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生人文与科学素养讲座听课须知
研究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系列讲座听课须知
1.自2012-2013学年秋学期起,每位新入学同学需在中期考核(硕士、博士分别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和第四学期)之前选听至少8场研究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系列讲座,方可取得相应学分。讲座主要分类如下:1.法律,2.管理,3.人文,4.经济,5.心理健康,6.学术道德,7.职业规划,8.前沿科技。其中学术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类讲座每位研究生至少选听一场,方能完成学分。
2.2012-2013学年,研究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系列讲座共举办162场,其中校研究生会承办44场,各院系研究生会承办118场。讲座不仅邀请到张锦秋、吕志涛、蒋士成等著名院士这样的学术巨匠,也迎来了来自美国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高等学府的名师大家。共有100余位各界知名人士在人文与科学素养讲座上为我校研究生带来精彩的演讲。2013-2014学年,将举办研究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系列讲座约180场,各院系研究生会约承办120场,校研究生会承办60场。其中上学期约100场,下学期约80场。
3.讲座举办将横跨整个学年,每周末校研究生会将汇总制作下一周的人文讲座预告并于周一前将相关预告发至各院系研究生会(各院系研究生会将讲座预告发至新生班级qq群,并飞信通知相关班级班长)、虎据龙蟠BBS讲座预告栏、东南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及东南大学门户网站讲座预告栏。请各位同学合理有效安排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把人文科学素养讲座做为开拓视野、提高综合能力、掌握知识的平台。不要为了集卡而在开学初盲目选择讲座。
4.每场讲座请需要领取听课卡的同学带上一卡通或者学生证,讲座结束后凭一卡通领取听课卡,每位同学限领一张听课卡,不得多领、代领,一经发现,通报所在院系与考试舞弊作同等处理。5.讲座开始5分钟后不得入场。讲座过程中请各位同学遵守会场秩序,不要大声喧哗做与讲座无关的事,不得擅自离场,若因特殊原因需要离场,需向现场工作人员说明,并登记;二十分钟内不返回者,取消领取听课卡资格。讲座结束后请同学们不要急于离开,请遵照主持人的提示有序离场,排队领卡。不要推搡拥挤,以免出现不必要的事故。
6.由校研究生会所承办讲座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地点为四牌楼校区为致知堂、群贤楼三楼报告厅、东南院102教室,九龙湖校区为九龙湖图书馆润良报告厅、纪忠楼报告厅、纪忠楼教室,丁家桥校区主要为科技会堂。校研究生会举办的讲座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周二、周四的晚上和周日的下午(特殊情况视讲座老师的时间而定),各校区每学期皆会举办必听类讲座,其中四牌楼与九龙湖校区各必听类主题分别不少于四场,各校区同学无需跨校区选听必听类讲座。
7.由各院系研究生会承办的讲座,主要包括与院系专业相关的前沿科技以及职业规划讲座。由院系研究生会承办的讲座主要面向所在院系的同学,开设地点一般安排在容纳人数为150至300人的场地。各学院均会完成指定数量的讲座来满足所在院系同学的需求。
研究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系列讲座现场流程包括嘉宾介绍、齐唱校歌、嘉宾演讲、提问互动四个环节。在此过程中,各位研究生需遵守听讲纪律,积极互动,展现东南大学研究生的素养与风采。
希望广大研究生同学向我们多提建议,并监督各场讲座的组织以及听课卡的发放,建议或投诉信请发至yjsjiangzuo@163.com;同时也希望广大研究生同学遵守讲座各项要求,自觉遵守讲座纪律、维护讲座秩序!
东南大学研究生会 二〇一三年九月
第二篇:人文讲座
活动1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精彩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2014 “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系列演讲
演讲人:孙绍振(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 题:第一讲 《红楼梦》中八个美女之死和安娜卡列尼娜之死
第二讲 王熙凤和周繁漪:文学经典中的恶之花 时 间:4月9日(周三)晚18:30 4月10日(周四)晚18:30 地 点:人文讲座报告厅(教三105)
推荐理由:孙绍振教授几乎每年均要应邀来东南大学参加人文讲座活动,他对文学经典中人物的解析尤其精彩。他在东大受到东大学子明星般的追捧。孙绍振教授的演讲充满了激情、幽默与智慧,尤其是其对文学经典的解读令人赞佩。虽然已年过七旬,但是他在讲座中所释放出来的青春的活力、学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张力令听众为之折服。
活动2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精彩演绎“昆曲小生的表演艺术” 东南大学“中国昆曲传承计划”系列演讲
(六)主讲人:蔡正仁(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主 题:昆曲小生的表演艺术
时 间:4月11日(周五)晚18:30 地 点:人文讲座报告厅(教三105)推荐理由:蔡正仁先生是中国昆曲界享有盛誉的著名艺术家。他的音色宽厚宏亮,表演洒脱大方,能昆能京,唱念俱佳,历有“小俞振飞”之美誉。蔡正仁先生的艺术人生可以用“德艺双馨”来概括,他在不断磨砺自己的表演技艺的时候,同时注重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对戏曲的热爱、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练习、与老师的“心灵相通”使他成为一代昆曲大师。本次演讲机会难得,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主办: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电话:52090217 地址:教六楼200
学分说明:全体东南大学本科生在读期间,需修满人文选修课学分。同时,需完成1个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必修学分(通过听8场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提交相关课程论文)方可毕业。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已经进入一卡通刷卡系统。请本科同学在进入人文讲座报告厅的时候,一定注意刷卡记次。刷卡记次结果将作为给予该学分的重要参考依据。
活动2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教授演讲“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2014 “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系列演讲
演讲人:胡鞍钢(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题:青年成才与中国梦
时 间:3月26日(周三)晚19:00 地 点:九龙湖校区李文正图书馆(三楼)润良报告厅 承 办:文教李烨婧团队 袁嘉团队 协 办:经济管理学院团委 人文学院团委
推荐理由:北大一位著名的教授曾这样评价胡鞍钢:第一向中央说话,第二为贫民说话。向中央说话,是指胡鞍钢的研究总是站在决策层的高度,并屡屡被决策层所采纳;为贫民说话,是指他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利益得失,并义无反顾地充当起他们的代言人。胡鞍钢教授的演讲充满了思想的张力和智慧的火花,本次演讲可以说是对当前中国改革发展的全面细致的解读。机会难得,值得期待。活动1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赵林教授精彩演讲“当代国际格局的宗教背景” “中西经典文化”系列讲座
(二)至
(三)演讲人:赵 林(国家级教学名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 题:基督宗教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态势 当代国际格局的宗教背景
时 间:3月20日(周三)晚18:30 3月21日(周四)晚18:30 地 点:人文讲座报告厅(教三105)
推荐理由:主讲者赵林教授被誉为武汉大学的四大“名嘴”之一。在武汉大学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四年上学期间没听过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上武汉大学。”近十年来,赵林教授应邀到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做过专题讲座,并先后五次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做学术讲座。
活动2 人文学院董群教授精彩演讲“禅宗文化的意境” “中国经典文化系列讲座”课程
(一)演讲人:董群(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题:不离文字悟禅意——正确理解禅宗文化 时 间:3月12日(周二)晚18:30 地 点:人文讲座报告厅(教三105)
推荐理由:董群教授在佛学、宗教伦理、中国哲学等方面均有较深的研究造诣,同时长期致力于人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他的演讲逻辑清晰、幽默风趣,受到东大学子的热烈欢迎。本系列讲座同时作为“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向全校同学开放,欢迎大家聆听本系列讲座。
“西方文化概论”系列演讲
(八)至
(十)演讲人:赵 林(国家级教学名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 题:第一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第二讲:新视域的拓展与理性精神的生长 第三讲:启蒙运动与西方文化的现代转型
时 间:5月14日(周一)至5月16日(周三)连续三晚18:30 地 点:人文讲座报告厅(教一111)
备 注:请选修精品人文课程“西方文化概论”的同学准时参加,本系列讲座课程也同时作为“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向全校同学开放。欢迎大家聆听“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
赵林教授简介
赵林,男,1954年11月8日生,北京市人。1978年初考入武汉大学,苦读十年,先后获史学学士、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85年在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1988年任讲师,1993年任副教授,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员,东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哲学、西方文化。已在大陆和台湾出版《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文明形态论》、《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西方宗教文化》、《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中西文化分时的历史反思》、《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在上帝与牛顿之间》、《在天国与尘世之间》、《暮色中的十字架》等13部个人学术专著和演讲集,出版《西方文化概论》、《西方哲学史》(与邓晓芒教授合著)等高校教材2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赵林教授长期以来坚持对哲学系本科生讲授“西方哲学史”基础课,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该课程2006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由于教学成果突出,2000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6年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被评为武汉大学首批“十大名师”,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名师,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西方文化概论”系列讲座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武汉大学最具影响力的名牌课程之一,至今已经讲授了二十多年时间,选课学生累计超过万人。本课程也曾多次在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讲授,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本课程的第一部分“古希腊文明的兴衰”2011年11月被教育部作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首批20门课程之一在“爱课程”、“网易视频”等网站公开播出。
推荐理由
主讲者赵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西方哲学研究专家,他在西方哲学史、基督教文化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除专业课外,赵林教授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西方哲学史”、“西方文化概论”等公选课,深受学生欢迎,被誉为武汉大学的四大“名嘴”之一。在武汉大学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四年上学期间没听过赵林老师的课,就等于没上武汉大学。”近十年来,赵林教授应邀到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做过专题讲座,并先后五次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做学术讲座。作为东南大学邀请的第一位精品人文课程的外聘学者,赵林教授的课程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每次闻讯前来的听众都挤满了人文讲座报告厅。
主办: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电话:52090217 地址:教六楼200
学分说明:全体东南大学本科生在读期间,需修满6个人文选修课学分。同时,需完成1个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必修学分(通过听8场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提交1篇课程论文获得)方可毕业。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已经进入一卡通刷卡系统。请本科同学在进入人文讲座报告厅的时候,一定注意刷卡记次。刷卡记次结果将作为给予该学分的重要参考依据。
重点推荐 活动1 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精彩解读《红楼梦》等中国经典
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诗学与中国文化”系列讲座(2012007—2012008)庆祝东南大学建校110周年系列人文名家高层演讲
演讲人:孙绍振(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 题:红楼梦:贾宝玉——从痴爱、泛爱到无爱 解读唐诗意境的密码:意脉。
时 间:4月10日(周二)晚18:30 4月11日(周三)晚18:30 地 点:人文讲座报告厅(教三105)
推荐理由:孙绍振教授几乎每年均要应邀来东南大学参加人文讲座活动,他对文学经典
中人物的解析尤其精彩。他在东大受到东大学子明星般的追捧。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幽默与智慧,虽然已年过七旬,但是他在讲座中所释放出来的青春的活力、学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张力令听众为之折服。
第三篇:人文讲座
我感受的东南大学校园文化
12011410 崔真瑞
四年前,我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期待来到了东大,带着稚嫩的梦想进入了梦寐已久的大学校园,而如今,韶光易逝,再过一个多月就要面临毕业,回眸历数大学四年的经历,开心和泪水并存,荣耀与失落兼有,母校给我的不仅仅是四年学习上的培养和支持,更是我人生路上永远感激的精神导师。
南京,这座城市,古老的秦淮河玉带般蜿蜒舒展,站立桥头,眼前宛然是历史在悠悠流过;点缀两旁的玄武湖和莫愁湖静如处子,似在幽然倾诉;钟山、栖霞山迤逦悠长,“神龙”般延续着千年的守卫;金陵古城默然而立,城内的沧桑繁华刻写着它的年轮。
四年的时光,认真感受了母校。东大虽然作为工科院校,但校园的每个角落我都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所谓人文,就是人的价值的首要意义,它包含了人与文两个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人文的意义首先是人学,是人的反观、自省和自审之学。人文的主题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人文精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主体精神。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四年大学生活中我听过很多人文讲座,当年电视中的百家讲坛变成了现实中的近距离面对悉心聆听大家的精彩演讲,收获不同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生活在校园之中,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校园文化。九龙湖的文化活动最为丰富多彩。不只局限于讲座,以学术为主题的文化周活动,以演出形式的高雅艺术呈现,更有百花齐放的社团大战。
人文讲座当中涉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对物质、科学、技术的顶礼,对竞争的膜拜,导致不平等的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以往上爬,成为“成功者”为目标的精英教育,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泛滥,从而形成生态环境的危机,精神、道德的危机,教育的危机,有可能导致整个
人类文明的腐蚀与毁灭。余老师还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来自儒、释、道三家,道教主要追求长生不死,重养生。儒家重修身,讲修齐治平,其思想对于提升道德水准和人生境界有重要作用。佛家主治心,在调适心理、培养人生智慧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思想资源。儒家的人文精神和佛家的人生智慧对于提升当下人们的人文素养多有助益。对于传统儒家的思想,张岱年先生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这个概括大体上说是对的,但我觉得还可以把它系统化或体系化。因为儒家思想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其逻辑演进可以归结为:一,何为人;二,怎样做人;三,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东大的校园里充溢着的是创新和自由的空气,每个人都在努力地表现自己,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包罗万象的社团和协会,无论是体育运动爱好者、传统艺术爱好者、电子竞技爱好者等等,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和天地,相同兴趣的人可以在一起互相交流和学习。然而交流又不仅仅局限于社团内部,各个社团每个学期都会在学校的支持下举办各种丰富的校园活动,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社团风采,以自己的方式给东大学子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学者、诗人、艺术家、翻译、空军教官,站在讲台上,他们有时不像授课而是在表演,讲到精彩处纵横捭阖、旁征博引,甚至声泪俱下,为之动容。此时,坐在讲台下的我们也是如沐春风、掌声连连。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校园文化吧,它感染者你,激励着你,它是渡夫,把你从无知的蛮夷之地,渡到一个文化的圣坛。而东大也行就是这么位慈善无私的渡夫,他把德润人心,文化天下变成了每位学子身上的人文精神。
百年风雨,东大坚挺走过,究其原因,是东大底蕴厚重的校园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百年的发展历程,这种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一脉传承、绵延悠长,大师的人文思想精粹与百年校园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相互辉映,滋润了代代东大学子。在光辉灿烂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我们东大学子传承了“止于至善”的美好校园品格和社会赋予的重任,在苍劲的六朝古松、生机勃勃的九龙湖旁、我们会继续追求卓越、创造历史、成就辉煌。
第四篇:听《科学素养与课程改革》讲座心得
听《科学素养与科学课程改革》讲座心得
王荣爱张家口宣化县阳河南学区二台子小学
我们现在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往往只是喊口号,对于它真正的内涵,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给出明白而且浅显易懂的解释。而今天听了北师大刘克文教授关于《科学素养与科学课程改革》的讲座后,我才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把所有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再说的通俗点就是你愿意干什么,就往那方面培养你。刘克文教授关于素质教育还指出素质教育的成功先天因素比较关键。
现在在小学科学中常提到“科学素养”这个词,对于“科学素养”的定义在前面的几个教授的讲座中都有过阐述,只是他们都是运用较强专业的用语给我们讲解,我们大多数学员老师们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今天李教授广征博引的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事例给我们讲清了“科学素养”的真正内涵。而且指出科学素养将成为公民文明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公民的科学素养最起码的是公民的科学知识应在初中知识以上,高中知识以下。
听了这次讲座,我才真正的认识到,科学素养是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我们小学老师的责任不是交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学会思维,养成生活和学习的好习惯。
因为国家公民的科学素养的高低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所以培养科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从娃娃抓起,就决定了我们小学老师责无旁贷,而且任重道远。希望我们小学老师能够在这条事业的道路上做的更好。
第五篇:人文讲座心得
人文科技讲座心得
在四年大学生涯中听了很多讲座,现在就人文与科技讲座谈谈自己的心得。
科学和人文确实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着的领域,它们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精神。人文精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主体精神。主体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换言之,把人看作一切价值的中心,把人看作价值的创造者,甚至看作整个宇宙的中心。总之,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人的尊严高于一切。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艺术精神,亦即诗意的精神。这种精神以想象为其主要特点。就此而言,它不仅不求实、求真,相反还要有意逃避真实,因为真实的往往是丑陋的。人文精神就是多元精神。它追求人的多元化发展,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是有个性的,在此意义上常常发展为个人主义。多元精神坚持价值和意义的多样性,反对统一化、普遍化的要求。人文精神有追求永恒价值的倾向。人文精神有超出目前的状况、不计较当前的得失──尤其是物质利益得失而为信仰、目标或价值而献身的倾向。人文精神往往具有非理性的特点。人文精神所追求的不是精确化,而是模糊。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科学精神也就是理性精神、逻辑精神。理性的本质就是符合逻辑和规律,就是要有可控制性,就是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而科学最严格地体现了这一点。科学必须成体系,必须具有严格的逻辑自恰性,必须精确等等,这些都是理性特征的体现。科学的实证精神有着如此的特征:真实,与虚假相反。它只关心我们的智慧能及的事物,而不关心那些能力不及的、神秘的事物,比如神等事物。有用,与无用相对。在他看来,一切健全的思辨和智慧,必定是为了改善我们个人或集体的现实状况,即必定是为了某种有用的目的,人们决不会去进行毫无用处的思辨。肯定、确定性,与犹疑相对立。在这种精神中,任何知识都是确定的,明明白白的,因而不会引起争论和疑惑。这是科学所竭力追求的目标。精确,与模糊相对。这种精确,是由于它只关心现象的、我们能够确认、能够检验的事物,只关心对我们有用的事物。在这个范围内,我们有精确的知识,它不关心超验的东西。组织,与破坏相对。实证哲学是建设性的,它不像旧哲学那样,只是批判,而没有建设。相对,与绝对相对。在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解。这些误解导致了人们对科学和人文的不公正态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不同形态,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仅有其中的一种是不行的,只有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才构成完整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所以,想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来代替另一种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在另一种那里才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
当代大学生应该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建设工作已取得了长足进展,国内的一些高校在这一领域更是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校作为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重点学府,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科学工作者的重任。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怎样的态度,如何结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学精神培养,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以致用,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概念、新体系、新方法,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紧迫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科学观是高等教育的基石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从事“科学”的人。但在有些人心目中,科学技术是由科学家们和工程师们研究、发明的,具有某种呼风唤雨般的神奇功效的东西。这种被泛化、神圣化的科学,削弱、模糊了认识世界的专职。它盲从于科学权威而离开了文化之根,只是接受来自西方体系化教科书里既定的知识、原理、成果、结论,而不是人们探索的过程。中国社会接受科学之后,科学更大程度上被作为一种为单纯的功利目标服务的工具,只是机械地学习、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导致无法走到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真正超越功利目的的科学精神至今没有在中国扎下根来。
当我们只是注重于科学结论本身,那么科学精神始终外在于社会文化体系的表层。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学校重视现成知识技艺的灌输和训练,而不关心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教学体系上,工科专业在功能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口径上精打细算,学生也希望学那些就业容易、有“钱”途的专业,只学那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原理和结论,而缺乏一定的基础理论。在这样的科学文化氛围中,科学研究缺乏深入开展基础探索的兴趣和动力,专业人士乐于重复有限的科学事实,而缺乏有想象力的大胆假设和艰辛论证,从而导致没有创造性的科学追求。
由此看来,对科学的重视和普及,有些人是建立在对科学的迷信上,要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原理、结论、规范、标准,是一种教条,凡是科学说什么,教科书说什么,科学家说什么,你一信就灵,只求能管用就行,至于它怎么来的,本身有什么奥妙,都不重要。中国学生去美国,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远比那里的同龄人多,就因为走了教科书的捷径。但是,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体验,没有无数试错性的游戏,没有个人化的即兴探索,独立工作、探索创新的能力远不及别人。
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科学观是尤为重要的。我们要培养学生反对知识迷信、科学崇拜、科学主义、教科书主义,建立为求知而求知,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理论敢怀疑、敢探索、敢想象的态度,而不是对科学顶礼膜拜,奉之为遵守客观规律的迷信。创新思维扎根于文化修养
现代科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以教科书为教学依据,所有人接受同样的知识体系。教科书是现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它是经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只要从头到尾接受它的灌输,循序渐进,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这个学科。但是,人们在把握以先辈们的智慧荟萃成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常常忘记了它的反面:因为省略了这个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把人们在生生不息的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达方式、还有不完善或错误统统去掉了,留下来的虽然是目前为止这个领域里最正确的知识,但它的生命却凝固了。人们通过教科书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用它解决具体问题,但人们也被它禁锢了思想,把它当成真理的标准,难以发现它所有的缺陷,就导致难以永远走出它的思维框架。
克服教科书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从课程教学本身着手,课程应当更多,增加个人的选择余地;上课应当更多对话,更多的思考;教科书应当多一些学科历史,多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多一些问题,包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从课程之外着手,学校不仅是上课的地方,还是自修、研究、对话、交流、游戏、实践的园地。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现实,但教育不是由过去或今天的教科书去规定、控制和支配明天,而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对话。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扩散和推广,也是文化的创造和再生。科学精神立足于特定的哲学、信念,并依托广泛的文学、艺术修养,专业研究不是科学探索的全部内容。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在于广泛的文化修养,其中主要是人文修养,而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本身。任何学科,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阶梯。一切思想在它最终的状态下是一致的,共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最深处是一体的。活生生的科学精神浸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信仰、好奇、直觉、想象、联想、试错以及执著精神的产物。科学的每一重大发展都与非科学的滋养有关。哲学构成各种文化形式、各门学科内在的思想基石。文学和艺术给科学以想象和灵感,活生生的思想史给科学以自我认识和定位的镜子。宗教是科学想象力的重要源泉,当然这宗教是摆脱了原始巫术、迷信的高级精神信仰。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真正的科学大师都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有很高的素养的根本道理。总之,在高等教育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战胜“科学迷信”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选择。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教师更要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须明确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科学精神、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