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秘“义乌模式”
解秘“义乌模式”
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它既未沿边,也不靠海,不仅交通不便,而且资源匮乏,更谈不上有什么工业基础。然而,在这里却诞生了一个名为“义乌模式”的经济现象,不仅令无数中国商人趋之若鹜,即便是放眼世界,也同样能见识到它的盛名。
尽管如此,有人在潜意识中,仍旧将“义乌模式”与“草根经济”等同起来。的确,在这里一度遍布着蚂蚁一般的小商小贩,靠倒手贸易经营着大批廉价的小商品,并无特别值得推崇之处。然而这已经是过去时,如今的义乌其实早已换了一副模样,大批优秀的国内企业为其商机吸引,纷纷在此地投资建厂,越来越多的“义乌制造”开始成为这里的主角,与此同时,众多国外品牌也在这里投入巨资,它们看中的,就是义乌这个平台强大的生命力。而义乌的物流系统、展会经济也正在变得空前强大,它们为“义乌模式”的成长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看义乌,我们看到的是市场无序竞争的浮躁气息正被彻底洗去,而更多代表着理性的现代商业思维,正开始迅速蔓延。
在令人眩晕的“光环”之下,“义乌模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究竟因何而如此神奇?
“义乌模式”的神奇背后
如今闻名遐迩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其前身只不过是在马路边、棚架下交易的农村小市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了5次搬迁8次重建。
而现在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其经营面积约260万平方米,每日商贸流动人口达20万人,共有5.8万多个交易摊位。有人做过计算,以一天8小时计,在义乌市场的5.8万个摊位前每个逛上1分钟,就得花费120天!
这5.8万个交易摊位,共汇集了34个行业约32万种商品。从这里出口的外销商品可辐射至全球206个国家及地区,常驻此地的外商接近万人,常设境外商务机构500多家,占浙江省的1/3。外商在义乌金融机构设立的账户有8000多个,每天出口的商品超过1000个标准集装箱。
更重要的是,这里还集结了国外知名品牌的企业阵容,诸如法国的钟表、意大利的皮件等世界知名精品,每年提供150亿元的商品在义乌市场。就连全球最大的零售商——美国沃尔玛连锁超市也看中了这块市场,将此地列为采购商品的重点地区。
在令人眩晕的光环之下,“义乌模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究竟因何而如此神奇? 市场活力的关键效应
“义乌模式”的形成,与义乌拥有着极具活力的商品市场关系重大,但让人疑惑的是,义乌的商品市场并非中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惟一著名市场,上世纪80年代,比义乌小商品市场规模还大的一批著名大市场,比如武汉的汉正街市场等现在都已逐渐式微,而义乌小商品市场不仅越来越具备竞争力,更是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这其中的缘由何在?
其实,世界上的市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产业为依托而形成的市场;二是纯中介性市场,武汉的汉正街市场就属于纯中介市场,它走向衰落的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发展本地制造业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最牢固、最持久的基础,而是只发展纯中介性市场,没有本地制造业作依托,没有形成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换和扩张。反观义乌则完全不同,它始终在进行由中介型市场向产业依托型市场转换的工作,围绕市场平台,发展本地小商品制造业,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以商促工、贸工互动。目前,在义乌已建成80多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其中包括以国际商贸城为标志所规划的国际物流园区、小商品生产中心等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区的建立,大大提高了义乌汇集资金、技术、人才、资讯等要素的能力,强化了义乌的竞争优势。
如今在义乌能强烈的感受到一种信息,只要市场在发展,本地小商品制造产业也就跟进发展;市场越来越大,本地制造业基础也随之越做越大,区域产业竞争力也因此而越来越强。目前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商品有40%已实现本地化生产,这是支撑义乌贸易活力的最主要基础。
现代化产业集群
当义乌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的短板也逐渐显现:过多的传统型贸易方式阻碍了义乌市场向更高层次迈进,与国内外商人的要求相比,义乌的硬件、软件设施一度都相对滞后。精明的义乌人自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大力建设的物流系统、会展经济恰逢其时地站了出来,为义乌的继续辉煌提供了强有力的臂助。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要想成为全球化的商业贸易城,电子商务的运用是必由之路。而对于义乌来说,这样的改变更是势在必行,由于义乌的商品内容、商品种类异常丰富,其型号、质量的多样化已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再加上国内外商客消费型态的多样性,都要求义乌必须改变贸易形式,并规划建设集商流、物流、资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完善齐全的现代物流园区。而事实也印证了这样的分析,义乌国际物流园区开业当日,就有APL、马士基、东方海外、中海、中外运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争相入驻,场地供不应求。在义乌国际物流中心内,不仅聚集着十多家货运代理公司和七八家中外船运公司,还拥有近6万平方米的监管智能仓库等,从报关到商检、调度等各个现代物流环节一应俱全。
而义乌的展会经济也在近年来开展得有声有色,在义乌,每年要举办各类展会32个,其中,著名的“义博会”已成为全国第三大经贸性展会。2007年,“义博会”实现了新的突破:展览规模、交易额、外向度、活动数量等各方面都创下新高,实现展览交易额94.5亿元,比上届增长16.7%,其中外贸成交额7.8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66%,境外客商人数达到1.6万余名,比上届增长12.5%。
物流园区和会展经济的发展、完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条件,也是根本,它们帮助义乌彻底摆脱了“草根经济”的历史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为立体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地正出现在人们眼前。
从“鸡毛换糖”、马路市场起步,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国际性的小商品市场和日用工业品市场,这条独特的以商贸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见证了“义乌模式”的成功转身。
看“义乌模式”华丽转身
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模式”的崛起,备受全国各地瞩目;而近年来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逐渐崛起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义乌模式”,正在被更多的地区尤其是中部各省作为自身发展的借鉴。
2006年5月27日,由几位义乌商人具体操作和运营的南京义乌小商品城成功开业;与此同时,占地5000亩的由浙商投资的颇有“义乌模式”风格的“中原国际小商品城”也正在紧挨郑州的荥阳市豫龙镇兴建。在南方城市纷纷效仿时,北方城市沈阳也在加大力度将“沈阳五爱批发市场”打造成中国北方服装小商品批发集散地。“义乌模式”似乎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落地生根。改革开放以来,义乌从“鸡毛换糖”、马路市场起步,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小商品市场和日用工业品市场,走出了一条以商贸业为主导的独特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
“鸡毛换糖”的过去
目前,义乌市场已形成营业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商位5万多个的超大型市场,联结着10万多家国内外生产企业,展销品种达40万余种。这样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小商品集散地,曾经也仅仅是一个小城镇,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浙江行政学院副院长马力宏说:“这个地方原来很穷,农业自然条件不好,很多农民只好外出经商,摇拨浪鼓卖糖。义乌政府在当地老百姓生存都困难的情况下,在很多地方都在驱赶„马路市场‟的时候,只能考虑接纳他们使之能够生存下来。不敢说义乌市领导有先见之名,当时只是出于一种本能:为了扶持农民,为了发展经济。”就在政府的扶持下,义乌逐渐步入商业城市的行列。
义乌自古有“鸡毛换糖”的经商传统,百姓的商业意识非常浓,20世纪80年代初,义乌在全国率先放宽个体户工商登记,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开放城乡市场。放开手脚经商的农民如鱼得水,纷纷加入经商队伍。这期间,部分经营户通过经商初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买进机器办起加工厂,形成了“前店后厂”工商一体的家庭经营模式。转型最成功的莫过于浙江梦娜针织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梦娜袜业”)。董事长宗谷音作为梦娜的创办人,最初也是从义乌市场摆摊位起步的。
宗谷音介绍说,最初她只是在义乌市场帮一家台湾商人开办的袜厂卖货,后来才自己办厂,当时义乌都是做生意的,很少人办厂。如今梦娜袜业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现在有7500名员工,一天可生170万双袜子,有3700多台袜机。以前他们在拼命地做规模,目前正从量到质的转变去提升,更多地进行创新。2006年3月1日梦娜袜业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梦娜袜业成为北京奥运会袜类产品独家供应商,这对浙江民营企业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同时,也看到了义乌“引商转工、贸工联动”的成功。
据义乌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市共培育了2.5万家工业企业,发展了20多个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引领国内外潮流、具有世界市场影响力的小商品制造产业,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服装、工艺品、拉链、化妆品、文化用品、玩具等16大优势行业,其中袜业、针织内衣、玩具、化妆品、工艺品、饰品、拉链等产业的产销量占全国30%以上,呈现出“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态势。
从“前店后厂”向国际化跨越
“义乌现象”在中国制造业非常普遍。据统计,没有独立渠道、没有品牌(或者品牌知名度很小)、“前店后厂”的作坊式企业数量超过了我国企业总数的一半。他们散布在全国各地,以依托大型批发市场为生、或者为其他品牌做代工、或者全靠几个大的批发商支撑。这样的发展道路正越走越窄,这一类企业该如何求变?在义乌有这样一些企业,它们在经历了从“鸡毛换糖”到“前店后厂”的转变后,又将目标锁定在了全球市场,不但成为全球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也成为相关原材料的主要采购商。
新光饰品是一家从10多年前的家庭作坊成长为如今商品远销70多个国家的饰品企业,它的发展历程和变革策略,值得借鉴。1986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出现了用塑料、玻璃制作的头花、胸花、耳环、戒指等仿真饰品。新光饰品的创始人周晓光发现这是个机遇,和丈夫在义乌批发市场摆了个1m长的摊位,做起了饰品生意。由于产品供不应求,每天晚上周晓光总是和姐妹们一起挑灯夜战至深夜,把从上海、广州等地批发来的配件装配成项链和耳环,以便第二天有货可卖。那时,周晓光最大的苦恼不是没有客源,而是无法买到足够的原材料。
1992年,生意越做越大的周晓光在义乌开了第一家饰品专卖店,不仅销售自家加工的产品,而且从广州、上海买来香港、韩国、台湾的产品进行代理。周晓光立刻就体验到了渠道的财富魅力,销售额成倍上升,年利润也迅速攀升突破百万元。但她很快发现,自己代理的产品,无论设计水平还是供货速度都明显与市场脱节,1995年,她干脆拿出多年积蓄下来的全部家当,建起了新光饰品工厂。工厂成立后,销售额便打着滚地往上翻。当时的周晓光准确把握住了饰品行业产品更新变化快的特点:消费者购买饰品喜新厌旧,产品的生命周期短,因此企业与市场赛跑,以最快的速度推出新产品。并且抓住时机,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内爱国情绪高涨,国旗被抢购一空。新光设计出几十款带有美国国旗与和平鸽图案的饰品,一下子在美国刮起了“新光旋风”。
能够打入国际市场仅仅只是做到了第一步,周晓光善于把握渠道建设也为新光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建厂后才几个月,周晓光就在广州找到了总代理商,由于新光的饰品款式新、销路好,当地的商贩总是等在门口抢货,新光也每天往广州空运发货。之后2年内,周晓光又陆续在上海、北京、西安、沈阳、重庆等13个区域中心城市设立了总代理。随着时代的变迁,1998年周晓光撤消了这13个城市的总代理,并设立直营店,招聘有经验的商人来担任经理。同时,从台湾请来了职业经理人蒋兴中担任总经理,并对这个正在向上发展的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渠道由全开放变为半封闭式。这些措施让新光逐步形成了一个由1万多名零售商、4000多名批发商组成的庞大网络,新光为他们建立了详细的档案,提高了对渠道的掌控力度,销售额也迅速提升到了数亿元。施华洛世奇公司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饰品原材料供应商,一度对中国企业不屑一顾,新光的飞速发展让其改变了看法,欣然把新光列其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不仅紧俏的材料优先供应,而且董事长和研发总监每年都会到新光来切磋饰品行业的趋势和潮流。
然而,随着新光渠道的成功下沉,半封闭的渠道管理模式又开始出现新的问题,那就是无法处理区域和零售商的两极分化。在消费能力强的地区,一个批发商的销售额高达1000万元以上,而落后地区却只有几十万元;大的零售商年销售额几百万元,而小的零售商则只有几万。在这种分化下,原来全国一刀切的管理方法已经不合时宜。2006年周晓光开始筹划专卖店风格设计、人员培训、管理制度调整等铺垫工作,开办“新光精品专卖店”,目前,已有10多个大零售商成功转型,还有上千家零售商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加入了申请的队列。按照周晓光的设想,随着专卖渠道的发展,新光的批发渠道将逐步萎缩,3~5年内,专卖店的数量将达到5000~10000家,届时,渠道将进入全封闭阶段,新光也将从批发品牌真正转变为让消费者抬头可见的零售品牌。
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周晓光正确的利用了义乌的有力平台,随着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发展,自己的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调整着企业的经营模式。在义乌像新光这样的企业仍有很多,可以说是义乌成就了这些企业的兴盛,这些企业也为义乌的不断发展做出着贡献。
第二篇: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与义乌模式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与义乌模式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又名中国小商品城)坐落于浙江中部义乌市,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20多年来,经历四次搬迁八次扩建,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现拥有营业面积260多万平方米,商位50000余个,从业人员20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 2005年市场总成交额达288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60%强,连续15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重质量、守信誉”市场荣誉称号,是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展示中心,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经营特色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由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簇群组成, 市场拥有43个行业、1900个大类、40万种商品,几乎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雨具、电子电器、玩具、化妆品、文体、袜业、副食品、钟表、线带、针棉、纺织品、领带、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物流发达,是浙江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市场拥有200余条联托运线路,直达国内200个大中城市;六条铁路行包专列;建有浙中地区唯一的民用机场;紧邻宁波、上海港,海运发达,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日货物吞吐量达5000余吨,同时,开办海关办事处,开通“一关三检”,配套建设了国际物流中心、商城物流中心两个现代物流基地,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先进,功能完善、高效。
发达的市场链和万商云集的火爆交易,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成了发布小商品价格、新产品动向的信息源头。市场信息传播渠道宽畅,拥有各种专业报刊、中国小商品招商网等多家小商品市场信息网站。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商品辐射212多个国家和地区,行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年出口量已达总成交额的60%强。其中,工艺品、饰品、小五金、眼镜等优势行业商品出口量占行业销量的70%以上;市场内60%以上的商户发生外贸供货业务,现长驻义乌的外商达8000多人,境外商务机构500余家。2002年5月,国家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来义乌视察,为市场挥毫题词:“面向世界,服务全国”。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拥有先进而发达的市场体系,会展业发起早、影响力大。市场配套建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展馆――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梅湖会展中心,设5个展馆,可容纳1500个国际展位,配有国际会议厅、商务中心、咖啡吧等,每年承接不同规模的国际国内展会20余个。中国小商品博览会自1995年开办来,已经历十届,2002年始,博览会升格为由国家商务部举办的国家级外向型展会。2005年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展会成交额达80.98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6.61亿美元。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已成为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要展会,以经贸性、外向性和长效性而倍受关注。
随着全球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加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外向度不断提高,带动了小商品产业集聚发展,以义乌为中心在金、台、温、丽等地区形成国际性的小商品产业带,促进
了市场产业簇群式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管理规范,是我国首个建立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的专业市场,2003年,自主编程开发的我国首个专业市场电子信息化管理系统投入了使用,实现市场开发、商位租赁、经营户行为规范、商务信息等服务全电脑管理。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是浙江省旅游局指定的购物旅游定点单位,其中,国际商贸城被浙江省工商局授予全省首个五星级市场、篁园市场和宾王市场被浙江省工商局授予三星级市场。2005年,国际商贸城被批准为国家4A级购物旅游区,是全国首个购物旅游景区。
2000年以来,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以入世为契机,确立“打造全球最大超市、建设国际购物天堂”的全新目标,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力发展购物旅游业,加速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的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于2002年10月份开业;义乌海关办事处、国际物流中心、中国小商品数字城网上市场于2002年相继投入使用;国际商贸城二期市场F、G区于2004年10月份开业,二期市场H区于2005年10月份开业;世贸中心、会展中心扩建等工程正在筹划中,展示出一幅雄伟的国际化蓝图。
2010年义乌数据
1.区划人口:义乌市面积1105平方公里,2010年末本地户籍人口74万,长住义乌外来建设者143万,每天流动人口20余万。
2.义乌地区生产总值:614亿元,同比增长11.5%。人均83539元。
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7亿元,其中地方预算收入4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7%和10.7%。4.产业结构合理:2010年,义乌三产比重为2.8∶43.2∶54.0。
5.居民生活:2010年预算内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支出合计9.8亿元,增长24.8%。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4亿元,同比增长18.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3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7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20元,分别同比增长14.5%和14.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1%。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小轿车43.3辆。
义乌模式
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它既未沿边,也不靠海,不仅交通不便,而且资源匮乏,更谈不上有什么工业基础。然而,在这里却诞生了一个名为“义乌模式”的经济现象,不仅令无数中国商人趋之若鹜,即便是放眼世界,也同样能见识到它的盛名。
尽管如此,有人在潜意识中,仍旧将“义乌模式”与“草根经济”等同起来。的确,在这里一度遍布着蚂蚁一般的小商小贩,靠倒手贸易经营着大批廉价的小商品,并无特别值得推崇之处。然而这已经是过去时,如今的义乌其实早已换了一副模样,大批优秀的国内企业为其商机吸引,纷纷在此地投资建厂,越来越多的“义乌制造”开始成为这里的主角,与此同时,众多国外品牌也在这里投入巨资,它们看中的,就是义乌这个平台强大的生命力。而义乌的
物流系统、展会经济也正在变得空前强大,它们为“义乌模式”的成长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看义乌,我们看到的是市场无序竞争的浮躁气息正被彻底洗去,而更多代表着理性的现代商业思维,正开始迅速蔓延。
如今闻名遐迩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其前身只不过是在马路边、棚架下交易的农村小市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了5次搬迁8次重建。
而现在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其经营面积约400万平方米,每日商贸流动人口达21万人,共有6.2万多个交易摊位。有人做过计算,以一天8小时计,在义乌市场的6.2万个摊位前每个逛上3分钟,就得花费一年多!
这6.2万个交易摊位,共汇集了34个行业约170万种商品。从这里出口的外销商品可辐射至全球206个国家及地区,常驻此地的外商接近万人,常设境外商务机构500多家,占浙江省的1/3。外商在义乌金融机构设立的账户有8000多个,每天出口的商品超过1000个标准集装箱。
更重要的是,这里还集结了国外知名品牌的企业阵容,诸如法国的钟表、意大利的皮件等世界知名精品,每年提供150亿元的商品在义乌市场。就连全球最大的零售商——美国沃尔玛连锁超市也看中了这块市场,将此地列为采购商品的重点地区。
“义乌模式”的形成,与义乌拥有着极具活力的商品市场关系重大,但让人疑惑的是,义乌的商品市场并非中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惟一著名市场,上世纪80年代,比义乌小商品市场规模还大的一批著名大市场,比如武汉的汉正街市场等现在都已逐渐式微,而义
乌小商品市场不仅越来越具备竞争力,更是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这其中的缘由何在?
其实,世界上的市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产业为依托而形成的市场;二是纯中介性市场,武汉的汉正街市场就属于纯中介市场,它走向衰落的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发展本地制造业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最牢固、最持久的基础,而是只发展纯中介性市场,没有本地制造业作依托,没有形成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换和扩张。
反观义乌则完全不同,它始终在进行由中介型市场向产业依托型市场转换的工作,围绕市场平台,发展本地小商品制造业,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以商促工、贸工互动。目前,在义乌已建成80多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其中包括以国际商贸城为标志所规划的国际物流园区、小商品生产中心等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区的建立,大大提高了义乌汇集资金、技术、人才、资讯等要素的能力,强化了义乌的竞争优势。
当义乌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的短板也逐渐显现:过多的传统型贸易方式阻碍了义乌市场向更高层次迈进,与国内外商人的要求相比,义乌的硬件、软件设施一度都相对滞后。精明的义乌人自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大力建设的物流系统、会展经济恰逢其时地站了出来,为义乌的继续辉煌提供了强有力的臂助。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要想成为全球化的商业贸易城,电子商务的运用是必由之路。而对于义乌来说,这样的改变更是势在必行,由于义乌的商品内容、商品种类异常丰富,其型号、质量的多样化已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再加上国内外商客消费型态的多样性,都要求义乌必须改变贸易形式,并规划建设集商流、物流、资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完善齐全的现代物流园区。而事实也印证了这样的分析,义乌国际物流园区开业当日,就有APL、马士基、东方海外、中海、中外运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争相入驻,场地供不应求。在义乌国际物流中心内,不仅聚集着十多家货运代理公司和七八家中外船运公司,还拥有近6万平方米的监管智能仓库等,从报关到商检、调度等各个现代物流环节一应俱全。
展会经济近年来开展得有声有色,在义乌,每年要举办各类展会128个,目前,义乌有国家级展会4个,分别是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博览会、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第16届义博会暨第三届非洲商品展设国际标准展位5000个,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参展企业2617家,设国际标准展位2371个,实现展览成交额28.07亿元。
物流园区和会展经济的发展、完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条件,也是根本,它们帮助义乌彻底摆脱了“草根经济”的历史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为立体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地正出现在人们眼前。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功的原因
其一,成功之道在于三低,即低成本、低税费、低价格。所有到过义乌的人,都对义乌的东西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便宜,便宜得你不可想象。过去,义乌商品价格低主要来自于大批量采购,大进大出;现在,既有大进大出,又有本地生产。本地生产成为支持低成本的重要因素。而税费低又来自政府对商家发财不眼红。一个摊位,15年前的管理费是800元,现在商人发财了,年经营额上千万元甚至几千
万元,管理费还是800元。我们常说雁过拔毛,全国各地的“雁”飞到义乌后,义乌的政府几乎不拔毛,因此,这些“雁”又可以远走高飞,飞到世界各地。我国许多地方市场为什么垮掉,就是因为当地政府拔的毛太多,全国各地的“雁”飞到那里,毛都被拔光了,飞不动了,只好卖给当地老百姓,结果,批发市场成了零售市场,成了掏本地老百姓口袋的市场。
其二,成功之道在于商人。去年,西部某市政府提出,要将该市建成西部的商贸中心。该市的市长还带我参观了两个大市场,每个市场都投资七、八个亿,装修档次不低于五星级酒店。见此状,我跟市长说,“市场不是建出来的,是跑出来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功,不是因为房子建得好,而是因为有一大批特别能吃苦、非常能干的商人。正是这些商人将全国各地的货物集中到了义乌;也正是这些商人,将这些货卖到了全国各地,全球各地。因此,市场建设的奥妙在于培养商人,保护商人。
第三篇:奥运主会场鸟巢建筑材料解秘
奥运主会场鸟巢建筑材料解秘
一种新型的防火板材——聚合秸秆多功能防火板材被选为第29届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的防火材料。这种防火板材以优良的防火、防水性能、较高的强度、较轻的重量、符合环保要求和价格低廉击败国际国内众多的竞争对手脱颖而出,意味着中国的民用防火板材性能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鸟巢”重达4•2万吨的钢结构需摆脱外力的支撑,“靠自己站立起来”,工程浩大自不必说,其材料的选择更是慎之又慎。
据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介绍,国家体育场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奥运会期间容纳观众座席约为91000个,其中临时座席约11000个,总容纳量非常大。因此,为了保障鸟巢的安全性,北京市建委公布了对奥运工程材料检测工作的拉网式检查结果,“鸟巢”的工程材料均经过了严格的认证。
作为2008奥运会“鸟巢”工程材料入选企业,清大博研(www.xiexiebang.com)生产的秸秆板材在经过层层筛选之后,才最终成为入选材料。对此,该企业总经理高总感叹:成为奥运合作伙伴真不容易!品质绝对要一流,安全性能更是要超一流。这种材料大大优于目前市场上现有板材的防火防水性能,能击败国际竞争对手成为奥运工程防火材料,也是国人的骄傲!高总还透露,这种防火板材已经出口到俄罗斯、韩国和欧洲。
据了解,清大博研的聚合防火环保多用板材以秸秆为填充料,与无机矿物质经过特殊工艺聚合而成。稻草、麦秆、高梁秆、玉米秆、棉秆、麻秆、芦苇、花生壳、果壳等多种农作物秸秆和锯末均可做填充材料使用。同时,该种秸秆板材具有极强的防火、防水、高强度、环保等功能,符合鸟巢的建筑材料要求,特别是防火、防水的安全要求。
据悉,该种材料是由一种新型的秸秆板材机器生产的,这种机械颠覆了以往的工作方式,采用机体移动式生产板材,节省大量人工成本和后期投资,是清大博研科研人员经过反复研究、实践而取得的成果,在国际上独一无二。另外,该种秸秆制板机采用特殊材料处理辊筒成形面,光滑、耐磨,抗生锈;对辊上下任意调节,可生产多种厚度的板材,宽度1.3m,长度不限,可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国家体育场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体育场外壳采用可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鸟巢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碗状坐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鸟巢”的下层膜采用的吸声膜材料、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这三层“特殊装置”使“巢”内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这个数字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鸟巢”的相关设计师们还运用流体力学设计,让所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风。“鸟巢”的观众席里,还为残障人士设置了200多个轮椅坐席。这些轮椅坐席比普通坐席稍高,保证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视野。赛时,场内还将提供助听器并设置无线广播系统,为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许多建筑界专家都认为,“鸟巢”不仅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将具有开创性意义,将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鸟巢”的建筑设计风格,是完全按照东方人的欣赏习惯和理念设计的,从而达到直接冲击人们的视觉的目的,让具有传统意识的东方人能够直观的接受它。
一种新型的防火板材——聚合秸秆多功能防火板材被选为第29届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的防火材料。这种防火板材以优良的防火、防水性能、较高的强度、较轻的重量、符合环保要求和价格低廉击败国际国内众多的竞争对手脱颖而出,意味着中国的民用防火板材性能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第四篇:京沪深薪酬差异解秘
一说到薪酬,经理人除了关心本地的薪酬变化,还常就这三个地方进行比较:北京、上海、深圳,因为这三个城市的薪酬是我国“薪酬市场”的晴雨表。
1998年《经理人》所作的薪酬调查发现:总体而言,深圳经理人收入略高,而北京与上海大体相同。那么,1999年,这种状况有没有改变呢?
平均月收入上海最高
调查显示,所调查的经理人中,平均月收入最高的是上海经理人,为7767元;其次是深圳经理人,为7602元;最后是北京经理人,为7288元。这种变化是微妙的,上海经济逐渐回升和其新人才政策的出台,可能予经理人以更有吸引力的薪酬上升空间。
调查还显示,月收入在5000~8000元之间的经理人,北京有77.8%,上海有65.2%,深圳有75.7%;8001~1499元之间的,北京有14.5%,上海有27.0%,深圳有20.7%;15000元以上,北京有7.8%,上海有7.7%,深圳有6.6%。这说明北京、上海两地的高薪经理人比深圳的多;而北京、深圳两地经理人的月收入多数在5000~8000元这个范围,比上海的稍多;在8001~1499元之间的,上海经理人比北京、上海多。三地的具体情况是:
所调查的北京经理人中,月收入为5000元的经理人占58%;6000元的占17.9%;7000元的占1.9%;8000元的占9.7%;11000元的占2.9%;12000的占1.9%;15000元的占3.9%;15000以上的占3.9%。
所调查的上海经理人中,月收入为5000元的经理人占34.3%;6000元的占19.3%;7000元的占11.6%;8000元的占17.3%;11000元的占5.8%;12000的占3.9%;15000元的占5.8%;15000以上的占1.9%。
所调查的深圳经理人中,月收入为5000元的经理人占42%;6000元的占16.0%;7000元的占17.7%;8000元的占12.4%;11000元的占2.2%;12000元的占3.1%;15000元的占4.4%;15000以上的占2.2%。
薪酬构成深沪较灵活
三地薪酬的差异,与薪酬的构成有很大的关系。调查显示,北京经理人的总体薪酬构成为:基本工资(98.1%)+补贴(86.5%)+福利(79.9%)+浮动薪金(30.1%)+股份(19.8%)+年薪制(28.5%)+其它(0.5%);上海经理人的总体薪酬构成为:基本工资(98.1%)+补贴(90.3%)+福利(96.1%)+浮动薪金(96.1%)+股份(3.9%)+年薪制(3.9%)+其它(0.0%);深圳经理人的总体薪酬构成为:基本工资(97.9%)+补贴(91.6%)+福利(85.8%)+浮动薪金(79.5%)+股份(16.8%)+年薪制(33.2%)+其它(1.3%)。
从以上可看出,除基本工资、补贴、福利三项基本相似外,三地在浮动薪金、股份、年薪制上有很大的差异,也直接造成薪酬水平的不同。考察“浮动薪金”项,就发现上海、深圳两地的薪酬形式比北京灵活得多;从“股份”和“年薪制”项来看,北京、深圳两地经理人持股则比上海的多,年薪制也走在上海前面
北京增幅大
深圳降幅大
大家比较关心的是腰包鼓的“鼓”了多少,缩水的“缩”了多少。调查显示,北京有27.0%的经理人收入增加,增幅平均为22.8%;有24.6%收入减少,降幅下学历的经理人月收入高的人数占的比重大所致。总的来说硕士学历的经理人收入高,其次是专科及以下,最后是本科。
沪深35~55岁经理人收入高
年龄也是影响经理人收入的因素之一,从调查中发现,北京经理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平均月收入为6689元,36~45岁之间的为6085元,46~55岁之间的为8333元,56岁以上的为5500元;上海经理人的分别为6655元、9692元、8500元、7074元;深圳经理人的分别为6333元、9047元、9987元、7333元。
北京经理人年龄在46~55岁之间月收入最高,而36~45岁之间的并不高,有论资排辈的迹象;上海、深圳经理人36~55岁之间为收入最高的一层,与其它年龄段差额较大,这与这两地通行的绩效工资、按能力取酬相关。
北京的经济热点越多越多,上海的开放再一次让人瞩目,深圳也已逐渐走出经济向高科技转型的阵痛,未来三地经理人的薪酬会什么变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五篇:京沪深薪酬差异解秘
一说到薪酬,经理人除了关心本地的薪酬变化,还常就这三个地方进行比较:北京、上海、深圳,因为这三个城市的薪酬是我国“薪酬市场”的晴雨表。1998年《经理人》所作的薪酬调查发现:总体而言,深圳经理人收入略高,而北京与上海大体相同。那么,1999年,这种状况有没有改变呢?平均月收入上海最高调查显示,所调查的经理人中,平均月收入最高的是上海经理人,为7767元;其次是深圳经理人,为7602元;最后是北京经理人,为7288元。这种变化是微妙的,上海经济逐渐回升和其新人才政策的出台,可能予经理人以更有吸引力的薪酬上升空间。调查还显示,月收入在5000~8000元之间的经理人,北京有77.8%,上海有65.2%,深圳有75.7%;8001~1499元之间的,北京有14.5%,上海有27.0%,深圳有20.7%;15000元以上,北京有7.8%,上海有7.7%,深圳有6.6%。这说明北京、上海两地的高薪经理人比深圳的多;而北京、深圳两地经理人的月收入多数在5000~8000元这个范围,比上海的稍多;在8001~1499元之间的,上海经理人比北京、上海多。三地的具体情况是:所调查的北京经理人中,月收入为5000元的经理人占58%;6000元的占17.9%;7000元的占1.9%;8000元的占9.7%;11000元的占2.9%;12000的占1.9%;15000元的占3.9%;15000以上的占3.9%。所调查的上海经理人中,月收入为5000元的经理人占34.3%;6000元的占19.3%;7000元的占11.6%;8000元的占17.3%;11000元的占5.8%;12000的占3.9%;15000元的占5.8%;15000以上的占1.9%。所调查的深圳经理人中,月收入为5000元的经理人占42%;6000元的占16.0%;7000元的占17.7%;8000元的占12.4%;11000元的占2.2%;12000元的占3.1%;15000元的占4.4%;15000以上的占2.2%。薪酬构成深沪较灵活三地薪酬的差异,与薪酬的构成有很大的关系。调查显示,北京经理人的总体薪酬构成为:基本工资(98.1%)+补贴(86.5%)+福利(79.9%)+浮动薪金(30.1%)+股份(19.8%)+年薪制(28.5%)+其它(0.5%);上海经理人的总体薪酬构成为:基本工资(98.1%)+补贴(90.3%)+福利(96.1%)+浮动薪金(96.1%)+股份(3.9%)+年薪制(3.9%)+其它(0.0%);深圳经理人的总体薪酬构成为:基本工资(97.9%)+补贴(91.6%)+福利(85.8%)+浮动薪金(79.5%)+股份(16.8%)+年薪制(33.2%)+其它(1.3%)。从以上可看出,除基本工资、补贴、福利三项基本相似外,三地在浮动薪金、股份、年薪制上有很大的差异,也直接造成薪酬水平的不同。考察“浮动薪金”项,就发现上海、深圳两地的薪酬形式比北京灵活得多;从“股份”和“年薪制”项来看,北京、深圳两地经理人持股则比上海的多,年薪制也走在上海前面北京增幅大深圳降幅大大家比较关心的是腰包鼓的“鼓”了多少,缩水的“缩”了多少。调查显示,北京有27.0%的经理人收入增加,增幅平均为22.8%;有24.6%收入减少,降幅平均为20.0%;其他的则与去年差不多。上海有43.2%的经理人收入增加,增幅平均为12.3%;有26.3%收入减少,降幅平均为10.0%;其他的则与去年差不多。深圳有29.7%的经理人收入增加,增幅平均为15.5%;有49.1%收入减少,降幅平均为27.5%;其他的则与去年差不多。可以看出,上海经理人收入增幅虽然不大,但面比较广,而且收入缩水的经理人降幅也比较小;相反,深圳经理人收入缩水面广,且降幅大;而北京则增幅最大,呈稳步上升势头。表现在平均总收入上,上海超过深圳就不出乎意外了。有意思的是,对2000年的薪酬会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北京有44.7%的经理人认为会增加,上海则有31.6%,深圳仅有23.7%。另外,北京有25.0%的经理人认为会降低,上海也有25.0%,而深圳高达50.0%。看来,深圳经理人对收入的增加似乎没有很大的信心。沪深对待遇满意度分化严重那么,三地的经理人对收入有没有“意见”呢?调查显示,所调查的北京经理人中,有13.1%的经理人表示对待遇满意,有27.1%表示不满意;而上海分别为46.4%、19.3%;深圳分别为47.3%、27.4%。这表明,上海、深圳的经理人对待遇的满意度分化严重,这可能与两地的收入档次拉开有关,相反,北京经理人反应则相对平静。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北京经理人对待遇满意主要是“福利好/稳定”、“薪酬比较高”、“分配合理,和付出成正比”,不满意主要因为“薪酬低”、“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业绩不好”;而上海经理人对待遇满意主要是“分配合理,和付出成正比”、“薪酬比较高”,不满意主要集中在“薪酬低”,然后才是“现实与期望的差距”;深圳经理人对待遇满意主要是“分配合理,和付出成正比”、“薪酬比较高”、“工作环境好”,不满意主要因为“薪酬低”、“没有激励作用”、“现实与期望的差距”,需指出的是,深圳经理人认为这三项都同等重要。那么,2000年的收入变化对三地经理人有什么微妙的影响呢?调查显示,对“若明年收入变化不大您会继续做吗”这个问题,在所有回答的北京经理人中,仅有21.2%表示“会做”,而高达78.2%表示“有可能跳槽”;上海的比例分别为25.4%、74.5%;深圳的比例分别为20.1%、79.1%。说明收入期望影响经理人的选择,企业必须在薪酬方面有所动作,否则你的中坚人才有可能离去。总经理级经理人自己“缩水”不同职位的收入差距有多大呢?调查显示,北京部门经理的平均月收入为6572元,副总经理为7434元,总经理7742元;上海的分别为7219元、8000元、8428元;深圳的分别为7248元、7750元、8142元。稍感遗憾的是,三地担任总经理、副总经理职务的部分经理人显然有所顾虑,因而报“数”时纷纷自己给自己“缩水”,相反,部门经理职务的经理人则比较客观。本科学历经理人平均收入最低现在来看看不同教育程度的经理人收入有什么差距。调查显示,在北京经理人中,教育程度为大专及大专以下的经理人平均月收入为5910元,本科为5115元,硕士为8000元;上海分别为6441元、7483元、7583元;深圳分别为7266元、6648元、8072元。三地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深圳两地本科学历经理人的平均收入比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经理人的平均收入低,这主要是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经理人月收入高的人数占的比重大所致。总的来说硕士学历的经理人收入高,其次是专科及以下,最后是本科。沪深35~55岁经理人收入高年龄也是影响经理人收入的因素之一,从调查中发现,北京经理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平均月收入为6689元,36~45岁之间的为6085元,46~55岁之间的为8333元,56岁以上的为5500元;上海经理人的分别为6655元、9692元、8500元、7074元;深圳经理人的分别为6333元、9047元、9987元、7333元。北京经理人年龄在46~55岁之间月收入最高,而36~45岁之间的并不高,有论资排辈的迹象;上海、深圳经理人36~55岁之间为收入最高的一层,与其它年龄段差额较大,这与这两地通行的绩效工资、按能力取酬相关。北京的经济热点越多越多,上海的开放再一次让人瞩目,深圳也已逐渐走出经济向高科技转型的阵痛,未来三地经理人的薪酬会什么变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