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孩子讲话也要有技巧
与孩子讲话也要有技巧 2014、11、07
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孩子该快乐时,决不让他痛苦;孩子该痛苦时让她适当得痛苦。
今天早上我与往常一样,在跑步之前,要先给我女儿留早点钱。往常都是4元,但今天早上我留下3元。想起当时的对话,让我想起部分妈妈和我犯一样的错误——与孩子说话没技巧,孩子该快乐时,让他痛苦了;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我给了她5元早点钱,中午放学她没给我退回多给的1元,她把钱放到学校了,说是忘带回来了。我知道她说了谎,于是告诉她下午放学一定还我,她答应了。晚上我很忙,忘了这件事。她作业很多,作业写完,正好来了一位家长,我忙于与家长聊天,她自己先睡觉去了,就这样,昨天的1元早点钱就再没提了。
本来我女儿是典型的乖乖女,他没一点反抗意识,今天早上我如果让她饿肚子她也没二话可说。我说话本来可以很随和,也可以开玩笑,也就是可以让她今天有一个美好的开始,然而我却是这样说的:“今天我少给你一块钱,你有你的方法,我有我的招数。可以吧?”多么咄咄逼人的语气啊!
“好吧.”她似乎知道她只有这一个选择,回答有气无力。我昨晚让她买馒头,多出2元钱,让她零花,也就是说我知道她还有零钱。
冷静下来,我认为孩子如果不是有意犯什么大差错的话,家长都应该心平气和,让她知道这件事他做错了就可以了;当然他无理狡辩的事必须适当让她承受痛苦。
我可以这样说:“宝贝,今天的早点钱你哪里已经存放1元了,对吗?(对)那再给你3元啦!”她的回答也绝对是“好吧!”但心情一定是愉快的。
许多问题孩子,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家长与孩子讲话的技巧和语气上。要有技巧,先要有良好的心态;要有良好的心态必须练就过硬的能力。而能力的提升不是一两本书能解决了的。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反省。没有什么事是一蹴而就的。
我在教育孩子上犯过很大的错误:1专制.2把孩子当大人要求。3不体会孩子的需求。
我去年开始反省,现在虽调整了一些,但还很不到位。我明白:要让走出教育误区,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被困难堵住裹脚不前的人。
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教育出问题的妈妈们,自己给自己加油,让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好!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优秀!
第二篇:也谈做人要有原则
也谈做人要有原则
—向王彦生同志学习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肩负着党组织的重托,因此,做人要有准则,做事要有原则。”王彦生,这位基层组工干部,生前赢得口碑,身后树起丰碑,被誉为太行之子、燕赵之魂。他以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一往情深、对本职工作的创新创造,不仅生动书写了一名优秀组工干部的先进事迹,更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时代风范。
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人生从自立做事那天起,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做人的原则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对待学习、工作、生活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则,也就是说有个做人做事的底线,那些事有所为,那些事有所不为,心里必须有杆秤,这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做人要凭良心”,所谓良心就是心中那杆秤,也就是做人的原则。“来自人民,不能忘本。”是王彦生做人、做官的原则。作为一名组织部长,王彦生常说:“权力意味着责任,而不是谋求私利的工具。要堂堂正正做官,清清白白做人。” 做人必须有原则,如果丧失了做人的原则,也就丧失了是非评判标准,你就会分不清敌我好坏,是非曲直,也就搞不清楚自己那些事该做,那些事不该做,一天到晚糊里糊涂,很容易走入歧途。因为人
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时时事事都要受到社会公认的法律和道德等准则的约束,你不可能置于社会之外,成为一个游离分子。
常言说:“做人难,做个好人更难”。因为做好人是有原则的,他时时处处要受道德水准的约束,凡事都要谨慎从事,三思而行。王彦生常说:“我不是什么官,以前条件不好的时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帮过我。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从临时工转成合同工,好回馈大家。现在条件好些了,我只想着能为国家、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就好,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个什么官儿。内心除了感恩,就是凭党性凭良心干好本职工作。”
学习王彦生,做一个有原则的人。学习他堂堂正正做官,清清白白做人的风格。学习他不忘本,懂得感恩的心。特别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人民的公仆,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向王彦生同志学习。
第三篇:批评教育也要有智慧
批评教育也要有智慧
崂山区汉河小学 祁丽娜
读了《教育文摘》中的《批评教育的智慧》很受启发。反思自己的行为,的确需要好好提高。
首先是上课前的纪律问题。作为一名老师,当然会希望我们进入教室上课时学生能立刻安静下来。但有时学生还没有安静下来的情况也是有的。当班级中的纪律有些乱时,我们有些教师一进门,就开始要求学生们马上在学生乱哄哄的情况下立刻安静下来,一些小学生是不会在教师的要求下立刻安静的。这时的有些教师就会对学生们进行批评。点几个教师平日就认为比较不守纪律的学生的名字,再就是大声、再大声地批评其他学生。我想如果我们学会了大声表扬、小声批评的教育智慧,表扬那些安静下来的学生,然后再表扬一下整个班级就会有更好的效果。至少上课时学生与教师的心情都是愉快的,这当然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其次是对待学生们的错误,没有做到尊重。我经常在学生们犯错的时候急于批评而不是给其相应的时间来做解释。我想我们如果能够尊重学生,等他们把话说完再进行教育,就可以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也可使教育取得最佳的效果。
当然这并不是无原则地迁就,面是以正面引导为主,用宽容的态度帮助他们寻找良性过渡的途径,去帮助他们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我认为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达到有效性的前提,当没有各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内容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已不再喜欢信任你了,这样的关系就是你说的再有理对学生来说已没有任何效果了。
孩子的才能就象一个巨大的、沉睡着的矿藏。我们做老师的如果能少批评一点,而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就能让他们及早苏醒过来,就可以让他们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快速而幸福地成长、成材!
第四篇:基层领导干部也要有口才
基层领导干部是具体执行国家法律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肩负着承上启下发展经济的重任。其行为如开会、处理纠纷、做思想政治工作等都离不开语言表达。不夸张地说,成功的语言表达是基层领导的半个职业生命。而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则不注意口才训练,在讲话中总是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粗话连篇,更有甚者以训斥、辱骂替代和风细雨的思想感政治工作。殊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既有损党的干部形象,又有损个人形象。不但达不到预期的工作效果,还会因使人反感而起相反的作用。
一、要有丰富的知识。首先广泛学习社会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吸样才能保证基层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有好的效果呢?
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其次多学习。学习逻辑学的逻辑严密和语言的前后一致;学习心理学,善于揣摩对方心理,正确判断对方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因人而异运用谈话技巧;学习语言学,正确运用词汇;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加强自身修养;了解行业用语,熟悉一些俗语、歇后语、名言警句和风趣幽默的口语等;学习辩证法,做到全面分析论述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讲究技巧,善于运用停顿、快慢、高低、重音等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真诚对待。诚恳朴实,以诚为本,体现关怀之情,才能引起心理的共鸣。不礼貌的称呼、不尊重的话语或粗鲁的训斥都是让人生厌、反感的。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基层领导干部只有以真诚之心去对待群众,发挥运用良好的口才,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第五篇:批评学生要有技巧
批评学生要有技巧、有境界
许多班主任都很苦恼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生犯了错误,怎样批评教育更好?比如有这样一部分学生,犯错误时教师批评他,他们当面说一定会改正,但过后还有犯类似的错误。时间一长,有的学生似乎不再惧怕老师的批评,而现在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也不敢对学生过分批评,害怕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利影响。请万老师能够给予解答,谢谢!
——鄢陵县三高 王伟锋
有学生的地方就会有教育,有成长的地方就会有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该如何进行教育,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价值问题。
说它是技术问题,实在是因为这其中是富含技巧的。
我以前读书时,我的班主任很善于批评学生,很多次,她的话让我脸红,我知道她在批评我,方式却很巧妙。
有一段时间,班级自习课纪律不佳。她在全班说,有一些同学,自习课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甚至包括极个别成绩很优秀的同学。说完,她的眼光在全班扫了一遍,所有的人都被她扫到。我隐隐觉得她应该是在说我的,虽然我最多只有过一次自修课说话的记录。
又有一次,我上课的时候坐姿不够端正,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她突然停下来,指着一个小组说,这个小组的同学,上课到现在,一直保持很好的坐姿,提出表扬。我心头一凛,马上正襟危坐。
我的字在同学中写得算好的,因此有点浮躁,只要同学夸我字写得好,我甚至连检讨书都愿意帮他写。老师看在眼里,却不明说,只是不经意间当着我的面表扬一位同学,你的字写得像是模板刻出来的一样,而且,更重要的,你从来不炫耀。
每个人都会有起伏,我也不例外。我的班主任很少对我提出表扬,为数不多的一次表扬却是,你这学期表现特别稳定。重音在“这学期”三个字。我马上回想上学期,的确有些波动。于我而言,这哪里是表扬,简直就是迟到的批评。
像我这样有悟性的学生,批评可以点到即止。对于那些过于调皮的学生,直面问题或许是更佳的选择。对此技术掌握得炉火纯青的教育家是陶行知,他奖励学生五颗糖的故事广为流传。故事是这样的: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
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说完,陶行知走进了校长室。
陶行知的批评技巧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而进入价值层面。换句话说,高超的批评技巧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而悟,需要修炼。
当前,教师批评陷入困境的模式基本是以下的“六步曲”:
一、学生犯了错误;
二、教师批评他;
三、学生当面表示要改正;
四、回去之后不久再犯;
五、学生不再惧怕教师的批评;
六、教师不敢拿学生怎么样。到了第六步,教师黔驴技穷,举双手投降。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六步曲”:
第一步,学生犯了错误。这再正常不过了。有不犯错的学生吗?没有。有不犯错的人吗?没有。人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成长的,学生当然也是这样。其实,中小学是青少年学生犯错的黄金时期,现在的犯错是为了以后的不再犯错,此时不犯,更待何时?如果这样理解,教师就释然了。
更何况,如果有些孩子一点不犯错,那才真的可怕。我读过一篇文章,叫做《乖孩子才是真正的问题学生》,讲得极有道理。那些教师眼中的乖孩子,心灵受到压抑,无法正常健康地成长,日积月累,会产生心理扭曲。进入成人社会,可能会产生大麻烦。所以,如果教师真正为学生成长考虑,他所要担心的,不是学生犯错,而是学生不犯错。偶然犯点小错,引起自己和他人警醒,就不会犯大错;从来不犯错,在不知不觉之中,大错已经铸成。
第二步,教师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批评。如前所言,批评是需要技巧的。采取不正确的方式进行批评,那也是犯错。我有一次在大学里进修,讲课的是一位年轻教师,他讲得很认真,无奈教室太大,听课的人有200多,有些学生听得不太认真。我前排的一名学生从上课开始就一直和旁边的人说话,声音越来越响。年轻教师停下来,从很远的讲台前伸出手指,很生气让这名学生站起来。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这名男生竟然反过来指责教师讲话声音太轻,他根本听不见。后来又大声抱怨学校只顾赚钱,把几个班级的学生凑在一起上大课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一时间竟然赢得许多人的支持。教师眼看形势不妙,只好偃旗息鼓。
我们常常在批评学生的时候遭致学生的反抗,例如,学生会说,张三也是这样做的,李四也是这样做的,老师为什么不批评他们,只批评我?教师通常会反驳,不要管别人,管好你自己。这句话,我们扪心自问,是有问题的。事实证明,它不能说服学生。学生即便承认自己犯错,也仍然要抗议教师的不公以及批评的不当。耶稣说,不要批评他人,以免被人批评。
在没有掌握好的批评方式之前,还不如不批评。
第三步,学生当面承认错误。许多教师以为到此问题就宣告解决,却不知这才是问题的开始。要知道,在强权面前,口是心非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如果我是一名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智力正常一些,最多略作抵抗,最终一定是要低头认错的,虽然心头有许多不服气。
判断学生是口服还是心服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允许学生和你进行辩论。不是依靠威权压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和学生在一个平台上公平公正地PK,此时学生的口服一定也是心服。
第四步,学生继续犯错。不要说那些态度诚恳、屡教不改的家伙了,即使是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真心悔改的学生,指望他不再犯错,也是过于天真的想法。如果世界上的所有错误我们都只犯一次,所有人都可以直接修炼成圣人。问题是,我们自己能够做到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人总有糊涂的时候,尤其是学生。既然容忍他糊涂第一次,不妨容忍他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又何妨?相信他会有幡然悔悟的那一天。
一位父亲这样教育他的儿子,你要好好学习,你老爸我当年就是因为不懂事,学习不认真,现在后悔莫及。你可不能再犯老爸的错误了!由此可见,再调皮的人,最晚到成为父亲之后,必有醒悟的那一天。教师的任务是让这一天尽量提前,而不是立马实现。
第五步,学生不再惧怕教师。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我们说批评更是一个价值问题,就在于,假如你碰到一个类似于王友这样的学生,你用陶行知的方法去“批评”他,也不一定收到大师那样的效果。同样的话,换不同的人说,甚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所以,方法不是关键,人才是关键。
天子无德,老百姓都可以起来造反。一位将军被解职成布衣,手中没有任何权力,走进军营,却仍然得到老部下一如既往的拥戴。原因何在?不外乎威信二字。威信有两种获取途径,一种以威取信,另一种以信取威。前者易,后者难。然而易则短暂,难则长久。学生不再惧怕教师不是学生的问题,恰恰是教师的问题。
第六步,教师不知该怎么办。不知道怎么办,就不要怎么办。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批评是一种需要高度技巧的教育方式,在没有掌握足够的技巧前,无为而治至少不是一个坏的结果。那些因为教师一句批评的话而导致学生自杀的事件也不是绝无仅有的,陷入漩涡中的教师可能觉得很冤,然而,过度的批评必将伤及自身,这原是他们在批评前就应当想到的。
卢梭的方法比较绝,这个人倡导自然教育,也和大自然一样的无情。他说,小孩子如果犯了错,一定要让他承受犯错的后果。例如,他把窗户打破了,冬天,北风那个吹,屋子里冷得不得了。卢梭说,不要修,也不要糊。让小孩子冻上一段时间,不用说一句话,他以后自然会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那个窗玻璃。
把卢梭的方法稍稍转化一下,就可以避免教师批评学生导致的冲突问题。卢梭的思路是转移批评的主体,学生犯错,为什么非得是教师批评他?除了教师,难道没有第三者了吗?换作是我,至少可以这样做:带着班委,制定一个班规,把学生可能犯的错误都列上,包括处罚
措施,全班表决通过。接下来,对于违反此班规的学生,教师不必出面批评,那是纪律委员的职责。如果生出恻隐之心,或许还可以出面为一些学生求情呢,就像当年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授意军事法庭宣判张学良10年有期徒刑,随即马上发布总统特赦令。总而言之,我们何必要站到学生的对立面上去呢?
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批评的文章,叫做《批评的境界》,其中有这么一段:
批评也有四个境界。第一个境界,看谁都不顺眼,到处找茬,其实自己做得比谁都差,但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永远是错的。第二个境界,有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如果别人不能做到,则不会轻易罢休,看起来是对事,结果却是伤人。第三个境界,对其他人所谓愚蠢的错误不轻易发表评论,偶尔会以过来人的口吻提一些忠告,有时候也给予帮助但很少怜悯。第四个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自己几乎不犯错,遇到别人犯错,哪怕伤害到自己,也报以宽容一笑。
教师批评学生,是为了让学生感悟道理以及获得情感认知。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有许多途径和方法,绝非批评一种。不要批评学生,唯有批评自己。当教师悟道的那一天,他的微微一笑可胜过千万批评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