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加快钱江新城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钱江新城建设的若干意见
市委〔2003〕20号(2003年10月22日)
建设钱江新城,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推进“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进一步加快钱江新城建设,打造杭州中央商务区,构筑大都市新中心,增强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巩固和提升我市在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的地位,在全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龙头、领跑和示范作用,根据报请国务院批准的《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意见。
一、加快建设钱江新城的重要意义
1、加快钱江新城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在“发展、创新、为民”上不断求得新的突破。加快钱江新城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有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集聚辐射,加快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展现“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辉映。
二、钱江新城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
钱江新城规划建设范围为:东南至钱塘江,东北至杭甬铁路,西至秋涛路,北至艮山西路,规划总用地面积15.8平方公里,其中由秋涛路、庆春东路、清江路和钱塘江围合的4.02平方公里区域为钱江新城核心区块。
钱江新城是杭州大都市新中心和中央商务区(CBD)。钱江新城建设要立足于杭州城市性质,把握时代脉搏,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强化中央商务区功能,构筑具有时代特征、杭州风格、钱塘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新中心,使之成为新世纪杭州大都市的象征和标识。
钱江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新城管委会”)受市政府委托,行使钱江新城开发、建设和管理职能。新城管委会要按照“统一规划,近远结合,分步实施”的方针和“两年打好基础,五年基本成形,八年全面竣工”的目标要求,先期建设沿江8平方公里区域。
1、两年打好基础。完成核心区块建设用地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两横九纵”道路建设,构筑起8平方公里区域内主要道路骨架,打通连接新老城区的解放路延伸工程;建设杭州大剧院、市民中心、文体中心、杭州棋院及庆春文化广场等一批公建项目;完成15.8平方公
城所有建设项目都要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确保高质量、高档次、高品位,体现杭州城市特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3、坚持高强度投入。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用”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创新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坚持质量与进度并重、好中求快、适度超前,围绕建设目标,抢抓发展机遇,整体推进征地拆迁、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招商引资,力争在建项目尽快竣工、已批项目尽快开工、储备项目尽快启动,全面推进钱江新城建设。
4、坚持高效能管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行政职能转变,积极推进钱江新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精干、高效的指挥体系,形成高效、便捷的办事程序。新城管委会要充分利用体制优势,行使好政府与企业双重职能,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个作用,调动市和区两个积极性。
四、加快钱江新城建设的保障措施
1、注重规划引导。新城管委会要按照合理布局、完善设施配套的要求,在现有概念性规划、控制性详规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核心区块的城市设计工作。要鼓励、引导具有中央商务区功能的新建超高层项目集中在钱江新城建设,老城区严格予以控制。
要根据钱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要求,正确处理好新城整体规划与建筑单体的关系。所有项目设计必须
接收取,市、区各部门不再在钱江新城范围内收取任何规费。
钱江新城内的经营性用地,要采取拍卖、招投标、挂牌方式出让,严格控制行政划拨,原则上不再安排协议出让项目。要拓展思路,充分利用钱江新城其他资源(如道路、桥梁、地名冠名,广告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3、加快建设步伐。新城管委会负责组织钱江新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钱江新城规划建设的实际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筹安排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要以基础设施与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吸引外资、民资投资参与新城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尽快形成钱江新城规模。
4、强化招商引资。新城管委会要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政策,结合新城实际制定有关招商政策,强化政府招商、园区招商和企业招商。对先期进入钱江新城并对钱江新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和引导作用的项目,可采取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等不同形式,鼓励其投资建设钱江新城。
5、提高办事绩效。
(1)根据市委专题会议纪要〔2001〕21号和省编委浙编〔2003〕10号、市编委杭编〔2002〕6号批复,新城管委会为正局级单位,其主要任务是负责钱江新城规划区域内的开发、建设和管理。
(2)根据市委专题会议纪要〔2001〕21号和杭府纪要
第二篇: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社区建设
【发布单位】杭州市
【发布文号】市委办发〔2002〕11号 【发布日期】2002-02-02 【生效日期】2002-02-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转发《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市委办发〔2002〕11号)
各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的意见(试行)》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2年2月2日
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的意见(试行)
(2002年1月29日)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社区居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理顺社区工作关系,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直接关系到社区建设的巩固和发展。为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加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促进城市社区社会主义民主和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现就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提出以下意见: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基本职能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居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爱护公共财产;
(二)协助政府部门在社区开展民事调解、社会治安、劳动就业、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外来人口管理等工作,协助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维护本社区的交通、通讯、能源等市政公共设施;
(三)向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负责,并定期汇报工作,努力完成其提出的各项任务;
(四)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开展共驻共建,筹措本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管理和维护集体资产;
(五)发展社区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六)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兴办有关的社会福利事业,指导、管理社区安老、助残等社区服务机构;
(七)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社区内失业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与服务工作;
(八)参与业主委员会对本社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进行指导、监督、支持;
(九)加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促进团结、互助,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与政府部门及其他社区进行合作;
(十)向政府部门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要求并提出建议;
(十一)组织社区居民对政府部门的各项政务进行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
(十二)依法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指导与帮助;
(十三)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自主决定社区各项事务。
二、社区自治的基本权利
(一)民主选举权
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由本社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直接选举产生,也可由每户居民派代表或由居民小组代表选举产生。
(二)民主决策权
涉及本社区全体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社区居民委员会必须提请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主要包括:
1、社区发展规划、社区居民委员会财务预算和决算执行情况;
2、撤换、补选或罢免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
3、社区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办法、资金及其使用情况;
4、社区集体经济收益所得及其使用情况;
5、社区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以及社区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
6、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认为应当由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决定的涉及居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三)民主管理权
1、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执行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决议,对本社区公共事务进行日常管理。
2、社区的办公经费、社区服务收入和其他劳务收入,由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
3、社区居民委员会对以下事务行使初审权和知情权:
(1)最低生活保障的申办初审;
(2)社会救济救助金的申报初审;
(3)特困户学杂费减免照顾初审;
(4)残疾证申办初审;
(5)残疾人就业安置初审;
(6)收养和婚姻登记初审;
(7)生育指标、婴儿户口申报初审;
(8)流动人员“三证”及暂住证审验、申办初审;
(9)外出人口婚育证办理初审;
(10)私房改建、重建规划管理初审;
(11)失业(无业)居民的婚姻状况、失业卡、待业卡初审;
(12)居民身份证和老年卡的申办初审;
(13)直系亲属公房房卡的过户申请初审;
(14)规划杂项工程申请知情;
(15)旧城改造开发建设公建配套定位及验收知情;
(16)居民占绿手续申请初审;
(17)物业公司收费项目和标准知情;
(18)申办、变更经营项目初审;
(19)房屋出租知情。
(四)民主监督权
社区居民委员会具有对政府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内党员干部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议的权利;对物业公司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的权利;对街道办事处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及其工作人员工作行为进行监督和评议的权利。社区居民委员会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社区财务管理,定期向社区居民公布账目,实行政务、事务、财务三公开,接受居民监督。
三、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相关组织的关系
1、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党组织的关系
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执行机构,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行使社区管理、服务、教育和监督的职能。社区党组织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和保证社区居民委员会履行职责,依法自治。
2、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成员代表会议、议事协商委员会的关系
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或社区居民会议作为社区的权力机构,决定涉及全体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等重大事项。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或社区居民会议的执行机构,并定期报告工作;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作为议事监督机构,监督社区居民委员会行使社区管理、服务、教育的职能,动员驻社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
3、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中介服务组织的关系
社区中介组织是受政府职能部门或群众自发组织委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规定,独立开展社会活动,在市场体系中发挥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的社会服务机构,接受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帮助和监督。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积极鼓励、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4、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单位的关系
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单位是社区自治组织与企业的关系。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关心支持本社区的物业管理,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物业管理单位应当主动接受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支持、配合社区居民委员会做好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物业管理单位负责人可以是社区组织机构的成员,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5、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驻社区单位的关系
驻社区单位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驻社区单位在工作方式和思想观念上也要相应进行调整和转变,将大量的服务性、社会性、公益性事业逐步转移到社区,主动向社区提供资源和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目标。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成员的自治组织,对整个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都应统筹考虑、全方位服务,主动与驻社区单位搞好关系,为驻社区单位的生产、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共同建设和管理好社区。
四、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与有关政府机构之间的职责
1、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指导与支持、协调与监督”的关系。街道办事处不能视社区居民委员会为街道派出机构,不得干涉依法属于社区居民自治范围的各种事务,应尊重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民主自治权力,引导、帮助社区居民委员会增强民主自治的意识和能力,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主动接受社区的监督和评议。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开展社区工作,依法协助、监督街道办事处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向街道办事处反映社区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2、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指导与服务、协调与监督”的关系。涉及社区工作的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要转变工作方式和思想观念,将工作重心放在社区,在履行各自职能、为社区搞好服务的同时,充分尊重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地位,指导社区开展各项工作,主动接受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监督和评议。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积极协助、配合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管理社区有关行政事务,为它们依法行政、落实政府目标管理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3、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职能界定
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属社区居民委员会承担的工作职能由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履行,政府部门负责进行指导、协调和督促。属政府部门承担的职能必须由政府部门独立履行,不得转嫁给社区。需社区协助的事项,在征得社区组织同意的前提下协商办事,但对工作量较大、持续时间长的行政事务或临时性工作,应按照“费随事转、责随权转”的原则,给予社区相应的工作经费或补贴。
附: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界定表
附件:
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界定表
序号 职能内容 部门
承担 社区
承担 部门
指导 社区
协助 社区目标的编制及考核 √ √ 2 信访工作 √ √ 3 综合治理工作 √ √ 4 民事纠纷调解 √ √ 5 普法教育 √ √ 6 国策宣传 √ √ 7 计生工作 √ √ 社区计生协会工作 √ √ 9 科普宣传和普及 √ √ 10 绿化工作 √ √ 市容环卫管理 √ √ 防病治病除“四害”、社区卫生服务 √ √ 13 健康教育 √ √ 14 初级保健 √ √ 公民义务献血 √ √ 16 双拥优抚 √ √ 低保及社会救济 √ √ 18 婚况证明 √ √ 19 殡葬宣传 √ √ 20 居务公开 √ √ 21 残疾人工作 √ √ 22 社区服务站工作 √ √ 求助热线的接待与管理 √ √ 24 社区服务队伍建设与管理 √ √ 25 社区内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管理 √ √ 26 社区成员的扶贫帮困 √ √ “扫黄打非”及文化市场管理 √ √ 28 社区体育活动开展 √ √ 社区文化活动及阵地建设 √ √ 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特色楼道培育(新家庭计划)√ √ 31 社区志愿者队伍管理 √ √ 32 老年人工作 √ √
退休人员管理服务 √ √ 34 “两劳”释放人员帮教 √ √
劳动就业、上岗培训、失业人员管理 √ √ 36 党风廉政教育 √ √ 37 国防教育 √ √ 38 兵役登记 √ √
社区档案管理 √ √ 40 文明社区创建 √ √ 41 民主评议党员 √ √ 42 统战工作 √ √ 43 市民教育 √ √ 44 新闻报道 √ √
党报党刊发行 √ √ 46 工会工作 √ √ 47 青少年工作 √ √ 48 妇女工作 √ √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中办发〔2002
【发布单位】杭州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2-07-19 【生效日期】2002-07-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中办发〔2002〕14号 和浙委办〔2002〕3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
(市委办〔2002〕11号)
(2002年7月19日)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市村级组织统一进行换届选举。到目前为止,在圆满完成村党支部换届选举的基础上,全市五分之四以上的村已完成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换届选举工作总体上是健康有序的,但也有少数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认识不足、组织工作不周、依法办事不力、发扬民主不够等问题,个别地方甚至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影响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02〕14号)和《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的意见》(浙委办〔2002〕35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为我市“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扎实基础,为党的十六大顺利召开创造良好环境,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贯彻文件精神与落实省委书记张德江重要批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
搞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实行村民自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是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5・31”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中办发〔2002〕14号、浙委办〔2002〕35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张德江书记就农村个别地方发生群体性事件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充分认识搞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强有力的选举工作领导机构,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到分级管理、层层落实、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乡镇党委要切实负起责任,村党支部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对尚未完成换届选举任务,且村情复杂、问题较多的“重点村”、“难点村”,区县(市)、乡镇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要从区县(市)、乡镇机关抽调熟悉农村情况、熟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组成工作组,包村入户,帮助化解矛盾,保障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对问题较严重的村,要先整顿后换届,在突出问题没有解决之前,经批准可暂缓换届选举。
二、把贯彻文件精神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依法办事的水平
要加强对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对于诸如选民资格确认、候选人资格审查、流动票箱管理、委托投票被人利用、跟票拉票等问题,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精神、又符合农村实际的规定或处理办法,切实保障广大村民在选举各环节中的权利,使选举真正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
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法定的程序不能变,规定的步骤不能少,决不走过场。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不一致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方案、意见或规则等,必须尽快修改或废止。要坚决依法查处侵犯村民民主权利的违法行为。对在选举工作中有违规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各级党委要及时责令改正;对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等违法手段破坏选举或妨碍选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对控告、检举选举违法行为的人进行压制、迫害的,必须及时依法严肃查处。对于通过私自拉票、威胁、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当选的,一经查实,必须宣布其当选无效。要建立健全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对选举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必须及时上报。对于隐瞒不报或延误上报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三、把贯彻文件精神与巩固发展农村“学教”成果结合起来,进一步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
搞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对农村“学教”成果的一次检验。要认真总结“学教”工作经验,巩固和发展农村“学教”活动成果,继续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树立干净、干事的良好形象,全面提高村级工作和村级班子建设的水平。要继续抓好“49100”帮扶工程建设,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落到实处。
各区、县(市)要组织力量对落实整改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总结表彰会议精神贯彻落实。
四、把贯彻文件精神与深化村务公开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村民自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搞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必须同步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强对村级权力运用的制约和监督。要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报告工作、村务管理听证会和村干部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要完善罢免程序,保证村民的罢免权。对不称职的村民委员会成员,要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罢免。要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工作,针对这次换届选举中部分村暴露出来的村务公开不真、不实、不全等问题,认真分析原因,仔细查找漏洞,切实改进方法,加强督查指导,进一步提高村务公开工作质量。村务公开的核心是财务公开。要认真学习总结一些地方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经验,积极创造条件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建立乡镇村级财务结算中心,确保村级集体资金合理使用。
五、把贯彻文件精神与推进当前其他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步伐
要抓住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契机,广泛深入地开展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帮助农村干部群众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消除家族、宗族、宗派的不良影响,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全面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通过换届选举,提高村级干部整体素质,推进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在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头雁”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换届选举结束后,乡镇党委和政府要监督新老班子及时进行工作交接,耐心做好落选人员的思想工作,有计划地组织新一届村干部进行上岗培训,教育当选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教育引导村民特别是党员积极支持、配合村民委员会工作,进一步把干部群众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抓发展、促发展上来,全面加快全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步伐。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意见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
经营的意见(市委〔2009〕13号)
原文链杭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09年第05期接 >>网页快照 >>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意见
市委〔2009〕13号(2009年3月20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完善我市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农村实际,现就加快推进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以下简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重要性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是深化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减少土地抛荒,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改善农业设施,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已有一定基础,但与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工作推动、政策扶持和服务指导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机制,着力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着力构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政策支撑和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使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水平基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到2011年底,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0万亩,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0万亩,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土地基本实行规模经营,全面完成乡镇以上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稳制活田”、依法流转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为前提,不得改变农村土地的家庭承包关系,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
用途,在此基础上双方依法签订流转合同,搞活经营权。
2、坚持尊重民意、自愿流转的原则。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涉及村内大部分农户或整村推进土地流转的,必须经本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成员代表)表决同意,承包农户愿意委托村级或其他服务组织流转的,应当签订委托流转协议。同时,要通过广泛的政策宣传、政策鼓励和典型示范等手段,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自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3、坚持维护民权、有偿流转的原则。土地流转的收益归流转出土地的承包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按照当事人之间的约定,集中连片流转的收益由流入方与发包方统一结算的,发包方应当将流转收益如数发放给流出土地的有关承包农户。要完善土地流转收益的结算方式,确保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与当地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4、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流转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充分的村,要大力引导整体集中连片流转,并提倡由农户委托村进行流转。要强化乡镇、村的引导、协调和组织功能,认真调处承包纠纷,促进土地流转关系稳定。要把土地流转与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结合起来,与农业产业布局、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土地整理及农业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三、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一)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各地要根据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一是积极发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农民非农收入较高且稳定的地区,要积极引导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二是积极发展土地合作规模经营。在二、三产业欠发达,土地还是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和就业平台的地方,要积极引导农民按照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要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技术和标准、统一品牌等措施,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三是积极发展土地服务规模经营。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农机租赁、植保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插、植保、机收等几个生产环节或全程的服务,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要鼓励和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合作和土地服务等形式积极发展粮食规模经营。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要全面推广“五统一”和代耕、代育、代种、代管、代收等社会化规模服务。
(二)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土地流转的方式。一是继续推行土地租赁。要积极培育农业企业,吸引工商资本投资效益农业。要完善租赁方式,实行由乡镇或村级组织委托流转。要稳定土地流转关系,引导经营业主增加投入,发展现代农业。要完善租
金计算方法,提倡实物计价、现金结算方式,维护农民利益。二是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制。要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引导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年终土地收益按股保底分红。三是积极探索土地银行。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乡镇为单位组建土地银行或土地信托中心,接受农民自愿“存”入的土地(经营权),并支付相应“利息”,然后通过招商引资,将土地(经营权)再“贷”给有需求的经营主体,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三)培育流转服务组织。乡镇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可与乡镇农办等机构合署办公),具体负责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发布、对外招商引资及土地流转的指导、协调等服务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市场,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供求双方信息畅通,为农村土地流转搭建服务平台。大力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创办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四、加大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
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经营业主开展土地整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低产田改造、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推广、现代农业设施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的,享受各级已有的相关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自2009年起的3年内,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具体办法由市农办会同市财政局制定。
(一)鼓励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为鼓励农户积极主动、长期稳定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各区、县(市)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当年委托村级组织流转或在村级组织登记备案、手续齐备,且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农户予以奖励。市财政对参加土地股份制、土地信托及土地流转市场交易等土地流转机制创新的农户给予每亩80元的奖励,分西湖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市、临安市、桐庐县、建德市及淳安县三档,分别按30%、50%和70%予以补助,其余由区、县(市)承担。
(二)扶持土地股份制及土地信托等经营组织。为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对推行土地股份制、当年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面积300亩以上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等组织,对开展土地信托服务、当年实现土地信托面积500亩以上的土地银行等服务组织,给予8万元的奖励,今后视农户入股或入托土地面积增加的情况再给予适当奖励;对推进当地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示范带动作用大、群众受益明显、土地流转面积500亩以上、当年新增流转面积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3—5万元的奖励,各区、县(市)财政予以相应配套。
(三)支持乡镇、村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为支持乡镇及村级组织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对当年新增土地(含耕地及坡度25度以下的土地)流转面积,西湖区、萧山区、余杭区在2000亩以上的乡镇、300亩以上的村,其他县(市)1500亩以上的乡镇、200亩以上的村,且流转期限5年以上、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视流转规模经营情况,分别给予5—7万元和2—3万元的“以奖
代补”,由市及区、县(市)财政各承担50%。
(四)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用地支持。对流转期限5年以上、流转合同规范、规模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在不影响耕作层恢复的前提下,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3‰—5‰比例的土地,建造生产需要的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不得改变用途。其用地视作农业生产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经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乡镇国土所协调用地选址,并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区、县(市)政府根据本意见精神制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专门用于经营规模大的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就地建设农产品加工等永久性基础设施。
(五)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持三农的重点,尽量满足经营者的资金需求,对实力强、资信好的规模经营主体,要优先安排所需的信用贷款,并享受利率优惠。要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生产管理设施经营权等抵押贷款的办法。各地要加快推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建设,有效解决农村中企业和农民的融资难问题。农信担保机构要积极为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对各地的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土地信托中心(土地银行)建设所需信贷资金予以重点支持。
五、落实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指导。各地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对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开展调解和仲裁,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各级农办要切实承担起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等职责,各级国土资源、科技、财政、农业、工商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研究制订相关实施办法,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流转情况。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和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力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并把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对已形成规模经营的地方,有关部门要优先立项。
(三)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建立以农民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适当补助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已迁入城镇定居,且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农民,各地可开展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其房屋产权换城镇社区住房试点,促进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社区转移。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各地要根据当地二、三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岗转业,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六、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作为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列入对各级新农村建设的考核,特别是区、县(市)对乡镇政府的综合考核。
(二)建立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乡镇主导、村级组织、企业主力、农民主动的工作推进机制。自2009年起,市政府将在农村经济发展奖中增设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十佳乡镇”奖,每年评选十个推进力度大、管理规范、成效显著的乡镇进行表彰奖励。要健全土地流转倒逼机制。对土地集中流转地块上少数不愿流转的农户,为便于统一布局和规模经营,可按照“就便、同质、等量”的原则,由村级组织给予承包地置换。对弃耕撂荒半年的农户,乡镇政府要给予警告;对弃耕撂荒一年以上的,由村级组织流转。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内严禁全年抛荒,逐步消灭季节性抛荒。
(三)加强宣传引导。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等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和引导,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消除农民群众的思想顾虑,并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稳定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和发展规模经营的关系,形成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共识和内在动力。
第五篇:中共辽阳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意见
中共辽阳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意见
为加速推进辽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全面振兴,现就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是实现辽阳全面振兴的迫切需要。辽阳全面振兴的过程,是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近年来,辽阳市经济社会始终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主要是靠产业拉动,城市规模没有相应扩大,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中心城区负荷超重,人均用地面积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由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足,影响产业合理布局和规模集聚,影响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开发建设河东新城,是城市结构的重大变化,有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然要求。辽阳有24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太子河穿城而过,城市建设优势得天独厚。河东地区山水秀美,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建造的都城遗址和皇族陵园,是清文化发祥地、燕太子丹蒙难地,历史遗迹和典故传说众多。开发建设河东新城,实现城市跨河而立,可以留住城市记忆,弘扬历史文化;可以使太子河成为城市内河,与护城河、新开河相互呼应,形成城在水中、水映新城、城水交相辉映的城市风格;可以把河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充分展示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大气开放的城市特色,实现经济实力与城市形象同步提升。
(三)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是全市人民的强烈愿望。实现城市跨河而立,是全市人民的深切期盼,是几届领导班子的美好夙愿。但囿于多种条件,河东开发一直没有全面展开。目前,辽阳市经济实力已有较大增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获国务院批准,太子河右岸大堤建设和辽溪铁路改移工程解除了跨河发展的瓶颈制约。更重要的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河东新城开发建设,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推动、具体指导、大力支持。同时,恰逢中央实施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为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启动以来势头良好。只要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河东新城必将迅速崛起。
二、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四)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建设现代产业新城、生态宜居新城、文化魅力新城、文明和谐新城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化工新材料为产业支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五年基本建成起步区,十年形成新城总体框架,经过坚持不懈努力,建设一座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
(五)发展目标
──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培育以现代服务业和化工新材料业为主导的新城产业体系。发
展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流的商务区。建设高标准的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形成千亿产值的产业集群。
──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形成以山水为主题的鲜明生态特色。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良好,人居环境优美怡人。节能环保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建设文化魅力新城。实现弘扬历史文化、体现人文传统、建设现代设施的有机结合。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得到充分展现。文化设施齐全,文化产业发达。城市风貌凸显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文明气息。
──建设文明和谐新城。打造文明诚信、开拓创新、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居民品德建设成效明显。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便捷,人民安居乐业,城市和谐安定。
河东新城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依据战略发展规划分期分阶段实施开发建设。
建设一河两岸起步区16.13平方公里,到2013年基本建成。形成五个区块(生态居住区、商业金融区、行政文化区、商务办公区、绿化景观区)、三大主轴(滨河空间发展轴、城市空间发展轴、绿化景观轴)的功能布局;形成山、城、林、水相融相生的城市形态;建成新城商务区;在南起东环路桥、北至长大铁路桥,9公里太子河岸线、3.6平方公里水域,形成一河两岸城市客厅。新城基础设施完善,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树立起新城形象。
建设工业园区。在建设一河两岸起步区的同时,规划建设新城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2013年达到4平方公里,形成500亿产值的产业集群。
全面开发建设新城。到2018年,形成新城总体框架,完成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新城成为辽阳市城市发展核心区、行政服务中心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观光休闲旅游区、生态宜人居住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在此基础上,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逐步完成河东新城8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
(六)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创新规划理念,提高规划水平,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做到战略发展规划一步到位,控详规划和城市设计分期编制,开发建设分步进行。
──坚持基础先行、项目带动原则。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乘数效应,通过加快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项目,带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加速开发建设进程,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坚持产业支撑、要素集聚原则。通过加速城市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科学配置资源,有效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推进项目向主导产业集合、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居民向新城集聚。
──坚持生态宜居、突出特色原则。注重体现历史文脉,利用依山傍水的优越条件,以自然山水为主题,以历史文化为底蕴,实现特色化发展,展示城市个性化魅力。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把河东新城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把城市建设作为重大的产业来开发,用新体制新机制走出开发建设的新路子。
三、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七)科学编制和实施河东新城规划。以《辽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为依据,按照河东新城战略发展规划,高标准编制各类规划。在完成一河两岸起步区16.13平方公里控详规划和10.95平方公里城市设计的基础上,河东新城控详规划和城市设计要逐步实现全覆盖。加快编制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防洪、绿化、人防和历史文化保护等专项规划。整合规划资源,扩大公众参与。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城战略发展规划、控详规划和城市设计规划,确保规划权威性。
(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好供水、电力、燃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地下管网一体化。完善道路网络框架,打通河东新城中轴和两侧路网,形成“四横三纵”的主干路网。加快跨河桥梁建设,实现现代防洪、交通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统一。三年内完成起步区16.13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公交优先,逐步建立起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其它交通方式相配套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机场大道,积极策划沈辽城际轨道交通,加强与沈阳经济区各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对接和城市建设发展互动。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推进城市数字化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拓展公共服务领域,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商服、就业、社保等设施建设,抓好市民服务中心、商贸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九)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城市功能整体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务、休闲旅游、房地产业、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金融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河东新城设立分支机构,引进知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落户新城。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开发以东京城、东京陵为重点的前清历史文化遗迹游,以太子河风光带为重点的休闲旅游度假游,形成融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于一体的城市旅游特色。加速发展房地产业,使其成为新城支柱产业之一。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突出发展为生产服务型物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会展、传媒为重点,打造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推进大剧院、科技馆和图书馆建设,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强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研究,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
(十)建设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深入实施高端竞争战略和大项目带动战略,加速化工新材料业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分阶段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实现“七通一平”。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工程、低碳经济等产业和国家重大工程急需的各类高性能新型材料、复合材料、节能材料和环境友好型材料。增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能力,推动化工新材料向集约化、系列化和高技术化方向发展。节约资源和能源,加强环境保护,推行清洁生产。把化工新材料工业园区建成国内知名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
(十一)创建生态宜居环境。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着力建设生态节能环保新城。加强城市绿地保护和建设,以一河两岸、城市中轴和新城出入口为重点,大规模植树造林,形成点线面结合、乔灌草并茂的绿地系统,提高绿覆率和绿视率。以太子河、红光灌渠、长沟沿河和新建人工河为主体,打造城市水系,构筑湿地景观,形成亲水城市个性。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效益。积极发展节水产业,推进中水回用和分质供水。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达到65%,公共建筑节能达到50%。鼓励应用太阳能技术,推动太阳能照明的应用。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推进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城市噪声,增强居住舒适度。
(十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大力传承历史文化,积极建设现代文明。注重历史文脉存续,处理好城市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前清文化、民俗文化等品牌,彰显东北第一城、后金建都地的本源文化特色。大力发展建筑文化,针对一河两岸、一水三山的独特地理环境,围绕山、城、林、水的城市格局,加强景观风貌管理,精心建设地标性建筑,使建筑使用功能与艺术功能有机结合。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加快建设诚信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社会教育和公益服务作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开放的胸怀包容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推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增强城市的沟通力、感染力和融合力。
(十三)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河东新城是全市招商引资的新平台,是拉动全市发展的新引擎。要动员全市力量,整合各种招商资源,掀起招商引资热潮。要依据新城产业定位,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100强企业,搞好项目策划和包装,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工业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要创新融资手段,多渠道引进金融资本、上级项目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加强土地资本运作,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土地收益。加强国有资产和政府信用运作,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和政策性贷款。按照投资多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采用BOT、BT等方式,推进市政公共事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拍卖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专营权等方式,经营好城市无形资产。
(十四)实现新城老城互动发展。这是高起点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内容。要把河东新城开发建设与老城改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设新城,拉动太子河左岸经济,进而带动老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通过改造老城,向新城转移产业和人口,加速河东新城开发建设步伐。通过建新城、带老城,使新城老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全力以赴推进河东新城开发建设
(十五)进一步解放思想。河东新城开发建设事关全市发展全局。全市上下一定要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坚决破除等靠思想,破除畏难情绪,破除部门利益,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树立敢为人先、勇于首创的精神,树立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斗志,用新体制新机制走出开发建设的新路子。使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过程,成为思想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的过程。
(十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新领导体制,河东新城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审批权限,负责河东新城开发建设全面工作。创新管理体制,进
一步落实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支持、服务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各项制度。河东新城管委会已审批的项目、完成的审批手续,市直部门不再重复审查和审批。创新服务方式,河东新城管委会设立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对进驻项目实行“一条龙”服务。创新财税管理体制,建立河东新城财政,完善资金筹集和偿还机制。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新城的融资平台、建设业主、经营主体和偿债主体,保证城市建设正常运行。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采取政府雇员制方式招聘人才,全面引进急需的各类人才,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切实发挥作用。
(十七)完善政策体系。用足用好全市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外地投资和扶持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业发展等各类优惠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河东新城,除落实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鼓励重大投资项目加快建设,对大额投资项目允许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鼓励大企业总部和金融机构入驻河东新城,对其建房、租房给予一定补助。鼓励人口聚集,积极吸纳外来人口和农村人口到河东新城就业、购房和定居。完善和落实征地补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撤村建社区等政策,切实保护群众利益。
(十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和市河东新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河东新城开发建设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协调机制,协调中省直单位和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参与河东新城开发建设。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要以河东新城开发建设为己任,各司其职,加强服务,明确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河东新城党工委和管委会要肩负起历史使命,奋发进取,攻坚破难,以一流的工作绩效创造“河东速度”、打造“河东效率”、展示“河东风采”。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和支持河东新城开发建设的浓厚氛围,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投身河东新城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