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刊时谈:“欢乐春节”给世界带来快乐

时间:2019-05-15 08:4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半月刊时谈:“欢乐春节”给世界带来快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半月刊时谈:“欢乐春节”给世界带来快乐》。

第一篇:半月刊时谈:“欢乐春节”给世界带来快乐

热烈大方的中国红,在世界各地舞台上跳跃;夹杂着各种口音的“过年好”,在五洲不同肤色的人们中间传送。中国春节,正走向世界,正成为各国人民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欢乐春节”成文化传播大品牌

2月6日下午,作为2015年埃及“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重头戏,第六届“欢乐春节”大庙会在开罗的迈阿迪岛公园举行,将春节的喜庆氛围带到了文明古国埃及。来自中国山东和重庆的风筝,以及泰山皮影、剪影、糖画、面塑等均进行了现场表演。中国传统的民乐、川剧变脸、舞龙舞狮,还有年轻人喜欢的街舞表演等也纷纷亮相。中国艺术家们精彩的表演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从2009年开始,中国在海外开展的春节系列庆祝活动统一命名为“欢乐春节”。这一活动不仅是面向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让他们身在异国他乡却能“回家过年”,还面向世界各国人民,让他们一同享受中国春节的喜庆与欢乐。

文艺演出是“欢乐春节”的重头戏。民乐演出、杂技表演、京剧与各类地方戏曲、中国风味的交响乐团与舞蹈……各类表演交相辉映,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艺术的精彩。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场场座无虚席,当地华人找到“回家过年”的感觉,外国朋友则赞叹中华艺术的精彩绝伦。

庙会和巡游是“欢乐春节”的又一大亮点,每年春节,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华人居住的城市都会举行春节大巡游,舞狮子踩高跷,中国民俗文化应有尽有。庙会 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大盛事。去年,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加拿大的温哥华、芬兰的赫尔辛基和南非的约翰内斯堡等都举办了中国春节庙会,很多国家的政府 官员在庙会活动中向中国人民祝贺春节。今年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将继续举办庙会和巡游等活动,一些民间艺人和歌手也被邀请参加到在各地举办的庙会中。记者从文化部外联局了解到,今年的“欢乐春节”活动从春节前半个月到农历正月十五,文化部联合相关单位派出大量的中国艺术团队到五大洲100多个国家举办“欢乐春节”活动,与各地华人华侨和当地人民共享欢乐节日。

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5年,我们将继续携手泰国、埃及、南非、毛里求斯等国中央政府;悉尼、奥克兰、芝加哥、洛杉矶、伦 敦、赫尔辛基、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市政府;帝国大厦、大英博物馆、哥伦比亚音乐经纪公司、马斯科特艺术节、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等海外重要文化机构和企业等总 计逾300个合作伙伴,开展„欢乐春节‟活动,丰富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

截止发稿统计,2015年“欢乐春节”活动项目已超过800项,覆盖118个国家和地区,320余座城市,活动规模和覆盖人群均将超过历届水平。

“欢乐春节”感染世界 华人努力功不可没

众人拾柴火焰高,海内外华人的齐心协力,将促进“欢乐春节”进一步发扬光大。一方面,各地侨团的建言献策,会让“欢乐春节”焕发更多活力。2014年11月,葡萄牙当地各侨团代表同中国驻外机构代表共聚一堂,积极为2015年葡萄牙“欢乐春节”活动提出种种建议,共同商议活动内容,为“欢乐春节”做足了准备。另一方面,“欢乐春节”活动同当地华人的传统过年庆典相结合,将带动春节盛典走向高潮。最近,纽约曼哈顿华埠自发举行的年度盛典——新春花车大游行 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许多华人社区都将组团参与巡游。同时,“欢乐春节”系列春节主题焰火晚会也将登陆纽约帝国大厦等地标性建筑。当地华人的自发庆 典,与来自祖国的庆祝活动相映生辉,将让人们体验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国新年。“欢乐春节”系列活动早已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纽带,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舞台,成为沟通中外民间交流的桥梁。“欢乐春节”让春节文化走出唐人街,走到世界各地。

“中国元素”成亮点

在各国的“欢乐中国”庆祝活动中,富有特色的中国元素成为亮点,吸引了当地众多观众。红灯笼

灯笼在中国是庆祝春节必不可少的要素,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是春节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马来西亚,1300盏红灯笼为即将到来的春节拉开了序幕。据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报道,马来西亚红灯笼点亮了伯公埕巴刹街,老街换上红彤彤的“衣裳”,多了一份热闹欢腾的景象。京剧

羊年春节的庆祝活动跟随华人的脚步传播到世界各个大洲。近日,为庆祝中国春节,在美国洛杉矶比弗利山维利·安纳伯格表演艺术中心上演了一系列中国经 典的戏曲节目。京剧选段《贵妃醉酒》华丽开场,精美绝伦的京剧服饰在剧院灯光的衬托下熠熠生辉。杨贵妃的饰演者孙萍扮装凤袍,头戴凤冠,更是将剧中杨贵妃 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皮影戏

由中国文化部、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共同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与加拿大John Donnelly & Associates联合策划并承办的“欢乐春节”皮影戏巡回展演活动,于2015年2月8日—22日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隆重举办,参与大温哥华地 区春节庆祝活动与列治文市儿童艺术节。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于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化庙会

舞台之外,庆祝中国春节的活动也有声有色,中国味十足。在南非约翰内斯堡 “欢乐春节”的系列活动中,文化庙会吸引了当地民众积极参与。专程来南参加“欢乐春节”活动的中国浙江艺术团与当地侨界艺术家进行了舞龙、舞狮、武术、民 乐、戏曲等文艺表演。现场还设有中国剪纸展、电视短片播放等中国文化展台和中国商品摊位,使当地群众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羊年邮票

国外的邮票也融入了中国新春元素。为庆祝即将到来的中国春节,法国邮政总局在巴黎举行了中国羊年生肖纪念邮票首发仪式。这套邮票由法国华人艺术家李 中耀设计,票面中央一只水墨技法绘就的白羊优雅端庄,票面上分别书写红色法文和中文“羊年”字样。李中耀将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元素与油画的色调结合在一起,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走进各国“欢乐春节”现场

乌兹别克斯坦

2月4日晚,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突厥宫,艺术家在表演中国舞蹈。新华

网记者沙达提 摄 2015“欢乐春节”中亚行演出,4日至5日在塔什干突厥宫举行。这一活动为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官员、各界友好人士、驻乌使节和旅乌各族华侨华人、维吾尔文化中心、东干文化中心及中资企业、教师和留学生代表近1600余人献上充满浓郁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盛宴。

热情好客的乌兹别克斯坦观众争先恐后上台向演员送鲜花并与表演者拍照留念。乌兹别克斯坦青年希尔佐提赞叹道:“中国的武术确实名不虚传,太绝了,中 国文化魅力无限。”前来观看演出的旅居华侨华人更是激动不已。纷纷表示,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春节来临之际,即使身处异国他乡,能听到、看到祖国艺术家们的精 彩演出,振奋人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白俄罗斯

京剧《天女散花》中演员正在舞动水袖,赢得观众阵阵热烈掌声。新华社记者陈

俊锋 摄 2月6日晚上,“欢乐春节”大型文艺演出首次来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国家音乐厅,为在白华侨华人和当地民众献上来自中国的春节问候,演员们的精彩表演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火红飞扬的红绸,欢腾喜庆的舞步,嘹亮悦耳的歌声……艺术家们以此向白民众和旅居他乡的祖(籍)国同胞献上祝福。歌曲《炫彩留声》、舞蹈《秦王点 兵》、京剧《天女散花》、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变脸《川韵》、杂技《顶上芭蕾》、歌舞《吉祥颂》等精彩节目一次次赢得观众热烈掌声。

演出结束后,观众起立并长时间向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们鼓掌致意。中年女士斯韦特兰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一场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演出,舞美、灯 光、音乐、服装等都达到了国际水平,我不用听懂中文,也大致能理解每个节目要表达的意思,这真是一台好晚会,一个美好的节日夜晚。”中国观众李铭说:“明 斯克户外正飘着雪花,但国家音乐厅里却是温暖如春,我们这些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此时此刻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问候。” 美国

图为一名女青年向装扮成动画人物的纽约市民赠送新年红包。新华社发 当地时间2月7日晚,百威“欢庆中国年,为梦想举杯”2015新春庆典活动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拉开帷幕。作为一项重要活动,全球2015位普通华人的新年梦想,当天亮相纽约时报广场的巨幅屏幕。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百威英博首席市场运营官傅玫凯与现场观众共同点亮“梦想热气球”,为全球华人送上新春祝福。章启月在致辞中说,在世界之都纽约展现中国人的梦想,让更多人关注、理解和支持中国的发展,是促进中美乃至世界各国友好关系的有效方式。

主办方还在时报广场巨屏旁搭起临时舞台,台上舞狮表演生龙活虎,台下身着红色唐装的“老外”拉拉队手舞足蹈,喜气洋洋。“我从报纸上看到公告就来了。”一位在纽约做歌剧演员的拉拉队员说,“大家都是义务演出,我们喜欢中国,不少人去过中国。” 泰国

2月11日,在泰国曼谷,两名女孩在“地坛庙会全球行·曼谷之旅”上观看吹糖人。

新华社记者李芒茫 摄 2月11日,中国农历腊月二十三,正逢小年。北京地坛庙会也首次走出国门,来到了曼谷。

这天,“欢乐春节·地坛文化庙会全球行——曼谷之旅”在曼谷最为繁华的世贸中心商业区拉开帷幕,让泰国民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机会抢先体验一把中国传统春节“过大年、逛庙会”的快乐。

“太幸运了,在泰国还有机会看到这么精彩的中国文化表演。”在泰国一家企业工作的苏坤娜以前曾到中国留学,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我之前看到预告,今天等不及下班就和朋友赶过来了。一来就赶上京剧表演,原来在北京看过,印象深刻。这回,在家门口就能欣赏京剧,而且还能离演员这么近,可真是开心啊”。“这是北京地坛庙会创办30年来首次走出国门。”北京市东城区副区长王晨阳告诉本报记者,这次泰国之旅的主题是“地坛庙会在曼谷,携手祈福迎新 年”,这也是文化部2015年“欢乐春节”活动的内容之一。2015年恰逢中泰两国建交40周年,春节前夕,在泰国举办“地坛文化庙会”活动,很有意义。澳大利亚

图为来自中澳两国的艺术家正在合作演奏中国民乐《琵琶行》。李佳彬摄 当地时间2月11日晚,2015年“中国日”活动暨“新春音乐会”在堪培拉举行。本届活动正值中国农历羊年春节前夕,200多名澳政要、议员、驻澳使团及旅澳华人华侨、留学生代表出席。

本次音乐会拉开了2015年“欢乐春节”活动在澳大利亚的序幕,澳总督科斯格雷夫亲自出席活动。他在致辞中表示,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聚的日子,全家 人济济一堂共同憧憬新年的到来,希望中澳两国在新的一年里共同发展。澳总理阿博特也专门发来贺电,称赞旅澳华人华侨对于澳洲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并表示中 澳两国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发展得如此迅速。

此外,在英国、加拿大、智利、以色列、博茨瓦纳、韩国等国家,“欢乐春节”也已拉开帷幕,不同国家推出不同特色的活动方案,各显其能、各领风骚。各具特色的中国元素,点亮了海外多彩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风韵。

伴着浓浓的年味儿,金羊送福,送去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各国人民的新春祝福,也送去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和谐发展的美好祝愿。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中国年正在走出国门,走进各国人民的生活,彰显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第二篇:半月刊时谈:乡村文明在断裂

姥姥今年90岁,是个慈祥的老人。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是个好日子,因为乡邻商议这一天给姥姥“挂匾”。姥姥以前是我们这一带的乡村接生员,一辈子 接生过的孩子成百上千,在贫寒的岁月里,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会给一个乡下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和欢乐。乡邻们不忘当年恩情,在姥姥90岁高龄时,自发送匾以表谢 意。

姥姥在农村做了40多年的接生员,足迹遍布方圆数十里,经她的手而诞生的孩子有的已经当了爷爷,有的还是年轻后生;有的是朴实农民,有的成了社会精 英。姥姥说,过去我们农村的医疗条件不好,产妇都在家生孩子,每次接生她都要在床前一直守候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有时要跋涉数十里路,有时要惊心动魄地抢 救无呼吸的婴儿……

姥姥当接生员是当年组织的安排。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勤劳能干的姥姥被村干部通知去夜校学习,到了之后才知道是学习为妇女接生。她听从组织安排,安 心学习。尽管她大字不识一个,却学得又好又快。学成之后,姥姥便在乡卫生站做了全职接生员。人民公社时代,接生属于集体劳动,劳动工分就是报酬;分田到户 之后,接生不再属于集体事务,可是由于周围十里八乡都知道姥姥会接生,所以人们还总是来请她,只是这时候不算集体劳动,也就没有正式的报酬。物资匮乏的年代,白面汤是月子里的妇女才能吃到的食物,姥姥时常被人留下喝碗面汤,算是对接生的酬谢。乡村里的许多孩子都是她接生的,从村前到村 后,从本村到外村,人们只要见到姥姥,大老远地就打招呼,不是叫奶奶,就是叫婶子。农民没有什么贵重东西来答谢,姥姥也不图这个,一句奶奶的呼唤,一个欢 乐的笑脸,就能使这个逐渐驼背的慈祥老人畅怀多时。

在我们乡村社会还有很多关于爱戴与尊重的故事。我的爷爷去世10多年了,他是个木匠,祖传的手艺。以前,每家每户的门窗家具、桌椅板凳都需要木匠来 做,于是爷爷为他人“帮工”就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候几个壮年劳动力帮工一个月,分文不取。直到父亲这辈儿,为乡邻磨镰刀、磨剪刀、做桌椅板凳、做案板、修 理农具、修理门窗等,都是极其平常的事情。长辈们服务于乡村的劳动自然没有什么报酬,却在劳动中积攒了人情与尊重。

我们村的老村医也是这样,他今年已经70多岁,从集体时代便是赤脚医生,几乎给所有的村民看过病。农村的行医条件非常艰苦,对手脚不灵便的老人他都 上门出诊,也有很多半夜急诊的情况。很多时候,为农民看生理上疾病的同时还要进行精神上的慰藉,一番嘘寒问暖,几句儿女家常,就能把村民的病医好一半。而 农民的生活条件有限,特别是一些困难老人,赊账非常普遍,收不回账的情况时有发生。艰苦的付出使村医也收获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现在,接生员、木匠等都已经逐渐退出乡村生活的舞台了,可是这些人留给人们的念想却时常浮现。在他们的身上,呈现的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技艺,更是这 种技艺所代表的守望相助的感情。技艺不断精炼,感情日益积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断增加,乡村社会因而被这种情感之网编织起来。这是一种被“接生”的乡村社会。人是核心,感情是主导。接生一个新的生命,需要知识与技能,更需要许许多多对于人本身的呵护与关爱。我们出生在一个 充满爱与关怀的乡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又再生产着乡村社会的文化基础。因而,乡村社会的接生员不仅是替人接生,也在无意间形塑了这个关于爱和温情的社会。

然而,如今的乡村社会正在远离那个情感之网的演绎和编织。被“接生”的乡村社会也已经被现代技术和现代理性日益占据。农民发现,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 来,钱就可以办到;互助合作能办的事,钱能够又快又好地办到;治病救人也是钱的交换。一切都可以用钱买到,这在方便我们的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温情 渐渐变淡。

可是,人们怀念这份温情,需要这份温情。于是,一些人便想到了90岁的姥姥多年前的善举。与其说这次“挂匾”是为姥姥歌功颂德,不如说它是乡村社会的“乡愁”,是乡村社会的文化反思。

一个仪式:乡土社会伦理空间

■ 高万芹

我的家乡位于鲁中地区,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离孔子家乡比较近的缘故,家里过年的习俗多,规矩也多,每次回家过年都感觉很忙。尤其是大学毕业后,除了 帮助爸妈张罗以外,还要参与各种家门聚会和活动。老妈从腊月二十二开始忙碌,一直到初

六、初七才能空闲下来,其中最忙的是年三十到初二。在家乡,真正的过 年也就是这几天,年三十吃团圆饭、初一磕头拜年、初二送家堂,其中送家堂对一个家门来说是最重要的仪式。按照传统习俗,各家门都要在年三十下午吃完团圆饭后设神位、摆家堂,供祭祀和晚辈敬拜,初一拜年就是跪拜这些神位和灵位,初二送家堂也是送走这些供 奉的神灵和先人。年三十下午,家门内的男丁要去长辈那里帮忙张罗摆设。神位一般是设两个,天地神位和财神神位,天地神位设在庭院,财神神位设在屋内。摆家 堂主要是摆上先人的牌位,一般是去世的三代宗亲。老人抚养儿女长大便是功劳,死后可以与神一样受到家人的敬拜。

初二送“家堂”,家门中的人要通过放鞭炮的仪式送走先人,也意味着过年祭祀活动的结束。初二中午每家每户还要准备一桌子的饭菜,吃完之后,先在自己 家放鞭炮送走天地神灵和先人,然后带上鞭炮去家族内摆家堂的长辈家集合,一起送走先人。我的爷爷在同辈中是老大,因此,爷爷在的时候,每年初二我们全家都 会带上鞭炮到爷爷家集合,五服以内的宗亲也都到他家集合。爷爷很喜欢这样的大家庭聚会,五服以内的亲人到场,看到自家人丁兴旺,听到亲人夸赞他福气好、儿 女孝顺,他就非常高兴。

但是,说不清从何时开始,大家参与的热情有所降低。不只是送家堂,丧葬、先人的忌日,传统的仪式性活动都不再像以前那么隆重。

这些家族仪式会不会随着农村传统伦理的衰落和老一辈的故去而消失?老妈认为不会,送家堂不该取消,应该被传承。每次送家堂,老妈都很累,忙这忙那,还一定要我们姐弟打扮得体去参与,好像就是为了让先人和亲人看看我们三个。在她看来,我们姐弟三个站在一起就是一道风景,虽然现在我们三个都没有什么大成 就,但抚养我们三个不容易,苦尽虽未甘来,却也看到了希望。

老爸也兴致勃勃地参与这样的活动。老爸很早就跟着爷爷做这些事情,他对逝去不久的爷爷奶奶感情深厚,忙里忙外也是尽一份孝心,当然作为家门的一分 子,他也理应尽责。然而,他一遍遍地跑来跑去,尽心尽力,不仅仅是责任的问题,他在摆家堂、送家堂的仪式活动中,很有存在感和意义感。在他眼中,一个年就 是在这些仪式的忙碌中,才有年味。

老爸老妈之所以认为送家堂很重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相信尘世的幸福生活要靠神灵和先人的保佑,对于神灵和先人,他们不敢不敬,也不敢 不畏,害怕自己的行为触怒他们,把灾难降临到家人头上。他们年年祈求神灵保佑我们姐弟发大财、当大官,年年失望,却仍然年年祈祷,这份希望,强大而坚韧,即使遇到困难也永不泯灭。

我不知道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他们对待生活和压力为何如此乐观,直到大姑的几句话把我点醒。她说人在拉巴(养育)孩子的时候“最有劲”,只要人生任 务没有完成,儿女没有成家立业,父母总是能够使出全身力气为孩子打拼,“心气”高得很,再多困难也不怕,不图别的,就希望自己的儿女过得好,自己脸上有 光。在我们这里时常听到有父母把“任务”和“退休”挂在嘴边——等到儿女成家立业,日子过得安稳,老一辈就算完成了人生“任务”,可以光荣“退休”了。儿女和家族亲情作为他们的堡垒和支撑,让老一辈在经历人事变迁和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韧,让他们在应对现代性冲击时不至于无依无靠,没有了精神家园。仪式是这种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集中体现,生活也就在这些仪式中铺陈着、舒展着。送家堂就是这些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一年一度的送家堂是一场家门聚会,它维系着生命传承的神圣感,维系着家族血脉的亲情,给人以依靠和温暖。与此 同时,它也在亲人之间形成一种舆论场,优秀的家族成员得到褒扬,有过失的受到批评教育,伦理价值由此潜移默化被传承。此外,它还创造了一个压力释放空间。它让人们在先人和亲人面前敞开心扉,诉说一年的酸甜苦辣,得到安慰和鼓励,对未来重新充满希望。这样的仪式,是一种纽带,一种关联方式,让人们不至于过度 个体化,在适应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不至于无所适从。

送家堂的仪式虽然不像以前那么隆重,却仍然是乡土社会的重要一环。如果连这样的仪式都没有了,年可就真的没有年味了。没有了一年一度与自己的内心,与亲人交流、对话的机会,过年就丧失了作为生活加油站的作用,作为不断向家门内所有人灌输道德和伦理准绳的机会。

农村的伦理生活确实在“日新月异”中走向衰落,但是,只要家庭和生儿育女的伦理价值在农民的生活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这些仪式就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因为它们维系家门的团结和认知,编制农民生活的意义网络,也告诉世人和后辈,生养是一种神圣的行为,为人父母是有巨大功劳的,应该得到后辈的孝敬,死后也 应该被隆重祭奠。

一个字:观念冲突闹出了人命

■ 杨春滋

农历腊月二十一,妈妈突然接到她大伯去世的消息。妈妈觉得很不理解,因为腊月十九亲戚们刚去参加他曾孙的满月酒席。当时老人身体健康、精神也很好。很快,妈妈就从亲戚那儿得知,老人是上吊自杀的。

母亲的大伯从小居住在村里,靠种地为生,共养育了两个儿子,是夏姓家族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老人。去年冬,他年满八十九岁,又喜得曾孙子,成为村中 唯一的四代同堂的家庭。腊月十九,夏家的三层楼房张灯结彩,鞭炮阵阵。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媳带着曾孙回来了,为曾孙办“满月酒”。由于夏家在 村中的影响,亲友、乡邻都赶来贺喜,共摆了43桌酒席。

当晚,老人向儿子问起曾孙取名的事,儿子告诉他:曾孙姓夏,考虑到媳妇是独生子女,就取了媳妇的姓作为名字的第二个字,代替了家族中本来的辈分 “书”。老人听后非常气愤,当着部分未走的亲戚说:姓夏的生的儿子从来都是依辈取名的,不能乱辈。儿子说:一辈管一辈,只要姓夏,不按辈分没有多大事,现 在好多人都不按辈分起名。由于两人都是火爆脾气,越争越急,互不让步。说到激动处,老人骂起儿子,骂了很多难听的话,儿子觉得没有面子,就推了老人一掌。老人气得要打儿子…… 老人怒气未平,觉得孙子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平时最听话,又喊来孙子,问曾孙的名字是谁起的,怎么连辈分都不依。孙子说:爷爷,名字是我起的,不能怪爸妈。老人一听火更大,又提起椅子要打孙子……

第二天一早,儿子跑到镇上,请大哥(老人的大儿子)将老人接到家里消消气,孙子则驾车办年货去了。腊月二十一中午回到家中,发现老人已在楼房客厅穿戴整齐悬梁自尽了。

安葬完老人,村里人、亲友们议论颇多。有的说,老人太固执,为争曾孙的辈分,选择自尽的方式,有点极端。有的人也私下指责,儿子、孙子不孝,为曾孙 的辈分闹出了人命,让一个高寿老人不能善终。老人的弟弟们岁数也都不小了,赶来为长兄送行。老人的七弟说,“小事打破大缸”,吵是吵,闹是闹,不能闹出人 命来,这一闹,让侄儿、侄孙在村里抬不起头来,夏家老兄弟们在村里都觉得没面子。

看起来只是姓名之争,其实是家庭中新旧权威的冲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儿子外出打工挣钱后,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不再那么顺从老父亲的严格 要求,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经营生活,也不想承担宗族责任和义务,只想过好自己家的小日子。但在老父亲的眼里,这是忘本、不仁义,这是对他的不尊重和挑战,心 中难以接受。更深层的问题是,儿孙长期在外打工,接触各种人和事,思想和生活都已经和现代生活接轨,他们不再想遵守传统的规则和约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 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也不明白这些秩序对老人的意义。

这个悲剧在一些人看来可能不可思议,但它只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目前在农村广泛存在的观念冲突、情感撞击。传统价值受到巨大的冲击,在农村尤其 是农村的代际矛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新旧价值的交锋中,人们要面对许多矛盾、困惑、痛苦,如何尽快走出这一境地,整合新旧价值,促进代际沟通理解,确实 引人深思啊!

一副牌:何处寻找乡村新文化

■ 冷波

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只有过年的时候,人才是满满当当的。他们回得晚,走得早,过去的乡间文化娱乐活动早已无人问津,什么样的年味才能满 足这些短暂停留的“客人”?摆一张桌子,有人端茶倒水,有人递烟分瓜子,有人陪聊陪玩,再加上一副扑克,整个待客之道就形成了。旧的文化活动衰败了,村里 人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年,而乡村还无法承载城里的文化活动,于是就自发形成了牌文化以消磨时间。

我的村子是单姓村,相对其他村子要大一些,人口也多一些。周围的一些小村子,人口少,这几年冷清得很。走亲访友的时候,我听一些人说,住在小村子没意思,不好玩,村子没有生气。然而,在我的村子,人们就觉得很好玩,因为随时都可以聚众打牌,哪怕在平常,村中也是打牌不断。村里的旧集体活动衰败后,人们自发地形成了以打牌为主的新集体活动。以前的活动,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现在的活动,男女老少依然都可以参与。打工者过年回家最多一个月的时间,主要就是通过打牌实现互动。

牌桌是个舞台,有主角有观众。男女老少皆会打牌,不同的牌桌是不同的舞台,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技术流的、有玩刺激的、有生马子的、有玩表情 的等。技术流的人能掐会算,火眼金睛,一眼就能洞穿别人的牌;玩刺激的人,出手狠,不琢磨就砸钱;生马子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按常理出牌,很克技术流;玩 表情的人,有好牌装可怜,没好牌装牛气,和他方观众眉来眼去获取信息。打牌也“分群体”,也需要“志同道合”,除了个别女的和男的一起打牌,一般来说,男 女不同桌,男的玩得凶狠些,女的玩得温柔些,小孩子玩得随意些。

你在那儿看他们打牌,喜怒哀乐一览无余,有拿了一手好牌沾沾自喜的,有出错一张牌悔恨难当的,有一手烂牌捋不顺而唉声叹气的,有封人之牌自己却被封 而愤怒不已的。打牌者精神抖擞地奋战,观战者更加有劲头,叫喊声、数落声不绝于耳。主角在自我展示中,显示了神通,发泄了情绪;观众在围观中,打发了时 间,获得了谈资。在展示与观看的过程中,牌桌周围形成了一个舆论场,玩得好的会得到观众的赞许,玩得差的会成为观众的笑谈,肯为大家打牌出钱出力组织的人 一定十分受欢迎,这也会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种声誉。

在村里,打牌满足着群体性活动的需求,看起来既有凝聚力又有影响力。但是,这就是新的乡村文化吗?旧的乡村文化衰落了,新的乡村文化真的应该是这副模样吗?农村究竟应该有怎样的文化和娱乐?像我村子这样的牌文化是对旧文化的正常替代,还是一种畸形文化?

第三篇:半月刊时谈:环境问题必须依法治理

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 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治理环境污染明确了一系列量化目标,凸显政府切实整治环境 问题的决心。围绕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热点,半月谈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周建。

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一个过程

半月谈记者:如何理解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的阶段性特征?

周建: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的特征首先是污染负荷严重超过环境容量。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氨氮这几个主要指标的排放总量比环境容量都高出不少,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环境超载现象尤为突出,其中PM2.5的排放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90%以上。尽管“十一五”以来我们花大力气投入污染减排,但减排成效大都被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增污染负荷所抵消,造成环境质量没有出现明显改善。

环境质量的改善仍将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说进展缓慢,因为我们治污的进程离公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比如我们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了66%左右。历史积累的旧账还没还完,新账又来了,现在污染复合型、叠加型、压缩型等新情况不断出现,一些新型污染物进一步增加治污的难度。下一步的环境治理我们将面 临不小的挑战,但我们的决心从未动摇。

还有就是,公众环保意识空前增强,目前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权益的诉求处于不断高涨的阶段。老百姓非常关注环境与健康,这是好事,也是时代的特征。半月谈记者:您刚才谈到能源结构中的煤炭比例问题,如何看待煤炭占比居高不下的问题?

周建:能源结构对环境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高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成因。能源结构调整是个大事,但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谈能源结构,目前我们的发展需要煤炭,离不开煤炭。

如何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减少污染排放才是关键。比如,大幅提高煤炭洗选率,加快煤炭就地转化,集中发电后远程输送,加强火电和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和技术升级。同时,也要不断发展水电、风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雾霾的长距离输送是个重要问题

半月谈记者:如何理解科学治霾、系统治霾?雾霾长距离、远距离输送问题如何破解?

周建:科学治霾就是要根据其构成和产生的原因,分别加以防控和治理。要科学施策,不断加强电厂脱硫脱硝除尘,机动车尾气治理,油品提质,农村散煤整治,也包括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等。治霾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也是“大气十条”所要求的。

科学治霾,必须注重系统性,必须严防严控。雾霾的长距离、远距离输送,是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比如海南岛,本身没什么工业,但海南为什么会出现雾霾,根据一些机构的研究,远距离输送,对海南雾霾的贡献大概占据了70%。目前雾霾大范围出现,京津冀、长三角已经连成一片,包括山东、山西、内蒙古、湖北、安徽,这是一个大区域,有14个省区市,互相存在输送关系。西南的云贵川渝是一个特定的区域。珠三角、广西、福建,包括港澳地区,又是一个区域。这几个大区域的雾霾长距离输送、大面积覆盖,已经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状态。所以整个区域的联防联控非常重要,科学治霾,需要相关省份共同施策、目标统一、步调一致、措施到位、调度有序、协调顺畅,对雾霾的系统控制应该进一步实施。地方主要领导要有环境责任

半月谈记者:现在一些地方在试点推进利用干部考核的指挥棒来指导环境问题治理,您如何看待干部的环境责任?

周建:考核是一种行政措施,是一种制度安排,环保考核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我们淡化GDP考核,强化环保考核,就是要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主要领导干部的环境责任。让他们在意识上,理念上加以扭转,不能把GDP作 为唯一的政绩,要把环境、生态、民生等等这些至关重要的因素也列入综合施政中。环境问题终身责任制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实行。

但是考核也需要一个良纲,政绩考核和环境离任审计等,还有一个科学性的问题,比如指标如何确定,而且环境指标在一些方面量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必须增加科学考量的研究。

半月谈记者:这些年除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问题也越发引起老百姓的关注,治理土壤污染,重点和难点在哪?

周建:土壤的修复和还原,难度不小,首先是技术上的,全球包括发达国家,也没有找到非常实用有效的技术。其次,成本太高。治理土壤污染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是把被污染的土壤挖走焚烧、清洗,这样成本都是非常高的。

现在首先要进行摸底、详查,把污染土壤的范围、成因、程度查清楚,对一些污染重的地区,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同时,进一步研发治理土壤污染的适 宜技术。土壤污染有各种不同的成因和类型,有砷污染、铜污染、镉污染、汞污染等等。根据各种污染的元素,和污染迁移转化的规律,研究适宜技术,而且,技术 成本要尽量低。

治理的重点,我想首先应该包括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的敏感地区,有些地区就不能再种植庄稼和蔬菜了;其次是跟居民住宅紧密相连的地区;第三就是重化工、重冶炼等老的企业污染场地。

半月谈记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量大面广,而且对全国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全面小康的实现都有重要影响,您如何看待农村环境问题治理?

周建:农村污染治理,首先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加强对乡村重点项目的支 持也非常关键,比如沼气、污水集中治理、规模化养殖的管理、粪便的处理、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理等项目。我们还要把运行管理的机制建立起来,一般两到三年就 可以见效,就可以长期稳定地推行下去。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实施,一片一片地治理,规模效益就会很快显现出来。环境治理需要法治等综合手段

半月谈记者:环境治理是个综合系统工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包括法治在内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作用?

周建:首先需要强调的就是法治的理念。法治的理念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的各个方面。新环保法已经出台了,最高法也有了司法解释,环保部把今年定为环保法实施年。这些都是法治的全流程治理,法治的理念全面提升。其次是市场力量要全面介入。我们以往的GDP里,还没有包括环境污染损害和生态退化的成本。我们要把环境成本的代价纳入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纳入每个公民的日常支出和每一个企业的运行成本。

第三是提升科技的力量,环境问题治理的科技含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第四是加强政府的有效环境管制。简政放权要放管结合,一方面放权,一方面加强监管,没有政府对环境问题的一些强制性措施,环境污染很难得到有效治理。最后就是调动民众、社团、NGO组织、媒体等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多一份关注,多一份力量,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就会得到全面提升。

第四篇:半月刊时谈:还记得母校的校训吗

校训,既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理 念和治校方针,也应是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体现。然而不少人寒窗苦读数载,却没有记住母校的校训。究其原因,普遍存在的校训同质化、标语化倾向难辞其 咎。设立校训要走心,践行校训要诚心,要让校训真正成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成为学校之魂。(策划:苏娅)

资料图:清华大学校训

学生论坛

校训对我的影响 重庆工商大学 张莹

“厚德博学,求是创新”,是高中母校的校训。“厚德”语出《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博学”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 文,约之以礼。”“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创新”语出《尚书》:“日日新,苟日新。”虽然毕业好久,但校训我一直深 记。

记得高中有一次语文考试,其中一道题就是要求默写校训,当时不会。过后一查,感觉耳目一新,很有意思,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忘记过。虽然这都是几年前 的事情了,可每当和高中同学谈起校训,就会想起当初的默写题。学校通过这种方法,无非就是想让我们记住校训,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如今临近大学 毕业,就业、结婚生子就摆在眼前。有一次和室友闲聊,以后给自己的孩子取什么名字,我当时不假思索地说:“男孩子取名„博瀚‟,女孩子取名„博雅‟。我希 望孩子成为博学之士,男孩子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像浩瀚的宇宙一样,女孩子长成一个有魅力优雅的女人。”这就是母校校训对我的影响。校训都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我国学校众多,每个学校都有校训,再者为了方便学生记忆,都要用简短的语汇表达,因此同质化也许是难免的。但校训具有 专属性,只面对本校师生,因此没必要过多关注别校的校训。虽然校训同质化、标语化明显,但我认为无伤大雅,只要能入耳入心,鼓励学生进步,促使他们优秀,这就可以了。

创新理念表达方式

江西 汪芳

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崇德尚学,陶冶成器。因为学校是我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校,校训与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很契合,所以赢得了不少称赞。可能自己不是 一名好学生,对于这种有特色的校训都很难记住,更不用说有些学校那种从书上摘来的经典句子了。现在很多学校有自己的校歌,其实这种方式还是不错的,毕竟一 首歌更容易让人记忆深刻些,而且歌曲唱出来也更有气势。我特别羡慕有些学校有校歌,觉得从学生自己的嘴里唱出来是件顶自豪的事。所以,或许校训也可以试试 创新,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理念。

不应标语化、同质化 吉林建筑大学 车艳淼

我在吉林建筑大学读大一,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不管遇到什么障碍,我都要朝着我的目标前进。”这是一个很朴实的校训,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确实让我们牢记在心。

我特意在网上搜索了中国各所大学的校训,发现它们基本上都是“四词八字”口号式的,读起来甚是朗朗上口,而且不少大学的校训基本一致,关键词就是几个:品德,团结,创新,勤奋。

校训,《辞海》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现在 校训越来越同质化、标语化,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失去了激励、勉劝师生的作用。不少学生在学校数年,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学校的校训是什么。这样的校训,大概只 能说聊胜于无吧。过来人语

我的那些校训

山西朔州市应县二中 于立胜

几十年来,校训一直陪伴着我。

记得小学时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从入学到毕业,我没有和一个同学打过架、吵过嘴。我们一起到校,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同时放学。我 们一至四年级在一个大教室的两条炕上学习,一、三年级学生坐东边的一条炕,二、四年级的学生坐西边的一条炕。农村学校虽是复式教学,但相互影响也不太大。同学们大多比较努力,听老师的话,多数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体育课上,我们全班一起玩丢手绢之类的游戏。下学后,相对就有些封建,男女像不认识一般。我们男生在一块玩“跑马城”“老鹰抓小鸡”“点羊窝”“弹 杏核”“弹珠珠”“遛钱儿”等;女生在一块玩“踢毽子”“抓籽儿”“跳皮筋”“跳房子”,人多了也玩“老鹰抓小鸡”。大家玩得很快乐、很开心,一直玩到天 黑,大人吆喝吃饭,才恋恋不舍地走开。临回还丢下一句:“各回各家,各寻各妈,明天再耍得一搭(一块的意思)。”

升入中学,校训变成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尽管在学校 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因赶上“知识分子到农村去”的社会大潮,我们毕业后背上行囊,毫无怨言地愉快返乡,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去了。

恢复高考制度,我有幸考入了师范学校。此刻,校训又变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了。从此,我坚定了决心,终身奉献于教育事业。现在,我已在教育战线工作了36年,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参加工作后,我校的校训是:“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才。”我个人认为这既切合本校实际,又对学生有鼓励作用。因为我校招的是“二类苗”,想多考 也不合实情,但又不能不迎合应试教育。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我们理解,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人成为有用之 才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校训是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写照,它激励我们进步,陪伴我们成长成熟。老师观点

校训变了 江苏省常州市 周二中

我是199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的。记得刚入学时,学校发的笔记本、校徽、衬衫、被单等上面都印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字样,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校训。

之前不知道什么叫校训,初高中阶段学校也没有校训,那时候,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离开农村,这是十分现实的追求。到了大学,看到“学高为 师,身正为范”的校训,我一下子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那就是今后要当好一个人民教师。为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这样将来才能无愧于人 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我还未毕业时,学校已经开设了不少非师范类专业,如新闻、市场营销等,也就是说学校虽然名称上还是师范大学,但其实是逐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了。毕业后十年再回母校,我发现校训变成了“厚德、重教、博学、笃行”,字数虽然没变,但校训的外延扩大了,内容更加丰富了,兼顾了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 业的学生。比较这两个校训,不难发现,前者的指向性更强,强调知识和品德之于教育的重要性,符合师范院校的特征。后者则从品德、教育、学识、行动四个方面 来引导学生,是对各专业学生的普遍要求,符合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所以,校训总是与学校定位和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母校在发展壮大,我为之感到骄傲。

校训不应频繁改变

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学 张家海

在许多学校,师生只知道教学大楼的显眼位置,有“四个词八个字”长年累月地挂在那里,至于那是不是校训,不得而知。如果一所学校连自己的师生都不能准确说出校训,那这所学校的校训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一些学校的校训没有连续性。几乎换一任校长,校训就要变一次。张校长的“勇敢奋进务实创新”,李校长来了立刻改成“以家为校,以校为家”。这些校训 不是学校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也不是多年形成的文化积淀,自然无法对教师和学生起到教育和引领的作用,只是用来装点门面,或是成了少数领导撰写文章、表功 论绩的“花边”。

校训一定要真正提炼出学校自身的精髓,而不能仅凭校领导拍一下脑袋就出炉了。拍脑袋的校训注定没人记得住。旁观者言

校训为何雷同

安徽省芜湖县第二中学 范德洲

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有100多所学校的校训是“四词八字”的口号式,还有一些大学校训完全相同,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校训,尤其是大学的校训,理应体现一所大学的精神和品格,比如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即出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民 国时期的一些老大学的校训,也很受世人的推崇,因为可以体现大学的厚重积淀,如西南联合大学的“刚毅坚卓”。今天的校训为什么会出现雷同的现象?这主要是 因为许多高校根本没有把校训放在心中,而是将其视为摆设,加上跟风思想严重,出现你“创新”他“创新”我也“创新”的校训,也就不足为怪了。社会如此关注高校的校训,是因为尽管从表面看校训只是几个字,却折射出我们的高校有没有灵魂,育人态度如何,在多大程度上着力于学术研究。如果真是 把校训当做高校的灵魂,那么高校就必须好好思考,认真总结,真正践行。但事实上,今天许多高校已经难以静下心来了。于是,对于校训,都是一副走过场的态 度。

伴随着校园硬件设施的改善,总能看到不少学校用玄妙的文字、高档的材料、醒目的字体,在校园显著位置设置名为校训的标牌。然而,与教师们谈及此牌,或不知内容,或不解其意,能作深入阐释者更加寥寥。这种校训,何“训”之有? ——江苏省东台市 周国华

第五篇:半月刊时谈:“走班制”教学大家谈

不分文理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一考定终身”、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打破“唯分 数论”……新一轮高考改革措施亮眼。教育界人士认为,改革推行之后,高中实行“走班制”可能会成为一种潮流。事实上,蛮拼的先行者们早已出现,我国已有多 所学校对“走班制”教学进行了试点。半月谈校园话题特邀辽宁、上海两地试点学校师生与大家共同畅谈这一举措。尽管这一制度对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校还 是坚定向前,并不断完善,让我们为锐意改革的教育者点个赞!(策划编辑:苏娅)

学生论坛

走班让我充满斗志

辽宁省沈阳市120中学高一19班 谌鹏飞

我想我们学校把数学素质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层,目的是想让尽可能多的同学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掘我们的潜能。这种走班上课的形式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数学,更高兴的是可以接触到更多同学。

我中考数学149分,也许是初三毕业后的暑假放松了学习,高一新学期的摸底检测中我的成绩并不高。学校按照中考成绩和摸底成绩的比例把我分到了C班,我感觉自己被看低了,十分郁闷。但来到C班后,我发现班里其实有很多同学也很厉害,这燃起了我的斗志。

第一节课老师就告诉我们,虽然现在在C班,但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志愿申请进入A班,这更让我信心大增,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向着我初中好朋友所在的A班进击。在C班,我感到老师非常有耐心,并且大家都爱互相帮助,也很爱学习。老师讲题侧重基础,简单易懂,遇到一些难题总是放慢速度,认真讲解每一细节,一 直讲到我们听懂为止。以往上课经常会感到紧张,最怕自己跟不上老师同学笑话,现在大家的水平更接近,学习兴趣大增,每节课都很有收获。并且作业方面老师会 认真检查批改,在这一点上我们和A班没有任何差别。有不交作业的人,老师总是会耐心地教育他们。

当然,C班也有些缺点。比如有些人上课纪律不好,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尽管老师节奏不快,但还是有人跟不上。所以有时老师会放慢速度讲课,这 样,C班和A班B班相比,就会落下几节课,经常这样的话,我就很着急,我们的班级很好,它叫C班只是为了分层教学,并不想它是落后的代名词。

不一样的A班

辽宁省沈阳市120中学高一8班 徐晨阳

大家都知道好的成绩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勤奋+不断积累的知识的产物,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激发学习动力和环境的酶,它也产生不了多大的反应,所以学校和家长都在想方法创造这样的学习动力和环境,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点燃对学习的兴趣,能使学生提高成绩。

我是A班学生,我们的数学老师既教我们班又教一个C班。学校给我们家长和学生开会时专门讲解了教师的安排,打消了有些家长在师资方面的疑虑,不论哪一个层级的学生,都有好的老师,公平是分层教学的基础。

无论哪个班,讲授的基础知识都是一样的,因为期末统一考试,每月都要完成基本相同的教学任务。但是,我们A班的课堂的确和其他班不同。我们的课堂更 加自由,有更多的同学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我们的课节奏很快,这激发了大家的竞争感,同志同道合的同学在一起,我们如鱼得水,思维、想象不再受限 制,浓浓的学习氛围萦绕整个教室,没有人敢,也没有人想溜号。相比之下,老师留的作业并不多,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做相当规模的练习题,不是老师留的,而是我 们自己想做的,大家比赛着做的。

走班让我更加均衡发展

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一中学高一5班 林诗雯

我校本学期起实施了人文特色学科“走班制”教学,A层是对历史、地理、政治进行增强训练,B层是对物理、化学、生物进行专科辅导,让学生享受有针对性的教学。

“走班制”打破了一个班学生按照同一个课程表上课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兴趣愿望,在老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让自己的优势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自从实行走班制之后,我上课时注意力更集中,学习劲头更足,学习效率也更高了,在几次考试中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我的地理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历史 和政治在答题时经常抓不住要点,所以在分班时填报了A层,没想到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对这些课程的兴趣又都回来了!我最喜欢的就是政治老师,一张 卷子在她的讲解下竟然包纳各个知识点,每一题不只是就原题进行讲解,还会扩展出其他知识,而且他的讲解清晰明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每个同学一节课学下 来都能有收获。

因为分层走班教学是有针对性的,大家不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所以学习兴趣都有所提高。分层教学让我想到了古人说的因材施教,相信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的学习成绩一定会不断提高。

为老师们点个赞

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一中学高一5班 历智

在分层走班教学中,我所在的B层,比较偏理科。在B层学习了4个月后,我对这种教学方式感触很深。

因为偏理,历史、政治、地理老师对我们B层的教学方式就有所不同。课堂上,老师们会更加注重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政治课上,老师常常举一些新闻实 例,让我们分析,阐述观点,十分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历史课上,老师从不照本宣科,她把时间和历史事件巧妙地串起来,并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时还会给我们讲讲小故事以及她个人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总是沉浸在老师为我们营造的氛围里,下课了还意犹未尽。地理老师最生动,由于地理学科的知 识点较多,而且容易混淆,老师为帮助我们记忆,常常教我们用巧妙的方式来理解记忆,“北半球用左手,大拇指方向代表地转偏向力”,一堂课下来,动一动手指 就能把枯燥的知识点掌握得很牢固。

我认为在分层走班教学方式中自己是个受益者,我偏理科的思维方式,更适合分层后文科类老师的针对性教学,加上自己的努力,我一定会在成绩上有很大进步。

新形式更自由

辽宁省沈阳一中16届5班 杨晏霄

我们学校的“走班制”是一种类似于大学的授课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由于每个学生选的课不同,所以同一班级的学生上课也会去不同的教室。以往,我从来没接触过类似的教学制度。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种新颖的上课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每节课走入不同的教室,接触不同的同学;每次上课都有新的知识、新的惊喜。即便是下午的课程也 很少觉得疲倦,每天都有新鲜感。常听人抱怨高中学习枯燥苦累,走班教学的方式倒让我没有这种感受,在高中阶段就提前接触到了大学的授课方式,这不能不说是 我的幸运。我觉得走班教学的探索非常好,赋予了大家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

望走班更灵活

上海市晋元中学高一年级 罗晓芸

我非常喜欢走班这种形式,不枯燥,学习效率更高,但希望在每学期开始后,能有一次重新选择微调的机会,因为只有上手后才能判断自己适不适合。如果我选择了物理作为加试项,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对化学更擅长,我希望有机会及时调整计划。

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 上海市曹杨二中 许菁

“走班制”教学让我们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科目、课程难度,甚至连授课教师也可以自己选,可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提升学习的主动性。还有走班之后,我认识了更多同学和朋友,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最主要的还是走班学习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也让自己能够在真正喜欢的科目上下工夫,使学习少了些“压迫”,多了些快乐。老师观点

上海晋元中学校长王丽萍:

高考改革给高中分类建设留出了自由空间,有利于学校创新课程设置,形成办学特色。一方面,学校通过课程多样化建设和分层教学,为学生成才提供多种选择,另一方面,也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会独立做出选择。上海市曹杨二中校长王洋:

在新方案下,“走班制”将成为必然。曹杨二中的选修课“走班制”上课已实施了多年,今后实施起来并不陌生。今后高三课表中将首次出现“自由时间”的设置,这段时间不安排课,学生们可选择去打篮球、去图书馆或安排其他活动。上海复旦中学招办主任陈维新:

我校将实行的“走班制”,涉及等级考的六门学科。根据教学内容深浅,每门学科将分成A、B、C班和竞赛班四层,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指导老师建议报 班。教师将按新划分的班级轮走教学,学生同样可以流动,感觉学有余力的可申请去高一层次的班级,跟不上的可往下一级流动,给予学生灵活选择的权利。上海市特级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刘京海: 高中教育既要提升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又必须回答基础与分流、均衡与专长等问题,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增加是上海方案的重点。实行6选3后,学生的选课组合多达20种,而合格考与等级考的学习水平和考试难度相差甚远,高中阶段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

下载半月刊时谈:“欢乐春节”给世界带来快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半月刊时谈:“欢乐春节”给世界带来快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半月刊时谈:立足新常态 奋起新作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万口网箱下东江”……地处湘江上游、罗霄山脉西麓的湖南省资兴市,曾因资源富集而成为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县域之一,一度有“煤 都”“林海”“电城”之称......

    半月刊时谈:扶贫深处是赋权

    扶贫的难度愈来愈大,扶贫的标准也愈来愈高。当初的救济性扶贫虽然有立竿见影成效,但救济的终结常常就是返贫的开始。后来的开发性扶贫有利于借助本 土资源培植现代产业,但也容......

    半月刊时谈:农民合作社谨防“肌体病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为了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和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矛盾而出现的。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在全国......

    半月刊时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十年得失

    农村集中建设、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公共服务、公共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有利于土地节约利用和整体开发,有利于统筹城乡规划、改善人居环境。自2006年试点以来,不少地方的新型农村社......

    半月刊时谈:校服背后也有腐败链

    校服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隐形的教育资源。然而,目前这种隐性的教育资源被一些人利用,形成校服腐败利益链。 校服成利益分配“香饽饽”近期......

    半月刊时谈:“为官不为”的对症药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 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目前,浙江省、安徽省和湖北武汉等地已陆续推出责任清单。相对于已经全......

    半月刊时谈:劳动法二十年,变革是时候了

    199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正式施行,至今已有二十年。二十 年里,劳动法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劳资双方和谐关系、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

    半月刊时谈:腐败校长们的忏悔录看

    2013年以来,四川省各级学校中已有98人因腐败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其中包 括多名高校领导干部。高校腐败案件频发,在四川省纪委查办的重点行业腐败案件中居于首位。本应是进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