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意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演艺科技主题论坛在京召开
“创意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演艺科技主题论坛在京召开
9月17日,北京《演艺科技》杂志社与巴可公司在北京联袂召开“创意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演艺科技主题论坛。来自北京、安徽等地区的电视台、剧院团、研究院所的灯光、视频知名设计应用专家,及北京相关音视频设计公司等近百名代表共聚一堂。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北京《演艺科技》杂志社社长劳伟杰,协会副秘书长、杂志社主编熊英,《驯龙高手》舞台视频总监张岳,“巴可”大中华区市场总监萧楠,“巴可”大中华区产品总监薛峰等出席论坛。
劳伟杰在致辞中表示:灯光与视频的一体化,正逐渐成为舞美发展的一个趋势。巴可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研发生产可视化产品公司,选择在“巴可”一年一度的“创新周”期间举办论坛,希望让更多的演艺行业人士及时了解“巴可”最具创新力的技术应用及解决方案,促进新的视频技术与设备在演出中的应用,推动演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随后,张岳以“驯龙高手舞台设计”为例,介绍了投影机的位置摆放、投影机的选择(巴可HDX W20)和播放设备(巴可Widget Designer)及系统控制等视频设备在演出中的应用;“巴可”全球视频处理产品经理Erik Iversen,介绍了视频处理器的选择、应用等内容。“巴可”大中华区产品经理于立轩介绍大型演唱会、会议、舞会等成功案例,从亲历者的视角分享了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的投影及视频处理整体解决方案。国家一级舞美灯光设计师沙晓岚,以“南京青奥会舞美创意和实施”为题介绍了项目所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方案,分享了如何依靠技术支撑实现创意,展示中国的特色和面貌。他强调,视频影像与灯光融合创意设计是今后的新课题,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次论坛,参会者通过精彩的案例分析,体验了“创意与科技的完美融合”的魅力与活力。(李晓开)
第二篇:首届中美青年科技论坛成功在京召开
中 国 科 技 通 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627期 2011年8月10日
第八届中澳科技合作联委会召开
第八届中国-澳大利亚科技合作联委会8月2日在上海召开。科技部长万钢和澳大利亚创新、工业与科研部金·卡尔(Kim CARR)部长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发表致辞。万钢部长在致辞中肯定了在十二五科技规划颁布之际召开中澳联委会的重要意义,对中澳科技合作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并希望未来两国的科技合作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继续作出贡献。
开幕式后,万钢部长与卡尔部长共同签署《中澳科学与研究基金管理谅解备忘录》。双方阐明,基金的目的是继续支持战略性科技合作,建立更多的机构间长期伙伴关系。基金将主要用于在优先领域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和建设联合研究中心,优先领域包括农业与生物科学、新能源、环保、新材料、信息通讯技术、采矿、天文学等。基金还将用于推动产学研联盟合作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加强双方科技人员交流。
会议由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和澳大利亚创新、工业与科研部副部长帕崔西亚·凯莉(Patricia KELLY)共同主持。双方介绍了中澳两国创新政策动态和基础研究进展,交流了两国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验,回顾了十年来在中澳科技合作特别资金支持下两国科技合作成就,提出了在新设立的科学与研究基金支持下加强合作的具体建议,并就未来双边科技合作规划达成了广泛共识。
科技部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项目讨论会召开
2011年8月3日,科技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非洲水资源科技合作项目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旨在讨论项目合作内容及确定合作协议框架。该合作项目是在中国-联合国-非洲三方合作机制协调下,以水资源科技合作为主题,与非洲国家开展的技术合作项目,领域涉及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处理利用、干旱预警、节水农业和防治治沙等方面,目的在于增强非洲国家科技能力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陈霖豪副司长向UNEP递交了草拟的合作协议(征求意见稿),回顾了科技部与UNEP第一阶段合作的成果及问题,提出了第二阶段合作的原则,强调了双方权责,希望尽快就协议内容达成一致,由双方领导签署实施。陈霖豪副司长还向UNEP介绍了正在开展的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工作,希望UNEP共同参与《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第二版)编制、“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平台网络搭建和10月份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研讨会筹备等工作。
在项目讨论环节,各项目牵头单位与UNEP代表就项目实施细节进行了充分讨论,初步就合作国别和内容达成了共识。下一步工作,双方将共同确定合作协议的细节和条款,争取下半年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启动合作项目。
首届中美青年科技论坛召开
2011年8月5日,首届中美青年科技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科技日报社社长王志学和美国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王晓岷(Robert S Wang)等出席论坛启动仪式并致辞,来自中国16所科研院所和美国39所大学的青年科技人员参加了论坛并就科技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
王志学社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奉行对外开发的创新政策,愿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开展平等互利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携手解决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和美国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两国的未来都将更加依赖科技创新,依靠广大青年。王社长表示,两国政府还将于10月在北京举办第14届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进一步拓展双边科技合作,加深两国友谊,增进中美关系。
第二届中美青年科技论坛将于2011年秋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在科技部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支持下,参加本次论坛的美国学生完成了在中国相关科研院所为期两个月的研究活动。
蒙古高原四个特色物种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
内蒙古农业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8月9日宣布,蒙古羊、蒙古牛、蒙古马和阿拉善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据了解,蒙古高原4个特色物种基因组测序项目是内蒙古特色物种基因组项目的一部分,也是华大基因“千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的启动项目之一。经过分析,蒙古羊基因组大小为3Gb,蒙古牛基因组大小为3.2Gb,蒙古马基因组大小为2.8Gb,阿拉善双峰驼基因组大小为2.4Gb。
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将对研究分析蒙古羊、蒙古牛、蒙古马和阿拉善双峰驼的起源、地理分布及进化关系提供重要的科学证据,同时对探索和发现其新的有利基因并应用于生产,提高其生产性能,为蒙古高原4个特色物种的生产潜力奠定基础。
中国科学家首次在西太平洋收回并布放6千米深潜标
“科学一号”科考船8月4日返回青岛大港码头。此次海洋科学考察历时31天,航程超过7000海里。科考队员在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哈目黑拉岛以东至135°E以西的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海区开展系统的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海洋仪器等多学科的综合观测和实验,完成8个断面共56个站位的海洋综合调查任务,完成了所有预期研究目标。
此次航行收回了“科学一号”在上一航次布放的两个深海潜标,其中一个为6100米,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在西太平洋投放的深度最大的潜标,并在原位布放了一个新的6000余米的潜标,在其他海域布放了两个3000余米的潜标。
去年11月,科学一号在西太平洋海域投放了6000米深的潜标,通过声学办法获得棉兰老潜流16天的流速数据,流速较大时约40厘米/秒。这次收回潜标携带的有关棉兰老潜流数据将长达7个多月,包括流速、附近海域的盐度、温度和深度等,为研究棉兰老潜流和上层棉兰老环流长时间变化规律奠定了基础。由于海洋环流和潜流均带动热量流动,因此对其长期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
据介绍,本次科考还成功实施了中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滑翔机的海试实验,取得了宝贵科学数据。实验中,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水下滑翔机在西太平洋超过4000米的水深处连续多次下潜,各项指标均表现正常,滑翔机在实验后被成功回收。
此外,本航次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水深超过3000米的海域连续三次使用抓斗式深海采泥器进行海底采泥,均一次取得成功。
中国科学家成功制备系列高性能金属玻璃
经过多年攻关,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涛领衔的科研团队在金属玻璃的制备和机理研究上获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并成功制备出用于卫星太阳能电池等伸展机构的非晶合金材料。团队建立了非晶态合金实验室,发现了多种新型非晶态合金体系,且在金属玻璃形成机理上取得进展,成功将铝、镁、钛等轻质合金也制备成金属玻璃。和相应的晶态合金比,非晶合金具有高强度、熔点低、流动性好等特点,几乎可以像塑料一样成形,能够实现短流程精密制备复杂形状的零部件。
团队成功制备出用于卫星太阳能电池阵伸展机构的非晶合金材料,为应用创造了可能。在实验室,一种用钛基金属玻璃制成的卫星太阳能电池用的20厘米长螺旋状的盘压伸杆打开后能达2米长。科学家还将金属玻璃粉体用于润滑等领域,利用其高硬度、高弹性、低摩擦系数等特性,提高了润滑油的性能。
东方物探无人机航测遥感系统完成测试
近日,东方物探公司对组装的无人机航测遥感系统进行了测试。本次试飞共设计6条航线,航高625米,对公司所在地河北省涿州市进行大约8平方公里航测,成功获取区域内10厘米左右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
执行本次航测任务的WT—C02型无人机是首次在涿州区域执行航飞任务。在经过专业航测人员仔细检查后,飞机腾空而起,一分钟后即升到625米的高空,沿着预计航线进行航拍,整个过程历时30分钟。
据介绍,本次航飞的目的是培养无人机操控手,学习无人机组装、遥控指挥、航迹规划和实时监控等技术,同时为下一步尽快服务于石油物探生产及油田的应急指挥作好准备。
国产大飞机集成数字化环境平台建成
在7月28日举行的中国航空航天信息化建设高峰论坛上,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制情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了解,C919目前已建成面向飞机全生命周期的集成数字化环境平台(简称IDEAL平台)。在该平台的支撑下,C919的零件和材料供应商、适航当局、设计单位及客户等各个环节都能统一到同一系统下,可实现协同研制、并行工程、异地工艺检查等功能。
据悉,C919从详细设计阶段开始即邀请国际适航认证机构介入,通过IDEAL平台监督项目进展,以确保将来不发生因设计缺陷引发的事故。
我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实现陆地国土全覆盖
我国“十一五”期间两大国家级重大测绘工程——西部测图工程和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将于近期相继竣工验收。这意味着我国首次实现了1:5万基础地理信息对全部陆地国土的全覆盖,西部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无图区”不再空白。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宋超智介绍说,此次西部测图工程大量使用了卫星遥感影像,利用了测绘高新技术,极大地减少了野外实地测绘的工作量。随着西部测图工程的完成,建立在同比例地形图基础之上的“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也同时更新成为覆盖我国整个陆地面积的数据库。
据了解,这两项工程的成果已在国家信息化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三江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宋超智透露,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还将对1:5万地形图数据进行二次开发,移植到“天地图”上,为公众日常出行等需要提供服务。
中国载人空间站提名揭晓
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办的“中国载人空间站”名称征集活动已进入到初选阶段。30个由公众提出的名称已揭晓,近日起接受公众投票。据了解,经过评审委员会专家初审,共6大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名称及标识、中国载人空间站核心舱名称、实验舱Ⅰ名称和实验舱Ⅱ名称)各30个由公众提出的名称入围初选结果,即日起接受公众投票。9月1日至5日,组织评审委员会对各类名称及标识30个提名方案进行投票,与公众投票结果加权计算,分别确定各类名称及标识10个获奖作品。
据介绍,这些备选名称是通过网络、手机、电子邮件、邮递等方式,由公众提交,由专家初审选出的。
第三篇:2014《演艺科技》杂志顾问、编委年会在京召开
2014《演艺科技》杂志顾问、编委年会在京召开
“2014《演艺科技》杂志顾问、编委年会”于2015年3月12日在北京和平里大酒店召开,40余位顾问及编委听取了主编熊英所做的2014工作汇报和2015计划,并踊跃建言献计。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杂志社社长劳伟杰主持会议,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理事长朱新村应邀到会并讲话。
汲取经验 规划发展
在对2014年工作总结中,熊英围绕“杂志出版、新媒体建设、多业态发展、团队建设”等方面展开。她指出,该《演艺科技》编辑出版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专业性强、传播前沿技术、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全年共登载了240多篇技术性文章,约占全部篇幅36%以上,其中来自企业的有60多篇,约占28%,编译文章近30篇,占12%;二是传播研发成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引导行业创新、融合发展;三是强化选题策划,加强实地采访及时报道,编辑采访撰文近30篇。同时,杂志社顺应媒体发展趋势,2013年底,改版杂志社官网――中国演艺科技网,现已完成一期建设,2014年发布信息7 000余条,制作专题11个,内容不断充实,功能持续优化;2014年初设立演艺科技传媒微信、演艺科技传媒微博新媒体平台,关注人数现已近万,部分单条信息阅读数超过2万;杂志付费网络在线机构用户3 597家,比2013年增加了171家,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等高端机构。杂志社还积极探索多业态发展,2014,与安徽省舞台美术学会等联合举办“演艺科技与艺术融合(华东区)高峰论坛”;与巴可公司携手举办“创意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演艺科技主题论坛;协助企业策划组织庆典活动,探索与企业合作、服务企业的新模式。
在谈及2015年发展规划时,她提出,在探索多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将继续构建和完善以《演艺科技》杂志为核心,辐射至中国演艺科技网(包含手机版网站)及微信、微博等全视角、多层次、三位一体的多媒体平台,力争做到全面反映演艺行业艺术创意、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在多业态发展方面,秉承“持续创新、多元发展”,充分利用各类行业资源,展开技术交流、高峰论坛、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业务活动,策划组织技术论坛、活动报道、人物访谈等,打造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建言献策 寄予厚望
顾问、编委在发言中,充分肯定杂志社2014年的工作,并对2015年杂志议题、选题展开热议,希望在增加探索争鸣栏目,新技术介绍,密切与学校、机构、企业厂商联系等方面加强工作。
到会的顾问、编委一致呼吁杂志设立探索争鸣类的栏目。目前国内大环境,艺术批评氛围淡漠,有谈无论,导致一些学术观点不明晰,行业问题认识不清晰,如艺术创作东施效颦、艺术与技术割裂、美学取向混沌、剧院建设模式化和单一化、产品因低价竞争造成稳定性下降等。设立探索争鸣类的栏目,探讨美学理念,展开艺术批评;特别是在大型活动之后,通过专访、技术论文总结经验;艺术家在此提出创意与需求,技术专家应对实现方案。总之,在争议、总结中提升舞台演出艺术品位和技术的运用能力,走创新之路,使艺术形态多样化,促进中国作品走向世界。
顾问、编委普遍谈到,进一步加强对新技术,以及探索新的创新理念、手段、做法等内容的介绍。编委们具体提出了各自领域需关注的发展热点,纵观世界范围的大型活动,多媒体技术方兴未艾,尤其是视觉效果的应用最为震撼,“大舞美”、“灯光视频是否趋于一体化”、“视觉设计”等概念不断被提出;旅游演出、主题公园、城市景观、展览展示等新兴热点领域演艺创意设计、演艺场馆和系统设计;光源的发展趋势;LED光源、灯具的理论研究、相关标准制定、应用效果总结;灯光、视频(直视型、投影式)、摄像等各种技术综合运用手段和做法;引入建筑设计等交叉学科的技术介绍,拓宽相关领域的读者群;乐器与新媒体的结合,乐器与舞台音响,专业性乐器科技,空间设计与乐器特性……除此之外,共同关注的内容还有,希望增加对国外新技术、新器材的介绍,国外演出案例的空间分析、艺术鉴赏、技术手段,以拓宽艺术家的思维,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引领行业发展。
顾问、编委对密切与学校、机构、企业厂商之间的联系也寄予厚望,希望杂志社利用已初步建立起的新旧媒体统一的平台,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结合专家和厂家等多方面的意见,提出创新理念、导向问题,通过论坛、媒体平台展开研讨;牵线企业与大学、研究中心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与院校建立互动关系,给学生以施展空间,引导他们思考,助推后备力量的培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使企业了解国情、产品定位,推动技术发明和创新推广,进而起到扶植企业发展的作用;为各类活动提供现场报道、特刊发行等工作,以提升特色服务。
就目前传媒形式和阅读习惯的发展变化,编委对媒体建设也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需要认真审视发展方向、定位。2015年大力发展数字化多媒体平台,加强微信讨论等互动形式;用技术推动技术,用网络技术跟踪最新的技术,收集反馈意见,扩大链接范围。
明确方向 与时俱进
顾问、编委在对杂志社今后工作的建议中表示,《演艺科技》堪称行业内首屈一指的理论结合实际的精品期刊;微信平台信息量大,参与其中,促进其稳定快速的发展,每位编委顾问责无旁贷。在当今新旧媒体交替发展的形式下,希望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服务对象,与时俱进地审视定位,大力加强数字媒体的发展,加强互动,推动行业走向国际。同时,许多编委顾问还表示,愿提供帮助支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践体会,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朱新村理事长就编委发言发表讲话,他指出,《演艺科技》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过去十年成为行业传播先进技术的窗口,企业、专家行业人士交流的平台。大数据时代我们面临如何加速向新媒体转型的局面,杂志社要加强市场调研分析,思考如何做强、做精,实现更好的持续发展。要不断调整方式方法,更加求实、求新,求活,协会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继续支持立体多媒体平台的建设。
劳伟杰表示,将认真归纳并汲取顾问、编委及业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海内外相关行业学会、协会的合作与交流,为受众搭建专业性强的杂志、快速传播的微信、信息量丰富的网站三位一体的全媒体平台,并加大原创内容比例,把准行业发展的脉络,以提升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使其成为行业规范、政策、技术等信息的发布平台,学者、研究者、生产者、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交流平台,企业、产业推广宣传的平台。
(编辑 张冠华)
第四篇:“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演艺设备与科技论坛”致辞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演艺设备与科技论坛”致辞
编者按: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演艺设备与科技论坛”以“剧场建设与运营安全”为主题,特邀国内外六位嘉宾,围绕专业剧场建设情况、国内外相关标准、舞台机械设计、剧场应急预案和演出管理中的安全防控等多个方面演讲,深入探讨了剧场建设与运营各层面的安全问题,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为使业界更好地了解本届论坛情况,本刊特编发主办方的领导致辞及演讲嘉宾的报告,以飨读者。演讲报告采用中英文双语体例,文章按照演讲顺序排列。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来自海内外剧场建设、剧场应用与管理者,以及舞台演出领域的专家、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围绕“剧场建设与运营安全”这一主题进行交流、探讨,为中国剧场建设发展与安全运营出谋划策。在此,我谨代表文化部财务司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剧场是提供观赏舞台艺术的文化场所。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全国各地的剧场建设如火如荼。“剧场建设热”客观上带动了演艺文化市场的繁荣,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剧场在选址、规模、设计、建设和使用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剧场在建设中追求高档奢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一些剧场在设计时忽视日后的运营与管理,建成后问题多多。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剧场建设的功能定位,如何将舞台技术与剧场建筑完美结合,保证剧场的安全运营,保障演职人员和观众的生命安全,保证演艺作品的完美呈现,既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剧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支持论坛的召开,也希望通过大家对中国剧场建设、运营、管理、使用等方面的深入研讨,为中国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为开展中国当代剧场间的合作、服务与经营活动提供一个专业的平台;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繁荣我国文化艺术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五篇:“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演艺设备与科技论坛”致辞2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演艺设备与科技论坛”致辞2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我代表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对到场的领导、国内外专家、企业代表和各位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今天的演讲嘉宾表示由衷的感谢!论坛的举办,得到了文化部及相关协会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你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中国国际演艺设备与科技论坛”是“中国国际专业音响?灯光?乐器及技术展览会”的系列活动之一,每年论坛会邀请世界各国的演艺设备技术专家,就行业的重要热点问题展开探讨,以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市场发展。
众所周知,最近二十余年,中国的剧场建设突飞猛进,当今中国已是世界上建成剧场和在建剧场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演出市场之一。剧场建设的成就,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有力的物质支撑,也是我国文化演出市场繁荣的重要标志。我们的成绩有目共睹,而同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应引起行业重视,特别是剧场建筑安全、舞台设备安全以及演出安全问题开始凸显,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近期,贵州毕节大剧院演出中发生的舞台塌陷事故。当前,剧场和演出安全问题已成为演艺设备行业的热点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安全是剧场建设与运营管理中的头等大事。要保障剧场建设与运营安全,我个人以为,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
首先,标准是基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规范是剧场安全工作的基础和尺度。自2007年起,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组织专家编写、制定了《舞台机械 台下设备安全要求》等多项相关标准,由文化部陆续颁布,近期还作为主编单位参与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文化部等部门负责的《专业剧场建设标准》。
其次,运营是关键。加强剧场管理、规范运营是剧场安全工作的关键环节。无论剧场采用自主经营、托管经营等何种经营模式,舞台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演出、装台、拆台期间有效的安全防控,是剧场安全和演出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相关舞台设备企业和业主、设计、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规范。
第三,制度是保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完善的剧场安全规章制度及应急预案,建立演出行业安全检查制度和第三方评估机制,都是演出安全的重要保证。在这方面,国内存在三个缺失:以剧场的舞台机械设备为例,在其生产、设计、施工验收和使用中等不同阶段,国内都缺乏专业的监督、检验、检测标准化执行机构,而欧美国家剧场通常都会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安全与风险评估。
提高剧场等演出场所的安全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也是进一步繁荣文化的保障。本届论坛的主题“剧场建设与运营安全”切合行业热点,我希望,论坛能为剧院团、建筑设计院、剧场建设咨询公司、剧院业主及相关设备企业等提供一个深入交流、探讨的平台,为剧场建设和演出安全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也将会一如既往地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动剧场和演艺设备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最后,预祝“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演艺设备与科技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