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标识用语英译失误及其实例剖析
城市标识用语英译失误及其实例剖析(2006-01-18)作者:王银泉(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陈新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摘要:城市公共场所的标识用语是社会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社会用语文明建设的高度上关注其翻译问题。就翻译要求而言,译者除了需要注重意思表达准确、行文简洁外还应特别注意把握标识用语的语用意义,避免出现语用失效的后果。调查表明,这一领域的汉语英译目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这些弊端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译学角度提出了一些供同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标识用语;翻译;误译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加入WTO以及北京申奥成功,英语在中国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英语使用的场合十分广泛,除了报刊和广播电视媒体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外,社会用语也占了较大的比重,其中旅游景点的宣传介绍、街头路牌、商店招牌等公共场所的标识语言的英文翻译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大城市的主要公共场所配上英语译文已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这样,城市标识用语的英语译文就成了“老外”了解城市的“窗口”。然而,令人不胜遗憾的是,在这类文字的翻译中,张冠李戴、译文刻板、用词不当等语言性错误俯拾皆是。正如李克兴(2000)所言,英文垃圾和翻译谬误如果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许多译文错误简直令人匪夷所思,不但有损于我国各开放城市的声誉,造成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印象,同时还将有损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外商如果到一个城市投资,在公共场所看到的全部是不伦不类错误百出的英语,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愿意来经商?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翻译错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损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形象。对此,国内学者纷纷撰文,呼吁重视目前问题的严重性,城市标识用语英语译文的规范化问题也正在像我们的通用母语一样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依托大量实例,尝试剖析城市社会用语的英译问题,同时结合标识用语的特殊性,从译学角度提出一些供同行思考的问题。
2.城市标识用语英译失误实例剖析
1)交际信息失真
从语用上看,标识语翻译的第一种常见问题是使用不准确的表达方式,导致所要传达的信息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比如,在成都某著名旅游胜地的南大门入口处,门票出售窗口上方标有“收费处”几个汉字,这样的文字说明在中文里面当然毫无问题,谁都会知道收费处在这里意味着什么,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此处收费处给出的英语译文是toll gate。熟知英文的人都知道,toll gate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够使用的,它指的是道路、桥梁和港口等地的收费处,尤其是指高速公路的收费站(不收费的公路叫toll-free highway),而旅游景点的“收费处”应该用booking office 或者ticket office来译。南京文化艺术中心是该市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经常有欧美音乐家应邀前来演出,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其票房(自称收费处)的英语译文竟然是pay box,切不说box在俚语中有不少粗俗的含义,观众也不知道该如何进入这个box来买票。又如,南京有一幢办公大楼叫做“随园大厦”,大楼后面设有一个停车场,也许是为了方便外国人,招牌上也用了英语,但其译文却是Sui Yuan Park。不知道内里的外国人如果驱车到此一看这招牌还真不敢进去,因为如果那里是人家的公园,就不应该把汽车开进去。事实上,此处的译文甚至都不需要把大楼名翻译出来,只要在中文下面写上Parking就一目了然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某公园里“濒危的珍禽”竟被译成“危险的鸟儿”,“中国西安人才市场”牌子将“人才”被译成有“蓝领”、“劳工”含义的labour。诸如上述语用-语言上的误译会给人们带来错误的信息,容易使交际陷于尴尬甚至瘫痪的境地。
2)施为用意错位
标识用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其施为功能,即提示人们做或避免做某事。因此,在翻译各类标识用语时需要正确把握其语用—语言特性,以免执行不同的施为功能。在南京国防园内有一处游客提示牌,上面写着“如果你需要帮助,请打电话……”,其英文译文是If you need to help, please play telephone。这样一来,译文就完全变味了:本来是提供(offer)一种帮助,翻译后这样的施为用意就变味了。这样的翻译错误可能是由译者粗心大意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译者对help这个动词的用法不甚了解而产生的。至于把“打”译成play,很有可能是译者根据“打篮球”play basketball等类推而来。正确的译法是:Call XXX for help.华商大会在南京召开期间,南京市在闹市区之一的大行宫路口竖立了一个硕大的广告宣传牌,上面的中文是“华商携手新世纪和平发展共繁荣”,其英语译文是:Let Chinese Entrepreneurs United for a New Century;Make Peac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is Our Common Theme。撇开“华商”中的“商”(显然是指“商人”,而非“企业家”)的误译,译者在翻译这样一句中文时显然没有对译文进行慎重考虑和推敲。汉语表述执行的是单一的呼吁(appeal)或号召(mobilize)功能,而英语译文却在呼吁之余增加了陈述(state)的行为,使得呼吁的力度大为减弱。这从译文分成两个部分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译,即Worldwide Chinese Businessmen Join Hands in the New Century for Peac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3)语言礼貌蜕变
在汉语标识用语中,直接明晰的禁止类表述一般情况都是可以接受的,例如“闲人莫入”、“禁止抽烟”等在人们看来并不十分刺耳或刺眼。然而,一旦将它们译为英语,我们则需要考虑是否具有对等的接受程度。根据英语国家(强调消极面子)的语用原则,得体性往往产生于间接、含蓄。过于直露的、强加性的禁止用语不是很受欢迎。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看到被动句式和无人称主语句式在英语告示语中大量应用。我们知道,公园里的绿地是不许践踏的,而我们经常看到与之相伴的往往都是诸如Don't tread on grass的译文。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植物园里,草坪上的警告性文字是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试想,看到这一提示的游客哪里还忍心踩下自己的脚?南京一所博物馆内,“游人止步”的牌子被译成生硬的“Stop”,不让外宾见怪才怪呢!
在成都盐市口有一家麦当劳快餐,墙壁上写有以下提示文字:“请不要食用非麦当劳食品和饮料。”它配上的译文是:Consumption of MacDonald foods only,即反话正说,或者说是逆向翻译,不可谓不巧妙,同时也是常见翻译技巧之一。倘若换译成Please don't eat or drink non-MacDonald food and drink here,则会充满对人的不尊重。又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在工作场所经常使用的标识用语“闲人莫入”,在国内常见的译文就是Strangers are forbidden,而在英美人工作场所类似的提示语言就是简简单单的Employees/Staff only,丝毫不得罪任何人。上述说明实际上提醒我们,在应用文翻译、尤其是公共场所的提示性语言的翻译中,要注意相同话语形式在不同文化中却可能具有不同的礼貌级别,力戒译文在礼貌问题上的不对等。
3.标识用语翻译失误溯因
造成公共场所标识用语英译语用失效的原因有很多。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三种原因:英语水平低劣、翻译能力低下以及语用知识匮乏。
1)源语言和目的语言水平低劣
从事翻译的首要条件是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非常熟谙,因为就翻译过程而言,翻译不仅是源语解码-目的语编码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涉及源语推理的过程(张新红、何自然,2001)。就翻译内容而言,译者既需要处理源语字面意义,而且需要妥当处理源语的施为用意、隐含意义、礼貌等(钱冠连,1997;张新红、何自然,2001)。遗憾的是,那些被请来翻译城市标识用语的人对英语半知不解,其结果必然是错误百出,导致交际信息失真。比如武汉洪山广场上的垃圾分类回收箱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可惜,“不可回收”箱上译成了Unable Recovery(可译为Non-recyclables only);“可回收”箱上的译文是Arable Recovery(可译为Recyclables only);“一次性餐具”是One Time Dinner Service(For single use only/disposable),等等。又如,苏州——嘉兴——杭州高速公路苏州出口处的路标“苏州市区”配备的英语译文竟然是Suzhou city zone(可译成Suhzou city proper 或Suzhou urban area),这种译文一看就是低水平的译者想当然地逐字逐字望文生义的结果。此类拙劣英译实在令人感叹万分。
2)翻译能力低下
标识用语英译的语用失效也经常是由译者的拙劣翻译水平导致的。事实上,被安排翻译标识用语的那些人很可能是临时抓差而来的,他们对翻译根本不内行。一个明显的标志是,他们翻译标识用语时往往过于忠实于原文、过于刻板,讲求字字对应,而就翻译标准而言,译者需要追求语用等效(何自然1994,1997;张新红、何自然,2001)。这一标准决定了翻译技巧(直译、意译、添译、分译等)的取舍与选择(叶苗,1998)。比如,国内火车站的候车室一般会根据火车运行目的地的方向区分,如“南方候车室”和“北方候车室”等。在南京火车站,两个方向的候车室外面墙壁上还配上了英语译文South Waiting Hall和North Waiting Hall。这个译文值得商榷,原因是从译文的字面意思看,它只能表明两个候车室所在的位置,即一个在南面,另一个在北面,也就是“南面的候车室”和“北面的候车室”,但是此处中文中的“南方”和“北方”应该是指火车运行的方向。按照现有的译文,外国人显然无法理解其中的区别的,而且南京火车站的两个候车室事实上是一个在东,一个在西,这下子外国人可能更加看不懂了。此处语用失效的原因是过分强调了语言字面等值,而没有注意语用等效,导致信息无法准确传递。事实上,此处的英语译文可用Southbound Only 和Northbound Only。
3)没有把握好词与文体的关系
没有把握好词与文体的关系也是导致标识用语英译失误频频的一个重要原因。英语词汇浩瀚无比,同义词汇又极其丰富,因此,在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词大有讲究,这也是英语文体学研究的内容。有关学者在说明词与文体关系时最常引用的就是17世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讲过的一句话“把恰当的词汇用在恰当的地方”(王银泉,2000)。从文体学角度来说,“语言要适用于场合是一个核心问题,而不同文体、不同语类在选词上有明显差别”(王佐良等,1987),秦秀白(1986)也指出,“不同文体常要求使用不同的词语”。但是,在城市标识用语的翻译方面,一些译者显然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导致译文不够贴切和地道。例如,上海虹口机场外路牌上的“候机楼”的译文是waiting-hall,而不是国际通用的terminal(building),苏州公交公司的英语译文是Suzhou Public Traffic Company而不是Suzhou Public Transport Company等等。在上海到南京的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梅村服务区的“餐厅”一词用的英语译文竟然是refectory(修道院的食堂)。西安某学院的音乐大厅的“安全出口”被译为safeexport,而不是通常使用的Exit。南京著名旅游景点中山陵的入口处招牌上配备的英译文是way in,而不是通常的entrance。南京某内资超市的“收银台”被译成payment area,而不是cashier。如果译者了解相关的文体学知识,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4.约定俗成:不容忽视的翻译原则
在城市标识用语的英译方面,也存在一些令人感到棘手的问题。例如,如何处理中国城市标识用语中的文化信息?例如,南京的“解放路”目前的英语译文是Jiefang Road,“富贵山”的英译是Fugui Mountain。显然,原汉语标识用语中的文化内涵在英译过程中已经荡然无存了。然而,与其他体裁(如文学)相比,标识用语由于篇幅短小而不容许使用译注的方法。这样,我们或许只能照顾其主导功能(即施为功能),而牺牲部分标识用语的次要功能(即文化影响)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类翻译的语用等效是不彻底的。
另一个问题是,同类标识用语是否应该用统一的标准来翻译?例如,在街道和马路名称中,关于“街”和“路”名称的英文翻译,我们目前还缺乏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有的采取意译,翻译成Road,Street,avenue甚至boulevard,有的则采用汉语拼音,还有的是根据约定俗成这一原则。多重标准的存在给翻译带来了混乱。比如说,南京有一条街道名叫“太平南路”,采用的译文是Taiping South Road,实际上是直译的结果。类似于“太平南路”这样的表示东南西北方向的马路和街道英译的处理方式应是South Taiping Road,比如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的一条大街名叫Jackson Boulevard,被State Avenue分成东西两部分,西街称为West Jackson BL(可缩略为W.Jackson BL),东街称为East Jackson BL,门牌号放在街道前,比如10 West Jackson BL就是美国Immigr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Service所处的位置。另一种译法为 Taiping Road, South,似乎略嫌繁琐,因而不是很常见。地名采用汉语拼音的一个人皆共知的例子是北京的“东直门外大街”,如果采用意译,那也许就会变成The Street Outside of the East Straight Gate, 或者是The Street Outside of Dongzhimen,但实际上这条著名街道的英文译名一直是Dongzhiwenwai Dajie,从来没有人对此感到有任何不妥的。按照目前普遍接受的名从主人翻译原则,我们应该采用汉语拼音来译道路、街道名称。问题是,一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道路的英语译文已经为大家所接受,是否还有更改的必要呢?例如,上海的“南京路”一直被翻译成Nanjing Road,我们非要把它改成Nanjing Lu吗?如此看来,要在翻译标准上取得统一,还需假以时日。
5.结语
翻译城市标识用语不见得比一般体裁的翻译来得容易。事实已经表明,这一工作绝不是简单地懂几句外语就可以胜任的。相关管理部门对此工作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李克兴(2000,1:35-44)在分析深圳存在的英语弊病以及翻译错误时认为,深圳英语及翻译水平低劣的根源在于城市缺乏文化沉淀,打工文化作祟,人口结构、人才结构比例严重失调,拜金主义盛行以及知识分子的良心等几个方面。上述分析当然有局限于深圳一隅的片面性,但是也不乏借鉴意义。在大城市里,外语翻译方面的专家并非没有,但是有关政府部门却可能很少想到过需要请专家把关。
笔者认为,标识用语翻译中广泛存在的失误问题是我国城市社会用语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要避免城市标识用语翻译上的无序、不规范,需要引入相关的管理。有关部门应尽快设立翻译资格认证机构和译文权威审定机构,凡对外使用的路标、广告、印刷品等必须送审,译文确定后方可公开使用,并积极同人事、工商、税务、教育、外事等职能部门联系,解决翻译人员持证上岗的问题。据了解,福建、湖南、北京等地已对翻译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这应是一件可喜的现象。
参考书目
[1] 何自然,Pragmatics and Translation(J),外语教学,1994(1).[2]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 李克兴.试析深圳的英语弊病及翻译谬误[J],上海科技翻译,2000,(1).[4] 钱冠连,翻译的语用观──以《红楼梦》英译本为案例(J), 现代外语,1997(1).[5] 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6] 王银泉,公共场所英语翻译错误拾零(J),上海科技翻译,2000(3)[7] 王佐良等,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8] 叶苗,关于“语用翻译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1998(5).[9] 张新红,何自然,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 现代外语,2001(3).Mistranslation in Chinese Public Sign Discourse and the underlying problems
Wang Yinquan Chen Xinren
Abstract: Language used in public plac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discourse.Its translation not only commands exactitude but also proper rendering of its pragmatic meaning.Unfortunately, the English version of many public sign discourses in big cities of China suffers from poor treatment, for which many factors are responsible.The present article demonstrates some types of mistranslation wit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ir sources and proposes in passing a few questions for further professional thought.Key words: Sign discourse;Translation;Mistranslation
[作者简介]
王银泉(1963—),男,南京农业大学英语系教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和应用文翻译。陈新仁(1967—),男,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迄今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修辞学、模糊语言学、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法。
[联系地址]
王银泉:(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英语系 Tel: 025-84398600 Email: yinquan88@163.com
陈新仁:(210000)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Tel: 025-83354182 Email: cxr3354182@sina.com
第二篇:公示语英译语用失误论文
摘 要: 本文以语用学的语用失误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了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各类语用失误,指出公示语的英译应注重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
关键词: 公示语;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一、引言
公示语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实用语言,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公示语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几乎随处可见,例如路标、广告牌、商店招牌、公共场所的宣传语、旅游简介等等。公示语是国际化都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导致不良后果。错误的翻译会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对外交流,也给外国游客带来诸多不便。吴伟雄[1]《中文标语英译浅谈》认为:标语口号的翻译,主要是英译,越来越成为开放城市一个不可回避又颇感棘手的问题。因此,净化城市语言环境,创造一个促进文明交流的开阔空间,是从事公示语翻译的译者的责任,也是所有从事外语工作者的责任。
本文以语用学的语用失误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公示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问题。语用失误不是指来自语言本身的语法错误等方面的问题,语用失误比语法失误产生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因为“语法错误只表明使用语言不够熟练,而语用失误却说明说话人的品质。” [2]
二、语用失误
语言学家Jenny Thomas[3]认为,语用失误指表达不合适或表达方式不妥,不合目的语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效果的这类语用文化错误。她在《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把语用失误现象分为两种:一种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另一种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a-pragmatic failure)。
1.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这类失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把汉英词语一一对应造成的语用失误
英语中的词和概念与汉语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而是呈现复杂的关系,翻译时如果一一对号入座,就会闹出笑话。如
例1.小心绊倒Be Careful Trip
“小心什么” 在英语中不用“be careful of”。这里的“小心” 是“警示—beware of”,不是特别“细心—be careful”的意思。为此,涉及汉语 “小心”的英译,如“小心路滑”可以有两种译法“Beware of Slippery Road”或 “Caution: Slippery Road”; “小心地滑”译为“Caution: Wet Floor”或“Watch Your Step”。
例2.(某商场)出口Export
进门的“入口”(Entrance)和“出口”(Exit)译成“外贸”的“入口”(Import)和“出口”(Export),令人哭笑不得。
例3.注意安全pay Attention to Safety
该译文反映出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虽然在中文里这种表达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但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来说,就有可能造成迷惑不解。英语中“注意”类的提示、警示都使用“Mind The Step”,或使用“Caution”加上具体提示的内容,如:Caution: Steep Steps!
(2)忽视汉英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译者不懂得在特定情景中英语有相应的、习惯的表达方式,因而在翻译中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或误用英语的其他表达结构,结果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用意,甚至引起误解。例如:
例4.小心碰头Attention Your Head
且不说这个翻译中的句式结构错误,按字面意思应该解释为“注意/留意你的脑袋”。这与原意显然相悖。“小心碰头”英语中有习惯的表达方式“Mind Your Head”。
例5.祝您一路平安Happy Trail
“祝您一路平安”在英语中常用法语“Bon Voyage”来表示,绝无“Happy Trail”一说。
例6.游人止步Tourist Stops!
“旅客止步”、“游客止步”、“宾客止步”、“闲人免进”等公示语的英译一般都采用“Staff Only”。
例7.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Go to work happily, and come back safely!
这条公示语的用意是提醒司机小心驾驶,平安上路,安全回家,隐含着反映汉文化中相互关心的人际关系。英译文却套用了汉语结构,没能表达其中的内涵,使一些不了解汉文化的西方人看了不解其意。从语用学的观点看,用“Good Luck!”、“Drive carefully!”或“Safety first in driving” [4],就可以表达公示语所隐含的关心和祝愿。
2.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在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地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和交际规约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社交语用失误在公示语的翻译中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而出现表达失误
译者把不该对外只能对内的公示语直接译成了外语,即给对方的理解造成困难,又给外宾留下不好的印象,损害民族和国家的形象。例如:
例8.向文明市民致敬!Salute to Civilized Citizens!
例9.争做文明游客,共建生态景区。Be civilized visitors, set up the ecosystem scenery together!
这类宣传用语是通过呼吁的方式诉诸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觉悟,以规范本国市民的行为,所以实在是没有对外翻译的必要 [5]。况且,外国人读了这样的文字反而会产生不好印象,还以为该国市民和游客是uncivilized people(野蛮人)呢!另外,还有类似的 “小心扒手”,“违者罚款”,“严禁赌博”,“严禁随地吐痰、便溺”等明显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汉语公示语也没有必要译成外文。
(2)忽视文化和价值观念差异而导致的语用失误。
许多公示语的英译错误不仅是用词不当或翻译不准确,其错误根源在于缺乏对中西方两种文化差异的了解。
例10.(某市公共汽车告示)老年人优先候车Old people Waiting and Getting on First
在中国,我们常说“请为老、弱、病、残和孕妇让座”。然而,在西方,老年人往往不愿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愿别人用带“老”字的称呼来称呼自己。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人老了就没有能力了,就失去了骄傲的资本了。所以,英语中对年纪大的人表达上几乎见不到表示老的“old ”一词,总是以委婉语(senior citizens)来称呼他们。比如,在美国公交车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It is law: Front seats must be vacated for seniors and person with disabilities”这里就巧妙地避开了 “old” 一词。因此,这个公示语正确的译法应是“Senior Citizens First”。
(3)由语气生硬违反礼貌原则引起的语用失误
例11.请勿吸烟Don’t Smoke!
例12.请勿乱丢杂物Don’t Throw Rubbish Away!
汉语公示语中,有关“禁止……”之类的命令式祈使句随处可见。这种表达法的特点是凝练简洁、醒目易懂。从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出发,作为社会指令信息,我们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然而,一旦将它们译为英语,我们则需要考虑是否具有对等的接受程度。根据英语国家(强调消极面子)的语用原则,得体性往往产生于间接、含蓄,过于直露的、强加性的禁止用语不是很受欢迎。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看到被动句式、无人称主语句式和名词短语在英语告示语中大量应用。所以例11和例12正确译法应为“No Smoking”和“No Littering”。
三、结语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包含着语言,又影响着语言。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的转换,不仅要做到语言对等,更要做到文化对等,使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更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习惯,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只有认真探讨英语公示语的功能意义和语言风格,才能真正准确发挥英语公示语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伟雄.中文标语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1998,(1):35-38.[2]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03.[3] 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4):91-112.[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68.[5] 张新红.社会用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2000,(3): 14-20.
第三篇:《城市的标识》教案
课题:《城市的标识》
教材:北师大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
设计者:王丽娜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上实现能够自学语文。对于语文学习,人生中心教育理论指出要注重共举行与人文性并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善于提问并解答、并能够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哲学的思考。也就是实现课堂的活力、主体、思考、高效、智慧、哲理。因为本文的学习主要以“读”为基础,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问为重点,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高耸的大厦和大楼,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这些相同的标识让人茫然无措,“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但是,“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作者用这句话自然过渡,转到对“标识”的正面描写。作者发现唯有那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为人们指明通往故乡的路。雨丝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无法到处挪移。
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已初步具备了识字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学时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同时,抓住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学生多问,多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本文的体裁是散文,这种文体更要求学生从看似散漫的结构中品味作者的情感。语文的魅力着重体现在言语的魅力。一字一句总关情,一言一语是心声。品读词句赏析语言当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三)我的思考
我在本节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前测,包括以前测题的形式了解每个孩子在自读自学环节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和可能提出的问题。紧接着,在教学节上午的第1课时教学中,孩子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出了本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采用建华学校特有的语文教学四环节教学模式,我的备课无法固于某种形式,必须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进一步开展教学,真正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而我只是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并充当材料的提供者。在导入环节之后,我就大胆地把孩子们的问题作为这节课的主线,因为在第1课时我们已经解决了三个问题,因此本节课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关于课文第2、3部分的相关问题,我们共同把所有的问题总结为一个可以引发进一步思考的主问题,以这个问题为主要线索来学习文章的2、3部分。这样的课堂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词,也摈弃了过去课堂上老师忽略学生的真正需求而带领学生解决所谓的重点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重点问题未必是学生真正不懂的,这样的课堂表演性质很强,整个课堂好像是一出戏,大家演得很卖力,而真正的疑问却潜在课堂表面的热闹之下,学生畏于公开课,也不敢提出内心真正的疑问。当然,让学生“牵”着走,是需要胆量的,毕竟学生提出的疑问不一定是老师早有准备的。可正是因为没有准备,课堂才更真实,学生才更有积极性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他人的问题。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索和解决后的自豪感。
我认为对个别段落的品读特别重要。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好。”课堂上,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文章,形式不限,因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脱离了文本,就谈不上语文。当然,这种读书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大声流利朗读。而是需要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阅读。我个人在之前的备课过程中至少把本文读了不下于十遍,先是以一个自学者的身份,再换位思考学生可能有哪些疑问,作为学生能通过哪些方法解决这些疑问。再来思索如何以老师的身份提供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引导学生自己从文中找答案。这样一遍遍的阅读,让我对文章也有自己的理解,也迫不及待想与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叶圣陶说过:“语言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列伟。”可见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这节课我决定让学生重点品读这两处:
“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地袭来„„”
这是一段描写树的文字。在读的过程中,我决定采用两种方法让学生品味。一是读完整体地谈感受。孩子们可以大致说出对树的感觉,但是还不是很深刻。然后我让学生分别用肢体语言感受“遒劲”和“合抱粗”的感觉。孩子在用力伸开手掌的那一刻不仅知道了遒劲的意思,更一下子明白了树的鲜活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正是树被作者称为城市的标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两位同学表演“合抱粗”时,大家明白了树的生命力的长久和“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的涵义。同时,通过对“缀满了”“即使„„也”“依然”等词的品读和体会,学生逐渐明白了这一段看似与第一部分脱节的文字的真正用意。同时,在感受香樟树带给大家的感觉时,我补充了张抗抗19岁离开家乡,在北大荒劳动8年后回到杭州的背景材料。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谓的“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时的喜悦和感动。也就更深一步明白了香樟树是杭州标识的原因了。
另外,为了解决学生提出的关于树是城市“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的疑问,我们重点品读了“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这段话我们经过了反反复复的阅读和品读,让一部分孩子通过谈体会的方式说出对文字的理解。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只剩下”“忠心耿耿”“小心翼翼”“滋润”“干涸”等词语,让孩子在反复的阅读中进一步理解树的不可替代性。当然,在文章的末尾我认为自己还有些可以改善的地方,就是适当补充些其它国家对待树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树是城市的不可替代的标识的无奈和城市已经面目全非的沉痛。
本文在末尾补充了时事性新闻,关于“南京无桐”的一则新闻报道。这种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把感受带入生活,得知作者的担心在生活中确实正在发生。我设计了一个信件的形式让学生给有关部门写信反映问题并说出自己对该事件的感受。这种设计一举两得。既让学生在有感而发时学以致用,又实际解决问题,从课文走入生活。另外附带着巩固了写信的格式复习。
教而不学则罔,学而不传授学习方法,学生就不懂得如何阅读,不懂得文字的魅力和奥妙。就更谈不上被美丽不老的中文深深吸引。张因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尽量再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反复阅读,因为读书百遍,学生便更能爱读,会读,乐读。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
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高耸的大厦和大楼,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这些相同的标识让人茫然无措,“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但是,“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作者用这句话自然过渡,转到对“标识”的正面描写。作者发现唯有那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为人们指明通往故乡的路。雨丝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无法到处挪移。
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3.通过学习本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学案,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和学案。
2.借助学案交流自读自学情况。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案交流,了解学情,实现“三不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讨论互助,提出问题 1.小组交流问题,上黑板提出问题。2.全班梳理主问题。
【设计意图】本学期在引导学生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从“为什么不”“还可能怎样”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提问。借助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品味课文。
(三)对话交流,深度阅读
1.阅读指导。
(1)出示几张城市的图片,让学生自读1-6自然段,找出作者对现代城市的感受。*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更让你茫然无措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读——找:通过读,找关键词和句子的方法,谈谈城市带给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又带给我们哪些阅读体会呢?】
(2)阅读提示:寻找表示心情的形容词和描写城市特征的关键词。2.独立阅读。3.对话交流:(1)预设:
*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更让你茫然无措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兄弟。(意思相近即可。)(2)教师小结、过渡。
总结城市特点:雷同,相似。带给人的感觉:茫然无措,迷失。
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几种树的图片,让学生找到其对应的城市,引出“树是城市的标识”的主问题。
思考:为什么说“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树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4.小组合作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小组上黑板划勾,教师选两个重点问题进行询问)【设计意图】“阅读指导——独立阅读——对话交流——解决问题”的环节设计,符合学生探知的基本规律。“阅读指导中”渗透学法指点,“独立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对话交流”与“解决问题”既关注问题的解决,也重视语言的训练,讲究问题探究的层次性,注重内容的“感受”与“理解”,辅之以写法的“欣赏”及写作目的的“探究”与“评价”。
(四)读写结合,精讲提升(8分钟)引读:“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1.过渡。2.感情引读: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3.随堂练笔:
出示图片,介绍“南京无桐”的新闻报道。引出话题:从“南京梧桐”到“南京无桐”,想必你所在的城市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你认为有关部门应听取民意,还是梧桐应该给建设让路?
以写信的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交流练笔。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分钟)
布置作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北京的标识——国槐。(2)进行一次爱护树木的行动。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后测题设计
1、在括号内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遒劲()
偌大()
圆冠榆()喀什()
......标识()
曲折()
婀娜()掳掠()......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格式:作者通过描写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的感情。
3、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或段落,抄写下来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评价内容
(1)朗读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
(2)找出文中的两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好处。(3)作业。
2.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2)小组内评价。(3)教师评价。
六、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不可替代 不可置换 城市灵魂 个性
七、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一文的教学让我深深感受到“读是基础,思为主线”的人生中心教育课堂带来的乐趣。本文是一篇散文,侧重于抒发作者对“最后只剩下树来守护城市”的无奈和沉重。因此让学生充分朗读文章是必不可缺的环节。这也是我在第二课时教学时侧重的一个环节,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让学生采用自读、齐读、指读等方式反复阅读文章的抒情段落,再让学生倾诉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能够抓住重点字词读出作者对这种现状的无奈,读出对树的依恋和喜爱,读出树对我们而言的重要性。
抓住了阅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读好,加深感悟,教学效果也就一目了然。由此,我感到,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反复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从这节课中我得到这样几点体会:
1、导入要自然,注意和第一课时的衔接。
因为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而第一课时还留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如何让学生体会课文第一部分的作用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课文的第一部分花了大量笔墨写城市的雷同,看似与课题无关,但却是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反衬。因此我在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标识”的含义,并导入文章的主问题“树是城市唯一标识的理由”。
2、问题设计的针对性要强。
学生在第一课时经过小组的讨论交流提出了几个问题,在解决了关于课文第 一部分的问题后,第二课时我们的问题经过学生的归纳总结,被归纳成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为什么树是城市的唯一标识”。这样我们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这个问题来品读文章的相关段落,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的感情。
3、读是基础。
本文与以往学习的文章不同,是一篇寓意教深的散文,而且文章的结构看似
散漫,没有统一的线索。所以更需要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尤其是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真正的写作意图。但是这里所说的读并非只是停于流利通顺的朗读,而是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这一点要做到并不容易,它必须建立在充分和正确的体会作者的感情基础之上,因此我在课堂上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先自读,谈初步的体会,再指读,听其他同学的感受。再指导个别学生体会个别字词的涵义,体会段落中个别句子的含义,这样在层层深入的理解上再反复品读,学生便自然而然读出了感情。
4、问题为主线。
正是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才更让学生有兴趣进
一步思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渴求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问,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再循循善诱,让学生知道如何从文中找答案,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读能力。老师到底交给学生什么武器让他学会质疑?不能只对课文内容加以质疑。师生的问题需要进行整合。再变成两三个主要问题,要让问题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思考空间。提出的问题要对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的挑战。问题之间要有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形成思维系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把零散的、点状的、孤立的思维提高到立体的、整体的思维。
5、脉络要清晰。
散文这种体裁是最难把握结构和作者的情感线索的。因此如何抓住作者的感 情线索就显得至关重要。
6、要掌握学生的年龄段特点,要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注重研究学生,找准提 问的起点。
好的课堂必定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而感兴趣的前提必定是能够挑战学生思维的教学设计,既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辅佐下不知不觉赢得了这场思维的挑战,同时又能被充满魅力的中文感染和打动。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导向上多动脑子,在教法上认真探索,不断唤起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为了学生的幸福和成长,为了将优质的课堂更好得展现在学生面前,我还需要与学生携手共同成长和进步。
第四篇:《城市的标识》说课稿
《城市的标识》说课稿
《城市的标识》说课稿1
《城市的标识》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散文。学期初,在我梳理教材备课时,就被这篇课文所深深地吸引。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的现象,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说明了树是城市的标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同时唤起人们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其见解深邃而独到。
全文层次清晰,文笔优美,17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6自然段)作者先从反面入手, 3、4、5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大厦和大楼、街道、人们的物质生活三个方面,用大量的笔墨罗列了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像 “多胞胎”,像“连体人”,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和灵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重点句,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于是,作者在这一部分的结尾处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这里的“迷失”更有在物质生活中迷失心灵的含义。
但是“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作者用这句话自然过渡,转到对“标识”的正面描写。作者发现唯有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为人们指明通往故乡的路。
第二部分(7-14自然段)充分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这一观点,对生长在不同地域,千姿百态的树做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如:香樟树立于江南,是杭州市的标识;蔚为壮观的法国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婀娜苗条的椰树是海口的标识等等。因为作者张抗抗是杭州人,所以她重点描写了香樟树,让我们在欣赏香樟树王者风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点明了主题,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树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因为一切现代文明的产物都可以被复制,而树有它特定的地理环境,它身上散发的是生命的活力与温情,是现代物质文明不能吞噬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点明了整篇文章的中心:“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吧,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但它又是那样的厚重,以至于你一个人根本无法承重,无法不为此改变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在神色匆匆、人云亦云、日益趋同的今天,什么能成就我们的灵魂?这需要我们深思。
作者不同于以往一些呼吁环保的`文章,以专家的口吻和姿态,高高在上地批判现实、陈述环保,而是用第二人称“你”,在现实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用平凡却不失深刻、宁静中充满哲理的语言,在娓娓倾诉中展开了彼此的心灵对话,读来倍感亲切。
《城市的标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城市的标识》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第三篇主体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城市现状的理性思考,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及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有较强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能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来理解感悟作者的独特感受。小学高段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抓住词、句、段进行积累,理解,感悟其表达的效果。本课的部分词句,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学生具有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进行思考的能力,学习本课正是培养学生此项技能的有效契机。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和课标的把握,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读准“识、模”等多音字和词语,积累“遒劲伸展、婀娜苗条、挺拔苍劲、玲珑精致”等好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树是城市的标识。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树的强烈愿望,增强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为什么作者要把树当成城市的标识。
难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树的强烈愿望。
五、本课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质疑问难、品读感悟等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六、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1、板书“城市”这个词语,让学生想象:当你看到“城市”这个词语,眼前会浮现什么样的情景。同时多媒体出示城市的繁华图片。
2、将课题补充完整—“城市的标识”。注意多音字“识”,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勾画本课的四字词语。然后请同学一起交流找到的四字词语。
2、整理学生划出的四字词,出示在大屏幕,让学生边读边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第一组(描写城市):如此相像似曾相识大同小异一模一样
第二组(描写树):遒劲伸展婀娜苗条玲珑精致秀气坚韧
[此环节让学生说出词语分类的依据,区分了课文的前两部分内容,将词语教学与课文内容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不仅积累了好词,而且轻而易举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为后面的阅读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结合句子,畅谈体会
1、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1―6自然段),把感触深的句子或有疑问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并交流读书感受。
教师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发表感想。引导学生从建筑、街道、物质生活三个方面来理解,抓住“连体人”“多胞胎”“克隆”“复制”等词语体会城市的雷同,抓住重点句子: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由此体会城市的雷同和作者的讽刺意味,发表自己的感想。
第五篇:英语翻译:最新时政及网络用语英译
英语翻译:最新时政及网络用语英译
恶搞 parody joke 浮云 fleeting cloud 房奴 mortgage slave 秒杀 seckill 法人 legal person 地王 top bidder
蜗居 snail dwelling;snail house 雷人 shocking;weird;wacky 给力 gelivable;thrilling;cool 山寨 copycat;Shanzhai;knock-off 桌游 board role-playing games
裸婚 simplistic marriage;bare-handed marriage 伪娘 drag queen 蚁族 city ants;antizen
零帕族 stress-free type;stress-proof type 考碗族 gold-rice-bowl seeker 代排族 hired queuer 隐婚族 pseudo-singles
富二代 the second-generation rich;silver-spoon kids 橡皮人 the jaded(indifferent to the world)脑残体(火星文)leetspeak 潜规则 unspoken rule
地沟油 hogwash oil;recycled cooking oil 农家乐 rural inn;farm stay;agritainment点钞费(coin-)counting fee 国民性 national character
被就业 to be said/be declared/be alleged to have found jobs
打酱油 See no evil, hear no evil;none of my business;I am just passing by;no comment 转型跳槽 career shifting
两餐半人 meal skipper 换草运动 swap date 胶囊公寓 capsule apartment
游街示众 shame parade;public shaming 高雅艺术 high art
酒后代驾 designated driver;DD
阶梯计价 differential pricing;tiered pricing
小产权房 house/apartment with limited/incomplete property rights
教育公平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人文交流 cultural and people-to-people exchange 忧患意识 adversity consciousness 社会底层 low social strata第一桶金 first pot of gold
民心工程 projects in the public interest;pro-people projects
错时上下班 staggered office hours住房空置率(housing)vacancy rate
新生代农民工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火车票实名制 real name ticket booking system 团购/团购优惠券 group-buying;
team-buying/groupon;group coupon笑点、泪点、痛点 bursting point
大型实景歌舞演出 real-scene musical extravaganza;musical extravaganza on the site
法人代表/法定代表人 legal representative 反三俗(低俗、庸俗和媚俗)fight against three forms of vulgarity
量化货币(定量宽松货币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
三网融合(电讯、电话、互联三网)three network convergence;TCI conver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