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问题是怎么来的

时间:2019-05-15 07:3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龄化问题是怎么来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龄化问题是怎么来的》。

第一篇:老龄化问题是怎么来的

<每周新闻>

2013年第6期

2013-4-15 △时政新闻

撒切尔夫人去世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通称撒切尔夫人,生于1925年10月13日,于1979年至1990担任英国首相;同时于1975年至1990年出任保守党领袖,是英国历史上同时担任过这两个职位的。

撒切尔夫人于1979年至1990年间担任英国首相,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也是19世纪初以来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因其强硬的作风,她被称为英国的“铁娘子”(Iron Lady)。

撒切尔夫人1951年与丹尼士·戴卓尔结婚,育有一对孪生兄妹。

1925年10月13日,撒切尔夫人出生于英格兰东部林肯郡格兰瑟姆市,1943年进入牛津大学她学习化学专业。在校期间,她担任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1953年,撒切尔夫人获得律师执照。在1959年的大选中,她赢得议席,成为芬奇利市的保守党下院议员。在爱德华·希思执政期间,撒切尔夫人曾担任教育和科学大臣。1975年2月,她当选为保守党领袖。1979年5月3日,保守党大选获胜,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2年4月,撒切尔夫人派兵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从阿根廷手中夺回了马岛的控制权,赢得马岛海战。在1983年和1987年的选举中,撒切尔夫人连续两次在选举中获胜。因保守党内部分裂,她于1990年11月宣布辞职。1992年,撒切尔夫人被册封为终身贵族。

在政治上,撒切尔夫人趋向于“新保守主义”。

在经济上,她趋向于“新自由主义”。她主张强调放松金融管制,建立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出售国有企业。撒切尔为此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在外交上,撒切尔夫人支持里根的对苏政策,她就任首相期间见证了冷战的终结。她对欧共体以及欧盟一直持怀疑态度。

撒切尔夫人曾四次访问中国,并在其任期内确定了有关香港主权移交的时间。1982年9月22日,撒切尔夫人访华,并于24日与邓小平举行会谈。1984年,撒切尔夫人再次到访中国,与中方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承诺在1997年7月1日将香港的主权移交给中国。

从2001年开始,撒切尔夫人因健康原因逐渐退出公众视线。撒切尔夫人曾撰写过两部回忆录,分别为《通往权力之路》和《唐宁街岁月》。

香港《苹果日报》报道,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逝世,终年87岁。丧礼下周三将以较国葬次一级的礼葬形式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举行,英女王届时亦会出席。丧礼风光,但她临 英女王出席丧礼

丧礼当日,灵柩会由西敏寺巡游至圣保罗大教堂,全程三公里,预料沿途有数以万计民众夹道送别。英女王和丈夫菲利普亲王届时都会出席,是自1965年邱吉尔国葬后,女皇首次亲自出席政治人物的丧礼。遗体稍后会以私人仪式火化,骨灰将安葬在她的亡夫丹尼斯旁边。

子女宁外游 姨甥女陪过节戴卓尔夫人晚年孤清

她踏上从政之路,改变了千千万万的人的一生,却牺性了家庭,牺牲了与子女的感情。密友透露,她与子女关系疏离,多年来的圣诞,她只是与姨甥女梅斯(Jane Mays)一家人度过,子女只顾外游也不和她过节,连朋友都有微言。去年圣诞,她本也只约了梅斯一起庆祝,但因膀胱问题入院开刀,卡萝尔才飞返英国陪伴,平时都是她的前幕僚、助手等人轮流探望。

痴呆失忆 重复经历丧偶之痛

铁娘子在任期间,每天仅睡四小时,但岁月催人,她慢慢变成虚弱失忆的老人。2001年多次轻微中风,短期记忆力开始衰退,连自己福克兰群岛战役的“威风史”也搞乱。后来连听力也出问题,不过她仍“不认老”,向朋友坚持自己“无问题”,有朋友慨叹说:“真的不知道她知不知道自己的情况,如果她知道,就是不肯跟我们说。”直至2003年,一直是她精神支柱的丈夫病逝,对她打击更大,精神健康随即走下坡。后来她患上痴呆症,经常忘记丈夫已经不在人世,每一次再告诉她,她都像初次知道那般晴天霹雳,一次又一次面对刚丧偶的伤感难过。

可惜10年后,当她撒手人寰,子女却不在身旁。她去年圣诞手术出院后,不能再攀四层豪宅的楼梯,于是应里兹酒店老板巴克莱兄弟之邀,在酒店套房中休养,上月她的前新闻秘书探望她时,虽然她似乎想聊天,但连说话也感吃力。有好友坦言,虽为她离世感到悲伤,但也为她终于不再受病魔煎熬而松一口气。(英国《每日邮报》)

评价两极 “伟大改革家”vs“贪婪建筑师”

英传媒对撒切尔夫人的评价两极化,右派报章赞她是国家救星,左派报章却指她是贪婪的建筑师。右倾的《每日电讯报》以“工人、国家及世界自由战士”来歌颂她;中间偏右的《泰晤士报》称她是“杰出政治人物,迄今为止,是她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最畅销的《每日邮报》在头版以“拯救英国的女性”为标题,《金融时报》则赞她是“伟大改革家”。

但《卫报》及《每日镜报》等左倾报章则对她嗤之以鼻,直斥她是分裂英国的罪人,《卫报》的社论更指她遗留给英国的是“公众分歧、自私自利和崇拜贪婪”。

也因人头税改革,触动底层民众利益,以改革谢幕。撒切尔并不憎恨底层,只是她认为一个人只要不病不傻,就应该工作,靠政府过好日子是不能接受的。在田德文看来,撒切尔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她比较好斗,别人越反对的她就越干,越跟别人斗。田德文认为撒切尔在保守党内的确比较独裁,她充分利用英国首相的集权特点,几乎换掉所有内阁阁员,并称保守党内的温和派是“爬不动的螃蟹”,“上台后几乎把她认为是那个团体的所有人全部换掉”。

撒切尔不能接受穷人靠政府过好日子 改革触动底层人利益

撒切尔夫人是新自由主义的一个旗帜性人物,她在改革过程中,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包括保守党中的温和派、整个工党、工会,以及下层的老百姓。她的改革直接影响到这些人的利益,这些人肯定会讨厌她。但是她的改革也给英国经济带来一段时间的增长,对企业、金融业,以及中产阶级是有好处的,因此也有很多人支持她。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应该都是利益决定的。

△社会热点:老龄化问题是怎么来的?

凤凰网评论专栏作家 俞天任

核心提示:老龄化社会是无解的,除了尽力推迟其到来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年轻人的负担更加沉重,由于必须负担大量的老人,能够分配给年轻人的社会财富减少,这样年轻人的结婚生育就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使得生育率更加降低,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更加增加。

前几天日本报纸上有一条新闻,说是奈良县发生了一起人命案,一位96岁的老爷子持刀杀害了他91岁的老太太,因为老太太一直卧床不起,老爷子照顾不动了,“如果我死了,连杀她的人都没有了”。在日本报纸上时常能看到这类悲惨的新闻,因为日本已经是一个超老龄化社会了,在一年中日本成人尿布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婴幼儿尿布这个事实就说明了问题。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还没有严重到像日本那种程度,但也已经很够呛了,就拿尿布来说,虽然成人尿不湿的销售量还没有超过婴幼儿尿不湿,但据羊城晚报报道,有机构统计,2007-2010年,中国国内婴儿纸尿布消费年均复合增速约30%。而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委员会的调研结果则表明,2011年,中国成人失禁用品的消费量比2010年增长35.5%,其中成人纸尿布消费量增长31.2%,护理垫消费量增长43.3%。成人失禁用品的增速明显比婴儿纸尿布高。这样在绝对数量上超过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也就是说类似于发生在日本奈良的悲剧在中国也发生的概率已经快了,如果想要阻止这类悲剧的发生,必须立即行动起来。

一般来说,所有生物都有一种最大限度地繁殖后代的本能,这是因为自己种群能够繁衍的需要。对于生物来说,自然界是非常严酷的,能够最后正常发育成为成年个体的比例很小,所以生物就通过加大基数的方法来争取自己的种群能够延续下去。但人类却和一般生物有些不同,人类能够使用和创 3 造工具进行劳动,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并不是那么的严峻,所以生物的这种无限繁殖的本能在人类身上得到了抑制,人类是唯一会采取避孕措施的生物。

人类是能够使用和创造工具进行劳动的生物,所以人类在开始劳动之前必须经过长时期的训练,抚养后代的负担对人类来说本来就比其他动物要大,而且这种训练随着社会的进化,富裕度的加大而更趋复杂,需要的开销更大,时间也越多,这就是社会越富裕出生率就越低的原因之所在,简单地说就是“养不起”。这里的“养”已经不是简单地吃饱穿暖意义上的“养育”了,现代社会里的“养”还包括了“培养”,包括了参加社会劳动之前所需要接受的越来越多的训练,比如高等教育等等。所以本来老龄化是社会富裕之后才有的现象,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因为有大量土地可以接受外国移民,所以能够避免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主要出现在像欧洲日本这些国家。即使是这些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付老龄化社会,经常能听到日本德国的年金制度面临崩溃的说法。因为实际上老龄化问题对所有社会都是新问题,大家都没有经验。这个世界没有了大规模战争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原来可是大规模战争此起彼伏的,在生理上体力上作为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在战时是最早被牺牲的,所以从一种古怪的意义上来说,战争起了一种防止社会老龄化的抑制作用,可是二战结束之后再也没有了大规模战争,而且医疗技术有了飞跃的进步,这样老龄化就突然普及开了。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本来是不应该出现老龄化的,但这三十年来中国实行了严厉的强制性计划生育以致于还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的中国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所谓“未富先老”。强制性计划生育说到底就是把原来应该储备起来生儿育女的钱先拿来自己消费了,现在已经到了要偿还这些债务的时候了。

老龄化社会是无解的,除了尽力推迟其到来之外没有其他办法,从理论上来说,提高出生率能够退出老龄化社会,但实际上一旦下降的出生率是很难扭转上升的,因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年轻人的负担更加沉重,由于必须负担大量的老人,能够分配给年轻人的社会财富减少,这样年轻人的结婚生育就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使得生育率更加降低,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更加增加。比如日本从2007年第一次安倍晋三内阁就开始特地设置了“少子化对策担当大臣”这个官职,然而六年过去了,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所以中国不仅要废除强制计划生育的政策,还要辅以奖励生育的政策以争取早日把出生率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否则前途真的不堪设想。

中国面临着很多社会问题,但最大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老龄化问题,因为社会的老龄化在出现了大量需要照顾的老年人的同时劳动力出现了短缺。

金砖国家

传统“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南非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将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2011年4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 晤在中国三亚举行,五国领导人商讨了如何协调应对重大国际问题,如何深化和扩大彼此间合作,如何加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问题。

编辑整理:舒兰二中历史组 刘俊凤 2013年4月15日

第二篇:诚信问题是个人问题

诚信问题是个人问题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在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们对辩题的概念理解如下:诚信是体现一个人诚实的一种品德。与个人息息相关,有直接联系。个人问题是个人性格方面的问题,缘于个人心理、生理及个人技能等方面出现的不足或不当。而社会问题则是指非纯生理性的问题,是与社会因素有关的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各种原因而产生的问题。今天我方的判定标准是:诚信问题是否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并妨碍大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接下来我方将分两个论点进行论述。第一,诚信的践行者是人,其展现.的是个体行为。虽然我们周围仍有出售有毒奶粉、食物中添加地沟油、卖假药假肉等无良企业为了谋取私利而不讲诚信的现象,但我方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家个人没有践行诚信,与社会并没有太大关系。无论是内诚于心,还是外信于民,都要从个人做起。在我们周围,讲诚信的事例不占少数:如古蔡嶙“无凭还金”流芳百世,陈美丽“还债告示”感动中国,李嘉诚“挂帅救业”终成巨头,小列宁“碎瓶守诚”传为佳话。古今中外,多少道德高尚的人用他们对诚信的践行照亮人类道德的星空。这些事例足以说明少数不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不能代表整个社会,不讲诚信反映的只是个体心理而不是社会趋势。即使社会上存在个别的诚信问题,但讲诚信始终依靠个人践行。因此,我方认为诚信问题是个人问题。

第二,虽然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关键还是在于个人,解决的关键同样也在于个人。社会不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社会不能自发产生诚信问题,只有人这一特殊个体才能产生。在诚信问题上,我们并不否认,社会与个体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教育为先导,文化为依托,制度作保障,是培育诚信主体的有效途径。但培养诚信主体,促进行为主体的诚信行为逐渐理性化、法制化、制度化是解决诚信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解决诚信问题,社会起辅助作用,最终还是要依靠个人来解决。

最后,我方今天说诚信问题是个人问题,并不是说把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割裂开来,也不是否定社会对解决诚信问题所起的作用。我方只是想告诉大家,诚信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机制其主体参与者是个人,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提高个人素质,以身作则践行诚信。因此我方坚信诚信问题是个人问题。谢谢大家!

第三篇:诚信问题是个人问题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定稿)

尊敬的主席、评委,在座的各位观众:

大家好!

对方辩友口若悬河,似乎头头是道,但纵观整场辩论,对方辩友犯了诸多的错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方片面夸大人的社会性,忽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主体的地位,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二是过分夸大了社会对个人诚信的影响,只片面强调外因的作用,而忘记了内因才是根本,违反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三是过分放大道德的调节作用。在社会生活中,道德的调节虽然是广泛的、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道德所能调节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社会的非对抗性的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中的非对抗性行为,它还离不开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等等规范对社会关系的调节;

四是把所有诚信问题都归于社会,轻视个人诚信建设势必会导致个人诚信的责任逃避。

重视诚信建设构建诚信社会,我方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13亿人民中的每一个个人、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团体和政府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我们要注重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更要注重个人诚信建设,个人诚信水平提升了,诚信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任何的偏颇都不利于诚信社会的建设;

其次,诚信建设关键要抓落实,否则再美好的愿景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要落到实处,就要从个人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抽象谈论社会诚信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作为肩负当代大学生,要自觉肩负诚信建设的重任,树立牢固的诚信意识,以诚信为价值取向,不断建立与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一、我们要追求真知、创新学术科研、坚守诚信学习品德,杜绝学术欺诈、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做到学习、学术诚信;

二、我们要学会科学理财、守信还款,自觉抵制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不正之风,将诚信作为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三我们要将求职自荐、签订协议、踏实工作、履行义务,把诚信理念贯穿职业生涯始终。我们要做诚信建设的模范,要在诚信社会建设中起引领作用; 最后,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不仅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要善于吸收外来先进的诚信文化,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形成“诚信者畅通无阻,无信者寸步难行”良好的社会氛围,让诚信真正成为我们的齐家之道、交友之基、为政之法、经商之魂、成为我们的心灵良药,使中华民族的诚信道德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谢谢。

第四篇:香港问题是经济

香港问题:笨蛋,是经济

推荐这篇文章,是文章把地缘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发展经济,按香港的实力作了分析,非常直接借鉴。但是,这位立法委员也清楚,恐怕他写得再好,也改变不了香港的大势,香港衰落恐难避免。

导读:香港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李嘉诚发家了,堵死了下一个李嘉诚的路子。以李家为代表的香港四大家族,操纵港府政策,严控香港的土地供应,迄今香港的建设用地面积不到10%,这就一方面造成了房价地价比天还高,另一方面也拉抬了人工成本。畸高的营商成本,让大部分工农业企业关门大吉。至于零售、酒店等服务性行业,则大多为四大家族所控制,乃至香港有“李家的城”的称谓。类似“自由行”等中央给香港的经济蛋糕,好处基本被控制了零售、酒店等产业的财阀拿走,普通民众所获寥寥,却承受了人潮拥挤、物价抬升的弊端。占人口80%的中产和底层民众活得太苦,自然就把气撒在港府和中央政府身上。

克林顿1992年竞选总统时的口号:“笨蛋,是经济!”,就凭这句竞选口号,克林顿打败了携伊拉克战争胜利之威的老布什。解决香港的问题,也得从经济入手,需要大智慧,需要大勇气。

下文为一位不愿署名的香港特区立法委员所写,标题为“嗟尔香港,气数尽矣!”,文中观点不见得中允,仅供参考。

要说香港为什么会衰落,就要先说香港为什么会崛起。

总结成功经验这种事情,向来是一百个人有一百零一个解释。不过委员认为真正靠谱的就一个原因:香港是内地和西方经贸交流的中转站。这个条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达到最优,使得香港一跃成为国际级的大都市,只不过这样的好机会,之前之后都很难再找了。

首先,让时光倒推回1840年。从英国最初割占香港,到朝鲜战争爆发,中间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这段时间里的香港固然也有不错的经济发展,但远没有日后那么抢眼。这是因为,当时的香港并没有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据什么不可替代的地位。当年的中国对西方市场几乎完全开放,外国人员、资金、货物,都可以畅行无阻的直接进入中国内地,那么自然没有必要绕行英国控制的香港,多费一重周折。香港在当时的地位更侧重于军港,而非商贸中心。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年轻的新中国同西方世界的经济联系几乎完全被切断。不过,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特别不便,因为中国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人可以为中国提供经济建设亟需的资金和技术。既然中国并不十分期待来自西方的经济资源,那么作为西方窗口的香港也就只有打酱油的份了。

转机起于中苏分裂。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从苏联获取资金和技术的渠道越来越狭小。而中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则一直有增无减。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而然的转向西方,寻求资源的替代来源。这种转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七十年代着名的“四三方案”,从西方引进全套工业生产设备,满足经济建设需求。这是自156个苏联援助项目之后,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引进国外的工业技术和设备。以四三方案为代表,中国和西方经济体系开始重建联系。这种联系由小到大,最终演变成全国性的对外开放。

顺便说一句,当年直接主持四三方案的中央负责人,就是后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老人家。

然而,尽管中国大陆已经定下了对西方开放的基本政策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开放面临重重问题。中国的办事规则和西方的贸易规则互不熟悉,缺少熟悉两边状况的中间人,还有中国在政策上、法律上对直接来自西方的人员、物资、资金也有种种限制。种种麻烦导致中国对西方经济资源的需求始终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而这正好构成了香港崛起的条件。香港人熟悉大陆,即使在中国和西方关系最为冷淡的五六十年代,中国内地和香港间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人员、贸易往来。香港人也熟悉西方,毕竟是在英国统治下渡过了一个多世纪,他们对西方的法律、贸易规则等等都很熟悉。这个有利条件让香港迅速获得了中国内地同西方间经贸往来的中转站地位。

除此以外,香港同时也还充当了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桥梁。从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缓和算起,直到两岸建立“大三通”之前,大陆与台湾间的人员物资往来,绝大多数都会选择从香港转道。

数量巨大的转口贸易让香港一举成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随之建立起来的还有金融中心,这一点同样得益与中国市场:来自西方世界的资金要流入中国大陆,同样需要一个便捷的交易中心。相比之下,台北、新加坡、甚至于吉隆坡,也都想争夺亚洲金融中心的位置而不得,本质上讲就是它们背后缺乏一个足够吸纳大量资金的市场。在这个问题上,真正可以和香港一较长短的对手是东京,其背后自然是整个日本市场。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尤其是香港回归以后,这种有利地位却开始日渐褪色了。很多香港人将此归结为特区政府无能。这个理由不成立。我们后面还会提到,特区政府并不比港英政府更无能。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内地和西方世界、以及台湾地区的联系日渐紧密,直接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容易,那么为什么还要走香港绕道呢?香港作为贸易中转站的地位从根本上讲,来源于东西方直接交流的不畅。这是一个暂时现象而非永久问题,所以自然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只不过这个暂时现象持续了一代人的时间,所以经常被这一代人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更早的历史,人总是健忘的。

当然,我们不是说香港只能在转口贸易中心这一棵树上吊死。只要寻找到新的金刚钻,当然不担心没有新的瓷器活儿。用公司的转型来打比方:同样是做摄影胶卷的公司,面临数码照相技术的绞杀,富士公司和柯达公司就是一好一坏两个转型。富士依托化学制剂方面的基础,转型做化妆品保健品,如今又是行业内的一个巨头了。而柯达选择向印刷出版业转向,偏偏这也是个被电子信息产业挤兑的夕阳产业,于是柯达转型走的举步为艰,最终在世界经济危机中被一网打尽。香港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富士,而非柯达?

转型成功的关键,是要寻找可以做大的朝阳产业,而且要是本地有条件发展的产业。那么香港的朝阳产业该是怎样的产业?

首先说,所有低端产业都没戏。一言以蔽之就是李嘉诚发家了,堵死了下一个李嘉诚的路子。李老板是当年是做塑料插花生意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各国产业升级路上的第一台阶。但是发家以后的李大富翁搞起了房地产,操纵香港的土地价格一路飞升。居高不下的地价对工农业发展是致命的,没有几个企业的利润率能够应付如此高涨的用地成本。所以,除了少数小而精的高科技工业,大部分工农业企业都早早关门大吉了。当然,工农业萎缩的另一个原因是自然的产业升级规律:香港有钱了,平均工资高了,需要维持低薪才能盈利的低端产业就自然完蛋了。简而言之,产业升级是单行线,没有回头路可走。这两个原因限定了香港未来的出路,只能在第三产业里找,并且只能是对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敏感的行业。

第二个因素是,必须是不易搬家的行业。今天的大陆显而易见是个比香港更辽阔更活跃的市场,如果一个产业能够轻易搬家,那么直接举家迁往大陆就是了,何必留在香港?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香港当年红极一时的影视娱乐业。今天的大明星们名义上是香港人,实际上一年大半时间在大陆拍戏、走穴。香港发展成什么样与他们何干?真正香港本地制作的“土产”电影如今早就没了九十年代在大陆市场一统江湖的气势,就是因为人脉资金都早已流向大陆,乐不思蜀了。

第三个因素是,目标产业必须能够吸纳相当可观的劳动力数量。毕竟,香港是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一项只能让少数人暴富的产业是当不了支柱产业的。少数超级富翁和大批贫民构成的社会连稳定都谈不上,何谈发展?没错,委员说的还是房地产业。李大富翁在房地产业里赚得盆满钵盈,而普通香港市民住的还是鸟笼,连内地许多大城市的居住条件都赶不上。这样的产业继续畸形繁荣,对香港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已经看出问题了。上述的几个考量因素之间是有矛盾的。比如,一个产业如果在香港吸纳大量的劳动力,那它就必然背负上沉重的人力成本,导致竞争力下降。

还是前面那句话,两难的选择,不是要证明香港的产业转型不可能成功,而是要说,产业转型,无论在哪里都是要经过痛苦的调整、牺牲,承担相当的风险,在不同的因素间走钢丝的。坐在家里就能日进斗金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未来的道路是需要魄力,需要牺牲,才有回报的。当然,以香港之前的有利条件,只要愿意下真功夫,能找的出路自然还是很多的。比如,旅游业就是一个可选择的目标产业。香港毕竟是一个比出境游要廉价方便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也是少有的符合上述几个条件的产业之一。

而香港人真正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对于发展模式的转变还没有意识,没有这个心理准备。从很多角度来看,不少香港人的心态甚至可以称得上“不知死活”。从前两年开始,我们越来越多的见到香港市民同内地游客之间发生冲突的新闻。随便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能看到诸如以下的消息,如:《香港人将内地赴港游客称为“蝗虫”》、《香港导游辱骂内地游客》。

很有意思。旅游业是香港这几年少有的景气行业,可以说代表了香港产业转型的希望。可是屡屡爆出的负面新闻让人觉得,香港不过是一个和内地许多劣质旅游开发区类似的地方。如此任性对待本地的旅游行业信誉,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再就是最近的奶粉问题。新闻很多了,这里不再附送相关链接。内地人到香港大批量采购奶粉,许多商店货架为之一空。香港市民、香港舆论的反响不是“商机难得,扩大进货”,而是“内地人抢了我们的奶粉”。作为一个以转口贸易起家,以自由贸易为荣的商业城市,竟然闹到要动用行政和法律手段阻止客户购物……这让人想起了鸦片战争前的清朝:获悉外国商人大批采购瓷器丝绸、市面上货源紧张的消息,清政府的反应不是扩大生产,而是禁止商品出口。当年的清朝没有受过资本主义洗礼,尚属情有可原。可今天的香港呢?

委员以为,上述事实足以说明,大多数香港人不知道香港发达的原因。他们表面上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杰出代表,骨子里还是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的小农心态。他们口里以贸易中心为荣,实际上却不知道(或者不关心)这贸易服务于哪个市场哪个客户。他们不理解香港的崛起是依托大陆市场的结果。所以,他们是在迷茫中稀里糊涂的发展起来的。今天的他们又在迷茫中稀里糊涂的停滞不前。那么委员当然可以预测,他们也将在迷茫中稀里糊涂的衰落下去。

当然,许多香港人不会承认这一点,他们更喜欢将今天的停滞归罪于特区政府。声称香港之所以搞成今天的样子,就是因为特区政府比港英政府的水平差。

这是很荒唐的。特区政府事实上和港英政府毫无区别,都是“殖民地政府”。

回归前的港英政府是个确凿无疑的殖民地政府,没有决策权,只有执行权。做决策是英国政府的事情,港英政府只考虑如何执行英国政府的决策。在香港回归的时候,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香港社会的稳定,中国政府承诺,香港现有政治制度五十年不变。这意味着,香港特区政府和港英政府一样,仍然只是一个殖民地政府。基于各方面因素考虑,中国政府从未大幅调整香港特区政府的架构和工作模式,赋予其决策的能力。

那么谁来替香港做决策呢?是中国政府么?我们只要回想另一句承诺就明白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国政府除了在少数基本问题上保持发言权,以此体现主权之外,在大多数具体的政策问题上并不愿插手香港内部事务。

所以这就是香港特区政府的问题,它是一个殖民地政府,上面却没有了宗主国。它无条件保留了英国人留下的施政纲领,没有能力根据经济形势变动予以调整,就像一辆卸掉了方向盘的汽车。所以自然是磕磕碰碰,越走越艰难。

要理解香港特区政府的这一缺陷,我们可以考察一下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美国政府的反应,对比98年香港金融危机时香港政府的反应。08年华尔街搞出危机的时候,美国政府毫不犹豫的抛弃了之前一直高调宣传的“政府不干预市场”的口号。为了避免通货紧缩风险和全面的经济崩溃,美国政府立刻插手干预市场。反正干预市场也罢,不干预市场也罢,都是政策选择而已。对于美国政府,这不过是一张纸上写什么字的事儿。现在改几个字也没什么,毫无心理压力。可是香港政府在98年的救市决策就艰难的多了。当时主管金融政策的正是后来的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他自己事后回忆说,他觉得政府干预市场违背了香港政府以往不干预市场经济的施政理念,他感到背弃了自己的理想,以致于在宣布救市决策的前一天晚上在家抱头痛哭。曾荫权的心态就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官员的心态。他从未掌握决策权,只能把上级政府,也就是以往的英国政府布置的政策当圣旨来遵循、来信奉。如果英国政府命令改变这个政策,他什么话也不会说。可要他自己违背这个政策,那就跟要他的命一样。

从这个角度上讲,索罗斯当年攻击香港的手段是很失策的。他太急躁了,给香港特区政府施加了太大、太直接的压力,以致于这个茫然的殖民地政府都认识到需要做点什么来自我保护。如果他能够用温水煮青蛙的手段来炮制香港,香港特区政府或许真未必有这个自卫的意识呢。

这方面的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港币的汇率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根据英国人的决策,港币汇率盯紧美元汇率。香港回归后这个政策依然连续。实际上,不止一位香港金融官员退休后反思,认为应该适当调整汇率,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可就是没有一个金融官员能在任上做这个决策,所以今天的港币汇率依然盯紧美元,仅在小范围内允许轻微浮动。

当然,要说特区政府的政策完全没有变动,这也不确切。实际上,香港就像一辆没有方向盘的汽车,轮子转向什么方向,完全取决于轮子压过什么样的坑。这个坑,就是香港的民意。只不过,民意如同小孩子的脸,一日三变。没有一个稳定的决策方向,盲从民意的结果就是朝三暮四,朝令夕改。

比如十多年前的庄丰源案:这是内地产妇赴港生子,然后援引基本法规定,要求给孩子授予香港特区居民身份的滥觞。当时的全国人大就给香港法院建议,提醒他们此例不可开,否则后患无穷。可是这个建议被公之于众后引发香港舆论强烈反弹,认为这是中国政府试图操纵香港法律。香港最高法院顺应民意,裁定产妇要求合法。十多年后,香港大小医院几乎被大陆产妇挤爆,香港民众苦不堪言,香港法院只好修改司法解释,不再允许赴港产妇的新生儿获得特区居民身份。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最近的奶粉案例,香港政府再次出现类似的行为。三月初,香港民意强烈反对内地游客强购奶粉,香港政府于是下令无限期禁止游客携带大量奶粉出关。违规者将被课以高额罚款,并没收所带奶粉。禁令一出,香港大小商店奶粉立刻滞销。一个月之后,香港政府改口说禁令颁布一年后要重新检讨。然后到了五月初,再次改口说半年之后重新考虑禁令问题。而据赴港游客反映,香港海关现在对携带奶粉的查禁已经形同虚设。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香港一些舆论喜欢批判说香港今日的经济不景气是因为香港特区政府不遵循民意。从以上的诸多案例我们实际上已经看到,第一,香港繁荣与否与香港民意无关,港英政府时期何曾在乎过香港民意?香港繁荣和中国大陆的发展状况倒可以说息息相关。第二,香港特区政府不是不遵民意,而是盲从民意,如同蒙着眼睛的毛驴,绕着“民意”这个磨盘打转。第三,正是因为特区政府盲从民意,才导致重要的决策方向被建制派把持,墨守成规、无力改革,无谓的琐事上却被泛民派绑架,朝令夕改、庸人自扰。香港居民则被这两派政客演戏逗的哭哭笑笑,不知所措。

那么,中国政府介入香港事务,是否可以扭转这个趋势、带动香港经济成功转型呢?委员对此也不乐观。香港舆论对于中国政府介入香港事务怀有极大的抵触,对内地普通游客横挑鼻子竖挑眼,归根结底是优越感在作怪。典型案例就是“地铁上能不能吃东西”的问题。内地游客在香港地铁上吃东西,引发同车香港人不满,最后演变成内地游客和香港人的对骂,然后又变成了“游客素质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的大讨论。加微信huarenLife168,可几乎就在那同时,有人见到西方游客在香港地铁上吃喝,同车香港人却是一片沉默。所以,什么素质问题、公德问题、乃至法律规定问题,都是表面问题。实质是香港人面对内地人时的优越感问题:“我们是富裕先进开化的上等人,你们是贫穷愚昧闭塞的下等人。我们怎么能对你们委曲求全?当然应该是你们曲意迎合我们才是。”香港人只要还有这个心态,中国政府任何试图介入香港内部事务的行动都只会招来更强烈的反弹。健康的、可持续的改革,必须建立在理性的政治博弈基础之上。现在博弈的一方完全没有理性决策的能力,改革从何谈起?要想改变这个心态,香港的经济状况至少要跌落到明显低于中国大陆沿海城市以下才可能。非如此,不足以打破香港人心中的优越感。

这就是委员说香港的未来一片渺茫的原因。改革的前途是有的,但香港人自己没有能力走这条路,也不接受中国政府带路。这是个死结。

嗟尔香港,气数尽矣!

第五篇:老龄化国情教育总结

关于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工作汇报

蓬江区杜阮镇贯溪小学

2018.10.26 为关于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全社会人口老龄化国情意识,根据全国老龄办、中组部、中宣部等部门下发的《关于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通知》的相关工作安排,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开展“尊老敬老,教育为先——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活动”。

本次活动结合重阳节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展师生知国情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老龄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动性、针对性、自觉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此学校利用教师大会、大队部广播国旗下讲话等向教师及学生宣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让全校师生明白教育的目的及意义,能过宣传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组织重阳敬老爱老专题班会

老师利用专题班会,与学生们讲述了重阳节的来历,图片展示了各地庆祝重阳节的习俗,老师还重点向学生们介绍从1989年开始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树立尊敬老人、爱护老人的优良传统;

三是诗歌颂重阳

自古以来重阳节的美景都是文人墨客争相吟诵的素材,各班积极让学生们也做了回诗人,各班以“小小诗词会”的形式争相吟诵着赞美重阳节的诗句。并布置作业:让孩子回家为家中的老人洗一次脚、梳一次头、递一杯茶。

此次活动的开展,帮助了学生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国情及敬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内涵,教育了学生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美德,同时也让学生的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都加入爱护老人的行列中来。

下载老龄化问题是怎么来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龄化问题是怎么来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龄化社会调查报告

    老龄化社会调查报告 老龄化社会调查报告1 尊敬的各位领导: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中后期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于20xx年也进入老龄化社......

    教师老龄化论文

    山区小学教师老龄化的原因及对策 湖北省竹溪县天宝乡中心学校 黄开夫 一、现象: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 》显示:2007 年,小学教师46 岁以上的占小学教师总数的29.1% ,初中教师4......

    老龄化问题研究

    第二章:人口老龄化问题 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谈论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还是在说“人多”。而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

    唐山老龄化现状

    进入本世纪,我国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银发浪潮”。老龄人口多,老龄化进程快,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人口总数的11%。唐山市老龄人口在不知不觉中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13......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1 就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一定影响。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从人口结构看,......

    中国梦 老龄化

    中国梦•我的梦 ——改善我国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新就任的国家......

    环境保护问题是中考热门话题

    环境保护问题是中考热门话题,出现频率高,难度较大,必须掌握。 1 、6月5日(June 5)是世界环境保护日,我们周围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污染越来越严重„„。假如你是学生Jone.,你校要......

    环境保护问题是中考热门话题

    环境保护问题是中考热门话题,出现频率高,难度较大,必须掌握。 典型句子 1. It’s our duty to save wate 2. As we know , water is very important to man, 3.we can’t l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