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思考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思考
(2012-12-18 12:44:49)转载▼ 标签: 分类: 调研报告
文化 科技 融合
文化发展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迁的有力杠杆。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这一文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出台多份文件推动文化科技创新的融合步伐。2012年9月,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发挥与增强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促进作用,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文化部又制定了《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描绘了“十二五”时期文化科技发展的蓝图,为文化科技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宏观性、方向性、指导性的决策依据,以避免盲目性,促进文化科技朝着健康、稳定、高效和可持续方向发展。而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再次强调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需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推动高新技术在本领域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吸引力、公共文化服务传播的速度,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文化科技的融合为上海建成功能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从国际发展趋势及战略需求来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创新融合仍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机制,开发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
基于以上因素,本调研报告采用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优化与创新法进行研究,就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与科技融合提出分析和建议,探讨较为全面系统而富有创新特色的机制和对策,也为上海乃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科技创新融合探索可行性方向。
一、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工作成果
上海市作为时代革新的先行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近些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文化科技工作坚持文化创新的先进性和独创性的原则。上海在近代的崛起与发展,为文化科技融合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在数字化、全球化时代,上海努力站在世界前沿,努力创造和发掘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产品。
其次,文化科技工作以项目化推进方式突破体制、机制和观念限制。项目化推进,科学化引领,人性化设计,是近年来上海文化创新工作的实施路径。通过项目化的方法,突破制约文化科技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桎梏是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的动力源泉。
再次,培植发现能融通多学科多门类的复合型人才。在学科精细化发展的今天,专才已成为社会的主流,但这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起到的却是反作用,文化创新迫切需要能够融通人文与科技、懂得市场与文化、兼备通识与专长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些原则和思想的指引下,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十一五”以来,市文广局积极策划和组织各级机构申报文化部文化创新奖、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等国家项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4年文化部设立创新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奖励项目不超过15项,迄今为止上海已有7个项目荣获此殊荣,在全国各省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2004年,《“城市教室”上海图书馆市民讲座》获文化部首届文化创新奖。2006年,《“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信息系统建设暨向社区基层服务点延伸项目》、《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4个项目入选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获奖数占总数的20%,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2010年,《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上音历史唱片可干预智能化修复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又获国家文化创新奖。
文化部为致力于建立文化创新体系,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大力推动了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优化建设项目” 因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在2009年扶持项目名单中榜上有名。
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是由文化部科技主管部门组织评审选定并安排实施的科技创新活动。《在“特殊”学校开展校外科技文化教育的运行模式》、《张江动漫谷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基于VRGIS一体化技术的网络三维游戏驱动引擎及海洋益智游戏开发》、《基于哼唱的音乐检索系统》等项目成功获得立项资格,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研究工作方向和水平的代表。
二、上海文化科技融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典型案例
上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把文化科技创新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着力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涌现出了一些经典案例。1. 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从“一卡通”到“e卡通”
上海图书馆是国内较早采用新技术用于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一家公共图书馆。从“一卡通”、“e卡通”到以手机图书馆为建设基础的城市公共文化移动服务平台,上海图书馆努力打造无所不在的“我的图书馆”。2007年获得第二届文化创新奖的“一卡通”——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服务项目,是一个覆盖全市、连通全市、服务全市市民的数字化时代虚拟图书馆服务体系。项目缘起于2000年9月,当时,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区县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专业图书馆等为分馆,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以网络为基础,以知识导航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目标,以提高服务水平为目的,组建了一种新颖的图书馆联合体——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在该联合体内实行统一的借阅制度,实现异地借书和还书“一卡通”服务。自2000年12月项目启动,到2012年11月,“一卡通”实时运行图书馆已达262家,有效提升了市、区县和街镇三级公共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服务品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评价。
在“一卡通”稳步推进的过程中,2007年9月,上海图书馆又推出了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简称“e卡通”)。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以突破围墙,跨越时空,惠及读者为目标,让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使用上图电子资源,让上图电子资源服务到读者桌面,实现服务理念的创新。此项目因此获得了第三届文化部文化创新奖。
2. 数字文化家园:数字化提升文化传播力 作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支撑之一,“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是直接建在社区、面向普通市民群众、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新型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300家社区信息苑,网点设置通达上海全市17个区县,221个街镇,平均每个信息苑点不少于 150平方米使用面积、拥有50台以上的电脑,可以覆盖2~3万社区居民、满足大约5000~7000户家庭基本信息需要,提供公共上网、进行互联网培训咨询服务、实现数字影院个性化放送服务。最终实现“步行十分钟”到达的生态圈文化服务半径,“一键直达”文化信息网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数字文化家园”突破传统手段,坚持技术领先,促进服务创新。通过自主研发东方社区信息苑中央管理平台,提高运营管理与内容服务水平,强化了异构内容整合发布、网络访问多层监管、用户行为分级管控等功能,确保东方社区信息苑的内容多样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标准化。运用远程控制的手段,向普通市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文明的绿色公益上网服务。运用异构数据整合发布等集成方式,提供宽带城域专网内容服务。
为了更好地提供专业化服务,东方社区信息苑虚拟城域网络宽带专网集成平台应运而生,其中包括提供政务服务、文化服务、便民服务、未成年人服务及培训服务等5大板块、27个频道、256个专栏。整合出版机构定期更新的新版电子图书20000册、整合影视集团正版电影电视剧5000余部、整合了数万个教育课件,被誉为“青少年的网络第二课堂”和“社区百姓的IT生活新天地”。在资源整合的同时,运用文化信息化的互动功能,开拓论坛聊天性、辅导培训性、文化娱乐性等三大类互动服务。近年来,以3个“百万”活动(百万家庭网上行、百万妇女网上行、百万青少年网上行)为载体,东方社区信息苑开展各种公益活动22,734场,参与达744,549人次;举办公益培训16,190场,共计228,316人次参与其中;年服务已达到1,400多万人次,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与喜爱。
3.ERA——时空之旅:中国元素、国际制作
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杂技团上海马戏城三方联合投资共同打造的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自2005年9月27日首演以来,天天演出,已成为上海的城市文化新名片和旅游新景观。从内容创作上看,时空之旅将传统杂技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梦幻剧这一创新表演形式。邀请世界知名娱乐秀编创团队创意策划,体现“中国元素、国际制作”的创作理念,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国元素,综合杂技、舞蹈、音乐、武术等艺术形式,结合高科技多媒体技术,引进国际先进的舞美、音响、灯光、升降设备,实现了舞台的全数字化控制,配合世界首创的大型创意道具,创造出立体、多元的全新艺术效果,突破传统杂技单
一、平面的表现方式,赋予了传统杂技崭新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体现了科技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科技化。
作为一个文化产品,它还积极将各类新技术方式用于营销推广。时空之旅开通了电脑联网售票,在上海开设了40多个售票网点;设立了24小时售票热线,提供免费送票上门服务。制作时空之旅专题网站,为了一个演出专门开通一个网站这在国内也是非常少见的,时空之旅网站有中、英、日语网页,既宣传推广,又进行网络售票,开通外卡网上支付功能,国外观众可通过网站直接订票。还开通了联华OK卡支付功能,以及与卓尚文化生活网合作推出ERA一票通文化服务卡,实现多元化的支付平台。时空之旅还经常在网站上推出一些促销送礼活动,带动消费,目前网络售票额已占演出总收入的25%左右。
当今时代,文化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文化科技体系建设、推动文化科技综合进步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途径。攻克文化领域共性技术、文化产品生产服务技术、文化传播信息技术等重点突破领域,辅以完善的保障措施,让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关键力量。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机制创新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与文化融合,必须重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信息资源多体系、多系统并存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积极利用各类信息服务手段和最新传播方式,广泛整合各级各类文化资源生产和服务,在扎实推进数字化服务平台、网络化服务环境的同时,积极发展以贴近群众、贴近民生为目标的文化创新事业,让更多公众在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里享受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展望未来,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新的观念,制定新的战略,尝试新的模式,构建新的机制,寻求新的途径,推动新的文化变革和技术革新。
1.推进公共数字文化“三大惠民工程”
《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中提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发展目标是:建成数字化网络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全市580万户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完成市区两级图书馆和全市主要博物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完成全市25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数字化改造。其中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属于三大惠民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平台,相继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文化共享工程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建设“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基础库群”,资源总量达到530TB;在城市社区、文化馆新建基层服务点,加强已建基层点的管理,发展完善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到“十二五”末达到基层服务点100万个,入户覆盖全国50%以上的家庭;利用“云计算”和“三网融合”技术,提升整个网络的服务能力与管理能力;大力推进进村入户,广泛开展惠民服务,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为重点的网络培训;与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相结合,加快建设以公共图书馆、学校电子阅览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的未成年人公益性上网场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于2011年5月正式启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和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形成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借助全媒体提供数字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的形成。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4980万转移支付资金,用于选定的15个省级馆和51个市级馆的硬件平台搭建。目前,已下发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通知》,制定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软硬件推广标准、资源配置标准。确定了首批实施的15个省级馆和52个市级馆,2012年将完成全部省级馆和131个市级馆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将达1.23亿元,主要用于设备购置。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上网场所,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活动;将进一步完善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的软硬件设施,增强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把更多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数字资源传送到社区、城镇和农村,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到“十二五”末,努力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在全国乡镇、街道、社区的全覆盖
利用现代高科技的力量,促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推动全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的消费能力和欣赏水准,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架设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组织机制
改革、创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包括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理顺管理体制,从制度上切实推进科技文化融合进程。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在上海市文化科技融合联席会议制度下,建立由政府相关文化、科技部门中核心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按照“梯度结构、分级管理”的模式,逐步构建委办局层面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各方资源的集成与互动。
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发起,任何具有一定资质的民间团体、个人都可申请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按照“民主自治”的原则,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彼此联系与沟通,共同探讨文化、科技治理的新模式。
(2)创新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重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投入机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创新财政对重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投入机制,如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市场工具的倾斜杠杆作用,实现文化金融和科技金融的高度融合,积极实施项目资助和资源配置等。
3.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社会机制
(1)建设新型文化科技研究机构。加大软科学研究投入,并依托有基础的单位成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研究中心,促进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2)鼓励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和科技领域相互渗透。鼓励文化事业单位提高对科技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建立科技创新、应用相关部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
在科技领域让“文化因素影响技术创新”之理念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创新文化,建立起一种和谐一致的 “创新氛围”。
4.探索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操作机制
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推动不同部门、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沟通和融合,在市文化、科技相关主管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成立跨行业的非营利性的文化科技联盟,成为广大文化科技工作者和文化科技的民间社团定期举行的、多层次的、跨行业的文化科技交流活动,构建引发创新思维的服务平台。
5.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1)教育机构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可从实际需求出发,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服务需求的创意人才。
(2)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营造文化科技融合成才环境为主。创新环境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能级提升非常重要,其关键在于是否能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环境由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组成。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说,硬环境主要是指包括薪酬在内的物质,而软环境则主要是指人文环境,员工在其中是否能快乐工作。只有硬环境与软环境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才能促进这些机构中的员工成才。(科技处)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文化科技融合
文化发展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迁的有力杠杆。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这一文化发展趋势,尤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出台多份文件推动文化科技创新的融合步伐。2012年9月,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发挥与增强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促进作用,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文化部又制定了《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描绘了“十二五”时期文化科技发展的蓝图,为文化科技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宏观性、方向性、指导性的决策依据,以避免盲目性,促进文化科技朝着健康、稳定、高效和可持续方向发展。而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再次强调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需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推动高新技术在本领域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吸引力、公共文化服务传播的速度,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文化科技的融合为上海建成功能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从国际发展趋势及上海战略需求来看,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创新融合仍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机制,开发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
基于以上因素,本调研报告采用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优化与创新法进行研究,就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与科技融合提出分析和建议,探讨较为全面系统而富有创新特色的机制和对策,也为上海乃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科技创新融合探索方向。
一、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工作成果 上海市作为时代革新的先行者,积极相应党的号召,近些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首先,文化科技工作坚持文化创新的先进性和独创性的原则。上海在近代的崛起与发展,为文化科技融合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在数字化、全球化时代,上海努力站在世界前沿,努力创造和发掘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产品。
其次,文化科技工作以项目化推进方式突破体制、机制和观念限制。项目化推进,科学化引领,人性化设计,是近年来上海文化创新工作的实施路径。通过项目化的方法,突破制约文化科技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桎梏是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的动力源泉。
再次,培植发现能融通多学科多门类的复合型人才。在学科精细化发展的今天,专才已成为社会的主流,但这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起到的却是反作用,文化创新迫切需要能够融通人文与科技、懂得市场与文化、兼备通识与专长的复合型人才。
在这些原则和思想的指引下,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十一五”以来,市文广局积极策划和组织各级机构申报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等国家项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4年文化部设立创新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奖励项目不超过15项,迄今为止上海已有多个项目荣获此殊荣。2004年,《“城市教室”上海图书馆市民讲座》获文化部首届文化创新奖。2006年,《“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信息系统建设暨向社区基层服务点延伸项目》3个项目入选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获奖数占总数的20%,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2010年,《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上音历史唱片可干预智能化修复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又获国家文化创新奖。
文化部为致力于建立文化创新体系,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大力推动了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优化建设项目” 因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在2009年扶持项目名单中榜上有名。
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是由文化部科技主管部门组织评审选定并安排实施的科技创新活动。《在“特殊”学校开展校外科技文化教育的运行模式》(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张江动漫谷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上海张江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基于VRGIS一体化技术的网络三维游戏驱动引擎及海洋益智游戏开发》(上海兰基斯软件有限公司)、《基于哼唱的音乐检索系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等项目成功获得立项资格,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研究工作方向和水平的代表。
二、上海文化科技融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典型案例
上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把文化科技创新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着力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涌现出了一些经典案例。
1.打造无所不在的“我的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是国内较早采用新技术用于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一家公共图书馆。从“一卡通”、“e卡通”到以手机图书馆为建设基础的城市公共文化移动服务平台,上海图书馆努力打造无所不在的“我的图书馆”。
2007年获得第二届文化创新奖的“一卡通”——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服务项目,是一个覆盖全市、连通全市、服务全市市民的数字化时代虚拟图书馆服务体系。项目缘起于2000年9月,当时,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区县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专业图书馆等为分馆,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以网络为基础,以知识导航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目标,以提高服务水平为目的,组建了一种新颖的图书馆联合体——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在该联合体内实行统一的借阅制度,实现异地借书和还书“一卡通”服务。自2000年12月项目启动,到2012年11月,“一卡通”实时运行图书馆已达262家,有效提升了市、区县和街镇三级公共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服务品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评价。
在“一卡通”稳步推进的过程中,2007年9月,上海图书馆又推出了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简称“e卡通”)。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以突破围墙,跨越时空,惠及读者为目标,让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使用上图电子资源,让上图电子资源服务到读者桌面,实现服务理念的创新;e卡通服务的读者无需申请,无需注册,无需开通,一卡在手,e路畅通,实现服务形式的创新;e卡通服务以遵守知识产权为重,运用技术手段做到不同功能类型持证读者和不同授权电子资源的无缝关联和灵活关联,并实现从读者认证到资源使用进行全程管理,保证知识产权得到尊重,达到双方合作,三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服务管理的创新和服务机制的创新;e卡通服务采用先进的LDAP技术和SSL VPN技术,并将读者IC卡系统、LDAP目录服务系统、SSL VPN系统三者有机结合,建成资源、技术、服务、管理四位一体、以服务主导的先进、安全、稳定、可扩展、便捷的服务系统,实现技术的整合创新;e卡通服务为保障家无电脑读者的使用,在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区县分馆设立e卡通区县分馆专用点,让家无电脑读者到就近的区县分馆使用,实现服务的推广创新。e卡通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举措,推进公共文化网络服务的新平台。此项目因此获得了第三届文化部文化创新奖。近年来,移动计算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趋势主题,将在今后十年的信息技术应用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以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以及苹果公司的iPad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信息终端无一不是极大地影响着我们这个信息社会的生态环境,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为了顺应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计算时代的发展趋势,整合国内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纷纷推出针对移动设备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借助3G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结合,在手机图书馆运作的成功经验基础上,2011年,以上海图书馆为主的上海主要文化机构联手开始建设面向大众的具有个性化、内容关联和交互作业的城市公共文化移动服务平台。“城市公共文化移动服务集成平台建设与研究”入选当年度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名单。
2.数字文化家园
作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支撑之一,“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是直接建在社区、面向普通市民群众、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新型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平均每个信息苑点不少于 150平方米使用面积、拥有50台以上的电脑,可以覆盖2~3万社区居民、大约5000~7000户家庭基本信息需要,提供公共上网、进行互联网培训咨询服务、实现数字影院个性化放送服务。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280家社区信息苑,网点设臵通达上海全市19个区县,有效覆盖社区居民达560万,约占上海户籍人口的50%。计划未来五年内将达到600个信息苑点,使每一个城市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网络信息服务,实现“步行十分钟”到达的生态圈文化服务半径,“一键直达”文化信息网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数字文化家园”突破观念与边界限制,坚持融合创新的思路。在载体运用上,顺应融合发展、集成创新的理念,突破工作边界和行业边界,以数字化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实现提升文化的科技含量、传播效率和内容产品的集合能力的统一。在文化引领上,探索“草根”与“精英”,“社区”与“社会”的文化融合,通过信息苑联网互动的平台和界面,打通社区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通道,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和有效落地的统一。在功能服务上,探索资源集成与分众推送的融合,打破产品、领域、条块的分割,“小文化”与“大文化”的边界,努力做到一个平台、系统内外、社区内外的资源集成,服务共享。
“数字文化家园”突破传统手段,坚持技术领先,促进服务创新。通过自主研发东方社区信息苑中央管理平台,提高运营管理与内容服务水平,强化了异构内容整合发布、网络访问多层监管、用户行为分级管控等功能,确保东方社区信息苑的内容多样化、信息安全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标准化。运用远程控制、信息安全等手段,向普通市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文明的绿色公益上网服务。运用远程控制、信息安全等手段,向普通市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文明的绿色公益上网服务。运用异构数据整合发布等集成方式,提供宽带城域专网内容服务。为此,专门构建了宽带专网集成平台——东方社区信息苑虚拟城域网络,提供政务服务、文化服务、便民服务、未成年人服务及培训服务等5大板块、27个频道、256个专栏。其中整合出版机构定期更新的新版电子图书就有20000册、整合影视集团正版电影电视剧500余部、与永乐院线合作的百姓影院近年新片200多部,与远程教育集团整合的数万个教育课件,与教委体委系统整合的青少年多媒体天地、电子竞技等丰富资源,被誉为“青少年的网络第二课堂”和“社区百姓的IT生活新天地”。运用文化信息化的互动功能,开拓论坛聊天性的、辅导培训性的、文化娱乐性的三大类互动服务。几年来,以3个“百万”活动(百万家庭网上行、百万妇女网上行、百万青少年网上行)为载体,东方社区信息苑开展各种公益活动22,734场,744,549人次、公益培训16,190场,228,316人次,年服务人次达到了1,400多万,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与喜爱。
3.ERA——时空之旅
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杂技团上海马戏城三方联合投资共同打造的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自2005年9月27日首演以来,天天演出,已成为上海的城市文化新名片和旅游新景观。
从内容创作上看,时空之旅将传统杂技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梦幻剧这一创新表演形式。邀请世界知名娱乐秀编创团队创意策划,体现“中国元素、国际制作”的创作理念,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国元素,综合杂技、舞蹈、音乐、武术等艺术形式,结合高科技多媒体技术,引进国际先进的舞美、音响、灯光、升降设备,实现了舞台的全数字化控制,配合世界首创的大型创意道具,创造出立体、多元的全新艺术效果,突破传统杂技单
一、平面的表现方式,赋予了传统杂技崭新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体现了科技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科技化。
作为一个文化产品,它还积极将各类新技术方式用于营销推广。时空之旅开通了电脑联网售票,在上海开设了40多个售票网点;设立了24小时售票热线,提供免费送票上门服务。制作时空之旅专题网站,为了一个演出专门开通一个网站这在国内也是非常少见的,时空之旅网站有中、英、日语网页,既宣传推广,又进行网络售票,开通外卡网上支付功能,国外观众可通过网站直接订票。还开通了联华OK卡支付功能,以及与卓尚文化生活网合作推出ERA一票通文化服务卡,实现多元化的支付平台。时空之旅还经常在网站上推出一些促销送礼活动,带动消费,目前网络售票额已占演出总收入的25%左右。
如今,在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眼前的成绩,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也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例如纽约将城市定位为文化的空间,城市的首要功能是文化的传承和教化。其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可以概括为“自保公助”模式,又称“最低保障与兼顾效率型”公共服务模式,市场分散、民间主导,政府主要是通过政策法规对各类文化团体、组织或机构进行管理,并给予优惠,以使其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在英国伦敦市政府资助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和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其公共文化的资助金额已超过中央政府。同时政府也非常重视各文化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及文化机构与非文化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
新加坡则建成了高度融合的全天候电子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了政府管理模式和服务效能。目前,每个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通过其唯一网上身份认证“新加坡通行证”(SingPass),可以处理超过1600项政府公共服务,包括到新加坡国立图书馆的掌上图书馆借阅书籍。
当今时代,文化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文化科技体系建设、推动文化科技综合进步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途径。攻克文化领域共性技术、文化产品生产服务技术、文化传播信息技术等重点突破领域,辅以完善的保障措施,让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关键力量。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机制创新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与文化融合,必须重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信息资源多体系、多系统并存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积极利用各类信息服务手段和最新传播方式,广泛整合各级各类文化资源生产和服务,在扎实推进数字化服务平台、网络化服务环境的同时,积极发展已贴近群众、贴近民生为目标的文化创新事业,让更多公众在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里享受丰富的文化产品。展望未来,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新的观念,制定新的战略,尝试新的模式,构建新的机制,寻求新的途径,推动新的文化变革和技术革新。
1.推进公共数字文化三大惠民工程(1)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
开展网络传播、新媒体集成管理、云服务等数字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平台,推动形成服务网络,实现对公众文化产品的普惠和精准投放,推动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2)数字媒体与文化艺术融合应用
开展大型数字媒体舞台系统的研发,支持以信息技术手段演绎传统文化、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在公共文化场馆、剧院和建筑物等不同场所开展各类新型多媒体秀,打造一批数字媒体技术支撑的舞台文化艺术精品和多媒体建筑物立体投影秀等科技含量高的文化科技工程。重点推进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西岸传媒港等项目。
(3)支撑现代设计产业链的公共服务
开展参数化数字设计方法的研发,整合设计产业链工作流程,建设现代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众多设计单位应用参数化设计方法完成设计项目,提升上海数字化设计水平,推动上海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展会设计等设计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推进中广国际广告文化创意产业园、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环东华时尚产业基地等项目。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组织机制(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在上海市文化科技融合联席会议制度下,建立由政府相关文化、科技部门中核心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按照“梯度结构、分级管理”的模式,逐步构建委办局层面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各方资源的集成与互动。
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发起,任何具有一定资质的民间团体、个人都可申请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按照“民主自治”的原则,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彼此联系与沟通,共同探讨文化、科技治理的新模式。
(2)创新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重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投入机制
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创新财政对重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投入机制,如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市场工具的倾斜杠杆作用,实现文化金融和科技金融的高度融合,积极实施项目资助和资源配臵等。
3.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社会机制(1)建设新型文化科技研究机构
加大软科学研究投入,并依托有基础的单位成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研究中心。
促进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2)鼓励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和科技领域相互渗透
鼓励文化事业单位提高对科技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建立科技创新、应用相关部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
在科技领域让“文化因素影响技术创新”之理念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创新文化,建立起一种和谐一致的 “创新氛围”。
4.探索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操作机制 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推动不同部门、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沟通和融合,在市文化、科技相关主管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成立跨行业的非营利性的文化科技联盟,成为广大文化科技工作者和文化科技的民间社团定期举行的、多层次的、跨行业的文化科技交流活动,构建引发创新思维的服务平台。
5.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1)教育机构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 可从实际需求出发,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服务需求的创意人才。
(2)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营造文化科技融合成才环境为主 创新环境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能级提升非常重要,其关键在于是否能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环境由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组成。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说,硬环境主要是指包括薪酬在内的物质,而软环境则主要是指人文环境,员工在其中是否能快乐工作。只有硬环境与软环境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才能促进这些机构中的员工成才。
第二篇: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求是·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决定》对如何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和明确部署。
一、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长期以来,科技创新给社会生产方式、全球竞争格局带来重大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从文化的内容、形态、传播与影响等各个方面,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创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智力发展的一个方面,既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和载体。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创新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从而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
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进发展的。从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今天以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展为特点的后工业文明,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突破,都推动着社会及其文化形态产生一次深刻的变革。
科技创新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在不断衍化出一批批千姿百态的科技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无时不在塑造和影响人类文化的内容与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正是留声机、摄影、电子、光纤通信、无线电通讯、激光照排,以及CD、VCD、DVD等技术和产品的发明,使音响、电影、广播电视等文化行业得以形成。以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已逐渐成为继IT产业后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
科技创新使文化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丰富了各类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显著增强了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演艺会展、休闲娱乐等文化行业的发展活力。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数字三维虚拟展示等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升了传统演艺、会展及大型文化传播活动的表现形式和感染力。3D、4D、电脑特技等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大大丰富和增强了人们对传统影视产品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是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对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文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目前,我国电影产量由2003年不到100部上升到2010年526部,跃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电子出版物已居世界第二位。广播电视村村
通工程已覆盖全部行政村和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已覆盖全国75%行政村。科技创新引领了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动漫娱乐、数字创意、网络原创等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文化科技发展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够。一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不够,尚未形成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不足,关键技术装备和软件系统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相对偏低。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文化体系的科技意识不强、科技体系对文化不精通,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不够。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信息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能不能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使主流文化占据新媒体阵地和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不能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关系到我国文化产品能不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造福人类。为此,我们必须把文化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促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为我国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紧紧围绕文化各重点领域,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加强对文化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攻关,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感染力、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针对图书出版、广播影视、演艺会展、娱乐休闲等领域多种形式文化产品的创新创意需要,创作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提高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传承和开发;加强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和素材资源的充分提炼和梳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科技手段,开展各类文化资源数据库、素材库、信息库的建设和共享利用。
提升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利用数字、网络、3D、4D、高清、多媒体、虚拟展示、激光显示等多种高新技术,创新文化产品及服务模式;推动有关科技领域先进、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提高支撑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软件、装备的自给率,加强相关标准与规范建设。
提升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加快数字、网络、移动等各类先进通信技术的转化应用,进一步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双向互动,可管、可控、可信的现代传播体系,不断开发基于数字、移动、网络等具有不同传播、接收、显示特点的新型文化产品,缩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阶层、不同人群间信息与机会不均等的“数字鸿沟”;促进数字出版、娱乐休闲、远程教育等新型文化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的传播力。
提升文化安全和文化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无处不在,公众自发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与互动活动空前活跃,全球性的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外来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保障卫星、广播、电视、网络等通信渠道的传输安全,加强网络文化信息管理,应对不良信息(色情、暴力、反动)等给文化安全带来的挑战,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大力加强文化科技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系统研究,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的高新技术成果和手段,加强对各类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四、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将以组织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文化科技发展的支持与引导,加强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与顶层设计,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带动作用。聚焦文化演艺、影视动漫、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主要文化产业服务形态,整体布局产业链,有针对性地突破文化产品创意、生产、传播、运营、展示、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和集成应用技术,提高文化制作与展示行业软件系统及装备的国产化率。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新兴数字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并在文化服务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提升公共文化事业科技服务能力。针对文物、民俗、宗教等各类典型物质与非物质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突破文化资源保护关键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与陶瓷、漆器、织造、印染、雕刻等中国传统工艺有机结合,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网络化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全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提高国民文化消费力。研究新型网络学习模式,开发新型电子书包,建立中华传统文化和汉语言教育与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向广大青少年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构建网络化国际文化交流服务平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架设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以基地为依托、项目为载体,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与要素互动衔接、协同创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学科体系,加强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形成一批具有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优化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外部环境。积极探索跨部门文化科技合作新机制,形成有利于文化科技发展的工作体系。加强文化科技合作制度、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的研究,逐步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评价文化科技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以及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重视文化产品,特别是数字文化产品等各类新型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有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加强文化科技创新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在全社会形成支持文化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南京公共文化服务
推进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始终放在城乡社区、始终放在基层,始终放在“服务”上,以大力推进街镇综合文化站(文体中心)和城乡社区文化室建设为龙头,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等五大工程建设为一体,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旅途中走出了“南京步伐”,即:“以政府主导,以民间社会组织为主体,以全民普遍参与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但是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此,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和《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全市文化工作的实际,提出加快推进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落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让全市人民共享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2、奋斗目标。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到2010年,努力形成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比较充足、网络设施比较齐全、资金人才技术保障比较有力、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比较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和文化南京建设相适应。
二、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力度,因地制宜,讲究实效,以“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进服务”为目标,采用有线网络、无线发射和卫星补充等方式,扩大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基本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地面电视、直播卫星交叉混合覆盖。彻底解决好全市“盲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解决好贫困地区、贫困户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看。对经济欠发达街镇、贫困村、贫困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做到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期通”,防止“返盲”现象的发生。探索以接收直播卫星等方式来解决南京部分偏远山区、圩区农村有线电视全覆盖的路径,加快对区县近30万户没有安装有线电视、农村5万多贫困户广播电视的全覆盖;通过加强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确保农户能够收听、收看到4套广播、8套电视节目。同时,理顺区县有线电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区县为中心、街镇为基础、服务广大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运行维护体系。增加广播电视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南京广播电视台逐步开办农村频道、频率,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各县和涉农区广播电视台应当加强以服务“三农”为重点,积极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和资讯服务,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
4、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加快推进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由文化部门负责牵头组织,采用分级投入、共建共享、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机制,建设以金陵图书馆为龙头、区县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联动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县级分中心,带动街镇及城乡社区服务点的建设。到2010年,实现各区县建有分中心。结合“街镇文化站建设项目”统筹安排街镇基层服务点建设;通过与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共建共享,完成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实现“村村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成南京市文献信息共建共享与服务的虚拟专网,实现文化信息共享资源与南京自建特色信息资源在同一技术平台的发布和开放,市级中心和区县分中心的数据库资源共享、跨库检索和书刊借阅通借通还、在任何服务点在线查看全文资料、电子图书、学术期刊及自建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等资料等功能,使南京文化信息数字化资源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行“总分馆制”和“图书馆流动服务制”,建立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定期送图书到街镇和城乡社区。
5、街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全市114个街镇综合文化站的提档升级,按照目标任务责任书要求达标创优;加大对全市217个尚未建立文化室的城乡社区的扶持力度;区县文化馆面积不低于3000—4000平方米,图书馆面积不低于1500—2500平方米;街镇综合文化站总面积不低于1000—2000平方米,并集图书阅读、广播电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老年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100—200平方米。街镇综合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实行全额拨款,单独建制,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文化市场的职能,其业务由本区县文化局指导,日常工作由街镇政府管理。要落实街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每站必须配备1—2名专职人员和相应的设备。街镇综合文化站要创新管理机制,开展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升级活动,按照国家一级馆的评估定级标准,从场馆面积、藏书数量、数字化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经费投入、人员编制等方面,进行对照检查,逐项落实。街镇综合文化站要达到“六有”(有场所、有设施、有队伍、有内容、有活动、有经费)。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要明确由专人具体负责,定期开展活动。全市每万人公共图书藏书量不少于1.6万册。2010年全面实现全市街镇有综合文化站、城乡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文体中心)的目标。
6、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体制的改革。推动国有电影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和院线制、股份制改造。培育发展国有、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电影放映新主体,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广告宣传、设备维护等领域。完善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推动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的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影视教育活动,将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放映纳入政府公益性放映的范围。加强农村电影设施设备建设,在实施街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中,统筹解决电影放映场所及相关问题。在全市实现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加快对各区县配备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工作,到2010年,实现全市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
7、农家书屋工程。按照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整合现有农村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帮扶全市191个经济薄弱村建设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可使用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配备图书不少于600种、1200册,报刊不少于1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50种,配置电脑、电视机、DVD机等设备,并有相对固定、具有基本图书管理知识的管理人员,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到2010年,在全市农村所有社区建成农家书屋,加快推进农村书报刊发行网点的建设。
8、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工程。完善市、区县、街镇、城乡社区四级体育场馆设施网络建设,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努力在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宣传推广等方面搞好服务,让更多的人享有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积极倡导“社会体育社会兴办,全民健身全民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兴办公共体育事业,大力推进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品牌化的进程。到201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0%,其中城镇达到60%以上;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人数占总人口的85%左右;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96%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每万人达到12名。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03年底的0.94平方米上升到2.0平方米以上,其中,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0.3-0.4平方米。
三、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9、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区县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街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各级各类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和广播电视台(站)、互联网的公共信息服务点和卫星接收设施公共服务管理系统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在城镇主要街道、大专院校、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规划建立党报阅报栏、售报亭。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宾馆、机场、火车站、客轮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要摆放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党报党刊供读者阅读。
10、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区县文化馆、图书馆要发挥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尽可能做到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要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场所在公益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文化设施,凡有条件的都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开放,实现全市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和共享。
11、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大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力度,尊重艺术规律,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加强策划和资助,集中精力,精心打磨,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鲜明个性、艺术水准上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俱佳的优秀作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逐步增加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加强“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12、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先进文化进社区、特色文化进乡村”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纪念日都应当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动员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到基层提供志愿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和创新群众文化内容,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继续办好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南京文化艺术节、南京市读书节、南京市学习节、“文博之夏”、市民学堂、“金陵五月风”文学艺术节、金陵合唱节、名家讲座等品牌活动,以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带动和促进群众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南京人文资源优势,力争承办集聚效应强、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国际性、全国性重大文化品牌活动。
1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鼓励多出快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图书馆,探索发展网络出版、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业的新路径。加强中国南京网、龙虎网等本市门户网站建设,充实拓展网上外宣内容,打造一批对外宣传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14、提高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要发挥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支持新闻传媒业、出版发行业、影视制作业业、演艺业、文化创意业、动漫游戏业、数字传输业、会展博览业、工艺美术业、休闲娱乐业、教育培训业、印刷复制业、体育健身业等重点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产品支撑。各类文化企业也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生产更多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鼓励兴建大众化的影剧院,鼓励经营单位薄利多销,改变票价过高、群众消费不起的状况。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农村出版物发行、演艺、电影放映等文化市场;鼓励、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阵地。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15、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图书馆和街镇综合文化站等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不得挤占和挪作他用,已被挤占的应当坚决予以纠正,已被挪作他用的应当限期坚决予以收回。对政府兴建的影剧院、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积极探索“国有民营”的新路子,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实行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实现文化设施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16、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共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要根据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特点,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登记程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全市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17、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积极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以金陵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龙头,加快区县图书馆与各地公共图书馆的联网步伐。加强区县图书馆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为基层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加快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善和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效能。积极推进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应用,构建数字化出版物的生产、传播和网络平台。加快建设全市广播电视监测网建设,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五、切实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18、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文化南京的高度,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部署,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分工负责,党建、人事、司法、农工、教育、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文化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对口挂钩帮促“一区两县”(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工作,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以及创建文明城市(街镇、村、社区、单位)和文化先进县(街镇)的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要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主动协调财政、人事、规划、土地、税收、建设等部门,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顺利建设、正常运转和公益性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市和各区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部门,要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实现从以办文化为主逐步向以管文化为主转变,从以管理直属单位为主逐步向以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逐步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转变,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力军,更应当把公共文化服务变为一种责任和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19、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制定和出台《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经济政策》,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工商管理和价格政策、文化设施建设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每年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十一五”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十五”时期。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市级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0.8元,各区县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所辖街镇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2.5元的标准计提专项经费,由文化部门用于开展公益文化活动。改进投入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主体的多元化。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6〕43号)的规定,严格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从事娱乐业、广告业的单位和个人,要按规定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在征收娱乐业、广告业营业税时一并征收。全市要把文化事业建设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用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市和各区县财政继续设立和完善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按2005年实际拨付数为基数列支出预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赞助、合作等形式,支持和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对捐助者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和奖励。放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准入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公益性文化领域,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20、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实施。编制《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着眼于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对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影剧院、新华书店、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微波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出台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有关规定报批。市规划、国土、建设、文化等部门要加强沟通,科学论证、合理布局、依法办事,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经批准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82号)的规定和规划的要求原地或就近重建,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和配套建设,在老城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农村居住地集中建设等规划中,要根据人口数量、地域规模等实际,建立相应公共文化设施。在区划调整、镇村和社区合并中,原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要继续保留并充分发挥作用。到2010年,在全市城乡社区形成15分钟文化休闲娱乐圈。
21、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要选配好基层“两馆一站”负责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在选拔、任用馆、站负责人时,应征求上一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把懂业务、有能力、会管理、热心文化工作的综合性人才选拔上来,并享受本级中层干部待遇。要建立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有计划地对基层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十一五”期间对全市所有街镇、城乡社区文化管理、创作人员、民间职业剧团负责人等普遍轮训一次。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的考核,逐步实行“两馆一站”专业人员持证上岗。要建立和完善城乡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和公开招募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制度,每个城乡社区都应当配备1-2名文化指导员或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辅导和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院团改革中的分流人员到街镇社区,担任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或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文化中心户、义务文化管理员等。宣传推介、表彰奖励一批优秀的民间职业剧团、城乡业余文艺团队、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和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各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业务骨干和街镇文化站长和民间职业剧团演职员的职称申报、评定开辟绿色通道。
第四篇:文化独立与文化融合
从中式洋节浅析文化独立与文化融合 [摘要] 西方文化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之间必然发生碰撞。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文化融合的前提是文化独立。本文首先从中式洋节来展示中西文化的碰撞,进而对将中式洋节视为文化入侵的片面看法进行反驳。然后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衰落的真正原因,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其次针对中华文化独立提出相应策略,最后分析文化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中式洋节,文化独立,文化融合,和而不同
Abstrat: The western culture comes into our life, so that there will appear cultural shock.The cultural fusion is the trend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emise of which is the ccultural independent.This paper firstly show the cultural shocck through the Chinese western festivals, in order to refute the one-sided opinion about that the Chinese western festivals are regarded as cultural invasion.The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ue reasons about the delin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ow to protect it.It is followed by the stratagies to Chinese cultural independent.The effect of cultural fusion on the Chinese cultural.Key words: Chinese western festivals,cultural independent,cultural fusion, Harmony in Diversity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不仅局限于经济,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近几年在中国,西方快餐,好莱坞电影,洋节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必然产生新的火花--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融合也必将对中西文化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可是这种融合并不意味着复制,同一。对文化融合的片面看法莫过于文化入侵,这种看法过于绝对,因为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将保持独立,秉持各自鲜明独特的个性,并且融合的结果是和而不同。1.0中式洋节与文化入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式各样的节日也日益增多。仅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就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不胜枚举。同时,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流行过“洋节”,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洋节”越来越多地走入中国,走近中国人。西方许多节日的庆祝方式与中国节日都有所不同,对中国人来说是新鲜的、刺激的,因此人们现在比较乐于过西方的节日。例如,西方人过圣诞节,除了大家在一起挂圣诞树、吃烤火鸡聚餐,大人们还会把孩子们向往已久的节日礼物装在一个大袜子里,在平安夜悄悄放在孩子们的床头送给他们。甚至在大街上有穿着红色圣诞服、头戴圣诞帽、脚蹬圣诞靴的圣诞老人背着大布袋分发礼物,这对孩子们说是新奇的、新鲜的,他们都非常喜欢过圣诞节。而在中国只要孩子们喜欢大人们也就高兴。
因此,有人说中国人越来越不像中国人了,马上就要全部被西化了,洋节就是文化入侵。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以偏概全的,它忽略了“洋节”已经在我们身边被本地化、中国化,发挥着文化融合的积极作用。以圣诞节为例,在中国,圣诞节与历史、传统、亲人或者礼物转送无关。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盛行脱离了其原本的宗教性质,仅仅保留了其“狂欢”、“个性”、“新奇”、“张扬”的娱乐性质。有些圣诞产品是专为迎合中国人的品味而定制的:比如,吹奏萨克斯管的圣诞老人是一种常见装饰品——只因为萨克斯和圣诞老人都源于西方,中国人就顺理成章地3将两者放在一起。今年,有些商店摆出了戴着圣诞老人帽子的羊:明年2月份的农历新年将是羊年。有专家把中国人过洋节看做“集体无意识”,这就将节日文化过于意识形态化。中国人过洋节无非是一个消费放松的借口(上班族工作压力大)、一个增强个人身份认同感的工具、一个聚会狂欢的理由(中国人喜欢节庆)、一个浪漫表白的机会”。2.0中华传统文化衰落与保护 有专家抵制西方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入侵造成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衰落归罪于“西方文化入侵”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是不公平的。西方大量文化的引入,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质量。至于我们传统文化的衰落,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文化发展规律的原因,也就是一些不符合人们现实生活需要的“传统文化”被自然淘汰了。比如“二十四节气”(坚持抵制观点的北大某教授提出的)。由于现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十四节气”已不能准确涵盖现在的天气状况;另外由于农业科技的发达也不完全靠“二十四节气”来进行生产活动。因此“二十四节气”逐渐被淘汰不用了。而这只能赖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洋鬼子的“文化侵入”无关。二是,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在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与时俱进,发展与更新,而成了社会前进的累赘。比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就输在了“市场价值”面前。
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只能通过抵制西方文化来实现,那么中国就又回到了闭关锁国的时代。在文化竞争的浪潮里,保护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才是可取的做法。重视传统文化应从政府做起 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关于中国传统节文化的宣传、立法问题,政府和立法机关以及宣传部门确实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予以重现。比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应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对于传统节日,立法者怀有敬畏之心才是最根本的。传统文化的保护,除了民众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非常重要。其次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宏扬。国民的文化教育让人民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让民族文化渗入百姓日常生活。最后发扬传统文化的关键是创新。在历史不断前进的车轮下,传统文化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新鲜活力,才能让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3.0文化独立
文化独立就是指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在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下,文化独立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在与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失去了文化个性,那么中华文化将不复存在。只有坚持文化独立,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也是文化融合的前提,否则文化融合就变成了文化入侵。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独立可以通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第一,坚持文化自觉原则。“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以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要做到文化自觉,首先需要我们认识自己的文化,对于文化背景,文化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其次是要理解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吸收融合。最后在各种文化都实现了自觉之后,多元文化各展其长、共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就是要积极探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内在契合性,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人类性意义的精神特质,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世界文化转型中具有自主能力。第二,坚持文化自信原则。文化无高低贵贱之分,在多元化的今天,每一种文化都是当今社会文化的瑰宝。我国的传统文化绵延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比如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反映了民族的审美情趣、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寄托着整个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人应该秉持着自信的信念,让传统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人们的时代生活中延续和发扬光大,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再铸传统,有所创造性的改造,始终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4.0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文化融合的过程:一接触,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二撞击和筛选,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三整合,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21世纪的人类文化将是一种全球性的综合文化。这种综合不是实体性综合,不是东方文化归属西方文化,也不是西洋文化统摄东方文化,这种综合是文化生态功能意义上的综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泰山不让土壤方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包容精神。比如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含蓄,不善于表达个人情感。而父亲节,母亲节以及感恩节给中国人一个去表现爱与感恩的契机。当然,洋节入土中国,并不是说多多益善,因为这一种文化渗透也有着潜在的副作用。例如,对洋节的过分追求可能会导致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忽略和对西方文化的盲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们的日常消费等。因此,我们需要用辩证的观点和理性的态度正确对待洋节,既不能一味崇尚洋节,也不能盲目排外。在理性接受西洋文化的同时,还不要忘记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要运用 “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剔去糟粕,充分彰显我们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和民族的包容与心胸。5.0结语
文化全球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是挑战,对于其他不同文化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要秉着文化自信,屹立于多彩的文化盛会。同时全球化也是机遇,中华传统文化借机取长补短,永葆活力。在同一文明空间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相互竞争、相互激荡中相互依存、相长。
参考文献
[1]常启云.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传播要把握好三个原则[J].传播与版权,2013.[2]毕文波.圣诞节庆文化之擅变[J].东北师范大学,2012.[3]蒋夫尔.别让传统文化的“脉”断裂闪[N].中国教育,2013-02-23.[4]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D].炎黄春秋,1999(3).[5]李晓明.文化结构文化心态文化势能与文化冲突的图景—关于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思考之一[D].湖北社会科学,1988(1).
第五篇:服务与文化
浅谈文明优质服务与企业文化建设
近几年,赣州银行的文明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理念不断更新,服务手段、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设施、服务环境不断改善,赢得了广大客户和社会的好评。同时还将各支行文明优质服务工作纳入考核中,支行也把文明优质服务工作提高银行服务水平作为工作重点。然而要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求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就个人而言,仅把文明优质服务作为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还够,还必须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进行经营管理,丰富我行企业文化、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一、文明优质服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把优质文明服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必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而非平常人们理解宣传报道,搞搞文体活动之类,那都是狭隘的片面的认识,而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也是企业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经营哲学和原则, 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式。当前,我行开展文明优质服务活动正是企业文化在经营理念、经营行为和经营形象等方面集中体现之一,也是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拓展业务的有效解决方式。
服务是一种行为文化。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性行业,最能直接反映企业形象就是其服务水平。员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员工素质形象和行貌形象的体现,是文明优质服务在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若
把服务作为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构建服务文化体系,就必须正确认识到服务与文化的内在关系。文明优质服务是企业行为文化的规范化、标准化的企业外在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产品的附加值,是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法宝。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但要把文明优质服务是商行规章制度对自己的规范标准、严格要求,而更应要作为展现自我风采、商行形象的舞台。我们要从内心深处表达自己对客户的关心和帮助,让客户不但享受操作快捷高效的便利,还要让客户体会我们的优质服务带来的心情快乐。对于客户来说,有时服务质量等软件因素要比柜台设备等硬件因素更为重要。因此,只有把服务当作文化并从客户的角度去品读、理解,才能够真正走进客户内心,了解客户需求,赢得客户的心。
服务是一种精神理念。银行文明优质服务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员工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爱岗敬业精神,以客兴行荣、行荣我荣的服务理念,以信誉第一、优质服务、廉洁守法为职业道德规范标准。爱岗敬业是我们员工基本的服务精神,要有以服务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互帮互助的务实精神。要树立客户第一、主动服务、整体服务的意识而要有不能因个人情绪、利益得失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服务质量,有损企业形象的思想;要有“以客户为中心”,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观念;要有“同舟共济”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托起商行这片蓝天”的进取思想。
服务是企业营销文化的拓展。商业银行的营销企业文化是一种高起点、高标准、智力型的竞争业务的手段,而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正是营销文化的发展与升华。我个人提倡全员营销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银行领导者、客户经理、营销人员通过营销计划、市场定位与细分、财务计划等手段销售信贷产品、理财产品发展业务;二是通过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柜面业务服务、客户经理的一对一服务带来的增值和附加业务。例如:我行开展的走进社区、校园、企业的长征万家卡宣传营销活动,这仅是营销工作迈出的第一步,要使得万家卡给我行带来更多的价值和利益,就需要文明优质服务工作进一步维护和拓展。
二、文明优质服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推动者
前几年,赣州市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支行、员工的好坏成就,往往看重业绩。如今,我行已经逐渐开始针对各支行的文明优质服务工作进行考核,这不能不说是商业银行重视服务、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迈出的重大一步。目前,各行各业已经达成共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产生持续性竞争力和凝聚力,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它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行开展的文明优质服务活动正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增加我行服务产品的价值,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对于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服务性行业,良好的文明优质服务,健康的企业文化也能够降低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从而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关于文明优质服务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要提高我行的文明优质服务水平,就必须提倡人性化管理的企业
文化建设,即在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机制,把“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为员工提供一种愉快、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这样定会使员工获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只有快乐工作的员工才会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热情的、真诚为客户提供文明优质的服务,做到“心系客户”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为此,就我行的文明优质服务和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全行要统一服务思想、服务意识。虽然总行制定了文明优质服务实施细节,但由于个人自身素质、责任心不一,意识参差不齐,导致行动、言语、步调不一致。建议各支行领导要充分发挥文明优质服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因为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他们的思想意识,经营理念直接决定着文明优质服务水平的提高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走向和实质内容。我们的员工要端正服务态度,用阳光的心态、发自内心的微笑和快捷的服务迎接客户的到来。
二是总行下发的文明优质服务活动实施细则开展对象基本上仅限于营业网点窗口服务。然而,直接面对客户的人员不仅仅是营业网点柜员,还有我们的领导、客户经理、营销人员等,因此文明优质服务活动开展的范围是全体员工、每个部门。不仅要在各支行开展实施,也要在总行机关部室。因为文明优质服务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从领导到员工,从一线到二线,从经营业务部门到内部机关部室,从行里到行外,都要相互配合协调、和谐一致。
三是在实施文明优质服务标准化、规范化过程中,要有所差异。依据我行的的信用评级选择出的优质客户基础上,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客户经理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营业网点要VIP专柜服务等差异化服务。这是因为客户愿意为差异服务而付出花费,同时我们商业银行也能通过实行差异而获得更多利润。
四是赣州市商业银行在秉着“团结、稳健、创新、高效”的精神,立足服务于市政、市企、市民的基础上,要“因客户而变”,围绕客户开发新产品、新业务,达到通过新产品、新业务吸引客户的目的。
五是加大全行文明优质服务的考核和培训力度。要把我行机关部室与各支行的文明优质服务一起纳入到考核,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加强文明优质服务培训,必要时可以聘请外部专业人士对我行分部门、岗位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
金元支行胡平有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激发为主,控制为辅的管理理念,使我行的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发功能、约束功能。因为一个企业的精神其实就在于员工心中,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即政策。行业标准、习惯去支持去鼓励就能实现员工对企业有期望。只有快乐工作的员工才会有较高的生产力,而我们的员工一旦充满了这种精神,我们的员工便会产生责任感和希望。那么我们的员工就会自觉的有创意的为我们的客户、同事提供服务和帮助,实现自已的价值,快乐的工作就能够真心的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