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俄加强能源合作的动力及其影响

时间:2019-05-15 07:2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俄加强能源合作的动力及其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俄加强能源合作的动力及其影响》。

第一篇:德俄加强能源合作的动力及其影响

德俄加强能源合作的动力及其影响

张健

4月11日,俄国总统普京在访德期间与德国总理施罗德签署了两个重大的能源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俄西西伯利亚一处新的天然气田,将修建一条穿越波罗的海的北欧天然气管道。据估计,仅波罗的海管线工程就将耗资80—100亿美元。在这两项计划中,德方分别占49%的股份,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也将以参股的方式进入德国的天然气供应市场。[1]德俄加强能源合作有其现实和深远的考虑。

首先是经济上的彼此需要。俄是世界油气生产大国,大量的能源出口使其经济近年来一直维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但尤科斯事件后,俄经济发展有放缓的趋势,今年头两个月,经济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从7.1%下降到4.4%;外逃资本明显增多,净资本流出从2003年的19亿美元增至2004年的94亿美元。[2]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使俄缺少足够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进行能源的进一步开发和管道建设。此外,俄不希望其经济发展完全依赖于能源等初级产品的出口,需要外国在俄其他领域进行投资,改善其经济结构。在这一方面,欧盟大国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为俄所看重,特别是德国,由于地理上邻近和长期以来经济上的密切联系,一直是俄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俄进口总额中德产品占14.3%,[3]但近来德对俄投资也陷入停滞状态。因此,俄与德签署能 源合作协议既可吸引德资金,也可改善其因尤科斯事件而给国外投资者造成的不良印象。

对德国来说,虽然其经济发达,资金雄厚,科技实力强大,但除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及一定储量的低热值天然气外,相对来说是资源贫乏国家。德国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基本上仰赖进口,其中俄罗斯是其能源第一大进口国,德35%的原油和40%的天然气都来自俄。[4]鉴于已经决定在未来20余年内关闭其境内所有的核电站,改用天然气或其他能源发电,因此德国将来会更依赖于俄天然气。在德看来,同现在的沙特阿拉伯一样,俄未来也将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价格;而且,未来波斯湾的石油出口可能还会遭遇更大的政治危机。因而除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外,德国和欧盟并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尽管法国等国担心德国和欧洲对俄能源过于依赖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但一些专家认为风险并不大,因为俄想卖天然气的迫切心情并不亚于德想买的心情。柏林国际政治与安全研究所的罗兰·格茨就表示:“在过去的30年里,俄罗斯一直是可靠的能源供应国。稍稍暗示要中断能源供应就会永久性地毁坏其作为供应国的声誉。”[5]而且此次德俄能源协议对俄来说也是一个立场上的让 步,因为这是俄第一次允许外国公司到其国土上开发能源资源。此外,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铺成后,德也将第一次直接从俄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攀升、能源供应问题困扰各国的背景下,协议的签署无疑有利于德国及欧洲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

其次是地缘政治及安全利益上的需要。德俄双方的大型能源合作绝不仅限于经济上的意义,而是有其深层的政治和安全上的含义。对俄罗斯而言,其一,加强与德国及欧盟的能源合作,一方面可以加深其对俄依赖程度,增强俄在欧洲事务上的发言权,进而影响德国及欧盟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俄政策。另一方面有利于俄应对来自 美国的压力,增强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分量。在经历了前苏联国家的一系列“颜色革命”后,俄对其地缘安全的忧惧感明显增强,加强与德国等欧盟国家的关系在其全方位外交关系中更为紧迫,而选择德国作为其能源合作的重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俄之间的传统特殊关系。长期以来,德国一直是苏联和俄罗斯的最大经济援助国,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德看成是其在欧盟的“大使”。[6]其二,由于目前俄通向西欧的油气管道都要经过乌克兰或白俄罗斯,以及波兰、捷克或斯洛伐克等国。为此,俄每年要向这些国家支付大量过境费 用,且这些国家也不用担心俄会切断对其能源供应。但波罗的海油气管道建成后,乌、波等国对俄的这种战略优势将不复存在,俄的战略回旋余地将相应大大增加。[7]

从德国方面来说,长期以来德国政府和领导人就有注重发展对俄罗斯关系的传统,在新的国际背景下这一传统更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其一,可以确保德国及欧洲的地缘安全。俄地理上离德很近,其局势的走向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德安全,如果没有俄的参与和配合,德国及欧洲的所谓安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德国在极力支持欧洲发展共同安全政策的同时,也鼓励欧盟与俄进行安全上的对话 和合作。此外,通过加强合作,促使俄向欧洲价值观靠拢可以避免出现一个不稳定的俄罗斯,因为如果俄不稳定,可能会给欧盟带来大规模移民、跨国犯罪和其他一些安全问题。其二,可以增强德国平衡美国的力量。德俄两国都反对美单边主义,主张多边主义,并都希望在国际秩序中成为重要的力量。对德国而言,目前的重要任务是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要实现这一愿望需要俄的帮助。通过与俄能源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两国的互信和联系,符合德国的政治与安全战略利益。

最后是得益于施罗德与普京之间良好的私人关系。普京曾长期在德国工作,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这大大方便了两人的私下交流,增加了双方的互信。2001年以来,双方会晤近30次,仅2004年就互访了3次。2004年12月20日普京访德时,施罗德亲自在舷梯旁迎接,这种礼宾规格在德国是不多见的。施罗德在2004年过60岁生日时,普京也是唯一受邀出席的外国领导人。有德国高级官员认为,施罗德的目标是与俄保持密切接触,并通过私人关系对普京施加影响。[8]这种私下的静悄悄的外交的确收效明显,如普京积极支持德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提前偿还拖欠德国的巨额债务,更为重要的是同意德国提出的就车臣问题举行欧俄对话的建议。[9]在此背景下,德俄签署巨额能源合作及其他经济合作协议也就水到渠成了。

德俄能源协议表明,德俄已开始在能源问题上进行战略性合作,“它已不仅仅只是俄向德国供应天然气的问题,还是德国企业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参与俄国天然气的开发”[10]。而且这种战略性合作也将不只限于能源,还将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正如施罗德所称,“两国在能源上的密切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我们也正在发展一种战略伙伴关系。不但如此,欧盟与俄国也将会有这种战略伙伴关系”[11]。因而德俄加强能源合作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其一,随着德国、欧盟与俄罗斯在经济和政治上联系的日益密切以及共同利益的增多,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必将深化。如美近来加大了对俄所谓民主倒退的批评,欧盟大国却并未出现这样的声音。事实上,在今年3月德、法、西三国首脑在巴黎与普京会晤时,德法两国领导人就只强调欧俄合作,根本不提车臣问题,而西班牙首相则干脆表示“尊重每个国家的内部政治”。[12]尽管欧盟内部在对俄政策上存在分歧,特别是中东欧国家主张执行对俄强硬政策,但德、法、英、意等大国主导的对俄合作政策却在欧盟内处于支配地位,这一政策能加速欧俄经济和政治体系的融合进程,也可促进俄与欧盟内的前苏联共和国及卫星国的和解,从而促进整个欧洲大陆的一体化。其二,德俄、欧俄之间互信的建立及合作的增强将扩大二者在国际上的战略空间,增强对美国的抗压性。由于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长期以来一直是得益于欧洲大陆的分裂,因而欧俄之间的融合客观上有利于德国等欧盟国家,特别是中东欧国家最终摆脱美国的影子,从而进一步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使欧俄在与美发生分歧时也必将更有意愿也更有实力捍卫自己的利益。此前,德、俄、法三国曾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采取共同的反美立场,三国在欧洲安全政策问题以及未来世界秩序思想上看法的一致已经使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一在伊战时结下的所谓“方便的联盟”未来极可能演变为一种常态联盟,而这一联盟也可能成为未来欧俄在重大战略问题上进行合作的范式。这种合作在客观上是有利于多极化世界的发展的。其三,德俄、欧俄能源合作的加强可能降低俄进行东线管道建设的意愿。俄东线管道由于政治及经济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迟迟未能开工,如德俄新协议的落实进展顺利,不排除俄无限期搁置通往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的管道建设计划。因为俄不能确定是否能同时满足东西两线的能源输送计划。即使建设东线管道,也可能是先行修建通往中国的支线。

但德俄及欧俄关系的发展仍存在一定变数,一方面,双方在民主、人权等价值观的取向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另一方面,德国也必须照顾到中东欧国家的情绪,这些国家对俄仍心存疑虑,德国国内也存在反对施罗德对俄政策的声音。因而后施罗德—普京时代的德俄关系是否仍如现在这样密切也值得怀疑。但不论怎样,作为近邻,双方都认识到了彼此的重要性,即便欧洲支持所谓的“颜色革命”,对俄的刺激也是暂时的,它不可能与欧洲敌对,欧也愿意加强与俄 合作。德俄能源合作正是双方这一考虑的反应,而这种合作从长远来看,也必将给欧洲地缘政治甚至整个国际格局带来长期的、根本性的影响。

(责任编辑:郭志红)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博士)

注释:

[1]Judy Dempsey,“Schroder and Putin agree on Baltic pipeline”,InternationalHeraldTribune,April 13, 2005.[2]Fred Weir,“Oil booms, but investors flee Russia”,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April 12, 2005.[3]Katrin Bennhold,“France and Russia lind juture hopes to history”,InternationalHeraldTribune,January 24, 2005.[4]Bertrand Benoit, John Thornhill,“Fear that gas supply gives Russia too much power over Europe”,FinancialTimes,January 12, 2005.[5]Ibid.[6]Jens-Jorgen Jensen,“EU’s relations with Russia-Issues-Pil-lars-Levels”, http://www.essex.ac.uk/ecpr/events/jointsessions/paper-archive/grenoble/ws23/jensen.pdf

[7]Aaron Kirchfeld,“BASF gains access to Russian gas”,Frank-furterAllgemeine Zeitung,April 15, 2005.www.faz.net.also see Oil and gas needs give Moscow influence, Financial Times, February 21, 2005.[8]梅尔·钱皮恩,格雷戈里·怀特,“美欧对俄政策存在差异”,[美]《华尔街日报》,2005年1月5日。

[9]Hugh Williamson and Arkady Ostrovsky,“Putin ready towork with Europe on Chechnya”,FinancialTimes,December 22, 2004.[10]RichardMilne and Michael Gassmann,“BASF, Gazprom link in Siberia”,FinancialTimes,April 12, 2005.[11]Judy Dempsey,“Schroder and Putin agree on Baltic pipeline”,InternationalHeraldTribune,April 13, 2005.[12]Neil Buckley, Guy Dinmore and Daniel Dombey,“Memories and meaning: the West recalls Russia’s past but iswary of its future”,Financial Times,May 6, 2005.《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5期

第二篇:动力与能源学院

动力与能源学院

学院简介

动力与能源学院前身是原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系,创建于1952年,由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发动机专业合并而成。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华东航空学院内迁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西安航空学院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后,更名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系。1970年,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迁入我校,进一步增强了航空发动机系的实力。

学院设有航空动力工程、热能工程、动力控制工程三个系和中德旋转机械与风能装置测控研究所。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3个博士点;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环境工程、热能工程9个硕士点;飞行器动力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和自动化3个本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和“自动化”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和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热工程信息处理”国家专业实验室。建有9个不同规模的专业实验室。拥有叶栅、单双级压气机、脉冲爆震波、燃烧、传热、JT15D航空发动机数控试车台等二十余台套大型试验设备和先进的测试仪器。学院与世界四家著名航空发动机研制单位(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英国罗.罗公司、俄罗斯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联合成立了“中俄联合适航性研究中心”、“中德旋转机械与风能装置测控研究所”、“中英传热与空气动力学实验室”等研究机构,每年双方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进行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学院已经在发动机高性能压气机、涡轮传热和冷却、发动机润滑系统、发动机热分析、发动机健康监测和故障诊断、发动机控制、脉冲爆震发动机、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设计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地位。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0余项。每年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2006年科研到款达2000万元。

学院自五十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是国内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院系之一。曾培养了我国第一位航空发动机专业博士。目前在校学生1164名,其中本科生826名,硕士研究生220名,博士研究生118人,博士后2人。学生的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迄今为止,硕、博士生一次就业率为100%;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99%。毕业生绝大部分就业于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深圳、沈阳等大中城市的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和民航、部队、中石油、中石化等各大公司以及沿海机械、电子行业等单位。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9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7人,副教授22人。

就业方向:

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可选择在航空、航天及国防系统的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飞行器动力系统的科研、设计、生产、维护及技术管理等工作,也可在汽车发动机、风机、动力机械生产设计单位从事科研、设计、管理等工作。2003年之前,一次性就业率为100%,2004年一次性就业率为99%,2004年一次性就业率为100%,2006年一次性就业率为98.71%。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深圳、沈阳等大中城市。

专业设置:

飞行器动力工程

1、培养目标与深造方向

培养具有较好数学、力学基础、飞行器动力设计理论和飞行器动力总体结构设计、气动设计、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及系统分析、实验能力,具备飞行器动力装置设计、开发能力,能够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它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选择报考本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为30%以上。

2、课程设置

主要课程: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原理、流体(含气体)力学、发动机原理、叶片机原理、航空发动机结构与强度计算、发动机强度与气动测试等。

3、学制/学位:本科四年/工学学士

热能与动力工程

1、培养目标与深造方向

培养从事航空宇航动力装置热控制及冷却工程、动力工程(如热电厂、供热管网、制

冷及低温工程、制冷设备、空调工程)、能源工程(如热能综合利用、热能系统优化、能源管理)及其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以及试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选择报考本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为30%以上。

2、课程设置

主要专业基础与专业课: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航空宇航动力装置、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换热设备、制冷设备、热能利用及优化、热工测试及仪表、热工设备、集中供热与供冷、节能技术等。

3、学制/学位:本科四年/工学学士。

自动化

1、培养目标与深造方向

培养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及其它热动力机械自动控制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报考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为30%以上。

2、课程设置

主要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电子技术、测试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工程流体力学、控制元件、航空发动机原理、航空推进系统控制等。

3、学制/学位:本科四年/工学学士。

第三篇:中俄能源合作

在中俄能源问题上 中国要寻找新的战略平衡点

2011年5月31日,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中俄能源谈判俄方代表、俄罗斯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王岐山表示,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中俄原油管道今年1月1日正式投产以来,截至目前已输油600多万吨。

通过此次会晤,中俄就积极推进原油管道贸易达成了新的共识。在两国外交表态的背后,中俄在石油问题上出现了不少波折和分歧。负责向中方供油的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不断对中国在定价问题上“发难”,称因为两国关税不同,中石油少付了石油款项。一度有消息称,石油谈判可能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6月16-18日)上升格为两国元首级的会谈。虽然最终谈判仍由两国副总理主持,但中俄在油气资源方面的冲突和深刻的分歧仍是确定无疑的。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安邦研究团队就开始对中俄能源战略合作进行跟踪研究,并对与俄罗斯的合作表示质疑,主要有两点:一是有强烈欧洲国家意识的俄罗斯对中国缺乏信任,二是俄罗斯时常会把能源作为战略武器来使用,中国的全球能源安全战略不应把俄罗斯作为支柱。

现在看来,这种质疑是正确的。作为独立的智库,安邦的建议是:中国需要在中俄能源合作上找到新的战略平衡点。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建议,如果俄罗斯的油气价格与中东或非洲相近,或者在计算生产成本之后的成本高于中东或非洲,中国都应该购买中东或非洲的油气资源。石油对中国是个战略问题,不能在基本架构中出现风险。除非找到战略平衡点,否则无法制约俄罗斯的贪得无厌。

俄罗斯邀请日本开发东西伯利亚油田 施压中国

中国经济网北京2011年6月8日讯(张波)俄罗斯《生意人报》周二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已经决定邀请日本公司参与开发马加丹大陆架和东西伯利亚的油田。报道中说,促使俄罗斯石油公司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与中国在输油费用问题上曾出现争执,虽然中国最终同意支付原油在俄罗斯境内运输所发生的费用,但是俄罗斯石油公司希望通过邀请日本公司参与远东和东西伯利亚油气资源开发以此向中国施加压力。

日本《日经新闻》报道说,多家日本公司组成的财团可能获得合资企业49%的股份。项目的地质勘探工作将于今年开始,日本将承担所有开支。报道中说,可能参与该财团的日本公司包括Inpex Corp.、Japan Oil, Gas and Metals National Corp.(JOGMEC)和一些石油经销商。

俄新社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目前并没有获得马加丹大陆架的开发许可。不过,该公司已经递交了获得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附近海域其他两个区块的申请。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爱德华·胡代纳托夫表示,希望在今年获得许可证。他预测,这些区块共蕴藏有20亿吨标准燃料。

上个月底,马加丹州州长尼古拉·杜多夫表示,根据初步数据,马加丹区块的许可证办理工作将在9月1日前完成。

本月初,俄罗斯石油公司同日本经济产业省达成协议,成立联合工作组考察马加丹1、2、3号区块和鄂霍次克海大陆架,以及东西伯利亚11个油气田的资源概况。日本公司同意承担所有风险,勘探的所有开支由日本方面承担。双方还商定将建立合资炼油厂和石化企业。

特别声明: 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中新社莫斯科2011年6月4日电 题:中俄能源合作的“变”与“不变”

中新社记者 田冰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俄能源谈判中方代表王岐山5月30日至6月3日访问俄罗斯并举行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期间,王岐山在莫斯科与俄副总理谢钦共同主持了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会见了俄总理普京,参观考察了俄天然气工业集团总部中央生产调度中心和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格列米哈油田等地。双方签署了《2009年6月24日天然气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议定书》,并就全面扩大和深化中俄能源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

油气合作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天然气项目亦是此次会晤的重点之一。对于外界关注的中俄企业间关于输油费用纠纷,以及是否会影响中俄未来能源合作的疑虑,经双方共同努力,在两国政府间妥善解决了管道原油贸易价格方面的争议。双方愿继续努力,保障中俄原油管道长期、安全和稳定运营。

在天然气领域,双方在很多合作原则上达成共识,为最终实现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两国政府部门同两国企业开始准备俄对华供应天然气的政府间协议。双方企业力争在今年6月10日前,按照预付款与天然气价格相关联的原则就天然气购销合同达成一致,在6月份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期间签署相关文件。

俄总理普京评价说,双方正在进行的东、西线天然气谈判,规模宏大,都是标志性工程。西线每年供气300亿立方米,东线每年供气380亿立方米,而且都是为期30年的合作,“意义非常重大”。

此外,中俄在煤炭、电力、炼油、核能、能效与可再生能源等广泛领域也取得进展。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用三句话概括中俄能源代表第七次会晤取得圆满成功:推进了已有的合作;开拓了合作的新领域;在重大项目的合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诚然,任何经贸合作过程中都隐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俄能源合作也不例外。对于双方合作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只要本着互谅互让、友好协商的精神,是可以通过积极协商妥善解决的。

如果说,中俄能源合作存在“变数”,也将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充分考虑和照顾彼此关切,以更加积极和务实的态度推动双方能源合作向更宽、更广、更深方向“变”。俄政府主管能源领域的副总理谢钦就表示,“现在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允许我们双方解决任何问题”。

能源出口需要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此乃不变的现实。中俄能源合作是全面、长期、战略性合作,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当前,中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扩大能源合作面临历史性机遇。以中俄原油管道贸易为例,俄罗斯实现了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东方管道的输送,而且面向的是不断增长的、有支付能力的、巨大而稳定的中国市场。对中国而言,则提供了稳定的陆上石油通道。

正如王岐山所言,中俄能源合作具有战略意义。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3亿人创造的有购买力的需求形成了庞大能源消费市场,为俄能源出口创造了广阔空间。俄资源、能源丰富,在油气勘探、开采、化工等领域具有优势,可以为中国提供安全、长期、可靠的能源供应。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双方本着互信、坦诚、务实的原则,认真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充分发挥中俄能源谈判机制的作用,推动两国能源合作更上层楼,必定会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

第四篇:动力能源2011年合同能源管理

动力能源公司召开2011年夏季供冷暨合同能源管理研讨会

10月12日,动力能源公司技术采购部组织召开了动力能源公司“2011年夏季供冷暨合同能源管理研讨会”,动力能源公司总经理左旭、副总经理汪涛及技术采购部、航站楼分公司、暖通分公司部门负责人、生产经营室及相关站队领导、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2011年,动力能源公司与股份公司的合作模式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签订了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能源供应合同。此次会议主要围绕“夏季供冷”和前十个月“能源供应合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和研讨。

T1、T2、T3三座航站楼及飞行区、公共区等用户2011年1至10月份共计节电400余万千瓦时,为完成“500万千瓦时”全年节电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动力能源公司可控的用电设备耗电量只占所有用户耗电量的一半左右,而随着旅客流量的增长、GPU替代APU工作的推进等用电需求将持续增加,动力能源公司承担极大的节能压力。在对用电情况进行细致分析和预测后,动力能源公司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通过持续深入推进空调系统风水系统平衡和精细化调节、优化空调设备运行模式、合理利用室外日照降低航站楼内照明系统用电量等措施,大幅降低了三座航站楼的总电耗。

自4月28日起,动力能源公司开始为T1、T2、T3三座航站楼供冷,较去年同期提早了8天。自4月底至“十一”黄金周,三座航站楼公共区域内平均温度比去年同期降低0.5~1℃左右,舒适性提升,整个制冷季未接到旅客关于舒适度方面的任何投诉,这在首都机场历史上是前所未见的;而ACI满意度中航站楼登机口/等候区舒适度指标二、三季度平均得分4.76分,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0.16分。

在供冷标准提升2℃、供冷时间延长18天、天然气价格提高0.33元/m³等不利因素下,秉承“把握需求、按需供冷”理念,持续推进四站联调联控模式,通过实施冷却塔技术改造、减少45吨蒸汽锅炉运行时间、协调小用户错峰用气、合理利用新风降低制冷负荷等措施,在保障服务品质的前提下,控制2011年制冷总能源成本不突破去年同期数值,取得了服务品质提升和成本控制的双赢。

随后,与会人员对航站楼内节电措施、夏季供冷经济运行及2011年冬季供暖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签订之后,全员的意识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参与节能降耗工作的积极性大大提升,在执行新的供冷标准后迅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节能运行方案,“技术饭碗”的优势更加凸显。

动力能源公司副总经理汪涛指出,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2011年1~10月的节能工作措施得当、成绩突出,公司的第二场硬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公司的各项生产组织更加规范化、现代化,节能工作无论从思想还是到管理都完成了质的转变,管理向更高水平迈进,企业竞争力更为强大,验证了合同能源管理的引入是成功的、是有效的,更验证了动力能源公司是一支“战之则胜”的队伍。

最后,动力能源公司总经理左旭对当前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下一步的工作做出指示。左总指出,动力能源公司与股份公司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是管理模式上的一个重大突破。面对新的挑战,动力能源公司顶住压力,充分发挥了我们的专业实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动力能源公司作为机场地区节能减排的排头兵,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积极主动的转变观念、凝练技术、对标先进,发挥能源专家优势,将机场地区的节能降耗工作向更深更广推进,真正成为集团公司“信得过”、“离不开”、“靠得住”的专业化公司,同时把首都机场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打造成机场行业能源管理模式的成功范例,为动力能源公司真正实现“走出去”做好充分准备。

第五篇: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中俄的能源合作问题一直是东北亚地区的热点话题,同时,中俄的能源合作也是我国当时期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的能源问题,同时它的成败也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带来重要影响,甚至对于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制约与密切关系。

【关键字】:中俄关系、能源合作、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正文】:俄罗斯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着1707.5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它的西部与欧洲一体,东部和南部融入亚洲大陆板块。俄罗斯地大物博,广袤的国土赋予俄丰富的自然资源。其森林覆盖面积为8.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1%,木材蓄积量为807亿立方米;已探明天然气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强,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储量为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至13%;煤蕴藏量为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铁、铝、铀、黄金等的蕴藏量也均居世界前茅。丰富的油气、林木及其他矿物性资源使俄通过资源输出来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具有巨大潜力。而俄积极参与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对于俄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能源合作是东北亚地区可以先行的和最有潜力的合作领域,能源合作可以带动东北亚其他领域的合作.中俄的能源合作具有客观需要性强、优势明显的特点,合作的深入开展不仅会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能源优质化,改善该地区的能源结构,而且作为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前导和组成部分,将加强东北亚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该地区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机遇。如何加强我国与俄的能源战略合作关系,将关系到我国在新时期东北地区的经济地位以及国家的整体综合国力以及能源的重大问题。

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失去了40%的国土和24%的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如果以1992年为100,到2000年才恢复到80,停滞和混乱至今仍在延续。俄罗斯在东亚的经济存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俄罗斯(苏联)的东亚外交传统上一直以中国为中心制定。首先开展东亚地区外交是在戈尔巴乔夫时代,从1986年的海参崴演说和1988年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演说开始的。东亚战略是其外交战略中的薄弱环节。这种状况在叶利钦时代、普京时代也基本没有变化。叶利钦时代的外交部长科济列夫在1994年2月的论文中对俄罗斯外交的地区性优先顺序进行了排位,依次是独联体(CIS)、欧洲、美国和西方七国,亚洲被排到第四位。在东亚的优先事项是,在中俄边境得到安定后,把为了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发展的对外经济合作放在第一位。有人说,进入俄罗斯时代后,东亚的地位比苏联时期反而下降了。不过近年来,俄罗斯的确开始积极参与亚洲事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参加东亚地区国际会议和磋商机制,保持与东盟主导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发展与中、朝在图们江的经贸合作及与日本在环日本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在加强与该地区国家传统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经贸合作领域。同时,中俄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会晤,也有着日趋增加的趋势,俄罗斯联邦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司长康斯坦丁•弗努科夫2007年12月11日向俄罗斯记者表示,俄罗斯和中国两国领导人2008年预计将举行至少四次的会晤。弗努科夫解释说,2008年预计俄罗斯总统将对中国进行访问,俄中两国领导人在即将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亚太地区经合组织峰会以及在日本举行的中国也在邀请名单之列的八国峰会上将举行会晤。在这份计划中我们不难看出,中俄两个已经把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提升到重要的日程当中。同时,俄罗斯铁路公司总裁弗拉基米尔•亚库宁12月13日在政府会议上表示,俄罗斯铁路公司计划在2015年前,为发展远东地区的铁路基础设施投资1130亿卢布,其中约500亿卢布将用于维护西伯利亚大铁路,630亿卢布用于发展贝阿铁路。亚库宁说,俄罗斯铁路公司将在2009年开通第二条阿穆尔河铁路桥,随后还将维修穿越阿穆尔河的铁路隧道。其他远东项目还包括发展阿穆尔河共青城至苏维埃港的铁路。根据2030年前俄罗斯铁路发展战略,计划将贝阿铁路专门用于货车运输,西伯利亚大铁路用于运输集装箱和旅客运输。贝阿铁路和西伯利亚大铁路是连接俄罗斯远东与乌拉尔地区及欧洲部分的主要运输通道。俄罗斯铁路公司计划建设包括连接矿区的铁路在内的新线路,并维修和维护现有铁路干线以保证未来的货物运输。从这则消息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俄方正在紧锣密鼓的加快自身在远东方面的建设,为日后将一定付诸现实的中俄、以及俄与远东地区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能源、贸易等方面的工作做着准备工作。

为中俄在能源合作方面的努力,中国政府也在不断的努力。据俄罗斯联邦政府新闻处向俄新社透露的消息,12月6日早晨中俄两国政府首脑出席了第二届俄中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此后将举行俄中总理第十二次定期会晤,晚间两国总理还出席了中国年闭幕式暨文艺演出。中俄两国总理将首次讨论向中国出口淡水鱼类和海产品的问题,这是有关问题第一次在这样高的级别上进行讨论。此外还将讨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问题,包括关于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建设问题。在历次政府首脑会晤中,俄中两国贸易问题已经成为例行磋商问题,双方计划在2010年将双边贸易额扩大到600亿美元,如果有可能则扩大到800亿美元。据俄罗斯联邦政府有关知情人士表示,这一目标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因为今年前9个月双方的贸易额已经接近350亿美元。在这场经贸盛宴中,能源无疑是其中的一道大餐。

2006年,中国自俄进口原油1597万吨,比2005年增长约25%,占我原油进口总量的11%左右。同时两国约定,自2006年起,俄方将通过铁路向中方提供每年不少于1500万吨的原油。除传统的原油贸易外,双方还在积极探讨加强能源领域的上下游合作,包括共同开发油气田、开展炼油化工,以及铺设中俄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等。

2006年10月,第一家中俄能源合资公司―东方能源公司成立,其中51%的股份为俄罗斯石油公司持有,剩余49%的股份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持有。

2007年7月31日,东方能源公司首次通过拍卖方式获得了俄罗斯境内的油气资产。交易涉及的两个区块位于东西伯利亚,石油预测储量共计8000万吨,天然气预测储量共计1050亿立方米。

此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又与俄罗斯鲁克石油公司总裁瓦吉特•阿列克列洛夫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06年11月,中国石化和俄罗斯石油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收购了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根据协议,俄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别占有51%和49%的股权。

其后,中国石化又与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签订协议,两家公司及其子公司将共同勘探和开发萨哈林-3号项目。为此双方共同出资建立一个全资的子公司,其中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占74.9%的股份,中国石化占25.1%的股份。

此外,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中国的项目也已经启动,公司与中国石油在中国成立从事炼油和成品油销售的合资企业―“中俄东方石化公司”。这家俄罗斯石油公司控股49%的公司将在中国建设一家年加工能力为1000万吨的炼油厂,还将开设合资加油站。

天然气东西双线,两国油气管道建设虽有波折,但亦在积极推进中。2006年3月,经过两年的接触,中国石油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借普京访华的机会,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根据计划,到2020年俄罗斯将会通过东西两条管道每年向中国出口天然气680亿立方米。其中第一条管线(西线)位于西西伯利亚,经阿尔泰边疆区和阿尔泰自治共和国到中国,其依托是亚马尔半岛气田和西伯利亚的恰扬达气田。这条管道设计总长度2700多公里,设计总造价约为50亿美元,将穿行俄罗斯的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州、汉特-曼西斯克自治区、托木斯克州、新西伯利亚州、阿尔泰边疆区和阿尔泰共和国,然后进入中国新疆境内,最终和中国的西气东输管道相连接。该管道建成后,俄罗斯可通过它每年对华供应300亿~400亿立方米天然气。2006年6月13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副总裁亚历山大?阿纳年科夫对媒体表示,俄气公司已确定了俄罗斯通往中国天然气的第二条管线(东线)走向。该天然气管线具体走向是从萨哈林―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哈巴罗夫斯克进入中国。2007年10月8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正式作出决定:从俄西西伯利亚地区向中国输气的阿尔泰天然气管道将于2008年正式动工。

东亚国家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多是看重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石油需求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且东北亚地区经济互补性强,也为俄罗斯参与当地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目前,远东和西伯利亚拥有俄罗斯石油资源的72%。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产油区经过长期的开采开发,已经到了中后期,不仅产量的提高有所限制,就是维持原油的产量也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对与资金紧张的俄罗斯来说有很大的难度。相比较,与西伯利亚产油区对应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也拥有相当丰富的油气资源储藏,开发潜力很大,而且该地区靠近能源需求大国日本、中国和韩国,具有与巨大需求市场相连接的地缘优势。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可以通过能源地区合作加快其融入亚太市场的步伐。因此,俄罗斯会逐步加大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的力度。对中、日、韩、朝等国来说,从俄远东地区进口能源距离短、成本低,而且相对稳定,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较优选择。

中国是现在世界上重要原油进口国,对于加强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问题,建立与中国黑龙江省大庆油田的输油管道相连接,借助大庆油田原有的管道,就可以直接可以把俄进口原油直接运输到我国华东华中地区,既能够节省大量的原油管道铺设资金,有能到重新活跃石油城市大庆的城市功能,使其重新的、更好的行使自身功能,带动石油以及相关产业的复苏,同时,迎合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求,有着优越的政策条件。这无疑是振兴与复苏我国东北地区,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与合作的重要战略举措。参考文献:

(1)东北亚论坛 >> 2004年02期 >> 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影响 吉林大学,朱显平

(2)http://

(5)http://gb.cri.cn/2201/2006/03/09/1745@937727.htm

(6)《中俄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戚文海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和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为进一步深化、规范边境贸易,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俄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该互市贸易区是中央政府迄今为止批准的两个互市贸易区之一(广西凭祥、黑龙江东宁)。中俄两国政府于2001年12月共同签署了《关于同心协力对应启动中俄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的协议书》。它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在扩大沿边开放,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

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面对占俄罗斯面积36.4%,人口最密集的俄远东地区及繁华的两大城市――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距海参崴153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重工业基地乌苏里斯克仅53公里,牡丹江途经东宁到乌苏里斯克的国际铁路中方已建成,东宁――俄罗斯东方港出海口正在辟建中,使互市贸易区实现陆海联运,并向俄西伯利亚和俄腹地延伸,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将成为中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交汇点。

该互市贸易区以“一区两国、封闭运行、境内关外、自由贸易”为模式。中俄两国在界河两侧各规划出6平方公里土地,由两座中俄跨界大桥相连接。中方一侧的互市贸易区的规划是“前店后仓、后厂”的模式。(前店:国际商贸中心;后仓、后厂:货运仓储、出口加工,休闲娱乐、商服居住、口岸管理等功能区)。

该互市贸易区的最大优势

进入互市贸易区的中俄两国公民免签证、进出口货物减免关税。

公安部已授权地方公安机关办理两国公民进入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的免签证手续(不需要办护照)。中俄两国公民均可驾、乘交通工具自由进出,在互市贸易区内自由贸易。

有关减免关税事宜,在互贸区内经营的中国商品出关不受数量、品种和金额限制,出口商口可享受国家有关给予互市贸易区特殊关税政策;中国公民进口俄商品价值在3000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俄公民携带物品进入互贸区不受数量、品种和金额限制,在区自由交易,货币自由流通。

目前,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既顺应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已经参加的多层次的,区域、次区域和跨区域的经济合作中,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整个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就中国如何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出构想。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一般意义上讲,东北亚主要是指东亚的北部地区,涉及到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和中国六个国家。不过对中、俄两国来说,处于东北亚这一地理范围的主要是中国的东北地区和俄国斯的远东地区。这一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起步比较晚,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目前的合作水平和取得的实际成果还难以令人满意。

东北亚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在早期主要是以双边为主,到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后,才开始出现多层次的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以1991年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始实施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计划为标志,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真正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已经初具规模,各国家的相互依赖性加大。在贸易方面,中日两国的贸易额从1981年的104亿美元激增至2004年的1678亿美元。日韩两国间的贸易额在近年也在迅速增长,即使是韩国与朝鲜之间的贸易额也出现了新的发展。目前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日本的第二大经济合作体,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金融与投资方面,1998年之前,日本是次于美国的对华第二大投资国,目前日本对中国内地的投资仅次于中国香港地区、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居第四位。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投资对象国,是排在日本之后的中国第五大投资来源地。在合作的机制安排上,虽然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全区域性的机制,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参与和推动的,但是已经得到各国中央政府的重视。在2003年,中国-东盟峰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与日韩领导人一起签署和发表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为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主要障碍:

由于东北亚地区形势的复杂性,这一地区在加快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和困难。总的看来,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形势不稳定,特别是朝鲜半岛。国家相互间的信任不够,如日本与中国、日本与俄罗斯之间都存在信任不够的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缺乏稳固基础。

(2)东北亚区域内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特别是朝鲜与日本、韩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就是中国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与日本的经济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现象表现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虽有互补性,但合作的基础很弱,各国利益取向很不相同,找不到共同的合作的切入点。

(3)东北亚区域外的国家-美国对东北亚地区影响很大。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政治、经济强国,虽然在地理范围上属于美洲国家,但对于东北亚地区及世界的影响是很大的,已经完全超出地理范畴,成为世界性的国家。而美国在这一地区有其自己的战略,通过与日本和韩国的结盟达到控制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亚洲。因此,美国的东北亚战略将严重的阻碍这一地区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为了适应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开始了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不仅先后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10+3”、上海合作组织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等以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广义的区域经济合作,还加入了《曼谷协定》,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签署了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中国-巴基斯坦优惠贸易安排》。这些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但从总体水平上看,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有较大差距。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新的形势,因此,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东北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将有力地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目前,我国对东北亚各国出口占总出口17.34%,从东北亚成员吸收的外资所占比重也比较大,如果我国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我国与东北亚各国的贸易、投资规模都将有一个较快的增长,同时又可以避免对美欧等传统市场的过度依赖,促进市场多元化,分散市场风险。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还可以加强我国与相关国家在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弥补我国油气、铁矿、有色金属、木材等重要资源的不足,并可以有效地吸引日韩等国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二,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提高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扩大我国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加这一地区发言权。东北亚地区虽然只包括六个国家,但在这里凝集了几乎所有的大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中国在参与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如果能够占有主导或绝对影响的地位,这将大大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地位,扩大其影响。

第三,是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摆脱大国的压制和其他区域集团的牵制,更好地平衡我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扩大回旋的余地;有利于发展和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与民族和睦;同时,有利于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所在的东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三大板块之一,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将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增强我与美、欧抗衡的实力,有力地维护我国的长远战略利益。

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应该立足于亚洲,积极促进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从而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三足鼎立的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东北亚作为东亚的一部分,应该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地区。

四、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构想

针对现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状况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认为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相结合。中国的东北地区是我国处于东北亚的主要地区,也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主要力量。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过改革开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东北地区却成我国经济相对衰落的地区。200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力图把东北地区培养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使国内区域经济得到统筹、协调发展。但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各国的合作。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我们积极地引进韩国、日本的先进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能力;要利用好俄罗斯、蒙古的资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没有资源和技术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无法振兴的。因此,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战略,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我国的沿边开放政策相结合。由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水平气还有限,影响力还不大,参与这一进程的主要是我国与其他东北亚国家接壤的省份和地区,主要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等地。这些省份都属我国的沿边省份,经济发展与我国沿海等其他地区相比比较落后,但是在我国的对外开放中有着地理上的优势,因此我国很早就提出了沿边开放的战略。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沿边省份与接壤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但是一直以来这种合作的形式还比较简单,层次还不高,规模也不大,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发展。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则为我国沿边省份的开放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我国应该在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进一步促进沿边省份的开放,在有条件的地方考虑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如可以考虑我国内蒙的二连浩特与蒙古的扎蒙乌德建立国际经济合作区;黑龙江省的绥汾河、同江等地可以考虑与俄罗斯的海参威建立合作区;吉林省延吉自治州的理春市、延吉市可以考虑如何通过开发图门江地区同朝鲜、俄罗斯的合作等等。

(3)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实现我国与东北亚国家间的优势互补。我国的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是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直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东北亚地区的国家中,俄罗斯和蒙古,包括朝鲜,拥有丰富的资源,如石油等都是我国需要大量进口的,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和韩国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拥有技术和资本上的优势,加强与他们的合作,有助于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我国则在劳动力资源上具有优势。可见,东北亚国家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合作的空间很大。所以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也将加快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4)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应该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优先发展条件成熟的项目。东北亚的形势复杂,区域经济合作在短期内还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时,更应该讲究策略,找准突破口,采取多样的合作形式。对于与日本、韩国的合作来说,可以与我国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地理上的便利,优先发展与京津唐地区的合作。对于俄罗斯来说,我国可以依托上海合性组织这一制度形式,加强与它的合作。而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基础的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则将中国与朝鲜,韩国和俄罗斯联系了起来。就蒙古而言,我国可以以对蒙开放沿边口岸城市二连浩特市为中心建立国际经济合作区,以点带面,促进与蒙古的合作。

(5)谨慎处理东北亚区域内的热点问题,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一个稳定的地区环境。东北亚地区由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都十分复杂。因此,我们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一些热点和重点问题,为我国参与和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

参考资料:东北亚博览会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的东部俄罗斯东部,朝鲜,日本,蒙古。

亚太经济圈

亚太地区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以日本的崛起为开端,最近二十多年来,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迅速、持续增长的地区。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经过短暂的恢复后重新崛起,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到197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计算,已与美国不相上下。除日本外,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进入经济繁荣时期。在小农经济或以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基础上,它们大约花了10-15年的时间,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亚洲的东盟国家也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l97O-1980年,东盟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7.4%,不仅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3.8%,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的5.3%。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亚洲太平洋地区虽然在两次石油危机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滞胀”的冲击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始终维持了比其他任何地区都高的增长率。进入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贸易持续蓬勃发展,特别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势头,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经济增长率1990年为6.4%,1991年为6.7%,1992年为7.4%,1993年为7.5%。这一增长率不仅远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也大大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美国前总统里根曾把21世纪称作“太平洋世纪”。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但并未阻止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下载德俄加强能源合作的动力及其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俄加强能源合作的动力及其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德俄学院应届毕业生毕业论文选登

    日德俄学院应届毕业生毕业论文选登 辽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大连翻译职业学院07经贸系涉外旅游 赵艳茹 大连翻译职业学院教务处 阅读:970次 发布:2010-6-27 22:23:29 摘 要......

    中非能源合作 - 副本

    中非能源合作的条件分析 【内容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是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一个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流越来越频繁。能......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关工委工作总结汇报(★)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关工委工作总结汇报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生词语,近年来就业压力、情感问题及其它各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发展从而引发的自杀或伤......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公司简介: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专业从事新型锂离子电池及其材料的研发、生产和经营的大型高新技术......

    能源与动力学院暑期集训报告

    能源与动力学院10级国防生暑期集训报告 又是一个暑假,然而这个暑假对我们而言却意义非凡,因为我们即将踏入炮院,近距离感受部队的生活,再次锻炼我们的意志。这个暑假注定将因为......

    2018年德蒙福特大学能源

    WWW.SLL.CN 德蒙福特大学(De Montfort University,简称DMU)坐落在英格兰的东米德兰地区莱斯特市,是一所优质并富有创意的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创立于1870年的莱斯特艺术学校(Leic......

    2018年德蒙特福德大学能源

    WWW.SLL.CN 德蒙福特大学(De Montfort University,简称DMU)坐落在英格兰的东米德兰地区莱斯特市,是一所优质并富有创意的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创立于1870年的莱斯特艺术学校(Leic......

    开拓中俄合作能源贸易

    开拓中俄合作能源贸易 (一)中俄能源贸易现状 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合作伙伴,能源合作是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之一。与中国成为能源消费大国并行的是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