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继忠讲话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 探索甘肃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在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白继忠
(2008年9月26日)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列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新时期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几年来,我省基础教育经过了艰难的探索、发展,从以“两基”攻坚为主题的庄浪会议,高中建设、后勤改革为主题的酒泉张掖会议到目前进行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经历了以“两基”攻坚为重中之重、着重解决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向以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着重解决学生“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新的突破和发展机遇。在这种形势下,省教育厅选择在酒泉市召开这次会议,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我省基础教育的发展问题,寻求一条切合我省实际的、具有我省特色的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对于指引我省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基础教育全面发展
过去5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农村教育为重点,基础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今后我省基础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省基本完成了“普九”任务。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79个县实现了“两基”,“两基”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5.20%,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全省人民为之奋斗几十年的理想成为现实。
(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国家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公共财政的切实保障。国家免除了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并为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基本解决了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农村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布局结构得到优化。抓住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的有利时机,对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进行了有力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优化了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巩固了义务教育成果,为全面完成“普九”的历史性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全面执行,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全面建立并有效实施,“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初步建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覆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得到广泛应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校本课程建 1 设、综合实践活动受到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普遍关注,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初步形成,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五)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发挥效益,教师队伍得到加强。连续三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使农村教师队伍数量得到稳定补充,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素质有了整体提高,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
(六)高中教育、幼儿教育同步发展,拉动和提升了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高中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高中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升学率逐年提高,有效解决了义务教育的“出口”问题。学前教育愈加受到人们重视,农村家长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意识不断加强,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逐步增加,提高了义务教育的“进口”质量。示范性高中建设、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引领着当地高中教育、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近5年来,我省基础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前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伟大成绩。但是由于我省经济、教育基础薄弱,在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比如: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与城乡间、区域间以及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并存,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旺盛的矛盾并存;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势、提高教育质量与传统的分散办学模式、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并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与高中教育、学前教育体制的不太完善的矛盾并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办学行为不规范的矛盾并存,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是基础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20多年时间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时间所走完的路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相对应,西方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时间所化解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也要在较短时期内化解,因而我们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更加集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切入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其实质都是发展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基础教育全局,统筹兼顾,加快发展。当前就是要抓好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特征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整合资源,探索一条穷省办大教育、穷省办强教育的新路子、新模式。
1.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规模和效益。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持续减少,以及农村孩子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的合理流动,一些农村地区、边远山区的学校办学规模持续下降,教学活动难以正常开展。通过撤点、并校、建立寄宿制学校等措施,一些边远山区的教学点和办学规模较小、质量效益不明显的学校得到合理撤并,学生适当向县镇和中心校集中,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有所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按人口状况和行政区划状况设点办学、乡乡办初中、村村有小学的格局。同时使学校服务的覆盖半径、服务功能大大提高,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
2.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城市和农村、县城和乡镇、农区和牧区的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不对称,城乡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很难公平。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可以预见,在国家发展小城镇和提高城市人口比例的政策引导下,将有大量的农牧区人口流向城镇,偏远农牧区的人口将越来越少,城镇人口将大量增加。通过布局结构调整,在城镇建立一些寄宿制学校,把农牧区的孩子集中到城镇上学,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了城乡教育差别。既有利于增加城镇人口,拉动城镇消费和服务业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城镇教育和社区文化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
3.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 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学生到寄宿制学校上学,可以减轻农民家庭照顾孩子的负担,解除农民家庭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校舍可以用来发展学前教育、举办农民夜校、搞农民文化站,还可以利用保留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搞农业技术培训,促进农村教育、文化、科技事业整体发展,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酒泉的经验证明,寄宿制学校建设还有利于新建移民区的移民安置,有利于巩固边防和促进民族团结。
4.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水平不高的问题。由于农村生活条件有限,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客观上造成教师不愿意扎根农村,农村教师流动性大,有的偏僻地方派不去公办教师,只能依靠代课教师。把学校集中办到县镇,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的实际生活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有人担心到寄宿制学校上学会增加农民的负担,这种担心我认为是不必要的。我们应当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已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等简单需要,而是转而寻求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其需求层次已发生悄然变化。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也提上了更多家庭的议事日程。让子女转往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的学校就读,已成为现阶段一部分农村家庭首当其冲的第一选择。再加上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建立,学生上学的负担大大减轻,到寄宿制学校上学,早已不是高中和大学的专利。民勤县多年前就出现了寄宿制小学。作为政府,不仅要满足农民更好的物质生活追求,更要满足农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才是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体现,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提升。
二、深化改革,创新模式,探索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几年来,各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内涵发展,深化改革,在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强化政府行为,优先发展教育。多年来实践充分证明,政府行为到位是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关键。政府行为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领导思想认识到位。这是政府行为到位的前提。党政领导必须深刻认识教育对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公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才能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教育发展机制到位。这是政府行为到位的保证。要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构建党政领导重视教育的长效机制,从机制上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是确保教育投入到位。这是政府行为到位的核心。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多方筹资,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四是科学决策,政策到位。科学制定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制定教育发展优惠政策,在学校建设用地、项目立项审批、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教师编制等方面对教育实行政策倾斜。五是组织管理到位。加强对重大教育发展、改革项目的领导,对教育发展项目实行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教育部门组织落实。政府领导积极出面为教育争取发展项目,牵线搭桥,引资助学。六是带头营造尊师重教、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这六个方面共同构建形成了政府行为到位的新模式。
(二)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对口帮扶支教的新模式。在“两基”攻坚中,我们积极开展对口帮扶支教活动,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形成了“省外省内、企业高校机关多途径,人、财、物、智全方位开展对口帮扶”的新模式。这一新型支教模式的形成,经历了省外省内两条线对口帮扶和教育系统“三位一体”对口帮扶两个发展阶段。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开展“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活动,天津与甘肃开展对口支援,每年选派200名教师来甘肃贫困地区支教。根据这一精神,省委省政府决定同时开展省内学校对 3 口帮扶,组织省内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企业与贫困县开展对口帮扶,建立长期支教活动。天津对口帮扶支教与省内对口帮扶支教两条线同时进行,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为全省“两基”作出了重要贡献。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天津市组织优秀教师到甘肃巡回讲学活动给与肯定和好评,指出:“这种做法很好,值得提倡”。2004年,省政府向全省人民发出了“两基”攻坚总动员令,强力实施“两基”攻坚。省教育厅与时俱进,科学决策,及时做出了教育系统“三位一体”对口支援“两基”攻坚县的决定,即省教育厅机关一个处室、一所高校、一个厅直属单位共同帮扶一个“两基”攻坚县,举全厅和全教育系统之力,对 18个“两基”攻坚县进行对口帮扶支教,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有智献智。教育系统“三位一体”对口帮扶在省外省内两条线对口帮扶的基础上,突出了“智力帮扶”的内容,使我省对口帮扶支教工作从内容到形式更加完善,有了创新和发展。教育系统“三位一体”对口帮扶与省外省内两条线对口帮扶共同构成了具有我省特色的、重在贫困地区“两基”攻坚的对口帮扶支教新模式,为确保全省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引进社会资金,探索高中建设和后勤管理新模式。进入21世纪后,我省高中教育得到迅猛发展,普通高中校舍严重不足、班额过大的矛盾更加深化。省教育厅及时提出了“普通高中办学向县城以上城市发展,调整办学结构、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的高中发展思路,鼓励已经“普九”的县区,适时把工作重点转到发展高中教育上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县城及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建设一批有规模、有质量的寄宿制普通高中。2003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设立了《城市教育费附加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当年拨款2990万元,之后省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左右资金,对每个新完成“两基”的县,给予100万元奖励,专项用于建设普通高中。几年来,共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扶持各地建设了一批普通高中学校。这些资金对于经济发达的省份来说,尚不够一所高中的建设,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教育底子薄、“两基”任务尚未完成的穷省来讲,发挥了重要的结构调整作用。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这是我省集中地方有限财力,自主设立的一个教育发展项目,有力地推动了高中建设和发展。面对政府高中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办学条件较差、老百姓上高中需求旺盛的矛盾,张掖、酒泉等一些地方的普通高中,不等不靠,通过“市场运作”的形式,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把学校后勤服务推向社会,率先搞起高中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了“没钱”也能搞建设的愿望。在保证学校始终坚持对宿舍、食堂等公用设施绝对管理权、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学校引资办学,建起了宿舍、食堂,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高中教育超前发展,闯出了一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超前发展高中教育的路子,形成了“社会投资、学校管理、学生使用、回馈社会”的高中建设和后勤管理新模式。2003年10月,省教育厅在张掖、酒泉地区召开全省高中教育建设现场会,学习推广这一模式。实践证明,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一发展模式推动了高中教育超前发展,完全符合我省实际。
(四)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探索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我省地域分散,地形复杂,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地坚持因地制宜,以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为抓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探索不同区域内、不同条件下教育协调发展的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酒泉市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适度集中,注重实效,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巩固 “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城乡差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按照“高中、初中向城区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学校和乡镇所在地学校集中”的思路,对全市中小学进行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对五个农业县市区,原则上规划人口在8000人左右的乡镇,按“一乡一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模式调整,人口在10000人左右的乡镇,按“一乡两校”(一所初中一所小学)4 模式调整;对肃北、阿克塞两个民族自治县,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全部集中在县城举办,高中教育从2006年开始全部到敦煌市办学,已经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金塔县、瓜州县为代表的 “大集中”模式,以玉门市为代表的“分片集中”模式,以肃州区为代表的“相对集中”模式,以肃北、阿克塞县为代表的高中教育“跨区域办学”模式。
庆阳市提出以撤并校为基础,以创办寄宿制中小学为突破,坚持走“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规模办学路子。采取“撤、并、挂、建”等措施,优化学校布局。“撤”即撤并和改造布点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的薄弱学校;“并”即乡镇寄宿制中心小学可兼并周边邻近的村小学,形成规模优势;“挂”即极度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可适当保留教学点,挂靠在相距最近的小学,实行“一校两区”或“一校多区”管理;“建”即建办寄宿制学校。布局调整后,使较大乡镇只保留一所寄宿制初中和若干所小学;中等乡镇只保留一所寄宿制初中和寄宿制中心小学;山区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小乡镇,建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形成城乡布局均衡协调,教育资源配置得当,质量效益稳定提高的新的教育布局体系,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发展。为此,庆阳市委、市政府计划三年投资4.8亿元,用于布局调整和灾后重建,确保三年基本完成学校布局调整任务,五年达到学校布局优化目标。这种投入力度、这种发展教育的气魄在庆阳乃至全省其他地区还从来没有过。
甘南州认真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新建、改扩建了95所寄宿制学校,扩大了城区和集镇办学规模,使民族地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形式,逐步向优化布局结构、相对集中办学发展。结合“两基”攻坚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甘南州创造性地提出并全面实施了以校园“四化”(硬化、绿化、美化、教育化)、“四新一亮”(教室新、桌子新、凳子新、讲桌新、电灯亮)、“一人一床”、“八配套”(校门、围墙、厕所、旗台、操场、实验仪器、图书、食堂)为内容的“四项工程”,完善了学校硬件功能,弥补了单纯进行项目建设的局限性,从根本上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最大程度的发挥了项目效益。“四项工程”得到了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她指出这是甘南民族教育发展中的一大创举,必将全面改善学校办学环境,有力地推动甘南民族教育发展。
三、团结一心,振奋精神,为建设西部教育强省而奋斗
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要更加重视教育公平,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要更加重视统筹兼顾,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当前要以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为此,要把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当作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来抓,以政府投入为保证,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化教育资源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效益为目标,做好布局调整工作,带动城乡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对教育事业的新定位、新要求。优先发展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各级政府领导要深刻领会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放在关注民生的首位,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优先安排,在经费投入上优先保证,在政策管理上优先照顾,全力支持和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规模办学、寄宿制办学是新时期政府办学能力的一种提升,是基础教育办学模式的重大改革,也是教育发展阶段的新跨越、新起点。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以建办寄宿制学校为核心的学校布 5 局结构调整工作,把它作为新时期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措施来抓,加大投入,完善体制,确保政府行为到位。
(二)立足省情,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布局调整。规划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科学合理制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规划要有前瞻性、科学性、整体性,必须与灾后重建结合起来,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结合起来。按照有利于“普九”成果的巩固提高,防止学生辍学流失,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总体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全市(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方案和目标任务。新建的高中一定要办在县城,初中要建在城区或大的乡镇,中心小学要有寄宿条件,教学点设在行政村,自然村不再设置教学点。城里多办几个大的寄宿制高中、初中,把能集中的乡镇学生都集中起来到城里上学,扩大规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坚持先建设、后调整,先修渠、后放水,先立后破,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一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酒泉经验适合于在河西地区推广,可称为“河西模式”;庆阳经验适合于在河东地区推广,可称为“河东模式”。甘肃南部和少数民族地区也要认真总结适合自己办学的经验,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
(三)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布局结构调整要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重点,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要统筹兼顾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协调发展。要认真研究调整后农村富余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确保国有教育资源不流失、不浪费。可以考虑通过置换或租赁的方式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前班,幼儿只能接受学前一年教育,这是城乡教育的一个显著差距。一定要借这次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时机,积极兴办农村幼儿园,把农村学前教育从一年拓展到三年,为下一步普及学前教育打基础。也可以选择好的整体闲置的校园,建设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开展军训、国防、法制等专题教育活动。如张掖市甘州区在农村新建的少年军校,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不仅要调整普通中小学校布局结构,也要调整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一个县集中力量在城区办好一至两所寄宿制职业高中,办出规模和效益,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必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要进一步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理念,加强对职业高中办学思路、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的研究,面向国内就业需求,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办学模式,改革办学机制,积极开设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的特色专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优势竞争力,培养地方人才,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四)加强管理,抓好“两堂”,创建和谐文明校园。学校工作主要抓“两堂”。一要抓好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质量,一要抓好以食堂为中心的后勤保障。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加强教学秩序管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时纠正随意加课、减课、停课行为,制止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给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的做法。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负担。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坚决遏制频繁进行各种统考并按考试成绩进行学校和学生排名的做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建立严格规范的学籍管理制度,努力控制学生流失。要切实加强中小学安全管理,特别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坚持科学预防、积极预防的方针,关注细节,防患于未然,尽最大努力为广大中小学生创设安全、卫生、文明、和谐的成长环境。
要抓好以食堂管理为中心的寄宿制学校管理。首先要加强食堂管理。抓好食堂卫生、饭菜质量,办好伙食,注意营养搭配,保证成长发育中的孩子的营养健康。其次要努力改善寄宿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要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如宿舍、食堂、浴室、锅炉房、厕所等,保证学生每周能洗一次澡。要重视文娱体育场所建设,经常性地开展一些 6 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第三,特别要注意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养成。要加强家校联系,尽量多让父母与孩子见面交流,并随时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生活,养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第四,要严格卫生制度,做好卫生防疫,防止流行性疾病发生。总之,要把寄宿制学校办得丰富多彩,要把校园建成乐园,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终身难忘的地方。
(五)优化资源,弘扬师德,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条件的现代化和师资的高水平将是未来教育竞争的两大热点。要想使学校有吸引力、竞争力,就必须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就必须变分散办学为集中规模办学,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要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教师培养、补充、评价、激励、培训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把布局结构调整和师资队伍整合同步进行,做好竞争上岗、择优使用。凡是撤并学校的老师进入新学校必须要通过考试,优化组合,人尽其才,真正使调整后的学校师资力量优于原来的学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开始,要提前实施高中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常抓不懈。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抗震救灾英模教师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人民教师高尚师德,推动师德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学校管理要充分体现“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切实关心教师的生活,关心他们的住房、工资、职称,还要关心年轻教师的恋爱、婚姻、子女的教育等等,使教师心情愉快,安心工作。教师工作的干劲高了,就有研究教育教学的热情,提高教育质量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人人“有学上”和“上得起学”之后,“上好学”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期待,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务。条件到位以后,教育应该“回归本位”。要把基础教育由外延抓条件保障转到内涵抓质量提高上来,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一要深化课程改革,突破农村课程改革这个重点和难点,加大对农村学校课改实验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整体教育质量。二要加强课程管理。进一步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按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各门课程,确保全体学生接受完整合格的基础教育。三要加强教学管理。要把抓好教学摆在第一位,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改进教法、学法,把提高质量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要加强评价机制改革。要下决心扭转单纯依靠升学率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单纯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做法,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评价体系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发挥导向作用。五要加强教学研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强化各级教研部门的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责,加强县级教研机构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的指导能力,加强对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和指导。六要重点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能力建设。“管理以县为主、财政分级负担”机制中,以县为主管理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县域内的学校管理和质量管理,教育管理应及时由行政管理向专业支持管理转变。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推动本辖区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职责,充分调动和激活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基础教育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把“走进课堂”形成常态,整体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我省教育事业正面临着一个伟大的发展机遇。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已经分别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为甘肃教育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众志成城,百折不挠,努力创建西部教育强省。河西地区要在省内率先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 7 育发展目标,带动全省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河东地区要深化改革,强化实力,协调跟进,又好又快发展;陇南、临夏、甘南地区要抓住灾后重建的历史机遇,打好基础,迎头赶上,实施完整合格的义务教育。争取在今后5年内,使我省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西部教育强省的目标。
第二篇:白继忠在全省高中课改启动会上的讲话
强化落实、稳步推进,全面开启甘肃高中课改新篇章
——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在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启动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的大好形势下,在当前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在我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刻,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正式启动了。为此,省政府今天召开高中课改启动大会,决定于2010年秋季开始我省所有普通高中起始年级进入新课程实验。这是我省从2005年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之后,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又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精神、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实现西部教育强省目标的重大举措。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郝远副省长亲自出席今天的启动大会并将做全面系统的动员和部署,我们深受鼓舞。教育部对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非常关心,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兼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司长和刘月霞处长莅会指导,今天下午和明天上午,她们将分别作专题报告,希望大家珍惜机会,认真学习。下面,就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信心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高中课程改革比起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专业性更强,情况更复杂,社会更关注,难度也更大,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同时,需要全社会给以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它的重大意义。
第一,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府行为。学校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只有在课程改革方面实现突破,素质教育的推进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从2004年秋季高中课改启动以来,到2009年底全国已有24个省份进入实验,今年秋季包括甘肃在内又有5个省份进入实验,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去年10月底教育部在南京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对八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进一步坚定了课改信心。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也进一步明确,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二,高中课程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什么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发展。教育系统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次高中课程改革,重建了高中新课程体系,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管理直到课程评价,都作了重大的调整。比如对高中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位,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功能定位,跳出了长期困扰高中教育的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定位的困惑,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课程的功能聚焦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上,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和新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标志着我们加快改革步伐有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应该确立机遇意识,把实施高中新课程作为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第三,高中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一场关键的、深刻的、系统的变革。这次高中课程改革在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核心,它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二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三是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五是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这些突破和变革牵涉到高中学生的每一个家庭,因此,其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其责任也是重大的。高中课程改革可以逐步推进,逐年提高实施水平,但学生没有机会再来。今年秋季高一年级实施新课程,三年以后这些学生将参加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社会、家长和老师们的疑惑、顾虑肯定会不少。因此,高中课改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次考验,甚至是一次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以高中课程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严肃对待,认真思考,统筹谋划,稳步推进。
正是基于这种对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省教育厅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和初步经验的基础上,为确保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从2007年开始,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建立领导机构,统领全省普通高中课改工作。去年省政府办公厅就正式成立了由郝远副省长为组长的“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并确立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分级管理、学校实施、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明确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全面组织和协调宣传、编办、发展改革、财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力量,在舆论宣传、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统筹规划,为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全面展开建立了组织保障。
二是注重制度建设,发挥专家的专业指导作用。为了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提供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省教育厅成立了“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下设8个项目研究组和15个学科指导组,组织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相关配套文件(方案)的研制工作。今年6月份之前,省教育厅将在广泛征询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陆续下发这些文件,全面指导我省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为高中发展注入活力。教育厅充分借鉴先期课改省份的成功经验,及早动手,开展了全省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现状调查工作,对高中学校课程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为课改配套文件的研制提供参考。通过2008年和2009年两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四个集中”原则为指导,在全省新一轮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了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省教育厅从2000年以来,在全省共创建了48所省级示范性高中,这支队伍已经成为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排头兵,在高中课改中将起示范、引领作用。2007年成立的“甘肃省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连续两年举办了全省“走近高中课改”校长论坛,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高中课改专题讲座,帮助普通高中学校领导和教师了解高中课改的目标和要点,对高中学校课改准备工作发挥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是建立课改样本学校,为课改实施搭桥铺路。去年,省教育厅确定建立了50所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启动实施了省级高中课改样本校课题研究,建立了省级样本校研究制度、联系制度和交流制度。派50所高中课改样本校校长分赴江苏、天津、深圳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挂职学习,每位挂职的校长都撰写了结合我省实际的专题学习研究报告,他们带回的大量有价值的高中课改实施与管理工作经验,必将对我省课改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为推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2009年,省教育厅举办了全省首届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评选活动,这项活动既是对我省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检验,更重要的是对全省高中学校落实课程计划、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状况的一次检查和示范,对新课程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所有这些准备工作的开展,都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启动奠定了基础。
二、明确工作目标,稳步推进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各项工作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新课程实验绝不是简单地更换教材,也不只是机械地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而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制度重建的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肩负着很重、很艰巨的任务。
首先,要明确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本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力度最大、最深刻的一次改革。其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一切改革内容均依此而展开。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目标应该是: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认真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课程管理和课程建设能力。
从我省实际出发,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六项: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是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努力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三是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形成与新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是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和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建立新的考试与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制订实施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五是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校为本、区域联片开发与共建共享机制,建立课程资源交流平台,通过国家课程的全面实施与学校课程建设,形成学校具有活力的办学特色,实现普通高中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
六是建立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激励机制与问责制度,加强学校管理和标准化建设,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各市(州)、县(市、区)和学校要根据上述目标任务,在充分调查研究、客观分析市情县情和校情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实验工作方案和具体实施步骤,细化目标任务,抓好工作落实。各省级样本校要在完成上述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努力成为我省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研究中心、资源中心和培训中心。
其次,要全面落实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点工作。
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特别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条件差异大,因此,各地各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抓住重点,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一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必须加强学习,持之以恒地在转变教育观念上狠下工夫。转变教育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有打好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和高中校长首先要带头学习,吃透精神,主动充当新课程的推动者和宣传员,广泛组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员、校长和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并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上来,进一步明确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理念、目标和任务,增强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要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新课程培训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进入新课程的所有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学科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都必须接受新课程培训,这一点非常重要。新课程培训要以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培训质量为核心,促使高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随着高中课改的推进得到同步提高。
我省463所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专任教师就有3.645万人,新课程培训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难度较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齐心协力抓好培训工作。要建立省、市(州)、县(区)、校一体化的培训体系,省教育厅拟从今年开始连续三年重点抓好高一年级全体任课教师和省级学科专家团队教师的培训工作,各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仅要认真组织好省级培训,而且要采取多种方式,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途径,强化培训力度,进一步做好跟进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校本教研和培训是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要帮助和指导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和培训制度,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益,构建教科研和培训一体的学校研训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
三要改革考试与评价制度,为课程改革提供正确导向。评价制度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个体差异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实践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增加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活动及日常表现等真实、典型的内容,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要积极推进配套于新课程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纳入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在这里,我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无论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还是出台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改革方案,都必须坚持立足于让改革者受益的原则,忠实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为课程改革提供正确导向。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实施
1、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高中课改是政府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者、推进者和指导者,必须切实发挥好职能作用。我省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工作机制是“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分级管理、学校实施、社会支持”,就是在教育部指导和省政府领导下,省教育厅负责部署和组织全省实施工作,制订实施指导意见,整体规划和统筹、指导、评估、监督实验工作,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市(州)、县(区)政府负责本地区实验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提供实验的条件装备、经费和师资保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狠抓实验方案的落实;学校是实验的主体,要积极贯彻落实上级的规划方案和指导文件精神,认真、扎实地实施新课程,营造全社会支持高中课改的良好氛围。
全省各市(州)、县(区)要参照省上的做法,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专家支持队伍,并及时上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各市(州)、县(区)政府分管领导要亲自过问,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下功夫深入学习、加强指导,及时向当地政府的领导同志汇报课程改革情况,让政府领导及时了解并关心课程改革,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帮助教育部门和学校解决改革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形成合力,落实保障。各普通高中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校长是学校课程领导和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课程方案,确保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课改基本保障。
为保障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厅将陆续出台与新课程实验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招生考试、条件装备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省政府下发的《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要求分别制订本地本校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并逐级上报审批备案,各市(州)的课改工作方案要在五月底前上报省教育厅,各学校的课改实施方案要上报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要按照我厅即将下发的《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精神,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对实验工作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制订出政策措施和具体安排,做到有章可循,责任到位。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努力争取更多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调整教育事业经费的支出结构,安排必要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同时,还要根据新课程实验的需要,加大对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以及体育、艺术、技术等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含完全中学)的办学条件均达到课改实施的基本要求。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高中教育的现代化。
本次课程改革最大特点之一是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课程模块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形式,促进了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学校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重建,成为学校管理制度的核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大力改革教学常规,指导学校制订好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要配套推进学生管理制度、公共资源管理制度、教师管理考核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制度。
3、加强专业支持,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效支撑。
教育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十分重视并加强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在机构建设、编制、经费、待遇等方面提供保障,配齐、配足、配好学科教研员。要整合教研力量,建立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组织机构,建立一支积极为课程改革服务的充满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和教研员的教学研究、指导、服务职能。要立足教学实践,围绕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新课程实验相关研究,坚持用任务驱动新课程实验研究,用课题研究支持高中新课程实验。
各高等师范院校是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要发挥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的优势,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工作,主动参与课程改革实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形成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教学支持网络,为基础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和发展自己。
高中学校要建立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坚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育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作用,组织和引导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4、强化督导评估,建立监测评价反馈机制。
各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对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纳入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和高中办学水平评估范围,指导和监控各地新课程的实验进展情况。省教育厅每年将安排对各地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各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实施新课程的调查研究,加强样本学校建设与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特别要注意培育先进,树立典型,以先进典型的经验带动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进行。
5、重视农村高中课改,整体提高新课程实验水平。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的高中教育是全省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课改的难点,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村高中的课程改革要密切联系农村的实际,反映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既达到国家规定的共同要求,又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农村高中学校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新课程提供的广阔空间,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状况,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要大力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城镇地区条件好的高中应主动有意识地帮助扶持条件较差的农村高中,通过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对口帮扶、送培下乡、送教下乡等方式,支持农村高中的课程改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关注农村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采取必要的协调引导措施,建立农村高中新课程实验联系人制度,及时发现解决农村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际问题,为农村高中新课程实验服务,整体提高新课程实验水平。
6、加强课改宣传,争取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
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社会关注度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新课程的推进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要有计划地向全社会宣传《纲要》、《方案》的精神和改革的内容,向社会和家长宣传新课程的特点、任务和意义,争取家长、社区以及全社会理解、支持和参与高中新课程,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要探索建立社区、家长有效参与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新机制,认真听取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实验工作的有关意见,充分利用和挖掘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资源,引导社区、家长理解改革、参与改革。要赋予家长委员会在新课程实验中的积极的职能,使学校、社区、家长在新课程实验中形成合力。
同志们,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个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善于借鉴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和全国先期已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的成功经验,克服薄弱环节,抓住重点,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真抓实干,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我省基础教育的水平。
谢谢大家!
第三篇:学习白忠善
学习白忠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农民的儿子,是党把我培养成一名大学生、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我是组工干部队伍中普通的一员,只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诚恳而又朴实的语言。白忠善自1983年以来从事人事编制工作25年来,为人实实在在,干工作踏踏实实,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要求自己“政策要通,业务要精,心里要有,态度要好,工作要实,落实要快,结果要有回音”。为做到这七个“要”,他向书本学,向多年来从事老干部工作的同志们学,刻苦学习使他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贫困村”里送温暖,帮穷解困又扶心。他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也博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一些群众发自内心地说:“忠善真是人如其名啊,待人忠厚,乐做善事。”
纪检监察干部梁雨润、张建国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树立了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群众中树立了一座丰碑。作为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学习梁雨润、张建国同志,就要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的受益度和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要正确履行职责,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工作,切实解决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不正之风,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委、政府部门服务态度热情了、工作效率高了、办事公道了、风气正了;学习梁雨润、张建国,就要学习他们真正把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看在眼里,挂在心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就要学习他们迎难而上,真正把为民解难纳入自己的工作日程,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要学习他们为人民群众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生命安危的高尚精神。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学习梁雨润、张建国先进事迹,就是要在以下七个方面有所巩固和提高:
第四篇:展览介绍马继忠
马继忠从艺五十年山水画展
展览介绍
马继忠,字山人,笔名鲁丘,1941年生于山东肥城。1962年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196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文理学院教授,西安文史馆馆员,中国书画篆刻家协会副主席,河南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密体画工作室导师等职。
马继忠先生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上海三山会馆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举办画展。多幅作品为国内外政府,艺术院校机构收藏。其中的代表作有与刘文西、亢龙先生合作的《幸福渠》,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在多种刊物发表。七十年代作品《太白春暖》对开印刷,并由新华书店全国发行10万份。《秋恋》入选了中国首届山水画展并被国务院收藏;《秦岭苍翠》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出版有传记《魂系太白》及《名家精品-马继忠》、《马继忠白描山水》、《马继忠山水画选》、《马继忠•白云生处有人家卷》、《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马继忠》“大红袍”专辑等多部画集,并被文化部人才中心评为中国山水画十大名家。
马继忠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之后便一头扎进秦岭太白山十三载,与山民一起摸爬滚打,铸就了山民一样的淳朴情怀。爬高山,走激流,熟谙大自然之生机;师造化,读典籍,深悟中国文化之精髓。上下求索数十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开创了中国当代密体山水画格。如今,这一密体画格影响了一批年轻画家,接踵前行,并活跃在当代画坛。
密体山水画的风格特色是用笔繁复,结体严谨,构图宏阔幽深,赋色清新典雅。在用笔上尤其讲究,不但要做到笔笔松灵剔透,疏落有致,而且要能够将千笔万笔组织成有机的艺术整体,收到笔笔入纸,笔笔出纸,以笔塑形,拢形成象,势发象内而意寄象外的艺术效果。作品完成后,能给人以细笔贯壮气,密体结清象,雕琢而后朴,绚丽而后雅,并能掩匠心于无迹,出意境于天成的审美感受。
马继忠是自元代王蒙,近代黄秋园之后承继这一画绪的又一传薪者。与长安画派一脉相承又揭新帜,使长久以来日渐消颓的北派山水画重新焕发了时代风采。
马继忠先生此次展览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作者早期深入秦岭十三年,与山民同患难、共呼吸的真切情感,也反映了作者新世纪在北京平谷雕窝村体察生活近三年,三上太行的感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作者从艺五十年对中国画精髓元素的独特视角。
此次展览开幕之时将同时举办《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马继忠》“大红袍”专辑首发式。在美术界,所谓“大红袍”系列画集,即画册外壳使用全红的硬套装帧,画家的烫金字封名跃然红套之上,这是美术界给画家最高级别的礼遇。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大红袍系列画集素以选题严格著称,入选者均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该系列画集因其学术性和权威性,长期以来受到美术界和艺术爱好者的推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也是从《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马继忠》“大红袍”专辑中精选出来的代表作,主要是近年来的精品力作,其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在形式上可分为硬笔速写、水墨小品、焦墨山水、线描长卷、冬雪系列、彩墨巨制。
此次展出的硬笔速写可以看到作者在描写大自然时组织线条的娴熟技法和再创作能力。反映出作者扎实的造型基础以及高度概括能力。其小品中动物、人物、花鸟、山水均有涉猎,画面用笔老辣却又生动活泼,体现了作者经营位置上的开合能力以及深厚的绘画功底。焦墨山水——《天荒地老时》更是体现出了作者在笔墨上的驾驭能力,苍中显润、拙中见巧、辣中有秀、枯而不涩,为中国焦墨山水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面貌。其长卷——《白云生处有人家》长8米多,高70公分,内容丰富,景致繁多,每一局部皆可独立成幅,但合而为一又能一气贯之,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入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笔墨技巧和思想内蕴。在冬雪系列——《太白飞雪》、《太白暮冬》、《冬寒飞雪塑银山》之中,可看到作者完全摒弃白粉、胶水、盐粒等工艺制作方法,完全发挥了中国传统笔墨的书写特质,千笔万笔形成的刚柔相济、虚虚实实的线条如网织就,衬托出没有落墨处的大大小小的空白充盈于画面之中,描绘出一派雪花飘舞的山林景致。概括其手法为空白法、留白法、飞白法,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绘画中以实带虚、以虚写实的技法,与清代邓石如所说的“计白当黑”这一理论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方法,增添了新的语汇形式。彩墨山水——《洪荒系列之天地开元》、《满庭诗境飘红叶》、《柴门秋岁》等作品更是彰显了马继忠先生笔墨的精粹纯熟,并同时吸收运用了西画中色彩的表现手法,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中国山水画在中西结合这一学术课题作出了卓越贡献。
此次展览在内容上又可分为“人文系列”和“洪荒系列”。“人文系列”主要描绘了山里人的恬静欢快的生活景象,体现了马继忠先生对时代精神、对现实生活的把握与讴歌,从而使马继忠的创作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感。而充溢于“洪荒系列”作品中的全是大自然的郁勃生机与活力,反映了马继忠先生呼吁人类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心声,更深一步反映出马继忠先生对当下的提出的“和谐社会”以及老庄的“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
马继忠先生热爱国家,关注平民,从未将艺术偏离主旋律宗旨。并始终将这一美学思想贯穿在其五十年的艺术实践之中。
当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画家感到迷茫困惑,更有少数人被某些“热浪”所吞噬,泯灭了艺术良知,使创作出现了大滑坡。倒是像马继忠这样的画家,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基层,饱受生活的磨难,但始终不改初衷,将自己的艺术根柢深深地植于生活的厚土之中,不急不躁,一寸寸生长,终于蔚然成观,卓有建树,这样的艺术之树,我们相信将会是常青的;而我们美术事业的希望,或许正寄托在像马继忠先生这样的画家身上。
第五篇:马继忠绘画市场态势分析2
马继忠绘画市场态势分析
作者:西沐(著名美术评论家)
在山水画界,“密体山水”一直与马继忠的名字联在一起,虽然密体山水在当下并不受人们热切追捧,更不是什么流行画风,但马继忠却为此奋斗了几十年,不改初衷。也许是这种韧劲,马继忠的学术定位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可,并一步步地向市场辐射,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藏家所认可。
马继忠之所以会选择密体山水作为自己艺术探索的语言形式,是对自身生活环境感悟与表现的需要,而不是形式化、符号化的一种求新、求异的出风头。作为一个艺术家,马继忠像农民种地一样勤奋探索,把自己对笔墨、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通过细密的线条贯通起来,把艺术的体验与感悟整合在对文化精神的求索之中,而不是去远离生活,一味地去做概念化、抽象化地表现。马继忠艺术探索中的成功之路,折射出了艺术精进的一个普遍的过程,这对当代艺术界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继忠艺术探索从其人生所经历的道路中可以更清楚地看清其基本的轨迹。马继忠字山人,笔名鲁丘,祖籍山东肥城。现为西安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西安市文史馆馆员。1969年西安美院毕业后,一头扎进穷山僻壤十三年。师造化,踏遍秦山巴水;读典籍,深悟笔墨精髓,形成了富于时代特色的中国当代密体画风貌,被誉为“当代密体山水画的第一人”。1993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及美术史论家的推崇。1997年随西安市政府代表团赴马来西亚、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吉隆坡市长、中华商会、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收藏作品多幅。1999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受到《新民晚报》、《文汇报》及上海电视台等媒体的高度评价。代表作有《故土》、《洪荒图》、《碧霄诗情》等。《秋恋》入选中国首届山水画展并被国务院收藏,《秦岭苍翠》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极顶寒鸦》入选《今日中国美术》。出版有传记《魂系太白》、《名家精品-马继忠》画集等。作品及传略收录《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选》、《世界美术家辞典》、《中国名家书画选》、《中国现代山水画库》等多部画集和辞典。
杜哲森先生指出,马继忠的密体山水画凝重而空灵,使长久以来日渐消颓的北派山水画重新焕发了时代风彩。王蒙之后,在明清两代致力于这一画路(密体山水画)的画家并不多见,在现代画坛上承继这一画绪的画家当首推黄秋园。马继忠则是继黄秋园之后又一传薪者。象马继忠这样的画家,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基层,饱受了生活的磨难,但始终不改初衷,将自己的艺术根柢深深地植于生活的厚土之中,不急不躁,一寸寸生长,终于蔚然成观,卓有建树,这样的艺术之树,我们相信将会是常青的;而我们美术事业的希望或许正寄托在这些人的身上。
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在研究,什么样的人可以走向艺术的尖峰,成为经天纬地的一代大大家巨匠?我们研究中发现,马继忠在不断地沿着通往大家之路的方向努力着,虽然他并不刻意地去这样追求,虽然这需要更多的时间与过程,但毕竟有了可以寄予希望的开始。中国画艺术追求的是雄浑的境界、正大光明的气魄,而不是阴柔做作、无病呻吟。作为审美的经验,人们可以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但是,用取向去掩饰大美、用圈子去取代大道,却是当代画坛的一大弊病。
马继忠认为,中国画艺术向来追求的是一种大美,而不是向隅之美。大美之风是民族气质与意识的体现,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这么几项:
一、大爱。大爱是种博爱,要对天下苍生关爱、对民族、国家乃至对整个人类有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悲悯众生、尊重生命、热爱世界。
二、与自然合一的大境界。自然乃大美。艺术家当以天地之心为心,真诚奉献,追求大美、至善和天人合一的高境界。潘天寿提出:“静之,深之,远之!思接旷古而入于恒久,真为至美也!”宇宙的无限与永恒,将中国画家导向追求天地自然的宏伟之美。
三、大气魄、大气度,使画面具有张力和视觉冲击力。这要求追求气韵、雄浑的画面气象,主要是气壮山河、大气横空、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在张力表现上,画面可以一种强势、复调式画面进行“大势布阵”,层叠起伏、变化丰富、华章恢宏、场面浩大,使画面在多种辩证要素、表现方法中纳小情趣于宏大之中。
马继忠鄙视小圈子,他认为小圈子是艺术衰败的避难所,与艺术学习创新的精神相悖。艺术的小圈子有几个特点:第一,虽无其名,却有其实。虽然并无固定的什么组织名称之类,但哥儿们、姐儿们却很抱团儿。第二,艺术垄断,恶性竞争。任凭圈外的人再有能耐,艺术也只任圈内人的指挥。第三,任人唯圈,肥缺不放。这种艺术“小圈子”其实是艺术的绊马索。圈里人占满了,别的有才华的新人还有份儿吗?这大大限制了与圈外人的互相学习与交流。而且,固定的圈子必然导致思想僵化、封闭,没有创新,也拒绝挑战与竞争,将颓败的艺术隐匿在圈内避难。就拿央视某些大型文艺活动来说,老是那么一个导演圈在那垄断,活动水平怎能提高?美术界亦如此。如果画家们自己划圈子,终会将绘画推向终极。小圈子是利益保护主义在艺术及艺术市场上的表现。在美术界,小圈子多表现在批评家和艺术家在象征领域“合谋”,互相吹捧。首先,艺术小圈子往往是一种不顾大局的艺术利益保护主义,更是腐败的滋生地:。他们只关心如何抬高价格以争取更大的收益,却无法在新的现实条件下有效地评判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也无法看清艺术在社会中的真正影响力。其次,它无法更好地自我更新,从而保持艺术批评所应有的批判力量。再次,它逃脱了对价值的说服力,甚至失去了对价值的清醒判断。对于市场来说,任何获利都是有代价的。用小圈子去获利的代价就是让艺术之花市场上腐败、进而糜烂。因此,艺术小圈子亟待砸碎、整改,才能促使艺术事业的繁荣兴旺。
马继忠一贯认为,艺术只有好坏之分,没有标签。艺术是纯粹的,衡量艺术的标准只有:好的与不好的。但是,现在,在市场大潮的涌动下,文化精神的失落让我们很难面对艺术应有的审美标准。一群又一群的所谓画家倒向小矿主、小企业主的审美怀抱,中国画艺术不断地向写实蜕变。在现代美人画画风的冲击下,肉感欲滴、丝毛毕现的写真又成了画坛的一道风景线。中国画家似乎一直在削尖了脑袋铸就时尚又前卫的艺术,将艺术打上了“时髦”的标签。于是,所有的卑微、怯懦、挣扎、喧嚣扑面而来。与此同时,美术界还划定了一个个小圈子,这个是某某派,那个是某某帮,艺术像武侠小说里的帮派一样全部被贴上了标签。这种标签不仅不能改变艺术低劣的本质,而且是促使艺术衰落的鸦片。
市场是一个大浪淘沙、水落石出的过程。小圈利益的存在是对藏家利益的最大伤害。前面已经说过,小圈子是封闭、僵化的,建立在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无法对作品的价值做一个公平、公正的分析与评介,这会直接误导藏家的收藏取向。一些经验不成熟的收藏家会走入歧途,付出惨重代价;一些心怀不轨的收藏夹又会有利可图,与小圈子一起对美术界趁火打劫,这对艺术的伤害是巨大的。近两年,中国画市场经过了调整,投资者又可以有机会更仔细和慎重地对艺术家的水平、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使真正的优秀画家脱颖而出。“精品”逐渐受到市场的追捧。大浪淘沙,我们应在中国画市场中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通过优胜劣汰为市场洗去铅华,去伪存真。中国画廊联盟市场研究中心从成立以来就一直关注马继忠艺术的发展,并对马继忠这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上的源于生活的艺术探求给予了长期关注。这种关注使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到马继忠密体山水在当代中国山水画探索中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存在是一种学术定位确立的重要标志,更是市场拓展的内在依据,学术与市场中的这种关联,让我们对其作品的价格及其市场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这点广大藏家应予以关注。
当然,在艺术探索中,每一个画家都不是万能的,我们相信,马继忠绘画中的典型题材,精品力作会在市场的不断成长中表现出不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