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校长(定稿)

时间:2019-05-15 08:2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复旦校长(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复旦校长(定稿)》。

第一篇:复旦校长(定稿)

复旦校长:一个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只能有卑微的人生

上交大校长:我们内心深处总要坚守一些东西,关乎思想、精神和道德,更关乎良心、公平和正义

华东师大校长:不要让“学会生存”成为随波逐流的借口

华东理工校长:不希冀毕业生离校若干年后,以荣华富贵来炫耀装点校门

自从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10届毕业典礼的演讲受热捧以后,每年各高校的毕业典礼上,大学校长的讲话都会成为热点。在今年上海各高校的毕业典礼上,“理想”成为众多校长演讲的关键词。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该校2013届本(专)科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寄语毕业生,希望大家坚持理想,肩负起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使命。

杨玉良曾经公开说过,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着非常浪漫的想象力”,因此他也希望每一位复旦毕业生都有理想主义的情怀。在他看来,仰望星空的人应该是大学的教师,更应该是大学的学生们,“因为如果我们的大学和大学的学生都不仰望星空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希望不会很大”。

杨玉良也遗憾一些学生把理想解读为虚无,把仰望星空看成是无能,反而把投机取巧看做是一种智慧。他认为,理想主义是高尚的,但是并不见得会成为这个社会当中、这个学校里面每一个人的追求。

杨玉良引用了哲学家赵汀阳先生的话:“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必定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认为理想主义者并不一定是一个空谈主义者,但是“一个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只能有非常卑微的人生;而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哪怕现实再严酷,理想也不可能轻易被击碎;而那些只会讲一些„漂亮‟的„大道理‟者,他们的言谈才是真正的空谈;那些只会说言不由衷的假话的人,才是最令人生厌的空谈者;那些披上了漂亮的外衣,把原本十分严肃的主题也硬解构成„套话‟来讲,才是最险恶的空谈。如果既没有建设性的行动,又没有讲真话的勇气,那么他将是最卑微的空谈者,必定误校误国”。

杨玉良希望毕业生成为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因为你们这一代比我们这一代接受了更加良好的教育,你们对中华文化和民族有着深刻的认同感。我希望大家保存这份认同感,在理想和现实当中,思考,努力探索,奋勇前行。我希望你们在复旦4年里,已经学到了坚持理想和足够的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智慧和勇气。”

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在该校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也提到,大学的使命决定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未来的前途。“大学兴则国家兴,大学强则国家强。面向未来,大学的道德风骨将代表国家与民族的文明程度;大学的创新能力将决定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动力;大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将决定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世界在变,社会也在变,面对不可预知的前途,你们该怎么办?”张杰对毕业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他随即回答道,“很遗憾,我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作为你们的师长,我想说:你们应该在成长中选择坚守。”张杰说,无论时光如何变幻,内心深处总要坚守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无关金钱、权力和地位,但关乎思想、精神和道德,更关乎良心、公平和正义。“如果说,大学是这些人类永恒主题的守护者,那么经过大学浸染的人应该是这些理念的坚定实践者和追随者!”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在该校2013届毕业典礼上也希望毕业生们多一点追求理想的情怀。“当你们真正踏上社会以后,可能会发现这个世界远比你想象的复杂和无奈。请不要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成为自己悲观沉沦的理由,更不要让„学会生存‟成为随波逐流的借口。”

陈群引用了居里夫人的一句话,“我们必须从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求精神的力量。”他认为这句话在当下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仍不完美的世界。应该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努力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努力去守护自己的理想,努力有所作为并坚持有所不为。对理想的追求可以让人拥有更为积极的心态;而积极的心态不仅会带来生活和工作上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还最终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也希望毕业生离开母校后,看护好激情和理想,在物质和财富不断积累的时候,让道德和荣誉与之并肩,超越功利,让精神追求战胜物质欲望。“我们不希冀毕业生离校若干年后,要以荣华富贵,来荣归故里,炫耀装点校门。我希望我们的毕业生的爱心,温暖社会,哪怕在默默无闻中,在改变自我中,改善社会、改善民生中作出踏实的无愧内心的点滴贡献。学校将因您而感动!因为,最为触动人们灵魂深处的,是那些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钱旭红说。

校友录:我们有7多万学校主页,这一数据每一天都在增加。你永远不知道谁,你可能会发现,当你在这搜索的时候:你最好的朋友,你疯狂的班长,甚至你当年喜欢过的人都在里面,那些熟悉的人,共同的记忆,都在飞信同窗校友录。

第二篇:复旦校长毕业典礼讲话

复旦校长毕业典礼讲话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

我相信各位同学现在的情感都非常复杂,其中既有别离的伤感,也有依依不舍的眷恋。当然,我相信更多的是大家对未来的憧憬。这就是毕业典礼上所特有的难以言表的一种滋味。

此时此刻,我不想从网络上搜寻一些流行的词汇来修饰我的讲话(指北大和清华两位校长的讲话)。因为它们既不能让你们对我增加一分尊敬,也不能增加一分亲切,更加不能使我变得跟你们一样年轻。我想,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颗可以互相沟通的心灵。

苏格拉底在雅典准备接受死刑之前,不忘告诫人们:“有一个真理我没有时间来给你们阐述。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们,没有经过反省和检查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我相信许多学生最近都在反省自己四年的人生。我不知道是否有同学在检查、反省的时候,感到自己在这四年当中虚度了光阴。但是,即便你感到虚度光阴,也不用过分伤感,因为哲学家卢梭曾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的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在希腊语当中,“学校”就是“闲暇”的意思。因此,你只要在这四年当中体验了、思考了,那么你的心智已经得到了自由发展,你仍然是向着智慧的方向在努力地前进。在复旦,我们并不怕你们虚度光阴,而是担心你们被迫误用光阴而远离智慧。无论你们当初进入复旦的理由是什么,我们现在更需要反省的是复旦在这四年中给了你们什么,你们从复旦还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本质。

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A.N.Whi tehead)说过,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的笔记,忘记了为考试所牢记、所背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才能真正被称之为是教育的。对于复旦,我们认为这剩下的东西应该是一颗自由而年轻、真诚而脱俗的心灵。

我在这里严肃地讲讲心灵。因为心灵的严肃和丰富是一切行为之源。1818年10月22日,黑格尔在受聘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职务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个世界的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服务于外界,而不往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当中。这个家园就是我们的心灵。

尽管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但我感觉,他的讲话更适合于我们现在的时代。我们现在的时代正在发生着急速的变化。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心,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这是我强调的心灵育人。

复旦的心灵在哪里?有一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我们中文系的朱东润老师在他的自传中回忆:上世纪50年代,他给学生讲《诗经》,讲到《诗经·采薇》的时候,有学生就站起来大胆地质疑书本上的解释,问题正中要害。这位学生就是章培恒先生。

朱东润老师已经过世多年了,但我们依然能够从他的著作、文章甚至题词中,感受到他在学术上的创新,这就是强烈的文化使命感。非常遗憾,如今连他的学生章培恒先生也已离我们而去(章培恒先生于2011年6月7号逝世)。但是我们同样可以从章培恒先生的作品中得到启迪和滋养。我们可以从那些亲切隽永的小故事中感受到前辈的心灵,并由此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在课堂上,你们聆听着名师们的侃侃而谈;在图书馆,你们领略着学术大师的风采;在茶余饭后,你们谈论着学校的轶事趣闻。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复旦心灵所在,当然也在你们身上进一步延伸。

大学的根本就是学术。在大学的运行当中,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应该围绕着学术开展,也就是学术优先的原则。所谓学术,就是研究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一所大学的根本。对大学的爱心,则应该是渗透在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全心投入,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真心关怀,以及我们每一位复旦学子在社会上的一言一行,都将体现我们对复旦的真心。

我昨天晚上在写发言稿的时候,听说了一件令复旦人感到羞愧、感到伤感的事情,它让我几乎彻夜难眠。请原谅我在今天这样一个场合来谈论一个不怎么愉快的事情。但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如果我今天在这里不谈,那么前面的话全都是废话。

事情是这样的:某学院的一位女学生今年拍毕业照时,因为帽子掉下来,她回头去捡帽子,但这个时候摄影师的快门按下了,照片当中就没有这位同学的脸。摄影师当场就补拍了照片。但是昨天,她拿到的却是那张没有她的毕业照。所有在场的同学都可以理解她的心情。她希望重印那张重拍的照片,并发给同学。遗憾的是,有人说这不是学院的责任,学院没有必要管,应该让学生自己和照相馆交涉,甚至还有人认为她小题大作。这位女生只能沮丧地要求班上的另外一个同学给全班的同学发短信,询问他们是否愿意一起分担重印的费用。

我不知道在座各位听到这个故事,是感到羞愧还是感到什么。至少我作为校长,是感到羞愧的。我为此十分难过,而且也感到痛苦。学生低头捡帽子难道错了吗?希望自己的同学们所拿到的照片上有她自己,是小题大作吗?试想,照片上缺的不是这位学生,而是我们某位学院的院长或者书记,又会怎么样?我不得不把我前面说过的一句话再重复一遍: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无法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我唯一能做的,是代表学校向那位女同学表示道歉。

这些现象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怎样才能让复旦的追求真正成为现实,让我们不够完美的地方变得更加完美起来。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我们所有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能够受到真正的尊重和尊敬;只要让我们每一位学生,包括刚才我提到的那位女同学都能受到真诚的关注和呵护;我们的师生都能够为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对学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理念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复旦,才会吸引更多的心灵。即使你离开了它,你也将对它永远眷恋,它将成为你毕生的精神家园。

100年前,有两位复旦的同班同学留学归来,他们可能比我们在座的还要更小一点。100年后,作为中国的人文和科学的代表,他们的学术成就令人景仰,而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世人传颂。其中之一就是陈寅恪先生,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言说成为温家宝总理一生所崇尚的格言。他还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另一位是竺可桢先生。他说:“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该随波逐流。”无论同学们从事何种职业,你们都不是一部适应社会的机器,而是引领社会、改造社会的创造性人物。

让我们相互勉励,守护好我们自己美丽的心灵,守护好我们复旦大学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

第三篇:复旦校长2014新生讲稿

复旦校长: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像一条被训练的狗

[摘要]9月12日,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杨玉良的开学典礼致辞中说: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而已。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而已。9 月 12 日,复旦大学 2014 级新生开学典礼分为本(专)科和研究生两场举行,在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0多名复旦大学2014级中外本(专)科新生时,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开学典礼致辞中充满了理想主义,他建议学生们要“在复旦悟道”。杨玉良院士认为,学生更应该是在大学中“悟道、“受业、释惑”,大学应该提供智慧与思维方法的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回归。新技术风起云涌,MOOC引发的网络教育大潮会让学校倒闭么?杨玉良认为,大学仍然有存在的必要,他提出大学高等教育的精髓在于“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这是网络无法复制与重现的。

杨玉良称,大学不能沦为“职业的培训所”,在大学如果只想学专业技能的知识,是非常卑微的,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对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行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杨玉良表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誓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它把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高于他自己在物理上的巨大成就。

开学典礼致辞全文: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第四篇:复旦校长杨玉良

复旦校长杨玉良:人文阅读是一种德性的体现

2013年05月06日 06: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近日举行的复旦大学读书节开幕活动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发表了“人文·读书”的主题演讲,他提倡通过深阅读的方式进行人文阅读,同时也指出,“当下人文阅读的衰微”要引起人们的警觉。

作为一名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校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能静下心来读书的氛围。“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认为气首先是一种德性,这种德性主要是张扬人性善的一面和有灵气的一面。”

“德性也涉及到道德,我不想成为一名道德说教者。”但是,杨玉良同时指出,现在把道德制高点当作贬义词来用,这是“明显的道德虚无主义”。对此,杨玉良试图用三种类型的“理性”概念作为说明,“一种是道德理性,它有关人类的价值观,实际上是说你怎么做是善的,怎么做是恶的,这是理性的最高层面。”第二个是“科学理性”,代表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当我们扔掉了道德理性,那就只剩下工具理性。”他批评这种为达到某一目的通过设定途径的理性,因为它会导致“赢者通吃”的情况,“不管赢得多么卑鄙”。

会场上,杨玉良多次提及“心中的魔鬼”。他很赞同一位影评人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解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老虎。一个人干了坏事,我们先不要说这个人全是坏的,我情愿把他认为是他心中的老虎出来了。”而通过恰当的阅读可以达到改善的目的。

对于目前社会上“去常识化”的现象,杨玉良反对浅薄化的炒作,“在当下的学术评价体制与环境下,总有很简单的常识被炒作,而且还是有相当教育水准的人。”因此,要通过博雅阅读,追求专博并立的自我完善。

说起自身的阅读,杨玉良还透露,他最近在读的书是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和阿瑟·克莱曼的《道德的重量》,关于这两本书,他认为前一本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从天使到恶魔的变化,其中折射出人性中,“群体力量远超过个人力量”。而后一本书,则告诉他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危机与无常。

在学生提问环节时,杨玉良也被问及类似的问题,他表示在他的藏书中,10%的书与他的专业相关,30%的书是工具性的技术书籍。而另有20%的是经人推荐的小说,其中国内文学包括最近在看的贾平凹的《带灯》和《古炉》,莫言的《生死疲劳》和《酒国》也有涉及,而与他同乡的作家余华的书则是每本都读过。

第五篇:清华、北大、复旦、武大校长毕业典礼致辞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2012年07月03日 来源:凤凰网讲座 作者:卢新宁

《大学问》毕业季特刊

主题: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

时间:2012年7月1日 地点:北京大学

卢新宁,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级本科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

精彩摘要:

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

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演讲全文: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而现在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 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 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报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 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 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谢谢大家!

在2012届复旦大学 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杨玉良

(2012年6月29日)

各位亲爱的同学,老师们,家长们:

不久前,2002届的同学组织了毕业十周年返校活动,在这个活动上,毕业于复旦哲学系的聂晓晶校友谈到了学校的一个细节。他说道:“从复旦大门进来,校门右侧的公告栏里,知名的教授和不知名的员工,两张讣告紧挨在一起,没有因为生前在复旦的地位高低、贡献大小而有差别,虽然有些伤感,但令我很感动,复旦是我们的家,在人生的任何阶段,直到生命的终点,无论杰出或是平凡,复旦都以他的博大和包容,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复旦人,这就是复旦的精神。”

五天前,谷超豪先生不幸离开了我们;近一年来还有章培恒、丁淦林、郑祖康、林克、朱维铮和金重远等诸位先生相继离开了我们;还有是一些知名的不知名的教职员工离世;尤其是还有学生,在复旦学习期间,因某种原因不幸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这一切令人十分悲痛!在今天这个典礼上,我谨代表学校和我们大家,向这些“杰出的”和“平凡的”复旦人表示怀念!因此,我建议大家起立,脱帽,为这些逝者默哀一分钟。默哀毕,请坐下。请原谅我用如此伤感的这段“引言”来开始我的讲话。复旦,拥有每个时代的大师,老一代大师的离去,意味着新一代大师的成长。我们对他们表示怀念。这些为复旦做过奉献的逝者,使我再一次思考关于“杰出”、“成功”和“平凡”的话题。

今天,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在2009年的毕业典礼上,来自西班牙的中文系女性留学生高宝乐代表本科毕业生的发言。她中文水平非常棒,讲得更好。她说:“从今以后我们将踏入社会,不知你们是否也和我一样有一点害怕。如今的社会总显得有那么一些功利,社会逼迫着你赚钱、升职,做一个成功的人。然而,所谓的‘成功’背后有多少人真正快乐?有多少人对失落、悲伤的人怀有怜悯?有多少人懂得去爱别人?有多少人到年老时能对这一生所做过的种种选择问心无愧?”这一连串的问题具有世界性,很沉重,而今天我们的毕业生仍然需要面对。

说实话,我们都渴望成功,渴望杰出,但在当今社会上,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一种“成功者”:他们在递给你的名片上印有一摞子的官场、商场和民间组织的头衔,这些都代表着他们复杂的社会角色,令你眼花缭乱。他们往往极具“创造性”地去适应新的环境,他们长袖善舞,有很大的影响力,甚至呼风唤雨,所向无敌。用最近《人民日报》评论员张铁的话来描述,他们“工于心计、圆滑世故,一举一动都笼罩着利益的影子;他们把利益当做唯一驱动,原则、信念都可以为了利益让路;他们吃透规则甚至潜规则,善于钻空子、找漏洞达到自身目的”。他们可以称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典型。《人民日报》评论员总结说,这种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不过是为绝对的利己主义,穿上了一件合情合理的外衣。”因此,他们在道德上往往引起争议,但他们也往往得到最丰厚的回报!

然而,对这样的“成功者”,复旦的毕业生,你是羡慕,还是怨恨?

确实,“成功者”都很聪明,甚至聪明得让人眩晕、让人着迷,也让人羡慕。虽然聪明是成为精英的必要素质,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智慧、判断、同情心、尤其是道德感召力等更重要的品质,没有这些品质的极端聪明往往是“精英们”走向腐败的根源,并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甚至,即便是对这种聪明的羡慕和崇拜也是危险的。Christopher Haves在《精英们为何失败?》(《Why Elites Fail?》)一文中警告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你在这种羡慕中追求“出类拔萃”的时候,对这种“聪明”的羡慕和崇拜,将破坏你宝贵的独立思考。因此,这种“羡慕”有害无益,毫无价值。

与这些“成功者”作比较,不少人也会产生怨恨。许纪霖先生认为,怨恨者的心态也是卑微的。他认为,怨恨源自无限的欲望,“这种怨恨反过来也会成为其往上爬的最大动力,同时,怨恨者又通过从比他低层次的人们那里去发泄傲慢,从而获得更多的心理补偿,以抵消在高层次那里所遭遇的屈辱感。怨恨者……既蔑视底层的民众、同时又仇视上流社会,可怕的自尊与可怜的自卑奇特地纠结在一起,形成非常扭曲的人格。”事实上,怨恨已经使得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并一有机会就发泄自己对更低层的傲慢。显然,这样人格扭曲更不值得我们复旦人去追求。因此,怨恨也是没有意义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当然要追求成功,要追求卓越,但是我们要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成功与卓越!

18年前,中文系的陈思和老师、哲学学院的张汝伦老师等四位人文学者的一组“人文精神寻思录”的文章引发了全国人文学术界对这一话题持续两年多的大讨论。18年后,四位学者再次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问题依旧存在,所不同的是更多人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人文精神的失落,已经导致整个社会的趣味和心态日益粗鄙。陈思和老师认为,“大学人文学科的任务就是改造人的心灵,让人的良知不断扩大,让社会发展越来越趋向人性化。”同样,我认为,大学就是应当培养具有社会良知的人,使他们成为社会道德下滑的制约因素,为社会的良性循环而努力。这正是我们开展“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已经受益于此,我将感到非常欣慰。

高宝乐同学在当时的发言中谈到,她来复旦听的第一堂课就能让她感受到了复旦教师对文学的热情和对人文的关怀,看到了复旦的精神和理想。复旦有许多这样具有感染力的学者,就像一位同学评论的,“复旦有许多老师都是这么纯粹,在谈到自己专业时眼睛里有掩饰不住的神采,他们坚守的真与善,是复旦气质的本源。”因此,高宝乐同学的建议是,“不要放弃复旦赋予我们的理想和价值观,往后需要我们大家把这种人文关怀和希望带到社会中并传承下去。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我们将要面对的世界是复杂的,这个社会既有黑暗、也有光明。“神舟”的飞天和“蛟龙”的深潜可以激发我们极大的爱国热情,但官员贪腐、百姓权利被侵、食品安全和就业压力等等,又让我们义愤填膺,深感失望,恨不能把所有的丑恶都一并“掷出窗外”!但是,恰如许纪霖先生所言,“不要说自己无可奈何,没有选择,不要以环境不好、现实黑暗而原谅自己的怯弱,更不要一边诅咒黑暗,一边加入黑暗。”“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这根脆弱的蜡烛,即使不能照亮别人、照亮周围,也能照亮你的内心,让自己看得起自己。”

许多复旦人确实就是在这样实践着。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身为动容。”

谷超豪先生这首诗,讲述了一名典型的复旦人从最初的学术志趣到坚定的学术追求,从有幸登上三尺讲台到终生视教育为责任和奉献的完整过程。谷先生的人生如此,朱维铮先生、金重远先生等等,都是如此,他们被学生所珍爱、怀念,不仅在于学问的高深,更在于他们崇高的师德。朱维铮先生忍受着肿瘤晚期的剧痛上完最后一堂基础课,金重远先生把他在复旦最后一课的日子看作自己的生日,……。同学们眼中复旦的博大和包容,就是这一位位可敬、可亲的老师,用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演绎出来的!复旦精神,就是由这样的一代代复旦人所铸就,他们有血有肉,有理想有追求!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世俗的“成功”一点也不屑,既不羡慕,也不怨恨!昨天下午,在学校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1周年的纪念大会”上,优秀党员、援藏数年的钟扬教授在他的“生命的高度”的演讲中谈到了他在西藏所发现的一种草本植物,它只有数十公分的高度,远没有高达150米的所谓的美国红杉那样伟岸,但它扎根于海拔6000多米的高原,它能够经受早晚45度的温差,它虽然似乎没有其它的媒介来为它传授花粉,但它却顽强地开花、结果、繁衍后代,它是比美国红杉更为成功的生存竞争者。钟扬教授称其为“生存的先锋者”,它是“成功的奠基者”,它代表了一种“生命的高度”,而且是一种生命的精神的高度。我想,这也是包括钟扬教授在内的所有复旦人应具有的“精神高度”,它足以抵抗任何(无论是“精致的”还是“原始的”)“极端利己主义”的诱惑!

许多校友都曾讲述这样的感受:当你离开复旦,才知道复旦的意义;当你离开复旦,才知道复旦的信仰。今天,你们身穿学士袍坐在这里,期待着拨穗的时刻,也许你们还很难沉下心来想想复旦的意义。但我想你们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会深刻地体验到复旦给你们的东西,复旦的真正意义所在。对自由的校园生活的留恋、对师生之情、同学友谊的怀念、对人生未来的焦虑和憧憬,一遍一遍地提醒着你们: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入职场,你们都将经历与过去十多年单纯的学习生涯不同的生活阶段,你们即将走进社会。我希望就像有校友所说,复旦的学生不管走到世界哪个角落,很容易互相认出来,因为复旦人身上拥有的理想主义的情怀,它不仅能够激励自己,相互吸引,也能感染周围的人。复旦 人总是能够保持一份淡定和清醒,尽管有时候有人认为这份淡定和清醒常常显得如此的不合时宜,但这大概就是复旦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且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地方!复旦培养的学子,不仅仅不应是“匠人”,更绝对不应是人们所批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此举行毕业典礼,为今年的毕业季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之前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你们已经各显才智,广泛参与,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驱散离别前的愁绪。请大家继续保持这样一种对生活的热情,爱自己也爱他人,爱家庭也爱社会,爱复旦更爱国家,努力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带着饱满的精神充满信心地迎接新的未来。

大概一个月前的今天,我在中午饭后回办公室的路上,遇到几位正在校园拍照留念的毕业生同学,他们亲切地叫我和他们一起合影,我非常高兴地和他们合了影,拍照后我与他们挥手告别之际,其中一位同学突然大声对我说道:“杨校长,我们一定会为复旦争光添彩的!”作为校长,我能格外地感受到,那声响彻心扉的呼喊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是他们毕业前对他们深爱的精神家园的庄严承诺,使我整个下午都在回味,沉浸在一种愉悦的、难以言表的心情中。在此,我借此同学之言与各位共勉!我们一定会为复旦争光添彩!

谢谢大家!

李晓红:用积极的心态点亮未来

——在武汉大学2012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六月江城,皇皇武大,万方学子,齐聚珞珈。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2012届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典礼。这是学校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同学们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所有2012届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所有为同学们成才辛勤付出的亲人、师长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刚才播放的视频记载了你们在武大的心路历程。四季美景如画,青春如花绽放。你们到讲座现场抢座位,在网上“秒杀”选修课;你们在金秋艺术节各显身手,在运动会上挥洒激情;你们体验了新图书馆的博大与雅致,感受到无线校园的时尚与便捷;你们承受了樱花时节的拥挤,目睹了暴雨过后的“海景”;你们为学校评上五位院士而欢呼,为校友踊跃捐赠而振奋;你们用亲情感动中国,用青春诠释人生。你们是武大进步的亲历者,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校长,我能感受到你们的智慧与勤奋,体会到你们的苦与乐,你们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我为你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同学们,你们即将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此时此刻,你们的心中一定牵挂着未来,你们一定在思考未来的路应该如 何走。作为校长和老师,我也在思考,思考应该送你们什么样的寄语。我思考再三,想用一个小故事来道出我对你们的离别赠言。

1989年我在美国学习时,我的房东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有着丰富的经历。每天早晨碰到我,他都会笑容满面地和我打招呼:Today is a good day!他说:不论天气好坏、境遇好坏,我们都要告诉自己——Today is a good day,今天是个美好的日子。这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带来好心情、好状态、好运气!20多年里,我一直记着这句话,它使我对每一天都充满美好的向往,用积极的心态去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把握我们心灵的,只有自己;健康、快乐、成功、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是否具有积极的心态。因此,我把这位美国老人送给我的话,作为离别赠言转送给你们,那就是,Today is a good day,今天是个美好的日子,从今天开始,用积极的心态点亮自己的未来!

面对未来,你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担当社会责任。今天的世界,有诸多难题需要你们去求解;祖国的发展,迫切期待着你们去担当。在人们眼里,作为“80后”、“90后”的你们,是“小康一代”、“网络一代”、“玻璃一代”,你们身上被贴了很多标签。但我知道,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你们其实有着很强的责任意识,无论是对社会、对国家,还是对自己、对亲友,你们用切实的行动诠释着责任、关爱与奉献。到山区支教的赵小亭如果还活着,她现在应该和大家一起,在这里庆祝自 己的毕业,在她身后,成百上千的“小亭”从珞珈山出发,奔赴志愿服务第一线;中国大学生十大人物黄碧海用爱唤醒了“植物人”母亲,充分体现出对亲人的责任和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大学生“学雷锋小组”接力棒,已在同学们手中传递了24年,传递的是可贵的担当和奉献……因此,我毫不怀疑你们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毫不怀疑你们创造美好未来的能力。谁说你们是靠不住的一代?你们将是未来中国的脊梁!我相信:就像给人类带来福祉的普罗米修斯那样,你们的积极作为和勇于担当,就是未来的希望与阳光所在!

面对未来,你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追逐梦想。拥有积极的心态,能让我们在梦想的追逐中永葆激情。过去的日子里,也许你没有参加学校的辩论队、合唱团或者“Forward”团队,也许没有机会代表武大摘得国际大赛的最高荣誉;也许你没有像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就坐在你们中间的博士毕业生刘超一样,潜心于化学研究,2篇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也许你没有像动机学院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就坐在你们中间的本科毕业生梁龙双那样,热衷发明创造,获得了27项国家专利;也许你没有像国际软件学院硕士毕业生,就坐在你们中间的曹祺一样,成为创业明星,研发的手机办公软件全球推广,创办的公司资产估值高达数千万元……但我知道,你们都曾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奔走在实验室、在图书馆、在社会实践或者公益服务的路上。当你们离开宁静、自由和宽松的大学校园,不断刷新的流行元素会让人目不暇接,多元的价值观念会让人无所适从,你们要以积极而平和 的心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保持淡定,辨认和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要不因成功而浮躁,不因诱惑而动摇,不因误解而苦闷,不因失败而放弃。我相信:对梦想的憧憬与坚守,会让我们充满前行的动力;对梦想的孜孜追求,会让我们收获富有意义的人生。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未来!

面对未来,你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改变世界。积极的心态能够给我们强大的力量。乔布斯以自己的人生践行了“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宣言。在我们武大校友之中,也有很多“乔布斯”。去年毕业典礼上,我讲述了一个乔布斯式的人物,他就是杰出校友、泰康人寿创始人陈东升,今天已来到毕业典礼现场,他的故事等会儿由他自己来讲述;今天,我想讲另外一个乔布斯的崇拜者和效仿者,人称“雷布斯”的金山软件董事长、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他是计算机学院87级的学生、杰出校友。大学时代的他,爱学习、爱梦想、爱打拼,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修完了所有的学分。他曾经有过以失败告终的大学创业经历。大一那年,他在图书馆里看到了乔布斯传记,点燃了自己的人生梦想。毕业后的20年里,他参与创办了金山软件、卓越网,投资了乐讯、乐淘、拉卡拉等十多家初创公司,催生了互联网行业的一批知名企业。在人们看来,功成名就的雷军可以就此止步了。但就在两年前,他毅然选择了第二次创业,创办小米科技,于是就有了这两年风靡网络的“米聊”和小米手机。雷军崇拜效仿乔布斯的“极致追求”,因此建立了自己的梦想王国。有了这种勇于改变世界的精神,有了这种敢想敢做的气魄,谁敢说:昨天的乔布 斯、今天的雷军,不会是明天追梦的你们?我相信,今天的你们,就是明天的“乔布斯”和“雷军”!今天的你们,就是改变世界、创造奇迹的精英!

积极的心态,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的思维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充满智慧的理性选择。积极的心态,集中于个人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品格;汇聚于一个集体,体现的是一种风尚;传递于一个民族,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我们不妨学学那位70多岁的美国老人,每天早晨告诉自己“Today is a good day”,让积极的心态点亮我们的未来!

同学们,人生新的征程就要开始,你们一路的行装是否清点完毕?你们的“珞珈慢递”——“写给自己未来的信”,是否已经寄出?从大学校园进入现实社会,你们将面临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压力,就像曾经热传于网络的那组“人生压力图”,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你们要改变对待压力的态度,变压力为动力;我衷心地希望你们,调整好心态,装点起智慧与激情,携带着母校的期盼与祝福,豪迈地出发吧!去勇敢地担当责任,去执着地追求梦想,去积极地改变世界,去开创属于你们的幸福人生!

带走武大之精神,传播五洲之大地,树我珞珈之灵魂,扬我武大之威名。祝你们一切如心意,望你们常回家看看。

谢谢!

学术、忠诚、价值

——周其凤校长在北京大学 201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被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经过多年的耕耘和磨砺,你们终于迎来了人生中这灿烂辉煌的时刻,我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骄傲。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向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全体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你们的导师,向你们的父母家人以及所有关心、帮助、支持你们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问候!

不经意间,你们是我在这个宏伟殿堂送走的第四届毕业生。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能感觉到,重彩华章、鼓乐喧腾的背后,是潜藏在大家心底的淡淡忧伤和深深眷恋,身后流逝的岁月在这一刻相聚之时,一幕幕会在大家心中涌动。昨日的相守相伴仿佛触手可及,明天却只能在记忆中重温和搜寻“那些年”的点点滴滴。

过去的几年,大家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交给了北大。在这片美丽的园子里,你们沐浴未名博雅的秋月春风,领略名师学者的睿智博学,欣赏百年讲堂的雅乐俗剧,体验“五四”、“一体”的竞技夺标,这也许就是大家的“北大记忆”,是大家珍藏的也会在不经意间,总会对他人提起的“我们那时的北大”!作为你们的校长和老师,我最欣慰的是能够伴随你们走过青春的迷茫和感悟,收获“从知道到达懂得”的成长;我最自豪的是能够见证你们以青春的责任和担当,在取得个人进步的同时也为学校赢得良好的赞誉。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学校不可能完全满足你们的全部诉求,但你们对学校永远给予理解支持和爱护。这里,我也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讲过,“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研究生教育是养成学者的基础过程,是创造知识的重要阶段。为了探究真理,为了攀登科学的高峰,当然要付出许多艰辛。但我相信,这样一段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的读书时光对大家而言,是短暂而弥足珍贵的。

即将迈出校门,同学们也许会反思这些年母校到底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什么。我也常常在想,北大的研究生教育究竟应当追求怎样的目标?你们在这里除了知识的增长,还将收获什么能够对未来的社会生活更有意义?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那么,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术人格。对学术事业的神圣感和敬畏感是成就学术人格的前提。今年正值老校长马寅初先生130诞辰周年,马老曾用“牺牲主义”来诠释“北大主义”。当年《新人口论》遭到错误批判的时候,马老表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这种“坚持真理,不畏权势”的赤子情怀,“独立之精神,自由 之思考”的学术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我还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研究中,学会融会贯通,勇于创新,注意积累,耐住寂寞,敢于坚持。不管在什么时候和条件,都要自觉维护学术尊严、恪守学术道德。要尊重他人,尊重读者,拿出让读者尊重的学术作品。在座的同学们都会记得,在我们每个人的学位论文最后,我们都要在“原创性声明”页上,郑重地写上自己的名字。这不只是学术行为的要求,更是对自己一段或许精彩、或许艰辛的人生答卷。

学术人格的锻造,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精神之旅,是涵养用敬、修辞立诚、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人生阅历,更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事业献身、为人类谋福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当然,北大给大家的滋养还不仅如此。尽管在座的同学毕业后有着不同的选择,或扎根基层,或负笈海外,或留守燕园,或纵横职场,但不管你们将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我都希望,你们在北大所造就的学术人格能够成为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学们,坚守学术人格离不开对学术的忠诚。作为新时期的优秀青年人才,我们在注重“才”的同时,更应把这份“忠诚”化为我们的高贵品格和人生操守,不懈追求,这忠诚首先是对理想的忠诚、对国家的忠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今年5月4日,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广大青年提出5点希望。首要的一点,就 是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勉励广大青年把个人奋斗同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矢志不渝朝着崇高理想奋进,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创造人生辉煌。

北京大学从创立之初起就和我们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北大学子也一直把自己对理想、对事业的追求同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京师大学堂第一任总监督张亨嘉在就职仪式上只对学生说了一句:“诸生听训: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这是北大历史上最简短的校长演说词。那句“为国求学”,朴实无华而又庄严无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事业献身、为国家昌盛和人类谋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一开始就烙印在每个北大人的内心深处,融入进每个北大人的精神气质当中。

我希望同学们不仅要对国家忠诚,还要对你们所从事的事业忠诚,对你们的家庭、朋友、同事忠诚。忠诚是一种品质,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责任,一种荣誉!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但众多有能力的人能够汇聚一起成就事业,一定是能够忠于共同目标,团结一致的结果。

同学们,毕业后你们将要实现人生角色一个重要转变,你们不再单单是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你们作为社会个体,将要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你们和别人是相同的,但又是不同的。你们是经过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和培养走到社会的,更重要的,你们是北大的毕业生。最近,《人民日报》连发四篇署名文章,探讨“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价值”。我希望 大家也能认真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做好学术,是学者的本分;我们坚守忠诚,是做人的要求;但我们除了这些,还应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为这个时代的和谐发展,为这个历史的进化提升,发出我们的声音,做出我们的行动!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转型往往伴随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交织。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是非判断、行为选择并不是就没有遵从,我们的自由也不是没有节制。社会有公德、国家有法律,做人有底线。我们不能无视那些普遍规则和原理。我们不能以丑为美,以恶为从,我们不能随意消费我们的荣誉和尊严,也不应该对世事淡然人情冷漠。我们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同样我们也能够理智清晰地处理事情。我希望我们每位同学,走出校门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也同时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曾经燕园学松柳,何处落脚不成材”这是我今年为《北大博雅》系列丛书《村土寸心》一书的题词,这本书记载了25位北大校友在祖国各地基层工作的感人事迹。今天我把这句话也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走出校园,不管扎根何处,都能以强烈的使命自觉和责任担当,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和对人民的有用之才,以无愧于“北大人”这一光荣的称呼!

同学们,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你们每一步都走得稳当、走得踏实。请用心去经营你的生活,用心去从事你的事业。母校期待着你们的成功!期待着你们平安、进步、幸福!

同学们,请记住北大!

北大将永远矗立在你们的身后!让我们共同努力,相聚在下一个辉煌的时刻!北大永远欢迎你们!祝福你们!

社会上既有彩虹也有风雨,既要适应社会也要坚守原则,既要思考问题也要解决问题,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周校长给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永远保持读书学习探索新知的习惯,永远保持不畏困难、坚毅卓绝的品性,永远保持胸怀天下、为国为民的抱负。他还用今年为《北大博雅》系列丛书《村土寸心》一书的题词——“曾经燕园学松柳,何处落脚不成材”作为结语,希望同学们走出校园,不管扎根何处,都能以强烈的使命自觉和责任担当,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和对人民的有用之才,以无愧于“北大人”这一光荣的称呼。

曾经燕园学松柳,何处落脚不成材

——周其凤校长在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又一届毕业生将从这里启航,迈向人生新的征程。年年相似,送走的是青春跃动的身影,留下的是我们值守校园的难忘记忆。在这走与留之间,便有了我们今天这份留恋和期盼。

首先,我要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抚育你们成长的爸爸妈妈,向悉心教导你们的老师,向关心帮助过你们的每一位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大学时光,似长又短。对于从这里走过的你们,相信与湖光塔影相伴的几年,将是人生中最美好、最骄傲、最难忘的一段岁月。你们的行囊中,一定还会珍藏着当年北大录取的通知书;你们的背包中,一定会有“从知道到懂得”,记录你们成长岁月的那“15张日记合影”;面对你们手中的车票,也许有人会轻叹一声“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但你们的内心深处,“北大”一定早已揉进最柔软的地方,你会在未来不经意间为曾在这里走过,感到温暖、充满微笑,催发自豪和奋进!

这也许就是北大的印记!同学们:今天,就要毕业了。看着你们头戴学士帽、身着学位服,我感受到了荣誉和骄傲!你们是学校付出后的回报,你们承载着学校未来的形象和声誉!我希望你们永远尊敬这份荣誉!

青春可以有多种方式去记忆,但属于我们的青春,这一刻我们共同见证!

我记得,你们入学时正是2008年。那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灾难的疼痛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地震摧毁了家园,但摧毁不了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不管是来自灾区的你们,还是同样经历过灾难和困苦的你们,顶住压力,克服困难,终于完成学业,迎来了今天的毕业,你们是优秀的,你们以自己的努力和成绩给家人、给社会、给国家,当然也给你们自己的青春做了最好的告慰!

我还记得,在2009年的那个夏天,你们为了准备国庆游行,放弃了暑假,在烈日下坚持训练。或许你们也曾抱怨训练太苦太累。但十月一日那天,你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昂首走过天安门城楼,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我相信你们所有的苦和累、汗与泪,都化作了心中满满的骄傲与自豪!北大方阵——“我的中国心”,那是北大学子献给祖国的礼物,那是属于北大2008级的“成人礼”!

同学们,2008年的秋天,你们来北大求学;两个月后,我回到北大,担任校长。四年来,我和大家一同学习、一同生活。北大教给大家很多,而大家也教给我这个校长很多。我们曾经一起在新年狂欢夜上唱歌,我努力学习你们所使用 的话语,用心来体会你们这代人的快乐和郁闷。只要有时间,我会到未名BBS上看一看,认真阅读校长信箱里面的每一封来信。大家对学校工作包括对我本人提出的批评,我诚心接受。我感受到每位同学和我一样,深爱着北大。这里我向大家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你们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当然也有批评和建议!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北大的发展和进步,也希望在未来,同学们一如继往地支持北大、帮助北大!

同学们,未来是全新的,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北大给了你很多,但给不了你们所需要的全部。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会感受到逆境的苦涩,体悟到面对十字路口时的彷徨与困惑。人生难免会有低谷,但在那时要把它作为放慢脚步、思考人生、积蓄力量的阶段。要相信人生有起有落、有喜有忧。无论选择了怎样的人生路径,无论遭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你们都要永远牢记北大人的精神和品格,脚踏实地、心无旁骛,朝着设定的人生目标,志存高远,再出发!

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读书学习、探索新知的习惯。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学习能够重塑人生。读书学习,是让你们长久葆有敏锐思维、开阔视野、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的最好方法。过去四年,你们接受了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广泛汲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领域的学术菁华。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我都希望你们能保持永远学习、探索新知的人生状态。作为一代国学大师,曾经任教于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钱穆先生,与同代其他思想家、学问家不同,他没有念过大学,更没有留过学,他从乡土中完全靠自身努力,通过勤奋始一而终的学习最终成为史学巨擘。法学泰斗芮沐先生是我国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奠基人,如同做学问一样,先生喜欢追求新意,对新鲜事物有着特别的兴致,即使年事已高也经常到中关村电脑城、图书城去,遇到新型电子产品便会走上去亲自体验。他们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更给我们树立了坚持学习的榜样!学习不仅是一个目的,应该成为我们的生存方式。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但这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前段时间,很多媒体都报道了我们学校一位保安甘相伟,他在北大西门站岗,很苦,很累。但他坚持读书,到处“蹭课”。他写了一本书叫《站着上北大》,我在他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不只一次地对北大同学们说过,最聪明的学生应该是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北大资源武装、提高自己的学生。相伟在这方面的智慧简直发挥到了极致。同学们到社会中,希望你们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不断学习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只有这样你们才会不断丰富自己,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永远处于优势。相信社会是个大课堂,你们会在那里同样书写一份合格的答卷!

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不畏困难、坚毅卓绝的品性。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为学为人亦都如此。今年是老校长马寅初先生诞辰130周年。当年《新人口论》遭到错误批判的时候,马老表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这种“坚持真理,不畏权势”的赤子情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考”的学术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人生有起有落,如同比赛有输有赢。欧洲杯昨天凌晨结束了,相信在座的同学有很多看了全部比赛。16支球队,也许再次印证了“足球是圆的”。但落后时不放弃,被动时不慌乱,平淡时不焦躁,占优时不骄傲,这样的球队就能战胜自已,超越自己,走得更远!

北大人历来不缺少雄心壮志,也不缺乏挑战巅峰的勇气,一走出校门,你们将被社会高度关注,但“系出名门”不等于成功,能够被认可才是关键。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打完小组赛,还有淘汰赛,问鼎冠军更是艰难!所以,始终坚守对未来的希望,始终保持坚毅卓绝的奋斗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才会迈上人生的巅峰。

去年十一月,我来到我们考古实习基地,我看到了同学们在周公庙遗址考古现场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深深地触动了我。远离燕园,这些同学们的生活不可谓不苦。同学的脸被晒黑了,说话的声音响亮了,吃饭的饭量也大了。但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精神状态是那么的饱满,他们对专业的投入是如此的执着。在给我的汇报中,一位女同学有这么一段话:一把手铲,一副手套,一片天地;一个队伍,一个院子,一个集体;选择一个事业,像做灰坑一样做到底;整理好自己的生活,像整理资料一样整整齐齐;安排好自己的人生,像统筹一个探方一样仔仔细细;考古,是 一种态度,一种方式,一种神圣;在这里,我们在播种,也在收获;我们挖掘的是历史,也是属于民族、属于自己的意义。周公庙的旅程,正在进行,也将伴随我们的成长进行下去,一天,一辈子。

同学们,我为他们而感动,我相信他们也代表了你们!我还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胸怀天下、为国为民的抱负。一百多年来,家国天下的情怀、心系苍生的风骨、报效祖国的追求,已经融入一代代北大人的血脉,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烙印。作为一个拥有共同使命的优秀群体,我们最大的追求,不仅仅是个人事业的成功,更是国家的昌盛富强和民族的崛起复兴。

前几天,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时候,很多同学在农园食堂观看现场直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而欢呼。几十年来,在中国航天事业乃至整个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北大人也积极参与其中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未来,北大的贡献率应该更高,这样的希望就寄托在你们大家的身上。我希望你们始终牢记:对于北大人而言,“服务国家战略”任何时候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传统、一份责任和一世担当。

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所大学像北京大学这样对一个国家和民族产生过如此重大的影响!光荣属于过去,我希望我们的同学在未来延续这份光荣传统,都能够成为推进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贡献者!亲爱的同学们,不要忘记今天因为激动、因为离别、因为自豪而流下的泪水,永远不要忘记师生之情、同窗之谊,永远不要忘记心中的誓言和时代的召唤!

“曾经燕园学松柳,何处落脚不成材”这是我今年为《北大博雅》系列丛书《村土寸心》一书的题词,这本书记载了25位北大校友在祖国各地基层工作的感人事迹。今天我把这句话也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走出校园,不管扎根何处,都能以强烈的使命自觉和责任担当,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无愧于“北大人”这一光荣的称呼!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奋斗,一起拼搏,用扎扎实实的行动,在未来不同的岗位中,延续北京大学的光荣与梦想,谱写辉煌壮丽的人生篇章!

谢谢同学们!祝福同学们!

看别样的风景

──在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校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陈吉宁

(2012年7月4日)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的典礼标志着你们圆满完成了本科学业,即将开始新的人生航程。很荣幸,你们是我作为校长送走的第一届毕业生。几年来,我和老师们看着你们跟随奥运的脚印来到清华,看着你们在军训基地列队踢正步、站着吃馒头,以及最近传到网上各种“卖萌”的毕业照;听过你们24号方阵通过天安门时响亮的口号,听过你们百年校庆志愿者热情的讲解,以及“马杯”赛场上奋力的呐喊;记得你们在“微积分”课堂上紧蹙的眉头,记得你们赶去听文化素质讲座一路飞奔的身影,以及北门外翅香园关闭时的留念——转眼间,就到了你们毕业的时节。大学是最值得铭记的青春时光,你们在这里洒下了汗水和泪水,留下了友情和爱情,种下了梦想和希望。今天,你们毕业了!我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对你们、对你们的家人,表示最衷心、最热烈的祝贺!

同学们,毕业是一个充满怀念,满载祝福、嘱托和期望的时刻,但今天我只想在这里和你们分享两个我最近读到的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杨振宁先生的故事。1946年,杨先生在芝加哥大学读研,那时研究生都很穷,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填写纵横字谜的广告,最高可以拿到5万美元奖金。当时参加比赛的多是家庭主妇,他想自己总比家庭主妇强,于是就和几个同学报了名。果然,两个月后主办单位来信,祝贺他们得到了最高分,但还有一组人跟他们的分数一样,所以要再填一个难度更大的字谜一决胜负。于是他们开始分工合作,杨先生的任务是把韦伯大字典里所有五个字母的单词都列出来。为此,他到图书馆通宵查字典,到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实在累得不行,想回去睡一觉。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份《纽约时报》,大标题写着《汤川秀树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一下子猛然惊醒,责问自己“杨振宁,你在做什么?”此后,杨先生一直专注于物理学的研究,并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我讲的第二个故事来自于《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当今美国乃至全球IT界最有影响的企业家之一皮特•泰尔。年轻时,泰尔为能进入斯坦福大学而展开竞争,接着为取得在斯坦福法学院学习的机会而竞争。在这些竞争中,泰尔都取得了成功。所以毕业后,他理所当然地想要通过竞争,成为联邦最高法院的书记员。但是这一次,他失败了。这次失败促使他放弃了成为书记员的最初设想,走出法律圈,成立了贝宝(PayPal)公司,后来又成为包括脸谱网(Facebook)在内的多家知名高科技公司的最早投资人之一。之后曾有人问他:“没有进入最高法院,你是否暗自庆幸?”这个问题让泰

尔陷入沉思。他发现,人们总是认为竞争中的优胜者能够脱颖而出,但是,在使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的过程中,人们有时会错把最难达成的目标看成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把激烈的竞争看成是价值的代名词。他认为,我们并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竞争者,而应当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垄断者。因为在某个已有很多人从事、并且范式成熟的领域努力工作,你可能比别人做得稍好,但相比之下,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并完全掌控它,会更有价值。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你能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学们,在追求理想的抉择中,这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似乎相互矛盾,在利益或挫折面前,是坚守还是另寻它径?我想这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理想。坚持人生的理想通常并不仅仅是学会如何放弃眼前的利益。一个人的理想也往往不是一个可以清晰描述的宏大的目标,它更应该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对有真正意义的高尚生活的追求。我相信,你们作为一名清华学生,有战胜懈怠的毅力,有走出彷徨的智慧,也有耐得住寂寞的情怀,但你们更需要的是不唯众、不跟风,不在意在普通的道路上是否比别人走得更快,而是具有从容地行走在无人知晓的荒原上的勇气。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同学们,你们这一届在清华有一个特定的称号,叫做八字班。在清华的历史上,八字班向来是人才辈出,比如1918级的经济学家陈岱孙,28级的语言学家吴宗济,38级的空间技术专家王希季,48级的数学家丁石孙,58级的核材料

与核燃料专家陈念念,78级的微波专家刘国治,以及88级的玉柴集团总经理李汉阳,等等。我前面提到的杨振宁先生,他是1938年入学的,正好也是八字班,今年是他90华诞,与你们一样也是“90后”。

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像你们的学长一样,成为清华为之骄傲的八字班,随着时间的流逝,清华的底蕴终究会在你们身上慢慢发酵,不甘于平凡的基因终究会让你们理解什么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相信,理想高处的风景会时刻引领着你们,让你们不畏眼前的浮云、不乱脚下的步伐;而你们对理想的选择和坚守,不仅会决定你们人生的高度,也终究会让你们在苍茫的现实中看到更为辽阔的风景。我相信,在你们看到别样风景的时刻,回味的不止是“舌尖上的清华”,回想的不止是教室的安静和操场的热闹,回忆的也不止是幽美的荷塘和白发的先生。那一刻,太阳初出时,首先照耀的将是山顶的你们;那一刻,你们也是很多人眼中别样的风景。清华憧憬着你的憧憬!

愿你们在理想的追求中收获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谢谢大家!

下载复旦校长(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复旦校长(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复旦校长201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复旦校长201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上午好!我相信各位同学现在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我体会到了这种情感。我想,其中既有别离的伤感,也有依依不舍的眷......

    复旦生物化学

    复旦大学2000考研专业课试卷生物化学 一 . 是非题(1/30) 1. 天然蛋白质中只含19种L-型氨基酸和无L/D-型之分的甘氨酸达20种氨基酸的残基.( ) 2. 胶原蛋白质由三条左旋螺旋......

    复旦投毒案

    采访感受 针对这次复旦投毒案,我们采访了若干同学和老师。从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到对大学生目前状况的分析,我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现状不容乐观。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仅仅是为了一......

    于漪老师在获复旦校长奖发言

    以下为于漪老师在颁奖大会上的发言稿: 我这名已年过八十的校友今日能获得第八届复旦大学校长奖的殊荣,感到无上的光荣与幸福。 大学毕业离开母校走上工作岗位已整整一个甲子。......

    复旦校长突然离职 巡视组检查时举报箱被塞满

    复旦校长突然离职 巡视组检查时举报箱被塞满 11月5日,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许宁生为复旦大学校长,免去杨玉良的复旦大学校长职务;免去许宁生的中山大学校长职务。 62岁......

    复旦校长杨玉良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复旦校长毕业典礼上为不能尽早安装空调鞠躬道歉 毕业季又一次到来。复旦大学 2011 届学生毕业典礼昨天举行,上午送别本 专科生,下午挥别研究生,6000 多名复旦学子告别校园。 复......

    复旦校长:教学只为就业是在自弃不是育人

    复旦校长:教学只为就业是在自弃不是育人 昨日,复旦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正大体育馆开幕。“综合性的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

    复旦附中老校长九大忠告 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复旦附中老校长九大忠告 激发孩子内在动力复旦附中老校长九大忠告 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我们也不能以能否进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不过,有一件事是所有家长都应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