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增信机制服务“三农”的实践与启示
政府增信机制服务“三农”的实践与启示
摘要:本文以农业银行盘锦分行政府增信“惠农贷”业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政府增信机制通过杠杆效应和风险分担原则发挥作用,有效地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惠农贷”的成功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政府发挥好在制度创新、市场监管和信用搭建等方面的作用,金融机构按照市场机制和商业原则配置信贷资源,有助于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发挥我国金融体制的独特优势,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政府增信;惠农贷;三农
一、盘锦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优异。盘锦市位于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具有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盘锦大米”、“盘锦河蟹”、“盘锦泥鳅”、“盘锦河豚”均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尤其是“盘锦大米”,因其独特的碱性生长土壤、蟹稻共生的生长条件,成就了盘锦大米天然有机的品质,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用米,2016年品牌价值达227.32亿元。目前,盘锦市水产品年产量达33万吨,其中河蟹6.5万吨,是全国最大的中华绒螯蟹人工繁育养殖集散地,被誉为“中国河蟹第一市”。此外,盘锦四分之三以上的面积为湿地,世界最大芦苇荡和天下奇观红海滩,为发展乡村旅游、现代民宿和养老养生等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盘锦是我国重要的农垦区之一,全市87.4%的土地属于国有,土地分布集中连片,地形地貌平坦,便于土地大规模、集约化经营。近年来,盘锦市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发展迅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有效改观,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方田化、灌排系统工程化、作业道路标准化、农田环境优美化、农田管理集约化、农田功能多元化的目标。目前,盘锦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65家,家庭农场(专业大户)781家,水稻生产机械化率达92%,376家农产品连锁零售终端覆盖全市,农产品生产效率和流通效率大大提高。
(三)农业改革配套政策助力。盘锦市政府积极作为,各项改革先行先试。盘锦是国家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试点市、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市和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区;下辖的盘山县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建设试点县、全国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大洼县(已改区)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水稻高产创建整体推进县。一系列农业改革配套政策为盘锦市农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二、盘锦农行“惠农贷”业务介绍
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助力盘锦市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农行辽宁省分行与盘锦市政府经过多次磋商,最终就银政合作引入“政府增信”机制达成共识,推出了“惠农贷”产品。
(一)“惠农贷”产品概述。
1.定?x“惠农贷”是指农业银行及其下辖机构以盘锦市财政局出资成立的农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作为担保,面向“三农”贷款主体办理的信贷业务。
风险补偿基金由盘锦市政府出资设立,首期为1亿元,通过“农行+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客户”的服务模式,农行按照放大10倍的金额,为“三农”贷款主体提供信贷支持。
2.贷款的主体和行业。贷款主体包括:涉农领域的小微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主要支持行业包括:水稻、河蟹、棚菜、海淡水养殖、畜禽养殖等当地特色农业,以及以旅游景区、特色渔村等为依托的民宿、休闲农业、认养农业、农村养老等产行业。
3.贷款利率、期限及额度。贷款利率不低于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利率上浮不高于基准的30%。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含),最长不得超过3年。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户贷款的额度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含),其他农户自然人单户金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含)。
4.运作流程。本着“分端运作、三级联动、对等互换、信息共享”的运作原则,政府和农行各级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进“惠农贷”业务开展。具体流程为:
(1)各镇(涉农街道)以村为单位受理“惠农贷”申请,并筛选优质客户,按贷款人实际用款需求将推荐表报送区(县)农经局。
(2)区(县)农经局梳理各镇上报的客户推荐表,汇总后上报市农委,同时报送区(县)农行。
(3)农行接到推荐表后,在村镇干部的陪同下对推荐客户进行调查,并将符合农行贷款条件的客户名单分别反馈市农委和区(县)农经局。
(4)市农委、市农行对区(县)农经局“惠农贷”产品推广工作进行考核,并将业务开展情况定期上报市政府(见图1)。
5.补偿机制。贷款到期后,如果贷款人不能按时归还到期贷款本息,农行将及时向贷款人催收和追索,政府农业及其他相关部门主动予以协助。在缓冲期内(一般不超过1个月,最长不超过2个月)清收未果的,农行将直接划扣“风险补偿金”。按照风险共担的原则,当个人或者农户贷款出现问题并启动风险补偿机制时,农行将承担不超过30%的损失金额;当小微企业贷款出现问题时,将完全由风险补偿基金承担损失(见图2)。
6.停复牌制度。当“惠农贷”不良贷款率达到1.5%时,立即实施风险预警;当不良率超过3%或发生未按照约定履行代偿责任及其他违反双方协议行为时,停止本项贷款业务,并组织清收,直到不良贷款率下降到3%以内,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再开展贷款业务。
(二)盘锦农行“惠农贷”业务所取得的成效。
1.服务“三农”取得实质性突破。盘锦农行政府增信“惠农贷”产品的推出,一举破解了长期以来“三农”和小微企业客户缺乏抵押物和有效担保的瓶颈问题,盘锦农行服务“三农”取得实质性突破。自2016年4月“惠农贷”业务开办以来,截至年末,盘锦农行累计发放惠农贷1760笔,金额56744万元,达到过去五年农行对同类型客户投放数量的总和,是当年县域其他同业的2.3倍。2016年,盘锦农行法人新增用信25户,是历年来之最;农户贷款净增4.09亿元,县域小微企业贷款增量1.14亿元,分别超额完成年初计划的8倍和6倍(见表1)。
2.盘锦县域金融生态得到显著改善。一是县域地区贷款利率明显降低。长期以来,县域地区客户由于难以达到农行的准入条件,只能依赖于农信社等机构,贷款利率居高不下。在“惠农贷”业务开办之前,农信社贷款利率为10.53%,相当于基准利率上浮142%,而农行“惠农贷”的贷款利率仅为5.655%,比农信社低46%。“惠农贷”业务开办后,95%的个人客户转向农行。迫于客户流失的压力,在“惠农贷”业务开办后,农信社主动下调了贷款利率,法人客户和个人客户贷款利率分别下调4.3%和11.1%(见表2)。初步测算,农行“惠农贷”业务开展直接降低盘锦县域地区整体贷款利率水平约2个百分点。二是资金使用效率有所提高。过去农行信贷资金主要投向当地石化行业的大客户和政府平台,投向“三农”县域地区的贷款很少,县域地区贷存比仅为20%。受制于石化行业不景气以及总行信贷政策,盘锦农行贷款增长乏力,资金无法有效使用。“惠农贷”业务的开办,为盘锦农行找到了一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新路。三是县域地区信用环境有所改善。“惠农贷”业务的开展,以及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的金融知识培训和辅导,增强了县域地区贷款主体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强化了对个人信用的重视,提高了还款意识,也促进了小微企业逐步改变经营理念,规范和健全财务制度。
3.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实现客户增收、政府增信和农行增利三方共赢的格局。“惠农贷”业务的开展,有效地拉动了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见表3)。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09户,金额26922万元;支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户,金额6950万元;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724万元,累计带动39800户农户人均增收近万元,被农民誉为利民惠农的“及时雨”。同时,借助“惠农贷”的发放,农业银行不仅拓宽了业务范围和收入来源,还进一步树立了真心实意服务百姓、有责任、有担当的大行形象,农行品牌公信力和美誉度大大提升。
三、盘锦农行开展政府增信“惠农贷”业务的启示
“惠农贷”业务开展已超过一年,去年发放的“惠农贷”超过三分之二已到期或者提前还款,目前尚未出现一笔不良。盘锦农行的实践初步证明,政府增信“惠农贷”是一项成功的产品和机制创新,同时也是探索银政合作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一)从产品层面看,政府增信“惠农贷”是一项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运作要求的创新性产品
1.从产品推出的背景看,“惠农贷”找到了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双转型”背景下双方合作的最佳切入点。
尽管农业银行具有服务“三农”的天然使命,但农行首先是一家按照现代公司治理机制运作的大型商业银行。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后,伴随着“三期叠加”的影响,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开展经营转型、追求一条商业可持续的稳健发展之路,是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过去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不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滋生垄断、腐败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让政府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这种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惠农贷”产品推出后,银行在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的担保下,按照商业原则发放贷款,同时地方政府借助银行信贷资金发展地方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了银行和地方政府角色和职能混淆的问题,找到了政府和银行“双转型”背景下双方合作的最佳切入点。
2.从产品运行的机制看,风险分担机制使银行和政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全流程控制贷款风险。
如果“惠农贷”无法按时收回发生贷款损失,政府和银行要分别承担70%和30%的损失。风险分担意味着责任分担,风险分担机制能够从整个信贷链条控制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首先,在贷前调查环节,由于村干部对申请人情况非常熟悉,客户经理调查时由村干部陪同,经营情况不真实、人品不佳的申请人在推荐和调查环节就会被筛除。银行再结合征信等其他信息在政府推荐客户中优中选优,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次,在贷中审批环节,由于银行不需考虑贷款人自身抵押物的状况,能够将审查重点放在贷款人经营前景和第一还款来源的考察上,回归了信贷业务的本质,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最后,在贷后管理环节,如果贷款人不按时归还贷款,除了银行常规的清收手段,地方政府能够调动比银行更多的资源促使借款人还款,催收力度远大于银行。由于风险分担机制的存在,从根本上杜绝了借款人恶意不还贷款的可能。
3.从产品发挥的效果看,政府增信包含的杠杆效应使得财政资金能够带动更多的信贷资金,发挥最大效用。
政府增信“惠农贷”协议中约定,初期,盘锦农行将按照政府风险补偿基金10倍的金额发放贷款。目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惠农贷”就已累计发放近6亿元,有力支持了盘锦市农业的发展。其中的关键是政府增信“惠农贷”杠杆作用的存在,地方政府能够以少量的财政资金撬动巨量的银行信贷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和杠杆作用。
(二)从内涵层面看,银政合力是发挥我国金融体制独特优势服务“三农”的有益尝试。
1.我国金融体制的基本特点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整个社会来说,生产发展或资源配置的目的已经不是利润的最大化,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金融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的命脉。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的金融体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方面,我国的金融体制以公有制为主导,自身发展在遵从市场规律的同时,也体现国有资本意志,并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强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济发展,服务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我??的金融体制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金融具有独特优势。西方资本主义金融虽然已经发展了数百年,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发展过程中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投机性,导致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危机周而复始地爆发。
相反,我国的金融体制则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一是能够有效实行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以公有制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经济过热或者过冷时,能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挥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二是避免市场失灵,促进要素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分配。资金作为最重要的要素资源之一,在纯粹的市场机制下,很难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弱势领域。而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积极作为,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3.发挥我国金融体制的优势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在微观经济层面,金融机构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按市场规律办事,实现商业上可持续发展,政府不能无端干预;在宏观经济层面,政府应积极作为,在制度创新、市场监管等方面不缺位、不失位,在市场机制下敢于担当,搭建社会信用基础,创造更好的金融生态,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机制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宇: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J].红旗文稿,2014(8):4―8.2.郑新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J].求是,2013(2):25―28.3.刘世锦:“新常态”下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求是,2014(18):28―30.4.徐颖:浅谈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反思,中国经贸[J].,2013(12):17―17.5.王今朝: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系统性和根本性[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20):14―22.(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农业银行)
责任编辑:欣文
第二篇:农行服务“三农”的实践与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行服务“三农”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王廖宝珠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5期
[摘要] “三农”工作一直是近年国家关注的重点。服务好“三农”是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该文就“三农”经济中的金融服务现状和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实践作若干阐述。
[关键词] 农业银行 “三农”经济 服务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发展“三农”经济迎来了大好机遇。怎样做好“三农”经济的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三农”经济发展。几年来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明确指出,农业银行改革要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为此,农业银行把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做为本行的基本职能和市场定位,坚持把服务好“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确立了面向“三农”的蓝海市场发展战略,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模式和路子。“三农”经济中金融服务面临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变革和金融体系、金融产品创新的强有力推动下,金融的市场化、商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金融机构短腿、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产品单
一、农村金融教育滞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1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缺失。在市场经济体系运行中,金融商业化运作,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各金融机构网点按照效益保本点测算,低于甚至略高于保本点的营业网点被大量撤并,出现农村金融服务“空洞化”现象,就比如网点最多、分布最广的农行,网点也主要集中在城区、经济开发区和发达乡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十分有限,有的金融机构每年还有在撤并网点,大部分县域金融机构在乡镇一级没有网点,导致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萎缩。
1.2 适应“三农”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少。由于机构缩减,缺乏竞争,长期以来,农村的金融服务产品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金融增值服务更少,存款仅是传统的定活期,贷款也仅限于传统的种养殖业,而对于农村中新兴的产业,农民新的需求,比如教育贷款、消费贷款、住房贷款等基本上没有涉足。农村金融缺乏个性化服务,服务手段简单粗放,只求量的增长不求质的提高。农民的金融福利水平很低,分享不到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
1.3 “三农”经济金融信贷扶持呈现弱势现象。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基层营业网点大多没有贷款审批权,属于单纯的存款机构。县域经济发达的,则支持项目经济,吸收的存款大多通过系统上存流向城区,金融网点吸储融资的作用大于放贷促发展的功能。二是融资担保困难,金融
信贷都以有效担保为前提,而 “三农”项目基本上位于农村,其资产形态确认形式相对不配套,开展抵押、保证、质押等很难落实,特别是农村的房地产评估不便,估价不高,抵押登记收费高,有的金融机构不愿承办甚至规定不办理位于偏僻乡镇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三是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依法借贷、依法还贷”的意识还未得到普及,加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终身责任制,使农业放贷积极性降低。四是因为不确定性因素多,农业产业风险较大,农业保险尚不健全,信贷安全保障上存在不足,许多金融机构在贷款上持谨慎态度。
1.4 “三农”经济融资服务存在梗阻点。一是现有金融信贷产品、准入标准与流程,多是出于项目营销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难以适应“三农”经济的特点。二是金融信贷产品支农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农业经济贷款“急、频、少”的要求。呈现贷款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特性不一致,即使获得贷款的农民也无法按农业的生产周期特性进行灵活周转使用,增加了借贷成本。三是利率政策没有优惠,融资成本高。“三农”融资渠道少,资金大部分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央行支农再贷款和民间借贷而取得的,为了抵御风险,追求利润最大化,其贷款利率大大高于基准利率且不断上浮。新时期“三农”经济的发展态势与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十大战略措施,促进农业发展摆在十分突出位置,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长期积蓄内在力量的驱动下,农业、农村正以恢弘蓬勃的态势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呈现明显而积极的趋势。农业的生产条件、运行机制和功能作用明显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正在加快,农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农业农村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2.1 农业发生深刻变化。从生产方式上看,设施农业发展快速,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从组织方式上看,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从运行机制上看,农产品流通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价格信号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明显增强。
2.2 农业经济结构新一轮调整。在原来完成种养为主到种(养)-加工-市场销售的调整之后,新一轮调整突出了专业化和外向化结构,农业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村的主导产业。
2.3 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城镇化明显加速,以乡镇企业和服务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建设加快,同时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持续实施水利、农村路网电网改造、广播电视电信“村村通”等工程,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落实村级“六大员”补贴,加强涉农服务队伍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等。
2.4 农民群体正在发生分层和分化。农民的就业方式、经营活动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务农的减少,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近50%,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80%左右。
2.5 农村社会组织趋于多元化。乡镇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组织形式发生巨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快速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成为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其他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实践和启示
2008年初,农总行党委确定了3510的发展战略,提出要大力开拓“三农”和县城蓝海市场。为了全面落实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农总行制定了服务“三农”的总体实施方案,于2007年10月开始在8家分行开展“三农”金融服务试点,2008年3月,又在6家分行进行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试点。总的看,试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反响积极热烈,为全行面向“三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服务“三农”工作已进入全行推广阶段,农总行在试点总结的基础上又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实施办法,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三农”的进程。全行上下认真学习、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推动服务“三农”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三农”金融服务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不断优化的趋势,使农行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成为优势:
3.1 巩固和发展农村地区网点建设。农行服务“三农”经济的主要领域是:为农民生产生活、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提供金融支持,因此网点的建设必然与此相适应。按照农总行提出到2010年,县域网点保持在16000个以上的要求,巩固和发展农村地区网点建设,扩大对“三农”客户的服务覆盖面。一是要稳定网点总量,优化网点布局,视经济环境、业务需求情况适度恢复、增设和迁建一批县域营业网点。二是要完善网点功能,做好做强传统的存款、贷款、汇兑业务,开发针对“三农”经济和县城特点的金融产品,及时推出切实有效的服务品种和服务功能,将县域网点打造成具有较强的农户和小企业服务功能的综合网点。三是推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在农民工较集中的乡镇,设置ATM、POS等金融自助设备,加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力度,培养农民形成新的支付习惯,逐步推进农村金融结算服务现代化。
3.2 做活农业产业化。一是要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以涉农骨干项目和支撑企业为重点,打造专业化现代农业金融业务体系。二是重点支持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先进、财务管理规范、具有市场优势、产业链完备、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解决其技术改造、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季节性收购资金问题。三是要在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如向其上游产业的农户发放惠农卡,给予小额信贷扶持,对于从事农产品收购的供销大户给予发放收购贷款扶持,并可实行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保证担保的方式。
3.3 做大惠农卡业务。惠农卡是农行在金穗借据卡业务平台上研发的、服务于农户的综合性银行卡产品,它具有农户小额自助贷款、循环使用、生产消费“二合一”、资金汇兑、电子化缴费、各项财政支农补贴资金委托、划拨、兑付等功能,是农行服务“三农”的主要新产品,直接面向农村农民、服务农民的有效载体。农行在商业化发展进程中,大力支持了地方产业的发展,扶持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并与地方构建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如特色农业、农场、“公司+基地”、“银村共建村”等,因此,发挥地方特色,依托特色渠道等途径做大做强“三农”业务,是农行大力发展惠农卡的独具优势。日前惠农卡的发行与授信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农行正以多功能的惠农卡连接“三农”体系,为农民提供消费、缴费、存取款以及农村个人客户小额应急贷款、保障医疗等需要服务,为政府提供向农民发放各类惠农补贴的金融平台等。
3.4 创新“三农”信贷担保方式。针对“三农”信贷担保难的问题,积极寻找新的担保途径,使“三农”信贷的有效支持成为可能。一是采取多样化的组合担保方式,加强与政府信用担保机构和专业担保公司合作,推广农户、小企业多户联保等担保方式。二是有效扩大抵、质押品范围,除房地产抵押、动产质押等方式外,还可创新林权质押、海域使用权质押、经营权质押、收益权质押等。三是条件成熟地区可以组建担保公司,如农户担保公司等,即由村或农户单独出资或村和农户联合出资成立的,为所辖村村民或入股的股东(会员)向农行融资提供担保的机构。
3.5 信贷政策上给予“三农”倾斜。农总行已推行适度分权的“三农”信贷业务授权模式,下沉信贷业务决策重心,分层次下放“三农”信贷业务审批权、县域客户信用等级认定权限和贷款定价权限等,农行各分支机构在利好政策下应充分运用“三农”信贷政策,加大支农力度。一是适度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给基层营业网点,更好、及时地服务于“三农”经济发展。二是合理设置贷款期限,以农业生产周期为依据,科学安排,多种贷款期限合理使用,如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项目以中长期为主,生产流动资金可采用自助贷款为主等。三是对“三农”信贷实行优惠利率制度,还息方式灵活适宜,可按季按月,也可以利随本清,自
主选择,以减轻承贷主体负担。结语
农行服务“三农”工作正在试点和全行推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全面展开,发展和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农行服务“三农”,正创造性地建设适应“三农”需要的服务机制,真正让金融服务贴近“三农”、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发展“三农”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相信有全社会各个系统、各行各业合力支持的推进,在这个进程中,能够催生出更多惠及农业生产、惠及广大农民的金融服务“三农”的成功模式。
参考文献:
[1] 农业银行研究室课题组.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产品与服务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7,(12):
[2] 唐晓旺.农业银行回归农村金融的市场定位与路径选择[J].福建金融, 2008,(1):
[3] 冉锋.面向“三农”的对象与途径[J].农村金融研究,2008,(1):
[4] 廖青,何学斌,陈开榕.对农业银行县域支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福建金融, 2008,(2):
[5] 刘玉生.论县域经济中的金融支持[J].农村金融研究.2008,(2):
[6]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课题组.福建银行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J].福建金融,2008,(6):
[7] 中国农业银行.金融服务“三农”政策读本[M].2008.
第三篇:实践宗旨,服务三农
实践宗旨,服务三农
按照区委安排,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教育阶段,主要以“五个一”活动为主。通过局机关集体学习,参加系统各支部学习,自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章、胡锦涛同志讲话等重要文章,心灵深处受到震憾,引发了自己的深思: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农业战线上的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在工作中时时刻刻实践党的“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呢?我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实践宗旨,服务“三农”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时时刻刻情系人民群众
情系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阶级性质所决定的,是共产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生存发展的基石。如果共产党人不能情系人民群众,那么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会失去宗旨,失去先进性,走向亡党亡国的岐途。在工作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情系人民群众呢?就我们农业战线上的党员干部来说,我们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三农”,是占国民80%的弱势群体——农民,主要任务是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我们肩负的的责任重大。我们要做到情系人民群众,首先是要与广大农民建立深厚的感情,在内心深处不轻视农民、亲近农民,把感情倾注给农民,真正把农民当作“衣食父母”,只有对农民有了感情,服务才会有原动力;其次是要在工作中处处体现为农民想、为农民谋、为农民便,把农民的需要和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标准;再次是要有为农民服务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做到为“三农”服务奋斗终生而无怨无悔。
二、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求真务实是各项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我们在服务“三农”中要做到求真务实,首先是要在决策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指导、服务和决策;第二是要在工作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尊重实践、尊重实际、尊重农民的创造,了解“三农”所需;第三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发展作为衡量工作是非曲直的标准;第四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高效率,必须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开展工作。
三、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具有过硬的本领
实践宗旨,服务“三农”仅有对“三农”的真情实感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熟悉和掌握农村农业政策、系统的农业专业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行政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本领。要具备过硬的服务本领,首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武装自己;要加强实践锻炼,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要加强研究总结,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总结和提高创新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服务本领。
四、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服务好“三农”,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要做到不因循守旧,要敢于突破旧的框框限制、要有突破自己的勇气;二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三要坚持不断学习,努力做到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四要具有创新性思维和不断探索的品质。
五、实践宗旨,服务“三农”,就必须努力营造和协奋进的工作氛围
服务好“三农”这个目标,面对的是广大农村和农民,仅靠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努力营造和协奋进的工作纷围,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作用。首先要做到胸怀全局,具备大局意识,抓主要矛盾,抓大事,主动维护全局利益;二要相信同志、依靠同志、支持同志、关爱同志,做团结同志的模范,与人协作共事光明磊落;三要虚心听取意见,勇于纠正错误,毛主席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发达起来。”有了群众的力量,有了和协奋进的工作纷围,我们就能做到无往而不胜。
总之,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是个大课题,是每个共产党人必须终生努力的课题。实践宗旨,服务“三农”,是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完成好这个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远大目标与当前的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每一件具体的工作做起。
第四篇:种子站2009上半年保增服务三农工作总结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重要之年,半年来,我站在市农业局的领导下,在省站的业务指导下,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意识,以“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作风,积极认真地开展各项工作。现将我站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一步转变观念、强化素质
根据市农业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和要求,我站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全站职工参加全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采取集中学习讨论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学习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开展这次活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学习阶段,我站组织全体职工统一观看教育影片《南京!南京!》,集中收看汶川“5.12”大地震周年祭,从中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观重要性认识。同时,我站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这一难得机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学以致用,在分析检查阶段展开大讨论,认认真真谈体会,找缺点,找差距,实实在在解决思想和工作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共谋发展之路。
二、依法治种,强化种子市场与质量监管
(一)广泛宣传,增强知法守法意识。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有关种子管理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我市种子市场与质量管理,从今年年初以来,特别是大春种子销售旺季,利用“放心农资下乡”、“3.15”及法制集中宣传月活动,通过咨询服务,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组织市、县两级种子管理部门,认真开展辖区内种子政策法律法规、种子基本知识和真假种子识别等方面的宣传指导,努力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营造全社会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在此宣传活动中,我站印发宣传资料1000份到农户,接受咨询服务的农民和种子生产经营者**2000多人,出动人员30多人次,得到了农民与种子生产经营户的欢迎和肯定。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宣传,一方面使广大用种农户对种子质量有了全新的认识,提高了农民群众辨别真假种子的能力,树立了维权观念;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种子生产经营户的守法意识。
(二)加大检查力度,规范经营秩序。种子市场监管是我们种子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为了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抓好此项工作,我站按照省种子站的要求,从开春以来对全市种子市场进行严格检查和整顿,并结合全市农资市场打假护农专项整治活动,对全市6个县(市、区)25个乡镇120多个种子销售网点的证照是否齐全,经营品种是否审定或认定,经营品种是否备案,经营档案是否健全,包装标识是否规范等进行了抽查,检查以水稻、玉米种为重点,对经营未审定(或认定)及退出的品种进行了查处,对不规范的经营摊点进行了坚决取缔。在专项整治活动中,全市共查处违法种子案件2起,涉案种子数量100多公斤,有力地打击了非法销售行为,切实保护了用种农户的利益。
(三)严格监督抽查,杜绝质量隐患。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按照**市农业[2008]299号《关于开展2009年春季“两杂”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去冬今春以来,我站与通川区种子站联合开展了通川区城区的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共抽检水稻、玉米种子样品57个,其中水稻30个,玉米27个,有不合格品种6个(水稻1个、玉米5个)共计数量5500公斤。对查出经营不合格种子的经销商给予书面通知,责令收回已售种子,并退还不合格种子给供货方,禁止在市场上销售。
三、认真做好种子行业各类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及上报工作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的相继实施,种子管理逐渐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走向市场化,在种子管理、种子生产经营主体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为此,我站把全市种子行业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按照省种子管理站的要求,及时上报了全市2008种子行业管理报表和企业报表、全市2008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面积统计报表、全市2009年“两杂”种子生产计划,全市2009年“两杂”种子生产面积落实情况等,为上级部门全面掌握种子行业现状,科学决策,保证农业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种子行业谐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准确可靠的资料。
四、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履行种子管理职能的能力
为了开展好种子管理工作,年初组织全站种子管理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采取自学、集中学、互动领学等多种方式,熟练掌握应用法律法规,按照“公正公平、执行顺畅、保障有力”的原则,加强种子管理队伍作风建设和业务培训,提高种子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积极主动履行种子管理职责,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思想,立足本职,创造性地开展品种管理、质量管理、市场管理、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血蟒传说 殓魂 左路天王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新时期金融服务三农的实践与探索
新时期金融服务“三农”的实践与探索
――以湖南农行积极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为例
曾昭才
引言
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这一矛盾在金融资源占有方面体现为:当大企业和中高端个人客户在享受现代商业银行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同时,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无法顺畅地获到存、取、汇等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如何尽快缩少城乡居民金融资源享有差距,让所有人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成为涉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重点、焦点和难点。近年来,学术界、监管部门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研究探索,引入了“普惠金融”这一概念。部分涉农金融机构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通过增加在农村地区的投入,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偏远农村的金融覆盖面,构建能够有效惠及广大农村居民的普惠金融体系,从而满足农民基本金融服务需求,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一、金融普惠的含义
“普惠金融”又称包容性金融,作为一种理念创新,普惠金融于2005年由联合国在宣传小额信贷年时正式提出,2009年,联合国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开启了“构建中国普惠金融体系”项目。最初的普惠金融仅指对贫困人口的信贷支持,后来逐渐发展,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不断延伸扩充。普惠金融强调包容性,力争惠及所有人,尤其是那些传统金融所忽视的农村地区贫困群体。马九杰(2010)认为,“金融普惠”是指所有人都能够分享各种金融服务机会,有能力选用对自己最适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信贷、开设和使用银行账户、支付与结算、储蓄和理财顾问、保险等。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社会阶层,在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方面是有差异的,某些弱势人群难以获得正常金融服务,被正规金融机构排挤在服务范围之外,面临着金融排斥。本文所讲普惠金融服务主要关注农村居民在银行账户开设和使用、支付与结算、储蓄等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方面的可获得性。
二、湖南农行在普惠金融服务方面的探索实践
2007年中央确定农业银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后,农行积极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新方法。这种大银行大规模介入“三农”金融服务的做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一系列探索实践是银行参与普惠金融服务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基本思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农总行的指导下,湖南农行大刀阔斧进行了服务“三农”探索实践,其重点之一就是普惠金融服务。该行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路径是:自2008年启动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试点,积极发挥现有农村物理网点的辐射功能;2009年开始,深入推进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并借助电子渠道改善惠农卡用卡环境;2010年以来,针对农村地区物理网点少、人员不足、服务成本高等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产品、网络、科技优势,对接新农合、新农保,并通过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省供销系统等外部组织合作,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探索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即在县域农村地区,以惠农卡为载体,以服务点为依托,以电子渠道为平台,以流动服务为补充,以提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足不出村、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二)主要做法。湖南农行主要面向三类重点区域,通过重点加强三方面创新,全力加大三方面投入,积极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
1、面向三类重点区域。该行提出的金穗“惠农通”工程发展目标为:至2012年末,全省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并在电子机具上实现银行卡“查、缴、取、存、汇、贷、零售产品下乡”等功能,依托“惠农通”工程为新农保、新农合项目做好结算代理服务,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初步覆盖。在此基础上,主要面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改造试点区域、取得新农保、新农合等代理资格的区域、前期惠农卡发卡集中区域等三类重点区域,加大电子机具投放,快速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能力。
2、加强三方面创新。该行从金融产品、服务渠道到服务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创新,有效促进了“惠农通”工程的推进。在金融产品创新上,该行推出了“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两个拳头产品。在服务渠道创新上,该行一方面积极推动农村乡镇物理网点的增设和调整转型,另一方面针对难以通过增加物理网点来迅速提升服务能力的现实,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无分支银行金融服务,即通过布放电子机具,设立“三农”金融服务点,并改造完善电子渠道功能,为农民提供基础性的金融服务。在服务模式创新上,该行积极加强与外部组织合作,努力探索推广各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比如与新农保、新农合及涉农财政补贴项目结合,创造性提出了“惠农卡+电子渠道+各项农村公共事业代理业务”的普惠制金融服务模式。
3、加大三方面投入。虽然金穗“惠农通”工程相比纯粹的物理网点建设投入要少,但由于农村地区点多面广、各类基础设施不完善,全面的推进仍然需要金融机构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固定资产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2011年,该行共向“三农”配置战略费用4671万元、县域网点转型费用551万元、固定资产指标1.75亿元;共新招聘大学生94人、村官40人、派遣制柜员59人充实到县域支行。其中面向金穗“惠农通”工程的投入超过4000万元,共设立代理服务点4429个,组建流动服务组140个,配备流动服务车21辆,参加流动服务人员381人,投放转账电话和POS机等渠道设备5755台,安装乡镇离行式自助银行28处。
(三)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是指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来为“三农”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服务模式的总结、提炼、推广,对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惠农卡+电子渠道”的服务模式。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服务模式,惠农卡是服务载体,电子渠道是服务平台。电子渠道包括转账电话、POS机、自助服务终端、ATM、CRS等电子机具,以及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短信银行等新兴电子渠道。电子设备主要依托“三农”金融服务点进行布放。此外,湖南农行还以县域支行为单位组建流动服务组,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流动金融服务。
2、“惠农卡+电子渠道+各项农村公共事业代理业务”的普惠制金融服务模式。农村公共事业代理业务主要包括新农保、新农合、各类涉农财政直补等服务项目。该模式以农村公共事业代理项目为依托,以惠农联名卡为载体,以转账电话为渠道,以各级农保、财政、医保机构为合作单位,为广大新农保参保、新农合参合和享受涉农财政直补项目的农民提供信息查询、惠农资金收缴、发放以及小额取款等基础性金融服务。
3、“惠农卡+电子渠道+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多层次金融服务模式。该模式通过与各级商务部门合作,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平台,以惠农一卡通为载体,以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电子科技产品为渠道,有效联通整合目标客户生产生活资金信息,建设农民基础信息和金融交易数据系统平台,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满足农村商品下乡、农资配送交易、农产品收购、农民日常消费等生产生活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
4、“惠农卡+电子渠道+农业产业链”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与农业生产销售过程相结合,以农业产业链(如烟草产业)为依托,以核心龙头企业为服务中心,以上下游广大参与农民客户为服务重点,向各参与主体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改变传统支持某个企业、某个农户的单一金融服务作业方式,全面覆盖整个农业产业链条。
(四)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根据该行前期工程推进情况看,主要面临以下两方面的困难:
1、农村复杂的客观环境。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将长期存在,农村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金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户群体具有散、小、广的基本特点,农村金融渠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农民缺乏金融常识和法律意识,习惯于现金结算,可能导致机具使用率较低,甚至容易产生泄密、欺诈等风险隐患。
2、监管政策等外部不确定因素。由于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建设尚属起步阶段,相关配套的监管政策及扶助措施还有待跟上,像助农取款服务等业务的创新性较强,加之“三农”金融服务点对外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性,可能面临一定的监管和政策制约。
三、启示与建议
(一)经验启示。通过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无分支银行金融服务,是当前快速强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建设,全面消除金融服务空白,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有效途径。湖南农行实施的金穗“惠农通”工程,是对我省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其通过大规模布放电子机具,与外部合作组织结合推进,有效解决了物理网点覆盖面有限、扩张缓慢、乡镇网点人手短缺等问题,使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大幅提升。其做法是新时期金融服务“三农”的重大创举,对快速提升我省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借鉴和推广。
(二)政策建议
1、金融机构在推进普惠金融服务过程中,应注重科技支撑,强化风险管理。一方面,加大科技支撑力度。通过整合系统资源,开发功能齐全、易用性强、耐用性高、安全可靠、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电子机具;另一方面,通过强化风险管理,确保服务合规持续发展。
2、在推进普惠金穗服务体系建设上,政府应加大支持,从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如对农村地区机具投放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对开展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建设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税收优惠,调动金融机构推进积极性。
3、在推进普惠金穗服务体系建设上,监管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管扶持与引导作用。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协调各方利益,规范引导业务发展;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需从简化业务审批流程、完善监管合规手续等方面着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支持引导力度。
作者系农行湖南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