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半月刊时谈:农民合作社谨防“肌体病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为了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和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矛盾而出现的。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迅猛,目前已经超过百万个,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 其蓬勃发展的背后,一些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肌体”出现“病变”,骗补、骗扶、骗吸储等资金乱象频现,部分合作社成为一些人进行违法违规活动的载体,亟 须引起警惕。
“三骗”合作社频现基层,涉案金额竟达数亿元
湖南郴州市桂阳县樟市镇农民张某想购买两台享受农机补贴的东方红MF-554型拖拉 机,通过黄某牵线搭桥,找到了在樟市镇现代烟草专业合作社上班的邓某。邓某熟知其中的操作漏洞,于是按照程序向自己所在的专业合作社申请到了购买指标,再 以自己的名义到经销商处购买了两台拖拉机。
这两台拖拉机的市场价为13.59万元,由于邓某是用合作社指标购买的,可以享受国家农机补贴8万元,所以只花了5.59万元。两台拖拉机到手后,他们很快以7.6万元的价格卖给张某。邓某和黄某从中挣取差价2万余元,导致国家农机补贴8万元被骗。
半月谈记者在多地调研了解到,随着各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财政资金越来越多,以及国家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一些合作社除了非法集资,还成为不法分子骗取扶持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的新渠道。几年前发生的湖南怀化市农机补贴腐败窝案便已暴露了这一弊端。怀化市检察院查办了农机补贴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1件17人,13个县区中有5个县的农机局局长被立案侦查。其中就有人利用漏洞,以农机合作社的名义骗补。
晋中是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源地。该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一些人打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旗号,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非法向社会吸收资金。2014年,该市共处理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非法集资案件6起。
2014年4月4日9时许,山西祁县人民政府处非办工作人员在对经济开发区张南村的农 民储蓄工作例行检查时,发现该村农民储蓄金额明显比前一段时期少了270多万元,这突如其来的资金流失立即引起工作人员的警觉,随即向该村会计岳某了解,得知该村有许多村民把钱存进了祁县润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祁县公安局经过侦查发现,河北籍犯罪嫌疑人任某等人打着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旗号,在 祁县当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他们从合作社成立伊始,就采取高额回扣、金钱利诱等多种形式,积极联系当地银行系统的信贷员,利用其在当地关系较多的有利条 件,帮助合作社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然后异地放贷。这一案件共涉及祁县受害人190余户,涉案资金324.7万元。
这并非个别现象。近年来,江苏灌南、盐城,河北高邑、临漳等地相继发生涉案金额上千万 元的资金互助社非法集资、老板“跑路”或因违规运作导致兑付困难等问题。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没有任何金融资质的合作社,将内部刻意装潢得和国有银行一模一 样,并以高额的贴息款诱惑民众存款,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有近200人上当受骗,涉案金额近2亿元。内外勾结、猫鼠一家,乱象折射监管漏洞
农民专业合作社兴起于2005年前后,为了鼓励其发展,一些地区采取“先发展后规范”的策略。在此背景下,相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其规范化管理特别是财务制度的规范,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短板,也为各种违规操作提供了机会。
江苏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包宗顺认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起步晚、经验少、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监管体系不健全,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监管风险、发展风险、经营方向偏离等问题,如何规范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已是十分迫切的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分析认为,合作社财务管理混乱表现在:一 是账目残缺不全;二是缺乏严格的分工制约机制;三是白条、私人开支的假发票过多,真假难辨;四是财务人员缺乏,管理随意,账目遗失,给有关人员贪污犯罪提 供了掩护;五是财务开支随意性大,吃喝账目过多,各种名义的开支以加班费、招待费的名义报销,缺乏严格监管。
山西省农业部门的调查也表明,不少合作社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在财务管理上缺乏合格的财会人员,在凭证的取得、记账、报表编制等会计业务上不够规范。
多地检察机关办案人员表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骗取国家扶持政策和补贴资金,呈现出 明显的内外勾结、猫鼠一家的特征。这表明在一些财政资金使用与监管的制度设计方面存在巨大漏洞;在涉农资金项目的申报、审核、批准、验收等各个环节,虽然 均有系列制度,但在一些地方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出现假冒申报、虚假审核等问题,为部分合作社套取资金提供了便利。强化监管、评估、协调,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晋中市农经中心副主任乔密鑫表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通过企业信用信 息公示系统定期向工商部门报送年度报告。有关部门根据年报公示信息,加强监管和配套服务,对没有按时报送信息或在年报中弄虚作假的合作社,列入经营异常名 录,并不得纳入示范社评定和政策扶持范围。
山西省政协委员、民盟忻州市委主委王俊良认为,堵住合作社违规漏洞,还需加强对涉农资金申报、审核、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大涉农项目的公开公示力度,同时健全内控制度,杜绝内部操作。
“应当实施项目支持,落实项目主管部门的责任,对大户、合作社以项目申报制的方式予以 补贴,并引入事中评估机制,例如合作社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进行事中评价,防止骗取资金的情况。同时,建立合作社的退出机制,淘汰一批„假合作社‟、„空 壳合作社‟。”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授贺东航建议。河北省于2014年12月1日施行的《河北省农民合作社条例》规定,农民合作社可以依 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本社成员内部开展信用合作,不得改变信用合作资金的农业生产经营用途,不得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此外,针对农民合作社存在注册过多、过滥 的问题,条例明确了农民合作社及其成员的责任义务,规定农民合作社对其取得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并以合法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
为解决领导、组织、协调问题,山 西省于2014年5月份建立了由省农业厅牵头、9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山西省农民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山西省政协委员、民革山西省委副主委张湘君说,下一 步应当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强化服务,围绕合作社的规范、监督、管理和发展,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半月谈记者 晏国政 周楠 陈刚 李鲲 陈晨)
合作社缘何变成“一人社”、“空壳社” ——农民合作社谨防“肌体病变”(下篇)
当前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 革、推动农村组织化社会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爆发式增长背后所隐含的小、弱、假、散等情况不容忽视。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只搭台、不唱戏”的 “空壳社”;还有的成为理事长、老板说了算的“一人社”。一哄而上,自成立便休眠
山西晋中目前合作社注册登记已达到8600余家。然而,该市有关部门调研发现,有的合作社没有任何经济业务和服务内容,存在空壳子、虚架子的现象。据统计,全市有40%的合作社没有公章,55%没有组织机构代码证,64%没有税务登记证,68%未办理银行开户许可证。
山西省政协委员、民盟忻州市委主委王俊良告诉半月谈记者,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以合作社的名义开展任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成为“空壳社”。
湖南省烟草部门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省里曾组织对烟草专业合作社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组建程序不规范,不少会员对章程内容不甚了解,主要牵头人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变成“一人社”。
山西晋中市农经中心副主任乔密鑫说,有些由企业改建而来的合作社,没有严格执行“一人一票、按交易量返还”等合作社的基本原则,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意识很差。
另有基层干部反映,部分专业合作社成立只是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套取政府补助资金,成了名副其实的“挂牌社”;有的合作社以村组干部或家庭成员凑人数而成,只具有法律形式,而没有按章程运作,成为“空壳社”;有的合作社甚至由家庭成员出 资,其运作和利润分配往往是一人说了算,成了典型的“一人社”。“不少合作社的带头人更像是具有较大买卖能力的经纪人,这背离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江苏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包宗顺认为,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社基本上还是一个大户领着一批散户,大户和散户之间基本上还是买卖关系。门槛低、人才缺、重量轻质、动机不纯
“一人社”、“空壳社”等现象成因复杂。一是成立门槛低,很多合作社在政策助推下“无 意识”诞生。山西一位基层农经部门负责人说,从2005年起,山西省开始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2009年又提出要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行政村全覆 盖。在此背景下,按照相关要求,提出合作社注册登记不验资、不收费、不年检等低门槛政策措施,由此催生了大量合作社,不少成立之后无法正常运转。
二是部分合作社成立之初动机不纯,想借此获取国家补贴或支持。王俊良等政协委员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合作社注册登记的主要目的,是借用合作社这个牌子,偷逃国家税金,或以此为桥梁争取项目资金。在此不良预期利益驱动下,一些“空壳社”等应运而生。
三是合作社普遍缺乏专业人才、成员整体素质偏低。山西临汾市农委经管站副站长崔为宁告 诉记者,有些合作社虽然从研究机构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但是业务仅限于技术指导,真正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很少。晋中市一位合作社理事长坦 言,很多农户加入合作社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分红、想挣钱,对盈余积累、再投资等涉及掏钱的事很少答应,对民主管理等问题也极少关心。四是合作社发展初期,管理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规范、重建设轻 指导、重扶持轻监管”。一些基层农经部门负责人表示,一些地方对合作社的发展有的只注重发展数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运行质量的提高;有的在帮生产上下工夫,而在帮规范上精力不足;有的只重视项目资金争取,而不注重项目实施的监管;有的只是安排农经部门抓工作,部门协同不够。推进民主管理、规范化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促进规范发展,实行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行动。业内专家表示,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当按照清理、引导、管理、扶持并重的原则,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王俊良认为,有关职能部门要依法把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门关,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 登记的实质性审核,对心术不正、不符合政策的坚决拒之门外。农业、工商、供销等部门应联合行动,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清理整顿,对市场带动能力弱、作用 不明显的合作社取消其资格,逐步消除“空壳社”。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农学院院长邢克智表示,一些农民错误地认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归大堆”,害怕丧失生产经营自主权。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同时依托农经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指导服务体系。
山西省政协委员、民革山西省委副主委张湘君说,应当加强对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引导其由 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连贯机制、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公平的分配和权益保障机制,特别是完善合作社的分配和监督机制,使入社农户共同享受合作利益,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带动力。乔密鑫、崔为宁等人表示,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现有合作社负责人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技术人才、大中专毕业生、职业经理人充实合作社的技术、管理队伍。部分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政府扶持思路应从“扶大”向“扶强”转变,建立含有业务辅导员、技术指导员和扶持项目的省市县三级责任制,培养一批合作全面、联结紧密、运作规范、带动性强的示范合作社。针对合作社“融资难”问题,专家建议,应明确合作社作为新型主体的地位,对其生产型贷 款实施基准利率,差额部分由地方财政进行贴息,并运用税收政策杠杆,减轻专门从事农村金融服务的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的税负。同时,鼓励和支持建立民间农贷 担保公司,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档案建设步伐。陕西省农业厅农经处处长陈文说,目前围绕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已相对完善,重点在于出台促 进其发展的政策措施,应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力度,优化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支持环境;鼓励合作社拓展合作领域,通过开展内部信用合作解决成员短期生产 性资金缺乏的问题,通过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带动农民更多分享农产品增值收益,通过合作社之间的再联合增强其自身实力。
第二篇:谨防农民专业合作社异化
谨防农民专业合作社异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矛盾而出现的。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迅猛,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一些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乱象频现,有的专业合作社成立只是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套取政府补助资金,成了名副其实的“挂牌社”;有的合作社以村组干部或家庭成员凑人数而成,只具有法律形式,而没有按章程运作,成为“空壳社”;有的合作社甚至由家庭成员出资,其运作和利润分配往往是一人说了算,成了典型的“一人社”。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应当按照清理、引导、管理、扶持并重的原则,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首先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实质性审核,对心术不正、不符合政策的坚决拒之门外,农业、工商、供销等部门应联合行动,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清理整顿,对市场带动能力弱、作用不明显的合作社取消其资格,逐步消除“空壳社”。其次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同时依托农经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指导服务体系。再次应当加强对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引导其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连贯机制、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公平的分配和权益保障机制,特别是完善合作社的分配和监督机制,使入社农户共同享受合作利益,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带动力。最后政府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现有合作社负责人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时相关部门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技术人才、大中专毕业生、职业经理人充实合作社的技术、管理队伍。
第三篇:半月刊时谈:乡村文明在断裂
姥姥今年90岁,是个慈祥的老人。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是个好日子,因为乡邻商议这一天给姥姥“挂匾”。姥姥以前是我们这一带的乡村接生员,一辈子 接生过的孩子成百上千,在贫寒的岁月里,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会给一个乡下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和欢乐。乡邻们不忘当年恩情,在姥姥90岁高龄时,自发送匾以表谢 意。
姥姥在农村做了40多年的接生员,足迹遍布方圆数十里,经她的手而诞生的孩子有的已经当了爷爷,有的还是年轻后生;有的是朴实农民,有的成了社会精 英。姥姥说,过去我们农村的医疗条件不好,产妇都在家生孩子,每次接生她都要在床前一直守候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有时要跋涉数十里路,有时要惊心动魄地抢 救无呼吸的婴儿……
姥姥当接生员是当年组织的安排。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勤劳能干的姥姥被村干部通知去夜校学习,到了之后才知道是学习为妇女接生。她听从组织安排,安 心学习。尽管她大字不识一个,却学得又好又快。学成之后,姥姥便在乡卫生站做了全职接生员。人民公社时代,接生属于集体劳动,劳动工分就是报酬;分田到户 之后,接生不再属于集体事务,可是由于周围十里八乡都知道姥姥会接生,所以人们还总是来请她,只是这时候不算集体劳动,也就没有正式的报酬。物资匮乏的年代,白面汤是月子里的妇女才能吃到的食物,姥姥时常被人留下喝碗面汤,算是对接生的酬谢。乡村里的许多孩子都是她接生的,从村前到村 后,从本村到外村,人们只要见到姥姥,大老远地就打招呼,不是叫奶奶,就是叫婶子。农民没有什么贵重东西来答谢,姥姥也不图这个,一句奶奶的呼唤,一个欢 乐的笑脸,就能使这个逐渐驼背的慈祥老人畅怀多时。
在我们乡村社会还有很多关于爱戴与尊重的故事。我的爷爷去世10多年了,他是个木匠,祖传的手艺。以前,每家每户的门窗家具、桌椅板凳都需要木匠来 做,于是爷爷为他人“帮工”就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候几个壮年劳动力帮工一个月,分文不取。直到父亲这辈儿,为乡邻磨镰刀、磨剪刀、做桌椅板凳、做案板、修 理农具、修理门窗等,都是极其平常的事情。长辈们服务于乡村的劳动自然没有什么报酬,却在劳动中积攒了人情与尊重。
我们村的老村医也是这样,他今年已经70多岁,从集体时代便是赤脚医生,几乎给所有的村民看过病。农村的行医条件非常艰苦,对手脚不灵便的老人他都 上门出诊,也有很多半夜急诊的情况。很多时候,为农民看生理上疾病的同时还要进行精神上的慰藉,一番嘘寒问暖,几句儿女家常,就能把村民的病医好一半。而 农民的生活条件有限,特别是一些困难老人,赊账非常普遍,收不回账的情况时有发生。艰苦的付出使村医也收获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现在,接生员、木匠等都已经逐渐退出乡村生活的舞台了,可是这些人留给人们的念想却时常浮现。在他们的身上,呈现的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技艺,更是这 种技艺所代表的守望相助的感情。技艺不断精炼,感情日益积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断增加,乡村社会因而被这种情感之网编织起来。这是一种被“接生”的乡村社会。人是核心,感情是主导。接生一个新的生命,需要知识与技能,更需要许许多多对于人本身的呵护与关爱。我们出生在一个 充满爱与关怀的乡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又再生产着乡村社会的文化基础。因而,乡村社会的接生员不仅是替人接生,也在无意间形塑了这个关于爱和温情的社会。
然而,如今的乡村社会正在远离那个情感之网的演绎和编织。被“接生”的乡村社会也已经被现代技术和现代理性日益占据。农民发现,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 来,钱就可以办到;互助合作能办的事,钱能够又快又好地办到;治病救人也是钱的交换。一切都可以用钱买到,这在方便我们的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温情 渐渐变淡。
可是,人们怀念这份温情,需要这份温情。于是,一些人便想到了90岁的姥姥多年前的善举。与其说这次“挂匾”是为姥姥歌功颂德,不如说它是乡村社会的“乡愁”,是乡村社会的文化反思。
一个仪式:乡土社会伦理空间
■ 高万芹
我的家乡位于鲁中地区,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离孔子家乡比较近的缘故,家里过年的习俗多,规矩也多,每次回家过年都感觉很忙。尤其是大学毕业后,除了 帮助爸妈张罗以外,还要参与各种家门聚会和活动。老妈从腊月二十二开始忙碌,一直到初
六、初七才能空闲下来,其中最忙的是年三十到初二。在家乡,真正的过 年也就是这几天,年三十吃团圆饭、初一磕头拜年、初二送家堂,其中送家堂对一个家门来说是最重要的仪式。按照传统习俗,各家门都要在年三十下午吃完团圆饭后设神位、摆家堂,供祭祀和晚辈敬拜,初一拜年就是跪拜这些神位和灵位,初二送家堂也是送走这些供 奉的神灵和先人。年三十下午,家门内的男丁要去长辈那里帮忙张罗摆设。神位一般是设两个,天地神位和财神神位,天地神位设在庭院,财神神位设在屋内。摆家 堂主要是摆上先人的牌位,一般是去世的三代宗亲。老人抚养儿女长大便是功劳,死后可以与神一样受到家人的敬拜。
初二送“家堂”,家门中的人要通过放鞭炮的仪式送走先人,也意味着过年祭祀活动的结束。初二中午每家每户还要准备一桌子的饭菜,吃完之后,先在自己 家放鞭炮送走天地神灵和先人,然后带上鞭炮去家族内摆家堂的长辈家集合,一起送走先人。我的爷爷在同辈中是老大,因此,爷爷在的时候,每年初二我们全家都 会带上鞭炮到爷爷家集合,五服以内的宗亲也都到他家集合。爷爷很喜欢这样的大家庭聚会,五服以内的亲人到场,看到自家人丁兴旺,听到亲人夸赞他福气好、儿 女孝顺,他就非常高兴。
但是,说不清从何时开始,大家参与的热情有所降低。不只是送家堂,丧葬、先人的忌日,传统的仪式性活动都不再像以前那么隆重。
这些家族仪式会不会随着农村传统伦理的衰落和老一辈的故去而消失?老妈认为不会,送家堂不该取消,应该被传承。每次送家堂,老妈都很累,忙这忙那,还一定要我们姐弟打扮得体去参与,好像就是为了让先人和亲人看看我们三个。在她看来,我们姐弟三个站在一起就是一道风景,虽然现在我们三个都没有什么大成 就,但抚养我们三个不容易,苦尽虽未甘来,却也看到了希望。
老爸也兴致勃勃地参与这样的活动。老爸很早就跟着爷爷做这些事情,他对逝去不久的爷爷奶奶感情深厚,忙里忙外也是尽一份孝心,当然作为家门的一分 子,他也理应尽责。然而,他一遍遍地跑来跑去,尽心尽力,不仅仅是责任的问题,他在摆家堂、送家堂的仪式活动中,很有存在感和意义感。在他眼中,一个年就 是在这些仪式的忙碌中,才有年味。
老爸老妈之所以认为送家堂很重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相信尘世的幸福生活要靠神灵和先人的保佑,对于神灵和先人,他们不敢不敬,也不敢 不畏,害怕自己的行为触怒他们,把灾难降临到家人头上。他们年年祈求神灵保佑我们姐弟发大财、当大官,年年失望,却仍然年年祈祷,这份希望,强大而坚韧,即使遇到困难也永不泯灭。
我不知道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他们对待生活和压力为何如此乐观,直到大姑的几句话把我点醒。她说人在拉巴(养育)孩子的时候“最有劲”,只要人生任 务没有完成,儿女没有成家立业,父母总是能够使出全身力气为孩子打拼,“心气”高得很,再多困难也不怕,不图别的,就希望自己的儿女过得好,自己脸上有 光。在我们这里时常听到有父母把“任务”和“退休”挂在嘴边——等到儿女成家立业,日子过得安稳,老一辈就算完成了人生“任务”,可以光荣“退休”了。儿女和家族亲情作为他们的堡垒和支撑,让老一辈在经历人事变迁和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韧,让他们在应对现代性冲击时不至于无依无靠,没有了精神家园。仪式是这种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集中体现,生活也就在这些仪式中铺陈着、舒展着。送家堂就是这些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一年一度的送家堂是一场家门聚会,它维系着生命传承的神圣感,维系着家族血脉的亲情,给人以依靠和温暖。与此 同时,它也在亲人之间形成一种舆论场,优秀的家族成员得到褒扬,有过失的受到批评教育,伦理价值由此潜移默化被传承。此外,它还创造了一个压力释放空间。它让人们在先人和亲人面前敞开心扉,诉说一年的酸甜苦辣,得到安慰和鼓励,对未来重新充满希望。这样的仪式,是一种纽带,一种关联方式,让人们不至于过度 个体化,在适应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不至于无所适从。
送家堂的仪式虽然不像以前那么隆重,却仍然是乡土社会的重要一环。如果连这样的仪式都没有了,年可就真的没有年味了。没有了一年一度与自己的内心,与亲人交流、对话的机会,过年就丧失了作为生活加油站的作用,作为不断向家门内所有人灌输道德和伦理准绳的机会。
农村的伦理生活确实在“日新月异”中走向衰落,但是,只要家庭和生儿育女的伦理价值在农民的生活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这些仪式就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因为它们维系家门的团结和认知,编制农民生活的意义网络,也告诉世人和后辈,生养是一种神圣的行为,为人父母是有巨大功劳的,应该得到后辈的孝敬,死后也 应该被隆重祭奠。
一个字:观念冲突闹出了人命
■ 杨春滋
农历腊月二十一,妈妈突然接到她大伯去世的消息。妈妈觉得很不理解,因为腊月十九亲戚们刚去参加他曾孙的满月酒席。当时老人身体健康、精神也很好。很快,妈妈就从亲戚那儿得知,老人是上吊自杀的。
母亲的大伯从小居住在村里,靠种地为生,共养育了两个儿子,是夏姓家族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老人。去年冬,他年满八十九岁,又喜得曾孙子,成为村中 唯一的四代同堂的家庭。腊月十九,夏家的三层楼房张灯结彩,鞭炮阵阵。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媳带着曾孙回来了,为曾孙办“满月酒”。由于夏家在 村中的影响,亲友、乡邻都赶来贺喜,共摆了43桌酒席。
当晚,老人向儿子问起曾孙取名的事,儿子告诉他:曾孙姓夏,考虑到媳妇是独生子女,就取了媳妇的姓作为名字的第二个字,代替了家族中本来的辈分 “书”。老人听后非常气愤,当着部分未走的亲戚说:姓夏的生的儿子从来都是依辈取名的,不能乱辈。儿子说:一辈管一辈,只要姓夏,不按辈分没有多大事,现 在好多人都不按辈分起名。由于两人都是火爆脾气,越争越急,互不让步。说到激动处,老人骂起儿子,骂了很多难听的话,儿子觉得没有面子,就推了老人一掌。老人气得要打儿子…… 老人怒气未平,觉得孙子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平时最听话,又喊来孙子,问曾孙的名字是谁起的,怎么连辈分都不依。孙子说:爷爷,名字是我起的,不能怪爸妈。老人一听火更大,又提起椅子要打孙子……
第二天一早,儿子跑到镇上,请大哥(老人的大儿子)将老人接到家里消消气,孙子则驾车办年货去了。腊月二十一中午回到家中,发现老人已在楼房客厅穿戴整齐悬梁自尽了。
安葬完老人,村里人、亲友们议论颇多。有的说,老人太固执,为争曾孙的辈分,选择自尽的方式,有点极端。有的人也私下指责,儿子、孙子不孝,为曾孙 的辈分闹出了人命,让一个高寿老人不能善终。老人的弟弟们岁数也都不小了,赶来为长兄送行。老人的七弟说,“小事打破大缸”,吵是吵,闹是闹,不能闹出人 命来,这一闹,让侄儿、侄孙在村里抬不起头来,夏家老兄弟们在村里都觉得没面子。
看起来只是姓名之争,其实是家庭中新旧权威的冲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儿子外出打工挣钱后,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不再那么顺从老父亲的严格 要求,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经营生活,也不想承担宗族责任和义务,只想过好自己家的小日子。但在老父亲的眼里,这是忘本、不仁义,这是对他的不尊重和挑战,心 中难以接受。更深层的问题是,儿孙长期在外打工,接触各种人和事,思想和生活都已经和现代生活接轨,他们不再想遵守传统的规则和约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 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也不明白这些秩序对老人的意义。
这个悲剧在一些人看来可能不可思议,但它只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目前在农村广泛存在的观念冲突、情感撞击。传统价值受到巨大的冲击,在农村尤其 是农村的代际矛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新旧价值的交锋中,人们要面对许多矛盾、困惑、痛苦,如何尽快走出这一境地,整合新旧价值,促进代际沟通理解,确实 引人深思啊!
一副牌:何处寻找乡村新文化
■ 冷波
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只有过年的时候,人才是满满当当的。他们回得晚,走得早,过去的乡间文化娱乐活动早已无人问津,什么样的年味才能满 足这些短暂停留的“客人”?摆一张桌子,有人端茶倒水,有人递烟分瓜子,有人陪聊陪玩,再加上一副扑克,整个待客之道就形成了。旧的文化活动衰败了,村里 人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年,而乡村还无法承载城里的文化活动,于是就自发形成了牌文化以消磨时间。
我的村子是单姓村,相对其他村子要大一些,人口也多一些。周围的一些小村子,人口少,这几年冷清得很。走亲访友的时候,我听一些人说,住在小村子没意思,不好玩,村子没有生气。然而,在我的村子,人们就觉得很好玩,因为随时都可以聚众打牌,哪怕在平常,村中也是打牌不断。村里的旧集体活动衰败后,人们自发地形成了以打牌为主的新集体活动。以前的活动,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现在的活动,男女老少依然都可以参与。打工者过年回家最多一个月的时间,主要就是通过打牌实现互动。
牌桌是个舞台,有主角有观众。男女老少皆会打牌,不同的牌桌是不同的舞台,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技术流的、有玩刺激的、有生马子的、有玩表情 的等。技术流的人能掐会算,火眼金睛,一眼就能洞穿别人的牌;玩刺激的人,出手狠,不琢磨就砸钱;生马子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按常理出牌,很克技术流;玩 表情的人,有好牌装可怜,没好牌装牛气,和他方观众眉来眼去获取信息。打牌也“分群体”,也需要“志同道合”,除了个别女的和男的一起打牌,一般来说,男 女不同桌,男的玩得凶狠些,女的玩得温柔些,小孩子玩得随意些。
你在那儿看他们打牌,喜怒哀乐一览无余,有拿了一手好牌沾沾自喜的,有出错一张牌悔恨难当的,有一手烂牌捋不顺而唉声叹气的,有封人之牌自己却被封 而愤怒不已的。打牌者精神抖擞地奋战,观战者更加有劲头,叫喊声、数落声不绝于耳。主角在自我展示中,显示了神通,发泄了情绪;观众在围观中,打发了时 间,获得了谈资。在展示与观看的过程中,牌桌周围形成了一个舆论场,玩得好的会得到观众的赞许,玩得差的会成为观众的笑谈,肯为大家打牌出钱出力组织的人 一定十分受欢迎,这也会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种声誉。
在村里,打牌满足着群体性活动的需求,看起来既有凝聚力又有影响力。但是,这就是新的乡村文化吗?旧的乡村文化衰落了,新的乡村文化真的应该是这副模样吗?农村究竟应该有怎样的文化和娱乐?像我村子这样的牌文化是对旧文化的正常替代,还是一种畸形文化?
第四篇:半月刊时谈:环境问题必须依法治理
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 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治理环境污染明确了一系列量化目标,凸显政府切实整治环境 问题的决心。围绕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热点,半月谈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周建。
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一个过程
半月谈记者:如何理解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的阶段性特征?
周建: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的特征首先是污染负荷严重超过环境容量。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氨氮这几个主要指标的排放总量比环境容量都高出不少,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环境超载现象尤为突出,其中PM2.5的排放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90%以上。尽管“十一五”以来我们花大力气投入污染减排,但减排成效大都被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增污染负荷所抵消,造成环境质量没有出现明显改善。
环境质量的改善仍将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说进展缓慢,因为我们治污的进程离公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比如我们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了66%左右。历史积累的旧账还没还完,新账又来了,现在污染复合型、叠加型、压缩型等新情况不断出现,一些新型污染物进一步增加治污的难度。下一步的环境治理我们将面 临不小的挑战,但我们的决心从未动摇。
还有就是,公众环保意识空前增强,目前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权益的诉求处于不断高涨的阶段。老百姓非常关注环境与健康,这是好事,也是时代的特征。半月谈记者:您刚才谈到能源结构中的煤炭比例问题,如何看待煤炭占比居高不下的问题?
周建:能源结构对环境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高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成因。能源结构调整是个大事,但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谈能源结构,目前我们的发展需要煤炭,离不开煤炭。
如何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减少污染排放才是关键。比如,大幅提高煤炭洗选率,加快煤炭就地转化,集中发电后远程输送,加强火电和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和技术升级。同时,也要不断发展水电、风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雾霾的长距离输送是个重要问题
半月谈记者:如何理解科学治霾、系统治霾?雾霾长距离、远距离输送问题如何破解?
周建:科学治霾就是要根据其构成和产生的原因,分别加以防控和治理。要科学施策,不断加强电厂脱硫脱硝除尘,机动车尾气治理,油品提质,农村散煤整治,也包括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等。治霾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也是“大气十条”所要求的。
科学治霾,必须注重系统性,必须严防严控。雾霾的长距离、远距离输送,是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比如海南岛,本身没什么工业,但海南为什么会出现雾霾,根据一些机构的研究,远距离输送,对海南雾霾的贡献大概占据了70%。目前雾霾大范围出现,京津冀、长三角已经连成一片,包括山东、山西、内蒙古、湖北、安徽,这是一个大区域,有14个省区市,互相存在输送关系。西南的云贵川渝是一个特定的区域。珠三角、广西、福建,包括港澳地区,又是一个区域。这几个大区域的雾霾长距离输送、大面积覆盖,已经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状态。所以整个区域的联防联控非常重要,科学治霾,需要相关省份共同施策、目标统一、步调一致、措施到位、调度有序、协调顺畅,对雾霾的系统控制应该进一步实施。地方主要领导要有环境责任
半月谈记者:现在一些地方在试点推进利用干部考核的指挥棒来指导环境问题治理,您如何看待干部的环境责任?
周建:考核是一种行政措施,是一种制度安排,环保考核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我们淡化GDP考核,强化环保考核,就是要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主要领导干部的环境责任。让他们在意识上,理念上加以扭转,不能把GDP作 为唯一的政绩,要把环境、生态、民生等等这些至关重要的因素也列入综合施政中。环境问题终身责任制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实行。
但是考核也需要一个良纲,政绩考核和环境离任审计等,还有一个科学性的问题,比如指标如何确定,而且环境指标在一些方面量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必须增加科学考量的研究。
半月谈记者:这些年除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问题也越发引起老百姓的关注,治理土壤污染,重点和难点在哪?
周建:土壤的修复和还原,难度不小,首先是技术上的,全球包括发达国家,也没有找到非常实用有效的技术。其次,成本太高。治理土壤污染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是把被污染的土壤挖走焚烧、清洗,这样成本都是非常高的。
现在首先要进行摸底、详查,把污染土壤的范围、成因、程度查清楚,对一些污染重的地区,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同时,进一步研发治理土壤污染的适 宜技术。土壤污染有各种不同的成因和类型,有砷污染、铜污染、镉污染、汞污染等等。根据各种污染的元素,和污染迁移转化的规律,研究适宜技术,而且,技术 成本要尽量低。
治理的重点,我想首先应该包括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的敏感地区,有些地区就不能再种植庄稼和蔬菜了;其次是跟居民住宅紧密相连的地区;第三就是重化工、重冶炼等老的企业污染场地。
半月谈记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量大面广,而且对全国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全面小康的实现都有重要影响,您如何看待农村环境问题治理?
周建:农村污染治理,首先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加强对乡村重点项目的支 持也非常关键,比如沼气、污水集中治理、规模化养殖的管理、粪便的处理、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理等项目。我们还要把运行管理的机制建立起来,一般两到三年就 可以见效,就可以长期稳定地推行下去。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实施,一片一片地治理,规模效益就会很快显现出来。环境治理需要法治等综合手段
半月谈记者:环境治理是个综合系统工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包括法治在内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作用?
周建:首先需要强调的就是法治的理念。法治的理念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的各个方面。新环保法已经出台了,最高法也有了司法解释,环保部把今年定为环保法实施年。这些都是法治的全流程治理,法治的理念全面提升。其次是市场力量要全面介入。我们以往的GDP里,还没有包括环境污染损害和生态退化的成本。我们要把环境成本的代价纳入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纳入每个公民的日常支出和每一个企业的运行成本。
第三是提升科技的力量,环境问题治理的科技含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第四是加强政府的有效环境管制。简政放权要放管结合,一方面放权,一方面加强监管,没有政府对环境问题的一些强制性措施,环境污染很难得到有效治理。最后就是调动民众、社团、NGO组织、媒体等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多一份关注,多一份力量,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就会得到全面提升。
第五篇:半月刊时谈:还记得母校的校训吗
校训,既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理 念和治校方针,也应是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体现。然而不少人寒窗苦读数载,却没有记住母校的校训。究其原因,普遍存在的校训同质化、标语化倾向难辞其 咎。设立校训要走心,践行校训要诚心,要让校训真正成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成为学校之魂。(策划:苏娅)
资料图:清华大学校训
学生论坛
校训对我的影响 重庆工商大学 张莹
“厚德博学,求是创新”,是高中母校的校训。“厚德”语出《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博学”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 文,约之以礼。”“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创新”语出《尚书》:“日日新,苟日新。”虽然毕业好久,但校训我一直深 记。
记得高中有一次语文考试,其中一道题就是要求默写校训,当时不会。过后一查,感觉耳目一新,很有意思,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忘记过。虽然这都是几年前 的事情了,可每当和高中同学谈起校训,就会想起当初的默写题。学校通过这种方法,无非就是想让我们记住校训,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如今临近大学 毕业,就业、结婚生子就摆在眼前。有一次和室友闲聊,以后给自己的孩子取什么名字,我当时不假思索地说:“男孩子取名„博瀚‟,女孩子取名„博雅‟。我希 望孩子成为博学之士,男孩子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像浩瀚的宇宙一样,女孩子长成一个有魅力优雅的女人。”这就是母校校训对我的影响。校训都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我国学校众多,每个学校都有校训,再者为了方便学生记忆,都要用简短的语汇表达,因此同质化也许是难免的。但校训具有 专属性,只面对本校师生,因此没必要过多关注别校的校训。虽然校训同质化、标语化明显,但我认为无伤大雅,只要能入耳入心,鼓励学生进步,促使他们优秀,这就可以了。
创新理念表达方式
江西 汪芳
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崇德尚学,陶冶成器。因为学校是我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校,校训与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很契合,所以赢得了不少称赞。可能自己不是 一名好学生,对于这种有特色的校训都很难记住,更不用说有些学校那种从书上摘来的经典句子了。现在很多学校有自己的校歌,其实这种方式还是不错的,毕竟一 首歌更容易让人记忆深刻些,而且歌曲唱出来也更有气势。我特别羡慕有些学校有校歌,觉得从学生自己的嘴里唱出来是件顶自豪的事。所以,或许校训也可以试试 创新,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理念。
不应标语化、同质化 吉林建筑大学 车艳淼
我在吉林建筑大学读大一,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不管遇到什么障碍,我都要朝着我的目标前进。”这是一个很朴实的校训,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确实让我们牢记在心。
我特意在网上搜索了中国各所大学的校训,发现它们基本上都是“四词八字”口号式的,读起来甚是朗朗上口,而且不少大学的校训基本一致,关键词就是几个:品德,团结,创新,勤奋。
校训,《辞海》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现在 校训越来越同质化、标语化,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失去了激励、勉劝师生的作用。不少学生在学校数年,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学校的校训是什么。这样的校训,大概只 能说聊胜于无吧。过来人语
我的那些校训
山西朔州市应县二中 于立胜
几十年来,校训一直陪伴着我。
记得小学时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从入学到毕业,我没有和一个同学打过架、吵过嘴。我们一起到校,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同时放学。我 们一至四年级在一个大教室的两条炕上学习,一、三年级学生坐东边的一条炕,二、四年级的学生坐西边的一条炕。农村学校虽是复式教学,但相互影响也不太大。同学们大多比较努力,听老师的话,多数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体育课上,我们全班一起玩丢手绢之类的游戏。下学后,相对就有些封建,男女像不认识一般。我们男生在一块玩“跑马城”“老鹰抓小鸡”“点羊窝”“弹 杏核”“弹珠珠”“遛钱儿”等;女生在一块玩“踢毽子”“抓籽儿”“跳皮筋”“跳房子”,人多了也玩“老鹰抓小鸡”。大家玩得很快乐、很开心,一直玩到天 黑,大人吆喝吃饭,才恋恋不舍地走开。临回还丢下一句:“各回各家,各寻各妈,明天再耍得一搭(一块的意思)。”
升入中学,校训变成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尽管在学校 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因赶上“知识分子到农村去”的社会大潮,我们毕业后背上行囊,毫无怨言地愉快返乡,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去了。
恢复高考制度,我有幸考入了师范学校。此刻,校训又变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了。从此,我坚定了决心,终身奉献于教育事业。现在,我已在教育战线工作了36年,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参加工作后,我校的校训是:“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才。”我个人认为这既切合本校实际,又对学生有鼓励作用。因为我校招的是“二类苗”,想多考 也不合实情,但又不能不迎合应试教育。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我们理解,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人成为有用之 才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校训是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写照,它激励我们进步,陪伴我们成长成熟。老师观点
校训变了 江苏省常州市 周二中
我是199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的。记得刚入学时,学校发的笔记本、校徽、衬衫、被单等上面都印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字样,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校训。
之前不知道什么叫校训,初高中阶段学校也没有校训,那时候,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离开农村,这是十分现实的追求。到了大学,看到“学高为 师,身正为范”的校训,我一下子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那就是今后要当好一个人民教师。为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这样将来才能无愧于人 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我还未毕业时,学校已经开设了不少非师范类专业,如新闻、市场营销等,也就是说学校虽然名称上还是师范大学,但其实是逐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了。毕业后十年再回母校,我发现校训变成了“厚德、重教、博学、笃行”,字数虽然没变,但校训的外延扩大了,内容更加丰富了,兼顾了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 业的学生。比较这两个校训,不难发现,前者的指向性更强,强调知识和品德之于教育的重要性,符合师范院校的特征。后者则从品德、教育、学识、行动四个方面 来引导学生,是对各专业学生的普遍要求,符合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所以,校训总是与学校定位和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母校在发展壮大,我为之感到骄傲。
校训不应频繁改变
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中学 张家海
在许多学校,师生只知道教学大楼的显眼位置,有“四个词八个字”长年累月地挂在那里,至于那是不是校训,不得而知。如果一所学校连自己的师生都不能准确说出校训,那这所学校的校训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一些学校的校训没有连续性。几乎换一任校长,校训就要变一次。张校长的“勇敢奋进务实创新”,李校长来了立刻改成“以家为校,以校为家”。这些校训 不是学校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也不是多年形成的文化积淀,自然无法对教师和学生起到教育和引领的作用,只是用来装点门面,或是成了少数领导撰写文章、表功 论绩的“花边”。
校训一定要真正提炼出学校自身的精髓,而不能仅凭校领导拍一下脑袋就出炉了。拍脑袋的校训注定没人记得住。旁观者言
校训为何雷同
安徽省芜湖县第二中学 范德洲
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有100多所学校的校训是“四词八字”的口号式,还有一些大学校训完全相同,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校训,尤其是大学的校训,理应体现一所大学的精神和品格,比如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即出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民 国时期的一些老大学的校训,也很受世人的推崇,因为可以体现大学的厚重积淀,如西南联合大学的“刚毅坚卓”。今天的校训为什么会出现雷同的现象?这主要是 因为许多高校根本没有把校训放在心中,而是将其视为摆设,加上跟风思想严重,出现你“创新”他“创新”我也“创新”的校训,也就不足为怪了。社会如此关注高校的校训,是因为尽管从表面看校训只是几个字,却折射出我们的高校有没有灵魂,育人态度如何,在多大程度上着力于学术研究。如果真是 把校训当做高校的灵魂,那么高校就必须好好思考,认真总结,真正践行。但事实上,今天许多高校已经难以静下心来了。于是,对于校训,都是一副走过场的态 度。
伴随着校园硬件设施的改善,总能看到不少学校用玄妙的文字、高档的材料、醒目的字体,在校园显著位置设置名为校训的标牌。然而,与教师们谈及此牌,或不知内容,或不解其意,能作深入阐释者更加寥寥。这种校训,何“训”之有? ——江苏省东台市 周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