开展“献爱心”活动。工作中,根据女职工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或调整她们到适宜的岗位工作。

三是加强和重视女工“经期,怀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的保护。做好“五期”女工的岗位安置,维护女职工的特殊利益,每年组织一次女工妇科普查,并监督检查各项保护规定的执行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举行健康卫生知识讲座,提高女职工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兰玲.新时期企业女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

[2]宋伟见,冯振军.浅议做好企业女工工作的方法和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12(02)

第五篇:机遇与挑战非遗视阈下“张三功夫”的传承与发展

机遇与挑战非遗视阈下“张三功夫”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三功夫”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结果显示,在当今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张三功夫”面临诸多困境:缺乏传承人、理论研究滞后、缺乏系统的战略部署与规划等;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国家对于非遗的重视,弘扬文化、回归传统的趋势等。在机遇与困境并存的情境下,提出发展策略:促进“张三功夫”进入主流社会领域,研究论证“张三功夫”科学健身效果,提高传承人自身文化修养等。

关键词:机遇;挑战;非遗;“张三功夫”;传承;发展

中科院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和创作的源泉,是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传统武术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奇葩,是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良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多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然而,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急剧加速,文化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巨大影响。更甚的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影响下,逐渐的消失殆尽,被外来文化所侵蚀。最近几年,为避免这一现象更加恶化,国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关注,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更是宠爱有加,呵护备至。但是,社会各界均把视野放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对于市级非遗项目的关心则如蜻蜓点水一般。“张三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子,和其它武术非遗拳种一样,有必要得到保护和支持。为此,本研究以张三功夫为个案,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调研,阐明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为类似于“张三功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持。

1.“张三功夫”的发展现状

1.1发展历程

自创立至今,“张三功夫”已经历经400年的沧桑,从他的历史发展可以清晰的通晓明清时期武术门派现象。它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和久远的历史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武术文化遗产。所以,“张三功夫”的存在,对中国武术的技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和交流都具有鲜明的价值。

“张三功夫”的创始人是现任长祯国术馆馆长张晓航的曾祖父――张长祯(1867-1945),字寿亭,祖籍东北辽宁,出生在广东省一个官宦人家,其父张继曾任两广地区的教育主管官员,级别为正三品。3岁时其父去世,举家北迁,路过河北束鹿时定居下来。张长祯在河北省束鹿县长至10岁左右时,于偶然机缘中得遇两位李姓武师――深州李、鄣州李(因身份不明,故以籍贯称之)传授武功,经过约七、八年左右的指导训练,练就一身高超武功。张长祯的一位师傅告诉他,他所学的武术创始于明末清初,当时,有3位明朝武将(张氏、赵氏、马氏)在明亡后不愿降清,而是带领自己的部下,隐居在四川一深山内,自力更生,务农为业,并在一起共同研习武术。后来3人将各自所学融汇为一体,统名叫做“普通把式”,这就是张长祯所学武术的基础。张长祯定居在北京东城西裱褙胡同23号的于公祠,并在北京系统地传承了本门功夫,才使世人对这个武术流派有所了解。当时,张长祯凭借高超武功和高尚武德成为武术界德高望重的拳师,广为流传的武术事迹也使他变得众所周知,同时大家也视其为“隐侠”,或尊称其为“张三爷”“张三先生”。张长祯择徒严格,传人很少,得全功者更少,给这个流派的传承带来严峻的挑战,即使是在世的第三代传人也屈指可数,其他传人或步人老年,或为生计奔波,传承面临诸多难题。冬去春来,迄今为止“张三功夫”已传至第四代――张晓航。2007年,“张三功夫”被评为北京市第一家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晓航被授予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称号。由此,“张三功夫”的传承开始了新的局面。

1.2传播途径

据调研知,张晓航对于传承的内容丝毫没有任何改动,就是按照父辈们原汁原味的传承。他并没有对“张三功夫”的技术体系进行任何的创新,而只是对一些功法进行了简化,以此来满足大众的需求。他仍旧把传统的师徒形式作为本门重要的传承途径;把长祯国术馆内部教学做为发扬“张三功夫”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他又开辟了新的传承路径:与经典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幼儿武术教育,与军区合作将“张三功夫”带入实战,并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将“张三功夫”带向国际。

1.3主要技法

“张三功夫”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内功外拳”,内功包括:洗肩功、磨肩功以及独特的三皇吞气功为核心的内功训练功法体系。三皇吞气功是一套具有强壮肌肉骨骼,坚实内脏,灵活身体,兼备坚硬和柔软体肤的导引功法。外拳主要有:长拳短打、器械六合枪、八风刀及以“进步鸳鸯连环腿”“旋转八方倒身肘”为特色的技击训练体系。其中的一种被6位世外高人所研究且命名为“六家式”,也就是现在的长拳。长拳主要由连环撞腿、扑地锦、横腿、连环冲拳等动作组成。除此之外,“张三功夫”还有散手及蹲桩、三折腰、磨腰、穿掌、小拳、大拳、一趟刀、一趟枪、三皇功、轻功、点穴、金钟罩、铁裆等功法。明清时代中国古代武术成熟定型时的系统特征被“张三功夫”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张三功夫”把功法、套路、散手、拳术、器械融为一体,坚持“功体拳用、拳功结合”理念,形成“本门功夫”和“外门功夫”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具有动作古朴,结构严谨,动作简捷的技术特点。

2.“张三功夫"发展面临的机遇

2.1国家对于非遗的重视

2003年11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较早批准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胡锦涛主席在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贺信中指出:“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也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以上可以看到,我国近几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上升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这都为“张三功夫”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并且,北京市将武术列为校园七大项目之一;北京市教委为北京市中小学生拨款捐助4~5个亿的校外武术、跆拳道的培训经费。这都为“张三功夫”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

2.2弘扬文化,回归传统的趋势

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人们亲身感受文化的困顿迷惑之后,才发现他的重要,随之便开始了追寻传统文化的路途。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反思和回归浪潮风靡全球。在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程度愈来愈高的今天,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愈来愈高,愈来愈迫切。传统文化的逆流来势凶猛,流进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回归传统成为社会的主题,时代的强音。顷刻间,文化回归热潮席卷文化界、艺术界。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根,它不但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更承载着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在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的回归和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武术世纪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传统武术的回归是中国武术“回归本源”的必然趋势。“张三功夫”是传统武术的一份子,这样的局面也为它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3.“张三功夫”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看到当前“张三功夫”传承存在大好机遇的同时,其自身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制约“张三功夫”的进一步发展。

3.1缺乏传承人

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而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享用者。传承人是传承工作的主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是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活态载体和核心。据调研得知,“张三功夫”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缺乏传承人,“现在的孩子都被西方项目吸引,大人也选择羽毛球、瑜伽等项目,老人选择太极拳”,这些项目给“张三功夫”带来很大的压力。当前社会上对“张三功夫”了解甚少,更缺乏身体力行的练习者,因此造成传承人的缺乏,从而为传承工作带来不利。

3.2缺乏系统的战略部署与规划

“张三功夫”自以武馆形式传承以来,国家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都给予了鼓励和支持,促进了“张三功夫”的发展。由于“张三功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不仅要以盈利为目的,更要以传承文化为己任。因此,充分明确“张三功夫”对于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制定长久的战略部署与发展规划是传承“张三功夫”面临的紧要任务。

3.3缺乏科学指导和专业的管理与经营

当前,“张三功夫”在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等诸多方面明显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初学者感到学习“张三功夫”难度大,趣味性和时尚性不够,教学手段落后,理论上存在玄虚的成分。因此需要老师在传扬“张三功夫”的过程中因材施教,科学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开展教学。并且,在武馆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保障措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张三功夫”的社会化推广。

3.4理论研究滞后

“张三功夫”有比较完整的技术传承体系,但其相关理论研究近乎空白。直到第四代传承人张晓航,为了弥补“张三功夫”在理论上的空缺,开始了他的理论整理行动。他凭借长祯国术馆这个平台,聚集本门传人和一些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张三”功夫的挖掘整理工作之中,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完结《“张三功夫”集成》一书的编撰;他与师叔苏学良老师联合打造的《寿亭公拳法》被列入北京市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并于2014年9月出版。《寿亭公拳法》从四个方面完整呈现了“张三”功夫的拳法,即:手功与手法、肩功、肘功、掌功与肩法、肘法、掌法、腰功与腰法、分为腿功与腿法。但是,仅仅有这两本专著是远远不够的。理论是对实践活动的理性总结,理论来自实践。武术理论其实就是对武术实践活动由经验到理性的提升和总结,它最终揭示武术发展变化规律,并用科学的武术理论指导武术的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才可以推动武术的全面发展。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的创始人张之江对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有深入认识,他尊重学者,尊重科学,明确提出“国术科学化”和“术学兼备,练修并重”等一系列科研与教学的原则。而“张三功夫”在这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3.5传承方式及内容缺乏创新

弘扬时代主旋律,是当代武术发展不容忽视回避的任务。“张三功夫”是对原有功法原汁原味的传承,从拜师礼仪,传承方式、内容,都是按照原来的方法,没有对其进行明显的创新。这种近乎古板的存续可能会导致“张三功夫”无人问津,最终面临社会淘汰的命运。继承与发展,要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张三功夫”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不仅积累了文化的精华,也囤积了各种各样的糟粕。所以,在对其保护的过程当中,要认真细致地分析整理,运用辩证思维和发展的观点推进传承工作。

3.6知名度低,传播人群单一

“张三功夫”不如太极拳知名,习练人群较少,主要针对少儿和老年人,虽然对青年人群做过一些推广工作,但由于活动次数少,效果不大,没有持久合作。比如进大学讲座,跟公司企业合作,进社区讲座等都是一次性的,没有进行连续的工作。另外,缺乏借助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这在互联网吞噬人们眼球的当下无疑处在了被极度挤压的信息空间当中。

4.“张三功夫”的发展对策

4.1提高传承人自身文化修养和在传承中的文化投入

普及和推广“张三功夫”不仅仅是对武术的一个拳种的推广,而是要通过“张三功夫”去传承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内外普及和推广张三的同时也是向习练者潜移默化地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因此,必须提高传承人自身的文化修养,扩大文化传承,加强传承人自身的文化素养。建议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著书立说,或者开设网络课程,以利于传承人随时随地学习。加强对“张三功夫”传承人的继续教育和教学方法的引导,以提高其传承的效率和效果。

4.2推动“张三功夫”进校园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正在合作,积极推动武术进入大中小学。根据中央文明办的要求,各级机构将开展武术进入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工作,增加武术的传承人群。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发扬与传承的有效平台之一,非物质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技能引入课堂,将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引入到学校中,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合理利用学校这个广阔的传播的平台,将珍贵的中华财富传给祖国的下一代,这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发展的必然,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解传统文化,进而去领悟他的精华。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学校是最佳的路径,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发展。建议张晓航等代表性传承人与学校进行合作,利用课后时间将“张三功夫”引入校园,在校园建立非遗传承班,既可以使学生锻炼身体,又可以发展大批的传承人。推动“张三功夫”进入体育院校及普通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在大学开展社团,练得好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助学金支持。

4.3研究论证“张三功夫”的科学健身效果

既要加强对“张三功夫”理论技术体系的挖掘整理研究,又要用科学仪器从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对“张三功夫”的机能、机理进行研究。“张三功夫”的气功体系,健身效果特别好,但是并没有实验的量化指标,科学的去论证它的健身效果,尤其是“张三功夫”健身效果的量化数据以及节省中老人医学费开支方面的数据相当缺乏,为此加大对于“张三功夫”研究的力度,积极鼓励各高等院校开展“张三功夫”的研究。

4.4开展“张三功夫”交流活动,加强“张三功夫”的国际推广

目前“张三功夫”的交流活动是拜师仪式和年会。应多组织学生参加武术比赛,结合节日举办“张三功夫”展示活动。组织武术学员开展座谈,交流心得,解答疑难,切磋技术。目前“张三功夫”,在国外已有所传播,但是范围较小,要加大推广和传播的力度。因为张三功夫既有显著的养生效果,又有特殊的防身技击功能。而这两方面很受国外人士的欢迎,因此可以抓住此特点,去国外高校进行交流教学,也可邀请国外友人前来参观学习。当然,这都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平台和支持。

4.5促进“张三功夫”进入主流社会

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练习太极拳,一些国家的总统、元首和政府政要也邀请中国的太极拳教练前往教学。之前,太极拳的主要受众人群是中老年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太极拳的传播逐渐深入到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岗位职业的人都开始关注太极、了解太极、习练太极。一些著名的企业家,比如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马云先生、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先生,不仅本人练习太极拳,而且还加入到发展太极拳产业的行列。“张三功夫”的健身和防身功能,虽然不如太极拳,但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可以借鉴其方式,努力进入主流社会领域,开拓高端路线,借鉴高端养生会所的经营模式,吸收高层次人才进入本门学习研究,从而既可以提升本门功夫的知名度,又可提高其文化层次和理论研究水平。

5.结语

“张三功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类似于张三功夫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他们既没有充足的传承人,又没有宽广的传播面,所以,很少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因为如此,“张三功夫”更需要自身的勤加努力,多学习并吸收百家所长。在政府政策的依托下,不断创新,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在坚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也要跟随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改善宣传方式。只有这样,“张三功夫”才能够在困境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在坎坷中进步。只有这样,“张三功夫”才可以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传承,更好地去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载以展览活动为载体推进非遗传承与发展(做法类)(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展览活动为载体推进非遗传承与发展(做法类)(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