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高中国际化教育模式探索

时间:2019-05-15 08:0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示范高中国际化教育模式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示范高中国际化教育模式探索》。

第一篇:示范高中国际化教育模式探索

示范高中国际化教育模式探索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北京市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区域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关键路径。以国际化教育视角全面解读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做好示范高中教育国际化的顶层设计。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为导向,在理念上把握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在课程上融入国际先进元素;在方式上重视技术革新,推进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文化上深化沟通和合作,拓展学科国际视野,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来自中国教育的声音。

关键词:国际化教育;示范高中;实践

一、国际化教育实施的动因与意义

(一)国际化教育实施的动因

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是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形成与国际教育对话的空间与话语系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逐步国际化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教育国际化就得结合多方力量的配合,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学校肩负养核心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实验中学)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充分响应北京市西城区解决多元化入学目标。西城区中学生家长群体以60后、70后为主体,家长中从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校科研人员、高新技术人员占较大比例。针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家长已经不再局限于追求循规蹈矩的“高分式”教育,而是偏向更为多元化的模式,希望学校提供个性化、能力优先、具有职业前景的发展模式,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国际化的教育体系。从上述学生家长的特点和需求可见其对学校国际化发展有着迫切的需求。

(二)国际化教育实施的意义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科尔就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进行了理论阐述。在他看来,教育的视野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知识是没有国界的,学者也不存在国界的划分,任何时候都承担着推广人类知识和人类彼此了解的重任,通过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全人类的发展;除此之外,诸如通货膨胀、贩毒走私活动、核战争、环境保护等问题都属全球性的问题,必须全球共同而对,联合解决,这就要求各国间能够相互理解,不断沟通,协同合作;当今社会的国际关系己不再是某个领袖的独角戏,也成为专家、学者、技术顾问、传教士、商人、旅游者的舞台。因此,一个具有全球意识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才会成为主角,拥有相对优势。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顺国际潮流而动,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熟悉国际经济运作,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熟练掌握最新国际技术的人才趋之若鹜。高等教育是培养尖端人才的有利阵地,适应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创建于1917年,前身为北师大女附中,是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学校得到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切关注。毛泽东、刘少奇、江泽民、李鹏等为学校题词,邓颖超、贺龙、陈毅、王岐山等先后来校指导工作。

学校以“治学严谨、育人有方”闻名全国,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实验中学的高考成绩始终处于北京市前列,每年约有百余人升入哈佛、耶鲁、加州理工、麻省理工、香港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有25%左右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2011年高考成绩文科位列北京市第一,理科位列北京市第二。

(一)丰富深化国际交流活动

实验中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马来西亚副首相、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夫人、比尔?盖茨等曾先后到校参观考察。学校与十几所境外中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多所境外知名大学签订“直通车”协议或“校长推荐计划”,是多所境外知名大学的生源基地校,还是联合国全球对话学校和世界遗产青年教育中心。与当地友好学校的师生共同开展文化交流,教育交流和学生个性发展与领导力等领域的研讨,还在社区开展宣传中华文化的展览、艺术演出等活动。实验中学师生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传播中华文化的印记,师生的活动受到当地各界的赞誉。

实验中学目前已建立三年以上姊妹学校、友好学校关系并长期固定合作的学校有26所,涵盖欧美、亚洲多个发达国家。实验中学从2007年开始,分别协助意大利热那亚高中学校和美国华盛顿国际学校建立了孔子课堂。其中与华盛顿国际学校的孔子课堂项目已经被美国大学理事会亚洲协会列为孔子课堂的示范学校。形式多样的交流互访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能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去观察、学习和思辨。

(二)直通车绿色通道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中学重视富有特色的国际合作项目的拓展,自2001年开始就探索和实施与国外高校建立直通车绿色通道项目,目前已为学生开创了近20个大学直通车通道,学校分别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日本覆盖约7个国家的重点大学合作,并签署了直通车项目协议。被学校推荐进入大学直通车项目的学生无需提供SAT或托福、雅思成绩,学校作为直通车项目的考点,各大学直接进入实验中学组织面试和笔试,同时结合学生三年的学业成绩以及个人的在校情况,进行综合考量,择优录取。部分合作大学还为直通车项目的学生设有数量不等的奖学金。

迄今为止,实验中学直通车绿色通道项目已进入第14个年头,一直为学生最终选择心仪的境外大学和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它不仅为学校的国际部学生提供了多通道的出国留学项目,而且为高考班的毕业生提供了富有特色的“高考后”出国留学直通车项目,为高三毕业生开启了高考与留学的“双保险”计划,更为那些与自己的高考第一志愿失之交臂的学生提供了多重选择,从而弥补了“高考一锤定音”的弊端。

直通车项目为实验中学的学生进入世界名校开辟了一个新的优质通道。通过不断拓展特色合作项目,实验中学已逐渐形成了国际化品牌效应。

(三)课程国际化是国际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实验中学经由合作项目办学,整合境外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精髓,融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本土高中课程,进一步为实现实验中学的办学目标服务。实验中学国际型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班一直致力于探索构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符合学校国际化发展的,以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的国际化创新型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的学术氛围和成长环境。2013年国际型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班的毕业生96%被美国前50的大学所录取,2014年毕业生97%被美国前50的大学所录取。

(四)信息化带动国际教育发展是新趋势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国际化是实验中学加快国际化发展的新举措和新趋势,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可以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力度,从而深化培养学生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

为了积极促进实验中学师生与其他国家友好学校师生的教育交流,促进文化理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国际竞争的能力,实验中学与美国友好学校明尼唐卡高中共同研究,开发并建立了课程资源共享的网络课程“中美文化比较课程”和“国家遗产认识与保护课程”。

网络课程已经开展了四个学年。通过互联网的功能,两国学生不仅在跨文化方面做了非常有趣的发现和探索,增进了相互间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学科领域也做了许多交流,使两国的学生对彼此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业价值等方面都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而促进了学生学科综合素质的发展。

此项目已经趋于成熟阶段,其成果得到两校的认可。双方已经达成共识,给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并且完成学业的学生颁发结业证书,并授予学分。

三、对未来国际化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一)示范高中国际化教育的实践模式

1.多元的评价体系是国际化教育的主体

实验中学与国外富有特色的中学、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近几年学生需求多元化,学校在引进国外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开设国际青年经济课程以及人生规划课程、建立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近5年的实验,通过取精用宏的学习与借鉴以及本土化的精品课程设计,实现国际化教育的特色互补和优势叠加。

2.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国际化教育的保证

2006年实验中学被国家汉办认定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学校。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青年教育中心基地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对话联系学校”同时还是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授予的“国际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以及美国大学理事会授予的美国大学学分课程先修资格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所积累的经验,2010年实验中学成功地与美国都柏林高中合作,开辟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新型的国际教育模式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3.良好的师资储备是国际化教育的基础

实验中学非常重视对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每年都积极承担国家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为期一年的国外进修项目,国家汉办下派的赴国外语言教师项目和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委派的对外汉语教师项目。仅2013年至2014年,实验中学就派出了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2名。学校要求外派教师除了完成项目任务外,同时根据我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情况,按照教师在国外的具体工作内容,撰写校本课程研究论文,或者相关的科研论文。培训后的教师均在多个学科领域中成为骨干教师。

(二)示范高中国际化教育的策略选择

1.推进教育创新

注重在“志趣能合一”的引领下夯实学生个性化知识的构成:大力推进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既可丰富式推进(如开设汽车、金融、人体医学、法学、微电影等实验组);也可加速式推进(如设立科技班、数学班);关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育(如专门开设CPS--创新、实践、服务资优生必修课与LO--领导与组织资优生必修课,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领导、组织能力)。

2.关注模块选学

开设国际部课程,并且充分注重课程改革中注重先进元素的融合、突破,构建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学校课程图谱,提供多个科目与模块的选学(许多科目直接从国际课程中提取与融入,如《宏观经济学》),且注重这些科目与模块的现代性,积极推进基于数字平台的课题探究与研究性学习。

3.数字平台学习

首先推进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包括审视数字化环境下学科基础知识与推进整合数字化内容的科目、模块开发;然后建构数字化学习的平台,如学校关注数字技术与专门领域的融合,构建现代仪器与分析等数字化创新实验室;三是形成全国领先的、基于统一数据平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推进全域管理、全程管理和即时管理(如校车GPS系统);最后借助数字技术平台推进国际与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如借助远程网络技术开展中美学生视频交流、京港校际辩论赛等。

参考文献:

[1]唐盛昌.学校教育国际化探索:借鉴改革与衔接对话--对上海中学教育国际化探索的理性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1(12).[2]邵蓉.校本视野下的教育国际化--无锡市东林中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之路[J].科学教育.2012(1).[3]王少东,朱军文.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动因与路径设计[J].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第二篇: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石油工程学院

从2004年开始,为适应石油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也是拓展办学方向、提高办学层次的一个尝试,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进行了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先后开办了2002、2003两届国际合作班,这些班的学生毕业后,大都被充实到油田海外技术服务部门,很快就发挥了作用,在油田引起了积极反响。现就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养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的意义

1.培养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是当前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贯彻我国石油工业“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适应近年我国石油需求急速增长以及全球石油工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形势,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大力拓展海外业务,纷纷组建国际公司、建立海外石油生产基地、广泛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和国际合作;从南海、北部湾的莺歌海、渤海对外招标合作勘探开发海上油田,到走出国门在苏丹、巴西、尼泊尔等国家或地区投标合作,都表明中国作为世界产油大国已进入世界石油与科技市场,石油公司成为生产和经营型跨国公司参与了国际竞争。

作为突出的例子:中油长城公司就有180多个钻井队在海外24个国家进行技术服务;而且作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一部分,现已发展到承包国外整体区块的开发或投资控股国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国石油工业的国际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并在迅速成长。在这种形势下,石油高校如何适应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能够适应涉外工作的人才,这是摆在石油院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2.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拓展办学方向、提高办学层次的需要 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十分重视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中国加入WTO 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迎来了空前的挑战。

培养和国际接轨、能够胜任涉外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石油主干专业要想拓展办学方向、提高办学层次,就必须在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上下功夫,做一个有利的探索。

基于以上原因,学校从2004年开始在全校理工类学生中择优选拔,在石油工程学院先后为长庆、大庆、胜利、辽河油田等开办了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合作班,自此该项工作持续进行到现在。从培养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要求出发,以专业知识、涉外交流知识、国际合作法规知识、市场经营管理知识、合作国国情知识为核心,初步构建了石油工程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能够胜任石油涉外工作的优秀学生。

二、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结构与模式

1.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具有扎实的石油工程理论基础和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并对使用该语言地区的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禁忌有一定了解,较为全面地掌握国际石油合作法规。具有“专业精、外语强、懂管理、善交流”的基本能力,能在石油领域的科研、生产等单位从事石油钻采、管理、设计、施工等方面工作,并能胜任石油方面的国际技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工作。

2.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知识结构:掌握石油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经济法等法律知识;掌握管理学、投资项目管理等管理知识;掌握经济学、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等知识;掌握一门外语,达到熟练交流的程度;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较快适应现场工作。

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能力结构: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抽象、概括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利用所学计算机及软件知识进行科学计算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能力;具有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油气钻井与完井、采油及油气开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科技开发的基本能力和合作开发的交往能力;具有自我教育提高的能力,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三、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途径

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培养“专业精”、“外语强”的优秀人才,为此,必须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上述目标。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由于技术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掌握新理论、新技术的专门人才才能胜任,所以,较高的专业素质是现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石油是一个艰苦行业,没有献身石油工业远大理想的人是难以胜任的,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优良的人文素质。这方面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充分体会和感悟大学文化,如校训、校风的教育,需要教师的师德师风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接受大庆铁人精神教育。

2.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

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必须专业精,所谓“专业精”,就是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石油工程基础以及专业知识并获得石油工程师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通过课程建设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到目前为止《油藏物理》、《钻井工程》、《渗流力学》等石油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已先后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另外《钻井工程》也成为省级双语示范课程。通过精选并整合模块化专业课程,新增国际化需求的特色课程,强化外语语言学习课程,建立了与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同时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外语作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安排学生到有国际合作项目的油田进行生产实习。通过以上措施,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3.加强外语应用能力的训练

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必须会外语,所谓“外语强”,就是要求学生具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即能够用英语较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译,能适应石油领域的国际技术交流与技术合作的需要。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对主要专业课配备双语教材并实施双语教学,并在考试、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教学环节实施双语,多途径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在完成基础和专业英语教学后,针对海外石油合作国语言环境要求,增设俄语及西班牙语课程,增强学生对外交流能力。拓展英语口语、写作和专业英语、科技英语课程。4.提高学生的对外合作能力

当迈入21世纪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发展和加入WTO,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正在对石油工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油气勘探开发已由国内的竞争进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科学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石油高校的主干专业必须培养一批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懂得国际经济合作与贸易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石油工业发展的新需要。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了有关国际石油合作法规、石油产地背景知识、石油合作国人文概况等课程。

5.加强学生的管理与组织能力的培养

现代石油企业急需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具有技术含量高、难度大、多学科渗透的特点,需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知识面宽的专业人才去组织实施。油气勘探开发又是一项风险较大的工作,如何提高勘探开发成功率,减少风险,就需要一批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懂得经济评价与管理的专门人才去做出科学决策。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除了保留管理学概论课程外,增加了工程师经济学。6.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在法律规范下的经济,任何经济活动必须遵循法律规范,这就要求培养的国际合作专门人才要懂得必要的经济法规和现行政策。为此,通过“法律知识”课程和“国际石油合作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和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时,熟悉必要的国际性法规及合作国的法律法规,这样,在洽谈业务和签署合同时才会有的放矢,不致误入歧途。

四、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功实践

在培养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方面,我们在实践上进行了如下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1.研究和制定了石油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和相关海外项目的调研,从国际化石油工程人才需求和素质需求着手;制定了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除要求一些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采用双语教学外,还增加了西班牙语、俄语教学和“国际石油合作法规基础”、“石油产地背景知识”等一些突出国际合作所需特色课程的教学;同时强化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加了外语口语和写作课程,增加了专业俄语和科技西班牙语课程。

2.建立和实施了特色课程和双语课程的教材体系

从培养石油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国际化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借鉴国内外经验和教材体系,选用了一批特色教材并对一些专业主干课程配备了双语教材,中文教材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文教材则突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色和特殊需求,提高学生专业外语运用能力,强化专业课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组织教师编写出版了4部英文教材和特色课程教材,其中2部教材获“石油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基金”的资助。

3.建立和实施了双语教学机制,培养了一批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对主要的专业课,除了配备双语教材外,还要求教师逐步实施双语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都要求用英语。另外,通过出国进修、讲授双语课程、编写教材、聘请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的专家教授讲学、参加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育起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以满足双语教学要求。4.建立和实施了小语种教学机制

国际石油合作通用语言以英语为主,因此,具备良好英语运用能力是对国际合作班学生的基本要求。但随着对外石油合作国家的增多,对语言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哪个国家服务,就要求能初步使用该国语言进行交流,目前油田急需的就是懂俄语和西班牙语的石油专业人才。为此,我们在国际合作班教学中增加了俄语和西班牙语教学课程。具体措施是,在完成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后,开设俄语及西班牙语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应用能力。为此我院教师开发了汉、英、俄、西班牙、德、法六种语种专业词汇互查、互译的专用辅助教学与学习电子词典,收录了6448个单词并编写了每一词汇的英文解释。5.完成了国际合作班完整的教学与实践过程并取得良好效果 应油田的委托培养要求,2002年为长庆油田开办一个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合作班—石油工程02-06班;2003年又为长庆油田开办一个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合作班—石油工程03-06班,为胜利油田和辽河油田开办一个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合作班—石油工程03-07班。三个班的学生都是从大一本科生中挑选出来的。经过全过程的教学与实践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在校期间,与同年级石油工程专业其它班级相比,国际合作班的成绩明显要优于其它班,同时国际合作班学生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石油工程02-06班在2006年获得“陕西省优良学风班”称号;石工03-06班获得“陕西省青年突击队称号”称号。毕业后,石油工程02-06班毕业生已有10人到海外工作,石油工程03-06班毕业生全部在新疆超深井上实习,目前已有部分毕业生到海外土库曼工作。说明国际合作班的教学实践已见到良好效果。

6.为持续开展石油工程国际合作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通过以上石油工程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从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辅助教学工具的配置等方面初步形成了配套的教学体系,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所开展的工作已为持续进行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所开展的工作在油田引起积极反响,也带动了学校其它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第三篇:中国继续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探索

中国继续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探索

一、发达国家继续工程教育的概况简介及我国继续工程教育的现状

继续工程教育,又称“工程师的教育”,在国际上一般是指对大学毕业后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所进行的一种专业教育,其目的是保持其知识的先进性,使其在工作中不断发挥积极创新的作用。近年来,继续工程教育在许多国家已发展成为相当有组织的、广泛的、必需的教育方式,成为对传统教育的延续和发展部分,对科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各国社会制度、历史传统不同,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各具特色,呈现出多样性,继续教育的概念和含义也不尽相同。从大部分国家的情况来看,继续教育通常是指大学或职业学校毕业后,正在工作的教师、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等,为了适应职业需要而进行的更新知识和完善自己在校所学知识的培训或进修。按照专业门类可以分为继续师范教育、继续工程教育和其它专业的继续教育。

美国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经受过一定教育,但力求使自己的专业与技术能得到更新的成年人所经常正式参加的学习活动。美国继续教育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等院校设立继续教育部门,在这些学校,继续教育与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目前,美国高校中有46%的学生是接受继续教育的。第二类是企业及有关政府部门组织的对本单位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第三类是各行业协会组织的面向本行业的继续教育。比如,作为继续工程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美国的工程硕士起源于1993年,冷战结束,美国政府为军工企业职员而设立的转岗培训项目,至今仍受到美国社会的欢迎。美国的大部分企业很重视员工的继续工程教育,比如,企业为了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通常会主动承担一部分继续教育培训经费,这样大大提高了员工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法国的继续教育一般是指继续工程教育,而将一般意义上的继续教育称为“经常教育”或“连续教育”,又称“再教育”。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继续教育立法的国家,第一次立法是1971年颁布了《继续教育组织法》,后来在1978年和1984年先后做了两次修改和补充。据了解,法国规定,所有企业均需要将相当于其工资总量的12.5%的费用交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管理,作为教育培训基金,或提供给学校用于其员工的继续教育(这些均可抵税)。显然,这是强制性的,是专款专用,且不由企业自行管理。这些国家政策不仅保证了企业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经费,而且企业提交的教育培训经费抵税能很好地调动企业提供和利用此项经费的积极性,受益者不仅是个人、企业,还有国家,即国家的竞争力增强了。

德国的继续教育概念含义较为广泛,将校外教育统称为继续教育,包括为获得学校毕业证书的学校补充教育,为获得职业上各种资格的职业教育、改行专业教育,以及企业、工会对工人进行的各种教育。德国为了发展继续教育,建立了带薪教育休假制,如规定一年给工人20天的学习假期。德国的工程师教育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直实行传统的工程师学位(Diploma)教育。

上述发达国家在重视和大力发展本国继续工程教育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继续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一方面向国外出色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高薪,吸引国外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到本国从事工程技术类的工作,另一方面,向国外输出国际认可的资质认证,比如项目管理的认证(PMP)、物流师的认证、软件工程师的认证等等。

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继续工程教育起步较晚,总体上来讲,还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只有约1.67%,其中工程师的比例更低。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5―6%,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不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人才不足,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足。因此,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大力发展继续工程教育,同时加强继续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二、我国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

(一)继续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力、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加强继续教育,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以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体系”。国与国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的情况下,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

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面对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效保证。继续工程教育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继续工程教育,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展有效的国际交流活动,以有效地提高我国的继续工程教育使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也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继续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促进了以知识更新为主要目标的继续工程教育的发展。以信息技术发展为特征的新知识经济时代,共特征是市场全球化、资源一体化、运作信息化,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三化”的含义,深入理解它对继续工程教育提出的需求,即虽然我国的继续工程教育开展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中国的继续工程教育一定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加速培养具有国际化特征、并满足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继续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是创新发展的需要

继续工程教育是当代新知识传输的重要桥梁和创新科技的摇篮。世界文明史表明:正是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的不断创新引导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继续工程教育国际化的任务也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人才的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同时,随着全球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专业技术,义懂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性人才。因此,继续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就是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继续工程教育成果,融合我国的国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这是我国的当务之急,也是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

三、继续工程教育国际交流活动案例及分析

2002年底,清华大学受全国工程硕土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委托,承办有关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宜,并于2003年和2004年,以“请进来,走出去”为主导思想,相继开展并实施了多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请进来”――邀请国外企业界和大学的国际知名学者来华进行短期讲学

2003年-2004年,相继邀请了来自英国、南非、美国、德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的教授及专家来中国授课,课程名称分别为“物流管理”、“工业工程”、“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与分析”、“带钢镀锌技术”、“项目管理”、“IT项目管理”等。参加对象有中国高等院校的年青教师,也有中国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2003年参加培训的人员达到150余人,2004年参加培训的人员达到150余人。

(二)“走出去”

1、研究生工程教育国际交流项目

项目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以及企业中的相关人员,其目的是通过交流深入地了解国外著名大学的工程教育特色及共未来发展方向,了解国外知名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和管理经验,同时介绍我们国家的工程教育特色。2003年,全国20多所院校的70余名负责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教师参加了这个项目,分别访问和考察了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巴黎矿院、法国国家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麦考瑞大学和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和奥克兰科技大学等。

2、工程领域相关专业教育实践的国际交流项目

主要面向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及各类研究单位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科技管理人员,项目目的在于与国外大学、研究所和相关企业的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参观和座谈等方式交流双方共同关心的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教学和实践活动,共同探讨教育理念、教学方案、科技应用、管理机制等经验。2004年开展“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工业设计”这几个领域的教育实践国际交流活动。

3、组织在职工程硕士生和企业骨干人员赴国外著名企业和大学的国际培训项目

组织在职工程硕土生和企业骨干人员走出国门,到国外著名的大专院校及跨国公司进行培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企业骨干人员的国际经验,开阔视野,亲身体验国外的继续工程教育环境和氛围,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2004年有来自企业的70余名骨干人员参加该项目的培训。

(三)探索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层次的工程管理类人才的可行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社会发展大环境下,面对我国对优质教育资源和高层次工程管理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很有必要了解国际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实施方案,引进发达国家的优秀教师、优质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国外教育人员近距离交流,探讨和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层次的工程管理类人才的可行性。目前,我们正在这方面努力实践。

四、继续工程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的分析与思考

(一)国际交流工作的开展应该是全方位的我们认为继续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是全方位的,应该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元素,比如我们上述的国际交流活动,从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人员层次来看,有从事工程教育的管理者,有从事工程教育的培训者,也有接受工程教育的受教育者,从交流的形式来看,有邀请国外著名专家来华进行短期讲学的项目,也有组织学员到国外高校及企业交流、培训的项目,从交流培训的内容来看,既涉及了多领域的先进工程技术知识,又有先进的工程管理知识,同时有很多国际案例的教学。这样就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继续工程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的立体格局,有效地促进了国际交流工作的良性循环。

(二)开展每一项国际交流活动必须要做好调研和策划工作

对于每一项国际交流项目,在开展项目的前期,我们都必须在对国内外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策划和安排;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力求精心操作,以保证项目的高质量。目前,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不管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项目,对于参加者来讲所需费用是比较高的。我们必须努力使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个人、企业或学校均能有所获。这是国际交流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三)国外交流项目应注意双向性,使国内外双方均有收获

我校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国际交流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短短的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们与国外的二十多所著名高校和企业建立了联系,并邀请了近10名国际著名学者来华进行短期讲学。在与国外同行的交往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交流的双向性,使他们从原先不甚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不了解中国的继续工程教育状况,到对中国的情况有所了解,并普遍对我们的上述活动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积极接待我们派出的学员,有的主动表示想来中国讲学的意向,有的去年被我们邀请来之后,今年又主动与我们联系,还想来中国讲学,并提议到中国联合办学等等。这些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国外仍然还有很多学者专家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进步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为数不多的交流项目已起到了介绍中国的作用。显然,我们应该努力加快中国继续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第四篇:高中作文评改模式之探索

高中作文评改模式之探索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这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过程。批改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往的做法都是“精批细改”。教师累,学生却不领情,瞟一眼分数就束之高阁了。为此,我们不得不深思,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路在何方?缺少学生参与意识的“少、慢、差、费”的作文评改模式,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而且让教师本身深受其苦害,苦不堪言。

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改作文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上。”我们应该转变观点,明确批改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事情,更多地把批改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对此,我试着就作文教学的评改模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每次作文不再是由老师一人来批阅,而是进行了多种方式的作文批改的探索。第一种方式是互评。根据教师任课的实际情况,在同学之间开展了互评和班与班之间相互评阅的活动;第二种是小组合作评阅。即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评阅。第三种是专门评阅小组评阅。这种评阅方式,一方面可以丰富作文课外活动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评阅小组作为老师评阅作文的副手,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第四种是“自己找人评阅”,就是让学生自己找至少五人分别为自己打分、写评语,提建议等。当然这所有的批阅都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作文评阅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动员学生参加评价作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而又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地、恰到好处地贯彻到作文评阅中去,既解放了教师,又提高了学生的评价和写作水平。现以“小组合作评阅”为例加以说明。

一、批改的时间要尽早。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批改作文也要尽早。能有多早就多早下手,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没有连堂的话下了作文课就改。以确保讲评的时间尽可能早,打铁就要趁热。

二、确立评改目标,指导评改方法。

1、明确评改目标。学生每次作文训练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作文交上来之后,我一般根据写作目标先把全部作文浏览一遍,了解学生作文的大致情况,并作适当的记录,便于讲评。然后根据训练目标,挑选一定数量问题比较集中的代表性作文作为评改的重点,一般是2-4篇,其他作文在小组内交流批阅。

2、范例导引,明确方法。对初次评改的学生而言,应给以方法上的具体指导。我一般采用的是范例导引的办法,把我选定的作文从整体上加以修改,对写作目标则进行全方位的重点评改,然后把学生的原作和修改后的作文用导学案的形式一同下发,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和学习评改的方法技巧。

3、评改的要求。

(1)个人要求:一是认真批改,批语恰当,40字左右,有旁批,有总批,有分数,错别字、优秀语句、典型材料等在文中随时标出。

二是在总批后面签上自己的名字。

(2)小组要求:一是总结小组作文的普遍的优点和不足。如议论文的开头、事例、论证、深化等等精彩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要有实例展示。

二是要选出一篇范文;如果没有,就共同合作修改造就一篇。说明推荐理由。精彩之处用红颜色标出;修改的地方也用别的颜色标注,说明修改原因。

三、小组合作,互动评改。

1、范文作者展示习作。介绍自己的构思过程、审题立意、选材方法等,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并合理的利用多媒体展台进行讲解,课前老师也可把重点评讲的作文制作成课件,便于讨论交流和讲评。

2、交锋时刻。习作作者介绍完,让其他同学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也可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让习作作者逐一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现场气氛往往十分火爆,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此时,老师要注意引导,特别是往写作目标上引。如议论文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问题,议论文的说理方法等,既是学生作文的难点,同时也是争议较大的地方,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写作真谛,在争论中明辨是非。评改时尽量不要面面俱到,攻其一点即可。

3、教师理论指导。让学生交流评改,教师不是臵身事外任逍遥,而是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对于训练的目标,更要有具体的理论指导,让学生交流讨论完毕后,有一个较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指导自己写作。

四、反思升格。

1、评后修改提升。经过一节课的反复学习、评改交流,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应抓住契机,特别是训练重点应结合评语认真地修改,并及时的把自己的反思诉诸笔端,写完后可以再和评改者交流,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形式最好不拘一格。

2、作文升格训练,优秀作品和优秀评改展评。学生习作交上来后,老师要认真审阅各组的评改情况,评出优胜评改小组和优胜个人,对评改重点把握不准,态度不够认真的要给予个别指导,使其限期改正。在评改中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要进行局部升格甚至全文升格,以期真正达到训练一次提高一步的目的。另外对于优秀的作文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评,如果能把一学年的优秀作文积累起来,就是一个班的作品集,也是一本成长记录。据说李镇西老师,每教一级学生李老师都会为学生出一本班级史册,其重要的内容就是学生习作,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啊!这也是青春的见证。

总之,近几年来,我通过摸索,在作文评改方面做了一些试验,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但也存在一些困惑。只要我们抓住时机,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就能从繁重的作文批改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学生对作文参与其中,对作文讲评充满期待,无疑是他们写好作文的巨大动力。这是师生的双赢。

第五篇: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生命教育是一种追求教育本真的全新教育。在学校课程改革实践中融入生命教育理念,为新课程改革注入了生命活力,从而使得学校的课程更加关注对学生的人文性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让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让教育因尊重生命而深

关键词:刻!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3-0090-02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主观地执行教学,不能及时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导致课外课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没有经历一种体验感悟的过程,听不懂得课后补,还有作业压到课后,如果各科都是这样,则课外课业负担就必然过重,恶性循环,更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升学质量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一、明确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按国家的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好每节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明确每章、每节乃至每堂课的素质教育目标。

1.明确并追求能力的目标。过去,不少教师以为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因此从上课讲到下课,以为把书讲完了,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其实,学生即使听懂了,理解了,但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就如同仅仅理解游泳知识与会游泳是两回事一样。因此,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冲破单纯“认知”的圈子,明确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达到什么要求。对教材中凡学生通过自学就学会了的,可大胆不教,把节省出来的大量时间、精力放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上。教学由侧重“知”,转向侧重“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就可能当堂达到。

2.明确并追求德育、健康卫生教育等目标。教师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都考虑如何渗透德育、明确转变学生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等方面的要求。

二、建构生命教育五基课程体系

1.建构“五基”立体课程结构:“五基”立体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具备“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终生学习的基本知识,融入社会的基本经验,智慧人生的基本思维”为课程目标,以“学校常规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为课程板块,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校本课程精品化发展”为课程内容,以“学科基本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能力基线,进而发展并完善学校生命教育的立体课程体系。

2.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根据初中学生学科能力培养需要,改革国家必修课程,整合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增加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课程体现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目的。

3.促进校本课程的精品化发展: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制定校本课程管理方案和评价方案,积极发掘校内、校外资源,丰富课程形式,开发与高中新课程模块相衔接、体现生命教育要义的精品校本课程。坚持特长发展课程,保留品牌课程,如家政营养学――美厨工坊,恢复心理咨询空间,加强心理辅导课程。建设专业实验室,重点开设交际礼仪、天文地理、书法、戏剧表演、成长与导航、逻辑学初步、艺术剪纸等精品课程。把国防教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纳入综合实践课程板块进行管理。

三、探索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1.课题导引: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推动生命教育向。学科教学渗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008年11月,学校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生命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索》的开题工作。各学科组已经陆续完成子课题的开题工作。

2.模式建构:即建构多样化、体验式、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1)多样化:课堂的多样化不仅体现在学校立体课程设计的多样化上,更体现在学科教学特色的多样性上。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风格、学术个性、和实施策略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体验式: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简单过程。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听课理解――动手实践――体验转化――想象探究――生成创新”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生的生命体验是实现知识有效转化、思维品质形成、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3)生成性:课堂不仅是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培育生命、发展生命、让生命更有价值的教育载体。课堂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在聆听理解的基础上生成学科知识体系,同时还为学生的精神生命建构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智慧共存共生的舞台。

3.寻求突破: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以“预习”为突破口,以完善和规范设计“教学学案”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学习意识的自觉性和学习行为的主动性。

四、建立生命教育教学评估标准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的评估标准,着重抓了三个“转向”。

1,主体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单一的评价传授知识的情况,转向不仅评怎样传授知识,而且评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怎样有机地渗透德育、健康卫生教育等,看学生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表现有了哪些提高;评教师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通过评价这一手段,促使教师认真确定课堂目标,按照“多样化、体验式、生成性”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注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爱学、乐学。

2.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教师怎样教(教态、语言、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等),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重点评价学生自学的习惯、自学的效果。这样,评估主体由“重教”转向“重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在引导学生获得新知、培养能力上。

3.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教师讲的时间根据疑难问题多少而定,疑难问题多,讲的时间就多一点,疑难问题少,讲的时间就少一点。

“多样化、体验式、生成性”的教学模式的运用视实际而定。可学生先体验,教师后指导;也可教师先指导,学生后体验;还可边体验,边指导。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不同课型,方法不要雷同。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快速反应、正确行动就能有收获。让“预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让“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让“指导”成为课堂教学的升华。让教育回归到本真,让校园生活回归到常态,让课堂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思想、智慧共存共生的精神家园!

下载示范高中国际化教育模式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示范高中国际化教育模式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意教育模式(探索篇)

    让教育富有诗意 枣碧中心校诗意教育模式构建—探索篇 素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

    国际化经营的成功模式

    国际化经营的成功模式 ------------------ 在新的世纪到来之际,世界经济正处于重大转折时期,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

    以“奥运模式”抱团国际化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中国的麻将文化将这个问题反映得一览无余。麻将规则中有人赢必有人输,所以为了不让别人“胡牌”,宁可拆了自己的好牌。奥运模式正好与麻......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朋辈心理辅导 - 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可进大学,而且还可以进中学,成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选择。在高中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具有现实可行性,可通过......

    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

    实践生命教育提升办学品位上海市天山中学一、整体规划,全方位推进生命教育我校以《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生命教育为三年发展规划的主线,确立了“三生、四......

    “八个一心”探索入所教育模式

    “八个一心”探索入所教育模式 广东省江门市劳教所(强戒所)结合场所工作实际,对传统入所教育内容进行优化、拓展,以“在较短时间内让新入所人员放下思想包袱,端正矫治思想,养成行......

    构建自主教育模式 探索养成教育途径

    构建自主教育模式 探索养成教育途径 晋城市城区凤凰山矿小学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好的习惯无疑起着动力、导向和保证的作用,而对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高层次来说,是让学生......

    激励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激励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在心理学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探索。激励教育就是创设一种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