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行知思想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班级是学生读书学习、修身养性的地方。健康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仅是无形的教育力量,还对学生的心灵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应该以身作则,认真践行陶行知等一代教育大师的教育理念,不仅教学生学习,还要教学生做人做事。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文化;践行策略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不仅是指挥者,更是师生关系的主导,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导师。因此,班主任的教育理念、表率作用、处事原则、思想方法等都会影响学生终身,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应该践行陶行知等先辈教育家的优秀教育理念,从“知行统一”“民主平等”“爱心教育”等方面着手,建成和谐民主、真诚包容、富有爱心的班级集体。本人在长期的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对于建设精神文化、物理环境、管理制度、发展平台等方面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广大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一、真诚平等的精神理念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他对此提出三点建议:“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一段教与学的论证让我们看到了陶行知作为一代教育大师的平等民主理念,即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要知行统一,在培养班级精神文化理念时要把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生活价值观等的“知”运用到“行“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精神榜样。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将理解、平等、真诚、包容等作为核心价值观践行给学生。所谓理解,不单指学业上,也指生活上。如在学业上,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叛逆等,小学生还处于调皮好动、充满好奇心的年龄,不希望被过多的作业、死板的教学方式牵绊,教师应该理解学生,采用活泼轻松的教育方式来和学生沟通,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而非动不动就惩罚学生;反之,学生也应该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明白尊师如父的道理,尊重理解教师。在生活上师生之间也要互相理解,班主任要定期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若学生遇到生活难题,可以向教师倾诉、寻求帮助。进一步说,在理解包容的背后是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教师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都要自然坦诚地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所谓平等真诚,就是教师要民主人性的对待学生,将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价值观的成年人,鼓励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的理念,明白自己作为团队的一份子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斗志昂扬、精神饱满的勇往直前,努力学好习、生活好。同时,作为班主任我也会强调我是班级的一份子,应该和同学们一起做些什么贡献。如我在每周班会上,都会有一个主题讨论,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解,还有“我是班级小战士”等,在“班级小战士”讨论会上,同学们通过观看战争影片等明白了团队的力量,纷纷发言说为了班级整体自己要帮助同学、打扫卫生、唱歌娱乐大家等,同学们都激情澎湃。总之,无论是理解包容,还是民主平等,教师都应该知行统一,在日常生活中以行动培育学生,让学生从小就文明守纪、诚信知礼、公正廉洁。
二、温馨励志的文化环境
良好温馨的教师环境能够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并在束缚自然地环境下自主奋进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主张“生活即教育”,师生要做到教学做合一,因此将教师环境布置成家的感觉,会让学生不自觉的将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学以致用。1.会说话的墙壁。班级标语能够体现班级的精神风貌、对学生的行为起激励、训导、告诫等作用。陶行知曾经引述了《墨辩》中关于知识的观点:亲知、闻知、说知。良好的标语能够让学生时刻亲近知识、理解知识。如我在新学期第一次班会上,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和班级情况想两句箴言警句,然后经全班同学讨论决定,选择了“求真务实、自强不息”作为班级标语写在教室后方的黑板上,时刻提醒学生做人学习都要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在班级集体中诚实待人、不断超越自己。班级墙壁也可以起到类似的功能,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让同学们以漫画的形式在墙壁上开辟出学习墙、休闲墙、故事墙、音乐墙等,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励志名言写在学习墙上,将优美动听的励志音乐写在音乐墙上等等。这样将学习休闲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劳逸结合中快乐学习。2.激励个性发展。小学生大都喜欢张扬个性,富有才华。在班级环境建设中我通过手抄报、故事天地、班级家园、美术比赛等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学生们大都欢呼雀跃。如我在举办“文明伴我行”活动中,让班里几个擅长画画的同学出谋划策举办这次活动,同学们纷纷奇思妙想,说出很多好的创意,如在教室里挂小气球,上面写着“感恩”、“今天你说谢谢了吗?”等,他们还画出了一幅关于文明用语的故事组图,非常生动有趣。这样,既有效开展了活动,又发挥了同学们的才能,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三、倡导自主和谐的管理制度
《规定》中明确指出:班主任要“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班主任要想创建优秀和谐的班集体,让学生互相之间友好相处、努力学习,一个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是必须的。陶行知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观点鲜明地提出:“小孩子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他认为亲知是亲身经验体会来的,即从“行”中得来的。新课标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等,也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后获取知识,并会学以致用。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管理的难处和团队中个人的角色塑造,从各个方面为良好的班级管理做贡献。1.培养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一个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对于辅佐教师管理班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班干部选拔工作中,应该顾虑到每个学生的想法、尊重每个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如在选择班干部时,我采用学生自愿报名、公开竞选投票、召开任职大会等程序确保竞选的公平、公正、公开,尤其在任职大会上,新班委在制班方案、学习计划、班级管理等要谈谈自己的观点看法,充分体现民主公开。此外,还要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鼓励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在班级的权威和公信力,做好班干部换届选举工作,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体会班级管理的难处和复杂,让他们感到在班级的主人翁地位和责任意识。2.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建立一套民主、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以身作则,让学生养成按规矩办事的良好习惯。但在严格有序的管理制度之下,应该体现爱的教育,班主任应该以爱、民主为理念来管理班级,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切实从学生立场出发来管理班级。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认为教师应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教育是师生之间从内心发出来的、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真心和爱才能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因此我在建立班规时,充分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让学生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并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自己讨论制定班规,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和真诚参与后,一致同意将学习、卫生、班风、纪律作为四大标准,详细规定了包括基本礼仪、学习纪律、卫生执勤、奖惩措施、行为规范等班级公约。这样制定的班规,不仅提现了民主公平,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更让同学们在民主讨论中增强彼此的关爱和尊重。
总之,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时刻谨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以身作则践行真诚民主、包容理解等教育理念,从内心出发,以大爱之心来关怀学生,才能与学生形成心灵契合。并通过建设和谐温馨的班级环境、制定班规班干部等措施教会学生按规章办事,遵纪守法,正如陶行知所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唯有以爱的教育、民主教育、生活教育等理念来管理班级,才能让学生懂得人生之道。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学校现在对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很重视,通过学习,我作为班主任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在 班级管理上面更是有了新的认识。
一、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好朋友。
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创 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能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 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 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对班 级集体的管理实行“契约式”管卡压。教师与学生无法亲近,更不用说交流。学生对老师也 是“敬而远之”。这样的教育,锁住了学生的心扉,封闭了学生的情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奇思妙想,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俗话说: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建立了亲密 和融洽的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关心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 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是新世纪教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形成民主、平等、和谐 的师生关系的前提。班主任要主动亲近学生,深入到学生之中,在相处中用点头、微笑、拉 拉手等亲切神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喜爱的目光,消除那种“老鼠见了猫”的恐惧心理以及 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积极了解、关心每个学生的愿望、性格、兴趣等,帮助他们形成创新 思想、创新思维,在这种相对宽的支持性成长的班集体中,学生的个人爱好、个性品质得到 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对人的信任是 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创新的意识、精神及能力。班主 任只有相信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地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才有可能去发现学生 们的不同才能和兴趣,因人而异地指导他们,并为之创造出进行各种活动的条件。当学生对 某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时,班主任应及时给予肯定,相信他的合理性,并对敢于发表不同看 法的精神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从我们教师做起,我们教师要积极接受现代教育理念,要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只有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两 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打开樊笼,提供创新的机会和实践的舞台。
“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 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能把儿童的功 课表排满。”教育家陶行知的这段话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因此,我们要打开樊笼,把时间 和空间还给孩子。班主任应在班集体中处理好“一抱、二牵、三导”的关系,从最初的“事 无巨细”样样亲自动手操作,到逐渐放手,以至于最终达到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我给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舞台之一就是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民 主选举常任班委。选举要经过“自我推荐”“竞选演说”“同学投票”等程序,这是给学生、、提供的第一个实践舞台。在“竞选”活动中,不少同学表现了不凡的才能,提出了许多很有 创见的施政措施。第二步是由常任班委成员轮流主持一段时间班级工作,为大家做个好榜样。第三步是以学号为序,全班每个同学轮流当一天值日班长,常任班委实行值周班长制,帮助 值日班长工作。值日班长根据班级的整体计划,提出一天的任务要求,督促检查全班的生活、学习、纪律、卫生、体育活动等,还要填写班级日志,总结一天的工作,提出下一天工作的 建议,并和第二天的值日班长做好交接工作。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 了遵纪守规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了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
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制定的目标有偏差或错误时,及时给予指正;当 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出点子,启发他们慎密思考,激发他们创新新招,使方案设计得更完 美,实施更顺利,效果更明显。
三、辨证地看待学生道德行为上的差异,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 “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创新思维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 ,创造力人皆有之,但每个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表现形式、发挥作用的潜能、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学生之间的天赋潜能和成长环境总有一定的差异,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必然表现出个性特点来。在学校里,“老实听话”的学生常常受到老 师的欢迎,而淘气顽皮的甚至“无法无天”“犟头倔脑”的学生,则让一些老师无可奈何。、许多研究表明,这些“调皮大王”常常是创造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对新事物十分好奇,思维 十分活跃,常常因“奇特”的想法作出“越轨”的行为。由于他们的创造性不易被发现,在 学校统一的要求下,只能机械地适应教学。“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因各门功课不及格,被老师骂为“不折不扣的糊涂虫”,爱因斯坦这位作出划时代贡献的物理学家在学校里,一 直受老师冷落,也没有发现他的奇才。因此,教师应辨证地看待学生行为上的差异,透过现 象看本质,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创造力,精心培养。在班级中注意留给学生个性发展的 空间,坚持因材施教,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提供环境。
让我们记住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话: “你 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因材施教篇】
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教学方法篇】
1.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
2.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
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4.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5.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成功教育篇】
1.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创新与实践】
1.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
2.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陶行知
3.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4.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
【养成性教育】
1.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陶行知
2.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陶行知
3.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教育名言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7、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8、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9、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10、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1.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2、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1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6、教育是立国之本。
17、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18、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9、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20、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21、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22、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23、象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24、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25、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26、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27、教学合一。
第三篇:浅谈陶行知美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浅谈陶行知美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陶行知先生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现代教育的改革先行者,为改革旧教育、探寻中国教育的新路,做了毕生的努力,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陶行知在他一生的教育活动中,始终把美育放在重要地位,他把美育列作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真研究美育的理论,不断创立新的美育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美育道路。可以说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是贯穿着“以美育人”这根红线。
美育是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环节。美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审美情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初步的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但美不是孤立地存在,美育不能孤立地进行。美育应与德、智、体、劳各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班级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渗透陶行知美育思想,“以美育人”、“以情感人”,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标。班级管理包括有许多方面,综合起来说,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管理两个方面。从“硬件”方面来看,主要是指教室环境的管理与建设。1923年陶行知在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曾指出三个办学目标,其中第二个目标就是改进环境,要有美术精神,并指出我们对于四周的环境,最忌是苟安,同流合污,听天由命,不了了之,并主张改造应当秉着美术的精神,运用科学发明的结果来支配环境,使环境出现和谐的气象。不仅如此,在陶行知先生一生办学中,无论是晓庄师范、山海学团、育才学校等,都坚持以美育人。他重视校园的环境美,而这种环境美决非全赖天工,而是靠师生的共同劳动创造所致,他亲自带领师生种树、铺路、布置。陶行知认为学校环境美对人的精神状态、思想感情的陶冶有着重大意义。1923年他在《杭州大学之天然环境》公开信中指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不容忽视。陶行知重视创造优美的校容和校风,并指出阵有阵容,校有校容,有其内必形诸外,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
陶行知先生以“美术的精神”来改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人格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班级管理中,教室作为学生朝夕相处的环境,我们理应充分重视,并予以积极的建设,以优美的环境营造育人的良好氛围。教室的整洁自然是首先必须做到的。此外,教室里要着力于搞好环境布置。黑板报、标语要醒目新颖。特别是班级黑板报更要花一些心思去建设。可以摘录一些名言佳句,用来勉励学生,也可以让黑板报成为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的论坛,黑板报还应是结合学校主题教育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室的墙壁也是布置的重点,要让墙壁“说话”,在墙壁可以布置一些美丽的风景画,使教室显得更加温馨;也可以成为同学们的“学习园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展出学生的作文习作和优秀作业;也可以在墙上展出学生自己的书画、美术作品;同时,教室的墙壁也可以成为学生们的“学习竞赛天地”,表扬优秀者再接再厉,鼓励后进者迎头赶上„„另外,在教室里可以适当地养几盆花草,由学生照看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教室显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体来说,教室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体现“洁、齐、美”三字和蓬勃向上的氛围。
班级管理除了教室这一“硬件”之外,更多的是“软件”的管理。所谓的“软件”管理是指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陶行知先生的美育思想中,就十分注重行为美的培养,他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亲自制订了《育才三方针》、《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等文件,制定了许多遵守纪律、讲文明礼貌、讲团结友爱的行为美的规范。从而达到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的目标。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培养学生行为美的过程中应讲究“艺术性”。
首先,学生行为美的养成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教师的榜样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的行为首先应该是美的。“教师无小节,身教重于言教”,有时教师的一个小小举动,胜过十句教育的话。教师如果能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修养,那么无形中就会给学生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每一位教师都应在一些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这本身是良好师德的体现。教师只有用美的行为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信服自己,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才是美的。
其次,教师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讲究“艺术性”。例如批评,批评作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方法,是一服苦口的良药,如能善用这一教育方法,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第一,批评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收效才大。老师在台上大讲特讲,但讲得大,讲得空,一般学生摸不着头脑,犯错误的学生也不怕,还是我行我素。批评要有的放矢,就要批评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批评要带有明确的目的,点明改正的方向。第二,批评还要留有余地,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从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出发,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批评要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是班主任批评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常常用刚制柔,以柔克刚。对女同学用刚,则有震撼力,对男同学用柔,则化解顽石。刚与柔的使用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重点。特别是犯有错误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得就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做错了事,受到别的同学的责怪,产生了自卑感,有时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的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因此对这些学生,在平时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含蓄而不张扬的批评有时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效果会更好。第四,批评要迂回启发,我们不仅要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批评教育,也要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迂回批评教育。这样可以避免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化、理解、醒悟,从而改正错误,使批评达到目的。如此批评没有剑拔弩张之势,往往却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有些学生有迟到的现象,教师不要历数他的过错,也不要埋怨他屡教不改,而是叫他将以往迟到的原因总结出来,叫他想想,有什么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师可以帮助他。这样,往往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教育的机会。此外,在进行主题教育时,应多运用音乐、美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学生、陶冶学生,增强教育的效果。
总之,在班级的管理中,我们应渗透陶行知美育思想,运用大美育的观念,进行班级“软”、“硬”的管理与建设,这样会使我们的教育更具艺术性,更富感染力,更有成效。
第四篇: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范文模版]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
思考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中学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以及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本文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阐述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中学英语教学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提出的“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的教学思想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新课程标准又赋予陶行知生活教育新的内涵。《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参与”。“要以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努力根据教育内容,创设真实的生活背景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实现生活化教学。
一、构建语言环境,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统一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也就是提倡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提倡“learn by doing”。在陶行知的生活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范围之广实于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教育的生活化对英语教育的意义是非常大的。然而现在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为学而学,学用分离,脱离语言交际的环境。要改变这一现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提供生活化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学得有意义。1 充分利用可用资源,使教学生活化
我们所关注的对象是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学生,他们往往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或是自己身上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课程的资源,尽可能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以往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精品化,精致得如同景德镇的瓷器,如同无暇的碧玉,不希望看到有任何的偏差,不允许出现一点点的瑕疵,但这是不可能的,是不切实际的,只是理想化的状态而已。互动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使教学设计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牢笼”,成为牵制教师、学生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的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这在无形中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他们能在互动和创造中表现自己,发展自己。因为生活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的坐在课堂上学习的几十名学生,肯定会有人把不为教师所知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来,其能量对传统的教学无疑是一种挑战。引导关注生活,通过生活进行学习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因为在这样的理念下生活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想受什么样的教育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么如何决定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呢?我们教师就要不局限于书本的情境,创造更多更真实更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掌握语言,并在特定环境中正确使用。《牛津初中英语》特别关注课堂活动与生活的关系,在每个单元中都设计了大量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教材的话题包括了颜色、服装、家庭、学校、学校等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学会如何关注生活中的英语并在实践中运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促进了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真正达到了学习与实践的统一。
二、学做合一——提高教和学的效率,达到“教学做的统一”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英语课程标准》的任务明确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上,也就是通过英语学习来改变学生的生活,具体得就是通过英语学习来改变学生的生活,具体得就是通过学习英语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起了变化,才算是教育起了变化”。然而,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在英语学习和生活实际之间造起了一座高墙,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造就了教学的低效状态。教育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因此,教学做是统一的。1 为用而学
作为一门语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性,我们不可能脱离生活的实际来学习一门语言,这样只会造就一批哑巴英语学者,严重缺乏运用能力。而今的英语教学这种现象大有存在,通过了大学四六级考试却不能和别人进行正常的交流,甚至不会用英语进行交流。作为英语起步阶段的初中生而言,有用的英语意识,并能进行简单的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走出低效的状态呢?是学生改变学法吗?是教师改变教法吗?都不是,关键在于了解英语的真正目的——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学的目的,否则学了仍然不知所用。2学了就用
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种语言,目的是为了交流,交流最主要是口头交流。因此,英语在听说训练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是英语知识、技能目标的主要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好习惯。在用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学习的新内容只要在生活中运用,掌握的效果就好,反之则不然。语言最大的功能是交流应用,没有交流的语言是死的东西,死的东西学生经常记不住。用能解决这一问题,也能大大得提高考试能力。在用中学,在用中复习,远比抄写背默的效果要好得多。“人生两件宝:双手与大脑”。所以,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突破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师观,形成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机制。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英语教师,如果和学生不能很好得进行交流和沟通,那么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差生有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感到冷落,或者只看差学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应打破课内与课外的壁垒,将生活引入英语课堂,以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的大课堂,使英语融入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改变课堂教学单
一、封闭和学生被动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建立起学生的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语言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参考文献 陈琳,王蔷,王晓堂.200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沈德鑫,陆敏芙.2001.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地理教学上的实践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地理教学上的实践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做”为中心,所谓“做”,陶先生则强调“注重实践”。地理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地理教育更应当充分体现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为中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地理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其教学内容需要生活化,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那么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的,应是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选择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及时捕捉各种媒介提供的信息,有机地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生活是学生的终身课堂,源于生活的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进而理解和掌握。给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和现象,课前把观察到的与当节课有关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展示的方式也可以多样的,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开始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地理了,地理知识也学得更灵活了。
二、合作学习,“小先生”为中心
由于每个班级学生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探索出适合本学科教学的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课堂教学中我以 “小先生”为依托,扩展课堂空间,丰富其内容,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位同学为“小先生”,而对于作为“小先生”的学生,因为要做好对同学的辅导,自己必然加倍努力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和技能。而且,学生的“教”也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通过“教”的实践,能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促使自己不断扩展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对于被辅导的学生,通过“学”的实践,一方面会发现自己学习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小先生”是具有相同地位的同学,他们之间的学习活动是直接交往,是处于耐心、宽容、和谐的气氛之中的,作为被辅导的学生,往往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也能畅所欲言、积极思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做”为中心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有异曲同工之妙。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可以理解,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教学做合一”的统一过程。地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为此,对于每节课的教学过程都应该精心设计,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实践中思维,在思维中实践,提高创新能力。所以每堂课的教学我通常只安排较短的时间来演示和讲解,之后便提出任务要求,而任务选择尽量多样化,对任务完成评价时,也特别注重个性化。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这就要求我们专业课教师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aslnd;c adsjad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