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暨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试行)
附件1 暨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试行)
为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调动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激发本科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的热情和潜能,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旨在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本科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为我校在省级、国家级和国际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条
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旨在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促进更多的实验室成为开放性实验室,促进更多的实验由验证型向设计型、创新型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条
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旨在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暨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其他相关部处密切参与和配合,学院负责组织落实。
第五条
学校教务处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公室,挂靠在实践教学科,主要负责制订相关管理文件和工作计划,负责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的评审、检查、监督以及总结、归档等工作。第六条
由学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公室聘请有一定学术声望、治学严谨的教师组成专家评审小组,确定项目指南,审核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对科技创新工程的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七条
各学院负责项目的初审,项目研究的条件保障以及项目的验收等。
第八条
项目挂靠单位是校内教学或科研单位,主要负责研究条件的提供、项目过程的监控、经费使用的审核等管理工作,同时为学生独立申报的项目配备指导教师。
第三章
立项申报
第九条
经费来源
1.学校每年提供的科技创新工程基金;2.社会团体和企业界在学校设立的本科生科技活动经费;3.企业和个人提供的研究项目经费。第十条
项目来源
1.学校教学实习基地和开放性实验室的项目; 2.教师的科研课题; 3.企业或个人委托研发项目; 4.学生自行提出的研究项目。
第十一条
资助额度:每项500~2000元,特殊项目另定。第十二条
项目研究期限:1年。第十三条
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指导教师
项目的负责人为承担项目的学生,每个项目必须配有指导教师。第十四条
项目申报与立项
学校每年定期组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的申报与审批工作,特殊情况可临时审批,程序如下: 1.申请者向所在学院提交“暨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申请表”,学院对申报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指导教师的资格进行初审。
2.初审通过的项目由学院统一报到学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公室,由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对项目进行终审。
3.由学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公室公布立项的项目。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十五条
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第十六条
实施与验收
1.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一经确立,项目负责人应及时组织力量实施,按进度要求认真执行,中途不得任意改动。研究计划和方案的重大修改,须经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公室批准。无故终止项目研究者,将追回资助经费,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成员不得申请下一年度的资助课题,项目指导教师失去下一年度指导教师资格。
2.学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公室在项目执行中期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抽查。抽查内容包括项目进展、经费使用等情况。
3.由于技术原因或其它特殊原因不能按时结题的项目,由项目组提出申请,学院签署意见,报学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公室,经审核后可批准撤项,收回剩余项目经费。4.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认真写出结题报告,并提供相应的研究成果,例如:论文、研究报告、科技作品、专利等,以备验收。
5.由各学院对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进行验收,验收结果报学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公室审核和备案,并推荐参加校级交流的项目。
6.对于校级交流的项目,学校每年将统一组织答辩、展示,并评选“暨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对获奖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特别优秀的项目学校将进一步支持和投入。
第十七条
经费管理
项目经费必须专款专用,用于项目研究开支范围,包括调研、资料、耗材、元器件费用等(特殊资助项目除外)。
项目启动时由学校财务处以经费卡的形式划拨百分之五十的项目经费给项目所在单位或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支配使用,但须项目指导教师同时签字方能报销。
项目执行中期由学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公室根据项目进展情况确定是否划拨后期经费。
第五章
资格条件
第十八条
项目负责人
我校在校的全日制本科生,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暨南大学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1.学习态度端正,思维敏捷,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文、经、史、管、法类学生学年平均学分绩点在2.8以上,理、工、医类学生学年平均学分绩点在2.5以上。
2.在省级以上科技竞赛中有突出表现,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励 者,可适当放宽成绩限制,在同等条件下,学校优先考虑其申请。
第十九条
项目指导教师
1.我校在职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学人员、实验人员和科研人员。
2.治学严谨、为人师表、责任心强、关心学生。3.学术水平较高,有科研项目和一定的科研经费。
4.每名指导教师原则上指导的项目为1项,特殊情况一般不超过2项。
第六章
项目组职责
第二十条
在自愿的前提下,项目负责人以及参与项目的其他学生和项目指导教师一起经双向选择组成项目组。
第二十一条
项目负责人以及参与项目的其他学生
1.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努力完成研究计划,又要学好专业课程,学习成绩有严重下滑或者不积极认真开展研究工作者,学校可终止对其项目的资助。
2.要定期向指导教师请教、汇报学习与研究进展情况,积极主动地参加指导教师指定的学术活动。
3.要定期撰写科研工作进展报告,总结前阶段的工作,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4.根据项目研究情况积极撰写学术论文,或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
第二十二条
项目指导教师
1.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投入必要的精力。对学生的学习、实 验、研究、论文撰写等环节进行具体指导,每周应保证适当的指导时间。
2.要适时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讨论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确定下一步将要进行的工作,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查找利用相关的信息。
3.注重对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明确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是教学活动,避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发生。
4.为学生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或联系场地、仪器设备等。5.指导教师短期外出不能指导学生时,应委托其他教师指导学生。指导教师长期外出时,应报请学院为学生另行联系指导教师,并报学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公室备案。
第七章
奖
惩
第二十三条
学校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公室每年将组织“暨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成果奖”评奖,向获奖项目组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二十四条
参加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的学生,符合登记学分条件的,依照《暨南大学本科学生科技管理办法(试行)》登记相应的创新学分,并在奖学金评定、优秀生选拔、免初试研究生推荐中获得优先权。
第二十五条
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
文、史、经、管、法学类每指导1项计30分,理、工、医学类每指导1项计40分。
第二十六条
对于参加科技创新工程的组织单位和项目挂靠单 位,学校将定期进行优秀评选,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七条
对于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的项目组以及项目挂靠单位,经学校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办公室认定,将视情况严重程度分别给予项目组终止拨款、取消指导教师资格等处理,对项目所在挂靠单位进行批评,并在下一年度申报项目时,在申报数量上予以限制。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学生创新科研成果获得奖励后,指导教师将获得相应的奖励;教师指导的创新科研成果可申报各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第二十九条
对于一些前景好的项目,可以纳入“挑战杯”等科技创新竞赛工作中。
第三十条
参加科技创新工程的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任务,提交研究报告(论文)等环节后,通过指导教师的评定和院(系)的审核,项目达到一定水平的,由学生提出申请,经院(系)批准教务处审核后,可替代相关的课程设计或实践性环节。
第三十一条
同一项目不能同时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但毕业设计延伸的科研题目可作为非应届毕业生的创新工程项目。
第三十二条
本方案由暨南大学教务处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二ΟΟ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二篇: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中央1号、6号文件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机制,尽快提升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和引领能力,立足中国农科院职能定位和优势特色,坚持以“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为使命,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人才团队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中国农科院成立于1957年,是中央级综合性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在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中,以科研任务带动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服务于产业需求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科研方向不稳、基础研究薄弱、领军人才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着力解决。
总体思路:围绕“两大使命”、“一个目标”,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统领,以学科体系建设为主线,以突破重大科技命题为导向,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人才团队,着力提升基地平台能力,巩固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更加凸显中国农科院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地位与作用。
基本原则:
——坚持学科规律,服务产业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体系,推进全院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支撑关键技术持续研发,支撑重大集成技术持续攻关,提升科技持续服务产业的能力。
——坚持机制创新,优化资源利用。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服务需求和协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整合优化增量与存量科技资源,合理衔接创新工程与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
——坚持协同创新,拓展开放合作。广泛凝聚力量,推进跨学科领域协作,深入开展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深度挖掘国际科技资源,多渠道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升国际化水平。
——坚持整体设计,稳步推进实施。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充分论证,统筹部署。广泛动员,统一认识,积极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试点先行,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二、主要任务
系统考虑产业需求、国际前沿和研究基础,顶层设计全院“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形成了8大学科集群、136个学科领域及292个重点研究方向,确立了需要培强的55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领域、培优的57个传统特色学科领域、—2— 培植的24个新兴学科领域。围绕学科体系,重点提升创新能力,主要开展以下四项工作:
——持续开展科技攻关
按照学科发展方向和重大科技创新需求,坚持基础研究选项与重大技术攻关相衔接,坚持创新工程与现有科技计划任务相耦合,科学选择科研任务。其中,60%用于支持基础性工作和基础研究,40%用于支持重大技术创新。
基于292个重点研究方向,明确各重点研究方向内若干重点任务,长期稳定开展研究活动。跨学科方向凝炼战略性、长周期、大协作的重大科技命题,开展联合攻关,寻求重大突破和提升。
——调整优化人才团队
科学设置科研、技术支撑和管理三类岗位序列。根据学科体系重点研究方向,一个重点研究方向组建一个科研团队,每个科研团队由首席科学家、骨干专家和研究助理组成。根据《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岗位聘用管理办法》,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
——建设完善科研条件
综合性与专业性基地并举,院地共建共享、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在农业主产区和典型农业生产生态区域,重点建设北京通州、河南新乡、海南三亚等综合性试验基地,大力提升专业性基地科研服务保障能力,形成完善的试验基地网络。加强重大科技设施、科技平台和仪器设备建设,形成健全、开放、共享的服务管理模式。
—3—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围绕学科建设,针对薄弱环节,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重点培优传统特色学科领域、培植新兴学科领域。加强农业遗传资源、智力、技术及其标准的引进,建立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加强科技资源战略储备。
三、组织管理
建立院为统领、所为基础、共建共管、分级负责的创新工程管理新机制,科技上突出创新、管理上强化改革,提高院所自主创新活力、整体运行效率和投入产出率。
——咨询机构
成立院科技创新工程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是创新工程的战略咨询机构。主要职责是:对科技创新方向、重大科研任务、体制机制创新等提出指导意见,对创新工程重大事项等提出决策建议,协调重要科技资源使用。委员会成员由中农办、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
——决策机构
建立院科技创新工程管理中心,中心主任由院长担任。中心是创新工程决策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科任务审定、人才招聘引进、统筹条件平台建设和国际合作等重大事项的审议,拟定创新工程目标任务书,开展绩效考评工作。中心下设绩效管理办公室,独立负责绩效管理工作。中心日常工作依托现有院机关部门开展。
—4— ——执行机构
院属研究所是创新工程各项任务的管理执行机构。研究所负有创新工程各项任务的管理执行责任,法人代表是管理执行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创新工程目标任务书》组织开展科学研究、科研团队建设、条件保障、绩效评估等工作。研究所成立创新任务执行专家组,由研究所主要管理人员、各科研团队首席科学家组成,民主协商重大事宜。
——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是创新工程任务的实施单元,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根据岗位设置要求和相关规定,首席科学家具有自主选择、组建、调整科研团队的权力,决定团队内部绩效奖励和分配等。首席科学家对研究所负责,按照任务书完成任务,接受监督考核和民主评议。团队成员享有进修、交流、提高等权益,负有团结协作、保护知识产权等义务。
支持建立首席科学家联盟制度,促进团队间交流合作。
四、人才选用和条件保障
建立创新人才聘用、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形成卓越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条件支持保障力度,持续增强创新力。
——岗位设置
遵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人、岗位固定、人员流动”的原则,合理设置科研、技术支撑和管理三个序列的创新岗位,创新岗位人数一般不超过正式在职职工人员数的60%。科研团队由首席科—5—
学家、骨干专家和研究助理构成。技术支撑团队和管理团队创新岗位根据需要合理设置。
——人员聘用
首席科学家由研究所遴选后,向创新工程管理中心推荐。在充分吸纳农业部业务司局、行业学会、知名专家意见基础上,由中心研究确定人选。由研究所与首席科学家签订一年试用期合同。试用期满,经研究所考核合格、中心审定通过后颁发聘书,聘期一般为五年。从院外引进的人员,试用期考核合格后可纳入研究所管理。
骨干专家和研究助理由首席科学家根据标准和规定程序组织公开选聘,实行动态管理。
技术支撑和管理创新岗位人员由院所根据相关办法公开选聘、动态管理。
——条件保障
研究所负责科研团队、技术支撑及管理团队的条件保障,包括学术权力、实验试验条件、办公条件、生活待遇等。
研究所享有以下权益:(1)申报重大条件建设项目优先权。(2)财政资金管理权。(3)创新工程投入形成资产的所有权。(4)创新工程科研活动形成的知识产权所有权。
——绩效奖励
创新工程实行“三元结构”工资制,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6—
五、绩效考评
建立两级绩效考评制度:财政部农业部对中国农科院考评,中国农科院内部考评。
财政部农业部组织考评。根据创新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实施“3+5+5年”的阶段性考评。重点考评机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决策咨询服务等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考评结果应用于绩效预算。
中国农科院内部考评。建立院、所、团队“一年一监测、三年一评估、五年一考核”的分级分期绩效考评制度。绩效管理办公室、研究所、科研团队按照规定分别进行独立考评。考评结果与目标校正、动态管理、绩效预算等直接挂钩,并直接应用于现代院所综合评价。
——绩效管理办公室组织考评
绩效管理办公室受院科技创新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委托,负责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中国农科院实际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进行制度化设计,并进行动态调整;负责院对研究所的考评;指导研究所对科研团队的考评。
对研究所的考评主要是监测创新任务执行情况。中期评估主要围绕绩效目标校正、实现目标执行能力,以及团队工作状态和研究所保障程度等进行评估。期满考核主要围绕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科研成果水平或重大突破,以及团队创新持续力等进行全面考核。按要求提出绩效考评报告,为中心决策提供支持。
—7—
——研究所组织考评
研究所负责对科研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和科研团队进行考评。主要考评科研、国际合作等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团队凝聚力、创新力建设状况,以及财经纪律遵守与预算执行情况等,提出考评报告,报中心备案,交首席科学家落实有关整改意见。对技术支撑和管理序列创新岗位人员的考核,由院所制定办法组织实施。
——科研团队内部考评
科研团队内部考评,由首席科学家根据科研岗位职责和创新任务,对科研团队成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明确绩效奖励,并对成员的努力方向给予具体指导。首席科学家接受团队成员的民主评议。
六、进度安排
科技创新工程先行试点,按“3+5+5年”梯次推进,全面实施。2013-2015年为试点探索期,2016-2020年为调整推进期,2021-2025年为全面发展期。
(一)试点探索期:2013-2015年
试点期的主要任务是机制创新,逐步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团队建设、科研管理等考核、评价、激励新型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选择试点研究所及其创新团队,由点到面、点面结合,注重探索、积累经验,落实创新岗位人选,分期分批启动实施创新工程各项建设任务。
—8— 2013年的主要任务:(1)组建创新工程组织管理机构。(2)择优启动6个研究所、100个左右重点研究方向。(3)招聘组建100个左右科研团队。(4)论证并启动3个左右重大科技命题。(5)制定以绩效考评为核心的相关制度。(6)完成基地平台布局、192个重点研究方向和国际合作全球战略布局前期预研。
(二)调整推进期:2016-2020年
开展试点期绩效评估与总结工作,校正优化创新工程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各项新型管理制度,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创新机制更具活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中国农科院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职能定位和作用,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
(三)全面发展期:2021-2025年
健全完善国际领先的农业科研组织方式,凝聚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建立完善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平台,建立完善遍布全球的科技合作网络。运行机制更加高效、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更加显著、创新人才竞相涌现,自主创新和服务产业能力大幅提升,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行列,引领农业科技发展。
—9—
第三篇: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立项通知
关于申报西南大学第五届
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立项的通知
西教〔2011〕50号
各学院:
根据西校【2006】270号文件精神,决定启动西南大学第五届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1.参见西校【2006】270号文件(教务处网页上下载)。
2.承担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学校的创新基金尚未结题的学生和指导教师都不参加申报和指导。
3.指导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且每人只能指导一个项目。
二、立项数量
2011年学校拟立项150个左右项目,分为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三类。
三、资助金额
1.理科项目重大课题4000元;重点课题2500元;一般课题1000元;
2.文科项目重大课题2500元;重点课题1200元;一般课题800元;
3.申报项目在各学院推荐的基础上进行评审,各学院推荐项目数不超过本院大
二、大三本科生人数的2%。其中重大课题按10%、重点课题按15%、一般课题按75%的比例推荐。
四、结题要求
重大课题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或具有同等级别的成果鉴定材料;重点课题应有公开发表的论文;一般课题有结题报告书,论文或相关实物材料。
五、申报程序
1.根据西校【2006】270号文件精神,凡符合申报第五届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学生需填写《西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请书》(教务处网页上下载)。
2.学院学术委员会对申请项目进行初步评审筛选,对拟评项目提出具体的推荐意见,并按要求加盖公章后报送教务处实验管理科。
3.学校组织专家组对学院报送的申请项目进行评审,并报经学校批准立项。
六、申报时间
1.项目申报负责人于2011年10月25日前将《西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请书》一式三份交项目所属学院。
2.各学院于2011年10月31日前完成推荐评审工作,并将评审通过的《西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请书》、汇总表及电子文档交教务处实验管理科jwcwyh@swu.edu.cn。逾期不予受理。
第四篇: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首都创新精神培育工程实施方案
(2012—2015年)
为贯彻落实《践行“北京精神”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培育创新精神的若干意见》,全力构建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创新文化的传播体系,进一步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快建设创新文化,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工程
(一)加强企业创新环境建设
1.充分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加强引导,强化服务,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推动我市企业创新文化培育,支撑企业家创新需求,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牵头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2.加快推进企业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创新方法企业行”等活动,推广普及创新方法,鼓励企业持续开展创新研发,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协 3.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环境。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
配合单位:市工商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化执法总队
4.加快推进国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技术转移、技术交易、版权交易、设计交易等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企业创新提供资源与途径,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牵头单位: 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新闻出版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管委会
5.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科技政策的引导作用,完善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管委会
6.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方面大胆创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创建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环境,在中关村布局和优先支持一批国家和北京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进“十百千工程”和重点“瞪羚”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创新型企业。牵头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
(二)优化科研创新环境
7.进一步推进高校院所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人事、经费管理、激励考核等制度,营造有利于发挥自主性、创造性、潜心研究的创新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研院
8.充分发挥我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奖励和科技计划项目等政策措施的导向作用,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前沿性探索。尊重科研人员的研究和学术自主权,健全科研诚信制度,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
9.落实中央和我市关于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千人计划”,深入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长城学者计划、科技新星计划等项目,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单位的产学研创新团队培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合作共享。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管委会
10.大力推进股权激励和创业帮扶等措施,探索新形势下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和创业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创业。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人力社保局
(三)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11.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宣传贯彻工作,通过“科技北京”讲堂、科技政策法规宣讲团等形式,加大创新创业政策的宣讲力度和创新理论、专利技术等的培训,推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全社会公众理解、掌握和运用创新政策。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科研院、市总工会
12.深入落实税收优惠、低息贷款、创业贷款、创业培训等政策措施,加强对全社会创业的服务,逐步提升全社会创新创业能力。
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中关村管委会 13.深化见习基地和青年创业园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见习和孵化网络,营造青年创业的良好氛围,引导更多青年参与创业和提高创业层次。
牵头单位:团市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科研院、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市财政局
二、实施创新教育促进工程
(一)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4.贯彻落实《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创新教育,不断丰富创新教育内容,促进不同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育融入到教育全过程之中,强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科协、团市委
15.利用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不断完善科学探究实验室、科普教育基地等校内外创新教育场所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北京学生科技节、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青少年科技博览会等各类科技发明活动,满足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师创新责任意识,强化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协、市科研院
(二)开展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16.深化科教合作机制,探索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发现培育体系,按照“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的总体要求,加大对具有创新潜质后备人才的发现、教育、跟踪指导与服务力度。
牵头单位:市教委、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团市委
17.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试点,搭建科技后备人才培育平台。加大对“雏鹰计划”、“翱翔计划”、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青少年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鼓励各机构积极配合素质教育改革,发挥科研资源优势,探索联合培养创新后备人才的工作机制。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团市委、市科研院
(三)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创新教育 18.结合学习型城市建设,将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创新教育力度。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编制创新教育的指导读本、手册等,依托有条件的机构承担面向社会的创新教育培训任务。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19.落实《首都职工素质工程五年规划》,以服务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强城镇职工的创新教育;开展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评选活动、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成果评选展示及交流推广和职工技能培训等工作,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科技进步。
牵头单位:市总工会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20.围绕首都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整体部署,探索农民创新教育模式;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科农技员、农村实用人才、林果乡土专家、农村科技协调员、农村科技服务港、田间学校等作用,提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和创新创业能力。
牵头单位:市农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21.加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创新教育培训力度,着力培养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提高其科学决策的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三、实施创新文化建设工程
(一)推进全社会创新文化建设
2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创新文化的内涵,建设渠道与途径,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首都文明办、市文化局、市教委、市科委
23.以创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为核心,大力推进各单位、各部门的创新文化建设;鼓励各单位、各部门结合实际树立创新观念、建立创新制度,完善创新教育、鼓励创新行为。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首都文明办、市教委、市科委、市文化局
24.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重点单位的创新文化在全社会的传播,推进全社会对创新的认同和支持。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文化局
(二)推出一批创新文化精品
25.推进弘扬创新精神的优秀作品创作。加快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创作基地,培育和扶持若干出版创意工作室,为北京创新文化作品搭建出版资源配置平台。发挥北京科普创作出版资金的作用,组织和支持各类传媒及科普作家,策划优秀选题,面向社会推出一批反映创新成就、倡导创新思维、培育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的优秀原创作品,多层次、多角度宣传重大创新成果、创新方法,阐释和弘扬创新精神。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文化局、市科协
26.激发企事业单位和自由创作人的创造力,以创新人物、创新团队、创新案例为主题创作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优秀剧目、影视片、音乐作品以及创新公益广告。鼓励与支持数字科教影视作品的制作,扶持一批适用于3D、4D、环幕、球幕、穹幕的科普影视产品。鼓励科普与文艺的结合,支持科普话剧、科普广播剧、科普情境剧、科普音乐剧等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演出。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科协
27.利用北京地区各类文化创意、科技资源,培育一批科普动漫工作室,鼓励动漫企业与科研机构联手,将科技成果、科研历程、科学家事迹等科技素材转化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动漫题材。推动卡酷卫视等电视频道设立科普专栏,鼓励电视台、门户网站及各类新媒体播放高水准的原创科普动漫作品。推动形成科普动漫创作、发行、播出的产业链,满足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创新文化需求。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
28.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开发创作能力的科普互动产品(展教具)研发机构和科普研发基地,鼓励其积极探索科普展示的新方法、新形式、新技术、新内容。通过中国设计交易市场等平台,开展需求对接,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开展科普互动产品研发工作。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科研院
(三)加大创新精神的宣传力度
29.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在创新精神宣传中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拓宽传播渠道,引导公共场所增加创新文化宣传内容,将创新文化的宣传教育与全市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科协
30.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结合“三网”融合,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在创新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功能,为公众提供网上学习与交流创新文化的新途径。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科协
31.推进科技界与传媒界建立定期联系对话机制和科学顾问制度,鼓励科研院所和社会机构加强面向公众的科技文化信息服务,推动传媒与科学家共同解读有关创新文化的热点事件,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创新文化内涵。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科研院、市科委、市科协
32.加大对“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创新工作的报道力度,打造若干有影响力的创新宣传精品栏目,大力弘扬宣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树立一批创新人物、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典型,宣传和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促进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理解与支持。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
四、实施创新活动品牌工程
(一)打造综合性创新创业活动品牌
33.利用北京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组织开展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创业青年首都贡献奖评选等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创设“北京创新大赛”,逐步将其打造成北京市创新活动品牌。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
34.鼓励社会机构组织开展企业商业计划大赛、创业项目选拔大赛等,为社会各类专业人员创新创业提供更广泛的渠道选择。积极组织力量,促进国际交流,参与或承办国际创新竞赛活动,提升北京创新创业活动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
(二)组织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创新文化活动
35.发挥首都优势,打造一批具有权威性、知名度、号召力和公信力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品牌。建立和完善支持民间创新的服务体系,激发民间创新意愿,鼓励民间创新行为,提高社会公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举办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首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新农村青年科技创意作品大赛、设计动漫大赛等面向社会各界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开展企业创新型班组、职工创新型队伍、巧娘工作室等建设工作。
牵头单位:市科委、市科协
配合单位:市农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36.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市民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改进、小创造,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夯实推动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协、市总工会
37.激发市民创新热情,鼓励开展市民学科学品牌活动。重点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等领域,创办北京科学嘉年华、北京国际科教电影周等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活动品牌。通过科普基地和社会各类组织利用资源优势创建市民学科学中心,为培养市民创新精神提供学科齐全的品牌活动平台,进而提升市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三)打造专业性创新活动品牌
38.将创新精神宣传作为北京科技周、社会科学普及周、科普日、科博会、软博会、文博会、创博会、玩博会等一批市级大型科技文化活动的重点内容。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39.以科技北京大讲堂、首都科学讲堂、创新大讲堂、中关村创业讲坛、市民文化大讲堂、首图大讲堂、博物馆大讲堂、96156社区“大课堂”、读书月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本市科技事业和创新文化成就。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协、市文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民政局 40.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家女双学双比、科普进社区等系列丰富多彩的创新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科技文化惠及民生的服务能力。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卫生局、市科协、市妇联、中关村管委会
41.实施百家基地进社区、进学校、科普基地服务日等活动,鼓励科普基地利用自有资源,深入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提供科普服务,激发公众的创新活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教委
五、实施创新资源服务工程
(一)推动创新机构向社会开放
42.推动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创意企业、园区等建立“社会开放日”活动机制,鼓励各机构利用科技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研院
43.引导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计室等创新机构逐步增加展示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加强对央属单位创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央地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的一体化发展,鼓励央属高校、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创新资源。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文化局、中关村管委会、市科研院
44.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按主题重点打造现代制造之旅、现代设计之旅、现代农业之旅等若干条旅游线路,开展科技旅游,让公众在休闲娱乐中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技北京”的建设成果,感受创新魅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旅游委、市文化局、市农委、市园林绿化局、市科协、市科研院 45.加强公共场所的创新宣传功能,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建立公共场所创新宣传设施的标准与规范,引导社区广场、公园、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医院、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逐步增加创新文化内容,加大创新精神宣传,努力将创新理念融入市民生活。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园林绿化局、市卫生局、市文物局、市商务委、市科研院
(二)推进创新成果展览展示
46.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结合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等项目发展,建设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科技成果展示平台等首都科技成果展示平台。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农委、中关村管委会 47.加强创新成果面向广大公众的宣传普及,积极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开发工作,鼓励非涉密的国家级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向社会发布研究进展,将科研成果以公众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科研院
48.拓展科技项目在中小学创新教育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建立科技资源与学科教学、地方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模式,提升中小学创新课程教学水平。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协
(三)鼓励创新人员服务社会公众
49.鼓励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等,特别是科技新星和科技领军人才参与创新教育,组织创新精神宣讲团;鼓励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积极向社会宣传创新创业经历;鼓励科研人员分享研究开发经验,启迪公众不断创新。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社会办、市科协
50.开展院士专家校园行、企业行、社区行、京郊行等系列活动,支持科研工作者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鼓励科学家担任导师、传媒科学顾问,参与创新教育工作。
牵头单位:市科研院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协
51.加强创新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其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等开展政策宣讲和创新帮扶,提升公众的创新创业能力。
牵头单位:团市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社会办、市科协
六、保障措施 52.加强统筹协调
在市科教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农委、市商务委、市旅游委、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社会办、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物局、市园林绿化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管委会、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科研院等市属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内容。市科委作为市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的力度,组织推动各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新精神培育工作的总体部署。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53.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创新精神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区(县)两级财政应确保对创新工作投入的稳定性、连续性,将创新精神培育的有关工作纳入各部门和区县工作计划并给予重点支持,着力发挥企业在创新活动开展中的主体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在创新活动领域的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积极投入,促进创新经费投入的多元化,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注重实效的工作格局。
牵头单位:市财政局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54.加强考核和激励
根据培育创新精神的意见,抓紧制定本项工作的考核指标,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切实做好相关统计、监测和考核工作。及时跟进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总结典型,交流经验,推动创新精神培育工作不断深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研究制定创新精神培育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开展定期评价。充分发挥政府奖励的导向、示范作用,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奖励,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创新创业先进个人和创新创业优秀团队,对在创新精神培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55.加强理论研究与交流
各有关单位要专题研究创新精神的内涵、培育模式,以及国内外在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夯实创新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育与科技、教育、文化、宣传等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开展创新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创新精神培育和创新文化建设的突出成果和先进经验,为不断培育全市创新精神提供有效支撑。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第五篇:科技创新活动实施方案
苏北路小学科技创新活动实施方案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华龙区教育体育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倡导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我校特制订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校内和校外统筹、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强化科技教师队伍建设,打好创新人才培养基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后备人才。
二、目的和要求
(一)目的1.根据上级倡导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题,我校决定开展以“重实践、学创新、促发展”为主题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满足三个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社会进步的 需要。
3.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要求
1、师生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既要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得到发展,又要注意参赛项目的数量、质量。
2、体现特色、突出个性。辅导员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实效和个性特色。
3、科技创新、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我校科技教育方面的特色,围绕活动主题,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
三、科技辅导员队伍
主管领导:刘灵芝
主要负责人:李治普
主要成员:管志红李娜张丽季银竹郭念森
四、重点内容
根据我校现有条件,科技创新活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利用多种渠道做好科技创新宣传工作
1、刘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面向全体师生举行科技创新活动启动仪式。
2、利用国旗下演讲宣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漫画、校信通、学校广播宣传科技创新的趣味性、实用性。
4、班级通过班、队会让学生观看科技宣传片。
5、语文、数学、美术、科学、信息技术、音乐教师利用课堂阵地对学生适当渗透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6、利用综合实践课开展科技创新教育。
.7、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对孩子进行贴近生活的科技创新教育。
8、与擅长科技创新、手工制作的家长,建立长期的联谊制度。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工作
1、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2、每个学生读一本科普读物,读一本科学家的故事。
3、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科技活动室,并给大家展示、讲解这些作品的制作材料、用途和做法。
4、邀请科技创新教育专家对学生进行一次科普知识讲座。
5.、每班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并组织成员参观濮阳科技馆、濮阳世锦园、校外木器厂、蔬菜大棚、农民的劳动工具。
6、聘请科技创新教育专家与微机老师对学生进行科幻画指导。
7、邀请擅长手工制作的家长配合美术老师对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指导。
8、学校科技辅导员队伍利用学生搜集的废旧物品与学生一起进行科技创新制作。
(三)开展多样性的科技竞赛活动
1、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废旧物品举办一次科技创新、手工制作竞赛。
2、学校举办一次科技演讲赛。
3、学校举办一次电脑绘画、科幻画赛。
4、利用软陶或泥陶进行手工制作竞赛。
5、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及家长举办一次科技节,展示学生的科技创新才能。
6、选拔制作比较新颖的、美观的、有实用性的作品参加区级、市级比赛。
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学生创新的潜力也是无尽的,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广大教师的努力拼搏下,我校的科技教育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华龙区苏北路小学2014、2、14
具体活动内容安排