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课堂参与程度研究
关于小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研究报告
(08小教一班
刘小伟
学号08415102)这次一周的见习,是在南京东山小学进行的,我所见习的班级是一年级六班,班主任是一位语文老师,前几天我开始认真的观察课堂上小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做了一些研究。
课堂参与有很多种,有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这里面又交叉着主动参与,消极参与,不参与,自控下的被动参与,他控下的被动参与。我在这一周,也听了几节五年级的课,感觉一年级的孩子课堂参与程度远远高于高年级,上课的积极性更高,这可能跟我国的教育制度有关系,孩子越大,积极性越低,基本上都是属于他控下的被动参与,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反思。
我和我们班张宇是一组的,我们俩讨论决定后,一起制作了课堂参与程度的观察表,大概把学生参与状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听课认真、倾听能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积极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及作业;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抵御外界干扰,认真听课;自觉遵守纪律,没有玩学习用具;没有与同学交谈与课堂无关的语言;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回答;参与小组学习,倾听与交流;主动进行探究,善于发现。根据这些状态开始进行观察。
一年级的孩子在上课的时候,都特别的积极,语文老师在课上也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想象书上没有的东西,拓展出许多外延的知识。课上,他们都积极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听课认真、倾听能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但是一年级的孩子因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课上,会有的孩子开小差,做小动作,所以老师总会不断变换方式去积极激发孩子的兴趣。但是对于有的孩子来说是没用的,有一节数学课,有个叫李媛媛的孩子,上课总是比别人慢一拍,老是叫做的题目,他总是不知道在哪,等老师单独提醒他以后才会有所反应,但是做的题目效率很低,这就是一种消极的参与,久而久之,他的成绩就会变得很差,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有的孩子不能积极抵御外界干扰,认真听课,我听课的时候,总是坐在一个叫韩啸的孩子旁边,他总是调过头来看过记得笔记,不认真听课,我一节课都要严厉的提醒他几次才行,但是他还是不时的回头,可能是出于一个孩子的好奇心,1 曾经的我也这么干过,后来没办法,我只有坐在最后面,坐在没有孩子们的地方,这样,他们都能很专心的去听课,去思考,去学习。
一年级的孩子,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和兴趣,每节课上课的时候,老师都会让学生们把其他的书收起来,桌上只准许放上课的书籍,板凳也要摆好,但是有的孩子根本就不听,不去参与,老师就把那些孩子的书给扔到前面的地上以示警告,虽然这种做法可能有些极端,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又不得不这样,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太小,得时时刻刻的去提醒,去规范他们的行为。
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也是很重要的,我发现现在的小学,都分成小组坐,一个班分成六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评优,这一个方法也能很调动学生的课上积极参与程度,教学交往论强调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学生的课堂讨论交流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参与和表现的内在需求,而且有利于思维碰撞,智慧火花迸发。就拿我听得一节课《这儿真好》,最后老师让小组讨论种树与找朋友的关系是什么?孩子们都很积极地去讨论,因为一年级的孩子词汇量有限,一个人的回答是很单薄的,但是经过小组讨论后,我发现他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回答的很到位,有一个孩子说,种树就是营造温暖的家,有一个好的家,小动物都乐意来住,这一点让我颇有感触。
一年级的孩子课堂参与程度基本就很高,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呢,我觉得有一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尝试的。
怎么样才能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活”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呢。我跟她们的班主任聊过这个问题,他说他做过一些研究,根据他的研究,我的理解,感觉可以提炼为以下几点:
一、营造和谐课堂,促进全员、全面参与,转变师生角色,建立平等关系,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因为人在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我听课的期间,发现他们的语文老师很会抓住时机去表扬学生,也会在小组之间,给表现好的小组加星,从而有了拼搏竞争的氛围,他们就会互相激励、人人争先,主动学习,主动去参与。
二、带着激情走进课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听那个一年级的语文课,真的很想去听,很有激情,还加上一些表演动作,很是风趣。她以自身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影响学生,学生感到轻松和愉快,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三、切勿一人犯错、罪责全班,孩子犯错,要明确指 2 出,课堂上的违纪,不能归于他们一个小组的错误,而是要他们互相指错,互相学习,只有这样,他们的信心才不会消失。
这是我观察后的一点点见解,课堂参与真的很重要,上课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他需要学生的配合,最重要的是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了,才能学到东西,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达到共赢。
第二篇:关于小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研究报告
关于小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研究报告
学生是否参与课堂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该怎样组织课堂吸引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课堂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心理环境,课堂教学就是发生在这种环境中的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取决于课堂学生参与的程度深浅。因此学生参与课堂现状如何,该怎样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对一名教师来说变得至关重要。
见习的一周内,共听了三次三年级的英语课,另外自己也上了一节英语课,初次站在小学班级里讲课,感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紧张。在这期间,我仔细观察了小学生们的在课堂上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
由于期中考试即将来临,因此现在各科都处于复习阶段,我们听的课便是三年级的英语复习课。几节课下来都是老师用半节课的时间评讲试卷,再用剩下来的半节课考一张试卷。在老师评讲试卷时,可以明显看出有的班级的学习很愿意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而有的班级的学生却无视教师的存在,依然在做自己的事情。
通常,在课堂上愿意积极参与教师教学的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比那些不愿意配合老师的学生要好。在三年级三班听课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男生会应和老师,会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当老师请别的同学回答时,很少有能够完整无缺的回答上来的。而当我们实习的小老师在帮忙批阅试卷时也发现,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学生成绩也普遍较好。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固然强烈,但为什么在现实的课堂中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法的学生却了了无几呢?因为,愿望只是存在于学生脑海中虚幻的想法,它转化为实际行动需要兴趣作为催化剂,而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兴趣。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之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小学教学要采取多种方式,灵活机动的教学,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这样,对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第三篇: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模式研究
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
志愿者工作是建设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静安团区委将青年志愿者工作视作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重要品牌。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发展,静安的青年志愿者工作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志愿服务活动数量和规模均大幅提高。然而,从量的提升到质的飞跃需要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对于静安的青年志愿者工作而言,管理机制的落后和缺失可能成为阻碍事业发展的瓶颈。为此,静安团区委着力就“青年对志愿者工作的认知和参与程度”和“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策划、招募、培训、评价、激励等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力图从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出发,找出目前静安青年志愿者工作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具体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促进志愿者工作的社会化参与和科学化管理。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参与程度 管理模式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的格局被打破,逐步向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体系并置转变,大量的事务回归社会,社会成员利用自身资源解决共同面临的事务已成为趋势。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使社会群体的分化日益加剧,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数量不断扩大,这部分群体也有赖于社会能够给予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保障。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也在思想道德领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价值的失落和精神的迷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实践证明,青年志愿服务顺应了我国新时期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价值观变革的潮流,顺应了我国青年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形势,因此一经启动便星火燎原,在短时间内就迅速超越了共青团领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高尚而大有前途的事业。然而由于它在我国毕竟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广大青少年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全面,社会认同度不够高,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志愿者及志愿组织自身还面临着提高素质、加强能力等紧迫课题。因此,加强对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的研究,理顺发展思路,研究发展对策,以使志愿服务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政府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就我区青少年对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和期望值开展了问卷调查,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共发放职业青年问卷700份,学生问卷500份,志愿者团队问卷26份。同时,充分运用传统方式和互联网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的志愿者活动情况作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以此作为借鉴,对静安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有力参考,并提出应用性对策。
二、青年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一)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1、青年普遍有过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但参与次数仍可提高
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有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每半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集中在1-2次左右,在职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次数比学生略少,可能是因为工作繁忙或者缺少固定有力的组织者。总体来看,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仍有提高的余地。调查同时显示,学生对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态度非常积极,愿意将志愿服务视作一项重要的活动去积极参与。
2、志愿服务形式以简便为主,限制了参与者的能力发挥和培养
学生志愿者参与最多的志愿服务类型主要集中在环保、敬老助残、交通、扶贫帮困这四个方面,基本符合学生的特点。设计这些志愿服务内容主要考虑以操作简便为主,虽然增加了活动的数量,但不利于参与者能力的发挥和培养。对“您最愿意参加的志愿服务类型”这一问题,大部分在职青年都进行了多选,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其中最受青睐的还是大型活动、会议的志愿者,选择人数最多。
在职青年在参加志愿服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活动的项目及其内容、锻炼机会、服务对象。这说明,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希望获得自身的提高,这些提高应该包括知识、技能、社会经验、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然而,现有的志愿服务形式较为单一,成效评估方面主要以志愿服务接受者的评价为主,很少考虑志愿服务提供者的评价。大部分被访者认为,参加志愿者活动对于他们“增加人生经历”、“扩大社交圈子”及“使世界更美好”这三个方面有很大帮助。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提出,志愿服务应注重服务提供者的需求。
3、青年参与志愿服务自愿性较高,但从众心理也起到一定作用
在问及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时,大部分学生选择“完全自愿”,这表明,在校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但同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参与志愿者活动是因为“学校规定”、“同学参加我也参加”、“说不清原因”和其他,这要求学校团队组织更多地加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教育,让志愿者理解志愿服务的实质。在职青年参加志愿服务原因的选择百分比排序是:“完全自愿”、“单位要求”、“大家参加我也参加”。因此,在志愿者活动方面除了个人热心之外,单位的号召和环境的影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志愿服务的组织者以单位为主,青年参与程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主要是由学校组织发起的,占到总体的一半以上。学校团组织在青少年志愿服务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而在职青年方面的调查结果也与之类似。调查结果还显示,在校中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活动中主要还是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能够融入其中,但是作为活动组织者的人数很少,一般都是参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志愿者活动,还有一部分同学在活动中只是听分配,机械地投入其中。在职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这提醒我们,应该让志愿者自身更多地参与志愿服务的策划、组织和发动,使其更深层次地融入志愿服务。
(二)现有志愿服务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1、青年对志愿服务的组织工作有更高的要求
有七成以上的被访者对所参加的志愿服务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只有不足两成的被访者对所参与的志愿者活动感到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可见,目前志愿服务的组织工作能够得到参与者的好评。然而,在被问及“目前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时,排在首位的是“没有发挥能力的空间”(32.4%),其次是占用学习时间(28.5%)、志愿者内部关系不协调(13.1%)等问题。应该提出的是,青年学习工作的任务繁重,安排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应尽量与上课或上班的时间错开,选择晚上或双休日开展活动,以方便青年的参与。
2、志愿服务的组织和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青年志愿者形成一定组织的比例很少,有志愿者组织的,参与志愿者协会的比例也很少,均在10%左右。但是,青年对于建立专门的志愿者组织的要求较高,有62.2%的学生志愿者认为应该建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队,只有15.1%认为没有必要。在职青年中,同样有65.0%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固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他们认为,目前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有效管理、宣传力度不够、占用大量时间等。
多数被访者希望能够建立专门的志愿者组织,原因是希望志愿服务能得到更有效的保障。然而,在已建立的志愿者组织中,能够为志愿者提供培训的只有34.62%,有一定规章制度并能有效运行的志愿者组织则是少之又少。对于组织中成员的交流方式,青年最喜欢的交流方式依次是“过程中的交流”、“聚会联欢”和“网络交流”,而目前主要采取的依次是“内部会议”、“过程中的交流”和“聚会联欢”,这与青年志愿者的期望还略有差异。
3、志愿者培训工作水平离青年期望值尚远
绝大多数在职青年支持或非常支持志愿者培训,但同时,有78.5%的志愿者表示没有参加过培训。而且,在接受培训的人中也有接近一半的人觉得培训效果一般或者不太好。这些都说明,当前的志愿者活动的培训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远未达到志愿者所期望的目标。
对于培训的形式,在职青年认为户外实践(44.7%)、经验丰富的志愿者的经验介绍(12.8%)和专题讲座(11.3%)较为有效。对于培训的内容:急救方法(39.6%),沟通的技能(36.6%),手语(30.0%),口才表达(26.9%),老人、残疾人、贫困儿童的心理(24.8%)等方面知识受到志愿者的关注。学生志愿者对培训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与在职青年类似,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这提示我们要根据受训者的年龄、身份等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4、志愿服务的激励以精神激励为主
调查显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接受奖励的比例很低,只占到11.5%,获得的奖励也以荣誉证书和获优秀称号为主,共占到69.8%。可见,在目前的志愿者活动中基本以义务为主,而且给予的奖励也是以精神奖励为主,获得酬劳只占到10.4%。
对于在职青年的调查结果与之类似,有84.3%的人没有受到任何奖励,只有12.8%的人受到过相应的奖励。这些奖励大部分是:获得荣誉、一定酬劳、有机会参加团校、党校学习和提供技能培训。
(三)志愿服务的物质保障和法律认同有待进一步跟进
1、志愿者活动需要一定程度的物质保障
有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者活动应该是义务性质的,适当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要求给予物质酬劳的比较少,还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应该与德育学分挂钩。这表明,学生群体能正确对待志愿服务,愿意无私奉献帮助他人。在职青年对志愿服务性质的看法与学生们的观点不约而同。对于志愿者的奖励政策,在某些程度上与志愿者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运作方式有关,志愿者服务队的资金来源以上级单位或政府资助为主,各项来源都以拨款或自筹的方式,并没有出现收费服务的情况。
2、对志愿者活动的法律要求初露端倪
对于建立志愿者与组织单位之间的网上信息交流平台,73.4%的人认为有必要,7.1%认为没有必要,18.8%认为无所谓。对于志愿者评估机制,认为有必要建立的比例为70.0%,仅有10.4%认为没有必要,其他认为无所谓。对于制定有关志愿服务的法律,59.1%认为有必要,24.5%认为无所谓,16.5%认为没有必要。
三、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机制的中外比较
(一)策划组织工作有待志愿者个人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静安区志愿者活动具有指导性强、组织性强的特点,与此相对应的是志愿者个人主动性较弱,志愿者的敏感性不强,产生依赖性和服从性。志愿者往往被动地等待活动的到来,发现性和自发性特点的活动相对较少。活动的继承性强,创新性弱。除此之外,还伴随着志愿者个体参与性的缺失问题。志愿者往往是某项活动成型后被动的参与者,而很少有机会参与活动的策划以及活动后的认证、评价及监督。
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志愿者相对灵活,往往不局限于一个志愿者组织,而是同时分属于不同的组织,为不同的组织服务,使人才得以流通,活动可以进行得更顺利,各组织能够更好地发展,每个志愿者的能力也能够全面发挥。当然,这些都与其国家具有健全的志愿者组织体系、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志愿者”并投入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关。
(二)培训工作需要理念和手段上的突破
在培训领域中,中西方国家志愿者活动的机制从理念到实施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静安区的情况也是一样,从定位到操作,再到培训内容都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
首先是定位不同。静安的志愿者组织主要定位于“服务提供者”,相应的活动开展显得比较被动。特别是在培训方面,对于志愿者的培训只有针对性非常强的项目培训,缺乏相对应的志愿者常规培训,对于志愿者的培训主要还是以短期的技能培训为主。事实上,缺乏相关总结和反思的一次或两次志愿者活动,很难使志愿者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而西方国家的志愿者活动,比较注重志愿者本身的学习和发展,它涵盖了长期的志愿者素质培训和短期加强式的技能培训。西方国家志愿者组织的目标首先是“成员的发展”,因而“成员发展空间提供者”就成为了西方国家志愿者组织的定位,由此促进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机构实行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双线培训模式。许多组织积极为成员制定发展计划并创造条件,让志愿者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经验和体会。
其次是操作不同。从覆盖面来看,静安的青年志愿者培训工作存在覆盖面窄的问题,相对于志愿者人数来讲,培训受众还比较有限。从内容来看,目前仅仅局限在单项服务技能的培训。而西方国家的志愿者培训覆盖所有的成员,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地域文化风情和民族习惯、待人接物的礼仪、社会责任心和组织归属感等,是在“求发展”的目标定位下寻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素质培训,十分注重精神层次的培养。
(三)评估反馈有待加强和完善
志愿者活动的反馈机制主要是指活动过程中及后期的系列评估。我国和西方国家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评估反馈机制具有诸多差异。
首先,志愿者活动评价依据不同。从条文角度观察,国内以不同的队伍规章作为约束,或者没有约束。而在这一方面,西方国家则有法定化规定。其次,志愿者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不同。中国志愿者活动流程中潜伏着志愿者个体参与性缺失的问题,志愿者很少有机会参与活动的策划以及活动后的认证、评价及监督工作。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欧洲深厚的宗教文化道德积淀创造了志愿者服务相对更强的自觉性、自愿性和自发性,更益于培养志愿者对于组织的归属感和对于自己行为的认同感,由此交流沟通得以进一步完善,而监督反馈也就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
(四)激励机制应做到工作态度与工作质量并重
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完整的激励机制发挥推动及保障作用,激励的依据在于对组织及其个人工作实绩进行科学的评价,这无疑需要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然而,国内的志愿者组织尚缺乏一套较专业的志愿者评定机制,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评定标准。目前,考评的指标往往成为行为的下限。目前在许多志愿者组织中流行的“敲章”认证法及网上认证法,都是以结果作为标准。同样的以结果作为标准的一些西方国家志愿者活动的“小时制”考评法,同时还综合考虑了志愿者的态度和工作质量。这样的综合评价体系虽然并不十分规范,但对于我国现存的考评方法仍有借鉴意义。
(五)物质保障应实现多元化、社会化
保障主要包括资金和福利两方面。资金起到保障活动开展的作用;而福利则起到保障成员参与性的作用。
目前我国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志愿者活动的资金缺口相对较大。由于我国志愿者活动进行商业化操作的可能性较小,就使得活动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狭窄,影响到队伍的成长。而西方国家的组织经费来源渠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总量相对较大。英国的志愿者活动主要依靠会员会费、商业、基金会及个人捐助、政府拨款、社会筹款;法国的同类组织则由政府拨款为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物质基础;美国是由政府从财税政策上给予志愿者组织较大的支持,如拨款,给予特定的免税政策,规定非政府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所产生的盈利或利润必须用于社区发展的再投入,为大众服务,不得用于个人消费。
对于志愿者个人的福利主要包括津贴和实物等形式。虽然,目前国内的志愿者福利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但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之相对的是,西方国家对于志愿者的福利保障则做得比较成熟。以法国为例,规定志愿者享有一定的津贴;美国的志愿者专职队员可获得一些生活补贴、有限的健康保险等福利项目。
四、青年志愿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社会舆论引导与志愿服务观念普及
首先要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政府、企业、公众形成对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充分认识志愿服务的作用及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志愿服务对于社会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帮助困难群体到加强邻里互助,从维护社区治安到治理社区环境,从保护文化遗迹到推动文明发展,从辅助政府事务到建设公民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需要倡导志愿服务,这样既节省资源,又帮助到有需要的部门、团体和人士,还提供自我体验和教育的机会。所以,各级党政部门、各类社会机构都应该将发展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给予高度的重视。其次要普及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活动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宣传和普及志愿精神,使广大公民认识到支持、参与志愿服务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形成网络化参与机制
青年参与志愿服务要进一步社会化和普遍化。它需要与社会环境相融合,并通过对社会积极的影响与贡献来吸引和鼓舞社会更广泛的青年参与。进一步强化团区委的指导职能,建立体系健全、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网络。面向社会各界吸纳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层次高的青年科技人才,开通城市青年志愿者网站,志愿者组织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志愿者注册、查询、服务项目登记、个人资料修改等工作,从而有效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专业化培训机制
根据调查,静安区志愿者的培训仍然需要加强。要根据本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要求,将讲座形式的授课和丰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志愿者进行科学的专业化培训,提高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对青年志愿者骨干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青年志愿者骨干的素质,举办青年志愿者骨干培训班。志愿者的培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岗前培训、集中培训和专业培训。要编写培训教材和工作手册,实施分级培训和骨干队伍集中培训等。
(四)建立以精神奖励为主的激励机制
从静安区调查数据分析来看,青年志愿服务由于其与生俱来的付出服务性质,所以其最大的收益在于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所得。不过,为了志愿服务的更加普及以及进一步调动青年志愿者们服务的积极性,也可以进行一些实质性奖励尝试,如将志愿服务的奖惩情况记入档案,作为就业应聘时的参考指标,并给予这种参考一定的份量。当然,这种激励机制的最后成效取决于青年志愿服务对社会贡献的反响及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程度。因而,这也就要求青年志愿服务更具规模、更重实效,不但从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从内容和效率上对社会做出广泛的贡献。
(五)深入社区拓展服务项目
一方面,要拓展志愿服务领域,积极承接各类社会公共服务,特别是在适应社区发展的公共卫生、辅助性建设、家政服务和社区文化等方面,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组织动员志愿者为创造“和谐社区”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还要做好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做好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广泛组织志愿者投身急难险重任务,做好青少年成长辅导服务,做好扶贫开发志愿服务工作,做好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志愿服务要想产生持久、深入的社会影响力,就要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的品牌,注重社会品牌项目的建设。
(六)争取多元化志愿服务资源
在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中,青年志愿者行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资金的缺乏成为制约其开展服务活动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在志愿组织的建设、人员培训、长期服务项目和重大服务项目的实施中。政府必须服务社会,但如果政府直接从事相关服务的话,运作成本高,机构行政消耗大,容易引起官僚化等行政病,从而导致效益低下。针对这一情况,在静安区寻找“来自民间的帮助”,通过资助吸引志愿团体协助政府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我们要探索以政府资助为主,企业和个人资助为辅的志愿服务资金支持网络,有利于推动社会服务的发展与完善。
(七)给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由于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滞后,使得理论指导成为志愿服务发展的瓶颈。必须争取政府、企业、社会人士的支持,联系和凝聚大批热心志愿服务研究的学者,组织他们与志愿者沟通交流,了解实际、发现特色、探寻规律、预测趋势、指导行动。特别是探讨作为志愿服务中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志愿服务应该如何不断自我改革和创新,长久保持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旺盛活力。另外,将研究成果提炼的观念,作为志愿者培训、交流的教材,有针对性、切合实际地提高志愿者素质,从而将志愿服务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四篇:关于小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研究报告
关于小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研究报告
我在实验小学进行了为期5天的短暂见习,我主要听得是四、五年级的课。
首先,我认为大部分小学生的课堂参与是比较积极的,但也有将近一半的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高,主要表现为不积极举手发言。
如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了,老师在课堂中再也不是一味地说教,将学生冷落一旁了。现在,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引路人,抛出问题,带领学生一起探究。老师负责创设恰当的情境,以此来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辅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愉快体验,以此再反过来刺激孩子进一步学习。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很大关联。
我认为小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教师上课的内容和方式能否吸引学生,2、小学生自身的性格,3、教师与不同的学生在情感上的亲疏程度不同,4、小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好坏。
网上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高参与型的小学生语文成绩优秀的占30%,良好为56%,及格为12%,不及格为2%。这类型的学生成绩处于良好的水平的居多,不及格率所占比例比较少;低参与型的小学生的语文成绩及格和不及格的占这类型学生总人数的61.4%,而优秀的仅仅占11.4%,差距显著。
此外,根据我的观察和与小学生的访谈,我还了解到课堂参与程度低的学生基本上学业成绩不太理想。因此,我推测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对小学生课堂自我表现有直接的影响,学业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一般性格比较内向,比较自卑,或是班级里的活跃分子,十分调皮,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我认为,小学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首先要从自身入手,确保自己的课堂是生动有趣的,对孩子有足够的吸引力。其次,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关注和机会,不能以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如果再排除了自身的原因那就需要从孩子情感上去找原因了,总之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
第五篇: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研究
《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研究》
中 期 研 究 报 告
《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研究》于2011年12月正式批准为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九期课题,2012年9月12日进行了课题开题论证。在开题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研究,汇报如下:
一、对课题核心概念的再认识
在课题的实施方案中,我们对课题核心概念的认识和描述属于大量文献的综合借鉴,缺乏独特的个性化认识。开题论证之后,我们课题组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对课题中几个核心概念反复商议论证,我们认为:本课题中的—— 主动: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水平,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中表现为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即学生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都自觉地融入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学习
态度,也是一种进取精神。
参与:指的是学生个体介入到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是指学生积极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取知识发
展能力。主动参与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种方式。它提倡教师的教以学习者的“学”为中心,以主体参与为基本理念,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以教学对话引领课堂主体间性交互,创设思维时空,力图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人在情感、思维、行为都投入到教学的活动中,从而获得发展。
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研究: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学与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统合。从教的方面看,教师以主体间性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主体参与为基本理念,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借鉴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积极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方法、策略,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从学的方面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主体意识,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通过参与体验、探究、创造性的活动提高语文素养,实现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的再确定
2012年9月开题论证结束后,综合专家论证意见和区域语文教育实际,课题中心组迅速组织实验学校代表就主要研究内容召开了专门研讨会议,几经筛选、整合与修改,最终确定如下:
研究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通过对学生“主动参与”这样一种学习方式的探究,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支柱的教学操作样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原有课堂中出现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教学情况,努力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重建课堂,从学生出发,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真正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转变。
3.改变教师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促进教
师和学生的成长和法发展。
为了使研究重点更为突出,保证研究的成效,研究内容由原先的五大方面调整为三大块面:
1.课题的核心概念“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通过文献搜索、文献学习,从理论上初步论证“主动参与式课堂”的内涵、特征以及这一核心概念的价值追求。
2.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教学策略、效度评价、教学
操作样式的研究 运用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旨向的教学设计,研制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的考评细则,探索在有效教学背景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点的课堂教与学的操作样式及相应的操作策略。3.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的课例和案例的研究 以观察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现场的方式,在课题实验中积累小学语文不同课型、不同内容的真实案例,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微格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建构有效的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
三、研究思路的再调整
本课题我们构建了“主持人—课题中心组—实验学校”的研究网络,自上而下,由下至上,进行“调查分析—形成课题—理性思考—行动研究—反思总结—实践重建”的螺旋式上升的实证研究:在调查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诊断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课题中的核心概念、价值追求、框架策略、实践线索等作思辨性研讨,系统构架本课题研究的框架、主线;找准课题研究切入点、生发点和创新空间,探索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的基本策略和基本操作样式;在研究过程中重视问题的自我分析诊断,做好观察与分析(运用课例的微格研究),注重评价考核;定期交流课题研究和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交替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方式,引导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切实有效地进行课题探索。
四、课题研究进程与初步成果
1.制定“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评价表”
要做好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教师观念,重建课堂,而“评价”正是促使教师边个课堂的重要举措。因此,课题组成员自课题立项后,聚在一起,重新对课题方案进行调整与完善,梳理出一些关键词:“唤醒”“对话”“激励”“以学为中心”等,并根据课题核心概念及要义,商议制定了“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评价表”(见附一),评价表从“教”“学”两个维度进行设计,并为了突出学生的“学”,在分数配比上,向“学生的学”倾斜。评价要素中,突出强化“主动参与”的内涵与外延,如: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与评价及时、恰当;学生对学习有期待,并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好,关系和谐;学习方式多样等等。此评价表制定好马上下发之我区各校,且在全区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解读,在试行中推广完善,力图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来扭转或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事实上,此表在推行及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我们确实也看到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他们的课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此表已成为一面“镜子”,教师以此来对照并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课题研究走向深入的作用。
2.开展“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专题研讨活动 主动参与式的小学语文课堂到底是怎样的?老师怎样做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发展有哪些好处?也许,现场的课堂教学展示比说任何话都来得更为直
观,更有说服力。(1)带头上研究课
作为课题的主持人又是区的语文教研员,应身体力行,沉潜于课堂,做好榜样示范作用。2012年4月,课题主持人之一朱玲芹老师向全市展示了一节《天鹅的故事》,并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文丽(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小学研修部副主任)和赵志祥(深圳市教研室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在课题背景下同台执教并进行点评。本课教学主要通过三大“主问题”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处漫溯,不断发现文本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秘妙之处,兴致盎然。因而获得了许多专家、同行及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一位老师说:主动参与式的课堂一定是学生“不断发现”的旅程——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为一旦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这种需要,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课堂,一定要时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另一位老师说:主动参与式的课堂一定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旅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听、说、读、写是孩子们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最好平台,一定要让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并深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让他学会反映周围世界,表达情感,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这是一种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快乐,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所在。而执教者根据此课的教学撰写的论文《疑——叩击课堂的生命密码》和教学实录发表在2013年5月的《小学教学》杂志上。(2)带领课题组成员上实验课
主动参与式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多样的,丰富的,除了“主问题导引”这一种策略,还应该有其它的。2012年12月,在多次研磨商讨的基础上,课题组三位成员代表研究小组向全区进行了“活动导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研讨活动,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活动导学是指以“活动”为媒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活动”是指“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是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主要形式,语文教学中有听说读写,画演评议等活动,形式有自主,合作、探究等。“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例:《会走路的树》一课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10项活动:
①自读自练生字词,同桌对读; ②“当小老师”叫大家读词; ③“给偏旁找朋友”游戏(合作); ④ 将拼成的生字组词,并上台展示、领读; ⑤ 观察、发现“趣”字写法,描红、试写、互评;
⑥ 分节朗读课文(若改成小组成员分工分节读,训练面更广);
⑦ 多种方法的随文识字;
⑧ 当堂运用,巩固反馈;(写一封小鸟给驯鹿的信)⑨ 迁移,朗读,加深对“?”“!”的认识与体会;
⑩ 写字,作业。
“活动导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讲授(包括提问等单纯的教师活动)时间,通过有效的学生活动达成自主学习。低年级的语文活动要设计的细致一些,而中高年段,活动所占的板块则要大一些,更开放一些。但不管如何,其活动导学的目的是延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而教师需要做的便是“顺学而导”。此活动成果也在进一步梳
理完善中。
(3)举办全区性的主题赛课活动
以赛促研是推动本课题深入研究的一种好的方式。自2012年起,全区小学语文赛课就冠以“主动参与式”的主题,从而促进更多的学校、更多的老师来参与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也收集了一些成功课例,并请他们加上设计意图,教后反思,课题组作点评,希望能集思广益,打开我们的思路和视域。
3.进行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基本教学样式的探索 本课题研究确立了南湖小学、东林小学为重点实验学校,尝试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基本教学样式的探索。一年多的时间里,南湖小学确立了“测—导—延—写”的模式:“测”指的是教师加大预习力度,完善预习设计,课前或当堂检测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所在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导”的环节重在阅读文本,是我们平时所熟知的课文学习环节,这一环节没有限定教学的流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体裁或题材的不同及学生的困惑处、兴趣点展开教学,时间限定在二十分钟左右,逼迫老师们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抓住重点的,抛弃次要的,凸显简约而丰满的教学艺术。当然,教学内容的取舍要遵照两个原则,一是精彩片段要取,二是典型的写作训练点要取。“延”的环节不但指向延伸的内容,而且指向延伸内容所承载的形式,也就是说,根据“导”环节中所确定的写作训练点,延伸相同写法的片段,拓展学生写作的思路,为接下来“写”的环节做好铺垫。“写”的环节要求学生动笔表达,用所学习的写作方法表达事、物或者情感。整个教学流程以“习得”为目的,40分钟的学习时间被分割为5、20、5、10四个阶段,(当然,低年级的时间分配有所变化。)保证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练习的时间。东林小学的自主课堂其基本模式是这样的:教师抛出一个主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反馈交流,补充争辩——教师评议小结。基本框架结构是:学生主体,小组合作,自主参与;教师主导,双边互动。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催生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其次是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核心问题,设计要十分精准,预设要十分充分,多考虑几种可能性,随时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多种情况。同时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自主课堂,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分析、探索、质疑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预期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而教师需随时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转变成组织者、启发者、激励者,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情绪低落时,及时通过指点或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调整学习状态。
4.进行课堂教学案例的微格研究
在研究进程中,我们将研究课例进行全程录像,在小组研究活动时逐段播放视频,或提取教学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局部的“微”定格的(格)分析,让课题组成员及执教者在“主动参与”的背景下,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学生表现进行“后续课堂观察”和分析,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审视课堂教学,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教学案例的微格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更在于深化了课题组研究人员对核心概念“主动参与”的认识,产生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也将本课题的研究向纵深处推进,使研究成为一个互逆、跟进的整体和贯通的体系。
阶段性成果:
1.探索“测—导—延—写”和“教师提问—小组学习—集体交流—评价小结”两种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基本教学样式;形成“主问题导引”“活动导学”两种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的策略(前面已有论述,这儿不再赘述)。课题组核心成员已发表相关论文15篇(见
附2)。
2.区小语课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突出了学生的“学”。在课题组研究课、实验课的引领之下,在全区各小学共同参与努力下,我区小语课堂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因学设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甚至化教为学,或启发,或激励,或评点,学生已慢慢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俨然成为一个最具活力的“学习场。”近两年,我区选手在省市的小语赛课中成绩优异,名列前茅,都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课的质量大幅提升,获得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
3.实验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本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展开过程,从而重建课堂。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文本、准确把握学情,充分考虑教学中的多样性、可能性,以及课堂中要进行灵动智慧的理答等,这无疑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课题研究逼迫教师大量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如《有效教学的整体建构》《名作细读》《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等等,重新审视课堂,变革课堂,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以“学”为主的课堂唤醒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积极参与学习、亲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并逐步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思维与表达等能力,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五、研究困惑、反思及下一阶段计划
1.对“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的评价,依然无法用量表来完全呈现,评价表中的质性要素无法即时判断与衡量。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但由于“语文”这一课程的特殊性,有些变化很难用肉眼观察到或马上通过测试来呈现,加上评价者的标准差异和审美差异,评价的科学性就难以保证。
2.基本教学样式的探索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测—导—延—写”中,由于教师水平的差异,预习单的设计尚不能完全呈现出学情,还需要根据年段特点、教材特点来精心设计;“导”的设计中,大部分教师采用“主问题导引”式,但讲着讲着,“主问题”便化为了一个一个细碎的小问题,且部分教师“导”的方法与能力有限,“牵引式” 暗示式”甚至“告诉式”时时出现;如何将“延”和“写”的环节巧妙融合,并很好地激发起学生乐于表达的欲望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究。而自主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需进一步加强指导和训练,小组内的学习由谁组织,组员如何分工与合作,怎样激发弱势学生参与学习并敢于表现的动力;自主课堂研究的起步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在适应中,学生茫然无措,所花时间往往比教师讲授式的课堂来得长,耗时多,且一开始呈现的效果也不是那么明显,因而一些教师打起了“退堂鼓”,这些问题都将在今后的研究中重点思考与突破。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课题的整体架构,完善两种教学操作样式,丰富基本教学策略,探究主动参与式教与学的实施原则,改进评价指标,使其更有实效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如何“唤醒”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唤醒”其原有认知经验与文本“链接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对话如何生成;怎样“激励”才能持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内在动力……我们还需且思且行,且行且思。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理性思考与提炼,邀请专家指导,并设计“小学语文主动参与式课堂教与学观察量表”,对相关维度做观察记录,开展课例的微格比照研究或对比实验研究,加强成果的梳理和提炼,争取有切实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