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阅读教学应是引导学生
语文阅读教学应是引导学生 在文本里浸润感悟文本的通情达意的悠游
——“第三次‘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 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第五届年会及语文 教育艺术研究会第32届年会”综述
武汉子
2008年10月31日至2008年11月3日,第三次“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第五届年会及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32届年会,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举行。“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是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叶圣陶研究会、《语文世界》编辑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语文学习》编辑部、《语文月刊》编辑部共同发起、联合举办的一项盛大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两届大赛在贯彻教育教学新理念,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培养新型语文教师,推动语文教育健康发展,特别是推举语文教学新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次会议是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及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共襄盛举的一次联合行动。
2008年10月31日9时,大会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举行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有柳斌、李行健、温儒敏、钱梦龙、王晨、宁洪彬、赵大鹏、腾国生、田树秋、何勇(《语文学习》副主编)、庄森(《语文月刊》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张吉武主持大会,《语文世界》杂志社社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主编李行健致开幕词,原教育部副部张、国家教委主任、现教育部总督学柳斌致辞。柳斌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它更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口耳相授,智慧积累,文化传承要靠语文。“有词意方达,无词意难畅。”现在,不重视语文、语言的现象非常严重。如果语无伦次,则动物优于人。语文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的。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要在引导、指导的过程中,得其能力。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田树秋致欢迎辞。田树秋女士说,素质教育的践行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八十中学的骄傲,宁洪彬老师的教学实绩,充分证明了教师的发展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发展的这一硬道理的永恒性意义。
专家报告一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导、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关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我对课堂教学的看法》,二是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原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艺术分会会长钱梦龙的《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抓手”》。
温儒敏教授说,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精神,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不变。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学生的性情,提高语文素养、能力是目的。因此,阅读教学是核心部分,因而听说读写就不是平均的。课外阅读增加了,(原120篇—今140篇)通过阅读,获得信息,获得能力,提高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感受,防止远离文本的阅读。加强了阅读教学,知识性的积累,即能替代“灌输”。必要的语法修辞都要讲,但要随文学习。不要死背概念,追求系统化。语文学习,重在熏陶、浸润的氛围的形成。要提倡浸润式教学(朗读、细读、默读).。文学作品、诗词要讲求氛围、熏染,要力避套式,设计的痕迹不要明显。直感很重要,个体的体验很重要,要注意学生的第一印象之下的意义。千方百计地要让学生去品味感悟美。不要老提“一个词”地概括,这容易引起“疲劳”,不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宁可赤手空拳”,不要过分找相关的“词”去概括。要放手让学生去感受,教师不要过分分析。诗歌欣赏的多义性问题,一直有着“诗无达诂”的定论。但要与课堂教学的相关积累沉淀性知识相联系。语文教学要有“干货”,课堂总结可以从方法、态度、技能、等入手,学完一节课后,学生应有“印象”。“三维目标”的基点,只能是“知识与能力”。有知识有水平的老师即使是“满堂灌”,学生也会跟着转,有收获;而没有水平的教师,搞得再“热火朝天”,也没有实在的东西。阅读教学的新问题:读书是更加个性化的主动的个体行为,而欣赏是被动的、不可能强求的。传统的文字阅读在于细,在于深、在于透,是深林里的穿行而不是高山滑雪的滑行。然而,动漫、网上阅读却是跳跃式的,注意力如同“梦游”,随意飘忽性强,跳读能力惊人,却讨厌细读,深度不够。阅读习惯正在改变我们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是值得深思的。温教授报告的精髓在于,教师要有敢于让学生博览深读的勇气,还要有激趣生新性的点拨。真正把减负落到实处要靠教师的真才实学,教育理念的新进与教学感悟的新润。
钱梦龙老师在《阅读:提升语文素养的“抓手”》这一专题报告中认为,语文素养应在这五个层面上落实其基点:一是对母语的情感态度;二是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三是语文知识;四是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五是文化视野。要叫停现在继续流行的“刻意求深过度阐释的虚化,外延扩大无所不包的泛化”这一现象。重塑心灵,改变人生,就是靠阅读能力来实现的。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文道统一。学会了阅读,思想、人文因素,也可赖此自求于其中。语文学习,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自主建构”获得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接受性学习”(包括听老师介绍知识和阅读参考资料)则是学习的常态。“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训练”。训练的过程必然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语文教学艺术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的艺术。因此,要想方设法引导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和心智。要敬畏母语,要敬畏母语教学。钱老师还有经验之谈:“带高中语文时,高
一、高二阶段,只重视引导指导学生怎样读书,读什么书,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到高三才与学生一起研究高考试题,这样,结果是,“皆大欢喜”。“第三次‘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的专家评课,是在大赛落幕之后,与颁奖、闭幕式一并进行的。初中评课专家组组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苏立康老师对初中组的十一位老师的课做了语重心长且又中肯精当的点评。她认为,这次所听到的十一节课语文味有了、工具性强了、教学过程扎实了。这是课改带来的值得肯定的可喜的事。每位参赛老师都有自己的强项,朗读声情并茂,语言表达优美流畅,等等。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强项,独门绝技,看家本领,这一点很重要。但依然有习惯性问题:讲得太多,忽视学生感受,太习惯“概括”。喜欢用一个“词”甚而至于一个“字”对文学作品的丰满形象进行“抽象”概括,要让学生去感受,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文学课必须高度重视“语言教学”。现代文、文言文都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不可一味地以讲“封杀”学生“感悟”。“讲”只能是“支架”“台阶”,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力求语言亲切丰富,“补充”要恰当,对学生的理解有作用。要注意学生有没有问题,及问题在哪里,是十分必要的。还有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问题值得思考:是用书面语,还是用经过提炼之后的流畅清新的口语?不管怎样,要亲切入耳。苏老师点评的思理着眼点,就是要让学生在一节语文课之中,在咀嚼、感受、审美的过程中,有所得,有所悟。这或许就是落实“人文性”的地方。
高中评课专家组组长、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享受政府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赵大鹏老师,对高中组的十一位老师的课,给予了直言不讳,真言不隠,要言不晦,而有高屋建瓴,极具课改理念穿透力的评说。赵老师以“从教学目标的确立,看教学观念;从教学过程的设计,看教学基本功;从教学境界的展示,看教学学术修养”这三个层面的理性聚焦,对参赛教师的十一节课做了振聋发聩地评说。他认为,这十一节课有传统意义的评点课,有师生互动的阅读课,有深入文本的鉴赏课,有辨证发散的作文课,各具风采,别成气象,自有格调。可是有的课,教学目标模糊,离开了课文后面设计的“练习题”,忘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然后才能有下一步的深入与展开。如《赤壁赋》应在引导学生将文章读出了情韵情味之后,再进行文章艺术、哲理意蕴上的探究。不能想当然地“任我行”地“逍遥”,要在“有效”上下功夫。教学过程应该有一条清晰的由已知向未知,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的提高推进的演进线,在左右着课堂教学。不能总是在已知层面上来回徘徊。要给学生新东西。引导学生去揣摩(细读、精读、深读)才是主要的。要敢于讲难教的课文。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读文章(大胆地在课堂上多给时间),要进入深层阅读。创设思考氛围,要留白。要尽力而为地给学生的理解、感悟需要,提供课堂上的“即席”性的帮助。课程标准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良心、语文修养。赵老师评课的理性透视扫描:深入文本,深入学生;悠游语林,品味文意;求新于务实之际,得意于“静观”(引导学生品读思考,自得自悟)之中。
随后,大会对获奖的老师颁发了奖状和奖金。(初中组略)薛善忠(山东济北中学《米洛斯的维纳斯》)、王丹(吉林长春二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王丰松(湖北荆州中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张一鹏(山西阳泉一中《我与地坛》)、余玮(浙江温州四中《听听那冷雨》)贾小林(北京市八十中学《记念刘和珍君》)六人获得“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一等奖,于扬(江苏扬州中学《想北平》)、陈双(黑龙江哈尔滨一中《烛之武退秦师》)等五位老师荣获二等奖。闭幕式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理事长《语文世界》总编王晨主持。
大会通报了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与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强强联合而为一个新的组织——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艺术分会的机构变更情况,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出任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艺术分会会长。
紫阳中学的王继、徐培顺、程斌、刘济军、寇安炳,双门初级中学的邓山维,参加了这次会议。
2008-11-15初稿 2008-11-25定稿
第二篇: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合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教学的,还存在有哪些问题?
答:引领学生进进教学的关键是出色的课堂引进,课堂引进适应寻求能激发学生的最佳动机地方法。
如:(1)联旧引新,利用学生的已知把他们的留意力和思路引导追求无知上来。
(2)制造悬念,激发求知欲。
(3)渲染气氛,通过教师有感染力的语言活或者印象资料把学生带到特定的环境中往。
(4)设疑问难,捉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创设情景
(5)直观演示,通过直观教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6)引经据典,引用古人名言,典故,引起学生联想。
(7)联系实际,挖掘学生身边的客卿资源激发学生爱好。
课下与课上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磋商学生的积极性,厌恶学校
发挥主动性,提高教学途径,如何引导
切需要的问题
生活就是课堂
更多要从生活去思考,如何引导
学社给你从刻下状态进入课上状态,刻下与课上,设计连接生活的桥梁,让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用生活引出教学,降低抽象只是的难度,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爱学,会学,保护和 激发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
原则《生活与实际紧密联系
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包裹家庭父母,生活的环境社区,通过他们理解的内容,在教科书的适时适当的原则
大众媒体获取的知识,联系情感,引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把我教材,弄清教科书的体系,根据内容特点,设计进入方式,学生经验,激发无疑带入 关键是课堂引入
喧宾夺主,占用时间过多,脱离学生年龄特点
内容安排不当,偏离本节课,联系
设置悬念,可控性降低,草草收场,导入与结束缺乏呼应
第三篇: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引导学生写好日记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日记
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把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我以为在大力改革习作课教学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记好日记,让他们以日记的形式,积累生活素材,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训练自由表达的能力。下
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方面的体会。
学生初学日记,往往觉得无话可写,不是三言两语,就是报流水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地带他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生活中去,让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然而学生平时看过的不等于观察过。观察上一种智力活动,常伴有情感体验,只有用心去观察,对周围的事物才会情动而辞发。所以,我们教师不仅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还要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进行有趣的游戏竞赛,参与自主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
体会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生活中有许多素材可以写。
如今年“三八”妇女节,我号召学生开展“让妈妈微笑”活动,要求学生在这一天做一件让妈妈开心的事,方法要新颖、有创意。在第二天的日记交流中,个个津津乐道,争着把自己的“金点子”介绍给大家。有着
这样的生活作基础,学生日记何患无辞?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应“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日记既然是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就更应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日记真正成为学生情感的载体。学生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内心的体验当然各具特色。有些想法虽然原始、幼稚,但是充满童真童趣。面对学生真实情感,我们惟有呵护、尊重,才能造就学生健康的情感世界。我们教师切不可妄加评判,扼杀学生的灵感。我们要多鼓励学生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抒发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在交流日记时,应营造宽松的氛围,大力表扬肯定情感真实、个性飞扬、有自己语言特色的日记,让学生明白真实的东西容易打动人,有特色的语言才能吸
引人。
“日记日记,一日一记。”可真能如此,并非易事。人总是有惰性的,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正在学习习作的孩子呢?学生初学日记应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写,怎么想就怎么写,不为方法所囿。让他们一开始就
觉得写日记就是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没什么难的,从而树立信心。
消除畏难情绪,树立信心,这才是第一步,怎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呢?这更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激励引导。在抽阅学生日记时,要善于发现文中闪光点,写得好的句子画上线,写得好的篇目打上“☆”,并在文末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进步。学生日记还应定期交流,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相互学习的机会。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内交流,也可以全班交流;可以是老师推荐,也可以自主推荐;可以在黑板报中开辟专栏,有目的地选择精品供学生参考,也可以用出手抄报的形式集中展示个人日记或同一题材的日记,以体现个性化色彩。本学期我还让学生自编日记精品集,全班所有学生每月自荐一篇自己最满意的日记,用统一的稿纸誊写好,定期组装成册,展示在班内。我还为这一文集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阳光灿烂的日子》,并设计了一个精美的封面。这对所有学生都具
有极大的诱惑力,人人主动参与,出谋划策,积极性非常高。
通过以上措施,不仅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进步的喜
悦,产生了进一步写好日记的欲望。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摆正关系,激发兴趣。
首先,要摆正师生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学习。通过“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受到语文训练,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教师不能包办一切。在教学中,“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生自我确定,学习方法由学生自我选择,学习过程由学生自我调控,学习结果由学生自我反馈。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学生主体的学是决定因素,是内因;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帮助是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个性活动,扩大个体活动的参与面。如我在教学《小猴子下山》这篇看图学文时,先让学生读自己的学习目标,再引导学生按照由“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观察图画,凭借图画训练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结合自身实践和经验谈各自的看法。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和合理想象,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既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次,要创设宽容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质量,就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投入学习,健康地进行语言、思维、情感的交流。教师要自觉地和学生心理换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想想。只有教师的真诚、宽容、鼓励和启发,才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我认识到教师应充当多种角色,既是师长,又是朋友,有时还是学生的学生。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的创见和批评,尊重他们的意见。上《桂林山水》时,有学生认为课文中描写漓江水的一节,前后有两处讲到水的静,可以调整句序,合在一起写,先写水的清和绿,再写水的静,这样更好。我没有指责学生的狂妄无知,而是衷心地赞扬学生的创见和自主意识。当我上公开课时,由于疏忽出现拼音错误,学生当着众多听课老师提出批评时,我公开及时地给予肯定,为学生不迷信教师的正确情感而高兴。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错见更是常事。上《忆铁人》,在初读第一次整体感知时,有学生认为铁人高傲自大。话说出后,不少同学向他投来责怪的目光,神情十分紧张。我并不怪他打乱教学进程,而是笑着对他说:“你敢讲真话很好。不过,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说说好吗?”当学生说完,我启发学生针对几种不同的认识去读书思考,去议论交流。在结束讲读时,再让那孩子讲讲对铁人的印象,讲讲现在和开始的认识有什么不同。鼓励学生的创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使学生处在良好的心境下学习,不仅学得实,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了学生的自尊自信,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使学生乐学、好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再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能直接牵动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设良好地自主学习的情境。如在教学《宴子使楚》一文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适当地加以动作表演,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在朗读活动中激发了兴趣,展开了想象,发展了思维,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启发鼓励,质疑释难。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重点,根据学生实际,有启发性、有层次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让学生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掌握质疑释难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和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的静态。阅读课文后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1、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
2、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的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大家谈了这样的看法:
1、把榕树的近景远景交织在一起,更能突出榕树的与众不同;
2、把这句话加在近景的描写中,写法新颖,巧妙地把近景和远景融合在一起,远中有近,近中有远,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因为前面有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来的描写:“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所以有“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的话,文章前后照应。经过指点,学生摸准思路,自己解决了难点,享受到质疑解疑的乐趣。
三、教给方法,放手去学。
设疑并非目的,解疑然后掌握方法才是最终结果。学生在学习中所提的疑问,可以凭借已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能解决的自行解决,能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的就商讨解决。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教师作必要的学法指导。如遇到意思不懂的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抓住重点词或联系课文,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结构相似的段落,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课文记叙同大妈、大嫂、小金花告别的三个典型场景时,文章各用一段来写,写法大致相同:话别--追忆--赞扬。教学这三段时,我把重点放在第一段上。通过第一段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第二、三段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段,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在教给方法的同时,“放手”二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思索;也可以按自己的认识去体会文章,提出问题,完全可以各抒己见。作为教师,既不担心学生说错,也不害怕学生说出教案内容。只要学生真正参与了学习,错的可以纠正,暂时不能统一的也可求大同存小异。这样,学生常常会为自己的一个新见解而感到兴奋不已。久而久之,他们便能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宽容民主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教给方法,提升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五篇: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
二、教师应是诊断学生的心理医生
三、教师应是德才兼备的教育专家
四、教师应是温暖学生的爱心使者
五、教师应是规划未来的设计师
六、教师应是交际广泛的外交家
七、教师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我会做出如下处理 暂不拆穿他们的谎言但要告诉他们不要说谎要诚信待人敢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老师允许犯错误但是不允许欺骗老师的同时要把自己已经识破他们说谎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明白老师会尊重事实的如果再有类似的事件发生要则给予他们以严厉警告处分并写出思想反思材料。原因如下 1他们都已经满17岁已经不是太小的孩子在法律上已经能够承担刑事责任了马上就要步入成年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迟到本来不是什么大错如果以欺骗的手段来蒙蔽过关这会助长孩子犯错误陋习的滋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教书和育人是老师密不可分的两项职责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4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的对待学生
二、(一)
(二)(三)
(四)选修课程…………………………………………………………(1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9)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4)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2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