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机制、贴近群众、强化监督、服务三农
创新机制、贴近群众 强化监督、服务三农
石剑
五常市人民检察院积极推进检察改革创新,以原有的四个乡镇检察室为依托,注入新元素,成立了乡镇检察工作联络室,改变了原有检察室工作性质的单一性,强化了监督职能,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广褒农村的每一个角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主要做法:
一、聘请联络员,建立广泛有效的联络机制。以检察室座落地为中心,在周边各乡镇政府分别聘请1到2名联络员,条件是在乡镇工作多年,熟悉各项业务,对本地风土人情、行政区域划分、地形地貌、干群关系都了如指掌具有一定威望的资深政府工作人员。在乡镇人口数量多及区域面积大的乡镇,聘请2名联络员;在少数民族乡镇聘请1名本民族及1名汉族联络员,方便沟通协调;在过去经常出现群体性越级上访等突发事件乡镇聘请2名联络员;其他的均设1名联络员。通过建立联络网,以便随时掌握社情民意,聚焦工作重点,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收集职务犯罪线索,协助本院公诉部门对不起诉人员实施帮教监管。为群众解难,替政府分忧。
二、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职务犯罪预防体系。
乡镇检察工作联络室在配合自侦部门查办职务犯罪的同时,注重加强宣传,将检察机关的职能告知人民大众,增强百姓知法、懂法意识的同时侧重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每月的逢5日除法定休息外,均坚持到辖区各个乡镇开展法制宣传,讲解惠民政策中的相关法律规定,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前沿阵地铺开到整个涉农领域。
取得的成绩:
一、案件查办情况
2009年至今年七月,四个乡镇检察室共办理自侦案件20检,其中大案9件11人,涉农案件13件,占整个五常院立案任务指标数近1/2,并且均得到有罪判决,确保了质量。突出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调处纠纷,化解矛盾
三年来,乡镇检察室充分发挥前沿哨卡作用,敏锐发现问题并予以化解,2009年适值乡镇换届选举,四个检察室共排除串连等干扰活动10余起,协助并监督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化解各类纠纷20余次,制止大型进省进京访4次,维护和增强了党和政府公信力。
第二篇:创新机制服务群众
创新机制服务群众 以创新精神提升新居民服务管理水平
**镇党委、政府
为迅速推进新居民服务管理所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推动“平安**”建设再上新台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居民服务管理所建设工作,努力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维权”的良性互动,创造**镇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创新思维,强化领导,夯实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基础。
成立了**镇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新居民服务管理所所长人选,调整两名业务精通的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新居民管理工作,同时,对新居民服务管理办公场所精挑细选,多次查看现场,本着业务对口、规范流程、一站式服务的原则,经镇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新居民服务管理所办公场所设在镇派出所二楼,并在派出所综合服务大厅西侧设立独立的服务大厅,充分体现人民政府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宗旨。
二、完善机构加大投入,着力健全管理体系
强化了网络建设,在党总支、镇招商分局和规模企业成立新居民服务管理站,形成“党政统一领导、专门机关统一协调、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协同参与”的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新格局。并在新居民服务管理组织网络建全、工作人员到位的基础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投资10余万元高标准配备配置新的办公设施,规范了基层工作站建设,统一制作了上墙版面,统一配备了办公设施,统一操作规范,进
一步优化新居民公共服务,实施就业、保障、维权、关爱、素质提升五大工程,推动服务管理实现新的拓展。
三、健全制度,提升规范,强化新居民动态管理
围绕“服务管理、提高效能、方便群众”的宗旨,落实和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岗位责任责任追究制。按照“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的思路,落实出租人、经营户、用工单位等相关责任人的协管责任,加强对新居民信息的动态管理。
四、加强服务效能,做好新居民的管理和服务
一是打造一站式多功能服务窗口。坚持教育、服务、管理、维权”四位一体,努力让新居民同享公共服务,精心致力于打造一个文明、高效、新居民满意的管理所窗口形象。一方面通过对服务功能与现有的办公条件进行有机整合,打造一站式多功能服务窗口,窗口集暂住证办理、新居民计生服务、新居民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受理、新居民纠纷调解、新居民劳动维权、新居民妇女维权教育培训等服务功能于一体,切实为广大新居民提供便利。
二是打造一流协管员队伍。秉承“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出一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文明礼貌”的一流协管员队伍,坚持和完善协管员政治理论学习和服务理念教育制度,努力提升广大协管员的大局意识和团队观念,有效转变协管员的服务理念,切实稳妥地解决新居民劳动纠纷、证照办理、居住生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难题。
我镇新居民服务管理平台的建立,是部门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居住证制度的改革,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这等一系列的措施,使新居民对第二故乡的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使新居民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生活环境得到不断的优化。
2011年8月8日
第三篇:创新机制强化服务
创新机制强化服务
以扶贫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畜牧水产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局始终坚持把扶贫帮困作为统筹农业农村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强势“湘北门户”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提高贫困群众收入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扶贫建设工作,有力的支持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几年来,我局以长塘镇柳厂、石田、柘屋、新生、石田以及白羊田镇汤港等村为重点帮扶村,开展扶贫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七年来,共投入扶贫资金和物质80多万元,争取各种项目15个,为扶贫点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35期,发放养殖技术资料4万多份,使扶贫村人均年收入提高近2000多元。成功为100多户困难群众实现脱贫。
一、提高认识抓扶贫,强化领导
我局党组始终坚持把扶贫帮困工作做为一项艰巨而长期的政治任务来看待。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扶贫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局党组一班人每年到现场办公6次,并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会做群众工作的同志任驻村扶贫工作干部。二是制定方案。结合扶贫点的实际情况,协助当地政府制订建设扶贫工作规划,并把扶贫工作纳入局目标考核体系,为扶贫工作的运行畅通夯实了基础。三是明确责任。扶贫工作小组抓调控,统筹规划;村为主体,具体实施。每年初制定扶贫规划,具体做好哪几件事,并逐一落实,年终考核验收,这样对扶贫村的工作促进很大,各项工作进展快,并且各项工作都落到了实处。几年来,扶贫工作小组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倾尽所能,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不但促进了问题的尽快解决,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四是狠抓落实。我局扶贫工作小组坚持发展村级经济与扶贫开发、扶贫与扶知、扶技术为主,并送去畜禽和水产苗种解决实际困难,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整体规划,分批实施,整村推进。
二、围绕项目抓扶贫,务求实效
我局扶贫工作小组深入调研,详细了解和掌握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结合村里的实际,狠抓项目建设。一是利用科技下乡,扶贫到户。充分发挥畜牧水产局业务技术职能优势,为贫困群众提供养殖技术,帮助贫困户掌握养殖技术早日脱贫。去年,我局共组织8批次12堂养殖技术培训课,发放技术资料3500多份,同时为扶贫点送去优质鸡鸭苗30000羽、鱼苗3500斤、饲料6吨。鸡、鸭苗入户后,扶贫干部逐一上门指导饲养管理,并手把手的教会他们畜禽免疫接种技术,帮助贫困户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注射技能。全年40户贫困户走出生活困境。二是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去年我局多次与相关部门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共计20万余元。2011年,解决了白羊田镇汤港村渠道改造、村组闭路电视到户,并对原村部进行了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为长塘镇石田村修复水毁工程20多处,修建桥梁一座,新建通组公路3.5公里。国家养殖业惠农项目下达后,我局根据扶贫村的实际情况,重点给予倾斜,使贫困群众能第一时间得到实惠。同时,发动局系统干部职工为两个扶贫村捐资捐物,共捐资金3万元。三是帮贫助困,安抚群众心理。每年我局都安排专人收集扶贫点需要帮扶群众的家庭情况,建立急需扶持的特困户档案,并且分析致贫原因,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局业务职能优势,实施扶贫措施,抚慰贫困户心理,进一步保障社会大局稳定。2011年,我局为对口扶贫点长塘镇石田村、白羊田汤港村投入扶贫资金15.65万元,鸡鸭苗3万羽,鱼苗3吨,饲料6吨,对两个扶贫村49户困难群众进行了慰问,送去慰问金3万多元,并解决了最急切的生活所需,去年两个扶贫村共修建垃圾池36个,开展大规模清洁家园行动6次。
三、着力发展抓扶贫,标本兼治
一是解放思想强素质,实施科教扶贫。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针对贫困户存在的“等、靠、要”、守土安贫和悲观失望等思想观念,我们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艰苦创业”活动,与群众面对面地谈心,分析贫困原因,寻找致富门路,宣讲新观念、新思路,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二是组织贫困农民进行谈心交流。请种田大户、养殖大户、外出务工人员,介绍致富经验和创业历程,使贫困户开阔视野,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和脱贫信心,激活他们的内在动力。
总之,七年多来,我局一直致力于扶贫村在自我发展、人均
收入、村容村貌、群众的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社会扶贫工作是一篇大文章,社会各界力量是一支大队伍,虽然我们在扶贫建设方面收到了实效,但是任务仍然艰巨,面对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力争来年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业绩。
二〇一二年五月七日
第四篇:创新农资监管机制 提高服务三农水平
创新农资监管机制
提高服务三农水平
农资监管现场会交流材料
李亚龙
(2011年6月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了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切实提高服务“三农”水平,内官工商所根据安定分局的安排部署,结合辖区实际,以提高农民依法维权意识为切入点、以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消费安全为重点、以“打假、护农、保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强化农资市场监管,有效维护了农资市场良好的经营秩序。
一、强化行政指导和行业自律,稳步推进农资户规范化经营 内官工商所管辖两镇一乡53个行政村,总流域面积457.45平方公里,现有农业人口9.2万人,有耕地面积40万亩,其中保灌水浇地面积5万多亩,是安定区的主要蔬菜产区。因此,农资管理一直是当地社情民意关注的焦点。辖区共有农资经营企业3户、个体工商户 74户,农资经营业户总计达77户,经营的农资品种主要包括化肥、复合肥、种子、农膜、农药、农机及其配件等7个大类130余个品种。为稳步推进农资业户规范化经营,内官工商所以强化行政指导和行业自律为切入点,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按照 “业户所需、政府所想、法律所依、职责所系、工商所能”的原则,积极强化对农资经营业户的行政指导,推动行政理念的 “四个转变”,即由“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职能转变,由“刚性监管”向“刚柔相济”的监管模式转变,由“事后监管”向“事前指导”转变,积极引导、劝导农资经营业户守法经营,避免出现无意违法,指导农资经营业户建立健全各种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制度,牢固树立长远发展意识,近年来,共向涉嫌轻微违法行为的农资经营业户下达《违章违法提示单》28份、《行政规劝书》17份。
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农资经营业户的行业自律,认真推行农资“一票通”。监管人员在市场巡查中,将农资“一票通”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管内容,帮助农资经营户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及购销台账制度,进一步规范农资经营行为。统一印制了农资商品进销货登记台帐、质量信誉卡、质量责任书等相关资料,并及时督促农资经营业户建立健全进销货台帐,做好台帐登记,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和索证索票制度,出售商品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给消费者开具发票和信誉卡,切实做到守法经营、文明服务,通过行政指导和行业自律活动的开展,使农资市场逐步走上了规范经营的轨道。
二、规范监管,加大日常巡查的力度和密度,督促农资经营业户规范经营
为全面加强农资市场规范化经营监管,及时发现解决农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内官工商所在依托经济户口管理平台,深入推行动态监管服务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深化农资市场巡查制度,不断加大农资市场日常巡查的力度和密度,进一步完善农资市场巡查制度,巡查人员详实记录每次巡查的路段、检查的农资品种、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等详细情况,使市场巡查内容更加充实,效果更加明显,努力实现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实行监管关口前移,以“六查六看”为重点,规范农资市场主体经营资格,严厉查处农资经营中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对无照经营农资的业户达到经营条件的,依法责令办理营业执照;不够条件的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对超范围经营农资的业户,依法责令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确保农资经营户做到亮证、合法、守信经营。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种子、肥料、农药、农业机械及零配件、农用薄膜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根据农时变化,确定不同的监管内容,重点对群众投诉比较多的经营户和农资商品进行检查,查处经营国家明令禁止、过期、失效、变质以及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农资商品的违法行为;查处利用广告、说明书、标签或包装标识等对农资商品做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加强农资市场整治,确保上市农资质量安全。结合工商所网格化监管制度,建立和落实片区属地农资监管工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采取加强市场巡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日常监管与重点检查相结合、采取集中行动与片区巡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督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红盾护农工作的扎实开展。
三、加大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自我保护能力
为了确保农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提高,经营者的守法意识不断提升,营造一个放心的农资消费环境。内官工商所在辖区3个乡镇的53个行政村全面开展了“红盾护农”和农资打假专项整治活动,主要是宣传教育广大农民消费者。一是提高农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了解掌握市场经济基本法律知识。二是提高和增强农民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辨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工商所执法人员在此项活动中,深入到田间地头、村社、学校,进行宣传、宣讲、发送宣传材料和书籍。近年来,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和法律书籍3700份(册),悬挂标语横幅12条,通过各种形式的大力宣传,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红盾护农”行动的知晓度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发挥消保维权职能,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为了维护群众利益、保障消费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一步加大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力度。内官工商所大力开辟“三个绿色通道”,加大12315网络进村镇、进学校、进市场、进商家、进企业的“五进”步伐,在辖区53个行政村都设立了“红盾护农联络站”,方便广大群众就近投诉举报。同时,消协内官分会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跟踪、依法查处。近年来,共接受消费者咨询138人次;受理、调解消费者投诉120件,挽回经济损失11.88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为了适应现行市场环境,规范农资行业管理,促进内官营镇非公有经济和农资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更好地为农资行业的会员提供服务,2009年4月,成立了内官农资行业协会。协会成立以来,认真履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责,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以农资协会为依托,加强农资信息交流。为加强农资协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农资协会着重宣传上级对农政策,发布农资商品信息,提供农资市场化肥、农药价格,并就市场商情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为成员单位和个人提供有价值的政策依据和及时的信息交流,使协会工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为“三农”服务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二是加大调研力度,做好为农服务。农资协会多次深入经营门店了解情况,同时多次利用各地供应商召开业务分析会、新产品推介会之机,听取和分析农资市场供求情况、产品差异状况,从而为农资购销提供依据。同时,为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本地农资市场,维护消费者利益和协会的形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真正使内官农资行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三是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农民利益。在农资经营主体复杂、品种繁杂的情况下,农资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向全体会员发出了不制售不合格农资商品的倡议书,要求认真履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并公开向社会承诺,坚决杜绝销售假冒行为,切实维护了农民利益。
六、发挥职能,严厉查处农资经营的违法行为
农资打假关键在源头控制,重点在市场监管。工商所针对不同时令和不同农资品种,分别确定专项治理的重点,取缔经营假冒伪劣农资摊点,坚决打击流动加工点、分装点和地下黑窝点,彻底封堵假冒伪劣农资的渠道,依法严惩以次充好、欺行霸市以及滥涨价行为。重点检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农药、化肥、种子、地膜、农机器具和零配件等农资产品。近年来,先后出去执法人员1413人(次)、执法车辆168台(次),检查经营户1768户(次),评选出农资示范经营单位6户。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14起,案值11.2万元,罚款1.85万元。取缔无照经营28户,并对35户种子经营户实行了种子留样备案,备案率达100%,有效地净化了内官农资市场。
七、强化措施,建立健全农资监管长效机制
内官工商所在农资市场过程中,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要害,完善农资市场监管机制,建立了农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巡查制度、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监管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以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为重点,将监管关口前移,对化肥、种子、农药、农膜、农机配件等农资商品实行两帐两票一书一卡制度,使农资经营户的主体资格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工商部门与地方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关系得到了加强,行政执法的权责得到了进一步明确,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总之,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想彻底根除农资市场存在的各种违法违章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仍须百倍努力,虽然内官工商所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集中解决了一些农资问题,但是农资市场的监管工作任重道远。今后,要通过经营者行业自律,把不合格农资挡在店门外;要通过各执法部门的监管,把不合格农资赶出市场外;要通过社会监管,把不合格农资曝露在阳光下,真正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从而达到净化农资市场的目的。
第五篇:创新机制 服务“三农”5月4日
全市县级供销社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议材料
创新机制
服务“三农” 努力实现供销合作事业新发展
安化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全市县级供销社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县隆重召开,这是对我社工作的鼓励和鞭策。下面,就我县供销社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一个汇报。
我社下辖11个基层社、8个直属企业、1所职工学校,共20个独立核算单位。全系统现有在编干部职工3784人,其中在职干部职工2477人,离退休人员1307人(其中离休干部19人)。近几年来,我社在省、市供销社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创新机制,善谋实干,在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直属企业和基层社建设、强化社有资产管理和民主办社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改革、稳定、发展”的成功之路。荣获“促进全国供销改革与发展十大典型供销社先进单位”、全省供销社“十佳”县级供销社、全市供销社系统综合业绩、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一、锐意改革,丢掉包袱,不断促使供销社走出困境
1、明确目标,确定思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
过程中,我社明确了改革目标,确定了改革的思路是把企业搞活,使供销社的实力增强,杜绝了那种“改制完成了,资产卖光了,企业没有了”的不可取的做法。我社是通过资产臵换,剥离了不良资产,保留了优良资产。通过深化改革,使企业转换了机制,焕发了生机。使我县供销社的牌子未倒,网点未丢,队伍未散,宗旨未变。为现在供销社服务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和网点保障。
2、把握方向,完善体系。在供销社体制改革中,我们牢牢把握改革方向,坚持改革的目的在于发展,改革的结果是追求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经营机制更加先进。在打破旧的组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重组了县直企业和基层供销社,建立和完善了一个全新的县级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
3、大胆改革,促进发展。我社在2003年以前,资产总额2.67亿元,营业面积10万平方米,经营网点300个,90%的企业亏损。累计负债2.3亿元,亏损1.1亿元。沉重的债务、人员两大“包袱”使我社陷入了困境。从2003年开始,我社对15家企业按照“四不变”原则进行了破产重组,卸掉了银行债务1.8亿元。通过改革,逐步摆脱了不堪重负、步履维艰的困境,开创了起死回生、扭亏为盈的新局面。近几年通过社有资产开发,我社资产总值达4.3亿元,拥有营业面积12.5万平方米,经营网点430个。2009年全县供销社系统完成商品总购进3.51亿元,其中农副产品购进完成8500万元,完成商品总
销售3.87亿元,账面体现利润38万元。
二、盘活资产,健全网络,不断壮大供销社的经济势力
1、开发资产,提升供销社经营势力。为了充分发挥社有资产效益,不断做大蛋糕,促进企业稳定和发展。我们把招商引资、盘活存量资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明确了三条资产开发思路。一是招商开发。在全县商业气息和人气很旺的地段,我社占据很多黄金码头,但房屋破旧,设施落后,苦于企业经济基础薄弱,无力改造。于是,我们解放思想,利用供销社的场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能人,引进有势力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借力发展。如梅城供销社成功招商引资4500余万元,开发原供销大院,修建两栋17层小高楼。现在A栋已竣工,一、二层商场营业面积5200平方米,今年元月以年收入181.6万元成功招商。B栋现已修至12层,预计今年9月完工,营业面积4800平方米。通过开发,营业面积在原来1000平方米的基础上增加到10000平方米,增加了9倍,年收入在14万元的基础上陡增至181.6万元,翻了10多番。二是联合开发。通过职工集资,内引外联的方式,对闲臵资产进行开发。如烟溪供销社利用60年代修建的一旧饭店进行联合开发,投资280万元,新建一栋七层高的综合大楼。第一层为商场,营业面积达1100平方米,开办好运来超市,使企业年增收入10多万元。三是自主开发。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我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搞自主开发。如县食杂果品公司投入290万元从外单位购买一
栋旧仓库进行自主开发,第一层为商场,营业面积800平方米,新增门面收入11万元,二层以上为职工集资住房,解决了该公司24名职工的住房问题。实现了从原来的卖资产向现在买资产的质的突破。近几年来,我社还有坪口、云台、江南、小淹、仙溪、土产等单位分别进行了资产开发,促进了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增强了供销社的经济实力。通过开发,全系统社有资产经营面积净增2.5万平方米,社有资产增值达1.6亿元,年收入增加500万元。总的来说,收到了五个方面的明显效果,即社有资产效益大增,企业服务功能大提,职工思想意识大变,领导班子威信大涨,社会形象地位大升。
2、健全网络,拓展供销社服务领域。网络是供销社的传统优势和宝贵资源,抓好为“三农”服务的基础网络建设,是做好供销社工作的中心任务。一是以满足农民生产需要为目标,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我社以县新合作农资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县农资大厦为基地,利用专门仓库及相关设施、专业技术人员和销售网络,开展了农药、化肥、农机具、种子及农技等综合服务,发展新型农资农家店64家。2009年销售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2.5万吨,满足了农业生产所需。二是以方便农民消费为着眼点,建设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网络。我社以金太阳超市为龙头企业,借助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机遇,利用供销社原有网点设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在乡镇一级建立日用消费品超市,在村一级发展日
用消费品加盟农家店,发展和壮大了供销社网络体系。全县供销系统共引进资金4000余万元,发展日用消费品超市27家,营业面积达2万平方米,年销售额1.5亿元。其中销售额上6000万元的1家,上1000万元的2家,上500万元的6家,上200万元的18家。同时发展加盟店97家。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对日用消费品的需求。三是以参与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建设农副产品流通服务网络。我社注重农副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以市场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农副产品经营链条,已拥有蔬菜、食用菌、茶叶、水果、药材、木瓜、小籽花生等种植业基地和牛、羊、猪、鸡养殖业基地30多处。并搭建了日用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领引农副产品进入大市场。全社有农副产品经营网点3个,年经营额1.1亿元。四是以打造循环经济链条为主线,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服务网络。根据形势需要,我社以县广利再生资源回收中心为依托,在全县设立了151家回收站(店)。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全县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我社。通过清理规范,对全县151家回收站(店)颁发了《再生资源行业经营许可证》,规范了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同时由县广利再生资源回收中心控股、职工参股组建了县利达报废汽车回收有限责任公司,并积极争取省商务厅颁发了《报废汽车拆解经营许可证》,这是全市供销社系统唯一独立获得报废汽车拆解经营资质的企业。从而开拓了供销社新的服务领域,为绿色环保,助推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我们新的贡献。五是以连接城乡为依托,拓展运输服务网络。我社运输服务公司是一家二级汽车运输企业,是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唯一的一家从事运输服务的企业,主要从事旅客运输和危险化学品货物运输。目前,公司拥有客运车辆168台、危险化学品车辆25台、零担车5台。经营有跨省班北京、广州、温州、贵阳4条线路,跨区班长沙、常德、桃源3条线路,县内乡镇农村班线40多条。2009年发送旅客6.69万班次,完成客运量159万人次,营业收入2200万元,创利70万元。此外,针对农村市场,我社正着手打造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配合省社与市社成立安化县“网上供销社”,目前正在作前期准备工作,争取下半年正式运行。
三、牢记宗旨,坚持合作,不断实现供销社新的发展要求
1、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我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业增效,帮助农民增收。近几年来,我社发展以种、养、加为重点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把专业合作社建在优势产业上。我县是全国柑桔主产区之一,所产柑桔曾多次获省优、部优称号,还成为了第十一届亚运会指定水果。到上世纪末,柑桔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产量在9000吨以上。但卖难问题给我县方兴未艾的柑桔产业沉重一击,切实解决销售难的问题成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头等大事。我社县食杂果品公司职工联合几个柑桔大户创建了彬彬柑桔专业合作社,为解决桔农“卖难”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