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发的期盼同步练习
白发的期盼(节选)
一、基础训练
1.选出加点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A.赡.养 屋檐. 瞻.仰 詹.天佑 B.疏浚. 教唆. 竣.工 怙恶不悛. C.薄.荷 单薄. 簿.册 溥.仪 D.伦.理 纶.巾 沦.陷 美轮.美奂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A.残酷 报酬 概念 保姆 B.严竣 威胁 融恰 模式 C.境况 轮番 呼吁 弥补 D.传授 清晰 侍候 惶恐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一次活动承蒙贵公司慷慨解囊,相助,终于取得了圆满成功。
②很多老师对学生的见解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所做的只是 叫好或廉价的赞颂。③我认为,“心中有爱”应是医生人格的,只有登上它,医生才能赢得患者的尊重。A.全力 一味 制高点 B.鼎力 一味 至高点 C.鼎力 一再 制高点 D.全力 一再 至高点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B.提起刘主任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那可真是说不尽道不完,真可谓是擢发难数....啊!C.听着他幽默风趣的谈吐,大家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D.这兄弟俩,一个擅长绘画,一个擅长书法,真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二、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出录音)
赵女士:我有一个老领导,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有好几个孩子,但都不在身边,老头退休以后就一个人在家。有一次到单位,他跟我说,这一周他就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到公园散步,碰上
一个人问他“老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他回答人家;再一句话呢,是我们单位一个同事给他送报纸、杂志,他说了声“谢谢”。后来,有一天早晨,他过马路去买豆浆,结果发生车祸,老人死得很惨。
(录音止、音乐起)
记者:我一直犹豫是否用这个故事作这期节目的开篇,因为它有些令人伤感甚至残酷。如今,这位一周只说了两句话的老人已不能告诉我他真实的感受,但他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
不容忽视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这个庞大的数字中的多少老人生活是孤独、寂寞的,我无从知道;但我敢肯定,前面提到的那位老人,他的境况在中国老人中绝不是惟一的。
5.在节选文字中,老年人生活是怎样的?
6.记者提出了一个什么看法?
7.文章一开头赵女士谈的她的一个老领导的例子有何作用?
三、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了好多乡愁的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有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家乡,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媒体变了,价值观也就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
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的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
8.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9.阅读访谈第①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
(2)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10.怎样理解第②部分画线句子的含意?
11.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四、语言运用
12.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答案与解析
1.C(A项依次为shàn、yán、zhān、Zhān。B项依次为jùn、suō、jùn、quān。C项依次为bò、bó、bù、Pǔ。D项依次为lún、guān、lún、lún。)2.B(竣—峻,恰—洽。)
3.B(鼎力:举鼎之力,敬辞,大力。用在①句中比“全力”更合语境。一味:副词,单纯地。一再:一次又一次。两相比较,②句中用“一味”以必要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更要保持其特色和纯洁度。(本题是一个探究题,要注意题干中的“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言之成理即可。)12.(1)“家父” “您父亲”(或“令尊”)(2)
“犬子” “儿子”(3)“小有名气” “很有影响”(4)“有幸” “应邀更恰当。制高点:军事上指能够俯视、控制周围地面的高地或建筑物等。③句中显然应该用“至高点”。)
4.A(A.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符合语境。B.“擢发难数”形容罪行太多,无法计算。此处把意思用反了。C.“忍俊不禁”意思是忍不住发笑。此处与后文意思重复了。D.“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各有长处和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此处说的是两方面的特长,没有谁短谁长之意。)5.孤独,寂寞。(在第三段)
6.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在第二段)7.①摆出了目前有的老年人孤独、寂寞的生活状况;②引出了老年人的精神不容忽视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③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从内容、形式等方面考虑)8.①对乡愁的理解;②诗人的创作动因;③诗歌的现状与发展;④中文的纯洁度。(本篇访谈涉及四方面内容,从层次上来说也就是文本的①~④部分。每部分谈一方面的内容。)9.(1)余光中认为乡愁并不完全由地理造成,它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可以升华为民族的感情寄托。(2)这样更有悬念,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1)这里的“乡愁”,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也可能是历史的、文化的。(2)省略号表达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更耐人寻味。] 10.(1)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作家内心世界的冲突和体验,这正是作家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根本原因。(2)心安理得、内心世界过于平静的人,不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愿望,也就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要结合语境理解句中“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的意思。)
11.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而对语言的发展不能听之任之,需要加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第二篇:《白发的期盼》教案
《白发的期盼》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为真正体现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实现专题教学要求,本文的教学笔者特意准备了文本的数段录音剪辑,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在体验中学会欣赏。学会倾听,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正确倾听,二是善于倾听。教师要能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明了倾听的要素,掌握倾听的技巧,对于文本一方面要准确传达所听到的内容,一方面要通过自主的分析与判断,准确领会并表达出文本内涵。
作为一则新闻分析,《白发的期盼》主要探讨了“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问题,对于广播节目的制作者本身的意图,学生必须在倾听中思考感悟后有所获,同时能够做出自己的表达。考虑到广播节目所特有的听觉感染力,在学生倾听、理解、表达的基础上,设计还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赏析广播作品,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掌握倾听的要素,学会倾听,能准确把握并表达听到的信息。
2、通过活动体验,体验情感,感悟生活,初步学会欣赏广播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生能够在倾听活动中掌握倾听技巧,准确把握信息并予以表达。2.对于广播作品的赏析能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我读一段文字,请同学认真听,然后请大家根据我所给的信息判断正误。
(师读)快十二点了,街上的行人不太多。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这时有一个人走了进来,好像在那里查看什么,一会儿就匆匆忙忙离开了。店里又跑出一个人„„不久,警车从珠宝店门口开过。珠宝店的老板抬头看了看门外,什么话也没有说。(投影,给出信息)
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将近十二点的时候。()
2、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准备打烊。()
3、有一个男人走进珠宝店想行窃。()
4、后来从店里跑出来的人是个伙计。()
5、警车呼啸着从珠宝店门口开过只是在巡逻。()
6、珠宝店的老板什么话也没有说。()
(如此设计导入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在倾听文本之前对倾听要求有所了解,主要是发现问题;二是想唤起学生听的热情,改变以往的听课习惯,能够有参与倾听的冲动。一个简单的听力检测,首先想让学生明确的是倾听必须关注客观信息,避免下意识地判断与猜测,而设计所提供的信息点上一些非客观的信息干扰了学生的判断,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错误体验。同时让学生在体验错误的基础上加深了对一些倾听要素的理解,明确了倾听的方法。)
二、倾听文本
1.出示第一段录音剪辑(从“毛女士:我在东直门卖货„„”到“陈先生:„„并不是咱不孝顺”),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并准确传达出所听到的客观信息,能概括复述录音中两位人物的说话内容。
(此环节是真正进入文本倾听的开始,是在导入的基础上对倾听要素的操练与巩固,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态度和方法上进入状态,迅速避免主观判断,全面而准确的记录并表达所听到的客观信息。)
2.倾听不仅仅是对声音信息的捕捉,对于一段相对完整的录音还需要加以分析判断,明确声音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出示第二段录音剪辑(从“出高先生给画眉鸟洗澡的声音”到“出逗鸟声、鸟叫声压混”)。
听完录音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在这段录音中有哪些主要信息?(2)录音里是怎么说的呢?
(这个环节首先还是指向信息的把握,因为是采访录音,对话中的信息量相对较多,这就要求学生能在倾听中分析判断出主要信息予以表达。思维参与是这一环节的重中之重。)3.倾听不仅仅是客观信息的接收与筛选,它还需要我们关注客观信息背后的内容,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出示第三段录音剪辑(从“记者:我认识这样一位老人„„”到“„„吴老师仍在轮番地拨着两个女儿的电话”)
听完录音解决三个问题:(1)从人物身份、家庭状况、日常生活三个方面简要叙述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2)在这段录音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3)录音最后说“吴老师仍在轮番地拨着两个女儿的电话”这里的“仍”字表现出了老人的什么心理?联系前一段录音中那位“拿鸟当孙子”的老人的心理说说为什么。
(三个问题的设计各有侧重,第一个还是指向信息的准确把握,帮助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所掌握的内容;第二个问题开始指向学生倾听的切身体验,引导学生对信息内容的的情感解读、个性解读;第三个问题是对文本深层信息的阅读导引,指向文本的人文内涵。意图通过对老人心境的体验引发学生的思考,感悟作品主题。)
4.课题名为《白发的期盼》,你认为“白发”的“期盼”是什么呢?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知道、多少人理解“白发的期盼”呢?出示第四段录音剪辑(从“魏先生:我爸临去世的那年春节„„”到结束)。
结合录音回答问题,并说说:魏先生理解自己父亲晚年的行为举动吗?他是如何做的呢?(这是整个新闻广播的结尾部分,也是情感高潮部分。这里的设计主要指向文本主题的理解与深化,让学生领悟文本深沉的人文内涵。)
三、课堂小结
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一种礼貌,是人们获得尊重的一个重要途径。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它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作为一种技能,我们必须学会倾听。只有会倾听的人才会思考,才能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学会倾听,我们首先要有一个专注的态度,要听仔细;要有一个适当的方法,要习惯记。保证听到并传达出的客观信息完整和准确。其次是要能对所有客观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择要梳理,学会信息归类与整合。第三要能情感参与,正确理解话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获得直接经验。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四、阅读文本,对比倾听
学生直接面对文本,阅读最后一段录音内容,并再次出示录音。就声音的感染力、声响的生命力、真实感等方面与文本文字作比较,体会广播作品的特殊魅力。(这个环节一方面继续引导学生在倾听中理解、体验、感悟,更深更好的把握文本主体;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能从单一的文本学习中跳出来,通过文字、声音表现力的比较,学会对广播作品的初步赏析,拓展语文意识,真正走向生活提升素养。)
五、作业:
自由选择一段电影录音剪辑,仔细倾听并把听到的内容和感受写下来与同伴交流。
第三篇:白发的期盼教案
活动体验——《白发的期盼》
教学思路: 《白发的期盼》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内容,文本是一则节选的广播实录。我设想以倾听广播录音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倾听中体验,通过表达倾听实现口语训练的目的。学习目标:
学会倾听,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正确倾听,二是善于倾听。结合教材内容,我主要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倾听的要素,能准确传达所听到的客观信息;2.学生借助倾听,能准确领会并表达出文本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考虑到广播节日所具有的听觉感染力,在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这个层面,笔者特意设定了第三个学习目标: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赏析广播作品,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三个学习目标又分别从倾听、理解、赏析三个方面提出了倾听的任务要求。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首先来做—个小游戏,我读——段文字,请同学认真听,然后请大家根据我所给的信息判断正误。
快十二点了,街上的行人不太多。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这时有一个人走了进来,好像在那里查看什么,一会儿就匆匆忙忙离开了。店里又跑出一个人:这时,警车从珠宝店门口呼啸而过。珠宝店的老板抬头看了看门外,什么话 也没有说。
多媒体投影:根据你听到的信息,判断正误: 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晚上将近十二点的时候。()2.街上只有两三个行人。()3.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准备打烊。()4.有一个男人走进珠宝店。()5.走进了珠宝店的那个人在行窃之后慌慌张张地逃跑了。()6.店里的伙计追赶窃贼并报了警,()7.警车呼啸着追捕窃贼。()8.珠宝店的老板什么话也没有说。()学生的判断 生1:第„—项是正确的。第二项不对,因为材料里只说“街—上的行人不太多”,没说“只有两三个行人”。生2:第四项说是“一个男人走进店铺”,我好像听到老师您读的时候只是说“有——个人走进店铺”,而且也没说‘行窃”,所以第五项也是错误的。第六项也对。
生3:第七项也不对。材料里没说“店里的伙计追赶窃贼并报了警”,也没说警车在“追捕窃贼”,所以第七项也是错的。
师:你听得非常仔细。老师把这—段材料再读—遍:快十二点了,街上的行人不太多。珠宝店的老板正在收拾店铺„„”
生4:第—项和第三项也是错的。没说是“晚上”,也没有说要“打烊”。
师:也就是说,尽管题目只要求我们根据倾听到的客观信息进行正误判断,但由于同学们受到自己惯有的认知思维的影响,出现了“误听”„„(投影:参考答案)师:要避免“误听”,首先就要做到态度专注,要听仔细:第二就是要能够在听的时候适当作些记录,防止想当然”。教师说明
导入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听力检测,主要想让学生明确在倾听活动中首先要养成关注客观信息的习惯,避免下意识地判断与猜测,力求做到准确传达。设计安排这个环节时,教师在各个信息点上有意设置了一些信息干扰因素,形成判断障碍,让学生有一定的错误体验。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倾听钓重要,明晰了倾听的方法。
二、学会倾听第一步:认真倾听,并准确传达出你所听到的客观信息
(出录音:1分47秒)师:这是一位记者对两位中年人的采访,你在录音中分别听到两位中年人说了些什么呢?同桌之间可以先根据所记录的信息互相交流一下,然后全班交流。生交流。
师:请两位同学来分别说一说其中那位女士和那位男士分别说了些什么? 生1:女的说,她每天早晨起得挺早的,下班回来挺晚的,一天挺辛苦。孩子上高中了,一天的家务活也忙。离她妈家也远,基本上一个月回去一次。总觉得对大人有点欠缺,有心无力,没有办法。生2(补充):孩子还没有上高中呢,只是‘面临上高中”。
师:嗯,这两位同学听得仔细,记得全面,表述也很清晰。那位先生又说了些什么呢? 生3:他跟父母住一个院里,离着不远,也就五六米,也没时间过去。他已经四十多了,工作非常忙,身体不适,太疲劳。他母亲八十多了,父亲也将近八十了,知道他们挺不容易的,但是没时间陪着他们。生4(补充):他不是没有时间过去,是因为亲生父母无所谓。还有就是他不是不孝顺。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段录音的内容信息量比较大,但由于同学们态度专注,精神集中,加上有了适当的记录,我们的表达就很准确。教师说明
这是真正进入文本的第一次倾听,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导入环节提出的方法建议,避免主观判断,全面而准确地表达他所听到的内容。主要指向倾听要素之学生习惯:态度与方法,初步实现第一个学习目标。
三、学会倾听第二步: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完成对信息的分析与判断
师:倾听,使得我们的信息只能来自于对声响的捕捉,对于耳朵来讲每种声响都是一种信息,但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录音而言„—定会有一个主要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对听到的内容加以一定的分析与判断,从而明确录音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出录音:1分35秒)生1:老人在给他养的画眉鸟洗澡,老人姓高,退休后整天和鸟做伴,连买菜都拎着鸟笼子。师:简要归纳一下,这说明了什么? 生l:老人爱鸟。
师:这是一个主要信息。那么还有吗? 生2:老人想孙子。
师:这也是一个。老人为什么会想孙子? 生3:老人爱孙子。
师:这些声音告诉了我们哪些主要信息呢? 师:录音里是怎么说的? 生4:孙子是老人从小带大的,以前一卜班不管怎么累,一见孙子就不累了。生5:拿鸟当孙子了。师:意思是说„„
生5:老人把鸟当孙子养——爱鸟就是爱孙子。教师说明
这个环节增加了难度,要求学生听完之后分析所听到的内容,这对于记录与记忆的要求都比较高。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分析所听到的内容,从中判断出主要信息,这是学会倾听的第二步,主要指向倾听要素之思维参与。
师:倾听其实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事,在我们认真倾听并准确传达客观信息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思考为什么,怎么会,我们已有的认知经验要发挥作用。比如说我们刚才知道了老人为什么养鸟,可是老人为什么要养乌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关注话语信息背后的内容,去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换个角度去理解所听到的内容。
说明:这里小结、提示、质疑的主要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话语背后内在信息的关注,意图指向文本的人文内涵的活动体验。(出录音:2分37秒)
师:有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说一下,录音记录了怎样一件事?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几个要素。
生1:一个星期天记者到北大退休教师吴老师家里采访她。师:这段录音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生2:吴老师的两个女儿给她寄钱,支票她都撕了。说明吴老师不需要她们物质上的帮助。
生3:吴老师说没有大病决不告诉孩子,说只要女儿们事业有成,她就满意了;还说生活原则是不拖累她们。说明吴老师和天底下所有的父母—样都希望子女平安、发达,却又不愿麻烦子女。
生4:我印象最深的是结束的时候吴老师仍在轮番地拨着两个女儿的电话。我感到这是最伟大无私的母爱,只有付出没有索取。
师:吴老师对子女没有一点点物质上的索求,一人独居不愿拖累子女,却又为什么如此锲而不舍地拨两个女儿的电话呢? 生5:吴老师并没有什么急事,可能只是为了听一听两个女儿的声音,或者想知道她们现在过得怎样。这表现了她对子女的牵挂。
师:吴老师退休了,却还每天到学校去做实验,那又为了什么? 生6:只是因为在家没事也没劲,做试验只是“等于自己玩一玩”。师:一个退休教师独自在家,“没事也没劲”,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呀? 生7:孤独、寂寞。
师:因为孤独与寂寞,所以吴老师愿意每天去学校做实验“玩”;到了周末,因为孤独与寂寞,吴老师就不由想起了国外的女儿,要拨打她们的电话——对那时的吴老师而言,能听到女儿们的声音可能就是对她心灵最大的安慰了——她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亲情的慰藉。
师:我们不妨再回头想想那位养鸟的高先生,他为什么要养鸟呢? 生8:也是因为孤独与寂寞。他需要寻找到一种精神寄托。
师:在对子女的牵挂与关爱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孤独与寂寞。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老人的孤独又有谁看到了呢?吴老师的女儿看到了吗?高先生的孙子呢?先前那两个没空回家看父母的中年人看到了吗? 课题《白发的期盼》——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白发”老人们在期盼什么呢? 生10:期盼天伦之乐,期盼孩子能够常回家看看,期盼能够和自己的孩子说说话。师:这样的要求高吗?可是天底下又有几个老人能够实现这样的愿望呢? 教师说明
在倾听中体验情感,在体验中感悟主题。这个环节通过对老人“孤独”心境的解读引发学生的思考,在看似平淡的问答中阐释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无需大多引导,无需小组讨论,在静默之中师生都感受到了心灵的触动——基本实现第二个学习目标。
四、学会倾听第三步:用心灵感受声音,用情感体验情感(出录音:3分29秒)师:这是记者在采访她的一位朋友魏先生,魏先生的父亲已经去世五年了。魏先生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孤独没有? 生1:生前没有看到,死后才明白。
师:当明白了父亲的孤独之后,他心情怎么样?他又做了什么? 生2:心情沮丧,十分后悔。他忠告所有父母都还健在的人要多陪陪父母,要多和父母聊聊天。师:你怎么理解魏先生的这段忠告? 生3:这是一个过来人的忠告,他为自己过去的疏忽而悔恨不已。
生4:他看到了老年人的孤独与寂寞,知道了父母老了需要子女的关怀和安慰。
生5:他忠告所有的子女都应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全社会都要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教师说明
这是整个新闻广播的结尾部分,感情深沉,意味深长。承上“孤独”问题的设计。主要指向文主题的深化理解。实现第二个学习目标,为第三个目标作准备。
五、课堂小结
师: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一种礼貌,是人们获得尊重的一个重要途径。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它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作为一种技能,我们必须学会倾听。只有会倾听的人才会思考,才能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学会倾听,我们首先要有一个专注的态度,要听仔细;要有一个适当的方法,要习惯记。保证听到并传达出的客观信息完整和准确。
其次是要能对所有客观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择要梳理,学会信息归类与整合。第三要能情感参与,正确理解话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倾听拓展:赏析广播的特殊表达效果(出录音)师:相对于文本而言,广播录音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能结合文本说说这段录音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 生1:录音比文字更具有感染力。比如说,文中关于魏先生与父亲度过的那个夜晚的描述,文字很平常,而录音却可以让我们从魏先生叙述的语气语调中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懊悔之情。生2:录音不可以重来,不注意或是没听清,都只能这样过去,文本可以反复读。
生3:录音能够表现文字以外的许多文字无法表现的东西,语气语调、音乐音响等都很真实。
师: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声音比文字给人的触动更真实,更直接。那么你能结合录音中文字无法表现的地方说说你的理解吗?建议可以从语气、语调、语速、音乐、音响、停顿、静默等方面考虑。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于同样一个主题的内容,相比文本与广播,你更喜欢哪种表现形式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七、作业
课后自读广播实录全文,赏析解说串联语言。可就语言风格、结构作用两方面思考。教师说明
这个环节主要指向学生倾听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节目主题。并通过文字和声音表达效果的区别感受声音的魅力,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能多角度赏析广播作品。
第四篇:同步练习
第一单元同步练习
班级:姓名:
一、我会选择(18分)
1、“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这句名言中“这种事”是指()。
A.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B.生病 C.死亡 D.挫折
2、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表明了每个人()。
A.出生地不一样 B.生存环境不一样
C.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D.出生时间一样
3、俗话说:“千人千相貌,万人万性格。”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
A.人类的生命最宝贵 B.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C.人与人之间毫无共同点 D.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4、我国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体现了()。
A.父母对我们成长的关爱 B.国家和社会对我们成长的关爱
C.学校对我们成长的关爱
5、关于人的生命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便无法重来
B.珍惜生命是胆小怕死的表现,不值得提倡
C.人死了以后,可以投胎转世,重新来到这个世界
D.有的植物人还能再活过来,这说明生命不止一次
6,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学会自护自救。在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震措施()
A.在室内时就近躲在坚固的物体下 B.在室外时要迅速回屋内
C.迅速奔向楼梯或电梯 D.躲在大树下或高楼下
二、填空题(27分)
1、当爸爸体内的精子和妈妈体内的卵子相遇后,就会生成一个(),受精卵在妈妈的子宫里不断生长、()、(),慢慢长成(),直到降临人世。
2、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类生命的独特样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
3、我们不可以改变生命的(),却可以改变生命的()。
4、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我们首先要注意身体的安全和健康,懂得(),()。
5、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这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
6、在地球上,()、()和()共同构成了五彩斑斓的生命世界。目前已知的植物大约()万种,现存的动物大约有()万种。
三、我会判断(15分)
1、我们的守护天使只有父母。()
2、少年时代是每个人心底最美的回忆。()
3、我们的性别在精子和卵子相结合的那一瞬间就已决定。()
4、人的生命没有独特之处。()
5、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尽量让生命延长。()
6、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他人的生命与我们无关。()
7、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疏散演练,是珍爱生命的行为。()
8、我们小学生学习自救自护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9、关爱他人的生命,需要我们从大事做起。()
10、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11、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不必善待其他生命。()
12、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生命。()
13、小华和小明将路边的小树折断当“少林棍”玩。()
14、保护生命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小学生无关。()
15、野生动物很好玩,可以捉来饲养。()
四、我会回答(30分)
1、面对危险情形,你认为最应该保护的是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
答:
2、有人说,我们的生命是爸爸妈妈的延续。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答:
3、你知道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是什么内容吗?请把你所知道的写下来吧!答:
4、人的生命过程是什么?你是怎样认识的?
5、你知道人们常说的人生五枚金币是什么?
答:
第五篇:同步练习
课题: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选择题 1、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B.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C.北上抗日 D.进一步把革命推向全国
2、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
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A.大兵团作战 B.战略防御 C.战略进攻 D.战略转移
4、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A.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于吴起镇 B.红一方面军与红二、四方面军会师于会宁 C.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D.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5、红军长征途中,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四渡赤水 ②巧渡金沙江 ③翻越大雪山 ④强渡大渡河 ⑤遵义会议 A.①②③④⑤ B.⑤①④②③ C.⑤①②④③ D.①⑤②④③
6、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A.八七会议B.三湾改编C.长征胜利 D.遵义会议
7、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是()
A.1934年 9月至 1936年 9月 B.1934年8月至1936年8月 C.1934年10月至 1936年 10月 D.1934年11月至1936年10月
8、“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的“三军”是指()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B.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D.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五方面军
9、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正确评价是()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④壮大了红军队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对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宣告了敌人围追堵截的破产,革命军队不再受到敌人的威胁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构成了以后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D.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主力红军转移到西北,在接近抗日前线的西北建立新的革命大本营,有利于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11、红军长征途中渡过下列河流的先后顺序是()①大渡河 ②湘江 ③赤水河 ④金沙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②③④① 12、2006年5月,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开始率领“我的长征”节目组重走长征路,是为了弘扬()
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②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③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精神 ④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题:
13、(情景题)阅读下列材料: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
(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江西民歌《十送红军》 请问答:
(1)这首民歌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这首民歌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歌词中的红军是指红军中的哪一支队伍?这支队伍长征中的行过路线是怎样的?
三、问答题
14、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2)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你认为长征途中,我党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事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红军在长征途中体现了什么精神?对今天你的学习和生活还有没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