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

时间:2019-05-15 07:5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

第一篇: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

总书记“三农”思想 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早在2003年2月,他在省委党校作专题报告时就指出:“要深入研究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认真把握一些规律性的要求,积极探索一些政策性的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之后,他又主持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等一系列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文件,亲自部署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探索推进了“三位一体”合作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作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发展的重要论述,对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和“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直接推动了浙江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制度框架的构建和完善,使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走在了前列。重温习近平同志对浙江“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总结浙江这些年来的探索实践,对于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开辟“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在“三农”发展战略上,习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城乡关系

—1— 认识“三农”问题,提出“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民富才能全省富、农村稳才能全局稳”(2003年4月15日在杭州市余杭区“三农”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作出“浙江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强调“要切实做到执政为民重‘三农’、以人为本谋‘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改革开放促‘三农’、求真务实抓‘三农’”(2005年1月7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认识“三农”问题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深刻揭示了“三农”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失衡的本质,全面阐述了解决好“三农”问题在现代化全局和长远发展中的根本地位,为浙江省大力实践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三农”工作思路的大创新、内容的大拓展和机制的大变革。这些年来,浙江全面落实“‘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正确把握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变迁规律,大力度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率先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2015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97.2%,为全国各省区最高。

二、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农业发展滞后并被忽视的问题,强调“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会变”(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并抓住新世纪初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机遇,顺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2— 展的要求,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大决策,强调“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5年1月7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全面走上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路子”(2007年1月18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推动了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内涵的重大拓展、导向的重大提升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些年来,浙江进一步强化农业在全局中的基础地位,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模式,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果断打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畜牧业绿色发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渔业转型促治水、海上“一打三整治”、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等农业生态建设组合拳,不断深化农业“两区”建设,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品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农产品电商化,农业市场竞争力迅速增强,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农业强省的跃升。201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农业产业化组织突破5.5万家。

三、在推进农村建设上,习近平同志针对新世纪初浙江省不断富足起来的农民群众对人居条件越来越不满意的状况,作

—3— 出了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前瞻性重大决策,强调“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2004年7月26日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现场会上的讲话),“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2004年7月26日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思想的率先实践,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实际行动。这些年来,浙江持续实施“千万工程”这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行动,与时俱进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坚决打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平原绿化、河长制等农村环境建设组合拳,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明显改善,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性改变,美丽乡村成为一张金名片,人民群众得到了巨大实惠。至2017年底,全省2.7万多个村实现村庄整治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保留村覆盖率100%、农户受益率74%,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基本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40%。

四、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习近平同志针对新世纪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强调“必须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切实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新阶段‘三农’ —4—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继续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既要鼓励农民走出去,又要引导农民留下来,还要支持出去的农民回乡创业”(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并全面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这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全面实践,是缩小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推动了浙江省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这些年来,浙江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快转变增收方式,不断拓宽增收渠道,着力挖掘增收潜力,逐渐形成了“以能人创业为先导,能人创业带动农民就业、农民就业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共创共富”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农民收入呈现水平高、速度快、差距小的特点。2016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6元,连续32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066,为全国各省区最小;11个地级市中有7个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缩小到2以内,农民收入最高的嘉兴市和最低的丽水市比值为1.76,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五、在推动扶贫开发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当时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和仍有大量贫困人口的问题,提出“努力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不能把贫困村、贫困人口带

—5— 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强调“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把扶贫这件事扎扎实实做好。勿以善小而不为,虽然比例是小的,人口是少的,好像无关浙江省大局,错了,一个也不能少”(2007年1月23日在加快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现在的贫困问题不是块状贫困,而是星星点点的点状贫困,这要求我们扶贫工作观念要明晰,定位要准确,要做到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2003年1月20日在浙江“两会”期间参加省人大温州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要求“欠发达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尽快改变落后面貌”(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主持制定了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部署实施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建设等扶贫工程,亲自创立了结对帮扶制度。这是扶贫开发战略、路径、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对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户的深切关怀,为推进浙江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前消除绝对贫困指明了前进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年来,浙江牢固树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坚持把扶贫开发融入“四化同步”进程,坚持消除绝对贫困与减缓相对贫困并重、区域发展与群体增收并重、搬迁集聚与就地发展并重、造血扶贫与输血扶贫 —6— 并重,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山海协作工程、山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扶贫工程,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2015年,全省家庭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2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摘帽;2016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169元,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至2.25。

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习近平同志针对浙江先期遇到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和激烈冲突,强调“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2005年8月15日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的讲话),指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2005年8月24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评论),作出了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战略决策。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嬗变和升华,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认识飞跃,是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有力推动了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这些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

—7— 走下去,大力实施“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果断打出“五水共治”等转型升级组合拳,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美丽经济,率先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奖惩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全省生态环境发生优质水提升、劣质水下降,蓝天提升、PM2.5下降,绿化提升、森林火灾下降的“三升三降”的明显变化。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61%,平原林木覆盖率19.8%。

七、在公共服务供给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农民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而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明显滞后的问题,强调“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重点放到农村,全面改善农村的供水、供电、环保、交通、通讯、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继续大力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小康健身工程,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多层次、普惠性的农村社保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社保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在2004年率先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每年办好10方面民生实事。这是对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生动诠释,是调 —8— 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率先探索,推动了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的加快发展和城乡一体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加快构建。这些年来,浙江坚持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完善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制度接轨、质量均衡、水平均等。2015年底,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为90.7%,5年提高8个百分点。2016年,县县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全省农村基础养老金每月135元,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每年859元,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每月631元,68个县(市、区)实现城乡低保同标。

八、在农村基层党建和乡村社会治理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农村社会结构变动、价值观念多元、民主意识增强等新情况新问题,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强调“确保农村稳定,为农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2004年1月4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建立推行了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总结提炼了“后陈经验”(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创新发

—9— 展了“枫桥经验”(矛盾不上交、问题不出村),提升实践了“新仓经验”(生产供销联合与合作)。这是对农村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管理和新型联合与合作的创新实践,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有效探索。这些年来,浙江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基础,推行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和“浙江二十条”,创新推出乡村“四大平台”、三多清理(机构牌子多、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村民说事制度、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新乡贤治村等一系列举措,强化了农村党的领导,保障了农民民主权益,丰富了基层民主形式,优化了基层公共服务,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九、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习近平同志着眼于构建城乡一体化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程建设,着力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指出“改革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2004年1月4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化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和动力源泉”(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强调“要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征地、户籍、就业、社保等城乡配套改革,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给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2004年1月4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让 —10— 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都能在农村迸发活力、创造财富”(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部署实施了县乡财政体制、乡镇机构、征地制度、农村金融、教育卫生等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实践了发展“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改革试点,并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进步的发展格局”(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制度创新,推动了浙江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加快建立。这些年来,浙江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三农”发展的根本动力,设立农村改革试验区,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体制基本建立,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体制加快构建,初步建立起工农互促和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农民群众获得更多改革红利。至2016年底,全省符合条件的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率95%,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覆盖率达99.5%,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覆盖率达96%,省市县乡四级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合联组织体系全面构建。

总书记“三农”思想博大精深,立意深远,视野广阔,内涵丰富,从宏观全局和历史进程,全面阐述了“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深刻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

—11— 乡关系变迁的一般规律和富民强国之路,提升了农村改革发展经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浙江将深入学习、认真贯彻总书记“三农”思想,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浙江精神,围绕“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2—

第二篇: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

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21日 01 版)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早在2003年2月,他在省委党校作专题报告时就指出:‚要深入研究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认真把握一些规律性的要求,积极探索一些政策性的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之后,他又主持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等一系列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文件,亲自部署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探索推进了‚三位一体‛合作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作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发展的重要论述,对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和‚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直接推动了浙江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制度框架的构建和完善,使浙江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走在了前列。重温习近平同志对浙江‚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1 —

总结浙江这些年来的探索实践,对于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开辟‚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在‚三农‛发展战略上,习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城乡关系认识‚三农‛问题,提出‚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民富才能全省富、农村稳才能全局稳‛(2003年4月15日在杭州市余杭区‚三农‛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作出‚浙江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强调‚要切实做到执政为民重‘三农’、以人为本谋‘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改革开放促‘三农’、求真务实抓‘三农’‛(2005年1月7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认识‚三农‛问题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深刻揭示了‚三农‛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失衡的本质,全面阐述了解决好‚三农‛问题在现代化全局和长远发展中的根本地位,为浙江省大力实践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三农‛工作思路的大创新、内容的大拓展和机制的大变革。这些年来,浙江全面落实‚‘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正确把握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变迁规律,大力度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率先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2015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97.2%,为全国各省区最高。

二、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农业发展滞后并被忽视的问题,强调‚无论经济发展

到什么水平,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会变‛(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并抓住新世纪初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机遇,顺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大决策,强调‚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5年1月7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全面走上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路子‛(2007年1月18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推动了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内涵的重大拓展、导向的重大提升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些年来,浙江进一步强化农业在全局中的基础地位,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模式,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果断打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畜牧业绿色发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渔业转型促治水、海上‚一打三整治‛、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等农业生态建设组合拳,不断深化农业‚两区‛建设,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品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农产品电商化,农业市场竞争力迅速增强,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农业强省的跃升。201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农业产业

化组织突破5.5万家。

三、在推进农村建设上,习近平同志针对新世纪初浙江省不断富足起来的农民群众对人居条件越来越不满意的状况,作出了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前瞻性重大决策,强调‚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2004年7月26日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现场会上的讲话),‚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2004年7月26日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思想的率先实践,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实际行动。这些年来,浙江持续实施‚千万工程‛这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行动,与时俱进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坚决打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平原绿化、河长制等农村环境建设组合拳,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明显改善,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性改变,美丽乡村成为一张金名片,人民群众得到了巨大实惠。至2017年底,全省2.7万多个村实现村庄整治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保留村覆盖率100%、农户受益率74%,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基本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40%。

四、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习近平同志针对新世纪初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强调‚必须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切实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继续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既要鼓励农民走出去,又要引导农民留下来,还要支持出去的农民回乡创业‛(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并全面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这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全面实践,是缩小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推动了浙江省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这些年来,浙江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快转变增收方式,不断拓宽增收渠道,着力挖掘增收潜力,逐渐形成了‚以能人创业为先导,能人创业带动农民就业、农民就业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共创共富‛的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农民收入呈现水平高、速度快、差距小的特点。2016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6元,连续32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066,为全国各省区最小;11个地级市中有7个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缩小到2以内,农民收入最高的嘉兴市和最低的丽水市比值为1.76,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五、在推动扶贫开发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当时欠发达地区

发展滞后和仍有大量贫困人口的问题,提出‚努力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不能把贫困村、贫困人口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强调‚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把扶贫这件事扎扎实实做好。勿以善小而不为,虽然比例是小的,人口是少的,好像无关浙江省大局,错了,一个也不能少‛(2007年1月23日在加快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现在的贫困问题不是块状贫困,而是星星点点的点状贫困,这要求我们扶贫工作观念要明晰,定位要准确,要做到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2003年1月20日在浙江‚两会‛期间参加省人大温州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要求‚欠发达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尽快改变落后面貌‛(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主持制定了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部署实施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建设等扶贫工程,亲自创立了结对帮扶制度。这是扶贫开发战略、路径、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对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户的深切关怀,为推进浙江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前消除绝对贫困指明了前进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年来,浙江牢固树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坚持把扶贫开发融入‚四化同步‛进程,坚持消除绝对贫困与减缓相对贫困并

重、区域发展与群体增收并重、搬迁集聚与就地发展并重、造血扶贫与输血扶贫并重,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山海协作工程、山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扶贫工程,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2015年,全省家庭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2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摘帽;2016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169元,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至2.25。

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习近平同志针对浙江先期遇到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和激烈冲突,强调‚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2005年8月15日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的讲话),指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2005年8月24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评论),作出了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战略决策。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嬗变和升华,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认识飞跃,是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有力推动了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这些年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7 — 的路子走下去,大力实施‚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果断打出‚五水共治‛等转型升级组合拳,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美丽经济,率先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奖惩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全省生态环境发生优质水提升、劣质水下降,蓝天提升、PM2.5下降,绿化提升、森林火灾下降的‚三升三降‛的明显变化。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61%,平原林木覆盖率19.8%。

七、在公共服务供给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农民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而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明显滞后的问题,强调‚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重点放到农村,全面改善农村的供水、供电、环保、交通、通讯、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继续大力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小康健身工程,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多层次、普惠性的农村社保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社保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在2004年率先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每年办好10方面民生实事。这是对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生动诠释,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率先探索,推动了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

— 8 — 的加快发展和城乡一体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加快构建。这些年来,浙江坚持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完善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制度接轨、质量均衡、水平均等。2015年底,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为90.7%,5年提高8个百分点。2016年,县县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全省农村基础养老金每月135元,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每年859元,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每月631元,68个县(市、区)实现城乡低保同标。

八、在农村基层党建和乡村社会治理上,习近平同志针对农村社会结构变动、价值观念多元、民主意识增强等新情况新问题,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强调“确保农村稳定,为农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2004年1月4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建立推行了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总结提炼了‚后陈经验‛(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创新发展了‚枫桥经验‛(矛盾不上交、问题不出村),提升实践了‚新仓经验‛(生产供销联合与合作)。这是对农村基层党

建、基层民主、基层管理和新型联合与合作的创新实践,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有效探索。这些年来,浙江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基础,推行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和‚浙江二十条‛,创新推出乡村‚四大平台‛、三多清理(机构牌子多、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村民说事制度、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新乡贤治村等一系列举措,强化了农村党的领导,保障了农民民主权益,丰富了基层民主形式,优化了基层公共服务,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九、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习近平同志着眼于构建城乡一体化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程建设,着力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机制,指出‚改革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2004年1月4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化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和动力源泉‛(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强调‚要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征地、户籍、就业、社保等城乡配套改革,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给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2004年1月4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都能在农村迸发活力、创造财富‛(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部署实施了县乡财政体制、乡镇机

— 10

构、征地制度、农村金融、教育卫生等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实践了发展‚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改革试点,并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进步的发展格局‛(2006年3月23日在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制度创新,推动了浙江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加快建立。这些年来,浙江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三农‛发展的根本动力,设立农村改革试验区,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臵体制基本建立,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体制加快构建,初步建立起工农互促和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农民群众获得更多改革红利。至2016年底,全省符合条件的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率95%,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覆盖率达99.5%,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覆盖率达96%,省市县乡四级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合联组织体系全面构建。

总书记‚三农‛思想博大精深,立意深远,视野广阔,内涵丰富,从宏观全局和历史进程,全面阐述了‚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深刻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变迁的一般规律和富民强国之路,提升了农村改革发展经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

— 11

好‚三农‛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浙江将深入学习、认真贯彻总书记‚三农‛思想,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浙江精神,围绕‚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三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

学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涉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许多重大问题。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贵州农业比重高、产业化程度低,发展方式相对滞后,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山地农业,促进农村全面小康,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第一,努力做到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总书记关于“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思想。因地制宜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但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农业讲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地”的不同情况来进行产业和品种选择,也就是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林则林,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每个产业又有不同的种类,比如,宜养则养,应根据“地”来进行选择,真正做到宜牛则牛、宜羊则羊、宜猪则猪、宜鸡则鸡。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往往因为片面追求规模、图简单省事等,没有很好地做到因地制宜。这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从事“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同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定要牢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首先想想有没有因地制宜。贵州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资源各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更要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第二,善于抓“牛鼻子”。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抓工作要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实现以重点带全局。从全局工作来说,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三农”工作来说,要抓住哪些“牛鼻子”呢?

一要把抓贫困地区作为“牛鼻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仅涉农部门,各级党委、政府也一样,工作重点要放在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上,工作力量、资源要素都应对此有所倾斜,多搞“雪中送炭”。

二要把抓产销衔接作为“牛鼻子”。过去,我们指导“三农”工作,往往抓产前、产中比较充分,科技服务搞得比较多,而抓产后少,信息服务尤其是市场信息的提供做得不够。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政府部门抓农业产业化,要在信息服务、产销衔接上狠下功夫,建立灵敏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切实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要把抓农产品品牌作为“牛鼻子”。品牌是信誉的凝结。一个品牌一旦在老百姓心目中确立起来,就可以成为质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老百姓就会放心购买和消费。贵州农产品品质外界公认,但像“老干妈”这样的全国知名品牌还比较少。特别是茶叶,有产品、无品牌的现象非常突出。贵州省委、省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制定出台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大力实施黔茶品牌战略,重点打造“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和“遵义红”这“三绿一红”品牌。

第三,守住转方式的底线。

底线思维是总书记非常重视的思维方法。他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特别注意守住3条底线。

一是土地制度的底线。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对此,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坚决贯彻。

二是耕地面积的底线。耕地既是底线也是红线,要严防死守。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耕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6%。其中,作为耕地中精华的5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坝子165个,耕地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6%。要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确保全省6556万亩耕地红线不破。

三是生态安全的底线。总书记多次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对贵州来说至关重要。贵州经济落后,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贵州的生态环境重要、良好加脆弱,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贵州的生态安全还直接关系到贵州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要守住生态安全的底线,真正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赢。

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我理解,这一论述包含了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根忘本,这个根、这个本就是“三农”。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农业、重视农村、重视农民,决不能丢根忘本。如果“三农”工作出了问题,就会动摇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影响国家的发展大局;如果农村变成荒芜的农村,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失去了传承,中华文明的传承就成了问题。

这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力度,比如取消农业税,实行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等。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能够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但是,必须看到,“三农”问题仍然很突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改变;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等等。破解这些难题,还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的,有利于加快农村发展的,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利于增加农村美丽的,有利于扶贫开发的,都应该大力实施;要紧紧围绕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真正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各级党委、政府,各级涉农部门、扶贫开发部门,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有这样的责任、有这样的担当。

(作者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

第四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五新”要求系列谈(三)

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五新”要求系列谈

(三)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从北至南、由西到东,北大荒盛产稻米,黑土地偏爱玉米,天山南北棉田成片,黄淮海宜产小麦,长江流域稻花飘香。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历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之一。总书记“五新”要求明确提出,要在优化结构上开辟新途径。这是中央立足于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对中国农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和有力指引。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业与生俱来便具有区域性特征和结构性特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农产品、优势明显的农业主产区。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相比,与其自身的使命相比,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还任重道远。当前,中国农业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有利方面看,中国经济发展正在向小康社会全速迈进,农业产业需求的动力更强劲、空间更广阔、结构更多元;从不利条件看,农业产业区域性雷同仍然严重,农产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现象屡有显现。

面对新机遇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结构,牢牢守住底线,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要由“内部优化”向“内外联动”转变。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部门融合互动,为农业结构优化调整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从初级的农业种养业内部结构优化,催生和拓展出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新环节,并不断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优化农业结构,要大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打造全新的“第六产业”。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人们在满足温饱的基本需求之后,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不仅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平衡、安全和健康。优化农业结构,要瞄准市场需求,尊重消费者选择,加快“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优化和转变,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和绿色优质农业。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要由“全面保障”向“重点突出”转变。我国是耕地、淡水等农业资源稀缺型国家,同时又是人口大国、农产品消费大国,这就决定了粮食安全始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头等要务。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自己的粮食,就要在结构上有保有压,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优化农业结构,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农情出发,合理配置资源,明确农业生产的优先序,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居民食品多样性消费需求。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大农业”转变。农业天生是“吃饭产业”,这是农业安身立命之本。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农业的传统功能不断强化,新的功能日益彰显。优化农业结构,就要树立现代大农业观,充分利用农村青山绿水、农业田园风光,发展生物质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在强化农业传统的经济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农业就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等多重功能。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要坚持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构建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要坚持市场化导向,让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坚持政府主导,完善顶层设计,规范有序推进;要坚持农民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坚持创新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在创新中求变,在创新中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战略功能定位,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优化农业结构,事关农业现代化的兴衰成败,牵动三农事业发展全局。正是由于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和深度调整,农业这一最古老最传统的产业,虽历经千百年沧桑巨变和激流涤荡,从未停息过发展和变化,并时时迸发出勃勃生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五新”要求,紧紧依靠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优化,找到持续增长新动力,发掘比较竞争新优势,开辟农业发展新空间。

第五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五新”要求系列谈(一)

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五新”要求系列谈

(一)努力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

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并就如何抓好“农村这一头”,提出了“五新”要求:要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这“五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着眼,从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深度着力,与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一脉相承,是总书记关于三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新内容,也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和目标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是大实话,也是大道理、大情怀、大智慧。如果把全面小康比作一艘航船,那农村小康就是压舱石,压舱石分量不够的话,这艘大船即使马力再大,也行不稳,走不远,遇到大一点的风浪,就会摇晃、倾覆;假如把全面小康看成一匹骏马,那农村小康就是马的后腿,后腿短一截的话,这匹马就算再有力气,也跑不快,跑不久,碰上一点点障碍物,就可能摔跤、跌倒。倘若丢了“农村这一头”,那全面小康的航船就如北京颐和园的石舫,美则美矣,但永远只能泊在昆明湖波澜不惊的湖水之上,到不了大洋大海;也就像博物馆里的骏马俑,再美轮美奂,也发不出“嘚嘚”的奋蹄声。

正是由于对“农村这一头”的高度重视,这些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难得的“十连增”、“十连快”。但越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思想越不能松懈,热情越不能减退,行动越不能松劲。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发展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腿,农民增收依然是三农工作的难题,另一方面,粮食的刚性需求与资源环境的硬性约束的矛盾持续加大,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持续显现,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农业稳定发展的挑战持续增大,农产品价格接近“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攀升的“双重挤压”持续凸显。

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重中之重战略不动摇,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坚持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千方百计防止思想滑坡、认识滑坡、投入滑坡、工作滑坡,一定要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和工作的热度上,保持一股劲,保持好势头。

切实抓好“农村这一头”,必须贯彻落实“五新”。在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就是要树立“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不仅在藏粮于水土、藏粮于设施、藏粮于科技、藏粮于新型经营体系和藏粮于积极性上下大力,而且在提升质量、强化品牌、扩大粮食附加值和延伸效应上施巧力,也在加强粮食仓储安全、减少储运消费环节损耗和浪费上长用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就是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新型现代农业理念,更多发挥市场牵动和科技驱动,更多谋划优势布局和专业格局,更多实现质量优良和品牌优质。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就是要围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总要求,建立健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法律、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大力开展农业深加工利用,拓展农业功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就是要以增收成效作为衡量三农工作的核心指标,稳定存量,扩展增量,利导变量,依托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和互联互通,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产业,创造新就业,重点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要红利。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就是要按照三农“强美富”的要求,深化四化同步,强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让农村不仅成为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高地,成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腹地,成为亿万农民美好生活的福地,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升华的重地。

粮食生产、优化结构、转变方式、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这五方面,涵盖生产、生活、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因此,贯彻落实“五新”,就必须坚持战略意识、系统思维和辩证观点,把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起来、统筹兼顾与稳中求进结合起来;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的胆魄、改革的理念、改革的思路、改革的举措来推进发展、破解难题;就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基本遵循,加强农村改革决策与立法衔接,依法兴农、依法护农、依法治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重点是三农,关键在三农,成效看三农。学习贯彻总书记“五新”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扭住粮食生产这个首要工作不放松,牢牢抓住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不松懈,坚持把转变方式作为根本途径,把优化结构作为基本方法,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载体,锐意改革,激励创新,积极探索,不断寻求三农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不断开创三农发展的新局面和新境界。

下载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 谱写燕赵乡村振兴新篇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 谱写燕赵乡村振兴新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特色......

    农行服务“三农”的实践与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行服务“三农”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王廖宝珠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5期 [摘要] “三农”工作一直是近年国家关注的重点。服务好“三农”是农业银......

    2010年农民工与三农寒假实践报告

    调查时间:20**年2月3日至8日;调查地点:xx省xx市;调查单位:武汉长江通江隧道施工基地、武汉鲁巷家乐福施工基地、武汉九峰森林公园施工基地;调查人员:动物科技学院04级动物医学(2)班......

    陶行知思想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班级是学生读书学习、修身养性的地方。健康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仅是无形的教育力量,还对学生的心灵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应该以身作则,认真践行......

    新时期金融服务三农的实践与探索

    新时期金融服务“三农”的实践与探索 ――以湖南农行积极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为例 曾昭才 引言 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这一......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三农”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三农”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潘 珍 林 东 来源:《海峡科学》2008年第09期 [摘要] “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生产......

    政府增信机制服务“三农”的实践与启示

    政府增信机制服务“三农”的实践与启示 摘要:本文以农业银行盘锦分行政府增信“惠农贷”业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政府增信机制通过杠杆效应和风险分担原则发挥作用,有效地解决“......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范文模版]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中学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